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学研究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23 17:20:29

医药科学研究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1

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学数据方面实行了“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联邦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数据共享国策实施的10年间,美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目前,我国由各行业部门产生和积累的海量科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和利用,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政策调控和相应法规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从而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决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数据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它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持续性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内容服务的明显特征,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急需发展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充分发挥国家长期布局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利用。以共享促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数据的潜在价值,强化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撑能力。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在国家科技部统一部署下,由四个主管部门联合推荐,六大科研院所联合申报,2003年在科技部立项,2004年4月正式启动。其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高度统一的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为政府卫生决策、科技创新、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百姓健康和企业发展提供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科学数据中心是数据集汇交、储存和提供数据共享服务的物理中心,到2006年已经启动的4个数据中心和依托单位分别是:基础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预防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

2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现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成员单位之一。自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围绕构建国家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制定和完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增强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积累,促进中医药科学数据增值的整合体系的目标,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指导方针,确定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的规划为出发点,将资源的组织、分析、获取、调度、整合和共享服务工作贯彻工程建设始末。

2.1顶层设计

以医学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为依托,在中医药科学数据汇交平台基础上研制中医药科学数据共建平台与中医药科学数据规范标准平台,整合与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主体数据库群,形成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优质的中医药科学数据服务。全体系需要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全工程需要信息网格的技术支撑。见图1。

2.2中心建设

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规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担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与服务的物理中心。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机构基础与国际互联网,在全国选择与建立了若干个分中心,形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虚拟专业队伍。到2006年底,由全国中医药院校与研究单位组建了20余家分中心,专业人员约300余人。物理中心与虚拟中心共同承担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

2.3建立快速高效数据集成平台

为适应中医药信息化、数字化的需求,中医药主体数据库群组必须向多类型、多结构、快速信息存储与高度集成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不同优劣硬件设备上,利用同样的软硬件环境、建立统一的加工界面、采用一致的加工方式,整合来源统一,这样即保证数据信息的正确统一,又大幅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信息采集费用,实现高速率的数据集成。所有成员单位基于统一平台,实现无障碍的所有数据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及时存储与获得更新;数据加工采用统一格式,避免管理方式多种多样,节约大量的信息格式转换费用;所有参建单位基于相同的信息质量控制平台进行项目管理,极大缩短参建各方的技术水平差距,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降低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利用数据共建平台,实现了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快速集成。

2.4建立主体数据库

主体数据库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权威、可靠的数据内容服务的基本单元。它是通过整合集成科学数据资源和整合改造已有数据库而构成的。中医药数据库资源的主体数据库分为中药数据体系、中医数据体系、针灸数据体系与古代文献数据体系。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存储量约120g,现代文献数据库收集年代跨越50年。

2.5标准和规范研究

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前提,不仅可以保证工程建设伊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途径有序进行,还为科学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其与其它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研制中医药语言系统,集成中医药术语近11万条;修订了中医药主题词表8千条;研制了共建平台固化的标准词表29张。同时,制定了中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与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类标准。

2.6数据与共享体系

以多个大型数据库群与数据检索、统计能力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造了一个能够在internet环境下融合各个自治、异质异构的中医药数据资源的,并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全局范围内数据检索环境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支持数据库资源的共享、综合利用与开发。支持数据库共享的主要数据为中药、针灸、突发公共卫生、古代文献等主体数据库群。其中中药数据占本领域数据量的80%以上。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可以实现的服务功能包括:对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集的统一管理、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延伸服务等。

数据管理是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管理技术、元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以分布式为主、集成式为辅的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据汇交、整理加工、存储和数据更新,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

目录服务是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查询,它将通过元数据标准的核心元素将信息以动态分类的形式展现给用户。用户通过浏览门户网站提供的元数据摘要可以快速确定自己所需的信息范围,然后要求门户网站在该范围内进一步搜索。

数据服务是在目录服务基础上的数据内容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类型是多样的,能够对各种空间、非空间数据以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提供浏览、查询、下载和脱机服务等多种功能。

延伸服务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工具,以便在众多来源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数据搜索、多源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及时发现所需要的知识,提高科学数据的利用率。针对自身的优势,构建其有特色的服务体系,例如专题查询、统计分析等等。

2.7共享策略与运行机制

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中医药科技数据的分布与集中管理方式,合理划分共享数据的有偿与无偿。逐步制定数据开发与管理分级制度。

3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突破频频诞生于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表明,科学技术向着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向发展,而学科交叉与渗透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和数据的支持。在工程项目深入发展与技术需求强烈时,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3.1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扩充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应该具备的功能。国家共享工程基础目标是现有的数据资源尽可能的实现共享与利用。但是,随着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累积与增加,数据需求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从单纯的数据发现转变为知识发现,从数据应用到创新集成应用;这给数据中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国家“”、“973”等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对于知识发现与挖掘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需求变更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

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功能细化为三个方面:一为资源整合管理,包括数据资源调查、汇交整合与共建管理;二为技术研究,包括信息标准与语言系统研究、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计算机技术研究;三为服务管理,包括数据利用与服务研究、网络平台服务以及共享分级研究。

3.2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工程技术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实现,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撑,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技术,从数据资源整合与共建,到数据存储、服务、传送的全过程,需要完整的、流畅的工程技术保障。领域专业人员与专职计算机人员的紧密结合是工程实施的必要保证。

3.3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

当越来越多的系统建立起来的时候,可能并不是越多越好,反而会导致信息重叠、资源浪费、结果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

建立数据库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数据库与数据质量,促进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是解决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提倡共建与联盟也是科学数据合理分布、有效管理的方法。中医药数据中心需要建立优质数据库与优质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机制。

在建立优质数据库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评价体系,包括从共建、共享、服务、应用、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

3.4科学数据汇交机制

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有效数据汇交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与制度的保障,同时也需要科学数据中心对科学数据有效评价与认定。科学实验数据汇交与提交级别的认定、不同研究专业提交数据的具体原则,都是数据中心需要认真研究的,需要最大限度保障数据提交,又严格审查数据质量,有效筛选。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2

科学研究的核心离不开“创新”,这也是是高校科研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由于现代科学研究在发展中不断融合交叉及渗透,因此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组成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利用校内外相关学科的领军人士组成科研团队,搜集各类新型科技资源与民间偏方,以创新为要求,可以达到创造出更多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这不仅了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也使得民族特色药物的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重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同时使得这个平台开放共享,通过制定合理的措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利用科研创新平台,从而不仅实现维医药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创造出更多新鲜科研成果的目标,也使维医走出区域限制,被全世界所认识。

2维医药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内涵建设

2.1鲜明的学科研究特点

新疆解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制定政策措施,重视、保护、抢救、传承、扶持、提高、发展民族医药,使新疆的民族医药事业有了当前的大好局面,已形成医疗、科研、教育、新药开发基本配套和中医药、维吾尔医药、蒙医药、哈萨克医药互相促进发展的格局。维医药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科研服务,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所做学科研究的方向与主要特色。只有鲜明的特色下才能在研发当中获得优势,谋取长久稳定的发展。维医药科研实验室的开放性建设也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没有特色的实验室条件,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使研究成果推广到开发或者临床应用当中。

2.2管理方式的探讨

我们所讨论的实验室开放并不等于把实验室打开,让使用者随便出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简单。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条例,对开放内容、时间和相应保障措施作出明确的规定等能够促进更好地利用共享的资源。实验室开放要有序、逐步进行,必须有满足它开放所需要的必要基本条件,包括管理机制、软硬件条件、维持经费及相配套的保障措施等[2]。开放实验室应实施预约制,可根据实验室自身条件与设备是否与预约者的实验方案相匹配来进行预约登记。再以提交开题报告的形式使实验室科研人员清楚的了解所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和设计,以此来判断是否适合在本实验室进行开展。在科研人员的允许与指导下进行实验,并随时可向技术人员咨询技术服务与指导,寻求实验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完结。

2.3结合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研究特色,指导不同的开放实验内容

科研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后,根据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及科研人员的专长,必须先对实验预约者进行实验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培训,使实验者深入了解后,方可开始实验。一些贵重仪器有危险性的实验药品使用等,必须在有科研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在实验室接受的开放型实验项目一般来源于校内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实验课题等都是需要科研人员的参与与指导。因此,倡导把所进行实验的特点与科研人员知识层面与研究特色相结合起来,非常有利于实验的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2.4探索开放实验室经费新来源与考核办法

科研实验室的开放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不仅使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加倍,实验室所需的试剂和实验耗材数量的增加,仪器设备的损坏和老化也增多。因此,可根据所进行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实验时间、仪器使用时间、样品量等确定收费预算,向有一定科研经费支持的教师,收取少量的使用费用,以此作为实验室开展更多科研项目的基金。也可通过不同渠道筹措资金,比如申请学校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资金,根据各实验室开出实验情况,予以经费支持;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通过立项方式给予开放实验室经费资助。与此同时,也可开展对校外的技术服务工作,为维医药科研开放实验室做一个全面的宣传,使实验室的各项科研业务能力有所提高。而对实验室各项工作与科研人员的考核就应该体现在是否能在工作当初明确本学科研究的特点,是否能熟练掌握维吾尔医药知识与现代科学研究技术的紧密结合。

2.5制定合理的实验室人才培养制度,鼓励更多教师进入实验室指导

维医药科研实验室的特点强调的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应该把传统的维吾尔医药学知识与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等公共研究课程相结合,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科学研究手段与技术进行研发。因此,在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就被要求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蓝图。实验队伍的建设不光只是实验室技术人员,而应该吸纳学校在读硕士、博士和各学科教师都参与进来,根据每个人对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建设和完善一个合理的人才梯度[3]。实验室科研队伍的合理性对于研发工作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规划和建设好这个系统工程,就得利用各科研人员的自身特点,以互相学习进步为前提,尽量使科研人员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交流会议,以此来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

2.6利用网络创造宣传

根据实验室的自身特色,在网络资源中建设关于开放实验室的技术平台,内容可包括平台简介,显微成像平台,动物行为平台,生化平台,收费标准,平台预约系统等。进行实验者也可通过网络提交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咨询实验室科研人员或其他教师的指导与检查。在这样的网络共享资源平台的支持下,可最大限度的为科研开放实验室做宣传,在增加实验室知名度的同时也可提高技术水平,创造出更多与其他优秀团队合作研究的契机。

3结语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数据

1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学数据方面实行了“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联邦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数据共享国策实施的10年间,美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1]。目前,我国由各行业部门产生和积累的海量科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和利用,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政策调控和相应法规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从而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决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数据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它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持续性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内容服务的明显特征,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急需发展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充分发挥国家长期布局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利用。以共享促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数据的潜在价值,强化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撑能力。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在国家科技部统一部署下,由四个主管部门联合推荐,六大科研院所联合申报,2003年在科技部立项,2004年4月正式启动。其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高度统一的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为政府卫生决策、科技创新、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百姓健康和企业发展提供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科学数据中心是数据集汇交、储存和提供数据共享服务的物理中心,到2006年已经启动的4个数据中心和依托单位分别是:基础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预防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

2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现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成员单位之一。自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围绕构建国家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制定和完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增强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积累,促进中医药科学数据增值的整合体系的目标,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指导方针,确定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的规划为出发点,将资源的组织、分析、获取、调度、整合和共享服务工作贯彻工程建设始末。

2.1顶层设计

以医学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为依托,在中医药科学数据汇交平台基础上研制中医药科学数据共建平台与中医药科学数据规范标准平台,整合与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主体数据库群,形成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优质的中医药科学数据服务。全体系需要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全工程需要信息网格的技术支撑。见图1。

2.2中心建设

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规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担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与服务的物理中心。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机构基础与国际互联网,在全国选择与建立了若干个分中心,形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虚拟专业队伍。到2006年底,由全国中医药院校与研究单位组建了20余家分中心,专业人员约300余人。物理中心与虚拟中心共同承担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

2.3建立快速高效数据集成平台

为适应中医药信息化、数字化的需求,中医药主体数据库群组必须向多类型、多结构、快速信息存储与高度集成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不同优劣硬件设备上,利用同样的软硬件环境、建立统一的加工界面、采用一致的加工方式,整合来源统一,这样即保证数据信息的正确统一,又大幅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信息采集费用,实现高速率的数据集成。所有成员单位基于统一平台,实现无障碍的所有数据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及时存储与获得更新;数据加工采用统一格式,避免管理方式多种多样,节约大量的信息格式转换费用;所有参建单位基于相同的信息质量控制平台进行项目管理,极大缩短参建各方的技术水平差距,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降低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利用数据共建平台,实现了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快速集成。

2.4建立主体数据库

主体数据库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权威、可靠的数据内容服务的基本单元。它是通过整合集成科学数据资源和整合改造已有数据库而构成的。中医药数据库资源的主体数据库分为中药数据体系、中医数据体系、针灸数据体系与古代文献数据体系。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存储量约120g,现代文献数据库收集年代跨越50年。

2.5标准和规范研究

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前提,不仅可以保证工程建设伊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途径有序进行,还为科学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其与其它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研制中医药语言系统,集成中医药术语近11万条;修订了中医药主题词表8千条;研制了共建平台固化的标准词表29张。同时,制定了中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与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类标准。

2.6数据与共享体系

以多个大型数据库群与数据检索、统计能力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造了一个能够在internet环境下融合各个自治、异质异构的中医药数据资源的,并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全局范围内数据检索环境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支持数据库资源的共享、综合利用与开发。支持数据库共享的主要数据为中药、针灸、突发公共卫生、古代文献等主体数据库群。其中中药数据占本领域数据量的80%以上。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可以实现的服务功能包括:对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集的统一管理、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延伸服务等。

数据管理是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管理技术、元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以分布式为主、集成式为辅的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据汇交、整理加工、存储和数据更新,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

目录服务是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查询,它将通过元数据标准的核心元素将信息以动态分类的形式展现给用户。用户通过浏览门户网站提供的元数据摘要可以快速确定自己所需的信息范围,然后要求门户网站在该范围内进一步搜索。

数据服务是在目录服务基础上的数据内容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类型是多样的,能够对各种空间、非空间数据以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提供浏览、查询、下载和脱机服务等多种功能。

延伸服务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工具,以便在众多来源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数据搜索、多源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及时发现所需要的知识,提高科学数据的利用率。针对自身的优势,构建其有特色的服务体系,例如专题查询、统计分析等等。

2.7共享策略与运行机制

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中医药科技数据的分布与集中管理方式,合理划分共享数据的有偿与无偿。逐步制定数据开发与管理分级制度。

3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突破频频诞生于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表明,科学技术向着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向发展,而学科交叉与渗透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和数据的支持。在工程项目深入发展与技术需求强烈时,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3.1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扩充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应该具备的功能。国家共享工程基础目标是现有的数据资源尽可能的实现共享与利用。但是,随着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累积与增加,数据需求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从单纯的数据发现转变为知识发现,从数据应用到创新集成应用;这给数据中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十一五”、“973”等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对于知识发现与挖掘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需求变更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2]。

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功能细化为三个方面:一为资源整合管理,包括数据资源调查、汇交整合与共建管理;二为技术研究,包括信息标准与语言系统研究、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计算机技术研究;三为服务管理,包括数据利用与服务研究、网络平台服务以及共享分级研究。

3.2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工程技术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实现,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撑,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技术,从数据资源整合与共建,到数据存储、服务、传送的全过程,需要完整的、流畅的工程技术保障。领域专业人员与专职计算机人员的紧密结合是工程实施的必要保证。

3.3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

当越来越多的系统建立起来的时候,可能并不是越多越好,反而会导致信息重叠、资源浪费、结果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

建立数据库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数据库与数据质量,促进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是解决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提倡共建与联盟也是科学数据合理分布、有效管理的方法。中医药数据中心需要建立优质数据库与优质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机制。

在建立优质数据库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评价体系,包括从共建、共享、服务、应用、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

3.4科学数据汇交机制

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有效数据汇交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与制度的保障,同时也需要科学数据中心对科学数据有效评价与认定。科学实验数据汇交与提交级别的认定、不同研究专业提交数据的具体原则,都是数据中心需要认真研究的,需要最大限度保障数据提交,又严格审查数据质量,有效筛选。

3.5促进全球科学数据共享

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到来。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共享目标与共享范围的设定直接影响共享的分级。在保证我国科研人员充分利用科学数据的同时,也为全球科学数据共享做出贡献,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共享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4

1资源体系建设

资源体系的建设首先是资源调查,它是数据库的建库基础,只有在全面掌握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未来的工作进行规划,对未来建库的技术提出需求。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已经完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手册研制,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较少开展真正切合实际的数据资源调查研究,比较随机性较大,往往是找到什么样的资源就做什么数据库,申报项目也比较盲目,这些都给完成项目任务带来了一些困难。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开展资源调查研究,至少可以确定今后三五年的建库目标,减少盲目性,也可为人才的培养把握一定的方向。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要制定数据库的建库规划,规划应包括数据库的建库方法、建设时间及建设的技术准备。根据数据资源的不同属性,分别提出不同的数据库建库方法,哪些数据库要建成关系型的数据库,哪些数据库要建成结构型数据库,哪些数据库是全文型的数据库,哪些数据库是多媒体的,等等。哪些资源目前可建成数据库,哪些还需假以时日等待数据资源的成熟,使之能够很好地把握未来,对未来有所准备。

数据库的建设要采用分步施实的方法。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调查资源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还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支持。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法,充分讨论实施的方案,哪些数据库可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就可建成,哪些数据库目前可建,但成果需要长时间的建库积累,哪些数据库目前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必须先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探讨。数据库的建设必须追求完美性、实用性、真实性,不论是简单的数据库还是复杂的数据库,要求我们在建库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建成一个使用一个,即使是在建设之初功能不够完善,但是数据库的设计必须合理,具有实用性。

2管理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体系的建设分为3个方面。首先是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随着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飞速成长,我们的数据库建设已从单一的中医药文献期刊数据库,成为了多类型全方位的数据库群,加强对数据库群项目的科学管理已成为必须研究的问题。应该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常态数据库的与动态数据库进行管理,动态数据库多为复杂多数据集的关联型数据库,数据库主管人员可以监测到自己所管理的数据库的动态变化,但这种监测不直观也不方便,服务器直接操作也影响数据库的安全性,管理者与决策者无法监测数据中心的全部数据库进展程度。加强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库科学管理的研究,建设数据库科学管理体系,包括对动态数据库与常态数据库的监测、建库程序运行监测等等,可最直观地展示数据库的进展,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干预。

其次为共建人员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已形成了全国近30家分中心200余人员的数据制作加工队伍,目前每一个项目均形成了人员的三级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有效的保障了数据库工作条块清晰、互不干扰及各种数据的安全。同时,这种管理也具有很大的缺陷,条块分隔明显,难以统一管理,同一个人员参加多个数据库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权限,密码账户多样,给加工人员造成混乱。项目高层次管理人员无法统一管理,每个项目的人员管理互通性与共融性极差,不同的项目管理人员无法介入其它项目的工作,只能局限在自己所管理的项目,对其它工作了解甚少,也无了解的途径。因此,加强共建人员管理体系的建设也是当务之急,要建立一个基于一个平台上的人员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保留原有的数据库条块清晰、互不干扰、数据安全性好的特点,还要具有人员管理唯一性(各数据库密码账号统一,或密码账号不统一但可查询)、直观性等特点。

第三为档案文献资原管理体系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大量的技术档案文件,这凝集了研究人员的大量心血,如各种课题项目申请书、预算书,成果申报书、各数据库的技术文档、各种程序的开发文件、各种数据库加工制作培训教材、各种总结等等。目前我们对已形成的文本文件进行了档案管理,但大量的电子文档还都散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查询整理非常困难。应该加强对档案文献资源管理体系的研究,对所有资料进行分级分类,确认保密级别,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我们数据库的建库优势,建设档案文献资源管理系统,研究存储这些电子文件的方式,开发查询检索的方法,确立文件的等级制度,更有效地保护这些文件,更方便地查询这些文件。

3标准规范及数据评价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学数据标准规范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前提,它的作用是在科学数据范畴内促进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工程化,使数据库工程建设在一开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的途径有序地进行,减少无效的建库劳动,从而提高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目标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标准体系分为3方面:指导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共32项标准,这些均是管理性标准。目前我们已经研制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级分类标准,但是还没有详细著录所有数据库的元数据,我们的分级分类标准是否合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还要根据医学数据中心总平台管理性标准的研究进展,继续研究相应的近30项管理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更是实际操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数据库的建库质量保证了数据库的生命力,多年的实际工作也使我们体会到,标准的建设要密切结合数据库的建设,只有和数据库建设相融合的标准才有生命力。数据库建库加工制作标准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动态的加工数据库的同时,才能不断地完善标准、更新标准。标准词的建设(包括临床术语和语言系统)还需要深入探讨标准颗粒度粗细问题,颗粒度太细导致数据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的查询检索结果,反之标准过于粗放,又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如何确定颗粒度粗细,这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改变了标准,如何回朔以往的数据,如何将以往非标准化数据库更改为标准化数据,也需要研制相应的程序,定期进行整理研究。

对现有数据库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数据库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优良的数据库并不应该由建库人员主观判断,应该有一套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遵循公正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包括专家评价、一般用户评价、决策层评价、自我评价等等。多年来我们除对个别数据库进行过专家评价外,基本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这也不利于我们及早的发现问题,完善数据库,扩充数据库使用领域。建设有效的数据库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4共建与共享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政策体系的研究包括数据资源政策、数据共享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等等的研究,针对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库与拥有的科学数据资源,深入分析各种相关利益,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数据产出者利益、数据提供者利益、数据服务者利益等,通过政策与规范的研究和建设,实现科学数据最大程度地共享,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最佳的数据利用度和数据增值服务,最大程度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在作用。立足科学数据库资源,研究制定数据共享的政策性的保障措施,建立政策层面的可行性数据共享保障体系,可为科学数据共享提供政策调控、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各个体系的保障,从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技术框架。

5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人力、物力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科学数据服务体系建设与研究的不足。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包括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目前ag尊龙app的服务方式有两种,在线服务与离线服务,应重点研究导航方式、数据查询方式、图片与图形展示方式、原始数据与数据集等查询与利用方式的研究。

随着数据库建设水平的提高与数据库建库技术的提升,数据库群整合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目前我们已经提供了50多个数据库的服务,随着工作的进展,今后有可能提供上百个数据库或数据集群,这些数据库的种类有关联结构型的、单表型的、多媒体、全文图形等。要对数据库内容的进行深入研究,哪些数据库可成为一类,哪些数据库可具有关联性,检索界面可分门别类多层次展示,利于扩展使用者的思路和联想,继续加强中医药科学数据本体查询研究。

6技术与运行体系建设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项目,主要基于计算机网络与网格技术、元数据目录技术等,实现对科学数据库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的共享、集成。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硬件环境建设、系统平台软件的开发、先进应用系统的开发。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的维护分为硬件环境的维护、软件系统的维护两个方面。硬件环境的维护主要进行日常的硬件维护,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其它各类设备的维护。软件系统的维护包括对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软件系统的性能调整,元数据目录库的备份、恢复等,以此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日常维护按照指定的《科学数据库日常维护规程》进行,日常维护的内容包括运行环境的监控、软件系统运行状态监控、元数据目录库的备份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备份管理等。日常运行维护应通过专门设计的运行支持系统来进行,可以监控系统的当前运行状况,对数据备份、元数据备份等日常操作提供有效支持。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主要针对个建库单位在数据库建库、数据库日常维护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供有效的支持。主要包括在数据库建库中协助完成数据库模式设计、应用系统结构设计、元数据建设等,在日常维护中对数据管理、数据备份提供技术指导,并在出现系统运行异常时进行更加有效的支持。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民间医药;现状分析;建议

民间医药是民间医药工作者在数千年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是中医药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民间医药工作受到了国家、行业以及民众的高度重视,民间医药生存环境不断改善,但仍存在很多困难,部分民间医药技术后继乏人。为推动民间医药发展,现将近年来民间中医药的政策、机构以及科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寻找薄弱点,为促进民间医药更好的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民众健康提供参考。

1国家高度重视民间医药工作

近十年来,国家了若干民间医药政策,出台了指导民间医药工作的专门文件。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要求“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1]。2011年《关于加强民间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1]35号)中,提出了推进民间医药发展的总体方针和思路,要求“坚持挖掘整理与总结利用并重,传承保护与开发推广结合,政府扶持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举”[2]。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3]。同年12月25日《中医药法》正式,要求采取措施支持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并设立了相关条款,给予了民间医生可能具备从业资格的发展空间。2019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中明确提出“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4]。由上可见,对民间中医药发展政策的关键词主要为挖掘、整理、筛选、评价、开发、利用和利益分享,涵盖了民间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

2建立专门机构开展民间医药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面负责民间中医药的工作,承担保护中医诊疗技术等责任,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部分民间医药、受理无偿捐献等日常管理工作。

2.1成立民间医药社会团体

民间中医药社会团体是民间中医药技术持有人、有关医疗和科研机构、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是推进民间医药发展的平台。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门开展民间医药工作的一级学术组织,近年来,以开展学术活动和标准化工作[5]为抓手,推进了民间医药的发展。2008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分会,该学会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开展杏林寻宝活动[6],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8年10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成立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集中有志于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专家和学者的力量,研究和发展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并利用国际平台展示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除了上述部级学术团体外,部分地方学术团体也设立了相关部门开展民间医药的有关工作,如南阳张仲景传统医药研究会成立民间中医药科研开发服务中心,对仲景故里民间方药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和总结,去伪存真,对疗效好的验方、秘方进行细化研究,促进民间“简、便、廉、验”的方药走近人们的生活[7]。

2.2设立民间医药科研机构

加大力度开展民间医药科学研究,是推进民间医药有序发展的护航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设立民间医药研究中心,开展民间医药的搜集、整理、挖掘和转化等工作,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心正式成立,挂靠该所,同时,在吉林、安徽、山东、广东、贵州、甘肃6个省份,依托中医药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设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分中心,抢救性调查、挖掘和整理基层、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合作成立民间医药研究所,该所主要从文献研究角度出发,开展民间医药文献整理工作,调研民间医药的现况,包括分析优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国家出台民间医药有关政策提供基础和建议。此外,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要求,北京、山西等部分省市依托有关单位或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民间医药机构,开展民间医药技术筛选评价研究。

2.3医疗机构引进确有疗效民间技术

民间医药服务百姓健康的场所主要存在于基层,如个人诊所等。部分大型中医医院也引入了确有疗效的民间医药技术,开展了医疗服务,如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设立传统疗法中心,采用针刺、艾灸、推拿、中药外治、雷火灸等中医特色疗法40余种,治疗内、外、妇、儿、骨伤科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干部保健科有2000余平方米传统中医药特色治疗中心,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开展中医常见病种的诊疗。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道合肛肠医院采用民间技术荆氏疗法无痛治疗肛肠疾病,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中医绝技”示范基地[8]。

3开展民间医药科学研究

在国内公开的电子数据库中,检索已有的民间医药相关文献发现,整体来说,民间医药研究的文献量相对较少,排除部分理论探讨文献,真正对民间医药收集整理、筛选评价方法学研究以及疗效评价研究更少。

3.1开展民间医药的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已有的民间医药,是开展民间医药研究的源头和重中之重。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设立公益性行业专项,重点开展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调查、挖掘和整理工作。此外,安徽、广东、陕西、北京、广西等部分省市也开展了民间医技的收集整理工作。如安徽通过面上线索全面调查、重点线索现场实地调查,以县市为单位,不仅对散落在民间的单验方、秘方和传统疗法进行搜集,同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使用的中医药特色方药、技法也进行了调查和搜集[9]。

3.2研究民间医药筛查评价方法

黄兰英[10]为了探索评价民间诊疗技术的核心要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6个地区201位不同专业的中医专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民间诊疗技术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安全性、疗效、技术稳定性、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全性。李洪皎[11]研究提出采用现场调研与注册登记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中医独特技术,建议根据中医独特技术自身的特点及已有的研究基础,建立阶梯递进的评价模式。赵晨等[12]提出采用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相结合,群体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临床诊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3.3调查民间医药技术持有人现况

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黄兰英[13]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定了民间中医药人员现状调查问卷,包含个人生活、工作状况、医疗价值、社会需求、个人愿景等指标维度,采用德尔菲法,对上海地区45位民间医药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民间医药人员的从医背景、从医现状、技术传承、自我提升意愿等情况。

3.4开展民间医药的疗效观察

一项好的临床研究的实施需要一个专业团队开展,由于民间医药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文献中关于疗效观察的高质量文章多为比较成熟的民间医药技术。如虞彬艳等[14]观察了粗针平刺神道穴这一技术对面神经炎患者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与普通针刺和西药组相比,粗针疗法可有效改善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不同损伤节段患者的瞬目反射引出率。雷纯海等[15]研究了旴江谢氏针刀刺营疗法干预急性扁桃体炎辨证属于风热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针刀刺营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对照组。上述两种技术均为较为成熟的技术,被2015年中医药行业专项列入研究对象开展了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循证证据。

4民间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6

2007年卫生工作讲话

高强部长指出,要大力加强中医药工作。

充分认识中医药在我国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在医治艾滋病等传染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建设国家中医科学院,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成立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组织协调小组,探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将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增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能力。积极研究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7

一、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开展学习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深对实现中医药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发挥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的功能和作用,积极与省级各部门、各有关厅局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努力形成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工作机制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医药情况的调研,做好中医药发展的整体规划,科学制订贯彻《意见》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方案,部署落实各项重点任务,为今后我省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较好的工作基础。

二、不断加强中医“名院”和重点中医院建设,进一步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础。按照《**省中医“名院”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省中医“名院”建设项目管理细则》的要求,对建设单位进行中期评估。在此基础上,推荐一批中医“名院”成为全国示范中医院创建单位。按照建设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建设标准》,重点针对县级中医医院,启动一批中医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统筹省级财政和中央拨款,每年重点支持5-8家单位,滚动建设。加快国债中医药项目建设进程,确保建设质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三、努力提高中医“名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服务。加强国家、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示范中医科的建设力度,通过专科协作组等形式,明确建设重点,提升建设成效。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注重创新发展和绩效管理,争取1-2个中医药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做好对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等中医“名科”建设项目的中期评估考核工作。推动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建设,通过调整布局、优化资源等,引导中医医院集中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的服务科室、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巩固和发展临床特色,提升规模效应,浓厚中医药氛围。开展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室建设,提升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使用率。全面实施《**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加快诊疗规范的推广和临床应用,增强中医药诊疗行为的规范性,使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

四、持续加快科技进步,着力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认真制定实施计划,集聚优势研究资源,搭建研究创新平台,集中学科联合攻关,建立健全有利于基地建设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力争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防治重大疑难病和传染病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高水平、开放式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充分发挥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对中医药等级实验室、研究室的指导和考核。开展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验收及新一轮申报启动工作,开展中医药二级实验室的遴选工作;规范省中医药优势病种研究推广中心、省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心、省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推进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有序开展。扎实推进中医药科技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工作。规范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奖励工作。认真做好科研项目招标、立项工作,按照定向招标、顶层设计的模式,重视重大疾病的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力争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切实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努力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扶持畲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

五、切实重视人才培养,持续提升中医药队伍素质。一是充分发挥省名中医研究院的作用,加强对国家和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实施省名中医系列学术讲座计划,强化对省名中医的考核和评价工作。完成第一批省级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考核工作,启动第二批省级中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开展新一轮省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二是切实加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要求,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培养成效。三是全面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发挥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骨干单位的作用,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批基础较扎实、临床能力强、知识结构优化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四是继续开展西学中人才、农村中医骨干和乡村医生大专学历教育等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五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培养一批以中医药服务为主要手段、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社区中医药人才。六是启动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考试和培养工作。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8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医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之前,需要制定完善的统计研究设计方案,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才称得上是完善的呢?

完善的设计方案需具备六个条件

一般来说,应具备以下条件:人力、物力和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重要的实验因素和观测指标没有遗漏,并做了合理安排;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包括可能产生的各种偏性)都得到了很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已考虑在内,并有相应的对策和严格的质量控抗对操作方法、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均有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无疑是其设计方案科学严谨的象征。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实验设计三要素应着重考虑:

一、受试对象的种类问题。这里面包含以下几种情形:l、一般医学科研——常用动物、离体标本或人体内取得的某些样本作为受试对象;2、新药的临床前试验——一般用动物作为受试对象;3.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用人作为受试对象。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在1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用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而在其他各期临床试验阶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患者,应有严格的规定。

二、实验因素。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对众多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必要时做一些预实验,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实验因素,哪些是重要的非重要的实验因素,以便选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妥善安排这些因素。水平选取的过于密集,实验次数就会增多,许多相邻的水平对结果的影响十分接近,不仅不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而且将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反之,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结果的影响规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易于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应进行必要的预实验或借助他人的经验,选取较为合适的若干个水平。所谓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取质最因素的水平,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盲目选取。

三、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读取病理切片或x片上所获得的结果)或主观指标(如给某些定性实验结果人为打分或赋值),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必要时还应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

实验设计的“四原则”

实验设计四原则的实施主要包括:

一、随机原则的实施:即运用“随机数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随机排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计算机产生伪随机数”实现随机化。

二、对照原则的实施:空白对照组的设立——此种对照一般用干动物实验中,在临床上只适用于慢性病的对比研究中,而且必须慎用;相互对照组的设立——有时要考察的某因素不能取零水平,如考察某化学实验中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此时,各实验组分别人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做实验,各组在实验中起到了相互对照的作用;标准对照组的设立——为了比较某新药的疗效,往往以当前社会上被公认的、疗效比较好且比较稳定的同类药物作为标准对照;实验对照组的设立——当某些处理本身夹杂着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时,还需设立仅含该非处理因素的实验组为实验对照组;历史或中外对照组的设立一一这种对照形式应慎用,其对比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推理的依据;多种对照形式同时并存。

三、重复原则的实施:所谓重复原则,就是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必须做多次独立重复实验。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该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这是《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姗姗来迟的知识经济时代使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为赢得市场必须重视技术创新。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所以,根据中医药科自身的特点,加强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推进中医药技术创新,实现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技术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更侧重的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是以市场效果为标准的,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市场价值,达到商业目的,其关键是商业化。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技术成果及其转化成的市场价值归谁所有是一个关键问题,而为了调整这其中的矛盾就产生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其实无论是对商标、著作、专利,还是对技术秘密的保护,说到底是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归谁所有、如何使用以及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知识产权制度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认清两者的关系,在中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才能杜绝顾此失彼,做到相得益彰。

二、中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中医药技术创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专利、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商标、技术秘密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基本上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标准相一致,但中医药技术创新仍然存在一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相对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流失严重。中国不少中医药科研院所业还不能从市场的角度真正理解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不少科研人员仍然认为只要领取了国家新药证书,就取得了垄断权,根本就没想要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更不用说到国外申请专利了。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中医药科技成果通过、成果鉴定、学术研讨、公开使用等方式向国内外公开出去,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青蒿素本是中国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承认的一类新药,对疟疾的治疗比奎宁更高效,并不易产生抗药性。但由于当时未建立专利制度,而有关科研人员又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论文,丧失了专利申请的新颖性,因此再向国内外申请专利已经不可能了。有的成果即使申请了专利,也主要是为了完成课题的需要,根本不会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不断地交纳专利年费,而专利法明文规定不续交年费专利权保护就自动终止。其他需要相关中医药技术成果的单位或人员只要对专利公报稍加查新,就会轻易地享用这些失去法律保护的免费成果。这都会使原单位和国家的前期投入付诸东流。

第二,科研投入主体多样,成果权属不明晰,中医药技术产业化困难。在中医药研发过程中,特别是承担的纵向课题,形成知识产权的资金来源复杂,主管机构交叉重叠,要想厘清其中的关系很困难。由于目前国家或部委的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还是以计划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签订的技术合同不规范,要求的技术内容多,有关权属问题和成果收益问题等涉及很少,这就更加大了明晰产权的困难,造成中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成果的再次开发和实现产业化方面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科研院所往往在产业化方面缺乏投入热情,仅强调其对成果享有的学术权益,对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和成果完成人应得的权利往往考虑不多。尤其是成果完成人实施成果转化所需要的资金、人员和场所等支持往往是很难得到的,这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科研单位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较少,技术成果质量低,技术涵盖面不广。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中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其质量的高低。与国外跨国公司比较,中国中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远远没有显示出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在一些重要的高技术医药领域已对中国形成“跑马占荒”的严重包围态势。据统计,在生物制药等高技术领域,外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比例占60%~90%。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其医药专利的数量也是最大的,占据了全球医药专利的41%,是申请数量位居第二的日本4倍。而且外国医药企业更注重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原创性技术的开发和申请,这些专利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中医药产品与技术几乎不可能与之匹敌。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其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断扩大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这将使中国今后制药产业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专利的制约,给中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三、加强中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目前中国的中医药技术创新不够理想,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促进中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更好地解决中国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第一,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识,加大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要从根本上转变过去那种重发现轻发明,重论文轻专利的观念,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要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且要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把发明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等知识产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提高中医药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要从观念上和意识上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管理上要系统全面地组织和策划,为中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提供资源和制度上的全方位支持。应当在本单位相关管理部门的基础上,组建有企业负责人及法律顾问参加,有专职的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制定和实施本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研究和把握国际知识产权的发展动向,及时制定和调整知识产权的发展战略,引导中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有效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加强对科研工作及其成果管理,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能促进中医药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要制定和完善政府各类中医药研发计划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相关人员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注重开展有关中医药知识产权的软科学研究。中医药企业在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和岗位聘用合同时,应当根据不同的课题特点和实际情况,明确而细化约定科研人员应当遵守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在中医药科研人员工作期间,应当明确其应当保密的具体范围,加强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培训和教育、支付保密费用等等。对中医药相关单位的技术秘密也应当予以严格界定,并采取相应的合法、有效的保密措施。在中医药科研人员退出课题组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当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追回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并应当告知其应当承担合同附随义务。另外由于受高校学术排行榜的影响,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国际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应加强保密措施,严格审查,防范无形的知识资产流失。

第三,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和奖励机制,鼓励具有自主创新的中医药原创性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承认和保护脑力劳动创造的知识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应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技术创新者用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合法报酬,把创新者的报酬与其发明创造的效益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中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工作的开展。中医药企业要重视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防止在企业资产重组或组建中外合资企业时无形资产的流失。中医药专利权拥有单位在专利授权后,应及时为发明人或设计人支付其应得的报酬。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的评定,要把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建立专利工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专利申请资助、专利技术实施、专利奖励、专利执法及宣传。对申报他国医药专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点扶持。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原创性研究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特别服务。在制定计划时要紧紧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原创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减少对模仿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实现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产品和产业。对于原创性或专利性较强的中医药项目,在组织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前,成果完成者应提供完整准确的知识产权报告,取得成果后,要及时进行专利申请,以取得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傅家骥,等.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盛辉,成良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4,(5).

[3]王明旭,宋鑫,董研林.试论中药专利申请战略的运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9).

[4]宋晓亭.中医药技术创新的种类及法律保障[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5).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篇10

一、艰苦创业,心系民族医药

建所伊始,研究所只有4名职工,借旗保健所一间平房办公。固定资产只有两套桌椅。简陋的工作环境无法开展工作。所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不等不靠,主动向旗委政府汇报工作,得到了旗委政府的支持。建了土木结构七间平房,解决了办公问题。从此,揭开了科右中旗历史上民族医药研究的序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能否开展好第一步工作,关系到今后能否搞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研究所自身发展问题。经研究决定整体工作分三步走:一是调入一批知名度高,有威望的中、老蒙医,充实到科研队伍中去,为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迅速打开门诊工作局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求医愿望,同时也打好经济基础。三要牢牢地把握研究所的职能任务,在蒙医药“挖掘、整理、研究、提高”上下功夫。四是通过对门诊患者的调研,为以后科学研究的选题立项进行积极的探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着手解决在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先集聚一批知名老蒙医,解决了人才问题;第二步开设门诊,首先要解决药品,但启动资金如何筹措成了难题。是等,是靠,还是要,他们认为,决不能再给政府增加压力,事业成功最根本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发动职工筹措资金,所领导带头把“”中受打击迫害补发的工资拿出一千元,加上职工集资的两千元资金,购买了药品,开展简陋的蒙医药制剂工作。但不到一年办公室用房在大雨中倒塌。不得不再次为解决房屋问题而奔忙。老所长不顾年老体弱长途跋涉几次到当时的哲盟请示资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盟领导被老所长的事业心,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特批了6万元,重建蒙医研究所办公室。有了办公场所,蒙医药科研工作很快得到恢复,蒙医老前辈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发挥。研究所名望越来越大,远近闻名。研究所门庭若市,来诊患者络绎不绝。有来自本地的,有来自突泉、淘南、通榆、扎旗等比邻旗县的,还有特意从北京、哈尔滨、长春、白城等地暮名前来的患者。患者的信任,政府的支持,老辈人的敬业精神鼓舞和激励着蒙医人。三十多年来,几届所领导带领全所职工,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奋创业的优良传统,把研究所建设的越来越好。后来,旗、盟两级政府先后投入,现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盖起了门诊楼、病房楼、制剂楼,固定资产由建所初期的不足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建筑面积不组250平米增加到4100平米,职工由4名增加到147名,蒙药制剂生产不再是当年的药碾子蹬,石碾子推,手工团丸的初始制剂方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二、弘扬民族医药,努力做好挖掘整理工作。

研究所解决房屋、科研人员问题后,把蒙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这项工作对他们来讲,是一份空白答卷。我们把这项工作当做考核研究所工作的标准来认识。决心,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认为科右中旗蒙医药源远流长,在本地区防治疾病的历史上蒙医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全旗卫生工作高度,发扬民族医药的高度,解决我旗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时,蒙医药知识技术只有为数不多的中、老蒙医所掌握,“缺医少药”是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研究所决定办蒙医乡村医生培训班。培养蒙医药人才,为人民健康服务。经向主管局和政府请示批准后,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当时全所职工不到20人,人力、财力、物力均不具备办班条件,但是为了民族医药队伍的发展壮大,提出了“有条件要办,没条件创造条件办”的口号,腾出办公室当教室,办公桌椅搬出来当课桌。把实在没有条件住宿的学员安排到职工家去住。任课老师白天给学员讲课,晚上加班干机关的工作。发扬硬骨头精神完成培训任务。110名学员回到各自家乡,为广大农牧民服务,他们至今还活跃在田间地头、牧点,很好地发挥了我旗三级医疗网网底功能。

培训工作完成后,研究所经常派一些理论知识较好,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深入嘎查、艾里,对学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经验,培养他们做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同时,也了解到缺医学工具书,尤其蒙医药书籍奇缺。这是因为解放前老蒙医学的都是蒙医藏经,他们也没有能力出书。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医药工作,50年代出版了《蒙文四部医典》,但也因版本少而无法满足广大蒙医药人员的愿望。为解决蒙医药书籍少的问题,研究所决定编写蒙医专业工具书。当时,我们又遇到了困难,一是著书立说没有经验;二是文献资料少。可是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派人员到各苏木镇、农村牧区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卫生院、乡村医生、社会各界及中、西医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建议。遍访当时哲盟地区各旗县老蒙医,介绍研究所成立以来工作开展情况,畅谈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医药发展给予重视和关怀,听取他们对研究所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说明研究所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希望他们在有生之年为祖国民族医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胜知以理,动之以情,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深深的感动了他们。他们纷纷解围,把深藏一辈子的蒙医藏文经典著作献了出来,为研究所开展蒙医药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研究所决定,首先编写蒙医药人员急需的方剂选。经过编写人员忘我的工作,仅用一年时间出版了蒙汉对照15万字的《蒙医常用方剂选》,该书以配方简便、合理、疗效确切而深受蒙、中、西不同专业人员和蒙医药爱好者普遍欢迎。以后陆续理挖掘翻译编写整出版了《蒙医乡村医生手册》、《宝音扎布肝病防治》、《斯日吉德米格》、《长寿奥秘》等书。

三、开拓进取、科研创新,丰富民族医药宝库。

研究所努力做好蒙医药挖掘整理工作过程中也在探讨蒙医药的研究提高工作的思路。我们认为不仅要做好传统医药的继承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蒙医药发扬光大的工作,只有这样民族医药才能更有生命力。经过一段慎重考虑,决定从本所治疗肝病临床效果较好的这一特点做研究方向,开设了肝病病房,接诊肝病患者,开始医药系统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工作。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可性,并进行了省级立项研究。本课题经三年多的时间,对6530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用传统蒙药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肝病类型、病机、诊法、治测做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并对135例典型病例收住所内进行重点观察和治疗。结果治愈率达79.3%,显效率达85.2%,其中初期肝热症和慢性肝热病的治愈率达91.8%,肝硬化症治愈率达48.6%。本项目不仅在治疗效果方面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具有药源广、费用低、方法简便易用的特点,深受肝病患者的欢迎。尤其对边远地区肝病的防治上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其研究成果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后,研究所陆续承担了兴安盟科委、内蒙古卫生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蒙药尼哈其塔拉哈治疗妇科病》、《蒙药哈屯塔拉哈治疗宫颈糜烂》、《呼和散治疗出血症》等课题。其中《哈屯塔拉哈》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尼哈其塔拉哈》获兴安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促进了蒙医药的发展,丰富了民族医药宝库。

四、再度辉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院(所)多年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赖于运转的医疗卫生单位转入市场经济轨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蒙医药研究所也不例外,也处在这种举步畏艰的境地,科研工作一度停止。

面对当时困难处境,所领导班子重新审视过去的工作方法,冷静分析,认识总结,提高对当前经济变革的认识,统一思想,决策能够共识,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某发展。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所方向,牢牢掌握可行性的决策和战略目标,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充任认识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一是切实要加强研究所管理,每年工作要落到到实处。二是要下决心打破过去只注意科研,忽略医疗工作的传统思维模式,实施以医养研,抓医疗促科研的整体发展的战略。三是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益为核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四是转变科室发展的思路,根据社会医疗需求,加快科室建设,拓宽业务领域,以病人为中心服务。学科范围做到既有分工,又需紧密联系本学科范围,突出重点、难点、弱点,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促使各科室之间协调发展。现在我们有了4个疗区,12个业务科室,9个医技科室和5个辅助科室,基本满足了当地蒙医药医疗需求。五是认真贯彻到科技兴所发展战略,把依靠科技和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上,把有经验,技术素质高的技术人员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用服务质量,技术特色取胜。做到人尽其才,量才使用,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六是转变科室建设意识。狠抓重点学科建设,推动科研工作。设立蒙医肝病、宫颈糜烂、风湿病、骨质增生、高血脂症等专病专科,形成了以重点带一般,重点促进全面的技术格局。多年来,内于把握决策,抓好科室管理这个基础,充分发挥整体素质,有力的促进了研究所各项工作向前发展,“两个效益”逐年提高。业务收入九五年以来年均增长25%,2005年达到了510万元。门诊患者3万人次,住院、门诊患者逐年增多,创造收住院患者2000例。

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部分科研经费逐步得到解决。科研工作由一度停止投入到增加,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力度,提升民族医药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