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知识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10 16:23:17

职业教育知识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隐性知识;职业教育;应用

一、隐性知识的含义和特点

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始于国外,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国际科学哲学学会成员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1]。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2]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他说,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这类知识的大部分都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在波兰尼之后,许多学者如哈耶克、朱克曼、斯腾伯格、石中英等人纷纷从法理学、经济学、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对隐性知识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述。业已经形成一些共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很少通过他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来习得,必须通过个人亲自去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隐性知识与个人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它对一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实际的价值;隐性知识是相对的,它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应用它追求个人价值目标的能力等等。

按照斯滕伯格的观点,隐性知识有三个关键性的特征:隐性知识主要通过个人的经验来获得;隐性知识是程序性的,是与行动紧密联系的、关于如何去行动、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隐性知识对个人有实际指导实践的价值。隐性知识的三个特征相互联系,只有共同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隐性知识,仅仅具有其中一个特征并不能说明那就是隐性知识。

二、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是人类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隐性知识研究了隐含在人们头脑中的经验、体会、直觉、诀窍等知识的价值与转化、学习的规律,揭示出隐性知识是当今世界上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竞争和成功的关键。对任何一个组织,隐性知识的数量和重要性远远大于显性知识,是“知识资产的冰山下部”。

职业教育院校同样是一种组织,其竞争力同样倚重于深藏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内心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院校自身建设中属于核心竞争力部分,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组织者、领导者必须充分认清这一点,加强知识管理,特别是要从制度到实施等层面大力保障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与其作用相匹配的重要地位。

隐性知识对于职业教育系统自身来说关乎到核心竞争力,那么它在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或者说,在教育教学教程中应该如何处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呢?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关于聚焦感知和附带感知的区分,为我们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其理论大体如下:当人们依赖对a事物的感知来认识b事物时,人们便附带地感知到了a事物。这时,b事物作为人们认识的焦点决定了a事物的意义。作为聚焦点的b事物总是明确的;附带地感知到的a事物可能是不明确的。这两种感知是相互排斥的:当人们把注意力转到曾经是附带地感知到的a事物时,a事物就失去了以前的意义。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意义是要求教学的焦点从知识(a)和能力(b)之间作有机的转换,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课程设置应当先以(显性)知识为聚焦感知的焦点,这时学生们附带感知的是(隐性)能力,这是第一个环节;当学生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要通过实践活动把能力作为聚焦感知的焦点,学生们在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培养了能力,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附带感知,这是第二个环节。理想的过程应该是基于显性认识的第一个环节和基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第二个环节之间的反复无限循环,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可以达到完美的结合。职业教育中由于受时间、师资、软硬件设施以及与企业的双向互动程度等具体限制,如何根据具体条件做出合理的课程设置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总体说来,职业教育教学应当是基于传授显性知识的,以隐性知识为终极目标的教育过程。

三、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当中含有大量隐性知识,它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教无定法”也侧面反映出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有效方法和尚未规范化、显性化的知识,这就是波兰尼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远不止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和格式化的、编码为各分支的教育科学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还积聚在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和教育经验中。

首先,要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能力、传授隐性知识中的重要作用。隐性知识的有关理论表明:实践性教学、直接经验的获取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逻辑地位。再好的讲解式教学,即便是启发式的教学,也不能代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或亲身参与的方式来获得相应的隐性知识。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参与实践,要认识到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背景知识的前提下,适机把其认知焦点转变到能力上来,是非常明智的方法。也就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种模式的有机循环,系统发挥聚焦感知和附带感知两种认识模式对同一知识类群或能力目标的认知功能,以期对同一认知目标既得到显性知识又得到隐性知识。理论上这个过程应当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现实中也是伴随着职业生涯始终的,但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这种有限的时间里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这一无限过程中相对完整的一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流程、目标和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在掌握教材中基本的显性知识之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能力训练。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材中有些名称、概念的命名本身就反映了这一事物或这一概念的某些属性,应认真挖掘这类隐性知识;从教材习题中可以挖掘出一些正文中没有出现的、而且往往是与生产、生活、社会相联系的隐性知识;表格常常列举了事物的某些性质,对于表格中的数据、性质等要善于分析和归纳,这样既能挖掘出其中的隐性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注释是为了说明、解释正文的,这里面也可以挖掘出隐性知识;插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事物的属性,起到文字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仔细分析插图的涵义,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具备诸如分析、概括、归纳、综合等挖掘能力。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传授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训练学生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发现和挖掘能力,而且要把隐性知识有机结合,与显性知识一道进行梳理、归类,构成知识的整体。

再次,在学校成员中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良性转化。这种转化既存在于教师之间,也存在于师生之间,同时还存在于教师或学生自己身上:一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到学生身上,同时也包括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除了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接触来实现之外,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blog等,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条件;二是要将隐性知识尽可能的转化为显性知识,因为隐性知识并不稳定,而且难以把握,只有将其显性化得到精确表述之后,才更有利于保存、交流和传播。这种转化主要发生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当然也不排除发生在师生之间。隐性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人性,但并非没有显性化的可能。某些人身上的隐性知识虽然自己说不清楚,却有可能被具有同类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同行从他身上挖掘并明确表达出来,或者是在他人的帮助下本人自己把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个转化常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也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手段。三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意味着,学校里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学校成员间传播,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这方面,也有一些协助工具,如电子社区、e-learning系统等。

总之,隐性知识理论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对知识进行重新审视:思考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基本问题、探索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等现实问题,从而达到把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向前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18-21.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2

一、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因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不论是培养何种规格的人,都必须把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地位。为此职业学校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特别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考试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学习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

(1)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理学科相互渗透。目前,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至两门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职教师资的要求。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3

一、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因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不论是培养何种规格的人,都必须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地位。为此职业学校要建立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在于两个方面摘要: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非凡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考试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学习经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育和练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向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摘要:

(1)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轻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理学科相互渗透。目前,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非凡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答应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熟悉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喜好,选择一至两门和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摘要: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职教师资的要求。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4

一、社会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处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也就是在文化体系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交界处。因此它对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引起的环境变化等较之普通教育更为敏感。它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诸如“读书不必种田,种田无须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冲击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使其内核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综观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经济上的需求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原动力。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则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给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内部结构,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运行机制。

然而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的摩擦也使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趋于突出和明显。

诸如,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景气,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这些问题都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的企校联合办学出现波折,农村职校农类专业滑波等都是体制转轨中出现的新问题。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得到社会改革系统工程的支持和推动,另一方面也受到它的制约。职业教育在改革大潮中的社会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化。虽然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正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在具体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方针时,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在选择正确合理的社会价值取向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和对待。

二、个人(学员)的价值取向

个人(学员)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求职谋生;二是个体发展。“谋生”常随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譬如,经济落后地区的农家子弟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走上致富之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工、干部子弟则希望能获得一个报酬丰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繁多,为发展个人天赋才华提供了广泛选择的天地,因而能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挥个性特长等需求,但求职谋生与个体发展有时是相矛盾的。在目前人们的物质需求未得到较大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舍弃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高报酬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家长所起的作用很大,而家长的价值取向又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目前社会上,人们通常把科学家、企业家、高干、工程师、教授、医生称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农民、营业员称为“劳动力”;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文凭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个人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生变化。尤其是高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需要大批智能与体能相结合的新型职业人才,“学历社会”将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用人单位将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资格。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能实现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统一,届时职业指导将成为职业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广泛地开展起来。

三、企业的价值取向

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计划经济下,企业依附于政府,重在完成计划下达的生产任务,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侧重于完成眼前的生产任务和职工子弟的入学和就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由依赖型转为自我发展型,成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利益主体。企业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会自觉地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不断地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也会越来越重视职工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将转到提高劳动劳动者素质和经济效益方面来。

四、职业学校的价值取向

学校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方面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学校作为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实体,无论在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下,都基本上服从于社会价值取向。这是由职业学校教育属社会准公益性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劳动力市场、生源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职业教育逐渐转入市场和计划双重调节的运行机制。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导致生源市场(各类专业劳动者需求)的涨落,迫使职业学校频频更换专业。但是职业学校不是生产物质商品的企业;培养职业人才不能商品化、市场化,更换专业也不象企业更新产品那样简捷,故职业学校教育偏转到纯经济功利的价值取向不仅有碍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五、优化调节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优化调节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目的是为了较大程度地满足多元价值主体各种合理的需求,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一)职业教育导向性价值目标的确定确定导向性价值目标必须要有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是判断改革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当然也适用于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在教育界,人们曾对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服务教育)进行过长时间的争论。实际上社会主义的“功利”和“人本”是辩证统一的。从“功利”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各种职业人才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从“人本”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人的解放。表面上两者的目的不同,然而辩证地思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又是为了提高人民(社会的主人)的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我们确定职业教育的导向性价值目标,既要满足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造就一支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大军;又要满足个人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劳动者的特长、潜能和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科学、合理地投入、配置、使用职教资源,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调节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必须科学、合理地投入、配置、使用职教资源,因为职业教育资源是整个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教育资源又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数量是有限的。因此教育经费的投入要与国民经济的总收入保持恰当的比例,职教资源的投入也要与整个教育资源的投入保持恰当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以及培养造就的劳动力的层次和结构要与经济建设所需的劳动力以及生产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一一致,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为此,投入配置职教资源须注意如下几点:

1.投入渠道多元化职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范畴。大多数专业教育和培训是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计入生产成本。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因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可增加劳动收入,故职业教育的经费应由国家、企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职业教育除了培养造就各类职业人才外,还在实践教学中生产物质商品,故“以教养教”也是职教的一条投入渠道。

2.市场和计划双重调节,合理配置资源用市场调节配置职教资源有利于培养造就的劳动力在层次、结构方面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然而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繁多,某些专业培养的是企业所需的劳动者,某些专业培养的是社会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事业的劳动者。故前者要靠市场调节,双向选择;后者仍须计划调配。

3.构建符合国情的职教体系构建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教体系是合理配置、使用职教资源的关键。所谓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就是职业教育培养造就的人才要与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相同,层次相当,专业对口,质量规格相符,在劳动力市场上适销对路。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按地区构建职教体系,以适应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经济各具特色的实际;二是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适时调整职教体系的结构;三是正确选择符合城乡不同经济、社会特点的职教基本模式。在农村宜采用农科教结合的模式,在城市宜采用企校合作的模式;四是一手抓重点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建设,一个抓社会办学,努力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

(三)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创业型职业人才面对21世纪,职业教育将迎接高新科技生产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挑战。原先偏重于培养一技之长和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己不能适应时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故就业与创业复合,一技之长与综合能力复合是跨世纪职业教育的导向性价值取向。

就业和创业都有一个“业”字。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新能力。把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实施二种新的职业教育方式是努力的方向。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必须调整现行的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

(1)扩大职业技能的内涵。在注重培养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加强智力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5

一、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因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不论是培养何种规格的人,都必须把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地位。为此职业学校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特别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考试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学习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

(1)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理学科相互渗透。目前,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至两门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职教师资的要求。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专业化;研究与实践

语文是教育的基础性学科,也是必修文化科目。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职业教育的各个学科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以此达到职业发展的目标。在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中,专业化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突显了语文专业服务的功能,让职业教育朝着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方向发展。

一、教学目标的职业化定位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灵魂”。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才有了起点和方向。语文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学科,要实现两大教学目标:首先,育人目标。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育本身不光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健康的品格,健全的人格,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次,培养职业能力目标。知识和能力缺一不可,职业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专业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必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以此来适应就业的需要。这就让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内涵,增加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教材内容的职业化内涵

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每个学科都要具有职教特色,尤其是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上,更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元素。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获取课堂教学成果的载体。教改后的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大致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职业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拓展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三种模块既能立足整体,又能相对独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把通用教材作为基础性素材,同时要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开发组合,充分挖掘多种课程资源,从而构建多层次,多结构的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体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线,将阅读、写作、口语训练以及实践活动相互联系,从而构建四维课堂教学内容。还要设计相应的单元主题活动,突出某一知识点,让学生的基础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发展,让语文教学更加专业化。(一)以阅读为基础,要让学生阅读文学名著,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和美好品德。在开展单元主题时,要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期刊等媒介来进行拓展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培养职业素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职校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需要处理的文字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校打好写作的基础,以便更好服务以后的工作。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活实际应用,加强写作的训练,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自荐信、简历、申请书、工作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合同、说明书、通知、会议纪要、广告等常用内容的文字训练,确保格式规范、文字表达准确,内容符合标准。

三、明确目标

专业化是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专业化”的导向,就是把语文教学中基础性的“听、说、读、写”的技能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紧密相连,以此来强化专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语文教学要秉着为专业化服务的宗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为了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养为目标,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专业化”。(一)“专业化”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肩负着帮助学生社会化的任务,而职业化是学生步入社会必须要具备的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这就让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专业化”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二)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职业教育具有特殊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吸纳的学生相对文化知识比较薄弱,其教育的低起点就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因此,职业教育在课程标准和内容上就要有别于普通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情感的发展,又要努力追求科学价值的实现,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需求。还要重视学生对可见可测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哪些知识是重要的,必须要掌握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由此可见,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

四、突出专业特点

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和工具。职业技能的不同,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在听说教学方面,因为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基本都是基层工作,因此,在职业发展中会经常运用听、说、交流等技能,所以,语文教学可以在听、说方面加强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拓展训练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全面。比如,幼师专业的学生,要重点训练她们讲故事的能力,要让她们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吐字清晰、善于表达和朗诵,讲故事要富有感情,并且能够使用儿童语言。在写作方面,要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体,比如计划、总结、报告等。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写不同风格的文章。例如,电子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写电视机构造以及说明书之类的文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写计算机方面的文章。将语文知识和专业技能相融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专业知识,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五、融合专业知识

将语文教学和专业知识融合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专业中挖掘资源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两者相辅相成。(一)比如,在说明文单元,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要让学生写一篇说明文。如果就数控专业来说,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写一篇关于数控车床操作的说明书,让学生在说明书中将数控车床的规定、操作流程、日常维护等知识描述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把专业知识重新温习一遍。关于幼师专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贺卡。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语文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的指导下完成专业内容的复习,从而达到两者完美的融合。(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比如,在美术专业班上,当讲到一篇关于景物描写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描写的景色,绘画出一幅文中景色,然后在第二堂课时,把绘画作品拿出来,进行互相的分析、点评,让学生在艺术和文学中交融体验,感受艺术和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审美,促进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就业,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学校期间,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育外,还要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首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一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善于表达,缺乏自信,不知道该如何和外人交流。针对这类学生,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开展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训,从课文朗诵、诗歌诵读,文章复述等基础训练开始,逐渐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让学生自我介绍、进行产品说明、对社会热点评论、演讲、模拟商务谈判等,这些都是未来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为学生搭建一个表达的平台,让学生敢于声音洪亮、从容自信地进入职场。其次,拓展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增强自身能力,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让专业技能和语文知识整合,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锻炼自己,可以让语文的知识促进职业价值的发挥,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职业素养,拓展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

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要以“专业服务”为依托,让语文教学为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语文教学肩负着对学生服务意识,职业素养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要转变学科本位思想,不仅仅要掌握语文专业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语文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有意识地往相关专业方向靠拢,进而逐渐转变为“双师型”的发展路线。这样,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语文教学向专业化方向迈进。结束语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一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以此在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发展顺利。所以,任何基础学科都要为专业技能服务,渗透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薇.职业教育视角下语文教学的专业化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论坛,2020,3(7):14-15.

[2]张长华,张桂荣.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9(4):2.

[3]王祝婧.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困境与改革[j].科学咨询,2020,000(014):108.羊咪,朱枫霞.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职教语文教学改革[j].青春岁月,2019,000(031):121.

[4]刘新.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v.41;no.396(23):268-269.

[5]霍然.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创新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0):2.

[6]张磊.高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基于人文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的视角[j].辽宁高职学报,2019,021(011):56-59.

[7]羊咪,朱枫霞.职业能力视角下的职教语文教学改革[j].青春岁月,2019,000(031):121.

[8]李春友.探析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00(009):58.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7

1.1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旧有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当中,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包括了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讲,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足以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日常事物,而这也是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只学习这些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辅助人们处理各种日常公务。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不断地将这些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当中,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应付日常的计算机办公事务。

1.2计算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提高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接触计算机,他们凭借着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计算机技术则是我们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断地丧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只会进行相应软件的操作。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凸显出在即的优势。所以,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够不被淘汰。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文/刘振名张福峰

1.3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职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应用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是,现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的应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计算机职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强,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意外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应对,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同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学历,而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较差,所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才能够牢牢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1.4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以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人们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地朝着便捷化、实用化、人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这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要想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以最终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1.5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达到了中等教育的水平,并且与高等教育开展了无缝对接。在可以预想到的将来,我们的计算机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从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本素质,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就产生了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可以使参加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对计算机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这样,才能够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才能够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不断地在社会需要之下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2、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2.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去掉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计算机职业教育是一门更新较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原有的技术等都会逐渐淘汰,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淘汰出去。其次,将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引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课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强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这些应用能够辅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将这些应用引进课堂,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此,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才达到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2.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比例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其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背后的原理,这样,学生在日后进行计算机应用时才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和在对旧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计算机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教学而不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弊病。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开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彻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要其理解枯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以让其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以为其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岗位都要求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这些能力培训,做到使学生与社会岗位的需求之间无缝贴合。其次,加强实训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巧的应用等。最后,学校出面与企业签订计算机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按照课程安排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由企业享有,学生毕业之后优先考虑进入到这些企业当中,而企业则负责提供实习基地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够在充分地训练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2.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人们在职场中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如此。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首先,提升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快速地发展,但是其根本原理等是相对固定的,变的只是这些原理等的呈现形式。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其能够透过计算机应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进而快速地掌握相关应用。其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不断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遇到新的计算机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

2.5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一定的路径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是社会要求推动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首先,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开展基础知识教育,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满足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其次,高校可以相应地放宽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招收限制,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大学之中继续接受教育。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特长班,招收特长生的形式让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便能够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结语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特征,使得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功能凸显,出现过分强调社会需求服务功能,忽视学生个性、兴趣培养,忽视学生道德教育的现象。功利性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但不能止于功利性。当前的职业教育须切实改变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倾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既加强技能训练,给学生以一技之长,又教授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正是坚持了职业教育要兼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价值取向。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但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过分追求职业教育工具性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接受职业教育无非是为职业生涯做准备,学生是被社会意志锻造的“材料”。在工具性的支配下,职业教育出现了一种功利取向,完整的职业教育演变为单纯的技术教育,价值教育、人文性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地位被边缘化。

(一)职业教育的目的

从职业教育的目的上看,既包含服务社会的工具性,也包含服务个体的人文性。传统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工具性,弱化忽视人文性。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目的包括为青年谋生和为社会分工服务两个基本方面。他把职业教育目的归纳为三项,职业教育首要目的在于“为个人谋生”,也在于“为服务社会”,还在于“为世界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为服务社会”体现其工具性,因而职业教育要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为个人谋生”培养一技之长(实践技能)“;为服务社会”培养一种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教育“为世界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体现其人文性要求,生产力要提高必须把“地力、物力、人力凝聚起来,而人力是一切力的中心”。“增加生产从教育入手”,所以职业教育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还必须从人本出发,关注人文素养,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自由发展,为劳动者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可以说人文性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

(二)职业教育的过程

从职业教育的过程来看,既包含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输入性”,也包含服务个体生存发展的“输出性”,传统职教过分强调“输入性”,弱化忽视“输出性”。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职业教育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社会组织、学习者及其家庭相关。职业院校是以“顾客”需求为驱动提供教育服务的,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职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熏陶,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无可厚非,但现在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这种来自企业的外来的“输入性”而忽视学生个体、家庭的内在“输出性”。学生同样是学校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学校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包括就业需求,以及终身发展的需求。所以职业院校除了满足利益相关方的现实需求这种工具性以外,还要满足学生的人文性需求,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会给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职业教育的结果

从职业教育的结果来看,既包含直接就业的“输出性”,也包含自主创业及多样发展的“本体性”,传统职教过分强调“输出性”,弱化忽视“本体性”。前任国家总理曾经讲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个人求职和服务社会作准备,最终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相关方应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职业院校要围绕企业、社会需求定专业,围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等手段,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搭建宽广的就业平台。使学生能够顺利输出,这是职业教育“输出性”的表现;但片面强调就业教育会使职业院校工作偏离人才培养重心,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本体性”发展,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失、职业岗位适应力不强、变通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等不良后果。职业院校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就业率,特别是对口就业率,重视“输出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文化基础教育,强化立德树人理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的“本体性”基础,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终身发展有保障。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职业教育宗旨的题中之义

《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这个发展既包含社会、企业的发展,也包含学生自身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部分职业院校过分追求服务社会发展、企业发展,满足社会、企业的现实需求,为企业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的工具性,而忽视服务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终身服务的人文性。职业教育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方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既服务当前经济发展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智力支撑。

(一)职业教育的产品观

从职业教育的产品观来看,既包含职业院校服务本身的工具性也包含服务产品(学生)的人文性。学生本身以及职业院校所提供的服务均为职业教育的产品。但目前存在把接受过某种教育的毕业生当成教育的“产品”,把在校生当成是可以进行“加工”的“材料”的观念,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工具”,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功能;现代职业教育的产品观认为,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的专业、课程、项目以及实现专业、课程和项目等进行的教学和培训环节都是职业教育的产品,职业院校通过这些产品,为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学习机会、资源和方法等服务,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发展能力,培育完整人格。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既包括社会、企业等终极的服务对象,也包含学生这种直接的服务对象。职业教育既要满足终极对象的工具性需求,也要满足学生的人文性需求。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是职业教育产品观的题中之义,缺一不可。

(二)职业教育的顾客观

从职业教育的顾客观来看,既包含提供标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的工具性也包含提供超值服务、感动化服务的人文性。政府、企业、家长、学生均为职业院校的顾客,政府向教育投资或提供经费,企业直接或间接向职业院校投资或提供经费,家长和学生缴纳学费。职业教育这种服务产品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在于有需求、有顾客,职业教育的“顾客”是否满意是检验一所职业院校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职业教育要满足政府所期望购买的标准化服务,使未来的社会成员能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来为社会作贡献;要满足企业期望的个性化服务,使员工获得应有的生产能力,成为高效率的员工;要满足家长和学生期望的超值服务、感动服务,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能力、就业能力,还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业能力,不仅学到具有工具性的技术技能,修炼职业素养以成才,还要具有人文素养,塑造价值观以成人。从职业教育的顾客观来看,满足政府、企业的标准化、个性化服务可视为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功能,满足家长、学生的超值服务、感动服务可理解为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功能。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是职业教育顾客观的应有内容,不可偏废。

(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

从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来看,既包含使政府、企业满意的工具性也包含让家长、学生满意的人文性。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是指职业教育这个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程度。质量观是对质量的看法和理解,质量观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人对质量的定义会有所区别。朱兰(josephh.juran)博士认为:“质量是一种适用性,而所谓适用性(fitnessforuse)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可以看出,朱兰对质量的理解侧重于用户需求,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必须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质量管理大师克劳斯比(p.b.crosby)对质量的定义是满足需要。因此职业教育这种服务和产品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关注用户的体验,既要关注政府、企业的需求,还要关注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要以实现用户的需要为根本目标,既要让政府、企业满意,也要让家长和学生满意;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产品)能够满足政府、企业的需要,职业院校所提供的课程、培训能够满足家长、学生的需要。职业教育要确保顾客正当要求得到满足,包含政府、企业的工具性需求,也包含家长、学生的人文性需求。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是职业教育质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但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过分追求技能训练,忽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缺乏素质教育的现象。

(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来看,职业教育既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体现工具性要求,为企业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需要,同时也要为家庭、个人培训技能,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为政府缓解就业压力,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体现人文性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民素质的提升。

(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从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来看,企业不仅需要员工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要具有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因此职业教育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成为某一专业或领域的行家里手;也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之真义在于服务社会,帮助学生养成规范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意识及质量效益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意识。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应满足企业的当前需要,也要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个人、家庭对职业教育的诉求

从个人、家庭对职业教育的诉求来看,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就业的需求,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以快速就业(工具性);更要关注个体的终身发展,提高学习能力(人文性),适应未来的职业变化;还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既注重服务学生、家庭谋生的工具性功能,又注重学生、家庭新期待、新发展的人文性功能,既立足眼前又着眼长远。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职业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职业教育,调动各方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办学机构、家长)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培养出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有人文底蕴、较强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职业教育才是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职业教育。

作者:孙兆化 单位:江苏省沭阳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俊明.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之形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9

职业教育职业化办法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把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新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布满憧憬,同时也布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和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新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索。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征、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探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心得,善于发现新问题,通过探究解决新问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探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和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有关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有关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布置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预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征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征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和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非凡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熟悉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和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征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假如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预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把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和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和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和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职业教育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特点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各国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全世界的职业教育都面临着新一轮改革浪潮的冲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为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因此,探索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特点,汲取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者们的重要工作之一。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

(一)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审核和评价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均设有由工商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发、审核和评价所有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对课程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发达国家对课程的评价也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如英国把学校课程评价局与全国职业资格委员会合并成课程与资格局(qca),其目的就在于使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全面教育”等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从业者一生要变换数次工作。因此,个性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日本高等职业学校设有5个学科,其中电气工学科开设的一般教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总分分别是111、97.5。一般来说,教养课程的总学分比专业课程学分多,且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学校还开设了企业实习、创造研究等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意识。1992年,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ncvq)出台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此课程不是为了培养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而是培养广泛的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般技能、知识和理解力。瑞士注重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在中等职业学校里设置了职前和职后继续教育的职业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面向学生,同时也面向家长和社会人士。美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在课程设置方面,十分注重增强课程的弹性,广泛增设选修课。近年来,美国高等职业学院选修课已经占到整个课程的30%左右。瑞典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把课程分解为一些程度或侧重点不同的模块供学生选择),增加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和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在瑞典的高中学校里,学生可以在占总课时10%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这种模块化课程组织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又方便了学生升学的需要。此外,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也变成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在德国、法国职业学校里,学生第一年是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和某一职业领域内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3年后才开始分专业进行培训。

(三)人才的培养坚持产学结合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一般都有两个教学点——职业学校和企业。丹麦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是在学校和企业(必须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两个地方进行,学生一般以合同制形式在企业实习,以带薪学徒的身份在企业工作。学生能够把现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缓解企业劳动力紧张的局面。瑞典也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其他实行学徒制的国家不同,瑞典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机会到企业中去学习。但在学校教学中同样非常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瑞典无论是职业高中还是综合高中,学校里都有非常完备的、同实际工作场所接近的实习车间和机器设备。美国的“合作职业教育”也称工读课程计划,指工商企业界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普通文化教育课程,一部分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做实际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最近,瑞士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学徒制,从“双元制”转向“三元制”,即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共同培养学生,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是由许多行业或职业协会(企业的联合体)组织起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如瑞士最大的行业协会组织——瑞士工艺与技术联合会,是由20多万个企业组成。还有我们熟悉的德国实行的“双元制”、澳大利亚悉尼学院实行的“工业回炉”(returntoindustry),就是产学结合的根本体现。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企业界的企业家或某一领域的技术工人,又是通过教育学院培养的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专职教师。丹麦职业教育的教师首先应是熟练工人,或是完成了第三级教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历,才能参加教师培训课程,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或硕士研究生,并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同时,教师每隔2—3年要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并取得连续任教合格证书。澳大利亚的师资培养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专职职业教育师资;另一方面,从社会选聘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师范教育而逐渐形成兼职职业教育教师。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大学师范教育,并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学习为见习期,见习生一方面要参加大学里关于教育学、专业教学法等方面的研讨;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到职业学校去实习。在完成第二阶段后,需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两次考试都通过的学生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书。为确保教师教学的高质量,德国还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当然也有不少引以为戒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许多缺点和弊端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世纪之交之际,已有许多不合时宜亟待改革之处。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劳动岗位变化加快的时代,学生要在短短的就学期间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提高适应能力。因为基础理论知识是全部知识中最稳定、持久的部分,也是学习一切专业知识的基础。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有助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英国罗宾斯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我们应该给学生“更普通的教育”,以便使他们能够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中生存。这里的“更普通的教育”就是指基础理论知识。如今,知识经济在我国已初见端倪,为适应知识经济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澳门中葡职业学校,普通教育内容(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所占的课时较多,专业类的课程相对较少。这种课程设置,既让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进一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最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安排得不多。因此,我国职业学校要在今后的课程体系中适度地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二)增设选修课程

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设置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比重过小,有些选修课不切实际,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后我国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如根据本地的经济特色,增设一些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适当比例,处理好几者的关系。

(三)完善产学合作制,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

从1979年开始,世界各国正式对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每年举行一次世界合作教育大会,并于1989年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我国与1989年首次参加了世界合作教育大会,正式开始了对合作教育的研究。在2004的教育工作大会上,教育部长周济同志也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模式,并强调在今后几年要进一步搞好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

我国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很少。学校培养的人才常常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完善产学合作制,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在办学模式方面,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依赖政府办学,这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了许多有发展潜力但缺少资金的职业学校的倒闭。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有许多好处:(1)促进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因为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2)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有去向,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压力;(3)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4)促进工商业事业单位了解自己的人才状况;(5)促进学校不断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方面,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主要是由教育界专家组织,而企业界人士极少参与。所以,开发出来的课程陈旧,偏离企业的生产实际,不适应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要转变职教课程开发,应该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开发的基础,教育界与企业界相互参透。职教课程开发应由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和教育界的课程专家共同完成,这样课程教学大纲才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也可以要求企业参与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工作,保持两者间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加强校企合作时,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不仅应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而且更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明晰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中。

(四)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的数量不足,学历普遍较低,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1989—2004年间,我国已有16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范系、专业和班级,在校学生2.1万人。而从企业工商界里聘用企业家、技术工人做兼职教师极少。与此同时,师资的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也较少。职业教育师资的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建立一支适合21世纪我国职教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师资培养方面,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大批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同时,高等院校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实践本领与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期间,必须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有资格考取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从社会大量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到师范院校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时间至少要一年以上,以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质量。修完基础文化课程以后,必须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者才有资格做职业学校的教师。职业学校还可以聘用兼职教师,比如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即实践指导型教师。

教师的进修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修,可允许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在职进修与脱产进修、系统培训与部分培训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要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更新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完善教育方法。同时,对富余职教教师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对学历低的教师应该加强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日益被世界发达国家所关注。我国职业教育在提高师资学历教育的时候,也要搞好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尽快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满足职教师资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和教师综合能力的再提高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育云,等.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黄育云,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王艳玲.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j].成人高等教育,2005,(3),

[6]王艳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3).

[7]邱巧玲,王奕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