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9 22:27:37
生产技术论文篇1
陈庆根等在对超级稻集成技术生产经济效益简析中,分别将南方超级杂交籼稻“协优9308”与“汕优63”、北方超级梗稻“沈农606”与“辽粳794”、超级稻南北百亩示范方等进行经济效益比较,主要选取了产量、产值、纯收入、成本收益率、百元成本的产值、每工所创造的纯收入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9]。王明利等运用基于dea分析法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不同种类水稻,从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方面分析了其时序变动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10]。亢霞等利用1992~2002年分省的成本和产量数据,估计了小麦、玉米、大豆、粳稻、早釉稻、中釉稻和晚釉稻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上述作物的技术效率及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对粮食产量增加有积极作用,但进一步增加肥料、种子和机械投入的增产潜力极为有限[11]。肖新以不同节水稻作技术和节水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大田和防雨棚池栽条件下系统开展了节水稻作条件下水稻生理生态效应及技术体系集成、节水高效新型稻作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及稻作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3方面研究,最后通过对国家/8630项目推广示范3种节水稻作模式进行分析验证,表明所提出的理论和数学模型正确合理,基本反映了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稻作模式的综合效益。陈风波等对国内外水稻直播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在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对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水稻直播采用现状、农户采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块一级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几种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13]。
1.3关于不同种植规模的评价廖洪乐运用传统c-d生产函数研究了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种植面积[14]。谢杰构建了中国粮食生产函数,研究发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降低机械、肥料等要素的投入成本,并主张稻农组织规模生产[15]。王征兵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何岭村为例对机会成本下的水稻合理种植规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种植水稻的规模达到2.01hm2时,稻农的纯收入与打工者的平均收入相同,稻农民就能安心种地,这样就把种田能手稳定在农业生产中了,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16]。
2评价方法
随着计量经济科学等理论的发展,有关经济评价的研究已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当前对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农作模式优势度评价法、生产函数法和dea法等。
2.1比较分析法较多的研究从经济效益比较得出定性的结论,一般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成本、产值、纯收入。徐春春等比较分析了我国水稻生产年际间、品种间和季节间水稻生产成本效益[17];陈珊宇等比较了不同稻—麦(油)栽培模式的效益[18];唐雅莹等试验分析了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及投入产出情况[19]。
2.2层次分析法部分研究借鉴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理论,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的模型。首先,经过筛选和分析,提出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大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分析计算出各指标对总目标即综合效益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其中经济效益一般选择了纯收入、成本收益率、粮食单产、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等因子。
2.3农作模式优势度评价法也有学者采用农作模式优势度对作物的效益进行衡量和评价。通常由3个因素构成:①生态优势度———农作模式与所在区域生态环境条件适宜性的比较优势;②经济优势度———农作模式与所在区域自然社会综合环境条件下经济效益的比较优势;③社会优势度———该模式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的比较优势。其中经济优势度主要选择生产现状(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产投比)、发展潜力(劳动生产率增长潜力、土地产出率增长潜力、产投比增长潜力)等指标。
2.4生产函数法经济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往往与价格(特别是投入要素的价格)密切相关。生产函数在模型表述中包含了要素价格这一重要的经济信息,显示了它适用于经济分析的比较优势[。目前,生产函数主要包括c-d生产函数、线性生产函数、超越生产函数和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等[21]。在农业生产技术的经济分析领域,学者们通常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标进行测算。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标反映了技术进步率占产出增长率份额的大小,用来衡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2.5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分析的数量方法在经济系统的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方法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特别在投入产出效率测定方面,由a.chames,w.w.cooper和e.rhodes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dea,丰富了经济系统分析方法的内容。dea是一种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dmu(decisionmakingunits)间相对有效性的方法,它是基于同类型决策单元集合中各元素间的比较。从投入产出看,此法是用来评价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生产函数的一种推广)的“生产部门”既为“规模有效”又为“技术有效”的有效方法,因此,dea方法在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规模的和技术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dea方法巧妙地构造了目标函数,无需将指标的量纲统一,也无需事先给定投入和产出指标之间的权重分布,并将分式规划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通过最优化过程来确定权重,从而使对决策单元的评价更为客观。目前,malmquist指数、非参数hmb指数和trnqvist-theil指数等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3问题及展望
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涉及计量经济学、农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其发展有赖于这些学科的共同发展。为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准确直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今后还需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新的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水稻生产技术的经济评价进行深入研究。
3.1关于经济评价中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标准是进行经济评价的前提,如果没有科学严格的标准,评价的结果也就无法进行比较。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比较随意的设置一个评判标准,以判断水稻生产技术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是发展能力;二是不设任何标准,单纯通过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以判断发展状况,或是通过横向比较,采用dea排序的方法,说明经济水平的优劣。虽然有学者已经利用malmquist指数等来研究农业生产效率,但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成果。由此,关于水稻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标准的研究,是我国今后经济评价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3.2关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评价目前研究存在评价范围较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评价方法多为比较分析等不足,评价内容需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其中,以“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双超、早超、中超、一季晚超、晚超5种种植模式为切入点,建立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多种评价方法,进行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经济评价是未来研究的新课题。
生产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生产实践
一、引言
电气工程训练是我院面向工科非电专业及大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安全用电常识和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1)实践课程简介
根据专业的不同,电气工程训练有两个教学模式。对于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a,共40学时;围绕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控制,训练工科学生一些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控制手段,使之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电气控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大文科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b,共40学时;通过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与检修实践,让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学习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掌握最基本的电工技能。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过程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第一,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学生做起来前紧后松。为期一周的电工训练,前三天的实践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后两天的内容是创新设计,占用时间偏长。
第二,教学实践内容和现代生产实践结合度不够,电工电子技术含量偏低。电气工程训练a的实践内容是交流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线路;电气工程训练b的实践内容是照明电路的安装实践,在电路中用的是电感式镇流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电路已不是最常用的电路了。
(3)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存在的现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增加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对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和已有的实践项目相关且简单实用的电气产品。参加电气工程训练a的学生,可以选作plc控制器;参加电气工程训练b的同学,可以选作电子镇流器。学生在电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气产品的研制、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实践教学改进后的实施方案
(1)实践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训练实践经过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教学环节、六大教学模块。四个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六大教学模块包括元器件认识、工具仪表使用、电路原理和电路设计、线路板制作、组装和配线、调试和检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六大教学模块的实施是渗透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可以看出,和电气工程训练b相比,电气工程训练a的电工电子技术信息含量大、实践操作难度高。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三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元器件认识与检测、电气原理图识图、实践操作技能四方面知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不用讲,和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要少讲。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电气工程实践,这才是理论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因材施教。专业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不同,讲授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专业相同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三表学生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进行精英培养。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于参加电气工程训练兴趣高、产品制作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把课内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第一,确定灵活、直观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板书、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采用演示教学和渐进式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于基础实践项目,主要以演示教学为主,通过演示教学,学生把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可以指导自己实践操作的理性知识。对于创新实践项目,主要以渐进式启发教学为主。通过启发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
第二,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调整实践项目在量和质上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实践项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第三,实行多方位的奖励制度。在基础实践环节,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组,组和组之间比赛,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哪个组就有额外加分,并把名次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意识和动力。在产品制作实践环节,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给成绩优异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四、结语
在电气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炼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工电子线路和电气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增强求知欲望,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启广,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生产技术论文篇3
一、概述
柔性自动化生产技术简称柔性制造技术,它以工艺设计为先导,以数控技术为核心,是自动化地完成企业多品种、多批量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等过程的先进生产技术。它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控制、信息、监测、生产系统仿真、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技术。其主要研究范围一般可分为:
1.适用于柔性自动化生产的设备
包括数控机床、辅机、传输装置、机器人、存储装置、柔性自动装夹具、检具、交换装置及更换装置、接口等。
2.自动化控制和管理技术
包括分布式数字控制技术、质量统计和管理信息集成技术、生产规则和动态调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生产系统仿真技术等。
3.联线技术
根据工艺设计,将各种设备联线,形成一个自动化生产的有机整体,既具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又具有较好的可变性。包括fmc、fms、fml、fa等。
二、选择依据
柔性自动化生产技术的高效性、灵活性和缩短投产准备时间等特性使其成为实施灵捷制造、并行工程、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系统的基础。
柔性自动化生产技术起源于切削加工,至今已遍及到机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板材剪切和折弯、冲压加工、水喷射加工、焊接及自动化装配等,甚至还应用到测量、热处理和喷漆涂覆等领域。
柔性自动化生产技术是当前机械制造业适应市场动态需求及产品不断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技术。实践证明,应用由不同柔性自动化水平构成的制造系统可提高生产率1-4倍,新产品试制周期和费用减少1/3-1/2。从而可缩短制造周期和交货期,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振兴机械制造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但fmc、fms、fml、fa……等是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品,依靠进口则费用高昂,而且制造系统包含着技术、管理和人文意识,故必须我国自行研制,才能结合国情,达到先进而适用,且能节约大量外汇,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美、日、德三国分别于68年、70年和71年开发了首套fms。到90年代全世界拥有1200套左右fms,其中日本拥有400套,美国150套,德国100套。自85年到90年fms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8.7%。而同期fmc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2.8%,即fmc的增长率是fms的2.54倍。
这是由于fms是根据加工的零件族的工艺选用合适数控机床的品种和数量组成的制造系统,因而系统较复杂,虽然生产效率高,但投资较大,资金回收期长,也就承担较大的风险。而fmc由于是采用模块化设计,数控机床品种单一,系统结构比较稳定,可靠性高,且可根据需要扩展组成fms,有更好的柔性,较少的投资,调整周期短,见较快,经济效益高些,故自80年代中期以来fmc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中主要发展的工程产品。
1990年全球fms的销售额超过了20亿美元,fmc销售额逾40亿美元,两者约占当年世界机床总销售额的15%,约占数控机床销售额的30%以上。包括各类数控机床在内的柔性制造机床和系统的产值约占90年世界机床总产值465亿美元的55%,其中日本和联邦德国分别高达75%和70%,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而适用于柔性自动化生产的机床和系统已成为机床工业的主导产品。
1958年清华大学与北京第一机床厂合作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数控铣床,虽与日本研制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时间接近,但由于数控系统和相关的电、液元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并没有能形成数控机床产业。直到“六五”期间由北京机床研究所引进日本fanuc数控和伺服系统技术,并经“七五”、“八五”在引进数控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才从80年代起逐步形成了我国完整的数控机床产业;同时开发了在cnc单机基础上配置工件自动输送和托盘交换装置的fmc,自主研制了以国产设备为主组成的箱体加工fms和板材冲压成型fms等,并为国内汽车行业和摩托车行业研制了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发展了基于dnc的独立制造岛和车间集成信息管理系统等。
但总体而言,无论在柔性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应用广泛性方面,还是满足国内市场需要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不足,至于作为工程系统的fmc、fms和fml等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内机械制造业使用的为数不多的fmc、fms和fml也大多自国外引进。
从目前来看,国外柔性自动化生产技术总的发展趋势可归为3f和3s。
所谓3f为:柔性化(flexibility)、联盟化(federalization)、新颖化(fashion)。
所谓3s为:系统化(system)、软件化(software)、特效化(speciality)。
具体来说,大致有下列四个方面:
1)创制新一代数控机床,根据应用场合,既有适合自动化的简约型高速数控机床,又有用于模具加工的超高速精密加工中心,复杂零件加工的多功能复合机床以及新颖的并联机构机床(虚拟轴机床)等。
2)发展适用于大批量、短节拍的由数控机床组成的自动生产线,达到具有年产量超过30万件、多品种分批生产的经济性。
3)进一步提高制造系统的生产规划和控制软件的面向对象的特性,以增强其柔性和信息集成性,适应构建cims等更高层次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的需要。
4)研制灵捷制造单元,使其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良好的重组性,成为分布式网络集成的智能体,作为实现动态联盟企业实施异地远程协调制造的基础。
国内柔性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发展总趋势仍是遵循着3f和3s的方向,但又有其特点:
1)发展适用、可靠和有价格竞争力的数控机床,开发市场急需的高效、精密和缺门产品,不断地提高其功能、性能,更好地适应柔性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2)大力推进分布式数字控制和管理(dnc)的制造系统,应用dnc技术有效地提高数控机床的利用率和自动化程度。
生产技术论文篇4
(一)档案机构单一
馆藏档案中文书档案所占比例偏重,而科技类档案比例偏小,农业技术类档案更是偏少,尤其是经济普查、土地普查等信息偏少,资料更新缓慢,不利于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二)档案质量不高
农村特色的资料比较少,有的不完整,也不利于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农村档案工作的不重视,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规定不了解,专职档案人员配备不齐,档案硬件条件差等,使得农村档案信息反映地方特色经济、地方独特风情的资料少。
(三)利用方式单一
农村档案保管条件差,保管工作也不规范,且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他用户对档案的内容和结构、对档案的查询方式不了解,对利用档案的意识不强。
二、开发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档案的意义
一是利用科技档案为农村生产决策提供支撑。农业技术档案是科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以往应对自然灾害的档案资料、本地土壤情况、种植作物的生产情况、农业技术的试验和推广情况等,可以及时向有关领导、科技人员提供符合本地特点和实际的信息,指导决策。
二是利用科技档案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进行农村科研、技术推广时,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过去科研情况,因此离不开对科技档案信息的了解和研究。研究和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科技应用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减少不必要重复劳动,提高科研成果推广速度和效率。
三是开发档案可以促进农村科技传播和交流。农村科学技术研究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利用农业技术档案进行科技传播和交流,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加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提高农科人员的科技素质和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三、加强农业技术档案开发利用的有效对策
(一)牢固树立档案利用意识
要树立做好档案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从组织机构、资金设备、存档规范等方面入手,并且保持对农村技术档案信息的敏感性,保存准确、系统的农业技术档案,才能谈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
(二)不断拓展主动服务措施
档案部门及档案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向农村档案用户提供利用方面的宣传和指导,提高他们查档利用的能力。一是要重点介绍馆藏档案的内容、价值。要让农村各部门了解农业档案尤其是技术档案的内容,有哪些是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要能够给使用者提供档案的来源和线索。二是要重点介绍利用档案的方式和方法。要大力宣传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如何利用检索工具,利用档案的制度规定是什么,哪些内容是可以复印带走、哪些是只供内部查阅等等。三是要主动指导用户利用和查阅档案信息。可以采取设立开放日、举办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用户知晓如何利用档案,在查阅档案过程中,主动介绍和指导各个检索工具的用法,提供档案的信息。
(三)丰富完善馆藏内容
从内容上看,要充实完善科技档案、历史档案或农村技术开发专门档案,突出地方特色,对农村技术推广中的试验结论、研究过程等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给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档案信息打下基础。
(四)创新开发档案信息
对农村档案中的农业生产、经济建设、自然科学调查与考察数据等方面的记录进行分门别类,超前服务,编写档案汇编,系统介绍档案资料成果,浓缩农业科技信息,以书面或电子形式揭示馆藏档案的内容、价值,并且通过宣传、提供电子查阅等方式将这些资料送到广大农业科技站或农业科技人员手中,便于他们利用。
(五)尽快完善档案网络建设
生产技术论文篇5
1.1近10年玉米生产在塔城盆地粮食生产中的变化
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间,塔城盆地作物总播面积从2005年的17.219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28.665万hm2,增加了11.446万hm2,年均增长44.66%;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6.731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24.399万hm2,年均增长了40.55%;小麦面积从2005年的4.827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9.888万hm2,增加了5.053万hm2,年均增长16.36%;玉米面积从2005年的1.579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14.393万hm2,增加了12.814万hm2,年均增长了23.88%。小麦面积占盆地粮食面积的比重从2005年的71.72%,到2014年下降到40.49%,下降了31.23个百分点;玉米面积占盆地粮食面积的比重从2005年的23.46%,上升到2014年的58.99%,上升了35.53个百分点,从2012年开始玉米面积占盆地粮食面积比重超过小麦。
1.210年间玉米面积、单产的变化
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面积和单产水平总体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玉米面积增幅23.88%;同期,玉米单产由9677.3kg/hm2,增至12391.8kg/hm2,提高了2714.6kg/hm2,增幅28.1%。
2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生产技术变化的特点
2.1玉米主栽品种的变化
近10年塔城盆地主栽玉米品种经历了延续80年代后期,以选用高产、中晚熟、稀植大穗玉米品种为主,至以选用中熟、大穗、高产的玉米品种为主,到以选用早中熟、高产、耐密、抗茎折、中穗、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为主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至2007年,塔城盆地玉米主栽品种为sc704,由于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30~150d,对塔城盆地玉米的种植区域限制很大,此阶段盆地内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海拔500m左右的区域;第二阶段,至2010年,塔城盆地主栽品种为sc704和登海3672,由于登海3672属中熟品种,成熟期比sc704早熟7~9d,该品种的引进,使塔城盆地地膜覆盖玉米的种植区域扩大至海拔650m左右的区域;第三阶段,中早熟品种kws3376、kws9384,中晚熟品种kws2564、kws3564、农润919等耐密、抗茎折品种的引进,塔城盆地玉米的种植区域进一步得到扩大,种植范围延伸到海拔800m左右的区域。
2.2玉米种植模式和播种技术的变化
在播种技术上,2009年以前,主要采用鸭嘴式半精量点播机,每穴下种2~3粒,近几年盆地玉米播种主要采用气吸式精量单粒播种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要求种子质量高,整地质量高,土壤墒情好,最大的优点是节省人工(可不进行人工田间间定苗),减少了大小苗。
2.3玉米收获技术的变化
近10年,玉米收获技术经历了人工收获果穗—果穗人工脱苞叶码垛自然风干—机械脱粒、机械收获果穗—果穗晾晒—机械脱粒、玉米站秆籽粒脱水,机械收获直接脱粒—籽粒烘干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至2006年,玉米收获采用人工作业,贮存风干过程中浪费大,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一般在45%左右,此阶段由于消耗人力太大,费工,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速度不高;第二个阶段至2009年,玉米收获技术发展到半机械化作业,此阶段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一般在40%左右,此阶段玉米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的扩大,但由于果穗凉晒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凉晒场地,防水防霉措施要求严格;第三个阶段,2010年至今,玉米收获全部机械化,该项技术要求玉米品种具有成熟后期脱水快,玉米站秆脱水,茎秆抗茎折,果穗不易脱落,一般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在28%左右。由于目前玉米收获机械化,玉米收获期比2005年适时晚收10~15d,适时晚收技术的应用,玉米籽粒产量就可提高8%,目前,塔城盆地玉米机械化收获率已达100%。
2.4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
近10年间,玉米节水滴灌技术经历了膜间沟灌与膜下沟灌相结合到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演变。2005年~2007年,塔城盆地玉米田间灌溉主要采用膜间沟灌辅助膜下沟灌的灌水技术。2007年塔城盆地裕民县开始示范推广打瓜膜下滴灌技术,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仅有60hm2,到2008年,玉米膜下滴面积发展到8.67千公顷,占盆地玉米种植面积的25.9%,到2011年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1年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4.28万hm2,比2010年增加3.25万hm2,到2014年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已达14.132万hm2,占盆地滴灌面积的74%。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由于省地、节水、省人工、增产、肥料利用率提高等优点,推广速度迅猛。
2.5玉米田除草技术的发展
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田除草技术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以前,主要人工除草、机械中耕除草为主,辅助化学除草,此阶段,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主要为苗前用金都尔、仲丁宁播前土壤封闭和苗后莠去津化学除草,苗前土壤封闭除草技术的制约因素是气候因素和土壤整地水平低影响了除草效果,苗后莠去津除草技术,用药量大,残效期长、除草谱窄,对后茬有些作物有一定影响;第二阶段,2007年至今,该阶段玉米田间除草技术主要采用苗后化学除草技术,主要采用烟嘧磺隆和莠去津的二元复配除草剂,近几年,还采用了烟嘧磺隆、莠去津和甲基磺草酮(或硝磺草酮,或氯氟吡氧酸)的三元复配除草剂,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正逐步走向除草谱广、安全性强、机械化操作的技术路子上。
3今后塔城盆地玉米生产技术发展方向及建议
3.1加大塔城盆地玉米高产、抗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目前,塔城盆地玉米栽培技术还存在播种质量差,导致玉米出苗不整齐,大小苗现象较突出,后期空秆率较高,影响玉米密植的成穗率;偏重化学除草,轻苗期中耕;灌头水过早,一般头水早灌10~15d,轻视玉米蹲苗,导致株高增加,穗位提高,根系深扎不够,气生根数量减少,增大玉米后期茎折风险,因此,要针对关键技术点,加大研究示范力度,组装配套,提高塔城盆地玉米单产水平。一是,提高种子质量,要求种子发芽率达到90%以上,净度达到99%;二是加大土壤秋耕深翻,严格按照农艺要求,做好整地平地工作,做到上虚下实,土地平整,无大坷垃;二是提高单粒精播技术,要加快对现有单粒播种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好播前播种机械的检查与调试,防止在播种过程中出现漏种、卡种和断条等现象,影响田间基本苗。
生产技术论文篇6
1.1培养基准备
基本培养基为pp,添加6-ba0.05mg/l、白砂糖20g/l、琼脂粉4.5g/l,将各种物质混合后定容,ph调节至6.0,分装到350ml广口瓶中,每瓶装50ml,在压力0.1mpa、温度121℃下灭菌15min,冷却后备用。
1.2材料采集和消毒
本试验取尚未木质化的亳菊茎尖作外植体。选取长2cm左右的嫩芽,去掉外边叶片后,用洗衣粉水浸洗1~2min,然后用流水冲洗30min。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30s,再用0.05%升汞溶液消毒10min,无菌水冲洗6次,用无菌纱布把材料表面水吸干后,置于已消毒的烧杯中备用。
1.3茎尖剥取和培养
在解剖显微镜下,左手拿镊子将芽夹住,右手用解剖针逐层剥取外层叶片,直至留1~2个叶原基。将茎尖迅速切下,接种到茎尖生长培养基pp 6-ba0.05mg/l 2%糖上,每瓶接种1个茎尖。为确保茎尖的成活率,整个剥取过程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茎尖培养分2个过程,先置于温度23~25℃下暗培养3d,再在光照强度2200~2500lux的培养室中培养,光照时间12h/d。培养10d后,茎尖开始长大,并逐渐转绿,30d后长成小植株,每个成活的茎尖单独建系。
2增殖培养
亳菊组培苗增殖采用2种方式。第1种方式是采用芽繁芽的方式进行增殖,将启动培养中获得的小芽接种到培养基pp 6-ba0.1~0.5mg/l 2%糖中,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200~2500lu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培养30d,增殖比例达1∶4以上。这种增殖方法使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对较高,极易出现弱苗,且玻璃苗的比例较高。第2种增殖方式是通过单株切段的方式进行微扦插,将培养的单株切割成1cm左右的顶芽和茎段,茎段带1~2片叶,接种到培养基pp 6-ba0.02mg/l 2%糖中,顶芽和茎段分开接种。顶芽接种7d后开始生长,30d后芽生长至5~6cm;茎段接种后10d左右,侧芽开始生长,培养30~35d后,侧芽生长至4~5cm,然后进行重复微扦插,平均继代增殖比例可达1∶3.5以上。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采取第2种增殖方式。
3生根培养
将顶芽或茎段接种到生根培养基pp iba0.05mg/l 2%糖中,接种后10d开始陆续长根,同时芽开始生长,培养30d后,长至高度4~5cm、根3~5条、根长2~3cm,生根率可达100%。
4脱毒组培苗移栽
将长好根的试管苗取出,洗掉根部的培养基,再移栽到装好基质(泥炭和珍珠岩以体积比3∶1拌匀)的50孔穴盘中。组培苗移栽至穴盘后浇透水,苗床应搭小管棚覆膜,保持80%~90%的空气湿度,并覆盖防虫网。7d后逐渐掀开薄膜放风,然后浇1次透水,15d后完全除去薄膜,并视基质的干湿程度浇水。30d左右完成组培苗的驯化过程,使成活率达90%以上。
5病毒检测
生产技术论文篇7
1.1煤矿企业技术安全管理缺乏健全的制度当前,有些煤矿企业没有充分完善技术管理的安全性,也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此外,也没有切实落实监管,致使企业长期处于低下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我国很多企业仍然应用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也就是企业内设置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仅仅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技术能力进行现场监督,可是此种监督模式在制度方面存在着缺陷,严重缺乏量化的管理方法,导致检查结果不具有很强的权威。同时,也没有从制度上保障安全检查人员,导致了薄弱的检查力度,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检查效果。
1.2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缺乏主动性和先进行我国有些煤矿生产企业并没有积极和主动的进行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只有在煤矿发生安全事故之后才会紧急动员,营救受伤职工,补偿遇难人员,处理相关责任人,整改安全生产,可是这种整改和处理只限于几个月,之后又会像以前一样进行生产,导致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2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完善措施
2.1重视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煤矿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煤矿生产技术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企业也实现了机械化。煤矿企业生存的根本是技术,所以新时期煤矿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技术管理。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管理,而技术管理一定要具有前瞻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煤矿事故发生主要由于技术管理发生了问题,所以煤矿企业一定要重视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2.2切实落实煤矿技术管理的“一通三防”最近几年,我国煤矿生产发生安全事故大部分由于煤矿瓦斯发生问题,严重损失了我国和人民的生产财产。瓦斯事故主要由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不良造成。“一通”指的是加强管理煤矿井的通风,“三防”是指防治瓦斯、煤尘和煤矿井内的火灾。由此看来“一通三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煤矿企业一定要加强管理“一通三防”。首先,不断健全“一通三防”的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实;其次,加大管理矿井内的通风技术,通风技术好,则“三防”工作就能做好。一定要管理好通风系统,改善和定期维护通风系统,制定严格的通风系统管理制度,应用先进的除尘通风设施有效排除瓦斯,避免发生火灾或者爆炸等危害安全的事故。
2.3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要以科技为动力当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也要依靠科技,应用先进的采煤技术和生产设备,同时加强培养煤矿技术人才,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技术能力,创设良好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以先进技术为依靠促使煤矿进行安全生产。在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时,也要依据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煤矿所在区域、煤矿所在区域的地理地形等进行针对管理,并且在生产之前研究和论证生产技术的可行性,避免存在未知安全隐患。
3结束语
生产技术论文篇8
在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生产管理思想,充分执行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落实各种安全措施,始终坚持忧患意识和职责意识,确保电力安全生产万无一失。以gb26860-201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国家技术规范标准为基础,充分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将常规的“事后”管理和防范事故的重点提前到“事前”发现、鉴别和判断,充分分析电力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危险源,并建立有针对性的控制防范措施上,尽量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建立包含电力现场作业终端信息采集的企业级安全管理网络,明确电力生产全过程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并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案例分析等手段,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确保电力生产安全优质地进行。
2认真落实电力生产各级岗位安全责任制
各级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监察机关或部门,应在充分正确理解《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企业安全作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按岗位安全责任制要求,将电力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确保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增加员工的安全忧患意思。组织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与企业相匹配的实际的、可行性高的、落实度高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奖惩、表彰等经济措施激励,增强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安全生产观念意识转变。“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全面管理,从而减少或避免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安全事故发生。
3规范安全生产全程管理,加强现场动态管理,杜绝违章行为
要切实履行好电力生产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做到安全生产认识到位、监督职责管理到位、事故应急预防工作全面的基础上,强化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服务意识、从严意识、协调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电力生产一线班组的动态管理,组织编制简明详尽、操作性强的标准化操作指导书和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责任心、责任感和严谨公正态度。在新市场环境电力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安全与稳定持续发展”等3者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素质水平,使各操控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觉服从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手段,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将“安全第一”方针真正扎入每一位员工较高的思想高度。充分贯彻落实“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记录)和“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未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未受到处分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安全管理原则,并实现全方位考核,认真做好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违章行为是电力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具体表现在作业性违章、装置性违章、指挥性违章、管理性违章4个方面。违章是电力安全生产全过程中的杀手,不仅要强化作业人员的违章危害意思,还要建立集“事前、事中、事后”等为一体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有效防止电力生产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力生产作业和管理人员的反违章意识和“四不伤害”能力。全体人员应将反违章作为日常安全生产作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电力生产安全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认识到违章现象、违章行为和违章事件的沿袭性、潜伏性和顽固性,认识到反违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牢固树立“违章就是事故”和“反违章是员工基本技能素质”的操控理念,铲除违章作业的思想根源。坚决消除偶然性和习惯性违章,坚持安全作业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电力安全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的“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4加强安全技术装备的管理
严格安全技术装备和工器具的报废管理制度。要做到新上设备要合格、设备检修要精细、安全用具要齐全。要提高员工安全技术装备的安全管理意识,强化安全机具报废制度管理力度,避免存在侥幸心理,为安全事故埋下隐患。要认真检查、检测和强制报废到期的、己损坏的、检查结果不准确、技术落后的安全技术装备,并避免外流,为新市场环境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对安全技术装备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要加强安全技术装备的使用动态管理,对使用的工器具、设备材料、使用记录、修理记录和验收记录等均应做好相应的登记,做到数据资料登记完善,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5加强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
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充分结合企业已辨识的风险管理基准数据库、电能生产历史数据库、电力负荷预测数据库等,切实将其和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有机结合,不仅要规范电力生产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同时还要提前预控电力生产中存在的固有风险,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预测等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或降低风险。对固有风险和事故案例进行学习和预处理,确保大家熟悉电力生产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逐步在生产全过程让全员积极参与,形成一种常态的风险管理状态,使全员时常有一种风险预控、风险辨识、风险处理的意识,并不断深入研究和改革创新,杜绝不规范的工作,将高危的电力生产工作逐步科学化、常态化、系统化和标准化。杜绝风险分析和实际工作相脱离,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和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对风险和安全事故进行综合处置,以实现电力生产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
6结束语
生产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花生;栽培技术;吉林省
一、合理轮作
花生是连作障碍非常严重的作物,花生轮作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花生轮作的前茬应选择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不能选择马铃薯、芝麻和豆科作物轮作换茬。
二、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及周边地区以红粒型品种为主,如扶余四粒红、扶花1号、扶花2号、扶花3号,搭配白沙1016、吉扶2号、吉扶3号、花育20等品种;吉林省西南部四平双辽及周边地区以白沙1016、花育20、亚美406为主,搭配四粒红、扶花系列品种。选用的良种要达到发芽势90%、发芽率99%以上,并于播种前10~15d将种果放在通风向阳处晾晒2~3d。
三、深翻整地
提倡秋季深翻整地,达到熟化,沉实土壤,消灭部分越冬病虫害,积蓄冬春雨雪缓解春旱。开春解冻之后,及时耕耢保墒,避免水分散失,影响播种。秋季来不及深耕的地块,早春提前深耕。一般在春分后清明前进行,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春耕必须随耕随耙,使土壤下部沉实,表土松细。试验表明,冬深耕比春深耕增产16.8%,比浅耕增产53.9%。一般深翻25~30cm为宜。翻地时应做到耕翻及时,深度一致,行向直,不漏耕,不重耕,垡片翻扣严密,不漏土边、地头,减少开闭垄。
四、科学施肥
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结合整地一次性作底肥施入。施肥量:优质腐熟农家肥25~30t/hm2、硅钙肥200kg/hm2、磷酸二铵200kg/hm2、尿素100kg/hm2、硫酸钾150kg/hm2或施花生专用肥600kg/hm2。
五、播种
5月10~20日为最佳播种期,连续5~7d内5cm土温稳定通过12℃即可播种。单垄种植,垄宽65cm,单行拐子苗,穴距15cm,栽植12万穴/hm2;90cm大垄双行种植,穴距15~17cm,栽植13~15万穴/hm2。播种深浅要一致,播后覆土,厚度3~5cm。
六、加强田间管理
6.1查苗补种,清棵蹲苗
一般播种后12d左右开始出苗,出苗后及时检查,若发现缺苗、断条应立即催芽补种,以保全苗。花生苗出齐后,用手或小扒锄及时清棵,将幼苗根际的浮土扒出,使2片子叶外露,做到齐一块清一块。
6.2中耕培土,及时除草
6.2.1中耕培土。做到“三铲三趟”,第1次在苗期,中铧深耕浅上土,疏松表土,清除早春杂草;第2次在始花期,中铧耕作,比第1次稍深,少上土;第3次在开花期,大铧深耕,稍多上土,有利于果针下扎入土。
6.2.2化学除草。于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用70%都尔乳油2.0kg/hm2或90%都尔乳油1.5kg/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洒土壤表面。
6.3叶面追肥
在下针结荚期,喷施800倍壮饱安、籽满堂、粒粒饱等药剂促果饱、增果重。在生长后期叶面喷施保绿王、大肥王或用0.15kg/hm2尿素对水15kg/hm2喷施2~3次,提高叶片活力,延长功能叶片期,控制植株早衰。
七、虫害防治
花生易发的病害是叶斑病和根腐病。叶斑病7月中下旬发病,初见病叶时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每10~15d喷1次,连续2~3次。根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
花生易发生的虫害是蛴螬、金针虫、蚜虫。蛴螬、金针虫用乐果拌种,用40%乐果乳油0.5kg加水10kg,拌花生种子350~400kg;7月中旬如发生虫害可用800倍辛硫磷药液灌根;蚜虫防治要求“治少治小”,始花前喷施药剂,常用40%久效磷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开花下针期发生蚜虫为害时用农药熏蒸,用80%敌敌畏1.5kg/hm2加细土375kg/hm2,对水37.5kg/hm2,顺花生垄沟撒施。在高温条件下,敌敌畏挥发熏蒸花生,杀死蚜虫,防效可达90%。
八、适时收获
当植株下部叶片发黄、部分脱落、荚果果壳网纹清晰、海绵层有黑色光泽时应及时收获,在吉林地区一般为9月20日左右;过晚易掉果。起收后将花生放在垄上晾晒5~7d,3d翻动茎棵1次,晒至7~8成干,然后脱果,继续晾晒至荚果籽仁含水量达9%以下,即可贮藏或销售。
参考文献:
[1]庄银庆.春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221,225.
生产技术论文篇10
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对国外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闻媒体陆续有了一些报导,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开始活跃,国外有关产业界开始向我国推荐其技术产品,密切关注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中这一巨大的潜在技术市场。可以预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信息技术革命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拉近了距离,时间上的差距在缩小。在某些重要领域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将是机遇性的挑战。
主席1998.9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电子信息互联网络、卫星地面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我们必需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精细农业”,即国际上已趋于共识的“precisionagriculture”或“precisionfarming”学术名词的中译。国内科技界及媒体报导中目前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和对其内涵的理解。如译为“精准农业”、“精确农业”、“精细农业”等。实际上,目前国外关于precisionagriculture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即基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因此,作者认为采用“精细农业”或“精细农作”译名来表达当前实践的这一技术思想的内涵可能更为确切。诚然,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
“精细农业”技术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技术,这一技术体系的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管理的农学家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植保专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揭示的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明显时空差异性,从而提出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或称“处方农作”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工程领域,自七十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迅速实用化而推动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监控技术,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加上八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对农业经营中必需兼顾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关切和有效利用农业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利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减少环境后果的迫切需求,为“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使得近20年来,基于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等,在gps、gis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和完善了一个新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和开展了试验实践。迄今支持“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已逐步研究开发出来,在示范应用中预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五、六年来,已有数千计的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见诸于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每年都举办专题“国际精细农业学术研讨会”和有关装备技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产品展示会;在万维网上设置有多个专题网址,可以及时查询到有关研究发展信息;美、英、澳、加等国一些著名大学设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有关博士、硕士研究方向及培训课程;日、韩等国近年来已加快开展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的共识,将成为世纪之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核心,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正是信息技术革命为这一技术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几世纪前,农民把土地划分为小田块来耕作经营,正是受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空间变异的感性知识的影响。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在小块土地上经过劳动密集的投入和积累的丰富生产管理经验而形成的“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也可以在小块农田内达到很好的经济产量,只是没有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929年,illinois大学c.m.linsley和f.c.bauer发表文章劝告农户应绘制自己田区内的土壤酸度分布图和按小区需求使用石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specificcrop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m2,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 上一篇:
- 下一篇:会计制度论文
相关文章
机械加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探讨 2023-01-10 09:23:29
高职药品生产产教融合探讨 2022-12-19 08:18:55
物探生产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 2022-11-21 10:06:44
高质量推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022-11-06 17:02:53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措施 2022-11-02 09:28:04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及食品安全因素分析 2022-09-29 1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