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培训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5 07:34:12
辅导员培训篇1
做好一名高职院校辅导员
----2009年暑期辅导员培训总结
梁小花
8月24号到28号,我参加了学院暑期的辅导员培训课程,这次培训经过学生处领导和同事的精心安排与细致组织,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此次培训中,我始终热情高涨,积极学习,用心感悟,细心探讨,增加了相关学生工作的专业知识,拓宽了工作思路与视野,习得了新的工作方法与工作经验,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心与思路。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几点粗浅的心得与体会。
一、培养专业化与职业化精神,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保障。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曾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因此,加强专业化与职业化精神,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保障。
高校辅导员成为一种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必然,西方国家已经把从事学生工作岗位作为一种职业加以确立,比如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培养学生事务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同时将学生事务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但在中国,这种职业还没有完全确立并被社会广泛认同。但是我们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要树立起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这种精神。
这种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精神包含如下含义:一是辅导员有着自身的职业标准和规范,二是辅导员具有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三是辅导员是从业者可终身追求的职业。辅导员只有按照职业标准和制度来要求自己,朝着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这些都是作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保障。
我们学院作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对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精神的培养一直走在同类兄弟院校的前列。在这次辅导员暑期培训课上,李斌副院长就做了“努力提高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报告,从国际化的视野,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做好学生工作的必备的素质,以及培养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精神的重要性。
在我们这次培训班上,还请来了全国十佳高校辅导员皇晓东老师,他与我们分享了作为一个高校政治辅导员十年来的工作历程,他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投入了深切的情感,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其实,我觉得皇晓东老师之所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精神,这是他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保障。
二、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是做好辅导员事业的重要前提。
《易经》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如果说我们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是临时跳槽的一块跳板,那最多称之为职业而已;但是我们做辅导员工作如果不仅仅停留在为谋生为工作而工作的层次了,我们做学生工作更是为了培养祖国未来的高素质高道德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愿意把他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来做,这就可以称之为事业了。
但是由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障碍,如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待遇不高、晋升通道不畅、培养培训机会少等,造成了辅导员工作要称之为大家的事业很长的路要走。通过一周的暑期培训,让我得出来这个一个理念: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是做好辅导员事业的重要前提。
这里说到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包括两点:一是对于辅导员这项职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有这样一句话:“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以前,我们一直有着尴尬的身份,好像我们既不属于行政人员,也不属于专业教师,我们是游离在正规队伍之外的人员,而且我们这支游离队伍还人数还颇为壮观。就是国家教育部的文件中的这一句话,就给我们正名了,好像我们已经有了身份,这就是一种最大归属感和认同感。随着学校对我们这支队伍的重视和培养,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对职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培训期间,学院院长刘晓、党委书记罗志都给我们讲课,从高层次大环境背景下给我们讲述了如何做好一名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有特色有水平的辅导员。
2006年来到学校,我从研究生毕业到高职院校当辅导员,从当初巨大的心理落差到如今的不亦乐乎,认为找到了自己一条合适的道路。这其中除了对辅导员职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外,同时也是对学校不断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过程。学校在创办全国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同时,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发展,同时也对我们这支队伍付诸了许多的心血。学院总是想各种办法让我们这支辅导员队伍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让我们认同自己的职业,并热爱自己的职业。我们也越来越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我们做好辅导员事业的重要前提。
三、加强学习与培训,是做好一名高职教师的持续动力。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而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学习与培训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做好一名高职教师的持续动力。
辅导员培训篇2
上午好!
我是电子系的新聘辅导员——蒋翅辉,非常感谢学院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有幸和大家一起分享暑假辅导员培训的心得。在为期5天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听专题报告、参与案例研讨、大会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探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思索着辅导员工作的重心与责任,同时也享受着活动带来的启发与乐趣。
这次培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既有各位领导和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又有部分专题首次尝试采用“沙龙”形式展开,以嘉宾交流、现场提问互动为主要形式,以开放的形式来探讨学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专题报告水平很高,具有非常强的实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有点又有面,既有政策宣讲也有个案分析,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经验的介绍与交流,让我们对如何在全面实施学分制条件下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如何进行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也必将提高我们预见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沙龙活动中,与会的嘉宾不仅和我们分享了担任辅导员期间的点点滴滴,还将多年来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拿出来与我们一起交流,这些宝贵经验的倾囊相授让我们如获至宝。
这次培训对我们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的契机,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和参与沙龙活动,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辅导员工作所承载的使命,对怎样做好一名辅导员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李斌副院长在《努力提高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专题报告中提出辅导员工作要积极推行“四化”,即表格化、职业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想顺利、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就需要将这“四化”的理念切实贯彻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标准化”要求我们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做事有章法,效果可衡量。“表格化”需要我们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以进程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严格执行,确保工作有序进行。一个人没有表格化,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表格化可以提高执行力。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可以化解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管理时,需要对工作目标、对象、任务等进行细分,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认真贯彻“精细化”的理念。通过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辅导员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不计得失,当好培养学生的引路人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地达到,教育学生既会做事,更会做人。
随着我校学分制改革的深化,行政班级功能越来越淡化,这给我们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促使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反思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管理,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们达成了以下的共识。
1、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辅导员要秉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竭诚地为学生服务,用自己的“爱心、热心、细心和责任心”去感化和影响学生,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正如刘洪宇副院长所说“用力做事只能做到合格,而用心做事才能做到优秀”。
2、积极探索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式。
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有三分之二时间度过的学生公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区域外,现在它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因此我们的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要牢牢抓住这块阵地,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走进学生公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广大学生团结在组织的周围,让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
3、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的聚合机制,促进竞争力创新力形成。
近年来,文化管理促进了我院学生竞争力与创新力的形成,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达800多人次;在2010年沙盘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了全国高职组冠军;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我校学生与知名大学学生同台竞技、不惧强手,获得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团队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学生工作必须抓住推行文化管理的机遇,围绕学分制改革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学风校风建设、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学团组织建设、学生社团管理、学生媒体建设、网络德育、学籍管理、学生事务工作等具体工作中贯穿文化管理的理念,通过文化内涵的阐示与建设提高学生工作的层次与水平,较好地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职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辅导员培训篇3
1.1缺乏制度与经费保障
虽然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也给予了重视,也出台了一些文件并开展了一些示范性培训活动,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制度。部分高校的领导把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当做是一项任务,仅仅是简单的应付了事,走过场,消极对待辅导员培训工作,没有将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纳入到整个教师队伍培养的规划中。由于高校辅导员本身事务性工作非常繁杂,一般都处于24小时随时开着手机待命状态,即使有培训活动,也是在参加培训活动的同时还继续工作。另外对于高校辅导员培训管理的相关制度也不严格,特别是相关的考勤制度难以正常严格执行,高校辅导员们即使有心参加培训,也常常请假去处理学生工作,导致培训工作不能正常地持续进行。此外,无论是聘请专家授课,外出参观学习还是参与专题类的科研活动,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相对于高校学术骨干和专任教师的培训,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仍然比较低,虽有一部分费用会用于辅导员培训工作,但培训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求,这导致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只能简单开展或是在小范围开展。因此,大部分高校因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为了节省开支,一般只会在校内开展一般性的辅导员培训,或是针对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任务象征性的开展辅导员培训或是派个别辅导员外出参加培训。
1.2培训内容缺乏细分化
从培训的内容上看,高校辅导员培训基本都是采取“大锅饭”的形式,没有针对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新入职辅导员和资历老辅导员进行培训细分。“大锅饭”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辅导员工作的需求,也不能促进辅导员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的培训基本都是针对所有辅导员统一开展,辅导员因为职位、类别等不同,对于培训的需要也大不一样。如非思想专业的辅导员更多的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培训,思政专业类的辅导员更多需要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新入职的辅导员更多需要辅导员基本知识和工作技能方面的培训,资历老的辅导员更多的需要学历学位和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等。而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一般限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基本都是理论和原理的简单阐述,培训内容过于主观化和理论化,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辅导员参加培训后也不能更好运用培训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此外,诸多高校在选派辅导员参加部级、省部级培训时一般都是考虑工作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甚至把这种培训活动当做是对辅导员的一种奖励或是福利,而不是针对有培训需求的辅导员。表现一般的辅导员有需求但很难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培训,而这类高层次的培训正是普通辅导员所需要的,现实的安排与辅导员的实际需要发生冲突。这也极大的影响了辅导员培训的效果。
1.3培训方法墨守成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部级或省级的辅导员研修基地还是高校内部开展的培训基本都是采取课堂教学、报告、讲座等传统的方式,一般表现为专家讲授、辅导员听课、理论讲授、知识传授等,这种“满堂灌”培训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辅导员工作复杂化多样化的需求。现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领域和范围和原来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已大不相同,从原来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与管理、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就业创业职业观的指导等多方面,成为一项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工作,这要求辅导员掌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越来越多,而这些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需要采用更为先进、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的培训方式方法。此外,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年轻人,这类人群活泼好动,相对喜欢互动而比较自由的教学形式,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倾向于寓教于乐的方式,传统的课堂让他们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感到压抑,培训的效果不是太理想。
2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对策
2.1建立健全高效辅导员培训制度,保障辅导员培训经费投入
目前高校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不够完善,或缺乏可操作性或不能严格持续执行。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保证其可持续进行。各个高校应设立专门负责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管理机构,可以具体交由学工主管部门全权负责。学工管理部门要制定一整套的辅导员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培训做出细分计划,并以文件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把辅导员的培训作为高校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按照计划正常有序地开展培训工作,并做到跟踪检查落实,增强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与持续性。此外,高校要设立辅导员专门的培训经费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形成培训工作管理预算、计划、结算等体系,由学校的学工管理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和学校领导共同统一审批管理与监督,以保障辅导员能够享有与学术骨干、专业教师学习培训同等的经费使用,并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培训经费比例,加大培训投入的力度。如果出现培训资金相当不足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专任教师进修学习补助的方式方法,由学校和辅导员双方以不同比例共同分担培训经费。
2.2科学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内容
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内容的层次和类别对培训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科学设计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辅导员培训内容,才能根据辅导员实际的需求,使培训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实效性,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针对新入职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重点内容是入门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其尽快完成辅导员的工作角色转变,掌握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同时可适当安排一段时间的岗位实习,以老带新,面对面的传授一些工作经验和技巧。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项技能的培训,应建立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可以采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专题报告会、专题工作交流会、社会实践、社会考察讲座、短期集中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党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舆情管理、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向辅导员传递该领域最新的发展状态和研究动态,拓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老资历的辅导员重点是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方面的培训。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辅导员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深造,提升他们的学历。同时增加科研、写作能力方面的培训,鼓励辅导员加大科研的力度,把自己优秀的工作经验转化为文字表述并,不断地往高职称方面努力,积极培养一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资深专家。
2.3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辅导员培训工作都是完成任务式的例行公事,走过场,基本都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或是简单座谈会,极大的影响辅导员培训开展的成效。高校应积极借鉴优秀企业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趣味性、灵活性,寓教于乐,结合辅导员培训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活动观摩、拓展训练等,让辅导员在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中完成专业知识的累计和工作技能的养成。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打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力开展网络培训,充分学习辅导员网络培训精品课程,以满足不同类别辅导员学习需求,建设更加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培训方式。
2.4其他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应积极吸收辅导员培训研究最新成果和优秀的先进的实践经验,组织编写贴近辅导员工作实际的系列教材,制作课件和教案,逐步建立理论学习、能力训练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教材和课程体系。重点打造精品培训教材,形成精品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全国高校辅导员联盟或是省部级高校辅导员协会,打破学校间的界限,建立跨学校、跨地域的辅导员交流平台,积极推动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业务、专业技能、学术研究、学历晋升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
3结语
辅导员培训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一些大学生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选择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情况、问题是社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无不刻着时展的烙印。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同行者,既需要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更需要引导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无疑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高校辅导员把好“两道关”,一是入职门槛,二是职后培训。事实上,就目前的现实而言,职后培训是高校辅导员成长的最为重要的路径,因为我国高校并没有开设“辅导员”这一专业,所有入职的辅导员都只是具备作为“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要求,而缺乏作为“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职后培训就是对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弥补和提升。但纵观近年来的各地高校辅导员职后培训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当前辅导员的培训多以上岗前后的一次性短期集中培训为主,没有形成培训的制度化和系列化,这无疑将制约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升。
一、一次性短期集中培训的弊端
(一)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
制定培训目标是培训的前提,是具体实施培训的重要环节。培训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具体、贴合实际,将直接决定培训的效果和效率。鉴于当前的培训主要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因此,为什么要开展培训?通过培训期望提升辅导员哪些方面的能力?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培训之初进行细致的思考、做出明确的定位,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成效性。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辅导员的培训呈现出“走过场”的特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大大降低了培训的实效性。
(二)培训内容选择不明确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所进行培训,多为人职初期的“上岗培训”,培训内容多半以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劳保福利待遇等所在院校基本情况的学习为主,辅以一般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大学生心理状况介绍等业务知识的学习。这类通识性的培训内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新进辅导员对将来工作的环境和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但却无法实现针对辅导员素质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更无法为辅导员在其职后提供持续的支持系统。
(三)培养机制建设不完善
由于短期集中培训是单次的,独立的,即便是某个辅导员有机会连续参加培训,但由于培训与培训之间没有延续性和连续性,培训机构无法为辅导员个体建立培训档案,参训者本人也无法实现培训内容的衔接与连贯,这就有可能使培训总在低水平重复,无法引领辅导员走向专业发展的深水区,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
(四)培养方式选择不丰富
据调查,在辅导员的短期集中培训中,所采用的培训方式以“专家授课”和“分组讨论”为主,而鲜用“团队训练”、“模拟实习”、“案例分析”等参与性较强的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受培训时间所限。相对来说,在单位时间内,专家授课的形式所传递的信息远远超过参与性高的其他形式;二是受参训者的知识背景所限。由于所有初入职的辅导员都是“非专业”人士,对于胜任辅导员一职所需要的应知应会知识还处在感知阶段,在任职初期,无法实现高度参与。
(五)培训时间不足
培训时间不足,一方面是指单次集中培训的时间不长。根据对南昌市域内高等院校的走访与调查,我们发现,参与培训次数最多的为4次,培训时间最长为9天。而另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我国辅导员接受培训的平均时间(5天工作日)是43.5小时,在40小时以下的占49.3%,超过120小时则仅有5.1%。如此短暂的培训时间注定了培训的深度是不够的,因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改变或提升一个人的能力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对辅导员工作价值的再思考
(一)辅导员工作重要且必要
辅导员最主要的工作责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前,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而多变,丰富的网络资讯和多元的文化碰撞,使青年学子置身于选择的洪流当中。应该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定位自己的人生?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个体的价值?这些常见又深刻的问题时常困扰青年学生,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而辅导员就是青年学子在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陪伴者。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就是把青年学子的思想、道德、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青年学子学会运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认知外部世界,发展起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众所周知,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人格品行对子女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上大学后,来到这个陌生的大家庭,辅导员就成为青年学子的第二任父母。辅导员的人格修养品质、思想道德观念、工作作风、一言一行都会成为青年学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青年学子不仅需要一个人生的航标,牵引指导自己的路,更需要一位思想、生活上的良师益友,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要求,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疑惑给出解释、提供答案。因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学子,辅导员的工作重要且必要。
(二)辅导员工作重要且不可或缺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办学层次、办学形式较之精英化时代都有显著变化,特别是大学生在校人数的急剧增加,向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辅导员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排头兵”。作为连接学校与学生相互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辅导员要将把学校的意志,如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容、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学生管理的规定以及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办法和措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在学校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把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思想与道德状态、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学校层面,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这种上情下传和下情上达的过程中,学生和学校在各方面实现了信息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而辅导员的工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三)辅导员工作重要且不可替代
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载体与学生互动,因而他们能够最快地发现并掌握青年学子的思想动态、发现潜在的问题,进而可以在第一时间采用合适的形式,给予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指导,规避事态朝负面发展,将问题制止在摇篮之中,守护青年学子最终成为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更值得一提的是,辅导员的不可替代性还体现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人,辅导员可以对青年学子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进行有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开展目标教育,根据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帮助学生确立个性化的发展目标,进而建立个性化的知识储备。辅导员可以全程参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使青年学子的大学生活有目的、就业有方向。
三、对辅导员职后培训的再思考
(一)明确辅导员职后培训目标
辅导员职后培训目标是在进行培训活动前就应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培训效果,是实施培训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辅导员职后培训目标贯穿于辅导员职后培训的全过程,是辅导员职后培训的灵魂和核心。因此,要做好辅导员的职后培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培训目标。
当然,依据辅导员所处工作阶段的不同,其职后培训的目标也相应地应有所不同。例如,新进入职阶段的培训目标在于树立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意识,激发他们对辅导员这份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开展辅导员工作奠定基础。而在日常工作阶段,辅导员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工作实践,因此,本阶段的培训目标主要是通过综合素质、知识拓展和工作技能等培养,使辅导员能够根据时事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工作方向、调整工作方法,以持续胜任工作。当辅导员个体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从业满三年以上,他就进入其职业发展的提升阶段。该阶段的培训目标应该确立为全面提升辅导员的育人水平和工作能力,激励辅导员向实践研究型转变。
(二)以胜任力为依据选择培训内容
大连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赵耀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辅导员的胜任力问题做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培训需求的分析统计,他的研究认为,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的内容可以按照六项胜任力的分类从内外兼修、人职匹配等方面上进行设计确定。在他的研究中,内外兼修指培训的内容要全面覆盖外显的以及内隐的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问题处理能力及职业品格在内;而人职匹配是指,培训内容应密切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在他看来,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态度、适应性问题、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服务于不同年级的辅导员其所需的胜任力结构也是不同的。例如带新生的辅导员,其外显的胜任力结构中的知识储备必须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党团知识,其能力储备应包括表达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而在其内隐的胜任力结构中则需要具备服务意识、工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具备这些胜任力素质,辅导员才能够帮助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完成由依赖父母的中学生向独立生活的大学生的转变。而负责二、三年级的辅导员,则特别需要在公平意识、应变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总之,培训内容的选择和开发一定要有问题意识、目标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培训真正满足参训者的需要。
(三)建立连贯长效的培训机制
建设基于培训需求分析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评价的连贯长效的培训机制(见下图)。从图中可知,连贯长效的辅导员培训机制首先应对辅导员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适宜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同时根据事前制定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员培训,并对辅导员培训开展科学的效果评估,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和反馈,为下次辅导员培训需求分析提供实践基础,如此循环往复,构建起连续的、长效的培训机制。
(四)选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
辅导员培训篇5
[关键词]接受机制;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
一、问题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政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广大辅导员也对培训的效果存在异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应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接受机制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以接受机制理论融入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过程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的新模式、新机制,接受机制理论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分析
当前关于接受机制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道德的生成。但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接受机制理论同样适用。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接受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建构性。虽然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着定期培训等,但实际效果的最终取得还是要靠辅导员自身期望的接受程度。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的接受过程,是将培训的内容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职业素养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工作成绩的实然过程。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过程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准备过程
准备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接受主体自我准备,即接受主体出自于各种需要,如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等,而对于职业素养培训的各种信息有所心理期待。二是学校通过氛围营造、信号释放等积极有效的方法,将蕴含着各种先兆信息,向接受主体作出调整暗示,以便激发辅导员潜在接受心理,从而为传授的实施提供对象保证。
(二)传授过程
所谓传授过程,是指传授主体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通过接受中介将接受客体即培训内容作用于接受主体的过程。在现在某些高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中,大多流于形式,照本宣科的将文件、材料进行宣读,实效性很差。实际上,我们认为,辅导员培训的内容的传导活动是双向平等的互动过程。传授主体的情感才会是也才能被认为是真挚的,才会从心理上拉近传授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距离,接受主体才会从内心对传授主体给予认同并进而接受其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体。采用的形式可以为学习心得交流、队伍内部骨干谈体会作报告、学校党政干部授课和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由于传授主体在传授过程中起着相对主导作用,因此,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以及接受环境的选择都会对辅导员的接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理解过程
理解过程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辨别和识读的过程。当作为接受客体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信息反映到接受主体的大脑中后,接受主体就会对接受客体做出最原始的判断,并对传授主体的意图性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内容的与己相关性进行识读,以提升其信息接受的质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理解过程主要受到接受主体认识能力和需要的影响,如果接受客体能满足接受主体的某种需要,在接受主体凭借自身较强的认识能力加以解读的基础上,就能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接受客体;反之,则会对接受客体产生片面和主观的理解。同样内容的客体信息对不同的接受主体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理解,就是因为接受主体的需求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基于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对于所掌握的培训内容应该进行充分的理解掌握。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莫测,这要求高校辅导员的理解、分析能力必须提高,只有充分、正确的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对培训内容进行选择。
(四)选择过程
选择过程是接受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授主体所传递的辅导内容进行筛选、过滤,使之进入思想库的过程,这是接受主体的理性反映过程。接受主体作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主体,会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的积淀,对于传授主体传导的信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是必须经过自身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群体会将各类客体信息进行分类.接受主体会对那些肯定性信息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情感的跃动,进而积极地予以吸收,使之进入自己的思想库;而否定的信息则被接受主体冷落和排斥。笔者认为,现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高校辅导员要完全认同培训的内容也是不可能的。一个称职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对自己目前的短处有一定的认识。
(五)整合过程
整合就是接受主体对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培训信息容纳、加工、整理、融合,进而归置为自身思想观念的重构过程。当培训信息与接受客体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具有指向一致性时,该信息就会被建构到原有的思想观念结构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化;而培训信息与其原有观念指向不一致时,整合的力量便会打破原有观念体系的边界,重构原有思想观念结构,使其适应传导应该具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性质和要求,这种现象称之为顺应。接受主体的职业素养正是在同化、顺应、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但在建构或重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思想观点并不牢固,其正确与否不以接受主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本真性为标准,是否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正确有序开展作为标准。
(六)内化过程
内化过程是接受主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在对职业素养内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建构为自己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接受职业素养内容信息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经过整合加工后的信息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后,接受主体要通过反思、自省等方式,进一步将接受客体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并融入情感意志,使认知不断深化,以实现稳定的思想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外部活动,通过环境影响来帮助辅导员群体接受培训内容。(七)外化过程外化过程是接受主体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形成的职业素养认识自觉转化为自身工作行为,并经过社会生活的验证,在劳动、生活、交往等过程中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我们说,内化是接受的重要一环,但内化并不意味着接受的完成,外化才是接受的实现形式。内化与外化这两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只有相对意义,不能截然分开。当前在许多学生的面前,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形象是不一样的,辅导员老师只是社会老师,是管生活的老师,而不是传授知识、教授生活经验的老手。辅导员自身在自身职业素养提高之后,需要进行外化,当职业素养层次提高以后,辅导员教师可能将所接受到的心得想法、意识带到他们工作中去,他们的工作将更有理性、更有章法,更能用理性的思考的品质影响学生,自身在学生中的“形象”也会得到提高,也愿意听从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三、结论
辅导员培训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铃铛”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新入职辅导员岗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做学生全方位的“辅”“导”“员”
——2020年新入职辅导员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张新,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现任学生工作处助学办公室科员。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辅导员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是一件光荣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新进辅导员,在没有培训之前,我简单地认为辅导员只是一个学生管理中的辅助角色,从事的工作仅仅是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督促学生学习、协助解决他们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等一些琐事。但是,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通过各位老师关于辅导员工作实务、常见问题、经验分享的介绍,让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深感辅导员工作的艰辛与责任。因此,通过这3天的辅导员培训,我对辅导员有了新的认识:
一、从工作作用的角度全面认识辅导员的“辅”
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出发,辅导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引领,这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杨蓬处长在培训中强调,辅导员不是学生的“保姆”,除了帮助解决相关学业、生活问题外,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好思想价值引领。在培训学习中,对于王建东老师讲的,大学生面对互联网信息的影响,存在对历史英雄人物的错误解读、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思想弱化的问题,都是我们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作为辅导员如何做好理论引导,让学生有耐心的听进去、学下去,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在现实中,我们需要自身做好基本功,作为非思政专业的老师我还需要“补太多的课”,今后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足够的理论支撑才能指导学生,真能起到“辅”的作用。
二、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深刻认识辅导员的“导”
辅导员要加强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面对许多不同的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辅导员需要具备全面的处理问题能力。在郭双院长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培训中,让我更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之前做学生的我,并没有了解到学生间存在这么多的情感、心理问题。但通过培训,让我明白作为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的重要性,真正能够为他们的心灵思想引“导”。
三、从岗位身份的角度清晰认识辅导员的“员”
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记得副校长冯多在讲话中强调,今天我们带的这些学生,在许多年后都是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今天我们能够培养出一批什么样的人,也就决定了明天我们国家的样子。所以,作为辅导员不仅仅是老师这么一个角色,更承担伟大工程的“施工员”、伟大事业的“质检员”、伟大斗争的“战斗员”、伟大梦想的“服务员”的职责,为国家培养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一线,许多具体工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念,如何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如何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充实理论知识;严明工作纪律,诚以待人、严于律己;工作中增强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例如在彭杰处长的讲话中强调,学校对于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视,今后还会有“辅导员工作室”等一系列活动,大家作为新入职辅导员应该增强学习能力,发挥自身优势,将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加强理论知识,积极申报项目,学习先进典型。
总之,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深知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也使我认识了所肩负的光荣而伟大的历史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身作则,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讲究工作方法。勤奋工作,富有奉献精神,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坚守教育初心永葆育人情怀
——2020年新入职辅导员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李子玄,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现任水产与生命学院2018级辅导员。
2020年12月,我参加了学校新入职辅导员岗前培训班。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通过基础培训课程和户外素质拓展等形式,围绕当前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常见问题解析、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等进行了学习与探讨,感悟颇深。让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了一个更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也体验到了辅导员之间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内涵与价值,这些将对自己今后在水产与生命学院有针对的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立足本职工作,加深认知理解
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各位培训老师在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学生管理及评奖评优实务、大学生资助政策、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政策及保险业务办理流程解读、征兵工作流程、智慧团建工作、第二课堂月份认定工作等层面的讲解,尤其是通过四名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老师的精彩分享,使自己对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让我感受到辅导员不仅是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上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在未来任职水产与生命学院的辅导员过程当中,我将立足本职工作,深刻认识自身工作的内涵与价值,深入学生群体并融入他们。尤其今年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之下,高校日常学生的管理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抗疫情、稳秩序、保教学成为了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我不仅要密切关注疫情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的新发展和新动向,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学生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和工作态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僵化、不停滞,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身心更加健康,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创高校大学生工作新局面。
二、服务理念常在,工作常做常新
在岗前培训的启动仪式上,副校长冯多为我们全体新入职辅导员做了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题报告,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高校辅导员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新时期大学生工作,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者,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力者及学生健康安全的守护者。作为水产与生命学院的辅导员,在未来我要常怀服务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专业学习的兴趣、创新发展的冲劲以及使命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尤其要探索00后大学生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争做到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业上辅导学生、行为上教导学生、心理上疏导学生、就业上指导学生。
同时,我将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活力与激情,用心去探索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其成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策划者。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工作细致、态度端正、创新性强,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使学生怀有“一次师生缘,一生师生情”的情怀。
三、提升业务水平,加大创新力度
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比较多,这就往往会造成我们只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杨蓬处长的精彩报告,使自己充分认识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能沿用以往简单而又粗暴的做法而不顾大学生思维方式新的发展特点,应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创新载体,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采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交往实际、社会实际,实践育人,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郭双院长关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主题报告,使我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将对我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思想上偏激、心理上脆弱的学生需要我们特别关心,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
四、瞄准努力方向,认真做好规划
正如王建东老师所讲的那样,辅导员是把每个学生改变作为自己人生的事业,这样的事业是在重复中成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从这个基点出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自己的工作方向,并为之不懈加以努力。
(一)是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专业知识的储备
通过向书本、向网络拓展学习渠道,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向富有经验的辅导员请教,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自己处理应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层面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是善于观察和分析,及时总结辅导员工作规律
在日常工作中,善于把握工作重点,多观察、勤思考,全面把握学生动态,做到日常工作具有预见性,进而提高辅导员日常事务的工作效率。
(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渠道
辅导员培训篇7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辅导员培训个人总结
我于__月__日-__日在__大学参加了__省高校辅导员培训班秋季第四期的培训,获益匪浅。感谢省教育厅,感谢__大学,感谢母校,让我有了这么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从教育厅领导的讲话中使我倍感辅导员职务的意义和责任的重大;从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葛宝岳副教授的报告中,使我明白辅导员从事的是感动心灵的事业,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技术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__大学学工部部长戴国立老师《学生应急事件处理的策略与方法》的报告给了我深深的启示;__大学教育学院葛坤英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报告则具体指明了辅导员工作的道路。同时在这次培训中,除了听报告,还有会下座谈交流,还有文娱联欢,更有难忘的素质拓展训练。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培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多触动和感慨,在加深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更增强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良心上的工作。教育部第___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要求第一条便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将辅导员工作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这一服务性更加使我觉得辅导员从事的是良心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态度和处理学生事件的方法上。涵盖热心、耐心、公心、爱心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共同作用。
比如我现在带的是大一的学生,新入校门的他们是怀着无限憧憬走进大学校门的,对大学里的各项事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怎么来规划大学生涯,不知道如何度过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时光,这就需要辅导员下功夫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这个阶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上文化多元思想多流的渗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时不时地会困惑,会迷茫,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名人生导师来进行指引。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就需要来担当引路人这一角色。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心态,拿出十分的热心,密切___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学生困顿的时刻,在学生疑惑的时刻,在学生艰难的时刻,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还记得素质拓展训练中那段生命之旅,正是因为有一双无论在平坦的泥地还是在陡峭的山路,无论在铁丝网下还是在独木桥上都不松懈的手,才让广大女学员感动得痛哭流涕。我想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充当那双手的作用,陪伴学生度过大学四年。同时,在学生有思想问题找你解决的时候,要做一个最好的倾听者,同时给与真诚的建议。他们的思想可能比较天真,可能比较不成熟,这就需要辅导员耐心地听,耐心地讲,而不要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浮躁的情绪,真正做到情为学生所系。
之所以说辅导员是一份良心的工作,还表现在奖学金的评定、助学贷款的核实、助学金的发放上。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公心和爱心。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学年评优奖先,使奖学金真正落实到优秀的学生。同时认真核查贫困学生实际情况,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使助学金真正发放到他们手里。鼓励贫困学生不自卑不心虚不攀比,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总之,真正做到利为学生所谋。
第二,辅导员工作是对能力的挑战性工作。这个能力包括了协调力、应变力、沟通力,具体指的是协调上级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上通下达的能力,应变学生___的处理能力,沟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
就协调力来讲。从事辅导员工作两个月以来,虽然时间还很短暂,但已经真切地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助学金、越冬补助等贫困资助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学校规懂校纪知校史、学习___大会议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编排班级、宿舍、学号,选任班干,___活动等日常管理工作,这些都成了辅导员工作中的必修课。这就需要应对学生处、教务处、党委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布置,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若不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则充当不了桥梁这一角色。
就应变力来讲。学生工作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的,虽然日常管理还能找到一些固定的模式,但总排除不了___的可能。面对___,要求辅导员做到沉着冷静,第一时间上报,从大处着眼,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
就沟通力来讲。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需要交流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让学生满意,是否被学生接受,在学生不好意思向老师反映的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作为中间人协调。同时辅导员也应经常向老师了解学生的上课表现及出勤情况。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辅导员就要积极解决调和矛盾。维护年级学生的和谐、稳定。
第三,辅导员工作要求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要求便是自身政治强。必须与时俱进,___国内国际时事政治,___国际局势的发展变迁;主动并经常学习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理论指引自身的行为。“学高仅能为师,德高方能为范”,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成为一名令学生尊敬和钦佩的大学良师益友。同时,科学文化的加强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先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作为与他们打交道的我们也要具备较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有更多交流的话题,更准确地为他们引路。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比如我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就要在工作中把这一门课尽快补上,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技术,掌握教导方法,应用到做学生工作的实践中,指导工作有序地开展。
另外,在此次培训中,另我感受较深的一点还有,专职辅导员未来方向的发展。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也被推上了一定的高度,受到越来越多的___。教育部提出鼓励专职辅导员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些都使我很受鼓舞,坚定了从事这份工作的信心。
短短的五天培训结束了,我们学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彼此学生工作经验的交流中,在令人捧腹的文艺娱乐中,在触动人心的拓展训练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欢声笑语和瞬间感动,而是同为学生工作者的那份认同感和责任感,那份为人师表的沉重和坚毅。
辅导员培训篇8
一、培训对象:
全院新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及学生助理。
二、培训目标:
通过集中培训,使新任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助理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工作的要求和职责;学习如何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党团组织活动,抓好学生宿舍的管理,掌握国家资助政策及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工作等等方面,以便尽快提高业务能力,提升我院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促进我院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培训时间及地点:
时间:8月15日至8月17日三天
地点:学术报告厅
四、组织办法和要求:
1、以分院和宿管中心为单位,于7月1日前组织报名参加。
2、原则上各培训对象都要求参加培训,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要办理请假手续。
3、严格考勤制度和学习纪律,缺席三次以上者考核不合格,不予上岗。
五、培训内容及安排:
时间
培训内容
主讲人
地 点
8月15日上午8:30
开班仪式
学工部部长
郭志江
报告厅
8月15日8:40-11:30
第一讲: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与使命
8月15日14:30-16:30
第二讲: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机械学院党支部书记江长华
报告厅
8月16日8:30-10:00
第三讲:如何做好宿舍管理工作
宿舍管理中心主任 焦江福
报告厅
8月16日10:10-11:40
第四讲:如何指导班级团支部开展工作
院团委副书记
洪旺元
报告厅
8月16日14:30-16:30
第五讲:国家资助政策解读
院资助中心主任王贤明
报告厅
8月17日8:30-10:00
第六讲: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处理
院心教中心
王思老师
报告厅
8月17日10:10-11:40
第七讲:教师压力与情绪管理
院心教中心
周燕琴副教授
报告厅
8月17日下午
学习讨论
辅导员培训篇9
路途不算遥远,但过程略显艰辛,我和我的丁领队从本溪-沈阳-葫芦岛北-葫芦岛-兴城辽工大后门-行政楼,各种折腾。
到达目的地时很崩溃,不过惊喜也是有的,办理完报到手续,肖叔亲自开车送我们去的住处,就是传说中的海景房。上次辽大培训住宿舍吃食堂,这次辽工委给安排的吃住还真是相当不错了!
第一天的培训内容强度很大,上来就是团队拓展训练,幸运的是天气是给力,有风的多云天~因为紧张的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上午我们竟没留下一张照片;下午互相捕捉几张,留下纪念。这一天的活动如果细说几百字都说不完,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动,总结一句话---没有我们“连众”小队完不成的任务,这一天我们14个人凝聚在一起,便不曾再分开。
辅导员培训篇10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专业化职业化
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在要求。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密切相关。做好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研究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笔者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以上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辅导员培训培养目标
目标是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手段。因此,要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使辅导员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也不是单纯地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而是要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使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势在必行。所谓“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应当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掌握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1]。这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内在规律、特定的工作职责和特有的工作手段,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就必须系统地掌握反映其内在规律的专业理论和能够熟练运用其工作手段、全面履行其工作职责的专业技能。同时,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需要在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实际,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而是一项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且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培养。
所谓“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附带性的工作,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职业岗位[2]。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性要求。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其内在的特殊要求,普通教师受到学科领域的局限,无法综合、系统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而以上内容都是辅导员岗位的基础性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辅导员岗位具有不可或缺性,非专职不能做好,从业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非专人不能深入。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职业性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构成的层次性、复杂性日益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凸现,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有一批政治方向坚定、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专门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并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的事业,扎实工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紧密联系的。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提升。
总之,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明确了这一目标,也就明确了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内容。
二、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主要路径
1.开展专业培训。多年来,各地高校积极开展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体系。[3]一是上岗培训。每年都组织新聘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优秀辅导员代表进行业务辅导。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任务,初步掌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使他们尽快符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日常培训。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一般高校每年都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项业务辅导或培训,组织他们听取形势政策报告、专家讲座,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引导和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三是专题研修。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情况,经常组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辅导员骨干,开展专题研修,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具体指导。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常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危机干预、大学生管理沟通、大学生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学生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等专题研修,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学位进修。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高教硕士的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不仅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且使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2.进行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在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系统理论培训的同时,着力组织和指导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放手工作、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并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强能力、展现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4]。一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导师的作用,引导他们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领域,辅导员应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善于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理论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生生活领域,高校可以选派辅导员担任“学生生活园区指导教师”等,让辅导员经常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了解学生实际,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在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辅导员应兼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社会实践领域,辅导员应在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的同时,亲自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辅导员全方位、全过程地介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管理骨干的作用,并引导他们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如我校辅导员队伍在“建设新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引导辅导员们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学校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一些高校在开展百年校庆、本科教学“创优迎评”等工作中,辅导员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均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肯定。三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突击队的作用,并组织他们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着力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紧紧依托辅导员队伍做好校园稳定工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各种信息预警机制和各种突发性事件预案,及时化解了各种影响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因素,同时也使他们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3.组织科研活动。在辅导员培训培养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工作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和课题攻关,以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此外,还应逐步提升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比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增强其学科意识,努力使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本身具有学科优势,具备较为深厚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他们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针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行动研究型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相对于思想政治相关专业辅导员,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才能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风险中站稳脚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团队合作。首先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要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多角度获取资讯,开阔自己的视野,释放工作热情,发挥创新精神,有目的地开展调研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对于年纪偏大的辅导员,要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发挥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年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将好的经验总结、凝练、讨论、推广,转化为科研成果。此外,年轻辅导员还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在不同研究内容方面合作研究,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在整体上形成重理论研究的氛围,这样更加有助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5]。
三、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保障体系
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政策,办好培训基地,从而为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构建起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提高认识,奠定思想保证。切实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首先就要端正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领导干部和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低教师一等”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倾向,引导辅导员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明确辅导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职业岗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只是“过渡岗”、“临时工”,甚至把辅导员当作“跳板”的思想,纠正重辅导员的使用、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引导辅导员确立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志向;三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特殊的专业性质,明确辅导员也应当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是缺乏专业性的“万金油”,甚至把辅导员当作一般人都能从事的“勤杂工”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培养、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并引导辅导员增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自觉性。
2.完善政策,强化制度保证。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推行辅导员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辅导员各项计划任何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奖酬的相对公平。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路,它决定着员工完成目标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奖酬资源,它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6]。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薪酬水平的定位要参照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的薪酬水平。再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严管、精育、优出”原则,逐步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学习培养机制和科学发展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奖惩分明,强化期望行为。高校要利用好奖励与惩罚这两个激励手段,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办好培训基地,搭建新的平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快辅导员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加强辅导员培训,教育部自2005年以来列出专项经费连续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的培训政策,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2007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会议要求,要尽快健全基地运行工作机制,落实基地培训计划,完善基地培训工作方案,展开基地各项职能,努力推动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开展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使辅导员培训工作更具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激励着基地所依托的高校进一步做好本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良.关于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于成学.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期待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5).
[4]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 2022-10-28 17:01:54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 2022-09-26 08:59:11
环球自然日课外教育辅导问题探讨 2022-09-13 11:21:39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如何构建 2022-09-01 11:11:49
物理学科生涯规划主题辅导方案 2022-07-14 08:29:11
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价值和改革 2022-07-12 11: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