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改革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1-22 17:56:50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1
自从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以来,也有不少教师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来,也有部分教师处于观望状态。其原因是,大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认识不一致。对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开展没有借鉴的经验,不知道从何下手。现在真正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老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彻底程度也不近相同。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也积极的参与,好像效果很好,可是,当我们细心观察和思考,不难发现由于教师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不到位,教师的课堂引导不到位,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却收效甚微。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到位,教学改革中过于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导致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改革并不可取。我们提倡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的真抓实干,注重实效,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才是每一位教师要做到事情。
二、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内容
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新课程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就不能采取压制性手段,强迫学生学习,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要促成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够表现出积极的自主学习倾向。学生就会乐于参与学习过程并乐此不疲。所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现阶段的教学突破口。在教学开始阶段实施教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手段。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身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接下来的自主探究环节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而情境,把教学情境进行虚构,使得数学课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结果不仅不利于教学情境的作用的发挥,更使得初中数学教学脱离的实际生活,失去了数学存在的实际意义。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为2009年即将进入新课程的高中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3
1.教育主体的变化。课程改革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材的编纂,还是教学方法,都体现出“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就要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从根本上革新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前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应在教学过程当中时刻铭记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间接询问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直接有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2.师生关系的变革。课程改革当中着重强调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并不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和权威者,而应当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一个让学生惧怕的长辈或者是权威者,而是学生的好朋友,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人。通过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彻底实施新课改中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转换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对于教学理念的额革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教学方法的革新。纸上谈兵并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因此,在观念革新之后,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法方面进行了重大改变和创新,例如,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当中,会多多应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改变以前先下结论再深入探讨的诟病,让学生在实验当中自己总结结论和规律,变“填鸭式”教学为“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索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深深印刻在脑海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未知的趣味,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的兴趣盎然,也不再会因为记不住结论,背不下公式而烦恼了。另外,科技的发达让教学载体也更加丰富,‘数字化教学’让解决了教师很多教学上的难题,通过幻灯片等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将我们在课堂上不能进行直观观察和实验的课题通过立体化的直观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示出来,使得学生们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是课堂过程更加流畅。“分组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题,想自己所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小组中个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尽其能,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达到最佳的课堂氛围,学生也因此更加积极主动,对于初中物理这门有些无聊的课程有了更多的兴趣。“情景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很广泛,由于初中物理的枯燥和晦涩,很多知识是很难懂的,通过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景。将初中物理知识整合到生活情景当中去,使得学生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就会有更多的兴趣,对于初中物理的作用也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二、课程改革应进行的反思
1.有些教师未能从根本上更新意识。尽管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还是有一些教师为能够从根本上看待这次课程改革,也并未在教育教法以及教育理念上做出根本而彻底的改变,尽管口号喊的很响,却是挂羊头卖狗肉,并未抓到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实质。有的教师用着新的课本却在依然用老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新课改的大潮下,得到的是旧的教育,这样对于培养新型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有的教师为了能够应对中国的应试化教育体系,更是懒得作出改变,仅仅按部就班地为国家培养“量身定做”的应试型人才。这种情况是值得教育部门去思考并改变的,不然我们的新课改及你进成为了噱头,成为了一场没有意义的华丽演出,一种过场,这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为2009年即将进入新课程的高中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背景;初中;英语教学
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将目标重点放在了对英语教学的研究上,目的就是希望我国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当中,能够打开视野,扩宽思维,逐步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而这正与报告中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符合。而初中英语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初步阶段,教师应该将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一个扣子系好,从而为接下来的英语教育奠定基础,也为我国与他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搭好桥梁,且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创新初中英语的教学,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提供更大帮助。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几十年,创新一直是我国追求的重要目标。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关于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初中英语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转变和进步,然而离我国新时代背景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些问题需要正视起来。
(一)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是浮于表面的走走形式
初中英语老师在教学中,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中只是简单的将语法知识进行传授,过多的还是看重学生英语单词的掌握程度。然而,新课标背景下,学校提出了很多要求,让老师不得不去寻求改变。他们主动去涉及教学项目,而项目的设计只是以应付学校任务为主,并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去进行涉及,学生英语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高,还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不佳。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比如说,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往往采用的一个游戏就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单词的一部分,剩余的一个字母或者一部分让学生填写。学生答对了当然很好,一旦答错就要画上一个绞刑架和一个小人的一笔,直到小人吊死,游戏结束。虽然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进行单词的复习,但是总体来看,学习的效率较低,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二)教学资源短缺
初中英语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时常会面临这样一种状况,即教学资源出现短缺。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就对教学资源逐渐地淡忘,最终导致教师驾驭教学材料的水平就变得较低。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拿到了教学材料,但是由于过于生疏以至于忘记该项材料应该如何操作。这些问题很显然对我们研究初中英语教学问题是很不利的。对此,我们应该大力地进行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提升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解决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问题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基于初中英语教师的重要性,当下最紧急的任务就是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其能够更好地解决新课改背景下一系列的英语教学问题。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那么不仅能够促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还能对英语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为了使得教学效果能够事半功倍,老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校可不定期地开展培训活动,利用空闲时间将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效提高。从当前情况来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大量先进的教材工具,而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工具,促使自身的教学质量能够显著提高。第二,转变教学模式。目前,虽然有新课改教育标准作为指导,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延续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一种状况很容易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沿用着传统的训练方式来使学生掌握内容,其中不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完善学校自身体系
初中英语教学中虽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然而,学校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完善应对,如可以明确奖罚制度,将责任落实到老师个人。老师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给予很好的奖励措施,从而可以很好地带动其它老师进行效仿,使得教学不断完善优化。而责任制度可以作为奖罚制度的辅助工具,针对教师进行。理论毕竟与实际授课不同,初中英语老师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教学,以任务完成为前提,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让学生不仅能掌握一系列英语笔试能力,还要提升其口语能力,使英语教学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沟通是主要的问题。而英语作为世界上普遍应用的语言,为了更好地与其他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加强英语的学习力度不容忽视。尤其是初中时期的学生,此时学习能力最强,因此加强初中英语学习也最为恰当,而这也与会议中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理念相呼应。
参考文献: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就阅读教学而言,其属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成了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
一、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初中时期是学生形成知识构架的关键阶段。对此,教师需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确保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能够实现能力的最大化提升,并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与技巧等。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需要采取以文章阅读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朗读与理解文章,分析文章蕴藏的内在品质,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积极地学习知识、分析文章及讨论文章,培养学生阅读、学习、认知及创造能力等,并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因此,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十分重要。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途径探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是一种实效性强且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学习中,部分学生并未掌握课前预习的正确流程,找不到具体的内容和目标,进而无法找到预习的重点,同时,教师也难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学生在对新课程进行学习前,没有进行正确的预习,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学习没有方向的情况,进而不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1]。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程前开展预习。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即“在预习完这篇课文后,列出济南的冬天存在哪些特点?将济南的冬天和本地的冬天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别?”利用上述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预习任务,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得到不同的答案,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觉地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若遇到自己难以理解的内容,应及时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阅读学习中向教师请教,或是与同学进行交流,进而体现出预习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二)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阅读兴趣不高[2]。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对自身教育观念进行优化,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进而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与情绪,对教学策略予以适当的调整,以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峡》这篇课文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课文给出的相关注释,自主对课文段落进行翻译。教师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地进行指导,协助学生理解重难点词语与句子,进而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词语含义及句式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水平。例如,在教学《论语十则》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说、知”等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三)积极开展合作竞争学习模式。现阶段,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阅读成绩与阅读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同时,传统“填鸭式”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符。所以,教师需要对阅读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优化。合作学习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除了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提升之外,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相互之间沟通起来容易产生共鸣,将合作学习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归属感,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论语十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再结合各组情况来分配剩下的学生。待分组结束后,教师须引导各小组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然后分小组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并通过肢体语言将某段话代表的含义表演出来。如课文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小组可选一名学生朗读,两名学生相互拥抱,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当然,部分小组在表达方面可能会出现不全面的情况,教师可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是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形式的表演方式,以此让各小组相互竞争,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四)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重视对学生写作、语言表达及阅读理解等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主要方式有续写与仿写等,让学生根据自身想象力自由发挥。例如,在教学完《背影》《我的父亲》等以父爱为主题的课文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围绕“父亲”来创作一篇小作文,利用学生学完课文尚处在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中的机会,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联想到自己身上,进而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并激发其创作思维。阅读结合写作训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制定科学的阅读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龙.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初探[j].新课程(中),2017(03):154.
[2]黄桂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2018(08):7.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7
(一)明确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中突出了人本思想,这也说明了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并非一味地听取教学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以及性格等方面,将课堂时间利用到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当中,为学生创造出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同时,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将自身的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帮助他们成长。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首先应培养的就是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而情境创设恰巧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最佳方式。大家都知道,人的情绪能够被周围的人们所感知到,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如果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情境,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情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下尽情的唱歌、跳舞,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这种贴近于生活、自然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常常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反复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就能够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也自然愿意投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以及爱好,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也因感受到尊重而更加努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音乐体验,从个人的角度作出音乐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同时也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与众不同的看法,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设备已经逐渐走进初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对此,教师需要积极地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带给学生多彩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以及动态的图像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同时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现代化教学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当中的含义。
(五)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
初中生在个性和其他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它们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对于那些平时善于表达,又有能力演唱的学生,教师要求的标准也要随之提高,不能简单地要求他们唱好歌,而是让他们在唱歌的同时对音乐有所理解,将歌曲中的内涵表达出来。而对于音乐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只要求他们能够演唱好歌曲即可。总之,教师应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才是评价的真正意义。
二、结语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8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版英语教科书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的拼写。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53页,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语语法》中对主句含有否定词的反意疑问句的注释是:“当陈述句部分中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把书上的句子改为“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91页,第79课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飞盘”拼成了frisbee,而笔者历来教授学生的书写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上的不规范用语就更是不胜枚举,像inmorning,susannotagree,inmeetingallday等,倘若是运用在口语中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书面表达上,的确需要教师费番口舌。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为例,原教材的词汇量为211个,其中四会词177个,认读词34个,新教材总词汇量为330个(比原教材净增119个),其中四会词为234个(比原教材净增57个),编入常用短语61条;课文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5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由原来的3个增至5??6个,而且对话长度都有所增加;练习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6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练习量由原来的3??4个增至7??8个。如此繁重的教学内容,短短40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连听带说地操练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我就分成两课来上。但是为了赶进度,又不得不快马加鞭地向前学,所以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新大纲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点的掌握。但从第一册开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20课,出现了现在分词looking,到底是先讲什么好,怎样讲好,没有确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8课,出现了过去分词called,而动词的过去时要到本册的第8单元才正式学习,而且也仅仅是动词的过去式罢了。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3课,出现了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式havebeento(去过……),而过去完成时要到初三才学习。
4、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则需用上二至三节的课时。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5课几乎就是简单的现在进行时句型地简易操练,几分钟就完成了的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类似的还有这册书的第45课,此课就是接触简单的天气变化内容的预报,很短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也把学习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然而学习本书的第46课,把温度变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练熟悉,一节课就显得讲解不足、仓促有余,蜻蜓点水一般,没有照顾好全体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自然堪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学越费劲,越学越没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ireturnthehistorybooktoyouafewdays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igivethehistorybookbacktoyouafewdays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2、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real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picturesor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muststopherfromwatching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badforher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aboutthetopicofthepassageforbuildingupinterest/make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answersin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answerswithstudentsofdifferent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communicative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wasteoftime),就不如把句型“so 谓语 主语”与“so 主语 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9
一、化学实验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例:在溶液中含有铁的氯化物1g,使其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可得沉淀物2.65g,求此氯化物是fecl2还是fecl3?(此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x xagno3——→xagcl↓ fe(no3)x
然后列比例计算,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二: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由2.65g氯化银沉淀中含氯元素的质量代入feclx,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三:用假设法(或讨论法)计算。
把fecl2或fecl3代入方程进行计算,通过讨论分析,舍去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3.辨析问题情境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例如下面问题:
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但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baso4,不但没有毒,还由于它不易被x射线透过,医疗上被用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内服药剂——“钡餐”。
①有人认为也可以用baco3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钡餐”,你认为可以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误食了bacl2,可用于解毒的药剂是__________。
a.糖水
b.硫酸钠溶液
c.食盐水
d.硫酸镁溶液
此题的信息是隐含的,要通过观察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一条信息“可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另外,挖掘出第二条信息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这样,盐酸与baco3反应生成bacl2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所以第①小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辨析,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问题的信息,进而分析信息,最后利用这个信息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推导,根据题意进行选择;而且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领略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化学史实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
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时,以氧气的发现过程引入新课。
学习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以后上台讲,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引入新课。
四、化学语言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教师以自己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如果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精练简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还能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则可将化学教学的语言激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些“易混难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编成顺口溜,引导学生记忆。公务员之家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计量数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写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注明。”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景教学
因为化学知识所涉及分子等不可观察的范围,有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导致了化学教学的局限性,而在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化学教学模式十分的单一枯燥,这样的教学困境导致了教学课堂的气氛十分压抑,学生对于化学的的兴趣不大,对于化学的课堂参与度也不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理解知识。
一、目前我国初中化学情景教学现状
1、初中化学枯燥无味
与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等相比较而言,化学学科的内容十分的抽象难以理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方时只能通过讲解以及想象来解决问题,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化学产生抵触以及烦躁心理,从而阻碍了化学学习的进度以及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化学也是各个学科实验中比较危险的学科,这也导致了化学实验在范围、安全等问题上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得化学教学偏向单一的理论讲解,让化学教学的形式更加单一化,整个化学学习内容也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2、情景教学感情不当
化学的特点导致了其教学的枯燥性,而建立合适的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合适的教学情景,不但需要考虑教学的内容安排,同时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若二者缺一,便会使教学情境显得十分的枯燥及单调。而目前在我国,教师都普遍存在着情感运用不当的现象,有些老师在创建情景时只关注形式,而忽略了情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于化学的不熟悉程度,导致情景教学没有作用。而另外部分教师了解到情感对于情景的重要性又过分渲染情感,导致情景脱离化学知识。因此在情景创建中情感运用十分需要注意。
3、情景创建质量不高
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责任认识不够,只是在参加教学比赛或公开课时才会创建情景,又或者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的认知程度,以及当代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仅仅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才会创建情景。这样的做法不并没有注意到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长久发展,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情景教学的运用
1、联系知识,创建问题情景
教师应当根据知识点,创建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问题,尤其是有趣的问题,会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自发地寻求知识。这样的问题情景的创建,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增加课堂的效率。例如:学习关于水的性质时,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在介绍水的性质时,只是教师通过书本的文字,图画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开始时,进行提问:“在电影《穿越火线》中,一位科学家被困在了完全密闭的密室里,而科学家在密室中通过遗留在密室中的收音机和一小滩水成功制造出了氧气,解救了自己,请问她是如何使水变成了氧气?”在此这个问题中,教师将电影激动人心的情节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面对如此新颖的问题,学生也会在心中存有谜团,同时愿意自己寻找答案,增加了对于化学的兴趣。
2、联系实验,创建实验情景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学习的知识的真实性、正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动手能力相结合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和认同,并在实验过程在再一次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化学实验的结果一般是肉眼可见的,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成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图像,使得化学教学不再枯燥而变得丰富。同时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亲身经过了化学实验,才能体会化学的魅力以及化学的实用性,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建实践情景。例如:在讲解酸碱性的过程中,在进行酸碱性的实验时,学生可以自己用ph试纸进行酸碱性的测定。此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直接将学生身体的体液,如唾液等用安全科学的方式进行酸碱性的测定,体会化学实验的美妙,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的关系;或是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试剂,然后猜测试剂的酸碱性,然后再进行手动实验,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将所测试出的酸碱性的不同的试剂进行混合,观察后续的实验结果,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将许多知识进行相互的交叉,使学生得到了更加丰富的知识。
3、联系生活,创建生活情境
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跟我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的学习最终会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因此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增加化学和实际的联系。在初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出跟现实生活的关联点,创建生活情境使化学的教学内容不再枯燥单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而在授课过程中,创建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白化学的实用性,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也消除学生对于化学的抵触情绪,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得进行化学的学习。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告诉同学们,二氧化碳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的空气中,同时我们的每次能呼吸就是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置换成氧气;然后让学生们憋气,直接在学生呼出的气体中直接收集二氧化碳进行试验,这样直接将化学的教学直接与现实生活先联系起来。
三、总结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化学的教学,而创建合适的教学情景,可以将化学的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实用性,改变了化学在学生心目中枯燥单调的形象。同时在课堂上的各种情景,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
作者:杨淑芳 单位: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娜.浅谈初中化学中的情景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9):50-50.
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学困生解困之道 2023-02-16 08:28:00
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探讨 2023-02-15 09:06:29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思考 2023-02-14 09:10:19
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研究 2023-02-14 09:07:02
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探讨 2023-01-30 09:15:00
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2023-01-30 09: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