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3 19:17:54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1
尽管社区教育的概念是近几十年才出现在西方教育界中,但是,欧洲古代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早已蕴含着社区教育理念,例如,近代英国举办的教堂学校、“星期日学校”;瑞士裴斯泰洛齐创办的“新庄”学校;美国教育家沃特的“二部制”,即“工读游戏学校”;丹麦“成人学校之父”格朗德维奇建立的“属于人民的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学校”。这些和社区教育有着相当程度联系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成体系,甚至以当今的眼光看还很不成熟,但是在崇尚贵族教育的西方社会已经难能可贵,它们是西方现代平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源泉。美国的社区教育最为发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克尔所提倡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本位教育理念。真正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运动,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后来的美国社区学院,它的出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初,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年的“初级学院”,第二阶段为两年的“高级学院”,规定学生取得第一阶段的初级证书才能进入高级学院学习。初级学院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大部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学生就近入学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高级学院继续学习。“二战”后,为了服务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公立的初级学院统一被改为社区学院。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社区教育都把人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责,都十分关注人的基本知识的培养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使个体教育生涯得到有效的补偿,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公民、赋予个人生活的知识、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在公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所有人熟悉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变得有意义,并且让每个人感到满意”,[4]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以人的生涯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二、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涯意义
从改善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加之人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区教育主要承担着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材的培训,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居民素质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都需要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善。关注“人”,了解“人”,重视人的“生涯性”,强调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家庭观念、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人们对于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价值、功能结构和效率等都有着新的要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关注人的生涯发展的活动,这种生涯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真正提高。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培训,以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都是人的生涯性的一部分,是教育与经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适应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方传统的升学教育已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大学的竞争力加大,加上四年制大学高昂的学费和较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区教育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社区教育是为充实自我的闲暇时间。
三、西方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认识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容既包括职业性的活动,又包括非职业性的活动;三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是人对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价值追求;四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构成要素是全面的,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有研究者描述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时指出,社区教育具有多重目标,它集学术、文娱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主要是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如插花和烹饪等学科。由此可见,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内容丰富,具有终身性、职业性、非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一)终身性奥巴马曾引用甘地名言来阐述美国终身教育的特点,“要活,就要像明天你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美国的社区教育承担了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角色,大量的成年人在社区教育中找到了出路和新起点。目前,美国有1500所社区学院,人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90%。社区教育对于西方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类课程为主,既有半专业的,也有职业的技能培训。这些职业课程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涵盖面极广,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如护士、医疗技术员、病理化验师、社会工作者、绘图员、测量员、通讯技术员、文员秘书等。在美国,企业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更加深入,很多地方的社区学院与企业建立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本社区和企业培养人才。还有的企业把企业培训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双方通过协作教育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
(三)非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开放性特征,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职业需要,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条件和入学机会都是均等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非传统学生,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发展而设计的,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社区教育学校也向社区不同年龄阶层开放和服务。
(四)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专业化、专门化、技术化的要求较高。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要想在社会中追求生涯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不但能为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为失学者提供补偿的继续教育,为从业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而且还能为成功者提供闲暇教育。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提供民众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对于个人的生涯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完全突显,与西方社区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回归人性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人的技能提高达到支撑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但是,要理解人、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需要更多对“人”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核心是一种支撑人一生存在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各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8]“生涯性”指的是人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生涯性”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教育,是人性潜能充分发挥的教育,是把人当做人的教育,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教育,是把发展的自由还给人的教育。西方社区教育对人的生涯特性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任何教育最终都应该是实现人性的发展和优化,只注重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人发展的更多潜能,这不是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要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二)回归终身学习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实际上是把人的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国内的社区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由职业教育担负着社区教育的部分功能,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另一方面应开展终身学习,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三)重视网络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职业的和非职业的学习需要职业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西方社区教育的办学目标,这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重新审视网络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mooc学习已经成为西方教育发展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学习。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实训条件,有专门的教育网站,这些都是搭载学习交流平台、开放学习资源的基础条件,也是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资源。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四螺旋理论;职业教育;扶贫机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方面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发展不均衡,改革成果没有惠及到每一个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贫困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的稳步推进,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扶贫工作成效初步显现。职业教育扶贫是扶贫的重要方式,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对贫困地区内部造血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1四螺旋理论及其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意义
1.1四螺旋理论。四螺旋理论是基于三螺旋理论而提出的新概念。三螺旋理论最初为生物学中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henryetzkowitz以及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loetleydesdorff将三螺旋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以政府、企业、高校为主体的新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以知识经济时代为基础,将知识经济下的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要素总结为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理论研究的就是三者之间的新型活动关系。三螺旋理论属于典型的多主体理论,并不单一强调政府或者企业、高校的主体地位,而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把握三者的动态关系,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目标。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重点服务教育精准扶贫,构建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镇企业培养“留得住,技能强”的本土化人才。学生作为高职教育的对象,也是高职教育参与扶贫机制构建的主力军,其融入教育扶贫工作,既能实践教育的目标,也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作用与价值,弥补传统三螺旋理论中主体力量薄弱的问题。因此,四螺旋理论在三螺旋的基础上加入了学生这个新的元素,以职业教育扶贫为内容,将学生纳入到四螺旋理论中,形成以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四螺旋理论。通过发挥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借鉴三螺旋创新模式思路,提出集“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学生”四螺旋的协同联动模型(见图1)。在四螺旋模型中,坚持协同作用机理,四主体联动,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服务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图1基于四螺旋理论的协同联动模型在四螺旋理论协同联动模型中,坚持以下三个作用机理:(1)职业院校-产业-企业。企业是产业的载体,是产业的具体承载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企业发展。职业院校扶持产业主要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支撑,扶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使职业教育成为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的“直通车”,形成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职业院校-产业-政府。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支持。政府对产业的支持主要通过对企业的支持来实现,政府通过制定良好的政策支持,提供资金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职业院校通过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提升产业水平。(3)职业院校-产业-学生。职业院校通过培育新型技术人才、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途径进而推进产业发展。基于四螺旋协同联动模型的构建,发挥各主体的优势与作用,协同创新,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地方的良性循环。总之,四个关键主体形成四股力量交叉形成非线性螺旋关系。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包括技术、知识、信息、人才和资金等,每个主体作为主螺旋线进行路径探索,发挥各自优势与作用,共同推动和实现创新协同效应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1.2四螺旋理论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意义。四螺旋理论由三螺旋理论发展而来,作为三螺旋理论中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在四螺旋理论中同样有着特殊的地位。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扶贫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从四螺旋理论出发,加强职业教育扶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发挥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职业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不仅肩负着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从时展的角度出发,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职责,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四螺旋理论出发,构建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有助于职业院校社会职责的履行。其次,它能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中的重点,而“造血式”扶贫则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扶贫不同于一般的资金扶贫,其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既能够从人力资源层面改善贫困地区的状态,也能提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益,可以显著地提升精准扶贫效果。最后,它能丰富学生实践的计划。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丰富的实践机会则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在四螺旋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参与精准扶贫事业,能够为校内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扫清障碍。
2职业教育扶贫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政策环境薄弱。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建设同样需要以完善的政策环境为前提。但由于当前扶贫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贫困原因分析不深刻、扶贫目标不明确等,对职业教育扶贫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2.2产业建设滞后。对现代扶贫而言,产业建设是提升内部造血能力,彻底摆脱贫困现象的根本路径。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已经以产业建设为中心开展,但在产业建设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较典型的便是特色产业与龙头企业的缺乏,不少贫困地区产业建设缺乏竞争力,同质化竞争严重,影响了当地产业建设的效果。2.3学生参与度低。职业教育扶贫的本质是发挥职业院校在扶贫中的作用,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来推动扶贫事业的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而实践基地建设以及现代学徒制则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这大大弱化了职业教育扶贫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2.4联动机制欠缺职业教育扶贫是发挥职业院校扶贫作用与价值的有效手段,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仅仅依托职业院校无法实现扶贫目标,因此,各扶贫主体,比如政府、高校、企业等,需要构建密切的联动机制。但从当前职业教育的扶贫现状来看,联动机制欠缺是常态,扶贫主体在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降低了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3基于四螺旋理论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建设策略
3.1营造政策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也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扶贫作用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四螺旋理论下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构建中,政府必须将政策环境的营造作为首要内容。首先,梳理贫困原因。贫困现象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原因,比如区域整体贫困大都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或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而个别贫困现象的发生则和因病返贫等因素相关。政府要联合职业院校、企业,针对扶贫对象,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实地调研工作,深入走访,从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充分掌握扶贫工作的现状。其次,明确扶贫目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组织高校专家学者以及企业负责人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贫困评估工作。一方面,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把握贫困地区贫困现象的成因、表现、特点;另一方面,从贫困地区具备的发展禀赋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脱贫目标。最后,明确扶贫任务。明确扶贫任务是政策环境中的重点内容。扶贫任务是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扶贫任务提出后,要组织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人员论证扶贫任务的可行性,从实施条件、资金投入、预期收益、阶段性任务划分等角度来确保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政府需要从外部环境的创设以及扶贫资金保障两个方面为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3.2立足产业建设。四螺旋理论下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涉及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学生四个主体,而产业培育与发展则是发挥四主体合力的中心内容。政府负责产业规划以及政策倾斜,职业院校负责提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企业是扶贫项目运作的中心,而学生则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将产业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构建的重点。首先,打造特色产业。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源要素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产业建设中也要遵循差异化的建设理念,以充分发掘区域要素为要求,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比如,对自然环境秀丽、风光宜人的贫困地区,可以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以生态果园、农家乐、生态钓鱼等为重点扶持项目;而对农业种植基础较好的区域,可以推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业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其次,打造龙头企业。贫困地区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小而分散的特点,导致资源在分配中存在“摊大饼”的现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自然无法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因此,在产业建设中,需要重点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标杆,推动相关企业、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实现内部造血的目标。3.3创新教育模式。四螺旋理论与传统的三螺旋理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将学生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框架中,对职业教育扶贫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而广阔的实践阵地以及丰富的实践机会则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进行深度合作,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而职业教育扶贫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职业教育扶贫以产业建设为中心,以企业运作为主体,学校作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方,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与企业签订各种合作协议,让学生轮流到扶贫项目中接受实践教育,以提升劳动力素质,进而推进产业发展。不仅如此,学生参与到职业教育扶贫,对职业教育扶贫的开展也有着很好的作用。职业院校学生多有一技之长,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较比于一般的员工,尤其是从贫困地区招收的员工要高出许多,能够有效为扶贫项目的开展提供服务,从而壮大扶贫队伍的力量。因此,政府、学校、企业要创新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机制,以实践训练平台建设为中心、以校企合作为关键,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置换培训等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培养效果。3.4健全联动机制。职业教育扶贫是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价值的重要手段,而政府、企业、学生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了四螺旋理论下的扶贫主体。为了更好地发挥各主体在扶贫中的作用与价值,必须健全联动机制,尤其是要健全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联动机制,确保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落实。首先,构建校地联席会议制度。校地联席会议由校方和地方政府派遣人员参加,包括工作现场会、工作推进会、工作例会等多种形式,主要是分析梳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开展职业教育扶贫的重要保障。其次,完善项目追踪管理机制。项目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由企业实施,职业院校要与政府共同开展项目运行的追踪管理工作。职业院校可以派遣技术专家,负责企业技术攻关,动态地把握企业发展的现状,并与政府部门开展密切的交流。最后,构建扶贫考核机制。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扶贫的成绩以及问题,对扶贫经验的积累以及接下来扶贫工作的开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职业院校与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健全扶贫考核机制,从考核指标的设置、考核流程的完善、考核结果的应用等多个角度,发挥好各主体间的联动作用,保障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效。
4结语
职业教育对于精准扶贫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推动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的可靠力量。扶贫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职业院校参与其中,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以及企业的参与,因此,四螺旋理论可以成为推动扶贫工作开展的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30-33.
[2]丛珊珊.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石林,梅强.基于四螺旋视角下的高等职业人才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97-99.
[4]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7):79-84.
[5]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0):5-7.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3
(一)目前“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基本上都被划作“理论”和“实训”两个阶段(“实训时间”一般是整周或整个学期,“实训地点”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部分)。这种“理论 实训”的教学模式说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全交融(学中做、做中学)。由此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也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仅指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并未涉及“理论”环节。换言之,职业院校传统的“理论 实训”教学模式,是造成不完全的“校企合作”的根源。仅就目前这种不完全的“校企合作”来说,毋庸讳言,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流入形式(缺乏实效性),笔者将其问题划分为四种表现:(1)“假合作”,仅签一纸协议或挂个牌子,再无下文;(2)“浅合作”,学生在企业只能走马观花式地看看听听,或只能从事一些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简单劳动;(3)“单一性合作”,学校信息向企业单向流动,企业无回流———互动不足影响深入合作的积极性;(4)“功利性合作”,企业合作的功利性太强,要么是卖设备,要么借此给国家要政策,要么在人力短缺时给学校要学生(致使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不符)。总之,无论对于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单位,都没有把“校企合作”放在社会责任的层面来认识,彼此表现得比较功利。(二)“校企合作”缺乏实效性是影响职业教育其他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国职业教育有一些老问题,似乎很难解决。比如,缺乏吸引力问题、体系建构问题、“双师队伍”建设问题、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空心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难解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是有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校企合作”缺乏实效性。进一步而言,职业教育有一些老问题之所以难解,其主要原因是在职业教育内部,即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大量的教育教学活动远离了生活、远离了企业,这些职业院校的运作思维仍然囿于传统的学校应试教育。也许,外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思维(包括设备限制、市场限制、实训限制、学制限制等等),但是我相信,职业院校从业者失去了教育生活化之“魂”却是根本性的。本文提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有不失“生活之魂”(校企同质性),职业教育的其他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为了阐明这一观点,本文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出分析。这些问题包括:职业教育如何才有吸引力?如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样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怎样繁荣农村“城镇化”职业教育?上述问题都可谓大而无边,因此,笔者的论述仅能做到点题———从“校企同质性”的角度对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点到为止,目的在于引起其他研究者的关注。
二、职业教育如何才有吸引力
(一)失去“劳力大众”,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吸引力职业教育起源于工业化初期的制造业经济,其雏形是当时为穷人和流浪儿办的慈善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办学校就是其典型代表。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以“免费”、“义务”、“开放”、“技能”、“就业”、“美好生活”这些特征出现,它是为“劳力大众”的教育②。随着时展和技术提升,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其原有特征逐渐消失,据此,“劳力大众”也被挡在了职业教育门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种种现象:职业教育总想“贵族化”,却始终被精英教育排斥;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制度体系,却始终被置于招生梯队的底层;一些职业院校收费高、教学“书本化”、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等等,都是职业教育失去了“劳力大众”和“底层生活”的体现。(二)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之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应当内外结合、标本兼治。除了外部环境改善(观念提升、薪酬改善、招生制度放开、多元化办学等)之外,最根本的还是改善内部环境,即职业院校应“开门办学”,包括招生制度放开、教学过程放开和毕业出口放开。在学习化社会,人们的职业生存和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职业教育不开放,将失去生源基础。职业教育如何走“开放之路”?首先,在招生制度开放方面,国家既不要给职业院校招生设限,也不要给录取考生排序,使职业教育从“严进宽出”的文凭制度过渡到“宽进严出”的技能证照制度。其次,在教学过程开放方面,职业院校的大门要向全社会敞开。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职业院校总是把目光盯着大企业,最好是知名大企业,却常常遭到来自企业的冷遇;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非常想和职业院校合作(也许小微企业现状更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需要,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又常常遭到来自校方的冷遇。这说明,很多职业院校抱怨“校企合作难”,往往是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第三,在毕业生出口放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思维”,给毕业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包括放开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就读的人数限制等等。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立足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开放、全纳、多元说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就是“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这正是“学校思维模式”的体现。如果固守于传统的学校围墙及其层级制度,就会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局限于学校层次或者类型,而不能放眼社会生活和企业发展需要,甚至让人产生“高职院校想升本”的“阴谋论”联想。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对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问题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联结在一起,它的核心特征应当是“开放式”、“全纳性”和“多元化”:敞开大门、全民教育、多元选择。(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偏离“职业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词,即“职业”,这是体系的立足点。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紧紧抓住“校企合作”或“产教融合”做文章,而不是把关注的中心放在提升层次方面,或者说,必须把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和“产教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抓住“职业性”这个立足点,也要注意平衡它与“学术性”的关系。在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前十年,职业教育为了尽快从学术教育体系中摆脱出来,有走向“简单岗位技能训练”的偏颇行为。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足点,“职业性”并不否认“学术性”,这正是职业教育提升层次的重要理由。但是,如果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注重点转移到“学术性”上面,那就有可能造成文凭泛滥和大而无用的现象。台湾高职院校升格为科技大学之后,实际上也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四、“双师队伍”建设绝对不能懈怠
(一)“现在”的问题依然是“过去”的问题新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第十七条指出,要“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等等,众所周知,这些有关“双师队伍”建设问题,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全部过程,每一份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里都要强调相同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一方面是“双师队伍”建设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双师队伍”建设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么多年来,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距离不仅没有“拉近”,反而“扯远”了。随着“博士满地走、教授处处有”现象愈演愈烈,各个职业院校都相应提高了其职员招聘门槛,由此造成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而企业元素越来越少。加之职称评聘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沿袭学术化路子,所谓“教师下企业实践”和“技术骨干进学校教学”都可能遭到无言抵制,而“双师队伍”建设也只能流于形式。(二)“双师型”教师再认识:“工学动态组合教学团队”如果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存在之本的话,那么职业院校的“双师队伍”就是让这个存在更为坚实的关键材料。因为“双师队伍”是校企合作的实施者,校企合作的效果与双师队伍素质存在高度正相关。校企合作对教师的要求甚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就无法开展校企合作。与之相应,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他们也天然地对校企合作消极懈怠:学校教师教学有富余,企业人才进校兼职教学无空间,校企合作欲望当然不强。我们看到,各个职业院校也都从企业招聘了一些高学历或高职称(符合招聘条件)的技术骨干(虽然数量不多),这些人便成为该校“双师型”教师的典型代表,即使再过十年,他们仍然是学校宣传的“双师型”教师。无疑,这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静态化处理方式并非真心建设双师队伍,而是又一种形式主义。如果校企教学资源没有常态化的互动,职业院校的教学就不可能贴近企业实际。为此,笔者曾经提出过一个“工学动态组合教学团队”[2]的双师队伍建设思路,认为双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在“动态”二字,落脚点在“教学团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职业院校教师的“活水”在哪里?无疑是在教师下企业实践以及与企业人员的互动过程中,也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工学互动”的内容包括科研、教学、培训、参观等许多方面,但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训指导等)是最根本的,因此,双师队伍建设应当坚实地踩踏在“教学团队”这个基石上。
五、职业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摈弃人文素质教育的“量化思维”曾有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因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而遭受批评,如今,各职业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好事,但是有些学校又因此矫枉过正,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这种“忽视”恰好给学校远离企业找到了借口。可见,有些职业院校并没有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工作实践中只是人云亦云而已。比如,把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然后对此进行定量化考核(设计了通识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在全部课程中的占比,甚至还要争论“占比15%好”还是“占比20%好”)。显然,这种所谓量化思维割裂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把人文素质教育从职业教育的整体性活动中活生生孤立起来。(二)人文素质教育:“引出来”而非“塞进去”与上述量化思维相对应,很多职业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特别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融入)整个职业教育实践”。“渗透”或“融入”(有些研究者甚至还要推敲到底是“渗透”好,还是“融入”好)这两个词的思维本质和“量化思维”一样,都是把人文素质教育孤立看待,即把人文素质教育看作职业教育之外的东西,认为原有职业教育活动没有或缺失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新的做法是,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从外面给“塞进去”。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部职业教育活动的题中之义,是整体当中不可分割的个体。所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只需要把原有职业教育活动中未曾“引出”的人文素质教育尽可能地“引出来”。“引出来”不会破坏职业教育的整体性,不会在实践中矫枉过正或者扭曲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哲学。与之相反,“塞进去”的做法却很容易争论“塞进去多少”的问题,或者争论“渗透好”还是“融入好”之类的问题。无论怎样,“塞进去”容易使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走向形式主义。比如,因为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因为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却让职业教育表演秀泛滥成灾。
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城镇化命题
(一)现有农村职业教育和“企业”的距离很远农村走向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必须和农村经济繁荣结合起来,形成有机互动关系。过去,一些地方发展县域经济依靠农民“进城打工”,这也是一种发展路径,但无疑属于“短平快”经济,不能持久。而由这种“进城打工”经济所引发的农村职业教育,正是为城市车间输送工人的“打工教育”。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理解“学校到企业有多远”这个问题,“打工教育”其实距离“企业”很远,这里的“企业”指农村地方经济。农村职校存在的问题(缺少“双师型”教师、缺少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缺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上述心不在焉的“打工教育”有极大关系。可以认为,问题多多的“打工教育”是失败的,并没有培养出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农村职校毕业生进城打工的竞争力并不比未进职校读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强多少。这种结局造成农村职校越来越没有生源。农村职业教育被学生用脚投票,职校走向“空心化”就成为必然。(二)从“致富”到“智富”:寻找农村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之路如果说传统农民致富的途径是种植农产品或者进城打工,那么新型城镇化时代的农民必须从“致富”走向“智富”,即从“苦力农民”变成“智力农民”或“技术农民”。因为农业经济已经转型升级———从简单的“生产制造”提升为复杂的“制造服务”。与之相应,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及时满足新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质言之,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命之根深植于地方特色经济的土壤里,农村职校摆脱空心化和增强吸引力的根本出路是产教融合(基于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乡村道德伦理教育寻找农村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之路,必须立足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这个过程蕴含了人类从山林到旷野、从旷野到乡村、从乡村到城镇的所有内容,也蕴含了职业教育诞生和存在的全部理由,其精神实质是人类对于孤独和恐惧的逃离。因此,人类从山林到城镇的“逃离”并非连根拔起,否则人类即便进了城镇,也如同被缚于空中楼阁里的困兽。在表层意义上,城镇化过程属于“职业化”过程,但在深层意义上,城镇化过程不仅是一部物质的创业史,更是精神的创业史。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是扎根于乡土的创业教育和生存教育,包括乡土文化、生产技能、销售服务、团队合作、宽广视野、创业精神等等,更不能缺少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这些是洗脚上田的新型农民追寻美好生活的综合体现,是农村职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根基。如今,农村青年盲目追逐物质利益,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如果农村职业教育仅仅着眼于“输送进城打工赚钱”的技能人才,而忽视学校教育与乡村厚土的连接,或者说,让农村职业教育丧失了乡村生活之魂,那么所谓新型城镇化无疑是空中楼阁。
七、余论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4
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教高〔2006〕16号提出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决定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就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举措,围绕着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从以上内容分析我国现在职业教育具有市场需要的急迫性的特点,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关于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的工作,国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般为三年,如何利用这三年时间培养合格的人才,各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2 1”或者“2.5 0.5”,即两年在读一年顶岗实习或两年半在读半年顶岗实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在校期间加强理论学习和课间实习,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的实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工作岗位的安排。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顶岗实习的岗位,然而现实当中,往往不能按学生学习的计划选择岗位。这样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是我们教育当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何弥补,各个高等职业学校都在想不同的办法。这里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方法,希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的技能训练分三种形式:①在校期间的课间实习。这部分主要是课堂实践,上完课了就上课内容进行实践,一般时间短,但针对性很强,对于学生了解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技术方法比较成熟。②在校期间的综合实习。在校综合实习是针对于某一门课程或某个专业的某个专业技能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模拟实际生产内容,一般实习时间为几周时间,对于学生了解行业生产很有帮助,能使得学生的生产技能有很大提高。③顶岗实习。这个是整个实践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真正的生产实践,使得学生充分的掌握实践技能。通过这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理论上能使得学生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然而刚才提到过在最贴近生产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内容不是由需要而定,而是由单位的工作内容而定,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实习的目的。如何弥补这些缺陷,这里提出第四种技能训练的方法:单位和学校联合建设以生产和教学为一体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场地。这种方法有不少学校有所实践,但很多都是拘于形式,真正把这种方法的特点发挥出来的寥寥无几,关键在于学校和单位都没有把这种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得用人单位和学校、学生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就这种实习模式的特点做以阐述。首先,以用人单位为核心,建立实习实训实验室,把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软硬件设施引进到实验室,用人单位派遣技术员对学生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假期或者周末,培训内容可以视单位的需求而定,因为是在假期或者周末进行培训,不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学生,可以以自愿、单位选拔为条件。
这样,对于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负责提供实习场地,用人单位培训学生,可以完成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更接近于生产,接近于社会,是一些学生工作以后马上能接触的东西,而且实践内容是跟随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真正做到了市场导向性,这些是我们现在很多职业学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条件。同时可以给学校节约一部分办学成本。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习更多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生产技能,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渠道,通过培训使得学生不但了解了生产实习的过程,加强了技能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以后就业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这样的培养模式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指导培训的人员和实习用的一些设备,看上去条件比较高,然后在这后面也有很多的利益空间。第一,用人单位可以使用学校的场地进行自己的人员培训;第二,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考核,最终可以有条件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选拔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第三,通过学校这个免费的场地和免费的人力,可以承担部分单位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由培训过程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完成,即方便了单位提高了效益,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目标;第四,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在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使得大多学生了解到自己单位使用设备的情况等。我们国家对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从法律角度做出一些规定和约束,所以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都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为这一方面的培训成本太高,所以很多学校也没有条件去很好的完成这项实习工作。刚才介绍的这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从教学成本和教育效果来说都比较适合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5
1.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缺少应用型专业人才,逐步从数量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
3.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流失;
4.职业教育的毕业证书与劳动就业不能有效地衔接等等。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不理想,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造成部分职业院校出现招生难的现象。所以,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教学理念,以终身教育为主,以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职业教育为标准,其中也包括数量和质量指标,重新调整职业教育结构,逐步贯彻知识、能力考核并重原则,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制度。
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1.联合化发展、集团化发展是唯一出路只有以市场机制为背景,自愿为基础,只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自愿基础上,在保持各自院校特色的前提下,以自愿加盟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打造新型联合办学体系或职教集团,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发挥整体综合效应,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职业院校自身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并通过系统创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效益化发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创建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方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超大型职业教育航母,形成低中高阶梯式、多层次,专业结构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能够一次性满足企业所提出的多种人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省的职业教育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作用下,那些自我封闭、规模小、实力差的职业类院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被淘汰。
2.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模式市场需求是就业导向的“风向标”就业形势的“晴雨表”,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入到高速期和转型期,这就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若想要满足这一需求,那么职业教育必会有大的作用。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培养目标旨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人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各类企业大量增加,就业岗位也在大量的增长,一线操作人员需求也在急剧的升高。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中职毕业生也越来越受到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欢迎。
3.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与否,重点是专业设置,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立足本地产业建设、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做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教育、劳动等职业学校(院)主管部门要统一协作,搭建平台加强学校(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避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设置什么专业,生产上推广什么样的技术,教学上就开设什么课程。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多层次人才的支持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围绕人才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进行探讨,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以及课程设置等提供科学依据。还应该加强教研与教学管理,提高和确保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调整培养目标。要面向劳动力市场,改变目前教材出现的“少、空、旧”的局面,建立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员工培训特色的全新教材体系。三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调整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改变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从被迫学习到兴趣学习等转变,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知识。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6
1.1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旧有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当中,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包括了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讲,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足以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日常事物,而这也是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只学习这些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辅助人们处理各种日常公务。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不断地将这些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当中,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应付日常的计算机办公事务。
1.2计算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提高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接触计算机,他们凭借着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计算机技术则是我们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断地丧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只会进行相应软件的操作。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凸显出在即的优势。所以,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够不被淘汰。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文/刘振名张福峰
1.3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职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应用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是,现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的应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计算机职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强,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意外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应对,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同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学历,而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较差,所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才能够牢牢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1.4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以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人们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地朝着便捷化、实用化、人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这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要想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以最终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1.5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达到了中等教育的水平,并且与高等教育开展了无缝对接。在可以预想到的将来,我们的计算机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从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本素质,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就产生了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可以使参加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对计算机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这样,才能够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才能够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不断地在社会需要之下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2、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2.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去掉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计算机职业教育是一门更新较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原有的技术等都会逐渐淘汰,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淘汰出去。其次,将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引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课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强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这些应用能够辅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将这些应用引进课堂,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此,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才达到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2.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比例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其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背后的原理,这样,学生在日后进行计算机应用时才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和在对旧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计算机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教学而不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弊病。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开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彻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要其理解枯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以让其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以为其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岗位都要求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这些能力培训,做到使学生与社会岗位的需求之间无缝贴合。其次,加强实训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巧的应用等。最后,学校出面与企业签订计算机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按照课程安排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由企业享有,学生毕业之后优先考虑进入到这些企业当中,而企业则负责提供实习基地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够在充分地训练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2.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人们在职场中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如此。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首先,提升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快速地发展,但是其根本原理等是相对固定的,变的只是这些原理等的呈现形式。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其能够透过计算机应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进而快速地掌握相关应用。其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不断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遇到新的计算机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
2.5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一定的路径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是社会要求推动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首先,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开展基础知识教育,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满足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其次,高校可以相应地放宽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招收限制,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大学之中继续接受教育。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特长班,招收特长生的形式让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便能够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结语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7
1.职业教育结构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才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结构。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的供应是充足的,甚至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很大。但是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来看,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已经十分严重。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级技术工人的主要阵地,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重要措施。
2.职业教育发展能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很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技术工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是我国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内蒙古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
职业教育要把握定向性、面向地方性、办学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技术性等特点,用全新的观念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办出高职特色,为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实际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推广在学校和企业分阶段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环境下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应用前沿,熟练专业岗位技能操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避免产学脱节、学非所用等问题的存在。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这样不仅使企业也有机会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使院校教师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发展进程的相关培训,也会使在校接受学习和技能培养的人才的就业获得有利的保障。同时校企合作还会缩短新的应用技术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时间,还可以为院校的研发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学校应该尝试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推动以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专业建设改革,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过程达到学习职业技能的目的,改变传统教学缺乏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的缺陷。二是继续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要与职业岗位技能目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上增加应用性、实践性,淡化学术性;教学实践上增加操作性、直观性,淡化理论性;专业实训上增加生产性、职业性,淡化综合性。三是循序渐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及比重,以教师的职业经验引导学生,以实践内容的趣味性与研究性吸引学生,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激励学生。四是在教学氛围营造上,专业教师角色要有经理味道,贴近企业;教学组织要有企业味道,贴近生产;学生角色要有员工味道,贴近岗位;教学过程要有培训味道,贴近职业。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8
上篇:来自知识界代表和委员的呼唤
今年呼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政协委员们大多数并不是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其中不少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在一般人看来,他们从事的领域和职业教育几乎毫无干系,堪称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
院士、教授不约而同“自揭家丑”,呼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方福康委员,中科院院士、新任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委员,中科院院士齐康委员,中科院院士霍裕平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代华委员等,此次都在不同场合极力呼吁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委员们先毫不留情揭自家的“丑”??用调查的事实提出:
同样的手表配件,在我们的工厂与在瑞士的工厂组装出来,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同样的轿车零件、同样的汽车品牌,设在的厂组装出来的整车,为什么和国外厂家的原装品质量相差很远?为什么成熟技术在生产中却得不到成熟?
他们用的是设问,自问自答:不是我们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赶不上人家,而是现成的技术在具体制造中走了样,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低直接了一线产品的质量。
一些代表和委员忧心忡忡地指出,近年来,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和行业中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严重缺乏不无关系。
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我国人才结构已经出现了高素质技术工人缺乏的情况,职业技术教育供应不足,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自揭家丑,看到不足,使这些院士和专家们一致“盯”上了职业技术教育。
从身边事谈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需要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军事教育学院原院长王宪志委员,在小组讨论会上慷慨激昂地大声疾呼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他说,因为我感到生活真需要。
一些代表和委员通过身边事来说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一些服务行业服务态度和水平差,因为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
没有电工资格证书的人在管电、在架设电线改造电网,没有焊接资格证书的工人在焊接,没有建筑常识的人在盖房子……
一场大火原本可以避免,如果当事人有基本的安全常识;
一场倒塌事故也可以避免,如果焊接工人是技术工人而不是门外汉。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但是,有了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如果没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没有职业技术工人增加带来的产品质量提高,如果人民仍然不得不使用低劣的产品,接受态度恶劣的服务,承受随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生活质量怎么得到提高?中科院院士霍裕平委员说,一个行当有一个行当的标准,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需要提高参与其中的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委员和张孝文委员,在会议一次午饭间耐心地给记者上了一“课”。两位教育界的老领导由国民生产说到人民生活,大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语重心长地叮嘱本报要为职业教育发展多做宣传。
下篇:来自产业和界的声音
专家学者们说职业技术真重要,业界是否真有需求?如果拥有用人需求的和行业的老总们并不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是否还得打点折扣?记者因此开始了对经济和产业界代表和委员的采访。
传统产业的提升呼唤职业教育
对来说,最紧迫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传统制造业。生产越来越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除了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美国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德国一直自称职业技术教育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平均失业率是10%,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齐齐哈尔市副市长杨耀寰委员说,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发展,而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是职业技术教育。
原机械工业部中工机电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兼西北公司总经理郑涛委员告诉记者,企业要发展,需要各类人才形成互补,才能有发展潜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仅需要博士、硕士,也需要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需要会操作、懂技术的生产队伍,这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支持。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中,同样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劳动和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委员说,近几年来,我们实现了2100万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平稳下岗,通过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其中12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经济界委员蔡继明说:前两年,深圳出现了大学生失业,但是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拥有专业证书的人一般都能找到工作,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已经给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在市场竞争面前,用人单位更务实了,专业技术人才有自己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他的竞争力不是别的学历层次的人才能比的。
在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中,推广和农业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著名家袁隆平委员在希望农业产量提高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人才缺乏,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受限制的现实。有的先进技术在农村得不到应用,往往是因为缺乏技术人员。关心农村经济发展的代表和委员们说,最广大的农村、最传统的农业产业要根本改变自己的面貌,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输送大量人才。
新产业的发展呼唤职业技术教育
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带来什么样的?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蔡来兴委员说,信息产业的出现使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成为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即使在高技术产业中,生产第一线仍然需要大批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具有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全国人大代表柴天佑指出,不是说如果大家都在高档写字楼里做白领,中国的信息化就可以实现了,实际上,中国最需要的是走进车间和工厂里面的人才。
现任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总经理的郑涛委员说,风险投资这样的新行业也需要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经理人需要接受新的职业培训,职业风险投资家的产生必须经过再、再培训然后上岗的过程,希望职业技术教育能够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新的经济竞争已经将我们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上的不足暴露得更加明显。武汉市副市长辜胜阻委员举了北京的例子:一线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180万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到70万,仅占38%,受过系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15%,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以上仅占3.5%,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高级技工至少应占7%。这种人才上的劣势,将使中国企业在加入wto后不得不面对自己在竞争中的弱势。
结束语:这篇大文章刚刚起了个头,大文章需要大手笔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9
今后顺应时展趋势,农业职业教育有关部门,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将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农业软实力,作为事关己任的大事来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必须始终围绕着培养新时期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为己任。实际上,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职业农民做支撑。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将落在农业职业教育的肩上。今后,各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明确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建设、为农业发展的办学方向,根植于农民、发展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2组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
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紧迫性。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必须要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探索继续教育形式,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必然趋势。针对此,农业职业教育部门要脚踏实地地办学,摒弃过去只重视学历教育的旧教育观念。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思路,将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大力开展非学历岗位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单项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推行多种形式办学,扩展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
长久以来,农业科研、教学、实践都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探索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对于落实好职业教育培训意义重大。当前,黑龙江省市级、省级龙头企业有近百家,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了解农业实践各行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强订单、定向培养力度,确保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同时,近些年来,黑龙江在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投入很大力度,这些示范园区、示范场多属厅、局、所管辖,农业职业培训部分可将其作为实训基地,时刻关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态势,掌握领航农业的高新技术。
4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篇10
(一)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规范化
民国第一部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于1913年颁布。其中对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明确规定,有助于实业教育规范化。该学制包括一系列学校法令章程,其中《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将“知识技能”设为根本目标,“必须”一词便体现出注重实用性。实业学校种类分为: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等,可见,商船学校与农业、工业、商业处于同等地位。商船教育的发展在民国时期的教育领域和国家发展领域占有着积极重要的地位。对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航海科”和“机关科”两个专业。“航海科”专业课程包括:“商船运用术”、“海上气象学”、“造船学大意”等;“机关科”主要课程有:“力学及应用力学”、“电气工学大意”等;与当今的航海类和机电类课程有相通之处。“通习课程”为“修身”、“国文”、“外国语”、“数学”、“物理”、“地理”、“图画”、“体操”、“实习”并酌情加“化学”、“法制”等课程,与当今的公共课程相类似。该学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教授方法等方面都有明确列出。
(二)职业教育体系日趋科学化
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壬戌学制),在民国时期的教育历史中起到分水岭的重要作用,第一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上的法律地位,用“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称谓,至此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学制上采用“六三三四”学制,职业教育贯穿学制始终,小职、初职、中职、高职自成一体又与普通学制相穿插。此时颁布的《新学制职业科课程标准》将课程设置为:“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非职业学科”三大类,与当今的专业课、公共课、职业素养课在含义上基本对应,职业教育体系在新学制颁布后日趋科学化。自壬戌学制以后,商船职业教育在学制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日趋科学化,为日后航海教育事业所沿袭。
(三)航海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
在国家教育部的有力支持及规范标准下,职业教育发展日趋完善,甚至在局部地区创造了相当繁盛的景象,例如:广东商船航海教育是众多商船职业学校中的佼佼者,经过广东航海讲习所、广东航海学校、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断探索,将航海职业教育发展到黄金时代。其他地区的航海类职业教育也都发展较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航海人才,推动了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民国时期商船教育对当今航海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走中国特色航海职业教育之路
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舶来品”的本土化过程,从“西学为用”开始,商船实业教育才在中国生根发芽。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航运技术到深入学习航运教育制度,圆满地完成了商船实用教育在中国本土的自我升级过程,其创建的航海黄金时代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史为鉴,回顾这个探索过程不难让我们将当今航海职业教育的探索与之联系起来。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应立足本国航运国情、职业教育现状,学习他国先进理念,又融合自身航海教育实情,走中国特色航海职业教育之路。
(二)“现代学徒制”在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民国时期的船政教育是古代“学徒制”向“现代学徒制”进化中的探索过程。在我国学校教育诞生之前“,学徒制”一直是人类社会技术传承的主要手段。至民国时期,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取代了传统学徒制,然而学徒制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得以保留。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可见,我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为落实“现代学徒制”。只有“现代学徒制”才有可能提供航海职业教育情境学习所需要的真正的内容。职业教育与一般普通院校不同,其注重与各自特色相符的对接产业,将就业情况视为重中之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几乎与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可见,早在民国时期,船政教育就已将传统学徒制进行升华,旨在为航海职业教育创建新的学徒制模式。
(三)“商船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从商船教育的“商”字就可看出,民国时期的航海教育紧密联系于商业市场,航海教育向航运事业倾斜。改变了清末近代的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以国防建设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系。商船教育和航运企业的无缝对接,演化至当今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航海教育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但是,当今“校企合作”过程中多遇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阻碍了航海类学校依托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发展和毕业生就业远景。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是由国家颁布学制,体系内进行学校类别划分,对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进行统一规划,包括对“实习”课程设定统一标准,可见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国家、政府对其发展的关注和做出的统一标准很好地推进了航运企业和商船教育的双赢。这对当今在航海类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国家、政府应是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反思。
(四)统筹规划航海类院校中职、高职、本科衔接建设
民国时期的商船学校实行的教育体制是双轨制,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二者又可交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交叉,最根本的就是实训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相互促进过程。当今我国航海类院校拥有本科及以上学位的学校数量较少,例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专科院校则数目较多,层次差别较大,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等属于专科院校中较优秀的,但航海类职业院校,从中专至高专,教学内容、水平差别较大,衔接性不良。在这样的情况下,“3 2”、“3 4”分段式教育模式尤显重要。“3 2”是指中职3年 高职2年或高职3年 本科2年;“3 4”是指,在中职院校学习3年后,进入本科进行4年的继续学习。分段式培养的目的是将中职、高职、本科在专业上贯通培养,利于专业体系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于学校的生源质量以及服务企业效果的提升。
(五)航海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科学化
民国时期商船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国家对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有明确导向作用。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更新课程,使之形成科学的体系。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需国家加大推进力度,增强导向作用,更需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因地制宜的科学化课程设置,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也关注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
(六)注重培育航海精神
- 上一篇:
- 下一篇:安监半年总结范文
相关文章
职业院校项目式活页式教材分析 2023-03-22 15:55:12
职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2023-02-15 10:04:30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探讨 2023-01-10 09:26:53
职业本科高阶育人模式研究 2023-01-09 08:58:51
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培育探讨 2022-12-09 15:00:09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 2022-11-30 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