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技术论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10 15:46:50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1
当今的流通领域已将物流的高科技(自动分拣机、自动化立体仓库、信息处理及通讯自动化等)广泛应用于配送中心。根据我国连锁超市目前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应该加强学习和采用物流现代化技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自动分拣系统
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包括“入库-保管-捡货-分拣-暂存-出库”等作业,其中分拣作业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尤其是面对零售业多品种、少批量的订货,配送中心的劳动量大大增加,若无新技术的支撑将会导致作业效率下降。与此同时,对物流服务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一些大型连锁商业公司把拣货和分拣视为两大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特别是感测技术(激光扫描)、条码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导入使用,自动分拣机已被广泛用于配送中心。我国的邮政等系统也已多年使用自动分拣设备。由于我国商品包装箱(指运输包装)上基本没有印刷条码,故商业系统至今尚没有认真研究过运用自动分拣机。
应该看到,自动分拣机的分拣效率极高,通常每小时可分拣商品6000-12000箱;在日本和欧洲自动分拣机的使用很普遍。特别是在日本的连锁商业(如西友、日生协、高岛屋等)和宅急便中(大和、西浓、佐川等)自动分拣机的应用更是普遍。可以肯定,随着物流大环境的逐步改善,自动分拣系统在我国流通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自动分拣机种类很多,而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似。基本上由下列各部分组成:1、输入装置:被拣商品由输送机送入分拣系统。
2、货架信号设定装置:被拣商品在进入分拣机前,先由信号设定装置(键盘输入、激光扫描条码等)把分拣信息(如配送目的地、客户户名等)输入计算机中央控制器。
3、进货装置:或称喂料器,它把被拣商品依次均衡地进入分拣传送带,与此同时,还使商品逐步加速到分拣传送带的速度。
4、分拣装置:它是自动分拣机的主体,包括传送装置和分拣装置两部分。前者的作用是把被拣商品送到设定的分拣道口位置上;后者的作用是把被拣商品送入分拣道口。
5、分拣道口:是从分拣传送带上接纳被拣商品的设施。可暂时存放未被取走的商品,当分拣道口满载时,由光电管控制阻止分拣商品不再进入分拣道口。
6、计算机控制器:是传递处理和控制整个分拣系统的指挥中心。自动分拣的实施主要靠它把分拣信号传送到相应的分拣道口,并指示启动分拣装置,把被拣商品送入道口。分拣机控制方式主要是脉冲信号跟踪法。
拣货系统自动化近年来,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的发展势头很猛,对物流作业的“拆零”需求越来越强烈,拣货、拆零作业的劳动力已占整个配送中心劳力的80%;订货商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化,使得配货作业人手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提高这个物流环节的作业效率,已成为配送中心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重点。目前,医药行业、化妆品制造行业已广泛使用全自动拣选系统(如日本资生堂、花王、大木等株式会社);而流通领域,特别是连锁超市、便利店的配送中心都广泛使用电子票签拣货系统。
只要把客户的订单输入操作台上的电脑后,存放各种商品的货架上的货位指示灯和品种显示器,会立刻显示出拣选商品在货架上的具体位置(即货格)及所需数量,作业人员便可从货架里取出商品,放入批发输送带上的周转箱,然后揿动按钮,货位指示灯和品种显示器熄灭,配齐订单商品的周转箱由输送带送入自动分拣系统。电子票签拣货系统自动引导拣货员进行拣选作业。任何人不需特别训练,即能立即上岗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品处理速度,减轻了作业强度,而且使差错率大幅度下降。
自动化立体仓库
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出现是物流技术的一个划时代的革新。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仓储行业劳动密集、效率低下的落后面貌,而且大大拓展了仓库功能,使之从单纯的保管型向综合的流通型方向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用高层货架储存货物,以巷道堆垛起重机存取货物,并通过周围的装卸搬运设备,自动进行出入库存取作业的仓库。
自动化立体仓库具有普通仓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是节约空间、节约劳力。据国际仓库自动化会议资料:以库存11000托盘、月吞吐10000托盘的冷库为例,自动化立体仓库与普通仓库比较情况为:用地面积为13%、工作人员为21.9%、吞吐成本为55.7%、总投资为63.3%。立体仓库的单位面积储存量为普通仓库的4-7倍。其次是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减少货损,优化、降低库存,缩短周转期,节约资金。近年来,特别在冷冻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发展极快。
自动化立体仓库主要由货架、巷道堆垛起重机、周边出入库配套机械设施和仓储管理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货架长度大、排列数多、巷道窄,故密度高;巷道机上装有各种定位的检测器和安全装置,保证巷道机和货叉能高速、精确、安全地在货架中取货;目前,立体仓库自动控制方式有集中控制、分离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3种。分布式控制是目前国际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型立体仓库通常采用三级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三级控制系统是由管理级、中间控制级和直接控制级组成的。管理级对仓库进行在线和离线管理,中间控制级对通讯、流程进行控制,并进行实时图像显示,直接控制级是由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对各设备进行单机自动操作。使仓库作业实现高度自动化。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上的应用已远远超出了数据处理、事务管理,正在跨入智能化管理的领域。例如,配送中心的配车计划与车辆调度计算机管理软件,在美、日等国已商品化。它能大大缩短配车计划编制时间、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闲置及等候时间、合理安排配送区域和路线等。
又如,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拣货系统(如电子票签拣货装置)的计算机控制和无线移动电脑在配送中心入库、出库、拣货、盘点、储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配送中心物流作业的无纸化。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2
对我国物流学术论文的文献研究,基于主题归类的研究和讨论并不太多。庄玉良、贺超、张岩将物流研究文献的主题分为15类,分别是信息化、行业、企业、宏观、地方、第三方、储运、供应链、标准化、模型、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国外物流、绩效成本和其他类。[1]冉霞、张予川、陈思云提出了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宏观、行业、区域、地方、企业五大类;另一种是根据近年来我国物流研究出现的新领域,将研究主题分为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物流规划、绩效成本、物流园区七类。[2]李桂影、金鹏、冯耕中将物流研究主题分为信息技术、管理、企业、第三方物流、物流设施、服务、配送等15类。[3]林森、陈宇洪、陈虹、邱荣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物流术语》)制定了主题词汇表,形成了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设备、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等26个物流研究主题。[4]而在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征文过程中,要求每篇参评论文由作者按照物流经济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技术与工程类、供应链管理类、采购与供应管理类自行选择类别投稿。上述分类均较为翔实具体,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物流研究的情况。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分类并不能全部反映最新的物流研究情况。为此,本文根据《物流术语》,参考上述分类,结合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等22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选择2011年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是:(1)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是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是中国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平台。(2)年会回顾总结年度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展示新成果,研究新趋势,建立物流研究机构经常性联系与协作攻关机制,确定下一年物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而年会获奖论文正是我国物流研究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体现。(3)获奖论文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从事物流研究的学者、院校及机构。本文的研究样本是2011年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的322篇论文。其中,一等奖论文15篇,二等奖论文27篇,三等奖论文91篇,优秀奖论文189篇。笔者通过对322篇论文的主题、作者所属机构及地域分布进行计量分析,探讨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主题和学者情况。
三、研究结果
1.物流研究主题的分析及结果
本文将我国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题分为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宏观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应急物流、军事物流、绿色物流、港口物流、专项物流、物流人才教育、逆向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采购、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其他类,共22类。鉴于进行物流研究主题分类时经常会遇到一篇文章存在多个主题的情况,本文采用重复计数方法对322篇获奖论文进行主题归类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从图1可以看出,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等领域。其中,物流技术和供应链主题是研究的热点,论文数量分别达到54篇和5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88%和14.05%。同时,在获奖论文中也出现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领域,体现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新特点。
(1)物流技术研究。物流技术是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及设施、设备、装置、工艺的总称。物流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物流硬技术指组织物资实物流动时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站场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方面的技术;物流软技术是指为组成高效率物流系统而使用的系统工程技术、价值工程技术、配送技术等。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物流技术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54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88%。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7篇,优秀奖25篇。在我国物流研究中,物流技术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而从本次获奖论文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技术研究已经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和自主创新性。学者们的研究涵盖了物流设备规划、设计、仿真以及物料从到货、仓储、加工、货运至配送的全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模型和系统模拟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是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为我国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
(2)供应链研究。《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5]它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供应链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5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14.05%。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18篇,优秀奖26篇。供应链管理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伴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供应链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本次获奖论文中,供应链的研究包括供应链机制设计、供应链建模与优化、供应链协调与合作、供应链上的信任问题、供应链绩效评估、绿色供应链等方面。但供应链信息传递与共享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区域物流研究。区域物流指的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内的物流或一个城市内的物流。1998年以来,在我国经济政策的指引下,随着中央区域发展新战略的提出,我国区域物流研究步伐大大加快。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区域物流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33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9.09%。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区域物流发展和规划、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研究区域覆盖中部六省,珠江三角洲,广西,环京津、冀东、冀中南经济区,山东,福建,宁夏,河北,四川,江苏,新疆等地区。
(4)物流管理研究。根据《物流术语》,物流管理是指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和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6]在本次年会获奖论文中,以物流管理为研究主题的论文达到31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8.54%。由这些论文可以看出,现代物流管理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包括效率、质量、成本、安全等具体目标。而现代物流管理也越来越多地与物流技术研究、绿色物流研究、区域物流研究相结合,之前我国较为薄弱的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管理研究也在本次获奖论文中得以体现。
(5)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研究。《物流术语》是这样定义物流企业的:至少从事运输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进行基本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7]把第三方物流定义为:接受客户委托,为之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8]我国对物流企业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在本次获奖论文中,以物流企业为主题的论文有22篇,以第三方物流为主题的论文有13篇,分别占6.06%和3.58%。以物流企业为主题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系统优化方面,第三方物流研究包括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研究、物流服务外包研究、第三方企业评价研究等。我国物流企业以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为主,专业化、系统化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不理想。加强对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必将促进我国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6)物流网络。《物流术语》中将物流网络解释为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9]可将之理解为从事物流活动的线路和节点。本次获奖论文中研究物流网络的有22篇,占全部获奖论文的6.06%。研究内容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节点的选取等。其中,物流园区是近年来物流网络研究的热点。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在城市周边等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物流园区多由政府主导并给予政策支持。物流园区建设对国家物资流通网络的战略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有部分地区的政府盲目建设物流园区,而园区服务仍然低水平、低效率,没有起到物流园区应有的作用。对物流网络的研究应以加强节点规划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确保物流网络发挥其应有职能为重点。
(7)除传统物流研究主题外,本次获奖论文还出现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兴研究主题。物流金融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反映了物流活动对融资的现实需要。加快物流金融理论研究,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流通服务质量,为现代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港口物流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中心港口城市利用自身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的特长,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从本次获奖论文中的12篇以港口物流为主题的论文可以看出,我国港口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全面深入地研究港口物流,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物流研究学者的分析及结果
(1)物流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在本次获奖的论文中,有218篇论文系学者合作完成,占到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67.70%。学者之间的合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同一院校、同一科研机构、同一企业之间,而是表现出了院校之间、校企之间比较多样的合作方式。从图2可以看出,在学者合作完成的论文中,最为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同一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论文数量达到146篇,占全部合作论文的66.97%。其次是不同院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论文数量为53篇,占比为24.31%。企业学者的论文、校企合作的论文数量较少。这表明,在我国物流研究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是研究的主力军,同一院校或科研机构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
(2)物流研究学者的地域分布。为进一步研究物流学者的地域分布情况,本文将作者按地域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华中、西南及国外八大区域,一篇文章有多位作者的,以第一作者所属地域为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第10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西南、华南地区。其中,华北和华东地区的获奖论文合计占到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55.59%,东北和西北地区获奖论文数量偏少。特别是西北地区,获奖论文仅占全部获奖论文总数的3.42%,且集中在三等奖和优秀奖上。
四、结论
1.物流研究领域扩大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物流研究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领域不断涌现。物流研究领域的扩大体现了宏观经济与物流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研究主题既有宏观物流,也有微观领域。除传统的物流技术、供应链、区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网络、物流信息化等领域外,还出现了诸如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论文中,还包括研究物流与哲学、物流与生态学的两篇论文,体现了物流学与其他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趋势。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物流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第三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文章在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物流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的构建。
一、前言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的重组。作为21世纪主要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给各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捷的物流速度、广阔的配送范围、较强的反应能力、更高的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客观上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两年,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据赛迪顾问的《2006-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共实现交易额1.1万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了48.6%。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并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发改委,2007)。
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另一方面,物流的滞后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相比,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物流,其发展速度也难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并驾齐驱。电子商务可依靠互联网解决商流及相关问题,但无法解决物流的主要问题,流通时间与流通成本绝大部分被物流所占有。因此,物流对未来的电子商务及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二、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
1.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任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将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物流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把握,有效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2)物流标准化。其基本原理是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通过物流标准化加快物流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3)物流效率化。在物流活动中,要求广泛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设备,高效率地开展物流作业。(4)物流规范化。即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的行为,实现物流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5)物流柔性化。柔性化是以顾客为中心,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6)物流国际化。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限制,面对全球大市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从全球市场获取原材料,在世界各地组织生产,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物流服务日趋国际化(沈吉仁、王洪波,2006)。公务员之家
2.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组建通常有自建和外包两种。自建物流不仅投资大,而且要求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能力自己组建物流系统,即使有能力,也要面临巨大风险。电子商务下的物流运作一般依靠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对于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解决物流问题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拥有物流网络。第三方物流可在全国各大城市甚至全球必要的地区建立物流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到哪里,商品就配送到那里,从而扩大商机,赢得市场,能适宜电子商务柔性化的物流需求及国际化商务运作。(2)可实现物流规模效益。第三方物流可以整合资源,统筹多个用户和供应者的物流,很容易汇集成较大的流通规模,实现低成本的物流运作。(3)具有技术优势。第三物流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基础,拥有较丰富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经验,有利于为电子商务提供专业化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4)可减少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的投入,使其能更好地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业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杜文、任民,2004)。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同时电子商务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相对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物流技术薄弱,物流的效率低、成本高,物流市场秩序混乱,难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3.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结构。第三方物流为了能为全球电子商务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达到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目的,需要不断开发、应用物流技术,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形成反应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化系统,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等内容。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1.建立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被誉为物流的中枢神经。它是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达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彭扬,2005)。在物流活动中,物流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协作配合,需要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物流信息的任何延误或阻塞,都将造成物流的混乱局面。物流的信息化运作是各项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以下要求。(1)根据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物流信息在制订有关物流活动计划及组织实施物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支持物流分析决策及战略规划。(2)将信息技术切入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实现对物流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例如,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sm)、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web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有效支持电子商务物流作业和配套管理工作,使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各方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查询、处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合理组织业务流程,确保货物安全、准时运达目的地,实现物流运作的可视化、快速化和系统化。(3)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交通流背景资料、物流枢纽、政府部门间等共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为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完成车辆调度、货物跟踪及运输计划制定等各类功能提供支持,以确保用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系统对用户的服务承诺。
2.建立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系统。物流标准系统是实现第三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基本保证。它包括物流各类设施设备及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也包括如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作业标准以及物流信息标准。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需要对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实现作业的有效衔接,因此,对物流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物流标识标准,如《物流术语》、《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等,但这些标准仍不完善,且应用推广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标准化管理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增加了标准协调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阻碍了物流标准化的推进,难以实现物流的标准化运作,如海运和铁路运输各有其自身的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不仅造成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增加,而且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刘春梅,2007)。物流标准系统的建立有以下要求。(1)首先要做好物流大系统的基础统一标准工作,例如计量标准、物流模数尺寸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物流用语及核算统计标准等,这是实现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前提。(2)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梳理、修订及完善,以使各种相关标准协调一致。。(3)加强物流标准的协调和组织推广工作,实现标准的统一归口管理。(4)我国在推动和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过程中,应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从而降低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损失,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一整套既适合中国物流发展需要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3.建立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物流技术系统涵盖了整个物流领域的各种基本活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从技术的科学原理来看,包括物流机械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电子技术、物流自控技术、物流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从功能活动来看,包括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及物流信息技术等;从技术形态来看,包括物流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工具等硬技术和信息网络、物流规划、物流系统等软技术(黄华峰,2007)。物流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推动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第三方物流开展高效率的物流运作,快速准确地完成物流配送任务,离不开先进物流技术系统的支撑。我国现阶段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物流技术系统的建立需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1)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即物流企业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同时,应予以消化吸收再创新。(2)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与自主创新能力,物流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3)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之成为物流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扶持。例如,制定物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大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优化创新环境等。
4.建立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既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的微观活动提供了准则。目前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大体包括三类: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颁规章,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从内容和行业管理上分散于海陆空运输、消费者保护、企业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规程和管理办法。许多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的,形成多头而分散的局面,缺乏统一性、操作性不强、法律效力低,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物流市场混乱,形成无序竞争(魏方,2007)。现阶段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系统的建设需遵循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例如日本制定的物流法、美国对物流业者的审批制度等。需要用系统化思想和现代物流理念制定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调整物流主体之间的市场关系及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等,促进第三方物流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的功能和效率。
5.建立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物流网络是由多个物流节点和联系节点的连接共同构成的网状配置系统。从服务功能看,包括运输网络、仓储网络、配送网络等;从服务范围看,有企业内部物流网络、企业外部物流网络和综合物流网络;从运作形态看,有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鞠颂东、徐杰,2007)。建立以柔性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可从三方面入手。(1)完善物流组织网络。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覆盖范围有限。因此,可考虑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实现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整合各地分散的物流资源,盘活存量物流资产,在全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物流组织网点,满足电子商务的全球服务与运作。(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是加强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运输网,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战略分工,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四通八达、通畅快捷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二是加快物流结点建设。通过调查生产力布局和物流现状,考虑其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合理规划物流中心、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区,并通过这些结点将各种物流网络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和先进的物流网络。(3)健全物流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的网络传输实现货物在物流网络内的实时跟踪,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fzgh/ghwb/115zxgh/p0200709263974
39711702.pdf,2007-9-27.
[2]沈吉仁,王洪波.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6,(11):23-26.
[3]杜文,任民.第三方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5-165.
[4]彭扬.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3-90.
[5]刘春梅.完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4):76-77.
[6]黄华峰.试探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的方向[j].物流科技,2007,(6):32-34.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物流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第三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文章在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物流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的构建。
一、前言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的重组。作为21世纪主要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给各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捷的物流速度、广阔的配送范围、较强的反应能力、更高的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客观上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两年,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据赛迪顾问的《2006-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共实现交易额1.1万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了48.6%。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并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发改委,2007)。
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另一方面,物流的滞后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相比,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物流,其发展速度也难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并驾齐驱。电子商务可依靠互联网解决商流及相关问题,但无法解决物流的主要问题,流通时间与流通成本绝大部分被物流所占有。因此,物流对未来的电子商务及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二、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
1.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任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将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物流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把握,有效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2)物流标准化。其基本原理是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通过物流标准化加快物流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3)物流效率化。在物流活动中,要求广泛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设备,高效率地开展物流作业。(4)物流规范化。即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的行为,实现物流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5)物流柔性化。柔性化是以顾客为中心,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6)物流国际化。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限制,面对全球大市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从全球市场获取原材料,在世界各地组织生产,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物流服务日趋国际化(沈吉仁、王洪波,2006)。
2.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组建通常有自建和外包两种。自建物流不仅投资大,而且要求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能力自己组建物流系统,即使有能力,也要面临巨大风险。电子商务下的物流运作一般依靠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对于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解决物流问题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拥有物流网络。第三方物流可在全国各大城市甚至全球必要的地区建立物流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到哪里,商品就配送到那里,从而扩大商机,赢得市场,能适宜电子商务柔性化的物流需求及国际化商务运作。(2)可实现物流规模效益。第三方物流可以整合资源,统筹多个用户和供应者的物流,很容易汇集成较大的流通规模,实现低成本的物流运作。(3)具有技术优势。第三物流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基础,拥有较丰富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经验,有利于为电子商务提供专业化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4)可减少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的投入,使其能更好地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业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杜文、任民,2004)。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同时电子商务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相对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物流技术薄弱,物流的效率低、成本高,物流市场秩序混乱,难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3.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结构。第三方物流为了能为全球电子商务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达到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目的,需要不断开发、应用物流技术,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形成反应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化系统,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等内容。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1.建立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被誉为物流的中枢神经。它是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达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彭扬,2005)。在物流活动中,物流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协作配合,需要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物流信息的任何延误或阻塞,都将造成物流的混乱局面。物流的信息化运作是各项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以下要求。(1)根据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物流信息在制订有关物流活动计划及组织实施物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支持物流分析决策及战略规划。(2)将信息技术切入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实现对物流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例如,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sm)、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web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有效支持电子商务物流作业和配套管理工作,使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各方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查询、处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合理组织业务流程,确保货物安全、准时运达目的地,实现物流运作的可视化、快速化和系统化。(3)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交通流背景资料、物流枢纽、政府部门间等共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为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完成车辆调度、货物跟踪及运输计划制定等各类功能提供支持,以确保用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系统对用户的服务承诺。
2.建立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系统。物流标准系统是实现第三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基本保证。它包括物流各类设施设备及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也包括如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作业标准以及物流信息标准。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需要对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实现作业的有效衔接,因此,对物流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物流标识标准,如《物流术语》、《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等,但这些
标准仍不完善,且应用推广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标准化管理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增加了标准协调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阻碍了物流标准化的推进,难以实现物流的标准化运作,如海运和铁路运输各有其自身的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不仅造成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增加,而且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刘春梅,2007)。物流标准系统的建立有以下要求。(1)首先要做好物流大系统的基础统一标准工作,例如计量标准、物流模数尺寸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物流用语及核算统计标准等,这是实现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前提。(2)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梳理、修订及完善,以使各种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3)加强物流标准的协调和组织推广工作,实现标准的统一归口管理。(4)我国在推动和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过程中,应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从而降低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损失,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一整套既适合中国物流发展需要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3.建立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物流技术系统涵盖了整个物流领域的各种基本活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从技术的科学原理来看,包括物流机械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电子技术、物流自控技术、物流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从功能活动来看,包括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及物流信息技术等;从技术形态来看,包括物流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工具等硬技术和信息网络、物流规划、物流系统等软技术(黄华峰,2007)。物流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推动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第三方物流开展高效率的物流运作,快速准确地完成物流配送任务,离不开先进物流技术系统的支撑。我国现阶段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物流技术系统的建立需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1)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即物流企业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同时,应予以消化吸收再创新。(2)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与自主创新能力,物流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3)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之成为物流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扶持。例如,制定物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大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优化创新环境等。
4.建立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既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的微观活动提供了准则。目前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大体包括三类: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颁规章,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从内容和行业管理上分散于海陆空运输、消费者保护、企业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规程和管理办法。许多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的,形成多头而分散的局面,缺乏统一性、操作性不强、法律效力低,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物流市场混乱,形成无序竞争(魏方,2007)。现阶段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系统的建设需遵循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例如日本制定的物流法、美国对物流业者的审批制度等。需要用系统化思想和现代物流理念制定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调整物流主体之间的市场关系及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等,促进第三方物流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的功能和效率。
5.建立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物流网络是由多个物流节点和联系节点的连接共同构成的网状配置系统。从服务功能看,包括运输网络、仓储网络、配送网络等;从服务范围看,有企业内部物流网络、企业外部物流网络和综合物流网络;从运作形态看,有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鞠颂东、徐杰,2007)。建立以柔性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可从三方面入手。(1)完善物流组织网络。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覆盖范围有限。因此,可考虑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实现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整合各地分散的物流资源,盘活存量物流资产,在全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物流组织网点,满足电子商务的全球服务与运作。(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是加强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运输网,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战略分工,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四通八达、通畅快捷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二是加快物流结点建设。通过调查生产力布局和物流现状,考虑其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合理规划物流中心、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区,并通过这些结点将各种物流网络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和先进的物流网络。(3)健全物流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的网络传输实现货物在物流网络内的实时跟踪,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fzgh/ghwb/115zxgh/p0200709263974
39711702.pdf,2007-9-27.
[2]沈吉仁,王洪波.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6,(11):23-26.
[3]杜文,任民.第三方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5-165.
[4]彭扬.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3-90.
[5]刘春梅.完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4):76-77.
[6]黄华峰.试探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的方向[j].物流科技,2007,(6):32-34.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5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软件、硬件的共享,还可对共享的数据进行统一维护与管理。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物流企业管理,是指物流企业为实现智能管理、远程控制等目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实时共享与处理的活动。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使物流企业的管理更加具有时效性,也更易控制。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主要为企业管理服务,这也是物流企业迎合时展的必然产物。
物联网背景下的物流管理现状
1.物流公司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现状
目前,许多先进的物流公司已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到日常管理中,但这些应用多是在日常工作、基础信息化建设或企业办公上。而对于物联网最核心的技术———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技术,却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而且很多小型的物流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物流管理中物联网应用存在的问题
(1)目前,物流公司应用物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仍未得到充分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物流公司,对物联网的应用只是流于表面,使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在企业不能充分利用,没有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帮助。(2)在一些已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公司中,大多也只是一些初级功能的应用,如办公平台、管理软件等,而缺少对rfid等的应用。(3)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流程,每个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业务流程,这使得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联网进行交流变得十分复杂。而近年来物流公司应用物联网技术大多是向国外或国内典型的大公司学习,这种应用模式使得各个物流公司的物联网应用功能变得单一,而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物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面临的多维度协同问题
1.物流信息管理协同问题
物流企业的管理范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从最初的生产层扩展到了管理层。范围的扩大,导致企业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是做好多维度协同的重中之重,信息的不对称,会对企业的物流管理造成极大的阻碍。
2.物流战略管理协同问题
目前,许多物流企业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何合理规划和配置物流企业的各项资源,使企业的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建立起配送中心、各网点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分配及协同合作,是目前物流公司亟需解决的战略管理协同问题。
3.物流配送管理协同问题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导致道路普遍存在拥堵现象。而拥堵不仅使得物流的运输时间成本变大,而且使得一些有时间限制的物流快递无法按时送达。为此,如何在快递配送过程中综合考虑路况因素,将快递配送和路况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以使在不同的交通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用时间—人力成本最小的成本完成快递配送,是目前物流公司亟需解决的物流配送管理协同问题。
4.物流服务质量管理协同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公众对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物流企业已经把服务当作了一个战略目标,有的物流公司甚至提出了“门对门服务”的理念,以期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客户。从目前情况来看,如何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物流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将物流服务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中,与信息管理、战略管理、配送管理形成协同,成为了目前物流公司亟需解决的服务质量协同问题。
物联网背景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框架
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管理层组成,与之相对应的物流管理几个维度是,技术协同、信息协同、服务协同、管理协同。感知层对应的技术协同,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物理管理中的应用、应用标准建设等;网络层对应的信息协同,包括物联网的无线传感网络、组网方式、通信网络等;应用层对应的服务协同,包括物流公司与上下游供应链公司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实时感知、智能投递、人性化、增值化等的服务;管理层对应的管理协同,包括物流公司内部的管理和国家对行业的引导调控,主要体现为公司主系统对各个业务维度之间的协同管理,实现各个业务维度的优化协调和配置,建立一个结构完善、功能强大,远远优于原系统的物流管理平台,以此达到协同效应,也就是1+1>2效应。
1.技术协同
物联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涉及的技术范围也十分广泛,如无线传感技术、rfid技术、组网通信技术、感知技术、安全密保技术等。技术维度的协同,是指通过这些物联网技术,为物流管理平台提供一个信息实时交互、共享的环境。其目的在于实现各个维度之间的同步运行和信息协同,增加维度与维度之间的透明度,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为信息协同、服务协同、技术协同提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2.信息协同
信息协同是物流管理中最基础的协同需求,如果信息不协调,那么,其他所有协同都是无用功。传统的分散式物流管理方式,很容易出现各个业务维度之间不兼容而导致信息不协同。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协同管理,可以从物流管理的整体角度,解决物流管理中的信息传输与共享,实现信息的协同管理。
3.服务协同
服务协同是物流管理平台中较为宏观的协同内容,包括了物流业务过程中所有和公司外部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如对外的海关、物流监管、财务银行、合作企业、客户等。一方面,服务平台包括向外部提供物流产品和管理服务、订单受理,以及通过gps和gis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调度和跟踪;另一方面,建立面向外部的企业网站,根据具体物流企业的需求,建立一个门户网站,方便客户下达订单、查询物流信息、追踪邮件等。
4.管理协同
管理是物流公司的核心工作,传统的物流行业在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较为落后,这主要是因为物流行业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组合,而不能提供一个综合性质的物流服务,而且物流公司对管理的重视性、要求度也不高。传统的分散式物流管理理念,是建立在权责明确、分工清晰基础上的,强调各个业务之间的独立性,而忽视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整体认识,只重视对内部资源的优化,而忽视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协同。而在物联网背景下的管理协同,则强调各个业务维度之间的协同、配合,并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使物流公司的信息传输流畅,以实现多维度协同的物流管理新方式。
作者:邱剑峰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宝宝.基于epc物联网的it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刘勤.多维区域物流网络系统及协同运作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钱妍,安亚文.基于物联网的集团型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架构研究[j].物流技术,2013(2):231-233.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及建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及知识管理被认为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有力保障。现代物流企业是集物流运作现代化、物流技术现代化、物流管理现代化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型企业,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知识资源的管理在现代物流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l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1.1现代物流企业的特征
现代物流企业是相对于传统物流企业而言的,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功能实行高效率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价值链。现代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物流管理是十分复杂的体系,各方面的配合十分严密,必须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知识已替代实物资本成为企业增长的根本动力、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1.2现代物流企业知识及知识管理的特征
1.2.1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的特征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指可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如书本知识、物流企业的制度、法规等,隐性知识指那些非正式的、难以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显性知识容易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和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存储在各个雇员的大脑里,是雇员的个人经验。在现代物流企业中。制度、法规、管理诀窍、经营理念等显性知识是企业生存、发展乃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各种物流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及基层操作人员互相配合,通过交互式学习和知识共享,共同贡献知识智慧,增加组织知识储量,最终转变成现代物流企业生产力,这是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的特点。
1.2.2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知识管理指对知识资源进行组织、利用和再生产的过程_1_。针对现代物流企业而言,知识管理就是物流技术人才、物流管理人员、基层操作人员乃至客户互相配合,通过交互式学习和知识共享,共同贡献知识智慧,增加企业知识储备,最终转变成现代物流企业生产力的过程。
在知识共享和交流的过程中,“人”在其中起着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在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现代物流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员工知识和组织知识的更新,加强与客户的联系,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知识人”重视不够,缺乏高级管理人才
在很多物流企业里,对“知识人”重视不够,思想理念还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对员工智力资本的认同停留在口头或形式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表现在:
2.1.1忽视“知识人”的价值
“人”是知识资本的载体,是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和运用者。在现代物流企业,以“顾客为根本”、以“职工为资本”是企业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有力武器i2l。对知识资本的收益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对等,员工知识资本往往得不到公平的回报,尽管大多数企业让员工参股,让知识资本参与企业剩余财产的分配,但知识资本所创造的财富与应得到的回报往往差距悬殊。另外,有些企业在某些领导和员工自己的潜意识里,对“知识人”能创造的价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知识人”在人格和精神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例如笔者到长沙的某一物流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这个物流企业的老总认为现在人才济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对员工乃至高级管理人才的留用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在薪酬上以降低成本为名,一压再压,而在大会小会上总是摆出一种“他不缺人才”的姿态,这个企业的员工乃至高级管理人员在物资和精神上都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这个企业乃至有段时间因为员工的流动而不能正常工作,有些业务因为高级管理人才的跳槽而被迫中断。
2.1.2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
有些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缺乏相互信任,企业内部你防我,我防你,充满紧张与相互猜疑的气氛,缺乏和谐的工作环境;有些企业管理者对员工有严重的偏爱倾向,对某个团队或个人表现出不公平的偏好,致使没有受优待的员工产生怨恨和厌倦的情绪,以致整个团队的工作难以正常展开。正因为没有共享和互助的积极向上、健康的工作环境,致使“知识人”在精神上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工作中患得患失,没有全身心投入工作,致使他们的能量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谈不上创新。
2.1.3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持续的沟通
管理者通常都希望他们的员工不需要任何指点或有效组织就能完成工作.然而并不是所有员工都能达到指导手册或客户的要求,不同员工技能水平、处事态度、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员工需要支持、呵护、相互尊重的交流与沟通,而管理者往往缺乏耐心,工作一刀切,没有做到有计划地、系统地去挖掘、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力。
正由于对“知识人”重视不够,知识人在物资和精神上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致使企业很难留住高级管理人才,有时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2.2知识管理的内容与实践脱节,缺乏创新
在大多数物流企业里,知识管理是为管理而管理,追求形式而不重其实质,与实践脱节。具体表现在:
2.2.1管理者对知识管理的内容认识不清
在绝大多数现代物流企业里,把知识管理理解为物流技术的应用或管理.知识管理的内容就是对物流技术的培训。事实上,物流技术只是知识的一个方面,现代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应该还包括存在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精诚合作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各方面的内容。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给知识管理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知识管理内容的偏颇和知识管理本身的难度.使得知识管理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知识管理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有效组织、培训、共享机制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使得知识得不到共享,员工和员工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和沟通,知识不能进行正常转化和储备。
2-2.2没有根据正确的需求培训恰当的人选
现代物流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管理涉及到物流技术、服务运作、管理理念、客户关系等各个方面,有些企业为此也付出了大量的人、财、物购买软件、进行培训,开展各种各样知识管理咨询活动,但效果不是很好,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的知识管理机制或系统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效益不得而知,企业的这些活动似乎都带上了只管投入不问产出的“公益”色彩。原因在于管理者没有根据企业正确的需求来培训恰当的人选.没有考虑到每个具体人的专长、天赋、性格特点,培训方法、手段过于简单,工作没有做细、没有做到位。
2.3知识管理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奖惩制度
绩效评价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而奖惩制度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绩效评价制度包括评价指标的建立、评价标准的确定、配套的奖惩措施。大多数物流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没有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有些企业即使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指标的建立不成体系,或者标准的确定不是定的过高就是定得过低,缺乏目的性和可执行性,或者以考核代管理,只重视奖惩,而忽视开发,或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知识管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建立培训与业务之间的合作关系
建立培训与业务之间合作关系的第一步要求知识管理者明确公司的经营目标,全面理解公司的业务,深入了解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目的明确。第二步要求知识管理者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加强交流与沟通,包括对公司高层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访谈,让他们阐述自己对公司远景、策略导向、可持续发展、近期存在问题等各方面的看法,借以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与决策层的远大志向;还包括与普通员工的沟通,借以了解每个员工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知识优势与不足,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步对公司员工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训,让培训与公司经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员工从中获得自己所需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培训资源,促进个人知识的内化,增加企业的知识储备。
3.2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
绩效管理是促进员工能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有力工具。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重点在于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对员工知识做出评定和估价,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优劣做出判定,目的是促进员工知识能力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从而增加组织知识储量,改进组织知识绩效。知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从员工知识绩效评价、组织知识绩效评价、外部知识绩效评价、创新绩效评价几个方面进行设置。其中外部知识绩效评价指标在现代物流企业显得更为重要,主要是评价对外部顾客的需求、利益的了解程度,如顾客赢利率、顾客忠诚度、客户情况数据库建设水平、知识联盟的开发利用水平等等指标,目的是充分掌握顾客的需求,想顾客之所想,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实现企业双赢,从而增加企业外部竞争的干扰能力,避免客户转向竞争对手。
知识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可以根据每个指标来设定一个标准,但有些指标标准是很难量化的,所以在确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本企业历史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以及其他可比的标准,同时还应注意环境的变化。奖惩制度是绩效评价制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与绩效评价制度相配套的奖惩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考核个人乃至企业的知识绩效,保证知识管理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
3_3打造良好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氛围
优秀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斗志。要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注重“以人为本”,包括注重员工、注重顾客。注重员工指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为人才提供发挥能力的各种条件,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注重顾客指一切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多种科学手段和方法加强联系,了解顾客的需求与愿望,不断改进工作流程和服务质量,达到双方满意、双方互赢、共同发展、长期合作。第二,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信任、诚实是良好关系的基础,干群之间、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坦诚待人,使员工在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的机会。第三,保持在市场经济中以“信誉为本”的文化色彩。企业的经营理念一定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要体现市场价值和企业特点,“以诚取信”作为企业经营理念的精髓,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第四,倡导“创新”的文化理念。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陈清泰所说:“技术是可以买来的,但技术水平是买不来的”,真正的技术创新只有靠自己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包括技术的创新、管理思想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甚至还包括某些小点子的创新,只要是在原来基础上加以改进并产生了效益或将来可以产生效益的都属于创新,都要加以鼓励的倡导。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8
2002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公务员之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9
2002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
物流技术论文范文篇10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区域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不断涌现,物流活动日趋频繁。如何减少物流距离,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区域物流平台建设成为区域物流规划不可缺少的内容,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关于物流平台的具体定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平台的解释在国内并没有取得共识或者这个概念还不成熟[1]。平台的概念在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应用非常多,大都作为所依托的通用的和标准化的一个开发基础而提出。最近几年,物流平台的概念随着现代经济和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被业内人士广泛使用。追溯其具体定义,大体上都只是意会,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这个概念边界还不是很清晰。
对物流平台概念的描述通常有以下几种: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标准化系统;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工程和管理系统;物流平台是由物流科学技术、物流教育、物流管理、物流基础设施共同构筑的环境条件,它支持和制约物流运行;物流平台的作用是使物流活动能够高效率地、顺畅地进行,使不同的物流活动能够有效地衔接,能够给物流开发提供标准化的环境。综合以上可以认为物流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功能是为区域内的物流活动提供支撑和承载,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管理工具,物流平台的运行依托和影响区域内的社会环境。
2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原则及定位
2.1规划原则
判断物流平台有效性的主要依据,是从平台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考虑,这“三性”也构成了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主要原则。
(1)适用性。平台要适合区域内产业状况和市场需求,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需要。其内涵既对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适用,还要给未来留出适用性延伸和发展的空间。
(2)可靠性。可靠性是保证物流平台有效和安全的要求。现代物流领域中经常讲的库存控制、零库存、准时方式、精益物流等等,都必须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才能实现。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物流运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化,从而支持物流运作素质的提高。
(3)经济性。经济性是物流平台构筑的低成本原则。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经济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经济性还指物流平台应当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要做到这一点,在建设和构建物流平台时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物流平台本身的低成本,从而能够降低物流运作的成本分摊;另一方面是物流平台结构、技术和有效性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
2.2定位分析方法
在区域物流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区域物流的定位。所谓区域物流的定位是指以某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与其相邻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相比的重要程度[2]。如果没有科学的区域物流定位,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定位过高,区域物流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过小,满足不了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要求。
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时,科学、合理地确定以某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定位,需要依托该区域内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区域宏观环境影响物流平台规划的层次,物流需求量决定平台建设的规模。通过对区域物流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分析,规划建设既满足区域物流现阶段发展要求又适宜未来发展需要的物流平台,是区域物流平台规划定位的核心内容。其定位方法如下:
(1)从环境定性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的层次和范围。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4]。
通常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其分析见表1如下:
表1产业环境swot分析表
otsw内部强势s内部劣势w
外部机会osowo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
stwt
外部威胁t利用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减少内部劣势
通过swot分析,了解区域内物流产业自身的优、劣势和可能遇到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尤其在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就要求区域物流建设以改善内部环境为主,提高内部优势。对于内部环境分析为s的情况,就要充分利用物流发展内部优势环境,积极拓展物流发展市场环境,提高区域物流规划层次。
(2)从市场需求定量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范围和规模。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7]。
例如,建立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以相关系数来测量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之间相关方向和相关密切程度,建立反映两个指标之间线性相关密切程度的单相关系数的公式为:
式中x表示物流货运量,y表示物流服务需求量分别是这两个指标数据的平均值。相关系数r是变量x和y线性相关程度的一个测量,-1≤r≤1。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r|=1为完全线性相关。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密切程度;当两者相关系数较高时,物流货运量指标的量化就映射出区域物流服务需求量的大小。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应给与足够重视,使之发挥出支撑区域物流发展优势指标的作用。
3区域物流平台构建体系研究
3.1区域物流平台的整体架构
区域物流平台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的复杂网络体系,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区域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搭建的物流基础平台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搭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国家物流政策的框架下,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计划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和建设,并且要在统一、协调、兼容、超前、整体的原则基础上进行逐项搭建和完善。
作为区域物流系统结构主框架的区域物流平台,应具备以下三个层面(图1):
图1物流平台整体架构
(1)物流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物流概念体系的设计、确立、发展、完善与普及。这一体系平台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企业自身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境界的不断提高而形成。
(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3]和物流技术研发平台,三者构成物流活动有效运转的硬件支撑体系。其主要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3]。见图2、图3、图4。
建设物流技术研发平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调整物流经济结构,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提升物流竞争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研发投入占物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物流科技进步贡献率,降低物流对外技术依存度,增加物流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科学论文被引用量。
(3)物流发展政策体系。其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软环境,确立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包括理想的投资环境和产业运营环境,以及针对运营主体的市场准入政策、融资政策和具体的市场管理政策。其具体可分为:政府统一协调,合理规划区与物流体系;制订现代物流发展政策,规范物流业市场管理;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完善口岸环境;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信息化;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图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
图3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构架
图4物流信息平台架构
3.2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体系
3.2.1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区域物流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由交通条件、物流人才、综合服务环境、相关政策、技术条件、企业服务水平、经济环境等多种要件构成,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打造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了区域物流系统实现服务的满意性、高效的速送性、空间的有效利用、库存控制最优化、安全最大化、总成本最小化等多项指标,其构成见图5。
3.2.2多角度分析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
(1)从国家宏观层次上研究区域物流竞争力。从宏观上分析,首先要做好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内部设计[4]。城市发展规划部门以及区域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中心的重要作用,研究制订物流中心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区形成一批大型的物流中心,并为加快物流配送业的现代化出台必要的引导、扶持政策。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开发核心区,可以走由周边向核心区逼近的政策,对于核心区未建空地实行严格控制,保证其完整性,以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物流中心的内部也要做好功能规划和区域内的物流整合和改造。
(2)从产业微观层面上研究区域物流建设。从区域内企业的微观角度来看,进行区域物流发展的市场调查与可行性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要想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水平看齐,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与跨国企业间的合资、合作是快捷之路。正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进入中国,带来中国商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样[5],国际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也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样板,将带动我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升级,因此我们还应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3)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角度研究平台竞争力。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从产业的分类竞争力指标设置等方面,建立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从现实竞争力(竞争实力)、潜在竞争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竞争主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5]。目前学者们对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不多,对其论述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分析和主观判断的层面,建立一套评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探讨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图5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构成
4区域物流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对策
在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物流平台建设作为区域物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应当给以足够重视,建议采取适应的政策措施:
(1)统一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的关系,合理规划区域物流体系。在发展区域物流的大市场中,应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物流系统层次,这一层次应该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企业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全国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
(2)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加快区域物流发展。就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而言,首先是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通过区域组织和协调,把企业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其次是在战术选择层面上,根据区域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统一物流标准,构建区域物流发展的平台。推进区域物流整体发展,首先要加强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强化应用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淘汰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制定能够与国际同行业接轨的标准。
- 上一篇:
- 下一篇:
物流技术论文
2023-04-10 15:46:50
相关文章
生物质智能回收物流平台探讨 2023-05-16 08:45:20
农产品物流助力数字乡村振兴 2023-03-21 17:37:53
企业物流管理现况 2022-11-02 08:40:26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022-10-24 09:14:16
饲料企业物流信息化升级探讨 2022-10-08 11:10:18
食品物流管理与冷链运输研究 2022-10-08 09: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