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学论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5 20:35:49

学生教学论文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综合素质文学欣赏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大专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包括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多方面的素质,而文学课在培养、提高以上素质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1.英美文学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雕琢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精美凝练、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语言的最好材料。学生在阅读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能够巩固他们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养成对英语的敏感性,从而增强他们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2.英美文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英美文学名著这些艺术珍品以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艺术技巧,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仅孕育着我们的审美意识,培养提高着我们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经验,形成一种审美个性,构筑起学生诗意心灵世界。所以,英美文学教学不是讲解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也不是对艺术特点作静态分析,而是把这些静态的材料放进文学的美的语境中引发出动态的、有生命的力量。让学生在哈姆雷特、麦克白的优美独白中体会生存和死亡,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罗狄克和施曼娜对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探讨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这样,英美文学教学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

3.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综合运用的典范,更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体现。英美文学作品无疑反映了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们完全迥异于中国文化。通过英美文学教学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可以开阔胸襟,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精神。例如,威廉•福克纳的系列小说,描写了南方盛衰的历史及新旧文明的冲突,被称为美国内战后南方礼仪、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与价值观诸方面的百科全书。

二、专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作用

在专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学习也就会充满乐趣,效果也会明显。现在专科英语专业的教材多为实用性内容,这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多,触动心灵的少,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则不同。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文学作品不仅有大量活生生的语言现象,更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悬念。即便在文学欣赏初期,学生在追寻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英文水平,了解了英美文化。在提升学生英文水平方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学生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学作品了解他们经常采用了一系列的写作手段,如用典故、双关、倒装,等等修辞手法。在语篇层面上,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从总体上把握文本,避免了语言层面的局限,渐入欣赏佳境,为最后的审美层面作好铺垫与过渡。在审美层面上,读者会在语言和语篇的基础之上,对欣赏进一步深化,在总体上和宏观上对文学文本有所感悟。

三、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合理选择教材

有效的教授英美文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如果一篇文章在语言和文学层次上都非常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它对我们并没有多少益处。”相对于本科英语专业而言,专科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弱,课时较少。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偏重于近现代的英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所推崇的科学、民主和创新精神对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2.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然而,文学欣赏不单纯等于语言的学习,它远远超出了学习语言的范畴。如果我们单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的文学选段阅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其语言,而不是作品中那些有趣的故事,实际上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误读了文学。针对专科英语专业的特点,英美文学的教学方式更要注意灵活多样。首先,老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不应只注重作者和作品内容的介绍,而应该更多地帮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要鼓励学生通过解读文字的过程去理解文章的内涵。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各不相同,老师应时刻牢记“对某部作品的正确理解并不仅仅只有一种”,要容忍并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积极地讨论,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建立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于专科课时的限制,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以实用性英语课程设置为中心,英美文学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这势必对课堂上进行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学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的教学引入到英语专业教学的各类相关课程。

3.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写阅读心得的好习惯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读者通过阅读,受其熏陶。写阅读心得和读书笔记,有助于读者及时总结自己的思考,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将来的写作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学方式还可以以学术讲坛式的方式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英美文学教学当然实以知识传授为主,但授予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也相当重要。不同的方法适用解读不同的作家和作品。而不是从一而终地用一种固定不变似乎统领一切的分析方法来讲授性质不同的流派和作品。在生动运用批评视角里展示每部作品的特色,要告诉学生解释可以是不同的,这是读者的理解,作品的本义和读者的理解有时并不等同,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英美文学教学是拓展学生素质,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造,那么文学教育必将在大专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andramckay.literatureintheeslclassroom[a].christo2pherbrumfit&ronaldcarter(ed).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c].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119-193.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2

在实验过程中,抓住培养操作能力这个关键,可以有效带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设计等其他各项实验能力的提高。实验操作虽然主要是手的动作,但离不开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因此在动手的同时要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进一步设想实验细节,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尽管学生进入敞亮的现代化实验室表现得异常兴奋,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及对新奇事物强烈的认知欲望。但在实验室不知如何操作实验仪器,畏首畏尾,丢三落四。常常不小心打翻实验装置或打碎实验仪器,以致有时会伤到自己。这源于对实验仪器的陌生和对基本操作的生疏,这可能会影响到实验操作的成败,以至于不想进实验室,不敢动手操作。鉴于以上原因,故在高一新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回顾初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认识实验仪器,并耐心讲解每一种仪器的基本操作和用途,同时做相应的演示操作。随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并熟练之。对仪器的使用要求不但要做到心中有数,更要达到手中熟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目的不是仅仅对仪器熟练使用,而且是对某一客观事实探究,故相对初中而言,难度有了很大提高。故在实验前精通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弄清楚探究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相应步骤必不可少的仪器。特别要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借鉴仪器的选用,操作的可行,方法的得当与否,始终要求从简到繁的过程。当然理论的要求也应由易到难,否则学生对原理难以理解,那么实验过程不可能顺畅。而探究的前提是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即理论知识的储备要丰富。当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应扩大知识面和联系相关知识,才能在实验设计中不顾此失彼,尽管可能达不到十全十美,但我们要尽可能全面考虑对实验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干扰,难免在探究中存在缺陷,但我们更应注意数据分析。紧紧围绕理论指导,熟练正确分析误差大小。这样才能在实验操作中“错误而不糊涂”,清楚自己的失误,在操作中尽量规避这一缺陷。探究实验才可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生的管理是散养式的,比较自由开放。而这种行为方式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并不可取。自由散漫的行为方式由于环境的影响,自我难以约束、监管。在生活习惯中,尽管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得并不文明或有礼貌,但并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组织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得不到监管,则将导致实验的错误或探究的无效。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过程,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贯穿着自我监控。对学生来说,一旦意识到初始状态不等于目标状态,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自我监控就开始了。但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不同。从多年教学看,自我监控水平与化学实验总能力及各要素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自我监控水平是影响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个体观察中,我们也发现自我监控无论是对实验问题的确认、问题的解析,还是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操作都有较大影响。由此可见,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中即将出现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能否及时进行监控与调控,对化学实验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它影响学生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影响其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的化学实验问题解决中的自我监控水平也通过实验问题解决而得到提高。传统实验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即教师规定实验的方方面面和涉及的试剂仪器,实际是对已知实验的验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为提高自我实验能力,必须在任何实验过程中,监控自我操作与设计行为,也就是要多疑。每一步的操作始终考虑有缺陷吗?有错误吗?可能的缺失在哪里?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养成自我监控的习惯。即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教学的目的,不是强迫,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学习。摒弃自我惰性,时刻考虑自我行为得失,对实验以至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不仅可以培养自我实验规范能力,科学的探索精神,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有益。时刻反省自我。古人云:“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对描述自我实验能力的监控行为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自我监控可防范可能的错误。而在实际问题中,误差的分析是问题的难点,而随着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误差分析不再是难题。

四、结语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3

纵观文艺学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的理论各有其侧重点。19世纪中叶,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出现了“传记式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两种模式。“传记式批评”侧重探讨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强调作品是作者天才的产物。“社会历史批评”侧重研究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现实对作品的决定作用,将文学作品等同于社会现实的简单再现。这两种模式都被视为文本外部研究。20世纪初期产生的所有形式主义潮流一致摒弃了这种文本外部研究,强调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形成了“文本研究”模式,进入了文本内部研究。但这些理论都只注重了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著名的文学四要素说(作品、作家、宇宙、读者)中的前三项,真正将读者提到重要地位,开始将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并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及接受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德国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

伊瑟尔提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1]。而姚斯则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界”[2]。这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作家创作的作品与在阅读过程中将作品具体化的读者之间的融合。那么读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的呢?这里我们就要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应当既指作家层面的预期期待,又包含读者层面的审美期待。本文中,因更多涉及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所以我们更强调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就是指在阅读接受活动中,自身各种经验、素养、知识、心理等形成的对作品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不断被证实和打破,读者便融入到作品之中,进而解读和理解作品。

二、“期待视野”的形成因素

“作品的接受是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前提的”[3]。这表明,我们在阅读前或阅读时,总会猜测该文中还未阅读的事件或信息,这种期待在贯穿我们的阅读过程。“期待视野”这个名词虽来源于文艺学理论,但在阅读其他材料,如报刊、杂志、专业文献时同样适用。学生的“期待视野”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世界知识(生活常识)和文本知识(文本内部关联)。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下列因素会帮助学生在具体阅读中进入“期待视野”:

1.不同文体,不同期待

在阅读中,我们往往期待体验小说故事的高潮,期待获知新闻中的新信息,期待读到笑话的发笑点,期待听到辩论中正反两方的声音等等。这表明,我们在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前,就因为我们对相应文体规范、法则、标准的原有认识而对该文章的阅读有了“期待视野”。我们以德国著名作家贝哈尔特·施林克1995年创作的以豪劳考斯特(注:即holocaust(音译),焚烧的意思,专指屠犹。)为背景的作品《朗读者》(注:也译作《生死朗读》。)为例。该作品一经出版,有关该作品是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的信息可谓铺天盖地。读者在阅读前已知该作品的文体,或者说有些读者就是冲着这是一部文学作品而去阅读的。而作为一般的读者,我们对此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也就是: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被出版,一定有其撰写的动机和目的。因而读者在阅读中总会不自觉地企图从作品中读出或体会出该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出版的意义等。

2.审视标题,注意开篇

对一篇文章的标题或第一段的阅读是读者接触该文本的开始,也是读者开始形成相应“期待”,产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刻。如我们在课堂上曾开展这样的试验:开始,学生只得到一张写有标题“世上最高的人”的字条,接着便进入了对正文内容的期待,如:此人的身高、姓名、国籍、年龄、职业、生存环境、长高原因等。经过讨论之后,我们让学生对第一段进行了阅读,学生们获知,这个世上最高的人有他苦闷的地方。于是,学生们又期待通过下文内容的阅读,搞懂此人为什么苦恼,苦恼什么,能不能解决他的苦恼等。所以在很多报刊或专业文章的阅读时,读者往往通过标题及开头的阅读,就能把握整个篇章的大概。但这一惯例却不适合文学作品的阅读,因为很多文学作品的标题或开篇都非常不确定(注:这里的不确定指有很多的空白点,可导致很多的可能性。),读者一般不能确定相应的具体场景,或读者对标题和开篇描述的内容存在不止一种期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期望在下文的阅读中能够打破先前的这种不确定性,建构起对作品内容的“期待视野”。《朗读者》这一标题同样允许我们有所期待:由于“朗读者”既不能视为一项职业,也不能当作一种爱好,所以,谁在朗读?给谁朗读?为什么要朗读等一系列问题在下文中的阐释我们都有期待。通过第一章的阅读,我们得知《朗读者》讲述的是一个15岁小男孩和一个中年妇女之间的故事,至此,三个问题中的前两个已得到明确的回复,还遗留一个问题。也正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又有了要继续阅读下去的期待。

3.语言手段,语义手段

通过语言手段和语义手段,也可以获得相关期待。一方面,副词、连词或短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在一篇文章的阅读中碰到像“首先”、“第一”、“从一方面说”之类的词语,我们势必会期待在下文的阅读中找到相应的“其次”、“第二,第三”、“从另一方面说”等相应的表达。另一方面,指称手段,特别是后指称手段的运用也是进入期待的惯用手段。德国语言学家dressler说过:“篇章后指称功能特别适用于唤起读者对新信息的好奇和期待”[4]。这也是为什么后指称手段在文学作品和报刊新闻中频频使用的原因。在小说《朗读者》中就运用了该手段。作者以“但是,我知道那个人就是她。她站在那儿,望着我,一切都晚了。”结束了第一章,但我们并不了解这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因为这一句话起着后指称作用,它所包含的语义内容通过后续阅读才可获知,所以这句话激发起我们继续阅读第二章的兴趣,也正是在第二章的阅读中我们才得知“一切都晚了”的含义:由于男主人公的一时犹豫错过了与女主人公的告别。4.文章结尾,出其不意

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往往代表信息、事件、故事等的结束,但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读到一些开放式的结尾。也就是说,虽有结尾,却无结局。读者对故事的进一步创作会产生自己的假设或想法。笔者认为,这种假设或想法也可以看作是对作者未明确给出结尾的一种期待。小说《朗读者》的结尾就可看作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读者在完成该作品的阅读后,会产生诸如:汉娜为什么会自杀?男主人公或社会对此要负什么责任?该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它想诉说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读者对作家未明确给出的结尾也能产生相应的“期望视野”。如果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对整个作品创作意图和目标的探究,那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对读者审美期待的回复。一、“期待视野”的由来

纵观文艺学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的理论各有其侧重点。19世纪中叶,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出现了“传记式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两种模式。“传记式批评”侧重探讨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强调作品是作者天才的产物。“社会历史批评”侧重研究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现实对作品的决定作用,将文学作品等同于社会现实的简单再现。这两种模式都被视为文本外部研究。20世纪初期产生的所有形式主义潮流一致摒弃了这种文本外部研究,强调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形成了“文本研究”模式,进入了文本内部研究。但这些理论都只注重了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著名的文学四要素说(作品、作家、宇宙、读者)中的前三项,真正将读者提到重要地位,开始将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并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及接受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德国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

伊瑟尔提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1]。而姚斯则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界”[2]。这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作家创作的作品与在阅读过程中将作品具体化的读者之间的融合。那么读者是如何融入到作品之中,并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的呢?这里我们就要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应当既指作家层面的预期期待,又包含读者层面的审美期待。本文中,因更多涉及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所以我们更强调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就是指在阅读接受活动中,自身各种经验、素养、知识、心理等形成的对作品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不断被证实和打破,读者便融入到作品之中,进而解读和理解作品。

二、“期待视野”的形成因素

“作品的接受是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前提的”[3]。这表明,我们在阅读前或阅读时,总会猜测该文中还未阅读的事件或信息,这种期待在贯穿我们的阅读过程。“期待视野”这个名词虽来源于文艺学理论,但在阅读其他材料,如报刊、杂志、专业文献时同样适用。学生的“期待视野”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世界知识(生活常识)和文本知识(文本内部关联)。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下列因素会帮助学生在具体阅读中进入“期待视野”:

1.不同文体,不同期待

在阅读中,我们往往期待体验小说故事的高潮,期待获知新闻中的新信息,期待读到笑话的发笑点,期待听到辩论中正反两方的声音等等。这表明,我们在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前,就因为我们对相应文体规范、法则、标准的原有认识而对该文章的阅读有了“期待视野”。我们以德国著名作家贝哈尔特·施林克1995年创作的以豪劳考斯特(注:即holocaust(音译),焚烧的意思,专指屠犹。)为背景的作品《朗读者》(注:也译作《生死朗读》。)为例。该作品一经出版,有关该作品是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的信息可谓铺天盖地。读者在阅读前已知该作品的文体,或者说有些读者就是冲着这是一部文学作品而去阅读的。而作为一般的读者,我们对此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也就是: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被出版,一定有其撰写的动机和目的。因而读者在阅读中总会不自觉地企图从作品中读出或体会出该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出版的意义等。

2.审视标题,注意开篇

对一篇文章的标题或第一段的阅读是读者接触该文本的开始,也是读者开始形成相应“期待”,产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刻。如我们在课堂上曾开展这样的试验:开始,学生只得到一张写有标题“世上最高的人”的字条,接着便进入了对正文内容的期待,如:此人的身高、姓名、国籍、年龄、职业、生存环境、长高原因等。经过讨论之后,我们让学生对第一段进行了阅读,学生们获知,这个世上最高的人有他苦闷的地方。于是,学生们又期待通过下文内容的阅读,搞懂此人为什么苦恼,苦恼什么,能不能解决他的苦恼等。所以在很多报刊或专业文章的阅读时,读者往往通过标题及开头的阅读,就能把握整个篇章的大概。但这一惯例却不适合文学作品的阅读,因为很多文学作品的标题或开篇都非常不确定(注:这里的不确定指有很多的空白点,可导致很多的可能性。),读者一般不能确定相应的具体场景,或读者对标题和开篇描述的内容存在不止一种期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期望在下文的阅读中能够打破先前的这种不确定性,建构起对作品内容的“期待视野”。《朗读者》这一标题同样允许我们有所期待:由于“朗读者”既不能视为一项职业,也不能当作一种爱好,所以,谁在朗读?给谁朗读?为什么要朗读等一系列问题在下文中的阐释我们都有期待。通过第一章的阅读,我们得知《朗读者》讲述的是一个15岁小男孩和一个中年妇女之间的故事,至此,三个问题中的前两个已得到明确的回复,还遗留一个问题。也正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又有了要继续阅读下去的期待。

3.语言手段,语义手段

通过语言手段和语义手段,也可以获得相关期待。一方面,副词、连词或短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在一篇文章的阅读中碰到像“首先”、“第一”、“从一方面说”之类的词语,我们势必会期待在下文的阅读中找到相应的“其次”、“第二,第三”、“从另一方面说”等相应的表达。另一方面,指称手段,特别是后指称手段的运用也是进入期待的惯用手段。德国语言学家dressler说过:“篇章后指称功能特别适用于唤起读者对新信息的好奇和期待”[4]。这也是为什么后指称手段在文学作品和报刊新闻中频频使用的原因。在小说《朗读者》中就运用了该手段。作者以“但是,我知道那个人就是她。她站在那儿,望着我,一切都晚了。”结束了第一章,但我们并不了解这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因为这一句话起着后指称作用,它所包含的语义内容通过后续阅读才可获知,所以这句话激发起我们继续阅读第二章的兴趣,也正是在第二章的阅读中我们才得知“一切都晚了”的含义:由于男主人公的一时犹豫错过了与女主人公的告别。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4

当代艺术院校的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升学压力如影随形;大学毕业后,就业与生活的压力会时刻绷紧他们的神经。在这样的期望与压力交织下,学生渴望成功,但又畏惧困难。虽然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对如何实现目标感到茫然。所以,很多学生将希望寄托在虚拟世界,因为在那里所有东西似乎都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对此,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任务必须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让学生能体会到对学习的控制,以此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对于课堂教学,学生需要的是获得满足感,而不再是掌握知识点。当课堂中不能实现这一满足感时便会出现走神发呆、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甚至睡觉等,当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最终学生将对学习丧失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课堂当中的教学回馈至关重要,只有将教学目标变成回馈,一点一滴地让他们体会到,给他们一个迈向成功的阶梯,学生才愿意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提高当代艺术院校的教学质量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上同一门课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是教学内容的多少差别,也不是教学手段的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素质和常规的教学方法都具备,讲清一个知识点是每个教师都能办到的,而大家使用的教学设备也相差无几。所以,决定教学质量的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对教学的理解和控制能力。因此,要想提升教学质量,不是一味地认真拟定教学大纲、制定授课计划表、详细准备教案和课件,而需要从当代学生的特点入手,真正理解他们对课程的需求,将教学目标从以往强调的知识点掌握逐渐转变到让学生控制学习过程,体验成功。要想达成这些,及时有效的教学回馈是唯一的路径。所谓教学回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学生在练习当中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不断改进,并最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回馈是一个动态演绎的教学方法,并且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在于不断地鼓励学生看到自己一丝一毫的进步,并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步骤,让他们能对学习有所控制,并最终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1.课前调查学生的现状,了解每个学生对课程的期待

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根据学生和课程情况设计一个调查表,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本课程的原因、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学习的态度等。数据反馈之后,还需要安排每个学生单独谈话以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就算问卷时选填的信息不准确,在谈话中也可以进一步知晓他们的想法。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问卷中每一个项目是如何设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更愿意和老师交流。

2.找出学生现在面临的问题,并制定出课程目标

在课程一开始,就应该安排一个基础性练习考查学生现有的专业水平,通过练习的结果让学生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并做好记录,这时教师就需要和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制定出课程目标。随之而来的,课程评价也不能再是全班统一标准的考试,因为考试只能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压力,所有的标准在他们看来都是强加的。对学生成绩的判定标准应改为他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无论目标的高低,实现了就是高分,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看到被肯定、被认可的希望,才不会出现优生永远高分、差生永远在及格边缘徘徊的情况。所以,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努力,引导他们将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的步骤或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步一步攻克,让他们能慢慢看到自己的成长。

3.监督过程,不断回馈

学习目标明确了,学生在每天的课程中完成的情况如何,老师一定要跟进,及时指出问题,并给出明确、可执行的修改意见,这才是教师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也是体现出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在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再次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完成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下一阶段该如何完成等。让学生随时能感受到自己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是能够控制的。刚开始时他们会感觉是老师在帮助他们控制,随着这样的回馈不断循环之后,学生会慢慢体会到自己对学习的控制。当他们自己能够控制学习的时候,成功的滋味也就渐渐“烹调”出来了。

三、结语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5

1.1研究对象以评价反思性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为研究对象,以山西师范大学2010级排球选修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就“评价反思”学习模式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文献,通过教学实践的观摩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在教学过程中向山西师范大学2010级排球选修课学生(共100人)发放关于评价反思性教学的调查问卷,征求对于评价反思的看法及其对本人教学能力的影响。问卷共发放100份,实际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1.2.3实验法

在2013年,对该校2010级排球选修班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实验前后测,分析“思与评”模式融入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作用。

(1)实验的设计。在16周的排球选修课中,对实验对象进行观察、考查,其中15名男生,5名女生。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选取“学习活动,学习环境,知识传递,师生互动”几项指标,根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教学能力按优秀、合格、不合格给予打分。

(2)实验的实施。实验前1周,让20名学生都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每位学生都独立完成一次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进行语言性评价。督促学生进行文字性反思与评价,收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统计实验前学生的教学能力情况。课前: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专研课本知识;在认真专研课本知识时,增加课本外的新知识;多次尝试独立完成教案设计,思索其不足之处。课中:通过让学生自己代课的方式,学习组织课堂教学;多让学生自己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身组织教学及课堂评价,学习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学生结合本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得失将其记录下来;让学生独立设计教案,研究自身教案操作起来是否可行;8周后,让学生进行总结,研究学生教学能力的变化。实验进入尾声时,同样让20名学生都独立完成一次课堂教学,并进行语言性评价。收集16周学生所有的反思与评价,统计实验后学生的教学能力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收集2010级排球选修班学生的评价和反思及学生教学能力的得分,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后教学评价能力的对比分析据统计,实验前教学评价能力达优秀的学生有5人,合格的学生10人,不合格的学生5人。学生并不太清楚评价的形式以及怎么样正确合理地评价课堂教学。实验后,学生教学评价能力达优秀的学生有16人,合格的学生有4人,不合格的学生0人。通过反思评价性模式的教学,学生懂得了正确的评价方式,并通过反思,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促进了学生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4.03.028实验与调查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2.1.1注重教学评价中自身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大多数人不能够清楚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也就很难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评价反思性教学中,同学、老师等评价可以促进和深化学生个人的自身评价和自我发展,更有效地达到教学要求,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1.2注重教学评价中语言评价和文字评价相结合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语言评价,更直观地找到问题,了解自身的不足。从另一个方面,通过语言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以此让学生不断积累,提高今后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时,可能会想不全面优缺点,这时候就需要文字性评价。学生通过课后回忆课堂教学时所产生的各种情况及教师、学生的心理变化,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看到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

2.2实验前后教学组织能力的对比分析据统计,实验前,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达优秀的学生有3人,达合格的学生有10人,不合格的学生有7人。以往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课堂教学的机会不多,所以很多教学环节学生从未仔细考虑过。实验后,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达优秀的有17人,合格的有3人,不合格的0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运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断进步,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

2.3实验前后教案设计能力的对比分析据统计,实验前,学生教案设计能力达优秀的有9人,达合格的有10人,不合格的1人。学生之前都独立完成过教案,但很少自己思索其可行性,大部分只是模仿教师以往的教案设计。实验后,学生教案设计能力达优秀的有18人,合格的有2人,不合格的0人。学生不再是一味模仿,学会了自己发现问题以及对教案设计进行创新。

2.4实验前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对比分析据统计,实验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优秀的有5人,达合格的11人,不合格4人。以往学生很少自己独立完成课堂教学,所以语言表达能力必然有所欠缺。实验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优秀的学生有16人,合格的学生有4人,不合格的学生0人。经过16周的反思评价性学习,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慢慢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对讲解示范正确的技术动作有很大的帮助。

2.5学生阶段性教学反思能力的对比分析通过评价反思性教学,将本学期课程分为4个阶段,每阶段的评价各有自己的特点:a:自身评价,b:对同学的评价,c:积极性评价,d:反思性评价,e:共性评价,f:教学能力的评价,g:对教师教学评价从收集数据可以看出(表1),第1阶段,更注重的是对教师的评价,并且在该阶段学生都对自己比较满意。第2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开始发现问题,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反思。第3阶段,学生在反思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应该通过怎样的手段方法,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第4阶段,学生自身不能很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所以需要学生互评,进而提高自身的能力。通过反思评价性学习,让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进步。在长期的积累中,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一起进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教师也直观地看到了教学效果。

2.5.1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学会教”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基本上都把“学生成绩”作为唯一准则。而这种评价方式与当代教育对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是不适应的。通过评价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成长,并让教师从中积累经验,为完善自身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反思评价性学习的重点是探究和解决课堂上出现的情况,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5.2在教学反思中,学生“学会学”评价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它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手段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自身、同学、老师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其次,反思评价性教学注重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评价只是单纯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在反思中进步、在评价中提高的良好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通过反思评价性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教学评价能力。实验研究表明,多进行反思和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6

目前,国外如美国等国家对聋人英语教学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多是属于第二语言方面的论述。对于中国聋人学生来说,手语是第一语言,汉语是第二语言,而英语则是第三语言。国外聋生二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但无法很好地适用于国内的聋生英语教学,这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本世纪以来,国内聋生英语教学的研究逐步发展,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本文将对此进行回顾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国内聋人学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2.1文献的收集与分析

笔者于2013年9月以“聋人英语”、“聋校英语”、“聋生英语”、“聋儿英语”、“聋哑英语”、“聋英语”、“听障英语”、“听残英语”作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期刊类检索相关文献,时间选择“从1949年到2013年”,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选择学科领域为“全选”,匹配为“模糊”。经过收集整理,选择关于我国聋生英语教学的文章53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几年关于聋生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加,这是我国聋人教育水平提高及重视英语教学的结果。从文献的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是经验介绍和思辨性的总结,只有三篇文章是调查研究,没有实验性的定量研究。从文章的质量来看,有四篇文章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教育类的《中国特殊教育》上,而外语类的所有期刊至今未见有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这说明聋人的英语教育研究正处于起步状态,还没有引起外语界乃至语言学界的关注。从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探讨最多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其次是对聋生英语学习方面的研究,再次是对聋校英语课程设置和聋生英语教师发展的论述,还有一部分是关于教育技术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以下将对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分析。

2.2研究内容归纳分析

2.2.1聋生英语教学方法

教学法分为三个层次:途径(approach或methodol-ogy)、方法(method)和技巧(technique)。途径是指语言教学的理念,基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方法是依据途径来有序教授语言的总体规划,途径是公认的指导理论,方法是理论应用的过程,一种途径可有多种方法实现;技巧是教学中所运用的具体手段,如用工具、计策及小谋略来直接实现教学目的,技巧必须和方法、途径保持和谐一致[6]。(1)聋生英语教学的途径。聋生英语教学中存在口语教学和手语教学两种不同的观点。如杨瑞霞坚持聋生必须学习英语发音,这样可以提高中国聋生英语口语包括读话的能力,虽然聋生的口语可能不是很清晰,但这可以通过发音训练得到改善[7]。而邓鸿雁认为教师可用中国手语进行聋人的英语教学,中国手语可加深聋生对英语的理解,并可让聋生用美国指语表示26个英语字母;但他并不完全排斥英语口语教学,因为通过口语教学可让聋生看到教师的口型,从而理解英语发音[8]。在聋教育领域,手语教学和口语教学是长期争议的话题,两者在对立和调和中发展,这体现了对聋人语言学习本质的不同认识。而对健听人来说,英语教学途径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他们习得的第一语言就是本族语的口语和书面语,英语是第二语言,可以根据语言习得的特点采用听说教学。对聋人来说,各地中国手语一般是当地聋儿首先习得的第一语言,汉语是第二语言[9],英语是聋人的第三语言,对聋生第三语言及其教学本质的认识还未有深刻的研究,所以在聋生的英语教学中,盲目坚持手语教学、排斥口语教学或只是采用口语教学的观点、抛弃手语教学的方式并不可取。目前来看,比较合适的做法是两种途径结合,在不同的英语学习阶段各有侧重,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2)聋生英语教学的方法。教学法在外语教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从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到任务型教学法,过去一百多年的语言教学史上出现了几十种不同的外语教学法[10]。这些针对健听人的教学方法无法照搬到聋生英语教学上,但可以根据聋生的特点进行借鉴改编,如许磊把奎恩教学法作为教初学英语聋生的一种手段,教师可用动作、表情、实物等促进聋生的视觉学习能力,培养聋生对英语的感官认识[11];张大利认为,聋生的英语学习有其特殊之处,他们主要是靠视觉器官,以动觉、触觉进行辅助学习,可用“三合一”教学法进行施教,即把教学内容用英语讲述,再翻译成汉语和手语,最后可把英语用板书或多媒体呈现出来,同时辅以“读话”方式[12];丁祖保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为初学者设计了“音标-音素-字母”三位一体教学法,26个英语字母的教授不是按照字母顺序进行,而是采用了同一音素的字母归为一个教学类别来进行教学[13]。从上述对聋生的英语教学方法来看,虽然能根据聋生的实际进行创新,但还未能结合语言学理论使教学法多样化和系统化。(3)聋生英语教学的技巧。技巧在聋生英语教学中最为丰富多样,如杨小玉探究了提高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四种方法:一是借助视觉观察、教具和课件等发挥聋生的视觉特色,增加聋生的记忆渠道;二是用情景教学法、游戏等提高聋生的识记热情;三是帮助聋生了解构词规律,提高记忆效率;四是用美国手语加深记忆[14]。李梅提出,根据英汉语各自的特点,先把复杂的英语句子分割开来,用英汉语对照讲解,让汉语辅助聋生学习英语[15]。马同梅则通过图表比较、英汉翻译比较、形体语言比较等技巧来教授聋生英语语法[16]。这些技巧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聋人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

2.2.2聋生英语学习特点

长期以来,人们注重对语言本身(特别是对语言的描写)和教学方法等学习客体的研究,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只有研究个体学习者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17]。健听人的外语教学研究重点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聋生的英语教学研究也对学习者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作为聋人,杨军辉、陈少毅介绍了聋人学习英语的经验,即要树立信心、培养兴趣、选择好教材、持之以恒便可成功[5,18]。余婧分析了聋生英语学习出现的典型错误,并提出教学对策;由于聋生缺少发音的帮助,受手势语的影响,常会出现“词语记忆模糊”、“语句成分残缺”、“语言理解歧义”等错误,这需要对聋生进行语言方面的强化刺激,包括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19]。张松柏用观察、问卷和访谈等方法调查了影响聋人英语学习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聋人的英语学习主要靠视觉输入和文字输出;英语对中国聋人来说既是外语,又是第三语言;汉语和中国手语共同辅助英语学习[20]。胡孟用问卷调查了浙江省聋人高职英语学习的现状,发现聋生的英语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不满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材的编写,课外也不进行预习和复习[21]。与健听人英语学习的研究相比较,对聋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策略和自主性方面还缺乏深层次的探讨。

2.2.3聋校英语课程设置与聋生英语教师发展

课程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育方针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得到实现[22]。普通大、中、小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体系渐已成熟,师资队伍也日臻完善。而聋人英语课程设置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季蓉芳对上海市九年段聋校英语教学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各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年级起点不一致,课时安排也不同;所调查的四所聋校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且都是普通学校使用的教材;四所聋校的九名英语教师中只有两位是专职聋生英语教师,其他的都是兼任聋生英语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大部分不是英语专业毕业;其中只有一所聋校形成初步的英语教学体系[23]。李响认为,很多聋校没有建成完善的英语课程体系,主要障碍是聋校缺乏英语专任教师以及现有的教师在聋人英语教学方面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等;应该加强对聋人英语教师的培训,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等[24]。如何解决聋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问题,谢蓉提出:要转变传统的聋校英语教学模式,把英语与音乐、美术等课程进行整合,实现学科互补,增加聋生的英语学习兴趣[25]。章苏妮介绍了上海第四聋校启蒙英语课程的总目标、英语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分目标,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实施等作了详细的论述[26]。关于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马宇论述了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课程开设所需的教材、师资、教学考核等提出了建议[27]。

2.2.4教育技术设备在聋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现今,各种先进的现代技术设备层出不穷,普通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基本上普及了多媒体教学,课外英语自主学习网络的建设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但这些健听生使用的教学设备并不完全适合于聋人的英语教学,聋人教师们可以选择改造一些设备在课堂使用。耿晓丽、宋博等把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聋生英语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设备集白板、投影仪、感应笔和计算机于一体,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要求和课堂教学实际,即时、灵活地编辑调用资料,解决了ppt课件的固化问题;电子白板还可以让聋生重温教师上课的过程,补充完善课堂笔记,有利于聋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28-29]。在多媒体应用方面,孙志芳等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解决聋生的英语学习困难;聋生是通过“看话”而不是“听话”的方式学习语言,多媒体可以强化视觉刺激,加深对英语的印象;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形象思维较强,可以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实时将教师的口型、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放大投射,因为聋生对教师的动作记忆比文字要强,擅长记住看到的口型和手势[30]。在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方面,朱雷、邢伟把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系统应用到听障学生的英语项目学习中,实践证明该系统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视觉补偿优势,促进听障生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31]。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英语教学与教育技术的结合已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简称call,起始于20世纪中期)转入技术改良的语言教学阶段(technologyenhancedlan-guagelearning,简称tell,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即从辅助语言学习提升至支持语言学习的层次[32]。而国内对于教育技术在聋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大多还停留在call阶段,这需要聋教育研究工作者尽快更新观念,在使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为聋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便利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3中国聋人学生英语教学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聋人英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对聋生英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3.1缺乏对中国聋生英语教育政策的讨论

国家的教育政策直接影响着聋生的英语教学实践和研究,而我们对政策的了解和执行不能很好地为聋人英语教学服务,如2011年制定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普通高校要创造条件扩大招收残疾学生规模,完善盲、聋、重度肢体残疾等特殊考生招生、考试办法,聋人参加各类外语考试免试听力[33]。但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聋人大学生们并没有在听力项目上得到照顾,这需要我们根据现有的残疾人教育政策制定聋人英语教学测试的具体办法。另外,国家对聋人大、中、小学校的英语教学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政策指导,从事聋人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可以开展调查研究,为相关的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3.2没有建立中国聋生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

中国聋生的英语教学实践和研究多是参考健听人第一语言习得或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虽然根据聋人的学习特点做出了改进创新,但只是停留在具体实践的层次,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于研究者对中国聋人英语本体的认识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在有些研究以美国聋人的英语学习作为中国聋人英语教学的依据,但中国聋人的英语是第三语言,美国聋人的英语是第二语言,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应用语言学中的实验和语料库等科学的量化实证并没有在聋生英语教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因此,方法的滞后再加上对中国聋人英语本体的认识不清导致很难提升研究的层次,不能够发现创新理论。

3.3低层次的重复研究多

从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聋生英语教学的文章来看,多数文章是经验总结,虽有具体的事例,但无深入的论证。如不少文章讨论提高聋生英语学习者的兴趣,只是提到了具体的教学技巧,未对聋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动机等进行探讨,虽然在课堂上提高了聋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但可能只是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另外,一些文章大同小异,有的甚至稍作变化在不同刊物发表,这也可能是教学科研工作考核中量的要求导致的结果。在中国聋人英语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没有对聋生进行分类,因为有的聋生是先天性耳聋,有的是后天性耳聋,有的带有一定的听力和说话能力,他们对英语的感知和心理加工应该是有所不同,这也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注意。如何解决中国聋人英语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为宏观层面的理论创新和决策打下基础。

4未来研究建议

4.1加强聋校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

目前,关于聋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已经不是设置与否,而是如何设置。现在招收聋人的高校、甚至高中都把英语作为必考科目,高校的聋人学院则把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程。但对于英语在基础教育的哪一个阶段开设、课时多少等问题,各聋校还没有达成共识,毕竟对聋生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英语是一门选修课,也没有必要保持一致,但我们可以进行讨论,提出一个较好的方案,供各聋校参考。作为一门课程,最关键的是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而教材正是聋生英语教学最薄弱的环节,除个别聋校正逐步开发自己的聋生英语教材外,大部分聋校用的是普通学校的教材,普通教材注重的多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聋人不可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国内虽然有聋人英语教材问世,但无法与普通教材的系统性和成熟性相比,还没有普及推广。国外如美国虽有供聋人用的英语教材,但使用的是美国手语编写,并且英语对他们的聋人来说相当于我们聋人的汉语,所以我们也很难借鉴改编他们的教材。由于聋人英语教材用户量少,开发困难,对出版社来说无经济效益,这就需要聋英语教学研究者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应对聋英语教材的开发项目上进行投入支持。开设课程的第二个关键是师资。从现有的调查来看,聋生英语课程的师资来源面临困难,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很难与聋生交流,仅接受过特殊教育的教师对英语教学专业知识知之较少,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聋生英语师资培训项目,所以,聋生英语教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兼职,聋高等教育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应该探讨如何培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特殊教育能力,提供相关的培训项目,列入外语教育规划,这样能更好地提高未来的聋生英语教育师资质量。课程的第三个方面是测试,测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如何测、测什么决定了教师如何教和教什么。张松柏的调查发现,我国针对聋人的英语测试体系不完善,各聋校教师们大多是以招收聋生的几所高校的英语试题为指挥棒[20]。那么到底如何进行聋生英语测试呢?根据聋生的特点,听说不应该作为测试内容,应以写作、阅读理解或翻译为主。现有的测试尤其是聋人高考英语试卷多是英汉两种文字,而在平时英语教学中,手势语却是最重要的交流形式,虽然在课堂上教师的唇形是英语发音的样子,但手势大多是中国手语,而聋人最关注的却是教师的手势,所以可再探讨把测试与教学形式协调一致,在测试中增加手语。另外,我们未检索到关于聋人英语测试方面的研究,聋人高等教育的英语入学考试只是按照几所聋校达成的共识而自行出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体系。当然,课程的研究并不只是上述几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一门课程要有其系统性,首先要有一个总的科学的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每个阶段的教学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和教学测试等。可以说,深入探讨关于课程设置问题可为国家的聋人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聋生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4.2重点探讨聋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

对聋生英语学习的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聋生的英语输入主要是视觉形式,而输出是以阅读和写作的形式,应该说,对聋生英语输入方面的研究稍多一些,而对于输出涉及的较少,仅有余婧归纳了在教学中发现的聋生在英语输出中的典型错误,并进行了初步分析[19]。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聋生英语输出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例如,可以用阅读理解的形式看聋生的英语输出;也可以搜集聋生的英语写作文本,建立中国聋人英语语料库,对库中的文本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再与输入结合起来,探索聋生对英语心理加工的过程,为改善教学提供参考;还可以用手语翻译、书面翻译来对比手语和汉语在理解英语上有何不同等。除了上述对聋生产出的语言分析之外,还要对聋生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人格特征、家庭环境以及未来工作中的外语需求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对聋生英语本体的认识,为我国聋人英语教学理论的建立打好基础。

4.3深入探索聋生英语的教学方法

目前来看,我国聋生英语教学的关键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聋生和健听人不同,他们不能通过听、说来学习英语,也很难从家长、同学处获得帮助,一般的健听人更是无法指导他们的英语学习,聋生特别是初学英语的聋生只能依靠懂手语的特殊教育老师的教学来学习英语。即使到了高校,聋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可以进行自学,但教师的指导也必不可少。所以,聋生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健听人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已到了“后方法时代”,不再拘泥于某一种方法了,但聋人的英语教学有必要探索一个合适的系统方法,供所有的聋生英语教师参考,避免少走弯路。以上文提到的教学法的途径、方法、技巧三个层次为例,对于健听人来说,英语教学研究是从途径到技巧,而对于聋人来说,应该是从技巧到途径,先着眼于教学法的技巧层次,才能让聋生接受一门新的语言,提高学习兴趣。我们目前对聋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正是侧重于技巧层次,这方面的文章多是论述用何种方式让聋生了解、学会英语,例如,用中国手语、汉语注解、美国指语、美国手语等帮助聋生学习,这正是目前聋人英语教学所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中国手语、汉语、英语、英语手语等相互之间截然不同,各成体系,书面语和手语之间还存在矛盾。所以在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加深研究,用历时的实证研究获得数据来证实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聋生英语学习的作用程度,从而科学地使用这些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聋生英语教学“口语法”运用方面,除杨瑞霞[7]之外,也有教师认为应该教聋生把英语学成“读”和“说”的语言,如李梅经过探索实践,可以让聋生不需纸笔和手势而能够“读”和“说”英语[34],当然这种“读”是“唇读”,“说”主要是做“口型”,这种教学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更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更多的研究。另外,普通英语教学强调的是文化教学,但聋人现刚进入双语(手语和汉语)双文化(聋文化和主流文化)的阶段,我们是否考虑聋人英语教学侧重于应用性,而不是强调文化的学习,以免给他们造成更大的负担。可以看出,聋人英语教学理念在很多方面与普通英语教学差异较大,这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4.4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聋生英语教学

聋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无法与常人一样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但现代科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聋人克服英语学习上的困难。目前,聋人英语教学设备运用方面的研究还略显不足,主要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条件所限,一些先进的设备还未应用到课堂上。从现有的聋人教育的设备使用情况来看,可以多进行实时字幕、电子笔记等支持服务系统辅助聋人英语教学的研究,如果强调英语听说教学的话,人工耳蜗的辅助作用值得探讨;在聋人自学方面,网络辅助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全纳教育方面,同伴辅导和手语翻译等支持性服务还需要加强完善。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新了教育理念,欧盟国家在聋人外语教学中应用网络技术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欧洲2006年开始研究的deal项目(deafpeo-pleineuropeacquiringlanguagesthroughe-learning)应用网络技术为欧洲国家聋成年外语初学者创设了一个职场培训平台[35];2010年,希腊、意大利等国实施在education2.0环境下利用个人视频网和web2.0工具进行聋人外语教学[36];2012年,奥地利、芬兰等国家推行基于网络的英语文本与手语视频结合的“signon”聋人外语教学模式[37]。现在,我们进入了education3.0和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写为mooc)时代,完全可以进行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的平台研究建立中国的聋人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5结语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7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使学生实现积极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并不只是传道授业,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一种十分欢快的、积极的心情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欲就会凸显出来,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学氛围紧张、枯燥,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付出再多,学生依旧是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教学的附属,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这样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面情感效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单调式教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鸟画的欣赏》这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儿盛开、鸟儿起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抛弃单纯学习的沉重心情,敞开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便自己欣赏起了教材中的花鸟图画,并且津津乐道地用自己的美术知识来描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我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轻松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提高,从而自主而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想要轻松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来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和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设计有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地说教,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与机械地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与展开思考的权利。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关联,加强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参与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平台。

四、结语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8

(一)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90后高职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具有自信、开朗、个性突出、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但相对出现缺乏团队精神和忠诚感、承受挫折能力弱、独立性差等低情商的特点。表现在思想上,自我意识与自信心较强,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思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式或苟同于他人的见解,乐意于自主行动,不愿受人节制,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有很高的参与热情;生活上,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且在面临问题选择时具有较果断的决策能力。

(二)90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强度的社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90后高职学生在学习目标上更加实际,甚至是功利,他们仅仅喜欢学习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利(或自认为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利)的课程,而对于他们自认为“没什么用的课程”,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自己认为乏味的课不乐意听,却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有兴趣的或自认为重要的书籍等,致使各类课程挂科严重。

(三)现行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传统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强调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管理。由于教学部门管理范围较广,容易与其他部门冲突,造成部门内部职权不清,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90后的受教育者其生理、心理、消费、学习观念已不同于传统时受教育者,知识经济及网络时代对教学管理有很大的冲击,因而迫切要求高效率、高质量、高技术的管理手段及管理方法。

二、针对90后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创新

针对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现行教学管理方法、手段的滞后,转变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学生、教师为根本的服务型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服务方面形成了以下几种教学管理的新做法:

(一)建立“专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制度针对学生在校不同阶段的特点,从入学到毕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一学期都要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三年“不断线”。专业教育分为初期专业教育(第一学年)、中期专业(第二学年)、后期专业教育(第三学年)三个阶段,采用集中专题式教育与融入教学过程渗透式教育两种形式进行。初期专业教育内容包括专业设置背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素质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素质要求、开设课程、获得证书等,专业建设情况,学习方法等。中期专业教育内容包括职业能力要求、工作任务及过程、课程体系、专业分流、学习方法等。后期专业教育内容包括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及趋势,职业理想和目标,总结知识、技能掌握、欠缺情况,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

(二)实行成绩预警管理办法成绩预警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学生成绩管理部门及时提示学生本人及所在系部的一种信息沟通和管理制度,目的是通过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提早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督促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绩预警分为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两个等级,采用书面通知和网上通知两种方式,每学期定期进行两次。成绩预警的范围包括:因成绩原因接近留(降)级、退学条件的学生;选修课学分与正常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的学生;规定时间内未达到统考要求的学生。

(三)制作《大学时代———学习备忘录》在每年新生入学之际,为每人发放一本《大学时代———学习备忘录》,里面内容包括三年中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籍、纪律相关规定等,以及周记。通过它,学生一方面可以得到各个学期的温馨提示,对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成长足迹、学习感悟,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践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北省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目前设有9个教学系部,在校生规模7500多人。学院自2010年开始实行以上3种制度以来,较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和考试风气,有效提高了考试的通过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从预警人数的角度分析黄色预警主要针对一学期3门及以上必修课程不及格、一学年累计2门必修课程补考不及格、在校期间累计3门必修课程补考不及格等几种情况;红色预警主要针对在校期间4门必修课程补考不及格、第4学期后统考考试未通过等几种情况。每学期期末考试后,通过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提出第1次成绩预警督促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复习,准备补考;补考结束后,提出第2次成绩预警提醒补考未通过的学生面临着留降级的危险。由表1可以看出,第2次预警时的黄色预警人数较第1次明显减少,说明成绩预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红色预警的学生有可能面临着留降级的危险。

(二)从考试通过率的角度分析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考试通过率低困扰着各个高职院校。通过实行“专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制度,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教育,强化了他们对知识体系、知识结构需求的认识,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成绩预警和学习备忘录,较好地起到了督促和提示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和系统性。由表2和表3可以看到,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方面,学生的不及格率逐学期明显下降。其中,2009级第5学期选修课程不及格率高达34.13%,是由于毕业设计、工作落实都集中在这一学期,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有所转移或因故未参加考试引起的。

四、结论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9

由于中职学校招生没有明确专业要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进校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钢琴教育,甚至有些学生不认识五线谱或者简谱,出现“乐盲”现象,这使得中职钢琴教学必须从启蒙阶段开始。在启蒙阶段,识谱能力是钢琴教学的第一步,识谱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钢琴的进度。对本校中职一年级音乐专业158名新生开展调查,结果显示:能熟练识谱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12.1%,缓慢识谱的学生占39.8%,剩余48.1%的新生完全不认识乐谱。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整体偏低。但考虑到中职学校是以培养中等技能人才为教学目的,只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训练,以及学生刻苦努力地练习,那些不利因素是可以逾越的。

二、钢琴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方法分析

现在多数中职学校的钢琴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即教师教授新的乐曲,要先讲解乐曲的背景、作者、难点、重点、技巧等,然后示范演奏新乐曲,之后由学生练习,到下节上课时老师再进行“回课”检查、纠错。这种以短期、快速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应中职钢琴教育的要求。因此,钢琴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推广和运用势在必行。

(二)教学形式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有三种:集体课、小组课和单人课。这几种课堂教学形式各有利弊。集体课的缺点是受到上课人数的限制,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小组课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许多小组课的学生得到教师指导的时间较短,学生学习的新知识较少;个别课的缺点是学生交流和体验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能力,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三、几点意见

(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言。”教师无私奉献,受到学生的爱戴,师生间良好融洽的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成为学生可亲、可信、可爱的知心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一般有四类:表现类、技能学习类、情趣激发类、交流互动类。《音乐学科教育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提出,“引导—发现”,“探索—创造”是创新类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例如,采用哼唱、律动、舞蹈的形式进行教学,注重节奏教学,创编简单的节奏,尝试原创、改编简单的曲调,尝试给歌曲填词等。这些巧妙灵活的方法要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并发挥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互动性的中职特色教学模式。

(三)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合奏演奏能力

钢琴是乐器之王,既具有很强的独奏性,也能跟其他许多乐器合奏出美妙的乐曲。由于中职学生基本功较差,学习钢琴的时间较短,学习任务重,所以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独奏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其合奏能力的培养。但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在日后的毕业及工作中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钢琴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一些合奏课程,指导学生相互练习,提升学生的合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视奏和应变能力,增强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力和表演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四)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规划教学启蒙教材

教材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来安排。中职钢琴的启蒙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觉,同时也要有利于学生打下正确扎实的基本功。中职启蒙教材应在既抓基本功,又强调兴趣的原则下,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分析下,由教师合理搭配选用教材。目前,常用的启蒙阶段教材有: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现代钢琴教程》《哈农钢琴指法》和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其中,汤普森教材又分为“小汤普森”和“大汤普森”。《哈农钢琴指法练习》是钢琴演奏技巧的基础,易于记忆,对提高某个单一的技巧有良好的效果。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曲调优美,是中职生在钢琴启蒙阶段学习复调性音乐的最佳选择之一。

(五)教师要培养中职生舞台实践能力

学生教学论文范文篇10

校企合作模式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技能训练;传统高职教育对于理论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更为侧重,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校企合作模式与实际相结合,试图打造出适应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所需求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将要面对兼具可变性和创新性的岗位,时代特征鲜明。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最终培养的学生,必然是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他们不但基础文化和专业基础理论扎实,而且具备的专业技能也可以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其次,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就办学理念而言,主要是坚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主要导向是技能就业,重点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品德的提升,主要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成为技能人才。在具体的办学道路上,很多黄姐都将校企合作的理念体现了出来,具体涉及到课程开发、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编写、教师结构与课堂教学等,务必要要使所教、所学和所用都能能市场发展需求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就招生就业方面而言,一定要做到与学校实际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对于企业紧缺人才要精心挑选和培养,专业开设要多考虑那些与学生发展十分有利的工种。就就业方面而言,应该坚持以技能就业为主要导向,并且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努力贯彻下去,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开展的全部学习内容都和就业密切相关。另外,还要将校企合作毕业实习环节作为重点抓好,紧密地联系起毕业实习与就业,还要使其真正落到实处。校企合作模式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对职业技术教育制度的创新。

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说,学生在校期间,学校通过让其学习知识和开发综合素质,从而来取得一种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包括了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内的综合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就业理想,社会需求也才能得到更好地满足。校企合作模式是一次对高职教育制度的创新,这在同时也与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相符合。高职院校应该很好地借助校企资源共享这一显著优势,在进行校内教育的过程中来培养和提升包括非智力能力、职业能力等在内的就业能力。一是非智力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几方面内容,在开发人才智力的过程中往往起到了决定作用。高职院校要在校企间展开一些教学和学生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具有丰富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形式不拘,最主要的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并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校企间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疏导和培养学生,使其更加愿意接受成功和失败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是很有裨益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及时向“社会人”转型。二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之间的人才培养和需求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运行机制。而学生正是这种机制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这种机制,学生将逐渐提升自己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主要内容便是职业道德与艰苦创业精神。院校应该对学生的从业道德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学生有了艰苦创业精神就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勇往直前、敢于承受磨难和挫折。三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积累知识,以促使其主观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依据企业的需求,学生就能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更新以及怎样才能准确的学习所需知识。二是培养创新能力。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关键。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期这种创新素质能够与未来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