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7-17 17:19:14

建设科技

建设科技范文篇1

1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1.1统一制度,建设规范标准体系。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形势下,2014年12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时间安排和保障措施。2016年8月,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整合优化省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及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省级科技报告制度。2015年12月,《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2016年4月,在《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中提出要求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目前,国家已颁布《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科技报告编号规则》《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和《科技报告元数据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1]。参照科技报告相关国家标准,根据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研究设计了省自然科技基金项目、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项目、省科技厅农村处项目科技报告编写规范,并编写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撰写模板和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流程图。这些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为了进一步推进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安徽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负责全省科技报告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科技报告的收集、收藏、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开展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了本部门科研管理范畴,在项目合同或任务书中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须呈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市级科技项目纳入省科技报告建设体系。各项目承担(主持)单位建立科技报告工作机制,按要求呈交科技报告[2]。1.3构建流程化的工作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系统包括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科技报告审核系统(图1),主要是由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将项目信息导入科技报告数据管理平台生成授权码,项目承担人通过授权码登录呈交系统提交科技报告,工作人员将呈交系统中的科技报告导入审核系统,并组织全国范围内具备科技报告咨询、指导和培训工作资格的人员进行审核改写。由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最终审核后在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并提交给国家科技报告管理中心[3]。流程化工作系统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1.4建立互联互通的系统,确保科技报告充分共享。为了开展科技报告服务,发挥科技报告的作用,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建立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将收集到的科技报告经过改写审核后在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进行,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系统采用实名注册机制和身份认证机制,实施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方案,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权限,提供分级、分层次的服务,实现科技报告资源的安全管理和充分共享[4]。面向社会公众,主要提供科技报告检索、信息导航等服务;面向科研人员,主要提供科技报告的全文浏览、原文传递服务;面向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决策人员,提供科技报告统计分析、行业、领域深度分析、主题挖掘等深层次的决策支持服务[5]。与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了用户对科技报告资源的统一检索,从而提升了科技报告的利用率。1.5多环节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科技报告质量。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启动之初就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科技报告的质量。第一,人才储备。自国家科技报告制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就指派专门人员全程参与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培训、国家科技报告审核改写、国家科技制度建设研讨等相关工作,并陆续组织人员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培训。第二,试点领域选择。经过调研与论证,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选择在科研人员素质较高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攻关项目中开展,确保了科技报告撰写的水平。第三,针对性培训。在科技报告提交之前,工作人员专门针对具体项目类型组织项目主要负责人进行科技报告撰写培训。第四,审改人员。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在全国范围内从首批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并负责本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学员中聘请审核改写人员,从而确保了安徽省科技报告的质量。

2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欠缺,尚未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文件。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2016年科技部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报告管理暂行办法》,专门针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2014年,安徽省启动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主要针对省科技厅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尽管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技厅联合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但仍缺少省级层面的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尚未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2.2工作脱节,科技报告工作未纳入项目管理流程。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报告工作要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实现强制呈交。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中去[6],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添加科技报告呈交这一环节。未在规定节点提交科技报告的项目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为此,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并于2016年4月出台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提出在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但是,在项目任务书签订时并未对提交科技报告的类型、数量、时限以及内容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目前正值安徽省推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现有的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面临调整或重建。而安徽省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审核系统都是独立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还无法嵌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科技报告工作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仍是处于脱节状态,从而造成科技报告收缴工作占用时间较大,效率较低。2.3激励不足,科技报告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已上线运行,但科技报告证书发放、科技报告作者阅点奖励以及科技报告原文传递等系统功能尚未完善。这样就造成对已提交的科技报告利用不够,科研工作者撰写科技报告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保证科技报告的质量。同时,科技报告及其所涉及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未形成产权标识,未与论文、专著、科技成果同等对待,尚未形成一种新型的著作权形式。没有与科技报告作者的个人奖励、技术职务晋升、申请科技奖励等工作建立关联,影响了他们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2.4职责不明,科技报告工作未形成体系。尽管目前建立了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范围内科技报告的接收、收藏、管理和共享服务,但是缺少省级层面的纲领性文件,科技报告工作仅在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尚未延伸至省属其他部门,且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也是部分工作人员兼职,还没有设立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科技报告的收集、审核等工作。

3对策与建议

安徽省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既涉及管理层面上的组织架构、政策制度等问题,又涉及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组织运行、部门协调等问题[7]。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拥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以及必要的经费投入,需要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出台政策、建立工作机制。为尽快建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3.1统筹规划,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政策。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层面上涉及政策、机制、制度等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涉及科技报告的标准规范、操作运行、部门协调和配合等方面的问题[8]。因此,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制定并颁布科技报告管理法规,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为了避免科技报告的部门垄断、封闭管理、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需在省级层面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方案》以及《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强化呈交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和科技报告资源的集成整合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确保科技报告资源的统一呈交、统一收藏、充分共享。3.2落实制度,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项目管理流程。科技部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科技报告工作要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实现强制呈交。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嵌入科技报告呈交环节(图2)。因此,要落实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到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中期考核、结题验收等工作环节中;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签订任务书的同时规定科技报告的类型、数量、时限[9]。推进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将科技报告呈交工作嵌入到省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中,严格执行管理流程,对于未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要求提交科技报告的项目不予进行下一环节的考核和验收工作,从而确保科技报告的撰写质量和提交效率。3.3完善功能,建立科技报告工作激励机制。目前,在进行科技产出统计、成果奖励、职称考核时,多数部门并未将科技报告计算在内,提交科技报告与否、质量如何等对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声誉和竞争力没有影响,严重影响科研人员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要推进科技报告工作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证书发放、阅点奖励和全文传递等制度,对在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科技报告的撰写者颁发科技报告收录证书,并将科技报告收录证书作为项目结题验收的必备材料之一。将科技报告引入技术职务晋升、申报科技奖励等工作中[10]。利用科技报告共享系统的统计功能,对已公开科技报告的检索、浏览和下载频次进行统计分析,上报相关科技主管部门,作为评价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将科技报告作为科技人员的重要科研产出,科技报告工作质量作为评价科研机构工作绩效和科研人员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11]。3.4明确分工,构建科技报告工作体系。科技报告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关键性主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工作机制,依托现有科技管理体系和信息机构建立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本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具体实施。省属其他部门/地市也应根据自身需要设立科技报告工作责任主体,负责本部门产生科技报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与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对接,建立科技报告提交渠道;科研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本单位产生科技报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并承担科技报告审查工作[12]。形成省科技报告工作组织管理构架,形成省科技报告工作体系,确保全省产生的科技报告统一收藏、统一共享服务。

4结语

建设科技范文篇2

科技期刊在学术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激发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甘肃省社科期刊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读者》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甘肃省现有科技期刊73种,虽然甘肃科技期刊界有建国之初就创立的期刊,也有诸如《高原气象》、《冰川冻土》、《草业学报》这样有特色的期刊,但迄今为止还没名刊,绝大多数刊物属于跟风克隆,个性特色不鲜明,创新能力不足[1]。当下,品牌意识仍然没有成为许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共识。科技期刊编辑部相对封闭,与市场联系少,很少参与市场竞争,多数科技期刊仍然属于事业费拨款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单位领导重视不够,长期形成的僵化、落后的思想,严重阻碍着科技期刊品牌的建设。没有个性特色的科技期刊,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要办出特色、关键就在于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个性策划,着力打造品牌期刊[2]。

2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措施

甘肃省在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实践中,应紧紧围绕品牌科技期刊的战略目标,准确把握品牌科技期刊的内涵、功能和地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现状、困难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数字出版技术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期刊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确定甘肃省科技期刊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系统分析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主要路径和重要措施。2.1深入调研。甘肃省科技期刊大多数为地方性科技期刊,科技期刊分散办刊、各自为阵的局面再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甚至长期维持也是合乎情理的,虽然总体水平不高,但有特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刊编辑部应多组织人员到办刊发达地区进行调研、取经,这对期刊编辑部品牌建设工作的促进具有很大意义,在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办刊发达地区的大思路、大手笔、大视野、大胸襟的办刊模式[3],了解国内外知名科技期刊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做法,共同交流科技期刊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学习调研,要使办刊思想发生大的转变,创新地方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机制,将品牌建设意识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2.2探索期刊定位。科技期刊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刊定位,地方科技期刊的应该是发表真实的研究发现、本地实用的技术以及有利于提高本地生产生活水平的科学知识等。地方科技期刊不要承担职称评定、晋升以及学位授予等服务的职能。历史原因造成期刊出版单位过于分散、规模小,一些管理制度、思想观念等阻碍推进改革的步伐,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导致期刊分类管理、分层定位难以落实,期刊主办者、出版者、编辑者(包括编委会和编辑部)责任不明确,编辑出版流程远没达到最优状态,期刊编辑出版技术和标准已经落后,高水平期刊和论文平台受制于人,编辑出版队伍建设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当前改革和今后发展之需,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滑坡或出现严重问题。面对发行和广告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期刊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2.3加大宣传面和覆盖面。目前,甘肃省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牌和知名度不高,名声不响,这些与期刊的刊名、地域有部分关系,导致发展受到限制。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科技期刊的宣传力度,组织人员通过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可优先选取几家基础好、有特色的期刊作为精品期刊推介出去,一点带面,逐步扩大甘肃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推介《草业学报》时,可以介绍该刊的创立结束了我国没有草业科学高级学术刊物的历史,在广大读者、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已形成了兼容并蓄、博采百家之长、鼓励创新,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风格。推介《中国兽医科学》时,重点介绍这是一家全国百余种畜牧兽医类期刊中唯一获得国家期刊奖的期刊。《中国兽医科学》拥有一支专家型的编辑团队,通过准确定位,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促进我国兽医科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2.4对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学术质量要加强监控。要加强编辑出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期刊编辑出版质量。质量是科技期刊永恒的生命,许多编辑同仁在这方面均有论述,如明确办刊宗旨、提高编辑队伍素质、提高论文水平、建立并依靠强大的编委会等。因此,要加强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学术质量的监控力度,定期对期刊进行审读,建立长效激励机制。2.5技术创新是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许多科技期刊逐步实现了从印刷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如今的科技期刊除了印刷形式外,还有在线可链接的参考文献、数据库。论文有了“数字对象标识符(doi)”[4];动态采编、协同采编、智能采编、作者管理、读者管理等相关技术以及三维动画、影像、声音等富媒体内容呈现及交互技术;关注人机交互及智能应答技术,及相关系统和平台建设。科技期刊出版通过技术创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建设科技范文篇3

一、活动时间5月15日—5月21日。

二、活动主题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走进科学、体验科技、走近民众、普惠民生。

三、主要活动

一)举办县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由县科委牵头,举办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开幕式。开幕式后,举办科普展,发放科技资料,举行文艺表演等。

(二)举办科普巡回展由县科委、县环保局牵头,组织具有“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创新型城市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在社区、街镇巡回开展科普展览。

(三)举办科技创新讲座由县科委牵头,邀请科技部专家主讲创新方法。

(四)举办社会科学进校园由县教委牵头,县科委、县科协配合,在中学举办关心下一代暨鼓励创新现场会,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演讲,科学发明创造、青少年赛车、航模等比赛活动。激励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热情,增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

(五)组织科技下乡行动由县科委牵头,县经信委、县农委等部门配合,组织市级科技特派员、县级科技特派员到龙头企业和农户,带成果、带技术、带资金,面对面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普及科技知识。

(六)开展12316和12396三农服务热线宣传由县农委牵头,利用广播、标语及印发宣传资料、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12316和12396三农服务热线宣传,让服务热线家喻户晓,促进农民充分享受科技信息。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力求活动取得实效。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街镇、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墙报、专栏、标语等载体,大力营造“科技活动周”浓厚氛围;县新闻传媒中心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手机报等媒体,加强对科技活动周开展的重大活动及热点问题的宣传报道,着力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建设科技范文篇4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建设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扩内需、保民生、促增长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刚才,会议选举产生了省建设科技协会新一届领导成员,部署了下一步的协会工作。在此,我代表省建设厅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工作在建设科技、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建设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是第一生产力。建设事业是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科技创新和成果的集合,科学技术在城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先导和引领作用。近年来,全省建设系统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技术难题攻关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科技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对建设事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为全省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建设科技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推进科技创新的自觉性、责任心和使命感还不强。二是建设科技投入仍然偏低,多元化、多渠道的建设科技投入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建设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还缺乏强劲的动力。三是整体科技水平仍然不高,人才总量和素质还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导致科技研发水平不高,科研项目数量不多,获奖项目偏少,特别是技术研发应用能力不强,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当前,建设事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后劲不足,工业增速下滑,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增幅回落等突出问题。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中央和省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这对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缓解目前困难,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系统在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负有重要责任。中央和省都把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扩内需、保民生、促增长的首要措施,并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三年,建设系统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前不久,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省建设厅提出了最近三年的建设计划与具体项目:计划到2010年底,全省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776亿元,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8万户,改造农村危房60万户;完成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130亿元。两类项目合计总投资906亿元。这些计划和项目,均已纳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扩内需、促增长的21条措施中。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先进科技的运用为着眼点,进一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建设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建设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提升建设科技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推动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为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建设科技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墙改建筑节能事关节地、节能、节材、利废、环保,事关人民群众居住质量的提高,是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科技工作当前面临的中心任务,必须抓紧抓好。一要组织做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宣传贯彻,全省上下联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省建设系统各个单位和个人都能了解和把握《条例》,增强贯彻执行《条例》的自觉性,使社会公众了解《条例》,从而支持、参与建筑节能工作。二要继续抓好城市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工作。通过加强工程闭合管理、严格执法检查、推行节能信息公示制度、完善节能技术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措施,不断提高城市新建民用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三要下大气力做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要按照下发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和企业参与等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形式探索改造方式,加强督促检查,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四要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意见,组织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组织好国家和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五要做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会同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做好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确定部分省直单位作为能耗监测平台建设试点单位,安装能源分项计量设施,实现能耗实时监控。六要继续做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巩固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禁实"成果,加大建制镇"禁实"工作力度,有条件的地区要从"禁实"发展到"禁粘"。抓好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应用保温隔热性能好、轻质、利废、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推广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强新型墙材认定管理,确保新墙材质量。

(二)加强建设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同其他行业相比,建设行业特别是建筑业历来以粗放经营为主。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步伐加快,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得到加强,但建设行业科技贡献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在继续抓好墙改建筑节能这一中心工作的同时,我省的建设科技工作下一步要加强面上的工作,统筹考虑建设系统各个主要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在科技成果的研发方面,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建设企业人才密集、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通过建设技术创新奖的评定等激励措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争取每年拿出一批在国内居于领先和先进水平的建设科研成果。在科技推广方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建设技术产品推广、限制与淘汰目录制度;要加强建设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培育一批专门从事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的中介组织或企业,增强科技推广能力;鼓励、引导大、中型建设企业建立科技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专门从事科技推广工作。

(三)重视抓好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行业的科学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离不开教育培训。建设系统大多数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人力资源素质与工程和服务质量、安全生产关系密切。同时,由于建设系统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建设职工队伍的学历层次仍然偏低,高层次建设人才严重缺乏。为此,教育培训工作需要继续得到加强。一要加强对建设类培训机构的管理,督促他们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二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三要继续组织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提高建设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学历层次;四是支持、指导各类建设类学校的办学,提高他们的建设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水平。

三、突出服务主题,充分发挥协会在全省建设科技教育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许多领域,协会等中介组织可以起到政府所起不到的作用。山东省建设科技协会成立以来,围绕科技创新、墙改与建筑节能做了大量的工作。协会的性质、宗旨和职能,决定了协会要成为政府的助手、行业的代表、企业的朋友。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其发展也在于服务。因此,建设科技协会要突出"服务"主题,为政府主管部门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

(一)为政府服务,做政府的助手。协会的宗旨是服务,服务的对象之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协会要充分发挥人才、网络、体制等优势,协助政府做好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墙改与建筑节能、教育培训等工作,并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为我省建设科技教育工作提出有见地的建议和意见,力争成为省建设厅决策的依据。

(二)为行业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建设科技协会要组织会员单位,把提高建设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行业形象,提高行业素质。同时,要组织带领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各种理论研讨、学习考察、科技咨询与技术服务等活动,做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以达到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为企业服务,做企业的朋友。协会要以为企业和会员单位服务为己任,代表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适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企业的合理要求。在协会的职能范围内,只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协会就要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的服务。要把企业作为知心朋友,做实事、做好事,以富有成效的工作团结和联系企业,支持企业的各项工作。

建设科技范文篇5

一、制定方案,分步实施。

今年六月初,区科协在素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关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就相关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初步取得了成效。

二、凝聚力量,广泛参与。

今年六月二十二日,区科协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为调动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素质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区科协在会上作出了《关于加强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决议》,并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担当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为提高全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三、履行职责,提高素质。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区科协在科普和提高素质方面今年着重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普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明显。

首先,在《科普法》颁布两周年之际,全区各级科协组织开展了纪念《科普法》颁布两周年的系列宣传活动。为提高领导干部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法律素质,区科协会同区司法局于六月中旬组织区管干部进行《科普法》知识考试,有二百五十多名区管干部参加了答卷,占全区区管干部的90%以上;基层科协还在广大居民群众中开展百题问卷调查,传授科普知识,发放问卷6000余份,上千名科普志愿者在活动中积极工作,视科普工作为己任,深受群众欢迎。在“6.29”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各级科协以此为契机,利用科普画廊、科普橱窗和科普基地等,动员广大科普志愿者积极参与,以“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为主题,开展了内容广泛的大型宣传活动。区科协在六月二十九日还在全区科协系统举办了纪念《科普法》颁布两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在大连市科普日启动仪式中,展区的布展工作受到市科协的好评。

其次,区科协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协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出现禽流感以情后,区科协立即制定工作方案,向基层科协、学(协)会下发了文件,部署科普宣传工作,重点对涉农镇街加大宣传力度,消灭空白点,区科协会同区农发局、区卫生局印制5000余份宣传挂图,分发到基层单位和养殖专业户中。六月初,区科协与区科技局联合举办了“科技周”活动,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展出科技展板600余块。七月份,区科协与区稳定办在全区举办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百题答卷活动,群众反映很好。九月份,又与区农发局、科技局、妇联等部门组织了“万名农民看科技”活动,展出特色农业科技项目,深受农民的欢迎。十月份,区科协会同区教育局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二)、星级科普社区创建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为全面落实市科协关于开展创建星级科普社区的要求,区科协及时总结去年的工作经验,率先在全市开展区级星级科普社区创建活动。今年八月份,向各街道下发了《关于开展区星级科普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具体的创建标准和考核细则,形成了“由区到市,一星到二星”的梯次创建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科普工作向社区延伸,扩大了科普工作面。为切实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九月下旬,区科协还在街道召开了星级科普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现场观摩街道海鸥社区的科普工作,街道办事处和两个社区居民委在会上介绍工作经验,促进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科普阵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科普阵地和设施是开展科普工作的载体。今年,区科协注重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把科普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硬件投入上,区科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投资近十万元建设高标准的科普画廊100多延长米,结合建造科普画廊,区科协还协调有关单位,培育十个科普广场,使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受到科普教育。为充分发挥网络在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区科协还投资开通了区科协网站,在网站科协工作信息,宣传科学知识,使网络成为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和渠道。科普示范基地也是重要的科普阵地,并对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等20余个基地授匾,这些首批授匾的科普示范基地必将对全区科普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青少年科普活动特色鲜明,体现针对性。为培养我区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区科协与区教育局坚持常年组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素质,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今年我区有近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国家、省、市、区举办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最佳创意活动”、“科技小明星”和“科技创造未来”等活动。有20件作品在国家获奖,有97件作品在省市获奖。

(五)、第十六届“科普之冬”、“科普之春”活动成效显著。

区科协适应我区实行新体制,推进城市化的新形势,把“科普之冬”、“科普之春”这种传统活动赋予新的内容,注重特色,讲求实效。克服以往开展活动“上边热,下变冷”的倾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镇街,向基层延伸,各镇和涉农街道举办十几次科普大集,区科协编印了6万余份科技知识宣传资料无偿发放给农民。活动期间,各级科协会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了沈阳农业大学的王克、房德纯教授就果树、蔬菜无公害生产的技术进行巡回讲课。邀请哈慈集团董事长张焕全讲解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等。举办各类培训班350起,培训5万余人次,城市街道还举办了科普一条街等活动,科普工作深入人心。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素质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不够强,分层次、划范围、选重点地实施科普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二是科学普及方面上的包容涵盖不广,个别领域和群体还有空白点。上述问题有待在明年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二oo五年,区科协将继续把科普工作作为加强全民素质建设的主要措施,使素质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1、加强科普阵地和设施建设。深化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除继续建立一批科普示范基地外,重点要发挥好基地的示范功能,使其成为提高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科普设施要进一步完善,争取社会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科普画廊或科普广场。

2、加大力度推进星级科普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全区街道和社区居民委的努力,区科协统筹指导,全面规划,力争50%的社区达到区星级科普社区标准,30%的社区达到市星级科普社区标准。

建设科技范文篇6

1科技文化的内涵

“软实力”(softpower)这一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和民族凝聚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能提供让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政策和机构体制的吸引力。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软实力、政治软实力和社会软实力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为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政策提供价值观基础。

在我国科技文化的研究,最初源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对科学技术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而这都有赖于良性的科技文化作为依托,也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和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民族心理积淀。科技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体系,属于文化的范畴。科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吕乃基认为,科技文化是指科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即科技之精神本性的理论表现或理论形态。潘建红认为,广义的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科技,变革、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以及实际成果。从其内容来看,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技体制、科技法规和科技道德及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从其结构层次看,科技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三个层次。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对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科技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科技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高级的形式,也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体现,其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水平,促进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传播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弘扬科技精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科技文化是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但一个国家仅靠几个高科技人才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过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一批科技人才,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使国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把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技思想,加强科学文化建设,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2.2科技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科技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技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同时也表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使社会和谐真正的实现。通过科技文化建设,提升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这对增强和发挥国家硬实力的作用及其重要。科技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动力。塑造科学文化、坚持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应该是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时代要求,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民族进步的一种文化形态。

2.3科技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智力支撑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显示着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的智力支持作用显得更为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生产力,科技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虽不如政治、经济那样显著,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科技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进步的载体,它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科技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改善的杠杆和动力。科技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科技文化是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智力支撑。

3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科技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力度,是科技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核心,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一方面取决于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整个社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国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建立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仍然偏低。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适应的,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让广大民众参与科技文化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养。

建设科技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科技系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推进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全市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但是,一些科研单位,特别是转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在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加强和改进科技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责任明晰、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对于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于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重庆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把握加强和改进科技系统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为主线,将党建工作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发挥科技系统各级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全市科技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工作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

(三)主要任务。着力抓好以下几项主要任务:(1)建设一个能够总揽全局,党政关系协调,锐意改革,廉洁奉公,得到群众拥护的领导班子。(2)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模范作用好、工作业绩优的党员队伍。(3)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够熟练掌握相关领域科技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的人才队伍。(4)建立一套适应科技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要求,能保证科技系统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工作机制。

三、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和机制

(一)坚持党组织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决策。决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科研和生产经营方针,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方案,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中的重大问题,单位重要改革方案和重要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奖惩,重要人事安排及内部机构的设置调整,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需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重大问题。

(二)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设立董事会的转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党委(总支、支部)、纪检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成员,要通过法定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符合条件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中的党员,要按照党章及有关规定进入党的基层委员会。党组织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书记和董事长由一人担任的,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一名副书记。书记和董事长分设的,党员董事长可任副书记,书记可任副董事长,切实做到行使两种职权,承担两个责任。

(三)完善党组织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决策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党组织对本单位重大问题决策的意见和建议要集体研究。设立董事会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应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统一决策、监事会有效监督的作用;未设董事会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应采取联席会议方式,由党组织成员和经营管理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决定重大问题。重大问题决策后,党组织要发动全体党员,团结带领广大职工,推动决策的实施。党组织发现重大问题决策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或脱离实际时,应及时提出意见,如得不到纠正,应当及时如实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把党组织是否充分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决策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建设

(一)组织机构和班子成员设置。凡党员100人以上的单位,应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一般设委员5-9人,其中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党员50人以上不足100人的单位,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5-7人,其中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单位,设立党的支部,其中党员人数不足7人的,不设支部委员会,只设书记1人;党员在7人以上不足50人的单位,设党的支部委员会,一般设委员3-5人,其中设书记1人,必要时可增设副书记1人。党员人数不足100人或50人的单位,因特殊情况和工作需要,经市委科技工委批准,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可以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或总支部委员会。党组织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设置组织、宣传、纪检、办公室等工作部门,或设一个党的综合工作部门,也可与职能相近的行政机构合署办公。设立党委的单位,应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不设纪委的单位,党的基层组织中应设立纪律检查委员。

新建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凡从业人员100人以上或从业人员50至99人且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的,都应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配备相应的班子成员。不符合条件建立党组织的,可以报请市委科技工委批准,采取挂靠或上级指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形式,增强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二)明确班子成员选举和任期。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均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4年,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任期届满应及时换届。市科委各直属单位党组织在进行换届选举前,须请示市委科技工委同意后,方可组织换届选举;党组织成员出现缺额,需进行增补时,须事前请示市委科技工委同意后,按照有关程序实施,并将结果报市委科技工委审批。市科委系统以外的市属科研单位和各区县(自治县)科委党组织换届,须将换届选举结果报送市委科技工委备案。党组织关系由市委科技工委管理的中央在**科研单位党组织在进行换届选举前,须请示市委科技工委同意后,方可组织换届选举,并将选举结果报市委科技工委审批。党组织关系由其他市级部门管理,但由市委科技工委协助主管部门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的中央在**科研单位的党组织换届,须将换届选举结果报市委科技工委备案。

(三)推进领导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证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增强班子整体合力。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领导班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党组织关系由市委科技工委管理的单位民主生活会,市委科技工委要派人参加。民主生活会结束后,各级党组织要向市委科技工委写出书面报告,有关整改措施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接受监督。

(四)抓好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工程,坚持好“”、党支部目标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党支部各项工作制度,实现党支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党支部阵地建设,继续推行“党员之家”建设和“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为党支部开展活动创造条件。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党支部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为党员讲一次党课,行政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为党员和职工作一次形势报告。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和党员目标管理等活动,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做好离退休职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注意吸收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一线优秀职工特别是优秀青年职工入党。探索基层党务公开的形式、方法和内容,逐步推行党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对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要及时整顿。

(五)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都应结合各自分工,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特别要注意在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开展党的工作比较困难的单位建立联系点。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到联系点检查指导工作不少于两次,要努力把联系点办成示范点,以点上经验推动面上工作。

(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定期评比、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七)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党员组织关系一般应与人事管理工作关系相一致。党员因工作单位发生变化,外出学习或工作时间较长(六个月以上),离退休后回原籍居住的,应按规定转移党员组织关系。转入本单位的党员要及时编入一个支部,参加党的活动。

(八)保证党建工作经费。各级党组织日常工作经费,特别是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从管理费中列支部分必须得到保证,原则上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纳入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全年财务预算,在财务单列,由党组织掌握使用。大型活动、专项工作要单独划拨经费。

(九)搞好舆论宣传。要把宣传党的先进性及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深入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和新形势下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及时推广、介绍基层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努力提高领导班子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高战略决策的能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二是提高科技管理、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把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管理从科研生产管理延伸到决策、市场、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三是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科学分析形势,捕捉发展机遇,不断增强本单位市场竞争力;四是提高推动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五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把影响发展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领导班子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机制,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构建和谐科研环境和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实绩作为考核单位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组织要加强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干部考察工作内容和方法,没有经过考察的,不能上会研究;多数人不同意的,应暂缓决定任免。市科委系统以外的市属科研单位和各区县(自治县)科委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调整,须事前征求市委科技工委意见;党组织其它班子成员变动结果应报送市委科技工委备案。市委科技工委要加强与中央在**科研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协助主管部门考察中央在**科研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并回复调整意见。市委科技工委要协助市委组织部管理市科委系统厅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并负责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副院级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

(三)加强干部挂职锻炼。探索后备干部多岗位动态培养制度,加强对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通过每年选派50至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高等院校深造,到各级行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业、国家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形成全市科技系统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科研院所(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科研院所(企业)内部的人员和岗位互动交流机制,着力培养复合型管理干部。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坚持党对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市委科技工委成立科技系统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科技工委书记、科委主任担任组长,工委专职副书记、科委副主任、工委委员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处,工委专职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由组织人事处处长兼任,成员由以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组成。人才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市科技人才工作的日常事务和协调工作。各区县(自治县)科委是当地科技人才工作的牵头部门,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抓好当地的科技人才工作。

(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实施“巴**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力争到2010年,在我市优势学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优势领域,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1000名,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学术和工程研发前沿水平的科技拔尖人才30名,培育以巴**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在国内乃至国际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团队20个,从中产生10名具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实力的高级科技专家。根据《重庆市高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组织实施重庆市高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五个重点领域,培训紧跟科学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定期举办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科技系统分论坛活动,以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三)加强人才队伍管理。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科技副区县长、科技特派员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选派、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全市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建立工委委员与科技系统“市委联系专家”的结对服务制度。做好全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加强对全市“两院”院士的遴选、培养、管理和服务。

七、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健全和落实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市科技纪工委《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科技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落实领导人员诫勉谈话、领导班子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学述廉等制度,增强各单位领导人员的自律意识、他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遵守《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规范领导人员从业行为。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发挥职工民主监督作用,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整合监督资源,增强监督的整体效能。

八、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载体,把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引导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根据工作实际,丰富学习内容。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在职学习与脱产培训相结合,抓好理论学习。建立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

(二)推进文化建设。制定并实施文化建设战略,总结提炼为广大职工所认同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增强单位的凝聚力、激发职工的创造力。积极打造品牌,提升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科技机关、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加强机关、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内容丰富、文明健康、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三)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做好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工作,指导科技系统团委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指导科技系统各级工会开展创建“模范职工之家”活动。支持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形成党委牵头、党政共同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九、加强对全市科技系统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一)理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市委组织部对全市党建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市委科技工委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负责市科委直属单位、党组织关系由科技工委管理的中央和外地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领导,负责对市科委系统以外的市属科研单位和区县(自治县)科技工作系统党的工作的指导。

(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制定党建工作的规划、目标、措施,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管理,督促检查所属单位建立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要健全党组织抓党建、书记带头抓党建、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科技党建工作格局。在转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中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增强领导班子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市科委系统以外的市属科研单位和各区县(自治县)科委党组织每年要向市委科技工委书面报告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职责的情况。

建设科技范文篇8

【关键词】科技新农村建设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

一、科学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来实现,这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用科学技术去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了一批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才能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总体看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对农业推广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渠道较少,主要靠口头传播,造成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加强农民科学意识显得迫切而必要。

要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要重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使农民有接受并使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提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整个农村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使之成为科学技术的使用者、转化者。再次,要加强农民科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使科学技术成为新型农民永远的精神食粮。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广大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民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观念,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起敢打敢拼的创业精神,鼓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科技是“新农村”发展的依托

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不断提高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支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硬件建设只是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比如,从农业种植上来说,鼓励种植新技术的运用、新品种的推广和新的农业机械的引进等,让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多,比如城镇化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等,其中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而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科技兴农”作为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资金大多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在较长时期内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的倾向,这是导致农村科技资源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除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国家把大多数农业科技资源的供给责任都交给了地方政府,造成科技资源利用渠道不畅。与此同时,农村科技市场发育不够,导致很多农业科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和保护体系不够健全,反映科技成果价值的价格体系尚未确立,造成许多农业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还有农业技术市场交易不顺畅,农民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造成农业技术市场交易量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在基本建设投资、劳动力和科技进步这三个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中,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任务。

农业科技创新要根据农村的需要。首先,农业科技成果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科学技术一旦应用到具体地方,农民能看到直观的变化、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农业科技成果农民才能积极接受。其次,研究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要注意地区的差异。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业受气候、土壤和纬度的影响比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要能兼顾到各地的差异并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成果要适合农村的特点。由于目前农业主要是散户经营,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要做到投资小、见效快和易转化,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需要的资金大了,农民没办法引进,长期又得不到效益,再好的科技成果也很难在农村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科技与农业相结合,才能极大地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建立科学完备的机制是重要保障

新农村建设还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还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目前农业科技的创新具备相关的政策基础和国家的资金支持,这解决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但创新的关键仍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这就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作为保证。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这就对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物质装备、资源基础、科技创新与应用、人力资本开发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也成为必然。近年来,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当前,尤其要加强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效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目前,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机制就必须对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业科技体系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合理设置和健全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综合设置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次,要科学核定编制,健全队伍,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切实引导和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再次,要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要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的持续发展还是要建立在人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力和节能的现代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向高、精、尖的方向迈进。

近年来,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农田污染主要来自于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的污染,这些污染不仅影响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虽然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很大,但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量的1/4。此外,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高产田比重小,中、低产田比重大。近年来,各项建设的发展又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此,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后者,目前面积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而草原生态退化面积大、程度严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北方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干涸,旱灾、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已经绝迹,物种锐减,野生种源大量流失,外来物种危害加剧。

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水的采补严重失调,水质污染状况日益严重。而且受季风影响,水旱灾害严重,草原退化、沙漠化的面积扩展。由于污染和水土流失,每年全国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非沙漠地区出现的沙漠化使土地资源进一步流失。还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和耕作,使土壤盐渍化日益严重,造成土壤贫瘠、污染加重。过度采伐、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导致森林的消耗量大于生产量,森林资源不断消耗,从根本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目前的经济发展,也要重视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发展。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61%的生活用能仍靠传统生物资源。为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目前,发展农村社区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推进以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农村环境的控制。通过推进节水、节地、节能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等的利用,鼓励农村社区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同时,还要加强村镇优化布局与区域规划,提升村镇动态监测与综合功能,加快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加强农村建筑与住宅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素质的培养,合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资源的合理配置都需要通过各个方面艰苦的努力。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只能走更多弯路。

【参考文献】

建设科技范文篇9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革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着重大的转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创造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区域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各地区也在把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共享当作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抓紧实施。

区域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区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重组和优化系统,以促进地区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平台”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有三个方面:①它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②它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③它具有公共和共用的服务性质。由此引伸,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由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相关的共享制度和专业化队伍组成的,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市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存在差距,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目前**市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整体上缺乏科技含量高的前沿科技产品,有的企业产品由于没有及时换代,已经落后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加工型企业占有很大比重,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广大农民面对种养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迫切需要各种种养业的信息、技术。但是目前**市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由于数量少,服务人员和经费不足等原因,满足不了广大中小企业和农业对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科技基础条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科技发展与创新服务活动的需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和水平较高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科技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是关系到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市科技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科技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工业立市战略方针,加强了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力度,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建设,目前**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群体,以科技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群体的体系。

1.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战略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为主的高新产业群体。全市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其中部级9家,省级22家。全市各级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57家。

2.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近年来,**市政府积极帮助和扶持企业创造条件建设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目前已有16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浙江新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双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巨石集团有限公司、嘉兴市雀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已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双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合作,在**建立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双箭分所,总投资300万元,实现了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方面零的突破。

3.为加快市纤维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集聚产业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市建立了新型纤维产业基地,并被科技部批准为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基地内有浙江桐昆集团、浙江新凤鸣化纤有限公司、**市凤鸣合纤有限公司、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澳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基地骨干企业,主要纤维生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多万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涤纶长丝和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并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一流的纤维材料产业基地。

4.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激活科技资源,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为**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市在深入调研,精心策划的基础上,成立了**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入孵项目范围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等,符合环保要求,具有较强开发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项目产业化前景。入驻企业将获得税收、房租、孵化种子资金支持等各类优惠条件。目前科技孵化大楼已经开业一周年,拥有15家高新企业,2个产品列入**市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已组建4家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分别为**羊毛(绒)制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蚕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鞋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皮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蔬菜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5.成立了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作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广大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今年以来,**市网上技术市场牢牢把握以科技需求带动供给,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工作切入点,着重在提高网上技术交易成功率上下功夫,**年全年上网企业已达580多家,累计技术难题120多项,成功促成签约项目31个,完成技术交易额2500多万元。网上促成高新技术产品交易13件,合同金额达5000多万元。

6.着力体现特色,重视农业与社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了市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力度,在全市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星火特色产业基地,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了羊毛衫后整理,杭白菊产品研发,养鳖示范协会等2个中介服务组织和1个专业示范协会,并积极申报省级、部级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建设,目前**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全市整体科技基础条件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公共实验室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机构有待完善;实验室对外开放程度与自我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管理制度等政策方面需要完善。(2)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中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至今没有建立全市性的风险投资基金,无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市外基金或民间资本投向创业企业;各大商业银行,对孵化企业、创业企业贷款额度较少,政策体系不完善。由于没有形成应有的风险投资市场和氛围,市外投资机构投向创业企业的资金十分有限,制约了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由于起步晚,还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等问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亟待改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科技网络平台建设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及资金配备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整合各类部门业务数据库资源;加快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和与民间互动平台和系统。

三、**市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根据科技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全面提高**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利用国际、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资源优势,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将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市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与生产力服务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对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做出整体规划。通过科技平台建设,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硬件”基础和良好的“软件”环境。通过加强信息的沟通宣传,倡导共享的精神风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资源信息进行整合,构建各领域科技资源的信息平台,使科技条件资源的各类使用者能够充分获知资源的相关信息。通过政策法规的实施推进科技条件共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按照地区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以重点科技条件的成功整合推进全市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的进展。同时与国家科技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配合国家进行研发基础平台建设的同时,重点进行技术转移平台如生产力促进体系、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

到2010年,要建成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下的,与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成一支从事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基本建成完整的全市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及其运行和共享机制;实现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满足**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与建议

**年,科技部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研究,至今,财政部已拨专款6亿元,推进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从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来看,国家侧重于科研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建设,**市在配合国家进行研发基础平台建设的同时,重点进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共享机制打造全市优良的科技发展环境。完善科技项目从引进到孵化、从开发到中试、从转化到产业化的系列服务体系,铸就环环相扣的科技发展链条,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把**市建设成为适宜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人才创业的科技“孵化器”。为此,在**期间,应重点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五平台建设工作。

1.建设好以信息化为主体技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首先要把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通过科技平台集中到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把信息传递到用户中,为用户提供咨询、决策服务。如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介给企业和有关需求方或者根据**产业发展及企业发展等要求引入现有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信息快速通道建设是关键。**市目前拥有市科技信息网、网上技术市场两大网络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工作体系与相关技术的网络平台条件,将其建成**市最权威的科技成果信息及转化平台。当前成果转化的“瓶颈”之一在于成果转化链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成果信息的真实性、转化方的资金能力、市场能力等都存在着善意或恶意的信息壁垒和风险。这就要求政府、中介组织、企业三方加强协作,在现行的成果转化服务链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信用作用,根据现有的市场信息和企业信息,政府应该成为成果源头的审核人、企业需求信息的审核人、成果和企业对接过程中的推动者。平台的功能应重点在这些方面有所体现。以信息化为主体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信息认证、信用认证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把信息风险降到最低,降低企业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成果的转化率。为更好完成平台建设任务,需要专门组建了“技术转移中心”,保证信息平台有序、有效运转。在转移中心下设若干小组,分别承担信息平台、信息资源、特色网站和成果交易等多项工作。

2.建设好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孵化平台。**期间**市应以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为目的,发挥后发优势,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大力推进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积极转化长三角等地区科技成果,培育和催化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孵化。鼓励各镇乡街道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建设特色、专业的创业服务中心,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扶持和规范创业服务中心发展,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3.建设好以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平台。在现有的**羊毛(绒)制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蚕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鞋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皮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蔬菜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以桐昆为主体的化纤公共实验室和以巨石为主体的玻纤公共实验室建设力度,使**市玻纤、化纤等龙头企业能始终站在同行业的科技前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势的竞争力;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跨国公司创办科技创新载体,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企业技术创新层次的跃升,对已引进的上海橡胶研究所双箭分所、德瑞皮革化工中国技术中心要加强服务,加快发展,使其成为所在行业的科研服务中心,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和技术难题攻关,针对**产业特色,建立高校专家与企业双向互动的专家组,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配合国家火炬计划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实现柔性人才流动的新机制,抓紧筹备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引进高层次、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建设科技范文篇10

**期间,是**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加快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创系体系建设的基础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和特征

1.“五大战略”明确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方向和重点

**市积极实施“五大战略”,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开放带动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大气开放海纳百川;工业兴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要服务于环**湾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为建设大都市、新天堂注入新鲜动力;环境立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服务于生态市建设;旅游西进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为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体系的产业发展重点是建设“两港五区”(新药港、信息港、**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教园区、临平工业区、江东工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发展信息产业、医药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打造环**湾产业带中心区。

2.“和谐创业”突出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气质和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又有本地化特点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力,是决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市九届党代会提出的“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年又适时地提出“和谐创业”的新概念,反映了新世纪**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大气开放、精致和谐”概括了**的人文精神,“和谐创业”体现了**的发展环境,这就决定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气质风格。即**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系统,是一个立足于长三角区域互动合作的系统,是一个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系统,是一个设计精巧、内涵丰富的系统。

3.集成创新资源夯实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

**是浙江省技术创新的研发、扩散中心,具有较好的知识生产基础和技术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信息产业部五十二研究所等50多所部省属科研机构;几乎所有在浙江工作的“两院”院士,占全省90%以上的教授、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基地)和重大科技装备集中在**;全省8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完成。根据**年r&d调查的数据,在杭的科研机构数量(包括企业办科研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以及科技经费支出和r&d经费支出分别占全省的29%、42%、46%和47%。

4.科技合作交流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平台

**市积极推进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年以来,**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实施学校与企业合作的“5112工程”、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121工程”高新成果转化工程;开展市属高校市级重点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鼓励各区、县(市)引进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名院、名校、名城联手举办“**科技合作周”,精心组织“西湖论坛”;浙江大学引进美国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来杭建立了**华大基因研究发展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南方基地、中科院电子辅助设计(eda)**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在余杭区建立浙江先进制造研究所;诺基亚、三星、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在杭建立研发中心。**市高标准建设“大学城”,支持浙江大学在杭建设浙江大学科技园区,支持在杭省属高校建设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等,进一步壮大了**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在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5.自主研发开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可喜局面

**市企业非常重视r&d投入,加大力度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在机构内部形成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尊重人才发挥其积极性,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好局面。同时,**市科技、经济部门和各区、县(市)联手,大力推进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建设国家、省、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万向国家技术中心的综合研发能力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第2名。**年,**市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建立市级以上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3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4家。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进入新世纪,**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问题和不足包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贮备不足。**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4.63%,在省内倒数第二;发明专利总80%集中在高校。企业科技投入比重偏低。**年我市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15%,落后于金华、嘉兴。**年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仅5.4%,低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人才资源增幅偏低。**年人才资源增长比例为16.07%,仅列全省第8。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这条主线,充分挖掘**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以创新管理、创新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服务和创新保障等5个系统为架构,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与浙江省和长三角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奋斗目标

至**期末2010年,**市科技创新体系将达到以下具体奋斗目标:

1.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有显著的增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从664家发展到1000家以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从318家增加到600家以上,引进大院名校的创新载体和研发中心达10家以上。

2.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取得明显实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从676亿元增长到1600亿元以上,占工业比重从16.6%提升到20%以上。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网络日益完善。科技孵化器形成网络化,孵化总面积从34.4万平方米发展到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共创新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30个以上。

4.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形成有力支撑。全社会科技投入显著增加,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14%提高到4%;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从4%提高到5%;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从5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以上。

5.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部级和省级科技立项项目和获奖项目大幅度增加。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从**年的5932件和2831件,发展到10000件和5000件以上。全市的综合科技实力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和省内领先水平。

三、**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

**市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在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背景下,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依托,地区历史文化为纽带,以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创新创业为主题,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外等创新要素资源正确定位、有效集聚、互动、开放的网络体系。

**市科技创新体系将包括五大子系统:⑴创新管理系统——指挥和协调创新系统的发展,为创新系统提供规划、管理、绩效评估等服务;⑵创新研发系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生产系统,这是创新链中的供给源;⑶创新产业化系统——创新成果的示范及产业化,这是创新链中的终端部分;⑷创新服务系统——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这是创新链的中间环节和联动枢纽;⑸创新保障系统——包括创新的投入、创新的人才、创新的政策支持三方面。**市科技创新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力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加盟,力争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在**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力争与长三角及国内其他省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有机联系,形成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系统。

图**市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图

四、十一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

1.科技创新管理系统

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建立从市、区(县市)到街道(乡镇)三级科技管理网络。以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和科技进步监测为抓手,建立科学的决策与绩效评估体系。

积极调整**市科技计划管理思路,强调计划的公共财政性质和科技创新的目的,着重投向“两大创新、两大建设”,即支持**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共性、关键性、先导型技术的创新,破解**“七大难题”的公益性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鼓励科技创业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快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扶持依靠市场行为无法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的创新项目,在计划设置中突出创新创业环境平台建设、科技初创企业和孵化器发展、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社会公益性研究等重点领域。整合资源,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2.科技创新研发系统

以提升**的基础研究和源头性知识生产为目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重点支持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柱产业的知识创新。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和技术。深化**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内容和层次,将支持浙江大学培育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世界级的学科带头人,作为深化合作的长期战略目标。

重点支持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的研发机构建设,对重点领域进行研究攻关,增强研发实力,如当前**重点推动发展的数字电视、3g等。引进一批高校、大院大所来**设立分支机构,共建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研究所、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从而提升**产业科研体系的层次和水平。立足区域互动和长三角科技创新一盘棋的思路,借助上海这个国际大舞台,力争在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城市建设、社会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事业等方面建立起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业科研体系。

以建设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为抓手,继续分期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构筑产业发展优势。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扶持民办科研所的发展,鼓励社会和个人的专利申请和创造发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各类创新活动。

3.科技创新产业化系统

“两港五区”是**工业发展的主要基地,也是科技创新体系初显成效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产业化基地。“两港五区”是科技创新体系的载体和依托,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通过高附加值、渗透性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传统工业高新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积极促成通讯设备制造、软件、汽配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制造业品牌、集聚国际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与研发基地,使“两港五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高附加值产品的发源地,为**产业升级提供示范。

4.科技创新服务系统

积极抓好科技创新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通过发挥政府资源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整合集成**市各类科技资源,构筑一个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公共科技平台。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有机硅、纺织、钢构、光通信等区域特色产业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努力抓好国家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引导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结合产业发展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加强孵化器的公共服务和孵化平台建设,提升孵化能力,推动孵化器在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大力引进一批骨干科技的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创业在**”科技活动月和**科技合作周作为**科技工作平台的作用,将科技创新服务的功能纳入到其中,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一个具有**特点和特色的载体。

5.科技创新保障系统

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培育科技人才,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建设。继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科技事业,建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吸引行业的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来**生活创业。贯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举的方针,加快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滚动实施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宣传、贯彻《**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市委、市政府现行科技政策法规,加强科技法制法规建设。落实现有创新支持政策、人才优惠政策等科技政策,真正发展政策支持作用。

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推进“和谐创业”

充分发挥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和高新技术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科技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突出“创新、服务”的要求,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和谐创业”。

2.鼓励知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试点城市建设步伐

大力鼓励知识创新和发明创造。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和品牌战略,进行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力度。大力推进专利试点城市步伐。以创建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为载体,以法制政策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信息和服务平台、各级专项资金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健全市、区、产业、企业四级专利工作领导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

3.组织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激活创新体系的创新活动

大力实施“两港”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选择通讯、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等高技术领域,扶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开展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攻关,支持一批上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关注对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培育,做大做强“两港”优势企业。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大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制造业的技术改造。

4.实施初创型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

将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作为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市委市政府打造“创业在**”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实施培育工程要注重资源集成,突出培育成效,做好与孵化器建设、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市科技局每年安排科技型初创企业扶植和培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成长性好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展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宽风险投资渠道,通过投融资洽谈、项目推荐、产权交易、包装上市等途径,促进科技型初创企业与风险资本的对接。

5.积极促进高新区和各类科技园区的发展,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产业化示范作用

高新区及各类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要继续推动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二次创业”。一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防止体制的复归;二是要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高新区创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三是推进高新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