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教学改革研究-ag尊龙app

时间:2022-11-01 09:54:13

外语课教学改革研究

外语课教学改革篇1

摘要:新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学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着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外语课教学效率,提高外语课教学质量,探索符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能力;外语课;教学改革

在当前信息化、全球化的形势下,外语已经不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语言技能。在应对时展要求的背景下,外语课教学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观,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外语课改革的核心,着重关注对学生语言能力、语言思维等语言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从根本上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人才的内涵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应对时展要求背景下,需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同样还应当注重对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外语课教学为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语言体验和语言感知,引导学生以外语学科思维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发挥语言学科的特性,使外语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等方面,更要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方面,将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去观察、想象、分析、思考、实践。这样做,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外语课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要落实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外语作为国际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教学改革中要符合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扩大国际交流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外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沟通交流方面,而是能深入到各个方面,使学生形成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能够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与此同时,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要求也给外语教学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压力与挑战,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应对社会需求、国家发展需求的应有之举。但从现状来看,教学的质与量显然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外语课教学改革的重点

外语课教学改革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需要从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两个方面入手,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核心,以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对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外语课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其重点在: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外语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要熟悉外国文化背景,在讲授时能够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能够适应时展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以提升教学实效。

(二)优化教材内容

外语教学的开展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内容的设计是系统性的、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在对学生外语专业能力加以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加强对教材的优化,认真研究,合理取舍。既要强调教材的重点内容,注重对学生外语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同样还需要适当加以补充,选取最新的发展动态,丰富教材内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学,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去发现、思考和探究,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最新的语言背景、文化动态,拓宽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洞察力、探究性思维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外语课教,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引导学生去听、说,去思考和研究。可应用互动教学法、问题导入法、项目教学法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构建学生的外语思维,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究、创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外语课教学要把握外语的基本特性、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将行业新信息、新成果、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打破刻板的课堂氛围,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升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向,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五)完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有效的评价能够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和反思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要客观、要具有过程性,不能盲目地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尝试,加强语言表达和语言应用,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四、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外语课教学改革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学生思维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就外语学科而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与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且能将其他方面的知识融入外语学习中,拓展知识面,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与发展水平。其次,要具备创新动力。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当学生对学科存在认同感和探究欲时,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和参与到学科的学习和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创新意识。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对语言充满好奇,对语言的表达、沟通与交流保持热情和积极性,具有探索欲和求知欲,在实践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和思考,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怕失败、勇往直前、不断进取,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开展创新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创新实践的过程。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将说学的知识点、语言技巧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外语新的见解、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使外语实践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沟通和交流,而是深入到问题本身,在相互沟通和探究的过程中去思考、想象,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的语言特性和工具性,使语言表述由技巧的表述转变为对学生思想的表达、对学生见解和认识的表达,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表达。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阶段。在外语教学中把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性发展需要具体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外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具体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来创新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知识,提升语言的组织性、实践性,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性地引入外语知识点,并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并合作交流、分析探讨知识点的构成要素,强化学生的外语思维和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全外语进行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以外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掌握语言技巧,强化语言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外语教育教学中创新观察能力的培养。外语作为语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打破汉语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多观察、多分析、多训练,观察外语单词、语法知识、语法结构等的具体应用,经过不断区分异同点,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框架,加强对外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外语翻译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翻译不仅考验学生对句式及单词的应用,还需要学生做到创新观察,结合语境、语感、语言节奏等方面去翻译句子,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语境,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和正迁移,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让学生去观察语言的具体运用、不同语境下词汇表达的不同含义,并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观看、观察的过程中抓住语言的特点,体验语言的氛围,感受语言使用的节奏性,提升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外语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就业与长远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外语课教学中,除了要加强学生对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以外,还需要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辅,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与资源,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的纵深度。语言学习是以交流交际为根本目的的,所以还要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对外交流,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到实践中,使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课本,而是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发展而加以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真实的语言案例,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创造性,使外语学习不再只是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对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外语课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双向性、开放性。教师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寻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分析、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在交际中创造性使用外语知识的机会与平台,适当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从整体上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谢熙

外语课教学改革篇2

思辨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不仅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需要思辨能力,人文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也需要思辨能力。“思辨”指思考与辨析方面的能力,一个人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在认知上才能做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而这正是语言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语言学习可以增强人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评价标准》是一本阐述在学校教学和个体学习中如何提升思辨能力的书,主要受众群体是全国中小学教师、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类学习者。正文包括如下章节:“批判性思维能力标准——教育者指南”“本指南的结构”“理解批判性思维、学习和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相关的概念”“关于教育‘是什么’和‘如何做’”“批判性思维是获取每一种教育‘是什么’的‘方法’”“与学习、受教育者、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与日俱增的重要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通过介绍并阐述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进行评价的方法来帮助读者了解、分析自己的思辨能力层次,打开思路和眼界,提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那么,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是否可行?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把精读课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师将反思性的提问和恰当的评判技能融入教学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外语教学注重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在“听”的过程中,针对其中不能完全听懂的内容,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提问来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比直接提示原文原意更有价值。

在“说”的方面,要针对教学内容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自主讨论,每一名学生都要表达和陈述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观点,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上要有“真”的讨论发生,这对语言学习非常有意义,这时语言才真正成为思辨的工具,自然而然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久而久之才能建立“思辨—语言”之间的自然依赖关系。在讨论的同时,学生可以做思维导图笔记,也可以用简图帮助表达,这些方法可以弥补非母语讨论时的不足。在“读”的方面,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不断对所读内容展开联想,加深思维,建立第二语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让思维与新的语言表达形成关联。在“写”的方面,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自我感受。总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是与思维发展同步的,这正是儿童母语学习既扎实又轻松自然的原因。外语学习也要努力建立语言与思维的关联。

作者:盖雅明

外语课教学改革篇3

辛克莱和库尔哈德在对外语课堂话语观察中发现,外语课堂教学有着固定的教学步骤和高度统一的组织结构。他们从中总结出一套外语课堂的主导教学模式——irf模式,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该模式是课堂师生话语交际的一种交互模式,也是师生常用的一种会话结构。在irf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交际环境,在教师的不断提问下,学生的随即回答和教师根据回答给予的反馈评价,都是一步步的话轮转换,是师生的话语交际过程。在外语课堂中,由于学生和教师运用的话语是中介语,不是目标语,在交际互动中不能准确表达其意图,所以教师和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交际策略,以弥补中介语的不足。在二语交际过程中,塔罗内阐述了交际策略的交互性定义,认为交际策略是语言使用者不能充分传递个人想法时运用到的有意识的策略。笔者将交际策略分为提问交际策略、回答交际策略、反馈交际策略,并进行详细阐述。

一、交际策略的分类

在教师提问环节,胡青球通过课堂观察归纳了教师的提问技巧,即追问、链接、重复、简化、解释、分解。这六个提问技巧是教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所运用的课堂提问交际策略。在学生回答环节,学生需要使用一些语言交际策略弥补英语语言表达的欠缺。塔罗内从交际功能的角度出发,将交际策略分为五类:第一,转述,包括近似、造词、迂回。第二,借用,包括母语直译、语言转换。第三,规避,包括规避话题、放弃内容。第四,求助,包括提问、要求解释、重复。第五,模仿和手势语。在教师反馈环节,王蓉归纳出教师常用的交际策略:简单认可,简单认可并做总结或评价,简单认可并追问,重复或重述并做简单认可,重复或重述并做补充或评价,重复或重述并追问,使用插入语或语音变化,等等。本次研究简要介绍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在交际策略领域的分类,他们分别侧重师生互动的不同话语阶段,并在其研究领域观察和总结交际策略的使用。但是,很少有学者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这三个话语阶段进行分析。因此,笔者以一堂irf模式的阅读课为例,分析教师和学生是如何运用交际策略达到交际目的的。

二、交际策略在irf外语阅读课上的案例分析

笔者以一堂大学英语阅读课为例,素材主题是巧克力的历史,该阅读课的组织模式符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的irf模式。下面,笔者选取读前、读后的两个阅读片段分析交际策略的使用。

(一)阅读前师生交际片段分析

阅读前,教师在演示文稿上展示一棵树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种类的树?”有的学生回答:“这棵树的种子是巧克力的种子。”此时,教师给予了肯定,并继续追问:“那么,巧克力种子的名字叫什么?”全班一片沉默。为了使交流不中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巧克力种子的学名。一分钟后,第一小组学生主动回答说:“老师,我们在网络上找到了答案。巧克力的种子叫可可豆。”教师说:“非常好,这棵树上结的种子是可可豆。那么,这棵树是什么树呢?”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可可树。”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教师继续追问:“你们都很聪明,那么请你们根据这张可可树的图片,预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有个女生抢答道:“可可树,可可豆。”教师予以肯定:“你的角度是正确的。其他学生也可以根据她的角度进一步思考。”在第一话轮中,教师首先询问学生图片中树的品种,学生因为不清楚树的品种,所以没有说出直接答案,而是使用话题规避、迂回的方式进行回答。在第二话轮中,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继续提出相似的问题。在此轮回答时,学生因不知道问题答案而选择保持沉默的策略。在第三话轮中,教师采取等待并鼓励学生继续回答的策略,又重复了一遍问题,教师使用了提问交际策略中的重复策略,使学生再次明确问题。在第四话轮中,教师重复答案,并给予了积极的反馈,然后提出了相似的问题继续追问。同时,为了使交流不中断,教师使用了追问策略。在第五话轮中,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并且让学生根据回答预测阅读文章,教师使用了提问交际策略中的链接策略,不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而且补充了学生的思考角度,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此外,在交流互动片段中,教师使用了分解的交际策略,把大问题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以更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

(二)阅读后师生交际片段分析

在文章结尾段,作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巧克力包装精致,味道甜美,食用巧克力会使人精神焕发,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多购买巧克力吗?”根据这个开放性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巧克力是有益的食物还是有害的食物?”此时,全班沉默了,只有一个学生小声说:“有益的食物还是有害的食物?这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听到后,立即回答:“我的意思是说,巧克力对人们的健康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一个学生立即回答:“我认为巧克力是有益的食物。”教师随即追问:“你的观点很新颖,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这个学生回答:“因为吃巧克力会使人产生恋爱的感觉。”全班学生大笑起来。教师立即给予反馈:“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吃巧克力会使人释放身体中的内啡肽,这种物质会使人感到高兴,产生幸福的感觉,就像恋爱一样。”教师解释完后,提醒这个学生刚才的回答有中式英语的感觉,语序需要调整。之后,教师继续追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吗?”一个学生回答:“吃巧克力不益于身体健康。”教师追问:“不益于身体健康?为什么?”这个学生继续回答:“因为巧克力含有大量的糖,吃巧克力会使人变胖,所以它不益于身体健康。”教师称赞道:“不错,过量地吃巧克力是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当我们想吃巧克力时,要适量吃。”最后,教师提醒这个学生语序表达也是中式英语。在第一话轮中,教师在阅读后询问学生巧克力是一种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食物。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不明确回答的方向。为了使交际继续进行,学生向教师寻求帮助,要求教师重新解释问题,此时,学生使用了求助的交际策略。在第二话轮中,教师再次缩小问题范围,改问巧克力对人的健康有益还是有害。在教师反馈环节,教师使用了“插入语”进行启下,并且使用了“简化”提问交际策略。学生对此进行回答,认为巧克力是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在第三话轮中,教师在反馈时重述学生回答后的关键词,给予了积极反馈,并继续追问。学生回答巧克力会使人产生恋爱的感觉,但是学生的回答语言简单,呈现出母语思维,使用了借用交际策略中的母语直译。在第四话轮中,教师在反馈时简单认可,并做了积极评价,还补充了学生这种回答的原因,然后继续追问相似的问题。另一个学生再次回答,他认为巧克力是对健康有害的。在第五话轮中,教师在反馈时再次重述回答的关键词,并继续追问原因。学生给出回答,运用了母语直译的交际策略,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并且做了总结,此时,教师运用了简单认可并做出总结的反馈策略。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根据对以irf为基本组织结构的阅读课的两个师生交流片段,分析了交际策略的使用,总结了在教师提问环节,教师常常使用以下策略:第一,追问策略。通过连续追问相似的问题,希望学生开拓思路,提供更多相关细节信息。第二,重复策略。对语言水平较低的学生,多次的重复问题可以使学生精准回答,避免模糊。第三,解释策略。教师对学生无法把握的抽象或宽泛问题给予解释,避免交际中断。第四,分解策略。教师将大问题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以接近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学生回答环节,学生在交际困难时常常使用以下策略:第一,转述策略,包括近似、造词和迂回。近似策略是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策略,被许多低水平学生使用。第二,借用策略,包括母语直译和语言转换。由于回答问题的即兴和瞬时特点,学生的第二语言偏口语化,所以语言呈现中式思维,使用的是母语直译的策略。第三,规避策略,包括规避话题和放弃内容。学生无法理解问题或已有的背景知识不足时,常常选择规避和放弃话轮。第四,求助策略。学生常常向教师、同学,甚至网络寻求帮助,使交际继续进行。在教师反馈环节,教师常常使用以下策略:第一,简单认可并做总结或评价、简单认可并追问的交际策略。教师的反馈性评价并不仅仅是肯定或否定,更多的是给予此种评价的原因,并做进一步追问,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第二,插入语策略,教师使用插入语的主要目的,是使话轮转换更加流畅,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等待或鼓励学生继续作答的交际策略。在学生选择规避话题或放弃交际时,教师给予的反馈不是直接呈现答案,而是允许学生寻求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三、教学启示

国内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基本上呈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的irf模式,该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交际互动中,为了使交际不中断,交际策略的使用必不可少。但是,受到重分数、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主要关注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为此,教师需要有目的地提高使用交际策略的意识,尽可能提供真实情境,使语境自然化。同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反馈,减轻学生交流互动的心理负担,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自信、交际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彭琳 郭锦辉

外语课教学改革篇4

1引言

近年来,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说越来越受到关注,她强调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世界范围内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中国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英语书面及口语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王初明在输出假设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写长法”,指的是用写长作文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可理解性输出假说概述

swain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说强调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可理解性输出的四大功能,并指出教师要设计出真实有意义的任务,同时确保学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可理解性输出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输出是学习者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可理解性输入的知识进行加工转换成可理解性的输出,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流利,更加贴近目标语。

2.1可理解性输出假说提出的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把法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在学校教学中用沉浸式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从四、五年级起在课堂上对本族语是英语的学生用法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沉浸到法语的语言环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法语水平。swain调查发现虽然完全是在法语的情境中,学生仍然很少使用法语进行交流,即使是用法语交流,也只能用长度较短的一两个单词或者极少的短语来表达意义,他们甚至更倾向于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即使学生在课堂中理解了语言,也无法准确流利地输出和应用语言。swain看到了这种沉浸式教学法的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通过研究学习者语言输出的信息加工过程来探索语言习得的规则,并将这些规则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2.2可理解性输出假说的功能

2.2.1注意功能语言输出能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之处,并使学习者注意到新的信息。swain认为: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他们会注意到他们能够表达的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语言知识方面有所欠缺[1]。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形式,关注语言形式与关注语言意义同样重要,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形式是学习者分析自己语言表达的前提,注意语言形式才能使学习者注意自己语言输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倾注更多的注意,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处理,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输出语言,更好地促进语言习得。学习者的这种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是输入和输出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我们所了解的输出假设的功能同时可以将其与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相联系,建构主义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要主动地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注意自己语言形式并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过程。2.2.2假设验证功能二语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对目标语做出假设并不断验证这些假设的过程。输出使学习者能够用各种方式表达意义并能检验自己对目标语的假设。在这一过程中互动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方的反馈,可以检验自己对目的语假设的正误,使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picaetal认为当听者表示他不太理解学习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时,他可以要求表达者进一步阐述他所要表达的意义,这种双方的互动以及听者给予的反馈使学习者有机会来调整他最初输出的语言,这样学习者在这种反馈的推动下使其输出的语言能够被很好地理解,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进行假设检验,尝试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开发中介语资源的过程[2]。同样的,这一功能也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交互性合作性的学习观,语言只有在不断的输出中,通过别人的反馈来改正自己语言中出现的错误,不断地验证修改才能更好地习得语言。2.2.3元语言功能所谓元语言,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关于语言知识的总和,即他们通过反思和分析语言所得到的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系统其他方面的知识的雏形[3]。元语言功能指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思考,可以说元语言功能是关于语言本身的语言。用语言反思对语言习得过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言学习者将语言形式与他们所要表达的意义结合起来,最后通过语言输出来反思自己的语言形式。这个功能使学习者清楚他们能够使用目标语表达什么,当学习者想用目标语表达意义时,需要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思考词汇短语应该怎样搭配,斟酌怎样正确地运用语法规则,琢磨词句使用是否准确得体,这就使学习者不断巩固已有的知识并不断地促进新知识的内化,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2.2.4增强流利性功能swain认为语言输出使得学习者在不断的语言操练的过程中强化已经存储的语言知识,使语言处理不断自动化,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学习者越频繁地使用目标语言,就越能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性。某些认知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工作记忆容量,而另一些认知过程是自动化的,只需要倾注极少的注意和时间,自动化是语言习得的最高阶段。因此,输出的语言能够成功地与语法规则保持一致,并且能正确反映语言特点就可使语言处理更加熟练,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流利,在低层次的信息处理上足够熟练才能使学习者将注意力资源用于更高层次上的信息处理[4]。

3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时间较长,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传统的英语课堂侧重于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学生英语基础差,词汇量少,惧怕写作文,老师也怕改作文,导致英语学习“费时低效,写作能力差”。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来自以下几方面,教学理念的落后,各种语言训练的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输入而忽略输出,写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对于写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练习,写作又常常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很少在课堂上练习强化等。教师对写作的批改过于关注语法层面,忽视学生的情感诉求。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王初明提出了“写长法”这一写作方法。何为“写长法”,此概念也是基于可理解性输出假说提出,重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大量输出。他认为写是提高输出质量的关键一步,在保证一定数量的练习的情况下提高写作的质量,从而通过提高写作质量更好地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写长法要求通过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并逐渐增大写作量,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增强学习成就感,提高学习语言的自信心,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传统作文一般比较注重精批细改,而写长法则注重给学生更多动笔的机会,让学生在输出大量语言的基础上反复地实践,熟练掌握语法规则的使用。

4输出假说在外语写长法中的体现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形式之一,写作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将自己的陈述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选择恰当的词汇,句法,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因此,学习者输出的内容越多,在头脑中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自然变多,这样能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语法语用知识,注意自己输出语言的正确性,这就体现了输出假说的注意功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探讨及教师对作文的修改验证自己的语言输出是否有效,进一步改正自己在语言形式、语言特征方面所出现的错误,在以后的写作中应用正确的语言形式,并在以后的写作中不断通过写作-修改-强化这一过程验证自己的语言正确性。每次写作完成以后,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反思自己的语法句法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合理时,输出假设的元语言功能再次体现出来。最后通过大量的练习,使语言表达更加流利,不断趋向自动化。总的来说,学习者“写长”的过程就是注意—验证假设—元语言反思—自动化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三大功能交互作用,使学习者对语言的使用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阶段。

5输出假说对于写长法外语教学的启示

5.1改变观念,重视英语教学中写作的作用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教学比较重视听读而往往忽视写作的作用,历年来各年龄段的教师都比较重视输入的作用,教师总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但是仅有输入是不够的,语言学习者不仅需要语言输入,输出也是必要的,学习者需要陈述性知识也需要程序性知识。只重视输入不重视输出往往也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扎实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积累词汇短语优美的语句,帮助学生调整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写作的重要性应该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测试中有所体现,教师应该使学生有机会去写长,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写长。

5.2精心设计写作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写长法强调以写促学,如何设计写作任务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好的写作任务能够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会新句型和新词汇[5]。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写作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通过有意义的写作活动保持学生的写作动机与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写作任务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以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此教材内容大都贴近学生生活,每一单元都有涉及的单独的写作板块,以必修一module6thein⁃ternetandtelecommunications为例,此单元设计的写作任务为让学生写出互联网的缺点,教材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学生可能用到的短语,既结合了所学内容,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话可写。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有趣的故事片段,让学生来进行续写,这也是近几年高考英语所采用的作文命题方式,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更新任务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任务形式,让学生一直保持热情与信心。写长法强调写作的整个过程,涉及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其次,学习者动手写作是写长的必要前提。写作是典型的语言输出活动,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对写出来的句子进行注意,能够发现语言表达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关注今后的语言输出,提高语言输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5.3提供优秀范文,在模仿中锻炼写作能力

在刚开始练习长写时,学生可能由于词汇量,句法结构知识有所欠缺导致长写时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范文,让学生先进行阅读,在阅读范文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一些常用的句法结构,词汇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注意到自己的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差距,从而在模仿范文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优化自己的语言结构,不断地去验证自己语言输出的有效性,以读促写。还是以必修一module6为例,在安排写作任务时,教材首先给出了一篇关于互联网的优点的论文,这就给学生提供给了很好的模仿写作的范文,模仿其写作结构,语言特征,在模仿过程中不断精进自己的语言表达,逐渐向目标语贴近。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每周给学生安排不同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尽量写得长。教师可提供一些与任务相关的有价值的文章和在写作时可能用到的词汇和短语,鼓励学生主动地积累新词汇,主动地将新词汇新短语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让学生标记好首次使用的词汇短语,并加强对这些新的表达方式的记忆,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不断增强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5.4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写作,集思广益,更有助于将作文写长,每个学生都提供自己的建议观点,使写作有更多的素材,将这些观点整合,更有益于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教师批改时要注意学生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意义性,要肯定学生的优点,间接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不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厌恶心理。要适当地提出修改意见,同时教师批改可以与学生间的互评,自评相结合,使学习者在得到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注意自己所犯的错误,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加以注意,使表达更加准确有效,充分发挥输出的元语言功能。在写长法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正面的语言输入,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多阅读,提供不同类型的阅读书目,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多思考,与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源。

6结束语

可理解输出假设是对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及规律的假设,写长法是基于这一理论提出的比较有效的写作方法,同时写长法也是后来王初明所提出的读后续写法的基础,写长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不是完美的,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对于语言输出的研究也还有待深入,但是合理利用写长法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仅着眼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更强调的是语言能力的发展。写长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学生的语言学习的规律,对写作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作者:李冬冬 陈雪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