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4 04:33:27
外语教学篇1
关于模糊理论及其来源的哲学思考 赵德远
多义聚合现象的认知研究 白解红
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 王建平
透视加拿大法语熟语的特性和文化内涵 方仁杰
试论加拿大魁北克法语词汇的特点 孟筱敏
谈日语敬语的对等趋向 纪长永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 文军
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 刘法公
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依据 陈莉萍
论tt对elt的影响--《新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杨慧琴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模式--综合式教学法 孔燕平,刘海量
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赵仕凤,钱志豪
外语测试的发展趋势 何高大
《圣经》中文译者对翻译理论的探讨 任东升
评汪译《牡丹亭》 孙法理
英译《邯郸记》选场(五) 汪榕培
"天人合一"观与跨文化交际 胡超
超越时空的想像--休·胡德与华兹华斯浪漫主义对比研究 杨俊峰
俄语中某些表爱称谓的语言文化阐释 杨杰,刘立军
试论民族心理与商标语言创意 谢建平
2001年第1-12期总目录 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 连淑能
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 戴炜栋,蔡龙权
也谈英语的中缀问题 王文斌
主体的认知中介系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陈晓湘
"经验-人际"二元功能词在语篇中的功能 彭宣维
论语篇的使成条件 王全智
论现代俄语的自由化现象 潘广云
旅游英语中语用失误例析 陆建平,简庆闽
英语动词分类评析 刘书林
英语同音异形异义词探源 邓万勇
理工科学生外语学习行为模式的探讨 罗立胜,何福胜,杨芳
培养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张华鸿
留英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调查及思考 曾凯,许军,韩忠军
扩大视野,开通思路--评《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 王宗炎
英译《邯郸记》选场(三) 汪榕培
论"规律"--兼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曾利沙
翻译学论争根源之我见--兼谈奈达的"翻译科学" 马会娟
从英语"钱"看语言的社会与文化现象 严新航
现代美国文化与现代美语词汇嬗变 张学忠,戴卫平
简析英语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修辞格的语义功能 徐丽娟
语言是个对立对应系统 孙汉军
have -en的语义特征探微 罗瑞球
格语法与汉语非常规谓宾结构 周国辉
语言形态与含意 刘冰泉,况新华,胡红姣
英语口语表达的诗体学节奏分析及其意义 郭勇
母语、外语与思维 赵忠德
美国外语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李正栓,索磊
论文写作规范与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 朱源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辅助项目教学实践 顾佩娅,方颖
英汉语句子内部关系对比研究 秦裕祥
文化翻译·文化感知·文化创造力 廖晶,屠国元
论语言交际的文化意义与移情作用 段奡卉
普遍语用学的翻译观--一种交往理论的翻译观 吕俊
由道安的"五失本"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 夏廷德
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论 穆诗雄
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老人与海》分析 李国庆
文化主义的传承:解读英文研究 张平功
话语标记语及其在翻译中的语用充实 薛媛
英语作格句语用功能的词汇语用分析 牛保义,niu baoyi
从作者形象看普希金对修辞格"换说"的贡献--以《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例 王加兴,wang jiaxing
日本和歌俳句读解的语用视角 毛峰林,mao fenglin
语言输入理论的认知分析 高翔,gao xiang
从汉德语言对比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丛明才,cong mingcai
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 蔡龙权,cai longquan
元认知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张颖秋,zhang yingqiu
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蔡慧萍,cai huiping
从纵聚合和横组合关系看英语写作中的措辞缺陷 陈玫,chen mei
民族记忆与"人民"情结--拉斯普京及其近作《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 王丽丹,wang lidan
她们从历史深处走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三题 郑际根,zheng jigen
有声思维--翻译内在过程探索 苗菊,miao ju
传统译论"中心性"的解构及当代译学的"混杂性"特征 贾德江,宋以丰,jia dejiang,song yifeng
《当你年老》:译文比较研究 区鉷,蒲度戎,ou hong,pu durong
模糊语翻译试析 王心洁,wang xinjie
外语教学篇2
【关键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
欧美地区国与国的交流容易,得益于语言的相近和通用语言(英语、法语)的普及。汉语虽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点,使用的人数达十几亿,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要刻苦地学好她,掌握她,运用她,也只有学好我们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有助于学好外语、用好外语,但汉语对外国人来说毕竟学起来比较难,使用的国家也比较少。为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便于交流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扩大国际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掌握英语等外语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对外语和外语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亚洲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由于英语比较普及,对外交往就比较容易,而且成了它们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我国由于英语等外语普及不够,影响了对外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也吃了不少亏,对我国许多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也受到很大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甚至制约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不是高用,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 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扩大推广面,要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制作外语教学的音像制品及计算机教学软件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母语国的教师的录音,以便外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加快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下一步还要研究教材和教学体系问题。
国家教委和所属的中央教科所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希望你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做下去,进一步总结、完善、推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争取在一 两年内取得更多的经验,然后在更大范围推广。真理是没有终极的。任何一种好的教学理论和经验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探索也并未终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学无止境,教也无上境。希望张思中等老师戒骄戒躁,努力实践,继续不懈探索,以总结我们自己经验为主,也要吸收国际上的好成果,逐步形成一套更加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有效的方法,为提高中国人的外语水平,扩大对外交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初中英语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梁仪 1997.2
外语教学篇3
[关键词]认知 外语教学 习得
一、教学是教学生学习,学习的本质是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理解尚不一致。但归纳起来无非五种,五种都说明外语教学离不了认知。一,是v•奈瑟在1967年提出的,他认为“认知指的是感觉输入的转换、简化、贮存、恢复和运用的所有过程。认知涉及人类可以做的每一件事情,任何心理现象都是认知现象”。二,认为认知是信息加工过程。三,认为认知是心理上的符号处理过程。四,认为认知是问题解决或思维。五,认为认知是一组相关活动,包括感觉、记忆、思维、推理、学习、想象、概念形成以及语言获得与运用。这五种对认知的不同理解,都说明外语教学活动离不了认知,其中“信息加工说”和“符号处理说”更清晰地说明,从宏观看外语教学的本质和过程,就是认知活动。
二、乔姆斯基把人类学习语言的才能叫做“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论一般被看作外语教学理论的重要源头。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剌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他们认为首先是外界剌激,然后大脑做出反应。而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脑机制充分地运用起来,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所谓认知。语言既是模仿,也是创造。语言的学习要模仿,但不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还要通过运用人的大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思维,所以经典性的语言习得理论很重视输入的语料如何“激活”普通语法的相应参数。其实质也可看成大脑内部的认知。
今天的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已认为语言习得是人脑的思维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外近年的习得研究,除了德国以外,已包含外语学习,这意味着它容纳了认知活动。rod ellis在1994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著中,归纳了近年二语习得研究的巨大发展:第一个发展是由语言学研究和学习者心理过程的研究扩展到社会语言学研究和实用性的技能应用研究。第二个发展是习得理论与语言学之间形成了互相应用和互相助长的关系。第三个发展是由早期的“先研究后理论”模式转向“先假说后验证”。第四个发展是由研究语言习得的共性,转向研究习得者的个性。第五个转变是从自然环境的习得研究转向课堂上的习得研究。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五种转变,那就是“越来越重视语言习得中的认知因素”。
三、纵观外语教学流派的演变,“认知”在外语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以使外语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既然学生的外语习得是一种认知过程,即主体的信息再加工过程,那么就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进行参加外语实践的机会,以学生知识为起点,鼓励学生参与为中心,精讲多练,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实践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要求、学习目的、学习难点,设计出适合学生水平,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友好相处,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平起平坐,创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提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要素,但这并不意味要削弱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加以体现,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组织,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授课的内容、教学的重点精心备课。课中,教师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既要完成重点,难点的讲授,又要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参与达到最大限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尽量发挥。同时,对其课后活动提供建议和帮助,参与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机就要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的设计
由于认知都是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认识再加工,在外语教学中,要遵循这一特点,应注意教学内容与时代和社会紧密联系,以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材可以采用原文,要求语言精练、优美,内容充实,时代性和知识性强。课文的体裁应尽量做到多样化,涉及教育、音乐、历史人物传记、体育、生态平衡、地理知识、科学幻想、戏剧、小说、宗教、名人演说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无所不包。目的是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同时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水平,并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
3.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b•bruner)认为教学目的应兼顾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在目的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外在目的。从生理学看,能力是智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表现,智力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等。发展智能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外语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智能的活动必须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也就是要在外语情景中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练习内容要新颖、生动,形式要多样、灵活,同时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参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强烈的智力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通过认知、加工、创造、运用,提高语言水平。同时就外语学习而言,应同时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过去的“哑巴外语”是不适应时代潮流同时也不符合认知的特点,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更多的身体器官如耳,口,眼,手,心等参与和帮助外语教学。
总之,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把外语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主体上来,根据其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设计课堂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认知与外语教学就成了一个长久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puren christian, histoire des méthodologies de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 paris, cle international, 1988.
[2] ermain, claude, evolution de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 5000 ans d'histoire, cle international, 1993.
[3]胡文仲.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j].外国语,1984.1.
外语教学篇4
关键词:外语教学;学生学习;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28-01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常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有动机,有自信心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既有客观的情境因素,也有学习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和努力程度,也影响着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坚持性。另外,恰当的学习自信心和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明白了这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呢?
1.培养兴趣是外语教学成功的基础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学习积极性的起点。学生对外语学习是否有兴趣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师资水平的高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和学生对外语学习目的的界定、教师操练程度的适中和学生接触外语的程度等。为此教师要从这些因素入手,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接触外语的程度,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2.适时地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
所谓动机是一种有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在一定范围之内,动机作用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动机作用处于适宜强度时,学习效率最佳;当动机作用的强度超过一定界限时,学习效率会下降。从现实来看,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不强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①外语非母语,不具备学习所需的社会语言环境,使学生除了课堂以外难于学习;②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够完善,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情境;③升入初中后,新开课程较多,学生难以兼顾;④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偏远地区学生不重视外语的学习,拒受过多的外国文化感染。面对这些状况,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更是我们与外界交流、拓宽我们视野的一种工具。而在学习过程中,多创设外语问题情境,使用多样的外语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外语作为交流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体验使用外语交流的经验,也可以开展学习评比竞赛,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3.让学生们树立起高昂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外语学习至关重要。自信心强,敢于面对问题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率远远大于自信心弱,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焦虑感过重的学生。另外,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身体素质等都不尽相同,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高低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要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多给学生自练实践的机会和接受老师同学们评价的机会,注重学生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法创造出愉快和谐的课堂气围,并要求自己和学生们采取宽容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发生语言错误的同学;其次,允许学生间存在差异,让学生们在学习时有自我适应阶段;再次,课堂操练前要首先让学生们明确操练的方法和目标,确保学生们会练会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既注重听说读写,又注意不同阶段侧重
阶段侧重原则是英语教学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恰当运用好会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全面训练,但要在每节课以及每个学习阶段都做到全面训练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应该在各个学习阶段略有侧重。而阶段侧重的原则应该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具体来说,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以听说训练为主,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强听说的训练,并在听说的基础上开展读写的训练。而到了中级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让学生适当进行阅读训练,扩大其知识面和词汇量。最后是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比较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突出阅读练习,尤其是多进行泛读练习(extensive reading),并指导他们开展写作的训练。
5.信为先,学在后,情感策略贯穿主旋律
外语教学篇5
关键词:成都外国语学校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成都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89年,是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四川省第一所具有外语特色的高完中。是教育部确定的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学校(全国共16所,四川唯一)、四川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全省共6所,民办学校唯一)、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直通车"学校、复旦大学"望道计划"学校、四川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省级校风示范校、"媒体信赖的教育品牌"学校、成都市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中国西部十大中小学教育品牌"、四川省课程改革样本学校(全省唯一的民办学校)、成都市课程改革引领学校。
学校文理并重,和谐发展,着力凸显外语特色。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成长提供最适宜的空间,让学生踏上了缤纷的成长之途。学校每年有数以百计的优秀学子考入世界一流大学。留学人数、学校档次、奖学金数额等,都在四川遥遥领先。
成都外国语学校自创办以来,办学业绩斐然,被社会、媒体、学生、家长誉为"中国西部民办教育的旗舰"、 "培育盛世英才的摇篮,通向五洲四海的桥梁",享誉巴蜀、蜚声全国。学校的外语特色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得到了检验,在每年的高考中,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高达120分以上,在国内很多大型的英语能力竞赛中,学生摘取了很多殊荣。同时,外语特色也受到国外很多世界知名大学的肯定,从每年向这些知名大学输送人才的统计数据看,学校践行的素质教育以外语特色为桥梁,为国家培养了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总结学校的办学经验,不难看出,学校在如下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奠定了其办学成功的基础。
1. 学校通过面向全国招生,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选拔。每年5月份,学校都会面向全国进行自主考试招生,学生在语文和数学测试合格后获准进入学校学习。选拔的结果是学生的质量和素质起点都较一般的公立学校高.优质的生源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学校为住宿学校,方便管理。统一的食宿管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在校时间,对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课堂有关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
3. 学校坚持以小班进行外语教学。每个正常的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除外语外,其他学科统一授课.外语教学时,每个班随机分成a,b 班,每个班的人数保证在25人左右,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班级结构的优化,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练习,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得到老师的关注.师生互动达到非常积极的状态.老师的工作量也以质量为考核核心,而不是以数量为考核重点.
4. 就主要的英语教学来讲,学校选用了质量优异的原版教材. 学校采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版引进教材《展望未来》.《展望未来》系列教材是根据欧盟的语言水平等级,由英国朗文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英国广播公司、英国文化委员会四大权威机构合作编写出版的全新英语教材。它题材新颖、广泛、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突出语言交际功能 ,注重语言技能的同时 ,又为学习者提供了所需的语法知识 ,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 (特别是听说 )的能力.从外语教学角度分析,近几十年的语言学研究中出现了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学派,在外语教学中分别体现为结构法和功能法两大家。结构法注重系统地传授语言知识,以语法项目为纲来安排教学内容,多采用句型操练、替代练习等机械的训练方式,讲究语言的准确性,但往往忽视了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功能法则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语言功能为纲来安排教学内容,强调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形式和功能的"合二为一"正是《展望未来》一书的主要编写原则之一。《展望未来》的成功在于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法、词汇知识的同时,掌握功能性语言和交际技巧。
5. 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资料检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学语言,更多地是以语言为工具,用此工具了解和熟悉更多跨文化的背景知识,学生因此开阔了视野,为将来走向广阔的舞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6. 辅助以其他优秀教材和报纸杂志,如新概念英语,21世纪英文报.语言的学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上述的班级结构,教材的选用等,但有一点很关键,语言的学习,更多的依赖于学生的日积月累,依赖于学生的大量的语言输入.单纯地从应试的角度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这也是目前很多学校正忙碌的事情),培养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学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能说得好,听得顺,写得溜.
7. 学校众多的活动练就学生较强的英语能力,如演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等。学校每学期有很多锻炼学生能力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等.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自己去做决策,选材,排练,演出等.每通过一次活动,学生都会在能力上有所提高.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能力.
外语教学篇6
一、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探讨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 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教学方法果真具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吗?下面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牋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理性主义”方法是指那些“指向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把语言视作一个整体,认为对语言功能的理解是语言学习的“居先步骤”,其中包含着批判性地思考和交际的愿望;而“经验主义”方法则注重于四种“互不关联”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其排列顺序的不同也说明主张的差别,这里暂不涉及)的训练。那么,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别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呢?斯沃弗等人发现,人们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的各种不同教学方法间的“差别”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因而“贴”在教学活动上的某种方法论“标签”并不说明什么。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性质的限定并不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研究的结果,而是基于某种假设。这也是方法与实际“脱节”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教学方法仍然很有“市潮,新方法的兜售者在各种会议上频频露面,教师们也时常聚集一堂聆听关于最新“超级方法”的描述。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既无法掩饰更无法消除以使教学概念化这种企图的严重局限,即它呈现给教师的只是某种经过精心包装的静态的、“预先决定”的货色,而把特定的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过程等强加于所有的教师和学习者,对课堂经历的研究表明:从时间上来说教学并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来源于教师和学习者与教学任务和活动之间长时间的相互影响,有些人不顾这些事实而根本否定教师的作用,认为如果让每个教师各行其是,教学活动将陷于一 片混乱,因而必须有一些适用于一切教师和一切教学情境的“一般方法”。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得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等重要变量的影响和补充,它也就谈不上发展和完善。
鉴于此,另一些人在对教学本质进行了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的教学观。他们认为:①教学效果的差异,原因在于教师而不是教师所采用的方法;②某种意义说,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方法;③“高效教学”的特性是可以测定的。此外,他们还将注意力部分地转向了学习者,并试图确定“高效学习”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和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高效教学”特性的策略研究
要探讨“高效教学”,必须对促成教学“高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评判,其中包括教师的策略和学习者的策略两个方面。
研究者发现,教学过程的几个维度都可以说明“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之间的差别,其中包括课堂组织、课堂结构、课堂任务和分组教学等环节 。在“高效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论原则建立于对“高效”教师实际运用的课堂实践的形式及过程的研究,因而不能将其“高效”简单地归功于甲方法或乙方法的应用,也不能归因于教师对照某套来自教学过程外部的原则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教学、学习和交际过程的主动控制和驾驭能力及其对这些过程的理解的结果。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充满着教师的授课目标、学习者的学目的、课堂任务及活动、教师的讲授行为和学习者为完成指定任务而采取的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不断发展着的、动态的相互影响。
2、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于教师的作用,殊不知学习者为达到成功的学习而采用的“策略”也具有重要作用。魏林等人就认为学习者无论在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的情况下都可以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这种观点使得研究者和教师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学习者本身,以图发现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正如对“高效教学”的研究试图证明哪些教学行为可以导向优质教学一样,对“高效学习”的研究也试图验证哪些学习行为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研究者发现,一些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欠佳”,主要是学习策略的运用不当造成的,因而他们认为,通过验证并指导这些学习者运用“成功学习的策略”就有可能使其“表现”得到改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策略”进行研究,以帮助其他学习者改善其学习语言的能力。
为了向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必须将“策略”具体化为特定形式的技巧,然而关于如何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其中心问题在于“策略”是“学得的”还是“习得的”,一些研究者主张直接了当地训练学习者对某种策略的运用,并教会学生如何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策略;另一些研究者则倾向于将某种策略融入其他学习内容之中,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策略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习得策略”。需要指出的是,两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干预,问题在于教师是让学习者放弃现有策略并换用别种策略还是仅仅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驾驭现有的策略。
外语教学篇7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基础;外语教学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
1.1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与不断的重复对刺激的反应,从而所形成的习惯。就第二语言习得而言,在这些形成的习惯中,对习得第二语言有益的我们称之为正迁移,反之,阻碍第二语言习得的习惯,我们称之为负迁移或者干扰。此外,行为主义学派还提出了著名的“对比分析理论”,即通过对第一语言以及第二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做系统的比较与分析,得出两者间的差异,从而预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能面临的困难,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克服这些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
1.2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派反对语言习得是人类生来固有的机制,语言的习得与人类的经验密不可分。认知语言学重视二语习得者对于语言习得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机械,盲目地学习,这一点对于指导语言教学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启示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第二外语习得时,应想方设法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倾向,使语言习得者在积极主动的心向指引下进行第二语言的习得。
1.3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大致相同。但是认知语言学更注重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寻找规律。而心理语言学则是重在从理论上论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属性及依据。
心理语言学认为:注意力与记忆的一般机制与熟练掌握第二语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某些单词或语言结构时,有助于其长期的习得与记忆。反之,倘若学习者对语言不加以注意的话,经过不断地强化,最多只能短期地习得,很容易遗忘。
1.4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与第二外语习得的关系跟心理语言学的略有不同。社会语言学与第二外语习得的研究是密切合作的,息息相关的。
社会语言学强调社会环境和交际对象与语言习得者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因此,社会语言学主张将第二语言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联系学习者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习者更为有效地习得语言。如果说第一语言习得的环境和交际对象是自然存在的,那么,在非第二语言的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其环境和交际对象则是极为有限的。正如我们在中国学习英语,母语中文的使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中国人在中国学习中文,我们拥有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但是若是在中国学习外语,有利条件则少了很多。多于大多数人来说,交际对象只有学校的英语老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个外国朋友,其使用英语的机会相对中文来说,相当有限。这时,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质量和心理因素,如兴趣,焦虑和喜好等都直接与交际环境和对象有关。社会环境能改变习得者的心理状况,交际对象的态度和语言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心情,态度和学习效果。这一观点也许就能解释出某些教学现象:例如某些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师教的那门课成绩就好一点等等。因此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师除了教学内容外,还应兼顾到学习者的心理状况,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二、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中,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语言输入与语言吸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者所能得到的语言素材,而语言吸收是语言习得者实际吸收与内化了的语言。所以教师在位第二语言习得者提供素材时,应该考虑如何根据他们的水平决定语言素材中输入与能够吸收的比例。其次,我们就应当考虑什么样的语言素材才能被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一个吸收。克拉申在他的“语言输入”中提出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概念,即在语言输入中,语言难度必须比习得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与能力高一个层次。他认为只要语言习得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他们就能掌握难度高一层次的语言,而无需教师讲解语法规律。这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理论中对语言难度的观点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它启示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输入的数量,更要重视语言输入的质量。
影响二语习得的非语言因素很多。首先,年龄因素会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始年龄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发现有些7岁以下儿童接受了双语教育后,从小对第二语言和文化持积极态度,这种态度使他们在今后的第二语言学习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这些研究虽然不能证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越好,但可以表明自幼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至少在语音方面占有优势。其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占有重要作用。智力发展与语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早已为人所知。如iq测试一般都包括语言水平测试。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他们的智力水平既体现在总体的学习或推理能力上,也体现在总体的第二语言水平上。虽然总体语言能力高并不一定代表总体语言能力就强,但是总体语言能力必须建立在总体智力水平基础之上。近年来,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中都加强了对智力因素的考查,就是为了从总体上提高习得者的语言水平。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动机与态度,动机是驱动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动力,持积极态度的学习者要比持消极被动态度的学习者要学得快,学得好。这些因素还包括学习者的兴趣与自信心等,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兴趣越高,自信心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否则反之。最后,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具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除了主观努力与智力因素外,第二语言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它指学生为了习得、储存和随时引用语言信息而有意识和目的地采用的具体行动和技巧。 一般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之一是采用了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策略和风格。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还有很多,在此主要介绍了以上几种因素。在研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时,过去人们常常忽略了非语言因素,近几十年来讨论才开始日益增多。总之,在分析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时,我们既要看到语言因素,又不能忽视非语言因素,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三、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3.1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的界定
在我国英语语言教学中的确有一些教师对“第二语言”、“外语”、“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等教学术语的含义模棱两可,有时甚至是含混不清。有的人认为在我国第二语言习得(或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基本是一回事,没有必要去进行界定,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完全可以应用于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我们认为关于第二语言与外语的界定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的英语教学是第二语言习得,还是外语教学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英语语言教学类型的选择问题,关系到我们的英语教学途径和方法的使用。
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是属于不同的语言教学类型(狄强羽.2006)。它们在某些方面肯定存在相同之处,但这掩盖不了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总的来说它们在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语言环境、教师和是否是学习主体存在着差异。
3.2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现代外语教学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为止,已有很多外语教育学者为建立中国外语教学理论做出不懈的努力。而今,外语尤其是英语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门从小学到博士后层面的课程,英语被当成一门外语来传授,与第二语言习得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更好的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
3.2.1 在学习中强调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反映了一个学习者学习的努力程度。当第二语言只被当作一种外语去学的时候,动机的作用很大,当第二语言被当作一种课堂外的广泛交际工具时,工具型动机起的作用更大(万鹏杰. 2004.)。如,想出国留学的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无此动机的人的学习动力大,交际欲望也更强烈。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有经常强调动机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才能让那个学生更好的发挥学习的的主动性,大量接触语言,促进语言习得。改善环境,提高效率。
3.2.2 重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联
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我们从知识是否被语言等形式表述的角度,把其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语言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显性知识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即规范、系统的,处于明了化状态的知识。弄清楚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异同点,对于外语教学至关重要。在学校所进行的课堂教育主要是帮助二语习得者获得显性知识,然而能够完成正常的、持续的语言交际,需要的主要还是隐性的语言知识。倘若只是依靠课堂上的传授和大量的重复练习来获得隐性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隐性知识的提高还需要大量的语言接触与输入,特别是将语言的结构和语言功能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对隐性知识的获得大有益处。因此,为了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运用外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外语学习中的“外语”,指在母语以外,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课堂环境下有意识地学习、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交际用途不甚广泛的语言。二语习得中的“二语”,则是指在母语以外,在官方、商业及社会中广泛应用着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习得是在自然环境下通过潜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因此,基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英语教学和学习应从属于外语学习范畴。无论是二语习得还是外语学习,都离不开充足的目的语语境,语境对外语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远没有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享有的那样广泛的语言环境。二语习得者由于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且往往为了生存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明显的综合性学习动机,他们与周围人的广泛接触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语言环境;这种环境中目的语不仅输入量大,而且真实地道。真实环境的熏陶和“浸染”使学习者能够逐渐地、无意识地习得目的语。而我国的外语教学通常是在课堂里进行的,一方面语言输入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甚至功利性学习动机。但是,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都不外乎是一种新语言的学习过程。因此,将二语习得理论适当地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掌握语言教与学的规律有重要意义。很多国外的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也是很有启发与帮助的。我国许多外语专家、学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虽不是处在一个最完善的语言环境,但是由于他们尽力创造了一些有利的学习条件,因此同样进入了习得阶段,并且颇有成效。这便印证了二者的密切联系,即二者具有相同的语言学本质。因此,我们可以深化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外语教学。
四、结 论
综合本文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二语习得的理论被引进中国的时间不长, 国外的理论在我国这一独特的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加以运用还需要不断地验证。其次,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因此密切结合中国学习者的特点进行二语习得研究将有助于认识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 揭示外语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 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 有助于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而整体上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水平, 发展我国的外语学习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固有观念,根据教学实际,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注重培养良好的二语语言交际气氛,把握语言输入的针对性、难易度,熟练运用话语技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 再次,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归根结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语言之间的迁移也掺和着不同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各种社会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作用,共同推动和制约着语言迁移的产生。如果我们在二语教学与学习中善于从社会因素的角度理解语言迁移现象,将会更好地促进语言间的正迁移,抑制语言间的负迁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存在的意义在于交际交流。一方面,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目的语的文化输入来增强对目的语语言的总体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伴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以及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交流,我们的语言学习应从过去仅重语言基础语言知识能力所致的“哑巴外语”中解放出来,努力提高二语习得者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总而言之,教学实践应该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教学实际采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促进二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狄强羽.2006.《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理论差异的对比分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万鹏杰. 2004.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简介:兰晶(1986―)女,仫佬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外语教学篇8
关键词:体势语 外语教学 作用 应用
前言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流方式日益多元化和便利化,但最基本也最常用的交流工具仍然是语言,作为语言交流的辅助形式,体势语在人类的交流中往往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家挥动有力的手臂慷慨激昂的演说、不懂事的婴儿用求助的眼神看着妈妈、运动员成功后的手舞足蹈等无不强烈而清晰地表达着他们的思想。体势语(body language)是身体语言的简称,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专门研究体语沟通的领域是身体语言学。体势语的研究近年来已推广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界也正日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中体态语的恰当运用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本文就课堂教学中教师体语的应用进行讨论,希望对提高外语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双边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体势语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活动,除了要使学生掌握足够的词汇、句式、语法等基本内容外,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顺利地进行交流是外语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语作为辅助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外语文化背景、影响学生在使用外语表达时的体态和神情、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外语课堂中常用的体势语包括肢体动作、姿态、目光、表情、是否接触、体距等方面。
2.体势语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是指教师通过移动四肢及躯干的不同空间位置而形成的动作姿态,它可以反映一个人当时的情绪、心态等内容,是与交流者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肢体动作会让学生对课堂气氛产生较大的影响,手势在身体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发言者增强语言感染力,使语言简练明确。例如,摊手表示无可奈何,争执的时候通常用手指指点点。又如,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了“v”手势,此后逐渐成了世界上广为运用的代表胜利的手势语。每当人们在为一件事努力奋斗时,看到它总能增强自信心。在外语教学中,恰当运用手势对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教与学的默契具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讲授相关教学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身体动作的意义和应用对学生以后更好地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沟通具有较好的作用,如汉族人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而印度人、阿尔巴尼亚人则相反,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肢体动作辅助交流体现了语言的得体性和现实性。
2.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实现精细沟通的身体语言途径。同目光一样,表情可以有效地表达肯定或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等各种维度的情感。这里,不妨以鲁迅先生《故乡》中的两小段文字来说明。小说中的杨二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们可以从“鄙夷”、“嗤笑”及“冷笑”看到老年杨二嫂的刻薄与尖酸,强烈地表达了角色的感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配以适当的面部表情会为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产生极大的帮助。例如,一位外籍教师在给学生讲到crab一词时,他竖起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模仿螃蟹横着走路的动作,同时全身有节奏地颤动着,引起全班学生开怀大笑,不仅对crab一词终身难忘,而且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外语教师适时地通过生动的表情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3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心理学家爱尔施等人发现,目光接触是最为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许多其他身体语言沟通,也常常与目光接触有关。如一个人斜靠在墙上,在没有目光接触时,这个姿势可能意味着休息,而如果与某一个特定的人保持某种目光接触,可能意味着轻视对方。我们可以从已故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我的少年》一文中得到一点启示:“初二的时候,由于我的数学学不好,老师上课看我时,眼光非常冷淡。我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哪个老师喜欢我多一点,我的那门功课就会特别好。数学老师的那种冷淡,使我的数学成绩始终好不起来。每次她上课我就头昏脑胀,什么也听不进去,因为我感到她的眼睛像小刀子一样随时会飞来杀我。”相反,当一位教师面带微笑,带着一种真挚热情的目光走上讲台时,学生自然会觉得这节课将会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当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老师那赞赏和鼓励的目光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见解是那么的正确和深刻,从而增强了信心。总起来说,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做到勿倦、勿呆、勿傲、勿冷、勿凶,多一些真挚和热情、信任和鼓励,并经常环顾,不要冷落后进生。
2.4体距与触摸
一节课始终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会让学生觉得这位教师过于严肃,不易亲近。为什么呢?据研究,人的体距主要分四种类别,一是亲密距离,大约在45cm左右,第二种是私人间的距离,45cm-80cm,第三种是社交距离,1.3m-2m,第四种是公共距离,2m以上。体距的不同会让交流者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外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与学生合适的体距。据调查,有71%的学生喜欢教师以动态进行教学,其中有52%的学生认为教师应以讲台为中心,根据需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只有4%的学生希望教师一直在讲台后面不动。因此,教师在讲课中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时地走下讲台,边讲边在学生中走来走去,则会完全改变严肃、疏远的感觉,如果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回答结束后拍拍他的肩膀请他坐下,相信这位学生会觉得此刻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整个课堂会成为一个融洽的整体,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值得注意的是,体势语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得当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课堂气氛,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作用。然而它毕竟只是语言的辅助手段,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应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体距等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一味强求,矫揉造作只能适得其反,自毁形象。因此,通过深入学习外语文化背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体势语的意义才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陈晨.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j].外语教学,2007年第32期,253.
外语教学篇9
关键词:称呼语;汉语教学;重要性;定义
一、称呼语的重要性
(一)称呼语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称呼语本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貌,而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桥梁。称呼语是人类文明社会特有的事物,在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它不仅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且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关系密切,不可避免的与各民族、社会的不同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有关,称呼语能正确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正确使用称呼语是影响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称呼语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称呼语在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汉语的称呼行为与其他任何西方民族文化相比较都是最为丰富而独特的,其复杂性不仅使大部分西方人不知所云,而且有时也会使现代中国青年感到无所适从。
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各种言语习惯、行为心理、思维习惯全方位影响着称呼语的变化,使得称呼语也在改变。称呼语教学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由于世界最长的封建皇朝统治,使得中国的称呼语系统迥异于西方国家。称呼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位等等而来的名称”。
总之,称呼语是一个国家、社会人际关系的缩影,更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和结晶。汉语的称呼语以它的复杂、完整和系统性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华民族诞生以来的全过程及其历史演变,它充分反映了华夏儿孙自古以来的和谐人际关系和演绎的文明传奇,称呼语的教学,是提高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了解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渠道和窗口。
二、对外汉教学中称呼语教学的不足
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历史悠久,《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呼语的专著。而后在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语言学者的努力下,对称呼语的研究,特别是对亲属称呼语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
但遗憾的是,国内现已出版的各种对外汉语教材普遍存在对汉语称呼词语运用不够重视的情况,汉语称呼词语的民族性、丰富性和变异性很少引起对外汉语教师的注意。许多教材致力于设置多种语言教学情景,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相关的称呼语却出现得太少或过于单薄。对外汉语教学中称呼语教学的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称呼”的定义不清晰、不明确;二是教材中基本不涉及对称呼语的分类。正是由于教材中对“称呼”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类,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不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在学生中出现不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称呼语的定义分析
从汉语教学中称呼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呼语定义应该简洁明了,用“根据适当的交际环境给人以适当的名称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称呼语。但如果在具体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根据第二语言习得者对汉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各阶段学习目标来对称呼语明确定义,这让教师和学生在各个阶段能清楚称呼语的内容和目的,所以应该将对外汉语中的称呼语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初级,可借用遗咏顺对称呼语做的定义:“称呼语就是当面打招呼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在这里,初学者只要掌握最基本的一些日常招呼词语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交际需要就行了。如《中级汉语教程》中出现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婆婆、乘客、服务员、同志、儿子、孙子、姥姥、姥爷”等称呼语就属于这一层级。
第二部分为中级,可借鉴平博士对称呼语下的定义:“人物在交际会话中如何指控对方、他人或自己的词语统称为称呼语。”在这里,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必须要掌握汉语中你、我、他,多人、多方的语言交际技巧对中国的称呼语习惯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进而通过所选用的称呼语来反映或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度或情感的统称。如“博士、代表、大使、工程师、观察员、主任、专家、导演、董事长、教父、秘书、骗子、书记、会计、总裁、主席、总理、主编”等称呼语可列进此次层次教学。
第三部分为高级,这又可以分为语言专业学习者和非语言专业学习者,前者可借用卫志强对称呼语的定义“称呼语是在言语交往过程中能用于当面称呼的名词形式,包括姓名、职务、职业名称、亲属称呼等,并伴有特殊的称呼语调,受交际双方的所处交际环境及地域国家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而非语言专业习得者则只要求在准确全面掌握汉语称呼系统外,能尽快的掌握在各种场合、各种区域的称呼技巧,尽量减少母语迁移的影响。如,“狗”在汉语中是不好的东西,我们常说“狼心狗肺”、“猪狗不如”,而在外语中狗是好的代名词,如“lucky dog”,因此在沟通前一定要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以免在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外语教学篇10
目光语是表情语中的一种,是通过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在日常交际中,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也常常通过目光或眼神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人类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中,视觉最为敏感。赫斯在《会说话的眼睛》一书中指出:眼睛能显示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喜、怒、哀、乐、奸、善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变化都能通过这个神秘的器官显示出来。科学研究证明,客观世界信息中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传播的,同时,人的视线活动概括了70%的体态语表达领域。目光语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在交际中也最先为交际者所注意到,对交际效果影响巨大。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教师目光语的运用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心态和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目光语不容忽视。
二、目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光是师生沟通不可或缺的媒介,易被忽视的目光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运用目光语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对外汉语教师(包括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承担着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任务,代表国家形象。良好的教师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顺利完成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任务,让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留下美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首要的是要把握好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衣着和谈吐等形成的。初次交往中,若目光炯炯,给人以健康、精力旺盛的印象;目光迟钝,给人以衰老、身体虚弱的印象;目光明澈,给人以坦诚的印象;目光混浊,给人以糊涂的印象;目光闪烁,给人以神秘、心虚的印象;而目光如炬,则给人以威严正义的印象。[1]有些初次上讲台的对外汉语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或身处他国,不敢直视学生、观察学生的情况,只把注意力放在授课内容上,或只看讲稿、黑板,或只看墙面、窗外,不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不仅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影响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敢于直视对方,同对方进行目光接触的人,往往是自信、坦诚的人,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投以明亮、友善、坚定、灵活的目光,塑造一个自信、坦诚、友善、威严、健康的教师形象。
(二)合理运用目光语可以传达感情,缩短师生距离
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交际中存在心理差距。目光是最富感染力的体态语言,初次见面,教师给学生投以友善、真诚的目光,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形成的隔阂,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提问时,教师报以亲切的目光,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感;当学生答题不畅时,教师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可以使其充满信心,大胆回答;当学生答错了,教师的宽容目光,可以使学生心灵得到安抚;当学生的发言有创造性时,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课堂之外,教师也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用最真实、自然的目光表达出对学生的爱,这样才能缩短师生距离,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恰当运用目光语有助于调控课堂,维持秩序
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施以惩罚。[2]合理、准确运用目光语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课堂管理,维持教学秩序。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尤其是针对低龄学生时,可以不断在教室中加强目光巡视,主动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信任,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掌控课堂。当学生不注意听讲时,用言语进行责备、训斥有损学生自尊,给学生造成伤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放慢语速,用期待、提醒的目光暗示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教学进程不被打断,而且很好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准确捕捉学生目光语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反馈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教师准确地输出信息,还要求教师随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内容适度环视教室,捕捉学生目光,从学生的眼神中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信息。当学生理解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时,眼睛里会流露出豁然开朗、满意的眼神,此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顺畅地进行讲课;当学生理解困难时,目光会显得非常困惑或焦躁不安,此时教师可以放缓语速,换个角度再次给学生进行讲解,直到学生明白。及时获取学生的目光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节奏,使讲解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目光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要尊重各国习俗
在跨文化交流中,目光语的文化差异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常常引起误解和冲突。在非洲的某个地区,孩子直视大人的眼睛是不礼貌的。一个美国志愿者前往该地进行支教,因不了解当地的这个习俗,在教学过程中,她要求学生注视她的眼睛,结果使得该部落的长者非常不愉快。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习俗,目光语也因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形成差异。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目光定位的差异,并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误解和冲突,使教学顺利展开,实现跨文化沟通。
(二)要选择适当的目光语,避免使用消极的目光语
使用不同的目光语,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选择适当的目光语。如果学生调皮捣蛋,那么应该使用严肃的目光,给予学生警告;如果学生情绪紧张,那么应该用诚恳亲切的目光,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所谓因人制宜,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应使用不用的目光语。例如,对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应该多给予鼓励的目光;对成绩突出,但容易骄傲的学生,要给以告诫的目光;而对那种性格腼腆的学生,则应该避免长时间的目光接触,以免学生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此外,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目光语。消极目光语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学习心理,甚至造成师生冲突,影响教学秩序。比如,冷峻的目光会使学生感觉被疏远,受到打击;轻蔑的目光会使学生心灵受挫,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热情关爱的目光,则可能会产生良好的罗森塔尔效应,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综合处理好多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发挥目光语的作用,使其传微妙之神、达复杂之意。
(三)目光分配要合理,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
美国昂塔里欧学院教育博士约翰?克勒对教师目光投放进行过观察研究,发现由于教师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处于次要地位,因而目光投放到左边学生的时间明显多过右边学生的时间,这引起了学生得相关心理效应,产生了亲疏远近的情绪,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师生关系。因此,为了避免使学生产生心理偏差,教师应采用目光环视法,合理分配目光投放点,使自己的目光均匀分布到教室里的每个学生身上,既不要长时间地关注某个学生,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感觉被冷落、被忽视;同时,教师应平等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有时还应多将亲切的、鼓励的、信任的目光投向后者。教师合理分配目光,始终保持与全班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及时调整,可以更好地控制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高校外语教师教学领导力探讨 2022-12-23 08:17:02
建设创新型外语教学团队的重要意义 2022-11-22 17:36:49
外语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01 09:54:13
英语教学方式在网络外语交换生的应用 2022-07-10 09:49:50
课程思政下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 2022-07-07 16:40:19
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的实现路径 2022-05-31 08: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