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9 22:50:38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1
(一)正确看待19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经济坚持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1亿元,占任务的82.35%同比增长47.1%财政总收入完成2.51亿元,占任务的73.75%同比增长23.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995万元,占任务的72.43%同比增长42.8%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三项核心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社会总体上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全县gdp预计完成18.5亿元,不容乐观的截止9月底。占任务的54.8%同比增长14.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15亿元,占任务的65.73%同比增长1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亿元,占任务的41%同比负增长48.5%农民人均纯收入2212元,占任务的62.29%同比增长16.7%依照季度平均进度计算,第三季度(19月)各指标完成进度应该达到75%左右。目前只有固定资产投资达到进度要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进度,其他指标进展相对滞后,有的差别还比较大,有的指标完成数和增速在全州排名挂末。
一些经济指标差别大,过去三季度工作看。一些重点工作推进和重点项目实施不理想。后三个月要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形势相当严峻,工作非常繁重。如果这些目标任务完不成,存在问题疑惑决,势必将严重影响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影响到州委、州政府对我县的目标考核。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定要清醒认识、认真对待,进一步增强做好后三个月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依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新要求,坚定信心,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全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
(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抓好后三个月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今年是实施“十一五”收盘之年,努力完成、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打好基础,意义重大而深远。全县上下一定要紧扣这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集中精力、加快节奏、争分夺秒,大战一百天,全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查缺补漏抓工作。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要紧紧围绕省、州安排下达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各项刚性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一是围绕目标找差距。要在今年前三季度工作进展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逐项查找差别和不足。特别是要按照“一分都不能丢、一项都不能掉”总要求,做到排查不漏项,进一步明确好后三个月要完成的具体目标任务,细化工作内容、推进措施和完成时限,倒排工期到具体责任人、具体工作时间,及时组织人员力量抓好冲刺落实,及时跟上进度、赶超进度。
督促检查促落实。县委、县政府年初研究制定的2010年度乡镇、部门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和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二是围绕目标强管理。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依照县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和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后三个月目标任务的调度、落实、督促和检查工作,要实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一周一调度、一月一分析,对做得不好、不到位的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整改,加快推进,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两办督查室、监察部门要加大督查督办、效能监察力度,对目标执行情况要跟踪问效,督促整改落实到位。要依照目标管理考核方法,做好年终目标考核组织工作,严格兑现奖惩。
(三)突出抓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
全力抓好抢收、秋种工作,一是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要围绕今年人均增收385元的目标。确保颗粒归仓。围绕“185工程调整农业结构,连片成规模推进,同时要切实抓好新增茶叶种植任务完成。
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布置。二是加强经济运行、建设项目调度工作。县政府从10月起每月将召开一次经济运行、招商引资、投资项目落实工作调度会。
要全面完成今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三是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廉租房建设要在年底前完成总工程量的60%以上。其他投资项目凡上级资金已落实的要在10月全面动工;已签约招商项目要全力争取10月底前动工一批;要按省、州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好全力推进“面向央企”招商工作、开发区(工业聚集区)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做好迎接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检查组检查和“185现场会、全州城镇建设现场会各项准备工作。
乡镇向部门、部门向上级,五是抓好2010年项目编制。做好对接争取工作。
重新全面组织平安隐患排查,六是依照10月6日全省平安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严格依法处置,切实抓好各行业、各领域平安生产工作。
认真组织开展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七是加强督促指导。
二、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大力实施投资拉动。
就要破解“慢”问题。新任省委书记同志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时强调:目前贵州省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要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金融机构投资,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的增长。省长赵克志同志在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提出:慢’当前我省面临的最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要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经济总量。要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和经济总量,加大投资、扩大增量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可以说,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动力,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实力的根本途径。县与全省一样,属于“欠发达”县份,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只有加大投资才干实现“增量”只有加大投资才干实现“提速”
要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一要牢固树立大投资拉动大发展理念。当前。重点是加大投资,用投资促进结构调整、用投资增强发展后劲。近年来,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2008年达11.39亿元(人均4000元左右)2009年达18.4亿元(人均6000元左右)今年到目前为止完成21个亿(人均7000元左右)这与10月3日赵克志省长在黔南调研座谈会上谈到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应达1万元以上”要求仍有不小差距。为此,全县上下要切实增强“抓投资就要抓项目、抓投资就是抓发展”意识,将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投资这个“牛鼻子”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编制“十二五”规划和建设黔中经济区的难得机遇,谋划、实施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切实用投资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用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全力做好项目的对接、申报、争取工作,二要突出抓好促进投资的几项重点工作。一是立足于“向上跑”着力争资金争项目。各部门一定要及时捕捉国家投资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中央、省、州更多的项目资金落户;二是立足于“对外引”全力招商引资。要借助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和工业聚集区平台,重点瞄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围绕央企、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国资委系统企业等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强项目推介、对接协调,着力招引一批大项目、优势项目带动发展。三是立足于“全民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大力支持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投资守业和投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条件。四是立足于“激励贷”促进金融部门更大力度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完善政银企三方合作机制,促进金融单位加大对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贷款支持。五是立足于“自己投”切实增强县级促进投资增长的能力。做大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县国有资本营运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作用,切实解决好投资中的配套资金落实、配套服务环境打造、激励政策的兑现、县级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等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2
这次全委会议的主题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举办的省市主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精神,特别是省委书记、省长陆浩同志在研讨班开始和结束时的重要讲话,统筹安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省委陆浩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高屋建瓴,对省情的把握透彻准确,提出的目标措施切合实际。讲话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实践性都很强,不仅对促进和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指导甘肃“****”的发展、改革、稳定工作和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陆浩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提出的要求,也非常符合我市的实际,需要我们全面地加以落实。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向同志们做一通报,并就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好陆浩书记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确定的“三个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今年前7个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三抓”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中心工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3亿元,占年计划的46.2%,同比增长21.6%(现价)。1—7月份,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9.2亿元,占年预算的54.5%;完成市级财政收入2.6亿元,占年预算的59%,同比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47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70元,同比增长13%。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稳步增长。1-7月份,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3.1亿元,同比增长36.3%。酒钢公司200万吨热轧薄板连铸连轧工程正式投产,选矿扩能改造工程主体建成,宏晟电厂二期工程1号机组投入运营。地方工业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91家。紫轩酒业全自动罐装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金属加工产业园2万吨焊管等项目进展顺利;中核四o四总公司产业园开始实施。截止7月底,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4亿元,增长28.4%;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增长61.2%。
二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经济稳步发展,1—7月份,全社会旅游人数达到46万人次,增长30%;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完成1.8亿元,增长64%。市场开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富强路市场改造等工程进展顺利。社会消费平稳较快增长,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7.4亿元,增长11.6%。
三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制定下发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峪泉镇、新城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新建了峪新路和双拥路,完成了嘉黄路改造工程。峪泉镇新农村住宅试点即将开工。完成了312国道武警支队两侧的新城区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新文公路及两侧的发展规划正在制定。狠抓农民劳动技能培训,从事非农产业人数达到3403人。乡镇企业发展较快,1-7月份,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5333万元,增长23.9%。
四是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新建改造了明珠路、大唐路、机场路、胜利路机动车道、兰新西路等11条道路。中核四○四总公司生活基地项目进展顺利,已有1200户迁入我市。目前小区道路、绿化等后续工程正在抓紧实施,英雄广场、机关办公大楼等工程已开工建设。城市绿化档次进一步提高,新增绿地面积77.9万平方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了东湖铁人三项赛专用赛场及标志性雕塑。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垃圾收集系统、集中供热二期等一批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围绕“双创”和“两大赛事”,大力开展户外广告和市容市貌以及公共交通专项整治活动,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是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建设项目190个。截止7月底已实施175个,开工率92.1%;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其中地方完成6.6亿元,增长37.1%。飞机场改造工程按期建成复航,达到4e级国际备降机场标准;火车站站舍重建工程正在编制初步设计;新一代气象雷达项目即将完成施工图设计。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争取资金工作成效显著。1-7月份,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2个,引资到位5.23亿元,增长46.2%,争取国拨省补资金7000万元。
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核四○四总公司中小学、幼儿园按期建成,中小学移交工作基本结束;酒钢职大省政府已正式批准为甘肃省钢铁职业技术学院,酒钢中小学移交工作正在进行。市医院住院部大楼及紧急救援中心建成使用,传染病区项目主体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参合率达到65.9%;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正式授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已经通过正式验收,“双创”工作在甘肃省实现了零的突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了体育综合馆和网球馆,成功举办了全省第七届残疾人运会、第十五届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和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充分展示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1-7月份,新增就业28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2%。与此同时,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
七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面推行了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对市级43个部门的635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累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78项。对17户改制企业进行了“回头看”,有效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粮食企业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八是社会持续保持稳定。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了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信访责任制,集中解决了一批信访案件。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全市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所下降。1—7月份,由于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大口径财政收入同比下降4.9%,其中国税完成7.1亿元,同比下降5.8%。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降。1—7月份,同比下降了0.9%。主要原因是酒钢今年计划投资建设的几项工程,因各种原因没有达到投资进度。三是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给农民增收带来了难度。四是社会治安形势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工业园区和部分企业“两抢一盗”案件时有发生。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今年是“****”开局之年,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对今后几年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前7个月统计来看,一些指标仍有欠帐,个别指标欠得比较多。现在距年底还剩四个月的时间,要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近期,政府各分管领导要深入基层,认真督促检查年初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按照“欠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各部门、各单位要全力落实年初签定的目标责任书的各项任务,重点抓好招商引资、争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使“****”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全力支持酒钢公司的生产经营,促进全市工业快速、稳定发展。在继续完善嘉北、嘉东、双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不锈钢园区的建设。不锈钢园区是地企共同筹建的新型工业园区,是不锈钢后续加工增值的重要基地,对我市工业总量扩张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发改、规划、建设、国土、园区办等部门要全力做好不锈钢园区规划、拆迁安置、基础设施配套、优惠政策的制定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继续抓好中核四o四总公司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加快金属加工产业园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要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抓好循环经济和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三)加快推进旅游商贸富市战略,着力建设西北最具活力的旅游商贸。旅游方面,扎扎实实地实施旅游规划,利用世行贷款建设好已经确定的一批旅游项目。要整合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旅游线路。特别是要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旅游资源,纳入到全市总体旅游规划当中来经营,把现有文物古迹和近几年新建的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迎宾湖旅游园区、雄关广场、水上游乐园等一批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辐射“七一”冰川、东风航天城等周边景区景点,努力形成大旅游格局。要以飞机场建成通航、敦煌铁路开通、312国道高速公路贯通为契机,进一步包装整合旅游资源,在国际、国内主要媒体广泛宣传推介,提升城市知名度。要全力办好20****年“中国•甘肃(****)国际舞狮舞龙节”,宣传好我市旅游资源和城市风貌。商贸方面,要抓紧规划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超市和特色风味小吃一条街,满足市民和游客的消费需求。加大市场开发建设改造力度,加快富强路市场改造等商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市场整治力度,集中治理档次低、管理混乱以及卫生脏乱差等现象,尽快扭转我市市场和现代化城市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要继续抓紧国际物流园区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我市国际备降机场的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际航空港项目。要进一步降低门槛,研究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档次的大型娱乐服务设施,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市容市貌、完备的城市功能,吸引周边地区及兰州等地的游客到我市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经过3—5年的努力,把****建成旅游商贸城和西北。要充分利用我市现有体育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节会活动,通过会展、娱乐服务、体育俱乐部、会员制以及体育赛事等活动带动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好2007年“世界丝路文化论坛”的申请及前期工作。
(四)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明珠城市。进一步完善新市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继续在加快新市区规划建设步伐的同时,抓好以文化路、兰新路为重点的旧城区改造工程。用3—5年的时间,完成旧城区改造任务。加快新一代气象雷达塔项目前期进度,确保该工程10月1日前开工建设,明年10月1日前建成投入使用;积极做好与兰州铁路局协调衔接,确保火车站站舍重建工程10月底前开工,明年10月1日前建成投入使用;抓好机场路与酒钢铁路专用线立交桥规划设计,争取9月中旬开工,年内建成投入使用;抓好秋季绿化工作,重点做好北市区生态园区建设、南市区飘带河两侧及东湖生态旅游景区部分地段绿化,确保明年春季全部完成。积极开展单位庭院绿化。巩固“双创”成果,完善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重点抓好户外广告、门前“三包”、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尽快制定新市区特别是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周边经营性土地的招、拍、挂方案,不断聚集城市建设资金。
(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城市建设、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旅游产业带动”战略,完善农村发展思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制定好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抓好峪泉镇新农村试点工作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新文路和文殊镇新区规划,力争10月1日前开工建设新文大桥南侧路基和河道整治工程。加快制定新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以适应新农村发展形势的需要。
(六)遵循“三个坚持”工作思路,持之以恒地抓好项目建设和企业改革。一是全力协助酒钢(集团)公司、中核四○四总公司加快项目建设。为不锈钢冷轧板带、碳钢冷轧、宏晟电力二期等项目做好协调服务;加快中核四○四总公司非核设备制造、英雄广场等新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二是突出抓好城市道路新建改造、城区电网改造、集中供热二期等101个在建项目进度,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旅游基础设施世行贷款、开行贷款项目等市场化运作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三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宽政策、降低门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已签约的项目,狠抓落实工作,做好协调服务,促其尽快开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确保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四是有计划地推进旅游、建筑、粮食等国有企业改革和供销系统集体企业改革。要按照政策,积极稳妥地解决好部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对即将改制的企业,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拿出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确保实现阶段性企业改革目标。
(七)加大财税工作力度,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今年,全市建设的大项目多,承办的大事多,开展的活动多,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堵塞漏洞,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财政资金购置车辆及高档办公用品,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和出国考察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各部门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上,用在重点项目建设上。
(八)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近年来,我们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大了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投入,建成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追求精神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地企双方共同努力,配套完善了体育设施,先后承办了一系列品牌赛事和综合性的体育赛事,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为了提升全体市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市体育局要围绕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的目标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一是要继续承办好铁人三项赛,巩固品牌效应;二是充分利用体育场馆优势,每年承接一些省内外的邀请赛,丰富群众体育生活;三是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每年在“五一”、“十一”黄金周要举办群众体育比赛,丰富节日文化生活。与此同时,要下决心继续改善干部职工生活居住条件。市上决定,在建设第二批职工经济适用住房的同时,把八o三电厂职工生活基地东侧的地块拿出来,为市上无房户、住房面积小的住户、需要调整住房的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新建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建设、房管、国土等部门现在就要着手进行规划,一边设计、一边登记,要把该小区建成****一流的小区、样板小区,明年底全部建成。
(九)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城市品位和魅力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治安环境。近年来,政法各部门和各单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平稳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居民小区被盗、一些单位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最近一个时期,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遏制了案件上升的势头,当前仍然要毫不松懈,再接再厉,认真研究社会治安状况和不断变化的治安形势,超前防范,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好此项整治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平安****。与此同时,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全市信访工作会议精神,每一位市级领导同志都要按照各自分工,各负其责,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矛盾排查,变上访为下访,按照政策规定,妥善处理和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应该得到解决的信访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弱势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解决好老干部在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对秋季入学中出现的大班额现象,教育部门要认真调研,准确分析增加生源的真正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3
一、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核心内容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可见,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态等各方面的需要,发展的意义在t.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权益,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本质,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更是生态环境发展的本质。因此,它是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核心内容。可以这样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为了表述的简单,可以把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简称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
(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1、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要求全面发展。同志指出,“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以人为本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前提。人的全面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又必须以全面供给为前提。因此,必须全面推进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生态产品生产的发展,也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政治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2、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要求协调发展。同志指出,“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各方面发展的关系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态承载力即资源和环境承受力决定的。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态需要的满足,都不能脱离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生态生产的现实能力,从而不能脱离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态承载力。现实的生产力和资源环境承受载力的总量和结构,决定了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生态产品的总量和比例,从而决定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的程度和比例,进而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现实生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也不能脱离现实生产力结构和资源环境结构提出超现实的消费结构。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而且是社会总供给结构和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平衡,还是经济社会各方面、各环节运行的协调,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调发展。3、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要求可持续发展。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们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客观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具有全局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发展的其他规律相比,具有全局性。发展的其他规律,如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等,都分别揭示了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局部性。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将发展所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大系统来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了这个大系统发展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全局性。因此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统领全局的意义。
(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具有共同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全局性,决定了它的共同性。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揭示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共同规律,因而这个规律也就揭示了经济社会每一方面发展规律的共同性质。也就是说,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等各方面发展规律中,都共同存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各方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某一方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以生态发展规律为例,生态发展规律,主要是生态平衡规律。生态平衡规律中,除了自然规律以外,包含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规律,也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发展,不能脱离资源环境的承受力。资源环境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合理适度开发资源,进行生态的生产和再生产,恢复和保护生态平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都包含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这是不言而谕的。
(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具有决定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发展的其他规律相比,具有决定性。人口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政治文化发展规律,生态发展规律,都由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决定,受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制约。当然,其他发展规律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其他发展规律只能决定经济社会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不能决定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其他发展规律的抽象,它包含其他经济规律的共同内容,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办事,也就遵循了其他发展规律的共同要求。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没有包括其他发展规律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办事的同时,还要切实注意按其他发展规律的特殊要求办事。只有做到按经济社会一般规律要求办事和按其他发展规律特殊要求办事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四)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具有长期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其他发展规律相比,更具有长期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共有的规律。这个规律赖以存在的条件就是人类社会。只要存在人类社会,这个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必然要发生作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因而具有长期性特点。一切人类社会形态都要遵循这个规律,违反这个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以资本为本,一切服从资本家阶级增加剩余价值的需要,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违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结果,使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陷入周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危机之中,迫使资本家阶级及其国家不得不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进行调整,以缓和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并不意味着就能无条件地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办事,如果不认识这个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的要求,同样会受到惩罚。我国当前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等问题,就是违反了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产生的恶果,必须按照这个规律的要求办事,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纳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即使将来实现了共产主义,仍然存在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的问题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的问题,同样也要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办事,否则,共产主义社会也不能顺利发展。
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作用
(一)调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第一个作用是可以调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是指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同其他规律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遵循这个规律的要求,经济社会就能又好又快发展;违背这个规律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这个规律中包含着人的全面需要机制,人的全面需要机制自发调节着一切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生态活动等一切人参与的活动,从而调节着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经济社会发展离开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时,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一定阶段人的全面需求时,人们就会以各种方式提出诉求,迫使决策者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和决策,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来说很快的,年均增长速度1953—1957年为9.340/0,一958—1977年为5.23%,1978—1989年为9.73%,1990—2008年为9.52%。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由一个被列强欺凌的弱国变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目前,中国gdp总值和进出口总值都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人均gdp解放初只有几十美元,1978年也只有1%美元,但2008年增加到3266美元。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第一,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经济增长不平稳,出现较大经济波动,存在明显周期性。建立新中国以来,经济以两位数增长的时期有1963—1966年年均10.05%,1969—1970年年均为一5.150,0,1983—1985年年均为13.2%,1987—1哭8年年均为飞1.45%,1992—1996年年均为12.86%,2005—2007年年均为10.97%。但同时存在着负增长:1960—1962年年均•11.07%,1967—1968年年均一4.9%,1970年为一1.6%。还存在低增长时期,1972年为3.8%,1974年为2.3%,1990年为3.8%,说明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的波动大而频繁。中国经济增长也同世界经济一样,具有周期性,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同世界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一般为ro年左右。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同时急剧下降。1957—195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从1956年的巧.0%降到1957年的5.1。%,1973—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由1973年的7.9%下降到!974年2.3%,1979一一1982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由1978年的11.7%降到1981年5.2%,在1990—1991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由1988年11.3%,降到19%年的3.8%。当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出现世界经济衰退时,中国经济由1995年的10.5%降到1997年的8.8%。当2008年开始爆发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由2007年的11.8%降到2008年的9%和2009年的8%(预测数)。第三,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基尼系数达到0.47一-刃.48,超过公平分配警戒线。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大的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第四,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第六,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第九,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对生态的破坏加重,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没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发挥人的全面需求机制的作用,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硬道理,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效益和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第二个作用是可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要求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正是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可见,按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办事,就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4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包含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状况以及城市化水平等相互影响的关键要素,资源环境系统由资源禀赋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等关键要素构成。两个系统各关键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和污染治理措施,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同时,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规模越大,消费越多,因而带动的生产越多,污染物排放量就越大;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加了城市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生活垃圾、污水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超出了城镇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进程。二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基础,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禀赋越大,所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资源消耗中,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短缺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超出环境自净能力,会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资源可利用量和环境容量资源可利用量不断减少,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基础,新时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综上所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社会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的耦合,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耦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演化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或者资源环境状况差均不是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两者处于较高发展水平且协调度较高才能真正实现系统耦合。本文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作为表征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数,值在0~1之间,值越大,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越高。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评价标准
经济社会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是复杂系统,且系统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测度,不能用单一的指标参数来表征,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本文选取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指标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方法确定。耦合协调度模型是通过物理学的容量耦合理论推导得出的,耦合协调度反映了子系统之间协同一致的程度,仅能表明本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并不能反映各子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需要在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一方面可以评判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协调程度,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对高低。耦合协调发展度的计算公式表示如下:式中:为耦合协调度;、分别为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函数和资源环境综合效益函数;为调节指数,一般情况取系统个数;为经济社会水平与资源环境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为调节系数;为耦合协表1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1、人口/万人2、城市化率/%3、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人均gdp/(万元/人)5、二产占比/%资源环境发展水平1、非化石能源占比/%2、化肥施用量/万吨3、so2排放量/万吨4、碳排放强度/(吨/万元)5、森林覆盖率/%调发展度。根据以上公式,结合历年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发展指标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在0~1之间。若值在0.6~1之间,视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处于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值越大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越高,其中0.9~1之间视为优质耦合协调阶段,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若值在0.4~0.6之间,视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处于过度调和阶段,以0.5为界,值在0.5~0.6之间,系统属于勉强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值在0.4~0.5之间,系统处于濒临失调衰退期,处于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平衡发展的临界状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两者协调发展;若值低于0.4,则视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处于失调衰退阶段,值越小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越低,数值低于0.1时处于极度失调状态,经济水平不高,能源安全、环境安全无从保障,整个经济社会处于混乱状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不可持续。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演化过程分析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演化过程。按照耦合协调发展度水平,工业化发展时期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失调衰退阶段、过渡阶段、耦合协调阶段三个阶段,如图1。第一阶段是失调衰退阶段。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值低于0.4,意味着该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处于失调衰退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协调发展措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将陷入混乱状态。不管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资源环境发展,只要一项或两项处于较低水平,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就较低,处于失调衰退阶段。该状态又分为轻度失调衰退(0.3~0.4)、中度失调衰退(0.2~0.3)、严重失调衰退(0.1~0.2)、极度失调衰退(0~0.1)四个等级,其中,极度失调衰退状态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差的状态,或者经济水平极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较差,或者能源匮乏、生态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民不聊生。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此阶段中,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值介于0.4~0.6之间,其中是濒临失调衰退状态,而0.5~0.6是勉强耦合协调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的使用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技术水平不高且尚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资源环境保护中,经济社会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发展水平不高,极易出现频临失调或勉强协调的状态。当地区发展出现这一状态,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能源资源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率,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第三阶段是耦合协调发展阶段。此阶段中,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值高于0.6,值越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容量,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推进技术进步,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不断提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互动发展。此阶段分为初级耦合协调(0.6~0.7)、中级耦合协调(0.7~0.8)、良好耦合协调(0.8~0.9)和优质耦合协调(0.9~1)四个状态,部分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由于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耦合协调(0.8~0.9)或优质耦合协调(0.9~1)状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对策
基于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过程及演化过程,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产业是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是提高人口素质,提升城镇综合实力。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模式,降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交通便捷程度。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积极推动生物质热电、气化、固化、液体燃料等综合利用项目开发。结合林业生态建设和治盐碱、治沙绿化,发展生物质热电和开发低碳环保液体燃料项目。积极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源,大力加强农村沼气池建设,重点发展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提高农村电网用电可靠性。四是保护自然,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坚持节约优先,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节约、保护、耦合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转变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健康良性互动,实现优质耦合协调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江丽,李子联.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75-82.
[2]王宪恩,王寒凝,夏菁,等.典型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分析[j].资源科学,2016,38(10):2001-2011.
[3]何宜庆,翁异静.鄱阳湖地区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科学,2012(3):502-509.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既有煤炭、农业、旅游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又明显受到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的制约;既有宁东和河套灌区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又面临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脱贫致富的繁重任务;既有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又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需要;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明确**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和重大政策措施,促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著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发优势资源,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有特色的兴区富民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三)基本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切实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注重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发挥自身优势与开放带动相结合,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坚持解决当前紧迫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相结合,统筹解决关系全局和民生的重大问题;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四)主要目标。到**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明显提升,基本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年下降25%,耕地资源得到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和谐社会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到**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显著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五)统筹优化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并存,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要按照节约优先、立足挖潜,合理使用、优化结构,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实施以保护水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北部引黄灌区要切实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水权置换,保障不断增长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中部干旱风沙区要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强地下水勘查,改造扬黄工程,扩大供水范围,建设集雨设施,确保饮水安全;南部黄土丘陵区要以流域为单元,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强生态保护与水源涵养,研究适度开发泾河水资源,建立大中小型工程并举、库坝窖池联用的供水体系。支持**加快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将**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省区。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生产生态和工农业用水需求,根据水资源、水环境的现有条件和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六)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抓紧兴建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水利工程。尽快批复实施青铜峡灌区、沙坡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强贺兰山东麓防洪及水资源综合利用、黄河**河段防洪等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重点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中部干旱带七项农村饮水安全重点供水工程、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固扩十一泵站以上饮水安全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尽快启动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和大型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快中南部地区重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山洪灾害防治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加强雨洪资源利用,抓紧开展固原地区城乡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合理规划和建设部分水资源调配工程。在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快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及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
(七)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一配置、定额管理、建管并重、良性运行的原则,建立健全严格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水权分配体系和配水、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不同来源、不同用途、不同地域的水价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支持**加快水权转换制度和水市场交易制度建设,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规范水权转换办法,严格监督机制,实施水权转换。加快推进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切实落实经费和管护责任,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创新农民参与的民主管理形式,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作用。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设施管护的积极性。
三、切实解决中南部地区的贫困问题
(八)改善基本生存条件。中南部地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是**最困难的地区。改善这一地区的基本生存条件,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把解决这一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促进**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解决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中南部地区75万农村人口和固原、海原、西吉等15万城镇居民的饮水安全。要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走的思路,依托已建成或拟建的农村饮水工程、扬黄工程及节水补灌工程,积极稳妥地组织生态移民搬迁,力争在五年内基本解决同心县、海原县、盐池县、原州区、西吉县、中卫城区等六县(区)的生态移民搬迁问题。继续支持以山区危房危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减灾安居工程,加快实施进度,扩大覆盖面。继续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努力实现人均一亩口粮田。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农村的生活用能问题。
(九)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依托土地、光热资源和补灌工程,重点发展以特色种植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抓紧编制相关规划,分步实施。大力实施禁牧舍饲,发展滩羊、肉牛等特色养殖业。结合集雨水窖,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以马铃薯、中药材、草畜等特色农产品开发为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大力支持固原肉牛、马铃薯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南部山区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劳务输出和就业空间。鼓励在银川等条件较好地区的职业学校、高中面向中南部地区定向招生,扩大招生规模。
(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中南部地区困难特殊,需要国家和自治区给予特殊支持,加强规划指导,落实项目和资金。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延长“三西”(甘肃河西、定西和**西海固)资金使用期限。国家加大对生态移民、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中央安排中南部八县一区的城乡基础设施、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基层政权建设等公益性建设项目,逐步减少或免除县及县以下配套资金,自治区也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做好海原县政府驻地迁移的科学论证和规划工作,国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当地社会稳定。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方式,加大对口帮扶力度,鼓励东部发达省市和有条件的企业,定点帮扶**山区八县和红寺堡开发区。
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十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力度,稳定播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北部灌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枸杞、牛羊肉、奶牛、设施蔬菜、酿酒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滩羊和抗旱性强的特色农产品;南部山区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和马铃薯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耐旱作物与抗旱品种,继续实施好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等,支持饲草料基地、加工机械、棚圈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和综合服务试点。支持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及监测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服务信息体系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垦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其加快发展。
(十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内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装备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形成若干具有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生物发酵抗生素和其他化学原料药。加快调整现有羊绒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
(十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农田整理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北部中低产田和低洼盐碱地改造、特色经济林产业带等重大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央财政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和中小河流治理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农村饮水、道路、供电、沼气、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塞上农民新居、旧村整治改造等工程建设。启动实施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规划的相关项目。
(十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重解决县城以下金融网点少、农业保险滞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尽快组建**黄河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支持办好邮政储蓄银行,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适时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基金,组建扶持“三农”的信用担保机构,探索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积极支持开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保险,扩大农业和农村保险覆盖面。
五、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五)高水平建设好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将宁东基地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抓紧按程序批复实施《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总体规划》和相关项目。适应市场需求,高起点、高水平地把宁东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强节水节地节能工作,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批大型煤矿,加大对煤层气产业化生产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建设大型火电基地,发展大型空冷机组。支持西北地区西电东送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宁东至山东直流输电线路,实现黄河上游水电与宁东煤电打捆外送。按照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煤化工产业。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对利用荒山、荒沟、荒滩等国有土地建设的工业项目,适当调整土地出让价最低标准。
(十六)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重点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沿黄城市带建设,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以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为前提,促使铁合金、电石和焦炭等行业朝技术先进和合理规模方向发展。重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认真实施矿产资源规划。鼓励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有色、化工、建材、轻纺、机械等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提升电解铝、医药、石油炼制等优势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做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支持加快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着力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
(十七)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做优做强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煤矿综采设备、大型铸件、精密轴承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支持钽铌铍稀有金属、碳基材料、镁及镁合金、光伏材料等新材料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将**建成世界重要的钽铌铍、碳基材料制品生产研发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镁硅及其深加工产品基地。支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基地和科技资源技术产权交易场所建设。支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和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申请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六、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服务业
(十八)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扩大对外运输通道能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交通基础设施。在国家高速公路网内项目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推进国道211线灵武至甜水堡公路及其联络线古窑子至青铜峡高速公路等地方高速公路及跨黄河桥梁等项目建设。加快太中银铁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包兰铁路复线工程。加快实施银川火车站的改扩建工程。适时增开银川河东机场的国际国内航线,合理安排航班时间。尽快建设固原、中卫两个支线机场。
(十九)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支持银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陆港物流中心和**空港物流项目建设,形成立体式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建成启用石嘴山市惠农陆路口岸,发展以生产资料为重点的物流配送体系。围绕重要工业园区开展第三方物流配送。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支持枸杞、马铃薯、牛羊肉、蔬菜水果、羊绒等自治区级批发市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网络。
(二十)加快发展旅游和金融等服务业。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沙漠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重点支持沙坡头、沙湖、六盘山、贺兰山等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积极引导国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办理民族用品生产贷款的金融机构范围。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要适当向**特色项目倾斜。支持**举办国际性贸易投资博览会,打造**对外全面开放的综合平台。
七、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二十一)突出抓好防沙治沙工作。遵循科学、综合、依法的方针,全力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支持将**建设成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构筑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点推广中卫沙坡头、灵武白笈滩成功的治沙模式和经验,加快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坚持保护优先,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继续实施草原全面禁牧封育,完善退牧还草政策。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发展沙区循环经济,重点支持毛乌素沙地整治与沙产业开发、中部干旱带红枣经济林、贺兰山东麓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项目。
(二十二)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支持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泾河、葫芦河、祖厉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和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工程,加大对部级自然保护区投入和管理能力建设,落实退耕还林后续配套政策。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研究建立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三)加强环境综合防治。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城市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继续支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支持燃煤电厂脱硫、热电联产、城市集中供热、造纸企业碱回收、淀粉企业废水治理等重点减排工程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八、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二十四)优先发展教育和人才事业。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方面,加大对**的支持力度。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推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经验。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重点,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着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建成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学校,积极开展东西联合办学。支持办好**大学和一批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重点学科,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适当扩大外地高校和职业学校在**招生规模,在民族预科班、民族班、高层次骨干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出台留住本地人才的政策办法,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智力强区水平。
(二十五)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看病就医难问题。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社区卫生设施条件差、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不健全的状况。加大中医院建设力度,扶持包括回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继续加强妇幼保健设施建设,提高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疫病防治,做好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实施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定期到基层工作制度,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待遇。
(二十六)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奖励标准,适当扩大“少生快富”工程范围。开展建立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试点。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加大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倡导科学生育观。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十七)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支持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加大防灾减灾、灾民救助、老龄事业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把抗震减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用五年时间全部消除农村危房危窑,适当提高新建的各类校舍抗震设防标准。结合公共设施建设,在县城以上城市设立紧急避难所,做好防灾减灾的演练和物资储备。
(二十八)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城乡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大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结合传统民族节庆,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创作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支持须弥山石窟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发展传统民族体育。
九、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
(二十九)加强统筹协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明确职责,抓紧制定细化方案和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将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指导**编制相关重要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保障专项规划与全国规划相衔接,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都要加大对**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大对**的对口帮扶力度,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援助机制。**回族自治区要认真组织好政策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三十)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坚持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高度重视民族宗教事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新形势下的民族矛盾,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突出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6
这次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找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对于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前,马光明书记就开好这次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了具体安排。刚才,市长助理、发改委主任冯旭对2008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市经委主任贾兴智、市农林局局长王铁分别就节能降耗和农民增收工作作了发言。希望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全市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情况作以简要总结,并就做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作以安排部署。
一、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8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在全力抓好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承担奥运圣火传递光荣艰巨任务的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和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1亿元,占年计划的56.3%,同比增长18.7%。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6.8亿元,占年预算的61%,同比增长28.3%;其中:市级财政收入4.4亿元,占年预算的69.4%,同比增长45.7%。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30.5元,同比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59元,同比增长6.1%。
(二)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5.8亿元,占年计划的57.8%,同比增长9%(现价),其中,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5.4亿元,占年计划的63.5%,同比增长57.5%。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1-5月累计实现利润8.7亿元,同比增长22.5%。酒钢150万吨碳钢冷轧、不锈钢二期、20万吨硅铁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占年计划的91.7%,同比增长1.8倍,园区企业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1.2倍。
(三)商贸旅游平稳增长。在消费结构升级和价格带动作用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占年计划的48.9%,同比增长16.4%。重点商贸项目进展顺利,大唐路美食街完成主体工程,新华中路商贸中心项目达成换建协议。旅游业虽然受取消“五一”长假和汶川大地震等方面的影响,全市旅游及相关收入、全社会旅游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主要旅游企业及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分别达到13.4万人次、498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7%、5.6%。
(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围绕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持续扩大。二三产业和养殖业有了较快发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33.3万头只,同比增长9.7%。新农村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峪新公路基本建成,峪泉镇小康住宅试点完成主体建设;改造居民点56个共1757户。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完成增加值6300万元,占年计划的50.4%,同比增长34.3%。
(五)城市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完成了讨赖河两岸空间发展规划,启动了城市规划二轮修编。城市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新建改造了建设路、五一路等7条城市道路;改造安装了新华路、文化路、五一路等12条道路的路灯,实施了沿街48家单位和32个大型建筑物的楼体亮化工程。建成了嘉峪关大剧院、西环路、城市防洪工程、供水扩容工程、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工程。气象雷达塔、城市博物馆、新文路桥、武警支队至安远沟收费站312国道段拓建工程即将完工。586套经济适用房和150套廉租房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绿化工程重点实施了公园、景区、道路、厂区等绿化,新增绿地面积72公顷;城区立体图案绿化和临街摆花近50万盆。对城区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户外广告、违章建筑、摆摊设点等市容市貌进行了规范、清理。“门前三包”进一步加强,重点道路、临街商业门店延长营业时间取得初步成效,为奥运圣火传递和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优美环境。
(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计划实施的190个项目,上半年已开工建设143个,其中:建成32个,在建111个;具备开工条件的2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亿元,其中:地方完成6.1亿元,占年计划的35.9%,同比增长17.1%。飞机场航站区扩建、火车站站舍重建、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搬迁、讨赖河两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七)招商引资形势较好。截止6月底,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9亿元,占年计划的59%,同比增长25.4%;非公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个体、私营企业累计上缴税金6683万元,同比增长1.2倍。
(八)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大力推进。认真落实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对全市14户主要耗能企业、20种工业产品进行了重点监控,综合能耗呈下降态势。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实施了酒钢干熄焦、宏达水泥熟料系统改造、祁源渣场改造等污染治理项目,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工业园区开展的创建“园林化园区、花园式企业”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九)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2008年省政府确定的14件实事和市政府确定的12件实事,除相同的5件外,省、市两级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共21件。截止目前,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提高城市低保户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物价补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免费发放、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实行生活补助,扩大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等7件实事全部落实;新增城镇就业,改造城乡道路,缓解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14件实事,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截止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2739人,占年计划的54.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在计划控制目标内。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质量持续稳定上升,今年普通高考上线率达36%以上,取得了高考全省文科第一、三名的好成绩。大唐路小学、市职教中心综合楼主体完工,市二中危房改造工程已开工。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市妇幼保健中心业务用房和村卫生所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市一院创“三乙”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手足口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体育活动经常开展,集中开展了一系列迎奥运宣传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十)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政府系统先后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分解落实任务,签订目标责任,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反腐倡廉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领导干部请销假制度和精减会议规范文件控制评比活动等12项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机制。加大从源头治理腐败的力度,建设项目、土地出让、政府采购都严格执行招标规定,在教育收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土地承包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及时进行公开,预防了腐败问题的发生。
(十一)圆满完成了奥运圣火传递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地震灾区重建家园。奥运圣火传递是今年我市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总指挥部和9个专项工作组,统一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认真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积极行动,广泛参与,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于7月6日圆满完成正式传递活动,受到了国家奥组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和我省陇南、天水等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全力支援灾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一方面压缩支出,从市财政筹措300万元支援陇南等受灾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全市各级干部群众为灾区捐款,支援灾区重建。截止目前,全市共捐款2286.97万元,人均捐款110元。
总体上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虽然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驻嘉单位和企业投资下降幅度大,降幅达到11.8%;地方投资总量小,所占比重低,拉动全市投资增长乏力。二是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今年国家、省上采用新的能耗统计方法后,反映出我市综合能耗下降幅度较小,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三是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成本增加幅度较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和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不够大。农民增收的风险和压力较大。四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欠计划进度1.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只增长了6.7%。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只拉动经济增长了1.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低。五是控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难度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9.3%,较上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平抑物价的措施,但由于我市是输入型消费市场,加上全局性的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下半年抑制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认真应对,逐步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下半年,是我们落实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年初的总体工作部署,针对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协调、强服务、促落实上;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一是全力支持酒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支持150万吨碳钢冷轧、不锈钢二期、20万吨硅铁等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做好不锈钢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继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成不锈钢产业园标准化厂房,进一步落实创建园林化园区、花园式企业的各项任务,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吸引项目入驻。三是抓好地方工业项目建设,支持紫轩酒业达产配套设施建设,抓好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压型彩板等60个工业项目的实施。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融资、电力、运输等跟踪服务,确保工业生产目标任务达到进度要求。
(二)抓好旅游商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强化督促落实,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完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争取世行贷款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尽快开工;做好魏晋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全市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拓宽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人数。二是抓好商贸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新华中路商贸中心区前期工作进度,加大对大唐路美食街等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商户入驻,尽快启动市场。三是按照“改造、新建、淘汰”的要求,尽快开工绿化市场的改建工程,力争年内完成。四是积极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提升的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三)抓好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力。一是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做好《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二是抓好新市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市道路工程,加快新文路、武警支队至安远沟收费站312国道段改造等工程,确保按期完工。三是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重点抓好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建设、文化街区和四化街区危旧平房拆迁改造工程。四是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依法查处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行为,不断提高城市净化、亮化、美化水平。抓好市政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各类设施正常运行。五是加强和规范土地市场,依法开展土地清理清查,坚决查处违法用地。加大对新市区经营性用地的开发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
(四)抓好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早做好农产品市场销售组织工作,确保农民增收。二是抓好农村居民点改造和农村道路、沼气、文化、卫生服务设施等新农村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继续支持宏丰公司5万亩葡萄基地、5万头生猪生产线扩建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四是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五)抓好项目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一是对在建和已开工项目,加强督促协调,抓好建设进度。要确保新文路桥、气象雷达塔、城市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尽早竣工使用。二是加大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特别是加快火车站站舍重建、飞机场航站区扩建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三是根据国家投资重点和方向,抓好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筛选、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力争国拨省补资金1亿元。四是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设计方案、施工图审查,严格履行项目审批限期办理制,提高审办项目效率。五是做好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洽谈签约工作,促成签约一批新项目。六是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制,加强重点项目跟踪落实,确保5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任务的全面完成。
(六)抓好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继续做好对全市14户主要耗能企业、20个重点耗能产品的监控,确保能耗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组织实施好节能环保项目。继续开展节能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认真落实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对责任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完成目标责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措施,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七)抓好惠民实事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切实落实好省政府“14件实事”和市政府“12件实事”,巩固好已经落实的7件实事成果,积极推进其它14件实事进程,让群众尽早受益。二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落实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严厉打击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努力维持市场价格秩序。做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救助工作,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三是全面落实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唐路小学、职教中心综合楼8月底投入使用;市二中危房改造项目按期完成建设内容;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朝阳、峪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内建成使用。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的各项任务。四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好“平安城市”治安监控系统、朝阳和峪苑派出所、强制戒毒所、戒毒所特殊监区等项目建设。五是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开展市级领导、部门领导接访活动,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八)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推动各部门内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按照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公开各类政务信息,扩大网上查询、咨询、投诉等服务范围,提高工作透明度。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对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类文件,一律予以废止,对市政府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汇编并上网公布,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认真贯彻中央、省上关于压缩经费、支援灾区建设的要求,大力节约行政公用经费,把钱用到发展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学法用法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7
乡地处市东北部,距城区55公里,与三面交界。全乡辖8个村1个居委会,共3156户10127人。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8890亩(其中水田5121亩,旱地3769亩)。场镇面积0.5公里,常住人口1400余人。乡机关干部职工25人,其中行政12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产业情况
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全乡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苕及各种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生姜、水果、蔬菜等;养殖业主要以生猪、肉羊、肉牛、家禽为主;工副业主要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为主。近年来,我乡依托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其中建有部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个--雪洞生姜专业合作社,并以此辐射带动全乡生姜发展,培育出了雪洞、柏杨、石星三个生姜专业村,建生姜良繁基地300亩,2013年全乡种植生姜3200亩,生猪专业合作社3个,200亩的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其他合作社3个。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较快,其中肉牛养殖场1个,肉羊养殖场2个,家禽养殖场2个。全乡居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种养业为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1)交通状况较差。时至今日,全乡仍有2个村60%的社道未硬化,造成群众行路难,农产品销售难。
(2)公共设施滞后。场镇设施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没有一个公共群众娱乐场所,场镇亮化、绿化较差,仍有3条街道未亮化、绿化。
(3)水利隐患严重。全乡七座小ⅱ型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排水渠道不畅、蓄水设备老化现象严重,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农业抗旱排涝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灾害性极端性天气增多的大环境下,旱涝灾害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2、农村社会发展滞后。我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由于经济状况差,导致大量人员外出,其中不乏一些乡土仁人志士和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他们在事业有成后由于看到家乡各方面比较落后也就不愿回乡发展,这就造成我乡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3、农民致富增收困难。我乡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小农模式,一是分散经营,二是生产规模小,三是销售渠道不畅通,信息不灵,同时销售的产品经济价值不高等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农民增收困难。
四、设想及建议
设想:完善场镇功能配套设施,计划今年投资40万元建一个500平方米的群众娱乐活动场所,计划投资50万元完成场镇深街道的绿化及亮化工程,同时,争取今年完成玉带峡旅游景区的签约工作。
建议:1、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争取建一座控制性水利工程,增强防洪抗旱的能力,既可改善我乡生态环境,又可保障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8
一、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基本估价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徐州市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比较重视人力资源储备,人才资本转化优势不断积累。至**年底,我市总人口为99.11万人,人力资源已达55.17万人,全市各类人才总数为5.6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1%,占全市人力资源的10.26%。二是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人才转化机制日趋完善。特别是**作为省第一批6个“人才特区”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储备保障机制的意见》、《**市延长高级专家退休年限的暂行规定》、《**市关于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得到优化,人事人才管理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大一统的干部管理向面对所有人才的分类管理,由注重城市人才管理向城镇和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延伸。三是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人才转化条件逐步成熟。市委、市政府已经把人才工作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了对用人主体和人才主体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服务支持力度,建立了功能较为完备区域性人才市场,拓宽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服务领域,人才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场化人才调节功能已初步显现。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实力不强。虽然人力资源总量上比较丰富,但素质普遍较低,特别是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十分缺乏,人才整体竞争力、影响力不强。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分布来看,全市16294名专业技术人才中,有14491名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和党政机关单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8.93%,而需要重点发展的工业企业所拥有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有436人,从事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的中高级人才也只有141人,与先进国家和发达地区80%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相比,形成强烈反差。三是人才结构不协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严重偏低,在经济发达地区,高、中、初级人才比例一般为1:5:11,而**的比例为1:11:25。全市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人员417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56%。四是人才引进比较困难。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偏低,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机制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有不少差距,人才引进缺乏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等,不但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已经引进的人才也难以留住,加之我市产业层次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多,人才个人价值实现空间较小,个别企业单位甚至几年没有引进紧缺的人才,本市生源的大学本科生也不愿回**工作。
二、加快人力资源转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源,是能动的资源、倍加的资源。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勇于占领人才的至高点,就会获得发展的先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是这样,国内也是如此,从1989年到2001年,广东经济平均增长率达13.4%,广东尤其是深圳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国优秀人才的聚集。全国百强县昆山市、江阴市、常熟市、绍兴县,为引进高层次人才都制定了非常优惠的政策,设立了人才开发专项基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丰厚的条件,汇聚了多方人才,又提升了本地人才,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洼地崛起和后发先至,必须更加紧迫地认识到人才培养、开发、使用、吸引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理念,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强化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进人力资源转化载体建设和机制建设,以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为主线,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重点,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快开发培育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高层次人才的吸纳集聚,人力资源的转化提升,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
三、推进人力资源转化的对策措施
(一)研究提出人力资源开发和转化的总体目标。
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提出中远期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构想,力争到2012年,全市人才总量应达到146455人。其中:党政人才达到2558人,年均增长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940人,年均增长5%;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6240人,年均增长10%;技能人才达到28980人,年均增长20%,其中高级技工1500人以上,中级技工人数要占技术工人总数30%以上;农村实用人才达到82337人,年均增长30%;社会工作人才达到4400人,年均增长10%。努力使各类人才队伍的数量、素质能够基本达到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建设需要,使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分布能够不断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
(二)加快研究制定系统和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
在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关于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意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以项目和产业吸引、集聚人才,以引进人才来带动项目和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围绕市委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和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研究制定人才开发、流动、激励和保障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层次,扩充人才总量。
一是制定《**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的实施意见》,结合现有的项目和产业,加大本市人力资源培育开发力度,促进现有人力资源的尽快提升和转化。
二是研究制定加快人才使用与合理流动的政策意见。制定《**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雇员制的意见》,创新人才选用模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制定《**市人才柔性流动管理办法》,坚持“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广泛开展“借才引智”活动,拓展引才途径。制定和完善《**市专业技术人员业余兼职管理办法》,改革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开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向企业一线流动的通道。
三是研究制定鼓励、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制定和完善《**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设立**市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结合、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着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源。进一步修订完善《**市优秀人才管理办法》,提高优秀人才津贴待遇,激励现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四是建立健全人才开发的保障机制。设立市人才开发专项基金,人才开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每年财政对人才开发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健全和完善《关于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储备保障机制的意见》,落实好人才的待遇和保障,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三)积极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载体。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培育和转化的基地建设。借助**区位优势和省“人才特区”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创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区域性的、适应东陇海产业带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好江苏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优势,举办专业技术人才高研班,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举办各类岗位技能培训班,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二是加强区域性的人才市场建设。力争把“江苏省东陇海人才市场”建成苏北、鲁南一流的、有广泛影响的区域性人才市场,着力发挥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调节作用,把人才市场建成东陇海产业带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市场化配置的集散地。
三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载体建设。创建企业博士后科技工作站。扶持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制定《**市博士后工作站管理规定》,落实博士进站、出站条件和科研经费等管理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创建东陇海留学人员创业园,在锡沂工业园区建立留学生高新技术创业园,实施人才、项目、技术、资金对接,集中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提供科研基础设施、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和科技数据、技术标准信息库等基础性平台,为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四是强化人才开发的服务载体建设。制定《人才手册》,每年根据全市的人才需求和预测,滚动人才专业需求目录,及时向国内外公布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岗位招聘信息。实施“联系百家高校,服务百家企业”“双百”工程。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专业设置,定期邀请百家高校分管就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来我市参观考察,组织百所高校师生与企业供需见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订单式”培养合作意向,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联系桥梁,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和技术信息。定期举办“三会”。每年召开**市夏季公益性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招聘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金秋人才技术洽谈会、外地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为企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人才搭建平台。建立“**市人才网站”,创办“**人才信息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开展人才供求信息互动交流,向全国全省的人才和企业,特别是为本地人才和企业提供人事政务信息服务。
五是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人力资源专家,为我市重大人事制度改革、重大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其他重大决策水平和质量。定期开展“**市百名优秀人才”、“**市创新创业人才”评选和表彰奖励活动,营造人才创新创业氛围。
(四)加快现有人力资源的提升和转化。
实施公务员能力提升工程。用3年时间对45岁以下公务员轮训一遍,探索差别式、按需式、开放式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熟悉经济管理,外经外贸,财税金融,城市规划等知识,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公务员。每年选送50名左右科级干部赴高等院校培训,选送100名左右的单位中层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或发展一线学习锻炼。
实施经营管理者培训计划。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20名左右中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到大企业、大集团和商务基地去学习。充分利用各类现有的培训资源,积极组织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经理人培训,努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职业经理人。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强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的培养力度,构建“基地-项目-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努力打造优势学科专业人才群体、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群体、青年创新人才群体和支柱产业人才群体,实现优秀人才集群化发展。
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依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省内有关大专院校,建立各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类高技能人才。
实施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大力加强农村党员群众技能化建设,认真实施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工程,依托新农村建设服务团、专家党课村村行等有效载体、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辅导、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加速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型创业人才,实现农村劳动力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化。
实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开发培养计划。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通过3~5年的努力,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创办人才论坛。每年定期在市委党校开设人才论坛,邀请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举办讲座,或请本市优秀人才现身说法,介绍创新创业经验,激励引导人才创新创业。
(五)不断健全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以德才兼备和业绩能力为前提,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对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行政认可为主向市场评价为主转变;对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对高技能人才要依托专业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进行评价。到201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继续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个人申请、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职称改革方向,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制度和专业技能水平认证,逐步实现职称、职业资格的社会化评价。
(六)加快推进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市人事公共服务标准》和《**市人事公共服务指南》,规范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程序、服务管理。
二是成立专业招才引智队伍,广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抽调职能单位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招才团”,每年5月份、10月份,分别赴省内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宣传推介**,引进我市急需紧缺大学毕业生。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对本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颁发“人才绿卡”,并凭此卡享受市民待遇和有关优惠政策。并建立“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手续随进随办。
三是健全人才信息与反馈机制。运用信息搜集、处理和等手段,及时向国内外公布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岗位招聘信息,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等信息。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信息库,对各类人才信息及时进行维护更新,并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帮助人才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四、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协调全市的人才工作。市委组织部负责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提供宏观、政策、协调等服务,并负责市人才开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各镇和市直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人才工作组织网络和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强化组织领导,最大限度地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努力形成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
二是建立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的人才意识,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工作主体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切实使各级、各部门做到在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在制定发展规划同时考虑人才需求,在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
三是大力推进人才多元化建设。在加大力度做好引进高层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不断推进本地现有人才的提升和转化,通过持续、不间断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使一般性的人才转化提升为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使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升转化为高层次人才和各部门行业的专家。在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认真谋划与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相匹配的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金融、物流、中介、文化、传媒、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家庭农场;农村经济社会;安徽省
1前言
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安徽省结合中央文件的精神与本省实际于2018年2月13日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就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了全面的部署。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2]。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农业是乡村产业中的基础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点。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多种经营实体不断涌现,其中家庭农场是农场的1个主要模式。家庭农场是农村改革1项新生事物,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如今农村空心化严重的状况下,国家鼓励进行土地流转,安徽省已经在文件中明确指出“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向家庭农场倾斜。按照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推进土地流转。[4]”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家庭农场发展为支撑,一方面家庭农场的发展有利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生产要素向农村的聚集,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社会重新繁荣。另一方面,“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5]。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时机,实现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乡村振兴战略成果,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有利渠道。
2调查方法
为了解安徽省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团队成员集中在2017年6月至8月、2017年10月、2018年4月、2018年7月4个时间段里,深入合肥、马鞍山、滁州、宿州、六安、宣城、黄山市7个地级市进行实地调研并与家庭农场负责人进行访谈,对安徽省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3安徽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安徽省家庭农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18年底,安徽省各地级市家庭农场数量分别为:合肥市7646家,淮北市3397家,亳州市8151家,宿州市7487家,蚌埠市2464家,阜阳市17571家,淮南市1938家,滁州市8167家,六安市12478家,马鞍山市1565家,芜湖市5398家,宣城市8592家,铜陵市1659家,池州市2714家,安庆市5640家,黄山市1066家;其中种植业家庭农场65407家,畜牧业家庭农场12187家,渔业家庭农场4326家,种养结合家庭农场10050家,其他3963家①,家庭农场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3.1家庭农场的发展缺乏资金。家庭农场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6-8]。所调研的家庭农场在其成立初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是自筹(见表1)。但是家庭农场成立后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其它的费用(见表2),在其不断的经营发展中所需相关费用愈来愈多,成立初期所使用的资金筹集办法不再适用其后续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偏少,且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有严格的抵押担保要求[9-10],家庭农场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安徽省家庭农场数量众多,金融机构贷款无法满足所有家庭农场。通过在问卷中设置成本主要支出方面的多选题发现,劳动力雇佣以及种苗费是选择最多的(如表2所示)。而苗种和劳动力价格近几年在上升,所以经营成本也愈发提升。3.2家庭农场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新型农业经营方式需要现代农业技术和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11]。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承包者多为年纪偏大且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走访的家庭农场负责人的年龄多集中在46岁及以上(见表3),且学历多集中在初中或高中学历(见表4),雇佣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也偏低。走访的家庭农场多为最初级的生产经营加工方式。家庭农场缺乏互联网[12]、培优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竞争力。由于安徽省地形多样,一些现代农业生产工具不能完全得到应用。调研发现家庭农场负责人没有或者只是利用最简单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宣传,种子培优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使得自身农产品缺乏竞争力。3.3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单一。在进行问卷调查的14家家庭农场中发现纯种植的家庭农场最多为42.9%,在图1中发现家庭农场中年收入8万以上的复合型农场占比大。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安徽省家庭农场发展的策略
4.1加强政策宣讲、务必政策下乡。乡村振兴 家庭农场,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领会文件的实质精神,认识到乡村振兴相关文件上政策落实的重要性,兢兢业业努力奋斗。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使得广大农民了解乡村振兴中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具体政策。4.2建立专门机构,开展合作。在省级层面设立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有利于协调各部门行动。由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省长任组长,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科学技术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等部门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统筹负责全省的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局上发挥合肥、芜湖等城市的辐射作用,并负责开展与河南、江西、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技术等合作。省农业农村厅可成立家庭农场处,统筹负责全省家庭农场的发展规划,具体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中关于家庭农场的政策,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问题,汇总全省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组织参观示范家庭农场,推广示范家庭农场的经验。4.3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政策、资金、技术等必定向农业、农村汇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形式,是资金、政策、技术扶持的重点,为了使资金、政策精准落实,纪检监察部门扮演着促使政策成功地传递到基层、检查监督政策落实的角色。4.4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决策、咨询和监督作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突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深入基层对本地区的家庭农场进行了解,向政府提出建议,向家庭农场负责人提出指导意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既可以帮助党和政府完善一些政策,纠正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偏差,又可以起到监督政策落实的作用。4.5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群团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结合家庭农场打造自身创业就业品牌,进而推动家庭农场发展。安徽省妇联将其打造的“徽姑娘”创业就业品牌授予某些家庭农场,推动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其他群团组织,如工会、共青团等也可以在乡村振兴中打造自身的创业就业品牌,并将其品牌授予某些家庭农场,给予其资金、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推动家庭农场发展。4.6成立家庭农场行业协会,规范行业发展。在党委和政府内部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府际合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发挥党委政府的作用成立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由农业部门官员、高校相关科研人员、律师、家庭农场负责人等组成,其中主要组成人员为家庭农场负责人。家庭农场行业协会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作用。4.6.1作为政府、家庭农场与市场相互间沟通的桥梁家庭农场行业协会以提升家庭农场的竞争力为目的,对本区域内具有互补、互促作用的家庭农场进行引导、联系,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18年2月浙江省衢州成立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3]。在政府与市场主体如物流商、通信商等达成关于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协议后,由家庭农场行业协会负责具体落实。同时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沟通的桥梁,把政府从学校引进的专业人才合理地安排至家庭农场。根据本区域内家庭农场实际情况,将亟待解决的问题向政府反馈。4.6.2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家庭农场发展家庭农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然要形成与之配套的行业标准。家庭农场行业协会需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等相关标准,推动家庭农场发展。4.7发挥好基层组织、人员作用。4.7.1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目前安徽省已经建立起每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由副处级干部兼任的制度,驻村第一书记负责指导该村的脱贫工作。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在本村的实际情况上发展本村特色产业,对有条件成立家庭农场的贫困村或已经成立家庭农场的贫困村,第一书记应给予支持并将情况反馈到上级部门,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4.7.2发挥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在自上而下中落实,在自下而上中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在其中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要把本村的家庭农场情况及时向上反馈,把家庭农场负责人所需要的帮助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反馈。落实好上级关于发展好家庭农场的政策,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本村特色的农产品,真正的做到“一村一品”。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本村需要的相关专业人才向上汇报,数据最终汇总至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进而在ag尊龙app官网上公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的相应条件,并接受相应条件的大学生报名,从而实现精准选派。在现有“村三委”的模式下,由村党组织负责统筹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负责上级政策的落实;村民监督委员会吸纳本村一二三产业的带头人,其中包括家庭农场负责人,负责监督财政上下发的关于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对于家庭农场资金的使用必须由以下5人签字;本村党组织负责人、村委会主任、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本村村民公推的乡贤以及由家庭农场负责人推选出的1位家庭农场负责人代表。4.8发展复合型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所以对于有条件发展复合型的农场应该鼓励其发展复合型的家庭农场。由县一级农业部门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具体实施,如对山区的家庭农场鼓励特色苗木种植与观光旅游相结合。4.9完善乡村振兴的第三方评估体制,进行合理的考核评价。乡村振兴是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发展好家庭农场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还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第三方评估是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一种公正客观评价脱贫业绩的制度,因此乡村振兴也学习这样一种评估体制,由相关专家学者以及高校教师学生等组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要求是否落实到位,是否不打折扣地完成,是否做出一定成绩作出评估(把对家庭农场政策落实与家庭农场发展情况作为评估一部分)。对参与此村乡村振兴相关部门的工作都进行评估,以分批次、抽查等方式进行,将评估结果反馈至组织部门以作为相关人员提拔任用、相关部门被授予表彰的一个指标,反馈至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作完善相关政策使用。评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的进一步整合,对于政策大力支持却发展不起来、盈利能力差起不到带动乡村发展的家庭农场在评估过后可以反映至行政部门,由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类似企业的重组,也可以设置相应制度由家庭农场负责人主动申请取消经营家庭农场。在评估中对于发展得好且起到良好带头示范作用的家庭农场负责人,由评估组反映至相关部门,对其负责人进行嘉奖、授予荣誉称号等表彰。对技术能力过硬、专业知识强的可考虑提拔其任专职干部或提名人大代表人选。
5结论
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篇10
一、**年的工作情况
**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主动适应、迎难而上,做到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创新求快,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又快又好。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缓解电力、土地、资金三大要素对经济的制约。电力方面,全面推行乡镇长管电责任制,新开工建设电源项目8个、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鼓励公用电厂发电与引导企业自备发电,有效缓解了电力紧张状况。土地方面,千方百计保障土地供应,全年共批准各类建设项目用地195项、面积6300亩,其中盘活存量土地20项、面积600亩。资金方面,建立县融资服务中心,重点落实了一批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贷款,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了60亿,引进外地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20多亿元。经过各方面努力,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作用显现,促进了德清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预计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5.3亿元,增长17.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12.3亿元,同口径增长2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02元,分别增长15%和12%。
(二)继续狠抓招商引资和临杭产业带建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投入建设资金3个多亿,完成了莫干山经济开发区二期2.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出台补助政策鼓励乡镇建设工业集中区块。预计全县完成合同外资3亿美元,同比增长6%;实到外资1.3亿美元,增长19%;外贸出口2.5亿美元,增长47%;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外贸出口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实到内资24亿元,增长25%,其中引进杭资19.2亿元,占80%。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加快,在建技改项目322项,完成技改投入35亿元,增长35%。注重科技创新,投资2500万元筹建了科技创业园,首期15家企业已入园运作。努力培育优强企业,升华集团销售额突破了30亿元,规模继续位居全市第一;华盛达实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厦门新宇软件总部迁址德清;德华兔宝宝可望明年上半年挂牌上市。在优强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工业产值和效益均实现了快速增长。预计全县工业总产值将突破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8亿元,增长32%,
比上年提高10多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有了新起色,成功推出了下渚湖湿地和碧坞龙潭景区,打出了“名山湿地、休闲德清”的旅游品牌。5个大型商贸市场加快建设,其中卢球和泰源市场已投入使用,沿104国道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市场群正在形成。
(三)扎实推进农村“五化”和“百亿十大”工程,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出台了实施意见,加快“农业企业化、资产股份化、社会保障化、就业非农化、居住社区化”进程。重点抓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新五保”、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村庄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和农村“二次改水”等工作,上述各项工作均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加快“百亿十大”工程建设,全年交通、建设、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10多亿元。重点完成了城市东扩内外环线道路、09省道武康城区段拓宽改造、杭湖锡线德清段航道改造、104国道白改黑、德桐公路改造提升、汽车总站等工程。
(四)同步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发展氛围越来越和谐。年初确定的政府为民办的8件实事全面完成,新一中、实验小学分别投入使用,实施了教师货币化分房制度。新增就业岗位11922个,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养老保险达到了省政府确定26个经济发达县市三年全覆盖的目标。发挥慈善总会、残联等的帮扶作用,各方面用于贫困家庭救助的资金1000多万元。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县的创建,城市管理逐步向社区、乡镇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进一步加大。
(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召开了全县人大、政协暨党建工作会议,加强人大监督和政协“三化”工作。认真开展“树三观争六好”活动,机关效能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实施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数由16个撤并为11个。扎实推进“先锋工程”建设,获得了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接受了省委巡视组的延伸巡视,得到了省委巡视组的好评。
在肯定今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我县经济总量还不大、核心竞争力还不强,产业关联度大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有待于突破。二是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制约还将存在。三是乡镇之间、部门之间工作不平衡,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及一些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2005年的工作思路
明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明年经济工作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困难更多、难度更大、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明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心中装着“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置、干部是第一资源”,保持“只争朝夕、锐意创新、攻坚克难、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力争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
做好明年的工作,我们将着力把握“五个坚持”和“五个创新”。
(一)坚持“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不动摇,创新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充分发挥德清的区位、生态、人文等比较优势,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在接轨上海、融入杭州上取得更大的成效。一是切实转变招商方式。在以商引商、以企引企、以民招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盘活存量、增资扩股、建标准厂房招商等方式,在扩大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总量的同时,在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二是着力加强载体建设。完成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继续集中财力高强度推进莫干山经济开发区三期和重点乡镇工业区块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大力引进产业链长的大型项目,特别注重引进占地少、科技含量高的外商投资项目。调整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和考核办法,加大现有项目“四率”考核,重视项目产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四是不断优化服务环境。实施“项目建设年”并开展好“外商投资服务月”和“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完善项目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实行重大项目领导联系负责制。
(二)坚持强工业不动摇,创新激励机制,实现工业经济三年翻番、五年翻两番。坚持工业强县,在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中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建好一“带”。抓住临杭产业带列入省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机遇,重点构建莫干山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块和几个工业强镇的主力区块,加大招商、集聚力度,加快形成特色。全力推进“百亿投资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技改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二是优化一“策”。完善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继续扶优扶强扶高,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引进等形式,增加优强企业和“亿千”企业总量,塑造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高度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好中小企业在融资、引进人才、发展空间、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三是深挖一“能”。把握经济运行走势,继续做好土地、电力、资金、运输等要素资源的综合协调。加强日常工业经济的服务和监管,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生产能力,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三)坚持精农业不动摇,创新统筹机制,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抓住薄弱环节,做好深化文章。继续扶持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继续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动,全面完成乡村康庄工程;积极实施城乡规划一体化、供水一体化、公交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一体化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明年重点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程。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积极鼓励农民经商办企业和外出务工,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实施农村“新五保”。坚持条件、循序渐进地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继续开展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究 2024-03-12 10:40:12
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增效研究 2023-05-17 09:03:39
开放型经济发展与评价探讨 2023-05-12 08:38:43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探究 2023-05-09 16:03:17
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5-04 09:20:27
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分析 2023-03-30 17: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