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ag尊龙app
时间:2023-03-07 15:15:50
摘要:面向交通运输专业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面向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行业,结合青岛地方经济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技能,熟练应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而在双语课程授课过程中,受制于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在教学模式、资料建设、全过程考核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为此提出了以“博闻、特色、思政、技能”为目标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搭建由专业课教师和外语教师组成的授课团队,各自发挥强项,在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法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给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并辅以实施效果的评价设计,以验证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交通运输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可以认为是将双语课程正式纳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体系的开端[1]。而2004年和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则是进一步将开设双语课程的比例,纳入了专业评价体系进行考核[2]。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是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掌握交通运输相关领域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能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组织及规划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组织与规划、载运工具应用与综合管理等为主要方向,重视校企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实践动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是学校交通运输专业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立足国际视野,使学生了解主要港口航线、国际贸易和物流法、保税政策等基础知识,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明确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及其业务模式,了解全球化采购、生产、配送等流程与现状。课程双语学习为达成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仍然需要突破
课程近年来在教学中虽然也在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并且为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也包含简单的英语提问等互动教学模式,但在课程授课中受制于教师语言能力等因素,主要采用英文进行基本概念讲解,涉及较深奥的专业知识,仍然是汉语进行解释,虽然可以保证学生准确理解专业知识,但学生缺乏物流和贸易相关的系统专业知识的英语准确表达训练,教学效果仍然差强人意。而且教授渠道较为单一,需要借助新的教学模式加以丰富。
1.2专业课教师英语教学和课程英语资料建设能力存在不足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课程开展的双语教学不是外语课,也不是专业英语课,它是一门双语讲授的专业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直接影响着课堂上的教学[3]。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精通专业英语,因此能够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凤毛麟角,这也是高校大多数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同时,《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也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所有的课程教学资料,如双语视频录制,教学大纲撰写、双语课程ppt,在线测试等,都要求老师具备突出的英语听说能力及扎实的英语读写能力,且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最前沿,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库等。短期内想要单纯依靠专业课教师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迅速提升来改变双语课程教学现状难以实现。
1.3全过程考核的过程仍需完善
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方面进行改革,还应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4]。近几年,课程考核已经在形式上引入了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初衷是引导学生全过程、全身心投入学习,改变学业评价的重结果、轻过程状况。以课程为例,为避免“一考定终身”,教师已经将学生的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期中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入考核,也在考核中占了一定比例,但从执行效果上来看,激发学生主动动手完成的考核任务仍显不足,平时考核同质化严重,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4搭配使用的双语教材急需优化
在双语课程建设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教材的选取非常关键[5-7]。双语教学中带来语言障碍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体系仍在建设完善中,适用于我国高校学生使用的优质双语教材仍相对缺乏,不利于相关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当前课程教材的选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国内出版的中文教材,根据专业需要将其中相关部分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翻译应用;二是直接采用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进行授课。对第一类来讲,由于我们开设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是专门针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本身在授课内容上和财经类的同类课程有差异,再加上需要进行英文翻译,授课老师压力非常大。对第二类来讲,英文原版教材中所采用的英文教学体系、逻辑、理念、方法与国内的专业课有一定区别,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不符合培养适合国内交通运输和物流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目标的要求。而且教材不仅仅体现教学内容,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2《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改革方案及实施
2.1课程建设目标
我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使用能力,为以后国际间的交流、竞争与合作奠定基础[8]。围绕着课程核心教学内容,采用双语授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性开展以“博闻、特色、思政、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即在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与物流行业应具有国际化“博闻”视野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地方经济“特色”,重点以集装箱贸易和物流为主要研究对象,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建设,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交流和物流与贸易活动的专业创新创业“技能”。
2.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校内院系合作,整合教学资源,革新教学理念,合力打造双语精品课程是省属一般本科院校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双语课程建设,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9]。面向交通运输专业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重点举措之一,是搭建跨学院、跨专业教学团队。针对上述专业课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英语能力的不足,课程搭建了包括3名专业课教师和2名英语专业老师在内的教学团队。专业课授课教师主要专心负责整理课程的中文教案、ppt、试题等材料,先由英语专业老师协助进行资料的翻译,考虑到专业的差异化,双方再对所有资料逐一讨论沟通,最终完成课程资料的双语建设。在授课过程,通过设置部分观摩课,录制课程视频等,由英语专业老师对专业课教师的英语听说表达进行纠正和示范,改善课程英语的流畅表达,不断提升课程英语课时的比例。
2.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1)课堂授课进行双语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配合探讨式、翻转课堂式方法。讲授时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翻转课堂是双语专业课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中。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因为既涉及到专业,又涉及到语言,所以需要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采取翻转课堂双语教学,课前将需要阅读的课程资料以及通过阅读需要达到的目的布置给学生们,并分成小组,进行相关主题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结合青岛港作为港口城市、枢纽的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等开展实践环节,增强课堂学生互动。利用多媒体课件、软件演示、虚拟信息平台和在线课程资源等手段,参与案例分析等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负责对课程的引导和知识准确度的把握。通过相关互动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思维,开阔思路,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课程建设应用多媒体、微信群、网络课程等技术手段和资源,当前项目组中成员合作已完成了课程的双语多媒体教案,后续还将按照在线课程的要求逐步实现课程的上线。同时借助智慧树等平台,将教学重点、辅助资料以各种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如《中国港口》、《超级工程》等的视频链接,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2)以课程思政促进和推动课程的立德树人和创新实践。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是交通运输专业的重要拓展课程,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国际化,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更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用好课程的教学主渠道,努力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课题组教师经常性参加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培训,学习借鉴“课程思政”思路,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挖掘、发挥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课题组教师将授课内容重新整合,分为“课程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两大模块,并对应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并融入,最终实现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授课内容选择了大约10项内容,后续还会继续增加。例如,在讲授国际物流的概念时,要求学生提前查询一些航运历史与文化,了解大航海时代。引导学生理解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保持科学严谨、创新求变,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根据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要求也选择了大约10项内容,后续也会继续增加。例如,在报关程序学习时,要求学生对如何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提升报关效率、信用和安全的相关概念和过程实现有一定了解。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 ”分析与处理能力,训练持续优化意识。
2.4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方法采用全过程学业评价,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全过程学业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努力改变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考核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1)平时作业(10%)。每章布置1~2道题目,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与巩固。成绩采用百分制,要求作业双语表达,根据作业完成规范性、整理条理性、是否按时上交、是否独立完成等评分。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包括含义、术语、系统构成、流程等;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表达信息的能力,结合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2)研讨与workshop(10%)。主要章节每章布置1道题目,采用workshop形式展开研讨。结合课前分享的线上资源,线上学习,针对提前的课题,以小组学习和讨论方式现场讨论,并进行展示。鼓励使用图形表达信息,根据贡献度分级给予评价。考核学生沟通和寻找行业痛点的能力,检验线上自学的效果,结合实际案例,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在有限时间内完成。(3)调研与展示作业(20%)。要求学生对于国内外或区域环境下,结合备选的专题,例如船公司、港口、航线、货运、自由贸易港、跨境电商等,进行小组调研,编制ppt,并在课前5分钟进行展示,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锻炼学生对于经济环境的专业感知度,对信息和前沿的收集与整理,沟通与表达能力等,开阔视野。(4)期末考试(60%)。闭卷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卷面总分10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中英文互译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2.5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教学活动的基石[10]。目前,国内出版的《材料工程基础》中文教材当前,适用于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课程的优质双语教材仍相对缺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选择了部分中国作者得到授权后对原版书籍进行节选编辑的教材。这类基本能满足内容先进、准确的要求,同时知识的容量和语言的难易程度也能为学生掌握,价格也比较便宜,学生易于接受。但当前选择的教材,也存在教材内容与交通运输专业要求的重点内容不一致等弊端,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专业课教师在广泛阅读参考中英文教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求的教材内容进行撰写,英语老师负责翻译成英语,以此实现符合专业要求的双语教材建设。同时,在翻转课程平台上,将所搜集到的国内、外公开授权的部分教学资源素材进行上传,作为教材的补充。
3《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实施效果的评价设计
为了分析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除了教师要随时了解信息、根据教授课程进行授课内容划分外,还考虑对后续平台应用效果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结果具客观性较好地反映出平台应用的效果。
(1)客观评价。首先,借助微信平台,利用问卷星等小程序,制作课程评价问卷,内容包括课程总体评价、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对各指标分别设计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档次,要求学生结合利用平台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学生、学院等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2)主观评价。主观评价,以提问的形式给出,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让使用平台的学生列出喜欢的方面,二是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太满意的方面,以改进建议的形式给出。4结束语紧紧围绕学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青岛地区的地方特色,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建设提出了改革目标和措施。针对传统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搭建包含英语专业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发挥优势,在课程资料建设,授课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同时为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详细给出了全过程考核的方案。在后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将上述改革方案具体实施落地,逐步通过在线课程建设等,开展多方参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依据所设计的评价方法做好授课效果的评价,更深入地开展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望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达到“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锦.商校双语课程建设: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9(3):24-29.
[2]郭空明,徐亚兰,章云.本科力学类双语课程的开设必要性与经验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86(6):209-210.
[3]武卫明,阎冬,张长松,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反应工程》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思考[j].广州化工,2016.44(23):168-169.
[4]朴荣勋,季颖.应用型本科高校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现代化,2020,7(13):135-137,143.
[5]李振园,谷焕焕.普通高校大学生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43):74-75.
[6]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29):35-41.
[7]吕晓棠,方梅香,马翠玲,等.浅谈普通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力学双语课程的目标及实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5):100-102.
[8]王建光.提高我国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水平的探究[j].教育科学,2009(25):34-37.
[9]龚雪,张海森.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1,7(21):43-45,49.
[10]刘诗诗,汪善勤,杨欣,等.研究生环境遥感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36(5):298-300.
作者:王建春 李旭 李允 宋作玲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上一篇:诗歌本体的节奏诗学研究案例
- 下一篇: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3-03-07 15:15:50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江苏交通 2022-12-17 17:27:14
广东交通 2022-12-17 17:24:00
市交通局交通防汛工作通知 2022-04-17 10:28:00
交通局交通运输物流调研通知 2022-05-24 03:12:00
交通医学 2022-12-17 17:22:01
交通与运输 2022-12-17 17: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