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8 04:53:42
外语教学论文篇1
在词块理论指导下,可通过词块教学法以及其他途径克服学习者的语言石化,具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层面;第二,学习者层面。
(1)从教师层面出发,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注重词块的正确输入。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语言监控模式”中便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说”。他认为,语言习得过程的前提应当是语言输入,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如何为学生提供大量准确的语言输入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十年前我与约翰的第一次在机场见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表达版本1:tenyearsago,thescenethatmyfirstencounterwithjohnattheairportwasvivid.表达版本:myfirstencounterwithjohnattheairporttenyearsagoisvivid.分析以上三个表达版本发现,版本1将整个句子的重心放在“场景”一词中,学习者泛滥地使用被动语态,句子表面看似符合语法结构,实则违背了目的语的表达规则,极其不地道;部分学习者对于时间状语“随意安插均可”的僵化思想导致句子出现歧义,且时态前后矛盾;版本3符合目的语表达规则并完整地再现了原句的本质含义。另外,教师应当帮助学习者建立“师生良性循环反馈机制”,教师在学习者误解或误用语言时给以清晰的语言反馈,同时向学习者输入准确的词块,以促进其完整且正确的语言输出,增强其学习语言的自信心。从上述例证中可总结出:教师可通过加强对学习者大量准确的词块输入,使学习者意识到不同的语境应当使用不同的语言结构,在得到有效的语言反馈之后完整输出目的语,从而克服语言石化,提高学习效率。
(2)从学习者层面出发,应当配合教师教学工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带来的影响。例如,在课堂上:外教:couldyouexplainwhatsyntaxis?学生:explainwhat?上述例句中,学生习惯将母语“什么”迁移到英语中,还有其他诸如:用“noface”来表达“没面子”;“somepreferradishbutothersprefercabbage.”来表达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等。另外,除了尽可能多地接触原汁原味的具有语法功能的目的语词块以外,学习者应当加强对具有文化功能的词块输入,自觉进入目的语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itrainscatsanddogs.”是表示“下倾盆大雨”“;confidenceman”指“骗子”而非“自信的人”等等。从上述例证可看出,学习者可通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入,习得具有文化背景常识的词块有利于其准确进行语言输出,以此来解除语言僵化问题。
2结语
外语教学论文篇2
语言和文化的含义和关系
语言和文化如此相近以至于有时候人们把他们混为一谈。对于我们而言,语言是主要的信号体系之一,通过它,人们可以理解周围世界的含义,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解释和表达文化的工具。人们对世界的观念大体上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尽管也有一些是以非语言形式表达的,比如食品、艺术、宗教、音乐和舞蹈。
然而,语言和认知紧密相连的现象,并不意味着著名语言相对论sapier-worf假说强烈的想象是正确的。假说认为,由于语言影响思维,遇到有个人语言不同于其他人的语言时,他们必须把不同类型的思想归纳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不同文化类型的人说不同的语言,从根本上有不同类型的认知,就像scovel说的一样,对于这个假说的强烈想象力的支持是很少的。
现代语言学和人类学正向着普遍性和人类享有大量共性的概念上延伸。由于sapier-worf的假说来源于一个传统哲学学说,这个学说的行为性多于认知性、描述性多于衍生性,因此就很容易理解当今语言学家对语言相对论感到不适应的原因了。与假说相比,它更强调了每种语言的独特性,一个更相近的理解就是普遍主义者的立场,包括普遍语法的概念。
研究语言而不研究本土的语言文化,脱离文化研究语言就等于退化成研究形式和词汇了。简言之,这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十分枯燥无味,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那些出于各种目的而学习语言的人,文化的讲述就是把他们的生活引入到语言学习中的过程。
对于几乎所有的外语学习者而言,加强对文化的理解会增强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通常学生了解得越多他们就越想了解,了解那些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风俗――这就为恰当使用语言以及与当地人有效的沟通创造了一个重要的语言环境。总而言之,了解文化在建立世界和平和经济合作上是一个迫切的需求。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于缓解世界利益冲突是重要的。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作为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着文化,并且代代相传,就是说,语言以文化的方式传承,而且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文化教学的内容
1.地点
学习者需要有对目标语言物理定位的感觉,就移民而言,显而易见,他们必须要知道所谓地点就是他们所占有并要居住的地方,但是他们仍然要对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定位。如果我们为外语学习者设计一个大纲,那么就必须选择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作为主要的目标地区,可以按先后考虑的顺序列出一些涉及到的地区。
在选择目标地区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描述当地人对他们的环境的评价。比如说加拿大是最适合居住的距离美国最近的国家,“北上迁移”正如一个居住在多伦多的人所说的一样,他建议不仅要去北方旅行,而且还要去那些通常人们只是去度假而已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北上迁移”唤起了当地人头脑中的联想:完全脱离它,轻轻松松的度假。“北上迁移”也就成为乡村别墅的代名词,或者可以理解为去乡村居住,也就是说,在人口稀少的北方有度假的设施,生活居住在南方和工业化都市的人们,常常会有一个比城市里公寓更纯朴而且属于自己的更接近自然的村舍或隐居住所。因此加拿大的学者必须要理解当地人所说的“村庄”“去乡村”或“北上迁移”都有一个具体的含义,这个含义不一定要同伦敦或悉尼人的概念相同。这就是加拿大心理地理学的一部份,也是想使自己熟悉社会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者必须知道的,为了获得当地人的地理知识,不排除更多的主观方法,但是就语言学习而言,这种对于物理环境有情感气息的观点,经常和主观的研究路径或地图同样重要。
2.个人习惯与生活方式
在文化教学中,我们已经强调过注意力应该主要集中在人上,他们如何生活,他们有怎样的思想、价值观与行为,因此第二个话题的领域可能从各个方面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与当地人、一个家庭或一小组朋友的私人接触都有助于建立语言生存的现实条件。通过个人交流、拜访或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学习者就能熟悉当地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的频繁接触中,通过观察和询问学习就能够适应该地区的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能逐渐探索当时盛行的思想、价值观、期望、敌对、恐惧以及个人关心的问题等。当然,我们不能用个人或小组的特点去概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点。但是,逐渐了解个人特点,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突破口,从而去进一步了解文化的某个方面。
3.人类与社会
应该引导学习者去识别那些能够反映社会、职业、经济、年龄差异和地域特征的重要群组。如果我们以当地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会理所当然地理解人们对于他们和社会不同群组的关系,或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他们与宗教的联系是多是少、还是没有联系;他们社区是否存在着社会、种族或者地域的偏见;人们彼此之间是和平友好还是恐惧敌对甚至猜疑;他们对邻居感兴趣还是与周围的人互不联系。
4.历史
学习者要把握机会去了解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少数民族历史,应该知道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象征、最显著的趋势、最重大的事件和主要的历史人物以及转折事件,这一切都可以在学校的历史和政治课上学到,但最重要的是要以当地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的历史见解、价值观、政治常识、嗜好及对立观,都能为解读历史文化及语言学习情境中的移情作用奠定基础。
5.社会机构
包括政府体制――中央、地区、地方――教育体系、社会福利、经济制度、军队和警察、地区制度、政党以及媒体,包括电视、广播和出版社。学习这些应该熟悉他们达到一种与当地人根据自身经历应该得到的常识相当的水平,我们还在寻找一个最理想的方案,能把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言语群体中普通成员的观念和见解以及根据法律行政经济体制所制定的准确和纪实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6.艺术、音乐、文学以及其他成就
学习者应该有获得和欣赏艺术家、音乐家、作家以及他们作品的能力,有了解其他重要人物和成就的能力,达到与该语言群体成员同等的水平,并且能传承一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这不会妨碍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但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要把语言群体中广泛接受的知识和价值提供给语言学习者,除此之外,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可能对文学、艺术、戏剧或电影有特殊的兴趣,这对于学习特定的文化前景有特别的重要性和鼓舞性。
语言项目中外国文化教学的方案
在当代中国外语学习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最大的需求就是英语,其次是日语和其他欧洲语言,运用这些语言,中国可以进行科技文化和对外贸易交流。这样,外语教学中,就会有人提出运用外国方式取代中国方式来解决中国问题。因此我们要以广泛的理解去注意外国教学的发展,尤其是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发展。
1.明确文化学习
常规的目标文化教学方法是把文化教学融入到外语教学项目中去,受人类学研究的影响,教学范围已经有研究外国文学、历史、地理扩展到研究外国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焦点。
明确文化教学有很多益处,关键的几点是:
(1)时效性。所有的外国语言都有一定的时限,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用于学习母语及其文化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新的文化是不现实的。外国文化环境通常是学习者触及不到的,因此对于一种新文化,他们很少有足够明显的信息可以通过“假说”的形成和检测阶段(mcleod,1980)。把外国文化加入到语言学习中的方法,与经过长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相比,更省时有效。
(2)有效性和流行性。明确的文化学习能解决学习者由于不熟悉新文化而产生的混淆,除此之外,如果明确了外国文化的内容,就能在任何时候自学了。直到目前,包含一些背景知识及其他文化的参考资料的附加材料还有没有失去有效性和流行性,越来越多的运用在语言教学中的参考资料已经出版了。
(3)基础性和框架性。明确的文化学习为发展外国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明确的外国文化内容以及多种模式为今后发展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了一个框架,以此让老师能帮助学习者探索更多外国文化知识,如果起初没有明确的外国文化内容,这种探索也是不可能的。loew et al.(1981)强烈认为:文化应该是第二语言课程的中心,他们认为:(a)对于准确交流而言,明确一个单词的文化语境知识是很有必要的。(b)对于与说该语言的当地人积极地相互影响的能力而言,学习目标语言文化的知识是必要的。(c)当学生对目标语言文化深入理解的能力得到扩展和运用时,这种技能和知识就已经获得了。
2.交际语言的教学
教授目标语言的变通方法源于语言教学中的沟通方法,目的是通过聚焦语言运用以达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统一,由于社会语言学家的成就,这种方法被包含社会文化元素的著名思想沟通能力原则所支持着。用这种教学方法和内容,目标文化就会传授得含蓄而不够明确,这种教学范围集中在文化的社会方面或者某个具体领域中,比如说科学。
(1) 教授外国文化的特点
实质上,教授外国文化有两个特点,第一点是教授文化的隐晦性,无论是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待问题,我们觉得文化成分被处理得很含蓄,而不是作为语言项目中一个独立的成分那样被描述得很明确。而且在外语教学课堂中采用沟通的方法,语言教师在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隐晦的传授了新文化。和第一个特点相关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教学中文化和语言的一体化,教授文化中附加的尝试就是不要求关于组织额外课程元素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教授外国文化没有给出特别的或明确的地点。语言教学的全过程要兼顾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自然的统一集中体现在沟通中语言的运用上。
(2)优势
含蓄或综合的教授语言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聚焦语言教学中的沟通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使文化和语言教学自然结合,换句话说在明确文化学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联系不是人为的,从语言形式是如何传递文化内容和文化怎样影响语言内容的意义上看,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二是正如我们从前所指出的,毫无疑问所有关于外国文化的知识都能被明确描述或阐述为语言课堂中明确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而学习的比例似乎填补了如何教授外国文化中隐晦知识的空缺,尤其是在语言运用中必需的知识,沟通的方法通过身临其境的运用语言,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外国文化中隐晦知识的机会。三是沟通语言教学,倡导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此外在教学中对语言学习者的自主性和沟通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目前,由于外语文化备受关注,学习者必须知道文化的哪些方面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个人需求,明确个人沟通需求,为限定文化教学范围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参考,以至于教授文化这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被设置成一项现实性的语言课程。
(3)问题
毫无疑问,关于隐晦的文化教学趋势仍然有一些不堪一击和值得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理论上的矛盾,并且出现在教学实践中。一是文化的概念,似乎狭隘的定义为沟通语言教学。沟通能力的概念包含着一个社会文化成分,它可以是沟通中社会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合理化,然而在语言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很容易被曲解,换句话说文化对于狭义的小文化是有限的,有一种文化概念缩小的危险,甚至有为文化恰当性的担忧,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二是除了这个范畴还有对文化本质的看法仍然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是由可以追溯到saussure的语言言语能力和行为的区别而引起的。这里能力就是知识,行为被排除出能力之外,对于语言教育者仍有一个问题:文化是知识还是行为?聚焦沟通能力的比例似乎吸引了我们对理论原则或尝试的注意力,而实践中我们实际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上、名义上、行为上。最近研究表明,文化确实影响了语言行为(brislin,1993)。
尽管整体性的特征与对语言文化的不可分离性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如何有目的的综合文化和语言教学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语言和文化自然的结合,文化教学就可能被放置一边自行处理,这样可能导致缺少具体的文化教学成果的假设。
与明确的文化教学相比,沟通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处理确实是一个新的方向。尽管它有局限性,但是对于中国外语教育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国外语教育者必须理解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沟通语言教学的适用性的思想,并且可以谨慎的、批判的、有创造性的运用它们,这是很重要的环节。
3.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多种原则学习,强调了为了懂得相互的意思既要理解目标文化又要理解文化的重要性,以跨文化沟通研究为基础的方法似乎包含既简明又隐晦的教授目标文化的特征。
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跨文化沟通研究证明了语言课堂中对文化影响行为的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广义的“大文化”没有被遗忘,而且仍然和从前一样重要。强调语境与文章联系以及平衡说与写的练习,促使了语言教师重新估计文学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意义。外语学习者必须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从最普通的到最特殊的,他们最终会在外国语言和文化中发现自己的新生,文学文章能为他们提供特殊的例子和机会。
(1)显著特征
这种明显的趋势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跨文化沟通的全新模式,外语教育利用了教授外国文化现存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既有明确文化学习又有沟通语言教学。
这种发展趋势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强调跨文化中不说英语的人与英国本土人有效的沟通并且帮助后者避免误解前者,人们作出了巨大努力去帮助外国学生学习他们所在国的文化。
(2)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引起的争议
既然英语被广泛的用作一种国际语言或一种国内语言,它就有两个其他语言可能没有的特征:一是它与说英语和不说英语的国家都有联系。二是它有几种变体或者社会方言。由于这两个特点,英语必须是文化中间的工具。可以被任何文化所承载。所以英语可以同任何文化一起被教授,语言项目中所教授的文化不必是相对的文化,或者换句话说一个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本质上是与英语有关的,我们可以教授学习者自己国家的文化或者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下面是支持用学习者自己的文化教授英语的实践的主要论述:
①英语是国际交流中必要的手段,然而在许多不说英语的国家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仅有一小部分英语学习者希望与英国本土人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求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严格的表达一种文化,那英语教学就很难达到使学习者认识到英语是一种沟通工具的基本目标了。
②由于英语作为世界先进科技发展的窗口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暗含在说英语的世界文化规范和价值中,有时在那些不说英语的发展中国家中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不只是在中国。但是还有许多其他不说英语的国家都意识到了使他们本族文化被淹没的危险,因此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中为了保存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强加了一些限制。
③此外,从个人角度看,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为那些对英美文化不感兴趣或者甚至不喜欢英语的人所需要,在任何国家中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为了变成英国人或者美国人而去学习英语,为了达到用英语而不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础去表达思想的目的。
(3)文化教学中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①在英语作为外语的项目中语言教育者被赋予了更大的弹性去选择教学内容,因此他们不必在严格的坚持教授所谓“标准英语”,对于应该教授的那些相对文化,他们有自由作出严格的决定,比如说英国文化。
②由于学习者要学的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一种新文化,这样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就能避免或减小,由于运用英语不是把一个人变成一个不同的人,而且一个人对于家族传统的道德和贡献是根本不容改变的,因此这样就可以很安心的教英语了。
③既然在英语作为外语教育中本族语被赋予了优先权,语言被用来表达学习者个人的环境和个人经验的现实性,那么英语作为沟通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空洞的语言形式来教授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当然同时这个建议也提出了几个问题:
a.是否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完全否定了英语和盎格鲁美国文化的本原和明确联系呢?换句话说,当英语被用于跨文化交际中时,那些英语的本原文化特征或迹象是否自动变得中立了呢?
b.一种语言不总是与一种文化相联系这是正确的,英语也代表着许多种文化,但是在哪个程度上英语维持着它与盎格鲁美国文化的本原联系,在哪个程度上它能传递一种新的文化。
c.如果学习者是以自身的文化内容而不是盎格鲁美国文化去教授英语,那么这些英语学习者如何去明白英国本土人或者那些把英语作为外语去学习并且自身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底蕴的英语学习者。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经反映了文化教学中的问题,根据跨文化沟通从人际关系角度看,多种学科综合的方法使重新检验文化教学作为知识或者行为的角色成为可能,如何跨文化的运用语言的思想似乎对于中国外语教育者大有用途,但是学习者在中国学习沟通的环境和条件是完全不同的。
据调查,西方国家现存的外语文化的教学方案,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方法建议了同一种处理文化教学上的不同方案,引起这些分歧的原因在于它如何定义文化的角度:文化是否等同于文学、历史或地理科学或者技术或者其他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是广义的大文化还是狭义的小文化,文化是否是一种知识或者行为。这种差异的第二个基本原因是:人们理解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性的方法,因此,就是如何处理目标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联系的问题。
结论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团体、个人、地区以及民族的特征,包括艺术、信仰、价值、传统及风俗等。人类用来表达情感彼此沟通的语言也包含在这个广泛的概念中,语言和文化如此紧密相连,以至于在不知道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学习语言是根本不可能的。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不同语言文化的人的沟通日渐频繁,为了使双方能更好的理解彼此,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变得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brislin, r. understanding culture’s influence on behaviour. orlando, fla.: harourt brace. 1993.
[2]cook, v. j. “what should language teaching be about?” elt journal. vol. 37, no.3: 229-34 1983.
[3] davies, a.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s language use.”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10, no.2: 157-70 1989.
[4] h.h.stern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1996.
[5] herskovits, m. man and his works new york: knopf 1948.
[6]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7] kramsch, c. “socialization and literacy in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6/4.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87.
[8] d. l. and linder, c. (e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fessional priorities. new york: actfl materials centre,hastings-on-hudson. 1981.
外语教学论文篇3
一、威妥玛与《语言自迩集》
威妥玛,1815年出生于伦敦。1841年,年轻的威妥玛随英军参与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威妥玛被任命为英国驻香港军队翻译,同时还担任香港最高法院粤语翻译。此后。威妥玛历任英国驻香港汉文正使、英国驻华署理公使,并“两次担任英国全权驻华公使”。1883年,威妥玛卸任回国。1888年,由于其在汉语研究及教学方面的崇高威望,威妥玛被英国剑桥大学聘为该校首任汉学教授。威妥玛担任该职位直至1895年去世。威妥玛长期从事职业外交和汉语教学,“在华四十余年,公务之余博览群书,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有独到研究”,在威妥玛众多的汉语研究著作与教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语言自迩集》
(一)内容简介
《语言自迩集》是威妥玛多年汉语教学与研究经验之总结。全书共分八章,涉及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词汇、语篇和语法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翔实。第一章“发音”。在该章中,威妥玛采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欧洲语言的语音来描述汉语发音,并将汉语语音分为单元音和复元音、辅音及送气音。每个音之后都列出相应示例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模仿。此外,威妥玛对汉语语音中的声调和韵律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第二章“部首”。该章以《康熙字典》中所确立的214个部首为讲解纲要,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书写”。威妥玛按照部首的笔画数列出了一份“部首总表”,其中包含了全部214个部首。第三章“散语章”。该章是汉字、词汇教学的核心内容,共分40单元,包含1080个条目。威妥玛以汉字为讲解单位,先给出一个汉字,然后用“威妥玛式音标”注明其读音,再解释该字的各个义项。这种解释通常非常全面,往往会列举出该汉字的大部分常用字义。在讲解几个汉字之后,文中还会出现一组例句,分别展示上述汉字的具体应用,并且通过加注释的方法对句中某些字、词的习惯用法再进行解释说明。第四章“问答章”。该章共有10篇课文,采用对话体形式,如:“您贵处是那‘儿?敝处是天津,没领教。我也是直隶人。阿!原来是同乡。……”[3][p.178]每篇课文之后,威妥玛先列出文中生字并加以注音,然后再对文中的生词、俗语、语法等进行详细讲解。第五章“谈论篇”。该章包含一百段两人对话。每段对话谈论一个话题,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修养和学习、儒家思想、生死观、因果报应观、鬼怪故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种社会活动礼俗等诸多方面。相比“问答章”中简短对话,“谈论篇”出现的对话不仅话语长度增加,而且谈话的主题性和探讨的深度进一步加强。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该章改编自中国传统戏曲《西厢记》。威妥玛“请来了几位中国朋友帮忙,删节和修改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骨架,然后充实其他”,最后由另一位汉学家禧在明(walterhillier)对整个故事做注释。威妥玛相信,“学生将会看到,要学习像在北京讲的那样的汉语口语,现在这篇作品,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帮助”。[3][p.9]第七章“声调练习”。该章实际上是第一章“语音篇”的延续,重点探讨汉语语音声调。在详细解释汉语声调变化的同时,威妥玛还为学生专门编写了“练习燕山平仄编”和“声调练习”两大类近千余道习题。第八章“词类章”。该章是威妥玛对汉语口语语法进行总结的一次尝试。威妥玛将西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引入到汉语口语语法研究中来,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句法中的“纲”“目”关系;同时,他还参照西方语法体系,将汉语中的“单字”划分为名词、冠词、量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10类,并通过实例一一说明。
(二)特点剖析
相比以往的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语言自迩集》是第一部以北京话口语作为教学对象的汉语教材。此前,尽管已有相关汉语字典、教材出版面世,如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卫三畏的《拾级大成》等,但这些字典、教材所使用的表音法“都声称描写的是南方官话(thesouthernmandarin)”[3][p.14]而非北京音。然而,凭借多年的职业外交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威妥玛认为,北京话才是官方译员应该学习的语言。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序言中,威妥玛解释道:“自从带有许多学生的外国公使馆在北京建立,不首先学习这种语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它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重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服务的初学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他正在学习的语言恰是帝国政府主要官员所说的话。同时,他的老师、仆人,他所接触的十之八九的人,都很自然地讲这种话。”[3][p.14]。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威妥玛果断地选择北京音作为《语言自迩集》的音系基础,希望借助《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在来华外交人员中推广北京话教学,从而使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外交工作。《语言自迩集》出版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来华外国人学习北京官话的唯一教材。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考证,“那时候可以说,不仅在北京,即使在世界上,北京官话的教科书,除威妥玛的这本《语言自迩集》以外,再也没有了”[3][p.2]。其次,《语言自迩集》中所使用的拼音方案是众多拼音方案中最流行、影响最大的一种,史称“威妥玛式拼音”(wadesystem)。在此之前,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种用罗马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案,但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统一、公认的模式。威妥玛通过总结前辈学者的经验教训,在其中国老师应龙田帮助下,创立了这套拼音方案,并首先将它公布于1859年出版的《寻津录》(thehsinchinglu:bookofexperiment)一书中,然而却没有马上得到普遍认同。后经威妥玛修改,至《语言自迩集》出版,这套方案才最终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章中,威妥玛向读者详细解释了这套拼音方案。“威妥玛式拼音”体系,包含声母27个,韵母40个,在声调方面,威妥玛摒弃了前辈学者坚持的“五声说”,而将汉语声调按照北京官话的实际发音定为“上平”、“下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并且在每个音节后右上角标注1、2、3、4分别代表上述四个声调;此外,在字母后左上角加“‘”符号表示送气音,具体如下表3所示:和以往拼音方案相比,“威妥玛式拼音”不但“减少了音符的数量,力求各个音符的一致性并近似英语的发音,从而达到经济、一致的原则”[4],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学习者能够很快地掌握汉字的发音。再次,就教材编写角度而言,《语言自迩集》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纵观全书,《语言自迩集》包含了语言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文化和语法。第一章“发音”和第七章“声调练习”主要针对汉语语音展开论述,“较完整全面地讲解了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的发音系统,尤其是极准确地记载了口语系统中最具特色的轻声、儿化、音变现象”[1][p.41];第二章“部首”和第三章“散语章”以汉字、词汇为核心展开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分析讲解汉字特征和词汇知识;第四章“问答章”、第五章“谈论篇”以及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在词汇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汉语语言文化;第八章“词类章”则将西方语法体系引入汉语研究,并试图总结汉语口语语法特征。各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扩展。而在编写过程中,威妥玛十分注重所选内容的实用性,因为《语言自迩集》最初设定的教学对象为来华的使馆工作人员,而这些人来华后主要的交际对象为中国官绅阶层及商人,因此威妥玛将与这两类人密切相关的内容均收录到《语言自迩集》各章之中,如“谦称、敬称的使用,中国人见面的问候方式,官场上熟人间的相互照应,求人办事的表达方式,如何恭维别人,官场的勒索之风,捐官制度,如何向人赔礼和招揽生意,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宴会情况,包括如何寒暄、排坐次、招待和告辞”[1][p.45],希望学习者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进而更好地胜任外交工作。此外,多年的汉语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让威妥玛认识到,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西方学生兴趣之所在,因此,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威妥玛还采用多种形式对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化现象详加解释,例如,在谈到中国人姓名结构问题时,威妥玛通过具体实例向西方人“说明了中国姓氏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具体语用,如对已婚妇女的称呼结构是‘夫家姓+娘家姓+氏’,‘翁’则多用于文人”[5],这种寓文化差异于语言教学中的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有效缓解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单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影响及意义
作为一部“西人学习汉语的教本、一百几十年前北京话口语实录描写及汉语语法研究集大成的著作”[4],《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不仅对当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学习,而且对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均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首先,《语言自迩集》有力推动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整体进程。尽管在威妥玛之前,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们就曾编写过一些汉语学习教材及工具书,但这些著作或偏重方言、或零散而难成体系,《语言自迩集》则凭借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科学的编排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很快成为当时英、美各使馆工作人员学习汉语的必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汉语教材匮乏之不足。不仅如此,随着《语言自迩集》影响日益扩大,“日本也以它为蓝本,编写日本人使用的汉语课本。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所著《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介绍,1879~1880年出版的广布精编《亚细亚言语支那官话部》(共七册),内容、结构多据威氏《语言自迩集》。1880年出版的《清语阶梯语言自迩集》,更是威氏书的改订……类似的书还有几种。于此可见威氏书的合理性、适用性以及它的影响”[6]。另据相关史料记载,“《语言自迩集》也曾在朝鲜半岛流传,在韩国奎章阁就发现过它的一个手抄本”[3][p.2],甚至在欧洲,“如俄罗斯1902年出版的《汉语阅读》—《汉语口语》(北京音)(参考书)一书前言认为‘最近有许多欧洲国家出版了学习汉语及其语法的教材……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儿实际意义。至今为止大家认为伟德(即威妥玛)的课本是最好的’”[4]。可以说,《语言自迩集》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其次,《语言自迩集》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例如,在汉字、词汇教学中,威妥玛采用以汉字为核心,以词汇为引申,以注释为补充,以练习为巩固的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各语言点之间的串联和融合;在语法教学中,威妥玛充分考虑到西方人的不同语言背景和需求,以英语语法为参照,通过大量实例归纳总结汉语语法,开启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门。而在教材编写上,威妥玛则以系统性为纲,以实用性为目标,以趣味性为辅助,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此外,“该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宣示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基本上是一种肯定、赞赏的倾向,客观上起到了向西方、向世界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4]。鲁健骥先生在评价该书的编写时就指出,“这部教材在当时西方人编写汉语教材历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汉语教材的编写,有很大的影响”[7]。
二、翟理斯对汉语教学之贡献
翟理斯,1845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北雷帕德。其父贾尔斯牧师(johnallengiles)是当时英国一位久负盛名的作家。在父亲影响和督促下,翟理斯从小接受古典式教育。1867年,年仅22岁的翟理斯通过了英国外交部的选拔考试,被派往中国,成为英国驻华使馆中的一名翻译学生。此后,翟理斯历任天津、宁波、汉口、广州、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地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副领事、领事等职,直至1893年因健康原因辞职返英。1895年威妥玛去世,而由他所担任的剑桥大学汉学教授一职一度出现空缺。两年后,翟理斯凭借其在汉学领域取得的骄人成果全票当选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翟理斯在回顾其一生时曾说,从1867年起,他人生主要有两大抱负,其中之一便是“帮助人们更容易、更正确地掌握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并为此做出贡献”[8]。福开森(j.c.ferguson)在评价翟理斯时也曾说,“或许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使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变得容易多了。在这个方面,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任何一个西方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我们都从他的著作中受益,现在,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了”[8]。《汉言无师自明》(chi-nesewithoutateacher)和《华英字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的问世正是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汉言无师自明》
1872年,学习汉语不足5年的翟理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汉语教材—《汉言无师自明》①。和以往汉语教材相比,该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简单、实用,适合学习者自学,这也是书名《汉言无师自明》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一个重要信息。首先,翟理斯在书中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西方人读中文—即用英语为汉语标注读音。例如“你为什么不来?”(whydon’tyoucome)一句相应的读音为“neewayshummopooli”[9](p.3),这样的拼写在外国人,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眼中,可以很快转换为[ni:wei∫nmpulai],而这种读音和汉语本来的发音几乎相差无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习者可以借助熟悉的母语学习、掌握外语而不必专门学习汉语的发音规则以及纷繁复杂的部首,极大地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只要拿起这本书,学习者就能够讲出简单的汉语句子,进而达到会话交流的目的,因此对那些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日常对话的外国人而言,不失为一种易学易用的有效方式。当然,这种标注法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英语的元音和辅音来标注汉语”[8]。潘伟斌在《汉语学习何以无师自通?—翟理斯<chinesewithoutateacher>研究》一文中,对翟理斯的拼音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翟理斯对于辅音的描述是十分接近威妥玛式拼音的,除了对于辅音j、x、z、zh和r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外,剩下的辅音完全一致”;“而对于元音的描述,翟理斯更多的是从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出发,尽可能地选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汉语的元音”。[10]值得一提的是,全书通篇没有出现声调,这并不意味翟理斯不重视汉语声调,只是在他看来,该书只是一本速成教材,使用声调无疑将会加大学习者的难度,故弃而不用。其次,书中所选场景、例句、字词等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汉言无师自明》全书虽然只有67页,但书中却涉及基本数字(第一章)、旅游(第二章)、商务(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日常用语(第四章)、家庭生活(第五章)、运动(第七章)、航运(第九章)等多个场景;且书中所搜集之例句均短小精悍,口语化程度高,例如在请客吃饭这一场景中,先后出现“叫厨子来”、“明天晚上要请客”、“烤一个羊腿”、“煮一块咸牛肉”、“有鱼肉没有”、“要四样点心”、“烤两个野鸡”、“买一瓶”、“炸几块面包”、“不要拿猪油炸拿牛油炸”、“叫厨子做鸡汤”[9]等常用句式;而在书中最后一章,翟理斯还特别收录了600多个常用汉语词汇,供学习者参照使用。再次,淡化语法观念,强调实际应用。和其他汉语教材相比,翟理斯并没有在书中长篇累牍地详细介绍汉语语法,相反只是用了两页的篇幅极为简单地提及三条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词无词尾变化、同一词语可表单数或复数”、“人称代词介绍”、“动词除过去时之外,在所有体、态、数以及人称上均保持原形,而过去式通常在原词后添加‘了’、‘着’、‘过’来体现”。[9]很显然,翟理斯并不希望学习者过多关注语法从而影响实际应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书的“实用主义”。尽管《汉言无师自明》内容不多,亦缺少《语言自迩集》所表现出的学术性,但其简单、实用的特色却让该书在出版后倍受外国人的青睐,短短数十年,一版再版。截止1922年,该书已经出版至第十版,足见其受欢迎程度。的确,即便今天,《汉言无师自明》所体现出的从学习者需求出发兼顾实用性的编写理念,对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华英字典》
《汉言无师自明》可以说为西方人掌握汉语口语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而《华英字典》的完成则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书面语提供了巨大帮助。早在1874年,翟理斯就萌发了编纂一部英汉词典的念头,并开始着手搜集相关资料。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华英字典》第一版于1892年面世。由于种种原因,第一版《华英字典》中存在较多错误。此后的20年中,翟理斯不断修改其中的错误,直至1912年第二版《华英字典》出版面世。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的《华英字典》不仅更正了初版的许多错误,还增添了许多新词汇。相比早期来华西方人编纂的字典,《华英字典》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词汇量大,内容丰富。正如翟理斯本人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言:“编纂《华英字典》的初衷在于为外国学生学习中文提供有利帮助,因此本字典收录了尽可能多的地道的中文表达法。”[11]全书共收录汉字单字13838个,“对每个单字都给出了其不同词义的多个英语释文(对应词或说明性释义),起领头词作用的单字条目下所收的多字条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仅有单词、短句,还有完整句;……所收词目有文言和书面语言,有口语和俚俗词语,有专名也有成语、谚语、惯用语,全书所收多字条目粗略统计10万余条”[12]。其次,《华英字典》中收录汉字的注音也是同类字典中最为详尽的。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创立了一套“威妥玛式拼音”用来拼读汉字,然而,这套体系的缺陷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汉语语音特点,采用过多的附加符号,这也给学习者和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和混淆。为此,翟理斯结合自己在《汉言无师自明》中制订的拼音方案,对威氏拼音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主要表现在用相同字母加点的办法来标识送气和不送气的汉语双唇音(p-p’)、舌尖中音(t-t’)、舌根音(k-k’)、舌尖前音(ts-ts’)和舌尖后音(ch-ch’)”[2][p.96]。这一新体系又称为“威妥玛—翟理斯氏拼音”(wade-gile’ssystem)。这套拼音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且简单易学,因此,直至1958年中国政府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之前,“威—翟”体系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和专有名词的国际通用拼写方式。另一方面,翟理斯还根据《佩文韵府》为每个汉字注了音韵(翟理斯用字母“r”来表示音韵),并用数字1到4来表示该汉字的各个声调。此外,翟理斯还参照借鉴了庄延龄等人的汉语方言研究成果,在每个汉字下注明该字在不同方言中的发音,并用相应的字母来表示其所属的方言区。例如,“c”表示广东话、“h”表示客家话、“f”表示福州话、“w”表示温州话、“n”表示宁波话、“p”表示北京官话、“m”表示中原音、“sz”表示四川话、“y”表示扬州话。[11]“如此煞费苦心地给汉字详细注音,在汉英词典中可谓空前绝后”[12](p.134-135),但这也正体现了《华英字典》的实用性。因为,许多使馆的翻译学生在学习两年汉语官话后被分派到中国各地,而在当地方言有时要比官话更通行,从这个角度而言,《华英字典》中所标注的各地方言读音为这些翻译学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也是该字典受到驻华使馆界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华英字典》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所收录词条很多是翟理斯在阅读和编纂中“信手拈来”之作,缺乏一定的标准和系统性;此外,“过多收录方言(特别是沪杭一带的方言)”、“极少收录清末和民国初年已经大量涌入汉文书报刊中的新词”、“个别汉语字、词的英语释义不准确以致有误”等也是《华英字典》存在的缺点。[12]尽管如此,《华英字典》以其大量的词汇、丰富的内容、详尽的注音、完善的检索方式,成为“20世纪头30年最流行的一部巨型汉英词典”[12],为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架构起一座桥梁。
三、历史的经验与借鉴—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教学论文篇4
1.1连环画的文化导入作用
外语课堂教学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入连环画。随着视听教学法(mav)的流行,外语课堂上所使用的教材多由视频、图片和文字三种语料组成的。例如法文教材《法兰西音像》(voixetimagedefrance)中,每一课都包含对话和与对话内容相关的一组图片,这些图片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在教材中,每一幅图片都对应对话中的一个句子,学生在听对话的同时观察图片,有助于理解对话的含义。然而连环画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限于辅助文字的理解,事实上连环画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真实语料,对于语言文化知识的导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连环画的语言兼顾书面性和口语性两种特征,因为其文字既有叙述性词句又有人物对白,还有独具特色的拟声词,能让学生学习不同语域的表达方式。其次,连环画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为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人的体态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语料。第三,连环画所讲述的故事蕴含诸多历史和文化元素,例如《高卢英雄传》以高卢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表现法兰西人祖先高卢人的勇敢和智慧。如今,astérix已经成为法国人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该漫画也已经作为法兰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语学习者不容忽视的文化知识。
1.2基于连环画语篇特征的互动教学活动设计
除了具有文化导入功能外,连环画独特的语篇特征有利于多种交际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发,营造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学生交际表达能力的提高。
1.2.1趣味互动游戏利用连环画中道具的简单性特征,可以开发一组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热情的游戏。猜画游戏。教师从一本连环画中选取一个造型简单的道具,例如astérix的羽毛帽子。教师可以先从黑本上画出一个碗状的图形,让学生猜这是什么。经过几轮猜测之后,教师再给碗添加两根羽毛,问学生这是什么,这时学生所能给出的答案相比于前一个碗状图案会更加个性化。几轮猜测之后,教师给学生展示astérix的形象,同时对astérix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一个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其他学生根据图形联想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随后,第一个学生在原来图形的基础上再加入几笔,让同伴猜是什么物品。随着图形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伴的答案会越来越具体。这个练习可以用于课程开始前十分钟的热身,适应于各个语言水平的学生,目的是在学生中间营造高涨的参与热情,同时复习学生已有的词汇知识。
1.2.2启发式口语练习利用连环画图文语境一致的文体特征以及主人公形象典型化的叙事特征,可以创造一些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热情的互动教学活动。时空穿越。教师从连环画中提取几段文字,将原来的配图换成其他连环画中的图片,或者该连环画中的其他图片,然后将重新组合好的图片和文字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判断文字与图片的搭配是否有逻辑性,并解释原因。教师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使重新组合的图片和文字信息相差太多,这样学生不加思考便能判断出图文搭配的不合理性。该游戏适用于低、中年级学生的口语课,目的是让学生重视交际语境,即在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对话者、就不同主题谈话时,所使用的措辞、语气、话语风格是不同的。主角配角。利用连环画中主人公典型性这一叙事特征,教师可以从几部不同的连环画中挑选1到2页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连环画,并根据文字和图片信息判断哪个人物是连环画的主人公,同时猜测该人物的年龄、职业、所生活的年代、国籍、性格特征等。学生可以分组介绍自己手中连环画的主人公,描述人物外形特征,也可以根据现有的图文信息猜测之前或之后发生的故事情节。
1.2.3创意写作练习不论是文字还是图像,一个语篇中的所有符号体系都是以表达完整而连贯的意义为目的的。连环画图像和文字的互补关系,决定了任何一种符号体系都不能独立完成叙事任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信息缺失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意写作,解开故事的悬念,同时也要保证故事情节的完整。狗尾续貂。教师发给学生一页有图有字的连环画,同时隐藏最后一幅图或最后一幅图的文字,让学生根据前面几幅图和文字续写故事。教师也可以隐藏连环画中的任意一幅图或文字,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情节和语境将故事补充完整。该练习适用于初、中、高年级的阅读和写作课,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语篇连贯的写作能力。漫画配音。教师选取一页连环画发给学生,并隐藏文字中的对话部分,只留下叙事文字,让学生根据文字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和画面中的信息,给图片中的人物配上对话。该练习是锻炼初、中年级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练习。不同于传统的看图写对话,连环画中的叙述性文字为图画信息补充了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判断交际对话的主题以及交际者之间的关系。
1.2.4戏剧表演连环画不仅适用于外语课堂教学,还可以用作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语料。此时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难度略高的任务,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例如,教师挑选一部经典连环画中的几页,隐藏全部文字,只留下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信息编写剧本,最后进行戏剧表演。编写剧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以指导,帮助他们纠正语法错误,选择恰当的词汇,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图画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尽量准确地把握画家的叙事意图。
2结语
外语教学论文篇5
从20世纪90年代始,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任务教学法;王初明以swain的comprehensibleoutput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以写促学的写长法。但是,人们发现它也未尽理想。在这过程中,外语教学开始“后方法”转向,表现为对单一方法有效性的怀疑,对方法多元性、开放性、相对性和特定性的强调。期间,stern、pennycook、freeman、kumaravadivelu等先后对“方法”的概念提出各种质疑。kumaravadivelu不断地调整和丰富以教师自主为核心的三维系统理论,提出后方法教学的具体性、实践性、可行性三个参数,以及后方法学习者、教师、教师教育者三个教学要素,并重点论述了由十个宏观策略构成的教学指导框架,使“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日趋完善和系统化,具体是:
(一)三个基本参量。该理论认为,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量是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特定性指教师要根据时间、地点和受授对象来使用教学技巧,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来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指教师要努力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理论来理解和确认现存的问题,从而选取最好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这些认识是基于实践的,是实用的和动态发展的。可行性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教学应该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要求。
(二)三种身份的新解。一是教师,教师应是知识型、技能型和自主型的,善于学习和检验各种理论,在总结经验教训和修正自己信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一套切合教学实际的概念和原则,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同时,明晰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是学习者,理想的学习者是自主的,能在教师指导下自我调控,具有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善于协商解决问题和抓住机会。三是教师教育者,他们要指导未来的教师确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并指导其进行教学思考及反思,重视信仰、价值观、经验和知识作用,为其提供展示教育理念的机会。
(三)十个宏观策略。一是学习机会最大化;二是意图曲解最小化;三是促进协商式的互动交流;四是培养学习自主性;五是增强外语语感;六是启发式语法教学;七是外语输入的语境化;八是语言技能综合化;九是语言教学的社会依赖性;十是提高文化意识。
英语写作教师的发展
“后方法”教学理论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动态理论,它破除了教学法的“神话”,瓦解了教学法在教师心中的统治地位,因此,教师理念的作用就越发凸现出来。本文认为,在“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对英语写作教师的理念在写作教学方法的认识、英语语言的认识、师生关系的认识和教师与教师教育者的关系的认识等方面的重构来寻求发展策略。
(一)对写作教学方法的认识重构
根据“后方法”教学理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念可归结为:不是“教学方法”左右教师,而是教师调控“教学方法”。英语写作教学长期在方法上进行探讨,试图以一种普适性的“饼干模子”写作方法来满足和适应写作教学的不同需求。而且,传统的写作教学遵循的是一种“由上至下”的课堂运行模式,即由居于“核心”地位的教学法专家对写作方法进行理论系统化,让处于研究“”的一线教师负责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理解、运用这些抽象理论。这样,写作教学理论是在理想化了的教学实践中被理想化地运用,对诸如教与学的认知、社会需求、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写作教学现象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由此可见,教师应辩证地认识“教学法”,没有一种现成的最佳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地用于写作教学,应该以“后方法”教学理论为指导来探求超越方法观的教学新理念和新途径。写作教师应该根据自身对写作教学的理解、教学理念、风格和经验来构建一个“由下至上”的、适应具体教学场景、立足课堂教学的、属于教学实践者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这时,它具有了“后方法”教学理论所倡导的具体性、实践性和可能性。
(二)对英语语言认识的重构
“后方法”教学理论指出教师理念应强调语言的意识形态性。该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里,话语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理解不能靠浅层的交际行为或会话方式来获得,只能靠课堂内纷纭复杂、竞争有加的真实世界存在的话语来实现的。教师在课堂内进行话语分析等活动时,就要超越课堂来考察更广泛的、承载课堂输入和互动的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他们应成为教学的主人,要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迷信崇拜西方教学模式。可见,写作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和写作教学研究、在借鉴国外写作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时刻关注、认清国内英语写作教学和研究的性质和发展道路,强调英语写作研究的实践性、本土性和科学性。
对师生关系认识的重构
在“后方法”教学理论的教师理念里,师生之间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具体来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自主型学习者与自主型教师之间的关系,它超越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构建了一种平等的“主体间性”。从本质上讲,语言教学(包括写作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交往”,是交往主体(师生)间的互动与融合,它既反映了双方的主体性,又反映了他们间的交互性,表现为平等主体的权利意识和一种主体间的责任意识与行为。因此,写作教师应该树立信任与宽容意识,要学会倾听学生和重视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关注自己日常的写作教学实践和社会情境以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对自己负责的前提下,学生有做出决策的权利,他们是自己学习的“责任主体”,要主动确定与执行学习策略、主动合作互动学习、主动寻求机会与教师或语言胜任者交流等。
外语教学论文篇6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汉语是汉语文化的一部分,英语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也就没有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旅游文化是一个较广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应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以及由其不同方式组合的边缘领域。由于学者对旅游与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概念与定义,这两个因素的组合方式同样有相当多的选择,所以,目前学界对旅游文化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关于旅游的文化概念,至今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国外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比较早。robertw.mcintosh(美)在1977年提出“旅游文化”(thecultureoftourism)的概念,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是国外学术领域在旅游文化方面较早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正值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时期,作为国内较早研究旅游文化的学者之一,晏亚初在《旅游文化管见》中写道:“旅游文化,是根据发展旅游事业规划和旅游基地建设,以自然景观(名山、名水、名城、名景)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事业。”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构成的基础,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言的实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因此,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有助于进行正确的交际;有了文化内容的支撑,交际才更有实际意义。
2外语教学与旅游文化
2.1外语语言是文化的基底
语言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语言既是文化的基底,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是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的基底不同,语言是国家文化的镜子,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民族的根源,特点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心理都会在语言中得以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记载和经验传授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描述和储存的。在旅游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风土人情、行为习惯和生活场景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体现。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疆土辽阔,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情,西北风光的粗犷豪迈;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然而,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外国游客在入境旅游的时候,常常因为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而闹出许多笑话,外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起着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作用。
2.2外语语言影响旅游文化
外语语言受到文化的强烈影响并与之相适应。每种语言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想表达的任何意思,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霍克特(charleshockett)对这种影响的性质看得非常透彻,他说:“语言的差别不在于说明什么,而在于说什么要相对容易些。”每种语言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想表达的任何意思。但是对某一特定的语言,特定的内容可以表达得更容易一些。例如,英语和汉语都有表达亲戚关系的词语,但在用汉语表达时要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汉语表示亲戚关系的用词多一些,如“叔”、“伯”、“舅父”、“姨父”等,而在英语中仅有一个相应词uncle。“龟”在古汉语中虽然也有长寿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贬义的成分较多。如“缩头乌龟”“、乌龟王八蛋”等都是贬义。但在日语中“龟”则是长寿的象征,褒义色彩较浓,积极的意义较多。如“鶴は千年,亀は万年”“、亀の甲より年の功”等等。在日本,送人一件做成乌龟模样的工艺品,对方会感到很高兴。而在中国,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不能送人乌龟,尤其是不能送给中年以下男人,礼品包装纸上也不能出现乌龟的模样。所以,如果简单地根据词意来对其进行翻译,而不了解其文化内蕴,在旅游当中,通过语言既达不到理想中的宣传效果,更会产生歧义。
2.3旅游文化借助外语语言来传播
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方式主要有导游介绍、网络资料、旅游宣传和朋友了解这四种不同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有声的讲解还是无声的阅读,他们都只能通过阅读旅游资料、网络媒介和导游讲解来真正切实地了解中国文化。语言传导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着旅游文化传递的正确性。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能把不同的景色,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语言、思想表达自如。在外国游客提出相关国家地理文化问题的时候,能流畅地进行相应回答。同时也能熟知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知识,地理、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
3旅游文化在外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3.1增强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
在外语教学课堂中,文化的导入十分重要,教师应在导入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在外语教学中时时处处进行文化教育,首要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具备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掌握并运用其目标语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词汇、习语、语句、篇章,每一环节都渗透着异国文化的影响。要用文化语言观指导英语教学,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因此,外语老师在授课时,适时地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教学,对异国的风俗习惯、和名胜景点进行介绍,从深层次上认识到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在语言重点难点上得到讲解,还培养了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度,处在不同的场合时能通过文化的转换来实现语言转化,根据目标语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使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适时地用外语进行有效、无障碍的交际,通过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来加强其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3.2帮助学生设立对话的文化语境
语境对于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是关键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使其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语境当中,同外语本族语使用者多进行接触和交流,然而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机会同外国人接触。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尽量为学生创造语境,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练习各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可以通过旅游场景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来设定场景,通过此种活动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英语角这样的活动来结交外国朋友,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在课堂教学的外语对话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特定的交际用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外国风土人情,还应该在课堂环节中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课堂环节中设置情景表演的练习。在导游带团的过程当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语用错误,要实现沟通无障碍的对话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和场景的替换,让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商贩和顾客,可以对旅游环节当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方面进行情景的扮演和对话,加深对书本对话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3.3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的应用技能
外语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把课堂时间尽量作为学生实践的环节,努力创造条件,激起学生讲英语的欲望和需求,培养和促进学生外语语言应用技能的提高。外语的应用技能要在达到沟通理解的基础上,适时合理地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中式英语的沟通和比手画脚的理解。例如在一些外国游客较多的景点,一些地陪见到外国游客就会说“hellositsit”,并一边做出请坐的动作,一些小商贩看到有外国游客经过,就会大喊“comecomelooklook”,便一边拉进店里,一边拿着计算器来砍价。显然他们说的是中国式的英语,虽然是最简单的英语,发音也不标准,配以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外国游客也能领会他们的意思,但这样英语却不能在知识阶层推广开来。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直接照字面意思翻译的话,外国游客很难准确理解其内涵,有时还会产生歧义甚至误解。比如,导游带领一队外国游客到传统的中国餐馆就餐时,当外国游客问到“童子鸡”是什么时,如果照着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就是“chickenkid”,也就是“儿童鸡”,这时外国游客就会满脸疑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故事、诗歌、寓言、节日等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并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出来,但是外国游客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单从英语翻译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很难的。同时,如果涉外导游只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并不了解外国的文化底蕴,那么对菜名、诗词歌赋的翻译则无从下手。中西方文化不同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都懂得英语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的应用技能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4结语
外语教学论文篇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着眼于留学生汉语思维习惯的养成,能够在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学习汉语知识。其过程为帮助学生认知,进而理解汉语思维习惯,再逐步内化,经过反复操练,经由语言输出的检验和反馈,最终逐步形成汉语思维习惯。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法、现场实践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对象为近两年来所教授的喀麦隆留学生和一个美国留学生,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下面详细陈述试验过程及实施情况。
(一)结合汉文化挖掘教学内容,启发汉语思维
在给学生讲解语言点时,要时刻注意到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异同。喀麦隆学生精通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因此,我们在讲授汉语知识时主要还是强调汉语与英语的异同,要预先充分设想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理解困难。汉语作为一种综合性语言,虚词和语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会导致有些问题学生不太好理解。如汉语中的修饰语,不论长短,都放置在被修饰成分之前。如学生会说“我喜欢杭州非常”“我想家很”等等。这就需要耐心地向学生解释,汉语是“流水式”的语言,中心语和修饰语往往同时出现,而且修饰部分一定位于中心语之前。应该说“我非常喜欢杭州”“我很想家”等。然后再让他们自己组织几个类似的句子,有错误及时纠正。经过反复讲解和训练,学生们加深了认识并成功掌握这一现象。提到汉语语序,汉语的时间表达方式也不同于英语。汉语的语序是从整体到个体,如“2013年3月28日下午3点20分”“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下沙学源街998号”“每周五晚上我都要在学校教学楼旁边的花园里坐一会儿”等,这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时间顺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现象,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汉语中,往往是先发生的事先讲,后发生的事后讲,从无到有,逐步展开,语序与时序有较高的象似对应性,两者往往自然合拍。这说明汉语的语序结构直接反映现实的时序结构,汉民族的认知犹如对现实生活的临摹一样。然后让他们体会现实生活中顺序的特点,再反复操练,他们会在认知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一语言现象。
(二)遇到难的知识点,尽可能运用恰当的理论
来启发教学在汉语学习中,词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汉语有的词汇,如“量词”,仔细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英语中是没有专门一类量词的。而汉语中有一类词专门只做量词,没有其他用处,所以说“形形量词的大量使用”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例如:为什么说“一颗米粒”,而不说“一颗西瓜”;为什么说“一条黄瓜”,而不说“一条西红柿”。这就需要教师对“颗、条”等量词的词义做形象解释,以便让他们理解并掌握。要理解“颗”,先看其形旁“页”。“页”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像个人头,所以《说文》“页,头也”[1]4355。因此,“颗”在《汉语大字典》中被这样解释:《说文》“颗”,小头也。从页,果声[1]4378。发展到后来引申为量词,仅与体积比较小的物体搭配。“米粒”较小,用“颗”;而“西瓜”较大,不用“颗”。而“条”则是《说文》“条”,小枝也[1]176。因此,它的本义是“细长的树枝”,引申为量词,用于细长的东西。这样讲解他们既了解了汉字文化,又较深刻地理解了这些量词的用法。方块型汉字的书写和认读对于留学生来讲也是一大难题。首先要学习的是笔画。学生曾提出“笔画‘’(提)和‘丿’(撇)为什么写法不一样,但写出来看起来是一样的啊”,我便带了本毛笔字帖来,告诉他们,汉字最初都是软笔来写的。可以看到,这两个笔画的运笔方向及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硬笔写出来有时看着一样,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笔画,汉字就是由这些各不相同的笔画通过空间组合形成的。这样他们就知道了这些笔画的来历以及具体的运笔方法,也可借机向学生介绍汉语书法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然后我送了他们每人一本字帖,一支毛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去学习中国书法。这样,既有效地讲解和学习了汉字的笔画,也成功地向他们推荐了一门中国文化,可谓“一石二鸟”。语言学习离不开学习者对如上一个个语言点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掌握。教师需要在恰当时间精心组织关于中国文化的主题活动,巩固和升华学生对汉语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创设多种体验模式,促进内化汉语思维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种。物质环境指在学习者的生活环境中精心布置汉语标识、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饰物符号,多看汉语书籍,多听汉语歌曲、多看汉语的影像资料等。人文环境指创设一个有利于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交往、学习与生活的环境。对于在我国学习的学习者,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多结识中国朋友,多参加本地的一些活动(如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踢足球、打篮球等),尽可能增加接触和运用汉语的机会。在本研究中,我们共创设了如下一些体验模式,效果还不错。1.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真实的语言情境对学习者学习语言非常重要。汉语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营造更多符合真实生活场景的情境。例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等。在我们学习买东西这一节时,提到了一些表达,如“请问,这个怎么卖”“这个多少钱”“苹果多少钱一斤”“苹果一斤多少钱”“多少钱一斤苹果”等等。课堂学习后做练习还是有点生疏。下课时告诉学生,课后可以自己去练习买东西。接着又安排一次实习课,带他们去菜市场和数码市场这些真实的情境中,去和老板练习买东西用语。经过一上午的走访,他们已经能流利地使用有关询问价格和商量价格的用语,如“可以便宜/少点吗”“太贵了”“很便宜”等等。每到一个柜台或摊位前,会很自然说“你好,请问这个怎么卖”“可以便宜点吗”等。同时还学会了很多蔬菜以及电子产品的中文名称,如萝卜、红薯、玉米、白菜、山药等,还有移动硬盘、手机外壳、内存条等。这样看来,实际的生活情境对于学习语言来说,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学习者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亲身体验到了语言的语境及表达方式以及是否对错等。总之,我们应该就不同话题多多开展学生合作互动的活动,多到现实情境中去体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多媒体互动中体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多渠道的输入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特别是视觉和听觉,能使学习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关研究也同时表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他们已具备了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的能力,缺少的只是第二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形图像作为桥梁,使学生尽快地建立起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例如,学生最初学习拼音和声调时,看些较为夸张的口型发音训练的视频资料很有帮助。非洲学生有些发音分不清楚,如“b”和“p”,“z”和“c”等等,另外声调也比较难。通过多媒体视频反复播放口型的变化,讲解发音技巧,让他们互相看彼此的口型与视频里的是否一致,听自己的发音和准确发音是否相同,反复训练。课后练习的时候注意口型的准确性,平时上课的时候遇到错误的地方就纠正。一个学期结束,发现他们的发音和声调的准确性大大增强,而且也比较自然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还可提供真实的语言使用范例。如我们讲到几个能愿动词(如“可以、能、会、要”等)的区别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多选择几组体现这些词汇不同点的真实语境,让他们真正体会其中的差异。然后再自己多设计几组对话,多造几个句子,反复训练,最终效果还是不错的。
(四)采用多种操练方法,养成汉语思维习惯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可否认大量的语言材料输入是学习外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掌握9门外语的语言学家斯蒂夫•考夫曼在总结他学习汉语的经历时就提到课堂学习之外自己大量的密集学习。就汉字而言,他每天都要加大自己识记汉字的量,后来,每一天都差不多要掌握30多个生词。所以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料输入,不断练习,也是学好语言的必经之路。除了课外的大量听说训练外,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笔者所尝试过的教学法有快速回答法、复述法、概括法等。快速回答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用简短的语句快速回答的一种思维教学法。多用于初级阶段。笔者所带的班级正好是零起点,所以此类教学法就是重点。课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内容比较少,逐步加快回答速度,可以逐步强化他们的汉语思维,以免总是通过翻译成英语再来理解汉语。通过将近半个学期的训练,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基本可以用汉语思维来直接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法是让学习者把读过的课文内容和情节简略地复述出来的思维教学法。本学期学生进入了第二个学期的学习,逐步要求他们用复述法来回答问题。学生在复述课文内容时,既可以用书中的语句,也可以掺进自己的话语。因为是刚刚读过的课文内容,学习者无须用母语帮助思维,用汉语直接来表述大意,多少带有一点儿创造性,所以是培养、训练汉语思维的好办法。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概括法是要求外国学生对课文或阅读材料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进行概括的思维训练法。要求学习者在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重新组织和创造语句。这是在培养、训练、检验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更能促进学习者形成汉语思维的习惯。但是由于学生还只是第二个学期的学习,所以这种方法还没有正式实施。这些操练的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在体验汉语表达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养成直接用汉语来思维的习惯。实际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五)选择恰当“体验”方式,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
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更好的语言交流效果,即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因此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及时修正语言知识,巩固并提高汉语表达技能。当然,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对于初学者而言,语言训练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他们练习的对象应该是教师或同学。练习中要以鼓励为主,注意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使他们越来越敢说。到了高级阶段,则要鼓励他们走向具体情境,大胆地与汉语使用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有错必纠,能够准确大胆地使用汉语。
二、实践“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外语教学论文篇8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殊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是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研究对象。
1.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界定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特殊语言,是教学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语言;二是个别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反应出课堂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个别教学语言是在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一,也包括了口语、书面语和体态语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会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融人到教学活动当中,以便于学生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1.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分类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从使用目的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目的语教学语言和媒介语教学语言。目的语教学语言是最受推崇的教学语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汉语教学中都使用的是汉语教学,社会培训机构大多数也使用汉语教学,因此,目的语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媒介语教学语言也是非常普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适应于大多数汉语的初学者,有利于汉语初学者对汉语的学习。
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的意义
2.1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教学语言不仅具有组织功能和负载功能,也承担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功能。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具备了以上教学语言的功能,而且还承担了学生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功能。对外汉语的学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计划,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掌握汉语,实现教学目标。
2.2理论意义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近几年随着“汉语热”而出现的一个新语言,对其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加强汉语变体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强化我们对汉语本体的认识。
2.3现实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来看,仍存在了诸多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受,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对外汉语教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研究,可以增强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和功能类型
3.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双重性、受限性和阶段性。
(1)双重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使用汉语,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师生的共同目标,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具有双重性。
(2)受限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接受能力,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外汉语教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语言,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又要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由于汉语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而且汉语基础较差,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编制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具有受限性特点。
(3)阶段性
对外汉语教学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也具有阶段性。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学语言在语言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对于零起点、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学生,教学语言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也在随之调整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阶段性特点。
3.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有:课堂语言、教学用语和交流语言。
(1)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是用的语言。课堂语言的主要组成有:导入语、指令语、说明语和结束语。
(2)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是是对外汉语教师在传授学生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的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其进行示范和解释。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示范主要是领读,解释则是对生字词的发音、语句、语法等进行剖析。
(3)交流语言
交流语言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语言,包括谈话、问答以及讨论等。交流语言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和反馈语言。
外语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教学;人格培养
1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1.1重视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而前进的,要改革就离不开创造与竞争,创造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出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重视学生人格素质,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做出的必然选择。
1.2重视人格培养也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健全的人格体现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期望和要求,大学生一般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健全的人格视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和道德价值的目标,并直接加以模仿和追求。大学时期是广大青年学子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其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中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格培养与教育,这些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所以,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培养大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现行外语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的缺失及其原因
2.1重视语言,轻视甚至忽视文化
现在的外语教学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浅层化的通病,或者说教学工作都是在语言工具的层面上进行,而很少自觉地全面地从文化意蕴的层面上进行。这不能不说是外语教学,特别是外语本科教学甚至硕士研究生教学的缺憾。这种浅层化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浅层化的,体现在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在英语听力课教学中,不少学生用于听力训练的时间并不少,可是进步却不快,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太少;同样,说的能力也不仅仅是语音语调的问题,学生只有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西方文化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达到交际的目的;在阅读上,有的学生在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时,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清楚它的语法结构,但就是弄不懂它的含义,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对该句或该段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写作时要写好地道的英语作文,除了要加强语言的基本功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熟悉英美文化,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翻译时只注重句子表面的理解,认为每个单词都认识了就能翻译好,结果译出的句子不通顺、不达意,甚至扭曲原意,这其中文化背景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2.2重视语言知识,轻视甚至忽视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形成了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付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从而影响了专业知识学习。原因很简单,专业学得再好,英语没过级就毕不了业,这是不正常的。目前四、六级考试不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在于测试学生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识别能力,这是本末倒置的。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只注意语言基础知识,以客观题为主,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观念上,教师、学生均注重语言基础知识“教”与“学”,不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应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了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外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对于应用能力的理解,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认识就是将其与口头表达能力相等同,其实在英语教学界,早就存在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或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等的讨论。
3外语教学中注重人格培养的对策
3.1以学生为主,探讨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现在,我们的外语教师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来教这些内容?而应该是: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看,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交际的双方都是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交际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信息层次和情感层次,外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情感的协同下进行的。学生是否能学好外语在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使课堂交际化,师生才能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只有学生身体力行,经受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外语教学应该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与意识等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把情感、策略、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智能;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增强全球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2发展外语创新教育
(1)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枯,转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按照创新教育的理念,教学思想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和教师的角色有了显著变化,转变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教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维、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创新教育要求课堂上“精讲多练”,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取让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2)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性的多样化教学。
英语教学要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必须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实行开放性的多样化教学。其内容涉及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和考试形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灵活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不能被动地受教材的制约,要敢于跳出现有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材内容是不变的,而教学对象是可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合理选用主教材或配套辅助教材的基础上,增加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适时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以提问、研讨等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树立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电教媒体,善于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应用于教学,积极开发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开阔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突出重点,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素材,扩大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创新的能力,测试可采用以口头报告、复述、演讲、翻译、小论文等为主的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以检查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改革题型,降低闭卷考试的比例,增加主观试题。
(3)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即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学生的动机、态度、意志、情感、个性、兴趣、策略、方法等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就要求教师善于充分发挥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和暗示的作用,要提高语言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就要克服来自学习主体的情感困扰。外语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智能发展。对智力活动起着定向、推动、调节、强化等作用。因此,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表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为智力活动提供动力,让非智力因素在对知识转化为智能中起强大的动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邓清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外语教学论文篇10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若要对比“黑”与“black”的含义,我们就要先理解“黑”究竟有哪些含义。下面从实例中看“黑”究竟表示哪些意义?(以下实例引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1)1954年元旦,彭修文第一次穿起庄重的黑色演出服,走上民族管弦乐的指挥台。刘邦立《啊!华夏之声》。此处“黑”表示颜色,可以与black直接对译。(2)瞬间,吴治邦像听到了我们的谈话声,霍地从女儿身边站起来,向我们伸出了两只黑黢黢的大手。李若冰《察尔汗盐湖的报告》。这里“黑”虽表示颜色黑,但其中含有暗的意义,所以不能直接与black对译,可译作dark。(3)谁不知道,丁万红是我一手培养入党的,他当了劳模,你们就捧着来,好事都算在他账上,我替他们到处背黑锅,还找我岔头,落井下石!安危《我爱松花江》。这里“黑”并不是指锅的颜色,而是用黑锅比喻代人收过,泛指受冤枉,如果译成“taketheblackpan”,学习者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了。(4)我一句黑话也没创造,都是《人民日报》上的。崔德志《报春花》。黑话中的“黑”是秘密、非法的意思,英语“black”没有这一义项,不能互译。(5)我接到两封黑信,你要我先给你看吗?雷加《春天到了鸭绿江》。这里的“黑”是不公开的意思,“黑信”来源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具有特殊文化内涵,意思是匿名信。因此这里“黑”不能与“black”对译。纵观“黑”的以上含义可以看出,“黑”的本义是颜色暗。在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就是黑色,黑色是“青、红、黄、白、黑”五种正色之一。黑色纳五色于一体,是五色的还原与复归,可界定黑色在五色观念中的永恒本质。随着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黑”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夏、秦及汉初,黑色是被人崇尚的颜色,那时的“黑”并没有“坑害、隐秘、欺骗”这些贬义,在京剧里,黑色的脸谱代表刚毅、勇猛的意思。比如包公的脸是黑色,象征着他的刚正不阿。可见黑色并无不好的含义。后来“黑”产生不好的意义,可能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佛教中“黑白”分别对应“恶善”,所以后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黑”这个词逐渐有了贬义色彩。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黑色还被扣上了“反动”、“反革命”的帽子,“黑帮”“、黑后台”“、黑信”由此而来。当然,随着的结束,“黑”的反动意义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引申义仍在不断发展,大多是“欺骗、坑害”的意思,如“黑社会”指社会上的黑暗势力,“黑市”指暗中进行不合法买卖的市场,“黑车”指非营运的汽车等。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单从词汇的本义进行分析,若我们直接将“黑”定义为“black”,那么学习者就无法理解“黑锅”、“黑信”这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对于汉语和英语中相似的词语,如“黑市=blackmarket”,讲解时,可以说明汉英相似的文化内涵以及词汇中的中外文化交流。所以,将词汇教学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含有语素“黑”的词语处理考察
本文选取了10本对外汉语教材,对其中含有语素“黑”的词语进行了考察。这10本教材涵盖了汉语教材的大部分类型,有初级、中级、高级教材;有精读、泛读、口语、听力教材和综合旅游教材。(1)《魔力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下)》姚晓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黑色———black,没有标注词性。(2)《体验汉语基础教程(上)》姜丽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黑———black,课文后附有颜色的图解。(3)《基础汉语听力(零起点)》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黑板———blackboard(名)(4)《中级汉语新编(上册)》姚良珍,明天出版社,1999黑漆漆———verydark(形)(5)《轻松阅读中级汉语泛读(下)》于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黑森森———black(形)(6)《新标准汉语(中级篇第二册)》方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黑人———blackpeople(名)(7)《高级汉语精读教程(ⅰ)》邓小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黑马(名):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8)《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下)》李禄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黑色收入———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收入,如贪污、受贿等。无词性讲解。撇开那些黑色收入等非正常因素不谈。(9)《新视角高级汉语教程(下)》庄稼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黑客———hacke(r名)(10)《实用综合旅游汉语》张美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黑水河—河名(名)黑压压———adensemassof通过比对发现,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于包含语素“黑”的词语的处理主要是四种方式:一是直接用“black”来解释“黑”,如,“黑色、黑人”;二是通过英语中的其他词语来解释“黑”,如“黑漆漆”;三是采用音译方式将英语词译为“黑”,如“黑客”;四是直接用汉语来解释,如“黑色收入”。观察上表中教材的处理方式,发现存在一定问题:“黑”直接用“black”解释,如例(2)单出现一个“黑”,并不一定指颜色,也有可能指暗了,所以解释为“black”有些不妥,在“天黑了”中“黑”应该是“dark”的含义。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词汇丰富,都具有“黑”内涵的abb式词语很多,如“黑森森、黑压压、黑漆漆、黑黝黝、黑黢黢”,本文统计的教材中出现了“黑森森、黑压压、黑漆漆”,其中“黑压压、黑漆漆”都用“dark”来解释,而“黑森森”却用了“black”直接解释,不充分从语境当中介绍这些abb词语的正确用法,学习者使用时易产生偏误。另外,一些具有文化涵义的词语,如“黑色收入”,直接用目的语汉语来解释可能理解起来稍显困难,而自然景观名词“黑水河”,直接用汉语说明是河名,并无其他解释就进行听力练习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黑水河河水并非黑色,是因为两岸奇峰倒映水中呈现奇景而得名黑水河。如果结合课后的听力练习来解释“黑水河”与“白水河”走向大致相同,而纳西族人以黑白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对立。这样来解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河水不是黑色却叫“黑水河”了。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解释词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高校外语教师教学领导力探讨 2022-12-23 08:17:02
建设创新型外语教学团队的重要意义 2022-11-22 17:36:49
外语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01 09:54:13
英语教学方式在网络外语交换生的应用 2022-07-10 09:49:50
课程思政下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 2022-07-07 16:40:19
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的实现路径 2022-05-31 08: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