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探讨-ag尊龙app

时间:2023-05-16 08:42:38

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探讨

摘要:标准化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体系及高质量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促进社区教育“提质增优”发展、实现社区教育教学方针目标达成的关键要素。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层级式社区教育课程构建对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推进社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及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社区教育的师资人员配比应严格实行考核准入机制,课程的开发设计应坚持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本位,丰富课程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加强课程管理和保障、开发地域文化课程、创新课程展现形势等方式来促进社区教育人才队伍及课程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课程

从事社区教育一线教学工作人员是保障社区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石,这类群体只有在教学工作环境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及健康的更新迭代,及时把握教育政策和社区居民需求设计高质量的课程,才能有效提升社区教育的供给质量并不断满足时刻变化的社区居民教育培训需求。建立标准化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体系、官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操作指南是当下大幅推进各地社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居民受教育资源供给质量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困境及培育意蕴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社区教育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通业务、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机构专职管理人员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1]。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共建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培训及评估、考核等管理制度,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逐步提升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虽然对于社区教育人才培养而言无论是管理者队伍管理能力提升培养还是志愿者队伍规模质量培养都显得尤为重要,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培育的核心还是师资队伍的培养。这不仅关系到各地社区教育工作的强基固本,更影响着各地社区教育工作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总体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城乡和区域之间分布不均、工作职责不清晰、年龄结构普遍老化、绩效工资待遇偏低、教师职称评定困难等。由此形成了影响各地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与瓶颈。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安排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共进以及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也有了逐步提升,相关的政策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完善,制约社区教育师资发展的问题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从政策上来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标准要参照教育部2013年制定印发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来严格执行,各地应建立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资格要求与能力标准,推进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一)社区教育专业建制缺乏在欧美等一些社区教育发达国家,从事社区教育领域的专业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大学“科班”培养成才的。而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高等教育学科领域专门涉及社区教育完全对口的专业学校“凤毛麟角”,少数高校近年只是陆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偏重于民政方向,相较于教育学而言在专业构建及发展标准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专业类别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我国社区教育后备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在初始阶段可以先由有部分条件的师范类院校予以试点设置社区教育专业,待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成熟以后再予在其他高校推广。而像开放大学、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院、居民学校等这些作为社区教育一线管理、运行的相关院校及单位更应做好带头作用,在不断加强自身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同时,围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和学习者自主学习需求,依托高职、中专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加快建成一支适应社区教育特点、擅长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通过招聘、引进、培养、培训等方式,重点在课程设计、资源开发、软件开发、学习咨询、教学组织、学习引导等方面,对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给予支持。

(二)社区教育教师上岗准入机制不明确社区教育教师上岗准入机制包含了社区教育教师的上岗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系统两部分。对于社区教育教师队伍起着筛选、监督、记录、管理、孵化提升的作用。并不是什么教师都可以从事社区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教育一线教学岗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胜任。社区教育教师上岗准入机制应参照中小学教师准入要求,任何一个与社区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岗位都必须通过资格审查、现场面试、试讲、试用期考察、阶段性考核等一系列完整的过程才能正式录用、提拔。社区教育教学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对有意申请者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的学历要求以外,还必须完成规定学时与社区教育有关的课程研修或在基层社区有半年以上教学实习经历方可视为具有基本的准入资格。为了促进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还应在在职培训和专项职称评定制度等方面明确“游戏规则”,从制度上对社区教育教师群体给予相关保障。社区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应纳入岗位职称考核的细则,参照各地实际教学情况,建议规定每年不少于一周、每五年不少于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学时。培训可由相关高校或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等第三方邀请业内资深专家承担,并逐渐形成培训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社区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功能定位模糊鉴于任何一个教育专门岗位都应具备与之相对应的职岗名称,对于专职的社区教育教学从业者的职岗名称也应予以统一化。在日本,相应的社区教育设施是公民馆,从事公民馆工作的称为公民馆主事,即主持此项工作的专门人士。韩国则统称平生教育士(平生教育即终身教育之意),“士”为一种专门行政职务。而在我国,从事社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称为社区教育专干的;也有称为社区教育培训师、社区教育指导师的;更有称为社区教育推进师的;对于社区教育教学从业者的职岗名称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在一般统称为“老师”。作为“老师”,很多基层社区教育教师的日常主要职责除了要给社区居民上课以外,还受制于社区教育人员短缺、职责模糊等问题,并兼顾着组织策划各种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社区教育设施管理、人事管理等其他工作。有些社区教育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承担只占工作量的很小比例。从本质上来说,很多地方社区教育教师除了承担了一般教师岗位的职责以外,还兼顾着一定社工的工作。这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教师从事教学的精力。如何进行适当的职业冠名,明确社区教师队伍的岗位职责和功能定位也是当下部门地区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底子薄弱社区教育较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底子较为薄弱。虽然各地在教育政策文件中对于区域社区教育教学从业人员的配比都有着明确的指标要求,像江苏规定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教育教师;社区居民学校要求配备能满足工作需要的专兼职社区教育相关人员,但在实际层面往往很多地方达不到理想的配置状态。作为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选拔社区教育机构负责人(管理者、校长、主任)时,除了重点考虑候选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外,最重要的一条衡量标准应该是基层社区教育教学从业经历及相关工作业绩。在干部提拔、岗位晋升时更多地倾向有基层教学经历的人员。同时,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区域社区教育师资库(专兼职)。对此,一方面要根据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配齐师资缺口;另一方面,应尽量多途径提升社区教育师资整体素质,建立并完善社区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机制。对于短期内师资缺口较大的地区,要联合、依托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各类协会负责人、兴趣小组负责人和志愿者的作用,成立多样化、多模式的学习共同体。毋庸置疑,只有师资实现在“质”与“量”上的高水平提升,社区教育的关键节点才有可能被彻底打通。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教学和培训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课程也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领域,是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2]。当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区居民成长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公众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于社区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涉及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社区教育教学培训计划、提高教学培训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保证。随着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不断提升,居民对于高质量学习资源的渴望程度与日俱增。尽快落实官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操作指南、打造更多高质量的社区教育课程是今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新方向。

(一)社区教育课程内涵式建设参差不齐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要以国家社区教育通用型课程大纲为准绳,各地参照自身的情况来制定本地区的社区教育课程分类标准和建设规范,规范课程规划、设计、制作、测试、试学、评审和更新等环节。近些年,随着标准化、系统化进程的提升,各地在建课过程中往往能够参照大纲标准进行建设,但课程无论是在内涵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各地主管部门要指导社区教育单位开发、推荐、遴选、引进优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发展。通过吸收引进、借鉴利用、自主开发等多种途径,建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今后社区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要促进课程设计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实践有机融合。各地社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开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与推广应用工作,特色课程建设要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有机融合,与居民需求、科学普及、文明素养、社区发展等紧密结合。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要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制度研究,指导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实践。同时,要加大对社区教育品牌和课程建设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和特色课程,通过特色品牌创建和课程建设,促进社区教育内涵水平的提升。

(二)社区教育课程“泛化”,地方特色资源不明显“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确立了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步骤,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虽然各地每年也依据此标准在进行相关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但大多数地方的建课思路还局限于建设低层次、碎片化的以社区现象陈述式为主的泛化课程资源,缺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及展示居民风采的特色化课程。因此,各地在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打破墨守成规的思路,要积极鼓励引导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课程;各地区要根据社区教育实际需要,结合地区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课程资源;结合地方特色,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如特殊剧种、曲艺、影视等,开发百姓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创建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课程品牌。立足区域休闲娱乐方式,合理引导并积极满足居民有地方特色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活动需求。

(三)针对特定人群的社区教育课程不足社区教育作为“兜底”教育类型,除了服务广大普通社区居民以外,还承担着为社会特殊群体开展教育服务的职责。在很多地区社区教育课程发展中针对特定人群的课程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社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社区教育是一项塑造人、帮助人、提升人、发展人的事业,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对于满足群众需求、扩大群众参与、凝聚群众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基层社区居民,代表的是政府所从事的社会事业,主要任务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初级的、公共的、普及性的教育培训服务,更多地体现着教育元素中“保基本、保底线、保公平”的原则,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幸福工程。一方面在社区教育课程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弱势群体教育,包括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农民、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生存技能等方面合适的培训课程,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不仅要注重青少年校外教育,比如青少年素质拓展培训课程,青少年实践能力培养课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贫困生辅导课程等,还要注重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品质,设计针对老年人群的相关课程,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社区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深时展促使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进行改革。各地改革进度不一、情况各异,有的地方课程建设的思路较为陈旧,改革力度还不够明显。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社区教育教学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受教育者主观体验的倾向。在课程设计中要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让学习者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不仅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能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是要关注社区教育课程结构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态,整体设置社区教育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习者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二是要关注课程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提升生活性服务质量为核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服务;三是要关注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者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是要关注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通过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举措,力争达到让社区教育充满爱的力量、弥漫书的芳香、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习者始终享受到社区教育带来的喜悦与充实。

(五)社区教育课程模式创新不足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学习者自身的终身发展,帮助学习者为未来世界做好准备。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即部分学者所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将会对劳动者的各项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社区教育亦是如此。作为最基础的教育类型,社区教育课程发展对于新形式、新态势的敏感程度偏弱,体现到课程建设中主要表现为模式创新不足。社区教育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线学习的特点,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学习服务机制,做到满足学习者“三自主”的菜单式学习模式,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形式、自主选择学习时间。通过丰富学习媒介,满足学习者使用电视、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通信设备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单一授课者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咨询者、引导者、组织者。重点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组织学习者交互讨论、提供在线辅导答疑等,由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演变为学生为主体的“以学为主”的互动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线下交流与讨论,强化学习者“体验式”学习感受,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

三、以师资发展打造高质量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一)促进师资课程一体化发展社区教育师资课程一体化发展主要是从师资培育、课程开发质量、标准把控的视角出发,根据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循环理论,将教师的专业课程发展方向和自身培养培训工作相结合,科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培训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对已有的教师资源分梯队、分类别地进行整合,对社区教育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行业课程等不同形式的主要教师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培训。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优化社区教育培训工作体制机制,建构课程和师资统筹的培养方案一体化的社区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在充分保障师资培训计划有效达成的基础上促进所研究领域的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二)以师资促进课程研究新高地教师课程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体现与重要标志[3]。通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往往也可以带动其主要研究领域课程新思路、新方法的产生。这主要在于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是以提高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意识,体现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价值观、态度为主;而社区教育课程发展目标是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涌现的专业知识需求,实现课程与教学能力的提高为主。二者之间有着先天的发展共性。社区课程建设与教学发展、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提升与教学活动开展既相互促进又共同制约。通过培育提高教师课程与教学能力,进一步整体性带动社区教育课程质量标准,打造区域社区教育课程研究新高地。

四、结语

社区教育作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型”社会转型发展起着积极影响。做好社区教育、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是党和国家对社区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社区教育师资及课程建设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完善的社区教育人才梯队建设及合理、科学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能够充分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弘扬地域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潜心研究社区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吸引更多社区教育专业人才,开发更多生动易懂的社区教育课程,必将为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图景。

参考文献:

[1]高参参.“三位一体”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的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2]仲红俐.关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2(32).

[3]徐莉炜,张德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课程参与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

作者:施健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