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期刊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8 08:28:21

经济期刊

经济期刊范文篇1

一、商业经济期刊属于什么档次

对于当前的商业经济来说,杂志是部级期刊。目前杂志是由黑龙江省商务厅主管、黑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黑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承办的经济类部级期刊。

二、商业经济期刊征收要求

商业经济期刊目前主要征收有关:经济理论、改革探索、财经纵横、经营管理、营销策略、金融证券、国际贸易、工作研究等等,这些方面的事项,因此有关这些方面的论文大家都可以来本杂志上进行投稿发表。

三、商业经济期刊投稿要求

经济期刊范文篇2

1.1研究方法与工具利用。excel,citespacev和cnki检索软件,以“文献来源期刊”、“发表年度”等特定字段为统计条目对农业经济类中的九大核心期刊进行文献提取统计和数据筛选,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揭示和评价我国土地学科研究现状和学科未来发展趋势。1.2数据来源。依据《2018年版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从其“f3经济,农业经济类”所列的15种期刊列表中选取9种与土地科学密切相关的期刊,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通过将“土地”设定为检索主题,检索文献来源时间设置为2002—2018年,对9种cssci来源期刊中筛选出的25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我国土地科学相关研究的学术发展现状。

2期刊相关评述

2.1历年文献统计。基于文献数据的计量分析,本研究对2002—2018年间的9种期刊的发表文献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土地科学领域研究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图1)。(1)萌芽阶段:2002—2008年发表土地研究类学术论文较少,年均数量1~7篇,增长缓慢,说明在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者对土地问题的思考处于探索阶段,影响力较高的研究团队尚未建立。(2)快速成长阶段:2009—2016年,这一时期土地研究类论文呈波动式快速增长。这是由于国家层面关于土地政策的落实,使得我国土地研究成为学者们开始关注的重点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3)成熟稳定阶段:2017年以来,一些研究机构已经成型,土地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土地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系统化和清晰化,相关研究在边界清晰的基础上走向深入[27]。2.2文献作者分布分析。从文献作者角度分析,多名作者合作发表、跨机构联合发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9大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检索到的257篇文献中,有38篇是单作者发表的,比例仅占14.79%。由两位及以上的作者联合发表的文献数量占研究样本数量的85.21%。由此可以基本推断出,土地研究领域的趋势是以联合发表为主,单作者发表数量所占比例较少(表2)2.3研究机构分析研究机构发文量可以表征研究中心分布,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可以体现知识流动状况[812]。数据显示,257篇文献来自135个机构,绝大多数机构只发表有1~2篇文献;5个机构发表文献数量超过10篇,占所有机构数的3.68%,其数量占总文献量30.74%。这些数据既说明了土地研究领域文献来源的广泛性和分散性,又说明了文献来源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广泛性和分散性体现了土地研究领域参与者众多,参与面广泛,具有较高的热度;集中度则体现了土地研究核心机构已经形成[1315]。土地研究类文献发表机构众多,但其中高产机构集中于大学院校。从机构总量来看,机构中包含高校的文献发表量占总文献量的91.12%。可见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高校发表文献数量在土地研究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南京农业大学,发文量27篇,显示出南京农业大学在土地研究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表3)。

3研究主题与内容

3.1研究主题分析。3.1.1热点领域分析。将上述257篇“土地研究”相关文献涉及的研究主题划分为6个一级类,并将每个一级类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划分出二级类目。农业经济类文献中土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经济学(a类)和土地利用学(b类)两大领域,仅有零星文献涉及了土地信息学(f类)(表4)。将257篇文献按照4个时段划分为6个主题类目。2010—2013年数量呈陡然剧增的趋势,“土地经济学”是这一时间段内最受关注的主题,“土地资源学”是这一时段新兴的主题。2014—2018年是数量大幅增长的时间段,表明土地研究已经引起较多的关注,这一时段内“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同时也体现了“土地经济学”的模型构建和数据解读趋于成熟[1618]。“土地信息学”是这一时段内新兴的主题领域[1920](表5)。3.1.2关键词共现分析。对9种核心期刊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以了解目前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推断未来研究趋势[6]。通过excel统计分析,得到991个关键词,运用citespacev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发现以“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新型城镇化;土地整理;乡村振兴;驱动机制”为关键词的文献数量占该研究领域的比重最大。热点主题之间互联影响,构成了我国土地问题研究学科体系(表6)。3.2土地问题研究方法分析。257篇土地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全部为实证研究文献,将其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分为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两类,并将两个一级主题下的具体研究方法划分出二级类[7]。对全部257篇实证研究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逐一统计(表7)。257篇文献中,绝大多数采用了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数学模型法是最常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其次是层次分析法(ahp法)和回归分析法。总体来看,采用统计资料分析+数学模型+层次分析的趋势明显,相信随着数学和统计方法的发展,更多先进科学的计量方法也会逐渐在这些期刊中得到应用。

4结论

经济期刊范文篇3

作者投到经济核心期刊的文章必须是原创性的,并已严格按照经济核心期刊投稿体例修改论文,尤其是论文长度(正文)在15000字以内,中文摘要在200字以内,英文摘要在100字以内,摘要部分以简练语言陈述主要贡献。编辑部会将不合符要求的稿件直接退稿。

2、关于投稿费的收取

为防止滥用系统,浪费资源,本刊收取投稿费。收费标注为:论文作者均为学生,单篇投稿费为200元,论文作者包含非学生,单篇投稿费为500元。请:在提交论文之后,及时在线支付投稿费。本刊会按照交费时作者提供的抬头提供发票。)

3、关于审稿时长

稿件初审在一个月以内,进入匿名评审的稿件大多要经历2-5轮的反复退改。所投稿件如未收到经济核心期刊的拒绝信,不得投到其它刊物。所有阶段稿件审理情况您可以在系统查看,凡是编辑部做出的决定您都会收到邮件告知。

4、关于稿件的提交

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为方便审稿,投稿时,需要分别上传稿件封面页,稿件正文,和参考文献。稿件的封面页应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标题;(2)所有作者姓名(中英文)、单位(中英文)、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并指明通讯作者及其通讯地址;(3)感谢语(如有的话)。注意:稿件封面页的信息除文章标题外请不要重复在稿件正文中。稿件正文和文本属性中请不要包含任何个人信息;参考文献除放在文中和正文末尾外,还需单列一份上传。

5、关于三个jel号的选择

选择准确的jel号对您的稿件评审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您按照系统的要求选择了三个号后,也请在您的稿件中做相应更正。因为:p稿件收到后,投稿系统会根据作者提交稿件时选择的专业分类号将稿件分给所属的不同的主编。p当主编决定将某篇稿件送交匿名评审后,投稿系统会根据专业分类号推送评审人,主编从中确定1-3人。p本刊被ssci收录后,jel号对建立索引非常重要。

经济期刊范文篇4

1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现有的良种基地树木和营林工程的数量并不匹配,基地和良种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1],使得在营林生产建设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品种数量比较少,再加上营林良种培育基地本身的管理水平就比较低,便严重阻碍了良种培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2育苗生产方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育苗技术也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然而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各地情况的不同,就使得育苗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普遍比较低,相应的对整个林业的生产作用也比较有限。同时,育苗的不及时,严重耽误了林业的生产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成本。

3造林数量和工程质量之间的不协调

目前,“政绩工程”仍普遍存在于不少县域的林业工程建设中[2]。一方面不追求造林数量和工程质量之间的协调统一,仅仅只是盲目的完成上级所交代的各项任务,对相关林业建设方面的技术也只是简单的追赶;另一方面,没有在科学的规律的指导下对林业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往往忽视工程造林的质量,通常都是如火如荼的开展林业工程的前期建设,对于后期工程的建设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

4缺乏市场化经营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营林的生产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但实际上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变革过程中。同时,在生产管理中对于长期利益的关注度不够,仍然比较注重短期利益,再加上没有建立完备的市场化经营理念,对于未来营林的发展缺乏长远性的考虑,就使得整个林业工程滞后发展。

5对营林生产的总体投入不足

一般而言,在整个营林的生产和管理中往往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员方面的投入做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对营林生产的总体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和模式也过于单一,直接导致营林生产工作的滞后性发展。

6不健全的营林生产管理制度

当下,营林生产的各个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没有形成一定的链接体系[3]。不健全的营林生产管理制度,造成低下的营林生产效率,长期有效的营林生产监督和管理机制也就建立不起来。

二、加强营林管理推动整个林业工程发展的有效措施

1严格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对营林的生产管理进行一定的完善

一方面,要根据营林的实际情况对其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科学规划,打破以往比较传统的、以造林面积为主的单一评价指标,从苗木质量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对林业工程质量评估提供多元化的指标;另一方面,建立起有效的多元评估模式,严格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对营林生产管理方面的建设,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多元化评估模式[4],确保营林生产质量的有效提高。

2不断提高苗木抚育质量

关于林业生产开发并不是简单的平面开发和大规模的种植树种,而是将立体开发的原则运用到苗木具体生产培育中。一方面,进行苗木培育和管理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苗木抚育的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苗木的移植管理和栽培,严格控制苗木生产的质量以及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此外,还要对苗木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和构建,制定采伐活动时要将苗木的具体情况有效的结合起来,尽可能的实现造林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3做好与林业有关的防护工作

防火、防病害是林业防护的主要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在科学方针的指导下开展林业工程管理的日常工作,不断加强对病害的防治,同时制定好科学的防病害方案,实现对病害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做好林业相关的防火工作。

4加大对低产林地改造力度

低产林大面积存在,严重浪费了我国宝贵的林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一定要加大对低产林的改造力度。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方法[5]对低产林进行技术方面的改造,不断提高其现代化的生产能力,有效提升整个低产林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的方法主要有:施肥、垦复、补植等。5大量引进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对提高林业工程的生产效率、大力减少人力方面的投入以及有效提高生产的稳定性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将机械化生产大力引进到营林的生产管理中去,逐步提高营林生产的现代化,推动现代林业工程的发展。

6建立和健全营林工作制度

目前,营林工作应紧跟时展潮流,迎合市场化发展需要,建立一定的绩效考核制度、工作质量评定制度以及营销业绩评定制度等来大力的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做到分工明确,奖罚分明,为营林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林业工程生产管理以及植树造林等方面给予了营林工作足够支持,并从国家层面出发切实有效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极大改善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效提高了营林的整体生产能力。此外,营林生产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工程的发展,对于整个森林资源的保护、建设的质量、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效益的取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加强营林的生产管理,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整个营林管理水平以及质量,从而确保林业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常趼凡 单位: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局龙凤林场

参考文献:

[1]韦雪洁.加强营林生产管理推动林业工程发展[j].南方农业,2015,18:84-85.

[2]王长富.论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273.

[3]李怀军.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256.

经济期刊范文篇5

论文摘要科技期刊文化力既是科技文化力的组成成分,又是整个期刊文化力的组成成分,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升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潜在动力。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是科技期刊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文化力作为一种隐性人文资源,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增值。深入研究和探讨科技期刊文化及其作用力,对于科技期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期刊文化力的概念和内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整个国家文化力的组成部分。期刊文化力也是整个文化力的组成部分,笔者曾专文进行过论述[1]。科技期刊文化力既是科技文化力的组成部分,又是构成整个期刊文化力的重要成分。

编辑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编辑文化与其他文化系统一样,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编辑文化的表层结构是编辑物质文化,中层结构是编辑事业的体制,而其深层结构表现为观念形态等因素[2]。

“文化力”是与综合国力系统中的经济力、政治力等因素相对而言的,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核心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力的充分发挥[3]。期刊文化力是文化力中的重要元素,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期刊文化发展与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或地区期刊文化的现实水平,同时也包括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文化形态等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科技期刊文化力是期刊文化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期刊编辑的使命是创造和建设科技文化力,不断地推动科技文化事业向前发展。科技期刊编辑通过科技文化选择、科技文化积累、科技文化缔构和科技文化传播,将科技文化成果奉献给社会。这些科技文化成果被存储后,一方面,在社会上被广泛传播,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存储下来的成果获得积累,可以为后人的知识创新提供基础,进而转化为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历史进步[4]。

科学文化是有别于人文文化性质的文化,它使人类获得了一种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变革自然的力量,科学文化以其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加速着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作为科技载体的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作用。深入探讨科技期刊文化力的内涵,对于科技期刊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是作者的科技文化创造、编者的科技文化选择与读者的科技文化认同的过程,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文化制约与文化互动的关系。科技期刊的文化责任在于,既能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来满足当下人们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文化需求,又能在提升人们的科技文化品位、塑造人们的科技文化品格的过程中致力于人类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长远目标的实现。

2科技期刊文化力是提升国民科技素质的潜在动力

科技期刊能够积极主动地引导人们形成开放性的科技文化视野,把我们的科技文化发展纳入到全球科技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积极地推动国内外各种科技文化的对话和交流。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科技文化对话、交流和整合的机制,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使人类在一些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上取得共识,而同时使各民族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因此,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也是不同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冲突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精神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只有当世界各国都积极地融会到这种文化整合包括科技文化整合中,才不会使全球的文化世界变成单一文化的天下[5]。

科技期刊可以引导人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形成自觉的现代化视野,积极推动适应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科技文化精神的生成[6]。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的启蒙,中国民众的文化精神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理性、科学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以及各种现代价值观念已经逐步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但是,必须看到,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观念还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全球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文化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推动现代社会所必备的积极的文化精神的形成。只有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科技文化对话,不仅要批判其他科技文化的弊端,同时也批判自己科技文化的缺陷,才能形成在全球化的科技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中国科技文化,整个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而科技期刊在其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科技期刊文化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潜在推动力

先进的科技文化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落后的科技文化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先进文化的中国科技期刊文化应以它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播优势主动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对读者而言,其价值观念的改变、自身科技文化环境的净化、科技文化品位的提升都难以回避科技期刊文化力的引导作用。这种强大的引导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大众型科技文化期刊还是小众型科技学术期刊,实现刊物的科技文化定位既是一个适应读者的过程,又是一个引导与提升读者的过程。

科技期刊文化具有很强的产业属性。科技期刊文化产业经营的范围广泛,它包括科技广告经营、网络经营以及其他相关科技产业的经营,可为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舞台。它必将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的增长点。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期刊严肃的文化使命与对市场利益的追求,是对立中的统一,是推动期刊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双重力量。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科技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市场资源。不论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都说明文化与经济是一对可以双赢的统一体。

另外,科技期刊文化力作为一种隐性人文资源,不仅可以驾驭显性物质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价值的创造,实现社会价值的增值[7]。凝结于科技期刊编辑身心之上的文化力,包括他们的精神力、知识力、智慧力和创造力,是期刊社创造性增值的力量源泉,它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期刊文化力可以在期刊社内部人际之间传递,还可以在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传递;借助于科技期刊文化的导向功能、开发功能和规范功能,使得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心理,逐步变得科学化、优良化。通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作用,将会展示出科技期刊文化力“水滴石穿”式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成福.漫谈期刊文化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8-49.

[2]何龙.编辑文化论[j].编辑之友,2002(6):22-24.

[3]彭国元.期刊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春明.编辑与文化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9,22(4):394-398.

[5]李小娟.论全球化时代学术期刊的文化视野[j].理论探讨,2001(3):97-98.

经济期刊范文篇6

关键词:期刊市场化可持续发展市场化手段

期刊市场化就是用市场化手段办刊,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期刊界应当正确认识期刊业的特殊发展规律,坚信我国期刊市场化的必然,运用期刊市场化的正效应破解期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使期刊生产、销售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期刊市场化的必然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传媒的发展态势呈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趋势,我国期刊虽已处于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之中,但尚未真正溶入市场经济大潮,其可持续发展障碍重重。因此,无论是期刊全球化趋势所使,还是我国期刊可持续发展所迫,我国期刊市场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1、我国期刊处于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之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作为传播和承载经济文化成果的传媒业也随之变化,国际传媒的发展态势呈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趋势。

在整个传媒市场中,80%的份额被时代华纳、迪斯尼等五大出版集团所掌控[1]。期刊出版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期刊出版全球化使全球优秀期刊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分享,使期刊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的配置与使用,推动全球期刊业朝着一个更加开放和竞争、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方向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已逐渐开放,人们在知识、信息上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增多,众多世界著名期刊如《商业周刊》、《财富》、《大众科学》等的中文版纷纷走进中国[2],我国期刊已处于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之中,我们必须遵守市场规律,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期刊生产和销售,实现其社会价值。

2、我国期刊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障碍

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走入一个良性循环,就是在生产、销售的任何环节都不受阻。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期刊虽然置身于市场经济之中,但尚未真正溶入市场经济大潮,期刊想维系其良性循环,使其可持续发展已障碍重重。

(1)期刊主体市场意识淡薄。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期刊编辑主体的市场意识一直比较淡薄,并渗透于编辑工作的各环节。目前在众多的期刊编辑过程中,大多数期刊编辑策划意识不强,甚至没有,这已不能满足期刊的市场需求。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难得与作者沟通,与社会上知名专家联系,不利于提高稿件的时效性和学术价值。对刊后反馈的信息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掌握读者、作者对期刊的反应、要求,对本期刊在市场中的定位把握不够准确。

(2)学术期刊办刊经费尚未实行市场化管理。我国现有的8000余种期刊中,学术期刊(含高校学报)约占30%,绝大部分学术期刊仍都靠拨款[3]。对于经费的使用,基本上实行实报实销,不足部分年终补全,或延期至下年度,财务由主办单位统一管理,基本上未进行成本核算,不利于调动期刊社开源节流的积极性。

(3)学术期刊发行量小。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是综合类期刊,刊发多个专业、多个研究方向的不同论文,而学术期刊读者受其学术性、专业性限制,只需要其中的部分论文,绝大部分内容与他们无关,使其订阅的积极性低。学术期刊同类型的较多,且质量差距不大,使得学术期刊发行规模较小。

二、期刊市场化能破解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

期刊通过市场被读者购买进而实现其使用价值,期刊市场化使读者的需求成为期刊主体必须研究的问题,期刊社不但重视其社会效益,而且重视其经济效益。可以说,期刊市场化的正效应能破解其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

1、期刊市场化有利于增强期刊的市场意识

期刊通过市场被读者购买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如果期刊质量高,认同并购买这种期刊的人多,期刊的发行量就会增加,期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因此增加。可见,期刊市场化使读者的需求成为期刊主体必须研究的问题,他们必须尽可能早地把握前沿问题、更多地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策划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选题,生产出高质量的期刊。可以说,期刊市场化迫使期刊主体增强市场意识,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时刻拥有被市场淘汰的危机感。

2、期刊市场化有利于提高期刊经济效益

高质量的期刊进入市场后,将会被更多的读者认同并购买,其发行量就会大大增加,并逐步达到盈亏保本点,摆脱经济效益为负的困境。同时,随着发行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厂商或广告商会关注这种期刊,此时期刊编辑若创新思维,在期刊内容、版式设计、广告承揽等方面直接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使期刊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则经济价值会得到最大实现。

3、期刊市场化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期刊市场化后,期刊社可以直接瞄准市场,编辑们可以依托本刊的学科专业,关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准确地策划选题,迅速刊发学术研究中的新成果、新发现;及时刊发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期刊的内容直接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期刊的时效性,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及时满足,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学术期刊出版的完全市场化又会阻碍其可持续发展

期刊市场化不等于完全市场化,任何一种期刊都需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学术期刊完全市场化就是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追逐的目标,用市场取向替代学术取向,使期刊出版完全商品化,从而阻碍其生产和销售进入良性循环,破坏其可持续发展。

1、较低的稿费和较高的版面费引致稿源枯竭

学术价值高的作品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资料整理、深入研究以及有关知识的积累,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还要耗费巨大的脑力劳动,作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期刊完全市场化后,作者得到的稿酬却远远低于其所付出的,仅从经济效益方面讲,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抑制。另外,期刊完全市场化后,作者在期刊上,占有期刊版面,按市场规律就应当支付版面费。可见,如果期刊完全市场化,较低的稿费、较高的版面费便是各期刊社的正确选择,在这一选择的影响下,一些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和学者就不会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使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受影响,而且会使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减少,最终导致期刊社优秀稿源枯竭。

2、追求经济效益会降低期刊的用稿标准

期刊完全市场化意味着期刊社必须自负盈亏,期刊社的经济效益就会被列在首位,否则,期刊社将因负债经营而被市场淘汰。期刊完全市场化后,期刊社为了实现其既定的经济效益目标,可能会用经济标准取代学术标准,降低用稿的学术标准,刊发一些学术水平较低的研究成果,刊发一些版面费较高的非专家学者拼凑的文章。完全市场化后的期刊社会增加广告的刊发,可能会顾不上考虑广告的真实性,不可避免地会刊登虚假广告。期刊社用稿标准的降低,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不但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其社会效益也会受到影响。

3、无效率出版造成期刊业资源浪费

完全市场化的期刊社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便是一种必然。对于一些能吸引读者的内容,期刊社可能会无视其他期刊已经刊发的事实,重复转发,致使许多期刊内容雷同,甚至重复,造成了期刊业资源的浪费,最终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一些期刊社为了较高的版面费,可能会刊发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平庸之作,白白浪费国家资源。一些期刊社出版的封建迷信、伪科学、唯心科学的稿件不但浪费了出版资源,而且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四、推动学术期刊市场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既然期刊市场化可以破解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障碍,而学术期刊的完全市场化又会阻碍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应当充分发挥期刊市场化的正效应,抑制其负效应,用市场化手段办好期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强化期刊主体的市场意识,用市场化手段办好期刊

首先,期刊主体要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经济中,各期刊不再封闭,而是置身于国内外期刊之林,期刊编辑应具有开放意识,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知识以及新的行为方式,较快地适应并接纳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其次,期刊主体要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法制是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也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运作。学术编辑必须依据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坚决同侵权现象做斗争。再次,编辑主体要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积极参与竞争的欲望和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的自信心与勇气。

2、瞄准市场,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

首先,瞄准国内市场。期刊编辑应时刻瞄准国内市场,以新的能力、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就专业前沿、社会热点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在自然来稿中精心挑选优秀稿件。其次,瞄准国际市场。在国际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学术期刊编辑应瞄准国际市场,及时快速地把握国际学术研究动态,策划具有国际先进性的选题。最后,瞄准基金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往往代表着一个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高的水平,编辑应瞄准这个特殊市场,重视学术水平较高的基金项目论文的组稿。

3、打造期刊品牌,扩大期刊的市场影响力

品牌是期刊的一种特殊资本,是最能吸引作者和读者的信号,其知名程度决定着期刊的市场影响力和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就直接影响着期刊的经济效益。因此,期刊主体应依托市场,发挥期刊的比较优势,开设特色栏目,努力打造期刊品牌。仅就学报而言,学校良好的声誉会为学报的品牌的形成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学报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壳资源”和“美誉度”,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磁场效应,形成某一学科、研究领域的信息中心。此外,学报可利用其所处的地域优势,开设特色栏目,打造自己地方特色研究这一品牌。

4、提高期刊社的经济效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财力

发行量普遍低于保本点是期刊社亏损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要尽力拓宽发行渠道。在不断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同时,可以通过任命特约通讯员、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增加其发行量;增设学术期刊发行点也是扩大发行量的有效措施。在拓宽发行渠道上,不但要着眼于国内市场,而且要拓展国外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图书期刊发行主渠道的作用,切实抓好专门机构建设,细化工作目标;开发薄弱地区,开辟与国外大中型期刊经销商的贸易关系,加大国外攻坚力度,构建辐射全球的发行网络;发挥驻外发行机构主力军作用,突出发行总和出版本土化两项职能,形成互为依托、辐射周边的业务格局;借鉴办书展的形式扩大期刊的对外发行,派出代表直接参加国际书展或一些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国期刊展,在会场设立展台,将我们的期刊展示在外国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刘琛.世界级媒体巨人是这样迅速成长的——解读新闻集团的保障体系[j]。出版发行研究,2004,(8):73。

经济期刊范文篇7

1.1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设计原则。第一,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应主要采用来源指标评价。期刊评价指标包括来源指标和引用指标,前者主要是期刊本身包含的一些指标,比如作者数、地区分布数、论文篇幅、关键词、参考文献、基金论文比等等,后者是期刊的被引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特征因子、总被引频次等等。来源指标是引用指标的基础,从来源指标来设计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对一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源头和形式上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第二,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应包括更加广泛的因素。对于学术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目前还是个很大的难题,因此测度时应避免视角单一,这样可以降低测度误差,提高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的稳健性。比如应综合考虑载文量、被引刊数、中英文参考文献、国际化水平、关键词覆盖范围等等。第三,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指标主要应选用相对指标。采用相对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与知识测度的质量,避免单纯追求数量的现象。第四,权重稳健原则。用于测度信息与知识密度的指标有多个,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每个指标的权重大小设计尚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宜采用等权重原则进行处理,即摈弃主观评价方法,以客观评价方法进行指标体系评价。第五,避免自然权重原则。自然权重最初由俞立平、宋夏云等[27]提出,是指在多属性评价中由于标准化后指标均值不相等带来的权重偏倚现象。文献计量指标许多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自然权重问题会比较严重,所以要采用新的标准化手段,防止自然权重的带来的异常影响。1.2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评价框架。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从信息与知识载体、信息与知识内容、信息与知识来源、信息与知识来源国际化、信息与知识影响这5个视角进行测度。信息知识载体:主要从载文量角度进行测度。在版面一定的情况下,假设质量不变,那么载文量大的期刊无疑具有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含量。载文量是个双刃剑,曾经出现过一些期刊载文量人为加大导致期刊质量下降的情况,后来更多期刊片面认为降低载文量会提高影响因子,因此近年来cssci期刊载文量又出现普遍降低的异常现象。文献计量指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管理调节作用,对学术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干预。信息知识内容:采用篇均关键词表示。一般每个期刊都规定了关键词的数量,但有一定的弹性,总体上变化不大。关键词越多,意味着期刊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涉及的范围越广,期刊信息和知识量越多。但是这里面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关键词的近义问题,由于中文的特点,关键词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不少,这里存在信息冗余,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第二是关键词的重复问题,如果期刊专业性较强,必然有很多关键词是重复的,篇均关键词较少。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关键词指标相对不占优势,但鼓励这些期刊增加关键词有利于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还是有利于提高期刊质量的。信息来源指标:采用两个指标表示,分别是篇均中文参考文献和篇均英文参考文献。学术研究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是前人的错误也是研究的重要基础。所以不管引用目的是什么,这并不妨碍用参考文献数量来反映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含量。需要注意的是,从单篇论文的角度,难以采用参考文献指标来评价其信息和知识量,因为对于单篇论文个体,需要通过论文内容来对其创新进行综合判断。但从期刊评价的角度,因为期刊是若干论文的集合,所以从期刊总体信息与知识量评价的角度,用参考文献相关指标是可以的。信息知识来源国际化:用外文参考文献比表示,这里外文主要是英文,但也包括少量的日文、韩文、德文、法文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即使是人文社科研究,国际交流也大大增强,如果一个期刊引用更多的国外文献,说明其具有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当然由于学科不同,期刊引用国外参考文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经济学引用国外参考文献比例一般较高,中国历史引用国外参考文献比例较低,但评价一般用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期刊之间比较,因此这个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小。信息知识影响:用新扩散因子表示(newjournaldiffusionfactors,njdf)。该指标是frandsen[28]提出的,用期刊被引刊数除以载文量。由于每个期刊的办刊偏好、办刊特色均不一样,一个期刊被引用的期刊越多,说明该期刊具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量。这个指标是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中唯一的一个影响指标。1.3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的评价方法。本文采用topsis方法来计算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该方法是huangetal.[29]首创,目前在学术评价中应用广泛。传统topsis的计算公式是:cij=移nj=1棕j(xij-xj-)2移nj=1棕j(xij-xj )2 移nj=1棕j(xij-xj-)2(1)式(1)中,xij表示评价指标,xj-表示负理想解,即指标的最差值,xj 表示理想解,即指标最优值,棕j为权重,n为评价指标个数。topsis根据评价对象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相对距离来进行评价。作为对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的一种探索,很难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因此本文采用等权重法进行处理。1.4评价指标标准化方法本文采用sigmoid函数进行标准化。该函数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极大值无限接近1,极小值无限接近0,这样可以直接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第二,拐点位置为(0,0.5),进入成长期的坐标为(-1.317,0.211),进入成熟期的坐标是(1.317,0.789),可以对评价对象所处发展阶段加以判断。第三,标准化后不同指标的均值比较接近,可以避免出现自然权重现象。比如一个班级语文的平均成绩为65分,数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理论上两门课程的权重一样,但很明显数学好的同学具有优势,这就是自然权重问题,只有当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数大致相等时,两者的权重才真正相等。标准化时第一步是计算评价指标的z值,即:z=x-滋啄(2)式(2)中,x为原始指标,滋是原始指标的均值,滓为原始指标的标准差。第二步是将z值代入sigmoid函数,计算得到标准化结果x',即:x'=11 e-z(3)

2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9-2020版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进行研究,在人文社科的所有学科中,一般认为经济学属于科学。经济学期刊相对比较严谨,而且被其他学科引用也较多,主要原因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被其他学科所借鉴,这种现象也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30]。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引文数据库,由于测度期刊的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后还要分析其与影响因子、h指数等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因此必须保证这些指标的数据时间同步,因此本文所有测度指标的时间跨度为2016-2017年,被引指标的时间为2018年,这也正是影响因子计算的时间界定,此外对于h指数也是期刊2016-2017年发表的论文在2018年的h指数。2019-2020版cssci期刊共有经济学期刊70种,但《国际贸易》有部分数据缺失,将其删除,实际还有69种期刊,相关指标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3实证结果

3.1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计算。经济学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为了提高区分度,对topsis评价值均乘以100。超过60分的期刊共有14种,说明采用本文的信息与知识密度测度方法,总体上打分偏低,这与评价方法有关,当然可以通过评价值标准化方法来弥补这个问题,由于要进行打分的后续分析,因此本文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排在前几位的期刊为《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这些均是业界公认的优秀经济学期刊。《经济研究》作为公认的经济学顶级期刊,排在第九位,说明从信息与知识密度角度,其还有改进空间。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jiki的数据分布如图2所示。经济学期刊的均值为51.43,极大值为69.18,极小值为33.16,标准差为8.36,总体上处于正常波动状态,比较适合用来评价。jarque-bera检验值为1.258,p值为0.533,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其总体上服从正态分布,这对期刊评价而言是一个良好的性质。首先用影响因子作为因变量,h指数、载文量、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研究发现,h指数与影响因子正相关,弹性系数为1.359,载文量与影响因子负相关,弹性系数为-0.435,而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与影响因子无关,其弹性系数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将该变量删除后模型的拟合优度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能够提供除了期刊影响力以外的其他信息。为了提高研究的稳健性,进一步用h指数作为因变量,影响因子、载文量、期刊信息密度指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同样与h指数无关,弹性系数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删除该变量后模型的拟合优度从0.905下降到0.900,只有微弱的下降。影响因子与h指数正相关,弹性系。3.3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分组分析。根据浙江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顶级经济学期刊为《经济研究》,一级期刊包括《世界经济》、《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13种期刊,将这14种期刊分为一类,其他cssci核心期刊分类一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值比较。一级以上期刊的均值为59.28,其他期刊的均值为49.61,相差接近10分。t检验值为4.189,p值为0.000,说明两者均值的差距是显著的,即一级期刊的平均信息量比其他期刊高,这进一步说明该指标可以用来进行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评价。3.4稳健性检验。首先对影响因子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由于数据极为有限,传统的基于回归分析的稳健性检验方法并不适用,因此本文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稳健性检验,即将影响因子作为产出变量,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h指数、载文量作为输入变量,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并进行学习。由于每次学习的结果均不一样,因此建立5个模型,取其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为0.845,平均相关系数为0.925,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从投入变量的权重看,对影响因子贡献最大的为h指数,权重为92.55%,其次是载文量,权重为7.83%,而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对影响因子的权重仅为0.82%,几乎无关,说明影响因子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表6为h指数作为产出,影响因子、载文量、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作为投入变量的bp神经网络学习结果,从平均值看,对h指数影响最大的为影响因子,权重为77.43%,其次是载文量,权重为20.79%,而期刊信息与知识密度指数的作用最小,权重仅为1.78%,这样h指数回归结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

4研究结论

经济期刊范文篇8

一、学术期刊与智库的关系

智库作为专业决策机构,是多学科学者和专家的结合,以社会中各种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客观、价值中立为原则,以综合性、跨学科研究为手段,通过群体知识和智力互补,开发新知、预测未来。[2]学术期刊在办刊宗旨、作者来源、承载内容、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多方面与智库具有紧密联系。1.宗旨和目的的相关性学术期刊以传播科学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加快成果转化、发现和培养科学人才、服务科学发展和人类未来福祉为目的,这和智库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工具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解决科技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目标上具有相关性。这也是学术期刊应该具有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2.作者来源和构成人员的重合性学术期刊将行业内一流的学者汇集为期刊稳定的作者资源。智库又称脑库、思想库,是不同领域或行业专业人员汇集的组织。因此,可以说学术期刊的作者队伍和智库的人员构成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学术期刊的部分作者队伍即智库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而智库的专任或兼职战略、决策研究人员同时也是学术期刊的优质作者。3.承载内容的互补性学术期刊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的传播,对智库开展的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型研究课题,具有指导作用;智库研究也包含一定的基础理论内容,同时智库开展的应用研究成果又可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课题和论据。4.表现形式的一致性无论是学术期刊内容,还是智库成果,都是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出现,都需要在第一时间传达给需求的对象,尽快发挥科学价值或政策影响力,为科学、政府决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5.传播途径的有效性学术期刊是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的载体,是新的科学成果快速传播的媒介,具有特定的传播方向、快速的发行渠道和高端的读者群体,因此也成为智库成果倚重的定向传播方式和尽快发挥政策影响力的有效渠道。

二、学术期刊智库服务功能缺失的表现

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缺少服务智库建设的功能。当前,我国学术期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期刊,都是以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为首要目标,整体上偏重刊发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呈现出较强的学术取向,但在应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不足。其中,科技学术期刊缺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使一部分科技学术期刊无法起到服务科学决策和主导舆论的作用,对解决现实政策问题没有指导价值。1.偏重理论研究,忽视应用问题研究成果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科学发展水平和科学创新能力的标志,也是智库研究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内容的报道和传播是学术期刊的核心工作,但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只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刊载,不重视应用问题成果的传播;同时,一些学术期刊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过多刊载,造成重复选题过多、内容雷同、理论成果水平不高等问题,既没有很好地发挥学术期刊传播基础科学成果的功能,也缺乏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更难以发挥为智库服务的功能,导致学术期刊本应有的智库服务功能的缺失。[3]2.侧重学术研究,科技学术期刊缺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我国有近6500种学术期刊,其中3000多种为科技期刊,且办刊方式都比较传统,大多只关注书斋里的学术研究。虽然有少部分科技学术期刊对专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但对与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却非常少,导致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出现时,新闻媒体主宰了问题的话语权。由于某些新闻从业者的相关科技专业知识不足,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通俗性和即时性等局限,导致社会热点问题出现时,浅层次信息泛滥,专业性的深层次信息不足。[4]在这些热点问题或事件发生过程中,学术期刊既没有发挥其专业媒介的知识优势,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剖析、解读,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与认识水平,也没有承担起从专业角度向决策者建议的智库功能,致使学术期刊服务智库建设功能缺位。3.办刊目标偏移,难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政策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为综合性期刊,这类期刊过于关注宏观层面内容,不重视微观内容,鼓励全局性研究,忽视行业、地域性成果;同时,为争取更高的影响因子和期刊排名,办刊者往往迁就期刊评价机构及相关的指标体系,使学术期刊为广大读者服务,为科学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刊目标发生偏移,成为为作者服务,为迎合评价机构服务的期刊。[5]这样的期刊内容、风格严重雷同,没有突出行业和地方特色,不能为所在行业、地方经济和政府决策服务。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术期刊走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鼓励综合性期刊进行专业化转型,就是希望学术期刊能够尽快回归为科研成果传播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政府决策服务的办刊目标,这也为学术期刊服务智库建设提供了依据。4.较少高认知度期刊品牌,难以形成决策影响力高认知度的品牌学术期刊,因为拥有自己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行业美誉度,必然会成为受众首先关注并信赖的产品。一些高认知度的品牌学术期刊,具有强大的行业影响力,成为行业学术精英、政府各级管理者、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的首选读物。这些期刊通过前沿的学术理论、精心策划的热点内容、权威的学术观点,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政府决策贡献智慧,因而能够发挥学术期刊为智库建设服务的功能。然而,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界,能够形成高认知度品革,将原来的综合性文章拼盘,调整为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研究系列。注重学科前沿,跟踪热点问题,注重理论研究的实际应用,注重实际问题的理论探讨。学术期刊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能够把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教育研究》[7](有教育智库之称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世界经济与政治》[8](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刊》[9](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的中国科学院主办)等期刊都开设了系列专题研究专栏或出版专刊,对相关领域的若干实际问题发表了许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这些期刊凭借高水平的理论优势、强大的顶端影响力,成为相关行业、政府部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政策调整的理论来源,很好地发挥了学术期刊为智库建设服务的功能。3.重视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发表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指导性、政策性意见、建议,是智库的基本功能,也是学术期刊利用高层次作者队伍的智力优势,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影响政策制定、形成社会舆论、发挥智库服务功能的途径。学术期刊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设立论坛和争鸣方面的专栏或出版专刊,邀请权威专家,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对受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中国科协主办的大型科技综合性学术期刊《科技导报》,即通过专栏和专刊,邀请科学家对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或重大事件中的科学问题进行跟踪捕捉、深度分析,传播科学界的声音。[10]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主编的《食品科学技术学报》,针对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热点事件,进行科学解读、政策分析、舆论引导,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期刊为智库建设服务的功能。[4]4.切实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成果的传播作为公共思想、公共知识的生产者,智库的核心作用是为公共政策和决策服务。我国的学术期刊都是以学术探索与知识积累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以影响公共政策与决策为目标,对现实政策问题的指导作用不大。因此,除少数基础科学领域的刊物外,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应该在重视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应用对策研究内容的传播。一方面,将选稿的侧重点放在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上,策划相关选题,引导作者开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性问题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开设政策建议、、解读牌的期刊还很少,决策影响力相对薄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术期刊的智库服务功能。5.办刊人员主动性缺乏,没有服务决策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形式古板、风格雷同、缺少可读性。一些学术期刊,因为有大批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用于评定职称、考核的文章及在校生的学位文章,稿件资源丰富。这些期刊的编辑通常坐等来稿,不参加行业学术会议,不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不了解行业发展方向,不关注行业前沿和热点,办刊主动性严重不足。因为缺少对国家宏观政策和实际社会问题的关注,办刊人往往没有服务国家战略和决策的社会使命感,缺少服务国家与地方决策的意识,导致学术期刊不能为行业发展、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政府决策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经济期刊范文篇9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一、引言

可信性是经济学研究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国际学界针对这一内容展开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王美今以及林建浩对于可信性革命的三次大讨论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国际中给出的可信性来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认为目前国内学者在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可信性较低的不足,与国际学者的经济应用研究有着较大差距,王美今与林建浩的研究工作将国际上关于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的前沿理论进行了清楚、严谨的阐述,因此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虽然国内对于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工作获得了较多成果,但大多都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与总结,而缺少实践方面的研究,因此缺少实践应用性。例如王美今与林建浩在研究模型的统计适切性评价中,虽然指出相比于模型选择,模型设定检验对研究结果有着更重要的影响,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给出关于处理模型设定检验与模型选择平衡关系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整体而言缺乏实践应用的指导可能;同时,现阶段国内文献中对于经济学研究可信性的评价过低,许多学者在文献中指出国内研究学者在应用计量模型方法时存在较多错误,但实际上这种负面评价缺乏足够的严谨性,且其与国际上探究的“可信性”的研究重点存在较大不同,前者是指学者由于对计算原理的错用而导致的结果不可信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科学可信性,是更加专业、更高层次的研究问题。如果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国内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发展情况将存在较多困难,这需要对经济学者的数量进行明确界定,同时还要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情况进行鉴定。首先,本文在界定经济学者范围时选取了国内经济研究领域较为主流的五大领队期刊的作者群作为本次研究的主体,这五大期刊分别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以及《统计研究》;其次,在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程度时,选取了以下三种评价指标:一是由leamer给出的“稳健性检验”;二是国内作者研究结果的发表难度;三是史蒂芬总结出的“更够通过国内外同行评审并获得公开发表”的评价指标。针对这三项评价指标,本文将展开相应的数据统计工作:一是统计国内五大期刊发表文章中含有稳健性检验文章数量的历年统计情况;二是分析五大期刊在3008-2013年之间的文章发表数量以及作者群变化情况;三是分析五大期刊作者群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数量的时序数据。第一个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国内经济学研究成果在稳健性检验意识层面中的发展情况,能够直观性的表达出其进步情况;通过第二个评价指标的数据分析,能够间接反映出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的竞争情况,其竞争性越高则表明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信性较高,因此能够作为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的可信性评价指标;通过第三个指标的数据统计,能够反映出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的可信性进步情况,并且还可以反映出国内研究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被认可程度,因此能够间接反映出国内经济学者总体研究水平的发展情况。本文在进行研究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学者稳健性分析意识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国内学者在五大期刊发文的竞争性分析;第四部分针对国际学术界认可度这一可信性指标展开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对国内研究学者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

二、稳健性检验意识分析

在进行本次研究的稳健性检验意识分析时,需要对五大主流期刊发表文章中含有稳健性检验的文章数量进行统计,本文选取了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数据统计的考察区间,逐月对这一考察区间内的含有稳健性检验文章的数量进行统计,并进行了占比情况的分析,其中广告、会议以及纪念类文章不算在统计范围内,而统计标准则为在文章中出现明确的稳健性检验、假设结论成立以及更改样本区间仍然成立等情况。在进行了严谨的数据统计后,发现这五大期刊中含有稳健性检验的文章数量随着时间变化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2006年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的情况。在对各期刊的占比时序进行分析后,发现,《世界经济》是近年来峰值最高的期刊,达到了80%的占比情况,其次是《经济研究》以及《金融研究》,最高达到了70%,而《管理世界》与《统计研究》的统计峰值也达到了50%。虽然各类期刊在不同时期内的稳健性分析占比情况有所不同,但从整体来看,五大期刊的稳健性检验的时序占比情况仍然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国内经济学研究学者的稳健性检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虽然稳健性检验时序占比情况并不能直接说明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可信性的发展情况,但其时序趋势所表现出的整体上升趋势仍然能够反映出国内经济学者稳健性检验意识的提升,因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国内经济学研究结果可信性的提高。同时,本文也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对五大期刊发表文章的稳健性分析内容进行了查阅,结果发现,国内经济领域研究成果的稳健性检验方式与层次都有所丰富,相比于早期较为单一的方案设计,现如今的经济学研究学者已经具有较高的稳健性检验设计水平。例如,五大期刊中在早期发表的对于样本变化可能对研究数据产生影响的稳健性分析,大多是从单一变换样本的方式来检测研究结果的灵敏度,而在近年来五大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学者开始积极进行基于严格统计检验结果为基础的样本分割稳健性测试,在方案设计上更为严谨、也更具可靠性。同时,从这五大期刊稳健性检验时序占比情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各类期刊稳健性分析的期刊绝对数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因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国内经济学研究在稳健性分析水平方面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

三、国内学者在五大期刊发文的竞争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侧面发映出国内研究的可信性发展情况,但却无法较好的考察国内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许多国内学者在文献中对国内研究结果的可信性进行了较多批评,认为国内经济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可信性程度也较低,为了更好的考察这一情况,本文将对国内学者的国际发表文章数量进行统计,同时还将分析这些学者群研究应用的可靠性提升情况,并对这些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当外部条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学者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难度越高则意味着研究学者必须更加努力提升自身研究成果的可信性,才能通过严格的审核环节。在这一研究思路下本文统计了国内五大经济学主流期刊在2008-2013年之间的作者群人数以及刊登文章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整体而言国内主流期刊作者群发表研究成果的数量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上升情形,反而大部分都存在随着时间推进逐渐减少的情况,同时五大期刊的发表文章总数也有所降低;其次,相比于国内经济领域的研究者数量而言,五大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也较少,《世界经济》每期仅发表9篇文章,《经济研究》与《金融研究》分别为13篇以及16篇上下,而《统计研究》以及《管理世界》虽然相对较多但也控制在了19篇与22篇。在考察区间内,共有6721位学者发表了总计5700篇学术文章,人均发表量不到1篇。图1是各期刊发表文章数的占比情况,其中《管理世界》最多,达到了30%,发表文章数量最少的期刊为《世界经济》,仅占到11%。同时,本文还统计了五大期刊历年的人均发文数量,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在2008年五大期刊的人均发文数量大约为0.63,而在之后这一数值呈现下降趋势,虽然在2013年出现了回升,但从整体而言这一数值仍然呈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同时,本文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还进一步对各期刊历年的人均发文数量进行了统计,其表现出的时序序列情况整体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这些都能从侧面反映出国内期刊发表文章的难度在不断提升,虽然我国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参与经济领域研究的学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经过数据分析可以认为国内经济学者在主流期刊发表文章的竞争性不断增强,经济领域的研究学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提升自身研究成果的可信性才能通过严格的审核环节,最终顺利刊登在这类主流 期刊中。

四、国际学术界认可度

本文通过统计国内经济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来分析国内经济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在统计数据时,首先需要将5大期刊中从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发表文章的作者名录进行统计,然后统计属于国内高校的研究学者名录,同时将重复信息筛除。然后将这些名录在webofknowledge数据库中进行审查,通过作者各项信息进行核对,从而确定出对应的作者名录。本文统计的国际期刊为一流经济类期刊,因此具有较高的客观性,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国内经济应用研究的可信性情况。本文对2008-2013年国内经济学者在ssci期刊上的发表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国内经济学者在改期刊上的文章发表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298篇上升到了2013年的942篇,年平均增长量超过了20%,且在2013年国内研究学者在ssci期刊中的文章发表量与在国内五大期刊中的发表数量大致相同,这些数据都表明国际学术界对于国内经济学者研究成果的认可程度正在逐渐提升。同时,国内在ssci期刊发表文章的作者群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8年在国内期刊中发表过文章的1699位学者中,其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到ssci期刊的比例不到12%,而在2013年,这一比例有了明显增加,已经超过了32%。从整体来看,国内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有所提升,人均发表文章量达到了3.2篇。

五、结束语

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内经济领域的研究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通过对稳健性检验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国内研究学者的稳健性检验意识在逐年增加,同时在国内学术研究的竞争性以及国际学术界对国内研究成果的认可度方面也有所提高,这些都体现出了国内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处于逐渐提升的发展阶段,由此可以认为,许多文献中指出的“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错误随处可见以及可信性低”等判断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国内的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提升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科学可信性有所帮助。

作者:陈佳宁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成思,陈曦.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j].世界经济,2014,01:120-133

[2]刘丽艳.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08:3-11

[3]李爽.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综述及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n].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28-34 41

[4]王美今,林建浩.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j].经济研究,2012,02:120-132

[5]胡培兆.理论经济学数学应用的合理度[j].经济学动态,2012,02:37-40

[6]石越.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经济期刊范文篇10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知识属性/学术属性

【正文】

伴随中国出版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期刊必然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抉择。在中国强大的期刊阵容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占有重要的份额。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否也应进入市场?是否也应绝对“断”掉“皇粮”,在商海里“自谋生路”?类似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期刊界专家、同人所关注。从宏观上看,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属于出版物范畴,属于文化产品之列。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出版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不仅具有产品属性、商品属性,而且其知识属性、学术属性更为重要。两者相权,后者才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本原属性。确切地说,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特殊的产品、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其知识属性、学术属性远远高于其产品和商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定位应首先是学术和知识,其次才是产品和商品;学术和知识属性才最能代表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质的规定性。

任何一本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无疑都是作者、编辑及其相关人员劳动的物化成果,是高层次劳动的结晶。从生产活动角度看,期刊一定是产品。但这种产品与一般社会生产的产品,以及普通文化产品又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简单地从产品的角度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属性至少是不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承载知识——尤其是新知识;承载着学术思想——许多是超前的理性思维,以及新生的理性思维的文字表述。故此,追求知识属性、学术属性,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播和思想转达,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圭臬。即使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商品属性,也应无可争议地强调这两种属性均为知识、学术属性所决定,即,产品与商品属性是派生的,它离开知识与学术的价值属性便是“无”,离开了知识和学术属性,单纯的、纯粹的产品属性、商品属性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即使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商品属性,也只能以知识和学术为定语:知识—学术产品、知识—学术商品。或者说,在当下文化产业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必须对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非商品化属性加以特别强调。

从一般意义上讲,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并不具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商品的某些属性,如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虽然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检验标准也离不开“消费者”——广大专业人员构成的读者群体,但这个群体有别于大众化娱乐的消费群体,更体现一种“相对概念”[1](p213)。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市场占有率是相对的,永远不可能像娱乐文化期刊那样,通过发行量体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某些时候甚至完全相反:真正学术质量上乘的学术期刊与订数、读者数量并不成正比。所以,从读者群体、市场占有率,或从纯商品、产品的角度认知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属性问题难免以偏概全。这也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消费的规律之区别的本质所在。

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学术平台”提供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交流中的作用,实际上是在另一个角度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众所周知,知识和学术的生命力在于交流,在于思想和观点的碰撞,“知识交流所带来的另外一大好处是知识创新的规模效应。……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中才能发展与壮大。……富有意义的知识交流会造成新的交流结构和交流网,会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创新,使知识在交流中不断地发展壮大。”[1](p204)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知识交融中所获得的收益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至少可以再生出两种比较明显的社会成效:其一,增加了知识和学术含量;其二,传播和催生了新的知识、思想、理念。这些知识、思想、理念对于社会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绝非可有可无,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促进作用毋庸赘言。

毫无疑问,过分强调出版物的产品属性、商品属性必然会消解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思想和智慧的含量。和商业化、商品化的一些出版公司、出版社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商品属性实在是微乎其微。从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视角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产品,也是商品。但必须注意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知识属性、学术属性突出的产品和商品;或者说,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知识属性、学术属性非常强的文化产品、文化商品。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商品属性,势必要消解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自身的真实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仅仅从商品、产品的视角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定位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不啻为南辕北辙。假如和对待其他文化产品一样,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推向市场,以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对它进行检验,使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市场化,显然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知识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否定。

我们还应看到,关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知识属性,必须注意知识经济时代的宏观背景。知识经济时代提升了知识的地位,昭示了知识的重要性。也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强化了知识的商品属性。应当说,从宏观意义上看,这一观点并无不妥,但真要拿这样一个“标尺”度量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则应另当别论。

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社会生产的直接作用,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推动,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对于社会来说,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道理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在强调和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社会科学的地位也应随之提升,这才是科学繁荣的标志。无论市场经济多么发达,无论怎样强调期刊的产品、商品属性,均不应以抵消、销蚀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为代价。相反,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恰是强化其知识属性和文化属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市场经济越发达,越应对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提供更多的物质层面的支持,使其获得保障后的知识属性和文化属性得以尽情展示、绽放。尽管市场经济对于国人来说已不再陌生,但市场经济越发达,新的问题越多,越是需要学术理论研究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并使之直接、间接转化为决策依据、实践依据,越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突出知识和学术属性。

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知识属性、学术属性是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这里所说的知识属性,不同于一般性的知识传播与传授,而是凸显着原创和创新思想,彰显的是各阶层作者的理性思索。这样,强调对知识和学术属性的强化,终极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许多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章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不可能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追求理论上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对经济建设、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理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先导作用,解释和阐释了理论不是“务虚”,而是从更深层次上对现实进行理性关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践活动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历史和社会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变革,每一次制度变迁,都是思想解放、学术理论推动的结果。最为生动的事例当属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关于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学术性、探索性和时代性作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相当多的时候是直接的、显性的,绝非间接的、隐性的。比如,早在上个世纪末,一些学术期刊就陆续刊载各类文章,指出美国在冷战后推行霸权主义的战略重点之一,是英语文化的控制权——语境霸权。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不仅变成了现实问题,更引起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关注。类似事例屡见不鲜,可谓俯拾即是。这说明,理论研究的先导性、超前性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基本精神,而这种基本精神落到实处更要依靠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来传承,也是引领学术风范的具体表象所在。相反,如果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不能够自觉追踪学术、理论热点,对社会和生活的贡献也无从谈起。如同各社会阶层的人群有不同的社会需求一样,文化精神产品也应关注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所满足的是从事专门领域专业研究人员的需求,以及专业领域内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科学研究需求,属于高精尖性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故此,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即使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依然须臾离不开自身的知识和学术属性。这两种属性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大潮中的非商品化属性。

市场经济的建构与繁荣的确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撑,也离不开社会科学的把握。对科学精神的强调,亦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虽然我们没有充分理由来论证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承担着弘扬全部人文精神的使命,但它至少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使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许多问题的产生并不是自然科学精神不足,反到是我们对人文精神弘扬得不够所致。事实告诉人们,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即使是在发达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不应人为压缩这一空间。

[page_break]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主要侧重的是基础理论研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知识经济时代的确凸显了知识的商品属性,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尚不具备消费的功用。所以,有学者指出:“基础知识以及科学理论尚不能在生产生活中直接使用,也不能作为商品来买卖。”[1](p211)无疑,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即属于这类不能买卖的特殊商品。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非同一般文化产品、商品的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也是由社会需要和不可或缺的社会分工来完成的。现代社会无论怎样分工,都需要一部分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并把研究成果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公之于世,使之对社会生活、经济建设产生指导作用。

在我们认同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产品以及商品属性的同时,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也具有“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2]。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不属于一般文化产品,也不能简单地从这三个“价值”层面解读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内在价值。除了这三项价值外,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至少还应突出文化价值、知识价值和思想学术价值。当然,这三方面的价值绝大多数文化产品也具备,只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更为明显、更抢眼球。也就是说,当人们关注文化产品的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时,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文化价值、知识价值和思想学术价值及其厚重的意义更加重要。文化、知识、思想只有传播才能更充分体现其价值所在。因此,后三项价值又与交换价值相辅相成。

产品、商品的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交换。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作为思想、文化、知识的载体,在交换层面与一般文化产品存在共性,但也有差异。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交换的目的是传达、转达思想、文化、知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扩充人类知识和学术文化容量;而直接目的和现实目的,则是承载、贮存人类通过思维、思想劳动而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为社会提供新的知识内容。强调市场经济在社会生活中主体作用时,也不要忘记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除了提升了知识的地位外,还使信息和知识成为了重要的资源。人们认识、获得这种资源,并使之发生转化,才能使知识、信息发挥作用。当然,在人们接触、获得知识、信息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传播知识、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并且总是以传播新的知识、思想观念等为主导,为先导。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所刊载文章的内容绝大多数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但淡化、淡漠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是不能被接受的。

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无法实现市场化,甚至很难接受市场的检验,固守学术田园,强化知识属性、学术属性也许不能说是唯一选择,但至少不具备市场商品的全部特征。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事例是,让每一家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都自负盈亏,肯定是不现实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提供的将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其理论关怀,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层次的提升。这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使命,也是它的职责。当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文化,以高雅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作用和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国家与社会繁荣与否的晴雨表并不仅仅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和gdp的发展状况上,还相应地表现为文化与学术的繁荣程度上。经济强国往往也是文化大国的事实,毋庸进一步论证。文化繁荣与否不能仅仅依据某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与某部“贺岁片”的票房效益,更不可能以某些迎合市场需求的娱乐活动的虚假繁荣来做出判断。因为这些只是文化的浅层表象,绝非深层次的精髓。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同样离不开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勤奋思索;离不开广大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与增大“精髓”的含量。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来说,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提供一块创新和阐扬自己成果的园地,无疑是立身之本。因此社会经济越发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越需要强化知识和学术属性,越是要固守知识和学术田园。

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与社会、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探讨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社会批判功能和意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以弘扬正确的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但我们同样有理由认为,这一切都建立在对旧的陈腐观念、思想认识误区的批判和澄清的基础之上。学术界有人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其学术研究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其实,对这一问题应从不同的侧面进行阐释,加以理解。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知识属性,我们有理由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更应强化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功能,并据此整合思想文化资源,批判、矫正思想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帮助人们澄清思想意识领域内的种种模糊认识,明确先进科学理念,为市场经济以及各项经济建设活动提供方法论层面的思想学术成果等等,这不仅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本真价值,而且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关怀。网络时代,各种名目的思想、思潮、观念层出不穷,其中不乏错误的、消极的、危害国家和文化的东西。如何增强人们理论上的鉴别力,作为“学术人”义不容辞。因而,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肩负的使命前所未有。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思想文化领域内高层次的、深刻的批判与“辨伪”是任何一种文化产品、商品所不能替代的,不可替代的。

我们在强调人的科学素质的同时,更要强调人的人文素质;在培养科学思维的同时,也应当培养人文思维。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但离开了人文精神和人文科学的思维,我们的科学思维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经济越发达,越是呼唤广大理论工作者从深层次上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生活,越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和学术要求。因此,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知识属性、学术属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进入市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选择。

我们没有理由绝对地拒斥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和商品属性。既然认同其产品、商品属性存在,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便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期刊的效益应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部分构成。相当数量的期刊实现了两个效益,故此,其产品属性和商品属性是比较明显的,所谓“双赢”的特点是鲜明的。但如果简单地以笼统的“效益”衡量或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则需要另当别论。就经济效益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比例,因为在流通领域——实现经济效益的唯一渠道——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不可能有较多的市场份额和经济、货币上的回报,价值规律的作用相对弱小,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消费者不可能存在更大群体,因此,追求社会效益必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选择。从前,涉及社会效益时,“虚论”较多,一旦具体分析这种效益的获得时,同样离不开消费者,或者说脱离了消费环节的任何效益都是虚无的。因为,不论强调产品、商品属性,还是强调知识和学术属性,假如期刊刊载内容——高层次脑力劳动的精神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特定文化水准群体的读者的精神文化、学术需求,不对社会文化事业有所贡献,那么同样不可能获得社会效益。这便是同属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为什么有些期刊受到欢迎,有些则遭遇冷落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我们淡化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商品属性的同时,必须强化其知识属性和学术属性,以通过知识、学术属性获得人们认可的社会效益。

总之,如同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不能像“”那样绝对地“听命于政治”一样,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也无法绝对地受制于经济杠杆。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的深刻教训之一。无论市场经济怎样发展,无论价值规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层次理性思索总是“进行时”。我们认为,从本质属性上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非商品、非产品属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弘扬知识和学术属性的基本前提。简单地以产品和商品属性规定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难免流于粗陋,势必影响到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