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游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2-09-23 20:58:36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生态游

生态游范文篇1

十一快要到了,今年的八天长假,一定让很多人早就筹划好了旅游的日程。生态游可说是近年来很时兴的一种旅游,但究竟何为生态游,却众说纷纭。到生态尚保存较完整的大自然中去旅游,就是生态游吗?

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中加了原生态唱法的奖项,“原生态”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如果查一查那些原生态歌手的家乡,不难看出,他们大多来自大山深处,来自还没有被开发的“原野”中。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原生态的大自然,还能有原生态的歌手吗?

生态游不仅是要到真正的大自然中,更重要的是在走进自然时,还要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

从1996年10月开始,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在北京鹫峰观鸟,到长江边看望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头白鳍豚时……13年来,志愿者去福建的梅花山看过野华南虎,参加过怒江边僳傈人的澡堂会,和当地人一起感受怒江的激流,它是中国仅存的没被拦腰截断的大江。我们把这叫生态游。

13年,一个3岁就开始参加生态游的孩子如今已经16岁了。他曾在大巴课堂中问奶奶:他们为什么要杀大老虎?另一位从小就参加生态游的男孩,上学后告诉他爸爸:我是学校专门为我设的一个官儿:环保委员。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面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挑战,就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做出的决断,可能会比我们更合理。

13年来,每一个节假日,走进自然,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玩儿”。也就是在这玩的过程中,我们开始为留住中国最后仅剩的自然流淌的江河而呼吁,开始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的知情权而呐喊。

今年暑期,我们和当年在西藏小木屋工作了13年的生态学家徐凤翔一起,在西藏高原生态游。在一般的旅游中,看到雅鲁藏布江,可能就只是感受它的自然与壮美。但在生态游中,我们还要了解雅鲁藏布大峡弯的基本特点和这条大江的今昔对比。

其实,生态游中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对生态游的解读。

在一名小学教师的眼里,生态游是通过游,了解大自然的地貌。在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自然。在她的学生中,有不少是来自各地打工者的孩子。他们很小就离开了家乡,通过对大自然的认知,更多地了解了家乡。

生态游范文篇2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全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县生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4]23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委发[2005]5号)的精神,现就加快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1、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发挥我县区位、生态、人文和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兴支柱产业,逐步使其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生态旅游业要实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力争到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4亿元,把我县建成交通基本贯通、接待设施初具规模、开放程度较高的“蓝天白云、山青水秀”的休闲度假区,使生态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第二步,完善旅游产业设施,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力争到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8亿元,把我县建成交通便捷、景区基本完善、接待设施较上档次、旅游产品较为丰富的休闲度假胜地,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我县新兴的支柱产业;第三步,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力争到年全县旅游总收入比年翻一番,基本建成旅游产业发达、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经济强县,使生态旅游业基本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3、坚持协调统筹发展旅游业。坚持旅游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把旅游业发展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依托,互促共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等不可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整合资源,打响特色旅游品牌。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突出生态特色,深入挖掘弘扬钱江源头文化、三省边界文化、革命老区文化,科学开发山水生态和自然景观资源,围绕“钱江源头、休闲天堂”主题形象,重点培育“四区一线一中心”的旅游格局(钱江源风景旅游区、古田山风景旅游区、南华山风景旅游区、南湖风景旅游区,百里绿色长廊旅游风景线,县城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建设休闲度假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民间艺术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响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五大品牌,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推动我县旅游从以观光型为主向以休闲度假型为主的转变。

二、创新体制,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5、切实加强对生态旅游业的领导。把旅游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要求,县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调研,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督促落实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密切协作,配套联动,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各相关乡镇也要建立健全相应机构,充实力量,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6、创新旅游体制机制。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打破部门界限和景区多头管理格局,建立统一的景区开发管理机构,大力培育有利益冲动的经营主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以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机制。强化借力发展意识,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想,策划、推出一批优秀旅游项目,降低门槛,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县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深化旅游企业运行机制改革,摒弃不合时宜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充分激发旅游企业的发展活力。

7、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要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切实加快编制旅游发展规划、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景区详细规划。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与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并充分考虑旅游景观和综合配套功能的均衡发展。要切实加强旅游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力度,旅游项目以及在景区内各类建设项目在立项前应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凡是不符合旅游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8、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与省内地区及赣皖周边地市的合作与交流,借助周边三清山、千岛湖、黄山等景点的品牌和先发优势,组合推出区域合作线路,完善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借势发展我县旅游业。

三、政策扶持,促进旅游产业新发展

9、重大旅游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各有关单位要加快策划、包装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吸引县内外资金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对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或意义重大的旅游建设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优惠政策;要成立项目推进小组,进行全程跟踪协调推进。

10、积极鼓励引进旅游项目。对引进投资主体直接投资旅游建设项目的,要参照工业项目标准考核和奖励。奖励的具体办法按县政府当年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执行。

11、大力支持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要把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纳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旅游建设项目用地,国土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优先供地。旅游建设项目应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或租赁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以按年度缴纳。对投资兴办符合产业导向的旅游项目,可根据不同项目和不同投资规模,经县政府审批,项目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的50—100%返回投资者用于旅游项目建设。

12、扶持旅游项目开发和经营。对新建景区(点)、旅游设施项目,从经营年度起5年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中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由县财政全额给予补贴扶持。对新投资景区(点)开发建设所涉及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凡属县城规划区范围外的予以免收;属县城规划区内的减免50%。在立项、审批、登记过程中所涉及的属县政府权限内的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均以低限的基数减半收取。新投资的景区(点)建成后实行税后无费,属县政府权限内的所有行政事业性规费一律免收。

13、加大旅游服务企业扶持和奖励力度。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逐步把公务接待推向市场,探索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委托旅游企业。对旅游企业符合标准的非线路营运旅游车辆免征客运附加费,并可根据实际需要按规定申办临时报停手续,经审批报停期间免收有关规费。旅游企业自发电部分享受工业企业同等的补贴政策。旅游企业宣传促销费的税前列支比例按规定的上限执行。

14、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凡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奖励申报单位5万元;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奖励2万元;被评为aa级旅游景区的,奖励0.5万元。新建或改建旅游饭店,被评为四星级旅游饭店的,奖励3万元;被评为三星级旅游饭店的,奖励2万元;被评为二星级旅游饭店的,奖励0.5万元。开展旅游推荐餐馆评定,引导餐饮服务业上档次、上水平。凡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风景名胜区,奖励1万元。

15、积极引导和鼓励旅行社拓展旅游市场。充分鼓励和发挥旅游企业在市场促销方面的主体作用,经审核确认,对本县旅行社接待境内外游客来开化旅游并住宿过夜,累计1家全年达到2000人天及以上的奖励1万元,累计达到5000人天及以上的奖励3万元;对组团到开化旅游并住宿过夜的外地旅行社,累计组团一家全年达到2000人天及以上的奖励1万元,累计达到5000人天及以上的奖励3万元。对年度进入全省50强的县内旅行社给予3万元的奖励。

16、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鼓励和支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每2年开展一次开化“十佳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对研制、开发“十佳旅游商品”的企业和个人,由县政府给予奖励。对新办的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景区内新开的旅游商店,从经营年度起5年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中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由县财政全额给予补贴扶持。

17、积极开展旅游文化娱乐活动。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优势,提升文艺节目创作水平,形成娱乐亮点,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在旅游重点景区设立特色文化表演中心的,给予一定的扶持。

18、不断拓宽旅游资源开发范围。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和建立旅游扶贫开发机制。要充分利用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的各种设施,大力发展采摘、垂钓等生态观光农业特色旅游项目,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农业旅游商品、农民旅馆、农村特色餐饮等服务业,加快乡村农民脱贫致富。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中,对适合发展农家乐活动的景区内村庄的环境整治和建设项目,各项资金补助予以重点倾斜。经县旅游部门认定的适合发展农家乐活动的村庄的测量费、规划费,由县财政予以适当补助。经县旅游部门认定并颁证、正式对外营业的农家乐经营户,从经营年度起5年内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中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由县财政全额给予补贴扶持。

19、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设立旅游发展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加。县旅游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整合旅游资源、打响旅游品牌、开发旅游商品、培训旅游人才等使用和奖励。同时,在县内外举办的全县性重大旅游宣传活动,经费由县财政统筹解决。

四、合力兴旅,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20、发展旅游交通。交通等部门要按照市场需要,开设直通重点景区(点)的旅游专线车。要把旅游公路建设作为我县交通建设的一大重点来抓,优先安排通往新开发景区(点)的道路建设。交通、公安等部门要在公路主干道及通向重点景区(点)的道路上设置景区(点)指示牌,统一纳入道路建设规划,并抓好组织实施。县长途客运站要在候车厅设置统一规范的开化旅游交通示意图,加强客运站工作人员旅游知识培训。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要为旅游车的运行提供方便,更加友善地接待外地游客,对外地进入我县的旅游客车发生违章或事故,要依法从快从简进行处理,尽可能减少游客滞留时间。

21、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利用地处浙皖赣三省边界地区的区位优势,把我县建设成为旅游中转集散地,发挥大集聚、大辐射的旅游功能。按照旅游发展的需要,规划和建设城市各项功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公交、旅游公共信息标志标识、旅游公厕等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车站等城市窗口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向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22、改善旅游生态。把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紧密结合,加大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在旅游区(点)从事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生态的生产经营活动,严禁开石采矿和伐木,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和人为破坏景观。加大对景区内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农药化肥等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确保景区内水质都达到一类水标准。大力建设生态旅游区,积极推广“绿色饭店”标准。加强旅游生态教育,开展“文明旅游、清洁旅游”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及游客的环保意识。

2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旅游企业与政府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打响“钱江源头、生态开化、休闲天堂”的旅游宣传促销口号,不断提高开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快建设我县的旅游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加强对开化旅游整体形象的公益性广告宣传,充分利用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开辟旅游宣传专栏,提高旅游宣传覆盖面,增强宣传实效。县内各新闻单位应安排专版、专题,刊播开化旅游形象主题口号、形象广告宣传片和旅游公益广告,宣传开化旅游。

生态游范文篇3

2001年,在塔河干流中游沙子河口至阿其克河口段两岸新建长230.12km的连续输水堤防和拖格拉阔坦等10座生态闸,减少了本河段的无效漫溢,经过2001年和2002年两年的运行,表明堤防建设对向下游输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新建的生态闸目前运行基本良好,只有苏盖特生态闸因超设计流量引水,闸后冲刷较严重,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经过这些年对塔河生态闸及引水控制闸的设计,我们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并逐渐认识到,虽然闸的规模较小,但如果不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将不能达到工程建设的目的。

1.闸址的选择

在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应对输水堤防沿线生态植被进行充分调查,以调查统计的现状自然分水口为基础,根据引水口可控制的生态面积,以汛期供水为主,根据多年平均供水量,从方便运行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归并,确定生态闸的设计流量。

从引水、安全与管理方面综合考虑,生态闸一般建在堤防上。还应在结合输水堤防的走向、引水条件、河道走势基础上,利用现有引水沟道,将闸建在自然沟道上。自然沟的沟底高程一般高于大河主槽,并低于自然地面0.8~1.0m左右,作为生态引水闸,主要考虑泥沙淤积,因此,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沟冲淤基本平衡优势,不改变自然沟的现状纵坡,将生态闸闸底高程与建闸处的沟底高程设置为同一高程。

2.闸室结构的确定

2.1堰形及闸孔宽度的确定

建闸之前一般以汛期通过自然漫溢来灌溉河道沿岸植被,数量上应在满足供水需求及方便管理的前提下,尽量在沿线设置的密一些,设计流量不宜过大,一般在10m3/s左右。

根据上下游水位关系及自然地形,生态闸一般采用宽顶堰形式,本堰形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适合塔河两岸的施工要求。

如果生态闸下游设置输水渠,则闸孔宽度一般按宽顶堰淹没出流计算,如果生态闸下游没有输水渠,则水流过闸后水位很快降低,闸孔宽度一般按宽顶堰自由出流计算。但为了在大河水位较底时引够设计流量,可能闸底高程较低,在主汛来临时,为控制过闸流量,一般需要通过闸门来调节流量,此时,过闸水流为闸孔出流。因此,闸孔宽度的计算,主要在于确定上下游水位。上游水位根据闸口所在位置处大河的水位流量关系确定,下游水位根据下游自然沟或输水渠的纵坡和断面来确定。

由于塔河两岸无电力供应,闸门启闭为手动,因此,生态闸单孔宽度应在2~3m左右较为合适。

2.2闸室应为开敞式水闸

在塔河生态治理抢救工程以前,在干流乌斯满河口以下曾修建不连续的输水堤防及生态闸,生态闸流量为1~3m3/s,其形式为涵闸,但经过几年的运行,现已基本全部淤积堵死。因此在塔河生态治理抢救工程中,生态闸全部为开敞式水闸,经过两年的运行,未发生淤积现象,说明此种设计形式是合适的。

此外考虑到塔河汛期河道漂浮物较多,而胸墙本身结构较薄,为避免漂木对胸墙的撞击,一般不宜设置胸墙。

2.3闸门高度的确定

根据《水闸设计规范》第4.2.17条“露顶式闸门顶部应在可能出现的最高挡水位以上有0.3-0.5m的超高”,即:

闸门高度=闸前最高挡水高度 超高

实践经验表明,塔河所有水闸在汛期必须开闸,这样才能避免闸前淤积。但是在较大洪水时,开度又不能太大,否则会使过闸流量超过设计流量,单宽流量超过下游防护设施的容许值,冲毁海漫。因此,设计时闸前最高挡水高度的取值应为闸前底板以上最大水深减去设计流量时的闸门开启度,即

闸门高度=闸前水深-开启度+超高

3.消能防冲的设计

3.1消力池的设计

塔里木河生态闸的水头一般较小,基本在1.5m~4.0m之间,闸后渠床土质抗冲能力较小,常采用底流式消能方式,防冲设施主要由消力池、海漫和防冲槽等部分组成,其型式根据水位流量情况、地质情况、消能效果和工程造价比较选用。一般情况下,生态闸跃后水深hc〞小于下游水深hs,不需要设置消力池,但渠底流速在闸后较长距离内大于允许流速,因此,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消力坎来降低渠底流速。

3.2海漫及防冲槽的设计

水流经过消力池后,仍留有一定的剩余动能,特别是流速分布不均匀,脉动仍较强烈,具有一定的冲刷能力,需要设置海漫。设计时采用《水闸设计规范》中相关公式的计算值来确定海漫长度,但生态后冲坑依然较深,主要原因是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闸的地基土为粉细沙,河床土质允许不冲流速较小,即使单宽流量只有4.0m3/(s.m),海漫后冲坑也深达4.5m左右。

例如:1999年在塔里木河中游沙子河口下游10km处修建了亚森卡得生态闸,设计流量15.0m3/s(实际过闸流量应在25.0m3/s左右),闸孔型式为2×2.5m开敞式水闸,混凝土消力池长12.0m,红柳梢捆海漫长15.0m,海漫末端单宽流量只有3.3m3/(s.m),运行两年后,梢捆海漫全部被冲毁,冲坑深达3.0m。2002年汛期来临之前进行加固,重做海漫30m,海漫末段做深齿墙,齿墙下游10m范围内用0.5m厚铅丝笼块石护砌。汛期结束后,齿墙后仍形成一大冲坑,由于铅丝笼块石维持了深齿墙的存在,才得以保住海漫。

因此,塔里木河生态闸下游的防冲设计应在根据规范计算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及地质条件做充分的设计保障。

4.结语

塔里木河中下游属于蜿蜒型河道,其生态闸设计与其它河流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设计时应根据生态闸自身特有的运行工况,设置相应的工程保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生态游范文篇4

关键词:微电网;茶山生态游;建设;应用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建设较差,难以与国家大电网相连,至今还受到供电难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微电网的建设问题逐渐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文《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法》,与此同时,中国电科院牵头编写了《微电网接入配电网测试规范》,为积极推进微电网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规范了微电网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的发现和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以前。产茶区幅员辽阔,茶叶种类繁多。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休闲、度假、放松心情为目的生态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因为我国的产茶区多在南方丘陵地区,景区开发所具备基础条件较差,尤其是在电网建设和覆盖上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茶山生态游的建设,电能匮乏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微电网的建设,无疑为茶山生态游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从微电网的构成说起,分析茶山建设微电网的可行性因素,为微电网在茶山生态游建设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来。

1微电网的概念和构成

目前我国的电网架构,和一百多年前电力诞生之初并没有本质不同。它的设计基于集中式结构,几个大型的发电厂生产电力,再通过电网输送到几百数千公里外的用户侧。微电网的提出和建设,可以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并且解决了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的难题。1.1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指的是将分布式电源、电量存储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操作监控系统和保护装置汇集而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微电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并网型微电网,可以与国家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作为独立的供电系统运行,为网内的用电设备供电。还有一种是独立型微电网,通过发电装置和储能装置,实现微电网内用电量的自我平衡。与国家电网不同的是,微电网大多利用绿色能源进行发电,它的建设和推广,对减少污染排放,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2微电网的基本构成。对于微电网的建设来说,由于存在项目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不同项目在结构上可能会有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技术架构上,所有的微电网都是基本相同的。一般来说,微电网的构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模块。电源。微电网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就是电源。选取电源的种类,要综合各种因素,首先要满足微电网内用电设备的用电需求,其次要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进行考虑,最终确定选取哪种类型的电源。常见的电源有光伏、风能、往复式内燃机、以及其他分布式发电技术如:小型水电,小型波浪发电,地热发电,小型潮汐发电等等。在所有电源中,最受到广泛关注的就是分布式光伏电源。近年来,随着制造技术的提升,我国光伏电池的价格大幅下降,成本的下降为基于分布式光伏的微电网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光伏微电网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主要来自维护和电量存储系统的要求。一方面来自环境因素,太阳能电池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时,其性能会下降,使用寿命会大幅缩短。另一方面,由于阳光具有间断性,到了夜间,光伏电池就会失去作用,因此对电量存储设备的性能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光伏电池的装机数量越大,储能系统的容量也要相应的增加。其次是风能发电,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了风能发电的布局,即成为当地环境的标志性建筑,又实现了电能的自给自足。电力管理系统。电力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将分布式电源发出的电力,从电源输安全的送到用电设备。为方便使用,电力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转换装置,将电源处处产生的各规格的电能,转换成满足网内用电设备需要的用电形式,例如光伏产生的是直流电,而家用电器则用的是50hz交流电,如果不进行转换的话,电器也不能正常进行工作。现代微电网还融入了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软件来控制系统,微电网的运行得以更加的高效和稳定。储能系统。顾名思义,该系统是为储备多余电量而设立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有了储能系统的存在,微电网内部电力供需平衡才得以实现,电压和频率得以稳定稳定。不仅如此,储能系统还可保证微电网内所有用电设备用电需求,随时可以得到满足。在微电网系统中,目前常见的储能设备有电池,超级电容、燃料电池 电解池等等。用电设备。微网建设的目的就是为网内用电设备提供所需电力,系统中全部的发电量的设计以及储能设备中的电能储备量的设计,都要围绕着用电设备总负荷来进行。因为电量总功率是不变的,因此综合考量网内用电设备的总用电量,对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十分必要,因为它们决定了发电装机容量以及对储能系统的要求。例如,对一个基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微电网来说,为手机充电的负荷,对系统影响微乎其微,而开启电冰箱或者空调这样的用电设备,则对系统管理用电负荷带来很大的影响。对外连接设备。一般来说,并网式微电网要与国家电网相连,两种电力之间的交换要方便快捷容易操作。这种类型的微电网,目前多在校园和医院中常见,国家电网是主力电网,因外部因素导致国家电网断电后,可紧急启用微电网。

2微电网的运行和作用

2.1微电网的运行。一般来说,微电网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一是并网运行,并网运行就是微电网与国家公用电网相连,微网断路器闭合,与主网配电系统进行电能交换。储能系统可以在并网模式下进行充电或放电操作。并网运行时,系统可通过控制装置安全转换到离网运行模式。二是离网模式,当检测到微电网发生故障,或者是电能符合不满足要求时,微电网将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及时与国家电网断开而独立运行,这种模式也称为孤岛模式。出于安全角度的考虑,两者切换必须快速平滑。微电网相对于国家电网来说,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可以随时进行断网和并网的切换。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由转换系统负责电力的转换,为网内用电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2.2微电网的作用和意义。微电网的作用和意义,首先体现在就近取能,高效清洁上。因为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能量来自天然气、光伏及风电等新能源,排放量少或者是零排放,高效清洁,有利于缓解保护。如在西北地区,风力和光能资源充足,修建大型风电场、光伏电站,用户在接入电源设备时,就能实现了电能就近使用,最大程度减少在电网中传输的电力损耗,进而提升了能源的使用效率。微电网的作用和意义,还体现在单点连接,减少对国家电网设备冲击上。微电网与国家电网,是通过微电网与电网系统的公共连接点进行连接的,这样的做法,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微电网内电源与国家电网的直接连接。微电网中的电力,主要用于网内供电,不向外进行输送,因此对国家电网系统的影响可以降至最低。微电网的意义和作用,最后体现在供电可靠性的提高上。微电网采用的控制方式相对比较先进,大量电力电子装置,将微电网内各个单元模块进行科学的连接,通过有效的控制方式,为微电网内提供充足的电力。此外,并网和独立两种微电网运行方式,也充分保障了微电网和国家电网的安全运行。

3茶山生态游引入微电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茶山生态游,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在旅游市场中的,由于起步较晚,茶山生态游的市场状况并不乐观。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要求提升,以休闲、康养为目的生态游市场前景是广泛的。正因如此,很多产茶区也将目光投向了茶山生态游开发。电力保障设施,是景区建设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讨论将微电网的建设并入到茶山生态游的建设当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1茶山生态游引入微电网建设的必要性。我国的产茶区域,多在南方省份的丘陵地带,地理条件相对恶劣,地质结构复杂,电力基础设施陈旧,很多供电线路已经是在三十多年前建设的,显然无法满足大功率用电的需求。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景区的用电问题,缺乏了电力,不要说将来的景区用电成为问题,连景区的建设用电也很难有保障。如果申请新的线路和供电设施,首先是增大投资,增加景区建设成本,其次是繁琐的申请手续,线路的选址、电力设施的施工,都会在工期上带来太多的不确定性。此外,景区的运转需要大量的电能,这也会造成区域内的用电负荷激增,发电侧和用电侧的变化,也将会给区域内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建设环保、清洁、可持续利用的景区内微电网,实现景区内用电满足或基本满足需求,显得十分必要。在人才和财力成本上,可能会比单纯的景区建设有所提高,但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微电网的建设必将是一项功在千秋的项目。3.2茶山生态游引入微电网建设的可行性。景区内建设微电网项目,在我国已有先例,并为其他区域的微电网建设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可复制经验。如2016年4月投入运营的山东电科院微电网项目,一年内就实现绿色发电21万度,是山东首个集风、光、柴、长岛渔家乐储于一体的新能源(示范)工程,也是集发电、科研、示范于一体的智能微电网工程,可以实现远程调控长岛微电网的安全运行,在海岛遭遇断电时助力“孤岛突围”。我国的产茶区完全可以仿照山东电科所的经验,充分利用维度低,太阳直射时间长的优势,大力利用景区屋顶、空余场所来安装光伏发电设备、薄膜发电设备等等。此外,还可以在景区茶园内,风力充足的区域安装风力发电机,漫山遍野的油油翠绿,夹杂着巨大白色的风力发电机,对景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景色上的提升。为鼓励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这对茶山生态游引入微电网建设也带来了利好。此外,还可以与高校、科研单位积极合作,将茶山生态游引入微电网建设做为创新研究项目,以争取到更多更大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或资金支持。总而言之,茶山生态游引入微电网的建设是完全具备可行性的。其项目的建设,将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的有利之处。

4结语

对国家层面来说,微电网的建设,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对待。因此,作为一项创新项目来说,茶山生态游引入微电网建设的意义和不言而喻。即能在景区运营时大量缩减运行成本,提高景区效益,也能为环境建设承担起企业应负的责任来。本文只是从微电网的建设理论说起,针对茶乡生态游引入微电网建设的可行性做出了分析,设想了蓝图。茶乡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对引入微电网的建设做出更具体的分析和报告,对可行性做出更科学的判断来,以保障项目的开展更加科学和顺畅。

参考文献

[1]鄢和琳.开发茶业人文生态旅游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2(9):55-58.

[2]郑漳华,艾芊.微电网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电网技术,2008,32(16):27-31.

[3]马艺玮,杨苹,王月武,等.微电网典型特征及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8):168-175.

生态游范文篇5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开展乡村旅游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县农家游或叫乡村旅游的成绩与差距

乡村乡村旅游是以农家庭院为单位,农村的区位优势、生产条件、耕作方式、田园风光,利用农家庭院、花圃、果园、菜地、农田等自然条件和风土民俗,吸引城市游客,开展集观赏、采摘、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经营活动。随着我县坝上生态观光旅游逐步发展壮大,为了延伸产业链条,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200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农家游的决定。经过一年来正确引导和精心扶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家游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共发展农家游110户,涉及哈里哈、棋盘山、龙头山、御道口、山湾子、围场镇、四道沟等10多个乡镇,年接待游客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万元。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哈里哈乡扣花营村的集中连片发展;棋盘山镇实行了领导干部包户制度;龙头山乡结合移民新村建设,统一对农户进行规划设计;四道沟乡李艳军自己创办了“农家游旅行社”等等,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总结,为农家游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在发展农家游过程中,全县共改造小街小巷58处,硬化路面8560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8000余棵,裁植花卉20000余株,新建和改建房屋300多间,改厕57间,购置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173台件,累计投入资金达到300多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是保障机制日趋健全。为加大对农家游的培植力度,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旅游、卫生、土地、环保、物价、建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并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干部具体负责。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施意见》、《发展乡村旅游农户奖励办法》、《发展乡村旅游业考核办法》、《农家游开业基本条件》等规范性文件,部分乡镇还成立了农家游产业发展协会。日趋健全的保障机制为农家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四是帮扶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县委、县政府对48户示范发展户明确了48个帮扶部门进行帮扶,帮扶部门不仅帮农户筹集资金、物资、规划设计,还帮农户对外宣传和介绍客源,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县委办、政府办在帮扶过程中不但为农户解决了实际困难,还为所帮扶的农户带去了一大部分客源;计划生育局通过“幸福工程”项目,主动为积极性高的5户农民提供3万多元周转资金;县交警大队在没有确定帮扶任务的情况下,主动上门进行帮扶。据统计,全县帮扶部门帮扶物资累计达16万余元,帮助农户介绍客源达1.6万人次,为农户增加收益20多万元。通过帮扶部门的大力扶持,不仅为农户解决了实际困难,排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还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百姓的一致赞同。五是发展氛围日益浓厚。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和外出学习参观考察,不仅使农户感受到了农家游为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还拓宽了农户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信心,逐步实现了由政府推动发展向农户主动发展的转变。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县发展农家游是大有可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好处大体上有以下几点:首先,发展农家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通过外地的经验和我们自身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达到“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益。从而使广大农民参与到“大旅游”中去,并从中得到实惠。是贫困地区走开放式扶贫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从我县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现状看,当旅游旺季来临之际,正是我县农业生产农闲之时。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儿,敞开农院,广纳全国各地游客,从事旅游服务和务农两不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其次,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开展乡村旅游强调的是充分利用乡村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无形资产(如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回收快等特征,相对于其它产业发展更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农户只需将自家庭院加以硬化、绿化、美化、改水、改厕,并且购置一批厨房餐具,经过必要的学习培训,在县旅游部门检查合格后,便可挂牌对外营业。旅游旺季时接待游客,淡季时自用,不仅提高了旅游接待水平,还培养了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农民的鸡、鱼、肉、蛋、蔬菜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还可以就地得以消费,增加农民收益。第三,可以促进非农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众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反过来又可以带动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开发乡村旅游无疑可带动农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薄弱的方面。第四,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家游吸引大批城里人来农村感受自然、体验生活。同时,农民足不出户就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工一条龙,吃、住、娱、购多种经营,农民不再将离乡进城作为感受现代生活的唯一途径,而是就地可以享受城市带来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农家游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拓展了农民视野,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农户通过硬化、绿化、美化庭院及改厨、改水、改厕和改造居住条件,从而对于改善乡村的社区环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都将起到十分有利的推动作用。第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能带动相关的5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是相当明显的。我们围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农家游,带有季节性,有的劳动力旺季过后仍可以出去打工,增加更多的收益。总之,发展农家游还有许多好处,所以说我们应大力发展从我们发展实践看,我们毕竟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思想观念尚需转变。部分乡镇干部和基层群众仍存在旅游与农村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联系的传统思想束缚。同时受片面生态观光旅游束缚,导致我们有关乡镇的部分领导的着眼点没有放在发展乡村农家游上,没有真正看到我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巨大的潜力,在发展“大旅游”上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大部分农家游农户的庭院、客房、厨房、餐厅、厕所等配套设施相对还比较简陋;缺乏必要的消防消毒设备;排污、排水通道不畅;所在村组道路的硬化、村落的绿化、美化、亮化,及乡村旅游标志牌和宣传牌等配套设施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经营项目形式单一。当前我县农家游绝大多数以“吃农家饭”为主,经营项目只停留在提供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缺乏具有满蒙民族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在旅游其它几个要素开发上还比较薄弱,使我县农家游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还比较低。四是规划布局特色不强。我县发展农家游的农户绝大部分是在原有房屋及庭院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在房屋造型、院落设计、屋内布局等建设上不能充分体现出民族化、个性化的特征。此外各乡镇在农家游的整体布局上也缺乏特色鲜明的规划设计,存在“村村一样、家家如此”的现象。五是服务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农家游从业人员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全局观念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对从事农家游农户在安全防范、卫生防疫、日常监督等管理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六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只限于在村口设个标志牌,打几条宣传标语,缺乏有创意有新意的包装推介,还没有真正把农家游作为木兰围场整体旅游宣传的重要部分进行广泛的宣传推介。

二、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201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新增农家游户50户的发展目标,在农户的补助资金和部门帮扶力度上将会进一步加大。公务员之家:

(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些好处,既然有好处,我们就要加大力度,统一思想,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当做一项产业来抓。国家旅游局提出2010年旅游工作的主题“就是华夏乡村游”,各地发展势头都非常强劲,对于我们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旅游就是“山山”、“水水”和古迹的观念。转变乡村没有什么风景可看,没有什么目标可游的观念,真正把着眼点放在乡村游上来面,改变我们多年来总是在坝上这个圈子做文章,局限于迎来送往,热热闹闹一阵风,结果带动效应不明显,景区发展不快的局面。真正让农民参与进来,得到实惠,延伸产业链更长。

(二)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有关乡镇要把发展乡村农家游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谋划,下大力度抓落实,要实行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已将此项工作列入对乡镇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对成绩突出的乡镇及农户给予表彰奖励,旅游、工商、物价、公安、卫生、建设、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共同推进乡村农家游发展工作,促使部门推行包保责任制,推动农户上水平。

(三)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就在有规划,也要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的、翔实的调查与评介。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传统生态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盲目发展,要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千篇一律,县旅游部门要把农家游纳入我县“大旅游、大产业”发展范畴,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聘请旅游专业人士对我县农家游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规划中力求将农业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区域特色、资源条件包装不同类型的项目。我们的田园、山水、森林等景观结合起来,把民俗文化及其它娱乐项目挖掘开发出来,改变单一的局面,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特色,打造一乡一村一品。

(四)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县旅游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家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新发展农户到哈里哈、棋盘山等乡镇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经验。并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农家游的规范管理,旅游、公安、卫生、物价、工商等部门要对农家游户的饮食卫生、饭菜价格、消防安全及社会治安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检查,确保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洁净、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五)投资主体多元化,虽然乡村旅游投资相对大型项目来讲较小,但总的来讲也需要一部分投资(因其开发范围较广)。因此,我们要注重利用多方面的奖金,要利用一些政策性投入资金打造一些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搞一些田园观兴设施、生态文明村建设、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扶贫资金利用,造林项目设计时要注重一些观光树种,既长出了树,又营造了景观,稍大一些的庄园式开发性项目,农民可以联合开发,围绕农家游活动的一些资源性开发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招商引资来搞,走滚动动发展之路。

生态游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定岗、定员、定责,确保万无一失,使“青春奥运绿色行动——京郊植树生态游”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二、活动主题:青春奥运绿色行动——京郊植树生态游

三、活动时间:200年3月26日-5月底

四、活动地点:房山周口店、房山十渡、怀柔九渡河、怀柔神堂峪、怀柔书画山、延庆玉渡山、延庆野山峡、门头沟妙峰山、门头沟天门山、门头沟十八潭、门头沟川底下、平谷金海湖、平谷大溶洞、顺义焦庄户

五、工作任务:

(一)安全应急工作:

1、事故接报后,景区保卫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控制局面,并向团区县委负责人报告。

2、如有人员受伤,立即送往120急救车辆或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3、如是殴斗事件,除迅速控制局面、平息事态外,应将双方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带入景区值班室,其余人员驱散。

4、如是意外事故,应尽快组织人员抢救,将受伤者送往医院抢救。

5、如有盗窃事件应安排人员保护现场,同时向知情人了解被盗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并做好登记。根据被盗物品的数量和价值,后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协助公安人员勘察现场,为侦破案件提供条件。

(二)消防应急工作:

1、火灾事故出现后,景区人员向团区委负责同志汇报。

2、处理火灾事故首要条件是保护人员安全,扑救要在确保人员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组织扑救。

生态游范文篇7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开展乡村旅游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县农家游或叫乡村旅游的成绩与差距

乡村乡村旅游是以农家庭院为单位,农村的区位优势、生产条件、耕作方式、田园风光,利用农家庭院、花圃、果园、菜地、农田等自然条件和风土民俗,吸引城市游客,开展集观赏、采摘、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经营活动。随着我县坝上生态观光旅游逐步发展壮大,为了延伸产业链条,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2005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农家游的决定。经过一年来正确引导和精心扶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家游发展初具规模。2005年全县共发展农家游106户,涉及哈里哈、棋盘山、龙头山、御道口、山湾子、围场镇、四道沟等10多个乡镇,年接待游客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万元。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哈里哈乡扣花营村的集中连片发展;棋盘山镇实行了领导干部包户制度;龙头山乡结合移民新村建设,统一对农户进行规划设计;四道沟乡李艳军自己创办了“农家游旅行社”等等,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总结,为农家游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在发展农家游过程中,全县共改造小街小巷58处,硬化路面8560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8000余棵,裁植花卉20000余株,新建和改建房屋300多间,改厕57间,购置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173台件,累计投入资金达到300多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是保障机制日趋健全。为加大对农家游的培植力度,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旅游、卫生、土地、环保、物价、建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并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干部具体负责。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施意见》、《发展乡村旅游农户奖励办法》、《发展乡村旅游业考核办法》、《农家游开业基本条件》等规范性文件,部分乡镇还成立了农家游产业发展协会。日趋健全的保障机制为农家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四是帮扶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县委、县政府对48户示范发展户明确了48个帮扶部门进行帮扶,帮扶部门不仅帮农户筹集资金、物资、规划设计,还帮农户对外宣传和介绍客源,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县委办、政府办在帮扶过程中不但为农户解决了实际困难,还为所帮扶的农户带去了一大部分客源;计划生育局通过“幸福工程”项目,主动为积极性高的5户农民提供3万多元周转资金;县交警大队在没有确定帮扶任务的情况下,主动上门进行帮扶。据统计,全县帮扶部门帮扶物资累计达16万余元,帮助农户介绍客源达1.6万人次,为农户增加收益20多万元。通过帮扶部门的大力扶持,不仅为农户解决了实际困难,排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还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百姓的一致赞同。五是发展氛围日益浓厚。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和外出学习参观考察,不仅使农户感受到了农家游为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还拓宽了农户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信心,逐步实现了由政府推动发展向农户主动发展的转变。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县发展农家游是大有可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好处大体上有以下几点:首先,发展农家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通过外地的经验和我们自身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达到“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益。从而使广大农民参与到“大旅游”中去,并从中得到实惠。是贫困地区走开放式扶贫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从我县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现状看,当旅游旺季来临之际,正是我县农业生产农闲之时。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儿,敞开农院,广纳全国各地游客,从事旅游服务和务农两不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其次,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开展乡村旅游强调的是充分利用乡村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无形资产(如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回收快等特征,相对于其它产业发展更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农户只需将自家庭院加以硬化、绿化、美化、改水、改厕,并且购置一批厨房餐具,经过必要的学习培训,在县旅游部门检查合格后,便可挂牌对外营业。旅游旺季时接待游客,淡季时自用,不仅提高了旅游接待水平,还培养了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农民的鸡、鱼、肉、蛋、蔬菜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还可以就地得以消费,增加农民收益。第三,可以促进非农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众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反过来又可以带动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开发乡村旅游无疑可带动农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薄弱的方面。第四,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家游吸引大批城里人来农村感受自然、体验生活。同时,农民足不出户就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工一条龙,吃、住、娱、购多种经营,农民不再将离乡进城作为感受现代生活的唯一途径,而是就地可以享受城市带来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农家游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拓展了农民视野,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农户通过硬化、绿化、美化庭院及改厨、改水、改厕和改造居住条件,从而对于改善乡村的社区环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都将起到十分有利的推动作用。第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能带动相关的5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是相当明显的。我们围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农家游,带有季节性,有的劳动力旺季过后仍可以出去打工,增加更多的收益。总之,发展农家游还有许多好处,所以说我们应大力发展

从我们发展实践看,我们毕竟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思想观念尚需转变。部分乡镇干部和基层群众仍存在旅游与农村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联系的传统思想束缚。同时受片面生态观光旅游束缚,导致我们有关乡镇的部分领导的着眼点没有放在发展乡村农家游上,没有真正看到我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巨大的潜力,在发展“大旅游”上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大部分农家游农户的庭院、客房、厨房、餐厅、厕所等配套设施相对还比较简陋;缺乏必要的消防消毒设备;排污、排水通道不畅;所在村组道路的硬化、村落的绿化、美化、亮化,及乡村旅游标志牌和宣传牌等配套设施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经营项目形式单一。当前我县农家游绝大多数以“吃农家饭”为主,经营项目只停留在提供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缺乏具有满蒙民族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在旅游其它几个要素开发上还比较薄弱,使我县农家游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还比较低。四是规划布局特色不强。我县发展农家游的农户绝大部分是在原有房屋及庭院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在房屋造型、院落设计、屋内布局等建设上不能充分体现出民族化、个性化的特征。此外各乡镇在农家游的整体布局上也缺乏特色鲜明的规划设计,存在“村村一样、家家如此”的现象。五是服务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农家游从业人员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全局观念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对从事农家游农户在安全防范、卫生防疫、日常监督等管理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六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只限于在村口设个标志牌,打几条宣传标语,缺乏有创意有新意的包装推介,还没有真正把农家游作为木兰围场整体旅游宣传的重要部分进行广泛的宣传推介。

二、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200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新增农家游户50户的发展目标,在农户的补助资金和部门帮扶力度上将会进一步加大。

生态游范文篇8

1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预测

1.1研究区概况黄河流域,是指黄河水系从源头到入海这条河流所影响的地理生态区域,本文把黄河中下游流经省区的相关面积称之为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份有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气候特征为温差悬殊,自西向东由冷变暖,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1.2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2000—2020年共21a的数据分析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的演变特征。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公报》、《山西省水资源公报》、《河南省水资源公报》、《陕西省水资源公报》、《山东省水资源公报》以及部分省统计公报。极少数缺失数据采用拟合法估算而得。1.3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的确定本研究综合考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村供水用水实际情况,结合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系统的作用机理,科学、客观地建立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的水平。本研究相关指标共19个,采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测度各指标的观测值内部差异程度来计算其权重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性方法的不足,得出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1.4耦合协调模型及类型划分本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便更好地评价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系统耦合发展的协调程度。根据相关研究[14]确定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计算方法:式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为指标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a、b、c为3个子系统的权系数。本研究认为,农村水资源、农业生态和农村经济3个子系统对农村供水用水管理方面影响与表现力作用相似,故取a=b=c=1/3。通过参考相关文献[15,16],确定耦合度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1.5arima预测模型arima模型是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是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之一。arima(p,d,q)中,ar是“自回归”;p为自回归项数;ma为“滑动平均”;q为滑动平均项数;d为使之成为平稳序列所做的差分次数(阶数)。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公式(1)~(3),计算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系统的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见图2、表3。由表3计算可以得出,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60。从总体上看,2000—2020年耦合协调度呈现递增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223增加至2020年的0.853,由此可见,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系统耦合协调速度快,质量稳定。具体来看,2000—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的上升趋势的表现形式不同,系统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耦合协调度类型上看,从2000—2003年,系统协调程度呈现中度失调的状态,2004年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由中度失调转变为轻度失调,2005—2006年为濒临失调,到2007年,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由失调转为勉强协调,再到2008年的初级协调。2009—2013年一直处于中级协调,到2014年协调程度下降,到2015年又有所回升,在2018年,系统协调程度提升为良好协调,一直保持到2020年。整体呈现“起点低、有波动、后发有优势”的发展特点。这说明在研究期初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各省、自治区相对落后,农业水资源、农村生态与农村经济均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对于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的建设规划甚少,系统的整体开发与需求也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提升,但是受黄河流域地域资源限制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制衡,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有限,这一结论与赵良仕[17]等的研究相似。总之,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系统总体跨入了良好协调范围。从图2可以看出,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以下简称“d值”)在2000—2020年期间有所波动,在研究期初期d值较低,从2004年开始大幅上升,到2009年后d值随时间的变化波动逐渐变小,从2010年后趋于平稳,在2018年有所攀升;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21世纪起,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省、自治区为水资源发展滞后性的大背景下,既包括因自然条件较差导致水资源缺少的中西部省份,如山西、内蒙古、陕西,也包括由于经济发展过多消耗水资源的东部地区山东以及因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和资源节约利用能力较差,为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河南,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求矛盾对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系统造成压力,农村供水用水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开始显现,中央及有关部门将视线由经济优先发展逐步转变为生态优先发展,即从相对发展的角度看,2004—2010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于生态环境质量,系统呈现出良好的协调发展势头。而在2010年后,波动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在201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流域管理制度,严格监察黄河流域及周边省水土保持建设进展,农村生态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2010年后趋于稳定,且在2011年后黄河流域各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提高,对于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的规章制度也相继涌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农业生态质量得到改善,3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趋于平稳。在2014年,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重视正式落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思路集中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把水利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加强生态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从2016—2020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陆续提出一系列农村供水用水管理制度,分别有《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饮用水供水条例》、《山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征求<河南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草案)》、《关于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等,细化农村供水用水管理,落实运行与管理,故在研究期后期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系统耦合协调度提升。以2020年农村生态-农业水资源-农村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值为基准,运用arima预测模型向后设置4期预测,为期4a,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向后1期d值稍有回落,但向后2期、3期、4期、5期d值都稳定增加,直到2024年系统达到优质协调,因此需保持经济、资源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理念,以经济与资源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方能保证农村供水用水管理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

3结论与对策建议

生态游范文篇9

一、以发展的目光看待优势,认真谋划旅游产业。

境内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有森林生态、地质地貌、人文古建、水上游乐等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以最具特色,境内原始森林茂密,古藤老树,鸟语花香;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以北阳山系的喀斯特地貌、乾佑河流域的秦岭石窖为代表,境内山石林立、山地景观变化万千;人文古建旅游资源以白侍郞洞、黑龙庙、刘家大院、云镇古街、塔云山寺、朝阳观为主,古色古香,南北交融,巧夺天工;水上游乐旅游资源以旬河、乾佑河为主,水上漂流,有惊无险。这些景区景点风格不同、优势互补、各具特色,是生态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和完善西安以名胜古迹为主的旅游资源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又地处西康交通要道,北通西安,南接安康,西康铁路横贯县境,西康高速公路柞小段即将通车,已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在周边还有柞水溶洞、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形成了以西安为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市场和环形线路,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坚持以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为龙头,先后投资1亿多元修通并硬化了通向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的三条入园公路,完成了园内双头马、茨沟和四海坪三大景区的景点建设任务,硬化改造了园内支线公路,开通了主门户区无线通讯和有线电视,公园住宿床位达到500个。投资2000多万元,拓宽改造通往塔云山寺的景区道路,全面修复了人文景观;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了县城绣屏公园。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大酒店即将建成投入运营,绣屏山庄、天坤都市等服务设施正在抓紧建设;在通往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的公路沿线,规划建设了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农家乐,全县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旅游产业的突破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以开放的理念选准定位,着力提升旅游产业。

按照全省革命红色游、人文古迹游、生态景观游的战略框架,旅游产业的发展应突出生态主题,依托木王国家森林公园,以县城为中心,以周边乡镇“三农游”为补充,精心打造北通西安、南接安康的秦岭生态旅游圈。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建设成为集旅游、健身、休闲、度假、探险、科考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同时,努力开拓省内和省外两大客源市场,近期以国内游客为消费主体,立足、、,西北地区,带动其他省区。以休闲度假和中短途旅游为主,联系周边大中城市旅行社,构建产业拉动网络,使来的游客在3-5年内达到10万人次以上,5年后达到3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亿,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亿万元,真正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秦岭生态资源、鬼斧神工的山地景观资源、南北交融的秦楚文化资源,突出资源差异性,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区。

生态游范文篇10

目前,我国的水库调度主要是围绕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所进行的。依据水库既定的水利任务和要求而制定的蓄泄规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库调度方式。长江流域现行水库调度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防洪调度与兴利调度。防洪调度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水库大坝安全和处理防洪与兴利的矛盾。对不承担下游防洪任务的水库而言,防洪调度的主要任务是在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水库兴利效益;对承担有下游防洪任务的水库,防洪调度的主要任务,是在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防洪与兴利之间的矛盾,通常采用的调度方式有:固定下泄(一级或多级)、补偿调节、预报预泄等,汛限水位是处理防洪与兴利矛盾的基本特征水位。兴利调度一般是在非汛期,按照水库所承担兴利任务的重要程度,合理分配水资源,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调度方式,按照工程任务一般分为:发电调度、灌溉调度、供水调度等类型。

以丹江口水利枢纽为例,其初期规模的综合利用任务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养殖。大坝加高后水库调节能力及承担各项水利任务的能力将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其水利任务将调整为:防洪、供水、发电、航运。丹江口水库现状及大坝加高后,洪水调度方式均为预报预泄、补偿调节、分级控泄;兴利调度现状按水利任务主次,依据水库调度图进行控制运行。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按发电服从调水、调水服从生态的原则拟定控制水位和调度规则,在满足水源区用水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调水,并按库水位高低和来水情况,分区进行调度,大水多调,小水少调。

现行水库的管理制度和调度运行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协调防洪和兴利的矛盾以及兴利任务之间的利益。从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看,现行调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多数的水库调度方案没有考虑坝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一些大型水电站在进行调峰调度运行时以及支流中开发的引水式水电站,往往只重视发电效益,忽视了坝下游生态保护的要求,如电站在调峰运行和引水发电时,导致坝下游出现减水河段,甚至脱水河段,使坝下游水生物(尤其是鱼类)的生存环境遭受极大破坏,一些减水和脱水河段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坝下游水生态的安全;由于水库对下泄流量的调节作用,也可能引起水库下游局部河段出现水体富营养化。二是受水库调度运行的影响,也会引发库区局部缓流区域或支流回水区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水华”现象的发生;水库消落带的利用与水库的调度运行不协调,可能造成消落带利用而污染水库水质。三是缺乏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目前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电开发基本进入全面开发的状态,一些工程规模大、调节性能好、综合利用效益大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这些枢纽工程建成后,如果仍采用目前的调度与管理模式,各发电公司仅按枢纽各自的任务进行调度运用,势必会造成对水资源统一调度的不利,不仅会影响流域梯级水库整体的综合利用效益,而且还会导致生态与环境等一系列影响。例如,如果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同步蓄水、放水,下游河道水量大幅减少或增加,将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与环境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从三峡水库调度运行面临的问题和沱、岷江流域梯级开发及水库调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现有水库调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三峡水库调度运行面临的问题

三峡水库首先考虑的是防洪,其次考虑发电和航运,坝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在三峡水库泄水运行过程中,每年4月底至5月初,由于三峡水库坝前存在水温分层,水库升温期下泄水较天然情况的水温低,将会使坝下游“四大家鱼”的产卵时间推迟约20天;同时,三峡水库的削峰作用,也直接影响“四大家鱼”的产卵量,可能导致中下游“四大家鱼”的产量下降;水库泄洪时,可能使下泄水流中造成氮气过饱和,可能使坝下游鱼类(尤其是鱼苗)发生“气泡病”;水库的清水下泄,影响和改变了中下游的江湖关系,也相应的影响了中下游的水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三峡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中,支流回水区受水库回水顶托的影响,在局部缓流区域可能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水华”(如135m蓄水过程中香溪河发生的“水华”);随着水库蓄水位抬高,水库消落带的利用,也可能影响水库水体的水质。

(二)沱江流域水库调度存在的问题严峻

沱江干流总长达600多km,经成都、资阳、内江、泸州后注入长江,流域面积约2.7万km2。两岸人口密集、工业企业众多。由于缺乏有效环境管理,沱江接连出现了两次严重污染事件,污染事件发生后紧急实施跨流域调水——通过都江堰和三岔水库分别调水5000万m3和500万m3为沱江冲污,调水流量甚至大于沱江上游来水。但在调水冲污过程中,由于对沱江干流的石桥、沱江、南津绎等梯级水电站缺乏统一调度与管理,污水团下泄缓慢,调水冲污效果并不理想。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电调与水调的矛盾,暴露了企业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中的局限性,也暴露出管理制度的薄弱。

(三)岷江流域水库调度存在的问题

岷江干流除在建电站紫坪铺和支流在建狮子坪电站外,目前干、支流上已建的其他水电站均采用引水式开发,各水电站为了获取最大的发电效益,尽量引水发电,基本不考虑河道内生态用水,导致干流约80km、支流约60km的河段出现时段性脱水。铜钟电站以上的茂县境内,断流现象十分突出,河道干涸,在40km的河段内,干涸河段长17km,占河段长度的42%。岷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原生的近40种鱼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虎嘉鱼,由于河流减水或断流,河床萎缩或干涸,直接影响鱼类的繁衍和生存,鱼类数量和种群急剧下降,许多河段生物多样性丧失殆尽。20世纪80年代以后,茂县以下河段虎嘉鱼已绝迹,曾是杂古脑河和岷江上游主要经济鱼类的重口裂腹鱼,也很少发现。此外,在脱水、断流河段,河床大部分甚至全部裸露,乱石堆积,两岸植被萎缩,河床出现沙化,在汛期大水时,易形成含沙高的洪水,加剧下游河道的淤积。

此外,岷江上游地区比较好的土地多集中于河道两岸,农田灌溉主要依靠抽、引岷江水灌溉。由于部分河段出现脱流或减水,使河流两岸农田的灌溉水源无法保证。

综上所述,一方面长江流域水资源和水力资源丰富,目前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开发利用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和能源要求的提高,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现行的水库调度方式主要是处理、协调防洪和兴利的矛盾以及兴利任务之间的利益,对水库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对生态与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调度纳入水库调度统一考虑,努力提高防洪、兴利与生态协调统一的水库综合调度方式。

二、完善水库调度方式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完善水库调度方式的基本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统筹防洪、兴利与生态,运用先进的调度技术和手段,在满足坝下游生态保护和库区水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旅游等各项功能,使水库对坝下游生态和库区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逐步修复生态与环境系统。

(一)充分考虑下游水生态及库区水环境保护

水库的调度运用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不可忽视。根据目前长江流域水库的管理和调度现状,研究认为,在现有的调度方式中,根据各水库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下泄合理的生态基流(最小或适宜生态需水量),运用适当的调度方式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体理化性状与水华爆发、控制河口咸潮入侵等,以达到减少或消除对水库下游生态和库区水环境不利影响的目的。

1.确定合理的生态基流

生态基流要根据坝下游河道的生态需水确定。生态需水是指维系一定环境功能状况或目标(现状、恢复或发展)下客观需求的水资源量。确定河流生态需水量,是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措施。河流生态需水量的确定,应根据河流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要求,即生物体自身的需水量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环境需水量来确定。河流生态需水量,不但与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结构有关,而且还应与区域气候、土壤、地质和其它环境条件有关。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用水的矛盾在全球范围都很突出,但生态流量大小的选取论证,目前尚缺乏比较完善、成熟的方法。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先后开展了许多关于鱼类生长繁殖与河流流量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河流最小生态(或生物)流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湿周法、河道内流量增加法、montana法等。对于最小河流生态用水,有些国家干脆做出强制性规定,例如,法国规定最小河流生态用水流量不应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10,对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的河流,最低流量的下限也不得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20。我国根据河流所处的地区,也提出了确定河流生态流量的不同方法。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要求,长江流域河道生态基流可根据多年径流量资料,一般采用90%或95%保证率的最枯月河流平均流量。

根据生态基流控制水库下泄流量的措施多种多样,最经济的方法是设定在一定的发电水头下的电站最低出力值。通过电站引水闸的调节,使发电最低下泄流量不小于所需的河道生态基流,以维持坝下游生态用水。

2.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水库局部缓流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可通过改变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在一定的时段内降低坝前蓄水位,使缓流区域水体的流速加大,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条件;或通过在一定的时段内增加水库下泄流量,带动水库水体的流速加大,达到消除水库局部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另外,对水库下游河段也可通过在一定的时段内加大水库下泄量,破坏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条件;或采取引水方式(如汉江下游的“引江济汉”工程),增加河流的流量,消除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

3.控制“水华”爆发

可通过不同的调度方式,充分运用水动力学原理,改变污染物在水库中的输移和扩散规律以及营养物浓度场的分布,从而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生物自净作用的变化。可利用水库调度对水资源配置的功能,蓄丰泄枯,增加枯水期水库泄放量,从而显著提高下游河道环境容量,改善水质。目前,汉江下游枯水期2月份前后频繁爆发水华,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调蓄能力增强,以及引江济汉联合调度,可增加汉江下游2月份前后的河道流量,从而有效缓解汉江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控制蓝藻“水华”的爆发。

4.控制咸潮入侵

长江口属于受上游来水和口外咸潮入侵双重影响的敏感水域,上游来水和咸潮入侵直接关系到这一水域的生态安全。长江口盐水入侵是因潮汐活动所致的、长期存在的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枯季11月至次年4月,其距离因各汊道断面形态、径流分流量和潮汐特性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南支河段有两个盐水入侵源,即外海盐水经南北港直接入侵和北支向南支倒灌,北支倒灌是南支上段水域盐水入侵的主要来源。

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上骨干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具有较大的调节库容,按设计的调度运用方式,可增加长江中下游干流枯季流量1000~2000m3/s,对改善长江口枯季咸潮入侵的作用明显。但在三峡水库蓄水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水库调度在满足原定防洪、发电、航运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改变调度运行方式,以减少在10月份三峡工程蓄水期对咸潮入侵的不利影响。通过初步研究,可以考虑在不影响重庆河段输沙的条件下,适当延长三峡水库蓄水期,则可减少10月份的蓄水量,对长江口的影响便可明显减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研究应急调度运用方式,如果长江出现了特枯水,长江口咸潮入侵形势特别严峻时,可视必要加大发电流量,以缓解这一关系到长江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充分考虑水生生物及鱼类资源保护

水库形成后,一方面产生了一些有利于部分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条件,其种类和数量会大幅度增加,生产力将提高。另一方面,水库对径流的调节作用,使库区及坝下河流水文情势和水体物理特性发生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繁衍和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索饵、越冬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库区原有的急流生境萎缩或消失,一些适宜流水性环境生存和繁殖的鱼类,因条件恶化或丧失,种群数量下降,个别分布区域狭窄、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的种类甚至消失;大坝阻隔作用使生境片段化,影响水生生物迁移交流,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水库低温水的下泄,对坝下游水生动物的产卵、繁殖具有不利影响;由于水库泄洪水流中进入了大量的氮气,使下泄水体中氮气过饱和,可能导致坝下游鱼类(尤其是鱼苗)发生“气泡病”。对这些不利影响,可采用以下调度措施减小或消除。

1.采取人造洪峰调度方式

水库的径流调节使坝下河流自然涨落过程弱化,一些对水位涨落过程要求较高的漂流性产卵鱼类繁殖受到影响。根据鱼类繁殖生物学习性,结合坝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通过合理控制水库下泄流量和时间,人为制造洪峰过程,可为这些鱼类创造产卵繁殖的适宜生态条件。鉴于三峡工程对长江荆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的不利影响,目前正着手进行“人造洪峰”诱导鱼类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2.根据水生生物的生活繁衍习性灵活调度

水库及坝下江段水位涨落频繁,对沿岸带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等繁衍不利。特别是产粘性卵鱼类繁殖季节,水位的频繁涨落会导致鱼类卵苗搁浅死亡。因此,水库调度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尤其是产粘性卵鱼类繁殖季节,应尽量保持水位的稳定。我国很多渔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水库,在水库调度中都采取了兼顾渔业生产的生态调度措施。如黑龙江省龙凤山水库在调度上采取春汛多蓄,提前加大供水量的方式,然后在鱼类产卵期内按供水下限供水,使水库水位尽可能平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控制低温水下泄

水库低温水的下泄严重影响坝下游水生动物的产卵、繁殖和生长。可根据水库水温垂直分布结构,结合取水用途和下游河段水生生物生物学特性,利用分层取水设施,通过下泄方式的调整,如增加表孔泄流等措施,以提高下泄水的水温,满足坝下游水生动物产卵、繁殖的需求。

4.控制下泄水体气体过饱和

高坝水库泄水,尤其是表孔和中孔泄洪,需考虑消能易导致气体过饱和,对水生生物、鱼类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鱼类繁殖期,对仔幼鱼危害较大,仔幼鱼死亡率高。水库调度可考虑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溢流时间,降低下泄的最大流量;如有多层泄洪设备,可研究各种泄流量所应采用的合理的泄洪设备组合,做到消能与防止气体过饱和的平衡,尽量减轻气体过饱和现象的发生。此外,气体过饱和在河道内自然消减较为缓慢,需要水流汇入以快速缓解,可以通过流域干支流的联合调度,降低下泄气体中过饱和水体流量的比重,减轻气体过饱和对下游河段水生生物的影响。

(三)充分考虑泥沙调控问题

长江是一条泥沙总量大的河流,在长江上修建水库,库区泥沙淤积与坝下游河床冲刷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是建库后的自然现象,无法避免。泥沙冲淤对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影响,是检验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处理得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水库的泥沙调度,须结合水库的综合利用、目的和水库本身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慎重对待。

长江流域的河流一般水大沙多,且来水来沙量多集中在汛期,为减小库区泥沙淤积,长期保留水库大部分的有效库容,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一般采用汛期结合防洪降低库水位以排沙,非汛期蓄水抬高水位以兴利的“蓄清排浑”的水库调度方式运用,通过这种调度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泥沙冲淤带来的不利影响。

水库泥沙淤积将直接造成库容的损失、库尾段的淤积,会引起库尾水位的明显抬高、变动回水区航道与港口的运行安全等问题。通过采用“蓄清排浑”、调整运行水位以及底孔排沙等调度方式,可有效减少泥沙淤积和改善变动回水区的航运条件。如长江三峡水库属于河道型水库,滩库容相对较小,来水来沙量集中在汛期,大量水量需要下泄,水库正常调度采用175m-145m-155m方案,在水库运行100年后,库区泥沙淤积基本平衡,但可仍保留防洪库容约86%,保留兴利调节库容约92%。而采用“蓄清排浑”的调度方式运用,可有效的减少泥沙在库尾段的淤积,水库运用100年后,长寿以上的淤积量只约占总淤积量的3.6%左右。

水库的调蓄改变了天然河流的年径流分配和泥沙的时空分布,汛期洪峰削减,枯季流量增大,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坝下游河道将发生沿程冲刷,同时因流量过程调整,下泄沙量减少,河势将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河床冲刷及河势调整对防洪与航运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河床冲深,降低洪水位,增加河槽的泄洪能力;年内径流分配的调整,有利于浅滩航槽的改善。但在河势调整过程中,可能危及防洪大堤与护岸工程的安全,也可能出现局部浅滩恶化。水库可按“蓄清排浑”、调整泄流方式以及控制下泄流量等方式,通过调整出库水流的含沙量和流量过程,尽量降低下游河道冲刷强度,减少常规调度情况出库水流对下游河道冲刷范围并延缓其进程,以减小不利影响。

(四)充分考虑湿地保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