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价值和改革-ag尊龙app

上传:feixiang201 2022-07-12

被举报文档标题: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价值和改革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价值和改革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严峻挑战,分别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学校层面阐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高职院校制造业专业为例分析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提出通过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收集企业有效资源、把控国家政府有利政策、完善跟踪调查机制等途径对就业工作进行改进,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能力;有效资源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层面及因素

1.1学生层面

学生作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体,其积极程度是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但是,当前大学生处于就业盲目、能力欠缺、意识淡薄的状态,其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抗压能力较差,自我就业和创业意识缺乏理性的掌控。以制造业学生就业来说,制造业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首要领域,其实体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推进作用,但目前多数制造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对于中小型企业技术工人的年龄接近40岁,其创新能力与20岁大学生相比相差甚远,企业员工年龄分布、学历分布、技术创新人才分布等都处于断层状态。在国家大力支持制造业发展推出诸多有利政策的前提下,制造业学生就业本应处于供大于求的形势,但是多数学生缺乏对于就业的理性认知,对于自身能力的判断和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的情况,过于自信加上追求过高的待遇和岗位条件,常常导致无法就业。

1.2教师层面

辅导员作为学生接触最多、最深了解的教师,不仅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学生能否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完成就业。辅导员对企业的交流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否顺利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应具备哪些知识技能?这些问题同样对辅导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活动、课余时间的学习安排等,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辅导员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如何在生活中和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待业选择观是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辅导员在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承担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多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中没有形成正确的服务意识,缺乏辅导员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不能按照大学生专业特点展开良好的服务工作,导致学生从入学、专业知识学习到就业过程中不能形成系统的就业观念。同时,多数高校在进行辅导员招聘过程中对专业没有要求或者要求思政类专业,导致大多数辅导员对于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方向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就业效果不尽人意。

1.3学校层面

学生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的每一节课堂学习、每一次学校活动经历、每一个观念意识的灌输都会对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但是,近年来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忽视了就业质量和迎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虽然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率可达98%以上,但是多数学生在工作一年甚至半年左右就会重新就业,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得不到社会工作的归属感,造成毕业生跟踪调查效果较差。同时,近年来很多高校之间追名逐利,只关心学校的竞赛、科研、论文等显性成果,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方向漠不关心,高校教师对于职称评审、年终奖金过分重视,教学过程只存在于表面的专业知识讲授,没有力行“立德树人”的根本,最终结果造成大学生就业率难、离职率高、待业人员多的现象。

2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2.1就业指导领航员,提供学生就业保障

高职辅导员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领航员,时刻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工作,为学生的就业工作保驾护航。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变化、职业能力、就业保障等过程息息相关,对于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习惯、一技之长都了如指掌,根据目前专业形式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针对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以鼓励发挥特长进行对口就业,针对想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进行定向训练,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可以提升其就业能力之后结合行业需求进行就业。

2.2就业心理指导员,引导树立科学就业观

目前,大多数辅导员都具备心理咨询师技能,学生生活中和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产生的心理变化,最先察觉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员,可以第一时间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学生就业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切勿盲目跟从和过分自信,只有科学的认识自己的能力才能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自己更好地发展。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心理测评和能力测评了解学生的就业动态和心理波动,引导学生对就业岗位和自身能力的准确评估,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就业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2.3就业信息管理员,铺平学生就业之路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就业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技巧锻炼,辅导员担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是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的有效途径。收集有效信息、培养面试技巧、提升学生协作能力是课程的目标宗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就业过程和以往学生就业经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案例指导,通过模拟招聘面试让大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真实的面试场景和求职过程,对自身职业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可以根据每一名同学的自身条件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就业,为学生的就业之路铺平道路。

3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创新

3.1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辅导员作为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力军,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因此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就业指导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培训机制,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能力培训,建立辅导员服务工作评价体系,培养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和职业素质,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其次,积极参加就业指导方面的社会培训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和政策、提高面试技巧和职业规划理论,学习成功案例进行自我反思。最后,不断的听取专家和业界知名人士的讲座和交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于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保障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进行。

3.2仔细解读相关政策,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国家和政府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从宏观上把控就业的方向,只有精确的解读各地方的政策才能为学生就业过程拓宽道路。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忽视国家政策的引导而盲目就业,社会上纷杂的就业信息扰乱着学生的顺利就业,而当地政府对于某些专业的支持政策往往只会传达到学校和教师窗口,辅导员能否及时跟当地人社局沟通、能否将政府的相关政策解读到位、能否判断出学生专业的发展方向是关乎学生就业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需要辅导员团队把控有效的就业政策,甄别和筛选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宣传地方政府的指导政策,仔细解读对学生有利就业政策,引导学生科学、准确的就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3.3走进企业进行有效调研,精确定位就业方向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学生的就业多数是进入到企业进行人才培养,不同的形势下企业的就业需求相差甚远。这样就需要辅导员要走进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下企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摸清相关企业的需求人数和专业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对于企业发展现状和专业就业方向掌控比较全面,但是课堂上多数在传授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动态掌控较少,而辅导员却时时刻刻把控学生心理变化和就业动态,因此,辅导员应与专任教师联合起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人才输送关系,平时与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做到互帮互助,在就业过程中能够知己知彼,做到学生就业方向的精确定位。

3.4完善毕业跟踪调查机制,合理利用有用资源

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不仅是辅导员了解毕业生动态的工作,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在校大学生就业过程提供了有用资源。辅导员团队应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搭建优秀校友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渠道,通过了解已经毕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定期邀约优秀校友进行活动交流,为在校大学生认知自身能力和拓宽就业思想提供帮助。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不仅是学校的有利资源,也为辅导员走进企业把控当前就业形势的有效途径,同时更加是一种有用资源的良性循环,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铺平了道路。

3.5丰富辅导员招聘专业,建立动态调用机制

高校辅导员在招聘和选拔过程中对于专业要求不高,招聘专业往往是不受限或者是思政类专业,对于刚刚步入岗位的青年辅导员来说,专业受限明显,尤其是对于工科制造类专业来说,思政类专业的辅导员对于工科的了解知之甚少,对于行业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显得有心无力。因此,高校在进行辅导员招聘工作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对于一些专业相符、思想教育高、能力较好的人员应该优先录用,专业相近的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专业知识解惑、学生就业指导中更能凸显其优势所在。另外,专业相近的辅导员也可以承担一部分学生专业课的讲授,使得其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特长有所发挥,更能激励其努力前行。

4结语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学校长足发展、企业科技创新、社会稳定和谐的焦点问题,辅导员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对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影响最大,树立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进行稳定精确就业需要辅导员不仅从自身方面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要走入社会、企业收集有效的政策和信息,把控当前就业形势。因此,辅导员团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就业工作的优势作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把控好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发展方向,切实的进入企业中完成调研工作,拓宽学生的就业道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为大学生顺利、精确的就业提供有利途径。

作者:陈海燕 杨莹 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