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元问题分析-ag尊龙app
时间:2022-01-25 09:22:30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近代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差别,追根溯源在于二者对于哲学自身的定义的不同,即哲学元问题的不同,并在最后通过现实社会中的不同主体的历史行为表现出来。因此,理解、辨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问题,有助于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实证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产生观念上的错误认识。文章结合哲学的元问题与基本问题的阐述,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问题,总结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差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元问题
每种哲学理论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其对于哲学自身的定义,而对于哲学自身,不同的哲学理论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个认识不仅限制着该哲学理论的发展方向,还最终影响着人的主观的实践活动。这个定义,就是这个哲学理论的哲学元问题。因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认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问题,从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一、哲学的元问题与基本问题
“元”字,做名词讲有首位、开端、根源之意。哲学的元问题就是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即怎样看待哲学的问题。受制于人类自身思维能力的限制,对哲学的追问是某个个人无法完整回答的。当个体在试图分析人与世界的关系时,在以有限的思维能力去把握相对无限的人类整体的思维活动时,人的思维就不可避免地要对这庞大的整体进行分割,再从某个角度去理解、阐述这种活动,这些角度则受制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环境,也就造成了人类个体对世界整体认识上的差异。“通过对‘什么是哲学?’的元问题的解答,哲学家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创立了某种类型的哲学或使自己的思想从属于某种类型的哲学。”也就是说,在人类探究哲学本质的过程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反思先行跨越了对哲学自身的追问。以西方近代哲学为例,即便在近代,西方哲学破除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但其仍停留在古希腊哲学寻求真理、探索本原的哲学框架中,不过是从探索世界存在的方式转向了探究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着重在思维与存在的本原问题与同一关系中去把握世界。因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该是在“哲学是探索世界本原”的这个哲学元问题之上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区分出不同哲学的元问题与基本问题,是当我们在比较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时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基本问题是看待问题的具体视角,但元问题涉及的是对待哲学本身及这个世界的态度。无论不同哲学观点间的基本问题如何相似,如果其元问题不同,其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也必然不同。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元问题的探究还必须回到西方传统哲学中去。历经千年发展,西方传统哲学基本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派系。唯物主义思想经历了由直观猜测到科学实验的转变,但其根本观点却从未改变;而在柏拉图主义笼罩下的唯心主义也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完成,走向了顶峰,“绝对者、实体”统治了一切,跟人密切相关的哲学和法却以“真理”的形式站在了人类世界的彼岸。假若关于存在的主观认识没有出现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之中,人不知人自身的存在,那么人类能否还能注意到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如果没有对于存在的感知,思维上对于存在的把握根本无从谈起,存在只会是自然存在。同样,意识的产生必须依附于一定的人类可感知的存在,常人眼中的鬼神与盲人心中的鬼神必不相同。一旦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二者间的对立消失了,不管是传统的理念论,还是已经完成了认识论转向的现代形而上学,都会面临崩溃的境遇。因此,当费尔巴哈站在感性-对象性的原则上,既对超感性世界进行批判,将本质性和现实性重新导回感性世界,又提出主体的现实性首先在于它的对象性,现实的主体(即人)的对象就是人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时,大批学者立即转向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恩格斯形容:“……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中已不再局限于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为后来的哲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可惜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在哲学高度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他穷极一生也没能实现对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的调和。存在和思维在他的世界观中仍然是对立的,人类社会的应然与实然在他的双重直观中仍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费尔巴哈完成了“铺垫”的工作。稍晚一些成为“费尔巴哈派”的马克思,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将继承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活动”,即人(非个体的人)的思辨的思维,与费尔巴哈哲学中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相结合,摒弃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摆脱了旧哲学的囹圄,用“感性-对象性的活动”来阐明自己新的哲学理论。马克思这样表述道:“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指明了思维与存在本就是一体共生,二者互为表里,并不存在所谓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逻辑上的决定关系,并用“感性-对象性的活动”,即普遍意义上的实践,将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联系起来,填平二者之间的鸿沟。可见,在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中,传统的西方哲学所注重的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去把握世界的反思方式已经被完全弃之一旁了。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摒弃了西方传统哲学探究世界终极的目的,认为哲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问题应当是“人如何通过实践来把握、了解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差别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问题,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其与西方传统哲学间的差别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这种“感性-对象性”的“活动”视为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原则,即人类基于物质的双向性的实践活动。人的意识正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过程中才得到了发展,而当主观意识不满足于客观现实,才有了人对于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活动,最终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被提炼出来的抽象概念,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则是它的现实载体,它达成了思维与存在二者间的调和,也就实现了世界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单一强调物质或精神,以实体化的物质或抽象的理论作为基础的西方传统哲学,由于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一直囿于在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关系上,无法达到思维与存在现实中的统一,也就无法实现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如果以传统西方哲学探究世界本原的立场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极易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地理解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新形式”,理解为新的本体论;如果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角度出发,也会将唯物史观视为是哲学思想在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进而产生经济决定论等错误观点……这些实证化、实体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都是没能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元问题所导致的。科学尚且需要在相同条件下才能复制出来,何况是更为复杂的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分清不同哲学理论对于其元问题的认识就去理解、学习它,就避免不了犯各种错误。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8-77.
[4]韩秋红,史巍.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0-114.
[5]王云霞.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观之辨[j].社会科学辑刊,2011(6):27-31.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赫拉利.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9]周新城.必须坚持《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3):14-21.
作者:刘墨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2022-04-06 04:30:00
2022-03-21 05:05:00
2022-03-21 04:53:00
2022-04-07 11:22:00
2022-03-18 09:32:00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4-01-16 1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