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五篇-ag尊龙app
2022-11-06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1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5、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2
【关 键 词】 高中有机化学;课程整合;教学反思
今年是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6年,我校的课程改革实践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转化为反思、总结与提升的新阶段。作为一线教师,从最初的努力理解新课程理念以适应改革,逐步发展为思考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等现实要求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板块,在高考中约占化学总分四分之一以上,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有机化学被分成两个部分,即《化学必修2》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二者在内容设置、教学难度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在《必修2》涉及有机化学的单元中,教学内容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在初中学过的常见有机物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限制,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展现有机化学自身内在逻辑体系,没有强调官能团的概念,更没有根据官能团对有机物进行比较系统分类整理。在这个学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沿着“物质、性质、用途”这样一条思路对所选取的代表物质进行介绍。由于较少涉及有机物类别概念,这种教学流程与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未分科前的高一学生,属于化学课程中的“通识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天然气中的甲烷、白酒中的酒精、食醋中的醋酸等等。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一方面普遍感觉比较简单,入门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由于削弱了对知识进行有深度的总结等方面的要求,必修部分的知识对于将来选择理科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细碎,知识往往停留在识记层面而难以实现理解基础上的体系化。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对象是理科生,因此在教学难度、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这种变化对于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的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尴尬,因为如果按照新课程的排布顺序,《选修5》的教学时间是高二下学期,即学完《必修2》的一年后。此时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已经将有机化学知识基本遗忘而不得不先组织复习,甚至将必修板块的有关知识重新再讲一遍。这样的现状不仅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学校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将《选修5》的教学时间提前到高二上学期,与《必修2》直接串联,希望从时间上缩短有机化学知识在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距离。但《选修5》中涉及到化学平衡和价键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需要做必要铺垫准备,否则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有机化学知识的衔接不只是教学时间的简单调整就可以完成,需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化学教研组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经验:
1. 贯穿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有机化学板块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强化这个由个别到一般的基本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科学的理论平台。
如在《选修5》的“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我们从回忆学生已经学过甲烷、乙烯等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入手,推演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归纳同系物在性质上的递变性。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体会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推测物质性质的方法。
2. 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教学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较熟悉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探究实验,以创设认识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模块学生已经学习“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知道苯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而在选修阶段学习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时可先让学生推测甲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再通过借鉴苯的相关实验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探究实验中,可以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考虑甲基和苯环的相互影响,使学生从官能团相互影响的角度加深理解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3. 利用信息技术,以“慕课”“微课”等形式活化教学衔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慕课”“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化教学资源日益成为学生课余拓展学习的热点。在“慕课平台”建设方面,我校化学教研组着力于开发研究性学习、生活化实验开发和探究实验选修课等多种主题的系列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尤其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丰富而具有综合性的课题学习,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相关化学理论,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与选修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学习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灵活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将两个模块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与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东. 必修与选修中有机化学的学习角度与方法[j]. 文理导航(中旬),2013(z2).
[2] 朱祝福. 高中有机化学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教学尺度的把握之我见[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20).
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3
关键词: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结构;设计
1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设计构想
设备维修主要针对设备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非计划性维修,也就是对于设备偶然发生、不在计划之中的故障进行维修,这些维修是与设备密切相关的频繁事件。设备非计划维修发生的频率之高,以致对于这些维修的登记工作非常繁重,但这些设备非计划维修记录正是反映设备运行状况、潜在事故隐患和备件耗用情况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如何有效登记这些维修记录,为设备故障维修提供指导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库是指为方便和有效地使用与管理大量的知识而把人类已经具有的知识以一定的形式表示存储到计算机中所构成的系统,又称知识库系统。
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构想源于以下的思考:
图书是知识最常见的载体,大量的图书并不能成为知识库,只有当书被编上了索引之后,图书馆才成为知识库。同样的道理,我们掌握的这些大量的设备故障维修知识需要加以分类整理才能成为知识库。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将企业各个生产工艺段的维修人员日常维修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车间/工段(打叶复烤、制丝、卷接包、物流),具体工艺段,设备、总成、关键件,维修人员,维修时间,维修知识及故障征兆、故障原因、故障类别、故障子类别相互关联录入数据库,为企业所有设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灵活、丰富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平台,从而构建一个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
1.1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数据库架构
为了使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成为一个方便管理,记录、查询清晰、强健的系统,必须对需要进行管理的设备信息、故障信息、维修信息(知识信息)进行标准化,参数化的分类和数据库就存储这些经过规范整理的数据,主要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1.1.1设备相关信息
设备类型、总成和关键件信息:通过设备类型和总成信息的配置,使用户方便地根据维修内容在系统中找到进行维修的具体设备和关键部位,而无需进行大量手工录入。对于设备或关键部位的查询可以通过设备编号或者设备中文别名的几个关键字,系统将会自动筛选,并显示最接近的符合查询条件的设备名称。
1.1.2故障相关信息
结合设备信息,通过故障类别、故障子类别、故障征兆的查询,用户可以对维修记录中包含的故障维修知识等信息直接从系统保存的相关设备信息中进行查询,而无需进行大量的文字录入工作。系统根据用户选取的设备类型、关键部位或用户输入的故障征兆关键字对系统保存的设备故障维修知识自动进行筛选并显示最接近查询条件的信息。
1.1.3维修相关信息(维修知识信息)
维修记录、换件记录和原因分析:对于维修过程中发生的设备维修内容、零备件更换和原因分析进行记录,用户可以根据系统中保存的关键件和易损件记录方便地查询到相关信息并对换件情况进行记录。通过用户录入关键件编号或部分中文关键字,系统会自动检索最符合查询条件的关键件记录提供用户选择。
1.2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数据收集
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数据收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1)生产设备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对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可以收集设备故障位置、故障时间、故障设备类型等信息;
(2)维修记录人工录入:通过对故障提示的确认和维修记录的人为录入,系统可以收集大量的维修信息,作为知识库的数据基础;
(3)通过关联的设备管理系统或erp设备管理模块获得信息:通过这些系统,知识库能够及时更新设备基础信息而无需进行额外的维护和
1.3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灵活查询功能
知识库有序地积累大量的设备故障维修知识,灵活的查询功能为维修人员方便、快捷地查询和检索这些信息提供帮助,最终为设备的保养、维修和故障处理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查询主要有如下方式:
(1)分类查询:通过选择生产工段、设备类型、设备总成、关键件、故障类型等检索条件,可以方便地检索到具体设备的相关故障信息和维修记录;
(2)时间段查询:允许用户追溯一段特定时间内设备故障情况和维修记录,为设备保养和项修提供依据;
(3)关键字查询:用户甚至可以仅仅输入与发生的设备故障相关的几个关键字而查询所有可能的或者接近的维修记录和故障处理方法,从而为维修提供丰富的参考,尽可能地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1.4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统计分析
设备管理系统每天都会记录大量设备维修信息,这些维修记录是帮助设备管理人员制定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和备件采购计划的有力依据,因此对这些维修记录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非常重要,可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对设备维修进行统计分析:
(1)对“设备”的分析:根据设备类型、生产线、车间、班次、工序对维修进行查询和统计,让设备管理人员能够对某一个范围或时间段内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比较,从而优化预防维修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维保计划(计划维修、大修),同时,也可以为设备技术攻关指明方向。
(2)对“人”的分析:根据参加和负责维修的人员对设备维修进行分类查询和统计,包括统计每一个维修工在一定期间内所完成的所有维修工作(累计计划用时,累计实际用时)及所完成工作的质量(维修计划检查的合格率、同一设备相同故障出现频次的统计等)。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和统计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规范车间人员管理。
(3)对“故障”的分析:根据设备的故障征兆和故障原因对设备的维修进行分类查询和统计,可以发现维修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故障征兆和故障原因,有目的地针对排在前列的故障征兆和原因优先进行处理和改进,这种抓主要矛盾的方法能以较小的投入大大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生产效率。
多种方式对设备维修进行统计,显示查询统计分析结果,包括:
数据表格:包含了较全面的数据,但是不够直观,如果数据量较多,不便于快速发现问题;
柱状图:能够直观的反映统计查询各项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
降势图:对于设备的故障征兆和故障原因分析尤为有效。通过降势图可以快速地发现排在查询结果中排前几位或占较大比例的设备故障征兆和故障原因,对这些故障优先进行排除和改进将更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
1.5数据库构建的经验
在确定了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数据结构之后需要规划一个强健和清晰的关系型数据库以实现大量设备维修信息的合理存储,同时也能够满足多种方式高效、灵活的查询。数据库结构的合理性、兼容性和标准化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运行效率和性能。根据我们的实践,总结经验如下:
(1)数据库的规划必须清晰合理:每个数据表只用于存储一个明确的信息内容,如设备类型表、关键件表、故障表、故障原因表等,避免数据的重复存储而造成信息混乱和增加数据查询的复杂性;
(2)所有数据表通过标准化的关键字进行关联,构建成结构简洁、明晰的关系型数据库;
(3)设备维修数据库必须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数据表、字段和关键字的命名、数据表各字段的数据类型必须与通用的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库或erp设备管理模块数据库保持高度统一,以使设备维修数据库能够顺利地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接口或者合并。
2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构建流程小结
2.1数据库搭建
在确立了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数据表结构后,可以基于目前任何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构建设备维修数据库,这样可以充分凭借企业现有的生产或设备管理系统平台进行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搭建。
2.2设备基本信息建立
通过与企业现有设备管理系统或erp系统对接,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的基本信息得以自动更新和同步,而无需再次进行人工录入和维护。
2.3故障维修信息采集
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从运行到真正发挥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维修人员日积月累,但是随着系统的持续运行,知识库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4知识库维护
必须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定期整理和维护。由于维修人员在任务记录和故障分析的过程中,描述语言总会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类别错乱、分析错误的问题,因此需要定期规范和纠正,这也是保证整个知识库的正确性和权威性的有力保证。
2.5知识库拓展
在知识库正常运行并开始发挥作用后,设备故障维修知识库将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这个系统可以通过进一步开发而拓展成为设备维修专家系统,从而能够智能地提供一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同时基于知识库数据结构的兼容性和标准化,该系统可以融入企业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或者erp系统。
3结语
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4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开放式模式、洋思模式、先学后教等等。要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实践,打造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了一些思考。
一、扎实个性化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个性化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个性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在一体化讲义基础上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思与总结。其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是前提,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是关键,教学反思是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保证。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明晰。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重难点经常是一起提及,所以在分析时往往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但是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在上课过程中是有区别的,我理解为是重点中的难点,更讲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主要包括旧知督查、知识建构等环节。旧知督查,重点在于迁移性试题的设计,把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转换为联系实际的试题。知识建构重点是引领学生思考活动题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训练反馈重点在于针对学生的易错知识点,通过检查反馈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总结归纳的重点是知识模型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总结,以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总结的实施。反思与总结的环节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感思路,整堂课的表现与效率,课后学生的询问情况等,整个知识体系的融合。反思与总结要即时也要有延展。
二、提高学习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能持续的保持,对于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益处。个性化地理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1.用小实验模拟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中有很多实验可模拟,一方面,自然地理的部分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有的教师用乒乓球做模型,有的拿地球仪做模版,在地球自转部分很实用。我的地球公转的模型设计是:用铁丝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球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动态模拟地球绕日公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效果良好。
我在教学人口、城市知识点时,师生互动建立了一个区域模型。将学生分为小组(6—8人),制作完成模型的不同部分。在模型中设置城市、乡村、过渡带;农业、工业等产业活动;交通线路网、绿化带等,设置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讲解时,既形象生动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2.用地图和图片承载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载体。地理试卷大多是以图形和图片作为载体,结合地理知识点来考察。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搜索收集地图资料,既让学习有了新的载体也刺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地图册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初中地理教材中就有很多地图形象生动,如中国干湿区分布图、广东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实例等,还有很多实事材料、如神九等。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个性化地理课堂
新课改的初期阶段,课堂模式在不断创新。某一阶段,教学主管部门要求课堂应该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形成个性化风格课堂,但是这样的模式不一定与自己适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研究与时间,我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1.以有效载体为教学前提的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借助教育载体。一个好的载体肩负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更有对课堂承上启下起主线的作用。运用最多的载体是地图册,在这里我更提倡让学生收集资料,不管是湘教版、人教版还是鲁教版,每个版本上都有设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题,鉴于课时和安全考虑这样的活动题大多都没有实施,但是这样的省略却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只是坐在教室中进行就变得纸上谈兵,这样的高校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只停留在理论角度,所以教师经常会感叹出“现在的学生能力太差”的结论。地理学科也应该建立实验室,包括室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知识讲授中多用。比如,大气圈、天气、气候等等。单纯的用ppt演示,图片丰富多样,学生缺少了实践感知,题目会做了,原理不能真正的弄透,使学习缺少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实验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性认识也对理性认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大学输送会学习地理的人才,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以知识建构为主的复习课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复习阶段知识的建构很重要。例如,必修一模型的四章,每章小结会将知识网络呈现出来,在掌握的基础上把每节的内容小结充实进去。必修二、必修三按照此方法同样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具体填充。新课是微观学习的过程,复习的过程更注重对知识的宏观把控,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都是必修三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区域的基础上将自然和人文知识结合的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础上,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制的,那么通过适当的读与练还是有效的办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地理复习时的真理。记忆是浅层面的方法,通过记忆的理解才能有效的学习。
课堂练习的选择上要注意,在课时很紧的阶段用优题带动知识点的滚动,既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又能巩固知识,见效很快。
四、结束语
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在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对自己正确定位?需要有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观点,扎实的教学积累。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通过不断的实践嫁衣改型完善形成具有一定教学特色的个性化模式。
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篇5
目前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众多问题,突出表现为课程设置理念陈旧,课程结构失衡,还不能很好的贯彻“以人为本,培养全面素质与和谐人格”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二、课程设置理念陈旧
一是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动手能力.地理科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比较注重专业需要并且偏重知识传授,课程设置理念趋向于前苏联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所忽视、存在不足[4].如表1中的高师院校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均较低,没有达到教育部现行规定的理科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25%的比例要求,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理、工、文兼备,实践性强的交叉学科的特点[5],也不符合新课改培养全面素质人才,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理念.
二是专业方向单一,忽视学生多元发展.很多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只有教师教育板块,忽视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也没有很好地贯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新课改理念.
三、课程结构失衡
一是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传统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地理人才,因此重视基础课和必修课的开设,忽视选修课程的开设.以内江师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为例,其2012级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75学分,必修课14分,占85%,选修课26学分,占15%,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明显失衡.这样的课程结构缺乏应有灵活性与自由度,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推行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淡化专业方向.相比之下,很多发达国家的高师院校非常注重选修课程的设置,如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选修课占了全部课程的1/3,学生可以任意选修的课程往往达百门或数百门.日本、法国等国家师范教育的选修课量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
二是专业课程多,教育类课程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形成的学科专业化,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理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直以来,高师教育类课程备受关注,除了因为学界都意识到这类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至今有关这类课程设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师院校中的教育类课程明显偏低.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仅占10%左右[10],而与中小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却很少开设[.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今天,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是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学科联系.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上大多设置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很少有院校设置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基础物理》、《无机化学》等.“长期以来,我们衡量课程的尺度是科学化、理性化和实证化,这造成了课程的高度分化,呈现给学生的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难以进行整合运用.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使课程从总体上脱离学生生活,缺乏相应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教学走入误区,迫使学生沉浸在各种逻辑演算和知识的被动接受之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2022-11-06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