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规划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11 17:05:03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模式;探究
课程建设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启动课程建设就是想要全面提升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贡献,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准以及教学水准。课程建设就是为了推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成效,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指导、服务与保障,促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文章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研究以及分析,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和管理,给出科学的改进措施,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并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希望对我省高职院校在保持各自课程建设特色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一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
高职教育目前正处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题,在这样特殊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涉及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方面面。1.1课程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大部分学校没有出台课程建设管理及评估办法,对于课程建设其他环节的管理制度不规范,甚至缺失,整个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制度建设的不规范和无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管理的无意识。1.2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学校只是将课程建设看作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项目向上申报,在课程建设时也只为了评定而建设,没有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并且没有长远、统一的策划,没有一个标准的管理系统,课程管理主体过于单一、课程管理方式过于机械、课程建设的目的、任务、举措以及保障机制均比较模糊。1.3对课程建设指导力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将外观做得非常美观,并且还给出了很多新的想法以及教学改革中需要进行的教学计划。但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却缺少内涵的教学录像以及改革效果,再加之缺乏课程管理经验,致使学校在课程建设的管理层面上重立项检查,轻课程评估,导致建设效果不够明显甚至没有效果。1.4教学资源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经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只是因为课程的评审对网站实施了简单的建设,却没有真正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因此,此类教学资源都被闲置了起来。并且花费成本引进的网络授课平台没有真正意义上达成授课的网络化,导致此些教学素材库、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被浪费。
2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方式
2.1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在强化高校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时,首要工作就是实施课程建设责任制,将责任划分到每个人,建立课程领导小组。院校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能够在教学领导的带领下,由教务处及评估专家组成,教务处进行组织以及协调工作。课程建设小组将由系主任以及课程负责人参加,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由课程负责人进行安排。同时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由教学能力强、专业水准高且具有一定组织力以及领导力的教师担任,负责课程的监督工作,极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当中来,提升教师的踊跃性。2.2发挥二级学院的过程控制以及监督效用。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为了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成效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了发挥出精品课程的积极效用,因此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及时展开追踪监督以及监管,但学校要是每年都对每项课程展开逐步审查工作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可以取消课程负责人年度“自查”的过程,变为由系组织有关教师对其展开年度审查,对审查结构不满意的课程要进行相关的点拨以及帮助,进一步强化系的监督职责,确保课程建设可以顺利发展。除此之外,在课程建设周期满的时候可以使用“预验收”的方法,只有系预验收符合的课程才可以以系名义向学校提交验收申请。2.3完善课程网站建设,实现网络平台互动的功能。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宗旨就是为了确保达成资源共享,促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就不能离开网络平台。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规范网络平台建设的要求,标准上网资源的规格,提升网站制作的水准。同时还要保证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在未来可以稳步地开展,防止出现为申报来建设课程的情况。服务学生就需要强化网络教学互动板块的建设,并且改进以及提升软件的功用,保证教师以及学生可以使用网络进行有关的教学以及管理活动,强化监督检查,监督课程负责人要对网上资源的内容展开不定期的改进以及完备。2.4加强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2.4.1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制订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管理重要的依据。学校课程管理部门要做好《课程建设的十三五建设规划》,指导各二级学院开展课程建设规划,做到五个明确:明确的建设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建设内容、明确的建设方法、明确的建设保证。根据学校课程建设十三五规划,各二级学院制订本学院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2.4.2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推动课程标准规范建设。课程的标准化建设是指通过全面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估,规范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促进课程的整合、重组、发展与创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原有课程进行标准化建设。通过对这些课程的检查与评估,促使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保证课程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使其符合人才培养对课程的基本要求。2.4.3培育与筛选。课程培育是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课程培育是指学校课程管理部门根据课程建设规划,依据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性质、实践教学等方面,从二级学院筛选一批重点课程,打造优质课程。2.4.4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按照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挖掘课程元素的关键指标,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在课程建设上实行教学团队负责制;在课程考核上实行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方式;在课程质量上实行标志性成果下的多元评价机制。
3课程建设管理的保障机制
3.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课程建设组织管理,有效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各二级学院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将建设成效作为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3.2健全评估机制。按照《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工作。不断完善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不同阶段,实行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促进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3.3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力量,要给予课程负责人课程管理的权限。课程建设负责人的主要权责是享有本门课程的授课、教改项目与精品课程或教材申报、学习考察交流的优先权,负责制定课程建设计划、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落实课程建设任务、制定学期教学的授课计划和实训指导书、确定教材并组织实施以及课程建设的日常管理。3.4组织多元的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功底,还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行业企业知识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实课程建设内容。课程建设团队成员也应采用行业企业人员、高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采用中青年结合的方式,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性。3.5完善课程质量管理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课、评教、督导、检查以及自我诊断等活动,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四级教学质量层级保障机制,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学校领导及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等负责人对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常态化参与,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使教学质量呈现螺旋式上升。3.6加强课程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建立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将课程建设成效纳入教学业务考核,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人才称号等的重要指标。对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一定标志性成果或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课程,学校课程建设管理部门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在学校领导、教务处以及各个系的紧密关注中,依照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展开高效的改进方式,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课程建设团队之间的一致努力,确保课程建设工作可以顺利展开。在建立实用、高效的课程的时候,有关工作者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精准的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达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宗慧敏,康爱彬,王斌,等.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才智,2014(15):25.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标体系;标准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精神,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教规范〔2017〕5号)要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农职院)于2017年8月正式启动了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依据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编制了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建设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扎实推进学院内部质保体系建设与诊改,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质量。
一、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和标准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建立在管理学的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ive)的基础上的。制定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的方法,首先是学校进行swot分析,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其次是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依据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进行swot分析,制定各层面的发展规划目标,通过把学院规划的发展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传递到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形成与学院规划相契合、与自身基础相适切、上下衔接的目标链,建设成学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体系。目标是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杨应崧)。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是完成学校发展目标的规范,包括完成目标的考核标准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标准等规章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是达成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目标链的各项标准,构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体系。
二、基于swot分析制(修)订学院规划,建设目标体系
(一)全面制(修)订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广西农职院通过对标,根据有关规划和文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修)订了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建设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双高”院校为办学目标。依据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学院各部门制订了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十三五”学生发展规划、“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十三五”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共六个专项规划。教学系部依据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了系“十三五”专业(群)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系部“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系部“十三五”教师发展规划、系“十三五”学生发展规划等系部子规划。教师依据学院、教学系部的“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标准,制定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学生依据学院、教学系的“十三五”学生发展规划和学生发展标准制定了学生个人发展规划。这样,学院建设完成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体系。(见表1)
(二)将规划目标分解、传递到专业、课程、教师层面
把学院规划的建设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传递到专业、课程、教师层面,形成较完整的与学院规划相契合、与自身基础相适切、上下衔接的“1 6 7”规划目标链,即学院→系部→专业→课程→教师目标链,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各建设目标指标均以数据表达,明确、具体、可检测。
(三)教师、学生制订完善了与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切的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和目标
学院依据学院发展目标和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制定教师发展标准和学生发展标准。任课教师依据教师发展标准,学生依据学生发展标准制订和完善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切。
三、按照smart原则制(修)订建评标准,建设标准体系
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参照教育部和广西教育厅职教建设相关标准及行业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修)订完善了学校五个层面的建设与评价标准。学校层面包括:学院岗位工作标准;学院层面办学水平评价标准。专业层面包括:学院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标准;学院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学院专业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层面包括:学院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教师层面包括:师资综合能力素质水平评价标准;教师发展标准;教师职业道德测评标准;教师教学质量测评标准。学生层面包括:学生发展标准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建立了与各项规划相契合,与自身基础相适切,较完整的标准体系。各层面标准指标以数据表达,明确、具体、可检测。
四、年度完成效果
根据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实施方案》《内部质量诊改运行实施办法》和《部门绩效考评工作方案》要求,每年组织学院各层面、各部门完成年度工作诊断,并撰写诊改报告,找出问题,分析成因,分析未达成原因,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近两年学院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率98%以上。
五、结语
诊断与改进是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学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目的是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是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起点和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学校适切的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才能开展有效的目标管理,建立学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学校内部治理能力,保证学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9).
[2]刘志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本质、意义和内容[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8):24-29.
[3]李宏昌.“诊改”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内涵解析[j].大学(研究版),2016(12):12,33-41.
[4]曹润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规划链、目标链和标准链的建立及实施路径设计[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8(1):21-25.
[5]安学武.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8(12):61-62.
[6]吴访升,杨应崧,袁洪志,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9(52):40-43.
[7]陈向平.基于诊改实践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9(2):33-39.
[8]杨应崧,袁洪志.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基本单元探析[j].江苏高职教育,2020,20(4):21-26.
[9]卢士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0,9(22):88-90,98.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3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部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部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部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部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部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课程特点,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构建起计算机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4
本文作者:韩燕工作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商务英语重点建设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教学科研骨干和行业企业专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建设为载体,以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围绕国家和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需要,将主要开展高职商务英语重点建设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探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专业群建设等工作。
(二)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建设的内容1、立足服务于辽西沿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经济,为辽西中心城市锦州,乃至我省的国际贸易优势行业,如光伏产业等的产品出口提供高技能的生产性服务人才,深入推行“三段递进循环式的后续式订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2、引进名师带头人,培育学术梯队,打造形成专兼结合的以“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外籍教师 行业专家”为主体的,能满足对外贸易服务、现代商务服务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学团队。3、建成高职商务英语资源中心,包括引进国内外商务英语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商务英语语料库和网络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4、建立产学结合的课程标准、职业技能化的课程内容,完成“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和单证实务操作”等六门核心课程建设。5、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推广应用任务教学法和模拟仿真教学法。6、培养教材研发团队,建设商务英语立体化教材,主要是商务英语口语、单证实务操作和外贸实训平台等实训教材。7、改善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产学合作的深度融合。建设先进的一体化的商务英语实训中心,新建“口译、国际商务洽谈、商务ict实训、中英文速入”等实训室,创建个性化辅导室,升级语言实验室。8、提升为辽西区域及环渤海经济带企业提供语言、商务及外贸类业务培训,为企业设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不断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三)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建设内容以商务英语专业为重点的相关专业群是指具有共同学习特点(均为商务知识和与外语相关的学习)、共同环境需求(商务经贸背景)、相似就业岗位群(外贸、营销、翻译、秘书、行政等涉外工作)和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商务实训中心)的商务经济类相关专业的组合。由于以上的共同特点,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已对我系的应用英语、经管系的市场开发与营销、中文系的文秘、英语系的英语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在1~2年的时间内,商务英语专业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本系、本校的相关专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使各专业各个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并力争形成以商务英语为龙头的商务英语专业群,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带动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协助相关专业联系大型的企业,如锦州阳光能源、佑鑫电子等企业,校企社会共同参与。将商务英语专业的三段递进循环式后续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它各专业结合形成各专业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2、带动相关专业,进行课程建设。与应用英语、市场开发与营销、文秘等专业共同努力,确立网络核心课程建设规划和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争取在1~2年内完成六门左右相关课程的网络建设。3、带动相关专业,编写专业教材。组织商务英语专业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的教师对专业群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完成教材体例的确认和编写计划的制定工作;进行专业群教材的编写,预计完成专业群两本教材的编写工作。4、建设开发、共享的实训基地。带动相关专业,开发实践教学。提供和联系社会实践基地,两年内至少达到60%的实践基地资源共享。在社会服务上,实现实训设备的共享和部分教学和教师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商务英语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开拓专业群各专业的社会服务面。带动应用英语专业开发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企业培养翻译、导游和服务接待人员,同时利用相关开发项目的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教学实践场所。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专业建设与规划;分析与讨论
2016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节能型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轻量化以及汽车制造技术[1]。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技术路线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2018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论坛会上,我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战略委员会主任欧阳高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以纯电动为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的发展,这一举措为我国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以社会主流为方向,对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与专业建设规划进行完善,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新能源汽车主要有混合动力电动车(hev),纯电动电动车(bev),燃料电池车(fcev),氢气发动机车(fcev),燃气发动机车,乙醇醚发动机车以及太阳能汽车。由于各国汽车工业、能源、资源不同,且市政道路规划、交通网络、居民出行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各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存在了一定的差异化。举个例子,以日本汽车丰田为例,其技术路线主要是油电混合动力;而美国特斯拉则是纯电动技术[2]-[3]。因此,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过程中,在融入国际市场主流技术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我国发展情况及我国综合国情,并在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突出我国特色与优势,一方面关系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市场的定位,另一方面更是关系到了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及居民使用便捷。例如,西方发达国家中,城市市政道路规划及其交通网格存在一定差异,如美国的公共交通与铁路运输是其存在的薄弱问题,因此美国市民日常出行多数以汽车为核心;欧洲国家虽然铁路建设较为完善,但从整体规划情况及国家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占地面积较少,因此铁路交通运输无法占据主流,而汽车的便捷性可以满足多数市民日常出行的若干需求。反观我国,我国地域辽阔,铁路运输建设极为完善,运输行业是点、线、面结合的高度密集结构,如一线、二线大城市以点状分布,通过高铁运输的支撑,实现了城市出行的高效便捷;而我国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居民日常出行多数以电动车、三轮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际出行需求。直至2012年,我国工信部电动汽车技术的总体优势,将开发纯电动汽车定义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燃料电池和插入式混合动力车为技术补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提供了明晰化的技术指导与意见。
2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定位
现代化社会发展形式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标准及教学目标有了全新要求,从传统技术教学、指导,演化成“1 x”等以应用型、复合型、实用性人才为标准的人才培育体系,因此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价值。严格意义上来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是随着新车产业发展而产生新兴专业,各高校在教育部专业标准前,制定全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规划,但较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实质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从技术定位来看,新能源汽车设计专业存在系统性、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特点,从专业划分来看,没有对其设计专业、体系进行明显划分,导致我国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与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适应性不高。且在实质规划过程中缺乏现实的技术导向,导致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不清晰,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不规范;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专业升级跟不上产业技术和能力的发展。因此,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社会与企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很多学校购置的设备还没有投入使用,教材更新还远远滞后,许多原因主要是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不正确,技术技能不熟练,使专业化建设方案“策划”不可操作。假设此专业学生能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那么学生只会进入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对学生发展及学校发展造成若干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由于专业分类细化,分类学特征不明显,与相关专业交叉领域较多。因此,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培养只能定位于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领域。这一现象直至2019年7月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新能源机车技术专业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即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后,为高职院校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规划提供明晰定位[6-7]。
3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建设规划的实例
以我市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规划为案例,结合地区汽车市场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发展与其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优化,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探索与完善理实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构建全面课程标准。加强专业维修技术场景,从构建实训基地为切入点,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的专业培训,创设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革新教学方法,建立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持续打造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强、“双师”结构合理的一体化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
3.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科学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打破传统单方面由校方制定与修订的主导局面,通过企业技术、管理专家、校方领导与教师组成新能源汽车专业委员会,对口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批、修订、制定与完善,以满足地区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为基础,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根据汽车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行业标准,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生产、试验、维修、销售人员培训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三门精品课程和课程标准与编制教材。在实践能力标准、课程体系、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建立“教、学、做”相结合的“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3.2师资队伍“双师化”成立近10个教研组,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2人,外教4人。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每一年都有80多个学生选择这个专业。针对学校现有的专任教师情况,在建设周期内,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为培养骨干教师,选送中级职称以上专任教师3名。与长春一汽汽车公司合作,完善双师制培训机制,共同实施“双合格”素质培训计划,培养双师制专业教师2名,整合专任教师队伍,合理配置专任教师,从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工匠中选拔3名兼职教师,制定完善“职业教师培训计划”,完善双师制教学体系。专业训练要制度化,每年都要制订专门的专业训练计划和训练计划,使专业训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能够更好地适应汽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3.3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建设
3.3.1教学模式改革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课持续完善与讨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依托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与社会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化调整,提高教学针对性、技术教学实用性的基础上,保障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迎合社会市场需求;进一步组织教师专业学习,不断学习最新职业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多元化课程内容特点,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组织课程学习,促使教学改革效果规范化。3.3.2教学研究常态化教学研究常态化泛指以科研组为主导,积极发挥科研组科研价值及其作用,通过对市场情况的完善与认知,制定符合学校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科研方案,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机制,使之成为科研教师的经常性工作。3.3.3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创造条件,以汽车检测维修中心为依托,探索建立生产实训基地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建设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积极创造条件,将知名企业生产实训基地引进校园,实现校内外培训零距离。3.3.4建设精品课程、教材、题库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实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突破。在教材方面,根据当前汽车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我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组织我校教师按照“教与做相结合”的原则,编写教材,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3年内完成《汽车发动机大修》、《汽车底盘大修》、《新能源汽车电器设备维修》三门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编写校企合作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力争3年内完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主干课程的题库建设;完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各实训环节的题库建设;完成技能比较法题库建设;完成实践考试题库建设,主要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车辆使用维修更加客观、公正和科学。
参考文献:
[1]高驰.一文读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35年新能源市场占比超50%[j].汽车与配件,2020(21):40-41.
[2]商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我国汽车发展面向2035年6大目标[j].商用汽车,2020(11):5.
[3]夏金彪.新版技术路线图将改变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n].中国经济时报,2020(002).
[4]劳黄平.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9(22):221-222.
[5]沈承鹏.新能源汽车发展待“三大”技术路线并进[n].中国工业报,2019(002).
[6]刘映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的制订策略与实施———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技术路线课程为例解析课程标准的制订[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11):80-82.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6
关键词:优慕课v8;医学心理学;混合课程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高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1];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为重点,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2]。《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指出,在未来5年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方面,表现出从政策导向到理念导向的转变;在教育技术应用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方面,社会认知层面的挑战较易应对,教学方法和学术层面的挑战则更为严峻;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中,主要倾向于资源和方法,但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较为滞后[3]。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素质课程。本课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让学生初步具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应激、心身疾病的理论知识,心理诊断、心理评估的能力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医患沟通的实践技能,树立“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观。多年来,医学心理学仍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为主,由于在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投入很多精力,大多数学生对本学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方面,仍感觉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缺陷。随着国内外“互联网 ”浪潮的汹涌而来,应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对本学科进行改革。借鉴可汗学院的办学经验,笔者认为在线课程的建立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与拓展,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大有裨益。优慕课(umooctm)教学云平台是文华在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混合式教学云平台,基于saas架构设计,依托于腾讯云的资源优势,为高校提供教学云服务。平台紧密围绕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需求,连接“内容与师生群体”,满足院校“教、学、管、考、评、研”教学全过程的需求。本课程建设以优慕课v8为依托平台。如何进行课程建设,笔者认为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所转变,其次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1“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1.1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4]以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为教学理念基础,建构主义知识观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习观指出知识不是简单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及情境性;教学观强调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1.2混合式课程教学理念混合学习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混合。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各种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的优势,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5]。因此,混合式课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不同的学习特点,以期实现学生预习、复习与知识拓展的需求。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整体建设规划
在课程的整体建设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通过视频录制、案例搜集、题库建立等进行网络平台建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课前练习、交流互动实现课前预习;通过答疑讨论、成果展示等途径优化学生的课堂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浏览网站等进行课后拓展;最后教师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进而优化网络平台建设(见图1)。
3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体现以“学习为中心”,从内容体系、平台设计方面进行建设,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泛在化。3.1教学内容整合对应平台教学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整合为11部分:绪论(1周)、普通心理学(4周)、发展心理学(1周)、心理应激(1周)、心身疾病(2周)、心理评估(1周)、心理诊断(1周)、心理咨询(2周)、心理治疗(2周)、医患关系与沟通(1周)、实践(1周),对应于网络平台上在17周内完成。3.2网络平台设计实现学习个性化、泛在化在网络平台中,每周内容设计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单元导学,第二部分为视频部分,包括教学视频及拓展视频;第三部分包括答疑讨论、在线调查、在线测试、作业、专业拓展等部分内容。每部分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起一个可引起学生兴趣的名字,比如:笔者将“绪论”定名为“我来了”,下面三个菜单名字分别为“亲,你来了”对应的是单元导学内容;“瞧一瞧,看一看”对应教学视频及拓展视频内容;“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对应答疑讨论、在线测试、调查、作业、专业拓展等内容。其中第三部分内容中的“在线测试”,笔者设计分为初级pk、中级pk、高级pk,分别对应难度系数为0.75、0.5、0.25的试题。在专业拓展中可上传一些医学心理学相关优质网站、考本信息、名人名著等,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学习使用。
4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混合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基于实体试卷和一般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没有评价标准。混合课程评价是对学生课前预习、学习过程和课后总结拓展的综合评价。改变传统的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体现过程式评价的完善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建立基于学情数据库分析的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投入度评价和学习效能评价,可建立评价公式:总成绩=0.5a 0.3b 0.2c,其中a=在线时长 完成作业量 回帖数量;b=课堂(小组内、组间、教师)评分 考勤 文本作业;c=期末考试成绩。另外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考核评价方式中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满意度、学习满意度和建议事项调查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结果,不断改进考核评价结构与教学设计方法,以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需求。
5结语
混合课程是传统课堂与网络课程的有机融合,具有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知识展示方式多及评价客观准确等特点。混合课程考核评价将基于网络的过程考核和基于纸介的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并加强了基于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学生学习分析研究。建立新形势下混合式教学使用的评价方式,能够满足学生在线上与线下学习过程中的客观性评价,使评价体系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评价结果逐步调整混合课程设计理念,使整个课程建设符合教师与学生的实用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s].教技[2012]5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s].正教高[2015]3号.
[3]高媛,陈潇.《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解读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8(4):101-108.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7
按照训练处、政治处、后勤处不同机关部门,教研室、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心、学员队、学兵队等不同基层单位设项,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职能,确定教学建设与管理范围。这样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把院校建设和管理与机关各部门、基层诸单位的责任、权限,平时的工作状况、工作效率结合起来,实现建与管的平衡发展和有机统一。教学建设与管理模块整体设计见表1。
2模块设计重点
从表1看出,机关各部门、基层各单位共设计教学建设与管理大项355项、次项692项,其中训练机关、教研室、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心共设计大项210项、次项496项,分别占设计大项、设计次项的59.15%和71.67%。之所以如此设计,主要是考虑要在保证建设与管理设项方面尽可能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同时,应将训练机关、教研室、图书馆和信息管理中心作为设计建设与管理模块的重点环节。教务科(办)和教研室建设与管理项目要素见表2。
3模块设计特色
根据学校以往自主设计开发“课程质量评估系统”、“双向评价系统”、“教学工作评价系统”等教学管理软件的体会和经验,针对“教学建设与管理模块”功能需要,在本模块设计方面主要体现以下特色[1-4]。
3.1建设与管理任务相衔接。院校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其中教学建设与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从院校管理者的角度讲,各部门和基层单位必须向教学建设和管理聚焦,为教学建设与管理出力,做教学建设与管理的主人。基于此,我们在设计该模块时,针对各部门和基层单位的特点和实际,为各部门和基层单位赋予了与其工作职能相对应的建设和管理任务。以训练处教务科(办)为例,1.11设计了教学过程管理表系教研室填报项目,在教研室也相应设计了10.8教学过程管理登记项目。这样设计的真正目的是,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有些建设项目信息在基层单位无法汇总,从机关管理职能角度讲又需要时,在相应机关的建设与管理项目设置登记项目,又如1.5.12教务科(办)课程标准执行情况登记,包括:年度、专业、培训层次(本科、学兵培训、其他)、课程标准名称、计划学时、执行学时、执行百分比(%)、登记日期,并要求实现电子表格汇总、查询。
3.2大项与次项小项相结合。在设计该模块时,每每遇到多层级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采取大项与次项小项相结合树状管理结构,将建设与管理任务层层分解。如将教务科(办)1.5课程建设管理大项,分解为1.5.1课程建设规划编写登记、1.5.2课程建设计划编写登记、1.5.3主干课程建设计划编写登记、1.5.4非主干课程建设计划编写登记、1.5.5“讲习合一”教学课程建设计划编写登记、1.5.6“模拟病人”教学课程建设计划编写登记、1.5.7课程标准建设管理、1.5.8主干课程标准编写登记、1.5.17教员课程教学设计登记等18个次项,其中1.5.17项又分解为1.5.17.1主干课程教学设计编写登记汇总、1.5.17.2非课程教学设计编写登记汇总、1.5.17.3“讲习合一”教学课程教学设计编写登记汇总、1.5.17.4“模拟病人”教学课程教学设计编写登记汇总4个小项。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8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继续贯彻、落实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按照学校党政领导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新一轮教学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振奋精神,埋头苦干,以新的工作成绩迎接建国50周年,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迎接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二、重点工作
(一)认真学习、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协助校领导制定学校***年发展战略和计划。
1.认真组织教务处和各院、系(部)主管教学负责人学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及其它有关重要文件。
2.在认真学好文件的基础上,拟于今年下半年适当时候组织召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专题会议,进一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
3.配合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计划,制订和完善我校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和师资建设规划。
(二)全面实施新一轮教学计划,努力做好有关配套工作,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
1.积极配合宣传部、社科部、理论部、德育室等单位,全面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切实做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
2.以努力抓好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三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为重点,推动全校的基础课建设和改革。
3.继续加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建设和改革,积极协助校领导,并配合各教学单位,重点做好核心课及选修课的协调工作和有关配套工作。
4.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新一轮教学计划的管理。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术水平。
1.协助校领导和各院、系(部)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我校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青年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并认真落实青年教师指导教师责任制。
2.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教研室工作条例》,加强对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协助校领导和各院、系(部)做好教研室的检查、考核工作。
3.通过组织观摩教学等形式,积极推广各教学单位改革教学方法的好典型、好经验。
4.配合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修订、完善包括教师工作量、课酬酬金、教师考核等在内的师资管理规章制度。
(四)加强教学管理和“文明校园”建设的达标、复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在关键、薄弱环节的管理有所突破。
1.切实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抓好所在班级的学生考勤、课堂纪律管理等管理工作。
2.进一步发挥教学督导专家组的作用,加强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检查、监督工作。
3.努力抓好教风,以良好的师德和优良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
4.认真落实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健全教学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和教学管理责任制。
(五)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1.继续坚持科学性、适应性、规范性的原则,协同各院、系,努力把学校现有的20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办好。
2.按照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及***市教委的要求,认真做好1999年拟新增设专业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科建设,积极配合有关各系做好迎接市教委专家组来校检点建设学科工作进展情况的各项准备工作。
4.在继续支持并积极配合各院、系(部)在办好主修专业的同时,努力办好辅修专业,进一步完善主辅修管理制度。
三、其他主要工作
1.努力按照***市高校教材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加强教材建设。
2.改革现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并认真制定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的政策和制度。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学院;在线课程;建设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运用“互联网 ”的新技术,打开在线课程建设的新道路,找到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动在线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让在线课程建设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 ”平台的载体功能,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1“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 ”的快速发展下,在线课程资源库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成熟,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升级[1]。教师利用这些开放式的资源,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现阶段,移动设备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工具之一,因此借助“互联网 ”的帮助,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覆盖,建立起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随时随地的课程在线学习,为学习方法的创新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促进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保障全新的教学模式能适应院校、学生和社会需求。由此可见,加强高职在线课程建设意义非凡。
1.1在线课程建设能为教学提供更多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在线课程资源库的完善与升级,能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载体,促进教学模式的调整和升级,创新教学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2]。首先,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能创设更多的在线课程资源库,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确保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完善的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在保障传统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满足院校内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从而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通过在线课程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先进的互联网教学资源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方向[3]。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在线课程建设,进一步实现教学载体平台的优化,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
1.2在线课程建设能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线课程建设让课程资源实现更加高效、开放的分享,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让教学空间更加多元化、让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一方面,在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学会spoc混合式学习的方法,也能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源扩展自己的学习视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互联网 教育”的新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得到落实,让学生能自主导入知识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另一方面,通过在线课程建设,教师可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让传统课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一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配置,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互联网 ”的帮助下,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在线课程的建设,改变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空间呈现开放式的状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教育的实践情况看,高职院校在推进在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使高职院校的在线课程建设进度相对缓慢。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互联网 ”的发展脉搏,认真分析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1缺乏科学的在线课程建设规划,在线课程资源库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就会对在线课程建设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由于在线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规范化、完整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导致高职院校没有明确规定在线课程的建设规模,没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也没有明确相应的应用模式,就会导致在线课程建设存在混乱、模糊、不规范的情况,最终影响在线课程的作用发挥[5];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就会导致在线课程建设的内容与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不符合,导致许多在线教学课程并没有用武之地,这就会使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下降,最终影响在线课程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一些特色专业学科中,如果没有完整规范的在线课程建设方案,就会导致在线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应从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出发,提高课程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制订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不断实现资源库的完善与升级,让在线课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2在线课程建设形式模式化,缺乏特色的课程资源
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有了更多的途径和工具,但从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仍存在建设形式模式化的问题,课程资源也没有显著的特色。首先,进行在线资源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引入相应的课程资源,与其它高职院校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特征,让在线资源课程的实效性大大降低[6];其次,由于网络的便利,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构建在线课程资源时主要采用网络下载和上传的方式,这就导致部分课程资源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因此课程的实用性也大大降低。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积极创新在线课程的建设形式,打破建设形式僵化的局面,为在线课程资源注入新的活力,导入更多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导。
3“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的建设途径
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 ”平台的作用,不断开发在线课程平台,创新在线课程开发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为高职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3.1借助“互联网 ”载体,建设在线资源课程平台
要优化在线课程建设,就需要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在线课资源瓶资源平台,让“互联网 ”的载体功能能够充分发挥,使在线课程的开发有更加好的环境,也为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高职院校应从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课程建设的具体规模,并为在线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使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发挥。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以校园课程资源平台为基础,并借助“互联网 ”的功能,优化整合校内的优秀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应用实际教学中,推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让平台资源的建设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为在线课程的开发培育一批优质的教师团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的基本原则,加强校内精品课程的开发,不断为在线课程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在英语专业开设了“商务英语场景模拟演练技巧与实训”课程,并借助在线课程平台,精心录制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完善课堂学习内容,同时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积极维护讨论专区,让教师与学生实现实时互动与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7]。在这样的实体课堂与在线平台的结合教学作用下,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充分发挥在线课程平台的教学作用,让在线课程平台的使用价值获得提升;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起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在线平台的建设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使在线课程的质量有效提升。
3.2推动在线课程开发方式的创新,实现校企深化合作
在线课程在进行开发时,容易陷入依赖自身资源导入的误区,导致在线课程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在线课程开发的渠道,增加在线课程开发的资源,更好地利用企业的优势推动在线课程的完善和升级,使在线课程的建设更加具有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开发时,需不断创新课程开发的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优化。在项目化的在线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可带领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将专业知识和职业市场连接在一起,将行业内企业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成为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使在线课程的开发质量得到提升[8]。首先,高职院校应与企业一起推动在线课程建设的项目导入工作,让理论性的资源和实践性的资源在课程建设中融合在一起,让在线课程的开放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次,通过校企合作与项目导入,将在线课程的内容开发与专业特色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学科的特色资源库与特色课程模块,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优质化、更加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最后,通过有效的在线课程建设,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院校-企业-学生”在线课程开发主体,并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促进在线课程质量的不断升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团队的信息化建设
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成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化能力的教师团队,这是落实在线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应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才能让在线课程的实际功效得以发挥。首先,高职院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资源引导、平台搭建等方式,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学习提供良好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其次,高职院校应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工作绩效相结合,将教师的在线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的考核、晋升、评职称等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高职院校需以“互联网 ”为背景,不断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努力开发更多具有实效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各类教学竞赛,如微课制作大赛、微课设计大赛等形式,导入更多的教学资源、联系更多的合作对象,让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在线课程的建设环境不断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在线课程质量的提升。
3.4加强多层次管理,提高在线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管理时,应从三个层次深化管理效果,分别是学校层面、系院层面和教师层面。在学校层面上,不仅需对学生的课程学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还需对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积极的指导,为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技巧指引,并积极组织课程开发组进行研讨,加强对课程开发组成员的培训工作,并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让教师能积极投身到在线课程的开发中,除了要建设专业必修课程的在线课程意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诉求和兴趣,增加选修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项目,让在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符合学生期待;在系院层面,应进一步推动在线课程建设的氛围营造,也可根据系院专业的具体发展要求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新的在线课程,并对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调查学生对在线课程建设的满意程度,从而积极推动系院的在线课程建设,为学生的专业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最后,在教师层面,应让教师加强对在线课程的使用,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在线课程进行学习,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在线课程布置的各项作业,并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积极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在线课程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进一步推动教学材料的更新与升级,使教材资源与在线课程的发展相匹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充分分析高职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调整,并将学习指导用书、教师参考用书进行有效的整合,完善学生的在线课程题库,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网络学习资料,从而让在线课程的资源更加丰富,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的学习符合时展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打造具有特色的高职专业在线课程体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在线课程建设,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形式的升级,同时也能进一步强化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促进院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与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卫红,王轩.“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会计专业为例[j].质量与市场,2021(08):65-68.
[2]李知娴.“互联网 ”时代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在线课程建设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03):156-157.
[3]李亚军,易鹊,邓小美.基于“互联网 ”的高职“天然药物化学”在线课程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03):115-117.
[4]胡蕊.互联网 背景下的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与探索———以“数据新闻报道”为例[j].科技视界,2021(02):43-44.
[5]张阳.高职教育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研究———以《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6):127-128.
[6]杨晔.基于“互联网 ”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5):94-96.
[7]王明瑞,李慧.高职院校的网络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7):213-214.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篇10
1我国中职校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网络营销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需要,网络营销是新时代的产物,具有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所以传统的纯粹依附书本理论来教学是不能够使知识达到很好的教授的,这也会导致理论的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需要;其次就是网络营销的教学老师缺乏“实战”经验,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有实践的这个过程,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一起,这两个方面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其三就是网络营销教学的实践配套设施不全面,大多数的中职校都会因为资金的限制,在设施方面配套不完善。网络营销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学科,它更多偏向的是互联网的知识,所以没有完整的设施,学生也就没有办法完整的模拟营销过程;第四就是对学生的检测方式不合理,方式单一。在各中职校中,能够检测学生成绩的方式就只有书面考试,只能靠试卷成绩来判定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单一的检测方式让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这也就失去了学习网络营销课程的真正意义,到了毕业后去企业面试时,就常常出现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更不要说胜任工作了。以上四点是目前的网络营销教学中出现的较为严重也是较为普遍的问题。
2网络营销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对于一个网络营销教学来说,建立一个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意义非同一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的教学课程改革的需要。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并逐渐的严格规范这些基本要求,而这些细致划分的东西,依靠学校是不行的,只能依靠老师逐渐的去完善、推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第二点就是发展网络营销教师专业能力需要建设教学团队。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营销行业飞速兴起,随之他的教学情况当然也要紧跟步伐,不断的发展进步。在中职校中,专业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不断地发展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是仅靠一人的努力是很困难的,所以团队建设对于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来说不可或缺,只有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才能充分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教学系统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点就是实现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网络营销教学团队建设。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出现,在传统课程中都是如此,在如此新颖的课程中,其创新的教学模式肯定会更加丰富,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遵循书本知识,要打破传统,实行开放教学,实现资源共享,这都需要教师团队的分工合作,建立有效的团队教学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加强网络营销教学团队建设采取的措施
3.1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逐步构建和完善专业体系
网络营销的教学重点就是抓住市场,准确营销,所以我们在建立团队时,一定要先对市场进行调查,洞察市场的需要,根据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整合相近的专业课,避免资源的浪费,并且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之下,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利用教学平台扩展网络营销专业教学空间,教师的课堂不再只是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网络平台成为了课堂的延伸地,能更好的构建完善的专业结构,培养出良好的师资团队。
3.2制定完善的团队建设规划,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提高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教师团队的选择因素就是整体的师资力量都有较高要求,教师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对课程有一个细致完整的把握,对教师团队的建设和规划要有系统的谋划,通过正规专业的渠道来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培养、引进、聘任等都不失为较好的办法,根据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业资格结构、技术职务结构,制订出团队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师的提高目标。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长,帮助每位教师的实现其发展目标。
3.3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在传统的教师评价方法中,骨干教师是众多教师之中的中心力量,所以在对教师进行培养时,要尽量按照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式去培养,符合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而网络营销这门课程具有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在培养教师过程中要根据其特殊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更加合理的培养教师。学校在培养教师时,不能只是局限于校内的资源,要鼓励教师通过自修或者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形式获取职业资格证,定期为教师提供一些行业内的技术交流,或是参观学习,使教师的思想和技术始终保持在社会的较高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国内的技术交流会和研讨会,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教师的素质更快的提升。
3.4建设适应新教学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
按照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实现网络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网络营销综合实训室、物流管理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网络营销创业实训室等各种不同的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模拟不同的工作岗位,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刘霞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乡村财务管理范文
- 下一篇:
课程建设规划
2023-10-11 17:05:03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3-05-04 08:46:07
科学课程与技术课程的定位探讨 2023-04-28 08:53:10
动物组织胚胎学课程线上教学实践 2023-03-24 10:49:14
博雅教育理念下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3-03-24 10:20:13
高职信息类课程平台探讨 2023-03-22 14:39:24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2023-03-20 09: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