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教育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13 17:56:48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1
第一,建设良好的文化育人阵地,即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体现,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人文修养,要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一些晚会和志愿者活动等,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中唤醒人文意识。其次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体。最后,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大校园绿化面积,保持人、自然、环境、生态的和谐。[1]第二,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育人阵地。当前,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环境是否健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网络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积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寓教育于网络之中。最后,要通过网络的反馈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进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疏导的专业化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参与提高自身专业化的活动。第一,通过学习与培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学知识,造就一支心理学知识丰富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是脱产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提高教师有关心理疏导的专业知识。二是在岗培训,让在岗教师定期参加心理学课程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心理疏导方面的资讯,提高自己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自我修养。[2]第二,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必须回到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有些可能是其在书本中也无法找到答案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地把心理疏导运用到其中,不能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只会纸上谈兵。通过心理疏导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他们思想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使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可以更好的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中。
三、完善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2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之中对是与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使家长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对其过于溺爱,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性格比较孤僻与自私,不会与人沟通与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也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融入社会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中害怕与人交流,内心长期充满着各种压抑与不满,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每一名特殊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断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教给学生对逆境的应对方法,使每一名有残疾或残缺的学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与生活的强者。
五、结束语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路径转换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还应更深层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供给”更要“回应”,既要依靠国家主动传播,也要回应被教育者内心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要传播思想政治的理论,更要注意教育的方法,明确教育的目标在关怀人、疏导人身上是重点所在。
一、相关概念的理论阐述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化、路径化、现实化的成果,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子科目。马克思及恩格斯在指导工人阶级政党实践时将党内的思想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通过思想上的教育不仅能增进党内和谐,更能融化及纠正隐藏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分子的错误思想,以保证革命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稳固社会主义结构的重要途径,我们党也一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学者张耀灿教授在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变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强迫的、口号式的教育,更不是宣扬旧观念的教育,而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教育,是以引导、交流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并以达到社会整体和谐、培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要目的。而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核心,肯定人的创造力,旨在解放人的一种关怀方式,所以,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而言,人文关怀不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关怀而已,而是从思想上的人本出发,重视对人内心诉求的回应。在高校这个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的需求,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二)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耀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由四个“体”组成,分别是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主体和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与接受者,而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环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1]。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毫无疑问是其应有之意。21世纪,新技术所带来的最深刻的变革毫无疑问就是对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新媒体的出现将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手机、ipad、电脑就能获取各种资讯、各种服务,新媒体跨越了国界、种族、年龄之间的界限,并使得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再单调与沉闷。新媒体带来的去中心化效应正好凸显出了人的价值,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以自由,与人文关怀的立基点相互照应,新媒体的介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人文关怀方式的提出与实施要早于新媒体的普及,这段时间差导致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存有一定的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调研的总体情况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文关怀存在不足的原因。为此,作者于2014年6-9月以台州学院在校生为样本,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调查对象中,男生288人,占总人数的28.92%,女708人,占总人数的71.08%;大一占39.76%,大二占37.95%,大三占17.47%,大四占4.82%。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随年级增长而需求不同
大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对大学的需求不同。通过对不同年级阶段大学生满意程度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大一年级对大学现状满意度较高,对生活满意和较满意的超过70%;从大三年级开始不满意程度到达最高,超过41%。在具体的困惑方面,各个年级在学习、未来就业、人际关系、情感和心理问题、经济来源、生活条件和其他等方面都存在困难,但是不同年级出现的问题不同。大一新生的困扰多来自人际关系和生活条件,独立生活的压力致使适应性的问题是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二学生的主要困扰来自于学习方面,占46%。学习成绩成为影响大二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成绩突飞猛进,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往往比较迷茫无助,并且感到较大的学习压力。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的困扰多集中在就业领域,致此他们面临着一个新的人生选择。
2.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增强,更加具有独立性
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塑造自我。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较为独立自主,不喜欢依赖于老师和父母。调查中,只有15.06%的同学会主动的将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请求老师的帮助,33.13%和51.81%的同学分别表示不会和不一定看情况。但是近一半的63.25%的学生希望老师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只有4.82%的学生对此表示抗拒。在调查中,辅导员主动找学生进行谈心的有5.42%,不会的占48.8%。新一代的大学生孤独感逐渐降低,仅有31.33%的学生表示会感到孤独,68.67%的学生表示不会感到孤独。调查结果说明了高校人文关怀效果有所显现,个体意识加强,学生在独自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能力加强,但仍然辅导员关怀表示期待。
3.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要求提高
90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呈现电子化。近50%的同学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2小时以内的学生仅占5%。90后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调查者中,35.54%的学生表示没有关注过任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站、微信和微博。说明学校在攻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存在薄弱。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认为的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网站、bbs等存在的问题依次有内容缺乏实用性、贴近性42%,形式单一和互动性不强(留言、交流少)占40%,政治理论性强和更新速度慢也是部分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具体路径分析
新媒体作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是解决以往人文关怀实施路径的关键所在。当前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新媒体为媒介,通过多形式的信息传播,改善以往受教育者的被动地位,这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今后的方向。
(一)观念先导,凸显育人本位的理念
“以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为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一方面要敢于突破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束缚,增强对新媒体的认知水平,积极争取新媒体应用过程中的话语权,树立管理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权威形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克服工具理性的倾向,不偏离“以人为目的”的精神和育人为导向的管理思路,注重突出马克思注意科学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管理过程中的色彩,从而进一步体现管理针对性,增强工作时效性。
(二)阵地育导,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动权
合理利用新媒体这一“广角镜”,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了解学生真实的所想所思,将带给管理者更多的决策素材。利用新媒体搭建工作网路,也为管理者搭建起更为广阔和即时的交流平台。目前,各种形式的短信交互平台、微信公众平台、qq群和微博无疑已成为许多管理者启发工作思维、化解工作难题、交流工作经验的又一重要载体,在推动具体工作中发挥出了良好效应。
(三)实践督导,深入实践体验人文关怀
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将专业所学转化为生产力和能力的方式和途径之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样,通过实践让人文关怀在现实的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同步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通过实践的方式感锻炼意志,增长学识,感受人文关怀。
作者:周蕾 单位:台州学院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4
1.首先,面对特殊的学生,只有奉献,没有回报。特殊学校教师长期工作在特殊的环境中,实际上是一种牺牲,原因就在于特教教师对残疾儿童教学的艰难。盲生看不到五光十色的世界,无法感知教师的板书、教具、教态。聋生听不到激越美妙的有声世界,教师只能用手语与他们交流。教学是对教师信心、耐心、爱心、意志力的一种考验。普通学校教师辛勤的耕耘可以换来桃李满天下的丰硕成果,特教老师即使倾注一生的心血也许依然不能让他们清晰地说话,不能让他们的心智提高到正常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部分残疾学生成不了传统意义中的人才,即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抱有较高的期望值,长期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心理依然十分压抑。这种对自己成就的普遍不满意感,往往是形成个体心理过度焦虑的根源之一。2.社会对特殊教育偏见影响教师的心理。在特殊学校,有的教师对特教事业认识不足,认为特殊学校的教师是一种被人瞧不起的职业,没出息。特教人往往在社会上无朋友,办事难;交往中受歧视,婚姻难。许多教师不安心特教工作,在工作中常常采取应付、被动的态度。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我们的教师队伍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各行各业分配上的差异,使教师心理产生极大的不平衡。3.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教材重视不够,也影响教师的心理。由于中国特教事业的发展起步晚,教材大纲不稳定,教材改革滞后于普教,教学理论书籍较少,教学参考书更是难觅芳踪。特教界的教学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争议,如“双语办学”等,教师往往感觉无所适从。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观、教育观相对模糊,对有创造性意识的教师,从事教学常常是“摸着石头过河”,甘于碌碌无为的教师则借此得过且过。由于学生成不了“材”,部分教师会对特殊教育工作本身产生怀疑。困惑,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特教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职业压力大。教学任务重,有时间压力。高付出与低回报的落差,有自我发展压力。2.人际交往障碍。交际面狭窄,缺乏社会支持。3.职业疲倦。长时间干一项工作容易产生懈怠,如重复干一项工作20年。4.成就感低。一些教师感觉教残疾学生没有成就感。5.身心疾病。长时间接触残疾学生使教师产生强迫、敌对、抑郁、焦虑、缺少幸福感等心理疾病。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自我疏导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5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儿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气暴躁,自卑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爱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关爱是留守儿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这种生活环境下的儿童,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变化莫测,极其不稳定。这些不良的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结果是他们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渐扭曲。
1.2缺乏交际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将影响儿童的日常交际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一部分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参加了,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这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自身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3学习认知能力较差
父母正确的引导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规范能力。这些不良的行为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渐渐地产生厌学等不健康的心理。
2.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自古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这些留守儿童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对于祖国和亲人的热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音乐是培养他们热爱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各种音乐活动都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这种情感。其次,音乐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中国的音乐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也千变万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最后,音乐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音乐有美妙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等众多其他教学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让音乐触动儿童的心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3.如何利用音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音乐对于正确的疏导留守儿童具有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何充分将音乐教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地结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1改善音乐教学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师资的配置和教学课程的设计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对音乐教学的认可程度不高,他们通常觉得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重视丰富音乐的形式,更应该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这根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加强音乐在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课程,更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
3.2使音乐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发挥
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中加强了音乐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爱国、正确的理想设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题材。在同学们学习这些音乐的时候,音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述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的目的。
3.3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
许多留守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不相信任何人,养成了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信赖的意识。音乐教师应该在儿童欣赏的音乐的同时,加强引导作用,使得学生积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鼓励同学积极地参与其中,养成和同学合作的品质。这些都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4.总结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6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为什么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还是被歧视和嫌弃。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内部的原因。由于个别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樊离;或是极少数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真正履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由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只是单凭这所学校考入上一级学校或重点中学的学生个数,家长也一味地要求子女重智育轻其他各育,促使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了学校老师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学困生的教育。三是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自身不努力,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一旦成绩落后,便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对老师的教育视作与他过不去,从而放弃了老师和学校的教育。
一、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心理障碍在相当数量的学生中表现十分突出,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作为教育工作来说,应密切关注,了解初中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变化,运用较好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教育。通过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和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调查。本人认为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反映在心理压力、心理敏感性、心理矛盾、心理控制力、健康水平诸方面的心理特征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成绩不理想,名次滞后,因对某科或几科不感兴趣,对教学不适应,对该科或几个学科失去学习信心。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成绩不太好而老师关心不够,或在同学中不善于交往而造成孤独感、自卑感,同学之间出现不愉快,闹矛盾,甚至下意识地在班上“恶作剧”。使之在集体中的地位低或表现欲得不到满足,没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或抓不住这种机会。
3、家庭负担。家庭经济困难,又因自己上学而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父母离异,父母离开原有之家,抛弃对子女的教育,使之产生一种没有家庭温暖的孤独感,无人关心的寂寞感。
4、对前途的忧虑。因学习始终不能进入最佳状态,自己对今后前途感到迷茫,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矛盾空出。
二、学困生的心理疏导
那些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都达不到现阶段教育目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学困生,其心理疏导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当好心理医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的心理疏导应从下面四方面进行:
1、消除戒备心理,进行感情疏导
学困生和待转化学生在班级里由于成绩不好,纪律又差,所以经常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指责和惩罚。大家对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嫌弃态度,因此在他们和老师之间存在着无形的隔膜,假如我们不和他们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联系,就说不上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工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对他们要给以真挚的师爱,而不能有半点虚假。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谨言慎行,不能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尽量给他们以平等、民主的人格,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那些犯过错误的待转化学生,可以通过感情疏导告诉他们“一切可以从头开始,好坏看今后的实际表现,”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自己不是“朽木不可雕”。
2、在学习动机方面疏导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学困生的关键环节。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而学困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时常受到个别老师的冷落、否定。他们从没有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于是逐渐对学习推动了兴趣,而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或是灾难的根源,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动机。这也就是他们经常旷课,遇到困难时不能坚持学习,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等原因。如果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社会意义时,就会逆发出对学习的极大热情,促使他们勤学苦练。我们应对他们不断心理疏导,使他们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远大的理想及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
也可以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来激发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因为他们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我们应在平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学习上有一点进步便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如:“这次成绩不错,进步了许多,要坚持不懈,更上一层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且使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和努力上进的信心,继续前进。总之,我们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看在眼里,并经常给予肯定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激励,是适当减轻学习心理压力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3、在是非观上心理疏导
大部分待转化学生是非观模糊,不能在出现错误之前及时辨别、制止,行动之后又不能主动悔过与改正,所以错了不知其丑,并且一错再错,最后不能自拔。具体表现如:常顶撞老师,把违反纪律看作勇敢,色庇同学的错误,把抄作业看作友谊等。困此要在是非观上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在是非观上严格要求,分清大是大非,正确的要求一旦提出,必须严格执行,并在执行中要有配套措施,及时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应怎样严格要求自己,怎样言行一致。
其次,要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帮助他们走出意志薄弱的低谷,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出现反复,我们决不恼火,与不泄气。因为待转化学生的转化一般都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对他们进行是非观的心理疏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切勿急于求成,也不寄希望于侥幸。
待转化学困生之所以经常违反纪律,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意志力薄弱,致使一些不良习惯致了仍会得发,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所以意志力薄弱与是制给学困生前进的重大障碍。因此必须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这可以通过新的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加强来实现。在转化过程中可通过考验的方式使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如:让捣乱的同学负责自习课上的纪律。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也是心理疏导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尊严感。在考验中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原来的不良的动机,从而增强他们的意志力。但这种考验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并有适当的监督。考验中要及时发现“闪光点”,让学生吃下“定心丸”。
4、在育人大环境中心理疏导
人是活的,学困生不是生在真空里,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理想是受社会、家庭与周围的人影响的,要使一个学困生的性格、情感有所改进,除了老师循序渐近的心理疏导、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因素外,必须发动集体、社会优化育人的环境,有的放矢地在育人的大环境中实施心理疏导,实行强化训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更好地配合,齐抓共管,使学困生在多方面上新台阶。
只有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功能,才能形成多方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把我们的学困生教育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使部分学困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当好学困生的心理医生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当好学困生的心理医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学困生的心理活动有外显型和内隐型两种表现方式:1、外显型。如哭、闹、打、骂等。由于学生的内心活动已经表现在外,我们比较容易发现,并及时地加以教育;2、内隐型。受到批评或遇到挫折时,往往将自己的心理活动隐藏起来,当挫折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力时,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我们要细心观察对心理活动不同表现方式的学困生采取相应的办法,培养心理素质,当好心理医生。
首先要做好以下四点的心理疏导工作,时刻关心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从解决矛盾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谈心、交朋友,使之接近我们,以便加以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第二引导学困生正确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电视剧中的某些片断,分析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道理等,引导学困生认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性,发展心理平衡感,增强对现实的心理承受力。
第三注意培养学困生的某些个性品质,如勇敢、坚韧、百折不挠等精神,有意识地让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有时也尝试失败和挫折的痛苦,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第四,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个性的学困生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如内隐型的学困生要引导他们多和同学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参加体育锻炼和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使他们的性格开朗活泼,使他们的心理个性得到锻炼,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心理障碍。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7
1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疏导遵循了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从思想观念的提升。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能够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其内心的困惑,使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从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来看,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思想困惑、心里苦恼、情绪阻塞,一般都通过找辅导员谈心、交流等方式进行排解,所以注重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化解人们思想困惑、消除人们心里苦恼、疏通大学生情绪阻塞等作用,发挥了心理疏导的功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增强思想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教育的科学性,但这一切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广泛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方法为前提。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心理知识,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非常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和情绪,情感乃至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为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掌握心理疏导,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
2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的途径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8
“心理疏导”的科学认知
首先,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为学生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次,心理疏导的原理是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情绪的波动、抵触心理等症状进行排解。心理疏导的方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工作者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通过交流和沟通将小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清理掉。第三,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又碍于一些原因,觉得找不到人倾诉,因此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害怕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在接受了良好的心理疏导之后可以使自己心中的心结打开,将负面情绪倾倒出来,从而找回一个健康快乐的自己。
小学德育工作中“心理疏导”的具体方法
1.将爱投入到德育工作中。“爱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够打开很多的心结。”老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爱带入到工作中来,只有老师的心里充满爱,才能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结,也能让学生在接受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放下心理的防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通过爱拉近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心理教育,从而提高疏导的质量和效率。2.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尽管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但是也可以发展成为朋友关系,特别是在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能使学生更加愿意将心里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这是心理疏导的关键。老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找出其中存在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再进行心理疏导,这样能使德育工作的实施更加有效果。3.设计生动的教育活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世界基本的认知,对于一些复杂难懂的学术语言还无法透彻的理解,对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疏导更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老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解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解决的作用,甚至可能使学生的负面情绪继续扩大。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小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心理疏导教育,例如,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与自己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设计的活动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将重点放在有心结的学生身上,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将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排解出去。4.为学生消除心理压力。消除学生心理压力的前提是老师应该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学生的心境,找到心理问题所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知道了当老师承受很大的压力时是如何排解的。此外,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建议,比如心情不好时应该学会向别人倾诉,接受来自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多看一些励志的书籍和视频等。使学生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恢复心理的平静状态。5.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一个和谐、有趣的班级氛围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更加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面。因此,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的关键因素。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一个表率,比如见到老师和同学时应该露出微笑,看到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面对困难时不要选择逃避或退缩。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使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心理疏导方法。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心理疏导;德育工作;中学生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未来发展,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心理疏导归属于德育工作的层次,德育工作是一个把社会表层的言行转化为内在精神的过程。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心理发展状况着实让人堪忧。那么,怎样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心理转变相适应,尤其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做出积极的调整,把心理疏导纳入高中德育工作,是学校保障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健康与心理疏导
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也就是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发展方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发展学说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少年期到青年期的初步发展时期。在社会上甚至有人把该时期称为“狂飙阶段”,主要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征发展极其不稳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问题:第一,学生个人自制力差,意识薄弱。高中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的发展时期,极易产生躁动心理。有时候会对同学过分热情,也会出现冷淡的时候,情绪容易产生大范围的波动。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学生个人自制力差所引起的。第二,性意识萌动。性意识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身体的生理变化上,更多的是思想的懵懂。部分学生开始渴求一份纯洁的爱情,可能会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种心理的懵懂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疏导,正确认识男女之间的感情。
三、心理疏导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通常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多数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德育工作者主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好心理疏导,采取积极有效的疏导措施。在实践经验中,笔者主要提出以下三种措施:
1.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寻求任课教师的配合
在课堂中,任课教师是高中生最亲密的交流者。所以,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寻求任课教师对自己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尽量宽松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健康发展。
2.走进学生家庭,发现问题关键
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环境引发的,如父母离异导致自闭心理,父母工作忙导致孤独,家庭贫寒导致自卑等现象。德育工作者为做好心理疏导,应该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发现问题的关键性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在深入家庭的过程中,要向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并提醒家长在监护过程中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做好疏导沟通工作。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创建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条件
通常人们的心理活动自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再加上学生渴求能够得到心理疏导,多数学生喜欢通过电话咨询或网络咨询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可以开设健康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该过程中务必要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学生产生隐蔽心理,让学生尽情敞开心扉宣泄自己。另外,心理咨询室工作时间要设有专人值班,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感情的机会。对心理咨询师也要做出严格的筛选,使其能够巧妙运用心理技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真正落实心理咨询室,不能只做表面工作。展开德育工作最关键的是做好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为之不断探索积极的心理疏导方式,才能真正做好高中生的德育工作。
作者:冯频 单位:包头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辛志勇.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差异性大于共同性——兼与刘华山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2]杨数雄.高校政治辅导员兼做心理辅导工作利弊初探[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15(2).
心理疏导教育范文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深入调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增加,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社会形态多元化、群体多层化、价值多重化、诱惑多样化、问题具体化等诸多新课题。如何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自身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主要内容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简单的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心理疏导,是利用心理学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达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心理疏导的过程,其实质是不断消除内心不和谐因素,有效增加内心和谐,最大限度创造和谐心理的过程。"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
在交通思想政治工作中,笔者认为,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心理疏导是指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二、深刻理解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为: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人文关怀可以传递人间的公平、正义、同情和理解,使人人都尽可能拥有尊严、享受宽容。只要有人文关怀存在,人间便会有良知和情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就能让更多的人一起享受。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人文关怀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
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
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三、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在交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除了具有一般性内涵,还有其特殊性。在交通行业,由于其行业性质等客观原因,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1、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概念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对交通行业员工本身的关心,充分发挥、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交通思想政工作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办法上,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辅导报告、形势任务教育等政治学习等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成效还不是十分明显。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交通的迫切需要
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交通在本质上就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一个人身心(特别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体现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精神上、心理上的一种平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根本上是由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实现人自身和谐,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基本价值追求。只有员工的自身和谐了,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和谐有序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具备应对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中给员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员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才能不断培养适应能力。
所以,交通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推动人的自身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员工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正面教育等重要环节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为构建和谐交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
3、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时期,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心理不适困惑着很多人。容易产生焦虑浮的心态和躁狭隘偏执的情绪,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社会亏待了自己,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喜欢对别人吹毛求疵,有苛求计较之心,无宽容体谅之意,生活无节制,工作不自律,轻视别人和它物,使人因紧张而无法保持心理平衡,无法控制自己,甚至失去理智,进而影响和谐交通、和谐社会的建设。
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通过解决工作对象的心理问题,有效解决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人们的非适用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人际关系,促进人格成熟,以有效且适当的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压力、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帮助他们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
相关文章
贫困与非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2023-03-30 15:20:46
心理作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2023-01-12 09:46:39
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2-12-23 08:42:07
双相障碍大学生心理帮扶探讨 2022-12-06 14:58:22
学生心理障碍引发学业困难的思考 2022-11-30 16:18:09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2-11-30 15: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