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课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3 14:32:46
辅导课篇1
一、课下辅导的“利”。
1.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提问,分析等手段,可随时搜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的漏洞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从而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可以培养兴趣,融洽关系,沟通情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的感到学生能否学好政治,不仅受到认知因素的制约,而且情感因素也时时刻刻地影响、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课下的辅导,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气氛,给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良好环境。只有师生感情融洽了,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良师和知心的朋友。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可以教学相长,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
“教学相长”,人所共知,教师应虚心善待辅导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便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业务。同时,课下辅导也是良好的课下相互学习的机会,因为政治教师同时要面对好几个班级的学生,对于某些问题,有时学社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认识或理解,这是教师充实自己的有利时机。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不断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下辅导的“弊”。
1.过度的课下辅导,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过度的课下辅导,“死记硬背”的课下辅导,不仅占用了学生们仅有的课余时间,还浪费了教师、学生的精力,导致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调节导致教师和学生在主阵地上无精打采,效率低下。
2.过度的课下辅导,会使学生的情绪低下,兴趣骤减。
如果过多的低效率的课下辅导,会使学生主次不分,即不知道是课堂重要,还是课下重要,次数一多,学生就会有厌倦情绪,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减弱,更免谈提高成绩了。
三、提高课下辅导的措施
1.重拨思路,忌简单作答。
在辅导时,学生常问:“这个问题怎样回答?”,这时教师不应该直接简单的给答案,更不能越俎代庖。而应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当“主角”,找出学生思维受阻的关键环节。例如,有一次,有几个学生讨论“人定胜天”这个命题是否成立,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同学们就过来问我这个命题是否成立?我没有简单回答,而是坐下来与他们一起讨论分析,:认为“人定胜天”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它肯定重视人的能动作用,许多成功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认为命题不能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人类的实践不一定都能达到目的。接着我分析道:你们讲的都有道理,但是,你们为什么都不对这个问题用全面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呢?这个命题有它本身的合理性,但又有它的条件性。然后让学生再讨论,再思考,从而使认识达成一致:应肯定:“人定胜天”重视人的能动作用的精华,但同时要看到这一命题的肯定是有条件的。即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具备时“人定胜天”,否则不仅不能胜天,还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应该有适当的反问,不要有过多的正面纠错。
例:下列关于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有:
a.都以私有制为基础;
b.都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c.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这道题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学生的认识难以达成一致,这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反问,帮助学生弄清这些概念。例如,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存在的经济是不是一回事?等等。弄清以上问题,也就可以排除选项bc,明确答案为ad。这样,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3.提倡探索创新,切忌条条框框。
辅导课篇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课外辅导的兴起尤为突出,并且已逐渐发展成为校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外辅导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所有学科,这其中,既有强调特长培养的艺术类课程,如音乐、美术等,也有为了强化课堂教育的文化类课程,如语文、数学等。课外辅导这一现象的兴起与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对于当前学校的教育模式,课外辅导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课外辅导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在当前课外教育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如课外辅导带给学生们的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家长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课外辅导机构,课外辅导机构自身怎样才能保证健康的发展等,这不但是政府部门、学校,也是家长、学生所共同关心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课外辅导概述
对课外辅导的研究最早始于史蒂文森和贝克,他们提出了“影子教育”的概念,随后,贝嘉对课外补习做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影子教育”的概念做出了进一步阐释。国内学者顾明远、叶澜、沈适菡等,也从课外辅导的概念、内容、任务、形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顾明远在其主编的《实用教育学》中指出“课外辅导,是优化教学全过程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打好学习基础,而且也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叶澜认为“课外辅导是对课的补充和延伸。……课外辅导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的学生补习;指导学习方法;对尖子学生作提高性指导;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的帮助;开展课外辅助教学活动,如参观、看教学影片或录像;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等。”沈适菡认为“课外辅导是照顾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
课外辅导是一个统称,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是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措施。较为常见课外辅导形式有各种类型和级别的补习班、家教。课外辅导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课程辅导;一类是兴趣才艺辅导,文化课程辅导班的学习内容与学校的学习内容性质是相同,是对学校学习内容的延伸、巩固和补充;兴趣才艺辅导班的学习内容与学校的学习内容有较大差异,兴趣才艺辅导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着重培养孩子的某种特殊才艺和兴趣。
三、课外辅导的利
(一)课外辅导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适时、适当地参加一些课外辅导,有助于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掘孩子的潜能,因为有了兴趣,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小学阶段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和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参加课外辅导对孩子自信心、意志力、团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益处。
(二)课外辅导有利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学班额大等原因,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课外辅导恰恰能弥补这些缺点。首先,课外辅导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受课程标准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辅导班;其次,课外辅导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针对性较强,教师可以就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并且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因此,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课外辅导都更利于因材施教。
(三)课外辅导能够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参加课外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减负不再是一个口号,孩子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而许多家长工作较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看电视或上网的习惯,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若利用这些课外时间,让孩子参加一两个适合的课外辅导班,不但能避免孩子养成看电视或上网的习惯,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孩子的兴趣爱好还能够得到培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课外辅导的大量兴起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其丰富的内容及灵活多变的形式确实体现出了人性化、人文化的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相对于校内教育,课外辅导正在不断地探索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路线,这也是其受到认可的一个原因。
四、课外辅导的弊
(一)家长给孩子选择辅导班时缺乏理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使得家长在选择辅导班时存在盲从心理,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有兴趣和需要才会有持续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才会好,实际上,家长却总是忽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过分依赖课外辅导。许多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钢琴家、舞蹈家;还有许多家长在替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时候,是看别的家长怎么报自己就怎么报,不管孩子是否需要,给孩子报全科的课外辅导班,不但浪费了时间金钱,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家长这种非理性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并可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二)课外辅导对孩子的成长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是由于现存的考试制度的制约,我们的素质教育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应试”。现在,许多课外辅导的存在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相当一部分课外辅导就是针对学生的考试而定,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个性也受到压抑,虽然短期看来,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综合素质却并未得到发展,这不仅有悖于儿童的天性,而且也与时代的要求不相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课外辅导的内容都是对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提前学习或巩固,等学生学到这一部分内容时,觉得自己已经学过,自认为都会了,不用再学了,就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兴趣,甚至还会打扰别的学生,这样就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不利于课堂学习。
(三)课外辅导缺乏有效监管
当前,社会上各种级别和形式的辅导机构大量涌现,但却缺乏有效的监管,其中相当一部分不够规范, 经营人创办课外辅导机构的动机只是为了营利,而忽视了课外辅导的教育性,因此带来诸多问题,如教学设备简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安排随意、混乱等,这些辅导机构广告吹得“天花乱坠”,但实际“名不符实”,孩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无论是家长对辅导班的非理性选择,还是辅导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都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我们应该通过正确合理的引导,使老师,家长,学生对课外辅导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课外辅导行业自身也要不断优化,使之成为实施素质化教育的必要辅助,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辅导课篇3
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等发生了重大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逐渐成为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向。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发现,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课外辅导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物;信息技术;课外辅导;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多是来自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满足的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措施和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实践证明,而在学生的课外辅导方面则成为人们容易忽视的地方。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学生的课外学习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高中阶段不仅学生课业繁重,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不轻松的,且代课班级较多,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选择参加课外辅导班。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独立开展课外学生,既能强化学科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以高中生物为载体,意在说明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外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助力生物课外辅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也使教师更加重视新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一言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接受的知识也多局限于课本,对外界的科学变化感知不强,造成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信息技术的推广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资源全球化的特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且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具有重大的作用。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变现也更加活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压抑的生活使得他们渴望新鲜的事物,信息技术的信息化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能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更加“合拍”,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活化”教学内容,促进师生之间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有效提高学生复习效率,为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教师在辅导学生复习时多是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复习,而这对于高中教师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时即使教师费尽千辛万苦整理出一套系统的复习方法,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却无法完全吸收,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可以帮助教师总结相关知识,把多而广的高中知识构建成知识体系,针对重点和难点还可以作出相应的解释,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第三,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可以图文并茂的展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用形象可爱的动画讲解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感知学习的乐趣。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强大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那么信息技术在课外辅导方面又有哪些强大的功能呢?
2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外辅导
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以“一题多知识点”为主要考查方式,且对学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越加重视,且每年都会保持试题的新颖性,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在学习生物时不仅要学会“看”“、听”“、言”,还要学生“思”“、忆”“、练”“、纠”、“研”,即学生不仅要在生物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还要在课下努力钻研。高中课堂教学的任务繁重,教师传授的知识多,学生无法当堂全部“消化”,课外辅导成为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生物教师的课外辅导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因材施教原则、民主主动原则、鼓励创新原则等,在课外辅导过程中教学相长,密切师生关系。但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的问题则是不同的,不同的学习成绩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疑惑,甚至有的学生虽然没有疑惑但对知识却一知半解,导致教师的辅导也无从下手。教师在课外辅导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学生也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无论是集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都能有所帮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运用信息技术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找出他们在知识认知方面的共性和异性,使制作的辅导材料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对于同一个生物知识教师需要制作多种辅导材料:首先,针对生物成绩较好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制作的辅导材料中只需包含基础的知识提要,对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进行简单提示,涉及的知识点要多且广,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起查漏补缺之作用,练习题的设计难度要中等偏上,以高考真题为主,在材料的结尾还要有对于下节课的预习,即让这类学生在课外辅导中能夯实基础知识、训练解题方法、了解新课程,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不需要在辅导材料中增加不必要的趣味性的东西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针对生物成绩一般但思维灵活、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制作的辅导材料要以心理辅导和方法辅导为主。这类学生多是对基础知识已经掌握,但在心理上或解题方法上有所欠缺,教师要承认和肯定他们的努力,协助他们找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在辅导材料中涉及的知识要全面,对于知识的讲解抛弃传统方式,从趣味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入手,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和方法,练习题的难度中等,主要以满足学生成功欲望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主,帮助这类学生稳步前进。再次,针对生物成绩不好但学习的必要却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制作的辅导材料要以基础知识为主,且知识的安排要呈阶梯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会发现生物知识并不难,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一通则百通”,而自己能很好地理解基础知识,只要自己厘清思路,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不是难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会体会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进行表扬,时刻关注他们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受老师重视的、自己也是可以成功的,一旦这类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问题所在,成绩的提高是必然的且是明显的。练习题的设计以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有可能影响学生积极性的有一定难度的试题都不要涉及,在学生进步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难度,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难度。最后,针对生物成绩不好且没有丝毫学习兴趣的学生,制作的材料要以趣味性为主。这类学生要么不在乎学习成绩,要么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他们对于学习生物动力不足,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加大力度,制作的材料同样以基础知识为主,但重点要放在趣味性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等,对于生物知识以轻快的文字进行讲解,增加实用性的知识,练习题也多以生活实际为材料,让学生明确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意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辅导资料虽然前期工作量大,但实用性强,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可以让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只需对其中个别不适应的部分稍作修改,一次付出长期收益。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课外辅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学习效率,随时关注生物前沿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还可以为教师节约出大量时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可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也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明确,课外辅导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却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获得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生的兴趣和生物成绩,切不可轻而视之,同样,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外辅导的利用教师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让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合于课外辅导之中。无论是生物课内还是课外,我们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积极乐观、能力突出的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助力学生高考,迎来精彩人生。
作者:钟陈山 单位: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邢斌,董新姣,林国栋.关于高中生物课外辅导答疑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2.12.28.
[2]马希霞.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贵州师范大学.2006.05.28.
[3]马天云.浅谈高中生物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4.13.
辅导课篇4
今天上午,肖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外辅导课。上课前,江老师把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了四个小组,我有幸和班里的体育委员吴君悦同学分在同一个组。
“同学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首歌——《蜗牛与黄鹂鸟》,好吗?”肖老师向我们提议。“阿门阿门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的刚发芽......”在同学们愉快而充满童真的歌声中,辅导课的第一个游戏开始了!
第一个游戏名叫“齐心站”,游戏规则非常简单:要求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参加,全组同学同时站在一张报纸上,而且所有组员的脚只能站在报纸上面,不能触地,最快达到要求的小组胜出。听完肖老师的游戏规则,我心想: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把一张报纸完全打开,面积也极其有限,我们小组八个人有十六只脚呀,到底应该怎样站呢?!我们全组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好几种方法,但尝试后我们还是失败了。啊,何雪洋子同学所在的小组成功啦!原来他们全组同学亲密无间地拥抱在一起,他们的身体聚集成了一个“人球”,所有组员的脚终于都成功地站在了一张报纸上面。
在落败的其余三组同学声声遗憾的叹息声中,第二个游戏开始了。
第二个游戏名叫“拣米”,游戏规则也十分简单:要求每个小组把盒子里混在一起的白米和黑米分开,动作要快,在最短时间内把白米和黑米分开的小组获胜。肖老师一声令下:“开始。”同学们犹如猛虎下山似的扑向装米的盒子。
辅导课篇5
一、重视板书格式,抓要点辅导学生
每一次课堂辅导的中心意图要明确,对学生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也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一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作业中避免同样的错误产生。例如教学江西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多彩的郊外风光》这课中,学生在画风景画中很难表现出一幅作品的主色调。那么,教师在学生做作画前,就必须出示一些失去重心的不和谐的图画效果与多展示一些名家名画作品供学生欣赏借鉴、对比。并且在学生欣赏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时机对学生演示色彩的相貌、色相。如红、橙、黄、绿、蓝、紫、黑的运用。注意用色彩画出风景中的远景、中景、近景的层次感。涂色时要注意色彩的倾向,每幅作品都有主体色相控制画面的基本色调。让它时刻提醒学生。我们还要全面考虑板书格式和设计,做到图文并茂,以简练的图形和文字,明确指出重点和难点。此外还要明确步骤,在具体辅导时,板书一般要保留到本课结束,以便提醒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利用范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让学生观看老师作画过程,这的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做法,但往往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长久地集中,更糟糕的是把学生的思维在无形中束缚了。例如教学江西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亮丽的城市景观》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学生由于要接触调配色彩的明度,比较感兴趣。老师讲解完景物在不同的光线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和调色方式后,如果还要不断的讲如何画,如何涂色,这必定使学生的思想无法集中到老师的讲解上来,而是跃跃欲试的想着去自己动手绘画。如果这时老师出示一张预先画好的铅笔淡彩绘画过程图,请学生上黑板涂色,让他们自己来总结涂色要求,并请在坐的同学当评委,通过学生的实践和观察,并加上教师的总结,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思想,又达成到了预期的效果,还避免了学生对教师的范画产生的畏难情绪。
我们还可以在作画过程中出示学生作品,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年龄特点、思想状况相近,有极大的吸引力。
三、重视作业评议,及时纠正错误
一般情况下都是下课前几分钟,用几句话品评一下学生作业上的问题,那印象并不太深刻。如果等老师批好作业再进行品评,那要到下一次,同学的印象则更少了,而且也没有当时那么注重,有错误不能及时纠正,而且改画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一节课的内容,最好是当场解决,把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在课堂辅导的过程中,及时的指出,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式:
第一,教师在巡视学生创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绘画时出现构图上偏差或是色彩运用模糊,为不影响其他学生创作的灵感。这时,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如果只是个别现象那就不必打断其他同学创作的思路。
第二,可以随时把学生有创意的、优秀的作业展示给同学欣赏(好与差),这样对照可达到及时以好促差,教师品评语言一定要以鼓励语言为主。如,这幅作品画面安排合理,色彩丰富,但如果把房子画清楚一点,背景画模糊一点,那整个画面的层次效果会更美。
第三,还可以用优秀的作业和教师的范画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了解不足之处,这时老师应让学生们能看到优秀作业的优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辅导课篇6
>> 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初次探索 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及处理 生命年轮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心理辅导课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专家的辅导课 安安的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享受挫折 心理辅导课的“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 从心理辅导课的角度探讨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心理情景剧在初中生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探索 浅谈心理游戏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合理运用 心理辅导课中心理阻抗的表征及原因分析与应对 心理咨询技能在心理辅导课分享环节中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学职业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关于青春期学生心理辅导课的几个质疑 心理辅导课“我会更好”的教学设计 亲子活动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设计及问题探究 小学心理辅导课“阻抗”现象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历史教学与心理辅导课的有效结合 中学心理辅导课的“体验——主体——发展”模式及其课堂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09.
[8]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指导[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008.
[9]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2.
[10]心理健康课. .
[1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
[12]夏海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7.
[13]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127.
辅导课篇7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阻抗;处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4-03
在心理学领域,阻抗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自来访者或咨访关系中妨碍心理咨询进行的力量或因素。从本质上讲,阻抗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触与抗拒。它常表现为人们对某种焦虑情绪的压抑,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回避,对触动某些特定事件的抵触,或是对某种行为及认知改变的拒绝等。阻抗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特定现象,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校心理辅导课属于团体辅导,心理辅导课上出现阻抗并不奇怪。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中的阻抗在性质上与心理咨询或治疗中的阻抗是一样的,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心理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妥善处理,才能实现心理辅导课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任由阻抗发展或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心理辅导课的效果,甚至会导致一堂心理辅导课泡汤。如何处理心理辅导课中的阻抗是一个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的问题,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公开的文献中尚没见到。本文试图从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对阻抗的处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心理辅导课中阻抗的表现
(一)对心理辅导教师的阻抗
这类阻抗可以出现在心理辅导课的任何环节,具体表现如下:
1. 拒绝教师的安排。在分组、活动中均不积极,勉强应付。
2. 负移情。学生把心理教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心理辅导课堂情境中,将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心理教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
3. 过多地探究和询问心理学专业知识,借询问心理专业知识回避对自己心理问题的深入探索,“王顾左右而言他”。
(二)对心理辅导活动的阻抗
1. 拒绝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是心理辅导课的必然环节,否则只是流于浅表层面的活动,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会使辅导的效能受影响。
2. 推诿。把造成问题的原因推给他人或外界因素,回避个人的原因。
3. 沉默。当课堂中涉及某些问题或环节时,以沉默应对。
4. 过度地关心其他同学的问题。对其他同学的问题颇感兴趣,不断追问和探究,转移他人对自己问题的注意力。
(三)情绪反应的过度激活
情绪过度强烈,甚至失控,在小组活动中过多地占用时间资源,影响其他同学,不顾活动规则和时间限制,赘述、啰嗦,用大量诉说代替对问题的深入探讨。
以上我们分析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表现,实际上阻抗的表现形式还不只上面这些,而且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兼有几种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对阻抗的正确认识就是心理辅导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开始。
二、 对阻抗的理解
阻抗出现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势必会对心理辅导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负性的变量,但是,如果我们科学地认识并正确处理,则可化弊为利。
(一)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
1.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目标。在心理辅导课堂上,阻抗不论以哪种形式出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辅导效果即教学目标的实现。组织教学时对分组的抗拒、拖沓、活动时偏离主题,耗费心理辅导课的时间资源和心理能量,如果不加以调控任其发展就会使辅导效果打折扣。
2. 影响心理辅导进程。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环节一般是热身、分组、活动、总结,每个环节都有其既定的任务及资源的配备。心理辅导课的时间是既定的,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也是设计好了的。阻抗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心理辅导课的节奏和进度。
3. 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氛围。心理辅导课的进行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成功的心理辅导课离不开适宜的氛围,这些对心理辅导活动起着催化、暗示、支持、唤起、维持的作用,良好的氛围大大地增强了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而阻抗则是对这种氛围的破坏。
(二)面对阻抗的积极视角
心理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处理阻抗,推进心理辅导课。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从积极的视角认识和理解阻抗,化弊为利。
1. 阻抗以特殊方式反映有价值的信息,如防御方式、活动方式、个性特点、对生活的追求,如果心理辅导教师洞察到这一点,就可以将这些转化为辅导的积极元素加以利用;阻抗也是学生满足其需要的一种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如果此时给予共情,因势利导,阻抗就具有了积极价值。
2. 阻抗是审视师生关系的窗口。师生关系会在心理辅导课堂中有所体现。不良的师生关系是隐伏在教学活动表象之下的暗礁,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就有可能凸显为阻抗。对阻抗的恰当处理,将有助于调整师生关系。心理辅导教师应创造一种能使学生自由感受情感、探索自我、体验活动的氛围,让他们和辅导教师共同完成任务,结成有效的工作同盟。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心理辅导的基础,也是化解阻抗的有利因素。
辅导课篇8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辅导;调查
一、湖南省长沙市中学生课外辅导现状
查阅相关权威资料,截止2015年年底,长沙市内合法注册的开设中学生课外辅导的机构超过200家,由于课外辅导行业具有市场大、门槛低、监管难的特点,因此各类没有注册的课外辅导机构不计其实,具体数量很难统计。本文选取了岳麓区和芙蓉区的多家中学生课外教辅机构,既有新东方、学大、马斯特、京翰等知名教辅机构,又包括笔者和同学参加过的私人辅导机构。
根据走访调查发现,长沙市的中学生课外辅导机构依据规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知名课外辅导机构的长沙分校、本地规模较大的课外辅导机构以及没有正式注册,由几个学校在职教师成立的小型培训班。从教辅教师构成上来看,在职中学教师(占到约24%)、专职教辅人员(占到约43%)以及长沙市内本科和硕士在读学生(占到约33%)。学历结构上看,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专科及以下学历占少数。从收费上来看,最贵的是在职教师的1对1辅导,收费在每节300-1200元之间,其次是培训机构和在校教师组织的培训班,每节课的费用在100-200元左右。价格最低的是在校大学生的上门辅导,每小时40-120元不等。
二、湖南省长沙市中学课外辅导市场的现状问题
通过对自己参加教辅的经历和对同学、家长、教辅机构老师的调查发现,经过整理分析,宏观层面目前长沙市的课外辅导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市场规模发展迅猛,但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由于长沙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家庭收入也增长较快,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逐年增长,特别是中学生家长,导致教辅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据统计,目前在长沙市大小的课外辅导机构达到数千家,仅在东塘一地就超过百家。例如,创办12年的三味教育,在2016年辅导人次超过到5000,已经建立了六个校区。
在课外辅导需求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下,课外辅导机构的师资力量也很难跟上。既有经验丰富的金牌教师,又有经验不足的新进教师。同时随着辅导量的不断增大,辅导老师也时常精力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课外辅导招生混乱
通常情况下,电话营销、老师推荐、宣传活动和线上广告是教辅机构招生的主要来源。其中,电话营销是重要的招生手段,它是由教辅机构通过得到在校高中生的详细资料,由专门的外呼人员给家长和学生打电话进行宣传。然而,根据许多学生和家长反映,信息的泄露造成了有时一天甚至接到十几个咨询电话,严重影响了家长的工作生活和学生的学习,引起其反感。老师推荐也是学生参加教辅的一个主要渠道,在调查过程中,有的同学反映是受到老师的压力,并不是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教辅培训。
(三)在校学习质量下降
课外辅导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正常的在校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原本课外辅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把握不好也会带来诸多的不利之处。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过分的寄希望于课外辅导,而忽视了在校学习的效率,对课外辅导的过分依赖也影响到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在校教师沉迷于课外辅导赚钱,从而对本职的教学投入经力不足,影响课堂质量,甚至个别老师为了诱惑学生参与其课下辅导,在课堂上有意保留教学内容。这些都对学生的在校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在当今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优势教育资源稀缺、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课外教辅行业快速发展,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为了进一步的完善课外辅导行业,更加充分的发挥其优势,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教育体系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一考定终身”、“一卷试天下”以及“一分定输赢”为特征的应试教育,倒逼中学生家长和孩子纷纷找“小灶”,进行课外辅导。因此,要彻底解决当今课外教辅行业的诸多问题,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二)校外辅导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
内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还是要靠教育辅导机构自身建设做起,诚信经营,完善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教育的设施设备,建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着实提高教学水平,保证辅导质量。
(三)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加强社会监督
课外教辅机构要想实现诚信经营,离不开家长、学生、行业和政府的监督。因此,应该建立起公平、开放的评价体系。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监督,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赢得市场的认同,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还是在学校,课外辅导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培养学习热情”教学理念。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让教师更加安心和专心的进行日常教学工作。
(五)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即家长的教育思想,决定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家长是决定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通过家长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家长形成对子女教育的紧迫感、焦虑感,形成一定的教育观念,从而影响家长对课外辅导的认识。学生参加或不参加课外的辅导,家长的教育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家长的观念是科学的是合理的,那他就不会在意周围的环境,会理智地分析是否要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
参考文献
辅导课篇9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团体辅导能力;评价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但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出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模式不足,缺乏师资和实践教学环境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笔者认为,本课程应以培养团体辅导能力为教学目标,采用讲授、演示、实操练习、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结合理论和实操,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能力。
一、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具有从事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方向的一门重要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能力为目标,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脱节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强调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当前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仍是主要组成部分,缺少对学生团体辅导能力的训练,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专业实践能力,导致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脱节[1]。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选择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比如,课堂中穿插模拟团体练习,可以让学生对团体辅导有直观地体验和观察学习的机会,进行分组团体实操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团体辅导能力,多种团体实践教学可以巩固专业技能。但是当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主要采用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如考试、终结性评价等,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2]。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并未关注学生参与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升级、认知提升、态度改变等因素,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致使评价结果不够准确。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单一的评价方法已经不适合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发展,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四)缺乏师资和实践教学环境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特有的操作性,需要大量师资和教学资源来配合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团体辅导课程师资匮乏,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授课,并且教师接受专业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实践仅仅是知识讲授加课堂演练。另外,因为团体心理辅导还没有被社会广泛接受,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机构较少,学生缺乏专业实践的环境,导致很多实践只能停留在教师演示的环节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前接触团体辅导的机会少之又少,不利于毕业后开展相关工作[3]。
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探究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以培养团体辅导能力为教学目标
在以往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具有从事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特点,应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4]。因此,笔者将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独立设计和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具体而言,包括三个目标:一是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二是学会团体方案设计,三是具备带领团体的能力。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是基础,学会方案设计是成功实施团体辅导的前提,培养带领团体的能力是最终目标。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门理论性和实操性都很强课程,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关实操技能,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达成此目标,因此,该课程教学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团体辅导的过程主要包括热身—自我探索—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预期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团体活动的方式,灵活地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操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积极投入。第一,讲授法。在理论授课部分,教师采用讲授法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团体实操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作为辅助工具进行知识讲授,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计算机等,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第二,演示法。观察学习是团体辅导技能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带领一个团体进行现场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可以直观地学习团体辅导中的技术、方法,为实际进行团体辅导做好准备。第三,实操练习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团体辅导的技能,而掌握技能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实操练习。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组团体练习,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训练技能[5]。第四,讨论法。针对团体演示和实操练习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修正。具体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一个共同问题的出现原因和解决办法深入探究,还要在讨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发表和不断修订自己的看法,使团体辅导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重在体验、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达成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目标。
(三)结合理论和实操的“四步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既要关注理论讲解,又要突出实践教学,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四步走”教学模式,分别是理论授课、团体演示、分组实操和课外实践。第一步包括六次理论授课,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将在第1、2、4、6、8、10周进行。理论课是学生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基础,授课内容以团体发展历程为主轴,依次讲解团体准备、创始、过渡、工作、结束五个阶段,以及团体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第二步包括四次团体演示,将在第3、5、7、9周进行。教师带领12名学生进行一轮团体辅导,其余学生观摩学习,并做观察记录。团体演示根据团体发展历程设计,包括创始、过渡、工作、结束四个阶段,分别在相应理论课后进行,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每次团体演示80分钟,之后用20分钟对团体进行反思讨论。第三步包括五次分组实操,将在第11~15周进行。将班级学生分成4~5个小组,小组合作设计团体辅导方案,经教师指导修改合格后,分组展开团体实操。每次实操80分钟,教师轮流对各小组观察记录,之后教师用20分钟进行督导反馈。第16周进行分组实操总结汇报及本课程总结。第四步是课外实践,包括团体工作坊和中学团体实践。每学期教学实践周(两周)期间,授课教师带领一组学生连续开展5次以上的团体辅导活动。同时,教学实践周期间教师也会带领学生到中学观摩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授课教师带领毕业论文组的学生需要到中小学开展6~8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通过这些课外实践,帮助学生在更深入掌握专业技能。
(四)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课程评价方式既能够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又能够有效引导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全方位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首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包括团体演示中学生的观察记录、分组实操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参与讨论,出勤情况。结果评价是对每位学生独立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进行评价[6]。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评价。团体实操中如果单由教师评价,那么学生参与似乎仅是表演给教师看,缺乏主体意识。请学生对自己参与团体、实际收获进行评价,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对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团体辅导方案的水平进行评价,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辅导课篇10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9-0004-04
一、存在的问题
心理辅导课是一种目标性、系列性、操作性较强的辅导形式。教师在辅导中对自身定位的不同,可能直接影响辅导活动的效果。许多教师已经在心理辅导课中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但是目前在心理辅导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
1.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心理辅导课,配备了教师,但是教育者由于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的不力,心理辅导活动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辅导课和德育混为一谈。有人把心理辅导课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
2.心理辅导课的孤立化倾向
心理辅导应该是贯穿于所有学科的,而不仅仅是在心理辅导课中实施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认识差异,认为心理辅导仅仅是心理辅导课的事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教学任务。有的学校除了在心理辅导课中进行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外,不再进行其他的辅导。
3.心理辅导课的教育化倾向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深入,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新型师生关系在心理辅导课中开始形成。但也必须看到,旧师生关系依然存在于心理辅导课中,且有它的顽固性,仍然以教师的教育指令为学生表现的主要方向,其主要表现为“一压、二包、三放弃”。
一压: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没有以引导、内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辅导,而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认为合适的心理状态。
二包: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表达方式、对感情与设想自主宣泄的机会,一人承包到底,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
三放弃:对那些长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有问题的学生,对经过多次辅导仍不能达到心理健康要求的学生放任自流,放弃了对这些学生持之以恒地教育、引导。
二、问题的分析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常常会处于教育者和辅导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之中。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地教导学生,严格地管理和约束学生,多讲道理和规范;辅导者的角色要求他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显露教育者的角色。例如,总想代替学生作出决定,而不是让学生去探索;总给学生高人一等的感觉,而不是平等地与学生讨论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适合辅导活动的开展?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可以从辅导理念、师生关系和教育方法三方面加以考虑。
1.对每个学生要有积极的信念
童年是生命旅程的开始,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孩子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良知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信念是通过教师的期望体现的。事实上,教师对班上每个学生的期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构成教师对每个学生期望的信息源是千差万别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克服对低期望学生的偏见。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多多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事实上,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表现得很活跃。
2.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从教育者转变为辅导者,师生之间更应该是朋友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与学生对话,而是朋友般平等地讨论问题。有时,教师在参与讨论中做出自我表露,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真实可信。这样,才能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1)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课是一种团体辅导活动。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能,这种差异应当得到承认,不同的潜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辅导者和学生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应得到张扬。辅导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在活动课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一员出现,充分融入学生的活动中,把自己也当作学生,参与活动,一起讨论。
(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融洽相处、互相尊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亲和力,以民主、平等、融洽为特征,以师生间相互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以必要的交往技巧为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把师生交往看作平等、互动的过程,营造宽松、温暖、富有激励性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在人际关系上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具体交往技巧上的指导,使学生快乐地、充满信心并富有成效地与老师进行交往。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在和同学的交往中不断地感悟。与此同时,教师也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活动,给学生一种无比亲切的感觉。
在辅导活动中,学生需要与老师心灵的接近,与老师零距离的交流,希望老师能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去感受他们心灵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去帮助他们分担心灵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这样的辅导活动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
3.教师的辅导方法要到位
如前所述,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导”字上,而不是“教”字上,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解决学生问题。“引导鼓励―积极活动”的辅导方法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辅导的好途径。
在这里,“引导”就是指教师通过启发、暗示和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活动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就是教师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并以此来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活动”包括下列几种含义:每个学生都要投入;在活动中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小品表演,努力理解、体验角色;认真倾听和观察别人的活动。
这种辅导方法能促进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感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感觉到,心理活动课气氛宽松,没有心理压力,可以毫无顾虑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让自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多元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
1.教师应该是心理辅导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师首先是一个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这是教师的基本角色定位。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是学科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考虑更加要注意,因为心理辅导活动直接面对的是孩子幼稚的心灵。教师的一句言语、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只有设计好教学思路,组织好教学步骤,才能有效、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与辅导。设计和组织心理辅导课的一般步骤有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期望效果
一个活动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辅导目的,有的才能放矢。其次,教师要清楚活动期望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只有明确了依次辅导的目的、意图以及预计最后的辅导效果,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系列的活动来帮助达成目的。
(2)确定辅导的形式
辅导以什么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至关重要。可多以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来渗透辅导的目的、意图。辅导形式作为辅导的载体,应该是教师在斟酌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长与辅导内容三方面的基础作出一个最佳的选择。
(3)多方位考虑
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辅导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既定的设计方案实施,会出现种种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多种可能性,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出调整或者应急的辅导方案。
(4)精雕细琢
不仅辅导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要细致入微,辅导过程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经过细细地斟酌,甚至可以设计到教师的每一个手势与神态。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能参与辅导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精致、科学的活动设计可以使辅导活动事半功倍。
2.教师应该是心理辅导课的操作者和参与者
这是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设计与组织好教学的思路,更要有执行与操作的能力。这是一种实践的能力。心理辅导课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心灵与内心世界的,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有强有力的能力来执行自己设计意图。
教师执行的设计方案不仅仅是书面的材料,如果只停留在简单执行辅导活动设计上,那么辅导活动就成为了一种形式。教师要将书面的设计方案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艺术、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的心理融合到教师创设的环境氛围中。在良好的心理体验中,教师将自己的活动课目的潜移默化给学生。
3.教师应该是心理辅导课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和调控者
学生的心灵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这就需要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成为一个优秀的活动调控者。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更要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教学的过程,更要引导学生成长的途径;促进教学顺利完成,更要促进学生的个性不断完善。
(1)激活
《学会打电话》片段描述:
师:小朋友好,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渡过这愉快的40分钟!初次见面,老师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所以带来了一点点小礼物,希望你们喜欢!
(学生惊喜,觉得老师很可爱,很容易接近。)
师:请小朋友帮助老师一起分礼物。
(学生高兴得不得了,开始和老师握手,甚至还有更亲热的举动。)
一句亲切的言语,一件小小的礼物,把原来并不熟悉的师生距离拉近了;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处于紧张状态的师生成为了朋友。一个巧妙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心灵的放开了,就会很快投入,让自己进入角色。这样一堂心理辅导课就可以顺利地开展了。
(2)引导
心理辅导重在引导,教师在活动中如何引导,怎样引导、何时引导都是值得探讨与设计的。
引导重在对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学生与教师在辅导内容上有了思想与情感的交流的时候,引导才具有意义。引导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学生在情感需要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引导,可以使辅导的作用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引导要注意把握分寸。不够,学生得不到辅导的作用;过了,又容易让学生感觉有些做作。恰到好处是教师在实际辅导中需要把握的。
(3)调控
学生是一个个体,学生的心理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辅导“轨迹”发展,学生会在辅导活动中出现各种状况,教师就要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找到他们问题的“症结”。教师可随时调整辅导的方法与控制辅导节奏,不能拘泥于自己预先设定的辅导方案,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让学生在“活”的辅导气氛中“倾诉”自己心灵,使辅导活动在师生双方面的交流中得到最佳的效果。
(4)促进
心理辅导有成功也有失败。反思辅导活动的成败,总结辅导活动中的一些得失经验,可以促进辅导活动的最优化,以反思来促进辅导活动的成功。
同时,辅导过程中教师也要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对学生做一个促进。言传身教,同样重要。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也要及时总结自己在辅导活动中的一些点滴体会,反思、调整,促进辅导活动更好地开展。
四、反思与讨论
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多元角色?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他既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心理状况外在表现的教育者,还是心理辅导活动的辅导者。在活动中,教师只有将这些角色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师角色,才能实现角色的多元化。
1.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者
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者首先是教师,教师的天职就是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技能。在辅导活动中,也离不开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1)要有相对专业的学科知识
心理辅导课直接面对的是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辅导者必须要有相对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有正确的分析,对问题的剖析要有理论的支持,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有专业的解决方法。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手段,对学生进行怎样的辅导,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都是一个心理辅导活动教师需要明了的。缺少了专业知识的辅导者会对辅导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束手无策,甚至会让学生误入歧途。这对于心理辅导活动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2)具有熟练的辅导技巧
心理辅导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每一个个案都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来进行辅导,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技巧。这样才能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方法,使辅导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
(3)积累实践中的丰富经验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积累各种不同心理状况的辅导方式与解决途径,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借鉴。对辅导活动中的点滴成功与失误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长期的积累、长期的反思必定可以使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实效。
2.学生心理状况外在表现的教育者
教师是一个教育者,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面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行为中的表现,教师必须将心理学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结合起来,采用一种综合的方法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1)用一颗爱心关心、爱护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爱学生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没有爱心怎么能够对学生进行关心与爱护,怎么能够从孩子的发展需要来进行辅导?所以,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的是一颗爱所有学生的心,对待学生要有和风细雨般的心态,在活动中可以站在爱的立场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2)用自身形象激发、引导学生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做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必须要有:开朗的性情,愉快的神态;丰富的知识,贴切的表达;适当的穿着,合宜的打扮;负责的态度,幽默的涵养;宽阔的胸襟,客观的包容;创意的教学,自信的气质。这样才能以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3)用微笑言语支持、鼓励学生
学生的点滴积累都是完善自己人格的开始,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的瞬间,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善意的微笑、和蔼的目光、鼓励的语言、激昂的手势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给予的鼓励。在教师的激励下,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
3.心理辅导活动的辅导者
目前而言,心理辅导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交叉,在多种学科教学中容易互相产生迁移作用。教师要正确处理其中的关系,在心理辅导课中坚持辅导活动的原则、方法,做一个真正的辅导者。
(1)摆脱学科教学的固有模式
心理辅导教师通常是语文教师,有些教师的辅导模式摆脱不了语文学科已有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以教师的意志作为辅导活动的内容,教师辅导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教师怎么辅导,学生就怎么适应。教师成了心理辅导活动的操纵者,学生完全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自主健康发展。教师在心理辅导中的角色应该是活动的有力调控者。
(2)对辅导活动观念的再认识
无论是团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适合辅导的情境。把团体辅导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辅导者的引导下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师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灵体验,提高团体辅导的实效。
(3)以积极旁观态度面对辅导
积极旁观是对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的一些认识、行为的一种观测与分析的积极态度。与学生融合在活动中的同时,带着问题观察,带着目的调整辅导活动,随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引导与激励,促进学生在快乐与肯定的体验中获得最佳的辅导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作为教师职业中的一个特殊的角色――心理辅导课的教师更需要在新的时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自己的角色定一个合适的位置。要把心理辅导过程看作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讨、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整合自己是传授者、教育者与辅导者的全新角色,做一个心理辅导活动的有力调控者。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2]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大众心理学,2001(5).
[3]吴武典,金树人.班级辅导活动设计指引. 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3.
[4]陈培瑞.时代呼唤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 曹钊俊.开设心理辅导课的探索.心理辅导,1999(3).
- 上一篇:辅导员队伍建设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 2022-10-28 17:01:54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策 2022-09-26 08:59:11
环球自然日课外教育辅导问题探讨 2022-09-13 11:21:39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如何构建 2022-09-01 11:11:49
物理学科生涯规划主题辅导方案 2022-07-14 08:29:11
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价值和改革 2022-07-12 11: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