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质量管理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4 21:29:31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1

论文摘要:为了使种子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种子质量都能达到“国颁”标准,就必须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特点,从引种源头抓起,对基地、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获,加工、储藏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跟踪控制,确保种子的生产质量。

随着国家对种植小麦实行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小麦良种面积不断扩大,小麦新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加快,大田生产对小麦“新、优、特”良种用量将会逐步增加。现就小麦种子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做简要阐述。

1选好种源高纯度的种源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品种纯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引入原种纯度的好坏,若只依靠后期的田间去杂是很难达到高标准、高纯度的种子。引进原种一定要从育种基地认真考察,结合当地引种目标,选好品种(系),签订购种合同。调运时应仔细核对品种(系)名称、挂好内外标签,确保种源真实可靠。

2选好生产基地小麦种子生产基地首先应选择在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能集中连片,无检疫性病、虫、草害发生的区域,同时还应考虑到基地的农户乐于接受,村、组干部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基地应尽量保持相对稳定,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实行依法制种。

3把好播种关小麦种子生产田的播种,要做到从种源购入到配发种子及其播种整个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负责,严防播种环节造成种源混杂。可实行“五个统一”、“两个集中”的办法。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播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检查验收。在适播期内集中播种,凡一个品种(系)集中连片种植。

4抓好田间去杂小麦田间去杂应抓好三个环节。

返青至拔节期结合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根据植株形态、苗色等加以辨别,发现杂株及时拔除。

抽穗至开花期这一时期植株的特征特性充分展现,可以从株型叶态、穗型、穗色、芒等方面加以鉴别,且此时植株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应抓住时机,全面彻底去杂。把杂株、变异株等整株连根拔除并带出田间远离种子田处理。

灌浆至收获期对去杂不彻底的地块进行进一步的重点检查,确保种子生产质量。

5防治病虫害小麦病虫害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和蚜虫。防治宜早不宜迟,一般2次为宜。发现蚜虫危害和感染条锈病的中心病株,用40%氧化乐果加甲胺磷配合施用粉锈宁(三唑酮)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混合叶面喷施。灌浆期再用上述药剂加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第2次。

6单独收获小麦种子田收获过程中要做好保纯工作。按区域分品种单独收获,单独运输,单独贮藏是防止机械混杂的重要措施。种子生产基地应组织专用收割机集中收割,收割前应对收割机进行彻底清仓,防止机械混杂,影响种子纯度。

7及时晾晒晾晒过程是影响种子发芽率和发生人为混杂的重要环节。种子基地要有专人负责,小麦种子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降低水分,提高发芽率。晾晒种子应清扫晒场,分清品种,单晒、单运、单放、单藏,严防晾晒过程造成机械混杂。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2

对精益生产思想的理解就在于对“精益”两字理解,精就是少而精;益就是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以较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拉近与用户的关系,提供他们确实要的东西,就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太多的事实表明:许多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往往在他的设计中就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可见,质量可以说是设计出来的,要想提高产品质量,就应该从设计这个产品生产的源头入手。在设计过程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越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前端采取措施,对产品质量提高的效果就越明显,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也就越小。产品前期的设计要把握“适时、适量、适物”三个的精益设计原则。

二、工艺的设计

在设计生产线的工艺路线时,从保证产品技术要求和质量出发,选择一条最适用的工艺路线。结合每道工序中的具体作业内容和操作规程,按照工艺内容和操作规程的安排,确定总体工艺路线。设备位置随之完全确定,一些与设备有关的作业内容也随之固定下来,同时与这些作业内容前后相关的作业内容就基本确定了下来。具体的工艺作业内容要在不违背总体工艺路线的情况下,按照工序作业时间均等的原则对不同工序作业内容进行局部有限的变动。

三、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是把原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也是产品生产中最容易发生生产质量问题的过程。要想保证产品的质量,现场品控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要把好原料关

总所周知,原材料的好坏对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不但要从价的方面考虑,更要从质的方面考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的提升。对进厂原材料要在经过检验后,再发放使用。从根本上避免因原材料问题引发的质量问题。

(二)坚持“三个不”的原则

“三个不”原则是企业对待劣质产品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产品质量无劣品的基础。“三个不”就是“不制造劣质产品、不接受劣质产品、不流出劣质产品”。具体来说就是:

1、不制造劣质产品

这是“三个不”原则中最主要的,也是每个员工必须保证的,只有做到不制造劣质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接受劣质产品和流出劣质产品,没有了制造,接受和流出就无从谈起。

2、不接受劣质产品

后工序员工,在加工开始前,必须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立刻停止加工,并通知前道工序员工停止加工,追查原因,采取对策。

3、不流出劣质产品

当员工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须马上停止加工,并将劣质产品截下,在本工序内完成处置,防止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三)生产加工中的品控方法

1、展示劣质产品,深抓劣品成因

这其实是要求人们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任何劣质产品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要想达到零劣品的目的,我们就必须了解劣品产生的所有内在原因。在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劣品的出现还无法做到真正的“零”。因此,每一次劣质产品的产生都是一次机会,不能简单的返工或是报废,要将劣质产品集中展示出来,我们要学会从劣质产品的本身以及它产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直到明白每一个劣质产品产生的原因和针对其原因应采取的对策为止,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将劣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产品展示出来,对所有员工进行劣质产品产生原因的培训,可以激励所有的员工,并且增强所有员工对劣质产品的识别能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生产一线劣质产品的产生率。

2、发现异常状况,及时停机检查

在工厂的生产加工中,任何原因造成的停机都会成为全员的焦点,停机对于生产来说是相当严重的处置方式,但是却也是相当有效的处置方式,它可以调动现场所有人加入问题的处理中,快速队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止再发生对策。这其中因为劣质产品造成的停机是首要的,只有实现停机才能保证生产现场不放过一个劣质品。

3、操作者自检,及时发现劣品

劣质产品零出现必须要靠实际操作者来实现,操作者的自检是实现劣质产品零出现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操作者把下道工序当做是自己的客户来看待,保证向下道工序输送的产品无劣品。传统质量检验模式中,将检验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岗位,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但是如果将产品的全数检查作为一道工序来看,他却是保证产品合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工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求操作者实施全数检查。这也就规定了检验工的职责不再仅仅是将劣质产品检出,而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降低劣质产品的出产率。操作者在实际的生产加工中,发现自己的产品出现问题,必须立刻停止加工,呼叫检验人员处理,不能让劣质产品流向下个流程。条件允许的企业还可以喜爱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查装置,代替操作者完成对产品的全数检查。

4、使用放错装置,杜绝人为错误

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操作者会受到各种各样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劣质产品的产生,这些错误往往又是无法避免的。人受外界影响是很容易的,但是机械收外界影响却小得多,大多时候甚至是可以避免的。这就使得放错装置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操作出现忘记或失误时,工件无法放入夹具内、机器不能启动;加工出现错误时,传输滑道将阻挡不良的工件,不能流到下道工序;加工过程失误时或者定位不准确时,警报装置鸣叫,设备会停止;即使不良品流入生产线,也不会发生错误装配。

5、平准化生产,降低错误发生

平准化生产后,由于流程中的在制品数量的减少。那么因为制品减少、搬运动作的减少、码放动作的减少等,这些都会减少由于磕碰、挤压等原因而产生的产品质量下降。同时由于工件减少使得产品错装、漏装、多装等情况的发生也减少,这样由于生产作业是在有规则和平稳的状况下运行,错误作业发生的可能性得到了大幅度下降。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质控人员 质量体系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质量控制是企业满足gmp要求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只有对药品生产过程中有效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药品的质量,随着药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和产品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成为企业吸引顾客和提高内部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各自企业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上却表现出良莠不齐,充分发挥质控人员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的许多薄弱环节,无论在完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改进乃至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质控人员的管控是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载体。

1有利于质量体系文件不断完善

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各种管理文件先行,包括质量手册、管理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艺水平的提高,设备的更新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早期制定的程序、标准和文件手册等不能满足变化的需要,面对于对于新的技术攻关问题和创新性的课题,质控人员需要以企业发展为根本,针对新的技术问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组织质控人员进行存在问题的深度研究,制定对策方案并予以实施,面对新的创新性课题,质控人员需要进行领域探索更新,制定新的计划并予以攻克,质控人员所取得的攻关技术及创新性结果均要对其及时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巩固和提高[1],质控人员所取得的所有的成果都要被广泛使用于生产工艺、设备运行和管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并将这些运行方法加以文字化,既可以纠正和预防因个别因素对标准理解不够的管理标准,也可以不断的更新和充实各类生产指导书、管理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等文件,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质量控制的验证体系文件。

2有利于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改进质量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质控人员利用科学方法解决产品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稳定或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所呈现出来的质量问题可能是生产过程中一个步骤或者是一个生产工艺中一个工序,质控人员利用相关的分析方法,如,直方图、系统图等质量控制及质量改进工具,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以实现质量改进,对于企业呈现的管理问题,质控人员可以针对的主要原因进行改善的从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降低消耗,主要涉物料和人力资源的消耗,降低物料消耗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人力可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直接提高经济效益,质控人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共,增强企业员工爱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减少物料的消耗,提高物料的使用率,通过质控人员的管控工作,可以使得员工高效的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也节约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2]。

3 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核心是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质量控制贯穿于企业的生产全过程,质控人员的活动是吸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开展质控活动有利于全体员工积极参与[3]。当生产或管理中出现质量问题,质控人员一般组织生产或管理人员一起分析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寻找对策,并解决问题,然后便会对全体员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培训,在学习培训过程中,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开发员工的智力,发掘员工的潜力,从而来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素质。同时,通过开展质控人员的管控工作,企业可以使每一个员工都更加关心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善于在工作和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善于运用质量意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把工作做好,员工也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也可能会为企业培养出新一批能力较为全面的管理人才。

4、有利于改善和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质控人员强调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管控,故使管理工作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在遇到质量管理问题时,质控人员会运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分析问题,以科学的工作程序为依据解决问题,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会以科学数据作为理论基点,保证质量控制工作有理有据,同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及时的改进管理方法,加强管理工作,使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建立质控小组之时,企业会对相应的人员进行了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相应培训,由于人员可能涵盖了企业的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在提高员工的管理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5、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顾客满意,质量的提高是顾客满意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需要满足顾客不断需求的,而质量管理便是一种通过使顾客满意来实现企业长期成功的管理方式。在遇到新的问题及面对顾客新的要求时,质控人员都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予解决并及时完善产品质量管理知识,改进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企业只有按照质控人员的持续管控,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多方面的调整才会生产处高品质的产品,增强客户的满意度。

结论:

综上所述,质控人员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才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得以生存发展,质控人员的管控活动作为质量全面管理、技术创新、质量改进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将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也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质控人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控人员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永华. l制药公司药品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研究[d]. 苏州大学,2013:6-12.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4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其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符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能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不是电子产品的研发水平不高,而是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着不足,因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十分重要[1,2]。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强调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3,4]。我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组结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性质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掌握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电子企业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想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一门介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职业岗位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它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培养电子行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为学生提供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知识。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的职业岗位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重点:掌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检验的方法;掌握电子制造进料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制造过程及成品的质量控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掌握质量改进及其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知识;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编制;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四、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

本课程根据学生就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将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最为实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综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成为能组织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解决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骨干。

2.突出应用性。

本课程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主要讲述了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质量管理及产品可靠性方面的知识,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贴近。

3.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采用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职业活动的工作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以后,能够自觉地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子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五、课程目标

1.学习能力目标。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2)了解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3)掌握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4)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5)熟悉电子产品认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管理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能力;(2)具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的能力;(3)具备编制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能力;(4)具备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能力;(5)能参与电子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3.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严谨的职业素质;(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4)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生产组织管理、质量检验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5)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六、选用教材[5]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也是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的前提。所以选用注重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是本课程建设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根据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用该课程教材的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必须选用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优秀教材。(2)选用的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教材内容要文字简洁,能够反映当前该课程的最新成果,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基于以上三条原则,通过了解相关院校的情况,该课程教材最终选用的叶莎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项目教程》。本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工程规划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教材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提炼。本教材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阐述了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方面的知识。本教材内容以一个个实际的电子产品作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理论,以实际的工作岗位任务划分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组织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采用学做结合的方式完成项目,掌握职业技能。

七、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多放些动画,让学生多在课堂上讨论,活跃气氛,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为此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有成效的方法。教师在对每单元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特别强调在企业实际现场中的应用的有关理论。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不好,不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本课程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只采取理论教学模式,按照课本讲解知识,是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有实践动手的机会,所以需要增加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学是先理论教学,再上实验课,最后做课程设计。这样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脱节。实验课仅仅是知识验证理论。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空间。本课程改革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屏障,在实验室和实训室上课,边学理论,边做实验,使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模式。建议以后增加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等比较形象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若干项学习任务和六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际电子产品的拆卸和装配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整个教学工程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开展,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电子产品质量控制理论知识,能熟练识读各类电子技术图纸和资料。

2.考核方式与要求。

改革以前的课程成绩采用平时成绩 期末成绩,基本上是通过理论考试来决定课程成绩。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关注和督促,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在快考试之前,突击背书,即使考试及格,也只是临时掌握,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针对此情况我们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教学环节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各部分考查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考勤 课堂表现)占40%;项目测评成绩占60%。

八、结语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首先对本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根据本课程设计思想,提出了本课程的特点和本课程目标,然后介绍了教材选用的原则,提出了教学实施的意见。本课程的建设适合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作者:韩宝如 黄果 梁帅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郑惠群,赵敏笑.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6).

[2]王成安.电子产品工艺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廖芳.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关资料表明,采用质量链管理可以取得数倍的投资回报。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

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质量链联盟内各成员都是独立运作的,质量链是基于联盟内部各个成员将各种所投入的资源要素(人力、物料、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等)变换为产出(服务产品)的过程,也就是说,“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并利用信息网络组织在一起的,因此,质量链在组建之初应明确成员在联盟中的地位及承担的相应的质量责任,并识别质量链的关键节点,确定关键质量特性、质量瓶颈等对产品质量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质量链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联盟组建之初进行,以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从而保证成员之间的各项质量工作建立在统一的质量体系之上,保证成员之间的质量接口,是质量链管理工作得以高效运行。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如质量信息、各种实体资源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信息已经成为质量链管理的重点对象,各种实体资源的实际流动也是基于与之相关的质量信息的运作而运动的。在联盟组建之初,应对可预见到的各种质量信息及其过程进行详尽分析,加以统一和标准化,建立模型,确定它们在质量信息系统中的存储格式,建立它们的流转机制,开发出一个强大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质量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个部分是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基于供应链进行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2.1质量链管理研究

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指出在这种模式下,缺乏开发性与信息共享,企业间缺乏或无法展开质量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协调,进而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质量策划与优化、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打破这种质量黑箱,需要实行质量链管理模式,作者其后提出了一种协同质量链管理实施框架。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如采购、生产、运输等等,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6]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7]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通过专题[8]“供应链质量管理(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从不同的方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和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相比,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要更广,除在供应链环境下研究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控制外,对供应链本身也进行研究(如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性等)。

2.3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

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目前关于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研究。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

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装备研制过程中对供应商管理的研究应着重于建立更为完善的供应商评价选择体系;除对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评估外,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产品制造质量的控制;研究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逐步引入供应商共同参与等。

3.2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

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装备结构复杂,质量信息量大,进行质量信息共享与交换的部门、单位数目众多,因此研究重点应在于质量信息的选择、筛选、分析,质量信息特别是涉密信息在系统中的传输、分配等。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 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3 肖媛,服务企业质量链管理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金国强,刘恒江,质量链管理理论研究综述,质量管理,2006.

5 chu-hua kuei, christian n. madu, chinho lin, wing s chow, develop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upply chain quality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2.

6 麻书城,唐晓青,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6

.ozp312 { display:none; }

摘 要:产品质量责任问题是企业难以自觉履行,机构难以全面监管的重大问题。行业协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在产品质量责任履行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概述了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中的重要地位和有利优势,对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行业协会;质量监管;路径优化 论文网

1、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中的重要地位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企业缺乏自我约束。企业存在的价值虽然不单单是追逐利润,但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其本质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赢得利润毫无疑问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突出的表现为其对利润的追逐能力。利润,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企业作为社会这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必然与整个社会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生大量互动。在这些互动过程中,由于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垄断等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使企业的逐利活动就会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产生矛盾,其结果是企业缺乏必要的责任。企业趋利的本性决定了它可能会以损害社会利益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的。企业为了获得利润,过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必然导致产品质量问题。而产品质量是关系到民生的社会问题。对产品质量控制的缺失,是企业自身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企业的经济性质影响了其在承担产品质量上的责任,因而保证产品质量的履行不能单方面依靠企业的力量。 论文网

政府机构对产品质量责任履行的约束有限。我国的质量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测,但质量监督机构也存在缺陷,并不是所有的质量问题质检机构都能很好的检测和控制。质检机构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机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一些地方甚至没有用于监督抽查的专项经费,难以及时组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专业技术知识不能满足执法要求,这不单是表现在一些执法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同时也是有碍于专业特点,执法人员不可能样样通晓;质量问题信息来源单一,大多数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信息来源于群众投诉,很少一部分是受损企业的举报;对某一行业生产企业的公共需求缺少了解等,都会影响对质量监管的理想切入。 毕业论文

抓好产品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是全国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在小政府大服务的前提下,面对产品质量监管的重任,质监部门通过对行业产品实行绝对全面监控确保不出现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徐小龙认为,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规章制度,规定机构和人员的共同行为准则,惩处和排斥违规的咨询机构,提高咨询机构的行业风险。只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监管主体与监管相对人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方可有效解决在某些产品质量监管领域出现监管缺位的问题。 论文网

行业协会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社会力量。行业协会是具有统一、相近或相似市场地位的特殊部门的经济行为人组织起来的,界定和促进本部门公共利益的集体性组织。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和政府机构之外的第三种参与主体,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有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通过行业协会自律在经济部门的治理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论文网

行业协会集中了同行业的大多数的企业,其服务职能、协调职能和参政职能的发挥能够代表同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的心声、维护大多数企业的利益,同时也树立了行业协会在企业管理中的权威性,使其可以通过制定行业协会自律规则实现真正的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律是介于政府干预和市场自由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由于通过企业之间自愿达成协议,能产生与各行业内竞争状况相适应的竞争制度,行业自律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则达到对协会成员的约束和管理,在拥有潜在共同利益的人们之间,形成有效集体行动。行业自律虽然不具有类似法律的强制执行力,但对公平竞争有很强的有效性,是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保证产品质量不可替代的社会力量。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2、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中的优势地位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行政协会制定行业的章程,作为行业中的根本性大纲。能在行业所有成员中起着“宪法”作用。所有行业成员必须遵守协会章程。协会通过将国家有关行业产品质量的规定予以吸收作为行业成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并通过对违规成员进行处罚方式促使成员严格遵守行业章程,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协会为实现设立本协会的目的,按照协会章程对协会及有关组成人员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协会自治可以充分发挥协会对成员行为规范和制约作用,也有利于降低了公共产品支出成本,解决政府监管缺位问题,提高监管效率,是一举多得之策。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包括:①代表职能。代表本行业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②沟通职能。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要求,同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③协调职能。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同行业之间的经营行为;④监督职能。对本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⑤公正职能。政府委托,进行资格审查、签发证照、如市场准入资格认证,发放产地证、质量检验证、生产许可证和进出口许可证等等;⑥统计职能。对本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结果;⑦研究职能。开展对本国行业国内外发展情况的基础调查,研究本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出版刊物,供企业和政府参考;⑧狭义的服务职能。如信息服务、教育与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举办展览、组织会议等等。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行业协会组织在帮助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发挥是由行业协会自身的性质特征和职能决定的。行业协会具有非营利性、经济群益性、自治性的特征。行业协会不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其成立和运作的目的在于为其成员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和促进行业内一定范围整体利益增加;行业协会是同行的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寻求合作共赢的结果,行业协会的组建、运行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协调同行业竞争关系,增进相互间的共同利益或降低个别成本,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协会能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则达到对协会成员的约束和管理,实现行业管理的自治性。行业协会的性质也决定了行业协会的职能主要是对成员的服务和利益协调,以及参与有关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和监督执行。 论文

由质量监督部门牵头,按照产品的特点,划分出不同的行业,组建行业协会或小组。这些行业协会或小组的作用突出表现为:一是能有效地实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企业服务的目的,通过行业协会或小组的活动,组织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向企业传达上级部门对行业的有关要求,企业之间出可通过协会或小组沟通信息,推广经验;二是能借此掌握和监控行业产品质量的总体状况,进入行业协会的企业应是当地生产条件完善,产品质量比较稳定的正规企业,他们的产品质量可以代表这个行业较高水平的一面,通过他们的参与,可以确定执法检查的目标和方向,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三是有利于打假扶优工作,通过行业协会,容易把打假治劣和扶优扶强结合起来,使之有力度;四是能促进企业间的团结交流,通过行业协会的活动,加强企业对自身的约束;同时也可以协调相互问的关系,避免恶性竞争。 作文 /zuowen/

3、行业协会保证产品质量的优化路径 毕业论文

(1)加强对企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宣传。根据近年来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由于产品质量差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表明部分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真正的了解,并没有把产品质量差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看作是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这说明在企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宣传推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行业协会组织正可当此大任。 论文

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办好行业内管理刊物,宣传企业积极承担产品质量责任,以国为先,以民为先,把产品质量看作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同时,规范企业诚实守法,公平、公正、接受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利用协会宣传阵地和各种场所,宣传监督会员依法经营,规范服务,遵守企业职业道德,推动职业道德建设。让产品质量责任意识深入到每个企业和企业管理者,使他们认识到企业以产品质量的存在而存在。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2)制定行业产品质量标准。由于各行各业产品差异巨大和技术限制,质检机构并不能及时了解不同行业产品的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这就要求行业协会根据行业特点,利用自身优势,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检测标准和方法,辅助质检机构完成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各个行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自我发展需要,在学习借鉴国际产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各行业的产品质量标准,以此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3)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凡是在企业质量安全方面走在前面的国内外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生产和质量监测制度比较完备,有专设的负责产品质量事务的部门机构。作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事务的专门机构,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及国际普遍作法,制定企业质量安全守则,并协调其他部门的活动,使在企业决策和执行的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体现出对质量安全的关切。同时能够做到定期向社会披露在产品质量方面的相关信息。 毕业论文

(4)致力于诚信环境的建设。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以及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隐瞒,更多的体现了企业的不诚信。在诚信环境的建设方面,行业协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发挥相应的作用。比如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系统;向全行业发出“诚信自律,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倡议;起草行业管理者、从业者遵守的执业品德、纪律、操守等行为规范;进行企业诚信的评级等。 论文

现在各地大都已建立了质监协会,可以在协会下面直接设置相应的行业分会或小组,他们既是政府与企业交往的桥梁,也是企业间建立关系的纽带,同时也是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生力军。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 徐小龙,邓念国.我国is09000认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0)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 余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毕业论文网

3 谢家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共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j].中国物业管理,2007(4) 毕业论文网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7

一、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对于跨世纪经济竞争与发展:质量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前不久,美国召开了有全美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参加的美国质量大会,专题研讨跨世纪质量问题。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在大会上提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则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质量优劣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企业家们认为,企业发展由诸多战略组合构成,而质量经营已上升为这些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顶尖企业较早地看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质量创新是决定竞争制胜的关键,纷纷创造“世界级质量”,不断拓展全球化市场。美国宝洁公司制定并实施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经营战略,把科技创新、质量保证与市场服务等融为一体,实行以质量为基础的市场创新经营。宝洁公司每年发明技术专利达2万件,质量管理系统延伸到世界各地独资、合资企业和产品销售市场。在进入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保证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在德国大企业中,不少科技人员开发出具有高精技术和质量产品与项目,而大企业视他们为整体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部分,因规模小大企业不利于生产,纷纷资助科技人员创办小型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大企业的紧密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提高了配套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他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创造出消费者可以实际使用的高质量的新价值。同时,也在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质量服务中受益各方。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全部的质量整体意识,着力建设和培育以质量经营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五、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一位质量论文 href="/search.aspx?where=title&cid=0&keyword=������&x=35&y=9">管理专家认为,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多种管理体制相容的一体化全面管理,技术创新则是诸多管理中起决定因素和作用的运行机制。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管理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世界级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我国小天鹅公司将“全心全意小天鹅”作为全面质量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较早地看到,企业市场竞争最终是全面涵意上的质量竞争,而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由此,他们建立了由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双重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小天鹅公司在全国洗衣机行业首家建立了由1214件中国专利、527件欧洲专利、398件日本专利和478件美国专利等3600多件涉及洗衣机国际专利的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创新。小天鹅公司还建立了由专家和博士后组成的技术开发院,确保开发领先市场5-10年的前瞻性产品。同时,小天鹅公司实行了24小时全天侯登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把“全心全意小天鹅”的质量创新和运行机制渗透到研制、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追求质量与服务的“零死角”。从而,使企业不仅享誉于国内市场,还在东南亚等国外地区设立了生产企业,实现了技术出口和产品市场国际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200多名硕士、40多名博士和1000多名北大、复旦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我们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质量管理理念,更富有成效地通过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实现质量管理的快速提升。

六、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一位德国企业家说:“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当今,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与管理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潮,成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我国“五粮液酒”是近10年来市场上迅速崛起的高质量名牌产品。“五粮液酒”品牌与质量来源于何方?文化是“帆”,科技是“舟”,技术与文化交融创新,酿出了举世品牌。多年来,这家企业坚持走质量创新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创新之路,将文化内涵运用科技手段贯穿于产品之中,使产品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完美结合,不断实现企业市场创新的飞跃。五粮液集团公司在实施质量发展战略过程中,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与公司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培育以质量为支柱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强大的质量优先文化氛围。正是这种力量的支撑,使五粮液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09001国内国际质量认证质量,1998年企业销售额跃升为42亿元,利税12.5亿元。从1991年以来,每年递增利税1亿元以上,成为全国同行业之冠。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质量;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质量文化;质量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232-05

倪建文(1965-),男,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与企业管理。(上海 200434)

近年来,因产品与工程的质量缺陷而导致的事故频发,给民众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和侵害,造成国家、社会、公民的巨大财产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投资的正常运行。消费品的质量缺陷、质量事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消费的扩大。通过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使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重的质量问题,建设好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中的质量文化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应当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加强对我国文化价值体系中道德的调整,以及与之关联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外部质量环境的构建,全方位开展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

一、质量文化理论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在受到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启发和总结、比较企业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被人们誉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个里程碑。深层次的企业竞争实质上体现的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的竞争,文化竞争的关键又体现在其质量上。卓越的质量文化成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它有助于实现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追求卓越的目标。

质量文化理论的形成与质量管理运动密切相关。国外质量管理的演进,经历了统计视角(20世纪20~50年代)、组织协同视角(20世纪50~70年代)、战略视角(20世纪60~90年代)和文化视角(20世纪80年代至今)四种视角的变化与阶段性发展。国外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质量文化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则集中在90年代。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路径是: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文化的形成。

美国管理学大师戴明和朱兰,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到日本讲学,是最早推动日本质量管理运动的大师。戴明被日本人尊为“质量之神”的学者,在日本科技联盟的有效宣传与推动下,日本全国掀起了一阵质量热。戴明为帮助企业脱胎换骨的“管理十四要点”是一种理想的、隐含的企业质量改进的文化。其主要内容为: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管理者的工作就要借助所有必要手段去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日本的管理者们从朱兰博士的讲座中获得的知识为他们在日本掀起一场质量管理革命打下了一个基础。

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对美国市场展开进攻,其结果是许多美国企业遭受了直接的冲击。70年代末期,美国经历了石油危机,导致油价飙升,许多消费者努力去寻找更省油的汽车。日本汽车正好满足了美国人的这种需要。按日本标准制造的小型汽车自此打开了通往美国市场的道路。美国人开始购买日本汽车,他们发现这种车不但比美国车更省油,而且更好用。它们很少出故障且更经久耐用,质量普遍好于美国汽车。在质量方面,一种新的标准诞生了。这使许多企业被迫做出反应并重新考虑产品的质量问题。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成功迫使美国转身来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改善公司的质量文化,以达到持续改进战略的目的。美国发展了日本的tqc的理论,系统化为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随着目前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更强调灵活多变的新战略。为了迅速响应客户订单,使生产设计周期变得更短,工厂需要以合适的成本生产小批量的产品,因而“持续的流程改进战略”成了各个车间的常用战略。而持续的流程改进战略的实施必须要有与之相关联的员工参与计划和持续改进。这也与tqm的目标紧密相连。一个关注质量的时代在美国出现了,许多美国企业重新赢回了丢掉的市场并在日本擅长的领域打败日本人。美国创立了马尔科姆·鲍德里奇质量奖。六西格玛在美国很多企业如火如荼地开展,精益生产方式被引入企业管理中。

对质量文化的深入研究涉及全面质量管理(tqm)过程中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高级阶段,在质量管理的文化演进过程中,人们对质量的“文化性”有了日益全面、深入、科学的了解。所谓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自然形成的与质量相关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行为准则等“软件”的总和,它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中侧重于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职能,它是一种依赖于民族文化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大背景的独特文化。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高级阶段,因此,国外学者一般将“tqm文化”与“质量文化”看做同一范畴。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的kujala将与tqm相关的质量文化分为两大类:一是“质量文化价值研究”,主要关注实施tqm过程中的价值观、原理与规范;二是认为质量文化由一系列基本假设构成,质量文化是企业实施tqm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组织的任务以及与外界的联系;第二,现实和真实的特性;第三,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性;第四,时空的特性。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9

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tqm(当时称为tqc—totalqualitycontrol,即全面质量控制)已有30多年。从其推行效果来看,它既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素质。那么,把全面质量管理应用到学校管理中,也一定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学校管理;问题;策略

1全面质量管理与学校全面质量管理

1.1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费根堡姆最先提出来的。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传统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现代化、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以潘懋元教授为代表的国内现代学者给全面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全面质量管理原是企业管理的概念,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给满意的产品的管理活动。[1]1.2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全面质量管理的优点和长处,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可以更有效率、更优质地完成各项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内涵的解读,并结合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即在学校高层管理者的领导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心,以全校人员参与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让学生、家长、社会、政府满意,以有效的质量保障为手段,学校所有部门同心协力,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控制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经济、高效地实现学校规模与质量持续协调发展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1]

2全面质量管理在学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面质量管理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很多学校领导都希望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战略,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使学校管理更高效、更科学,再加上国内外一些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成功的案例被大肆报道,全面质量管理战略曾一度风靡一时,很多学校都强烈要求把该理论引入学校管理过程中。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产品性质与运作模式不同于企业,并且很多学校尚欠缺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难免在将标准中的原则和方法具体化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也随之产生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2]2.1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与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相矛盾。由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初是从企业管理中诞生的,而企业对其所生产产品的基本要求是产品质量必须达到标准化程度,符合统一的准,所以从企业管理中诞生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生产产品的标准化。但这一原则与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的特点是背道而驰的,学校的人才培养不可能都如产品一样,以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就导致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在学校应用中不能畅通而行,总会遇到重重阻碍。2.2学校管理中难以明确“产品”与“顾客”的概念。在企业中,“产品”与“顾客”的概念和界定是相当明确的,产品即企业生产出来用以销售的物品,顾客就是购买产品的人。所以当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时,“产品”与“顾客”的界定是绝对的。但一旦把这些概念移植到学校中时,就十分难以确定。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能简单地说学生是产品,用人单位是顾客,不管如何界定,都容易将产品与顾客的界定简单化,体现不出学校教育的复杂性。2.3文化融合的困难。尤瑟夫等人曾指出,虽然全面质量管理背后的一般哲学与语言对几乎所有的学术人员都有吸引力,但现代大学文化中的许多因素使得全面质量管理实际实施有困难。比如集体工作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旨,“离开工作团队,各种各样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过程和技术都无法实现。”[3]然而,教师却往往倾向于个体工作而不是团队工作,这使得教师等学术人员对其并不感兴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尽管全面质量管理在各类学校中进行了实验,也没有真正给学校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一般都是学术性较弱而市场性较强的教学领域才会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3解决策略

20多年来,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已经从西方的工业部门扩展到了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以及高等教育领域[4],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全面质量管理是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尽管全面质量管理在应用于学校管理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成熟,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全面质量管理也可以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服务。3.1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针对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与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相矛盾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取长补短。如上文所说,在英国,一般都是学术性较弱而市场性较强的教学领域才会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2000年,威热娜等学者对美国400所商业学院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几乎没有学院正在用全面质量管理去管理核心学习课程。所以,我国可以先在一些技术大学,继续教育的领域里试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并且避开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待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发展成熟,有了完全适用于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再大范围推广,就必定会促进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3.2“以人为本”,关注顾客的权益。针对难以界定产品与顾客的概念,并且难以做到顾客至上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内部顾客”,企业是“外部顾客”,两者都属于学校的顾客,所以学校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时,必然存在其特殊性,为了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学校就必须要高度关注顾客的利益,把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放在首位,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教师在与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3.3全面质量管理只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到底应该只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中还是也应该渗透到教学和科研中,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论。但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应避免干扰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运行。我们必须得承认,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界以及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而且在学校的某些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不能完全与教学科研相融合的情况下,还适应尽量避免对教学与科研的干扰。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中,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的,正如在《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一书中,路易斯和史密斯的观点,认为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正确的选择,只要做到扬长避短,在实践中科学地把学校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校工作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唐仁春.高等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策略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衣海霞.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0(8).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生产质量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 档案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一、何谓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相关,笔者所见过的相关提法有“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以及本文所要提及的“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其中,“档案质量”侧重的是档案实体的质量,“档案信息质量”强调的是档案中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背景信息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信息资源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档案信息的集合,从资源的构成要件来看,档案信息要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有用性②达到一定的规模③经过系统的整理,换句话说,档案信息资源是经过系统整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之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1]

在此基础上,结合iso8402关于质量的界定,我们可以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解为经过系统整理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具有有用性的档案信息集合能够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它既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在质量,如档案信息自身的完整、准确,档案信息集合的系统性等,也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外在质量,如档案信息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二、研究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是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受图情档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图书、情报、档案三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方面,图书情报界起步较早且成果丰富,尤其是在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方面颇有研究;而对比档案学研究领域,这方面成果则严重不足。截止至2012年2月28日,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为题名或关键词、以1979年至2012年为时间范围进行跨库检索,其相关文献仅为2篇。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关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严重不足,在档案信息资源研究领域,其质量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本身尚未有清晰的界定和统一的认识,其相关研究范围仅限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层次亦待于进一步加深。

(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2000年国家档案局颁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全国各省市、各类型的档案馆以各种形式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在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往往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工作,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这一重要的概念和衡量指标,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困境――珍贵档案信息资源因管理不善或保存不利而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而同时又有许多冗余的信息掺杂其中严重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研究,在剔除垃圾信息、病毒信息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期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是档案质量、档案信息质量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涉及档案质量极其档案信息质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都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就理论方面而言,传统的档案鉴定、保管以及开发利用工作都涉及其质量的探讨,而新兴的档案网站、档案数据库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更是重视其质量问题的研究,为从资源角度重新考量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随着世界记忆工程的开展,世界各国也是纷纷开始投入到本国独特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积极参与申遗工作的同时,也建立了具有地区和国家性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档案作为中国档案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这都将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的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三、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

回顾中国建国以来的档案管理理念与实践:从最初的注重档案的收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数量,到逐步重视档案的鉴定工作、不断优化馆藏档案质量,到如今大力发展档案的信息化、对档案进行知识化管理,这些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和法律法规的保障。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档案工作也逐步从基础的实体管理走向实体与信息的集成管理、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的深层次的信息集合、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质量优劣和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档案信息化水平和进程,因而受到了国家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国家和档案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应政策和法规对其予以规范和保障,例如1996年修订的《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这些宏观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虽然并不直接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但是这种宏观层面的引导和规范,不仅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而且还能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带来相应的资金、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和人才的保障。

(二)中观层面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过加工整理、系统化了的有用的档案信息集合,其整合过程都必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与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等几个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与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密切相关,都会对其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布局与配置,是满足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实现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布局,而且还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进行有效的配置。[2]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对全国档案馆(室)网的建设和依托网络链接技术的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只有在这一环节中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分布不均、不合理的现状进行整序,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和有序化,因而这一环节的工作情况将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拥有资源的基本属性――有用性。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用性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为利用者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利用服务,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重要步骤。具体而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序、存储、检索、重组、转化、传播等环节,通过这些步骤将原始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转换,从而形成各种新的档案信息资源,如二次、三次档案信息资源等,其信息内容和质量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影响。此外,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服务手段,也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三)微观层面

与宏观、中观层面不同,微观层面的分析是围绕档案信息资源本身而言的。档案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信息则是指档案自身所蕴涵的档案信息及其相关的背景信息;而档案信息资源是指经过加工整理过后具有一定效用价值的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的有机组合,而档案信息又来源于档案实体、围绕档案实体而产生,因而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质量的优劣都会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产生基础性影响。

就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主要包括内容、符号和载体三个部分。从其产生、到对其进行管理、到最后的保存、利用等一系列过程都对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以最常见公文档案为例,其产生过程中的载体材料、记录材料、公文书写格式规范、公文处理程序等都对其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档案部门对公文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比如说收集范围的界定、鉴定工作的开展、档案实体的整理情况以及进馆后的保存、利用状况等一系列过程,也将对档案实体质量及其档案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就非传统直读型档案而言,其质量构成除了包括内容、符号、载体之外,还包括了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以最常见的电子文件为例,其档案信息不仅仅指电子文件本身所蕴涵的信息,还必须包括其产生、流转过程中的各种元数据,即背景信息。因而无论是原生型电子文件还是次生型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控与运行情况、相应的安全技术保护措施等都将对其质量产生影响。

四、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

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档案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支持和信息保障,离开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会失去其自身存在的价值。[3]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是衡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因而如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据前文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树立“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理念,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

据前文的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到档案实体质量和档案信息质量本身就将对档案信息资源本身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基本保障。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部门应树立“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理念,将档案工作提前到文书工作之中,既需要借助文书工作人员对业务工作熟悉的优势,又需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及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专业管理的作用,两者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从而对有关业务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从而对进馆前的档案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信息病毒和垃圾的产生;经过进馆鉴定程序,对档案进行筛选,减少信息冗余和信息干扰;对于进馆保存的档案进行有序整理、定期检查、安全保管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针对电子文件,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法律凭证作用都需要从其产生源头的各种元数据及其背景信息予以保障,因而需要通过合理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并采取配套的符合电子文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要求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对电子文件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保障。

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针对新型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都需要对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在整个过程中以质量为核心,密切关注档案和档案信息的质量问题,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对档案和档案信息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

(二)构建“集成管理”模型,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安小米教授在城建文件档案信息的管理研究中将“集成管理”理解为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融用户产品质量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服务控制为一体,从而达到用户服务满意、管理过程经济高效和管理结果最大价值实现的一个整体过程。[4]

借鉴此种观点,我们可以将“集成管理”的思想融入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之中,将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布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服务和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等过程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以有用性为导向,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集成管理,可以及时、主动地收集相关的档案信息及其元数据,利用数据仓库提供数据清洗、转换等功能将电子文件自动化地转换为档案,利用数据仓库特有的时间特性,可以记载档案修改历史、信息集成技术等[5],对档案、档案信息、档案管理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等众多相关因素进行集成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逐步系统化、有序化,并使之达到一定规模,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具体而言,既要包括对全国档案馆(网)进行有效的布局、对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网络进行合理的建设,还包括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工作,提供种类丰富、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工作等,从而将档案信息资源从“可获知”向“可获得”进行迈进,进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和作用的最大化,使档案信息资源质量不断提升。

(三)重视“质量管理”问题,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问题研究

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档案开放利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已经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档案部门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逐步重视到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展开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对其定义进行清晰界定,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对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系统构建档案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质量提升方法等。既要不断拓展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理论研究范围、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内容,又要多层面、多层次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理论研究工作、加深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理论研究程度。只有在理论上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和有效的指导,才能不断促进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提升和优化,才能更好的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工作,从而真正推进全国档案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吕真真.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 兰台世界,2009(8):5-6.

[2] 金红. 档案信息资源布局初探[j]. 广东档案,2010(6):20-21.

[3] 丁光勋. 信息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m]. 1版.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