服务政府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2-05-08 21:45:52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服务政府范文篇1
一、“**”工作的回顾
“**”期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坚持“立足大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共进”的指导方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国内合作‘**’计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
(一)对口支援工作成绩显著
“**”时期,我市努力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对口支援模式。在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新疆阿克苏地区、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迪庆四州市、三峡库区重庆万州和湖北宜昌夷陵等地,围绕扶贫开发、移民安置、援建社会公益项目、培训各类人才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等重点,共投入无偿援助资金11.27亿元,实施对口帮扶项目1490个,其中援建各类试点村、重点村884个。累计派出挂职干部、各类志愿者1800人,帮助培训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与有关方面签署经济技术合作项目924个,协议资金174.82亿元。其中,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共投入资金4.13亿元,重点援建了日喀则扎什文化广场、**家园、**路、**体育场、日喀则地区中专教学楼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及其他项目259个;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共投入资金1.6亿元,重点援建了阿克苏地区教师培训中心、阿克苏地区少年宫、阿克苏地区图书馆、阿克苏地区医疗急救中心、阿克苏地区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教文化医疗项目388个;在云南四州市,共投入资金4.2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625个,启动了帮扶人口较少民族德宏州德昂族和思茅市苦聪人的工作;在三峡库区重庆万州和湖北宜昌夷陵,共投入资金1.25亿元,实施种养植(殖)、旅游等特色产业和移民就业基地等重点援助项目218个。先后安置7519名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
**对口支援云南案例在全球扶贫大会上进行了交流,本市多次被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评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先进集体”,本市对口云南帮扶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集体。
(二)跨地区合作蓬勃发展
贯彻中央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市领导率团先后9批次出访兄弟省区市,积极推进跨地区合作。共达成合作项目1654个,总金额1841.7亿元。一是参与西部大开发成效明显。市财政设立参与西部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开展投资合作;积极组团参加重要区域性经贸展示洽谈,签订合作项目1507个,总金额达到1534.7亿元;开展各类智力帮扶和人才培训;完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配套工程。二是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新进展。签署粮食产销合作协议,组团参加重要经贸展示活动,引导**优势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签订合作项目147个,金额达307亿元。三是长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区域各层次协商机制逐步建立;区域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完善;区域部门专题合作深入推进,在交通规划对接、科研设备共享、物流信息互通、产权交易(信息、统计口径、交易规则)“三统一”、主要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统一和区域通关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形成共识。会同沿江中心城市完成专题研究;开展部省市合作,共同召开了“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座谈会和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三)城市集聚辐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注重扩大对内开放,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多方位增强和落实服务措施,推荐在沪单位参与本市先进模范评选,积极为各地驻沪办事机构和各地来沪举办经贸活动搞好服务。发挥要素市场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地企业来沪投资并扩大投资领域。各地来沪投资平稳增长,落户企业数平均年增长近30%,注册资本平均年增长10%。
(四)地区间友好往来日益增进
坚持学各地之长,补**之短,创**之新,全面推进与兄弟省区市的合作交流。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本市公务接待工作的有关意见》,规范公务接待,共接待来沪地司级以上领导或团组8100余批。增设了**市政府驻西藏、新疆办事处,各地在沪设立办事机构近900家。制定了**对兄弟省区市受灾的援助应急响应及兄弟省区市对本市慰问鸣谢应对响应的方案,向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17个省区市受灾地区紧急援助资金和物资近6000万元,向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提供了大批抗“非典”物资,在本市中心城区逐步建立了“方便群众、及时捐赠”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每年组织全市群众性社会捐助活动,支援对口地区。
**服务全国与对口帮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集聚,**企业向外地拓展还需要进一步组合集群、形成规模,区域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深化专题合作,对内开放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增强服务功能。
二、“**”工作的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特点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做好“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对**“**”期间做好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互动发展,是中央交给**的任务,也是**应尽的历史责任。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对**“**”期间加快自身发展,做好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工作提供了新机遇。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转变发展模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和水平,为做好服务全国和对口支援工作提供了保障。
国家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明确要加快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这对**“**”期间做好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工作提出了新任务。要立足于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的整体利益,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区域整体能级,使之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战略平台。
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办好**年**世博会,对**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工作开拓了新领域。要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促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新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共同构建向世界展示的舞台,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做好“三个服务”的要求,认真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加强与各地的合作交流,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区域协调、统筹发展、东西联动、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坚决贯彻中央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坚持“立足大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互进”的工作方针,增进友好往来,促进要素流动,增强服务功能,实现跨地区联动发展。
3、坚持“优势互补、持续协调、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健全合作机制,注重可持续发展。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体系,营造各界参与的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
5、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推进方法,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整合资源集中集聚,全面推进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1、进一步形成促进对口支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帮扶工作新局面。稳步增加帮扶投入,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加大智力和人才支持力度,增强对口支援地区的“造血”功能,积极促进对口支援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进一步完善区域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增强区域组织功能,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要素流动,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
3、进一步发展与各地友好往来的互动格局。增进友好往来,扩大经贸交流,努力搞好政府公务接待,加强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建设和服务各地驻沪办事机构工作,推进与兄弟省区市的全面合作。
4、进一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构筑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内涵,推进政策落实,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促进各种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
(二)主要任务
1、完成中央下达的对口支援任务。
按照中央关于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要求,坚持“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方针,完善工作长效机制。结合受援地区的实际需求,帮扶工作要进一步做到“三个能”,即能让贫困人群直接受益,帮助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教育和基本医疗条件;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推动对口支援地区“**”规划的实施,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让中央、对口支援地区和**“三满意”。
(1)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进一步贯彻中央“全国支援西藏”的要求,围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实施帮扶项目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倾斜,重点援建一批“安康工程”,帮助发展边疆经济。
——重点援建一批直接造福于贫困农牧民的安居温饱“安康工程”。同时,把实施“安康工程”与当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相结合,不断促进西藏的社会稳定。
——继续援建一批中小学基本建设项目和妇幼保健院等群众急需的公益项目,积极推进“白玉兰”远程医学网建设,帮助改善当地教育、医疗条件。
——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合作,激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资当地旅游设施建设,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景点、帮助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进一步贯彻中央提出的援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援疆项目逐步向农牧民、贫困县和乡村倾斜,重点建设一批“扶贫开发工程”和社会事业项目,帮助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受援地区发展稳定。
——以整村推进为重点,援建一批“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抗震安居房”、基层村委会和村民服务社区用房,帮助改善贫困牧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援建一批中小学基本建设项目和妇幼保健院等群众急需的公益项目,积极推进“白玉兰”远程医学网建设,帮助改善当地教育、医疗条件。
——援建地区博物馆,支持当地发展“龟兹文化、多浪文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资当地旅游业,帮助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景点,加快当地旅游设施建设。
——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结合当地“6122”工程(建成新疆重要的石油化工、电力、煤产业、棉产业、优质果品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龟兹故地、西域精粹”旅游目的地;“龟兹文化”、“多浪文化”特色品牌;阿克苏市和库车县“龙头城市”),共同开发当地特色优势资源,深入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两地经济社会合作。
(3)对口帮扶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迪庆四州市。进一步贯彻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重点建设一批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扶贫开发工程,继续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援建一批新型的“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以行政村为单位整体规划、以自然村为单位逐步推进,努力改善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基本生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条件并使贫困农户增加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加大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援助力度。新建或改建一批中小学,继续援建一批贫困村卫生室,改善贫困农户子女就学和贫困农户就医条件。
——共同探索开发特色产业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对口四州市的经济合作,合作开发有特色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养殖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形成产业链,努力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巩固脱贫成果。
——建立劳务培训输出工作机制。援建“劳动技能培训中心”,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积极帮扶苦聪人和人口较少民族德昂族。援建一批“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以及农村基层社会事业项目,配合当地政府做好苦聪人异地安置,发展种养植(殖)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4)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重庆万州和湖北宜昌夷陵。进一步贯彻国家《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工作方针,重点援建一批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扶持发展特色经济。继续帮助当地改善投资环境,动员和引导**企业到库区投资兴业,促进库区经济发展。
——继续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当地发展柑桔、水产、畜牧和旅游“四大特色产业”。援建优质柑桔、茶叶等种植基地,发展设施渔业、生猪等养殖基地,帮助开发库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继续援建移民就业基地。重点帮助万州区、夷陵区建设移民就业基地,改善投资环境,援建一批标准厂房,吸引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企业落户,为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继续帮助库区加强对富余劳动力的岗位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帮助建立劳务培训输出服务机构,援建劳动技能培训设施,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提供劳动信息服务,不断拓展移民劳务输出渠道。
——继续引导**企业参与库区经济建设。组织**企业赴库区考察洽谈,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参加库区建设,推动库区产业发展,解决移民就业。继续帮助库区在**举办招商项目推介会、信息会和农副产品展销会等,不断拓展库区招商引资和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2、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综合经济带建设。
推进实施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促进落实交通、科技创新、环保、能源等区域重点合作专题,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完善协调机制,共同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与沿江城市共同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开发,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
——推进长三角城市间专题合作。深化现有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协作等6个专题合作内容,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制度衔接。促进港口、通关、人才、交通“一卡通”互通、诚信制度协调建设、区域教育合作等6个新设专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进长三角金融资源一体化进程。推进建立长三角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共享金融发展成果,鼓励各地参与金融合作,共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支持长三角区域性行业协会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积极推进在集成电路、软件行业、产权交易等领域建立一批区域性行业协会和团体,积极探索在行业标准、规范、规则、知识产权、企业诚信、市场管理、消除垄断等方面建立区域推进协商机制。协调规范企业行为,促进形成井然有序的区域合作竞争环境。
——共建现代化长江水运。以洋山港建设为契机,推进建设长江流域水运信息平台和区域通关改革试点,与沿江城市共同发展江、铁、海、陆联运及内河集装箱运输,共同带动国际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相关服务业和延伸产业的发展,促进沿江地区经济发展。
——以资产为纽带,推进沿江港航企业合作。发挥**资产运作、港机设备和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和鼓励**相关优势企业与沿江港航企业开展横向纵向整合,扩大经营网络和服务网络,形成集团化的规模经济。
——深化“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研究。进一步发挥区域合作组织作用,组织专家就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开展研究。召开“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流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高层论坛”,健全完善部省市合作机制。
3、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西开办《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继续推动**产业、技术、管理优势与西部地区资源等优势的结合,进一步参与西部大开发。
——加快实施“六个一批”跨地区产业合作项目。合建一批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加强能源等资源方面的合作,建设特色资源基地;扩散一批支柱产业项目,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一批高新技术合作项目,在当地共建高科技孵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实施一批名牌产品“销地产”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共同拓展市场;转移一批有市场与有效益的传统工业项目,帮助当地吸纳富余劳动力;培育一批“头脑”在沪而生产基地在西部的项目。
——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挥**“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服务农业”的优势,积极推广**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优良种苗、种禽和种畜,在西部地区扶持一批种养植(殖)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合作开发绿色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构筑**农产品物流、展示展销、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检测认证五大平台,帮助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努力为西部地区“三农”服务。
——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技术、管理、信息和体制等的优势,携手设计、建设、装备、监理等单位形成规模优势,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参与、服务西部大开发。鼓励金融、中介服务、连锁商业、连锁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和机构进入西部地区布设网点,发挥**金融、资本市场的功能,帮助西部优势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在拓展市场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
4、积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
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共同探索推进两地合作协调发展的路子,实现优势互补,共进双赢。
——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装备、汽车、化工、钢铁、能源、医药、科技、新材料等行业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各类要素市场和中介机构的功能,为当地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资产重组提供市场服务。
——继续加大农业合作与资源开发。注重发挥**作为粮食主销区和东北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独特功能,加强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产销合作,延长产业链。推进在东北地区建立一批粮食、乳业、肉类、木材等资源基地。
——继续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合作专项”。加强“产学研”跨地区联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建立**科技企业服务基地,促进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
——联合开展对外贸易。合作建立一批以轻工、电子、纺织品为主的出口加工基地,共同开拓东北亚市场。推进“中中外”合作,开发利用东北亚森林、矿产和能源等资源。
5、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城市服务半径,加强重点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在煤、电等能源方面的合作和原材料基地建设。探索多渠道融资、多形式合作的路子,建设一批市外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加强在能源技术、能源开发、能源装备等方面的合作,联合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和装备技术研制。
——加强在汽车、纺织、连锁业等方面的产业合作。结合**国际汽车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与中部地区汽车集团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能级。加强与产棉区的合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转移**纺织初级加工能力,共同打造新的纺织产业链。支持和鼓励**连锁商业、金融机构在中部地区扩大网点布局,输出先进业态,促进当地商业、服务业的结构调整。
——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在农业特色产品开发、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控的合作,共同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体系。
6、依托全国共同办好世博会。
按照“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要求,主动服务,积极参与,努力做好依托全国共同办博工作,更好地展示我国的整体形象。
——积极参与筹办世博会论坛,配合协助兄弟省区市在世博会期间开展招商、展示、推介和论坛等项活动。
——积极推进落实《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规划》,加强区域信息化合作,为各地参与网上世博会搞好服务。
——积极做好各兄弟省区市在世博园区举办的省区市活动日、演出、巡游、节日活动等的协调服务,认真搞好接待。
——积极发挥区域合作组织作用,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宾馆资源和交通资源,协力解决世博会期间国内外游客的住宿、交通问题。
7、做好人才开发服务全国工作。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等精神,按照《**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人才开发服务全国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发挥**人才优势,认真做好人才开发服务全国工作。
——重点做好对口支援地区的人才开发合作。继续办好党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劳动技能、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班,提高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加大远程教育网建设力度,扩大培训受益面。积极组织本市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志愿者、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博士服务团、老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赴对口支援地区,从事技术咨询和智力扶贫等工作。同时,做好对口支援地区紧缺急需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来沪短期挂职和专业进修的服务工作。
——加快推进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共同推进区域人事人才制度和政策的协调与衔接,逐步在人才流动、人事争议仲裁、人事考试、教育培训等制度政策方面实现对接。共同开发公共人事服务产品,互设人才服务窗口,开展人才委托招聘、异地人事,促进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和自由流动。共同实施人才培训、继续教育、公务员短期挂职、高层次智力共享、海外智力共享等跨地区人才开发合作项目。共同建设长三角人才交流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网上人才交流和公益性专题人才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与中西部、东北等国内其它地区人才合作交流。推进高层次人才智力服务合作,加强区域间专家学者、博士后、留学回国人员的科技、学术交流,推动高层次人才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引导各类人才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作,搞好异地人事服务。引导和鼓励本市高校毕业生从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西部等地区就业,重点帮助西部地区提高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水平。开展区域间人才流动合作,为西北、东北地区人事部门到长三角地区举办招聘活动提供便利。同时,与泛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开展人才合作交流,学习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经验。
8、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和各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
——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修改《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若干政策的意见》。完善“一门式”服务机构,健全服务工作网络,提升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优势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总部向本市优势产业、重大产业基地和市级工业园区集聚,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促进**证券、产权、期货等要素市场建设,建立投资项目库,进一步构建服务全国的市场载体,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体系。
9、构建全方位服务平台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合作交流优势,加强本市现有各类服务平台的资源共享,延伸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形成服务全国的全方位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增强城市辐射集聚功能。
——推进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各地人才交流、人才培训,提供公共人事服务。
——推进农业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农业科技优势,更好地为全国“三农”服务。
——推进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各地资本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国企改制。
——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科研设施、科技信息等资源共享,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
——推进建设交通工程与设计服务平台建设,发挥**设计、监理、技术、质量的整体优势,为各地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
——推进会展服务平台建设,让各地企业来沪“借台亮相、借会展示、借地发展”。
——推进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联手拓展国内外市场。
——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在专利申请、检索、信息资源共享和行政保护等方面,为各地提供优质服务。
——推进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企业“走出去”和各地企业落户**提供项目信息服务。
——推进“白玉兰”远程教育网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先进技术,发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
10、加强与兄弟省区市政府间的友好往来。
按照中央关于“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与各地合作交流。
——加强与各地的友好往来。每年组团出访兄弟省区市,增进合作交流。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区域性的重要经贸活动,主动为各地来沪举办的各类展示、洽谈会议活动做好服务。进一步发挥友好地区在推进两地合作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认真搞好政府公务接待。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本市贯彻落实意见,完善公务接待工作机制,加强公务接待工作基础建设,提高公务接待工作效率,形成节俭规范、简洁务实、安全有效、热情细致的公务接待特色。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组织。推进“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两个区域性合作组织的建设,加强协商协调,共同推进合作。通过论坛举办、课题研究、友好交往、资料交换、信息交流等形式,加强与国内区域合作组织的联系,扩大合作领域。
——做好各地在沪办事机构服务工作。主动加强与驻沪机构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发挥各地驻沪办事机构在沟通两地、联络化解矛盾、促进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和主要政策
(一)健全完善合作交流组织体系和综合协调运作体制。
进一步增强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统筹、决策功能,加强市、区县两级政府合作交流办建设,成立市国内合作交流中心,健全工作网络,落实工作责任,增强协调能力,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信息工作质量。修订有关对内开放政策,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完善合作交流工作政策体系。
(二)强化市合作交流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有效运作。
修订《**市国内合作交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和完善市、区县对口支援资金统筹管理、合作项目投资补助、区域重要经贸会展资助、区域合作专题合作资助、服务平台建设等专项实施细则。加强合作交流专项资金援助和资助项目立项、实施、竣工验收的论证、监管和终期审计,建立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和专家开展第三方评估项目制度,健全专项资金项目监管机制。
(三)加强驻外办建设形成市外支撑服务网络。
加强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建设,完善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布局和功能。增强对两地间政府友好项目、商务合作项目、社会交流项目、人才流动项目、信息互通项目、灾情援助项目的服务功能。提高报送信息的质,注重深层次、综合性情况的分析与研究,编制两地合作交流年度专项报告,提供市领导决策与参考。增强为**在外单位和项目协调服务功能,探索依托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在**市外企业较集中的地区逐步建立“**商会”,进一步为当地的**企业服务。完成有关市政府驻外办事处办公用房的改造或新建。
(四)完善**对兄弟省区市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援助机制。
认真实施**对兄弟省区市受灾的援助应急响应及兄弟省区市对本市慰问的鸣谢应对响应方案,根据灾害的不同情况,及时启动相关预案,提出有关援助方案,实施分级处理,及时开展相关援助,帮助当地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进一步完善本市单位或市民捐赠钱物接收网点。
(五)注重合作交流系统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合作交流系统“三个机制”。一是干部队伍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学习培训方式,扩大干部视野,丰富知识面,树立全局意识,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干部交流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挂职锻炼,扩大干部交流面,提高干部的履职能力。三是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不断增强干部的服务、全局、合作、效率、敬业、创新的意识。
服务政府范文篇2
意识形态和实用主义推动民营化决策
作为一个全球的和全球化的现象,公共服务民营化引发了长期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反映了对国家的合适职能范围的不同政治哲学立场。左翼的政治立场偏好一个更大的国家角色,国家除了提供基本的社会秩序和保障外,还应该在福利、环境、教育、公共健康等领域承担更多责任。右翼的政治力量偏好一个更有限的国家,尽可能放任市场力量自由地运作。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后,新自由主义右翼力量严厉批判官僚系统的低效率和预算最大化冲动,指出福利国家不仅将经济拖入泥潭,还破坏了社会的道德传统。在公共支出的刚性增长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不同政治力量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上达成妥协,把非公共部门更多引入到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限制政府的直接组织而非职能规模。结果是,民营化反而扩大了政府职能的范围,政府甚至可能在该过程中延伸公法的原则和管制的范围,形成“公有化”的趋势。
民营化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政府改革主线,其后保守主义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对民营化政策的强势推动,使其发展为国际公共管理的流行理念与实践,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支柱。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外,一些实用的因素,例如削减财政赤字、商业利益的游说、各国公共管理中的政策学习与模仿以及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过程中的政策协同等,也一定程度上将服务民营化作为其政策取向。经验研究表明,政治的、实用的和其他因素在推动民营化决策上所起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依具体情况而转移,包括决策的政府层级、一般政治文化、财政硬约束程度、服务的性质、市场成熟的程度、政府的管理能力等,例如决策的政府层级越低,越会倾向于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民营化。
从各国的情况看,民营化表现出了从运营性商业性服务到社会性行政性服务、从增量服务到存量服务、从边缘服务到核心职能、从一次性购买到长期伙伴关系的渐进趋势。在一些国家,政府服务支出的相当部分已经通过购买方式完成;营利性组织甚至将其业务扩展至国防、警察和监狱等传统上由国家垄断的核心职能领域。尽管理论上民营化是政府与外部的独立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但由于难以找到合格的承包商、担心失去控制、对公共目的的优先考虑以及腐败等原因,外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往往与政府或官员具有紧密联系,使合作关系笼罩在行政关系或其延伸状态之下。
民营化是试错的过程
服务政府范文篇3
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不可能去走西方福利国家曾经的走过的历程,因此中国社会福利模式只能是“中国式”的,走广覆盖、低水平的路线。今后五十年中,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期,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经历重大转型,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上家庭结构变化和工作结构变化等社会变革,为设计一个相对合理的福利制度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中国政府只有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积极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到养老工作上来,在重视家庭养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的社区建设实践走在全国的前列,20*年被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市”。海曙区社区服务中心“81890”(“拨一拨就灵”)服务热线家喻户晓,现已成为*社区服务的第一品牌。另外,海曙区基本实现了“10分钟生活服务圈”、“10分钟卫生服务圈”和“10分钟文体活动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20*年国家商务部在海曙区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81890”社区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了海曙区的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海曙区的社区建设代表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
海曙区政府面对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多年来一直采用机构养老的方式。但是,这一单一的养老方式,不管政府投入多少钱、批多少地、盖多少房子,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居家养老由于其经济性、自由性及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等特点,仍是广大老年人的首选。海曙区从20*年3月份起,选取了17个社区作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试点。试点仅仅开展了几个月,就广受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人的欢迎。20*年5月12日,*市海曙区政府办公室颁发了海政办[20*]第29号文件:《关于海曙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提出按照“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建立新型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中在服务方式的第三条提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家属又无能力照顾,需要提供生活服务的老年人,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
从20*年3月起,海曙区决定在全区65个社区中全面推广“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内容可以概括为:政府通过年度财政预算,每年花150万元向非营利组织——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购买居家养老的服务,每个老人每年的预算是2000元,政府购买的服务时间是每位老人每天一小时。服务由各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员为各社区的下岗、失业和困难人员,服务员经社区上报到星光敬老协会,并经敬老协会培训后,方可上岗。以前服务员每小时的报酬是5.5元,现在根据劳动部门的最新规定已上调至每小时5.7元。享受服务的是海曙区辖区内,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包括残疾人)。各社区根据本社区的老人和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情况,进行上门结对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日常护理或者特殊护理)、医疗康复(包括陪同到医院看病、治疗、配药等)、精神慰藉(每天和老人交流,发现老人的需求,排除老人的孤独感)。额外的服务要靠志愿者上门、企业捐助或老人自己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服务质量由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和各社区监督。
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还有其他配套政策,海曙区政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走进去”和“走出来”的“两走”居家养老模式。
所谓“走进去”,主要是指对一些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专门的服务人员走进老人的住所,提供上门服务。除此之外,“走进去”的服务方式还有志愿者无偿服务、老人自己有偿购买服务和企业为老人购买服务等。所谓“走出来”,就是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人社区大家庭,老人“走出来”的载体有老人“日托”中心和各种老年民间组织。
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有一套特有的运作机制,即“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
政府是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政府扶持是决定性因素,海曙区委和区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都把居家养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部署。海曙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政府的领导机构,主要职责是完善海曙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领导小组组长是分管养老工作的副区长,一位副组长是海曙区民政局局长,另一位副组长是非营利组织——“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的会长,即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也参与制定政策。
“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成立于20*年,它不同于一般的老年协会,是在国内少有的开展养老服务工作的非营利组织。海曙区将居家养老公益项目委托给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执行,即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交于区敬老协会(总会)运作,服务中心分部交于街道的敬老协会分会运作,社区则以敬老协会名义在服务站开展具体服务。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要承担的工作有:审定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确定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对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培训居家养老服务员和结对上门服务的志愿者。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由政府预算拨给敬老协会之后,敬老协会依托于社区来组织运作,敬老协会每两个月提前把每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员的工资划拨到社区,服务员给老人服务后,每月到社区领取工资。敬老协会每天深入社区检查、监督服务情况。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崔德海会长在接受本文作者访谈时说:“这种运作机制,解决了钱和服务双重的监督问题,这样老人高兴、社区高兴、政府也高兴,何乐而不为?”
“社会参与”主要指围绕居家养老工作,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社区现有的可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不仅可大大节省政府的支出,而且可以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
服务政府范文篇4
一、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自2000年大规模开展社区建设以来,各级政府推进了体制改革、创新了运行机制、加大了财政投入、强化了发展规划,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体现在[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设施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公共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并且日益专业化和规范化;社区公共服务对象和内容得到拓展;新型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在探索中初步建立;社区建设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②]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以下是我国“十一五”建设初期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配置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之以前有长足发展。
(一)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工作人员的配置状况最能直接反映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在分析我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前,先要阐明我国城市社区的基本发展状况。截至2005年末,我国共有667个城市,包括852个城区和5904个街道(未包含小城镇);建成79947个社区(包括城市社区和小城镇社区),拥有城镇人口56212万。[③]总体测算,我国平均每个社区拥有7031人。另外,我国社区居委会成员数为453543人,平均每个社区居委会有5.67人(见表1)。[④]
表1:全国社区数量、人口数量及居委会工作人员数量
项目
社区总数
总人口数
平均每社区人口数
平均每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数
数量
79947个
562120000人
7031人
5.67人
1、综合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配置现状
综合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体现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上,在全国社区服务中心整体配置上,截至2005年末,我国拥有8479个社区服务中心。[⑤]从社区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拥有量来看,每个社区平均拥有0.11个社区服务中心,即大约9.42个社区拥有1个社区服务中心(见表2)。从城镇居住人口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拥有量来看,平均1万名城镇居民拥有0.15个社区服务中心,即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服务6.63万城镇居民。
表2:社区拥有社区服务中心数量
项目
社区服务中心数(个)
社区总数(个)
每个社区拥有数(个)
数量
8479
79947
0.11
在人员配备上,截至2005年末,我国社区服务中心共有59904个工作人员,平均每个社区服务中心有7.06个工作人员(见表3)。
表3:社区服务中心拥有工作人员数量
项目
社区服务中心数(个)
工作人员总数(人)
平均每中心拥有人员数(人)
数量
8479
59904
7.06
2、单一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配置现状
(1)全国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配置现状
在设施建设上,截至2005年末,我国拥有194796个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⑥]从社区对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拥有量来看,每个社区平均拥有2.44个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见表4)。从城镇居住人口对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拥有量来看,平均1万名城镇居民拥有3.47个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即1个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2886个城镇居民。
表4:社区拥有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
项目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个)
社区总数(个)
每个社区拥有数(个)
数量
194796
79947
2.44
在人员配备上,截至2005年末,我国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共有3578352个从业人员,平均每个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有18.37个从业人员(见表5)。
表5:一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拥有工作人员数量
项目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个)
工作人员总数(人)
平均每设施拥有人员数(人)
数量
194796
3578352
18.37
(2)全国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整体配置现状
截至2005年末,我国拥有664764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从社区对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的拥有量来看,每个社区平均拥有8.32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见表6)。从城镇居住人口对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的拥有量来看,平均1万名城镇居民拥有11.83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即1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服务846个城镇居民。
表6:社区拥有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量
项目
便民服务网点数(个)
社区总数(个)
每个社区拥有数(个)
数量
664764
79947
8.32
3、全国单一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项配置现状
(1)社区组织办公用房的覆盖率[⑦]
截至2004年末,我国拥有67510个社区组织办公用房。此时,建成社区70954个(不含建设兵团社区)。[⑧]社区组织办公用房的覆盖率为95.15%,即平均100个社区拥有95.15个社区建有社区组织办公用房。经过“十一五”以来的三年建设,现在已接近全覆盖。
(2)社区警务室的覆盖率
截至2004年末,我国拥有56838个社区警务室。社区组织办公用房的覆盖率为80.11%,即平均100个社区拥有80.11个社区建有社区警务室。按照“一区一警”的要求,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3)社区图书馆的覆盖率
截至2004年末,我国拥有47317个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覆盖率为66.69%,即平均100个社区拥有66.69个社区建有社区图书馆(见表7)。
表7:社区组织办公用房、警务室、图书馆覆盖率
设施
设施数(个)
社区数(个)
覆盖率(%)
社区组织办公用房
67510
70954
95.15
警务室
56838
70954
80.11
图书室
47317
70954
66.69
(4)星光老年之家的拥有率[⑨]
截至2005年末,我国拥有25840个星光老年之家。[⑩]从社区对星光老年之家的拥有率来看,社区的拥有率是32.32%,即平均100个社区拥有32.32个星光老年之家(见表8)。从城镇人口对星光老年之家的拥有情况来看,平均1万名城镇居民拥有0.46个星光老年之家,即平均1个星光老年之家服务2.18万城镇居民。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国城镇新增老年活动之家超过3.2万个。
表8: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拥有率
项目
星光老年之家数(个)
社区数(个)
拥有率(%)
数量
25840
79947
32.32
(5)老年福利设施的拥有率
截至2005年末,我国拥有8141个老年福利设施。[11]从社区对老年福利设施的拥有率来看,社区的拥有率是10.18%,即平均100个社区拥有10.18个老年福利设施(见表9)。从城镇人口对老年福利设施的拥有情况来看,平均1万名城镇居民拥有0.14个老年福利设施,即平均1个老年福利设施要服务6.90万城镇居民。
表9:社区老年福利设施拥有率
项目
老年福利设施(个)
社区数(个)
拥有率(%)
数量
8141
79947
10.18
在人员配备上,截至2005年末,我国老年福利设施共有51358个工作人员,平均每个老年福利设施有6.31个工作人员(见表10)。
表10:社区老年福利设施拥有工作人员数量
项目
老年福利设施(个)
工作人员数(人)
平均每设施拥有人员数(人)
数量
8141
51358
6.31
当然,“十五”末期及“十一五”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多次发文或专门论及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向和重要性,主要有:2005年6月2日,国家民政部、中组部等10部门颁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2005】85号);2006年3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4月9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联合印发《“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发改社会【2007】975号);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各种专业行业性建设规范;等等。这使得我国依托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
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其配置水平仍然较低,仍然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总体来看,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第一,由于管理体制不顺[12]导致的政府“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突出,政府“条条运行”以及“大包大揽”、“管干不分”带来的部门争利、权责混乱、服务落空现象较多,社区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不顺。第二,政府包揽过多、权力(权利)过大挤压了市场空间和社会空间,引导和支持中介组织发展的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发育滞后。第三,公共服务体系难以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多方参与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功能单一,分布不均,总体水平不高。第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投资主体不明确,资金总量不足,部分地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第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以上诸因素最终导致了各级政府的惠民政策没有很好在基层社区得到落实,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单元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区层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仍然是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最为迫切的需要。以下是我国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现状。
(三)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状况
我们对近年来最能反映全国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问卷调查——2005年国家民政部开展的全国百城社区问卷调查,进行重新统计分析,从政府、居委会、居民三个层面的两个问题的判断中,很好体现了当前居民的公共需求状况:
一是政府对居民最主要需求的判断。根据对全国100个城区政府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您认为辖区内社区居民最主要的需求是?选择最多的是“就业”,占77.08%;其次是“帮贫救助”,占59.38%;其它的如“安全、环境整治、社区医疗”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总体上反映出,即使是政府自身也认为社区公共服务仍然是居民最主要的需求。
二是政府、居委会对居民生活中主要困难的判断和居民自身的判断(见表11、12、13)。从三个层面的判断可看出,居民最大的需求仍然主要集中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最大困难很少涉及可以完全由市场提供的私人产品。
表11:全国百城政府对居民生活中最大困难的判断(政府问卷n=96)
选项
百分比(%)
排序
产品属性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和公益活动设施
83.33
1
文化体育
没钱看病
78.13
2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没有工作
76.04
3
再就业培训
住房紧张
58.33
4
社会保障
社区不干净
31.25
5
生态环境
治安状况不好
28.13
6
公共安全
表12:全国百城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生活中最大困难的判断(居委会问卷n=291)
选项
百分比
排序
产品属性
没有工作
65.98
1
再就业培训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和公益活动设施
67.01
2
文化体育
没钱看病
58.42
3
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
住房紧张
32.30
4
社会保障
表13:全国百城社区居民自身对生活中最大困难的判断(居民问卷n=2824)
选项
百分比
排序
产品属性
收入低不能养家
42.07
1
社会保障
再就业培训
没有社会保险
37.64
2
社会保障
没有工作
36.61
3
就业培训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和公益活动设施
35.73
4
文化体育
环境卫生差
35.01
5
生态环境
就医不变
33.86
6
医疗卫生
治安状况不好
21.53
7
公共安全
二、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滞后的根源及成因
现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滞后的根源是政府“缺位”、政府“错位”和政府“越位”,以及社区公共服务中的“掌舵”与“划桨”不分、“管干不分”、“管办不分”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发育滞后问题。其成因是社区管理体制上的部门垄断制。社区体制的部门垄断制,是指政府部门垄断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和制度。它具体表现为三重结构:一是权力和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形结构。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居民之间的权力和资源拥有量层层递减;政府部门是权力和资源的拥有者和分配者,既掌控社区组织设置权、社区组织待遇决定权、社区组织工作目标分解权、社区组织工作绩效考核权;也掌控社会福利资格认定权,如低保金、离退休金、小额贷款、廉租房、医疗保险金、困难补助金等居民享受社会福利资格的认定。社区组织主要是行政事务的执行者,代行部分行政职能。居民更多是被管理者。二是责任分摊的橄榄形结构。在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分配上,社区组织责任既大于政府,也大于居民,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容易出现政府部门因过多权力而“偷懒”,将行政目标层层分解,下沉于社区组织;居民因太少权利而“逃避”,居民逃避应承担的社区义务,出现部门垄断权力、居委会分摊责任、居民冷漠逃避的现象。三是职能运行的直线性结构。各部门职能纵向延伸到底,形成众多的、分割的而不协作的管理链条,如社区人口信息采集和管理,分别由公安部门、房管部门、残联部门、计生部门、民政部门、统计部门、劳动部门、社保部门等各自为政、自成一线。
部门垄断制的三重结构,因组织化状况的倒金字塔形结构而强化。政府部门是高度组织化的行政机构,社区组织也是组织化的半行政和半民间机构,社区草根组织发育不足,居民自组织程度低。据h省民政厅和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的调查,截至2005年5月,h省社区草根组织结构单一,主要是文体组织,共有13507个,平均每个社区仅有4.36个,每万人拥有组织仅为11.11个,每个组织平均人数仅有18人;目前,居民自治和居民参与仅限于“行政权边界外的自组织”:居民很少介入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主要是在行政权边界外的文体活动领域开展自组织活动但参与率不高和参与程度低。
社区体制的部门垄断制所带来的是“政府悖论”,即政府价值取向与部门行为后果的冲突。社区建设初期,中央政府的价值取向是回归居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性质,扩大居民自治,但伴随政府部门职能社区化,随之而来的却是,社区居委会的政府化而不是民间化,居民的被组织化而不是自组织化,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行政化而不是社会化。
现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现行社区体制的部门垄断制不可避免的,而社区体制的部门垄断制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微观领域的规律性反映。从政府职能设置和管理方式看,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是小部门制。小部门制,是以职能分散和权力重叠为基础的部门集权和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小部门制具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相同职能分散。按照业务单一化和职能简单化要求,政府职能设置硬性地把具有因果联系的综合职能分割成若干单一职能,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各自负责。如在药品卫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质检部门管非农食品的加工和质量标准,工商部门管流通领域,商务部门管部分食品的储备、市场调剂和进出口,卫生部门管餐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综合协调。二是不同职能重叠。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小而全,往往同时具有决策、执行、监督三种不同性质的权力,政府部门既自己“掌舵”又自己“划桨”,既自己管理又自己从事专业性技术服务,既自己管理又自己监督。三是条条垄断。在职能分割背景下,相关部门严守职能边界,都强调自己工作的特殊性,职能纵向延伸到底,建立从上到下的独立体系,各自为政,越到基层,条条垄断现象越来越突出,出现分割式管理链条。四是“眼睛向内”。各职能部门关注“家务”管理多于关注公共服务供给,关注组织内部协调多于关注组织外部协调。小部门制的以上特点必然带来诸多弊端。
因此,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必须按照大部门制的要求,从破除部门垄断制和改革社区体制入手。
三、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的有效措施
(一)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根本途径仍然离不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当然必须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实现部门垄断模式向大部门制模式转变。我国行政体制由小部门制转向大部门制,既适应我国宏观体制均衡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全面配套改革)的需要,也为我国微观社区体制改革创造体制环境和选择空间,更为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前提和改革基础。
社区管理体制,也称社区体制,是指各种组织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中权力和资源的配置结构。我国现行的社区体制主要还是部门垄断制。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课题组在总结我国社区建设实践经验特别是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明确提出了我国社区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行政调控机制和社区自治机制结合、行政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模式”。[13]但多年来,社区体制改革一直在现有行政体制框架内打转,改革进展不大,改革步履艰难,改革过程反复;实践证明:“下改上不改,改了也白改。”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从2004年开始,中心课题组首次提出,走出部门垄断模式的困境,必须深化社区体制改革,实行社区事务分类服务(管理)[14],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2006年,中心课题组又提出通过社区业务流程再造的方式来实现社区事务分类服务(管理),以逐渐改变社区体制得以运行的机制(而不是直接改变体制)路径,得到了武汉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并授权在江汉区进行新一轮的改革试点,中心课题组全程参与指导。目前,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改善,武汉市政府正准备在全市推广,其基本经验和教训主要是:
1、深化社区体制改革,需要配套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社区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实现行政体制从部门垄断模式向大部门制模式过渡。大部门制是指以职能综合和权力分散为基础的部门集成和部门协作的管理体制。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改革后的大部门制要体现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职能整合、机构重组。职能整合必须以业务综合为基础。在此的业务是指将人财物资源用于提供足以满足公民公共需求的公共服务。业务综合,是指根据公共服务的内在因果关联,合理划分业务类别,避免业务的零碎化。在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将相同职能合并,重组机构,变多个部门的分头管理为统一部门的综合管理。如在食品卫生和安全监管方面,其原料供应、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具有内在因果关联,需要综合为一种业务,由统一部门综合管理,而不宜按环节分解为多种业务,由多个部门多头管理。[15]二是权力分散。维护中央权威,需要避免新一轮的大部门集权,防止出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问题。不同性质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需要在不同的大部门之间分散,构建决策、执行、监督有机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三是条条管理与区域管理结合。“变单一管理为综合管理、变单项服务为综合服务”为不少的地方政府所认同,但苦于向上对接的体制性障碍,区域性的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难以实现。[16]业务综合、职能整合、机构重组后的大部门管理,为中央政府的条条管理和地方政府的区域管理提供了体制环境。四是“眼睛向外”。不同性质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散,有利于促进部门眼睛向外,从关注“家务”管理转向更多的关注公共服务供给,从关注组织内部协调转向更多的关注组织外部协调。
大部门制不仅仅是中央行政体制的深刻变革,也会带来地方行政体制的深刻变革,还会带来政府与民间权利关系的深刻变革。按照我国体制改革的“三个分离、一个层级化”[17]的内容,既要在同级政府部门之间和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权,也要在政府、民间之间合理分权。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是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前提,没有政府与民间分权,就不可能有政府与民间合作。没有政府与民间分权,政府就无法从具体利益漩涡中解脱出来,就不可能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甚至会成为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的最大障碍。改革社会体制,需要把政府行政管理权与基层群众自治权分开,解决政府包办社会的体制性问题;建设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将政府“掌舵”与民间“划桨”分开即政府决策与民间执行分开,解决政府包办服务的体制性问题。也就是说,大部门制为社区体制改革和社区事务分类服务提供了选择空间和制度环境。
2、深化社区体制改革,需要强力实施社区事务分类服务
社区事务分类服务,是不同业务由不同组织负责、不同职能由不同组织履行、不同服务由不同组织提供的一种新的社区体制;它是对现有的社区体制的替代;它既是社区社会管理中政府行政管理与民间自治管理分离的过程,也是社区公共服务中政府“掌舵”与民间“划桨”分离的过程。
现今政府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相同职能分离既导致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也导致政府各层级之间以及街道和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出现“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二是部门争利、相互推诿。不同权力重叠、“眼睛向内”、条条管理,容易出现部门垄断,导致部门之间相互争利和相互推诿,部门之间难以协调。不仅没有促进部门协作,反而加剧了部门隔离。三是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眼睛向内”和条条管理加重了部门本位主义,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在所难免,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四是政府与社会争利。部门垄断和部门争利,加重资源向政府部门集中,中介组织缺乏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权利、资源、空间和机会,社会发育受阻。
(1)社区事务分类服务,需要以社区业务流程再造为途径。体制、职能、组织、制度与流程是社区体制改革中的五个基本要点,五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体制决定流程的性质,什么样的体制带来什么样的流程;同时,体制依赖流程来运转并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职能影响流程数量,职能分散(重叠)则流程多(杂),职能整合则流程精简;但业务决定职能,业务零碎导致职能分散甚至重叠,业务集成则促进职能整合。组织影响流程长度,纵向组织带来流程环节多,横向组织带来流程环节少。制度保障流程运行,有效的制度带来流程畅通,无效的制度或制度缺失都会使流程难以运行。体制、职能、组织、制度与流程的内在联系,为渐进式的体制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的路径。从流程再造入手,先改善体制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效率,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体制自身的改革与完善;具体说来,从集成业务、整合职能,到优化组织结构,再到创新制度,最后实现体制在动态的演进中发生实质性变革。这是一种“柔性的”改革策略,是“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大水冲掉龙王庙”。
社区流程,是指社区业务的运行过程和运行方式。社区业务,是指将人财物资源用于生产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根据内在结构性因素的不同,社区流程可分为两类:一是零碎式流程,它是指业务零碎、职能交叉、运行分割的单向性流程;二是集成式流程,它是指业务综合、职能整合、运行协调的综合性流程。社区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从零碎式流程向集成式流程转变的过程。部门垄断制是通过零碎式流程来维持其生存、发展、运转的。因此,再造社区流程,是使部门垄断制丧失运转基础与生存条件,构建社区事务分类服务的基本途径。
(2)社区流程再造,需要以社区业务分类为起点。社区业务分类,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哪些业务可以纳入社区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社区业务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从中国国情出发,社区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应该包括政府部门职能社区化所带来的与社区居委会纠缠不清的那些业务以及民间组织在社区开展的业务。社区业务不包括市场化的营利性业务,如超市、理发店等;社区业务也不包括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未进入社区的业务,在中国的大中城市,有三类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未进入社区:一是找钱的业务,如土地经营和招商引资;二是收钱的业务,如国税和地税;三是市政管理和部分社会事业,如公司化运营的供电、供水、供气、有线电视、邮政、公共交通等,事业单位运营的义务教育等;这三类业务不应纳入社区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其目的,是要避免“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根据社区业务的内在因果联系,社区业务可以分为六大类,其中,前四类应该是社区公共服务业务,物业服务业务部分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围(见表14)。
表14:社区公共服务业务分类表
业务类别
业务内容
秩序与安全
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环境污染、黄赌毒等违规行为查处
信息管理
人口信息和房屋信息的采集、录入、分类、统计、管理等
保障服务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失业救济金、养老金、廉租房补贴、困难家庭补助、小额贷款等福利性服务的资格审查、办证以及相关服务
健康服务
医疗卫生、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残疾人康复、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矫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再就业培训等
物业服务[18]
垃圾清扫清运、绿化、道路养护、共用设施维护等
社区参与[19]
草根组织发展、邻里交往、邻里互助、邻里调解、权利表达与维护、参与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监督、评估公共服务绩效、社区选举、社区文体活动、社区市民教育、社区志愿服务等
上述六种业务具有内在因果联系。我们以貌似复杂的保障服务为例,来分析其内在因果联系。保障服务业务最主要的是资格审查,即享受低保金、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重大医疗救助保障金、住房优惠补贴金、残疾人及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补助、独生子女家庭补贴、社保补贴金、生育免费服务等资格审查;与此相关的是办理相关证件,如低保证、就业证、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外来人口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生育服务证、残疾人证、老龄证等;大量的补助金都通过银行发放。我们跟踪调查中发现,这些看起来名目繁多的资格审查业务,其实具有内在的因果关联性:一是服务对象的重叠性,如:残疾人往往具有享受多种福利的资格,包括低保金、子女教育补助金、独生子女教育补贴、重大医疗救助保障金、住房优惠补贴金等;困难家庭,往往同时享受低保金、重大医疗救助保障金、住房优惠补贴金、困难家庭补助金等;流动人口家庭也可能同时享有低保金、失业救济金、生育免费服务、重大医疗救助保障金、住房优惠补贴金等。二是信息资源的关联性,这些资格审查都依据相同的社区人口信息和房屋信息。
(3)社区流程再造,需要以职能整合为条件。社区业务分类为职能整合提供了基础。职能整合关键是要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包括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问题以及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之间职能交叉问题。
解决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问题,需要把那些具有内在联系而被部门分割的职能合并:一是合并被城管部门、环保部门、公安部门、文化部门等分割的秩序与安全职能,二是合并被公安部门、计划生育部门、民政部门、劳动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统计部门等分割的信息管理职能,三是合并被民政部门、残联部门、劳动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房管部门等分割的保护性服务职能。
解决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职能交叉问题,就是要解决“管干不分”的问题,需要把那些政府部门不应该承担而又承担不了的职能剥离给民间组织:一是将重叠在计生部门、老龄部门、残联部门、劳动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综治部门等的健康服务职能剥离给相关的民间组织;二是将重叠在环卫部门、园林部门、城管部门等身上的物业服务职能剥离给民间组织(在新建商品房小区,物业服务交已由物业服务企业承担,而在老城区还是部门包办);三是将居民参与职能交由社区组织承担,政府部门无需过多干预。
(4)社区流程再造,需要以组织优化为载体。组织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从小部门到大部门,二是从纵向结构到横向结构。总书记在2008年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重点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组织结构优化,既要依据社区业务分类和职能整合,也要适应行政体制大部门制的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组织结构优化,需要与街道办事处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街区层面,打破条条部门界限,变条条管理为区域管理,将街道办事处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横向性的综合管理部门和综合服务部门,与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的大部门制对接;[20]在街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既促进小部门的单项管理、单项服务转向大部门的综合管理、综合服务,又促进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行政管理与自治管理、政府掌舵与民间划桨的分开(见表15)。
(5)社区流程再造,需要以制度创新为纽带。根据业务属性、职能属性和组织属性不同,可以通过多样性的制度安排,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见表15);同时,促使政府学会应用监管、直接服务、付费等多种机制,保证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质量。
表15:组织优化和制度创新
业务、职能
组织优化
制度创新
秩序与安全
街道综合执法机构
政府服务
信息管理
街道信息管理机构
政府服务
保障服务
街道社区服务机构
政府服务
健康服务
街道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⑤
政府补助或凭单
物业服务
物业服务机构
政府补助、合同承包
社区参与
社区组织
志愿服务、自我服务
业务集成和职能整合,可以精简社区流程;组织优化,可以缩短社区流程;制度创新,可以畅通社区流程。社区流程再造,是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是不同业务由不同组织负责、不同职能由不同组织履行、不同服务由不同组织提供的制度变革过程;归根到底,它是部门垄断制向社区事务分类服务转变的过程。
3、社区事务分类服务,需要重新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表16:社区事务分类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项目分类
设施分类
设施选址
筹资渠道
运行方式
秩序
与安全
街道综合执法中心
街道⑥
或居住区
公共财政
若干服务区
综合管理执法
信息
管理
街道社区信息中心
街道
或居住区
公共财政
若干网格
信息综合管理
保障
服务
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街道
或居住区
公共财政
若干服务区
“一条龙小组”
健康
服务
街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卫生防疫、社区医疗、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残疾人康复、心理咨询、社区矫治等)
街道
或居住区
公共财政
民间资本
若干服务区
综合服务
物业
服务
社区物业服务中心
社区
或小区
公共财政
民间资本
若干服务区
综合服务
社区
参与
社区居民活动中心
(办公、集会、阅读、娱乐、健身等)
社区
或小区
公共财政
若干民间组织
自愿参与
表16为社区事务分类服务改革后,重新构建的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公共财政投资项目如何运作、如何外包下文将祥述),包括事务分类(服务项目)、服务功能、设施分类、服务主体、服务规划、选址定位、筹资方式和运行方式等。创新后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与之前相比具有若干优点(见表17)。
表17:两种体制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上的区别
部门垄断
社区事务分类服务
服务项目
零碎
分类
服务功能
单项
综合
服务主体
行政化、非专业化
多元化、专业化
服务规划
缺乏规划
合理规划
设施选址
布局零乱
布局集中
筹资方式
财政压力大
减轻财政压力、引入民间资本
运行方式
个体作业
团队协作
在服务项目上,部门垄断制下,社区业务被政府职能分割,难以合理分类,有多少政府部门的职能下沉社区,就产生多少业务,社区服务项目往往被硬性分割得鸡零狗碎。社区事务分类服务,打破了部门职能界限,在合理划分社区业务的基础上,整合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将部门垄断下的零碎的29个项目整合为6类项目,将零散的公共服务设施整合为6类设施。[21]
在服务功能上,部门垄断制下,各个部门只能提供单项服务而无法提供综合服务,如在城市老城区社区,保洁归环卫部门,保绿(绿化带养护)归园林部门,保安(安全巡逻)归公安部门,保设施(共用设施维护)归市政部门;社区事务分类服务下,物业服务机构提供保洁、保绿、保安、保设施的综合服务。
在服务主体上,部门垄断制下,政府过多包办服务,服务过程中常见政府部门而少见民间组织;社区事务分类服务促进政府“掌舵”与民间“划桨”的分离,促进健康服务、物业服务、社区参与主体的民间化、组织化和专业化。
在服务规划上,社区公共服务缺乏合理规划,既与社会转型期密切相关,也与部门分割和分头建设密切相关;社区事务分类服务,有助于按照“功能齐全、布局集中、综合配置”的要求,科学规划社区公共服务,实现服务功能的综合化、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资源的信息化、服务方式的协作化、服务过程的规范化。
在设施选址上,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需要依据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区域性合理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效益。部门垄断制实行条条管理为主而不是区域管理为主、单项服务为主而不是综合服务为主,阻碍公共服务设施在区域间的合理布局。社区事务分类服务实行区域综合管理和区域综合服务为主,有利于按照服务对象的宽度和服务距离的长短,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街道现有设施(办公设施、网络平台、会议场所、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等),合理配置秩序与安全、信息管理、保护性服务、健康服务等功能所需要的设施,节约资源。
在筹资方式上,部门垄断制既挤压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也阻碍民间资本进入,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社区事务分类服务,推动社区服务的民间化和专业化,为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和选择机会,也有利于引入民间资本,减轻财政压力。
在运行方式上,部门垄断制下,各部门自己招聘人员进入社区、个体分散作业,出现纵向组织化而横向无组织化(或低组织化),难以采取有效地集体行动。社区事务分类服务下,业务分类、职能整合、服务综合,需要人员整合,组建“一条龙工作小组”,采取团队协作方式,避免重复劳动和低效劳动。
总之,社区事务分类服务和社区服务体系重建,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这可以从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体制改革前后社区公共服务流程的变化得到印证(见表18)。
表18: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体制改革前后社区流程的变化
部门垄断
社区事务分类服务
流程数
操作环节
流程数
操作环节
秩序与安全
4
1
3
信息管理
12
60
1
3
保障服务
4
14
1
4
健康服务
4
2-3
3-4
物业服务
5
31
1
2
合计
29
105
5-6
15-16
从表18我们可以看出:部门垄断制导致流程多、环节多,随之而来的是人员多、重复劳动多、重复投资、信息孤岛、效益低下;社区事务分类服务下,业务整合、职能合并、机构重组,带来流程精简、环节精简、人员精简、信息集成、效益增加。
(二)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外包
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需要解决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掌舵”与“划桨”不分、“管干不分”、“管办不分”问题。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首先要求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都应该严格定位和限定在管理和执法范围内,将专业性、健康的职能外包出去,实现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通过服务外包,彻底解决管干不分问题。按照中央精神,街道办事处则要向区域性、综合性公共服务部门转变。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方式如下:
表19: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改革方式、服务项目及购买、承包主体
改革方式
服务项目
购买主体
承包主体
机制转换
老城区安全保卫
公安部门
保安公司
社区绿化
园林部门
绿化公司
再就业培训
劳动部门
社会培训机构(劳动部门办的培训机构也应脱钩,转向民非企业)
居家养老
民政部门
福利院
公共医疗、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残疾人康复、
公共卫生防疫
卫生部门
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法律咨询
司法部门
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
文化宣传与娱乐活动
文化部门
街区文化中心
业务综合
社区社会保障服务[22]
政府相关部门
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由于是国家政策性服务,需职能部门向街道授权,由街道负责完成)
体制改革
物业服务
(保洁、保物、家政服务,不含保安)
城管局等
环卫体制改革演变而来的专业物业服务机构
体制改革
技术创新
人口管理与信息综合
服务[23]
政府相关部门
全市集成的人口和房屋信息管理网络平台
如表19所示,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可以采用四种方式:一是通过机制转换实现公共服务外包,如老城区的安全保卫、社区绿化、再就业培训、居家养老、医疗、残疾人康复、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和法律咨询等;二是通过业务整合实现公共服务外包,如对各种低保金、优惠金的资格审查等保障性服务;三是通过体制改革实现公共服务外包,如保洁、保物等物业服务;四是通过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建立全市集成的人口和房屋信息平台。改革的步骤可以因地制宜,一般采取同步规划、分布实施方式,先进行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的改革,再进行第三种和第四种方式的改革。
总体上,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精神和《“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目标中涉及公共服务的建设目标,着实稳步推进:到2010年,在全国城镇逐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立足街道、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形成多方参与、责权明晰、配置合理、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每个街道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万名城镇居民拥有约4个社区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拥有的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70%以上的城市社区具备一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手段,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发展,创新社区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提高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其他地区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状况要有明显改善。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和运行方式,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必然得到完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必然惠及更多的社区和居民。
--------------------------------------------------------------------------------
[①]主要数据支撑:截至“十五”末期,全国社区服务中心已达到8479个,一般社区服务设施194796个,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老年福利设施“星光计划”和国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全国城镇新增3.2万多个老年活动之家和约2000个较完善的综合社区服务设施,促进了全国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30多万人,兼职工作人员50多万人,社区服务志愿者1600多万人,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服务对象已从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逐步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服务内容从社会救助延伸到就业服务、卫生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文化教育和体育、便民利民等领域。基层政府和居委会独自提供社区服务的传统格局有所改变,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社区服务方式、方法得到改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圈开始出现,“阳光超市”、“慈善超市”等新型服务方式的作用日趋显现,“一站式”服务不断推广,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社区公共服务。居民对很多公共服务项目的评价中,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率占总数的75%以上;选择“不满意”的比例较少。见国家发改委、国家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07年;国家民政部主持的全国百城社区建设抽样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提交的分析报告,2005年。
[②]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中央首次明确提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资金及其分摊机制。《“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指出,社区服务体系重点工程建设的项目总投资约21.8亿元,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筹资解决,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亿元,民政部本级福利公益金1.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4.5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根据年度投资预算规模和具体项目情况逐年安排,地方配套资金原则上按西部不低于40%、中部不低于50%和东部不低于70%的比例配套。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第20、57、166页。
[④]由于城镇人口既包括城市人口,又包括小城镇人口,因此,此处的总人口可能并不等于城市街道的总人口,但城镇人口都应该是居住在社区里,所以城镇人口可以等同于社区总人口。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第169页。
[⑦]我们主要从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z)的角度来揭示当前社区服务设施的供给现状和社区受益范围。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z)指社区服务设施能覆盖到的社区占全部社区的比率,用其揭示某项社区服务设施的社区可获得性,从而反映其空间分布现状和特点。即z=x/y×100%,其中,x=拥有某一具体服务设施的社区数,y=社区总数。
[⑧]数据来源于2004年末,国家民政部开展全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摸底情况调查,下同。
[⑨]我们主要从社区服务设施拥有率(h)的角度来揭示当前社区服务设施的供给现状和富裕程度,下同。社区服务设施拥有率(h)指拥有一定量的某项社区服务设施的社区占全部社区的比率,用其揭示某项社区服务设施在社区的富裕程度,从而反映其空间分布现状和特点。即h=i/v×100%,其中,i=选择或具备某一具体服务设施的社区数,v=有效问卷或实际的社区总数。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第169页。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12]管理体制不顺既包括宏观上的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也包括由之引起的基层中的社区管理体制不顺。
[13]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其概括为“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14]中心课题组最初提出的社区体制改革方式是社区事务分类管理,但后来在参与江汉区的实际改革过程中发现“社区事务分类服务”更能够让居民接受,也更体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取向。当然,管理和服务也并不能决然分开,所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理念。
[15]过去,正是由于业务零碎,缺乏合理分类,才导致机构多、多头管理,如1982年以前,机械工业细分为常规、电子、兵器、火箭等九种业务,就设立了九个部(一机部、二机部,直到九机部),分头管理。
[16]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参与武汉市政府在江汉区进行的社区事务分类服务试点,就提出了“小社区、大管理、大服务”的改革思路,打破条条管理模式,变单一管理为综合管理,变单项服务为综合服务,建立区域性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体系,得到了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但因体制性障碍而进展缓慢。
[17]课题组提出的所谓“三个分离”:是指经济管理中的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私人管理分离;社会管理①中政府行政管理与民间自治管理分离,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掌舵”与民间“划桨”(安排者与生产者)分离;所谓“一个层级化”,是指政府管理体系中的财权与事权统一的政府层级管理。
[18]物业服务事务应该分情况而定,已经商品化了的物业小区通过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物业服务,不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而老城区旧居住社区的物业服务很到程度上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
[19]此处将社区参与事务列入社区业务分类表,是因为社区参与事务的资金来源很多是要求政府给予支持提供的。
[20]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验和实地调查中发现:许多地方都在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或街道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但由于没有把街道办事处的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结合起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成了第二个街道办事处,增加行政层级,加重职能交叉和权责不清,浪费资源。
[21]本部分的数据来源:2006年以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参与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体制深化改革,对政府职能下沉社区的业务、职能、组织、机制等进行了跟踪调查,承担此项目后又组织专班深入调查和现场观摩,获得了翔实的数据,目前,武汉市江汉区正按照社区分类服务要求,改善社区服务体系(以下不再注明出处)。
服务政府范文篇5
关键词9202工程gis
随着政府信息化的发展,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也随之不断发展,政府gis正是众多信息系统之一。在我国,政府gis的建设始于90年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简称9202工程)。9202工程是将国土资源信息作为载体,直观形象反映各种社会信息,为政府各级领导在办公活动中提供决策服务。
1、概述
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输入、存储、编辑、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融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类应用对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其最大特点在于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把结果交有关领导和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
为了使国家基础gis的丰富数据用于国家领导的宏观分析决策,1992年2月,国家测绘局和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联合研建了服务于国务院和省政府领导的9202工程。该工程是国务院"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建立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的攻关任务之一。该工程的建设和应用,不仅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领导提供一个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科学决策工具,而且有助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在我国,名为"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的部级9202工程已在总理办公室和国办秘书局投入使用,省级9202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区情gis,上海市人民政府综合gis,福建省综合省情gis,吉林省综合省情gis,河南省综合省情gis,深圳市土地管理gis,广州市电子政府等,这些相继建成的省级政府gis,为地方政府领导机关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象美国白宫、日本东京市政府和英国首相府等早在80年代中期就建立了基于gis的高层宏观决策系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服务。
2、广西9202工程建设
广西9202工程即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是广西人民政府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空间型信息系统,也是"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系统。该系统的建设不仅能为政府领导进行宏观分析决策提供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空间型信息,同时还能提供科学的分析、预测、规划和决策等技术手段,使政府行政管理决策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目前,该系统已建成多个专题,其成果已经安装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和自治区党委信息中心,得到区领导的好评,在广西政府领导的宏观分析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广西9202工程内容
广西9202工程采用多尺度的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卫星遥感影象以及复合产品等基础空间数据和专题属性数据,以图、文、声、像多媒体形式表现各专题内容,已建成的有十个专题:
广西概况专题:从自治区行政区域、综合概况、综合统计、工业、农业、乡镇企业、交通、建设环保、财政金融9个方面宏观反映广西基本概况。
广西电子地图:为我区开展的西部大开发项目提供基础测绘的地理数据。专题实现广西政区->县、市级电子地图和相关文档、图片资料浏览和地理数据的查询,并为领导指导西部大开发工作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
广西旅游专题:将广西的旅游资源分成桂林游览区、民族风情区、滨海游览区、南宁游览区、桂东南游览区5个旅游区,详细介绍各区景点。
广西扶贫专题:通过广西贫困概况、具体贫困县状况、扶贫计划、扶贫落实情况、扶贫措施、扶贫法规、扶贫方案7个方面反映广西贫困及扶贫情况。
广西沿海滩涂综合开发与环保专题:内容包括区位优势、海洋自然资源、海洋成就、海洋产业信息、海洋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蓝色的发展7大项。共同制作的单位有区海洋局、区环保局。
广西改革开放20年统计专题:包含广西改革开放20年来在工业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财政金融、交通邮电、经济贸易、旅游业、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综合统计信息。
广西防汛减灾信息系统:利用多尺度的基础空间数据建立dlg、dem数据库,加载水利、气象信息,实现洪淹预测、统计分析等功能,达到辅助决策作用。
广西石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还竹专题:发挥测绘的技术优势,为政府提供广西石山地区的状况和坡耕地的面积、分布,以及与退耕还林相关的信息,作为政府科学决策的依据。
广西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专题:该项工程对改善我区生态环境和保障全区经济稳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描述珠江流域六大功能区的基本情况和珠江流域防护林六个骨干工程分布情况、建设规模以及广西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的政策、措施、具体方案、执行情况,突出反映在西部大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广西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和建设专题:根据政府提出的广西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做好生态文章的要求,专题以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重点突出几个重点城市(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北海市)的环保和建设问题。
以上专题只是广西9202工程的一部分,随着政府不断提出的要求,还要制作所需专题,努力为政府领导做好服务。
2.2、广西9202工程数据结构
2.2.1基础空间数据
世界1:2200万全图,作为世界基础空间数据。
全国1:400万全图,作为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及其区位的基础数据。
广西(全区)1:100万数字线划图,作为表达广西各类型地理要素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广西(全区)1:25万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及复合产品,作为表达各专题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广西(部分)1:1万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及复合产品,作为表达特定专题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2.2.2专题属性数据
数据由专题的文档说明、统计分析、图片、动画、录音、图形、录像等多媒体数据构成。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部门及其出版物,经过分析整理,按各专题要求的多媒体形式表达。
2.2.3组织表现形式
除了个别专题(如广西防汛减灾信息系统,它需要近海量基础空间数据支撑,专业软件可提高查询速度)需要专业gis软件表现之外,其他绝大多数专题都采用webgis软件表现,前台是为大众普遍使用的浏览器,不需经过学习培训,即可操作。
2.3、广西9202工程技术特点
9202工程应用的技术随着it技术发展及使用者的要求在不断更新进步。初期应用了由国家测绘局与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联合研建的geowindows-地学之窗3.0单机版、4.0client/server版,其较强的专业性使基础空间数据的应用较为顺利。
经过政府部门应用一段时间后,反馈意见是操作较为复杂,不便应用。为方便领导使用,我们决定彻底改版,以此为出发点,全部(除个别专题)采用基于browser/server的网络架构,结合3s技术和webgis技术建设各专题,应用的软件有esri公司的internet开发工具arcims、arc/info;macromedia公司的网站制作工具等,用户在前台不用安装任何软件,通过web浏览器即可浏览查询。
2.4、广西9202工程应用情况
9202工程是一个不断延伸的系统工程,其专题根据需要而设计。由于各专题相对独立,采用边建设边应用边宣传的方式。
建设:要紧紧扣住政府的需求,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逐步建设。
应用:专题制作完成后,交给政府部门应用,应用时发现不足,再进一步完善。
宣传:9202工程是系统工程,它的建设由中央到地方,纵向很深,目前只是建设到省级,地区、县市级还没有普及到,同时系统建设也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宣传演示必不可少。广西9202工程在建设应用时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先后多次在政府会议上做了演示:95年在区政府办公自动化会议暨94年政务信息工作会议表彰会上给代表们作了演示,区政府袁正中副主席在百忙中抽时间观看了演示;97年为部分地厅级领导进行了专场演示;98年国家测绘局专家组会同广西测绘局共同向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政协领导及自治区防汛办、气象局、计委、经贸委、财政厅领导作汇报演示;98年底就广西沿海开发利用情况,向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邹玉川汇报演示,此外,还为各级领导各行业专家演示几十场,造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3、9202工程展望
服务政府范文篇6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即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决定了政府职能的核心内容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由政府或社会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下的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并非仅限于政府组织,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吸纳各类社会团体或私人企业参与到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来。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在这场新兴的政府改革过程中,新的服务型政府理念浮出水面。概括地讲,这种新的理念主要有以下特征: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是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开始引进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精简政府机构,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非“划桨”。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决定因素
在当今社会,一国政府要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由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决定的。(1)在普遍的公民主权基础上的民主与宪政,将决定国家权力的公共性质和政府为公民服务的地位。(2)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公民的经济而不是政府的经济,在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市场经济是主体,政府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3)社会是公民们的社会而不是政府的社会,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政府是为公民社会服务的。(4)以政府为依托的直接公共服务满足的是公民的直接需求,而间接公共服务即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则是满足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
政府公共服务的目标就是提供满足公众消费和受益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又分为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产品。物质产品,人们看得见,摸的着,包括公用设施、公共建筑、如道路、桥梁、车站、码头等;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产品是政府机构及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为公众提供的各种行政事业服务,包括办理各种证件,各种咨询以及政府提供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保险、社会福利和其他服务事业。
二、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
(一)从经济职能角度看
在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的比例一直比较高。这意味着政府把大量的财政资源用于经济建设,甚至是竞争性领域的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对诸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提供(如表1)。
纵向相比,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虽然这些年有所下降,但在2004年仍然高达总支出的27.85%;从横向看,表2反映出中国在公共服务与经济建设方面的比例关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关系之间的差距。这表明:仅从经济职能角度定位,中国政府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建设型政府。
由表2分析可以得出中国财政具有“一高一低”两大特点。“一高”是经济服务仍然是中国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一低”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支出严重不足。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支出除了社会管理之外,主要是用于公共服务。
(二)从民众调查角度看
2005年8月—9月,《小康》杂志社与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专家联合组成调查组对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将公共服务细化为国家安全、行政管理、国防外交、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市政建设及环保、文化娱乐及公共安全等几方面,其中,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暂时不予论述,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1.科技、公共安全、文化娱乐位列三甲。这是中国政府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改进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渐趋一体,中国政府和外界的各种联系都在加强。(1)在科技方面,政府通过引进外资和各种适合国情的技术、加大投入等措施推动科技加速进步,民间评价与实际情况有一定落差。(2)中国政府一直重视提高公民的公共安全。(3)在文化娱乐方面,政府逐渐放开经营限制,同时努力提高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增加各种文化交流。
2.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排位最后。(1)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很低。一方面,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在软硬件设施上与东部地区相差很多,农村地区的医疗配备也远逊于城市地区,即使在大城市内部,资源分配也非常不均衡。另一方面,很多老百姓看不起病。同时,医疗常识的普及力度不够,需要改进。(2)在教育领域,教育理念还未完全落到实处,资源投入不足、分配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教育腐败现象也在蔓延。(3)中国社会保障覆盖率较低。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仅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分别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74432万人的21.96%、14.22%和16.64%.
3.环保、行政管理居中。(1)在中国市政建设方面,地方性市政管理有所提高,但先发展后保护的思路仍然存在。(2)在行政管理领域,政府机构相互推诿、打官腔的情况仍比较严重,确实反映了目前公务员整体素质还需要大大提高。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赖于树立和更新四个执政理念
1.依法行政理念。所有行政机关都应依法行政,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化轨道,遵守国际惯例和条约,其中,行政决策、执行、监督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和条约办事,做到以法为据、依法办事,努力实现从权力政府向法制政府的转变。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尤其是涉及到关系国际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
2.执政为民理念。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要是关系群众利益的事,都应认真听、主动想、及时办,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政务公开理念。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要求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清廉绩效理念。政府应廉洁从政,高效行政。廉洁从政,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重在建设的廉政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同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高效行政,就是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因此,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增强行政成本
意识、效率意识,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建设廉洁高效的“效能政府”。
(二)科学定位中国的政府职能
1.要致力于解决制约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种种利益障碍问题。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经济要素充分流动的条件,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建立市场交易总成本最低的体制规则安排。
2.要建立适应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政府需要调整微观规制。“微观规制”在这里是指政府给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动定规立矩,立:法建章。微观规制不是政府直接介入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而是给微观经济主体确立活动规则。这就需要政府调整和修改微观规制的法律法规,使政府的权力由“无限”变为“有限”,尤其要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3.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如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国防、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及法制环境是市场无法提供的,是政府服务的基本职能。长期以来,由于实施经济赶超战略,对经济建设的直接投资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也服从于这个大局。政府投入的重点是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和公共服务。
4.要建立市场经济规则和秩序。通过政府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完善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用,真正完成政府职能转变。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规则和法治的建立必然是一个过程,也许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规则和法治环境的创立,将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构造更有利的体制条件。
5.要解决好公平分配问题。要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消除贫困扶助低收入阶层。如果放松了公平分配问题,造成地区、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经济效率提高。改善经济效率和竞争力肯定是第一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考虑并制定不影响生产率、竞争力和创新动力的社会公平机制和政策,是政府部门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6.要解决好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外部性问题。制定并严格执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标准,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担当起这个责任。一方面要防止国外资本以投资为名向中国转移高污染、对生态有长远不利影响的产业和项目,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制定政策,减少或禁止对中国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产品生产和进口。
四、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构建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来,用于改造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主要做法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来执行和运营某些公共服务项目,并利用市场竞争压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准市场化”;同时将不必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给各种社会组织,通过提供资助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方式,引导非营利性组织提供某些公共服务项目。根据政府服务职能的定位,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模式必须做到如下四点。
1.以顾客或市场为服务导向,这是公共服务提供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转变的一个基本选择。其主要途径有:(1)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政府提供什么公共服务、怎样提供,应当事先听取公众的意见,以公众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并建立有关了解民意、公共参与决策的渠道、规则和程序;(2)政府公共服务应当以社会的评价为主,以服务对象的评价为主,加大公众影响的比重。
2.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化的范围包括以下方面: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项目,必须建立公正规范的竞争机制,通过公共招标、内部竞争和合同外包等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公营部门就一定比民营部门强或者民营部门就—定比公营部门强的固有认识。除了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务外,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应当营造竞争环境,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来促使服务提供者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服务政府范文篇7
一、三年来群众投诉情况分析
我们对三年情况做了图表分析。其中,图一表示,20*年至20*年(10月份止,下同)我县受理群众投诉机关及工作人员违反机关效能规定的六方面情况分布(件);图二表示,20*年至20*年我县受理群众对机关及工作人员违反效能六方面规定被查实的情况分布(件)。从两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执法、效率和态度三方面依然是监督检查的重点。
机关及工作人员违反的机关效能建设规定主要集中在滥用职权执法不公、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作风粗暴态度生硬三方面。从群众投诉内容分布情况来看,共受理涉及该三方面效能投诉282件,占群众投诉的94.0%;从受理投诉查实情况分布来看,该三方面效能投诉共查实1*件,占总查实件的95.5%,这说明机关及工作人员在依法执法、办事效率和工作态度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同时对机关及工作人员在效能建设监督方面这三项内容依然是我们监督检查的重点。
2、投诉量及投诉查实量逐年减少。
从我县机关及工作人员违反的机关效能建设规定主要集中的三方面三年投诉量变化和查实量变化来看,除滥用职权执法不公的受理投诉量逐年增加外,其余均随着我县机关效能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不断深入而逐年减少,特别是从投诉查实量的变化上,我们可以发现,通过20*年的“效能革命”,全面实施“四条禁令”和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举措,我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办事效率和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3、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是机关及工作人员整改重点。
从投诉查实量的占比来看,三年来投诉机关及工作人员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方面的查实件数占该方面投诉总量的49.7%,超出总查实件数占总投诉量12.7个百分点;自20*年机关效能建设进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来,该方面的投诉查实量占比仍超出总查实量占比13.1个百分点,说明机关及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不仅是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且也是机关和工作人员需进一步提高的重点。
二、当前政府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县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建设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官本位意识开始淡薄,以人为本的意识有所增强;不思进取、“无过为上”的陈腐观念开始淡薄,锐意进取、开拓向上的精神有所增强;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有所缩减,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开始增强;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开始减少,部门之间互相沟通、互相配合的有所增多;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四难”现象有所改观。但当前机关与工作人员中仍存在着一些与我县创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求和率先建成生态型全国百强县的工作目标不相和谐的音符。
1、“中间梗阻”、工作“忽悠”现象比较突出。一是服务意识不强。存在着表面热情、内心淡漠,口头热情、行动冷漠的问题。有的部门和服务窗口缺乏主动性,坐在办公室等待的多,主动上门服务的少;有的部门有些单位的个别中层干部工作节奏缓慢,遇事推诿,遇到困难矛盾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推上卸下,左推右挡,打起了“太极拳”,如某乡镇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不是积极主动发挥协调功能,而是一味强调没有政策无法处理。二是工作墨守成规。在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依然习惯于老办法、旧框框,要么就事论事,要么死抠条文,缺乏闯劲,不敢创新,习惯于用共性标准处理个性案例,缺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看似坚持原则、实是因循守旧,看似依规办事、实是不办实事,看似对上负责、实是推卸责任。三是部门纪律不严。存在行政不作为或者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办事看人情,以感情代替政策,以关系决定亲疏。有人情,不能办的事照办;没人情,该办的事也不给办。甚至办事看好处,无利不作为,小利慢作为,大利乱作为。如某部门在收取一资源使用还原费用时,业主自己找部门则要按规定额度交纳,通过委托熟人办理时给予了“打折”优惠。
2、机关办事效率低下依旧明显。从三年的效能投诉分布及查实情况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现象是机关部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最薄弱环节。一是一些部门仍然存在环节繁琐、办事拖拉的现象。比如,虽然实施了限时办结制,但是一些企业和项目业主反映审批时限较长、高低限跨度大、执行中就高不就低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个项目,全程走下来,往往需要几个月。有人戏称机关办事是:企业、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问题是哪里来哪里去。二是部分工作人员办事不求效率。如有的机关工作人员在接待群众时满口承诺抓紧办理,但群众在几次等待与催促下,得到的回答却是工作繁忙还需等上几日;有些单位的个别中层干部工作节奏缓慢,遇事推诿,只求一般过得去,不求高标准过得硬,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更有甚者即使在群众投诉后仍然强调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三是部门之间推诿现象不断。部门之间对一些难以处理或处理比较麻烦的事项,往往是假以理由一推了之。如对县城某小区违法搭建问题的处理中,几家相关部门以管理范围为由推脱职责;在对一敞开式商贸场所的停车问题处理中,交警、建设、城管等单位相互“踢皮球”。四是少数工作人员工作马虎,引起失误。由于前一环节的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马虎导致后一环节工作无法进展或是错误开展,使群众要办理的事项久办未果。如某部门一工作人员工作不细致,上报法院的执行图纸出现错误致使群众申请法院执行的工作无法开展;某单位一工作人员勘察不仔细,对责任区块的新旧小区混淆使群众申报的开户事项长期未办理。
3、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发挥不充分。作为全县行政审批办证服务的主要载体和政府对外开放及服务的窗口,行政服务中心发挥着联系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对政府服务社会职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行政服务中心在服务社会和群众的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一是部分窗口未发挥服务功能。县行政服务中心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来,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已基本进入中心,设立窗口65个,但部分窗口工作人员只是收发员、登记员,没有发挥办事员的作用,使群众办事仍旧要找到机关职能科室进行办理,如某窗口在办理群众一审批事项时明确告知群众有疑问直接与职能科室联系。二是并联审批功能使用不明显。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并联审批即缩短了审批时间,同时也减少群众奔波的劳苦和麻烦,但今年1-4月份办理的290个项目中仅6个使用了并联审批,其使用率仅2.1%。三是网上审批程序开通实行缓慢。行政服务中心33个入驻部门中仅县工商局、县经贸委、县外贸局、县国土局、县建设局和县质监局等6个部门窗口,开通并实行网上审批机制,其他部门窗口实行单一式的窗口现场受理办理程序。
4、部门服务利益为先现象比较突出。一是部门工作关注眼前利益影响全局发展。有些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只关注部门经济利益得失,视部门利益至上,只要触及到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是部分科室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二是方便自身为主导阻碍政令畅通。对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推诿,有利的事抢着干,麻烦的事拖着不办,当面表态很好,背后软顶硬拖,随意打折截留,不是推诿扯皮,就是阳奉阴违。三是与民争利的倾向尚未根治。有的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部门小团体的利益,把一些本应该提供的服务,通过设置中介组织,变相地转变为收费项目,而且搞垄断经营;有的部门巧立名目,搭车收费、暗箱收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部门讲服务就是收费、讲执法就是罚款;有的利用下属服务公司或行业协会名义打“擦边球”,向企业或群众收取服务费,一个项目从立项到落地,收费项目多达20多项。
三、原因分析
当前政府部门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原因有着其客观的一面,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经济快速发展使政府职能转变跟上困难,群众对政府服务职能的期望过高等等,但主要还在其主观方面:
1、意识转变不到位。一些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创建服务政府的认识不到位,对自身及下属的管理和工作能力培养缺乏深入调研和思考。最为突出的是,其一,认为“行政行为规范了,权力利益缩小了,官位的含金量就贬值了”,规范了行政行为就是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行政自由和空间就大大缩小;其二,认为创建服务政府就是“分权让利、放松管理”,讲服务就是不要行政管理。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是“虚功”、“慢活”,“得罪人”,费力不讨好;其三,对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疏于教育和培养,缺少监督,放任自流,无动于衷,有的持悲观论调,认为风气难治,缺乏信心。
2、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够,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力度不够,对简政放权推进不够,常常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要手中握权,对程序和制度的设置,只从方便自己工作出发,不关心群众的办事成本和困难,导致办事对象在部门之间、科室之间、窗口之间奔波,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决心不够,导致利益纠缠、职责不清、协调困难、效率低下。
3、责任追究不到位。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以来,大多数部门、单位对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检查,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在处理上,真正敢于在人的问题上“动真格”的很少。一些部门的个别领导官本位思想严重,对于存在的问题不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以解决,而是不顾全局,从小集团利益出发,“家丑不可外扬”,护己护短,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工作中的一大障碍。个别部门在接到督查通报后,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总是千方百计推卸责任,甚至对查到的人与事,袒护说情,包庇掩盖,避重就轻,在处理上,也是点到为止,失之于宽。
四、对策建议
解决当前政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树立政府“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观念,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机关行政服务水平,具体要做好推行“三项”制度、约束“三种”行为、监察“三个”重点。
1、推行“三项”制度。在完善“首问负责制”、“现场办公制”、“部门集中会办制”、“督查督办制”及“一把手负责制”等优质服务制度的前提下,推行:一是自由裁量基准制。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主体的一项重要执法权。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约束控制是当前行政执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我县要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各试点单位要依据“过罚相当”的原则,在制定裁量标准时要重点防止轻错重罚,重错轻罚。要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向社会公开,让社会了解有关量罚标准,确保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二是扩大推行告知承诺制。重点抓好企业登记注册“告知承诺制”,扩大行政许可服务承诺,认真实行“三统一”,即统一承诺形式、统一流转程序、统一流转方式,切实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要试行企业审办告知承诺制。即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对所告知的事项进行承诺,保证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规定设立企业、开业经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即可颁发营业证照。由行政服务中心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知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核验。三是引入专题听证机制。吸收直接服务对象与执法人员就执法程序、执法依据、执法方式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质询,以澄清是非,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县投诉听证办法》,从听证原则、听证受理、听证主持人、听证参加人、听证程序等方面,对如何开展投诉听证作出具体规定。通过听证,使一些疑难投诉得到了妥善处理。通过听证,教育和警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必须按照党纪国法办事,保护合法经营者,打击非法经营者。
服务政府范文篇8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2.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仍然较为严重,旧体制下最困难的被积淀下来,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也已凸现。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与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既不符合wto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发展。服务型政府,正是改变过去政府管理中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规范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
我们党的宗旨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
2.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席卷西方世界的政府再造之风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其主要目标。1994年,英国政府进行了“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direct”计划,提出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同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还有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之改造”以及日本的“实现对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行政”,都体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
3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3.1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具体而言,要着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主动性。国家公务员要有主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会做调查,能够以敏捷的反应能力去体察、了解社会客观事物,并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能够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达到行政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而国家公务员在理念上,要承认社会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政府所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尽可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
3.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个原则。①合法原则。即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据的有关、法规、规章必须公开。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而依部门内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则。指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主义市场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则。要求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缩短时限,避免多头、重复审批,提高效率,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④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行政审批权,就要对审批的事项负相应责任。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管理职责或者违法审批要追究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⑤监督原则。即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对审批提出异议,要做出书面答复,并告知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审批机关要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将处理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投诉人。“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强调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别是要把握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有机统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则的审批事项,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则,该项审批也应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取消;虽然符合合理原则,但不符合合法原则,则应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确定。
3.3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别找各部门科室,就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的制度还有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要求第一个受到咨询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若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不得推诿搪塞。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对服务质量和提供速度进行公开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转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过程,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
3.4发展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属于体制改革范畴,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提高服务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公众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享受政府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公开性决定了上网的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首先是要求政府行为公开,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政府审批都不能实行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再就是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凡是法律规定需要向公众公布的政务信息都必须上网,向公众公开。
3.5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
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规模和开支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使许多非政府机构加入到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队伍中来,这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去,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
要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必须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中的一些组织,授权并运用政策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社区或私营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和产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会的成长,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建立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将成为政府社会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取向之一,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服务政府范文篇9
发挥三个功能,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盼,江苏近年来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江苏以全国1.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近10%的gdp、超过10%的财政收入、16%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江苏对外开放程度高、外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高,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异常严峻、复杂的局面。越是在困难较大的时候,越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努力发挥好三个功能。
发挥及时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有效调节经济运行,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我们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江苏实际,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有效调节。一是加大有效投入,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扩大投资规模,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二是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以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以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增强以消费扩内需的传导效应,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对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四是强化各级政府、金融部门与企业同兴共荣的理念、共渡难关的意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发挥正确引导产业发展的功能。充分利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树立正确观念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引导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国产化水平,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设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以高点起步参与高端竞争。三是从政策上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更新改造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向品牌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增创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五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发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功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省、市信用担保再担保体系,发展新型融资模式,满足企业多样的融资需求。二是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实施税收扶持措施,全面落实减免税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扶持创新政策,深化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
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
在经济发展困难、财政增支减收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必须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突出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应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创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二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三是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投资项目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四是鼓励非营利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五是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
突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工资、调整税收政策等措施,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标准,实施油菜良种补贴,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引导和帮助农民积极创业致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突出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启动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抓紧制定省级统筹方案,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逐步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研究制定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办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推进征地、补偿和基本生活保障“三同步”,确保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完善三个机制,强化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点。当前,应当通过完善三个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加强正确利益观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二是畅通人们利益表达渠道,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公民投票制度、协商谈判制度,为民众提供程序规范、科学公正、广泛参与的利益表达平台。三是加强对利益主体的法律约束,创造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自觉调整利益需求,合理选择利益目标,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利益。
完善安全控制机制。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强化安全控制机制这一政府对社会进行有序管理的基础工程。一是积极构建大防控体系。按照“改革体制、激活资源、突出重点、全面设防”的思路,加快建设以社会面巡防网络为主体、以卡点堵控网络为屏障、以社区防控网络为基础、以单位内部防控网络为支撑、以周边协作网络为辅助的治安防控体系。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公共安全设施的投资,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应对重大事故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明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完善并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用标准、信用信息征集制度等,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一是实施应急预警,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网络和分析中心,推动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检验、调整、更新。二是完善应急组织系统建设,着力加强决策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保障系统建设。三是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增强防范风险的预见能力。
提升三个能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提升政府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是科学履行政府职能的前提与保证。现阶段,政府要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必须着力提升三个能力。
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树立世界眼光,以全球视野观察和思考问题,加强对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着眼全局,把握大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处理好促进增长与调整结构、扩大内需与稳定出口、推动发展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等关系,使各项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更加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决策部署、工作谋划,使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为更长时间、更高水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服务政府范文篇10
[摘要]我国同西方国家都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世界性的政府改革浪潮的国际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对国外几个国家重塑政府的“政府改造运动”的比较,分析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经验,提出构建我国服务型政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我们发展的改革方针、策略体系。[关键词]政府改革服务型政府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针对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及政府的“失效”症状,掀起了引用“企业化”运作模式,运用市场力量来改造政府绩效的运动。紧接着,日本、加拿大、荷兰、法国等经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也纷纷效仿,被称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些国家纷纷提出了“政府再造”的口号,以通过“政府再造”来改善公共物品的供给质量,重新赢得公众对政府的信心。正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蔚然成风的背景下,很多国家提出了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一、国外一些国家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1.英国政府的改革面对世界经济的衰退和国内经济的滞胀,执政的保守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节约政府开支、政府机构改革、服务承诺和竞争求质量,力图改变整个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经过20多年的实践,英国政府的管理新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其影响遍及全世界。英国政府改革包括四个步骤:(1)雷纳评审雷。雷纳评审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特定方面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活动。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政府开支过大问题,二是政府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合理的政府开支中,业务开支与行政之间应有一定比例,一般说来,前者应大于后者。(2)“下一步”行动方案。“下一步”行动方案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方案建议把整体的部委分解成若干机构,这些机构在主管的部委指导下,履行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的职责;以管理主义的技术和程序培训职员,并且所有活动都是在一位高级主管的领导下进行。(3)公民宪章运动。公民宪章,就是用宪章的形式把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的内容、标准、责任等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以达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目的。各公共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制定宪章内容,但是要以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的合法要求为宗旨,主要包括对公民的承诺和实践承诺两个方面,有四个具体内容:①服务内容和工作目标承诺;②服务标准承诺。服务标准做到明确化、具体化和公开化;③服务程序和时限承诺。实行合理的办事程序,达到公众满意。对公众公开服务时限,接受公众监督;④违诺责任。表明了承诺者没有达到既定服务标准时对顾客作出的补偿,是承诺部门对公众做出的单方面的承诺,这种补偿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道歉,也可以是物质上的。(4)引入竞争机制。竞争出质量,竞争出效率,竞争机制的引入与完善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之道。扩大竞争的实质就是引入私营部门的经营原则。为此,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私营化引入竞争;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政府干预,维护竞争;市场检验,激励竞争。竞争求质量运动可以说是竞争观念的进一步确立和竞争机制制度化的尝试。2.美国政府的改革20世纪的美国政府改革和英国政府改革明显不同。美国的政府改革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目标,但是带有更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政府收缩的第一项主要职能就是政府的社会职能,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包括以下内容:(1)提高接受福利者的资格,以减少福利支出。(2)福利项目市场化,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来克服公共部门的浪费和低效;逐步采取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级管理体制,转移联邦财政负担。(3)明确财政收支,划分管理权限,分权管理社会福利项目,使管理者接近受益者。(4)将社会福利改为“工作福利”。(5)适当加重个人负担份额。(6)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制度。(7)将福利项目的直接供给者(职业性利益群体)与福利的接受者分开。政府收缩的第二项主要职能就是放松管制。收缩政府的经济职能,减少政府干预的范围和程度,实行更大的市场化。1981年2月,里根政府了第12291号行政命令,其中有一条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应当对企业的开设和经营方式、产量及物价等经济行为施加管制。美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价值取向是,在公共服务输出领域引进市场机制,一是决策要和执行分开,二是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要多元化、竞争发展。这样使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有机组合,提高政府功能输出的能力。3.新西兰政府改革新西兰的行政改革在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行政改革的典范。开始于80年代初期的新西兰行政改革,先设定了总体框架,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多、更明确地采用了管理主义的模式。新西兰改革的主导思想是,明确政府、部、皇家实体机构和公务员的目标,避免责任和职权的冲突、交叉,政府不介入市场和社会能够有效运行的领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尽量减少成本。改革几乎涉及所有公共部门以及公共部门的组织、过程、角色和文化等方面,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结构变革、分权化、商业化、公司化、私有化等,主要内容有:国有企业从事原本生产“私人物品”的政府部门的活动,在市场机制下将国营企业民营化,重组政府部门结构,设置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架构,缩减政府预算。由此看来,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是都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使政府管得少的一点,但是要管得好一些;第二,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自治,鼓励社会自身的公共管理,也就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的财力不足;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甚至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中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彻底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2005年12月20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我们看到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正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目前,我国同西方国家都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世界性的政府改革浪潮的国际背景之下,分析、学习国外尤其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政府改革经验,借鉴其理论、方法及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第一,构建服务型政府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改革方针、策略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行政改革措施都是承前继后、自成体系的。英国的改革同样如此,虽然很激进,但又具有系统设计、稳步推行的特征。从雷纳评审、“下一步”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竞争求质量运动一直到后来的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改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改革的主要形式不同,但不同阶段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且对每一重大改革措施都进行独立的评估,以保证下一步改革具有坚实的基础。这点与我国行政改革分阶段走有相似之处。第二,引入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雷纳评审是来自政府内部的改革,旨在促进、鼓励、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在现存的文化及传统中开展改进工作,发挥各部门革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避免由上或者由外强加的成份。当前,公众对于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还有诸多不满意的地方,当务之急是相关管理部门要在绩效评估上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本文以为,不妨引进雷纳评审的严格和科学程序,对政府公共服务进行解剖,从而为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找到更好的办法。[1][2][][]第三,注重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公民宪章”运动改革力度较大,效果比较明显,在政府和社会关系上,体现了政府退却、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等理念;在政府内部管理上,体现了公民为中心、服务导向、结果为本、市场机制为基础等理念。“公民宪章”运动中,英国政府把行政管理的重点放在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上,主要手段是新的管理原则、新技术、新方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据1996年的官方报告,英国的“公民宪章”运动在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国家纷纷效仿。据统计,1996年,全世界共有5个国家推行了与英国“公民宪章”运动相类似的服务承诺制度,很多国家的代表团到英国考察“公民宪章”制度的执行状况和效果。英国政府内部行政改革的侧重点是管理层次,这与我国行政改革的侧重点是机构改革是不同的。第四,慎重、合理界定我国政府职能的范围和内容。我国和美国所处的现代化阶段不同。美国已经处于信息社会,我国虽然处于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或工业文明过渡时代,只有少部分地区处于信息社会前沿。众所周知,美国的市场经济已经相当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市场到政府干预,再从政府干预回归自由市场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美国通过压缩福利项目的福利政策和放松对工商业项目的福利政策来收缩政府的社会职能。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个全能的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虽然也亟需收缩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和“有限政府”,但是以压缩福利项目为主体的福利政策改革,恰恰与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全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方向相反。这是现代化不同阶段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因此,不同的时代背景,要求不同,涉及的改革措施和模式当然也不同。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根据实际国情,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汲取教训,避免改革走弯路。第五,确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发挥作用的地方不断扩大,传统上一些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可以实行市场化生产,即,政府不直接参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而是公开向社会招标,由私人或者非政府组织竟标,公平竞争,优者中标负责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提供。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和避免的盲目性、滞后性和破坏性。市场不能解决责任、公平等问题,市场的有时在于效率,市场的职责也是效率,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监督和调控作用。与市场不同,政府还有社会、人文等其他目标。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不同目标、不同优势与不足决定了两者互相配合和协调以维持某种程度均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政府与市场平衡的核心在于两者在特定环境下各自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各自优势的平衡。
服务政府范文
时间:2022-05-08 21:45:52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财务共享服务发展思考 2023-01-04 08:32:41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研究 2022-12-29 08:46:14
环保服务模式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2022-11-15 14:07:09
大数据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成效与发展 2022-11-11 09:48:15
公共图书馆传统互联网服务发展的思考 2022-11-07 11:37:09
经济下行背景机关后勤服务发展路径 2022-10-24 10: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