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培训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31 17:19:25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乡村旅游培训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省、州县相关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围绕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提高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训目的

由于镇、知片区等移民安置点地理位置优势比较明显,具有承接达古冰川、客龙沟、奶子沟彩林等旅游风景点游客食宿条件,通过对移民群众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实地操作等开展指导,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增加移民收入,逐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

三、培训对象及参训人员

(一)培训对象:涉及我县水电开发移民乡镇的移民,重点集中在镇、知乡等年龄在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籍青壮年移民均可参加培训,所涉移民乡镇农家乐业主,乡镇服务业人员为培训主力。参训人员报名时查验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并交纳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一张。有相片者交纳1寸彩照3张(未交纳者我们也可以统一照相、电子存档)。

(二)参训人员:本次培训人员为200人,镇西布里社区120人,知乡80人(可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

四、培训内容

乡村旅馆环境、庭园的布置;乡村旅游礼仪;乡村旅馆

客房布置及服务;乡村旅游卫生、安全知识、餐厅摆台及服

务;菜品的搭配、提升及实操;服务礼仪、营销策略。

五、培训时间

初步拟定2014年9月5日至25日期间开展集中和实地培训。

六、培训班次时间及地点

1、集中培训:3天,县委党校。

2、实地培训:3天,镇人民政府,知乡人民政府根据参训人员报名实际情况确定。

七、经费来源及资金预算(按物价标准)

(一)资金来源:由水电移民工作经费培训资金开支。

(二)资金预算:

1、伙食费:按100元/人/天的标准,共计100元/(人.天)×200人×3天=60000.00元(就餐地点:县委党校,实地考察按当地物价水平列支)。

2、住宿费:按80元/人/天的标准,共计80元/人.天×100人×4天=32000.00元(镇西布里社区不安排住宿)。

3、参训人员务工费:25.00元/(人.天)×200人×4天=20000.00。

4、集中培训教室租赁费(含会务费):按60元/(人.天)的标准,共计60元/(人.天)×200人×3天=36000.00元。

5、聘请专家讲座:3人×12天×500.00元/(人.天)=18000.00元。

6、其他费用50000.00元,主要包括专家及参训人员在培训点用车、用餐、住宿及实地培训点会务费。

(三)以上共计培训经费216000.00元。

八、相关要求

1、请各乡负责协调联系好实地培训地点,务必组织人员参训。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乡村人民从事乡村旅游的收入,改善乡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着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明道德素质、业务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和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宏伟目标。

二、培训对象和目标任务

(一)培训对象

在市范围内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

(二)目标任务

围绕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以服务礼仪、营销策划、烹饪、食品安全等为重点,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全市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00名。

三、工作要求

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是我市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计划内容。各县(区)旅游局要高度重视,总结本单位往年的好经验、好做法,采取更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要在往年成立工作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充实机构成员,明确牵头部门和分管负责人,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要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向本级党委组织部门汇报工作思路和具体计划,主动加强与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部门的联系,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三是要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把任务分解到具体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创新方式,加强培训

一是要积极争取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把乡村旅游技能培训纳入补贴范围,同时争取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尽可能地提升培训层次;二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培训资源,从实际出发,亲自送教到村、送教上门,采取请成功经营者现身说法、统一组织培训与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请专家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与技能比赛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三是要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培训机构的优秀资源来进行培训;四是要创新培训方法,对示范村(点)的重点农户,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示范村的干部和群众代表赴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问题;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江苏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江苏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苏乡村旅游发展时刻遵循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江苏乡村旅游品牌,推进江苏乡村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然而随着江苏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问题也渐渐暴露了出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是使乡村旅游良好的文旅形象向游客传播的主要载体,所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快江苏乡村旅游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1]。2018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需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来源研究

到现在为止,国内外学者还没有人明确给“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这个概念界定。早先一些国内学者大都认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就是乡村当地的村民;如今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当地村民,还有从城市打工回来的农民工、乡村旅游企业在岗农民工、农村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农村的退役士兵,甚至包括外省和城市来乡村工作或创业的人等不同群体,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结构在不断扩充[2]。从这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范围较广,界限也比较模糊。本文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根据级别层次来划分,有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基层服务者[3]。根据岗位来划分,主要包括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者、经营管理人员、餐饮住宿服务人员、旅游向导、农产品和工艺品的供应者和销售员、旅游交通运输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等[4]。

二、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本研究设计了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现状与职业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并在全省范围内发放。到目前为止共收到有效问卷100份。因此,通过整理回收的调查问卷得出以下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现状问题。(一)结构配置不合理。问卷调查显示,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男性占比24%,女性占比76%。近年,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所以我国的城镇化率还在不断提高。到2018年末,江苏省城镇化率为69.61%,使得农村中具有比较高文化素质的中青年人特别是男性不断涌向城市,老年人、妇女留在农村较多。以上原因导致了目前江苏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结构配置方面呈现以下特点:男性从业人员和女性从业人员比例失调,女性从业人员居多和年龄偏大,这些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的是基层服务工作,导致了如今旅游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比如专门的经理人、进行电子商务营销等的人员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苏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问卷调查显示,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达87%左右。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当地村民,总体上来说,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较之于其他旅游行业普遍较低[3]。许多经营者、管理者和基层服务者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知识层次较低,文化底蕴不足,导致经营管理者管理不规范,基层服务者又缺乏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也有所欠缺。在如今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也无法将乡村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掘并展示给游客,难以满足市场和游客更深层次需求。(三)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问卷调查显示,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13%左右。目前,江苏省许多高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每年培养了较多本硕博高层次旅游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二元化仍然存在,乡村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没有城市便利,促使从乡村走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几乎都留在了城市,城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也不愿意到乡村来。和城市相比,乡村旅游业对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旅游人才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了乡村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缺乏[4]。正是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才会使乡村旅游缺乏专业的规划管理经营,带来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三、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问题研究

(一)管理知识缺乏导致管理水平不高。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认为自己管理知识缺乏高达50%。江苏乡村旅游管理人员也大多来自当地村干部和村民,他们缺乏系统的管理科学体系的学习,管理知识缺乏导致的就是管理水平不高,视野不开阔,直接给江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来限制,阻碍了江苏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二)专业知识不足和服务技能欠缺。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认为自己旅游专业知识不足的高达54%左右,认为自己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的高达47%。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当地的村民,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当下,他们大多是紧随形势,误打误撞进入了乡村旅游服务行业,所以存在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不足,乡村从业人员技能欠缺的问题[3],如与乡村旅游直接相关的导游、餐饮、客房、茶艺等。(三)服务意识缺乏导致服务质量较低。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认为自己服务意识不足的高达52%左右。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因为缺乏系统的专业和学科学习,他们可能想从事这个服务工作却没有办法,没有从心底构建良好的服务意识,又因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服务质量下降。(四)创新能力匮乏和沟通能力不足。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不足的高达61%,沟通能力不足的达46%。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沟通能力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现在的江苏乡村旅游点越来越多,很对旅游项目和服务雷同,没有新意,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

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相关措施

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普遍管理水平和接待技能专业化欠缺。因此,应当全方位多领域常态化开展江苏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推动江苏省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开展培训。江苏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要突破县域范围,从全省统一布局统一培训,这样也有利于加强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沟通协作和相互学习。为了保证江苏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有效推进,江苏省可以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行业技能培训领导机构,同时,深入到全省各个市县的乡镇,开展培训宣传工作。在开展培训工作前,应当根据全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调查和乡村旅游产业区域布局,收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信息[6],按照乡村从业人员实际需要的原则,进行整理归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二)加大资金支持,聘请高职院校师资分类指导。为了真正高效开展好培训工作,江苏应当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培训。为确保培训质量,可以聘请理论和实训力量师资雄厚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给学员授课,提高培训质量[3];可以和全省内多家酒店、旅行社、职业院校合作,建立餐厅客房、旅游向导和相关专业培训基地,构筑培训平台,确保培训质量。(三)培训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确保质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的培训方法,由于乡村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欠缺[3],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应对江苏乡村从业人员进行旅游自然文化知识、旅游服务技能、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策划营销宣传(包括线上营销)、烹饪餐饮知识、服务意识和服务礼仪、创业创新培训、食品及娱乐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6],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在培训内容上,根据需求,结合当下文旅融合和主播营销等热点不断把培训工作引向深入。(四)线上线下结合因材施教,增强培训效果。线下实地教学和线上网络教学相结合,线下集中授课实地教学,线上网络授课随到随学。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经营者及相关公共课可以实行集中培训,村民培训可以组织讲师团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实地手把手培训,将职业培训课堂搬到乡村旅游家门口,使从业人员更新服务理念,掌握服务技能,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由于疫情的影响,全国教育行业开展了大规模的线上课堂,其他各行各业也很好地利用了线上资源,线上培训必将会成为以后的大趋势和常态化。江苏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也要抓住这一趋势,大力开发相关线上培训课程资源库,方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随时随地的学习、讨论和交流。另外,可根据江苏省乡村旅游特色编写相关培训资料,要注重技能加理论的考核,不能重培训轻考核,这样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5],最后对培训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证书。

参考文献:

[1]任艳霞,王洋洋.江苏省淮安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探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0):66-67.

[2]本刊编辑部.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j].农技服务,2018(6):1-3.[3]冯江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培训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8.

[4]李密.广东省湛江市“菠萝的海”乡村旅游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论文,2018.

[5]王昆欣.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正当时[n].中国旅游报,2020-05-14(3).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4

1.1乡村旅游发展亟需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质及水平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与缺乏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乡村旅游经营人才、乡村旅游服务人才等。在乡村旅游刚起步时,从业者大多是未经培训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村民。为适应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适应《旅游法》颁布后的有关强制性要求,有必要通过培训逐步培养出懂经营、能管理、会服务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

1.2《旅游法》的实施与旅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需要具有法制意识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是以当地农户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民俗民族文化等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大部分经营者都是旅游目的地的农民,还有一部分是处于贫困线上的农民,如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水平较低、致富无门的农村妇女等等。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导致他们法制意识淡薄,环保意识较落后,进一步表现在旅游区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安全设施存在较多隐患。这样的现状不仅使旅游区的环境卫生状况日趋恶化,影响了游客的兴致,同时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维权意识的加强,国家越来越重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法》对旅游经营、旅游安全等与旅游相关的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部法令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也具有指导意义。如其中的第七十九条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制定旅游者安全保护制度和应急预案。”乡村旅游经营者不能再以原来的无序盲目状态经营企业,需要懂得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依照相关规定合法经营,并能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1.3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需要熟悉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管理者

目前,乡村旅游在经营管理理念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大多数旅游餐饮经营者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特色、环境、服务却没有加以重视。乡村旅游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增加服务类型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有的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活动呈现为目的地重复、层次丰富、注重修身养性、一地停留时间长等特点。作为休闲旅游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游客在进行乡村旅游时不会满足于在“农家乐”中喝茶、打牌、吃农家饭、垂钓等单一的活动项目。游客的休闲方式、消费行为都将发生变化。未来的乡村旅游管理者如果不懂分析游客心理,细分客源市场,了解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中远期的规划和管理,势必落后于时代需求,陷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

1.4旅游方式的转变需要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服务者

目前,乡村旅游的服务者以当地农民为主,包括返乡农民工、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等,服务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在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以及休闲娱乐服务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于“热情服务、规范服务、个性服务”等服务意识淡薄,有些甚至连普通话都无法流利表述,仅是扮演端茶倒水的角色而已,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增多、出游次数的增加、消费观念转变,他们对乡村旅游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对旅游服务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如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欣赏民风民俗、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的意愿。服务者还应掌握规范化的服务程序、服务技能,以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2013年颁布的《旅游法》还明文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对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开展经常性应急救助技能培训”,乡村旅游的开设场所常处在郊区,或是临近水域,或是处在山林,场所内常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及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其服务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卫生、安全常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立即采取必要的救助和处置措施。

2建设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可行性

2.1良好的科研理论基础

旅游类高校长期致力于以旅游为核心的相关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创新,并具有把科研实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能力。借助此类高校较强的专业理论平台对乡村旅游人才进行培养,有利于弥补乡村旅游从业者学科专业知识的欠缺,能让从业者系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较好培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2.2完善的师资队伍

高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着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通常在各学科方向都有较合理的梯队,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优势是任何的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旅游类高校的教师不仅懂专业,还懂教育,担负着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责任。目前,大多数的教师都属于“双师”型教师,具备行业工作经历,有部分教师还具有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经验,有部分高校还同时拥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营养等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全能胜任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2.3丰富的实践平台高校拥有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部分高校建有仿真实验实训室,能实现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并能满足旅游行业多个岗位的实训、职业培训以及面向社会和旅游行业技术服务的需要。同时,很多高校还与校外企业有着长期的、良好的合作,不仅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同时能让经验不足的培训者增加实践学习机会。

3建设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具体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及计划

结合乡村旅游人才本身的特点,并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总体而言,应通过培训,让乡村旅游从业者掌握乡村旅游产业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具备乡村旅游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针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乡村旅游服务者的培训目标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而言,应加强其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乡村旅游产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从宏观上把握产业运作的方向和趋势;对于乡村旅游服务者而言,则应加强其对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具体项目的服务礼仪及操作技能的学习,并对其实操技能加以规范化训练。在开展培训前,还应根据每一个乡村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确定应达到的培训目标。在全面、客观分析每一个乡村旅游地的培训目标以及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流程,应包括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教师、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计划可是短期的集训,也可是中长期的培训过程。比如,位于成都东郊的“三圣花乡”是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整个“三圣花乡”景区由“五朵金花”,即“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和“荷塘月色”构成。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考虑每个具体景区的季节性特征,培训时间选择在景区的淡季。培训地点可以选择在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开展理论教学,在景区内开展实践训练,还可以到相应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总结,并针对景区管理者、经营者、服务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设计培训内容和方法,为每个景区解决实际问题。

3.2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培训的理论知识可以着重考虑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发展背景、发展特点、主要类型、国内外发展现状等,以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理论素养;第二,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包括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资源的认识,了解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以培养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环保意识;第三,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包括度假住宿产品、餐饮产品、休闲娱乐产品的开发与经营,让乡村旅游从业者掌握乡村旅游常见的几种产品的开发模式与经营管理策略;第四,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包括乡村旅游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市场开拓等内容,让乡村旅游从业者掌握有关市场营销的一些基本知识,并树立其相应的市场观念和市场意识;第五,乡村旅游者消费心理分析,包括乡村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乡村旅游者的个性及其特征、乡村从业者的心理保健等,主要让乡村旅游从业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现有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和了解,以适应目前游客个性化的体验需求;第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常识,包括对《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的学习;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的卫生要求及安全运营规范,消防安全管理、急救常识及紧急救援的处理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乡村旅游从业者能进一步规范自身的经营与管理,并加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安全卫生意识。实践训练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方面的技能培训;第二,特色餐饮的制作与创新技能培训;第三,与游客沟通与交流的技能培训;第四,团队协作能力培训;第五,服务礼仪培训。

3.3配备合理的教学设施

为满足培训需要,应考虑充分挖掘高校现有资源,规划和配套建设培训必要的硬件和软件,主要包括配套乡村旅游培训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配套教学与操作软件。如四川旅游学院就依托其教学设施及资源对周边的龙泉桃花故里等乡村景区的服务人员开展各项培训,利用多媒体教室对乡村旅游人才开展理论培训。利用客房操作实训室、餐饮操作实训室、微缩景观、3d四维环幕等仿真工作环境可以对乡村旅游人才进行实践训练。借助乡村旅游景区综合管理系统(包括乡村旅游景区素材库及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案例);酒店类可视化教程(包括前厅服务流程及服务要领、餐饮服务流程及服务要领、客房服务流程及服务要领、康乐服务流程及服务要领);微缩景观教学区内语音讲解系统等教学软件采取了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以激发培训者的学习兴趣。

3.4创建满足培训需求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整个培训环节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因素。高校有着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但适应于高等教育的师资不一定能胜任培训工作。因此,需要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建设一支懂培训、会操作的师资队伍。参与乡村旅游培训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乡村旅游发展前沿及热点问题有所研究;不仅会操作和使用相应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还需要有一线行业工作的经历;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熟悉了解乡村旅游从业者的认知特征。师资队伍的组建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时常参与实践调研与旅游体验工作,加强与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沟通和交流,在培训工作中摸索出适合于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教学方法,这是高校在培训基地建设中优越性的最好体现。

3.5建立多渠道的考核制度与信息反馈制度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5

摘要:本文从背景分析入手,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基本任务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并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

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河北;环境保护;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一、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占地面积非常之大,农作物种类极其丰富,农业生产类型也非常的多样,民俗民风文化丰富多彩,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8年河北省乡村旅游在创新发展、旅游扶贫及助推乡村振兴方面不断探索新模式,形成了生产类型多样、民宿餐饮、就地打工、旅游产品深度加工、风土民情回归、农副产品快速发展、资产入股等多种旅游富民新途径。在全省重点打造了“环京津、太行山、张承坝上、燕山、大运河、冀中南”六大乡村旅游片区,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活动。2018年河北省乡村旅游接待近1.7亿人次,总收入近350亿元,通过乡村旅游产业脱贫4.6万人。就目前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不仅很好地拓展了旅游产业的空间,理加扩大了旅游所能接纳的容量,而且可以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带,中环首都北京和天津,直接受其经济、科技和信息辐射;东临渤海,富有渔盐之利,海上运输便捷。它是京津的门户,是首都北京联系各地的必经之地,京津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很好地带动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河北省也是东北地区与关内各省区联系的通道,山西及西北诸省区北方的通海通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河北省与全国各地间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的省份,自然资源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二)农副产品丰富多样。河北省地貌类型多样,植物多样,风景优美,更可贵地的农副产品丰富多样,很好地吸引城市人民到乡村参与乡村休闲旅游。2019年河北省确定20个知名河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分别是:迁西板栗、围场马铃薯、曹妃甸对虾、平泉食用菌、承德国光苹果、临城核桃、沧州金丝小枣、深州蜜桃、武安小米、安国中药材、玉田包尖白菜、黄骅冬枣、鸡泽辣椒、赵县雪花梨、万全鲜食玉米、兴隆山楂、满城草莓、威梨、文安杂粮、昌黎葡萄酒。这些品牌的确定,很好地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独具特色。河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悠久的历史酝酿了河北省独有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唐山皮影、二龙山庙会、何三屋庙会、丰宁的布糊画、蔚县剪纸、二贵摔跤、燕山大板、武强年画以及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的样貌和形态,形成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源泉,对在城市居住已入的广大乡村旅游爱好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三、河北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劣势

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但与周边的京津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存在较大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生态旅游经营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河北省还有部分地区出现违法违规用地、建设、采矿、采砂、采土、破坏植被、燃烧秸杆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乡村旅游的过度开发也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以农家乐为经营主体的经营者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没有生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部分经营者经常只重视短期获得的经济效益,而完全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是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者,很多游客在旅游景区随便乱扔垃圾,脚踏草坪、破坏脆弱的植被,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都影响的乡村的自然环境。(二)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观念落后。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缺乏自已的特色,大部分经营者开发模式相对单一,很多乡村旅游的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体现不出产品差异,没有自己的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部分乡村旅游的管理者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甚至许多开发者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没有考虑当地资源的环境保护,为了获得短期的效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使乡村休闲旅游在开发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没有长期的发展,导致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短命现象。(三)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队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制约了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思路。大部分乡村旅游地从事乡村旅游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由村干部和投资人担任的,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也没有经过相关的旅游管理知识培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这就直接制约了我省乡村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从事乡村旅游服务接待工作的服务人员也很少接受过相关的学习和服务培训,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和意识,与顾客的沟通能力较差,缺乏服务中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由此导致了客人消费过程中的不满现象,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吸引城市消费人群。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旅游业却迎来一片春天,尤其是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风生水起,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河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要以新的业态来推动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应当被高度重视,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要把生产生活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就不能得到持续发展。要注重生态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生态和文化价值过去没有被充分认识,有很多短期经济行为,新型农业要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来体现其价值,“只有这样,旅游产业才能可持续、有发展后劲、有未来”。城市的人们只所以越来越多地选择了乡村旅游,是因为他们想远离喧嚣的城市,向往农村原生态的环境,可以看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消费的主要要素。因此,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要开展违法违规用地、建设、采矿、采砂和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最坚决的态度抓好专项整治。有关部门要突出标本兼治,以“零容忍”态度整治老问题、严防新问题,加强日常执法监管,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水平。(二)更新管理观念,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们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保护当地的民俗特色,不要盲目开发,保留当地产品的特色。实施乡村旅游标准引导,以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为乡村旅游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标准支撑,稳步提升以产品和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地区乡村旅游形象。紧紧抓住“乡村”这个文化要素,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所以,河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京津客人时要考虑本省资源的独特性,发展自己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突出特色才能形成竞争力。(三)组织专业培训,建设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服务队伍。目前,乡村旅游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提高,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企业应该通过培训、进修等多样的手段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和科学的管理意识,培养出的管理人员回到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的传播,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其次,通过聘请老师到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内容来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实现操作标准化;另外,要拓宽培训渠道,可以组织管理人员和相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服务人员到旅游院校相关专业进修学习,通过培训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注重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发展性培训的同时,要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性培训,在对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发展性培训,使我们的管理者了解技能,也使得服务人员掌握一些管理理念,从而真正带动乡村旅游企业的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莲.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5).

[2]张建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2(4).

[3]刘洪彪,刘玉婷.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

乡村旅游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