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培训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07 16:23:07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1
——职业化素质培训有感
200*年*月参加工作,先在**工程项目部办公室做文秘工作,现在在三门峡工程项目部综合办任文秘。今年4月份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职业化素质培训,通过培训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将我参加培训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同批进厂的员工中,我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所去的第一个工程就是我们公司承建的第一台600mw机组,之后我又来到了我们公司第一台总承包的600mw机组三门峡工程。在大工程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对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更多的益处。
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锻炼,我自己认为我已经融入了角色,转化为了一个职业人。但是在参加培训之后,我发现其实距离一个职业人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培训,我在个人职业化素质的培养方面有了一些心得,我认为要成为一个职业人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职业信条”。
人无志,不成事。树立正确的职业信条,对自身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职业人,我们应该拥有以下这些职业信条:
敬业。树立“职业神圣”观念。一个人对自己职业不敬,便是对这一职业的亵渎,其结果是会把事情做坏,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双重损失。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通俗地说,敬业就是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加以研究,勤勉从事的意思。做事为学,有慎心,不怕劳,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也许,像我们这些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能找到我们公司这样一个稳定的职业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据我了解我们当中认为来我们公司是一种比较无奈的选择的人不在少数。作为年轻人拥有更远大的理想,想更进一步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对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公司,就应该对当前自己的工作负责,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是一个人责任心的具体体现。面对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一个敬业的员工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受到关注和重用,相反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在任何一个企业也不会有更光明的前途的,这是一个成为一个职业人的第一要素。我们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应该“做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
乐业。“干一行,爱一行”——只有乐业,人才能从职业工作中得到精神享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对于职业的态度不同,有的是以热情拥抱的态度迎接职业,有的是以冷酷无聊的态度迎接职业。其结果是,前者把职业当成是亲爱的永久伴侣,从中获益;后者则只是得到烦恼,甚至是伤痛。所以,乐业对人的一生很重要。乐业的要求对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难以达到的要求,但是我们应该像老师所说的那样至少要以正确的、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工作。
职业平等。“七十二行,各有差别”,我们必须树立“职业平等”意识,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做哪方面具体工作,都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都是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必须摒弃职业贵贱观念。虽然,我们在平时会听到一些歧视性的言论,但是我相信当你看到一座现代化的电厂在你我共同的努力下拔地而起的时候,自豪感会充斥你的心灵的。
责任心。拥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一份工作、办好一件事情、做好一个人所必须的条件。我们刚刚踏进社会,我们将会面临对工作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我想只有一个拥有责任心的人才能一路走好。古人云:“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什么职业,责任心、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
进取心。有了职业,我们还必须有进取心,才能使事业发展起来。如果没有进取心,固步自封,工作上不想精益求精,事业就没有发展的希望。我们在开始工作时,应把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作为目标,这是今后扩大自己事业空间的基础。不要计较薪金薄厚,更不能自命不凡,不屑小就。而要爱自己的职业,深思研究工作改进之术,常保进取的决心。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进取心不但是成业的要素,并且是成己的要素。
团结力。保证一个团体生机和活力,必须使得每一个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和包容,成员间充分尊重对方意见,运用1 1>2的工作绩效。有人说,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就是成功的一半。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2
通常来说,职业素质教育所包括的内容有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情感智力等等。长久以来我国教育过于偏向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情感智力培养等等。为了能够全面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授课方式的陈旧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因此导致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情感智力在国际上依旧属于一种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新内容的研制更加重要,并且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普及。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应该快速落实职业道德、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必须要在不断演练、合作中进行。正是因为我国教育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压抑,知识型教育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智力和职业创新能力等素质教育,具有社会性、文化性、行为性、外显性、合作性等特点。目前一部分的学校中,师资力量建设力度不够,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在教材以及教法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很多相关的职业素质教育还无法完全落实。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道德素质教学中,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如果要引入情感智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也会以讲授的方法进行,加之还有一部分的学校已经开始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智力培养。这样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传统手段下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教法需较长时日。要增加这些新的素质教育内容,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这对大多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比如,职业情感智力培育中,微笑是沟通技巧的基本练习,需老师做示范就很困难,而这恰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现阶段,我国依旧有很多学校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因此极大程度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目前不管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都应该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并且从这个内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在高校中完善图书馆建设,宣传图书的重要作用,将图书作为学生的吸收知识的载体,十分必要的。读书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知识量,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学校将开发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把培养创业能力当作所有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办学为途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
二、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
职业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额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构建人力资源队伍,才是高等教育者的正确选择。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传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基本都是以“岗位”为教育的核心,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工种”特点被凸显出来,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十分片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招聘标准也在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所以说高等教育也需要从专业教育逐渐向着高等教育转变,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前提,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高校中图书馆规模都不是非常大,因此与大型图书馆相比,功能并非十分强大,但是依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高等教育的各种需求,高校中的图书馆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专业性以及针对性相对较强,与高等教育的教学目的相吻合。但是从目前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其中一部分的学校图书馆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中还有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从图书馆本身出发,因为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运行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图书馆馆藏设计比较刻板,基本都是学校有什么专业,就收藏什么书籍,对于一些课外图书很少收藏,因此图书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有的学校也相继增加了一些新的书籍,但是依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从图书馆人员服务的方面开始分析,人员服务比较被动,几乎所有工作的开展都依靠手工检索,这样的方式工作效率低下,质量也不高,因此必然会影响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以及服务职能的发挥。最后,很多这样院校中,虽然意识到要实现图书馆信息化,但是因为人才的匮乏、领导的不重视、经费以及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很多现代化应用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计算机的使用基本都是以方便馆藏为主,在方便读者方面作用很薄弱。
三、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培训中的形式和内容
上文对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作用进行分析,从中能够了解到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建设图书馆的紧迫性,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从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下面针对图书馆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以及培训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
(一)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和信息传递职能
高校中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有利于社会教育的开展。再次,有利于传递科技情报;最后,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通过以上四点充分的证明了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也证明了其对于素质教育的价值。图书馆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当今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图书馆不仅仅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压抑情绪,同时在图书的海洋里学生还能够汲取很多生活道理,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图书的优势,学校也应该强化图书馆建设,及时更新图书资源,积极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图书馆。首先,高校中应该积极宣传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在学生中间普及图书馆基础知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充分发挥出图书馆作用,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读书的好处。可以利用馆藏目录文献卡以及计算机检索等,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应该积极对学生借阅进行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使用图书资源,进而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并提供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其次,图书馆员应该主动咨询学生的需求,定向为他们提供服务,进而促进图书资源的充分利用。学校应该定期开展读者技能培训活动,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图书资料,利用图书资料,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排除信息障碍等等。培养读者的动手能力。加速院校图书馆间的网络化建设,在建立“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可以同各高校及各大图书馆进行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二)履行图书馆职责,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同时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能够拓展知识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图书内容的设置应该积极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适应,进而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同时图书馆工作的开展还应该积极配合党团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图书馆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对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文献推荐,展览,讲座等等宣传形式,中国梦思想的传播,将学校内容积极,健康的图书推荐给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导读服务,比如将图书馆中比较优秀的文化书目一一列出,并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另外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图书,并且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感悟,学生应该养成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从中获得重要的历史信息,正视历史;通过读书弥补我国教育中的不足,尤其是在学生道德教育、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图书馆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从书籍中能够了解国家大事,社会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道德素质,建立民族尊严。丰富的知识积淀,高尚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
(三)配合进行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校办企业;员工素质;职业道德
1问题背景
高校校办企业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办企业既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场所,同时又是高校创收的重要来源,因此高校校办企业的效益是高校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效益并同时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的首要挑战,其中最为关键性的资源便是人力资源职称论文。
要提高企业的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把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高校校办企业一般中小型居多,其人力资源问题更为严峻。由于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不易吸引顶尖人才,加之企业自身格局限制,人力资源的挑选、培训、考核等也较难制度化、正规化,因此员工素质会产生令人担心的问题。
素质又称“能力”“才干”“资质”,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其一般分类如下表。
职业道德作为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道德也是效益”,“行义以正,事业有成”,可以说,一个企业的经营水平、经济效益,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素质的强弱与高低。
2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研究高校校办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以重庆市高校校办企业为考察对象,重点研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工人和销售人员。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把握重庆高校校办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上,探讨提高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有关对策。
问卷的编制通过以下步骤完成:①查阅国内有关企业员工素质的资料,并收集员工素质与培养措施方面的信息。②问卷设计:首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合有关文献,设计出问卷初稿;其次请从事企业管理和心理学研究的老师进行指导,然后再经过测试修改后形成研究问卷,以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问卷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重庆市以及合川地区部分高校校办企业员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为77.3%。研究数据利用spss11.0进行处理。
3员工职业道德素质调查分析
3.1员工一般职业道德素质调查分析下面通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了解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一般状况。
可以看出,46岁以上的老员工在各个方面的得分都比较高,相反是年轻人在各方面的得分都不是很高。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员工对工作满意程度的自评发现:
第一,在单位前途及对发展信心方面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分值较高,而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得分较低。原因可能在于在校办企业中,前两者主动性较强、地位较为重要,他们的工作在企业中得到较多的重视。而管理人员与生产工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对工作现状不是很满意。年轻员工在单位的前途方面显得没有老员工有信心,说明校办企业对于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不大,这可能与年轻人刚走上社会,期望值高有关,相反人员结构老化的结果就是有了一批视厂如家的老员工,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第二,校办企业不同程度存在计划经济、事业体制的烙印,在人员管理上,沿用管理高校的方式来要求高校校办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对领导的信心方面员工普遍不是很满意,反映出员工对领导的信任度不高,这里面有领导自身的因素,也涉及到员工自身的素质水平。
第三,在人际关系中,与同事相处方面,管理人员得分最高,可能与管理人员知识素质较高、修养较好有一定关系。年轻员工普遍没有老员工的人际关系融洽,可能与年轻人本身对现状不很满意,导致对周围关系的忽视。人际关系是任何企业都十分敏感的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企业对人际关系潜在的危机要关注并寻求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培养内部和谐的工作氛围。
3.2员工核心职业道德素质调查分析下面是对企业较为重要的道德素质指标,它们反映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几个核心问题。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上述职业道德素质指标中,年龄在46岁以上的员工普遍得分较高,可以看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较高,可能是他们在单位时间较长,感情较深,较稳定。而较年轻的员工对单位感情较浅,相对来说变动性较大,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企业要加强培养和巩固的,否则极易造成人才流失。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归属感、责任感上,分值较低,认为很重要的比例较小。校办企业可能由于自身规模较小,难以引起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的共鸣与重视。企业应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特别是归属感,只有员工真正重视企业,视自己为企业的一分子,才能对企业有责任意识,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职业道德素质上,企业应加大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培育自己独特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利用大学的学术气息和独特优势吸引和稳定员工,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
4员工素质培养方面的现状
下面是员工进企业以来参加企业组织的半天以上的培训情况调查表。
参与调查的人75.7%进入企业5年以上,可见企业培训的频率十分低,但员工对为数不多的培训满意度还是很高,高达52.8%的人认为很满意企业培训。可见员工对企业培训还是很盼望的,但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开展培训,不能满足现有员工培训的需求。另外,在现有工作是否能让自己充分发挥潜力的问题中,员工68.1%认为只能一般发挥自己潜力,只有0.9%的人认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可以看出校办企业中员工潜力还有待挖掘。
5研究结论与对策
5.1研究结论第一,高校校办企业员工中年轻层(20-30岁)的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不很令人满意,这些人对于校办企业满意度普遍不高,这样会影响这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率。校办企业中年老(46岁以上)的职业道德素质较高,这方面较令人满意。
第二,员工素质培养和提高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员工的培训需要,没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第三,校办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制约了培训措施的展开,培训工作做得很不够。高校校办企业应充分发挥身处高校的优势,培养出自己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员工。
5.2措施建议第一,根据员工素质结构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方案的设计。对员工进行素质结构分析,基于员工素质的结构层次,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出符合本身特点的职业道德培训方案。员工素质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知识结构,对知识结构进行分析,须从文化教育水平、职业教育培训、专项短期培训等方面进行考虑;二是年龄结构,年龄大小和个人接受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培训中,分析年龄结构是比较关键的问题;三是职务结构,职务结构的分析可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减少或降低培训的随机性和零散性,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益;四是管理权限结构,在职务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干部管理权限从本职上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所接受培训的程度和节奏。
第二,着手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塑造企业的学习文化,健全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结合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和价值观,通过文化导向性的管理手段,塑造企业组织的“学习文化”,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调查企业中正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导致员工普遍的归属信任感不强。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塑造企业学习文化需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公务员之家
①营造软环境。一是实现员工与岗位的和谐与匹配。员工与岗位的匹配是双向要求,岗位与企业管理的匹配也应是双向的。二是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环境。崇高的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还表现为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员工处于这种环境下会深感知识技能的可贵,会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任人惟贤而不是任人惟亲,使真正有才能的人得到信任,担当重任,从而在工作中具有成就感,在接受重任挑战过程中不断成长。三是营造竞争环境。通过建立合适的竞争机制,使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公正合理地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奖优罚劣,形成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竞争机制。这既有利于员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素质,同时也为优秀员工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②改善硬环境。硬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可以宣传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加深员工对文化的理解,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优越的环境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感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③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每个人的知识各有偏重,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企业能否做到知识共享、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知识共享,是与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率紧密相联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④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培训能力。一是加强内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内部培训师资往往有针对性,彼此熟悉,教与学交流也很容易,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营造。培训师资的选择对象应从管理能力强、技能突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层和骨干员工逐步过渡到有专长、特长的普通员工。二是建立广泛的交流、研讨平台。通过不定期的开展跨部门的工作交流、专题研讨、经验介绍,为员工提供一个交流和沟通的环境,在企业内部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⑤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六结合。一是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特别是与行业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二是结合行业法律法规和各个岗位的特点,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各个岗位的职业道德具体规范;三是结合职业道德具体规范,建立一套约束机制,以促使员工遵守职业道德;四是结合约束机制,建立一套评价机制,对遵守职业道德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违反者进行惩罚,以促使员工更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五是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与行业相结合,职业道德具有职业化的特征,职业活动决定职业道德,因而职业道德建设应根据行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六是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没有过硬的职业知识技能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
参考文献:
[1]吴广宇.公司员工素质结构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06.(2):82—83.
[2]金延平.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娟,耿红.强化企业员工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企业管理.2002.(3):45-45.
[4]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杨方方.培训的三阶段规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9):21—22.
[6]郑德全,葛恒春.知识经济与企业员工素质[j].商业研究.2000.(10):24—26.
[7]郑海航,吴冬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维立体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2.(2):61—65.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4
大家好!我叫***。今年**岁,**学历。首先感谢领导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为我们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使我们大家有机会参加这次竞聘,我竞聘的岗位是技术培训岗,竞聘原因很简单,“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在大家面前的我,激进而不张扬,温和而不懦弱,正直而不固执。我真切地希望能考能力而不是靠运气为为自己的2009年留下点什么。。。
工作中我积极努力,不断在政治和思想上充实自己,增强责任心提高创新意识,并对职工队伍现状作了认真的分析,目前职工中技师、高级技师人员只占工人总量的1%,岗位技能操作人员缺乏,近年来新录取的市场化用工占职工总量的31%,普遍技术素质偏低,独立定岗能力差。而大家都知道,像这样的一个企业,产品决定着市场,而市场又关系着企业的命运,所以,技能培训乃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技术培训责任任重而道远。
如果此次我能竞聘成功的话,我想就技术培训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今后工作思路:
紧密围绕技术培训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树立人才强企和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健全员工教育培训体系,抓好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教育;继续完善公司的青工教育计划,以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提高岗位工人技术水平;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以重视绩效、强化激励为手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具体措施和做法:
1、创新工作方法:要把企业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重新编制人才规划,确定人才的需求重点。努力挖掘个人潜质,把个人兴趣及特长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工作热情。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探索建立公司引进、稳定高素质人才的激励机制,让各类人才在企业都有所作为。
2、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加强岗位技能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根据劳动业务操作技术发展的需要,分工种定期举办劳动技术大赛和技术比武活动。特别要注重素质教育和培训,加强岗位练兵,促进技术交流,培养技术尖子和操作能手;充分发挥培训在人事开发工作的重要作用,逐步推行员工培训制度,把岗位工作要求与培训标准结合起来,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从制度上引导和约束员工变“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使劳动成为全员终身培训、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员。按照“重点抓紧重点培训,优秀人才加强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一线生产人员经常培训”的原则,抓好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三支队伍的培训。以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每一种职业都有具体的职业岗位,都对从事该职业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其中包括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生理心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实质上是对准备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提出的必须具备的条件。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劳动者顺利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职业技术培训的特点:
(1)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培训的培训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和职业标准确定。劳动者经过职业培训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要求,上岗就业。
(2)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在培训时限上采取弹性学制,可以脱产也可以半脱产;在培养对象上依据岗位的实际需要灵活确定,不受学籍、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实行开放式入学;在教学形式上不受某种固定模式的限制,根据职业标准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3)技术性和技能性。这是职业培训的本质要求,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在培训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训练,强化培训者运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培训与就业和使用相结合。
职业技术培训的意义:
(1)职业技术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2)职业技术培训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3)职业技术培训是提升劳动竞争力的需要。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培育
受传统农业生产理念的影响,当前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还一直采用传统形式,整体效率不高。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型职业农业培养的政策之下,加大对于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当前农民培训过程中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问题。职业农民培训承担着重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职责,因此,应该不断强化职业农民培训的管理质量,促进培训质量不断提升,更好的为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服务。
1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加大了对农业的倾斜力度,农业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得到了彻底的转型和升级,农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当前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多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他们已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方式,这些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实际需要。但是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接受和学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的问题,尤其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下,这些农民显然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对农民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有效的培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也能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这对于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
2.1职业农民培训的基本职能
在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各地区的职业农民培训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职能,当地参加培训农民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培训内容和项目的策划,都需要职业农民培训提前进行规划和设计。在此过程中,职业农民培训应该充分依托自身的职能优势和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自身管理水平建设,积极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内容、实用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以及相关的业务培训等。同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育和培训资源进行整合,不断健全教育培训功能和服务机制,使农民能够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科学素质,更好的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2.2职业农民培训管理的主要任务
职业农民培训承担着重要的培训任务,这些任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培养工作,使农民能够通过高质量的科技教育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摒弃以往的陈旧生产观念,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就是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致富带头人,这些人可以是村级干部,也可以是农村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带头人,通过这些人,可以有效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的整体生活环境。最后就是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型农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绝大多数农业专业性问题,帮助农民解决技术上的困境,使农民能够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效率。
3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效对策
3.1不断健全职业农民培训的组织机构,强化领导
在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强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对职业农民培训的管理和领导,确保农民能够通过教育培训,真正实现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实际作用。同时,应该注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总结最适合农民生产和经营的培训模式,重点解决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具体的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管理工作职责,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切实发挥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职业农民培训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服务。
3.2建立良好的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从当前的地区农民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国家近几年来对此高度重视,并且也给予了一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者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比如说承担着职业农民培训的部门有很多,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职责上也存在较差现象,这对于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重点理顺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明确具体的科技教育培训任务,准确的界定出职业农民培训的管理职能,切实发挥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作用。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农民教育培训
在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中,有效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保证职业农民培训的教育经费充足,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健全和完善职业农民培训的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农民教育实训基地的面积和种类,帮助农民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农民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主要媒介,因此,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关单位应该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传统管理工作形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作者简介:刘娜,1980年生,女,本科,研究方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景红.现代农业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构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2):111-114.
[2]马力.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苏南、苏中、苏北三市756位农民的调查[j].成人教育,2018(5):56-59.
[3]祝士苓,王素斋.基于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j].职教论坛,2017(21):61-64.
[4]郑雄飞.职业化与成员权: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协调路径优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8(5):28-33.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志,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型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高产环保农业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有所改善。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要使农民具有不断增收的能力,前提是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这块主阵地。目前由于农民知识水平低下,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只有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出适应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和更多的农业生产技能。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切实抓好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与发展优势。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现有1.5亿富余劳动力,此外,每年还要新增600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更是凤毛麟角。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专业技能,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只能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只好呆在农村,靠天吃饭。所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
现在,国家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在输出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短期技能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在一些地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们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民素质培训的“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依靠二、三产业和城镇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早几年外出打工的农民中,有一大批带着外出务工所得的资金、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回乡创办企业,带活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改变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轻视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各级领导、办学单位和农民的思想观念里存在错误的认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力,接受职业教育不主动,已成为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各级领导,特别是大多数县、乡领导,对农村职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我国的大多数农民是现实的,他们耕作的方式,主要靠人力、天力、蓄力,落后的生产方式一代又一代传送,使他们认识不到农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农民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做官、跳龙门、有出息,走普高——大学——城市就业的路子,想办法让孩子上普通高中,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好、升学无望的孩子,则让他们外出打工挣钱,不愿让他们参加职业教育学习。对于经费不足的办学单位来说,他们把举办学校职业教育当作创收和有效途径,既可弥补经费不足,又可为职工谋取福利,乱办班、乱收费,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结构不合理。
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中,由于地域、财政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农职院校只有教学机构,缺乏实践场地和实践设计,而农村的技术推广部门有培训教师和实践场地,但大多数县、乡没有培训机构;科协、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开办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都有自己的体系网络,但没有自己的教学机构,也没有实践场地和师资,呈现出资源分散的特点。在农村教育体系中,初、中、高三级职教很难真正衔接,特别是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尚未真正结合;农科教统筹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无人过问。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作为保障,各自为政,优势不能互补,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整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学校定位不明确,教育模式不适应。
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在社会普遍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状况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转变以为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农职院校压缩甚至放弃农类专业,转而以财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为主,专业设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文化课和理论课成为教学重点,技能培训退居次要地位,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重文化基础,轻职业技能的现象。这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难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目标。
三、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重视,转变观念,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当作政府的重要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依法治教,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实行分级办学,从根本上改变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新政策,改变输血投入(扶贫投入等)为造血投入(人力资本投资等),打破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怪圈,“治贫先治愚”,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发行教育债券、等,开辟多元筹资渠道。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教兴农”的战略观念,切实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把“科教兴农”的基础工作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协调,统筹安排,齐抓共管。
(二)统筹安排,整合现有农村教育资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全新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面对大量急需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师资和农村中学校舍都有潜力可挖,有的现在就可以利用,有的对教师稍加培训,即可适应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要求,设备也不需要大量购置,在较短时间内便可投入使用。还有一些地方可以通过调整合并,腾出部分学校专门用做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场所。另外,随着各地中小学撤并,原有的校舍也可以作为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基地。要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扩大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方式和覆盖面。这将有助于建立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三)以服务“三农”为根本,调整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农村职业教育要始终以服务“三农”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始终把农类专业作为稳定的长线专业来办,围绕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准确、合理地设置专业,尝试以专业学科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坚持技能培训为突破口,突出农村职校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生产示范、社会服务的多功能作用的优势,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使农村职校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乡镇企业劳动者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组织,成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05-10-19(1)
2..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福建日报,2003-09-14(1)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8
(一)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
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64.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4.6%.而且其中半数以上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文盲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广大农村劳动力除了种地务农之外。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多数只能从事苦脏累重险的简单劳动。到2003年底,全区获得职业技术等级资格的只有726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0.1%。
(二)乡土观念根深蒂固,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近年来海东地区虽然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都在35万人次以上.但仍以零散、季节性转移居多数.能够安心常年在外务工的只有5万人左右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宁可受穷也不愿出去挣钱.怕吃苦受累
(三)法律和维权意识淡薄。不少农民对法律法规等知之不多.因“法盲”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也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致在外出务工时。因上当受骗或被恶意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全区至2003年底.有近3万农民工历年被拖欠工资达2700多万元.后在政府的关注和各级司法部门的参与下.才依法进行了清欠。
(四)教育培训资源分散,形不成合力。多年来,全区职校、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中心、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虽都按各自的分工。分口对农民工进行了各类培训。但由于受资金、师资力量、生源等的限制,既没有很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又造成培训设备、人员、资金等的浪费。此外。由于培训内容单一雷同。多数为餐饮、服装加工、美容美发、计算机等,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五)政府对培训的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基本上没有投入.全区只有2004年由省上投入专项培训资金272万元.对职校、各类培训中心的资金投入也十分有限。各类培训机构虽对农村培训资源的潜在市场有明确认识。但由于缺乏经费。只能进行服务性和有偿性的培训。目前。全区仅在江浙、福建从事餐饮的就有近1万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通过培训已具有了初中级甚至高级中式面点技能,但由于技能鉴定的费用问题无法解决。很多人至今没有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影响了正常务工。
充分认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性
(一)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从海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增加农民收人的途径主要是发展特色种植业、农区畜牧业和劳务经济。而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劳务经济,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支撑。据抽样调查,2003年有一技之长的电焊工、瓦工、驾驶员、钢筋工等劳动力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而没有文化和技能的农民工.收入只有800至2500元。
(二)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农村发展.就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必然是广大劳动力。即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种植向特色种植转移.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本地向外地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而所有这些变化和转移,都要通过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和适应。
(三)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推进城镇化的需要。目前.制约海东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人口过多.城镇化水平低下。现在全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有32%。全省有近40%。而海东地区只有24%。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文化程度越高,劳动技能越强。进入城镇的机会和定居生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目前全区在北京长期务工的8471人和上海务工的5302人及广东务工的11689人看.也多是有一技之长、
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可见。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必须通过培训使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创业、就业和定居.这也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四)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们在加快发展上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如西部大开发机遇、国家支持农村发展实施“六小工程”的机遇等要抓住这些机遇求发展.需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然也包括农村劳动力。现在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素质比较高的地区的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比较高。如在退耕还林还草上.比较有文化头脑的群众就接受得快.畜牧业等后续产业的发展也很快,在短时间内就尝到了甜头.而偏远山区群众的各种担心和顾虑就比较多.推广起来难度也较大。可见,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技术、信息等.才能更好地适应加快发展的需要。目前.地区间发展上存在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素质上的差异。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把握住了加快发展、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
积极探索和实践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新途径新办法
(一)高度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目前我们正在全区范围内强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治本之策.一定要抓紧抓实抓好.从源头上保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二)认真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海东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各县都办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职业技术学校.县乡各级各类学校也开办了职业技术教育班次.但由于认识和投人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还较小。师资力量也较弱.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全区每年有应届初中毕业生2.3万人左右.其中只有1.27万人能进人高中阶段学习.有1万多人要成为新生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初中毕业生急需进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技术.以尽快适应就业需要.而我们现有的职校规模还难以担当起这个任务。因此,一定要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人.使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培训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地。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经济促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1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乎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农民始终是这项工作开展的核心主体。而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看,无论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在农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人才库支撑。在此,提升农户文化素质就有了现实的需要,未来应重点培养农户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训
2.1定义阐释。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现代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2.2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一,通过培训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后备军。农村部分未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户,多数没有一技之长本身就业压力就很差。这部分民众不能参与到高技术作业中去,同时,自身创业能力又低,严重制约劳动生产力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农业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研究证实: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素质低下的农户,经济收入水平不会太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值同样不大。而且,这些低文化素质的群体,精神上更容易匮乏,是农村社会潜在的不安全稳定因素。第二,通过培训激发农民内在致富动力,实现多种业务创收增进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家庭高经济收入的因素很多,比如:身体素质、家庭风气、个人习惯、道德水平、社会治安等等。所有因素中,往往致富的动机、需求、行为等心理因素,在决定家庭收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致富的动力源泉。而这部分离不开农村持续的教育培训,离不开有目的的职业教育。同时,党中央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一定要抓好机会,通过培训激发农民内在致富动力,实现多种业务创收增进经济发展。
3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
明确的培训目标和任务,是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首要前提。在此,需综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规划,力求做到全面高效的组织农品培训,大大提升其文化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其一,对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重点搞好苹果种植技术的培训,同时,做好桃、梨、樱桃等经济果树的技术培训,确保农户至少掌握2~3项栽种技术。其二,对辍学回家的初高中毕业生,应加大培训力度,至少确保培训率在95%以上。其三,对农技、农机等涉农科技人员,要有计划的组织进行岗前培训、在职教育,确保培训学时在50学时以上的人员占有比例在95%以上。其四,在全域范围内,组织做好文化、法制、道德等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将这些工作的开展,与技术培训更好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再培训学习教育氛围。
4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措施
4.1接轨农产品经营市场,实现农户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应以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接轨,重点培养农村经纪人。靠这部分培训个体,解决搞好生产与走向市场的接轨。同时,注意农户的多技能培训,为农户分流进入城市做准备。4.2多渠道组织培训,发挥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培训工作的开展,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结合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具,整合多种资源帮助民众消化知识。对培训内容的选择,要做到因材施教,切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做到从实际出发,逐步深入学以致用。此外,抓好大户的培训工作,靠这部分民众带动示范,为宣传科学知识创造载体,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4.3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好的思想文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服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平,增强他们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思想文化环境。深入开展科普、读书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政策“五下乡”活动,大力推进现念进家、先进文化进家、致富信息进家、文明习惯进家、政策法律进家、村规民约进家,使终身学习成为农民个人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努力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加强县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新华书店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立足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充实设备,切实改善活动条件,将其真正建成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乐园。
5总结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标准的界定,对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要重新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认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紧迫目标,注意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焱,王伯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17,(8):148-152.
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转岗教师;集中 返岗 集中;多维度素质提升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继2014年教育部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之后,针对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素质能力突出问题,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目的是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的素质能力,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广西地处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在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时期,急需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总量和全面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素质能力。因此,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科学、持续和稳定发展,必须对转岗教师进行多维度全面的素质提升培训。
1现代职业教育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转岗教师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涵盖了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学校类型多覆盖范围广。处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共有471所,其中50%以上学校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受制于当地经济,学校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师资问题成为制约当地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采取教师转岗已成为当地学校解决师资问题的主要途径。教师转岗又包含从一个教学岗转到另一个教学岗,从非教学岗转到教学岗,从中小学教学岗转到中等学校教学岗等多种形式[1]。但不管通过什么形式转岗的教师,我们通过到各对口支援中职学校座谈交流、电话调研、邮件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对中职转岗教师进行调研,普遍存在缺乏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理论及专业实践技能、理实一体教学、课程建设及课程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导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特别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转岗教师,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学内容更新变化很大,当地又没有信息产业支撑,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和学习的环境,教师很难掌握满足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因此,针对中职转岗教师,急需采取“集中 返岗 集中”的方式进行培训,多维度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转岗教师素质能力水平,尽快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2根据中职转岗教师培训需求设置多维度素质提升培训内容
要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前提必须建立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通过调研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转岗教师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教育理论素养,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能力素养,专业技能能力素养和教育技术素养的问题突出。为使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转岗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提高培训成效,根据中职转岗教师急需提升的四大素养,培训设置中职职业教育理论,专业基础技能实践,课程体系开发,信息化教学实践,技能大赛项目指导专题和新技术应用等培训内容模块,从多维度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具体的培训内容模块及各模块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如图所示。模块一:中职职业教育理论专题,通过职业教育理论专题报告,让中职转岗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块二:专业基础技能实践,设置办公软件综合技能项目训练,web前端设计综合项目训练,web开发综合训练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综合训练等项目,对中职转岗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教学中常用的专业技能。模块三,课程体系开发,设置专业需求调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标准制订。在中职转岗教师掌握了专业基本技能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能力。模块四:中期返岗实战,在集中培训学习前三个模块内容后,布置培训作业以巩固和检验教师的培训学习成效,能否将知识灵活应用于本单位的专业建设和实际教学中。模块五:信息化教学实践,通过信息化环境下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法,信息化环境下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信息化环境下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和信息化环境下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块六:技能大赛项目指导专题培训,通过大赛涉及知识技能,大赛样题讲解和解题技巧培训,提高教师技能大赛的指导能力。模块七:新技术应用,通过当前新技术介绍和应用,让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前新技术的发展前沿,培养教师学习新技术的习惯。七项培训模块内容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从理论提升、专业基础技能提升、课程体系开发能力提升、中期综合实战能力提升、信息教学能力提升、技能大赛指导能力提升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多维度对中职转岗教师能力的培训提升。同时,为了更地的给转岗教师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采用“集中 返岗 集中”的培训方式,在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让他们返回工作岗位,结合工作岗位实际,把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的专业课程建设开发和教学过程中。在返岗结束后,带着实际问题再集中培训,进一步强化和提升转岗教师的能力,有效提高培训成效。
3建立完善的中职转岗教师培训制度和保障机制
目前,中职转岗教师的培训体系不完善和制度不健全,很多学校受制资金和资源的问题,不重视送培转岗教师,主要依赖于校本培训,缺乏统一的设计、管理和实施,培训效果参差不齐[3]。没有统一的制度,有些学校甚至连对转岗教师培训的校本培训都没有,转岗即任教,教学质量无法保障,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阻碍学校的发展。美国教育学者布什(r•n•bush)认为,“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4]。”因此,对中职转岗教师入职培训必不可少。同时,中职转岗教师是一个来源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群体,要确保对中职转岗教师进行培训,使整个群体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要求,必须对中职转岗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和保障机制。要保证中职转岗教师队伍的培训建设,需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做出科学的规划,结合当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及转岗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省校两级的培训制度和保障机制。同时,根据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双素质”要求,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企业行业深度融合引入企业资源和平台,以企业顶岗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对转岗教师的专业素质、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训提升,注重中职转岗教师“双师型”培养。一是解决中职转岗教师培训费的资金问题和生活保障,二是使中职转岗教师的培训有制度可依和质量保障。通过完善的中职转岗教师培训制度和保障机制,确保中职转岗教师的科学合理培训培养。
4总结
对中职转岗教师的培训要根据教师本身的培训需求出发,设置对应的培训内容主题并采取有效的培训方式,才能使培训成效最大化,尽快使转岗教师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需要。同时,中职转岗教师是一个动态的群体,单依赖于教师本身的自我学习提高或某一次的培训是没有持续性的,要保障中职转岗教师动态群体的持续培训,需要从上至下建立完善的中职转岗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和保障体系,形成中职转岗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探索研究针对中职转岗教师的培训主题内容和有效的培训方式,有计划地对中职转岗教师进行培训,才能持续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新生教师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新,甘鹏,戴丽丽.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转岗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4):78-79.
[2]何应森,徐晓燕.提高对中职师资培训质量的优化分析——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4(3):25-27.
[3]孙露,王亚南,林克松.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现状、需求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5(14):8-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职业院校项目式活页式教材分析 2023-03-22 15:55:12
职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2023-02-15 10:04:30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探讨 2023-01-10 09:26:53
职业本科高阶育人模式研究 2023-01-09 08:58:51
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培育探讨 2022-12-09 15:00:09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 2022-11-30 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