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概论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09 17:09:26

交通工程概论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高职教育;碎片化教学

1引言

轨道交通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轨道交通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特点就是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给行业输送合格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也应该更具象化、直观化。本文从探索更适合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出发,提出碎片化教学的思路,在轨道交通专业高职教育中利用逐级模块化细分知识点,系统梳理分析课程所包含的知识模块,再以底层知识点为最基本的单元建立碎片资源库。本文以高速铁路概论课程为例,分析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及脉络,找准适合高职学生的碎片单元,并利用现代媒体工具、互联网等技术和方法进行碎片资源的开发与设计,在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后期实现标准化建设及流程化管理。

2在高职类院校轨道交通专业中探索碎片化教学的必要性

2.1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多元性

轨道交通属于大型基础设施,如果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其经过规划、设计、施工、制造、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涵盖了包含交通规划、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通信信号、交通运输管理等各个领域,涉及的学科众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紧紧围绕轨道交通相关的学科内容开展,故也存在涉及的专业方向多,各方向的专业课程多,每门课程的知识点繁杂的特点,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且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2.2高职类院校课程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特点

高职类院校由于主要培养动手及实践能力更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以及教学方法上也更加注重实训与理论的结合,但轨道交通专业课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是实训的基础,如果没有掌握好会影响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但高职学生又相对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理论知识的吸纳掌握程度比较低。为适应目前高职类院校的学情状况,采取直观化、具体化的展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理论教学的部分。

2.3碎片化教学的优势

所谓“碎片”化教学,就是通过详细梳理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当中的所有知识点,将其细化并归类,化整为零,最终通过现代媒体工具、网络资源等建立一套完整的碎片资源库,并充分利用该碎片资源库来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基于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情状况,不宜采用纯理论化的教授,因此形象直观的、短小的碎片得益于它的知识点单一清晰,形式吸引力大等特点,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容易被高职学生所接受,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吸收。同时通过碎片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使得教学资源标准化,模块化,有利于学校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标准的建立和完善。综上,为了使得整个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也为了让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变,摆脱仅教学无展示的现状,同时更是从长远着眼,进行标准化教学的探索,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化、模块化、标准化的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资源库,并进行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化教学的探索。

3轨道交通专业课碎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碎片形式的选择

碎片即小的知识点,任何一种可以完整表达并阐述清楚该知识要点的形式都可以成为碎片表达的方式,如ppt、文字介绍、视频讲解等,但考虑高职类学生的学情,以及学生对直观化,图文结合、声形并茂的教学方式的接受度高等特点,作者认为基础碎片最适合的形式是小视频,通过精心设计及编排,形象直观的展示并尽量搭配学生易理解易记忆的表达,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对于整个碎片资源库中的其它配套碎片资源则可以按照资源的属性选择其适合的形式。

3.2碎片开发体系的构建

3.2.1碎片开发体系构建的思路专业课程是需要在一定的知识体系框架下来系统学习的,虽然碎片有直观、易理解的优势,但如果只是单独的零散的去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碎片化教学的意图是化整为零,所以不能只有“零”而没了“整”,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完整的碎片资源体系,把这些零散的素材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需要在碎片资源库建立前提前思考碎片开发体系的构架,这里考虑按照课程——模块——任务——碎片的方式来进行系统构架设计,通过整理细分知识框架,完善碎片资源的方式,构建完整的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资源库。3.2.2以《高速铁路概论》课程为例进行碎片开发体系构建实践《高速铁路概论》是轨道交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涉及的专业多、专业术语多、知识点繁杂的特点,在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中属于理论教学的课程。按照上述课程——模块——任务——碎片的碎片开发构架体系,对《高速铁路概论》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归纳整理,初步可分为基础知识、高速铁路线路、高铁车站及枢纽、图1碎片开发框架示意图动车组列车、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输组织7个模块,每个模块再根据其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细分出相应的任务,如牵引供电模块可以大致分为牵引变电所、接触网与受电弓2个任务,每个任务下又包含基础碎片和配套碎片,即多个视频碎片以及该任务涉及到的课件、教案、习题等配套碎片资源。按照上述方法形成碎片开发框架示意图如图1。

3.3碎片化教学的探索实践

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化教学中,碎片内容选择的精确性、完整性,以及碎片制作的质量的高低、形式内容是否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直接影响碎片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碎片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全、少、短、趣”,即知识点覆盖范围全面、每一个碎片知识点单一,内容较少、每一个碎片的播放时长较短、碎片的表现形式有趣易懂。如在《高速铁路概论》中,接触网与受电弓任务下的几个视频碎片分别为“一对好朋友——接触网与受电弓”、“刚柔并济的大汉——接触网”、“悄悄告诉你受电弓的那些小秘密”等,从碎片名称上就力争吸引人,引发学生学习观看的欲望,视频内容上也尽量做到轻松易懂,通过借鉴网络流行语、类比解释等方法尽量把晦涩难懂的知识轻松化表达。就目前把已完成的碎片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是令人惊喜的,采用碎片教学后,通过小视频的展示,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把书上的专业名词和小视频中的实物形象对应起来,避免了望词发呆的情况,老师也可以很好地结合视频把涉及到的具体的部位特点等直接进行展示并讲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并且在制作碎片的过程中我们参考目前自媒体等的新颖形式,把枯燥的专业知识通过网络语言等风趣幽默的表达出来,该种形式十分受高职学生的欢迎,也一定程度上铲除了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理解畏惧、吸收困难的障碍,见图2。

4总结及展望

碎片化教学能够将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等进行融合,弱化原课程框架体系又回归于课程框架体系,授课过程中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同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认知。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扩充碎片资源库,并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修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将课程碎片化教学的成功经验向其它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推广,为后期形成整个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化资源共享平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伟.基于mooc模式的课程资源建设探究——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资源库建设为例.职业教育研究[j],2016(1):68-70.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2

关键词:高速铁路;课程特点;教学难点;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蒸蒸日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加上“中国高铁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渴望了解到高速铁路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火车迷”,开展高速铁路知识的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一、课程概况及目的

轨道交通学科致力于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紧紧抓住“中国高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机遇,以“洁净能源地面交通学科链”为依托,广泛的结合机械、电气、土木和交通等相关学科,重点关注轨道交通的结构和乘员安全,实现对轨道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学科定位于“安全、节能、环保”,并且以“产、学、研”结合作为协同创新的手段,以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为发展的基础,以国际化合作、卓越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为主要推动力,主动配合上海市以及国家科技部的创新体系发展思路,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概论》这门课就是针对十多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为拓宽同济大学学子的知识面,了解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同时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角度综合评估高速铁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好地将当前国家倡议(“一带一路”)与学生所学专业(如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知识的兴趣。本课程拟在介绍高速铁路有关基本知识、相关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非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教育的特点,从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等跨学科的角度进行教学,为学生开启更广阔的专业联系创造条件。

二、课程特点

世界上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拥有高速铁路系统,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网络,例如德国、英国、法国的高速铁路。《世界高速铁路概论》课程就从各国高速铁路的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座位分布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介绍。该课程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通识型课程。本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力求对学生进行轨道交通系统方面的知识普及、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对于非本专业的同学,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他们对高速铁路的知识有个全面的认识,着重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对于本专业的同学,本课程对其在车辆设计制造过程中全局考虑车辆各系统间的兼容性有所助益,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将本课程作为先导式课程极具必要性。2.专业跨度大。一方面轨道交通车辆本身就融合了机械、电气、力学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我们既需要保证乘员的安全性又需要不断提升列车的平稳性、舒适性,足见这是一个综合了众多学科的大系统,“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仍旧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3.种类众多且关联性强。各国拥有不同的铁路系统,不同的铁路系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各高速铁路之间的差异及特点,本课程根据不同系统分章节对各国高速铁路的特征及各个模块进行阐述,每个系统之间具有相似的原理及功能,以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课程教学难点

《世界高速铁路概论》涉及众多学科知识,对任课教师所积累的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考验着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驾驭能力[1]。此课程作为轨道交通车辆的先导式课程,主要存在以下的教学难点。第一,课程把控要求高,教学效果把控难度较大。本课程的开设初衷是帮助轨道交通专业的同学、对此专业感兴趣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列车牵引及制动原理、轨道车辆的结构安全及稳定性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学生该掌握到何种程度以及如何考查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对于本专业的同学,本课程对其在车辆设计制造过程中全局考虑车辆各系统间的兼容性有所助益;对于非本专业的同学,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他们对高速铁路的知识有个全面的认识,着重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知识点较为琐碎繁杂,多为图表呈现,内容陈列较为枯燥,仅靠单一的课堂ppt展示难以时刻抓住学生注意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将线上学习、开展讲座、工厂实地参观等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多维度地向学生展示高速铁路的相关知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高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更好更快地吸收。

四、教学模式改革

面对“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征程,要秉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具体对策如下。第一,探索信息化与教学融合新途径,助力教学创新与质量保障。全面推广“课堂 在线”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利用moocs平台研发“全方位、立体式、智慧型”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力求实现课程全“翻转”,使学生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对于疑难问题能够反复观看视频。第二,构建科学有效的第二课堂教育、培养与评价体系,协同第一课堂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定期邀请轨道交通车辆有关的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从分享工程实践直接经验的角度让学生对轨道车辆的知识有个更直观真切的认识,对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明白轨道车辆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意义大有裨益。第三,推进实施“以赛促建”的教学模式。课堂的教学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快速的巩固知识,需要大力支持学生参加课外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浩亭杯创新竞赛等学科竞赛,个人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在竞赛中得以提高。第四,重构“以学为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教学从“教”向“学”转变。强化“评价→反馈→改进”不断迭代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围绕学科、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实践等环节,制定质量保障的评价体系以及实施办法,确定包含“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高级思维能力”、“人文价值观”、“工作与事业准备”、“个人发展”等维度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与展望

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因着不断地互动合作与创新升级,并迅速走向国际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笔者通过自身几年来对于《世界高速铁路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课堂 线上”、开展工厂见习、实际动手操作等教学改进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世界高速铁路的现状以及各国高速铁路的技术特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成.面向轨道交通工科研究生的弹性力学教改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8):79-80 110.

[2]陕耀,周顺华,刘建国,付龙龙.《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7):173-174.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3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考核方式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及土木工程的主要类型,了解土木工程材料、设计及施工的一般概念,认识土木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及工程规范的基本轮廓,了解土木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土木工程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习兴趣,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做好土木工程概论的课程教学,应加强课程建设,以下是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要适应教学对象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同时应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安排在大学教育的第一学期,授课对象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学新生,对专业知识完全是未知和茫然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专业,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内容既应充分反应专业的主要内容,又应浅显易懂,并最好结合工程实例来介绍。

二、教学方法应有针对性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鉴于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没有力学基础,可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又可达到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压缩学时的效果,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有效增加课堂讲授信息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结合课堂讲授应安排适当的实际工程参观。参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授课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参观等等。参观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某一类工程课堂内容讲授后,结合讲授内容参观相应的实际工程,并要求学生参观后,根据参观的实际工程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撰写考察报告。

三、教学模式应有吸引性

教学模式可以是教师主讲介绍,也可以采用教师主持,学生分组讨论,或者其他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均应具有鲜明的吸引性,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

如果采用教师主讲方式,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如果采用教师主持方式,教师应选好讨论题目,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课堂讨论时,教师必须控制好节奏,掌控好整个课堂,使各个讨论小组全力投入,通过讨论相互学习。另外,老师要及时做好点评,由于学生没有专业知识基础,对不正确的概念,要及时纠正。

四、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课程能否讲得精彩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任课的教师,在于任课教师施教水平的高低。一门课程的建设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发挥团队的力量与优势。上海大学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水平突出,关键在于其有一支非常出色的教学团队,是团队建设的典范。

五、授课教师的安排

授课教师的安排,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一位教师全部讲授,二是安排不同专业方向的资深教师分别主讲各自专业方向的内容,由课程负责人统筹组织安排。由一位教师全部讲授,可以较好地保证课程讲授的系统性,学生较容易适应和接受。安排不同专业方向的资深教师分别主讲各自专业方向的内容,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的优势,但课程负责人必须做好统筹安排,要求各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大纲认真准备授课内容一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来选用。

六、采取适宜的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课堂考试、考察报告、小论文等方式。课堂考试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可以采用,但并不是十分适宜,考察报告或写小论文的方式更适合。考察报告可以督促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去认识实际工程,并通过实际工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着重对主要专业方向的工程考察,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资源,从网上查找相关专业资料,培养学生多途径查阅资料的能力。通过考察报告撰写,可以让学生学习考察报告的撰写方法,培养学生撰写报告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七、结束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方方面面。本文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考核方式等方面,谈了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建设起到有益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志明,等。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线上教学资源;线上课程平台

1研究背景

配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的线上教学管理平台在课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准备,并完善了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国家还提出要结合当地线上教学平台和各校实际,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网络云课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爱课程等免费平台,指导学生在线学习。“线上教学”对于很多高校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但同时也是对我国“互联网 教育”模式建设情况的考验,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在慕课中资源分配不甚合理,如教育学专业等方面的慕课种类相对繁多,而物流方面的课程资源就少了很多。甚至于慕课上物流专业网课概念模糊,很多慕课并没有明确标注物流课程[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2001年的时候全国只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虽然全国招收物流本科专业、高职高专的高校在不断增加,并逐步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善的物流高等教育体系,但其课程体系发展还不完善,给线上教学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2]。本文主要对物流管理专业利用各公共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物流管理专业线上课程开设需求情况

根据教育部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各个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共13门,具体如表1所示。

3线上课程平台提供情况

对于物流专业而言,在不能进行线下讲授的情况下,教育部并不赞同每位老师进行线上直播授课,而是主张推出一系列优秀网课对学生进行传授,以节省教学资源[3]。表2是线上课程平台的统计。

4线上课程平台与物流管理专业线上课程供需匹配分析

通过进入上述22个线上课程平台ag尊龙app官网(其中“高校一体化教学平台”登陆需要权限,不作为此次分析之列),搜索关键字“物流”进行模糊匹配,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平台的模糊搜索结果未包含课程名称中无“物流”二字的课程,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按照“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一一进行搜索。结果如下。人卫慕课、华文慕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高校邦、人民网公开课、正保云课堂、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educoder在线实践教学平台与物流相关课程为0;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平台、融优学堂有1门匹配课程,同为运筹学;优学院有2门匹配课程,为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概论;好大学在线有2门匹配课程,为仓储与配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有3门匹配课程,分别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4]。智慧职教,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64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12门,占总需求课程的92.3%。其中专业基础课程4门,占比100%;专业核心课6门,占比100%;专业方向课2门,占比66.7%。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10页20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8门,占总需求课程的61.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平台未开设的需求课程主要有货物学、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物流经济学[5]。超星学银在线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页3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8门,占总需求课程的61.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平台未开设的需求课程主要有货物学、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物流经济学。智慧树网,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18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2门,占比33.3%;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3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1门,占比2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1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3门,占比50%;专业方向课0门。优课联盟,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42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5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占总需求课程的38.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2门,占比50%;专业核心课2门,占比33.3%;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学堂在线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4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供应链管理,占总需求课程的30.8%。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1门,占比16.7%;专业方向课0门。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知线上课程平台可提供的物流管理课程数在3门以上的共有8个平台,但可提供课程超过一半的仅有3个平台;根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的满足率较高,达到75%以上的有6个平台,专业方向课满足率最低,甚至为0门。

总体来说,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这些基础物流课程的线上提供情况较好,为物流管理专业“停课不停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等核心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完成物流管理专业线上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力.独立学院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j].物流科技,2017(7):160-161.

[2]严敏如,叶翀.中外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与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9):186-188.

[3]杨倩霞,姜鹏.产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282-285

.[4]朱亚先,周立亚,张树永,郑兰荪.延期开学期间化学类专业线上教学情况调研分析与建议,大学化学,2020,35:1-9.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5

关键词:地铁;物业开发;停车列检库;结构柱网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地铁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车辆段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停车、检修、整备地铁车辆的功能。每个车辆段由面积超过100000m2的房屋组成,其中,停车列检库是车辆段中最重要的大库。本文拟对上海轨道交通2个车辆段的停车列检库设计进行对比。目前,这两个库均已投入使用多年。虽然停车列检库的功能相同,但由于业主要求和大库平面组成等不同,因此,采用的结构柱网布置方式也不尽相同。下面就这两个库的结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1工程概况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和12号线停车列检库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停车列检库

停车列检库是车辆段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同时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因此,越来越多的车辆段停车列检库考虑上盖物业开发,以提高其基地的容积率。当前,土地资源十分紧缺,考虑上盖物业开发的停车列检库能够达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9号线的基地内办公用房是盖在其停车列检库上的,而12号线仅考虑对其基地内办公用房房顶进行简单的绿化,以美化基地内的办公环境。9号线和12号线的停车列检库都可作为基地职工闲暇时的休憩场所。以9号线为例,其车辆段基地用地非常紧张,再加上停车列检库占地面积大,因此,在总平面布置设计中,考虑物业开发停车列检库的占地面积对总平面布置起着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发现,合理确定横向柱网是该库设计的重点,它不仅会影响到车辆基地的布置方案、作业能力和规模,还会影响到上盖物业开发的层数和规模。

2.1停车列检库结构用地方案的对比

如果不考虑物业开发,停车列检库基本上采用大跨轻钢结构(方案一);如果考虑物业开发,停车列检库的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方案二和方案三)。现对3种方案停车列检库的占地面积进行比较。以9号线a-h轴为例,有18股道库线,库内线间距为4.6m,库内通道宽为1.3m,检修a型车辆,车库总长320m。

2.2跨三线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当前,9号线和12号线的停车列检库均采用跨三线方案。跨三线结构的横向梁跨度为15.9m,9号线按普通梁设计,梁高取为1.6m;而12号线考虑采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梁高取为1.0m,梁端部作加腋处理。由于停车列检库的层高为8.5m,因此梁高取1.6m或1m在建筑尺度上都是合适的。

2.3跨三线结构的优点

跨三线结构主要有以下优点:①节省占地面积。②可以有效抵抗横向弯矩和变形。由于停车列检库两个方向的柱网间距相差较大,即顺线路方向柱距为6~9m,而横向柱距较大,因此,加宽柱子横向截面能够有效抵抗横向弯矩和变形。此外,在用地受限的情况下,对于跨三线方案,可以选取尺寸更大的构件,与构件尺寸受限制的跨二线方案相比,跨三线方案可以承受更大的上部综合开发荷载,有利于进行上部结构开发。③与跨二线方案相比,跨三线方案可以降低工程投资费用,综合经济效益较好。

3结论

由于考虑上盖物业开发的车辆段停车列检库设计涉及的专业较多,影响其设计方案的因素也较多,因此,本文考虑上盖物业开发的停车列检库规模较小,结构设计也不复杂。对于上盖物业开发密度较大的建筑,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保证建筑结构合理、抗震性能高的前提条件。为此,必须综合考虑盖上、盖下建筑的功能要求,做好多专业的协调。综上所述,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考虑上盖物业开发的停车列检库的结构柱网设计应采用跨三线方案。这样,不仅能够加大停车列检库的跨度,减少其跨数,还能够降低停车列检库的总宽度,节省占地面积,且与跨二线方案相比,该方案性价比更高,更有利于综合开发。

参考文献:

[1]童开荣.轨道交通工程车辆段主要设施工艺设计的探讨[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3(2).

[2]孙蔚芝.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石龙路停车场停车库结构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0(8).

[3]叶献国.建筑结构选型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上海市隧道工程交通设计研究院,铁道第二勘查研究院,等.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陶学康.后张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6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并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此相关的研究是各国对高校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19世纪中叶,杜威认为在课程内容上自然科学知识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样可以满足社会需要,引发了美国通识教育运动和选修课程改革。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再次对通识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重视大学生共同价值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被公认为迄今为止实施通识教育最好的模式之一。我国教育部在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此后学界开展了大量“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思政”在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的作用研究。邱仁富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论进行了研究。[1]张正光(2018)认为应该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李如占(2018)认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比,“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渗透性、潜隐性特征。[3](2)“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析。刘磊(2018)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致力实现“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4]谭晓爽认为应通过明确主体责任、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破除专业壁垒、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等路径。[5]王禾玲认为应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6](3)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许多高校在学习上海“课程思政”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把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目标与大纲、教学内容、教育资源与教学设计、师资力量建设、第三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之,国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已经很成熟,对国内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教学方法有借鉴意义。国内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众多高校及众多不同的专业,需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来更好地实现高校全方面育人目标。

二、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1)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探索高校专业基础课育人功能的发挥。在社会多元价值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可以努力挖掘专业基础课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探索出在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的育人路径。(2)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通常大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认同度更高,与专业课教师的接触更多,大学生的价值观更易受专业课教师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应更加努力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让专业课教学课堂内容更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更深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为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较好的借鉴。高校任何学科都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规律的探索,蕴含着道德、伦理、法律及价值观等内容。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参加者有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政老师与专业老师的联合备课,共同探索专业基础课的育人功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好的模板。

三、《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探索

1.课程性质

《社会学概论》是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及其重要的研究领域,诸如社会运行、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从课程内容来看,可以挖掘出大量思政教育的内容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课程思政”总体要求,对《社会学概论》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修订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工作的考核等方面探索,积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探讨在教学中真正融入思政内容,确保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最终形成课程的思政全覆盖。(2)将《社会学概论》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社会运行概述、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各模块中注入专业知识传授、技能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三个基本要素。(3)在《社会学概论》四大模块基础上将课程各章节内容细化,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对大学生在政治方向、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德育内涵等方面内容进行挖掘,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初,结合“课程思政”的总体教学要求,进行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修订,在划分《社会学概论》四大模块基础上对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了细化,详见下表1。

4.《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至目前为止,《社会学概论》共进行了两个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第二轮的教学改革中,对第一轮的“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将原来的模块内容、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三个内容增加为模块内容、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思政元素参考模式、“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施方法五个内容。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如何挖掘非思政类课程的内在思政元素,是否有可遵循的共同规律,或是比较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参考模式是关乎改革成败的重点。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7],这个文件为“课程思政”指明了要落实的纲领性内容。即,“课程思政”的参考模式可以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五大方面进行落实。本教学改革遵循此文件进行了思政元素参考模式的探讨。如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具体实施方法,就会在教学中无所适从或者疲于应付。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就要对如何实施改革进行具体化的研究。如,讲解什么具体案例、进行什么主题的讨论、观看何种视频资料、进行何种社会实践活动等。(2)对模块相关内容的修改第一,关于“社会运行概述”模块主要改动的地方为:在关于“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教学主题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的“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运行的条件,培养和树立社会责任感”修改为“培养和树立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关于“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教学主题中,将“学会系统、全面地看待问题”修改为“树立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改动主要是将有关哲学的内容删去,原因是在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之前必然会涉及哲学的相关原理,故不再重复。第二,关于“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模块主要改动的地方为:在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教学主题中,将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培养性别平等观念”删去,主要是因为树立家庭道德和良好家风中必然要包含性别平等观念。第三,关于“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模块主要改动的地方为:主要是对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联系不紧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简化和整合,使思政目标更明确和清晰、简洁。例如,在关于“社会组织”教学主题中,将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培养团队合作”删去。在关于“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教学主题中,将“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前瞻性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修改为“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在关于“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中,将原来“对富强、爱国理念的认同,增强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开拓全球视野”精简为“坚定对国家发展强大的信心”。修改的原因是因为职业理念的改变才能有信心的改变,两者是前后关联的关系,故删去前者。第四,关于“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模块主要改动的地方为:主要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相关内容进行简化。例如,在关于“社会问题”教学主题中,将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对培养国家未来的信心”删去,主要是因为前述内容已经有所涉及。在对“社会政策”相关内容的讲授中,将重点放在社会政策的发展如何服务社会运行方面,故将“勇于探索的精神”删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与“创造力的培养”重叠。在对“社会建设”相关内容的讲授中,将原“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全面看问题”删去,原因是培养责任担当涵盖全面、客观、辩证看问题的思想,否则不可能完成责任担当的任务。(4)修改后的《社会学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详见下表2。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7

本设计为长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设计,全楼共八层,建筑面积约为6000㎡。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筑部分,包括对建筑的平面设计,建筑立面的设计,建筑剖面设计等。本设计采用了大空间设计,这样更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内部分隔,充分体现使用者的意志。第二部分为结构设计,包括框架梁、板、柱的设计以及楼梯设计等。本设计的结构采用框架承重,柱距为6.3m×6m,内、外墙均采用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砌筑,有利于减轻建筑物自重;其中框架梁、柱的设计都采用弹性理论方案,板的设计采用塑性铰线法理论设计。设计过程中还进行了地震作用下弹性位移验算。通过对建筑的造形、建筑的立面和基础部分的施工、楼面的做法、顶部的做法等一些施工工艺的设计,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要求。设计后达到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活动中心大空间设计框架承重弹性理论塑性铰线理论

abstract

thedesignofthechangchuncitycadrescenter,thewholebuildingsestotal8f,aboutfloorspace6000squaremeters.designisdividedintotwoparts:thefirstpartofthebuilding,includingtheconstructionofgraphic,constructionfacadedesign,buildingprofiledesign,constructionstructureprocedureandsoon.thisdesignhasusedthebigspatialstructure,sotheuserscanbettermeetthedemandfullyreflectsthearchitectural.thesecondpartisdividedintostructuraldesign,includingtheframebeam,slab,column,designaswellasstaircasedesignandsoon.thiscadrescenterusestheframeload-bearingsystem,columnforthe6.3m×6m,theconcretehollowblockmasonryhasadopted,theceramicwallandreducestheloadofbuilding;theframebeamsandcolumnsaredesigneduseselastictheory,boarddesignusesplastichingemethodofdesigntheory.designprocessalsoconductsseismicelasticdisplacementcalculation.throughtheconstructionoftheextension,buildingfacadeandinfrastructurepartoftheconstruction,floor,thetopofthepracticesofsomeoftheconstructiontechnologydesign,furtherunderstandingofbuildingdesignandstructuraldesignrequirements.reachsthedesignrequirementsofthestrength,stiffnessandstabilityrequirements.

keywords:activitycenterthebigspacedesigntheframeacceptheavyflexibletheoriestheplastichingemethod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本文主要是对活动中心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部分进行研究。建筑设计包括建筑平面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剖面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结构设计包括结构的选型,估算梁、柱的截面尺寸、重力荷载的计算、框架侧移刚度验算、抗震验算以及内力计算和截面设计等等。通过对本活动中心的设计,我学到许多关于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建筑设计说明

2.1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是在熟悉使用空间及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建筑整体的使用要求,针对建筑的室内空间之间及使用空间与交通联系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要求,结合整体规划、基地环境等具体条件,使各个使用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机地组合起来,使其更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同时节约工程造价。

2.1.1使用部分的设计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的要求,建筑正面设两个出口,一层多媒体教室在建筑背面各设一出口。本建筑正面、左、右三面设宽度不小于3.5m的环行消防车道,以便消防车能够靠近主体结构,能在消防时有足够的流线。

根据设计任务书给定的条件,结合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功能要求和特点,该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6000m。

在此建筑内,卫生间布置在背面,考虑到其通风、采光、排气等要求,房间均靠外墙设置。卫生间内设置了前室,这样使厕所较为隐蔽,又利于改善走廊的卫生条件。男厕所每40人设一个大便器,女厕所每20人设一大便器[2],同时在设置洗手盆和污水池时,厕所内为防潮湿、防腐蚀、好冲刷,采用1.2m高瓷砖墙面,地面为马赛克,室内标高低于走廊0.02m,防止冲刷厕所时水流入走廊。

2.1.2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1走廊

走廊是联系各个房间、楼梯和门厅等各部分的重要通道,以解决层间中水平联系和疏散问题,根据通行人数和防火要求,按照规范规定,本活动中心的走廊宽为3.0m,考虑其采光要求应在走廊端部开窗。

2楼梯

楼梯是房屋及各层间的垂直交通联系部分,是楼层人流疏散必经的通道。根据人流通行情况和建筑防火要求,本活动中心设两部电梯,必要时其中一部做为消防电梯。

3门厅、过厅

门厅是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的内外过度,人流集散的交通枢纽。为了减少来往人流的交叉和干扰,使门厅的导向明确,本设计中,采用了大开间式对称门厅,开间为6.3m,正门设置了3扇宽3.6m,高2.7m的铝合金门。

2.2建筑立面设计

2.2.1活动中心的立面设计

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其它建筑一样,不仅能给人们提供工作、活动空间,满足使用要求,而且能够反映出建筑的主题思想,能够起到丰富城市面貌的作用。

为了满足使用要求,照顾到立面造型,本设计的的底层层高为3.6m,标准层的层高为3.3m。

建筑型体组合与造型是活动中心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建筑型组合与造型是建筑空间组合的外在因素,它是内在诸因素的反映。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体型是建筑造型艺术处理问题中的矛盾双方,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往往完美和谐的建筑艺术形象,总是内部空间合乎逻辑的反映。

立面设计是反映整个办公建筑型体组合的一个方面,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信息来源。通过立面门、窗及各种构配件的位置、大小、外形等变化,使办公楼的外观与使用功能、经济技术的合理性达到统一,给人以简洁、明快、朴素、大方的感受。立面处理的好坏,将影响建筑设计的效果。

2.2.2立面处理

结构形式对墙面的处理显然有很大的影响,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承重结构中,因竖向荷载全部由柱承担,墙体仅起隔断围护作用,所以在墙面上开窗的位置与尺寸较为灵活,以这种结构为骨架形成的立面形象,往往给人以明朗、轻快、舒畅的感觉。同一类型的窗,在墙面上的布置如不恰当,易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因此在立面设计时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注意合理确定窗子与墙面上其它构件间的比例和组合关系。本设计着重注意到了这一点,把墙面按水平、垂直或混合划分并与窗进行组合,在整个立面上形成有规律的重复和有组织的变化[3]。该建筑的主从关系,对称体系给人固有的均衡感觉。

主要出入口布置的恰当与否对办公建筑的体型与立面处理有很大影响,适当的艺术处理能使整个建筑的体形统一而富有变化,能使办公建筑立面设计显得更为生动、活泼。

2.3建筑剖面设计

2.3.1房屋的高度、剖面形状及房屋层数的确定

剖面设计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内部空间的使用高度、建筑的层数、建筑空间的利用以及处理建筑剖面中结构关系等问题,以确保建筑空间的满足使用要求。建筑剖面设计的实质是对使用空间、交通联系空间进行竖向的组合布局。建筑剖面设计和建筑使用、造价、节约用地等有很大关系。

本设计一层层高3.6m,标准层层高3.3m,由于采光通风的要求,室内单侧采光,窗高2.1m、1.8m,采用双层铝合金窗。根据《建筑设计资料集》有关数据取窗台高0.9m,为了满足室内通风要求,本设计将内门设计为带亮子门,主要入口门高2.7m室内门高2.1m。为了防止室外雨水流入室内,并防止墙身受潮,将室内地坪高出室外地坪450mm,这样不仅有利于房屋建成后的沉降,也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雄伟庄重。该建筑主体部分为八层,详见立面图。

2.3.2楼梯在剖面图中的位置

由于采光通风和抗震、消防要求设两部楼梯,楼梯位置一部在建筑左端第二间,一部在右端第二间,由于考虑到立面造型统一,窗的高度位置与其它房间相同。休息平台靠窗一侧设防护板。

2.4建筑防火设计

根据建筑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将民用建筑分为两类,即建筑性质重要,火灾危险性大,疏散和扑救困难大的高层为一类建筑。普通高层建筑又根据高度不同划为一类和二类。因为建筑高度的增加,疏散和扑救困难也就加大。本设计为老干部活动中心且高度不大于50m,为二类建筑[4]。

建筑的耐火等级施根据我国火灾和建筑需要确定的,由于大部分的火灾要延续时间为1~2小时,同时目前建筑为混凝土楼板,其保护层为3.5cm。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间、给排水、通风管道井、电缆井、排气排烟道等专业竖井林立,因此高层建筑火势蔓延途径多,危害损失大;安全疏散困难、伤亡事故大,且火灾扑救困难;建筑功能复杂,容易引起大的火灾事故;装修标准高,内部装修材料起火原因多。

因此防火的要求很高,本设计的建筑查防火规范属于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亦为二级,其楼板的耐火极限定为一小时,柱的耐火极限为2.5个小时,梁的耐火极限为1.5个小时。确定耐火及限的作用是:(1)为人们安全的疏散提供必要的疏散时间,确保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脱险;(2)为消防人员扑灭火灾创造有利的条件;(3)为建筑火灾后的修复提供依据;(4)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等级,做到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节约投资。

2.5建筑构造概论

本设计中的框架填充墙采用陶砾混凝土砌块,因为陶砾混凝土砌块具有保温性能好而且自重轻的特点。外墙厚度为300mm、内墙厚度为200mm,电梯间均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楼地层是房屋建筑中水平的承重构件。本设计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楼地面均采用木块地面。

楼梯是建筑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上下楼梯层和紧急疏散之用,本设计楼梯采用现浇板式楼梯。

屋顶采用上人屋面。它是建筑顶部的围护和承重构件,由屋面层和结构层两部分构成,具体作法见节点大样图。

主入口大门采用铝合金门,室内均为木门,外墙全采用铝合金窗,可直接向厂家定做或是现场制作,具体尺寸见建筑总平面图。

为了保护近地墙身不因外界雨、雪的侵袭而受潮受冻以致破坏,为加固墙身,以防因外界破坏而使墙身受损,同时也为了对建筑物立面处理产生一定效果,本设计活动中心作白色壁离砖贴到散水代勒脚,做800mm宽散水,散水坡度为5%详见节点大样图[5]。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第1章绪论1

1.1选题意义1

1.2工程概况1

1.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1

第2章建筑设计说明2

2.1建筑平面设计2

2.1.1使用部分的设计2

2.1.2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2

2.2建筑立面设计3

2.2.1活动中心的立面设计3

2.2.2立面处理3

2.3建筑剖面设计4

2.3.1房屋的高度、剖面形状及房屋层数的确定4

2.3.2楼梯在剖面图中的位置4

2.4建筑防火设计5

2.5建筑构造概论5

第3章结构设计说明7

3.1工程设计资料7

3.2结构布置方案及结构选型7

第4章框架结构设计9

4.1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9

4.2重力荷载计算10

4.2.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表准值10

4.2.2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10

4.2.3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10

4.2.4重力荷载代表值11

4.3框架侧移刚度计算12

4.4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15

4.4.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15

4.4.2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24

4.5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32

4.5.1.计算单元32

4.5.2.荷载计算33

4.4.3内力计算36

4.4.4横向框架内力组合45

4.6框架梁的设计60

4.6.1.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60

4.6.2.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64

4.7框架柱的设计64

4.7.1.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65

4.7.2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65

4.7.3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68

第5章构件设计69

5.1板的设计69

5.1.1荷载设计值69

5.1.2计算跨度70

5.1.3弯矩计算70

5.1.4配筋计算71

5.2楼梯设计73

5.2.1梯段板设计74

5.2.2平台板设计74

5.2.3平台梁设计75

第6章基础设计77

6.1a柱的基础设计77

6.1.1确定a柱的基底尺寸77

6.1.2软弱下卧层验算78

6.1.3设计a柱基础78

6.2柱的基础设计80

6.2.1确定的基底尺寸80

6.2.2软弱下卧层验算81

6.2.3设计b柱基础81

6.3基础配筋计算:84

6.3.1.a柱配筋计算84

6.3.2.b柱配筋计算85

结论87

致谢88

参考文献89

附录190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8

工程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应社会建设的需求设立的的专业。随着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激增特别是高铁等技术输出带来了大量的国际工程。对项目经理的全面掌控能力要求提高,对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法规以及项目的实际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对学生有较高要求的专业。

一、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从教学目标上来考虑还是从以后的就业单位的要求来看,本专业学生必须对项目管理有融会贯通的的变通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依据课本教条的去搬用。根据对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有将近75%的学生在施工企业、咨询公司或是监理公司从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预算或者招投标工作。而实践能力是本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正是这样在教学中开展实践环节是把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联系起来的丝带,是学校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提高教学多样性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工程的出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经历也逐步提高,为了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步入社会能够很快的适应工地高难度快节奏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迫在眉睫。

二、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

沙盘模拟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项目管理里的角色以及和同组人员配合参与合作完成一个模拟工程。是从项目的调研开始--项目的立项--项目的合同签定--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的最后完工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进行沙盘模拟操作的时候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贯通。在进行操作过程中,让每名学生根据要求代表一个施工岗位角色按要求完成各种实际操作,最后通过规则和软件来考核判定每个队伍的管理成果。沙盘管理模拟环节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策划阶段、执行阶段、收尾阶段。

(一)前期策划阶段

前期策划阶段是整个项目管理模拟中第一个阶段也是最难掌握的一个阶段。也是讲授和实践耗时最长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某一个小组就代表一个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的团队的每个成员-经营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项目经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策划阶段最主要的就是要根据项目情况团队合作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并且进度计划是实际项目应用最核心的知识。学生经过对项目资料的阅读和理解,以及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要学会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是平行施工还是流水施工等等。生产经理负责编制施工个进度计划。经营经理负责计算每月报量以及工人进出场的时间,采购经理负责根据计划进行原材料的采购。

(二)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沙盘项目的具体执行的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依据规则进行计算,按照沙盘所约定的步骤一一执行。在这个阶段所有队员必须以大局为重,以策划阶段的数据为指导在项目经理统一安排下按操作流程表进行操作。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完整性真实性,严禁跳跃操作,不可以私自操作,也不能一味求快。如果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下达有工程变更,应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团队一起分析工程变更事件对整个工期的影响,是不是在关键工作上的变更,在核查变更后对现金流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应该适当调整材料、机械以及劳务班组的计划。

(三)收尾阶段

收尾阶段主要是对每个施工项目管理团队策划和成果进行检测进行总结的过程。根据每个管理团队提交的策划和表格,运用沙盘规则和软件对团队进行打分,为下一个项目策划积累经验。

三、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中的问题

沙盘教学管理是在学习完理论课后的一个应用实践教学。要想立刻进入项目管理角色,跟管理团队其他人员配合好,所有团队成员都应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实际情况是同一个班的同学水平有高有低,对于理论掌握差的同学,有跟不上进度的情况,进入更复杂的案例,反而会滋长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一个管理团队就几个人在操作。所以一开始操作的引导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互动和等待。并且要注意及时沟通,尽量让团队每个人都再进行操作。项目选取要由易到难,等清楚简单的操作后,再进入更加复杂的项目。

四、结语

现在职业高校注重实践是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虽还有很多问题仍在探索当中,但这对实践教育来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其教育模式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应用恰好契合这一点。

作者:刘宏霞 黄磊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冰.经营决策沙盘教学系统及其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01).

[2]张莉莉.关于erp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今日用友,2004,(09).

[3]毛鹏.沙盘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03).

[4]戴晓燕.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1,(12).

第二篇: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课程教学研究

建筑工程概论是房地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涵盖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几大部分,而每一章节的内容实际上又是一门课程或是一门学科。该课程的最主要特点是内容庞杂繁多且知识更新速度快,具有专业化、模块化的特征。鉴于此,要做到较好的讲授这门课程,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需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因此,传统的单个教师主讲的“灌入式”教学模式已经较难满足房地产专业教学需求。另外,由于房地产专业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1]不同,因此,房地产专业不能完全照搬土工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而应根据房地产专业的特征,研究探索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改革,对于建构与完善房地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系统识别与阐述房地产专业定位和相关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现状,归纳与总结现行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教学计划、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有效解决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契合房地产行业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课程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相关行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特别是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兼备工程技术与开发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统计,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社会人才需求量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2-3],房地产相关专业也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并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对于本科房地产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术界和业界之间一直以来存在较大冲突。对于房地产这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而言,冲突尤为严重。学术界在参考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定位的基础上,认为房地产专业人才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对建筑行业相关专业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从而建立起复合型、专业化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而业界则认为,高校房地产专业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范围广,本科毕业生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不高,工作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实习甚至重新学习才能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在整个冲突的过程中,建筑工程概论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范围广,涵盖咨询、评估、房地产营销、造价等诸多行业,工作中会大量接触到建筑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4-5]。因此,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综上所述,房地产本科专业的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具备以下特色。(1)建筑学、建筑结构与工程管理并重。房地产专业的特色是“工程 管理”并重,这就决定了房地产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建筑学与建筑结构等各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工作。通常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教学大纲中,建筑学与建筑结构的学时各占总学时数的30%以上[6],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差异很大,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概论课程更注重讲授建筑结构专业的基础知识。(2)“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岗位订单式的,而应用型本科房地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相关行业从业能力。即本科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是为房地产行业设置的,而不仅是为具体某个岗位设置,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应初步具备在房地产行业不同岗位(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估价等)工作的能力。(3)与其他管理、经济课程联系更紧密。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为后续的其他管理、经济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当前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现状

目前,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再进一步通过相应的实践环节来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且属于综合性课程。对于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或工艺等实操性强的内容,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授课内容,即使讲授过程中配合以幻灯片、图片、动画等教学手段,其效果与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相比也相去甚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是学生无法采取像顶岗实习等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来获得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直观认识。因此,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与建筑工程实践脱节严重成为房地产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2课程学时偏少,难以全面涵盖完整的建筑工程知识点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建筑学、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几大部分,内容庞杂繁多,且每部分知识均不可或缺,从课程内容知识点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建筑力学、材料、结构与构造、造价、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满足以上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然而,在房地产专业教学计划中,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周学时多为3学时,总计48学时。据分析,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环节)应为64学时以上,即周学时达到4学时以上[7]。因此,课程学时偏少,难以全面涵盖完整的建筑工程知识点。

2.3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专业化、模块化特点显著,具体表现为课程章节内容的跨度大、知识点零散、联系少。这一点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大不同。例如,钢筋混凝土工程与土方工程在内容上几乎没有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点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跨度大,脱节现象严重等问题。

3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针对以上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

3.1合理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对房地产业相关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相关企业引进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的知识体系的专业人才日益受到青睐。因此,合理优化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必然。首先,增加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学时,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基本涵盖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内容;其次,调整部分实践环节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专业化、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等。

3.2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具有显著的模块化特点,具体表现为授课内容的专业化强、跨度大、知识点零散。因此,笔者尝试进行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即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以实训为手段,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按照课程讲授内容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分解为建筑学、建筑结构、给排水工程、暖通空调工程、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与管理六大模块。其次,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以一个典型工程案例为主线,模拟案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通过平面设计、造型设计、园林设计、工程造价与管理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进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熟练程度。

3.3建筑学与建筑结构并重,凸显房地产专业“工程 管理”特色

为了进一步凸显房地产专业“工程 管理”特色,在优化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调整授课内容、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建筑学、建筑结构与工程管理并重。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调整学时分配,在学时上保证建筑学、建筑结构的教学效果。(2)在建筑结构教学模块中,穿插进行相关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与技术等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从而能够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结构体系。(3)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即实践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从理论教学一开始,教师便布置课程实践设计任务书,按照理论教学的进度,同步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开展指导与点评工作。例如,在建筑学的教学模块中,教师可同步下发住宅功能与造型设计任务书,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

3.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一直是实践教学环节。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师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递——接受”方式)难以适应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理论课授课结束后再集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鉴于此,笔者建议构建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划分的六大模块,分散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完成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专题设计、现场参观调研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案例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5有的放矢,强化宏观整体的教学理念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由于涵盖内容庞杂繁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其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进行讲授内容的取舍。而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强化宏观整体的观点,弱化具体的技术指标、参数。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感知建筑工程各相关专业的内容,能够从另一个视角鸟瞰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由于各类工程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具有更新速度快、数量庞大等特点,往往学生还未毕业走出校门,各类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就已发生变更。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各类工程的技术指标和相关参数等内容仅是作概略讲授。

4结语

建筑工程概论是本科房地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对本专业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关乎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现状,以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建筑工程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目前房地产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中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特色入手,分析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着重探讨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路径,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房明 庄大昌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晓彤,倪红.“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实践与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2):43,61.

[2]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何忠明,胡庆国.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00-101.

[5]郑元勋,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62-65.

[6]杨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1):10-14.

[7]龚昕,王玉娥,杜晟连.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探讨[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0(1):10-14.

第三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思考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掌握建筑工程造价的计量与计价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工程造价的计量与计价能力,对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主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建筑工程清单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文件编制等,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而课程总学时较少,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课程涉及基础知识多,教学难度大

根据造价员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及职业成长递进规律,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之前,必须会识图,懂得房屋构造,熟悉建筑材料性能,掌握施工工艺,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不是计量计价规则等课程本身的内容,更多的是建筑识图、建筑材料、结构构造原理、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导致了学生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难度大增。

(三)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从总体上看,中职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学习意志薄弱,采用“先教后学”“先学后做”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少真正主动参与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综上所述,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思路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为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范例,按实际计量与计价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展课程教学,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去,按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学习—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能力学习—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实训层层展开。通过计量与计价过程的各个环节,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拓展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好本课程内容,也要回顾基础课程内容,引申后续教学内容,并且要打破专业界限,同时传授与此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在一堂课上达到多个教学目标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内容上,将相关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全面化,如在教授砌筑工程量计算时,需回顾砌筑工程的类型、砌筑材料和砌筑工程施工图,讲授项目划分及工程量计算规则、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并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范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案例、ppt、录像、现场参观以及展示以往学生的实训成果等多种途径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组织设计制作了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范例,结合范例开展教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等也全部围绕范例进行教学。为了直观地认识建筑物,准确地进行计量与计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以校园里的真实建筑物——宿舍楼作为范例,在计量与计价的第一次课中就带学生到宿舍楼去参观,将宿舍楼施工图纸交给学生,提出建成这幢宿舍楼需要耗费人工、材料和产生哪些费用等问题,并且给学生布置任务:作为业主计算该工程的标底或作为施工方给出该工程的最低报价。由学生自愿选择完成一个任务。这样,在任务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四)重视实践教学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它是对学生工程思想、工程观念、工程量计算、清单计价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训大纲的要求,编制实训任务书及指导书,按照实际编制工程造价文件的工作方式、方法和要求进行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学生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独立编制工程造价文件。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范围,采用范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既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使教学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罗思红 单位: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段永萍.关于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实践教学[j].职教论坛,2012(23):44-46.

[2]郑庆平.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模式改革浅析[j].科学中国人,2015(2):149-150.

第四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教运用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课程特点和定位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江苏省国示范重点建设教材,本课程信息量很大。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中等职业学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土建专门化方向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理论二重构课程体系的一门新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并为使学生具备高素质专业技能劳动者和中高级管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图1)。在教学计划中,主要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其中又包括很多方面,有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以及定额的内容、清单计算规则和清单计价的方法,课程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任务驱动,让学生更生动具体的熟悉、掌握、确定具体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及工程造价的方法。此外在中职阶段本课程授课时间非常有限,专业课程的学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压缩。例如我校开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因专业方向不同,课程开设的学时也是不尽相同的,多则96学时,少则32学时。所以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众多的教学任务,难度可想而知。本课程综合性强,本课程是在《土木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与识图》、《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结束后开始接触的一门专业方向性课程,学生前面所学专业知识的储备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影响非常大。

1.2学生现状

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缺少探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易受挫折,对学习中的“拦路虎”存在敬畏心理,基于这样的学生特点,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想办法化繁锁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死板为生动。

2基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具体措施

2.1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趣味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让“教与学”突破时空的限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决定了课堂的学习成效,当下又是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已不能够叼起学生的胃口。对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动画视频,并且设置问题,学生手机操作答题,如微信美题。在教学中制作微课,并把微课发放在公众平台中,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对一些学生缺乏感官认知的构件,如散水、挑檐、屋面上的构架以及钢筋骨架和钢筋分布等等可以制作成效果图,增强学生的认知。在教学中,经过我的尝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2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纸作为依托

课程的信息量大,我们从对课程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市场规则,确定每个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再对每个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进行划分,最终整理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典型工作流程如下:工程图纸识读→清单工程量计算→清单投标报价→施工预算→进度款结算。根据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得出需要达到以下主要职业能力:能够熟读建筑施工图、按照计价规范正确列项、准确计算工程量、会进行市场询价定价、会按照程序确定工程造价、会根据施工进度进行工程结算、会最终进行工程决算和工程造价审核。考虑达到以上职业能力的要求,我将课程情况进行重新安排,课程重构情况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按这样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选取一套结构全面,平面布置规则的图纸为依托,逐步实施任务。图纸的选取也是非常的关键,太简单没有代表性,太复杂,学生看不懂,图看不懂,下面的工作也就没有办法开展,所以我一般选择办公楼或培训大楼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况良好。

2.3坚持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真正的用途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一门课程是在学生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学习,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我们会让学生走进工地、走进造价咨询公司参观学习,也会定期邀请校企合作的施工单位负责人来校座谈,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工程算量技能之后,我们还组织学生和校企合作单位的员工进行算量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会拿公司的工程图纸和他们的计算书让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实用性,对自身要求较高以及有从事这方向工作的同学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3结语

整体来说,《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课程,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想要达到预期设想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充分考虑诸多因素,需要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几年的教育实践,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运用以上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工程算量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一学期下来基本都能完成不同难度、不同规模工程的工程量计算,但在计价方面,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明显存在不足,施工工艺的不熟悉,导致工程内容计算不准确,定额查找缺项、漏项现象普遍,在今后还期待能与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提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成果。

作者:戴梅林 单位: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志伟.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集[c].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3]陈映明.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教学方法讨论[m].北京:国家科技技术出版社,2013.

第五篇: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型教学研究

一、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划分实施的过程

(一)确定项目任务

联系实际与理论的过程就是确定项目任务,这也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也是进行实训教学的初始阶段。在选题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对难度和内容的适当进行保证。在对项目内容进行确定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能力与知识现状、工作岗位要求等进行考虑[1]。项目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这些项目的主线为建筑生活活动,这些活动之间互相联系,最后完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素质培养目标。在现实运行实施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都包含在每个项目中,其专业教学由具体项目带动,其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将素质、能力和知识由浅入深的进行渗透。例如,本专业的建筑施工专业课,按照实际施工过程,可以设置为施工准备、施工工序、竣工验收三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将其细分为无数个小项目,随后教师以素质、能力和知识培养为依据,对其中无数个小项目进行选取,最后再应用项目教学法,在学校的实训工地进行实践教学。

(二)制定项目计划

教师需要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进行针对项目进行探讨交流,围绕着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确定项目组织形式和工作流程的整个交流的过程就是项目计划制定[2]。在进行项目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将学生聚集起来,将其分为若干个人数相等的小组,随后让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从而制定项目计划。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般会结合班级基本情况,让学生进行分组,随后适当调整小组成员,将小组长选定出来,随后将项目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教师需要向每个小组发放已经准备好的项目任务书,让其进行核对,在对项目任务分析的时候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需要以项目有任务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本组项目计划的制定,对组员分工和项目工作程序进行确定,进而使得项目工作的组织更加方便。

(三)实施项目计划

在实施项目计划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进一步转化理论知识,从而教学围绕着职业能力这一点展开。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学生要做的就是将项目作为目标,在已经约定好的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项目任务,并且提供实际的项目活动记录。学生在实施项目内容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无法顺利解决的问题,教师就需要采取措施,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对自己指导的力度和范围进行调整。让学生对自身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进行提升,将理论知识自行发现为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将指导的尺度把握好[3]。学生即使有问题存在,教师也应该注意保证自身的指导是非全面、非正面的,这种指导具有启发性,不但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施工工序中的砌体施工项目实施的过程,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序就是中砌筑墙体,项目成功失败与否与其息息相关。由于施工生产经验的缺乏,且对质量标准的要求和规范并不熟悉,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墙体砌筑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会出现,学生也有许多疑惑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能够使得学生在问题中将知识发现,使得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学生对自身水平不断地进行提升。

(四)评价项目成果

比较和评估项目成果就是评价项目成果,也是对归纳和总结项目教学的阶段,其也是重要的实施项目教学的环节。在评价项目成果的过程中,可以以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为依据进行综合评分[4]。例如,对项目成果的质量、完成情况以及项目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项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性、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工作态度等表现进行评价。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进行合理的学生分工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的的实施应该将小组作为单位进行,在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分工合作。所以,要以项目各阶段的特点为依据,将学生的能力结构状况相结合,进行合理分工,进而将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对项目完成的顺利进行保证,从而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成长,从而将教学目标实现。

(二)保证项目运用的数量合适

一个学期每门课程的计划学时正常情况下都在80节之内。所以,要合理的在每门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其应用项目数量进行控制,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优先应用,进而将项目教学展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应用,每个项目大概在2-4学时,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需要在课外进行许多前期工作,将项目成果评价和项目计划实施这两方面的工作安排在课堂上展开[5]。

(三)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项目教学法中,引导者为教师,主体为学生。在项目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为指导师、策划师和总设计师,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所以,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和能力和知识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需要具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面。项目内容的综合性需要很高,因此教师的知识面也必须十分广泛,对此可以对课程教学团队进行建设,对培训教师的力度进行加强,从而使得教师知识面得到拓宽。其次,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学校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视,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起来,对投入的经费也应该进行增加,从而使得教师的实践渠道得到拓宽。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实践活动需要积极参加,从而使得自身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型教学项目划分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划分实施的过程,随后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专业的教学中,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提升[6]。作为专业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项目教学法应该被广大教学工作者进行借鉴和学习。

作者:韦霜 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尹子民,孙晖,徐兰英.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化人才培养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13-116.

[2]代礼涛,周向阳,孙玮.基于数字化资源应用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与思考——以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j].四川建筑,2014,04:46-49.

[3]赵盈盈,涂中强.bim技术在建筑类课程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课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08:66-68.

[4]陶桦铭,墙新,曾仁书,袁小平,沈存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13.

[5]陈建国,李秀明,刘德银,曾大林.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及其优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135-139.

[6]蔡小玲,李继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02:13-16.

第六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在工程建设中起着记录建设过程、监控工程质量、实施安全管理、监督及协调建设各参与方的重要作用;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更是认定事故责任、还原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鉴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近年来陆续开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进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1.课程概述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最初是根据资料员岗位的需求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资料员的岗位能力,拓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涵盖的专业知识面非常广泛,建筑工程中所有的子专业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资料系统。通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工作特点分析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课程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培养资料员岗位能力,还具有对其他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的作用。因此,唯有对此课程进行正确定位,并根据定位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与设计,才能使该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通过近年的教学实施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下:(1)理论内容抽象杂乱,实践环节难体现岗位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体系通过教材结合规范,配合案例分析和实物图片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随后进行知识能力板块实践,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进行实训,但多数以填表形式为主的实训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在校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内容抽象、杂乱、缺乏感性认识,实践环节单一、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毕业生建议增加实践性训练课时,并结合岗位特色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如何将分散、复杂、实操性强的专业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和条件内传授给学生,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一。(2)教学方法待探索《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普遍沿用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虽结合相关资料管理软件模拟真实化的工作环境,但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胜任资料员工作岗位。如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二。(3)各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对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能够反映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技术。《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有助于综合应用专科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具有专业知识回顾、总结和加深认识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所以,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达到串联整个学科知识,使学生完整、系统化地了解与掌握学科的主干及其分支,是本课程需探索的问题之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一门实用型课程,在课程内容中应注重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的培养,通过结合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项目的工作任务,训练学生具备真实环境的工作能力,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化,从而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完美对接。

3.课程改革方案内容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探索和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知识。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并按照改革方案编写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及能力考核标准。具体如下:(1)教学内容梳理根据用人单位对资料员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调研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过程的综合性强的工作特征,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结构进行梳理,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资料管理理论知识传授、表格填报及档案管理实践技能训练。实施改革如下:①减少纯理论教学比例,部分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渗透;②实践部分以真实工程案例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与编制为主线,增加施工计划编制实训内容,通过施工图识读、施工技术及方法、施工进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知识点向专业知识面拓展;③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使教学实践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保持一致,学生实训过程中逐步掌握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和归档的岗位职业能力。④增加职业素养的培养环节,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责任意识,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自主学习、分析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打破原有的较为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基于资料员岗位工作任务,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场景认知等教学方法具体化学习领域,实现理论和实践环节相互渗透。主要改革如下:①采用真实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图纸讨论、施工计划编制的案例教学;②学生分组完成、组内成员按照参建各方进行角色模拟,以真实工作情景促进知识吸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具备资料员岗位职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知识运用能力。(3)各学科衔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作为贯穿工程建设过程的一条重要主线,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工程项目的逐步成型过程,其工程资料管理与工程施工是同步的,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各方主题的互相配合和协调。《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之一,课程与工程实际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学生毕业后的各个岗位(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工作任务都与工程资料的形成、收集、编制有所关联。所以,课程设置方面通过着重考虑如何使学生实现对土建专业各学科之间、建设行业各岗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得以巩固和加深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部分体现如下:通过图纸“讨论”和施工计划的“编制”使学生熟悉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学科间承上启下;对工程资料的“填写”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巩固、拓展和思考;通过对工程资料“收集、整编”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于工程中施工依据、施工控制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结论

通过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借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为载体,根据资料综合反映多专业、多岗位、多单位的相关性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土建类高职毕业生能够适应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岗位和贴近第一线的管理岗位。同时,也相应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及分析的能力。针对资料员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培养文档的分类和管理能力、施工过程中事件的记录能力、资料的整理装订能力和施工图的阅读能力等,通过对工程资料中对试验检验,方案编审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和反映,培养或进一步巩固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建设行业通用能力。使毕业生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缩短其适应时间,促使学生更快地在工作岗位中进行自我提升。

作者:郭可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芳.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教育,2015

第七篇:建筑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学高度重视,为“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贯彻好中央的精神,切实提高我院“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我院社科部陆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用空间等诸多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受到师生的好评。但要把“思政课”教学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以适应新形势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需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2005年以前的“思政课”教学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比较严重。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中学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较陈旧,跟不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思政课”教师、各教研室及相关部门习惯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对于如何促进“思政课”教学,并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去认识、去解决。教师普遍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认为自己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是“二等公民”,甚至“三等公民”。他们把自己定位在几门课程上,作用的空间限于课堂内,囿于书本中,感到有劲儿使不出,作用无处发挥。

一、改革措施及实践

1. 对“思政课”教师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认识

针对“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认真思考和讨论。大家认识到:我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社科部是学院唯一的人文社科类教学部门,在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部门或院系无法替代的学科优势,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为此,我们提出了“发挥学科优势,扩展作用空间,以作用求地位,先有作用,后有地位”的口号,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从而打开工作新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调整“思政课”设置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规定》,我们调整了“思政课”课程设置、开课顺序,并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特点和各门课的内在逻辑重新整合了教研室及师资配置。现在社科部共设五个教研室:即马列原理教研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军事理论教研室。

3. 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是“思政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长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能否正确取舍,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新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安排和创新教学内容时,要力求实现“七结合”和“三贴近”。所谓“七结合”,即把“思政课”教学与指定原著篇目的学习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前沿观点和动态信息结合起来;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结合起来;与当代国内外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与历史知识,特别是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科研结合起来。所谓“三贴近”,即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力戒“假、大、空”。我们的调查表明,关心时事政治、积极要求思想进步是学生的主流,他们对许多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思考热情,只要“思政课”教师及时把教学内容同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解答,就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4. 改革教学方法

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实效性,我们抛弃了过去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突出多环节教学,特别是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师的课堂讲授与专题报告、课堂讨论、电化教学、答疑、课外读书、论文写作等教学环节和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尝试探索出一套整合性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引导大学生思考问题、调查问题、研究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5. 扩展“思政课”教师的作用空间

我们在搞好“思政课”教学的同时,积极扩展作用的空间,把作用的范围从几门课的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如:社科部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为学生、教师、党员、干部开展讲座、报告,既对师生进行了形势政策和文化素质教育,又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深受师生好评;主动承担学院的党课、团课教学以及党员、干部的学习辅导工作,积极为学院的党建、团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做贡献;主动兼任学生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工作,直接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积极参加张家口市组织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等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宣讲活动,教师们经常下到各区、县或大型厂矿企业进行宣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6. 在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师素质

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关键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高素质,二是业务上的高素质。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塑造自身的教书育人形象,以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同时以渊博的知识、较好的理论水平、高超的讲课艺术培养学生。几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组织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鼓励教师深入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参观、考察,了解社会,了解改革的新动向、新成果。第二,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以教研、科研促教学。第三,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进修培训,及时为教师“充电”。经过几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我们理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克服了教学内容上的重复现象,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在最近几年学院组织的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把“思政课”列为最受欢迎的课程。社科部先后有3位教师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

二、对“思政课”教改实践的思考

多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也有过失误和教训。总结过去,我们深深地感到:

1.学生并不拒斥德育工作,并不反感“思政课”。他们反感的是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的空洞、僵化的教学,反感的是那种大道理讲得满天飞,却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德育工作。他们渴望与自方合林等: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身贴近的,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所以“思政课”教学关键看教师怎么讲,讲好了学生非常喜欢,讲不好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思政课”发挥作用、提高地位,最关键的是教师素质。“思政课”教学是改造思想、塑造灵魂的工程,这种课程的教学与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更大的难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高水平的教学艺术,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3.改革要循序渐进。“思政课”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完成不能急功近利地一蹴而就。我们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决不能不顾现实地一哄而上,那样只会浪费教学资源,打击人的积极性。改革一定要分清类别,按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稳妥运行。

4.各级领导的重视、职能部门的支持是“思政课”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教学各环节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不是单靠“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思政课”教师所能完成的。多年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取得成果,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但要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真正伏下身子苦干、实干,发挥作用,做出贡献,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内因、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把“思政课”教学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5.改革的措施要配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涉及讲授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否则难以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解决,涉及观念的改变、社会的承认和资金的保障等各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还需要许多相关环节的调整和改革。只有学校、社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改革才能顺利发展,直至最终完成。

作者:方合林 刘建军 李秀芳 吴永强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第八篇:建筑工程学校建筑施工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特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构建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以小组化学习为主要组织特征进行教学组织,在对学生分组中实行隐形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这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探索和实践,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提升学生的素质,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实施过程

1.深入调研,了解多方需求

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全面了解行业企业、学生的真正需求,是我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指导下,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由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带头人曹文萍组建教学模式改革小组,带领小组成员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小组通过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遇到的阻力进行分析,完成了调研报告,初步确定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2.专家论证,确保改革方向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行动指南,其方向把控至关重要。因此,2012年9月下旬,我校邀请了部分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进行论证,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3.制订计划,规范实施流程

精细管理,计划先行。为确保“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小组制订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实施计划和实施流程。(1)综合评估,确定试点对象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熟悉所教课程,能设置工作任务,掌控教学进度,熟悉“行动导向”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试点班的人数不宜超过40人,人数太多不便于分组学习。综合权衡以上条件,我们确定2011级建筑2班为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班,率先以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和计量与计价为试点课程,分别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曹文萍、辛勐和许雪任教。为比较新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教改小组选择了2011级建筑1班和2011级建筑3班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班级,在这两个班级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2)落实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首先,学生分层。通过平时对2011级建筑2班学生的观察、任课教师反映、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采用隐性分析分层,将学生分为a(高层)、b(中层)、c(低层)三个层次;根据学生层次合理搭配,建立5~7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每组整体水平相当,由1名a层、2~3名b层和2~3名c层同学构成。其次,目标分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统一的项目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小组中各层次的学习水平,制订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再次,因材施教。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要,每个工作任务须精心设计分层教学片段,选择符合学生心理、身体、知识基础和认识实际的教学方法,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步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项目。(3)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设计是“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关键。学生手中的教材多数是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式教材。教师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时,要提前考虑到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易犯的错误,以便在完成任务时及时提醒和指导学生,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学设计要考虑在内容上分层次,为落实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调动全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项目内容上要体现分层次的要求,项目要求可以一致,但项目作业要布置不同的任务。(4)以小组化学习为主要特征进行教学组织基于任务的“行动导向”教学主要通过布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任务完成计划方案,引导个体学习,教师集中讲解、检查、评价等几个环节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小组式的组织形式便于学生在一起沟通合作。教师除了设计好学生学案,更要学会掌控课堂,发挥组长的组织带动作用,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激发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5)确定多元化、动态化的课业评价机制“行动导向”教学法摆脱了学科导向的课程设置标准,以能力导向为价值需求,在考核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考虑了过程性评价(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表现)和结果性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情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做记录,记录考核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每完成一次任务,教师都要围绕项目设计一组答辩题目,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答辩题目,保证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师生依据考核表作出自评、组长评、教师评的三方综合评价。

二、保障措施

1.把握教学理念,统一教改认识把握正确的职教教学理念,统一教改认识是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条件。目前在40~50分班制教学中开展小组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统一教改认识,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全校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取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2.激励与评估机制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为提高师生的积极性,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顺利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小组所取得的成果将作为年终绩效考核以及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对在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班级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教师专业能力为使“行动导向”教学长久开展下去,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学校要有既懂职业教育理论,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目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要求。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既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我校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

三、实施成效

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分组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均有很大的挑战。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小组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以点带面,以建筑专业带动其他专业,打造了一支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名特优教师队伍。经过近两年的时间,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小组硕果累累,改革成果荣获山东省首届教学成果评选三等奖。曹文萍撰写的论文,荣获全国教育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曹文萍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任波远被评为“齐鲁名师”,许雪的公开课荣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许雪、赵真、刘青三位教师均有。

2.“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受益匪浅,试点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相比,无论是学生的课业成果质量还是动手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更活跃,学习主动性更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生普遍学会了根据教师的引导,主动去搜集信息,通过查阅资料、制订计划、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了磨砺和提高,尤其是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即使是学习基础特别差的学生,也能做到上课不睡觉,并且能主动起来回答问题。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特别是李玉良同学荣获2013年建筑装饰技能大赛国家一等奖。学生顶岗实习获得了单位的一致好评,单位接收率为100%,并且我校后期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学生满意度调查反响良好。

四、展望未来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分组分层次教学,已逐渐融入我校的教学之中。它不仅是一种新教学模式的介入,还带给师生一种思考。不论什么类型、什么方式的教学改革都会大费周章,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人人想做,是否人人能做,即便做,又是否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分组分层次教学给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以良好的启示。今后,如何将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如何使教学模式改革之路越走越宽,是我校重点研究的课题。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法多元化,因此教师在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咨询、引导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是无止境的,这将是中职学校教师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辛勐 吕红校 单位:淄博建筑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玲.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陈冰梅.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3]孟玉茹,钱孟杰.“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第九篇:建筑工程概预算教学弊端及改革方法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中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自身价值显而易见。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范围特别广,不仅有建筑工程类,还包括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造价类以及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内容。它不仅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同时也对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严格。然而目前《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传统的教学已经不满足现状,所以一系列的改革势在必行。

1《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落后,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么课程的教学手段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手段,用一份课件讲一个学期。这样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让学生拘泥于小小教室中,只能通过教师的课件来学习这门课程,缺乏技术性和实践性。此种教学方式不仅不会激发学生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增加惰性。例如当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内容时,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和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所以这是不成功的教学手段。

1.2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差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取决于学校的师资水平高低。然而目前我国关于《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师资水平很低,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非但从不顾及学生们的感受,还去要求学生们认真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会教会学生这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会增加学生们的惰性,或者光用脑不思考,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差,让《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难以继续下去。

1.3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且理论性强

不仅是《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的教材内容都过于老化。没有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使得学生们学到的知识都比较落后,步入社会后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或者还是用老方法去解决,比较滞后。除此之外,《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使得学生们不能去实际操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比较吃力。学习吃力就会让学生们产生厌学心理,缺乏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

1.4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只是单一的去学习书本知识,而缺少实际操作。其实,《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理论联系实际,或者说偏重于实践性和技术性。因为它所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无法在书本中全部学到,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使得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并且大多数学校没有课程设计这一教学安排,学生得不到实际操作,或者有课程设计,结果学生在面对自身的课题时难以下手。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校的教学质量。

2《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1改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进和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这么课程的教学手段,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去取代传统的教学课件。这样的教学手段比较全面,不会让学生感到拘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当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内容时,学生可以亲自上手,去设计、去指挥、去实践,而不是只能通过想象来了解学习。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技术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

2.2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要论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所学校师资水平的高低。而作为学校的校长,这个时候就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关键的做法就是要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而提高学校师资水平的方法有很多,有长期的培养计划,也有短期的改革措施。其中,主要的方法有:(1)学校应选择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提高师资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学校应从教师抓起,首先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然后才可以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可以通过进修的方式来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3)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一定要灵活,并且自身也要参与到课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2.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近年来,建筑工程行业飞速发展,相关的专业内容和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而学校的教材内容则过于滞后与老化,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这很直接地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要不定时的去更新教材内容,让学生们学习新的知识。并且教学方法也过于传统,因为《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性。有些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去理解,学的比较吃力。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解决:(1)采用ppt的讲解方式,脱离书本的束缚,让学生们一目了然,更好的去理解;(2)具体建筑工程问题可以通过实例来讲解,必要的时候插入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改善教学质量;(3)可以不定时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2.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实践性和技术性

由于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与专业性,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还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具体事例教学。并且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专业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所以根据教学要求,《建筑工程概预算》这一课程已经不再合适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重点在于《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教学弊端及改革方法,致力于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我国整体的建筑工程水平。

作者:曹金保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慧,吉俊.浅议《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教学弊端及改革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03-03.

[2]王媛媛.建筑工程概预算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142-143.

[3]张伟喜,党曼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13):256-281.

[4]马芸.《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3):176-177.

[5]吕娟,周建晶.《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5):105-105.

第十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制教学改革

一、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建筑工程所对应岗位知识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有效方法和实用工具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等职业资格考试都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列为必考科目之一。学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利于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如何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是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的三大方向

(一)工作室制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材是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却绝对不是唯一依据,“尽信书不如无书”,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上着手。借助工作室模式,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代替传统“粉笔 黑板”的教学模式,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工作室开展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活动,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为学生布置学习项目,通过任务项目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分别扮演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财务经理、采购经理角色,要求学生在典型任务分析之后,依据工程进度,各自编写项目施工计划、工程进度计划、劳动力资源计划、材料采购计划、机械进出场计划、资金计划,完成工程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项目的有效选择,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才能保证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全程参与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设计科学的项目任务,指导学生参与项目任务。

(二)以赛促学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所有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纵观现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理论课占据了一大半时间,实践课少之又少,学生空有理论、不会技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应当将目光投向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兼顾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比重,培养出专业知识全面、职业技能较强的综合型人才。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的方式,利用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参与课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程度,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所学理论。例如,举办一次“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竞赛活动,学生自由成立竞赛小组,对中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合理分析未来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自21世纪以来,不断飙升的房价使房地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以保障性住房为竞赛内容,正是符合社会趋势,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对经济适用房的实地研究,综合调动专业所学知识,有力促进了学科综合能力的提高。轻实践、重理论历来是各学科教研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重视实践课程、深化实践课程改革的口号已喊了一遍又一遍,但在具体教学中,总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难以深入开展学科实践,学生没有参与技能实践的兴趣。通过学科竞赛,开展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竞赛活动,能为学生营造自由竞争氛围,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学科竞赛可设置适当奖励机制,以现金、物品等物质方式和证书等精神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推进学科实践课程改革工作的进行。

(三)关注工作室模式的综合过程性评价,改革教学评价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较强,传统以知识考核为主和“一卷定论”的考试模式与新课改教学要求格格不入。工作室模式的课程考核应采取技能测试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倾向,将过程性评价纳入考核内容。过程考核要对学生在每个教学任务中的任务成果、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和互助互利等因素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在当前急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的不断探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传统教学存在诸多掣肘,教师务必要通过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使本学科教学朝着实用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作者:任大鹏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9

关键词:新工科;“3 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近年来,国内高校为应对新形势、新发展,对人才培养做了诸多改革和研究。产学研深入结合发展已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校企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实践环境,新型创新创业及孵化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多种潜能的新空间[2]。面对高等工程教育新环境,浙江大学通过优化学科生态布局、学科交叉催生复合专业、多元贯通主动升级传统学科、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途径,为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提供进一步的实践探索[3]。张伟等[4]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3 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力争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北京理工大学依托“2011计划”“北京高精尖中心”等高水平平台,通过学科协同、教学科研融合、校际融合、校企融合、国内外融合等“五融合”育人新模式,建立了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共赢机制[5]。杨小兵[6]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针对实践教育提出了“创新实践教育”体系。鉴于我校当前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快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与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快速推进了“3 1”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工作,在我校先期完成学生前三年的理论教学培养的基础上,最后一年集中安排在企业实践学习,见图1。图1“3“3 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人才培养历程中的一次全新尝试,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我校人才实训实习基地不仅由校内拓展到了校外,而且时长由几周拓展到了一年。同时,该模式的实施也是一种巨大的教学挑战,在教学、食宿和安全等方面都需多方合作、全力应对。本文通过对两届学生的跟踪调查及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开展“3 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实践条件

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装备实力雄厚。共配备主要生产设备1300多台(套),绝大多数为数控设备,拥有国内一流的柔性齿轮加工线、agv变速箱装配线和高效滚道式变速箱装配线。生产线、设备和产品样品分别见图2~图4。通过对大同齿轮有限公司生产环境、食宿、交通和安全等各方面综合评估,该公司具备条件与我校“3 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接,可提供一流的综合人才培养环境。

2“3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开展了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教学改革的研究[7-8],充分说明了高校在当前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以时展需求为方向,全面学习各位同仁取得的成果,深刻了解我校自身特点,制订了“3 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四年的大学生活由学校的3年理论教学和企业1年的实践教学组成。为适应该模式,对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安排进行了相应调整,核心内容是解决大四学年的理论教学课程。为快速推进“3 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课程安排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研究。最终决定采取“逐步推进、分层解决”的方式,2017年度组织安排相关课程教师去厂区教室,利用下午4:30—6:30非工作时间段及周六部分时间集中开展教学工作。2018年度则将大四课程全部前置到大三下学期,必要时利用一部分暑期时间开展教学工作。随后视前两年度的教学效果,研究相关课程内容的调整。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计划,2014届和2015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第四学年课程见表1。2017年对于2014届机械制造方向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任务总数为322学时,按照每周16学时(周一到周五每天2学时,周六6学时),需20周完成教学工作。由表1可见,2014届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些课程课时较长,如机械制造工艺学、现代制造技术;一些课程可以前置安排,如专业外语、采煤概论、知识产权与文献检索;一些课程内容存在重叠或教学内容可以调整,如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与现代制造技术。鉴于以上考虑,2018年对于2015届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做了相应调整。首先,取消“质量与控制”“计算方法”,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在第三年度设置相应的双语课程;其次,将现代制造技术替换为先进制造技术,新增“精密与特种加工”“机械创新设计”;最后,对课时进行了调整,总课时调整为248学时,并完成相应教学内容调整。此外,2015届学生第四学年的课程全部前置到第三学年完成,其中产品设计与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产权与文献检索和采煤概论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其他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完成。

3结果调查

有效的反馈有利于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结果做出快速调整,满意度调查是了解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有效途径。在“3 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指导下,学校在2017、2018两个年度分别组织安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56人和48人(2014年招生计划普本57人,两个教学班;2015年招生计划普本50人,一个教学班)到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参加一年期的实践学习。为深入了解实践学习过程及对其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对两个年度104人进行了跟踪调查,主要包括生活、学习和对该模式评价等内容。跟踪调查计划安排如表2所示。通过全程跟踪调查结合最终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3 1”人才培养模式兴趣度较高,在实施过程中突出的主要问题有食宿、交通、环境和课程安排问题,其中交通问题不满意比例最高。由调查结果可见,2015届学生毕业设计与实践学习相关的比例为33.3%,较2014届学生的21.4%要高。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融入实践学习中,开始更深入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相结合,以寻找契合点完成自我提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实践过程与课堂理论学习的相关性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一般”,充分说明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前制造业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应该及时更新课堂内容,也反映出实践学习不仅仅针对学生,教师也应该加入进来,以弥补教学中的脱离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应聘企业对实践学习过程兴趣度很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找工作的成功率。由调查总体结果可见,2017年学生总体满意度为66.1%,2018年学生总体满意度为75%,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安排总体满意。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着重解决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调整问题,多方面解决厂区食宿、交通问题,以更好的学习过程为人才培养助行。

4结论

基于“3 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深入的跟踪调查,发现了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成果与不足,证明了以实践为导向实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正确性,为以后创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戴亚虹,李宏,邬杨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189-195,225.

[3]邹晓东,李拓宇,张炜.新工业革命驱动下的浙江大学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8-14,33.

[4]张伟,王方,胡正发,等.面向新工科创新人才实践教育模式探索—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9(3):140-142.

[5]黄明福,王军政,何洪文,等.大系统导向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8-183.

[6]杨小兵.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6-8.

[7]陈恩果,黄佳敏,周雄图,等.“立式阶梯”实践培养模型课程体系设置及验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99-103.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篇10

关键词:会展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定位

1.1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背景

城市化最早出现于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如荷兰、英国、比利时和冰岛等国家,这些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大规模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性质受制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历史上所形成的居住体系和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条件。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威胁。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病也屡屡出现。

城市病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的人口拥挤在空间有限的城市,住房拥挤、交通紧张、就业压力大大增加;由于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特别是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的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堪忧;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在一些地方形成“贫民区”,甚至出现社会治安的严重恶化。这些城市病在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城市在经济、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使其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形势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

1.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和自然空间,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改善环境等为主要手段,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财富增值、社会进步,优化城市结构、功能并使其与外部的资源、环境、信息、物流和谐一致,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求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功能、结构、规模、数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非持续性到可持续性,不断追求其内在潜力得以实现的有序动态过程。

1.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位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目标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确定的;城市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是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本地人的需求,又不对本地后代人、外地人和外地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

2会展经济的资源整合功能有利于城市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会展经济的整合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利于整合相关行业资源,另一方面是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会展经济具有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对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购物、贸易、广告、印刷、物流等相关行业都有很强的联动性,国际上专家测算会展经济对相关产业的联动系数约为1∶9。因此,要举办一次成功的会展活动,必须将这些行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包括会展场馆、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甚至城市形象等,为会展活动服务。

至于整合区域经济资源方面,大规模的国际性会展活动表现尤为突出。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吸引游客6000万人次,之后形成了关系经济带,并保持连续10年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1998年云南省为筹办昆明园艺世博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45%,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1999年昆明园艺世博会开幕前后的1-9月份期间,云南省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又增长了7个百分点,达110亿元。在长江三角洲的各城市中,上海的基础设施条件最好,商务信息最为快捷,外商光临频率最高,人才相应集中,因而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受益的将是整个长三角地区。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势必会像日本大阪和我国昆明一样,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辐射效应,带动华东,影响全国。

3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会展活动的开展能使会展城市各产业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首先,会展活动对举办会展的行业产生影响。会展活动通过聚集大量的商品、资金、技术和信息,有力于促进技术的引进,改变资本和劳动力拥有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产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其次,会展活动对为其服务的各相关产业产生影响。会展产业通过汇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为相关产业带来了需求,强有力地带动各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比重还比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很大。而发展会展业将促使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说,会展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达程度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素有“北方香港”美誉的大连,通过大力发展会展业,在10余年间使该市经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连还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中小城市。然而在90年代初开始,大连首先以“大连国际服装节”为突破口,打造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国际会展品牌,随后又相继开发了“大连赏槐节”和一系列包括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及相应的学术研讨会、各类商品交易会、旅游节、购物节在内的会展活动,从而成为初具规模的东北亚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同时,大连对原有的水泥厂、钢铁厂、制药厂等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企业予以调整、搬迁,使大连真正成为产业结构合理,以会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为经济龙头的环境优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大都市。

会展活动直接和间接涉及的行业众多,故可增加会展举办地的各种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而每增加20位会议代表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当会展形成产业和一定规模后,就能增加长期的就业的机会。如每年会展业为法国提供了20万个就业机会,为会展活动带来的其它相关产业的间接就业机会将会更多。4会展经济的城建优化功能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现代化设施建设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基础性的建设。城市为了更好的发展会展经济,保证各类型会展活动的成功,必然要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了会展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的维护,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努力发展会展经济,以会展兴市,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腾飞的首选之路。尤其对于那些本身第一、二产业能源有限,地域狭小,但在交通、通信、对外开放度以及城市特色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发展会展经济更是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尤其是大型国际展会,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世博会等规模宏大的会展和赛事,对于举办城市经济实力、环境、交通和服务设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举办者在取得了会展举办权之后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政建设的完善,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我国举办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为了使博览会获得成功,在昆明市内,机场扩建、市场交通建设及滇池污染治理等各大工程几乎都同时动工,整个昆明就如同一个紧张有序的建筑工地,两年间昆明市共筹集资金30亿元,完成了城市路网建设,比原规划足足提前了10年。再如2001年上海因举办apec会议,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整容”行动,各景观道路建筑整容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是上海路面的平整度达到历史最好状态。可见,一个城市或地区要举办会展活动,都会积极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城市和地区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人文生态”环境营造等。这些举动的直接目的是创造争取会展举办权或成功举办会展的基础条件,但客观上改善了会展举办城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5会展的发展可以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一方面,大型会展活动的举行,如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中国艺术节等,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与其他会展活动不同,节事的广大参与者不是为了紧张忙碌的工作,而是纯粹地进行放松和娱乐,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大大有利于其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会展举办地在筹备会展的过程中,一般要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并在当地居民年中掀起学习与会展活动相关的知识的热潮。此外,大型会展活动汇集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会展举办地的居民在与各地的会展参与者的接触过程中,可以接受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因而会展活动有力于提高举办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

6结语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定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发展,即在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和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城市的发展始终与外界的环境、资源、信息等保持和谐一致。而会展经济恰恰具有提高居民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安排就业、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等一系列的功能作用,正好迎合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诸多要求和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不仅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而且将大大加快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郭培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

[2]周彬.会展概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3).

[3]张红.会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