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1 07:42:34
新时期范文篇1
关键词:新时期;业财融合;财务管理
业务工作与财务工作在企业占着非常大的比重,这是企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两个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如何在这一阶段下提高企业业财融合效果,是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也是现阶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
一、新时期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联通存在障碍。企业内的工作人员没有将业务工作的信息告知给财务工作人员,两者之间的沟通效果较差,其沟通质量无法提升。企业业财融合的效果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甚至会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下降。(二)财务分析体系不健全,管理指标不足。我国企业在建设业财融合时,其建设的效果较差,并没有真正地考虑到企业的发展质量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导致财务分析体系的不健全,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效果也无法提升。(三)缺乏相关的组织框架。企业在进行业财融合时,没有考虑到业财融合的整体流程以及组织框架的设计。业财融合的核心是将业务内容进行简要的梳理,明确业务内容的梳理方式,才能促使业财融合的质量得到提升。
二、新时期企业加强业财融合的对策
(一)全面业财融合的路径选择。在新时期下企业想要提高业财融合的最佳方式,应制定相关的目标,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之间的联通。通过对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整合机制建立提高财务数据的使用效果,同时确保业务人员对财务数据实时进行浏览,了解财务部门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效果,通过调整框架组织能帮助企业内的业务部门适应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财务部门通过业财融合路径的选择也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效果,降低人力成本,推动财务人员进一步地进行学习。以往有很多人员不了解财务与业务之间的融合对企业发展而言的意义,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仅仅负责财务工作的部分,没有向管理会计的方向进行转变,传统的会计工作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企业经济发展,企业需要培养高级的会计人才,明确管理会计的使用效果,不断完善企业内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关流程。以数据联通的角度分析企业新阶段实现业财融合的积极意义,并且摒弃传统的销售方式,将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相整合,让企业内的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互相了解工作状态,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通过共享服务的应用,能让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地进行工作,了解到每一个工作流程中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需要负责哪些内容,形成术业有专攻的工作方式,进行业财融合时也可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直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其单元以及整体的信息服务效果、信息的质量建设。随着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独有的价值链竞争,企业在日常工作时不仅要改善企业的内部职能,还需要与企业内的供应商、企业的客户建立一个高效协作的关系,确保企业财务人员、业务人员了解到现阶段企业发展上、下游企业以及行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在运行管理时,整体的效果得到提升,与财务部门加大沟通的质量,改变传统业务部门在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企业,需要考虑到运行管理中业财融合的意义。运行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价值链上的各类活动进行简要的设计以及管理,逐步提升组织在管理中的整体效率。企业管理者需要建立一个严格的企业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模式,对企业在进行义财融合中各个网点进行管理,无论是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是企业在集中管理时所选择的集中管理方式,都应该逐一进行考虑,确保企业的业财融合效果提升,满足企业发展中的需求。针对企业内的财务部门可以选择集中管理的方式,企业内所建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全面地结合业财融合方式,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运行管理中也需要结合管理制度的内容做到标准化的管理,通过与管理人员的沟通,明确知识管理的方式与现阶段运行管理中管理的主要流程,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结合会计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为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提供最佳的方案。在方案设计时更应该了解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以及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方向,根据企业的现阶段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在进行业财融合时,两个部门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二)全面业财融合方案设计。业财融合过程中其主要基于共享服务体系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包括了流程的管理、组织框架以及运营管理等不同的内容。信息系统是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基本内容也是基本的框架,在信息系统中需要明确的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两个部门可以随时地观察到对方部门的信息内容,并且根据对方部门的信息内容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规划,而管理流程和组织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运行时的运行效率产生了影响,需要企业内的所有人员参与到其中,设计融合方案。不仅仅是要求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两个部分进行共同的工作,要求企业内所有员工认知到业财融合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模式,并且对所有的员工进行工作规范,使得每一项流程都能做到非常标准,应组织和构建与其他要素相互关联的内容,通过构建战略地位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效果,让企业内人员结构与人力资源的使用效果更佳。应对企业内所有的工作人员,根据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在工作中的优点、缺点进行有效的规划,提高人员的使用质量,并且提升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企业当前需要不断地去优化整体的流程,并且组织相关的人员,将其放在相应的岗位上,提高人员的配置效果,提高企业内的资源配置效果。在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业财融合的使用效果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的业务发展息息相关,业财融合建设框架中每一个要素都会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产生一定的风险。要素的管理中,对所有的风险进行简要的评估,并且明确信息系统的设计环节,确保信息系统能真正地实现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使用,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中,结合业务的发展需求,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需要将数据放在业务的前端,这样业务人员可以了解到现阶段的财务发展状况,根据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预算管理,明确在业务开展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深入发展,也能让企业财务共享系统的建设质量提升。分析和建设企业财务共享系统时,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内容,进而提高财务共享的整体质量,既核算层、管理层以及决策层这三个不同的层次。在日常工作时都对企业的工作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地帮助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在数据处理时的数据处理效果,需要将报销系统和税务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并且将其与业务数据进行整合。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为业务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外部数据信息,提高管理的整体成本。企业管理层的人员,应考虑到现阶段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其成本包括了哪些内容,对每一个项目执行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在项目开展之前应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以及绩效考核。决策层的工作人员则需要在进行系统管理时对每一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到数据分析模型在使用时的使用方式,或者通过专家集中分析数据,对数据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挖掘,建立一个数据分析体系,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最佳的数据,提高数据的整体使用效果。(三)流程管理和组织框架设计。建设财务共享的中心进行总账和报表的管理,需要企业工作人员分析应收账款的内容,这些日常工作重复性相对较高,部分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在日常工作时认为其工作过分重复,并且无聊,工作的质量无法提升。企业需要在日常工作之前与员工进行大量的沟通,保证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时,了解到业财融合的意义,在企业的业财融合中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其独特且不可被忽略的工作价值,做好每一个环节,提高企业内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整体效果,企业的核心内容也能得到提升。企业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基础性业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管理者在开展业财融合时需要分析和考虑到的内容。企业需要进行集中的资金管理,完善报销管理的方式和应付管理,明确在资金管理过程中,流程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效果,让业财融合的质量更佳。资金管理主要将其分成资金支付流程以及资金的收款流程,资金支付流程包括了现金付款以及银行付款两个不同的流程,任何一个流程都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以及业务人员对流程进行深入了解,确保在日常工作时可以按照流程逐一地进行工作,也可以增加互联网的ag尊龙app的支付方式,利用互联网的ag尊龙app的支付方式,实时查询到期支付的效果以及支付的状态,防止出现重复支付的问题。确保企业内所有资金都可以按时支付,而资金的收款流程也应该明确如何进行收款,在收款中要结合现金收款、银行收款以及互联网收款三种不同的收款方式,避免在收款过程中其收款的记录过于复杂导致工作效益下降。企业内的资金管理部门应对企业所有的账户进行分析,而没有到账的项目则需要定期地进行记录,如果企业当前的报销流程也需要进行优化,可以将报销分为三个不同的环节,分别为申请、借款以及还款环节。进行报销时按照报销的环节进行分析,提高报销的质量能够缩短报销的时间,满足企业的财务发展与业务发展,优化企业构建、采购流程。企业的采购流程经常会出现小金库等现象。为此,优化企业的采购流程,对于企业的运行效果以及降低经营成本有着积极的影响,企业的采购流程优化还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行业选择是否要建立独有的物流体系。企业发展初期,物流体系则可以忽略,因为部分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去建立单独的物流企业,企业应站在产业链的角度去分析在哪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建设物流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十分严重,在新的时期下企业如何进行业财融合,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企业应明确业财融合为企业找到了管理的全新途径,提高业财融合的使用效果,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温立辉.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20(9).
新时期范文篇2
一、实现一个目的:创建大众财政新体系
构建大众财政框架是我国财政改造的目的模式和选择取向。从肯定程度上讲,也是深化效益财政配置的重要契机。其重要表现在:第一,创建大众财政体系要求科学处置惩罚当局与市场的干系,要求当局以充实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底子性作用为目的,以补充市场失灵为着力点,维护和推行财政职能,订定和实验财政政策。在大众财政框架里,财政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干与力度及其效果现实上增大了,财政将以市场为依托和准则,越发积极有用地到场社会经济运动,从而大猛前进财政配置资源的屈从并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创建大众财政体系要求财政以大众范畴为职能范畴,属市场范畴的大众付出就要退出,属大众范畴的大众付出就要到场和增强。这样可以优化财政付出布局,使财政投资突出重点,从而前进财政投资的范畴效益,增强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第三,创建大众财政体系,将当局与一样平常盈余性的市场运营主体区别开来,当局不再到场盈余竞争。这不光大大淘汰了财政投资危害,淘汰了财政资金的丧失和浪费,而且还会使财政付出越发看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进。从这个角度看,创建大众财政体系是配置效益财政的一定选择和最佳途径。第四,创建大众财政体系,有利于前进财政收入质量。在大众财政框架里,税收是大众商品和大众服务唯一公正的价钱表现情势,也是大众财政的唯一公正的底子收入要领。因此,创建大众财政体系一定要求理顺分配干系,加大费改税的力度,前进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这将有利于前进财政收入质量。第五,创建大众财政体系有利于理顺各级当局的财政分配干系。各级当局可以凭据大众商品的层次性、外部性等属性和地域内市场失灵状态来界定各级财政的运动范畴和范畴,这有利于各级财政明确和变革财政职能,有利于各级事权的公正分别和财权的科学确定,从而使各级财政分配干系越发清楚、科学和范例。字串5
配置效益财政的历程与创建大众财政体系的历程是相互讨论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财政因此餍足社会大众须要为目的的财政运动模式,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财政范例。而效益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财政运行机制和运行要领,因此财政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财政运动模式。这样,配置效益财政理所虽然要以创建大众财政体系为目的。财政运动如果逾越了大众财政体系就不行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目的。因此,大众财政为效益财政配置确定了目的定位和刚强尺度。而效益财政作为一种科学的运行机制和要领,又为创建大众财政体系办理了实现情势标题。我们以为,大众财政增强了效益财政的生命力,效益财政也为大众财政增加了活力,两者的有机团结,将发挥最佳效应,从而将极大地促进财政振兴。这就要求我们在财政事情中必须以大众范畴为运动范畴,准确处置惩罚当局与市场的干系;必须以效益最大化为底子取向,准确处置惩罚财政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干系;必须以财政创新为底子本事,准确处置惩罚财政自我调治、自我改造、自我生长的干系,从而实现效益财政配置与构建大众财政框架的最佳配合。这敷衍推进新时期的财政改造与生长,促进财政的全面振兴,实现创建稳固、平衡、壮大的财政目的,有侧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字串8
二、前进两种本事:财政气力和财政创新力
振兴财政的历程便是一个不停强化财政气力和增强财政创新力的历程。前进财政气力和财政创新力是新时期效益财政配置的中心使命,是创建平衡、稳固、健全的财政机制的须要,是抵抗财政危害的保证。
1.财政气力。财政气力是指推行财政职能、完成财政使命、实现财政目的的本事,包罗财政罗致本事、财政调控本事和财政保障本事。深化效益财政配置必须以增强财政气力为着眼点。增强财政气力首先要增强经济气力,由于经济生长的状态决定了财政大概得到的财力。在大众财政框架下怎样增强财源配置,壮大财政底子,是效益财政配置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其二,增强财政气力须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造。在经济生长水温和经济气力范畴肯定的情况下,财政体制决定了当局现实得到财力的多少。当前,尤其要看重议决体制调解,增强省级财力,前进省级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其三,增强财政气力,要充实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包罗运用财政转移性付脱本事,比如针对某些社会群体的财政补贴和重要针对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等本事以前进住民可付出本事和增长即期斲丧;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等经济本事,以充实变更和吸纳社会资金到场底子步伐、高新技能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有选择地运用加快折旧、投资抵免、税出入出等本事,以引导经济布局调解、产业升级、技能创新和出口需求。着末,增强财政气力要增强财政办理与监视,分外是增强对财政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和监控,实时分析和掌握财政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抵牾和标题以及财政危害因素,创建财政后备基金,增强财政抗危害本事。
字串6
2.财政创新力。财政创新历程是财政自我调治、自我顺应和对外开释财政能量的历程,效益财政配置应牢牢围绕前进财政创新力开展事情。首先,要增强体制创新。议决体制创新,增强各级财政自主理财、自求平衡的积极性。当前应议决创新,完满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财权、事权分别和转移付出制度的创建上取得新突破。其二,要增强办理创新。要不停分析达政办理中的新标题、新事物,不停探索财政办理的新思绪、新要领,开心创建财政办理的新模式,实现财政创新制度化、一样平常化和体系化。其三,要增强政策创新。对地方财政来讲,财政政策创新重要是科学选择和运用财政政策创新本事和创新东西,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心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实现财政政策同钱币政策、公债政策的调和配合。当务之急是要充实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保证、财政债券等本事和东西,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反周期调治作用。
新时期范文篇3
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
“素质”一般是指人在一定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修养而形成的内在特质,它是人从事一定活动必备的主体条件,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等。在正常人身上,这些素质虽然都必不可少,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和个人修养不同,各方面素质又有强弱和大小之别,其中有一种素质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核心素质。
领导干部的素质是领导主体从事领导活动、履行领导职责必备的基本素养。它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不同时代的领导者都有与其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核心素质。
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认识水平比较低,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发展比较慢。虽然劳动技能也在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也在逐步改进,但是速度和幅度不大;虽然社会也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上台后,基本上仍然延续旧的经济方式和政治秩序。对于领导者(统治者)来说,由于社会变化的范围比较窄、节奏比较慢、压力比较小,前人和自己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领导(统治)经验十分宝贵,凭这些经验就能够实现有效的领导(统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经济时代的领导者是经验型领导者。
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生产实现了工业化和技术化。这一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规模生产复制产品。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产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即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一般说来,由于知识更新和技术改进速度较慢,一个新的产品一旦投入批量生产,就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更新的产品进入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者的责任,就是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之相适应,由于社会生活的集中统一性和齐一性,政治领导者和文化领导者的主要责任是利用自己学到的管理知识和特有权力进行社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时代的领导者是管理型领导者。
新世纪,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型领导者。领导者固然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创新能力,但在新的世纪和新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和首要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创新。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跳动脉搏,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把改革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此外,领导干部之所以应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在于他们不仅仅是一般创新者,还是创新的领导者。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容忍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带头创新和推动创新,担负起时代和事业赋予自己的领导责任。
从领导干部素质本身的构成来看,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素质整体中,创新能力将成为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单纯的“有知识”、“会管理”、“能力强”等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不是有效领导的关键。“有知识”还要会创新,不能创新,知识再多也没有意义;“会管理”也要会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会创新、不善创新,不能说是“能力强”。在不断发展变革的新世纪,开拓创新能力是领导者的首要素质,也是一流领导者与一般领导者的最重要区别。
二、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它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它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洞察能力、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开拓创造能力等等。创新,就是这些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素质为基础的,领导干部从事创新活动,至少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换句话说,领导干部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1.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由于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独立性是指主体具有自主性,在思考和行动时能够自由做出决定,不受他人的干扰和支配。创新与个性和独立性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虽然是社会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最初的创新总是由个别人做出的,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如果个人受制于人,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不能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只能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考和行动,就不可能有创新。
当然,这里的个性不是指怪僻、任性和故意同别人唱反调,独立性也不是指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封闭状态。如果领导干部将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不接触社会,不参加实践,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关起门来搞创新,必然是闭门造车。即使有所谓“创新”,也难以合乎实际和推动实践发展。保持个性和独立性与走群众路线是不矛盾的。领导干部只有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不断创新。
2.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经验广义上也是知识)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四年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受用终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过时和老化。知识经济时代则不然,如果以现在公认的知识半衰期6年计算,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其四年所学知识可能有30%已经老化。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和无能无用的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领导干部只有站在时代前列,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
3.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它们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才会自觉地把国家政策和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曾有丝毫创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当然,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一定就能创新。要创新,还必须借助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求异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新思维又是整合性思维,它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创新思维还是联想性思维,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超时空联想等多种形式,加以引伸或移植,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领导干部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推动实践创新,就要自觉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4.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创新是对传统的否定。如果把传统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圣不可违反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传统有两类,一类是合时宜的、有益的传统,一类是不合时宜的、有害的传统。领导干部既要乐于接受和继承有益的传统,也要敢于否定过时的传统。在现实中,传统往往是与权威、上级、书本、原理、原则、经验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主义,而是遇事问个为什么,不盲目相信和崇拜;这里的“批判”,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对对象采取分析的态度。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上级,珍视经验,依靠专家,但又不迷信他们。当这些东西与实践发生矛盾时,他们会自觉地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因而能经常创造出新的成果。
同时,创新又是对现实的超越。“现实”即当下的客观实际。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来说,客观实际是第一性的,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超越实际的条件和可能。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为了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就应该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满足于现实和既有的结论。否则,就不可能创新。
创新还必须有自我否定精神。创新不但要敢于否定他人,而且要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认识和经验,特别是那些在工作中做出重要成绩的领导者。现实中不乏这样的领导干部,新到一个岗位后,为了打开局面,一般能够推陈出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一旦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陶醉于这些成功经验之中,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框框,因而很难继续创新。
创新还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要创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达到新境界,就必须进行探索。而探索是要冒风险的,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尤其是领导干部,创新不成功,不但会造成一定损失,而且还有可能丢掉乌纱帽。因此,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有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敢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四平八稳,是不会创新的。
5.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就范围和社会影响而言,创新分为局部性创新和全局性创新、战术性创新和战略性创新。全局性和战略性创新是根本性创新,离不开对全局的观察、了解和把握。只有站在全局高度,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进行全局性战略创新。
领导干部的创新主要是战略性创新。领导者不同于一般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更不同于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是管全局的,其主要职责是对全局的运转和发展进行战略谋划,提出发展的大思路,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因而尤其需要培养训练驾驭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洞察全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宏观指导能力,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发现、把握、利用机遇的能力,以四两拨千斤、用重点局部推动全局的能力等等。
三、为领导干部培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机制
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要使领导干部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和争相创新,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一套有利创新的社会机制。
1.创新激励机制。人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一旦发挥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但是它也像自然资源一样,不开发利用和善待保护,不会自己发挥作用。因此,只有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追求创新、个个争相创新的开拓创新局面,推动社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就领导干部而言,最大的创新激励不是金钱,不是荣誉,而是科学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要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政绩考核制度和任人唯贤的选拔任免制度,把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和任免干部的重要标准,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机制。对于那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业绩突出的干部,要大胆提拔任用;对那些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思进取、政绩平平的人,不但不能委以重任,而且要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激励创新的社会机制,引导领导干部不断进行创新。
新时期范文篇4
基于以上这些考虑,中央决定举办今天这个报告会。下面,我作为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员,谈一些学习体会和认识,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列宁在创建和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他明确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它“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列宁还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要看其理论、路线、纲领的正确性,同时也要看它在无产阶级运动中的实际表现和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是由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必须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必须通过全体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来体现其先进性。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始终高擎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旗帜,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党的一大明确把我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表明,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同志强调,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把党员教育和锻炼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1929年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上,同志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我们党的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当时的形势、任务及党员队伍状况,同志提出了党的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强调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夕,同志从党夺取全国政权后继续保持先进性的战略高度出发,及时告诫全党要警惕党内可能滋长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和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他号召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革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并领导我们党就执政条件下加强先进性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作出了巨大努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总结“”的深刻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1980年初,他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是一个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特征不断回答的问题。邓小平同志郑重提出了做合格党员的问题。他说:“我们这个党要恢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一个党员要合格的问题。合不合乎党员的资格,合不合乎党员的条件,这个问题不只是提到新党员面前,也提到一部分老党员面前了。”他强调:“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要通过思想教育,“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党和群众的关系有显著的改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要使党“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工作,对保证党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起到了重要作用。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特别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我们要始终铭记在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同志强调:“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党的十五大对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打下了坚实基础,增添了新的活力。
以同志、邓小平同志和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一脉相承,为我们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
党的**以来,党中央继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它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我们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强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全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集中全党全国的智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等,都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回顾我们党长期以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四点重要启示。
第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历史表明,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我们党刚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力量是十分薄弱的。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党不仅成长为一个有6800多万党员的大党,而且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使国家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并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离开了这种先进性,我们党不可能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不可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可能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拥护和支持,也不可能成为革命、建设、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当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党的先进性的真谛,就能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固然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的先进性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曾经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特别是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面向未来,我们党任重道远,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第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推进理论创新和加强理论武装,对党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发扬正气和抵制歪风,整顿软弱涣散的组织,严肃处理违纪违法党员和清除腐败分子,这些都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做好的经常性工作。同时,必须把做好经常性工作与适应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夺取武装斗争的全面胜利,我们党开展了这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提供了有力保证。前些年,我们党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讲”集中教育活动,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在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从新的实际出发,对经常性教育同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这一成功经验的运用。
二、深刻认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中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我们党肩负的任务和党员队伍的现状、经过全面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国际上看,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天下并不太平。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各种力量进一步分化组合,但围绕多极还是单极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可望保持增长态势,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更加突出。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但西方敌对势力仍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境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渗透。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总之,无论从国际上还是从国内看,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能不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能不能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科学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素质的考验。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从总体上说,我们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好的、有战斗力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党员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大批像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采和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事实充分说明,党员队伍的主流和基本面是好的。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员队伍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截至20**年底,我们党已经有6823.2万名党员。其中,党的十四大以来入党的2333.3万名,35岁以下的党员1529.7万名。这些数字表明,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新党员、青年党员明显增加,老党员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的考验,党员的教育管理任务更加繁重、更加紧迫。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有的甚至存在“信仰危机”。二是有些党员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极少数党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个人名利斤斤计较,有的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三是一些党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有的不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重大问题公开唱反调。有的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热衷于讲交情、拉关系。有的缺乏组织观念,不参加甚至长期不过党的组织生活。四是有的党员对国家发展大势看不清,对一些现实问题认识模糊,精神萎靡不振。极少数党员甚至不想继续当党员。党员队伍中存在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分析起来,主要是:国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导致有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和滋长,以及一些涉及个人的具体困难和矛盾,导致有些党员对党和党的事业失去信心;一些党员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思想滑坡;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薄弱,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党员思想变化的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地方和部门党组织治党不严,对党员教育管理抓得不紧,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总之,我们党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人民群众对我们党要求很高、期望很大。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认真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希望同志们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下最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件大事办好。
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中央在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这段话,从理想、信念、宗旨和作风等方面,对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概括,全体党员都要身体力行。这里,我想强调以下几条。
(一)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共产党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革命先驱面对绞刑架,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夏明翰烈士临刑前,挥笔写就了成为千古绝唱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现在,有的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说到底,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
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既要正确认识目前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更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更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就是说,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既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也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二)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
勤奋学习,是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我们正处在知识创新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不懂得和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即便是过去懂得和熟悉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的问题。面对这种新形势,全党同志一定要有学习的紧迫感,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
共产党员加强学习,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经验。列宁有句名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共产党员要自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当前特别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在新世纪新阶段,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关键是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自觉付诸实践,努力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实践者。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不断深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提高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判断上来,不断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本领,解决突出问题,切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还要广泛学习法律、科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切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通过全体党员的勤奋学习,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
(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为了尽快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累倒在工作一线。孔繁森情系藏族同胞,长期在西藏工作,用满腔热血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郑培民立志“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恪守“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享清福”的信条。任长霞坚持执法为民,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为民爱民,用满腔热血实践了她“还老百姓公道,是人生最大的追求”的诺言。牛玉儒坚持做官不谋私利、一心只为老百姓,用自己的一生履行着共产党人的誓言。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为党旗增添了光彩。
共产党员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权力观的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使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党和人民的事业是由无数具体工作推动的。党的执政能力也是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组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千百万共产党人在本职岗位上所做的具体工作和不懈努力。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必须体现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体现到带领群众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开拓进取的实际行动中。
一名党员的作用,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来说,就像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螺丝钉虽小,作用却不可低估。共产党员大都在一定的岗位上承担着一定的任务。这些看来平凡的工作和任务,都是同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党的整个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一名党员都应该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党员,我应该为党、为人民做点什么?共产党员应该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同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
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盲目攀比,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使人民群众得到切实利益。
(五)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过去战争年代我们打胜仗,靠的是这一条;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这一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必须发挥纪律严明这个优势。
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首先必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这是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决不允许对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才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位置,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坚持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带头维护党纪的严肃性,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监督。共产党员要自觉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决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六)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有人可能会说,在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提倡艰苦奋斗是对的,现在生活改善了,条件好了,还提艰苦奋斗合时宜吗?我们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要大家再回到嚼草根、吃树皮那种生活中去,而是要保持那么一种革命精神、那么一种勤俭作风。必须看到,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来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
共产党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带领群众百折不挠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就是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成绩面前不自满,困难面前不退缩,戒骄戒躁、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就是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只有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才能低住腐败、抗住诱惑。同志曾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生活关,他说:“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使坚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共产党员都要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自觉防腐倡廉、拒腐防变,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全体共产党员都要积极投身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干部尤其要发挥表率作用
党员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是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研究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时,常委们一致认为,领导干部带头,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做起。为此,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研究制定了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举行政治局集体学习、听取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报告、召开党内外座谈会听取意见、开展谈心活动、建立基层教育活动联系点等内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既可以给广大党员作出示范,也有利于取得领导教育活动的主动权。
首先,要带头学习。搞好理论学习,是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前提。检验这次教育活动的成效,首先要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否下了真功夫、硬功夫,看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是否有新进步,看运用这一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新提高。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章、学习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其次,要带头查摆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民主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找准自己在党性党风方面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前几年的“三讲”教育活动中,各级党委和领导班子创造了用“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相互帮”方法找准存在问题的好经验。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运用好这一经验。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切实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真诚主动地向同事、下级和群众征求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领导干部之间要开展谈心活动,相互指点,相互帮助。
第三,要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健全党内生活、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在教育活动中,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党性、讲原则,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要勇于进行真诚的自我批评,又要敢于批评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还要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欢迎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特别是要借鉴“三讲”教育的做法,认真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要有听得进各种批评意见的胸怀和雅量。我们常讲,严是爱,宽是害。真诚的同志式批评,能够帮助我们打扫思想灰尘,认识和改正缺点错误。这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成长都是有益无害的。当然,开展批评要坚持与人为善,既要在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又不要纠缠细枝末节。
第四,要带头搞好整改。能否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衡量这次教育活动质量高低、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找准问题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立足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轻重缓急,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抓好整改。特别是要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让群众看到实效。
新时期范文篇5
都在犹豫,一直以来。对儿子独立性的培养到底如何定范畴?现在孩子衣食无忧,生活上父母也照顾得周到孩子长大了终究要自己独立的生活,应该在那些方面给孩子机会学会独立呢?
终于明白了学习上要慢慢的让孩子自己独立的面对,听了钱教授的讲座。家长监督习惯的养成,有技巧的沟通和引导,孩子有能力独立的处理好自己的学业。生活上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只要力所能及的事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学会做,做不好没关系,多做几次就会了像整理自己的房间,洗洗自己的袜子,整理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适当的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但孩子吃的方面,大人要有保障,早餐能准备热乎乎的食物,而不要让我孩子啃冷面包喝冷牛奶,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别随便的让我孩子对付着吃,吃是父母该为孩子包办的大事。
应该高兴,最让我有感触的孩子可以自己去坐车了还需不需要陪着或接送?这是自己最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孩子可以独自出门。但心里老是放不下。钱教授告诉我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观察,觉得未满18岁的孩子,本身就是未成年人,心智和心理都很难应付许多的突发事件。再者现在社会,比起以前是复杂多了以前自家的孩子都养不活,谁会去偷去抢别人的孩子呢?现在可不一样了偷了抢了别人的孩子是可以换钱的有许多人就是敢去冒险,可我不能让我孩子去冒险。以前的人很纯朴,现在孩子们就比较暴躁,受社会方方面面开放性的感染,动不动就使用暴力,动不动就威胁,一不小心自家教育良好的孩子就会受到伤害,有成年人在旁边当然就可以避免了可经常就因为没有大人在旁边就酿成了悲剧。18年,只需要陪我孩子18年,18年以后,想陪都没办法陪了而且我孩子还真是怕我陪了这18年,还是好好的陪着我孩子,好好的守护着我孩子。成年了孩子体力心智都成熟了有能力自己应付复杂的局面了就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吧!
新时期范文篇6
1.档案管理不够标准化、规范化。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干部人事档案,更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的档案管理单位对干部档案存放管理工作要做到规范有致,不容马虎。但是许多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不够标准化、规范化,这样不仅影响了档案的存放质量,也拉低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对档案在社会应用和科学有效管理方法上的创新造成了阻碍。
2.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推进较为迟缓。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技产业的发展,目前人事档案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建成了现今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在个人基本资料方面也逐步取代了纸质档案。但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毕竟有限,所以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开发,比如说对干部年龄的阶段分布、教育程度、所学专业等方面,系统只会做简单检索和制表。在面对诸如所聘职工筛查、统计报告等领域则显得无能为力,不能够较为科学地为人事管理工作服务。除此之外,在最基本的资料汇集和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容易在资料更新时造成遗漏,不能保证档案管理部门接收到第一手信息,给档案在信息流通领域造成困难。此外,某些重要信息诸如教育程度等内容的缺失将会给档案的内容完整性造成缺陷。
3.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时期条件下,官员的任职条件和人员资料管理方法都有了新的内容,提高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档案管理部门所聘用的职工业务水平还跟不上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行业内从业人员也缺少培训和互相交流的机会。
二、新时期档案管理的策略
新时期条件下,知识和信息不断交汇,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转型,创新制度、拓展思路,切实向满足社会需求方向迈进。
1.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干部人事档案的主要作用不仅体现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还体现在官员的日常调换、职称考评、薪资待遇等角度。目前,我国在档案管理进程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要充分运用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规范细则,来提升档案管理行业的整体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2.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在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按部就班地推进管理工作不断向前。首先,要完善平台,让资料信息可以自由传播,让当代的信息传输能力得以发挥作用,逐步推进档案管理的智能化,能够对官员和有关部门加以区分认证,给其更加广泛的权限,以方便检索所需资料;其次,运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做好日常的档案资料备份工作和丢失数据后的恢复。第三,制定细则来规范日常作业流程,尤其是在资料的录入和日常所用工具方面的规范细则,以此来降低错误的发生率。最后,实现干部信息日常管理的动态化和科学化,始终保持其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部门的统计和审查做好保障。
新时期范文篇7
一、《花城》与“新时期”作家的构成
《花城》前七期虽然顺利打开了局面(创刊号印数即达25万册),两年内就已经站在了很高的文学平台上,但直到80年代其作者群才算基本上全面代表了“新时期”文学的作家构成。不过,《花城》在创刊阶段就建起了一个水准很高的老中青作家梯队,这已十分不易。早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时,出席会议的作家代表可谓“五世同堂”(五四时期的“文坛老将”、五四以后的作家、新中国培养的作家、“右派”作家、文坛新秀)。《花城》前七期的作者,恰能展现这一构成的概貌。老作家有:巴金、沈从文、叶圣陶、夏衍、卞之琳、萧军、萧乾、端木蕻良、臧克家、姚雪垠、艾芜、徐迟、杨沫、聂绀弩、陈登科、欧阳山、秦牧、王西彦、黄药眠、黄裳、叶君健、严辰、邹荻帆、蔡其矫、吴有恒、李克异、曾敏之,等等;中青年作家有:张洁、林斤澜、从维熙、彭燕郊、李瑛、沙鸥、黄永玉、柯蓝、李晴、雁翼、范若丁、梁信、祖慰、王先霈、陈伯坚、程贤章、谢竟成、、彭拜、韦丘,等等;青年作家有:刘心武、史铁生、高行健、孔捷生、郑义、陈建功、洪三泰、杨干华、林贤治、段剑秋、毕必成、王梓夫、翟禹钟、林雨纯、李钢,等等。从以上作家队伍的构成来看,其影响已是非同一般。1981年,《花城》与《收获》《当代》《十月》一道被誉为“新时期”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后又与《收获》《钟山》形成所谓“三足鼎立”,《大家》创刊后,又有了“四分天下”之说。正是由于《花城》的高水准作家队伍的建构,以及其先锋探索姿态,才使它在“新时期”文学发端之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镇。当代文学史一般认为,80年代作家的“主体”由“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和知青作家两部分组成。然而在“新时期”文学发端之始,作家的“主体”实际上由老作家和“复出作家”构成,《花城》前七期可以证实这点。只是,作家队伍在当时已开始出现分化与重组,最明显的莫过于,老作家与“十七年”时期的中心作家已在加速失去文坛的中心地位。其原因大致有三:一,老作家已难维持曾经旺盛的创作活力,他们已处于人生的回忆与整理阶段,更容易被作为“财富”或“资源”来对待;二,“十七年”时期的中心作家已难合拍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他们不再受到重视;三,思想解放运动与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对很多老作家和“十七年”时期的中心作家往往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文坛热点集中于对外来文化思想的转化吸收与自我创新上。不过,这并非意味着老作家在“新时期”无所作为。事实上,诸如巴金、杨沫在内的很多老作家及其曾经的中心作家,在当时及之后的八十年代,都激起过很大的反响。《花城》前七期的作家作品,就很能说明问题。“复出作家”和知青作家后来成为“主体”,这是一种必然。前者以文化英雄的身份回归文坛,社会心理优势明显;另外,他们的创作观念与“新时期”的潮流并无隔膜,复出之时即能融入;再者,“复出作家”正处中青年精力旺盛期,生活储备充足,他们一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中坚,委实不足为怪。与此同时,知青作家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经历了特殊年代,饱含倾诉的欲望,更希望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这些都会促使他们迅速作出反应,迎时代潮流而上。其中,不少知青作家“”时期已开始创作,只是还未定型尚处探索阶段,“新时期”的到来,正给他们一展身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知青与其他一些青年作家,在“新时期”文学发端之始,即已显示非凡的实力。《花城》前七期不仅发现了一批青年作家,而且努力发掘他们的潜力。《花城》在“新时期”文学发端时期所作的巨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正源于此。当时刘心武37岁,高行健39岁,史铁生28岁,郑义32岁,陈建功30岁,孔捷生27岁,林贤治31岁,李钢31岁,等等。洪子诚在《花城》上发表文章,当时也只有39岁。其中刘心武、高行健、史铁生等人,在当代文学史上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总之,《花城》自创刊之后的七期,我们从中不仅能够看到“新时期”作家构成的概貌,而且《花城》也为青年作家的发现、培养与整体文坛格局的重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花城》与“伤痕文学”
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发表后,“”之后的文学就在“伤痛”中开始复苏。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正是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先后出现与交叉汇流中开始的。“伤痕文学”最早出现,但是在渴望光明与未来的时代潮流之下,以上三者很快变得模糊不清,融合难辨。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在控诉“”给人造成“内伤”的同时,进而将“”发生的历史原因上溯到更早的“十七年”时期,痛定思痛后,最终把眼光放到对未来的希冀上。《花城》创刊期与“伤痕”叙事密不可分。“伤痕文学”本指小说,但从《花城》前七期来看,“伤痕”在每种文体中都是集束式出现,可谓“遍体鳞伤”。除海外港台小说外,前七期共发表完整小说38篇,其中包含“伤痕”内容的竟达30篇。其他文体,包括诗歌、散文、电影文学、访问记,甚至是“花城论坛”的批评文章,涉及“伤痕”的内容竟也占六成以上。以现在眼光看,这类叙事似乎过于泛滥,可“新时期”文学恰恰是在“伤痛”之下揭开序幕的。所以,这是完全可以理解与谅解的一股文学思潮,《花城》也可谓扣紧了时代的脉搏,充分见证了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盛产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几近于无。《花城》虽有长篇小说连载,比如创刊号上有欧阳山的《柳暗花明》,但作品并非写于“新时期”;第二期有李克异的《历史的回声》,但其不仅写于“”期间,内容也是关于抗战的,着实没有“伤痕“的影子。研究者阎纲在当时就指出:诗歌、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话剧、散文报告文学,在“新时期”之初都已复兴,唯有长篇小说落后了。“长篇,制作困难;三年,时间太短”,“现代迷信和非现实主义侵蚀严重,包袱太重,积重难返,恐怕也是原因之一”②。其实不需做深刻的原因分析,“”刚过,文学大门洞开,“春风”吹拂之下,病树吐芽,鲜花含苞,大多数作家急切表现创伤性的记忆与进行短平快的控诉,实在来不及进行大架构的思考,这确乎合乎常理。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花城》创刊号即创20多万册的发行纪录,确实得益于“伤痕文学”。创刊号之所以畅销,极可能是因为头条发表了华夏的中篇小说《被囚的普罗米修斯》。小说讲述了“四•五”中的一个英雄人物,被当作反革命入狱又最终平反的故事。据说,当时多家杂志不敢发表,《花城》编辑部主任李士非坚信,平反是众望所归的、也是必然的,于是大胆采用了这篇稿子。小说发表后迅即引起轰动。就在小说发表后不久,也得到了平反。《花城》用稿之慧之锐之大胆,由此可窥一斑,也算是引领了“新时期”文学风气之先。同期还发表“伤痕文学”开创者刘心武的短篇小说《干杯之后》。从文末标注的写作时间来看,大概是《班主任》发表一年后的作品。这个短篇与《班主任》一样,都存在艺术上的粗糙与严重的“”文学的痕迹。比如小说一开始就说:“经历了一场‘’造成的洗劫以后,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便春风重降,温暖和煦,万物苏生”;类似政策说教的也不在少数,如:“新时期对政治思想工作的要求不是可以降低而是必须更高。党委需要立即更深入地学习领会、更坚决积极地贯彻执行党中央所制定的新时期的总路线,以及由这总路线所决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这些语言显得干枯与牵强,极大影响了小说的文学性表达。本来是写新老两代科学家在“经典理论”与“新理论”之间的争锋与所造成的心灵创伤的,结果让党委书记贺真架在当中,读来不伦不类,使得小说的主人公被喧宾夺主了。这类情形与“”遗风,以及不经意之间就冒现出来的“毛语体”,在前七期《花城》“伤痕”类作品中可谓俯拾即是,确实留下了“新时期“文学弊端的证据。然而,我们却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个缺陷。这些带有“伤痕”的“伤痕文学”恰恰是最真实的文学史痕迹,重读《花城》创刊阶段的文学,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种历史原貌与“新时期”文学的发端及其发展的历程。其实也并非没有异质性的“伤痕”作品。创刊号上林斤澜的短篇《一字师》读来就颇含深意,饶有趣味。《一字师》以第一人称述说了中学语文教师吴白亭对错别字十分敏感,出于职业习惯,看见错别字如不纠正就坐立不安,为了改正造反派小将大字报里的某个错字,曾几次被当场揪住批斗。这种近乎迂腐的固执行为或奇异之举,却饱含了一颗忠于教育事业,又顽强地同愚昧抗争的伟大心灵。第五期头条发表从维熙的中篇《泥泞》,这部小说已从纯粹的“伤痕”中挣脱出来,饱蕴反思与改革的意味,而且颇具历史感,让人耳目一新。小说以作者“我”和一个回北京途中的旅伴共同失眠而攀谈,来展开“我”与旅伴对往昔的追忆。小说的“伤痕”意味浓厚,被迫害者在反右派斗争和中先后遭遇悲惨迫害,从中看到在罪恶的年代中各种人物的伤痛与悲哀。尽管伤痛永远无法弥合,但作者却寄予了对光明的向往,最终以一种美好的理想来结束小说。伤痛中带着乐观,而不是停留在悲哀中无法自拔,从而催人反思、励人奋发成为小说的主旨。除了纯粹的“伤痕”叙事之外,有些作品以爱情为背景来写“伤痕”。毕必成的电影文学《庐山恋》(四期),李晴的短篇《茉莉啊,茉莉》(七期),两者中的恋人都因“”被拆开,也都因新时期的到来而再次重逢与结合,情节感人,且令人充满期待。此类作品在“新时期”同属“解冻”之列,是很有影响且非常受欢迎的。杨沫的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七期),则从另一角度来抒写科学家的“伤痕”,同时也融入了自身的创伤性记忆。杨沫是放下正在创作的《东方欲晓》来写这个报告文学的,她的写作姿态深深体现了一个老作家的责任感与良心。说《花城》在创刊阶段一“伤”到底,未免有失察之嫌。《花城》似乎在遍地“伤痕”中寻求某种平衡,海外与港台文学的引入恰如起到一种中和的功效。更何况,我们从第四期发表的小说来看,又似乎能感受到《花城》的某种努力与倾向。在本期的四个短篇与一个中篇中,我们实难捕捉到“伤痕”的影子,历史题材与民间传说成为叙事的内容。
三、《花城》与巴金、高行健
巴金是功成名就的老作家,高行健是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在此把两者并列来与《花城》进行讨论,似乎不太搭边。承前启后的两代作家,其实在“新时期”确实与《花城》有过关联,并且二者很具代表性。巴金是少见的能保持旺盛创作力的老作家,他几乎是在病榻上写成了《随想录》,这部随笔集被公认为“新时期”文学的重大收获,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高行健在《花城》上发表处女作,之后频频在上面发稿;他的实验性的戏剧创作对新时期文学影响很大;1981年《花城》出版了他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可以说这部书多少影响了整个“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再加上他2000年作为法国华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其特殊性确实不可小视。《花城》前七期先后推出了沈从文(五期)、巴金(六期)、端木蕻良(七期)三个老作家专辑。其中仅有巴金是作为头条推出的,可见《花城》对巴金的重视程度。该专辑包括巴金的《文学生活五十年》、王西彦的《炼狱中的圣火》、黄裳的《思索》、高行健的《关于巴金的传奇》,还有由巴金手订的《巴金文学创作目录》。巴金于1978年至1986年的8年期间应香港《大公报》之约,先后写了150篇“随想”,后总结集为《随想录》出版。在此再次着重提到《随想录》,是因为巴金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到《花城》的有四处之多,可见巴金是重视《花城》这本刊物的。《花城》中的文章影响着巴金,特别是“伤痕”作品对巴金触动颇大,比如当他读到《花城》上杨沫的日记《风雨十年家国事》时,竟然能使他“浑身颤栗”③。尽管这已不是《花城》创刊阶段的文章,但我们却可以看出一直以来巴金对这本文学期刊的关注。另一方面,《花城》重头推出巴金时,《随想录》还仍处写作过程之中,这不但体现了《花城》对巴金的尊重与期待,而且也在不经意间也融入到巴金《随想录》的写作过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花城》与“新时期”文学发端的关系又紧密了一层。《花城》与高行健的结缘,或许是因为独具慧眼地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这是一部不像小说倒像散文的中篇,当时不为很多期刊所接受。高行健较早接触西方现代派的写作手法,这部小说用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写一个老干部在“”期间的遭遇,涉及对革命信仰的忠诚,同时也是对“”的反思。这说明了,高行健在“新时期”文学发端之时,仍没有脱离“伤痕”文学的套路,只是写作手法不同,不过,他已从纯粹的“伤痕”发展到了“反思”阶段。《花城》对高行健充分肯定,而且高频率发表他的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他的创作欲望,《现代小说技巧》的出版,同样也大大刺激了他对现代小说技巧的探索。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把他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归功于《花城》对他早期创作的提携与帮助,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花城》对“新时期”文学的推动与发展所做过的不同寻常的努力。在这点上,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关于高行健,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他在评论法国现代派人民诗人普列维尔和他的《歌词集》时,体现出了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高行健,他的评论,显示出了他对文学的清醒,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文学的亲和。“诗人脱离人民,不为人民所了解,是本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不幸。”④从中可看出,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脱离当代文学的语境规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对西方现代手法的敏感。或许,他的批评,正切中了中西方文学各自的要害。在“新时期”文学发端时期,巴金的“写真实”与“反思”的姿态,高行健对现代派文学技巧的追求,颇具代表性的二者的合力,恰恰是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动力源所在。而这两者,尤其是后者,与《花城》确实有着难以抹去的紧密联系。
四、《花城》与国外文学思潮
新时期范文篇8
(一)新时期社区档案管理的主要特征分析。
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社区的档案管理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内容的多元化以及复杂化,由于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对社区管理工作的各方面真实的记录,这就涉及到诸多的管理层面,例如社区的组织以及业务,社区的服务等。并且在内容上也比较复杂化,以及在完整性以及系统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社区档案的来源比较广泛,以及在载体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城市社区档案来源广泛就决定了社区档案载体的多样性,有的是反映社区建设的面貌,有的则是开展社会活动等,并且在档案材料的动态性方面也有着重要突出。
(二)新时期社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新的发展时期,在社区的档案管理方面也愈来愈重要,社区的档案工作是强化社区党组织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的重要保障。对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能够为下岗职工以及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在社会各种的就业信息搜集过程中并对信息加以分类整理来建立信息档案,这样就能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另外社区档案的工作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也提供了服务,并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对社区的繁荣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服务,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服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所以综合来看,将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完成就要将其工作的效率有效提升。
二、新时期社区档案管理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新时期社区档案管理的突出问题分析。
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社区的档案管理过程中还有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社区档案管理的体制相对较为混乱,档案工作多为多头管理所困,并且在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性也相对较为缺乏。社区的档案管理的最大困难就是档案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没有得到有效统一,各职能部门都各自为政以及在协调性方面较为缺乏,这样就造成了档案工作人员在管理中无所适从。再有就是对社区档案管理的意识相对较为薄弱。一些领导对经济和社区的活动抓的比较紧,但是在档案的日常管理中的意识就相对较弱,管理档案过程中还缺乏科学性以及统筹的规划。并且在社区的档案管理人员方面也不是很稳定,这样在档案的收集以及寻找就有着很大的困境,档案收集的不完整以及不齐全和没有按照时间进行归档等都成了严重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着社区档案的管理重复性,没有将管理的独特性得以体现出来,一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社区作用及发展也比较缺乏深入的了解。而在档案的管理经费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管理的设施没有配套,这些层面的问题都需要尽快的进行解决。
(二)新时期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1、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要能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对社区档案的管理机制要能进一步的加以完善,对社区档案管理进行加强不仅要构建自我发展机制,还要能将民政部门及档案部门进行有效联系。民政部门在社区的建设中能够起到协调作用,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检查指导等方面的职责也要能够得以有效履行,和民政部进行有效积极的沟通,这样才能够推进社区档案规范化的发展。
2、社区的相关档案管理的领导要对档案管理工作充分重视,这是将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的一个重要基础,领导要能将其和其它的业务同等看待。在社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社区档案的利用价值也会得到有效提升,社区的相关工作人员要能够在档案管理的知识宣传工作上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宣传专栏以及宣传品的印发等形式对相关政策法规向社区群众普及,只有认识到社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的体现。
3、要立足于社区发展的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指导社区档案的建设工作,找准切入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在技术性以及操作性方面都相对较强,从当前的社区档案管理的情况来看,主要就是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相对较多,在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方面就较为缺乏。所以要能从具体的方法上加以实施,主要就是先对所辖社区进行调查摸底,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剔除能够实行的要求,在具体档案管理中要能尽量淡化手工的操作,不对档案具体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再有就是采取适合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4、对社区档案管理要能结合相关的法律,并能够促进社区的档案走向法制化的轨道,针对社区档案管理有着突出成绩的档案人员要能给予奖励,而对于工作失职造成损失的就要给予处罚,严重以至于违反法律规范的就要交付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如此才能够促进社区的档案向着法制化的轨道迈进。
5、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要在资金以及物力等方面进行加大投入,上级要在资金的投入上加强,寻求资金上的支持,也可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社区的档案管理加以扶持,共同促进社区的档案管理的健康发展。还可以构建新时期的社区档案管理模式,社区的档案管理要能结合其自身特点制定和实际相符合的方案,例如制定系统准确的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从而形成编制本社区档案分类方案等。
新时期范文篇9
如何强化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摆脱对财政依托、引入市场化运营、满足农民文化消费的视角,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要逐步摆脱对财政投入的依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转轨期。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或多或少的残存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方略实践中,彻底根除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必须正视当今的形势,审时度势,灵活多样的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的特质和多元的内质因素;理顺新时代农村文化的运营智略和多变的形态;把握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主脉”和“预见性的方向”。
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最基础的精神富民工程,是维系安定团结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依靠财政的投入,以官办为主导的农村文化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趋向,它的矛盾性和弊端越来凸现。有的经济薄弱村镇可以说是不堪重负,带来了零投入的现象,造成了农村文化一蹶不振、停滞不前的状况,从而导致农民怨声载道,“财政”有苦难言。因此,如何打破国有民办农村文化的模式,走出传统农村文化建设的思维理念,拓展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运作空间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过分依赖财政投入,只会萎缩、只会陷入不发展的境地,它的抵御风险能力软弱,它的生存力减小,带来是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穷途末路”。
二、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引入市场化运营的机制
计划经济时代,官(公)办农村文化思维误区,至今还未得到应有的“纠谬”,在找准市场,摸准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后,应灵活多样地引入市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营机制,采取财政拨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投一点的建设思想,或干脆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以个人的主额投入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镇村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监管。这种黄金搭档,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所特有的运作机制,且切实可行效果甚佳。
具体来说,乡镇财政的投入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权和社会效益;社会或个人捐资可以通过刻碑镌文或通过媒体作表彰,让其扬名彰德;个人投入主要是农村文化设施的经营权,是市场化文化商业运作运营的主要个体。
——个人投入讲经济效益的回报。这个回报是投入带来的效果。农村文化站(或文化市场管理站)的管理监督执法权的使用,让文化经营场所必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章可遵。个人投资而获得的文化经营权,必须在较为完善的制约机制下运作,切不可见利忘义,一味讲究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偏离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否则,就丧失了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本义。
——个人租赁承包,是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的又一机制,它可以提高文化场所最大限度产生的经济利润,并以恰当合适的比例分配,以农村集体制的文化单位和租赁个人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回报,让乡镇文化的从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具实性的业务工作。如:农村文艺工作、农村文化宣传、农村文化辅导等文化主业。
——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以股份制的形式搞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建设,这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市场文化运营机制。这种股份制是建立在政府文化职能部门监督下的机制,股份制办文化并不是对文化的肢解,也不是当今社会农村文化私有化的变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文化大家办,办好文化为大家的主题内涵不变,公办民助的股份制只会为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注入大量的经济血液。有这样的建设氛围,带来的是人人关心文化,文化关系人人。
三、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注重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
在乡镇农村,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农村文化活动娱乐场所,却无人问津、门可罗雀,一幅萧瑟的情景。这就又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刺激农民文化的消费,满足农民文化娱乐需求,实现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原本初衷?其根本课题就是如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蠃。富裕后的农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对文化娱乐如何支出,他们却茫然不知所从,即有钱不会花。这就要靠我们农村文化从业人员去引导、去促销、去刺激其文化消费心理,教会农民朋友怎么花,哪样花值得,花钱买享受是件幸福的事,要让农民知道:文化消费是件赏心悦目的美事。这种促销、剌激不要直接露骨,而要含蓄、变通,要潜移默化。
广泛的宣传。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站或农村集体广告,宣传流行的文化娱乐和消费时尚,剖解人的生存与文化的联系,告知文化给予人们的不仅是道德情操的陶养,而且是审美感知的愉悦,更是缩小城乡人文环境和个体气质差别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农民不是土老冒,而是与城市人分工不同的农业劳动群体。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朋友,走出家门,在大文化艺术的殿堂里,充分享受人生,感受美好的生活。
深度的发动。通过妇联组织妇女的联谊活动,让家庭主妇们知道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会导致家庭、婚姻等不利因素的出现,只会让男性公民告别赌桌,远离低级趣味和不健康的娱乐活动;通过团委和文化站组织青年团员,举办卡拉ok、交谊舞会,节庆文艺晚会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村青年的文化审美方向和文明向上的娱乐行为,树立正确的文化娱乐观。
社会效益在前,经济效益在后。要摆正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主次位置。通过开展广泛的、公益性、无偿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农民领略文化艺术的美,目睹文化从业人员的艰辛劳动,了解文化之于人心无可替代的功用,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此氛围下,适当地收取门票费,茶水费和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及场税费,农民朋友们会在理解的情况下,心悦诚服地交付出他们认为值得花的钱。
农民文化消费的增加,对于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反哺功能,它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体系,不断地改造、增新农村文化的软硬件,增强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从而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四、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合本地区的实际
新时期范文篇10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人性化,以人为本
在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中,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随时关注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从根本上解决员工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法,考虑员工的利益和意愿。除此之外,还要构建企业内和谐的人际关系,认真听取每一位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好的建议应该有效的落实到企业工作当中,这样才可以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内每一位员工都能感觉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当中来,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目前,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课题,如果把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企业思想政治的作用,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虽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能替代的,但是只要在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了解每一位员工的需求,找准切入点就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融入到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的建设当中去,从而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三)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全面完善企业职工的素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要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职工主人翁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作风。除此之外,企业要定期开展培训课程,通过再教育培育员工成为知识型的人才,使其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力量源泉,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保障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常规化”
把思想政治工作归纳到企业的管理制度当中,不但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职责分明,还可以有效的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使员工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的“常规化”,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要增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让企业的员工全面了解思想的先进性,对企业员工实行个性化的管理,给予企业员工相应的人文关怀。企业要增强党务工作,把党务工作立足于生产建设上,把企业员工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基层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全面增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使每一个员工都具备平和健康的心态,培养员工创新的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要定期的开展工作交流和专业研讨,不断地丰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使企业的员工更加具备凝聚力和想象力,从而起到鼓舞企业员工士气的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
(六)关注精神文明,营造良好环境
作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只是具备说教的本领是不够的,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把精神文明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对企业的员工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企业的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使他们处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当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员工的思想品德,用典型的例子来感化和激励员工的士气,使员工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的熏陶,从而端正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只有让员工处于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中,才可以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结语
- 上一篇:
- 下一篇:新时尚范文
新时期
2023-04-01 07:42:34
相关文章
新零售电子商务与时俱进研究 2022-03-07 09:53:17
新时展下市场营销教学方法 2022-09-18 03:54:32
24小时书店的创新经营模式分析 2022-08-12 03:10:20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 2022-07-04 02:29:36
领导在高新区调查时发言 2022-03-08 09:01:00
新时化依法推进司法独立和公平的思索 2022-04-28 03: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