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概论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11 17:14:41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乡村旅游概论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1

日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如下形式和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他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闲度假娱乐旅游。

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由于中国乡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刚刚开发,条件还很不成熟;加上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在增强。因此,日前中国乡村旅仍然以短程不过夜一日游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的规律。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

二、目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1.规划开发不够科学,盲目开发现象严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缺乏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特别是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批量开发,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

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交通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出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本地居民对农业并不陌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2.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中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鱼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4.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都是在一些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这些农户的村镇领导自然就成为了这些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显然缺乏相应的行业法律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混乱,因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旅游效益的提高。

三、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根据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对有优势旅游资源的乡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防止出现一轰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

2.注重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及保护。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文化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同时,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因为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自觉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只要科学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地引导和规范,完全可以实现在发展和利用中保护民族文化。

3.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通过正确宣传和科学引导,帮助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握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本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鼓励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为规范,加强对经营者的检查与监督,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4.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注意保持传统文明和本地特色,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保持乡村的特色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应保持原貌,妥善维护。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乡村景区、旅游农庄内的污水、烟尘、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应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把乡村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

[2]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

[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魏小安,刘赵平,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5]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2

关键词:黄埔古港;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一、引言

广州市于2012年底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黄埔古港所在村落为广州市首批建设的美丽乡村,目前已经建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黄埔税馆、黄埔公园等景点,修复旅日华侨楼、梁氏宗祠、胡氏大宗祠等古建筑,成为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

二、黄埔古港旅游品牌建设的策略

黄埔古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北靠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广州环城高速,东与长洲岛相临。黄埔古港借势瑞典新“哥德堡“号回访广州和2010亚运会等国家重大事件,对古港古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修复与环境整治工作,使黄埔古港的岭南古村落风貌得以逐渐恢复。同时,整合当地历史文化与资源,树立起独特的旅游品牌,极大地促进了黄埔古港的发展。

1、围绕区位,塑造形象

如今在广州的地理概念上,“黄埔”作为地名让人更容易联想到的是广州黄埔区和闻名中外的黄埔军校,它们似乎都要比黄埔古港更有名气,从追溯历史来看,它们所采用的“黄埔”之名都取自珠江对岸的黄埔古港。2004年4月,位于琶洲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成为第9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会址,坐落于会展中心东侧的黄埔古港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建设与开发。黄埔古港周边交通网络发达,广州环城高速、新化快速路、地铁4号线与8号线等线路环绕周边,便捷的交通成为黄埔古港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同时,2013年广州旅游观光双层巴士线路的开通,将中山大学、广州大桥、广州塔、琶洲塔、黄埔古港等一系列人文历史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广州人文旅游路线,使广州风景通过观光巴士的方式更直接快速地呈现眼前。

2、围绕历史,借势发展

1744年,瑞典的“哥德堡号”商船在广州黄埔古港停靠,开辟了瑞典至中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2005年,为了纪念中瑞两国建交55周年和“哥德堡”号触礁沉没260周年,由4000名工匠依照原船尺寸结构打造的新“哥德堡”号沿着原哥德堡号航线开始复航,历经10个月航行,最终成功抵达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州,续写了中瑞友谊的新篇章。因此,为表示对新“哥德堡”号抵达广州的欢迎,2003年,广州市对黄埔古港进行了文物的修建、修复与环境的整治规划,整治建设工程包括黄埔税馆、永靖营(兵营)、买办馆等仿古建筑,以及周边古港公园、村头广场等场所的生态环境。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创建具有展览、传播、娱乐、休闲的四个功能区,形成一个文化公园型社区。

3、围绕资源,深化改革

黄埔古港所在村落至今仍保留有数量众多的岭南建筑风格历史文物,灰雕、砖雕、木雕、镬耳屋以及青石板路遍布村落各处。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得知,村内目前还留存有清代祠堂14座、家塾4座、宫庙1座。同时,这里也是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交汇点,孕育出众多在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如三国领事胡璇泽、铁路和公路建设专家胡栋朝、清朝外交家梁诚、创办十三行天宝行的梁经国等人。他们使黄埔古港的文化土壤更加肥沃,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4、围绕服务,丰富体验

黄埔古港长期举行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在传统节日和假期组织具有当地风俗的活动与项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岭南祠堂文化节”…“认祖归宗饮锦宴”等大型民俗活动;在古港祠堂内举办广绣、广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组织赏月灯会、“广府大戏”…“绝核”广州话大赛、七弦琴演奏会等文化娱乐活动,着重群众参与,体现当地特色。并且设立了韩艳剪纸艺术馆、印沁堂年画艺术馆、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等文化传播机构,通过不同方式活动的开展,吸引不同人群到古港内旅游参观,为他们提供交流分享体验的平台,并以此打造具有黄埔古港本土特色的旅游品牌文化载体,使参加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启示

黄埔古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中西方思想文化在这里进行了充分的碰撞与融合,使黄埔古港逐渐孕育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古港文化。更重要的是,黄埔古港在依托地理优势的同时,顺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精准定位发展的落脚点,在保持乡村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深度挖掘黄埔古村的人文历史内涵,建设经典景点旅游路线,利用交通联合,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形成品牌效应,实现了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与乡村文化传承的有效结合。

因此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要充分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和本土文化,将经济、文化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与乡村文化传承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塑造出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彰显乡村旅游的独特性,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黄潇婷.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余阳明,杨芳平.品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魏志梁.康泽恩学派视角下广州黄捕古村形态特征及演进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4]沈康,冯江.历史环境保护更新规划的另一种策略——广州黄埔村(港)规划设计事件样板研究[j].建筑学报,2010(6):32-36.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3

关键词: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购买决策;实证研究

旅游购买决策是指旅游者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并最终把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作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客源市场,针对他们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满足游客观光、务农娱乐、休闲度假、购物等多种需求而开展的参与性强、文化内涵深厚、乡土趣味浓郁的新兴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目前国内迅速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而青年旅游者是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因此把握青年旅游者的乡村旅游购买决策行为特征,对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就是在一般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探索青年旅游者乡村旅游购买决策的行为。

一、理论基础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问题、搜寻信息、方案评价、购买行为、购后行为。认识问题阶段是认识某种欲望(需求)的过程,如果对问题的认识非常强烈的话,就转到搜寻信息阶段。在搜寻信息阶段为找到解决所认识到的消费问题的方法,从记忆里提取信息(内部搜寻),或者从外部搜寻相关信息(外部搜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识别方案,评价各种不同方案,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可行的方案。在购买阶段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方案购买产品。购买产品以后消费者在使用或消费产品的过程中又评价自己的欲望或期望的满意程度。

二、研究方法和结果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乡村旅游者购买决策的行为,即探析他们从乡村旅游消费需求、消费动机到购买行为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将乡村旅游者决策划分为几个阶段不但对于确定旅游决策中的主要任务十分必要,而且是了解乡村旅游者从计划出游到付诸实施,不同阶段所起作用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回答以上问题,研究根据消费者购买决策一般模型设计了一份乡村旅游购买决策过程问卷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的动机、获取信息的渠道、旅游时间、旅游花费、乡村旅游景点评价、旅游方式和购后评价。本项调查设计比较简单,共计10题,只做选择,不记分。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以直接发放问卷和电子邮件两种形式,在2008年10月对湖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武汉三所高校有过乡村旅游经历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这是因为针对青年学生的调查比较容易获取数据,回收率也高。总计发出问卷115份,其中有13份问卷均存在关键问题未作答的情况,故视为废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为88.7%;其中男性52人,女性50人。最后使用excel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旅游动机

图1中横轴的动机由以下要素构成:1表示增长见识,2表示探亲访友,3表示吃农家菜,4表示住乡村旅馆,5表示欣赏田园风光,6表示回归自然,7表示向往乡村,8表示怀旧,9表示放松、释放压力,10表示观赏乡村景观,11表示民风淳朴,12表示体验乡村民俗,13表示其它。从整体来看,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集中程度很高,出于欣赏田园风光、回归自然和释放压力三种目的而表示愿意参与乡村旅游的青年学生分别占67.65%、73.53%和64.71%。这表明由于学习与竞争压力、成长的烦恼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青年学生也有去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因为在乡村里没有生活在大城市的压力,可以全身心的放松,忘记所有的烦恼,能让人感觉回归到了前工业化时代的文明世界,能使人产生和谐、安宁的生活情境和心境。

(二)信息渠道

青年学生乡村旅游决策所需的信息来自熟人介绍的比例最高,占71.57%,其次是网络,占43.14%,排在第三位的是旅行社,来源于其它渠道的比例最小。其中,通过内部信息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也占到了23.53%,这说明有一部分学生计划出游前或实际旅游之前就对相关的乡村旅游信息有所了解,从而不需要或者说花较少的时间进行外部信息搜集。

(三)预计停留时间

多数学生预计在乡村旅游景点的停留时间不超过4天,有63.72%的人停留3-4天,18.63%的人只愿意停留1-2天,两者合计占到82.35%;另外有12.75%的人表示会停留5-6天,仅有4.90%的人愿意停留7天及其以上。这说明较多学生认为期望乡村旅游时间不要持续太长,以3-4天为佳,其原因主要跟大多数学生消费水平有限以及更多地利用周末时间出游有关。

(四)预期花费

计划在一次乡村旅游中花费200-299元的学生最多,占37.25%;其次是愿意花费100-199元的学生,也到达了31.37%;预期花费300元及其以上的人最少。这可能跟学生每月可自由支配收入不高有关,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愿意花费100-299元进行一次乡村之旅的,合计占到68.63%。

(五)选择评价标准

在图2中,横轴标准由以下要素构成:1表示持续时间短,2表示花费少,3表示距离近,4表示田园风光好,5表示有乡土气息,6表示景点相对集中,7表示乡村景观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8表示气候宜人,9表示交通便利,10表示食宿干净卫生,11表示基础设施齐全,12表示安全保障,13表示其它。在以上13个选项中,有81.37%的学生选了第4项,所占比例最高,这表明田园风光好的乡村旅游景点能得到最多青年学生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选第2项的人占到61.76%,列第二位,这说明食宿干净卫生这类基本接待设施的标准、质量和档次亟需得到提高。另外分别有48.04%和46.08%的人选第8项和第5项,分列第3位和第4位,意味着气候宜人和有乡土气息也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乡村旅游景点的标准。选第1项和第13项的人最少,均占3.92%。

(六)出游方式

自助游最受学生青睐,约有51.96%的人表示倾向于选择以自助游的方式体验乡村旅游。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在学生当中有车一族少之又少,但是居然有30.39%的人表示希望自驾车去乡村游玩。其原因大概跟当前青年学生对自驾车外出旅游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比较向往有关,另外拥有一辆品牌私家车在当今也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或许这也透露出青年学生对于声望、地位和自尊的追求与渴望。另外,有25.49%的人表示期望与情侣一起去乡村游玩,这跟大学校园里学生情侣较多有很大的关系。还有21.57%人愿意跟旅游团一同出游,愿加入散客团的也只占1.96%,这表明随团去乡村旅游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表示喜欢个人独游的人最少,仅占1.96%。

(七)购后评价

一次购买决策过程的最后阶段就是购后评价。本次调查将购买乡村旅游购后评价简单的分为两大类:好与不好,但并不是在要调查对象在好与不好中做出一个选择,而是要求他们分别在好与不好两种购后情况下做出今后对于乡村旅游的态度。有94.12%的学生对“好”的选项进行了选择,其中23.96%的人表示如果对乡村旅游感觉好的话会重游;有36.46%的人表示不再去该景点,但会去别的景点旅游;还有47.92%的人表示会向亲朋介绍该景点。另外,有46.08%的学生对“不好”的选项进行了选择,其中85.11%的人表示如果对乡村旅游感觉不好,下回会换别的景点旅游;也有14.89%的人表示以后不再参与乡村旅游。

三、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旅游主要出于欣赏田园风光、回归自然和释放压力三种目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熟人介绍、网络和旅行社;半数以上的人认为停留时间不宜超过4天,预期花费不宜超过300元;选择评价标准明显地集中于田园风光好、食宿干净卫生两项指标;自助游最受学生青睐;部分学生表示,如果对某次乡村旅游感觉不好,下回仍会换别的乡村旅游景点旅游。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象牙塔里的青年学生并非无忧无虑,也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毕业找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需要适当的放松以调整心态和情绪,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2)除受所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外,青年学生也受到传统社会重血缘、重亲缘的文化心理的影响。这便能解释当他们在了解乡村旅游信息时,为何有相当一部分人看重熟人介绍的信息。另外,青年学生群体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网络对于这一群体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获取信息途径。(3)多数青年学生由于没有正式参加工作,能用于旅游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停留时间的长短和预期花费的多少。(4)青年学生可能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重视生活质量的缘故,特别青睐田园风光好和食宿干净卫生的乡村旅游地。(5)青年学生头脑活跃,思想开放,喜欢无拘无束,因而自助游最受他们欢迎。www.gwyoo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能为营销决策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1)开发符合乡村旅游者品味的的旅游产品。根据其购买决策行为中的旅游动机、预计停留时间、选择评价标准等要素的特征,可重点开发适合其偏好的旅游产品;(2)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根据乡村旅游者购买决策行为中的预期花费等要素特征,可制定既有弹性而旅游者又愿意支付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价格;(3)对于青年旅游市场,网络可能是最具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邱扶东,吴明证.认知方式与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112-1114.

[2]张丽娜.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8-9.

[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58-66.

[4]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8-10.

[5]antoinezalatan,苗学玲.妻子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2):65-69.

[6]卢昆.知觉距离对消费者旅游决策的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4):48-50.

[7]邱扶东,吴明证.旅游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214-1217.

[8]张安,万绪才.南京国内旅游客流人口学特征及旅游决策行为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82-87.

[9]邱扶东,汪静.旅游决策过程调查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2).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4

关键词:kano模型;服务设计;乡村旅游;体验设计

一、相关理论概论

(一)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是一种系统性的视角下的设计活动,利用设计思维整合和创造创新的设计流程,并通过面向系统的方法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构建。产品服务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关注于服务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从而在决策者视角提供更具可持续性的系统构建策略,在用户视角提供更友好的产品用户体验。产品服务设计介入乡村旅游app设计,能够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旅游服务的时效性、可用性和可持续性。

(二)kano模型

kano模型是由东京大学教授狩野纪昭于1984年基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提出,第一次将满意与不满意的标准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区别于其他二维模型,kano模型由正向指标、零和指标和反向指标构成。kano模型用于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对产品需求功能和产品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服务设计和kano模型结合的需求评价方法

基于服务设计的方法论,构建全链路的app使用流程,从用户旅游前中后三个阶段,利用服务设计的工具确定用户需求,并将用户需求进行归类分析,作为app设计的指标。基于上述分析,设置用户调研问卷,通过用户调研获取用户对指标评价的数据,然后利用kano模型对所得的指标进行排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app的体验设计。

二、基于kano模型的乡村旅游综合服务app设计方法

(一)乡村旅游满意度模型的建立

首先根据旅游服务系统中的参与者分析界定目标用户,同时根据不用用户的特征将目标用户进行分类,然后通过调查问卷、同理心地图、用户旅程地图等工具了解旅游服务过程中用户的痛点。收集到用户痛点后,利用pov和hmw工具进行进一步的洞察,进行痛点和需求的转化,将需求进行归类和筛选形成满意度评价的指标,然后构建用户满意度模型。

(二)利用kano模型进行需求筛选

在满意度指标的基础之上,设置用户调查问卷,以乡村旅游民宿预订为例,问卷设置如表1。利用kano模型对app需求进行双因素的分析,将产生不同用户满意度的属性划分为五类(图1):基本属性(m)、期望属性(o)、魅力属性(a)、无差异属性(i)、反向属性(r),以及问题属性(q)。通过问卷数据处理,计算出有效问卷中5种指标的占比,需求的类型将由比值最高的一项决定。其中无差异型需求和问题需求,对用户满意度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可以排除。而反向型需求是会降低用户满意度的因素,所以在不考虑的同时也会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规避一些降低用户体验的产品功能。

(三)制定乡村旅游app的设计策略

在得到上述需求优先级排序后,利用用户故事和电梯宣言确定app的大致功能和定位,然后将需求进行进一步地筛选并转化为产品的功能。采用卡片法让用户参与并将产品功能归类,以用户能够理解的方式构建app的功能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产品的使用流程以及交互方式,输出产品的线框图、功能流程图以及交互文档。基于以上内容,再进行app的高保真界面设计,从而输出最终的视觉设计。整体的设计基于前期的需求分析,根据场景化的需求进行细致的用户体验优化。

三、基于kano模型的乡村旅游综合服务app设计策略

乡村旅游服务的关键在于构建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互联网技术例如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如今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乡村旅游这一特定场景下的应用较少,所以如何通过调研找到用户的核心需求并形成创新的服务模式,是乡村旅游app这一接触点设计的关键所在。

(一)构建乡村旅游的用户满意度模型

通过乡村旅游服务的构建,从系统的视角收集乡村旅游中用户的需求,主要从游览、餐饮、交通、娱乐、购物、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方面对用户需求进行归类,并将这些作为指标进行游客满意度的调查。邀请专家评估和完善上述评价指标,并结合乡村旅游服务中的现状,进行指标的归纳并形成不大于5项的分类,命名为s1-sn,再根据分类进行问卷的设置。(表1)

(二)设置问卷与app需求属性归类

在提取和整合了app产品需求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设计。根据前期对服务设计的分析可以得出app的核心用户分类,根据这三类人群进行相同人数的问卷调查,以保证问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根据满意度具备程度的二维评价得出需求的属性。需求属性归类包括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反向型需求。

(三)数据分析和需求排序

由上述调查可以得到乡村旅游app不同需求属性的比例,占比最大的一项即为该需求的类别。(表3)基本型需求是决定用户是否能够拥有良好旅游体验的核心要素。乡村旅游服务,不同于传统的景区的整体式的开发,是一种分布式的,缺乏统一管理的服务,但是优点在于服务的成本更低,服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在系统的视角上来说,基本型需求需要通过一定的标准化管理来实现服务质量和价格的平衡,这样才能提供统一的优质体验。期望型需求是乡村旅游与传统景区旅游产生差异化的地方,主要包括乡村中原始而低开发的自然景色,以及乡村独特的民风民俗。在国内旅游景点同质化严重、景区定位混乱的情况下,乡村旅游的差异化需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凸显。例如,乡村旅游的路线定制化更加自由,即可通过线上定制化提供出游方案,选择不同的旅游路线。再者,乡村旅游适合短途旅行,规划和准备的压力都更小,通过线上服务完成线下的一些繁琐步骤,可以大大提高旅行的效率,也更适合放松身心。魅力型需求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和跨界上。例如浮梁大地艺术节、美国火人节等。利用人文艺术等内容的介入,赋予乡村旅游更多的可能性,旅游不单单只是传统的观景、游乐,还可以是自然艺术的体验,也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的体验。游客不仅可以以旁观者和欣赏者的视角进行游览,还可以以村民和全局视角体验乡村的习俗和人文风情。创新的旅游服务模式和旅游形式,是为用户制造惊喜和增强自身魅力的重要途径。无差异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影响较小,可以进行剔除。而反向型需求可以为旅游服务的内容提供建议和反思,指导产品避免具备某些特征。

(四)乡村旅游app设计策略

乡村旅游app,是服务与用户互动的重要接触点,贯穿了整个旅游流程。根据上述的需求分析可以得出,用户对于线上的旅游攻略、旅游路线、交通出行和餐饮住宿等方面的需求较为关注。在用户使用app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场景化的线上综合服务、个性化定制、数据记录等全链路的服务,能够有效地引导用户定制具有优质体验的服务,也可以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与用户产生互动,从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1.旅游前的信息服务和预约服务为游客提供旅游前的信息服务,尤其是互联网中缺乏的信息,提高对服务的了解,例如乡村的花卉开放时间、展览的制作过程、相关民风民俗等。这些信息可以交互式图文的形式展现在乡村的详情页。此外,游客还能够在app内了解到当前乡村内的特色民宿,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呈现,每一个民宿介绍内容的下方都有可以跳转至其他酒店预订app的链接。另外,还有乡村旅游区的线上综合服务,可以进行门票预订、交通票购买、旅游区服务等。2.旅游中的场景服务和数据记录在传统旅游过程中存在排队、等待、效率低等痛点,乡村旅游能够借助新的技术来实现高效的旅游体验。利用nfc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游客通过app进行快速的扫码、nfc触碰或者人脸识别就能进行预约的核验。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app能够实时为用户提供旅行记录的内容,结合景点的智能终端,能够实现旅游的数据记录、回忆记录以及路线记录,游客可以通过分享链接来分享自己的行程,也可以获取视频、h5、小程序形式的旅行回忆。3.旅游后的定制服务和增值服务旅游之后,游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化的实物和虚拟产品服务。在未来,纪念旅游的方式可能不再局限于拍照和购买纪念品,游客通过app可以实现线上下单旅游商品服务,也可以通过打卡的方式对旅游进行纪念。

四、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新兴产业,构建的根本是需要构建创新的服务与体验,以最少的资源浪费达到最高的价值。文章通过服务设计的系统视角分析乡村旅游服务中的需求,并建立需求指标的属性分类。借助kano模型,确定产品需求中的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和魅力属性,为app的功能和体验设计提供依据。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指标分析,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真实需求,并结合服务设计的思维,构建更加优质的乡村旅游用户体验,为互联网赋能下的乡村旅游建设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雯,张焘.基于kano模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者偏好研究[j].设计,2019,32(17):76-79.

[2]冯越峰.乡村景观设计领域创造需求的挖掘和利用——基于kano和vrio的数据分析[j].装饰,2019(11):124-125.

[3]xuq,jiaorj,tangx,etal.ananalyticalkanomodelforcustomerneedanalysis[j].designstudies,2009,30(1):87-110.

[4]丁熊,刘毅,刘珊,刘再行.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景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16,37(12):149-154.

[5]王楠.面向全域旅游的乡村服务设计研究——以宁波松岙镇为例[j].装饰,2017(05):142-143.

[6]李纳璺,叶德辉.旅游产品服务设计的再设计研究——以三江侗族程阳八寨景区为例[j].装饰,2016(06):128-129.

[7]陈嘉嘉.服务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23-27.

[8]田勤思,王野,朱珠,何平.历史文化名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7(06):54-56.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5

一、福建地区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艺术形式,其溯源自20世纪60年代,基本含义皆为: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以表达公众意志、体现公众价值、呈现公众和城市文化为目的的这类艺术作品,被称之为“公共艺术”。虽然中国大陆的“公共艺术”是近十年才逐渐兴起,但发展迅猛。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自诞生起即与城市地区的复兴紧密相连,所以在以往的公共艺术相关研究和实践中主要以城市为核心,较少涉及乡村地区。但如今在福建,随着政府一系列扶持乡村振兴政策的陆续提出,包括美丽乡村项目在福建各乡村地区的不断推广,艺术文化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数量逐渐增多,给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创造了有利的政策背景,其发展前景广阔。但就目前而言,公共艺术介入福建乡村社区营造尚处于探索阶段,相比城市地区而言乡村的公共艺术数量仍较少,故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选取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分析探讨。三明尤溪桂峰村在乡村社区营造中的公共艺术实践虽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已经具有实际的公共艺术作品,以明确的主题“晒秋节”进行了作品设计和空间营造,并且在造型上具有一定的美感,能够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利用材料,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获得当地村民的较大认可,故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桂峰村公共艺术作品的特征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桂峰村于南宋初建时作为当时的交通要道,曾因其繁荣而有“小福州”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在2002年被评为“福建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5月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此后,当地政府投入了更多资金支持,虽然桂峰村地处海拔550米,但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仅500米,道路交通便捷。当地政府更是为打造aaaa级景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从2009年至今,尤溪人民政府网站关于推动桂峰村传统村落保护及旅游建设的搜索信息中约有一百余条,足见当地政府对其发展的重视。下文将从桂峰村社区营造中“晒秋节”系列公共艺术作品的“选址特征”“风格特征”“材料特征”“受众特征”四个方面来进行解析。(一)选址特征。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作品主要放置在村口平地的空间,配合零散于部分巷道、祠堂屋檐等小空间。福建山区的传统自然村落主要是以血源关系的亲族村为主,以氏族聚居而产生,血缘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所以村落在空间布局上往往以宗祠为核心而形成节点状态的公共活动中心。另一方面,福建农村地区在村落形成之初便对宗庙场所的规划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以便进行宗教仪式等传统活动,直至今日,庙宇周围仍是村民日常聚集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村口地区也是村民们日常聚集的主要场所,这是由客观的场域大小所决定的。所以福建乡村公共艺术作品中主要以村中的宗祠、庙宇或村口的空间作为主要作品的选址场所。福建桂峰村地处海拔550米处,为半高谷地,四面群山环抱,建筑多依山而建,宗祠和庙宇都是依山势而建无法预留出较大的公共空间,所以村口处的平地作为唯一适宜村民聚集活动的大的空旷场所,便成为现在桂峰村民聚居休闲的主要公共区域,也是观光者来旅游的必经之处,故村口平地空间成为“晒秋节”系列公共艺术作品的主要选址地点。(图1、图2)(二)风格特征。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作品具有敦厚、质朴的风格特征。公共艺术是基于特定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作品的表达意志须与其空间场所的文化气质有高度的契合度。乡村聚落是其居民长期生活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乡村社区的地域文化是村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高度相似的生理习惯和心理认知,即村民流露出的共同文化气质所形成的典型的文化特征。桂峰村作为典型的福建山区村落,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灵感来源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即以“晒秋节”为主题制作的一系列公共艺术作品。无论从建筑风格或是村民的精神气质、行为习惯都展现着桂峰村典型山区聚落的“质朴和憨厚”之感,其公共艺术作品的风格特征透露着“淳朴厚实”的意志特征。(图3—图8)(三)材料特征。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就地取材为主。由于乡村社区对公共艺术的经济投入相对较少,所以在乡村社区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在选用材料时,就地取材成了最合理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当地材料更容易引起村民的情感共鸣,使得作品在意志表达上能更准确地传递地域文化与场域的气质特色,材料不仅仅作为特定文化的载体媒介,更是村民们共同的生命体验的展现。桂峰村在晒秋节作品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均来自于村民日常生活中晒秋时的主要作物,以及当地常见的农产品和材料,并且“晒秋”作为一项村民的传统生活习俗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发村民主动地参与作品的制作和维护保养。(四)受众特征。公共艺术是地区文化的展示名片,它是服务于公众的,在现在的农村社区中,这里的公众主要包括三类:长期居住的村民、短期回乡祭祖的村民、外来的游客。桂峰村的“晒秋节”系列的公共艺术作品对这三类受众的需求对应情况:首先,长期居住的村民主要以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主,他们在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的操作时可以承担简单轻巧的工作内容,在桂峰村的公共艺术中所使用的农作物玉米、辣椒、稻草等都是易于操作的轻材料,色彩鲜明容易辨别等条件都易于让留守村民来参与操作,且创作出的色彩艺术效果明确有力;其次,对于回乡短期居住的村民而言,“晒秋”是他们儿时生活的回忆,抑或是他们的长辈亲人延续至今的生活习俗,无论何种情况都可以引起回乡者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再者,公共艺术作为激发乡村社区活力的手段,其目的之一便是吸引观光者,增加地区的旅游经济收入,所以晒秋所展现出的桂峰村的习俗特色能够吸引城市游客,桂峰村通过农作物材料丰富的色彩搭配出具有美感的“晒秋”场景让观光者充满新鲜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另一方面还能引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量。

三、结语

桂峰村的公共艺术实践是将公共艺术作为社区总体营造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美化乡村环境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利用艺术的手段提升村民的审美能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促进村民对桂峰村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这种文化尊崇的提高更是对提出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贯彻。福建地区多丘陵山地,自然村庄广布,各地乡村公共艺术的实践必须以具备一定基础建设和政策、资金的支持为前提,需要设计者深入理解特定乡村的文化背景,同时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满足三种主要受众的不同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有限的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中去创作出因地制宜且充满趣味的艺术作品才能更有效地介入乡村社区的营造。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宋晓青.构建“以农民为本、艺术化”的新农村公共空间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7(9).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6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富民;乡村振兴;耦合机制

1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响,以至互动甚至联动的关系体系,耦合度越高,表明系统间联系越紧密。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形成的红色旅游发展机制,因此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1)二者融合,相适应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精神层面: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核心。以旅游为输出途径,红色文化为内核创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的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二是物质层面:将旅游业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纪念馆和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的产业等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物质呈现,其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源泉。在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地区,挖掘与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优势,与当地特色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红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旅游业受到旅游各要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增长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目前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面,实施“红色 民俗旅游”“红色 生态旅游”“红色 乡村旅游”等组合,但大部分旅游景区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资源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缺少经济活力,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红色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展览馆与多媒体的融合方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升级,如农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交通、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产业。旅游产业能够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应,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全面发展,为红色文化拓宽了传播范围。桂林红色旅游突破空间限制,线上网络宣传与文创产业输出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普及度。(3)内容融合,双向赋能。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在于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富民工程,与旅游富民,发展旅游业包含的发展当地产业,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高收入等内容具有一致性。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内容相融合,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走近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劳动收入,实现增收,从而实现富民效应。以文化推动富民工程,在当地形成经济辐射,以此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发展红色文化衍生作品、思政融合等发展引领各社区文化思潮,二则融合使得学习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富民,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有助于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分析

2.1红色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

2.1.1红色文化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财富,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对于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拉动旅游业,为所在地区带来充足的就业岗位,激发经济活力。实施“红色 ”组合,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结合,形成特色性、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同时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带动爱国主题教育基地旅游建设,并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地区文化资源,打响红色品牌,拓展旅游业的丰富内涵,不断丰富民众需求的旅游内容,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2.1.2红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旅游增收,带动旅游富民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对当地具有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基础设施落后的革命老区。以市场为导向,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拓展红色产业链条。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和建设,利用当地的优势建立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工业建设、相关产品展销、旅游服务业、农家乐服务等一系列经济增长方式,将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实现旅游增收,带动旅游富民。2.1.3红色文化推动旅游的发展从而实现当地文化的普及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红色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带动还体现在,对于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的普及以及生活环境的提升。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带动旅游业发展,加强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旅游业的潜在影响还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民宿,致力将旅游业周围的红色文化特色民宿做强做精做优;以红色文化、特色乡村为依托,积极探索建设“农家乐”,推动“农家乐”与当地红色特色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挖掘旅游业的潜在影响力。同时通过旅游业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道路条件,加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加强住房建设和改造,配套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更好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

2.2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业推动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2.1旅游经济优化红色文化传承方式丰富的红色文化促使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文化氛围的创造与文化传播途径的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表现形式从遗址类和建筑类发展到文创类,如红色表演、红色艺术创作、红色工艺品等。红色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到大众视野中,旅游产业积极打造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符号,采用红色文化活动和红色故事系列表演,文化创作产品等形式进行传承发扬。在旅游产品中增添红色文化内涵,深入人们的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文化输出都是对红色文化的再创作与创新发展,丰富的红色文化使旅游变得更具深度与广度,促进红色文化繁荣发展。2.2.2旅游经济有利于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向当地居民和旅游人群进行红色文化推广,创新性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与烈士陵园、战争遗址的相继落成与开放,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业中丰富的红色文化也可以通过抖音短视频、微电影和微博等多种网络媒体方式进行宣传,线下与线上进行联动,推动红色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以村、组为单位在乡村旅游红色资源富集地区尝试成立红色特色景点观光,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将当地居民纳入旅游开发合作社,形成一定的集体经济形式,保障当地居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利分享,形成当地居民共同富裕。这样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财产收入,又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和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图1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耦合图2.2.3旅游经济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教育基地为重要建设目标,吸引了一大批党员,学生到访参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旅游的培养人才功能,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潮的引领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素养,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3实现路径

3.1科学统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规划产业发展路线,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建立开发监督管理体系,结合区域具体情况,对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区域布局,制定明确的方案,实施科学的可行的阶段性建设规划,确定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的长远目标,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业经济,科学定位文化旅游与乡村农业之间的联动关系,提高内在动力和自身建设性。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当地特有的农业与红色文化资源,以民族风情、休闲农业等为主体,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红色旅游带动“衣食住行”等相关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红色 ”模式,带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为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3.2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教育普及度,推进老革命地区的红色文化宣传与教育。发展红色旅游要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主体、以旅游为载体的发展规律,深入挖掘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道德建设,对来参观旅游的党员干部、中小学生进行文化推广,建设长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形式进行推广教育,运用网络传播媒介,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贴近大众生活,打造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精品,例如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立红色文化长廊等,推动文化进入村镇、社区,建设文明新风尚。

3.3全面统筹布局,加强品牌建设建设品牌过程中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产业发展、红色旅游、生态保护、旅游富民相结合,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当地的经济、民生改善、文化传播、生态环境形成互动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构建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的发展机遇,将长征文化同本地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产业布局融为一体,实现红、绿结合,更好地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全方位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打造“红 绿”结合的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效结合,增强对外吸引力,增强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5):182-186 193.

[2]张冀民,孟昱煜.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制[j].生产力研究,2016,(03):45-50 126.

[3]陈露.依托红色文化建立开放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4):125-127.

[4]张文,王艳飞.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6,(23):128-129.

[5]尚子娟,任禹崑.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学术交流,2021,(04):111-122.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7

关键词: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

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旅游的地位日渐显著,佛山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从属部分而备受关注。乡村旅游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营销,已有一定的研究理论成果,但侧重古村乡村旅游方向的研究较少,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营销策略研究仍可进一步深挖。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正处于开发阶段,营销策略仍不完善,因而颇具研究价值。

1.研究背景

1.1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大旗头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境内,是粤中地区保存最完整的“锅耳式建筑”式的清代村落。该景区设立初期,少有资金投入与维护,不加修饰便以原始风貌供游客游览,旅游基础设施差且周边景点少,并不受大众欢迎。现今,大旗头古村得益于乡村振兴与广府印象小镇的建设,与其他村落、景观带串珠成链,组成一条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游览路线,变化显著。该景区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态宜居环境在投资建设下变得愈发美丽。它是乡村旅游中典型的历史文化类旅游景点,依托古建筑群、历史文化为主要资源发展古村乡村旅游。

1.2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现状

1.2.1新媒体平台营销现状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营销涵盖常见的新媒体平台,由政府主导,个人用户、自媒体生产内容为补充,政府在景区宣传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有一定流量的政府新媒体肩负起大旗头古村的宣传之担。活动报道、景区特色介绍报道,多由政府采用新媒体发出,但官方对其宣传频率较低,内容零散,信息分散,不能保持曝光度,并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景区营销的作用,在信息内容丰富性、互动性、分享性方面亟须加强。其新媒体营销有一定基础,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2.2新媒体营销ipa分析ipa分析法即重要程度——执行绩效分析法,其模型框架是把重要因素和满意度影响的测量值放于二维象限内,并以它们的平均值作为交点构建ipa矩阵图。本文以200名被访者对于13个新媒体项目获取旅游信息质量的重视度与满意度的平均数为中心点,使用spss22软件划分成a象限(继续保持区)、b象限(供给过渡区)、c限(次要改善区)、d象限(加强改善区),得出图1。a象限的项目重视程度和满意度较高,应该继续保持。c象限的项目,重视程度和满意度较低,有极大的提升空间。d象限的项目满意度跟不上重视程度,应大力改善。

2.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存在以单向传播为主、营销主题模糊、重点平台建设不完善、创新怠惰乏力、借力营销思维不足的问题。其仅仅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不考虑信息的反馈,很少与信息接收者互动、游客的建议和诉求在无意中被忽视,新媒体营销上没有考虑信息的吸引力度和互动性,不了解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游客的真正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重点平台(微信和微博)营销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科学统筹规划,的信息多是零散的活动内容,缺少固定的宣传语,导致信息的影响力不持久。加上新媒体营销方向的定位不够明确,没有固定的宣传主题,信息多而杂乱,难成体系,无法形成具象的景区形象,在之后的推广中难以形成冲击力。图显示,所有项目的满意度低于重视程度,需要尽力弥补,特别是a与d象限的项目。其重点平台建设不完善,官方微信公众号“大旗头古村落”停止更新,失去稳定的权威信息更新渠道。次要平台如问答平台缺乏运营管理,以群众自发生产内容为主,属于被动营销,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其营销过于常规,内容欠缺差异性、独特性,亦没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3.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的优化策略

3.1强化互动性,提升游客黏度

在社交类媒体上,微信使用用户多达10亿,是不容有失的营销阵地。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应增强互动性,提高宣传频率,可以考虑互动留言、信息征集、集赞及转发获奖活动、参与度较高的比赛或活动。公众号推文信息的表述应更生动有趣,吸引人浏览、分享、转发,甚至是前往目的地;吸引人进行互动留言;征集游客对大旗头古村的看法或者游客美照用作营销;在微博上及主要平台上,方法雷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主要注重图文并茂,文字编辑不可超过140字,故在微博操作上应更注重内容简洁又吸睛。3.2树立优质景区形象,明确营销主题与目的大旗头古村应充分利用广东第一村、三水新八景、广府文化小镇的响亮声誉,采用三水新八景的“大旗粤韵”打造景区整体形象,建立知名旅游ip,明确新媒体营销主题,亦可设计深入人心的景区旅游代表形象用作新媒体营销,提高游客记忆度。此外,大旗头古村并没有以营利为目的或以宣传为宗旨的官方纪念品。景区纪念品作为一种能在旅游地区购买,且可以回忆起该旅游地区的商品,对旅游景区的作用显著。设计景区旅游代表形象的同时,也可以考虑景区纪念品的设计,用以吸引游客,增强游客黏性与记忆度,从而促进营销的效果。

3.3完善重点平台建设,兼顾次要平台发展

进一步完善在a象限的搜索引擎、综合旅游网站、app、旅游局或景区的官方网站、社交类媒体、新型短视频社交软件、视频网站、点评及问答平台建设,在其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拔高,特别是新型短视频社交软件、视频网站、点评及问答平台建设要加快落实。在d象限的新闻聚合客户端表明,大旗头古村应在重视其在新闻平台的曝光率,做到有活动必报道,而且是好报道,充分利用新闻平台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进行营销。落在c象限的网络广播、论坛、贴吧、直播平台、网络动漫、游戏、文学等娱乐媒介、无须下载的小程序,虽然是次要改善方向,但仍需进行建设,否则将产生负循环。大旗头古村最好在各个平台都注册官方账号进行日常运营与维护,提供最新且权威的消息,在全面发展中抓住重点,又不错失每一个营销机会。

3.4打破往日常规,积极探索新领域

3.4.1利用关键意见领袖,掀起关注热度关键意见领袖指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明星、网络红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kol。大旗头古村可以积极利用kol对群体的影响力,聘请名人、网络红人对大旗头古村进行软推广,亦可以邀请他们游玩大旗头古村制成vlog视频,并由他们发起vlog活动,通过挖掘“大旗粤韵”的魅力摄影、短视频、长视频大赛等活动形式,号召群体参与,鼓动群体前往目的地。3.4.2做好短视频,扩宽传播性在入口平台和上网应用日渐多样化的当下,上亿网民被层层分流。因此,“流量”之争成为新媒体营销的关键所在。短视频具有良好的传播性和较高的点击率,能起到更好的营销效果。大旗头古村想要谋求发展,就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进军短视频,在热度平台进行营销。大旗头古村应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并在这些平台上传优质短视频作品。作品内容可涵盖景区景点展示、历史文化介绍、近期活动等内容,或结合时下热点来引流,亦可创造独特爆款内容以吸引关注,促使游客前往探索游玩。

3.5深谙病毒式营销,注重社交分享

游客作为社会关系网的一员,常通过社交媒体生产旅游内容,与他人分享自身的旅游经历。通过亲朋好友的体验分享和推荐,潜在顾客对该景点会产生的良好印象,会促使其做出更具有倾向性的选择。在社交媒体中,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博,图文分享都是信息传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加之图片具有更直观更具吸引力特点,在营销中亦起到关键作用。景区可以因地制宜打造专门的古风拍照胜地,营造网红打卡点,吸引喜欢摄影、古建筑、古村落文化的游客前往。另外,景区应鼓励游客自主分享,使游客生产的优质内容得到更广泛传播。例如:图文分享可获得景区赠送的精美纪念品。

3.6加强活动基地建设,接续借力营销

大旗头古村承接大小型活动、比赛,成为节目、活动、赛事亮眼的“背景板”,能够起到增加人流量、客流量和无形的宣传作用。节目组、赛事、企业、学校作为主办方在大旗头组织开展活动,一般都会选择在新媒体相关活动信息,大旗头作为活动基地无形地在一定程度上借力提升其存在感及其知名度。古村应继续灵活运用媒体资源,加强历史文化类基地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建立,承接研学及其他活动,积极邀请节目组来到大旗头古村开展拍摄,借助节目、名人效应带动旅游宣传,吸引游客。

结语

在数字化技术迭代更新的新媒体背景下,乡村旅游趁此良机蓬勃发展。就古村乡村旅游而言,新媒体营销能够助其打开知名度,树立优质景区形象。明确新媒体营销主题与目的,完善重点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新领域,充分发挥营销思维注重社交分享和口碑传播,利用好新媒体下“自带营销效果”的游客,作为大旗头古村乡村旅游的营销优化策略,亦可供同类型营销做参考,从个性中找到共性。

参考文献:

[1]于淑艳,等.基于ipa分析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研究[j].现代商业,2020(31):44-46.

[2]黄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

[3]胡伟.景区纪念品营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

[4]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0(201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分社,2019.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8

关键词:创业教育;旅游专业;模式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种渗透和结合的模式

近年来,创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引入创业教育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表现为在高年级开设一个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或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或讲座,由于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此多的信息,这种“急就章”、“临时抱佛脚”的创业教育不仅难以激起创业的激情,而且还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创业行为产生了畏惧心理,教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二是为了要突出创业教育,一些学校片面地强调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宽基础,活模块”,安排选修课程时漫无边际的增加了诸如创业指导、商业管理、资金筹划、经济法基础、团队建设等课程,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单纯追求上了多少相关课程,选修了多少学分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短短几年的校内学习中,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放松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没有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支持,创业活动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接受完专业教育以后,才能进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之间具有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关系。创业教育从目标到内容逐步递进、逐级上升的体系特征,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要求,完全可以结合和渗透到现有的专业教育体系中去。因此,从实践上,我们可以考虑构建以多种专业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模式,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新体系。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步养成,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中级人才。

二、旅游专业的多载体创业教育模式

(一)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这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不仅指创业教育一门课程,而应该涉及到所有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必须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创业模拟活动提供材料和范例,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以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例。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创业活动起着动力、走向、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尤其是对还没有经历过职场体验的在校学生来说,创业似乎是件十分遥远的事情,对其创业意识的培养更是任重道远,应该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抓起。在旅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旅游概论》的教学中,笔者就有目的的在教学中融入旅游业的创业案例,见表1。通过教学,学生逐步改变了过去认为创业是精英才子的行为,而非普通从业人员选择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原来创业不是科技研究与技术发明,旅游创业就在身边,在培养创业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表1)(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创业应该属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许多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过于理想化,想从事导游方向工作的学生,理想创业目标就是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旅行社,想在酒店行业发展的而学生,理想创业目标就是开设一家餐厅或者酒店,这些未经细化和分阶段的目标,离学生具体实际过高过远,学生一旦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很容易就选择放弃;还有许多学生仅仅看到毕业后将从旅游行业的基层干起,当一名普通的服务人员,传菜、做房、迎宾、接待、带团,和当自己的老板相去甚远,就认为学旅游专业没有前途,没有认识到创业需要具备诸多条件才能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喜好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自主创业为落脚点,为学生设计了几种职业生涯规划,见图1。有的学生想建立自己的家庭旅馆,那么他通过规划方案,就知道要迈出创业这一步,首先要到酒店实习、工作,前厅部的工作可以与不同客户接触,熟悉预订、接待、沟通、结账等各项服务技能,客房部的工作则可以培养熟练的清洁保养和对客服务技能,为以后自己独立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学生梦想拥有自己的餐厅,那就必修从餐厅的服务人员做起,逐步成长为基层管理人员,熟悉了餐饮事业运转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后才能开始创业。(图1)(三)以校内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还应该通过广泛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进去,如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同时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开展创业专题活动,结合专业技能训练,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创业能力是指能够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带有创新特征的核心能力。创业能力至少包括专业知识、社交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三个方面。这里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社交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则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作为旅游行业的创业者,必须了解旅游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对手,做好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选择经营项目,懂成本核算、资金筹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践。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与福清旅游局、福建康力士连锁超市合作开设福清好货专卖店,拥有耗资40万元装修的旅游专业西餐厅,以此为依托,旅游专业设计了实验酒吧专题创业活动,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参与其中,设置了领班岗、收银岗、促销岗、服务岗、清洁岗以及采购岗等不同工作岗位,采取教师指导、学生于周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运作。这一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报名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就将这些学生分为三个团队进行轮换,根据经营的业绩每个学期评出一个“金牌创业团队”。(表2)在西餐厅经营实践中,学生参加了经营运作的全过程:选择经营项目、采购、制定销售计划、安排促销活动、人力调配、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估成果。西餐厅所有事务均要求学生自行安排,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极高,他们不但利用了大量课余时间进行经营准备,还把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了专业课教学的课堂上进行讨论,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对客服务时,因为面对的是真正的顾客,压力较大,所以他们的实际操作也特别认真。在分工过程中,由于轮流进行,因此等于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所有科目综合于一体,如餐饮管理、食品知识、餐厅服务、酒店礼仪、社交公关、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等,均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了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合作、协调、思考、创新、解决问题、待人接物等,有了极大的提高。(四)以校外实训环节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除了校内的实践环节外,创业教育还可以通过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来达到培养创业能力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去实习,在这既是假期又是旅游旺季的时间里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单位实习,并实行岗位轮换;另一方面实行“3 1”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能进行顶岗实习,直接进入旅游行业的服务岗位。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创业的一个热点。通过调研,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旅游专业确定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和本地乡村旅游企业“云中部落”合作,进行有特色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以乡村旅游校外实训活动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对乡村旅游这一模式消费体验甚多,经营实践知之甚少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组织开设了“乡村旅游与管理”的专题讲座,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类型,乡村旅游客房与餐饮服务的主要要求,乡村旅游如何从生产、生话、节日、民俗和娱乐等方面组织旅游者开展活动等知识;二是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深入乡村旅游基地参观考察,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策划、活动创意比赛、成功案例分析对比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创业思想的健康发展;三是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理不规范、特色不明显,品位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与“云中部落”中的经营实体进行深入探讨,从营业环境布置和统一服饰入手,逐步实现乡村旅游运营的规范管理,达到提升品牌和服务档次的最终目的。通过乡村旅游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能够亲身体会到旅游创业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走上创业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结束语

要把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需要结合专业教学与专业师资力量进行创业教育。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学校的创业教师大多由思政课老师承担,由于受知识结构的限制,创业的知识往往与专业知识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创业教育可以安排受过创业教育培训的专业教师来上,在授课时,就能把本专业在社会诸多职业中的地位、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创业必需技能,作详细介绍,使学生得到专业性的创业教育。应用型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围绕社会需求、职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三大主体,进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才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竑.构建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2).

[2]李海平,沈晨仕等.高职旅游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以湖州“农家乐”旅游为载体[j].教育与职业,2006(24).

[3]谢雨萍.关于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

[4]张日恒.从nfte创业教育谈职教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09(1).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9

【关键词】非遗保护;文创旅游;乡村振兴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农业农村发展及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指明方向。2020年,我国扶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巩固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实现乡村振兴,是下一步国家“三农”工作的重要部分。乡村旅游是引导乡村振兴的一个很好的选择[1]。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被关注。在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当地的文化传统,利用非遗资源,通过开发和释放其经济势能,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农民收入,在地区实践发展中,逐渐成了地方政府的工作亮点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为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于民族地区来说,这也是基于传统文化以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有利时机。本文拟从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和对策出发,利用田野调查的相关资料,对湘西凤凰县腊尔山镇苏马河村的振兴发展进行探讨,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它既包含了文化的区域性、独特性,承载着传承这一文化形态的群体的文化创造,也表现了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年、经验积累、文化认同以及文化发展创造的动力。随着非遗保护的发展,学术界提出了各种的理念、模式和措施。有学者将非遗保护分为施予式保护、开发式保护、发展式保护[2],提出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3]等,还有学者将政府作为主体,提出行政保护模式和法律保护模式[4]。无论是何种保护,非遗的传承发展核心在于传统技艺的传承而非商业化和利益化,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历史价值。随着现代化带来的新技术、新文化的发展,在发展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了重要的议题。文创旅游是以发展旅游业为基础,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创旅游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文创旅游发展可以推动当地产业联动发展[5],切实优化民族地区人民收入结构进而提高收入水平[6],进一步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包容性增长[7],同时降低当地人民返贫的可能性[8]。文创旅游还能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国民对文化的诉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等综合因素造成了ip的大热。[9]在特色手工艺、地域文化、自然资源、饮食或服饰文化等中发掘具有地域特色的ip,将其与文创结合,将能有助于吸引消费者,增加收益,实现文化与经济共荣。

二、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效益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性的知识体系、实践系统、价值观念,是群众在历史上形成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创旅游的发展,则更多地体现着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追求,具有现代意义和时代价值。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只有将保持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才能既通过历史记忆增强凝聚力,又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保持活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一)将保持传统方式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有利于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非遗的种类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戏曲、杂技、手工艺、生产商贸习俗和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将非遗加入乡村旅游中,可以充分发挥出地方性文化的独特性,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意文化产业的加入,又能带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能提升,实现经济价值。(二)将弘扬传统精神与时代价值相结合,有利于传承地域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非遗保护讲求原生态、就地保护、技能传承。非遗项目中最质朴的内容,往往反映着其珍贵的内在精神。地方文化的承载者需要弘扬传统精神,走向文化自觉。文创旅游的注入,则有利于融入新时代的价值。将传统地方色彩与新时代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的时代价值相结合,有利于传承地域文化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将挖掘传统文化形象的象征价值与创意产业的新思路相结合,有利于创新营销模式及提升乡村形象。非遗作为地方色彩浓重的宝贵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进行活化和利用,不仅能挖掘出其象征价值,还能创新发展思路。如果文化创意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能够使得视觉形象的设计特色鲜明,将能够使得两者的融合结果更为强大,也必然能够推动城市旅游的转型升级。[10]在文化的ip中反映出非遗的审美旨趣和独特魅力,不仅传承了非遗的精神,还将其与产业的创新模式相结合,将受众群体扩大化。新的营销模式在提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帮助提升乡村形象,提升其影响力。

三、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乡村文创旅游是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对乡村地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将非遗保护融入文创旅游,挖掘非遗的文化潜力,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发挥政府、地方、组织和市场及个人的积极作用,进行适度合理的开发,并通过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和优化产业,在非遗保护的同时建立起新型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四、湘西凤凰县腊尔山镇苏马河村的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

(一)苏马河村概况

腊尔山镇处于湘西的西南部,是凤凰县的两大苗族聚居区之一。从凤凰镇出发,过乌巢河,即到腊尔山。苏马河村距离位于腊尔山台地西北部约8公里处,公路已硬化,交通便捷,另一端与贵州相联通。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苏马河生态优美,气候温润,历史悠久,村落错落有致,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特色。目前,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养殖业及外出务工为主。村落的非遗保护有待加强,具有文创旅游开发的空间。笔者于2020年7月到苏马河村开展了田野调查。以下将通过对苏马河村现有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乡村振兴提出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的设计,以探索其加快发展的路径。

(二)关于当地可挖掘ip资源的分析

文创旅游资源是在地域特色和风貌的基础上塑造衍生的,分析苏马河村的自然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利于挖掘其地方特色,形成文创ip。1.自然资源村落坐落于腊尔山台地,三面环山,一面通往腊尔山镇政府,交通通达,土地平旷,人口密集。农田分布集中,河流从村落中央穿行而过,山林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丰富,使苏马河成了美丽宜居、环境优美的传统村落。村中目前的物产与特色产业主要以水稻种植、烟草种植、家禽家畜养殖为主。2.物质文化资源苏马河村的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有特色建筑、土地庙、具有故事性的历史遗物等。当地特色建筑为苗族的传统建筑,大都依山傍水而建。保存较为完好民居建筑有光绪年间的状元吴坤的老宅。村中还有反映当地村民生活的传统苗家宅子、历史民居、古井、富有传说故事的石梯和岩灯盏碗、炮台遗址等。3.非物质文化遗产苏马河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服饰,民俗风情,特色饮食,婚俗节庆,宗教信仰,传统医药,历史人物与故事等。村中有关于苗族历史人物吴天半的内涵丰富的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有苗歌鼓舞、苗族服饰和银饰、苗族传统婚俗节庆、苗医草药等有待挖掘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笔者的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上述的资源并未得以有效利用和保护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关于村落的传说故事及关于当地历史人物吴天半的历史,只有极少数村民了解;二是关于吴状元的故事亦有待挖掘;三是苗歌鼓舞近年来受到国家的关注,当地村民已逐渐开始重视,仍有待传承发展;四是苗族刺绣和花带、银饰等的制作在当地有待保护;五是一些传统野生中草药由于保护不足以鲜见,为传统制药方法的传承带来了困难。

(三)苏马河村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融合发展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近年来,国家通过免息贷款、技术指导、引进水稻和烟草种植产业,引导外出务工就业,较大地促进苏马河村的发展。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住建部将苏马河村列入传统村落名录,为保持村落建筑风貌做出了努力。根据调研总结归纳的相关问题,下文将做出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旅游方面的设计,以期为村落振兴发展提供探索。1.挖掘非遗资源潜力,合理配置当地旅游资源,建立新型文创旅游产业体系。设立民俗风情、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制作的基地,并将其作为文创旅游的一部分。目前村落中有活动中心,提供了打苗鼓的场地,但在民歌、民间故事传说传承、苗医苗药的传承方面,没有专门的空间和培育基地,需要通过政府支持搭建。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和文创产品的品牌化塑造中,有必要投入时间、精力梳理传承谱系,精研材料工业,唯其如此,研发才有后劲和落地基点。[11]村落还应注重培育人才、保留技艺,通过创新探索可持续的方式,进行文化社区的建设,使村民作为参与非遗开发和文化创新的主体,整体受益,增加社区民众主动性,并将非遗融入文创旅游,提升经济发展;融合非遗技艺的文化要素到文化创意中,使旅游经济价值具有独特性,使文化创意美化与融合机制共同作用,建立新型文创旅游产业体系,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2.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优化乡村旅游产业价值,构建文创生产体系。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通过文化创意设计出当地的特色ip。作为传统村落,苏马河村历史悠久,物质遗产丰富。在非遗保护的同时,也应重视物质遗产保护。这些文化元素蕴含着苗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富有地域风情。可以对视觉元素符号进行提取,包括特色图形和纹样、信仰符号、工艺元素等;可以对当地的物与故事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进行提取,设计出对村落的新想象;可以利用村落的天然材质加入相关叙事进行设计,形成特色文创符号;可以提取村落文化元素,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元素相结合,形成既独特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创设计。提取元素后,制作成非遗文创衍生品、非遗动漫、非遗影视等,形成特色ip,并借助新媒体与大众互动、活化ip,通过吸粉提升知名度,以引导大众旅游。综合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网络、新媒体等技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价值,构建文创生产体系。3.培育当地经营主体,规划适度经济规模,构建新型文创旅游经营体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将民间故事作为创意旅游路线勾勒的线索。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加大保护的资金投入是社会不断发展之后的一种理性的呼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弱势的文化形态,政府扶持尤显重要。[12]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利用已有的民间文学资料,如村落相关的吴天半的民间故事、传说,吴状元的历史故事,苗族生活习俗故事,当地参与自卫还击战的人物口述故事等,编辑成册,发挥其故事性及传承性,将其融入文化创意旅游路线设计中,形成既有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也有爱国精神和情怀的创意旅游线路。同时加强宣传,使更多的当地民众了解村落的文化和故事,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到故事传播中。培育经营主体,通过政府引导规划与当地经营主体的配合,构建新型文创旅游经营体系。4.选择文化创新路径,关联非遗保护效应,形成社会经济文化乘数效应。提炼文化资源的象征价值并融合新时代价值要素,形成文化创意新思路,增加村民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资源的利用、空间再造、旅游的引入,需要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中提取其象征价值,不是简单的重复其他地方的旅游产品或旅游风貌,而应当有地域特色,形成独特的ip。在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下,利用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单靠地方特色的象征价值仍显单薄,需要加入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要素和价值取向到文创产品中。应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文创新思路,构建旅游产业。总之,通过非遗和文创旅游的融合,将带来乘数效应:促进社会资源有效扭转,完善资源配置模式,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活化当地非遗资源,通过创意产业保育传统文化,建立非遗保护支持体系;通过投入绩效,促进产业化经营,构建乡村支持体系;结合政府扶持,利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五、结语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3]”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保护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遗保护与文创旅游发展相结合是传统文化知识和手工技艺等得以保留的有效方法,文创旅游是帮助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模式路径。一方面,非遗的传承发展为游客展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为乡村的文化添加了新鲜的活力。应注意的是:文创旅游开发过程中需保持非遗的存续力,兼顾经济效益,并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良性发展;也需增强地方社区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并融入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陆林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1):102-118.

[2]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2-64.

[3]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2,(01):1-5 157.

[4]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6(02):75-84.

[5]李娟文等.中部崛起中的六省旅游联动发展[j].经济地理,2007,27(2):323-326.

[6]王鹏飞等.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浓醇空间商品化[j].地理学报,2017,72(8):1408-1418.

[7]章牧等.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与战略选择[j].经济地理,2014,34(1):188-192.

[8]陆林等.基于社会学事业的黄山市场口镇旅游城市化特征和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6):19-24.

[9]于丽娜,钟蕾.ip时代下的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8):306-312.

[10]陈一.城市文创旅游与地域旅游视觉形象设计构建[j].社会科学家,2020,(10):71-76 96.

[11]王东.“文旅 传统工艺”文创品牌孵化模式——以甘南传统工艺为例[j].艺海,2020,(12):103-105.

[12]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5):87-91.

乡村旅游概论范文篇10

一、江苏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451.8亿元,占全国的10.7%,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0000元,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超千亿美元的省份。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昆曲和苏州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里、周庄、甪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约占全国1/3;有30多个乡镇被命名为部级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居全国首位。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我省的南京、苏州、镇江等9个地级市和昆山、江阴、句容等6个县级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40多个景区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苏州有园林、古镇、古城和太湖等天人合一的旅游资源;镇江有滨临长江、山城相融、江河交汇的“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连云港有海滨、花果山、温泉;盐城有被誉为“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的滩涂湿地资源等。

二、江苏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江苏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句容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万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亦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扬中市因地处江中而盛产竹,当地农民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竹编技艺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竹编旅游工艺品,创立了省内第一家由农民自己开办的“竹编艺术研究所”,开辟了专门场所向游客展示竹编制作的工艺流程,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兴趣,一年实现销售300多万元。经过长期的开发和研究,他们的作品还获得了北京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被称为“江南竹编一绝”。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镇江丹徒上党的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荡湖船、唱麒麟、对田歌、跳采茶舞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苏州每年一度的虎丘庙会就是根据历史上“三市三节”的传统,开发出来的集民间文艺表演、手工艺表演、风味小吃和展销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开封盘鼓、兰州太平鼓、海城高跷、吴桥杂技、苏州评弹等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每年都要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山区的野菜、野果、野鸡、野鸭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吴越风情和楚汉民风。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我省跨海滨江,幅员辽阔,山、林、江、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比如,我市丹徒石桥镇的华山村就是一个至今仍保持着原生状态的自然村落。那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更流传着众多民间传说。最知名的就是被收入《乐府诗集》的《古今乐录》中的千古绝唱《华山畿》,他讲述的爱情故事经国内专家考证被认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雏形。当地的古银杏、龙脊街、奈何桥等“华山八宝”、“分家”“上梁”等民风民俗和造型古拙、色彩明快的泥塑玩具“华山泥叫叫”,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一招不让的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江苏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