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18 16:39:02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城市居民;法律意识
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是推动法治进程的关键。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教育的开展往往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首要的是对地区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一、调查概述
(一)调查语境前提。为保证调查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对“法律意识”进行了必要的界定,以期为调研活动提供语境前提。法律意识是群体或个人对与法律现象的主观认知,起包括认知、情感及意志三个要素:法律认知是指群体或个体对现有法律制度的了解。法律情感是指群体或个体对于法律及法律权威的信任和期待,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信法”、“疑法”或“拒法”。法律意志则是指群体或个体对于法律和权威的主动捍卫,法律意志是法律意识最终状态和最终目的。(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活动以赤峰市主城区为地域边界,以赤峰市民为调查对象,以无差别式问卷调查为主要的调查方法,辅助以走访等其他方式,广泛收集数据,以支撑调查结论。(三)调查工作开展情况。本项目调查问卷的发放总体采取无差别原则,随机抽样形成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分别在红山区、松山区和新城区设立调查点展开抽样调查工作。问卷分配量分别为红山区200份、新城区200份、松山区300份。鉴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赤峰学院单独开展一次抽样调查,分配问卷量为100份。调查中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3份,有效回收率为94.125%。被访者性别分布为男性44.49%,女性55.51%;被调查者年龄主体集中于45周岁及以下,占总体86.6%;被调查者教育背景分布比重分别为:无教育经历者6.5%,初中及以下为18.99%,初中至高中为20.98%,高等专科占19.39%,本科及以上为34.13%;被调查者职业背景分布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占比为11.73%,企事业单位为21.78%,在校学生为31.60%,军人为1.99%,农民为20.72%,自由职业者为11.42%。
二、现状分析
(一)赤峰市民法律认知状况分析。1.赤峰市民法律需求认知的分析。随着法制宣传活动的广泛开展及社会上法律现象的逐渐增多,赤峰市民对于法律有较高的需求。据调查数据显示:有80.87%的被调查者认为法律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密切的或较大的关系;而就对于现有法律的了解程度,12.22%的被调查认为很熟悉,29.0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熟悉,41.43%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了解,上诉综合比例达到了82.43%。可见绝大多数市民均认为法律同自身有着较密切的关系,且自身也习得一定的法律知识。2.赤峰市民权利认知的现状分析。为了测试赤峰市民的权利意识水平,我们选取发生频率高的,最容易被市民忽略的几种情况作为问卷问题:当被问及自己的钱物被别人捡到,是否可以要回时,85.2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归还;当被问及亲朋好友之间借款是否需要写欠条时,69.1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写;当被问及被超市工作人员搜身时的行为时,有80.88%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维权;当被问及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时的行为时,有89.77%的被调查选择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救济。综合分析数据可知赤峰市民已具有较高的权利意识。3.赤峰市民义务认知的现状分析。相较于权利意识来说,赤峰市民的义务意识相对较低。当被问及自己捡到钱是否需要归还失主时,仅有14.48%的被调查者认为必须归还。当被问及对闯红灯行为的态度时,仍有37.1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必大题小作”。4.市民法律制度认知情况分析。赤峰市民对于法律制度的认知情况也不理想。分析数据可知:市民知晓法律知识,却不知晓法典。不论是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宪法》还是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刑法》、《民法通则》、《劳动法》和《合同法》均没有达到之前82.43%的数据标准。而《婚姻法》和《继承法》这两部调整基本家庭关系的法律,知晓度竟不到50%。(二)赤峰市民法律情感现状分析。市民法律情感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市民对法律及法律运行机构的信任度及法律救济的意愿度。1.对法律运行机关的信任度分析。综合调研数据可知,赤峰市民对法律运行机关的信任度尚可。分析数据可知55.38%的市民对于公、检、法、司工作信息的公开情况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就公、检、法、司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公信力方面,67.73%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有30%左右的被调查者对于权利机关信息公开程度及工作效率不满意。2.法律救济的意愿分析。依据表1数据可知赤峰市民的法律救济意愿较低,当权利损害发生时,市民更倾向于“私了”等私力救济,寻求公、检、法、司等公权力救济的意愿仅有13.28%。
三、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居民目前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法律认知方面尚有不足:(一)权利意识方面尚有提升的余地和必要。从数据上看,赤峰市民的权利意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仅就调查数据来说,仍有将近20%的被调查者缺少必要的权利意识,未来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权利意识宣传,保障社会整体的权利意识的提升和完善。(二)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之间存在失衡状态。目前的普法活动常聚焦于权利,义务普及相对较少。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您捡到一个钱包,内有2000元,但是失主很富有,您应当把钱包还给失主吗?被调查者中5.84%认为可以不还、20.85%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还可不还、58.5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还,做人应当这样,而仅有14.48%被调查者认为不还就是违法。同时,我们还设计了另一道类似的题目:如果您的钱被别人捡到了,那么捡到的人应该归还给您吗?全部被调查者都选择应当。由此可见,目前城市居民权利意识同义务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三)法律认知方面缺乏体系化。市民的法律认知呈现一种零散性,尚未形成有效体系。从调查数据上看,约有82.43%的被调查者对于法律有一定的熟悉,但是当问及是否知晓具体的法律文件时,回答却出乎意料。对于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文件,赤峰市市民的知晓度居然都不到50%。这说明赤峰市民目前的法律认知仅仅停留在“点”的认知上,目前尚未形成“线”和“面”。(四)法律救济的选择意愿较低。据调查问卷显示当有冲突发生时,寻求公检法司机关进行救济的比例仅占被调查者的26.43%。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在面临冲突的时候,首选的救济途径都是非法律的,私力性的救济。该数据显示市民对于法律的信仰程度较低,未达到“信法”的标准。(五)法律意志格局目前尚未形成。法律意志是指群体或个体对积极的主动的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法律意志的主要表现在于勇于和生活中违法行为进行斗争,抵制一切违法行为的意志。法律意志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境界,是社会主题的最高法律品格,这种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法律认知和法律情感的基础上慢慢习得的。目前赤峰市的具体情况尚不具备形成法律意志的基础,社会主体尚未形成法律意志。
综上可知,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仍有待加强,法律情感和法律意识均有待提升。因此在提升市民法律意识时要注重义务意识及法律情感的培养,以市民的法律需求为出发点,以市民普遍接受的方式为媒介,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参考文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蒋华林.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与法治建设.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2).
[3]王翀.论中国公民法律意识与法律移植的关系.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9).
[4]韦留柱.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河南农村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有效;对策
从目前分析,高中生对于法律意识的认知较低,这也导致其自身对社会不良习气,还有认知能力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且对法律的认知相对来说是错误的。此外,高中生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自制能力缺乏,因而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意识教育则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此展开全面的论述及分析,然后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帮助高中生强化法律意识。
1注重法律教育实用性
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对其成长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在对其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其懂得法律内容,并且引导其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强化法律教育开展,需要注重其自身的实用性。法律意识培养在高中教学阶段的实施,必须要逐层认识法律教育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够形成法律意识,使其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而且还可以具有处理能力。与此同时,上述教学活动必须要与学生高考相联系,由此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显著提升。比如:权利与义务,在对这方面的认知中,从当下热点新闻作为切入点,组织高中生阐述自己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功能性作用,保障学生认知得以准确,让学生能够获得进步。
2强化社会交流,创新思政教育
学校在进行法律意识教育过程中,可以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比如与司法机关合作,从而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校园法制宣传,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极易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运用警示与激励的形式,强化高中生法律学习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遵守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与家长进行合作,共同对高中生展开法制教育,与社会进行密切的协作,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在教学内容的筛选方面,则需要遵守教学目标,联合社会法制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筛选重点及难点等问题,精心设计专题,如法律基础专题、宪法专题等等。这样能够让理论知识科学性,同时兼具系统性,由此能够让学生的法律知识完善性,整体把握法律知识,进一步推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流是非常良好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创新思政教育,最大限度改善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法律常识的运用及理解能力。
3思政课堂渗透法律意识教育
思政课程是高中阶段完善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法律知识教学给予重视,制定教学目标,这其中需要从以下层面着手展开:首先,从科学角度制定教学目标,由此促使学生能够提升法律意识,与此同时,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由此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尤其是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高中学校必须要做到及时处理,并且有效解决,由此能够带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学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意识的重要依据,在日常思政课堂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规范指引,具有良好的问题思考能力及解决能力,强化学生权利及义务认知,促使学生能够成为合格公民。最后,必须强化对品德目标追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将自身情感投入其中,对其进行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现代法律意识的价值,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4完善教学手段
法律意识教育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则必须要采取完善的教学手段,针对以下需要加深记忆法律知识:条例、概念、意义等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提出疑问见解,接着教师引导指点讲解。针对记忆性的法律知识,需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通常情况下是以是非形式出现,或是以选择题的形式,采取多种ag尊龙app的联系方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不定期抽查,让学生能够对法律知识掌握牢固,规范其行为,指导其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传统授课形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可以将法制教育与丰富的活动联系起来,由此一来能够让相对沉闷政治课堂活跃起来,这必然能够在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由此让学生在相对良好的氛围下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使学生法律意识得以显著改善。
5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是现阶段极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高中学校对法律意识教育提高重视度,针对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提出具有建设的改进措施,从而促使学生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并且能够知法懂法及守法。本文中简要阐述了强化法律意识教育的有效对策,谨以此提升学生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蒋勇睿.有关有效提升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7(06):281~282.
[2]徐璐歆.略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策略[j].法制博览,2017(05):280~283.
[3]雷伟.依法治国背景下高中生法制教育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55.
[4]傅蕾蒙.关于当代高中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j].法制博览,2017(04):222.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民法典》;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提。按照党的总体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更加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支撑。改革开放至今,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各个领域的人才发展工作尚缺乏法治的强大推动力,人才法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瓶颈。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大学生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其成才的重要因素,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关系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塑造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以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目前,打造大口径、强基础的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塑造大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其中“德”在各方面发展里起根本性作用,而法律素质是“德”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包含:法律意识、国家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等多种内容的教育。法律素质教育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此外,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形阶段,从青年时期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效果较之于其他阶段更加深入、巩固。(三)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这一年龄段本身对于真伪的认识和鉴别欠缺一定的判断能力,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群体则更容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完善立法,又要推进司法改革。大学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教育,引导他们对法律的积极认可与遵守,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
二、《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法典》法制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一体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作出不懈探索,并在顶层设计及法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关注群众安居乐业。《民法典》的诞生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成果,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指导下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成功经验总结而来的,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精神。因此,《民法典》法制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是造福人民的一把利器。2.《民法典》法制思想具备完善的理论框架。民法是规范民事主体在社会和经济生活各方面关系的法律。[2]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首次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诞生,标志着我国民法领域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民法典》法制思想的理论框架设计以保护公民民事权利为核心,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在经济、民生、环境、婚姻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整部法典从内容比例看设置完整、协调、科学,结构设置严谨规范。综上所述,《民法典》法制思想具备完善的理论框架,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3.《民法典》法制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法典》法制思想与西方相同领域的法制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它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在继承与创新传统法制思想的基础上,深深扎根于中国特有的土壤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社会期盼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出台。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民法典》的诞生正逢其时,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以及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的新形势,符合人民群众的历史期盼。而它终将在未来的时代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民事法治保障,而且也将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二)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1.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党中央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性质,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依然猖獗,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更是虎视眈眈,各种错误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渗透。《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成果,以《民法典》法制思想为教育指导原则,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抵制错误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头脑清醒,以始终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底线,为自己树起思想的安全网。2.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更加全面深入。以《民法典》法制思想为教育指导原则,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大学生法治理念,引导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自觉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加强大学生的《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使受教育的大学生自觉树立起三种意识:第一,树立守法意识。《民法典》法制思想关注社会生活百态,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在于让大学生能自觉守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与家庭、学校、社会成员的关系。第二,树立权利意识。《民法典》法制思想涵盖公民民事权利,加强大学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要引导他们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了解及保护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各方面权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宗旨,心怀爱人之心,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第三,树立规则意识。《民法典》法制思想强调规则意识,加强大学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要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其在与他人交往中遵守人际关系规则,在社会公共生活里,遵守社会规则,从个人的行为中体现对公平正义的尊重。3.是实践和完善《民法典》法制思想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分不开的。法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人民,实践于人民,完善于人民。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开放的主体,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同时又善于将其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之中发现错误,反馈错误,最终解决错误。《民法典》法制思想与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紧密联系,《民法典》法制思想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的实践,将是《民法典》法制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的理论意义。1.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完善了思想内涵。《民法典》的诞生对中国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法制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民法典》法制思想的教育,能有效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公民精神”“公民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主体,并参与社会生活。[3]此外,《民法典》取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法制思想充满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观,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完善了思想内涵:第一,问题导向的思想内涵。《民法典》法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的协调与解决。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问题导向意识,加强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第二,实践发展的思想内涵。《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建国以来民法领域实践发展而来的,它对不符合、不适应当下国情的内容作出了修改,又对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规定作了补充。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在实践中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完善自身的意识。第三,尊重历史的思想内涵。《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在传承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启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先守正才能创新,要尊重历史,才能立足时代。2.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增加了遵循原则。《民法典》法制思想主题丰富,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多次立法经验,较传统法制理论而言,内容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新增加了多个遵循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平等原则。《民法典》法制思想所体现的平等原则重点在于调整社会关系,是其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标志。大学生属于法定意义上的完全民事行为人,其所处的社会关系需要其独立进行调整,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行为后果。将平等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参与民事活动时,自觉尊重他人意志,视他人为平等主体,并知晓自身权利亦受法律保护。第二,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民法典》法制思想体现的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被法学界专家称为“帝王条款”。在高校,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铁”律,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将诚信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信守诺言的人格和精神。第三,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该项原则规定公民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同时还不得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是《民法典》法制思想广度与深度兼具的重要体现。将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升华。第四,绿色原则。该原则是在民生各项领域强调生态文明保护的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法制思想中的直接体现。将绿色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新时期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与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先进性特征。3.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丰富了思想源泉。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始终处于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积极适应时展,积极将时代新思想、新理论的成果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4]至今,先后融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理论成果,并将其用于指导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始终保持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时代性与政治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的成果,将其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丰富思想源泉的举措。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多维度打造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氛围是基础。1.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建设。高校属于已被法治建设氛围浸润多年的地带,但依然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氛围营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奠定工作基础,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是主要途径。[5]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始终坚持和发挥好课堂对大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习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大学生“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治观)为课程核心内容,着重讲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道路,培育法治思维等内容。第二,融入《民法典》核心基础知识点,让大学生对法律有更新颖、更深层次的体会与感悟。第三,强化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精品建设力度。在《民法典》法制思想的指导下,着眼于大学生法律理论学习的兴趣,着力打造大学生法律基础精品课程,以精品打造带动课程质量的提升。2.丰富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依赖单纯的课堂教育进行教育的效果深度不足。而且,现行高校法律基础课程设置课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需求。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开展法律意识主体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普法教育讲座、法制辩论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旁听现实法庭庭审,让他们身临其境,升华法律意识。此外,可以借助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关键节点上营造法律意识教育氛围。3.应用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大学生法律意识理论知识。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是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能力的主要承担者和执行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将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6]首先,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多举措创新普法形式。法治宣传教育是确保高校健康运转的前提,是践行高校管理育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例如,可以通过课堂、主题班会等线下形式,也可以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线上平台开辟法制专栏,普及人格权的相应法律知识,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校园事件进行专业的法律分析,让大学生清楚自身有哪些合法权利,以及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防卫意识和防卫能力。其次,高校应切实落实依法治校的总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总目标,以持续宣传法律法规为重点,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二)深层次凝聚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队伍合力是关键。1.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是核心力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需要充分调动高校广大师生的力量,在着力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课堂是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始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体力量。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广大任课教师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丰富任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储备。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通常在法学某一专业领域有所长,但受各自研究方向和工作环境所限,使得他们对新近出台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甚至不知情,这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因此,做好以《民法典》法制思想指导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教学工作,需要任课教师从自身出发,花费时间精力认真学习领悟法典精神并将之转化为知识储备传播给学生。第二,优化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结构。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组建一支法律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开展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授课工作,这支队伍可以是校内自聘的法律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外从事法律工作的专家。这样既可以保证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理论水平,又可以保证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实践水平。2.高校思政专职工作队伍是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指高校中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工。现以辅导员、班主任作为讨论主体开展论述。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力量,按我国现行高校工作机制,辅导员主要对接党委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班主任是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指导。他们的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独立的、思想活跃的个体,传统的教科书式理论灌输难以满足大学生法律意识广度、深度上的教育目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浸润式作用,渗透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等充分地融入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使大学生在第二、三课堂、宿舍生活、社团工作等方面时刻受法律知识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育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3.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主要力量。《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效果要好,就必须让其在群众的生活之中绽放绚丽之花。任何群体都有意见领袖,任何事情都要有榜样影响带动,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开展法律意识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需要群体里的先进分子作为主要力量加以推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既指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亦指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高尚、法治思维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他们是大学生的身边人,在法律意识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在言行上,他们用生活的语言讲述身边的故事,教育效果于无形之中不断提升。第二,在行为上,他们在时间、空间上与教育对象最为接近,极易感染别人。因此,要把握好、用好这支教育队伍,让他们成为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主要力量。(三)高标准检验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效果是核心。1.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是检验效果的基础手段。课堂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主渠道,而法律基础课程考试则是检验效果的基础手段。通过法律基础课程考试,可以检验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教育效果做一个基础的判断。并且,课程考试是课堂教育活动的最终环节,拥有不可替代的仪式感,对大学生自觉提高法律基础知识学习具有鞭策作用。2.大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评测是校验效果的直观手段。通过对大学生日常思想状态、行为举止、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直接观察,可以评估出该主体近期的法律意识教育效果。例如,在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上,该生较以往更加理性、冷静。在行为举止上,较以往更加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则。在思想状态上,更加沉着自信。这些都属于《民法典》法制思想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取得的积极效果。3.毕业生社会成长反馈是检测效果的终极手段。大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接受了四年的集中教育,但因社会阅历浅、经验缺乏,还不能成熟地处理问题、保护自己。社会是个大炼炉,大学毕业他们走向社会后是否能杜绝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是否能在自身权益受损时提高警惕,是否善于利用法律武器处理纠纷,这些才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效果的终极测验,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标志。
[参考文献]
[1]孟莉.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微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61.
[2]王竹.民法典•侵权责任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35.
[3]江必新.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7.
[4]杨兴.邓小平法制思想与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2:32.
[5]张邦.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学改革策略[j].法学教育,2020(2):222-223.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对法律认识不够
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经历来看,大学生应归入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交往和学校集体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不仅是大学生调控社会行为的需要,更是他们自我保护的需要[1]。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等媒体,他们对我国的普法历程和全国法制宣传日知之甚少,对治安管理处罚、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常识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社会兼职或就业过程中涉及的行政法律和劳动法律了解不多。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随意性大,缺乏理性认识
大学生在遇到纠纷时往往不能理性思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大学生普遍认为应尽量避免与法律接触,遇到纠纷往往通过找熟人的办法解决;极少数大学生甚至认为可以据理力争,体现了他们过于理想化和易冲动的特点。他们认识到诚实信用的重要性,对“作弊入刑”表示积极的拥护和支持,而对学术不端、考试不诚信等行为则表示明确的不支持,这体现了大学生群体对考试公平、公正、公开以及学术等知识产权问题的关注。
(三)权利意识缺乏,运用法律的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生活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丰富,日常学习和生活对学校、家庭仍有较大依赖,解决矛盾和困难的能力较弱。他们的权利观念不强,遇到突发问题时往往单凭自己的经验自主应对,缺乏法律支持,这样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会以违法行为去应对不法侵害。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在勤工俭学和消费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劳而不获”和“消费欺诈”等问题,此时,大学生受法律知识不足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做出让步,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亏是福”,只要不犯罪,就漠视法律。只有每个人(包括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并捍卫自己的权利,法律的社会调整功能和教育引导功能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秩序的维护才能真正从他律转为自律。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参差不齐的诱因分析
(一)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易带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1.遇到挫折时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行为
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从小衣食无忧,很少面对困难。他们处理事情时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过度的自负。他们个性张扬,青春叛逆期延续,经历着心理上的断乳期,情感既丰富又脆弱。看待事物喜欢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处理问题的方式较过激,自我意识强烈,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有的大学生稍有不顺就把自己与社会、学校、家庭对立起来,一律“反其道而行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
2.法律情感缺失,价值观念偏离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害怕他人超过自己,不能正确面对竞争;有的学生出现交往障碍,不会与同学相处,人为地与他人保持距离。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空间,漠视他人和社会事物,不能客观评价自身言行,无法正确表达个人意愿,对周围环境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出现信仰上的迷茫;责任意识淡薄,法律情感缺失,导致人格畸变,进而诱发犯罪行为。现实中多发的侵财类违法犯罪案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物质的贪婪和崇拜,也不同程度地说明大学生的道德滑坡和精神颓废成了其侵财犯罪的内在驱动力。
(二)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1.封建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自古以来,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尊崇礼仪教化,“和为贵”思想深入人心。如根据传统法律文化中“重德轻刑”的儒家思想,衡量一个人对错的标准不是法律而是道德,在此思想影响下,人们不会自觉形成法律信仰,而是把法律看作负担,畏法厌讼,从而影响了公民法律平等意识的养成。权利义务观的失衡导致人们只注重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使得权利义务结构不合理[3],以至于在出现纠纷时往往选择“息事宁人”,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避免运用法律,更不用说利用法律维权了。部分违法犯罪大学生功利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为公思想和奉献精神,玩世不恭,随波逐流,他们身上具有的不和谐因素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绊脚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感知和敬畏,阻碍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
2.不良思潮的涌入影响了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反对势力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对我国进行干涉,还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改变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影响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金钱利益至上、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文化”具有空间虚拟性、内容多样性和传播快捷性等特点,已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对是非曲直的辨别。网络的开放性使得部分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减弱,道德自律缺失,通过网络诋毁他人、泄露他人隐私甚至违法犯罪的不在少数。
(三)高校法律教育制度不规范
高校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守法者和建设者的重任。很多高校忽视了针对大学生的普法宣传工作,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将法律和道德混为一团,进而引发自身利益的损害和对他人利益的侵害。自1986年以来,高校法律教育课程历经了多次调整。当前高校的法律教育是面向法学专业以外的学生展开的,其载体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该门课程虽然是教育部的三课之一,授课时间基本上是大一上学期,且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但不是期末必考科目。很多高校的法律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照本宣科仍是其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使得大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法律意识仍然缺乏,出现问题时无法运用法律维权。有些高校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法律意识培养、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等问题,法律课程教学方法简单、刻板。
三、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净化社会环境,树立法律至上权威
努力净化社会环境,树立法律至上权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法律信仰的塑造,正面教育主要集中在法律对人民群众自身权益的保障功能及对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这种功能是引导性、教育性的[4]。努力净化社会人文法治环境,提倡以人为本,法治先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加快完善法治建设,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法治先行,增强法治权威和法律信任感。助推大学生摒弃“权大于法”等不良思想,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熟悉、认同现行法律和制度,树立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大学生不但要有守法意识,而且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以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当权益,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依法治校
学校的教育是否公平公正、学术氛围是否浓厚、规章制度的执行是否严格等是大学生建立法律信仰的最切身感受,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形成。法治校园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计,重构法律课程体系,特别是要重视法律类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大、快速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利用打击违法犯罪的典型成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第二课堂法律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法治教育带来的丰硕成果,激发大学生关注法律现象的热情和兴趣,使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能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人文素养,让大学生自觉认同规范、接受规范、消化规范。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人文亲情关怀
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大学生“德”和“学”的双驱培养。坚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互补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抵御社会复杂环境的心理素质。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普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并建立问题学生心理跟踪档案。以丰富多彩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普及和趣味活动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缓解焦虑情绪,化解矛盾,消除自卑感,矫正不良行为,使他们以更积极、乐观的方式迎接挑战;帮助大学生提升法律信仰,培养法律情感,落实、巩固法治教育成果。
(四)激发大学生自身活力,养成法治思维
公民法治思维的养成,对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意义重大。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传到青年一代手中,坚持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法处理问题更应成为大学生为之奋斗、图强拼搏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学生要自觉培养法治意识,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要提升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利用自身优势,关注法律知识和法治新闻,增强对法律的感性认识,遇到问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正确解决,以维护他人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作者:张岭梓 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仁,杨志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及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2]张岭梓.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5
为了进一步提升**司法工作者的整体形象,提高律师队伍的凝聚力,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宣传自己。结合律师工作的实际,对**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进行整合,出版《**律师风采录》,全面介绍**地区从业律师及律师事务所的相关情况。
意义:《**律师风采录》作为**普法宣传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加强**的司法建设、开展普法宣传公务员之家教育,增强民众法律意识,稳定和谐秩序,协调社会矛盾、化解纠纷等《**律师风采录》的出版将使**的普法宣传走在其它县市的前面。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民事、经济等纠纷也不断增加,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律师作为专业法律咨询、服务人员,由于法律工作的相关特性,决定了人们平常对律师工作了解甚少,了解渠道有限。而做为服务行业,渠道与品牌的建立又是相当的重要,便捷的渠道可使民众在需要相关法律服务时能够及时、快速的进行查找、鉴别并最终做出选择。而良好的律师品牌形象,将有助与律师形象的提升,业务的展开,使民众做出准确选择。无疑,策划出版《**律师风采录》方便公众在有法律需求帮助时便捷咨询、查找。更为普法及律师队伍建设
通过推广加深社会公众对律师职业的了解,多方位展现律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律师从业形象,调动法律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公众、相关单位接触和了解律师工作,这将为今后律师工作的展开带来更多的机会。
版面设计:画册紧跟国际流行版式,采用26×30规格,200克铜版纸全彩精印,力图兼顾大气、庄重,使其兼具阅读实用性和收藏价值。
内容设计:图文结合,包括律师事务所介绍、律师介绍、司法程序介绍等,使读者对相关信息能有充分了解,在公务员之家其需要律师服务时能够方便的做出选择。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法律课程
法律课程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有助于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与此同时,课程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核心,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因此,基于能力培养视角对相关学科课程进行规划设计是极其必要的,高职院校需要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加强推动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进教材、进课堂,充分发挥法律课程的作用,教会学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把学生培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青年,为社会做贡献。
一、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
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越来越复杂,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深刻认知一些社会现象,提高对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认识,法律基础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法律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能正确对待社会中出现的不尽人意的现象,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法律基础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会学生是非对错,引导大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成为社会主义新青年,同时,它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法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高职院校进行法律基础理论课建设时,需要认真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法治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精神作为课程建设的要旨,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深入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立场、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高职院校的法制课程的目标总的来说有三个:第一,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行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培养具有法律意思的高素质大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契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坚持开拓创新,不断追求改进新的学习内容、方法,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争取几年内把教学水平提高一个台阶。第二,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对它不断进行改善,组织法律领域的专业人才编写贴合当代中国法律基础理论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时间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第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管理法制课程的宣传部和管理部,在公关管理体制下进行法律课程工作,形成关心和支持高职院校法律基础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法律课程构建
(一)设计学习活动,提升实践能力。设计学习活动的一大原则就是行为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实践活动,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操作上,首先需要对学生的行为活动系统进行分析,比如分析法律课程实践活动的对象、目标、主体、规则、分工以及手段等。综合分析上述活动要素之后就可以选择或设计法律课程活动了,课程活动的设计要分工明确且具备公平性,保证操作方面的可行性,标准明确,易于评判。(二)提升团队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事务的处理在多数情况下由团队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及沟通,建立明确的归属意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提高学生团队认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彼此间的关爱与信任,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纪律性,这对于团队凝聚力以及信任感的形成是极其有意义的。(三)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表达能力。对于法律专业或法律从业人员而言,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专业能力,通过合理的法律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活动,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个人行为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并将这些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获取适合自己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方法,提升自信,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四)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一个优秀的老师对提高法律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好的帮助。法律课程的教学老师的主要责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讲,担任着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为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主义法律基本理论素养,把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抬上新台阶,坚决拥护社会主义法制,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作榜样,引导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我们应把建立和完善法律课程教师体系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增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如组织名师指导、名校进修等,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坚持正确方向、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的优秀教师,造就一批法律业务素质良好,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骨干。(五)以提升能力为目的,改善课程设置。法律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学生立足于独立的意识,又要敦促学生加强对于团队的理解与认识,因此要激发学生开发个人的潜能,使其能够理性地面对法律事务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能够在团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问题处理能力。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强调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以及相互间的信任感;课程目标方面,要实现学生对集体利益、团队利益的重视,养成自信以及对团队成员的信任,提升合作意识,提升相互间的沟通技巧。
四、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法律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培养综合能力初中的法律专业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综合提升法律课程专业的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总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对提高他们的法律修养和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好处,可以让他们对及自己将来的方向有更好的认知,使他们更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生存能力,更好的为国家的未来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民.法律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薇,曹必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3]陈讯.法律基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茶学思想;建设;分析;策略
我国被称为“茶”的故乡,我国的茶文化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喝茶不仅仅有益于强身健体,修心养性,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完全可以应用到高校的法治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当中来。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撑起祖国未来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只有在高校期间就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在步入社会,走入职场生涯之中时,才会知道何种行为可为,何种不可谓。因此,作为高校在法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茶学思想的分析与运用。
1高校法治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融入茶学思想的重要价值
在高校法治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应用茶学思想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于三方面,第一必然性。高校大学生在经历四年大学生涯之后,即将步入职场,踏入社会,在此时机对他们进行法律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让他们明白“底线”所在,因为高校大学生年轻、冲动鲁莽,而茶学思想中恰恰蕴含着“以和为贵”的思想,所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以茶学思想为核心的法律意识培养后,他们就不会做出一些法律范围内不允许的事情,毁掉自己的人生,这有利于促进他们在社会上积极良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积极发展。在高校法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中应用茶学思想,学生能够平心静气,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息下来,以促进他们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由此可见再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融入茶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第二重要性,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必须去履行的义务。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前有几十年难以告破的南京大学碎尸案、北京大学邱庆丰案、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后有马加爵案、中国矿业大学铊中毒案、清华北大爆炸案等等。这些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饱读诗书的莘莘学子走向犯罪道路。探寻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薄弱,使他们走上了不归之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具有关键的历史地位,其中蕴含了我国数千年的道德品行传承,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以和为贵”、“平和淡然”、“修心养性”等思想对于改变人的内心,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融入茶学思想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第三可行性,根据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情况来看,无论是法律服务还是志愿服务都出现了更多的新媒介。所以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让高校大学生参与到法律学习当中来。而通过以茶学思想为主的法制平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则是一种创新的法制文化建设手段,因为法制平台的建设更加便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便于将茶学蕴含的丰富思想与学校、社会和司法领域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提高法律素养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所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在当前的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融入茶学思想,构建法制平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在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应用茶学思想的有效策略
在高校发安置教育与法制文化建设当中,高校学生一定要积极的参与到法制教育当中来,并积极的与校方一起共同建设校园法制文化。这不仅仅能够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还能够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公益心,更能够对我国法律的前进提供自己的一份支持。下面我们就具体阐述一下如何在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茶学思想。2.1灵活融入茶学思想,积极进行校园法治宣传。首先,在以往传统的高效法制教育教学中,校方采取的法律教学方法都比较传统和保守,在其要求下,学生只能如同背书般记下一些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但是在遇到相关的法律案件时,根本就不能够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际情况当中来。而灵活融入茶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能够让高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自己的法律理念。在这种教学方法下,高校大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同时学习到茶学思想中“以和为贵”的理念之后,还能够以法律援助的方式帮助其他有法律需要的人。其次,将茶学思想灵活的融入高校法制教育中,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法律研究。茶学思想强调平心静气,这一特质十分适合高校大学生。在二十三四这个年龄段,正是冲动、暴躁不成熟的阶段,灵活地应用茶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修炼内心,更专注的进行法律知识学习,也有利于高校大学生能够平和的看待各种法律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创新授课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并向学生讲授基本的茶文化和法律知识。同时开展各种与法律知识有关的活动,如模拟犯罪案件、模拟法庭等活动,通过真实的案件分析让学生记住法律知识中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活动开展结束之后,高校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取之处都记录下来,力争在下一次开展活动时做得更加完美。以茶学思想为基础,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构建良好的法制文化建设就不是一项单方面的传输活动,而是应该由校方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双向活动。只有这样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后作为父母,在家庭中应该明白茶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茶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讲授,为学生培养法律素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2.2成立高校大学生法律诊所,构建茶学法制平台。我们之所以进行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高校大学生犯罪。但是有的时候,高校大学生涉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当高校大学生涉案之后,如何保护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成立高校大学生法律诊所,通过对各种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之后,运用茶学思想来引导高校大学生全面地认识法律知识。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构建茶学法制平台,因为当今时代,网络非常发达,许多新媒体出现。高校可以通过构建茶学法制平台来对茶学思想和法律知识进行宣传。在这一平台上,高校可以定期聘请既懂得茶学思想,又懂得法律知识的教授在平台上授课,供高校大学生学习。高校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茶学法制教育知识课件上传到平台上,高校大学生可以自行下载和学习。高校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将自己想要咨询的问题上传,获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答疑。同时当平台上的茶学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添加qq、微信、微博,或者组成论坛、贴吧、微信群、qq群等,方便以后就某一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这种做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茶学法制教育延伸到了教学课堂之外的地方。2.3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深化茶学理念。在高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之后,还可以开展问卷调查活动。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法制宣传所起的重要效果。其次还能够让研究茶学知识的学生更好地准备实践活动。因此,在设计调查问卷是应具有针对性,在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时,其调查内容除了要涉及到高校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问题之外,还要适当的在内容中加入一些法律宣传知识,这是为了让高校学生能够记住法律知识,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在对家长开展问卷调查时,其调查内容应该以询问家长教育方式、生活环境为主,同时并给予家长一些建议,让他们能够运用平和的茶学思想理念来教育孩子,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最后在调查问卷活动结束之后,应该对调查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其中不足之处,记录下调查问卷活动的心得,以争取在下一次活动中做得更好,将茶学法律知识宣传得更加深入人心。
3结论
总而言之,加强当前的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如药家鑫杀人案、马加爵杀人案等等,都是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了不可挽回的事情。但是在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和困难。在此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将茶学思想灵活融入到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当中来,利用茶学思想中“以和为贵”、“平和静气”的思想来抚平当代高校大学生浮躁的内心,让他们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法律知识,进而促进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布音克西克.从茶学思想入手探讨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j].福建茶叶,2017,39(02):13-14.
[2]周洋.高校课堂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3):260-261.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8
一、基本情况
区地处市中部偏北、黄河上游,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辖2乡5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1.3万人,全区耕地面积26.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56万亩,实施农业高效节水面积3.2万亩。
二、贯彻实施《省河道管理条例》情况
(一)强化宣传引导,不断增强全民水法律意识。 为了不断增强全民水法律意识和水法制观念,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各种水事活动,区水务局把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宣传要求、深化宣传主题、运用多种宣传形式作为贯彻实施《河道管理条例》的重要环节。坚持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期间,通过专栏、标语、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河道管理条例》,全年共发放宣传单300余份,宣传手册80余册。同时,将《河道管理条例》列入普法内容,选择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加大了《河道管理条例》的宣传深度。同时加大开展业务培训和水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共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培训不少于10余次,做到学法、知法、懂法、严格执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法意识,为我区建立严谨、规范、科学的河道建设与管理秩序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强化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河道堤防除险整治。 截止目前,已建成的河堤70公里,其中黄河干流13.5公里,堤防48.61公里护岸5公里。2020年实施了区中小河流红土梁沙河堤防工程。目前已完成河道治理6km,新建提防4km,护岸1.3km,完成投资900万元。工程建成后可保护耕地2.65万亩,保护人口1.45万人,可以有效提高河道的设防标准,改善河道现状,恢复和强化河道行洪等综合功能,稳定河势;提高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抵御洪水的能力,使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三)强化执法监管,努力维护良好水事秩序。区水务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国水法》、《中华人民国防洪法》《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了相关执法制度,坚持定期巡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对违法事件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会同公安、自然资源、环保等多家单位联合执法,共巡查河道80余次,累计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32起,关停非法采沙场16家,拆除洗沙设备5台套,依法行处理水事矛盾纠纷2起。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河道采砂、行政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年来我局下发采砂许可证2家,根据《中华人民国河道管理条例》、《省河道管理条例》,2020年6月18日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区26条河道采砂权公开出让,将所属河道成功进行拍卖,拍卖所得3290万元已进国库。
(四) 强化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河长制工作。一是按照国家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四个到位”总体要求,建立了以区、乡、村三级河湖长为主体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全区设立总河长2名、区级河长7名、业主湖长1名,乡级总河长18名,乡级河长51名,村级河长112名,在河岸、河道醒目位置设立省市区乡河湖长公示牌132块,各级河湖长名单在主流媒体和政府网站进行了公布。二是督促各级河长巡河、履职尽责,并对部分《河长公示牌》进行更新。今年以来,各级河长共巡河990次,解决河湖问题25起。三是组织召开总河长会议1次,对全区河湖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和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对全区河长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四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发出《督办令》5份,开展联合执法2次,排查出涉河湖违法问题22个,完成整治3个,正在进行整治19个。水利部河湖管理中心检查组在市组织开展“清河行动”排查工作中,发现黄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存在的问题4起,区完成清理整治4起。
(四)制定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河道划界工作。我区需要划界的河流共4条,分别为杨稍沙河、、、,四条河流全部都是规模以下河流。按照《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文件及省、市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局制定了《市区杨稍沙河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方案》,目前杨稍沙河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发出了公告,水域岸线保护与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河道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河道采砂执法情况:近年来水政监察大队组织河道执法巡查280余次,平均每周巡查3次以上;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18起;拆除非法洗沙设备45台套;关停非法采沙场72家。立案调查7起,结案7起。对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处以罚款9万元。
开展联合执法情况:区河长办、水政监察大队联合区检察院、市自然资源局分局、市公安局分局、镇政府等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动用挖机1台,铲车2辆,运输车5辆,同步开展工作,进行强拆,取缔黄河段采砂场2家,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2处0.36公里,整改拆除违法建筑4处210平方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9处172吨,疏浚了河道,确保行洪安全。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河道采砂、行政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四、各类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情况
(一)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情况。针对黄河和段河道采砂综合整治不到位,甚至存在规避检查,违法作业的问题(2020年底前整改完成)。经排查,黄河段现有两个石料开采厂,分别为玉泉和安宁渡石料厂,于2018年7月份开采证到期,由于位于黄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现已关停,待进一步组织核查,进行整改。
(二)省级环境保护督查反馈意见。一是针对河道非法采砂整治不彻底,偷采乱挖河砂现象依然存在的问题(已整改完成)。我局对辖区内河道采砂全面进行了排查,建立了河道非法采砂清单台账,并按照“一河一策、一厂一策”治理方案,对非法河道采砂场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完成时限,清理整顿非法采砂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二是针对卞家台村内伟亚商贸有限公司采沙厂未完成环保手续从事采砂活动的问题(已整改完成)。 进一步核实伟亚商贸有限公司采砂厂建设项目环保手续,在未取得环评文件批复之前,企业不得投入建设;并对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要求,督促企业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完成环境环保竣工验收后,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关于区清源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低的问题(已整改完成)。区清源污水处理厂位于区中区(省道308线北侧,黄水沟沙河东侧),占地面积55.0亩,批复总投资9135万元。该厂于2009年5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31日建设完工。处理规模设计为2.6万m³/d。设计依据按区规划10万人口设计,每人每天综合用水约130升,城市每天产生生活污水14212方。工业污水按《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区近期2015年工业用水量将达16000m³/d,污水收集率取0.7,则工业每天产生污水11200方。综前水量之和为25412 m³/d。2017年平住建发号《关于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新建工业污水厂一座,负责处理所有工业厂区的污水。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条例》宣传教育不够深入 。宣传仅停留拉横幅、贴标语、出宣传栏等,效果不够理想。个别干部对保护河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法律意识不强,对农村和相关企业的普法宣传重视不足,河道内随意堆放倾倒生活、生产垃圾、违规占用河道现象仍时有发生。 二是河长制工作缺少专项资金,影响了河长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河(湖)长制工作缺少统一人员管理、编制相关政策,存在工作人员不稳定和一人多岗的问题。 三是河长制情况还没有完全落实,个别河长履职不到位。四是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及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快。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和水事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全面提升干部素质,坚决贯彻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运用理念指导工作实际,使河道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对照央视报道的渭河有关问题,以此为鉴,强化干部职工法律意识,坚决有力推动河湖清“四乱”工作。
二是全面推进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督促各级河长全部上岗到位,严格执行“区级总河长半年1巡、区级河长每季度1巡、乡级河长每月1巡”的规定,对各自管辖的河道全面摸排,建立健全巡河台账和巡河日志,密切跟踪所属河流的“四乱”问题,对所管辖河段深入一线,切实履职尽责,发现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制度,及时清理问题;对已整改的问题,开展“回头看”确保已整改的问题不回弹;同时开展河道日常保洁、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河道保洁员、河道监督员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河道治理成果。严肃查处各类河道违法案件,努力将各类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大对在建的河道治理工程督导力度,协调解决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同时完善汛期查险制度,按照汛期不过,检查不止的要求,切实做好各项防汛检查工作,确保河道安全度汛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公民;法律素质;法治
一、公民法律素质的内涵
(一)公民法律素质的含义。《辞海》对“素质”一词的解释是:“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文化素质。③在心理学上,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公民法律素质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指标,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法律行为等综合因素的总和。公民法律素质是一种综合的状态,受到所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意识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里,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不同,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迥然不同,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时代任务,对法律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和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同时,所处的地域不同,其法律素质也会存在着各种差异。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了传统习惯的不同,这就使得其法律素质会因为上述情况而出现差异。(二)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1.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指公民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对法律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称。法律知识包括基本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基本法律知识是指一般人都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包含法的基本理论、规范、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它可以指导人的行为,每个人根据这些基本法律知识判断出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是否违法,从而做出合法的行为。专业法律知识与职业有关系,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公民通过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自觉依法办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2.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关于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以及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包含法律情感、法律认知、法律理念等。法律意识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是指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感受和心理反映以及长期形成的习惯和风俗等心理。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是指对法律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是对有关的法律和法律现象的一系列问题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3.法律能力。法律能力是法律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公民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以法律知识为基础,是法律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矛盾冲突时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些能力都属于法律能力。法律能力包括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对法律行为的把握,对他人行为的评价等。具体来说,主要是守法、用法和护法能力。
二、提升公民法律素质的路径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公民的法律知识的积累不断增加,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法律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公民法律素质的整体状况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树立法律权威。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一个社会中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树立法律权威,可以增加公民对法律的敬畏感、信任感。首先,要增强法治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公民对法律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还要了解其内在的精神。权威性来自于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和尊崇,只有公民从内心真正相信法律,才能将法律规则内化为一种内心的观念,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其次,要加强司法公正。司法具有权利救济、公权制约、终结纠纷等功能,而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司法公正代表了社会公正。加强司法公正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动力源泉。司法的公正可以使人产生归属感,对法律产生信任,维护法律才会成为自觉的行为。再次,要将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法律权威性,表现在人人都要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公民作出的行为都要合乎法律的规定。让公民从内心真正尊崇法律,相信法律,从而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积极地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二)深化普法宣传。普法是提升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每个人法律知识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其法律素质的状况,增强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提升法律素质的基础条件。深化普法宣传,加大普法力度不仅可以增加公民法律知识的广度,还可以增加公民所掌握法律知识的深度。首先,对于普法的范围,覆盖面要全,针对性要强。既要考虑到普法地域的特点,又要考虑到普法对象的特点。普法区域要全面,覆盖城乡,要包括学校、社区、军队、企事业单位、机关等等。在普法对象上,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人群的不同特征,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的普法宣传要有所不同。其次,对于普法的内容,不仅要宣传具体的法律条文,还要宣传法治精神、法治基本观念等。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法治意识的培养,要加深公民对法治内涵的了解,强化法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守法精神。再次,要丰富普法宣传的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在电视和报刊开办法律专栏、法制讲座、以案说法、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电视大奖赛等开展群众法治文化活动,同时,网络的普及率非常广,要多利用网络普法,运用微信等多种方式,提高普法宣传的实效。(三)优化法治环境。法律素质只有植根于法治的土壤之中方能得以提升,同时法律素质又是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反作用于法治的土壤而促进法治的生成。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要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依法办事,畅通法律救济途径。良好的法治秩序可以促使公民自觉地守法用法,积极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其次,要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公民法律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法治文化的熏陶。健康有益的法治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全社会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有助于培养公民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对养成公民的法治自觉起着重要的、基本的推动和保障作用。要设计好法治文化建设载体,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为公民提供丰富多采、寓教于乐的法治文化产品,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再次,要为公民参与法治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公民通过参与法治活动,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法律规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及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等,从而促使公民增强运用法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思明.法治中国之梦: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探索与征途[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1):105.
[2]陈红,梁丽萍.公民法律素质与法治社会建设[j].理论探索,2005(04):23.
[3]李本森.法律职业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8.
法律意识宣传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法律;教师;高职院校;学生;法律课程
建设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是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实践的治国方针,任何社会要想实现公平、安全、和谐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律。我国历来都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里面“德”居首位,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道德教化一直是规范人们行为举止的方式。而这种方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构建和全球一体化的快速进程,在某些方面对人们的约束就比较薄弱了。我们看到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品德的理解都大同小异,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可往往他们口中说的与具体行为并不一致,这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常常面临的尴尬,道理都懂就是不做。这实际上是我国在法律教育方面普及不够造成的,也就是学生们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教化里更多的强调的是如何做更好地向圣人迈进,而法律则规定了做人的底线。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被教化着如何做圣人,不如严格规定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更实际也更容易执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对法律心生敬畏,是校方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提升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势在必行。各个高校一直以来都设有专门的法律课程,不过在很多学校都是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特别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这一门课程更是成了学生逃课、睡觉的场所,校方的重视度也不够,因此要想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首先要做出改变的就是高职院校自身。
一、实现依法治校,创建法制校园文化
依法治校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保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制观念下指导各方面的工作。这首先体现在学校对校内教职员工、教师及学生的管理上,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其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一致,在这些制度面前全体教职工与学生都是平等的,保障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对教师的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问题采用公开公正的方针;学代会专项制度,学习管理制度,学生校内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等保证学生享有的权利。然后就是对校规校纪的全面落实,不管是什么人触犯了校规校纪都要依照规定解决,在学生中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形象,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有利的环境。最后学校要加强法制宣传,使高职院校学生养成在法律意识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校规校纪教育下,创建良好的“法制校园”,对不良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开展多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模拟中充分感知认识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形成法制校园文化,与校园其它文化相融合,共同构成和谐校园的组成部分。
二、完善法律课程教学内容
有了良好的环境就为法律课程的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后盾,使法律课程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赢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接下来就是完善法律课程的教学内容,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律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的部分,涵盖的法律知识内容较多,涉及面也比较庞杂,虽然对于学生了解各项法律知识很有帮助,但是对于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的院校来说,学校教学中能够留给法律部分教学的课时有限,教师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把所有的法律知识都学习到的。因此,在学生掌握基础法律知识的前提下,学校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要有针对性。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法律的侧重点不同,低年级以理论知识为主,高年级则可以开展更多的实践课程;根据专业不同,各个专业设计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了解到相应的法律规定,成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在选择法律教材时还要根据院校所处的层级,学生的平均水平与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合的法律知识,使法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了解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
三、改进教学方法
国家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目标是从认知到接受,再到消化,直至信仰。使每一位从高校走出来的大学生不仅是守法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国家法律制度的维护者和宣传者,始终怀有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这靠的不是空洞的口号宣传,而是靠法律的实际运作让大学生们感受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优势,切身地体会到信仰法律带来的安全与公正。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接受法律教育的过程相对较慢,这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习习惯、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有关,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很难打动学生,这也是高职院校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法律课程的原因之一,课堂太枯燥,教师在前面讲课像念经,学生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低头玩游戏,或者干脆逃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没有保障,是促使法律课程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途径。(一)运用多媒体,以情节曲折的案件吸引学生。多媒体教学以生动的影像形式将理论内容化繁为简,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在高职院校的法律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很多的基础法律知识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视觉上吸引学生。法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掌握法律知识更多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用案例来教学是最合适不过了,这也是法律教学的常用形式。教师在案例选取时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案例,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分组讨论,交流案例中每一个人的情况,教师在这其中做出补充说明与正向引导。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感觉更像是在参与一个故事,作为旁观者做品评,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着将法律知识普及了。(二)法庭模拟。这种形式类似于表演,教师提出一项法律法规,学生们组织成为一个小法庭,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家站在各自角色立场上对同一件案例进行分析、交流、辩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更了解到了面对类似事件的最佳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和引导者,也是单次案件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这样的课堂形式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更加融洽的关系。(三)法律知识竞赛。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法律知识,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竞争意识强烈,在班级内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将法律知识融入到竞赛题目中,教师在竞赛过程中也不断总结和讲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很有帮助,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课上请学生首先讲解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对案例的看法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或者是通过课前资料查找,让学生组织一次活动。这时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在学生进行讨论和观点阐述时,教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及可能性,引导着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材料与相关法律的关联,寻找最佳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身边发生的实例来组织学生自己编写案例,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也会更深入。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水平是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教师不仅要掌握高职院校教育的技巧及方法,了解此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还要有全面而系统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律课程教材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在这里面实现对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知识的双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师要接受更多的培训,教学技巧与专业知识的培训,还有当前学生的兴趣点、行为习惯的培训。学校还可以引进在法律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最新法律知识普及或者劳教所等机构服役的人员来讲解违法乱纪的危害,既是对学生的现身说法,也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料和案例。
总之法律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路径有很多,关键是院校和教师需要长期坚持,对学生付出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是每一位高职院校学生都能够在法律意识的思维下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丽.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165-166.
[2]王军梅.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2006.5.
- 上一篇:
- 下一篇: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范文
相关文章
互联网保险法律监管探讨 2023-01-05 09:03:53
碳排放权法律属性浅议 2022-12-30 08:29:57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探讨 2022-12-28 09:00:02
数字货币的法律和金融风险应对态度 2022-10-11 10:06:39
法律顾问在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作用 2022-10-08 15:34:18
高校管理 法律风险 防范 2022-09-30 1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