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术创新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6-07 16:39:25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实验技术创新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1

中国矿业大学的检测原理与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热电式、光电式以及磁电式传感器。为了增强学生对该课程中所学传感器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设计一些相关的创新设计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和一些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开展工程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性应用课题研究,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2创新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按时按量地完成创新设计性实验,达到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应用所学传感器设计相关应用电路的预期目标,开展了创新设计型课题研究。

2.1基本技能训练

本文提出的创新设计性实验贯穿整个检测原理与技术的课程学习。在课程开始就给学生进行相关设计任务的布置及设计方法的指导。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并未接触或参与过实际工程项目,因此课程前期老师作为引导的主体,需要传授相关设计方法及实验基本技能,以提升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

2.1.1文献调研

为学生讲授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方法,指导学生熟练使用学校购买的各类科技文献数据库。之后,配合理论教学进度,要求学生围绕传感器的工程应用开展文献检索与阅读,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此过程让学生对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有初步了解,并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对要设计的课题有初步的调研和思考。

2.1.2软件操作技能

主要涉及一些电路设计和仿真软件的使用,如protel、multisim以及proteus软件。根据学校制定的本科培养方案,前两种软件在先修课程中已经为大多数同学所掌握,这为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proteus软件是相对比较好入门的一款电子电路仿真设计软件,可以通过1~2次课的时间为同学做介绍,课后让同学们利用个人电脑或学院机房熟练掌握。

2.2实验选题

创新设计性实验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选题质量至关重要。设计题目既要很好的应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并对相关传感器的测量电路进行设计,又不能难度太大而影响学生的设计兴趣。实验选题一般在主要传感器的原理介绍完之后进行。选题方法没有严格要求,题目可以来源于老师提供的设计题库,也可以是学生在文献阅读过程中感兴趣的题目,或者也可以针对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的应用传感器的设计方案等,所应用的传感器也不仅限于课上所学传感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本文根据所学传感器知识明确了设计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了一些供学生选择的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主要基于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并结合学生所学的单片机知识,而且很多实验可以在相应的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和验证,我们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出实物,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本文确定的上述设计题目,大多涉及应用单片机进行智能控制,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完成传感器创新应用设计的同时,能熟练地应用单片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也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还为以后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及电子设计大赛等打下基础。

2.3实验进程管理

根据检测原理与技术的教学大纲安排,学生须在确定选题后的两周内完成相应设计并提交设计成果。考虑到很多学生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实际电路的设计,因此采取2~3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可以缩短设计的时间。组队时采取自由组合方式,组内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每一部分都必须有相应的设计进度报告、文献阅读报告、硬件电路设计原理图、软件设计流程图及程序、电路调试及最终的实验报告等。每一阶段在最后的成绩中都有对应的分数。在学生进行设计的四周内,增加答疑次数,同时还通过网络答疑的形式随时对同学们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为学生设计任务的完成提供支持。

2.4考核方式

本文提出引入创新性设计实验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能做到学以致用。本文在强调最终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在最终考核时,本文要求每一组学生就自己的课题设计过程中的硬件方案选择、软件程序设计思想和最终的调试过程等进行答辩,包括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等。答辩时组内成员均参加答辩,各人就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行讲解。根据学生答辩过程的情况和他们最终取得的结果确定最终成绩。整个设计过程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于课程所学习知识的掌握,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工作平台,以答辩的形式对自己所做工作进行介绍。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大学生在这一方面非常缺乏锻炼,而这一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以后进行毕业设计以及最终走向工作岗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教学分析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提出将创新性实验引入检测原理与技术课程中的目的正是在于此。现在就本课程创新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本课程中开设的创新设计性实验很受学生欢迎,工作热情非常高,但是限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完成所设计电路的实物。在后续过程中为相关的学生提供各种条件,支持学生去完成相关的设计,很多学生基于本门课程的设计题目申请中国矿业大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其中不乏一些成功案。例如“基于涡流传感器的矿用振动筛缺陷检测系统设计”“基于红外传感器的火灾预警系统”“基于电容式传感器的粮仓湿度检测系统”“汽车轮胎胎压监测系统”以及“智能循迹小车设计”等一系列的项目已经获得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乃至部级的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设计过程中积累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学生的后续深造或工作过程中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结束语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2

一、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基本内涵和定位

(一)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宗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为突破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主要依托骨干企业、转制科研机构,建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实体。

(二)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强化产业技术供给的重要保障,是衔接基础研究和产业研发的桥梁,是凝聚、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国家工程实验室具有专业化、高水平、队伍精干、机制灵活的特点,具备一流的研发试验设施,拥有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形成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显著的自主创新优势和突出的技术特色,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四)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重大工程及技术装备的设计和试验验证;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新产品开发;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凝聚、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开展产业技术研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强化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产业关键技术,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促进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领域超前部署,将培育和掌握一批战略高技术和前沿技术,抢占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有利于更好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完善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迫切要求。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研发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产业技术源头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有利于探索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建立中国特色技术创新体系。

(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和研发活动的投入,有效整合产学研资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开展产业基础技术研发,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三、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实施,着眼于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系布局,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突破瓶颈制约,支撑产业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强化合理布局。按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出发,系统安排,分步实施,形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合理布局。

坚持创新机制,注重整合资源。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基础和条件,以增量投入带动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坚持强化保障,力争重点突破。以提高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技术保障能力为着眼点,集中力量,力争在一些技术瓶颈制约十分突出的重要领域、重点环节率先取得突破。

坚持政府引导,提倡多方投入。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投入、广泛参与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新格局。

(三)建设目标

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格局,建立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提高产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为突破产业核心技术,逐步扭转产业发展对国外技术严重依存的局面提供有力支撑;为研制重大技术装备,保障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必要条件;为掌握战略高技术,加速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有效手段;为聚集、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四、建设和管理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组织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关政策办法、建设领域等指导性文件,组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审理工作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主管部门(以下称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或所属单位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申报和管理等工作。

(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采取自上而下定向设立和主管部门推荐择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有关规划适时制定并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指南,确定重点建设领域及有关具体要求,指导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已建或拟建的国家重大工程,为保证其工程建设和运行的需要,以及重大产业技术、重大装备研制任务需求急迫的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以上布局和任务,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自上而下组织设立相关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其它领域则采取主管部门推荐、竞争择优的方式,符合条件的有关单位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文件要求编写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设立。

(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申请建设单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条件:长期从事相关产业技术领域的研发,具有承担国家或行业重点研发计划的经历,并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具有一定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相关设施;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和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具备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可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的配套支撑条件。申请建设单位提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应具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方向、任务和目标,有较为突出的技术特色。

(四)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有关部门、产业界、科技界和依托单位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中来自产业界的专家应不少于三分之一),主要负责聘任实验室主任、确定实验室发展方向和重要研究领域、审议和批准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宜的决策。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理事会聘任,报主管部门核准,主要负责主持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提出年度工作计划、聘任实验室有关工作人员等。国家工程实验室设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咨询。各国家工程实验室可根据自身建设发展情况及所处行业领域的特点,探索灵活、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五)国家将对符合相关标准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如需申请国家投资,建设单位可提出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有关规划、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安排一定的投资补助,相应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执行。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3

一、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基本内涵和定位

(一)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宗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为突破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主要依托骨干企业、转制科研机构,建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实体。

(二)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强化产业技术供给的重要保障,是衔接基础研究和产业研发的桥梁,是凝聚、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国家工程实验室具有专业化、高水平、队伍精干、机制灵活的特点,具备一流的研发试验设施,拥有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形成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显著的自主创新优势和突出的技术特色,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四)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重大工程及技术装备的设计和试验验证;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新产品开发;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凝聚、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开展产业技术研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强化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产业关键技术,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促进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领域超前部署,将培育和掌握一批战略高技术和前沿技术,抢占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有利于更好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完善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迫切要求。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研发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产业技术源头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有利于探索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建立中国特色技术创新体系。

(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和研发活动的投入,有效整合产学研资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开展产业基础技术研发,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三、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实施,着眼于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系布局,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突破瓶颈制约,支撑产业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强化合理布局。按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出发,系统安排,分步实施,形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合理布局。

坚持创新机制,注重整合资源。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基础和条件,以增量投入带动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坚持强化保障,力争重点突破。以提高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技术保障能力为着眼点,集中力量,力争在一些技术瓶颈制约十分突出的重要领域、重点环节率先取得突破。

坚持政府引导,提倡多方投入。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投入、广泛参与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新格局。

(三)建设目标

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格局,建立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提高产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为突破产业核心技术,逐步扭转产业发展对国外技术严重依存的局面提供有力支撑;为研制重大技术装备,保障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必要条件;为掌握战略高技术,加速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有效手段;为聚集、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四、建设和管理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组织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关政策办法、建设领域等指导性文件,组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审理工作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主管部门(以下称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或所属单位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申报和管理等工作。

(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采取自上而下定向设立和主管部门推荐择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有关规划适时制定并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指南,确定重点建设领域及有关具体要求,指导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已建或拟建的国家重大工程,为保证其工程建设和运行的需要,以及重大产业技术、重大装备研制任务需求急迫的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以上布局和任务,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自上而下组织设立相关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其它领域则采取主管部门推荐、竞争择优的方式,符合条件的有关单位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文件要求编写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设立。

(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申请建设单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条件:长期从事相关产业技术领域的研发,具有承担国家或行业重点研发计划的经历,并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具有一定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相关设施;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和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具备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可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的配套支撑条件。申请建设单位提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应具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方向、任务和目标,有较为突出的技术特色。

(四)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有关部门、产业界、科技界和依托单位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中来自产业界的专家应不少于三分之一),主要负责聘任实验室主任、确定实验室发展方向和重要研究领域、审议和批准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宜的决策。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理事会聘任,报主管部门核准,主要负责主持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提出年度工作计划、聘任实验室有关工作人员等。国家工程实验室设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咨询。各国家工程实验室可根据自身建设发展情况及所处行业领域的特点,探索灵活、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五)国家将对符合相关标准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如需申请国家投资,建设单位可提出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有关规划、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安排一定的投资补助,相应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执行。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4

一、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基本内涵和定位

(一)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宗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为突破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主要依托骨干企业、转制科研机构,建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实体。

(二)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强化产业技术供给的重要保障,是衔接基础研究和产业研发的桥梁,是凝聚、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国家工程实验室具有专业化、高水平、队伍精干、机制灵活的特点,具备一流的研发试验设施,拥有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形成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显著的自主创新优势和突出的技术特色,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四)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重大工程及技术装备的设计和试验验证;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新产品开发;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凝聚、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开展产业技术研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强化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产业关键技术,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促进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领域超前部署,将培育和掌握一批战略高技术和前沿技术,抢占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有利于更好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完善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迫切要求。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研发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产业技术源头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有利于探索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建立中国特色技术创新体系。

(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和研发活动的投入,有效整合产学研资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开展产业基础技术研发,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三、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实施,着眼于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系布局,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突破瓶颈制约,支撑产业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强化合理布局。按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出发,系统安排,分步实施,形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合理布局。

坚持创新机制,注重整合资源。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基础和条件,以增量投入带动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坚持强化保障,力争重点突破。以提高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技术保障能力为着眼点,集中力量,力争在一些技术瓶颈制约十分突出的重要领域、重点环节率先取得突破。

坚持政府引导,提倡多方投入。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投入、广泛参与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新格局。

(三)建设目标

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格局,建立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提高产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为突破产业核心技术,逐步扭转产业发展对国外技术严重依存的局面提供有力支撑;为研制重大技术装备,保障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必要条件;为掌握战略高技术,加速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有效手段;为聚集、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四、建设和管理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组织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关政策办法、建设领域等指导性文件,组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审理工作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主管部门(以下称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或所属单位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申报和管理等工作。

(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采取自上而下定向设立和主管部门推荐择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有关规划适时制定并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指南,确定重点建设领域及有关具体要求,指导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已建或拟建的国家重大工程,为保证其工程建设和运行的需要,以及重大产业技术、重大装备研制任务需求急迫的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以上布局和任务,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自上而下组织设立相关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其它领域则采取主管部门推荐、竞争择优的方式,符合条件的有关单位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文件要求编写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设立。

(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申请建设单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条件:长期从事相关产业技术领域的研发,具有承担国家或行业重点研发计划的经历,并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具有一定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相关设施;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和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具备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可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的配套支撑条件。申请建设单位提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应具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方向、任务和目标,有较为突出的技术特色。

(四)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有关部门、产业界、科技界和依托单位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中来自产业界的专家应不少于三分之一),主要负责聘任实验室主任、确定实验室发展方向和重要研究领域、审议和批准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宜的决策。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理事会聘任,报主管部门核准,主要负责主持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提出年度工作计划、聘任实验室有关工作人员等。国家工程实验室设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咨询。各国家工程实验室可根据自身建设发展情况及所处行业领域的特点,探索灵活、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五)国家将对符合相关标准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如需申请国家投资,建设单位可提出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有关规划、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安排一定的投资补助,相应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执行。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熵值法;无锡试验区

技术创新是高品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来源,为促进市场经济高品质快速健康发展,需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能力在社会高品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要支持带动功能。政府政策积极引导“万众创新”,支持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注重技术创新型企业领军人才选拔,进一步拓展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投融资途径。与此同时,全国各省纷纷以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无锡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引领发展的第一力量和构建中国现代化经济制度体系的重要战略基础,着力建设完整的省域技术创新网络体系。

1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技术创新和中国高品质蓬勃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技术创新对中国高品质蓬勃发展的驱动效应。杨明海利用泰尔指数、空气markov链和空间杜宾模式,研究了中国八个综述经济社会区技术创新的地域差异,指出中国八个综述经济社会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存在着空间结构异质化现象,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呈逐步下降趋势;魏敏运用空气熵权topsis法,对2016年的中国高品质开发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经济社会的高品质蓬勃发展综合水准总体而言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结构分配格局;辜胜阻指出,创新驱动与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是经济社会高品质快速发展的基础,提高发展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推进行业高品质快速发展,并根据当前中国创新驱动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丁涛则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无锡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高效发展间的联系程度展开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将对江苏绿色经济协调发展产生较强的促进效果。当前研究重点阐释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蓬勃发展之间的单向影响或直接关联,而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蓬勃发展则是两个共同作用、交织的体系,具备整体、关系、层次结构化、时序性等共同特点。从系统视角出发考虑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耦合度,可以反映两者的双向或动态关联。“科教兴国”与“可继续经济发展”是中国制定的两个大国策略,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是我国依靠科学创新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示范基地。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实验区在体制与机制创新、城市转型、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领域累积了大量宝贵经验,并获得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从现有研究基础出发,对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关联的研究,更多聚焦在中小尺度,主要研究二者的内在和互动关系;由于实验区的研究方法多侧重于理论与实务、衡量与评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鲜见通过地级市层次研究实验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无锡实验区建立于2016年,共建目的主要是“资源型城市转变”和“生态保护”。通过几年实施,产业结构不合理、自然环境脆弱、资源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日趋突出,经济转型发展举步维艰,怎样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发展是无锡实验区所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

2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

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本项目的其他研究已证明,可继续经济发展策略的核心内容,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和谐健康发展,而科学创新是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保证,唯有顺应可继续经济发展方向的科学技术创新,才能有效推动三个体系和谐有序发展。科学研究表明,持续发展过程包括经济、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环境三个重要子系统,各个重要子系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社会成长,从而调节经济结构、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科学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医学、交通、教学等领域,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开展污染防治、提升环境资源效率、进行区域环境治理等,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

3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机理

耦合发展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或两个运动形式之间通过作用与联系形成的协同放大效果,各子系统间整体协同效应等于子系统的相互独立作用。高质量蓬勃发展,是能很好地适应中国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的蓬勃发展,是集中体现创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协同作为内生特点、绿化作为经济发展一般形态、对外开放作为必由之路、资源共享作为基本目的的蓬勃发展。本文从创新型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科技革新三个方面剖析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体系的耦合与协调机制。

3.1创新型经济发展以技术革新为重要驱动力,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创新型经济发展反映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要求,是以知识产权制度与人力资源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重要驱动力,以快速发展具有独立自主专利的新型科技与创新型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型产品为主要标志的经济蓬勃发展。技术创新驱动在全面技术创新中具有服务导向功能,可与生产性技术创新驱动、服务性技术创新驱动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驱动结合在一起,突破了固有的科技进步模式。另外,技术创新还要有充分的资金、人员等生产要素支持,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条件的形成也能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以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

3.2技术创新将对社会各种主体的协同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在新兴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在国民经济地理分布、区域差异、收入不均衡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投入消费结构等方面,其中,区域协同发展是最直观的表现。自主创新则大多出现于某些具有特殊条件的区域,这些支撑条件又通常趋向于在某个具体区域集中。

3.3科技革新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动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科技革新的主要方面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能源、绿色建筑、洁净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土地管理。利用科学技术革新,能够实现资源节能化、产品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社会消费健康化,从而达到资源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经济效益、环境经济效益,最终推进并完成了地区健康化。不过,随着科学技术革新所带来的若干资源、环保、生态问题,却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障碍。在开发新科技、创新产业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生态环保。生态文明创新必须与地球生态环境紧紧相连,因此创新需以绿色发展为引导,并持续推进绿色的科技革新。

4研究方法与过程

4.1指标体系构建

实验区旨在通过科学创新,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基本机理与模型,为不同类型区域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并进行示范。为研究试验区以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特点,以国家科技部对实验区所进行的二次创新监测调查指数为基准,按照系统化、科学化、可获取等原则,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4.2指标权重及综合水平计算

通过对极大值和极小值加以规范化管理,对权重比例的决定用熵值赋权法加以运算,以减少主观原因影响,即得到最大权重比例,最后再用加权法统计综合水平。

4.3结果分析与评价

4.3.1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发现,2016—2021年度,无锡实验区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呈现震荡向上态势,但发展状况良好,2016年最低为0.1519,2021年最高为0.9345。发展管理虽总体落后于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但增长幅度仍然很大,除2011年有所降低外,总体上不断提升。2019年以后,随着无锡实验区的科学技术创新获得巨大发展,两者差异也有所扩大。对二者技术水平实行线性拟合,在拟合精度0.9201情形下,两者技术水平呈现正向相关性,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水准每增加一个单位,可持续发展水准也相应增加0.89个单位,表明实验区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存在着耦合互动关系。4.3.2耦合度分析在研究期内,无锡实验区耦合性出现了小幅波动,但基本维持在0.49左右,仍处在相对稳定的拮抗效应发展阶段。其中,2011年因为社会与环境子系统的下降直接使得可持续发展水平下降,从而使耦合性最低,仅为0.3809;2021年,则因为两个水平都较高且差异也较小导致耦合性最大,为0.50。

5无锡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数码发展赋能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旨,近年来,无锡多次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如2020年“企业创新大家谈”第一期(无锡)活动等。当前统筹疫病防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下,一要着力营建全民参与的“双创”健康气氛,构建健康良性的革新、创业环境;二要着力营建国际创新型市场主体的联合活动环境,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学技术中介联盟企业组成的国际创新链,共享建设科技中国的美好蓝图;三要着力营建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主体,全面激活中小企业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创新活性,以科学创新为发展赋能。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小企业则是创新的主要主体。2020年上半年,江苏省等11城市gdp正向增加,南京、无锡市等五个市高技术增加值强势上升,高新技术成为社会最活泼的基础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借助“创新大家谈”这块富有“科协智力”的网络平台,凝聚政府部门、技术、金融机构、企业界的能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行业创新的热门、困难提问,发扬“凝聚协同、锐意开拓进取”的斗争奉献精神,充分运用科协系统内人员荟萃、联络广阔的资源优势,着力搭建人员、项目、企业信息交换的快捷渠道,促进全区域的政府部门产学研大融合、大蓬勃发展。无锡成为中国领跑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先行军,无锡要把握中国工业全面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重大战略机会,深入推进工业新型信息化建设和制造业领域深入融入,推进制造商生产管理模式和企业发展形式实质性转变,形成独立可控的现代工业系统,构建面对未来的无锡制造业生产“智能版”,为高标准建成“智造名城”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核心区、创新技术先导区建设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针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展开分析,基于无锡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受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影响和制约,由此证明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切实明晰了市场经济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资本保障,社会进步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制度环境和应用市场,制度环境为科学技术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和空间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婷婷,马斐,魏豪豪.基于税务大数据的河南省市场活力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1(11):208-216.

[2]和佳慧,吴映梅,李婵.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1):46-52.

[3]刘港,李俊霖.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耦合测度分析[j].统计与咨询,2021(5):30-32.

[4]张旭,魏福丽,袁旭梅.县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1(20):120-124.

[5]杨艳军.武汉市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武汉金融,2021(10):62-68.

[6]陈凯旋,崔大树.区域经济、科技创新与新型工业化三系统的耦合协调: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9-35.

[7]谭建伟,王宇.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97-107.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6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6号)及“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总体部署,科技部将有重点、有步骤地在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以下意见。

一、定位和主要任务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瞄准国际高技术前沿、针对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加强行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扩散和技术储备等。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十一五”期间,在能源、环境、农业、制造、材料、交通、信息、医药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一批设备先进、人才聚集、机制创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在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遵循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组织制定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系统安排,分步实施。

重点推进,引导示范。优先在国家需求迫切、急需突破技术瓶颈制约的领域重点推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对科研活动的重视和投入。

严格要求,确保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和水平,能够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整合资源,多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多元化投入,推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三、组织实施

(一)管理职责

1.科技部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宏观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实验室总体规划和有关政策、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批准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消,组织实验室的评估和考核,通过有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方式对实验室予以支持。

2.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部门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3.企业是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日常运行,为实验室提供建设、运行经费及保障条件。

(二)建设方式和程序

1.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采取定向委托和主管部门推荐、择优立项相结合的方式推进。

2.科技部根据总体部署,制定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申报单位根据指南要求编写申请书,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科技部。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立项。

3.批准立项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建设方案,通过可行性论证后进入建设期。实验室完成建设任务后,提出验收申请;科技部组织验收通过后予以批准。

4.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评估办法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三)申请条件

1.依托单位应具有明确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5年以上,内部研发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具有较强的综合科技实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行业辐射能力,处于本领域领先地位。

2.依托单位的科技投入较大,近三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5%,能够为企业实验室提供充足的建设、运行和实验费用。

3.企业实验室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是集中依托单位精华力量、代表相关领域或本行业最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基地;在重大关键技术创新或系统集成方面成果突出,能够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4.企业实验室应具备先进的科研条件和设施,有相对集中的实验用房,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仪器设备总值1500万元以上。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7

关键词:3m公司;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一、3m公司的简介

3m公司的全称是明尼苏达矿业与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随着3m公司规模的扩大,其总部设在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3m公司的产品多元化,并且跨越多个行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中较为少见的多元化生产公司。3m公司在全球超过6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其产品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3m公司全球共有8万多雇员,其中包括7900位研发人员。3m最有特色不仅仅是它的多元化经营策略,还有它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家公司所涉及的行业很广泛,以其技术人员及研发水平为核心,进行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时3m经营和产品的特色。它第一个自主生产的产品是砂纸,之后开始建立起各种规模的实验室,在通过各行各业的创新人员的必然或偶然的发明生产各类产品,并高度推崇人员的创新精神及技术的创新发展。3m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人员创新能力及创新技术的重视使3m公司的产品能够不断的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3m的实验室中吸收了各行业的科学家及工程师,为公司产品及技术的退出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二、3m公司的技术创新类型

3m公司的技术创新类型被分为三类。类型a的发展目标是新产品或者开辟新的产业,是一种典型的发明产品后再开发客户需求的方式,其特征是现有解决的方法后寻求问题。与类型a不同的是,类型b是根据客户的新需求,通过新产品或者市场的开发满足客户,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类型c是为了商品的持续存在,通过对产品细节或者部门功能的开发、市场的发掘,延长当前产品的寿命周期,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b和c都是典型的通过发现问题载寻找解决方法。三种创新类型的产品各有不同,针对不同的情况,有各自不同的客户关系或者工作方向,能够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情况。

三、3m公司的技术创新文化和机制

(一)3m公司的技术创新文化。3m企业的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中包含宽容与自由。宽容和自由是让企业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科学家及工程师,而是每一名普通的员工都能够随时的进行创新性的思考,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并利用公司的各种实验室资源进行证明和研究。公司早期的总裁mc.knight说过:给有前途的人提供机会,支持他们,让他们成长。3m公司支持员工的创意创新的想法。工程师silver发明了便利贴,这对3m公司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它开始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将创新提升到公司的战略层面上。从这以后,3m公司给所有的员工15%的自由工作时间,可以利用公司提供的资源任意的在喜欢的场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受公司现有生产产品种类及公司研发领域的限制,这个规则给3m公司带来了很多技术创新型产品。“只有不断容忍误差,才能进行创新”是3m公司长久以来的座右铭。在3m 公司中,各种研发与实验室的实验常常失败,然而,3m企业坚持失败与错误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经验,没有大量失败的实验,就无法真正研究出新技术、新产品。其执行管理人员总结出了企业发展的一条规律:必须创新,企业才会有出路。3m公司在其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开设有几十个研究所,研发人员可以利用公司的资源自主研发试验,尽管有过很多失败,但更多成功的专利和产品也在此诞生。(二)3m公司的技术创新机制。3m公司总裁麦克奈特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充分授权”的管理方式改革公司的组织结构。它理解起来很简单,3m企业的每个项目部门或者大区域部门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其中包括销售、人事、财务、生产等部门,这些较为独立的部门都有较大的自立权,甚至拥有自身的实验室,能够进行自身的发明、创新及技术的研发。较为特别的是,各个独立的部门也必须自负盈亏。其独立研发的产品需要部门独立的进行销售及市场开发计划,完成商品的销售活动。3m公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文化、管理、制度等组合成为彼此配合、共同促进进步的机制。3m公司的总部还会设立创新奖或者研发共享奖等来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为了获得这种全公司性质的荣誉或者额外的奖励,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普通的员工都会随时保持好奇心,以期望能够发明或者发现某种未能解决的现象或者实验,并进一步进行研发活动。

四、展望与不足

3m公司的技术创新文化技术创新机制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竞争模式发生变化的时代中,其核心文化依然历久弥新,足以支撑这个企业持久的发展。其以产品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精神,能够促使其应对互联网给金融、经济及竞争模式带来的改变,以专利技术为核心发展的企业其生命周期往往大于单纯的生产或零售企业。3m公司的一套文化管理机制进一步配合了其对技术及产品创新的追求,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种宽松、学术的氛围,发挥了文化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增幅作用。3m公司的产品研发及发展涉及较多的行业及领域,产品种类众多,然而真正能够长久存在,作为主打核心产品的并不多。并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很多产业会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逐渐消失或者失去其原有的规模市场。通过对3m百年发展的研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3m企业可以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针对某一种产品进行重点投资与开发;在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前景发生转移的互联网时代,3m公司应将其资金及研发方向撤出非重点领域,集中在少数前途远大的重点行业、领域中,才能够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未来的互联网竞争时代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贺宝成.3m公司创新管理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23(6):144-145.

[2]李思琦,李朋波,李雪.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变革路径构建:基于3m公司的案例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2):75-81.

[3]张以彬,洪江涛,冯树冻,刘寒冰.精益生产实践中提前期绩效的改进与实证—以3m中国工厂为例[j].现代生产管理,2014,31(4):26-33.

[4]朱朝晖,陈劲.3m公司之全球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2):21-27.

[5]deng,dart.howdoesstrategicorientationmatterinchinesefirms?,asiapacicmanagement,2005(3):17-23.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8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年)》,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6号)及“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总体部署,科技部将有重点、有步骤地在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以下意见。

一、定位和主要任务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瞄准国际高技术前沿、针对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加强行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扩散和技术储备等。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十一五”期间,在能源、环境、农业、制造、材料、交通、信息、医药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一批设备先进、人才聚集、机制创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在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遵循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组织制定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系统安排,分步实施。

重点推进,引导示范。优先在国家需求迫切、急需突破技术瓶颈制约的领域重点推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对科研活动的重视和投入。

严格要求,确保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和水平,能够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整合资源,多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多元化投入,推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三、组织实施

(一)管理职责。

1.科技部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宏观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实验室总体规划和有关政策、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批准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消,组织实验室的评估和考核,通过有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方式对实验室予以支持。

2.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部门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3.企业是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日常运行,为实验室提供建设、运行经费及保障条件。

(二)建设方式和程序。

1.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采取定向委托和主管部门推荐、择优立项相结合的方式推进。

2.科技部根据总体部署,制定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申报单位根据指南要求编写申请书,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科技部。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立项。

3.批准立项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建设方案,通过可行性论证后进入建设期。实验室完成建设任务后,提出验收申请;科技部组织验收通过后予以批准。

4.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评估办法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三)申请条件。

1.依托单位应具有明确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5年以上,内部研发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具有较强的综合科技实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行业辐射能力,处于本领域领先地位。

2.依托单位的科技投入较大,近三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5%,能够为企业实验室提供充足的建设、运行和实验费用。

3.企业实验室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是集中依托单位精华力量、代表相关领域或本行业最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基地;在重大关键技术创新或系统集成方面成果突出,能够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4.企业实验室应具备先进的科研条件和设施,有相对集中的实验用房,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仪器设备总值1500万元以上。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9

1.1重视自主创新体制建设

四川省重视自主创新体制建设,通过政策措施保证从源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由四川省科技厅等7部门共同开展创新型企业的示范、试点和培育工作,全省确定了155家创新型企业,其中包含攀钢、长虹、地奥和东方电气集团等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34家,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117家。2007年四川省科技厅等10部门又联合开展创新型企业的建设行动,除已列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的4家示范企业外,又增列二重集团等90家骨干企业为试点企业,川大智胜等254家有创新潜力的企业被列为培育企业,从而初步形成四川创新型企业的梯次格局。2007年8月13日四川省成为“科技部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进入国家自主创新建设试点序列。

1.2科技实力较强

四川省具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及技术存量,科技实力居西部前列,这是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科学技术基础。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四川布局形成了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的研发机构和队伍,四川拥有跻身于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0、29、30研究所,邮电5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航空611所,兵器自动化所等一批科研单位及以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大学72所。其次,信息技术科研教育实力强,在电子对抗、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新型电子材料、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信设备等领域的研发技术和创新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此外四川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认真落实“科技兴川”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四川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01-2005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分别列全国第12、17、13、11、18位,在西部12省区中一直名列前茅。四川省的4个部级、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国家科技部认定的153个“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四川有8个列入。各类高科技产业园区正在形成集研究开发、中试孵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为支撑而开发的产品不仅设计成熟,而且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十五”以来信息产业共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

此外,实验基地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开放平台的建设也极大地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如四川大学实施了“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性创新型实验项目由建设前的20%大幅增加到60%。为拓展资源共享的广度和深度,“523实验室工程”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的有关信息通过校园网对外公布,各个学科及社会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预约使用设备。同时,学校还把“523实验室工程”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已建成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实验室等6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

1.4高新区的引领作用日渐明显

高新区在创新机制形成和创新示范效应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四川省历来重视高新区在构建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通过重点建设“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引领全省自主创新的发展。如绵阳科技城作为全国创新试点城市,有数十个部级、省市级科研院所及技术中心,聚集了包括26位院士在内的17万名科技工作者,依托长虹、九洲等优势企业和中物院等科研单位,着力构建军民结合的自主创新基地。成都高新区也建成了以8个部级专业孵化器为骨干、23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入孵企业1300多家。高新区的引领作用也日渐明显,成都高新区建区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达30%以上,近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也达到25%以上。2007年,“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50%。

2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力量分布不合理

四川省很大部分科研力量和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的科研能力仍非常薄弱。据统计,2005年四川省分布在高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19257人,分布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达到20618人,而分布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仅为3920人。此外,军工科研机构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创新力量,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民用的程度很低,对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程度不高。

2.2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比例和绝对数额是国际上普遍用以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5年四川省平均每个项目经费投入仅为53.2万元,而江苏、广东分别达到256.9万元、259.8万元。从企业来看,2005年全省企业研发支出为42.3亿元,仅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4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为0.66%,比例达到5%及以上的企业仅116家。

2.3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大多数企业不注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还是靠低水平的市场需求拉动赖以生存。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研究开发投入资金较少。2005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84.8%的企业没有开展创新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93.7%的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即使建立有技术创新机构,也还存在着部分机构无经常性研究开发任务、无稳定经费来源、无一定测试条件的“三无”现象。

2.4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

目前,四川省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还必须依靠大量引进技术。技术引进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要实现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2005年,四川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为10.04亿元,但消化吸收经费仅为2.65亿元,基本处于单纯技术引进阶段。国外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5美元进行消化吸收,日本与韩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

2.5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资源。四川省自主创新人才不论从数量还是结构上都还不合理。2004年四川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技术创新人员比重仅为4.3%,其中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比重由2003年的6.7%下降到2004年的6.3%。同时,四川省科研人员的分布不合理,在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不到科研人员总数的10%,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60%的比例。

2.6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

四川省的科技中介机构普遍规模小、影响小,在行业规范和自律上还很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权威、公正、有信誉的中介职能,没有起到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四川现有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提供多元融资平台、快速方便技术转化等方面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使得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研发力不从心。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政策建议

3.1培育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创新的源泉,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队伍的形成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文化的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四川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内陆文化大省,应该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环境,应该更注重培育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容忍失败、团结合作、敢于冒险的创新文化。对在技术创新中取得成绩的科技人员和企业,给予宣传、表彰和大力度奖励,把创新的价值理念内化为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2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首先应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为形成一支专业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打下基础。其次要深化用人制度的改革,建立由市场主导为主、政府指导为辅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允许人才合理地流动;第三要通过重大科技计划培养和聚集高层次人才,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稳定的科学家团队,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舞台。最后要继续大力实施“天府科技英才”行动,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3.3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基金,组织产学研联合对引进技术的共性部分和关键部分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企业则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此外,在引进技术时,还要从集成创新的角度入手,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对引进的技术要做好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系统集成、相关学科系统集成等,以有效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提高四川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3.4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知识产权许可甚至股份制等形式建立产学研相互激励的战略联盟,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等活动。探索多形式的合作途径,以共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共享科研设备、关键技术信息和专利等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以实现共享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统筹全省科技资源在省级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资金的分配,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承担的项目。

3.5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和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同时,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对四川省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起强大支撑作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6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财税政策

通过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健全和完善风险资本与证券市场,实现企业科技与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的良性结合。同时还要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引导风险资本和证券市场向科技产业增加投资。对盈利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立项方式给予一定的税收返还,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

实验技术创新范文篇10

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无法精确控制作物的水分、温度、日照、养料等。而技术创新可促进林业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发展,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分、阳光等进行直观的在线测量,提高林木环境管理的针对性;诸如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林业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成为可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林业产业人员结构,林业技术的创新可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提升林业从业保同的整体水平,优化人员结构。

2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发展资金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才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投入大量先进的设备、高端的人才、适用的实验场地等,而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林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专业型人才得不到更高的待遇,人才流失严重,而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仅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因此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林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2林业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所有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实现资本增值,因此市场需求才是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方向,而且市场是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却存在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在未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闭门造车,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竞争的态势,导致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2.3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林业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技术储备相对较小,再加之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高端经营管理者的缺失等,这些均是导致林业科研进程发展缓慢、科研成要实际转化率低的原因。由相关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林业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仅在35%左右。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策略

3.1重视林业产业升级提高林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扶持、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鼓励其在技术改造、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如有条件可自主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研发过程中找准市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防止技术开发中的浪费,提高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金量。在林业企业中成立集咨询、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林业技术服务与示范中心,构建全面的配套服务体系,该体系中除林业部门外,还要联合产业部门、科研单位等,以实现对林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化、工程化研究;政府牵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化消化技术及创新咨询服务平台,加强合作、协调,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2加强林业素质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针对林业企业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员工定期参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3促进林业信息化的建设大力发展林业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促进政府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企业、林业咨询机构等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产业与软件产业。以林业产业化、林业市场化发展为视角,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明确其发展指标与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我国林业建设提供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与决策依据。逐步实现网络信息发展系统,进一步完善信息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等技术环境,搭建信息化资源发平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林业建设、资源利用的实际效能充分体现出来;创建林业信息数字化采集与传播模式,在远程服务系统的开放、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与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