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医院信息化建设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08-15 17:3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私立医院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卫生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隐患较为明显医疗卫生信息安全标准是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目前,省内只有部分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实施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医院、卫生站等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实施,大多数医疗机构对信息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1.远程医疗信息数据传输中的安全隐患较为明显。在远程医疗运行的数据接口方面也明显缺乏规范,特别在区域性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趋势下,数据接口关系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存在被黑客入侵、网络攻击等安全隐患,将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和病人的正常就医。在服务外包方面,医疗机构委托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内部信息系统开发,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信息安全的管控,没有对开发人员和访问范围进行有效约束,为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本身的原始漏洞窃取数据埋下了隐患。2.智能网络化协同导致“统方”的信息外泄事件增多。信息数据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机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统方”等重要信息进行有目标的窃取,必须对信息数据安全性予以足够的重视。目前,医院大多通过用智能网络来共享重要的医疗信息,对于医院而言,网络化协同可以使不同的医疗机构共享重要的医疗信息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对于医护人员而言,网络化协同意味着他们能够以方便、有效的方式,存取患者的电子信息,包括化验结果、处方信息、医嘱和健康状态等。但是,网络化协同带来医疗便利的同时,一些医药机构缺少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审计机制,并存在账号滥用、业务数据被非法读取的风险,或为本医药机构谋取不当利益而频频发生的“统方”核心信息数据外泄事件。3.有关侵犯患者隐私问题更为突出。推行电子病历是“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方向和主要任务。电子病历将记录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医疗记录,属于个人隐私信息,也属于医院医疗级的保密信息。而电子病历的数据集中存储、频繁交换以及与其他公共服务集成使用等特点,使电子病历的有效保障患者隐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市开始推行电子病历,其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功能逐渐丰富,数据交换的机构增多,信息安全隐患也在逐步升级,在医疗信息化运作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发生侵犯患者隐私权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不仅是一个法律的难题,更是现代医学伦理、医德的一大难题。
(二)有悖于医学伦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依照有关法律与医学伦理、医德相应规则,针对我国医疗信息化进程中所发生的实情,有悖于医学伦理的主要现象可归纳如下:1.未经患者许可,在网络上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资料;2.利用患者身份、扩大治愈效果而制作虚假电子网络广告;3.将电子病历、医学影象商品化,从中非法谋利,或私自篡改电子病历、医学影象而推脱医疗事故责任;4.通过患者ip地址,越位浏览、收集患者的网络踪迹的活动内容,或违规泄露患者纯个人的隐私;5.在实施远程医疗诊断中,有意刺探患者情感生活,并将患者婚外性生活在网上公开披露,或将患者有关性疾病的电子病历、影象等信息公布于众,严重干扰和破坏他人夫妻正常生活;6.以网络医务者之居,非法刺探患者信用、财产状况,或与网站管理员串通合伙骗取患者钱财,或未经患者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7.行临床网络医生之便,收集、刺探患者的社会关系并从中谋取私利;8.在医疗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因医方原因将患者的个人资料丢失、被盗用或遭篡改;9.违背了守法、诚实信用、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及医学伦理、医德,虚假、带有欺诈性的医疗电子网络信息、医学图像的广告。
二、医疗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医疗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服务,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2.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为使市民便捷地享受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而服务,并创造一个医患关系和谐、合法、有序、诚信、安全的法制保障环境。3.依法治业的准则,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而提供科学、高效、合理的法制支撑,并解决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用中的矛盾,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服务。
(二)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1.坚持统一标准与顶层设计原则,把握国家法制统一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形成分级推进、各方参与的局面,积极争取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办的立法资源,既要考虑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能和权限,还应充分反映各类各级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做好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体系的顶层设计。2.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原则,把握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把握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在立足于全面、整体推进本市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同时,以完成若干重点立法项目和推进信息化执法工作为主要抓手,特别是在立法工作中,要集中精力,适时推出一些关键性的立法项目。3.坚持立足实际与适度超前原则,把握当前计划和长远规划的关系。在制定市卫生信息化立法、执法和法律服务工作计划时,应当把握好近、中、远期三个关系,在通盘权衡近期法治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储备一批政策法规调研项目,注重前期研究,适时提出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中长期目标以及具体要求。4.坚持力求创新与区域特征原则,把握移植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要研究世界上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借鉴国际上一些特大型城市卫生信息化推进的法治经验。同时,在推进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中要注重体现时代特征、区域特点,从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牢牢把握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的总体要求。
三、构建结构相对完整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法规框架
(一)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立法项目医疗卫生信息化法规框架,在立法层面上,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为主体,以行业自律规范、示范合同、行业标准等为补充;在时间安排上,优先安排若干关键领域的重点立法项目,同时安排一定数量的立法调研项目;在立法参与度上,积极利用人大、政府法制办的立法资源,重点推进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的调研起草,对行业自律规范工作则以引导为主。医疗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立法项目主要包括:卫生电子政务条例、卫生信息化网络管理办法、卫生执法监督办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办法、远程医疗管理办法、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管理办法、医疗卫生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办法、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工作实施细则、卫生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办法、市属各级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等。
(二)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基础调研项目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基础调研项目主要包括:卫生信息化条例、卫生信息安全条例、市民健康信息卡管理条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卫生电子政务数字认证管理办法、远程就医个人信息保护办法、电子病历管理办法、公共卫生电子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市卫生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医院信息标准建设与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软件及其相关标准的开发和研制办法、医疗卫生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网络犯罪办法、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和服务管理制度、远程会诊应用和隐私保护的相关工作制度及纠纷调解规则等。
(三)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行业自律规范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行业自律规范工作主要包括:卫生医疗机构与相关行业之间的自律服务规范、协调发展规范、纠纷解决规范等三个方面的自律性文件。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还应结合本部门实际,研究有关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的机制,细化居民健康卡的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和管理工作制度;研究制定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方案及保障措施,落实信息安全、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制订完善适应电子签名、远程会诊应用和隐私保护的相关工作制度,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研究制定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产品和服务相关管理制度,促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全方位的卫生信息化法制监控的有效机制
(一)远程医疗中对患者隐私权保护的有效机制法定的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在远程医疗网络化推进中,构建有关隐私权保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重点卫生信息化建设部位:1.保守就医用户登录的身份、健康状况信息。网络就医用户在申请上网开户、个人ag尊龙app主页、免费邮箱以及申请医疗服务时,医疗信息化管理者往往要求用户登录姓名、年龄、住址、居民身份证编号、工作单位等身份和健康状况,服务商有义务和责任保守个人秘密,未经授权不得泄露。2.保守就医用户的信用和财产状况信息。网络就医用户的信用和财产状况信息,包括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帐号和密码、交易帐号和密码等。患者个人在上网、网上消费、交易时,登录和使用的各种信用卡、帐号均属个人隐私,不得泄露。3.保守就医用户的ip地址和电子邮箱。网络就医用户的ip地址和电子邮箱同样是个人隐私,就医用户大多数不愿将之公开。掌握、搜集用户的邮箱并将之公开或提供给他人,致使用户收到大量的广告邮件、垃圾邮件或遭受攻击而不能正常使用,使用户受到干扰,显然也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4.严禁窥探就医用户纯个人隐私的网络活动踪迹。法定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也是每个就医患者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因此,任何医方都无权借远程医疗网络化管理之便,私自介入包括浏览就医患者踪迹、活动内容的纯属个人隐私。各级医疗机构在远程信息化医疗过程中,应注重和强化保护就医者信息力度,特别是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及问责、追纠机制,重点对患者在医院就医登记过的电话、家庭住址,还有医疗费用清单等信息资源加密给予保护,严禁将患者的远程医疗网络的有关信息商品化而被违法者所利用。
(二)构建电子病历应用中对患者信息保密的监控机制临床信息系统核心的电子病历(electricmedi-calrecord,emr)因其存储量大、节省资源、查询方便、共享性好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障电子病历相关信息不泄漏、不篡改而有悖于医学伦理或被非法商品化,应建立相应有效监控机制:1.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的法律与伦理制度建设。医疗信息化管理的法律与伦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医院伦理委员会(章程、组织、经费、运作与监控体系等);建立并启动患者及社会评价与监督医疗信息化运作与伦理、医德医风的制度体系;建立并启动医疗信息化管理中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与伦理制度体系;建立临床信息化对患者隐私权的基本保障制度;建立对医务人员不断进行医学伦理道德与法律教育等相关制度并认真实施。2.设置全方位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的网络监控体系。依照国家卫生部有关推行信息化医疗规范性准则,建立和健全临床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网络监控体系,并启动患者及社会评价与监督医疗行为运作与伦理、医德、医风的制度体系,监管重点是防范医院内部利用病人的信息或转借电子签名谋私泄密现象,有效遏制对患者隐私权的侵害。3.推行电子病历信息分级管理和加密查阅限权制度。电子病历信息分级管理及加密限权制,即依据临床医院、医疗保险、远程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而分类管理电子病历信息,同时针对涉及到患者个人的基本情况、疾病发展、诊疗状况等病人隐私方面的医疗信息实施加密级别,并在医院内外网上设立下载、查阅权限,最大限度减少医疗信息和数据的商品化或病人隐私泄漏。4.实行对违背医学伦理和医德行为一票否决制。各级医院都可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和实施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应用监控的同时,加大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对违背医学伦理和医德规范,并构造就医用户隐私权的侵犯,或人为发生电子病历等信息数据泄密事件的,在医疗专业考核评优与晋升职称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构建对虚假医疗信息和医德缺失的防范机制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及医学伦理、医德而传播虚假、带有欺诈性的网络诊疗信息,或言过其实,夸大疗效的网络医疗广告信息,或利用远程医疗及患者现身说法,在网上招揽患者等虚假医疗信息和医德缺失行为,应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遏制。1.从虚假医疗信息和伦理医德缺失制作的源头抓起。按照“谁制作,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虚假医疗信息和伦理医德缺失的责任,从源头抓起并不断增强“网络医疗信息安全真实人人有责”的意识,对任何一部网络医疗信息的广告真实性严加审核,对广布虚假医疗信息和伦理医德缺失的信息事件,要严肃追究当事人、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的责任。2.强化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力度和实效性。医生职业操守,是指医生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低医学伦理和医德底线及行业规范。它具备“基础性”、“制约性”的特点,要求每一个从事医生职业者必须做到。各级医院都要重视和强化对医生职业操守培育和执行的力度,将其贯穿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观念和从医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并有效地遏制虚假医疗信息和伦理医德缺失事件的发生。3.强化和规范对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管理。强化和规范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管理,特别是在实施his等重要信息系统过程中,应对外包企业严格审核,在签订外包合同时要增加有关信息安全、真实性的条款及虚假广告宣传违约责任,对外包服务人员要进行规范管理,限制操作范围;在验收和实施阶段,要对系统实施信息安全检查、网络医疗信息真实性审核,避免系统漏洞及虚假信息等情况的发生,从源头和运行过程中保证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真实性。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各种病毒软件,病毒、木马程序侵袭,造成数据的删除或病人隐私泄漏及医学伦理、医德的缺失。
(四)构建医疗卫生信息化医学伦理的监督及评价机制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管理的医学伦理和医德监督及评价机制,不仅增多了医院服务患者的窗口与途径,实现方式更加人性化,而且收集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医疗机构在实施信息化进程中的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真实情况,也有利于加快医疗信息化进程中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长效机制目标的实现。1.针对远程医疗设置医学伦理和医德监督及评价系统。就医病人可自助触摸屏设置于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平台窗口,依据自身就医经历有针对性进行监督与评价,也可投诉或举报有关违背医学伦理和医德行为及事件,也可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等,从而促进医疗信息化与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建设同步并朝健康方向发展。2.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和互补型的综合评价模块运行系统。医院伦理委员会与医院信息系统平台无缝集成并连接到政府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块有机结合,并形成卫生主管部门、院内与远程就医患者的全方位、高层次的监督和互补型的综合评价系统。在医院监督管理平台中医院领导和管理部门可按需要进行月统计或季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对医院及医务人员进行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综合考评,表彰先进或推广好的经验,及时纠正错误、堵塞漏洞或查处各种违背医学伦理与医德行为的事件。3.设立相应医学伦理和医德监督及评价系统的操作模式。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包括互联网博客、电子邮件短信、网络涂卡问卷、按键评价、触摸屏、软件系统等,方便不同层次的就医人群使用有关医学伦理和医德监督及评价系统的操作模式。如设置网络电子问卷涂卡,向远程医疗就医病人定期发放有关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满意率问卷表,通过专用读卡器,可批量录入问卷结果,将数据装入系统平台数据库。4.建立专门的网络医疗随访中心收集患者反馈信息。通过患者随访平台软件,操作员可利用计算机自动拨号,全面记录患者每个反馈信息;还可通过短信系统自动对网络远程病人进行短信随访,从而加强对医疗信息化中有关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进行随时监督和实时评价。
五、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执法的整体水平
全面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综合执法的整体水平,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长抓不懈。具体来讲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准确引导、规范、监管全国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针对卫生信息化推进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以推进市卫生行政管理的职能转变、提高民主参与为重点,准确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于全国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
(二)切实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根据卫生信息化法治建设工作的特点,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日常执法检查、定期执法检查、不定期执法检查、联合执法检查等形式,不断完善和推进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努力做到权责分明、保障有力、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三)重点加强对远程医疗监管及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以维护公共卫生医疗信息网络秩序为抓手,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处罚手段,处理卫生信息化领域的违法行为,加强对远程医疗监管及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计算机安全、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
(四)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探索建立和培养专业的执法人员队伍,加强执法业务培训和法律知识教育,建立执法人员上岗培训制度,通过基本法律法规培训、专业法律法规培训等,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篇2
【关键词】云计算;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
1引言
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使信息化水平和医疗科技都迅速发展,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云计算成为目前网络科技中最热门的领域。云计算技术的规模很大,运算的能力很强,可以借助虚拟化科技将全部系统的平台建立在云端,再加上其维护性与扩展性能十分出色,能够高效整合计算的资源,使系统的使用人员能够专注在实际的业务上,为人们带来极大便利。近几年,国内一直大力推动医院的信息建设,医院信息化能力也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云计算,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趋势,应用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2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计算方式,使用这一方式能够使共享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以及信息等,根据客户需求提供至计算机或者其它设备,这是自1980年大型计算机在客户端和服务器转变之后又一次重要变革。客户不需要对“云”的基本知识细节进行了解,也不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更不需要进行直接控制。这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it服务模式,一般都是借助互联网对动态信息扩展进行提供,一般是虚拟化资源。云计算技术综合使用了分布式计算、虚拟化以及多副本数据容错技术,规模非常大,运算的能力很强,能够建立十分高效、廉价的运算点,进而使资源的调度和分配更加灵活。云计算数据都在“云”里,没有在本地服务器内计算,其安全性比较高,有专门的专家对数据进行保存与管理。借助厂商的基础性硬件支持,其规模能够按照需求进行动态化调整,接口也比较丰富,具有极强的扩展性,可以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需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借助不同的终端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借助资源的共享,使用户不用承担高昂的管理成本等。
3云计算应用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架构分析
云计算基础性架构有三层,基础设施层,应用平台层和交付服务层。(1)基础设施层内有各种硬件的资源,含有大量硬件的服务器,还有虚拟服务器,这些是云计算的基础,具体可以分为私有云与公共云。私有云主要是在医院或者其他机构内,在自己组织体系内部建立基础性的服务平台,借助内部网络对自己私有的内部信息和资源进行管理,具有较强的保密性。而公共云则是由第三方提供然后借助互联网在网络中开放,但是客户使用需要有访问权限。以某医院为例,在其现有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开展云计算技术的过渡时,可以把一些硬件服务器改造成私有云,这样可以方便对自己内部核心的资料信息进行存储,而且对于自定义个性化扩展模块,可以建立在私有云内,进而提升运算的效率。目前已经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技术可以支持搭建私有云,但是主要通用的部分,还是需要建立在公共云上,以便降低运行成本。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医院来说,借助公共云来提升效率更加方便直接,病人也可以借助多平台对公共云进行访问,然后得到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政府部门也需要大力支持建设公共云,统筹协调与规划,确保信息流通的安全性。(2)应用平台层则是全部云端系统内都有的层级,各种系统的模块,比如医院的住院、收费、预约挂号、药品的管理等系统都是在这里进行设计和开发。这里是系统设计开发中最大的地方,需要有专门人员使用问卷、访谈和文献等方法广泛进行调研,挖掘出通用需求,然后对文件的标准和接口进行统一,然后以用户交互设计为考量,开发出多平台应用。服务基础架构(soa)则是一种可以使用的模式,这一架构在hadoop这种基础设施层内部署,具体业务的模块则是在soa架构内部署,可以借助其较好的管理周期性能开展具体的管理服务,客户只需要利用服务调用的接口开展调用服务。(3)交付服务层。这是用户得到云服务的层级,有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客户在iaas内使用基础运算资源,能够对操作系统和存储弓箭以及应用程度等进行掌握,但是无法掌握云基础架构。在paas内借助主机操作程序,可以掌握运作程序环境,对主机也有部分的掌控权。但是无法掌握运作、硬件或者操作系统基础性架构。在saas内使用,无法掌握运作、硬件或者操作系统基础性架构,一般是租贷云平台服务商服务。(4)云计算可以实现对电子病历信息的共享。电子病历在医院中能够有效解决纸质化病历的缺陷,但是数字化病历也需要实现病人病历的信息共享,这样病人就能够参与自己就诊活动内,获得自己临床的信息并与医生进行交流。云计算可以借助软件服务为医院提供选择,医院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选择软件的租用服务,进而使医院网络运行成本得到降低。而且相同的软件供应商能够为不要的医院提供一致的软件应用,这样软件能够为不同医院提供相同在线服务,可以使患者电子病历随时随地都能够被存取和调阅,实现病历的信息共享。
4结语
综上所述,云计算技术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医院的重视,不断对这一技术进行改进与完善,深化其应用,不断挖掘其应用价值,进而提升医院的管理效率,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焦一.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7):242-242.
[2]赵立川.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08-209.
[3]乔艳丽,赵晓鹏.云计算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9):78-79.
[4]宋青山,农照美,覃丕.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5(05):34-35.
篇3
1门头沟模式——公立医院改革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医院作为北京首家引入社会资本的公立医院,采用了ppp模式中的rot模式(rebuild-operate-transfer,重构—运行—移交),将公立医院改革纳入社会的集团化运营中。社会资本与政府在重构层面上形成了四个突破:第一,实现了由出资人与社会力量共同担任的理事会,实现了由社会资本方担任院长职务,成为医院的法人,同时取消院长的行政级别;第二,在保留公立医院原有事业编制的前提下,改高层管理人员的行政任免为聘任制,放开人员工资总额控制以重塑激励机制;第三,构建医院自我监管、卫生局行业监管和第三方监管的多重监管机制;第四,医师管理则做到了专业机构集团所属医院内部医生的多点执业。门头沟模式涉及到的参与主体有:门头沟区政府、门头沟区人民医院和凤凰医疗集团。政府的政策和“五变八不变”理念决定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基调和性质,其最大目的在于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同时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实现“管办分离”,改变以往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这些改革举措与现代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一致,是减少寻租的有效途径。医院是改革对象,改革内容涉及医院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人事管理和监督机制,都触碰到了医疗卫生制度的“症结”所在。凤凰医疗集团作为专业化公司,可以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资金支持、管理协作和专业技术。2湛江模式——促进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2009年1月1日,湛江市开始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建设,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相辅相成的合作模式,被称为“湛江模式”。湛江模式的基本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府引入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湛江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作为专业保险机构,人保健康积极发挥其产品精算、风险管控、理赔服务等专业优势,为政府提供了一整套经办管理医疗保险服务的方案设计;第二,在该模式中,政府财政补贴、参保人员缴费构成了医保基金,政府提取医保基金的一部分用于购买人保健康的大额医疗补助,实现在参保居民缴费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保障金额,放大保障效应;第三,采用合署办公的运行机制,建立一体化的接待服务平台、支付结算平台和政策咨询平台,为参保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第四,受湛江市社保部门的委托,人保健康参与医疗保险服务管理过程,组建专业队伍派驻医院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巡查参保人员就医情况并审核医疗档案,以此来控制不必要成本,建立医院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二、ppp模式在政府公共管理转型中的作用
私人资本的引入亟需政府转变职能以及治理能力改善。政府部门具有很强的行政控制,而私营部门可以在变化的环境中快速做出反应,自发适应性强,且专业化程度高。ppp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不同组织的优势,规避风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领域之前,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一个政治过程,政府的决策机制、管理能力起主要作用;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领域后,公共服务供给转变为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引导、规范程序的作用。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有四大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通过ppp模式使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实现公私共享,进而提高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终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在ppp模式的项目分析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效益分析,还要进行成本分析。按照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可以把交易成本分为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事前成本包括收集信息、谈判与协商、决策、签订契约的成本,事后成本包括执行、监督成本。首先,政府要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政府往往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私营部门,这实际上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政府根据私营部门的基本条件(如资金周转能力、竞争力等),选择合适的组织来协同供给公共产品与服务,私营部门根据制度政策环境的稳定性和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项目。同时,政府具有保证招投标过程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规范性的职责。第三,政府应在契约中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职责。既要有正向激励,又要有负向激励;既要明确私营部门的经营效益,又要明确其违约成本。最后,政府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外部监督包括促进参与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以及公民社会的舆论监督,内部监督包括依靠组织制度的自我约束以及基于契约规定的自觉履行。在全球化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社会背景中,公私协作能提高组织适应社会风险能力的同时,对政府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第一,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ppp模式多运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项目开发的成效与收益远大于农村,利益的驱使导致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城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异。现阶段,湛江模式等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充分考虑地方因素的前提下,应借鉴引入这些成功模式。同时,政府也应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第二,虽然现阶段ppp模式已建立基本的多元监督机制,但权力的运行和资金的流向需要更加透明、公开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和电子信息公开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组织内部、外部的竞争,自觉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推动模式运作的公开化和阳光化。在国内公共服务领域内开展过“服务承诺”运动,通过在公共部门规范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和服务标准,强调服务责任。将其借鉴到ppp模式中,政府可以督促私人部门进行公开化的“服务承诺”,引导私人部门在提供、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自我约束。第三,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保证公益性是改革的前提和保障。使社会大众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不能以提高收益为由弱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相反,引进社会资本恰恰是强化公益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并逐步完善的过程,政府作为社会责任的最终负责人,当改革过程中遇到问题甚至是失败时,应及时主动担当责任,开展补救措施,弥补市场失灵。第四,ppp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私人部门的注意,如: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如何用经济手段鼓励私人部门的投资、合同制定和保密机制以及承担公共责任等问题。探索过程是一个试错过程,但是有效的合同契约不仅能够避免许多公共责任纠纷,降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能明确各主体的职责范围,避免职能的交叉。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隐私 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r197.1; tp393.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14-03
privacy protection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e-health*
ma shishi1**, yu guangjun2***, cui wenbin2(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shanghai children’s hospital,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health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ssues which are brought in by the rise of e-health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issues (such as privacy leak) of e-health possibly existed in the use of consulting services, telemedicine and mobile medical equipment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and health inform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which are included in establish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rivacy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uitable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by learning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foreign health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pplying the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imely introducing a review system fo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so as to better protect the health inform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med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e-health; privacy information; security information
互联网医疗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支撑,开展在线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处方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活动的一种新型健康和医疗信息服务的总称,其本质是将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延伸至医疗服务这个大行业中来[1-2]。
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在方便患者就诊、节省医疗成本、优化医疗模式、保证医疗安全、方便医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推广,云技术、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患者医疗信息变得更集中、更易获得,在医疗数据采集、存储和应用过程中常发生数据泄露的问题。数据泄露会危及患者个人隐私,如某社区居民疾病登记管理系统的账号和密码泄露,就会暴露大量居民的敏感信息。近几年,孕、产妇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几乎不绝于耳,其带来的一系列推销、诈骗问题严重困扰信息当事人[3]。因此,很有必要对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的咨询服务、远程医疗、移动医疗设备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等信息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及预防。
1 互联网医疗中隐私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
1.1 咨询服务中的泄露风险
在互联网医疗中,患者可在具有挂号功能的网页上进行预约挂号、医疗保健咨询,还可通过网络上的医疗社区向医生寻求建议以及与病友交流治疗信息,但存在患者相关隐私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等问题。首先,患者要填写一系列个人信息注册,这样才能获取网站服务;其次,在进行医疗咨询或在患者社区分享就诊经验时,患者会有意无意地泄露一些碎片信息,虽然这些碎片信息单独看似毫无价值,但将之与患者提供的其他信息关联后却有可能识别其身份[4]。最重要的是,一些网站允许广告商或其他第三方获取用户信息,当患者浏览网站时点击了外部广告,广告商便能追踪这些患者,对患者进行定向广告推送。但互联网具有开放性,患者并不知道哪些人可以获取他们的哪些信息,也不知道那些信息被用于何处,甚至以上行为的发生都很难被患者觉察,而信息泄露时也无从申诉。
目前有s多互联网医疗机构,水平与资质参差不齐,工作人员同样层次复杂,而他们可从网络后台获取用户的大量健康信息[5],若发生隐私泄露问题,很难追踪根源来明确责任。少数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拷贝、贩卖健康信息,也造成了患者隐私泄露的问题。
1.2 远程医疗中的泄露风险
远程医疗是指远距离地对患者进行医学诊疗,其应用使得医疗服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处于医疗资源不足区域以及身体行动不便的患者也可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劳心劳力地去医院就诊,在家就能通过网络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规定,远程医疗服务只能由医疗机构提供。国家发改委、卫计委还于2015年初联合印发了《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省(区)落实远程医疗服务工作[6]。
然而,在远程医疗过程中同样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在远程诊疗过程中,患者的病理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等数据或图片都通过互联网传送,与医生的沟通也是采用视频通话方式,数据容易受到拦截、甚至篡改,视频也有可能被窃听。远程医疗结束后需进行医疗档案的记录,医疗信息电子化、档案化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且方便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传输或共享。传统的医疗机构通过将内部的电子病历系统与外部网络隔绝开来保障信息安全,互联网医疗则将医疗信息的共享范围拓展至整个互联网,而电子记录容易复制、共享、被第三方截获的特性便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隐患[7]。
1.3 移动医疗设备使用中的泄露风险
互联网医疗催生了各种类型的移动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健康管理类的可穿戴设备如手环、慢性病管理类的监测设备如家用血糖仪、适用于远程医疗的监控设备等,受到目标人群的欢迎。这些设备可持续性地采集、存储患者的数据,帮助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并向互联网医疗机构传输数据。同时,这些移动医疗设备具有汇总患者数据、创建患者的详细的合成档案的功能,还有将收集到的患者的大量数据聚合、关联、分析的功能,可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此外,这些设备还有可能记录其他数据,如患者的位置信息等。这些数据对商业企业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如用于定向营销等,可为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类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利用并无相关规定。
对于家用远程设备,在信息访问、传输和存储时,由于用户的操作失误或有意为之,也会造成信息的泄露、篡改和丢失[8]。由于用户疏忽、错误地使用了不安全的上网设备(免费路由器等)而导致信息泄露的事例并不鲜见,2015年央视“3・15”晚会上就特别展示了信息诈骗犯罪如何利用免费路由器获取用户信息的例子[9]。因此,对移动医疗设备用户来说,要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否则将其他端口把控得再严也是徒劳的。
2 相关建议
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处于发展初期,在保障医疗信息隐私与安全的前提下,应本着鼓励发展的原则,不可过分束缚。对互联网医疗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建议从立法、信息技术和管理三个维度来解决,使之能够健康发展。
2.1 加快制定健康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需求
目前,世界上有109个国家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10],而我国尚无系统性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医疗信息安全,尤其是在涉及隐私保护方面。我国有关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虽多,但基本上是分散在效力层次不一的各种法律、法规甚至规范性文件中的,即目前法律对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采用的主要是间接方式,且规定模糊、震慑力有限,不仅会使隐私信息泄露者肆无忌惮,而且在出现纠纷时也往往无法可依。
建议制定个人信息或医疗健康信息方面的专门法律,在规范远程医疗、移动设备健康信息收集与利用等方面适应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立法设立专门的部门对互联网医疗机构进行统筹管理,主要职能包括日常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监督、侵权事件的咨询和诉讼等,建立、健全层级管理机制,提高行政干预效率。
2.2 利用先进技术为患者医疗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安全保驾护航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侵入存储有健康信息的网站非法浏览、篡改、盗窃隐私信息,远程医疗也可能遭到黑客的拦截而导致数据泄露或失真。
建议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相关技术应用审查机制,并构建分级、分类审查制度,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监管。互联网医疗中健康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大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因此可引入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匿名技术、加密技术、安全监控和审计技术等,同时鼓励创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信息技术。
2.3 有效的管理是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的重要屏障
各互联网医疗机构应以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为最低要求,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规范及操作规章,并认真落实。以下三点需予强调:
1)加强从业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培养和专业素养教育。互联网医疗信息工作人员能接触到大量健康信息,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若他们信息安全意识缺乏,对信息安全威胁认识不足,就很可能导致健康信息泄露甚至丢失。因此,要提高隐私保护的效果,必须加强各类从业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强化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隐私信息能够得到妥善的使用和保护。
2)畅通患者知情同意权的行使渠道。互联网医疗产生的大数据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信息利用者有义务告知信息主体他们将如何存储、使用或会与谁共享这些健康信息,且理论上应获得信息主体同意后方能实施,而在获得知情同意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使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笔者建议借鉴美国的隐私保护电子化技术,该技术会将与隐私有关的决策自动传送给信息主体,信息主体可选择碎片化后分享信息。
3)平衡好信息开放与隐私保护的关系。互联互通和信息开放是大趋势。我们确实需要重点关注医疗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但对隐私的保护也不能绝对化,不可过分限制信息流通。健康信息在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用价值,其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和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婷. “互联网 ”时代的患者隐私保护[j]. 中国数字医学, 2016, 11(5): 41-43.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tlas ehealth country profil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econd global survey on ehealth (global observatory for ehealth series, 1) [eb/ol]. [2017-01-05]. http://apps.who.int/iris/ bitstream/10665/44502/1/9789241564168_eng.pdf.
[3] 上千名孕妇信息被贩卖 数据安全难保障[j]. 中国医院院长, 2016(7): 17.
[4] 周思成, 翟悦. 电子医疗保健情境下的隐私保护[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 29(4): 681-684.
[5] 王安其, 郑雪倩. 我国互联网医疗运行现状――基于3家医院的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6, 9(1): 69-73.
[6] 孟群, 尹新, 董可男. 互联网医疗监管体系与相关机制研究[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6, 13(5): 441-447.
[7] draper h, sorell t. telecare, remote monitoring and care [j]. bioethics, 2013, 27(7): 365-372.
[8] 高玉平, 李冰华, 黄刊迪, 等.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健康档案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领域分析[j]. 中国数字医学, 2013, 8(11): 69-72.
篇5
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护患关系的和谐、融洽。妇产科的护理操作中经常需要暴露患者的特殊隐私部位或对诸多隐私事项需加以询问,护理的特殊环境、特殊对象使得在妇产科护理中更容易暴露患者的诸多隐私。行政部门、医疗机构、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妇产科是患者隐私容易受侵犯的科别。因此,妇产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患方对隐私保护认识的加强,医方用法律衡量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也必须增强。
二、妇产科护理操作中的患者隐私保护现状分析
1、我国关于患者隐私保护的立法现状我国《宪法》虽没有明确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但是确认了“人格尊严”等隐私保护的内容。《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可见,立法明确规定医务人员侵犯患者隐私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确认了对患者隐私的法律保护。然而,我国对于患者隐私的保护立法尚不完善,诸多保护条款散见于各项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立法一方面缺乏对“隐私权”甚至“患者隐私权”的明确定性。另一方面对患者隐私的具体保护方式及救济方式也不明晰,规定过于笼统。这就使得实践中对患者的隐私保护难以到位,应当通过立法对患者的隐私受保护范围和医务人员的侵权后果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定,使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具备可操作性,让患者的隐私保护更加有规可循。
2、护理操作中侵犯患者隐私的实际表现妇产科的护理技术操作有多种,包括外阴擦洗、坐浴、外阴湿热敷、阴道灌洗、宫颈上药、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内陷、按摩等多种规范的护理技术和护理流程,这些护理都会接触到患者隐私部位。此外,护理记录也会对患者的隐私信息加以记载。如果护理操作不规范或者护理过程中不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极易造成隐私侵权事件。下面笔者以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就诊和护理环节为例来分析在护理操作中可能侵犯患者隐私的相关环节。
(1)门诊护士问询中的侵权表现在门诊就诊时,分诊护士会先协助医生进行问询工作,询问患者的年龄、职业、患病部位、时间、症状,婚育史、月经史、传染病史、用药史等各项与疾病有关的信息,以针对症状安排分诊。而实践中的问询过程,通常周围有很多其他候诊的患者或家属,护士询问的信息容易被他人获知。由于护士对患者隐私权保护意识的缺乏和对询问场合、就医环境的不注意,容易导致他人对患者基本信息的知情,使患者的隐私受到侵犯。
(2)妇科检查过程中的侵权表现初诊后,患者需要接受b超、妇科阴道镜等检查。以b超检查为例,检查时会将患者的腹部暴露在外,有些护理人员在协助医生检查时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随意说笑,患者被检查完之后未及时将其腹部遮盖,甚至患者还没将衣服穿整齐,护理人员就直接将下一位患者叫进检查室,产生尴尬。在妇科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特殊隐私部位被暴露,而实践中护理人员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不注意妇产科检查操作中的规范,如协助患者上下床、注意患者保暖等,从而造成患者隐私受侵,缺乏对患者隐私的尊重。
(3)入院后护理评估等护理操作中的侵权表现患者确诊后,若需手术治疗会被转到住院部,在住院期间和患者接触最多就是管床护士。住院部的护理人员接到患者的住院通知之后,会先给患者准备床位,患者到达之后,其管床护士会对患者做入院评估。目前实践中大多数医院在做入院评估时都是在病房进行,询问时为了让患者听清楚护士会不自觉的提高声音,患者的信息就很容易被泄露给病房里的其他人员,会导致患者一般资料、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信息的泄露。建立信息标识过程中,护士会给患者填写床头卡、腕带、护理信息卡等,床头卡、护理信息卡上有患者的疾病诊断,这属于患者的病情隐私,很多患者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但护理人员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种传统的填写信息标识的护理制度并未注意对患者隐私信息的尊重和保护。患者在手术之前,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医嘱进行术前护理,如心理护理、备皮等。在备皮的过程中,有些护理人员没有用屏风或拉上床间拉帘,不注意对患者隐私部位如会、腹部的遮挡,也会使患者特殊隐私部位暴露。同样,在手术室中,尽管在场的都是医务人员,有些患者因为麻醉而处于意识不清醒状态,护理人员却未将患者合理摆放,对不必要暴露的部位没有进行必要的遮挡,没有充分注意到保护患者的隐私部位。手术结束后,需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时,护士在将电极片插到患者胸部时,有些护理人员没有注意把窗帘拉上或是请不相关人员回避,而是直接将被子揭开就进行操作,使患者的胸部暴露于外。在做晨间护理时,会阴擦洗等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护理人员术后观察患者伤口引流夜、阴道分泌物、是否排气等情况时,有些护士就直接将观察到的情况大声汇报给患者而不顾旁人,造成尴尬状况。由此可见,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对患者隐私的侵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特殊隐私部位的保护不到位,使患者的会、腹部、胸部等部位暴露于外;二是对患者的隐私信息保护不力,在护患交流过程中相关信息就容易泄露;三是医疗硬件资源的缺乏,如缺少单人诊室、屏风、床间拉帘等,没有将不相关人员和患者隔离开,导致患者直接暴露于人前,其特殊隐私部位和私密信息都受到了一定的侵害。
(4)护理病历管理中的侵权表现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病历的保管也很重要,因为上面记载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资料、各种检查资料等,然而一些护士在执行完医嘱之后就将病历随手放在护理站的台子上,这样患者的病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看到,也存在着不法分子窃取患者病历资料的风险。
三、患者隐私受侵的原因分析
1、保护患者隐私权立法的缺失我国立法虽然对患者隐私进行了明文的规定,但针对护理过程中的具体隐私保护却相对匮乏,现有的法律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对隐私确定明确的范畴,也没有明确指出什么情况下患者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缺乏有针对性的对患者隐私加以明确保护的条款。这一立法现状使得护理实践中对具体患者隐私的保护缺少法律依据。
2、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与患者私密信息接触最多的就是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是患者隐私的重要保护者,护理人员有义务在其执业过程中保护患者的隐私。但是由于护理人员法制观念的缺乏,意识不到某些行为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或者虽意识到了但为了操作方便而不管患者的隐私暴露与否,没有主动维护患者的权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隐私保护认识不到位,与我国长期实行的护理管理模式有关,即过于注重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养,而忽视对其法制观念的培养。3.3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不当通常能看到在患者的床头卡和护理站里的一览表上写有患者的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护理级别等,这样容易使每天进出病房的患者及家属很直接地了解患者的隐私。尽管目前部分医院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取消了床头卡上疾病诊断这一项目,但是护理站里仍然保留有疾病诊断一项以方便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而护理站并非封闭场所,医疗机构对内部组织和人员的管理不规范也是患者隐私被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
3、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的保管不当患者入院后,其所有的信息都记录在病历上,包括姓名、性别、ag尊龙app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疾病诊断、病情发展记录、健康史、家族史、婚育史、传染病史等,尤其是涉及患者较私密的如月经史、性生活、孕次、产次等,如果护理人员在使用病历期间对其保管不当,记录或阅览后随意乱放,也许就会无意间被他人翻阅造成患者隐私的泄露。
四、法律建议和临床指导
1、加强法制建设首先要在立法上对患者的隐私及隐私权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有学者在《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草案建议稿》中对此进行了建议:“未经患者同意,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不得窥视、接触患者的身体,也不得将患者作为教学工具;未经患者同意,与诊疗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门诊就诊室、检查室、手术室、住院病房;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不得窥视、干涉患者的私人活动。”笔者建议立法应当将隐私权确定为独立的人格权,制定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将患者的隐私权列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妇产科等特殊科别患者的隐私权要格外的强调,使隐私权受侵害后有法可依。其次要细化认定标准,明确患者隐私权的内涵、外延及侵权的责任形式
,明确侵犯患者隐私权的法律后果,使患者隐私的保护具备实际的法律操作性。可以结合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定对侵害患者隐私的责任,以此督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患者隐私权的切实保护,从而使妇产科的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化。
2、加强患者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当患者的隐私权被侵犯时,出于各种考虑,很多受害人忍气吞声或手无足措。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通过板报、网络、媒体等方式加强对患者的隐私保护立法加以宣传,指引患者维权的方式。同时,医疗机构也可以在医疗活动中,主动告知患者注意对其自身隐私的保护,将此确立为医疗机构的一项制度加以落实,以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主动避免纠纷的产生。
3、完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是妇产科中最容易泄露患者隐私的环节,因此应当从细节处完善护理操作规范和规程。例如,在做入院评估时,问到患者相对隐私的问题如婚育史、传染病史等情况时,要尽量回避他人、放低声音或者将患者带至办公室单独询问,避免患者的尴尬和隐私信息的泄露。在对患者做特殊护理操作,应当提前告知检查方式,做好解释以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评估环境,请家属及不相关的人员回避;操作时用窗帘或屏风进行遮挡以减少患者隐私的暴露。手术中从安置至手术结束要对隐私部位进行必要的遮挡;手术期间不谈论患者的隐私;手术结束后为患者穿好衣物或适当遮盖后送出手术室。
4、改进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应当从患者隐私保护角度出发,从软件到硬件方面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护理工作机制,配合患者隐私保护的需要。首先,医疗机构需加强对护理人员尤其是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通过组织学习《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让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是对患者人格的尊重是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同时,从内部制度上将保护患者隐私落实为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主动关心患者,主动保护患者的隐私,改变以往被动工作的方式。第二,修正在床头卡、护理站信息卡中填写患者疾病诊断信息的工作制度,避免患者隐私信息的直接暴露。第三,从硬件设施上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即加大医疗机构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为患者营造一个人性化、受尊重的就医环境。医疗机构可以尽量开辟单人诊室;对于非单人的治疗室、病房,应当尽量改善诊疗环境以保护患者隐私,如进行屏风遮挡、床单位间设置活动帘隔离、严格就诊区和候诊区的划分等。第四,还应当规范对诊疗区域的管理,如患者在检查室、手术室、住院病房等场所接受医疗服务时,除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外,与诊治无关的医务人员不得进入,避免患者隐私的泄露。
5、加强病历资料的保管患者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如果不妥善保管,很容易导致患者隐私信息的泄露。因此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护理记录要依法书写并妥善保管,每次用完之后可放在病历车或锁入柜中,不随意乱放、翻阅,不允许不相关人员阅览或借出病历;对于电子病历由医疗机构统一对相关护理人员设置密码及权限,避免信息外泄;患者出院后应当及时将所有病历资料交给档案科进行保管。
五、小结
篇6
1 病历档案保密的重要性
病历档案的重要性可以从国家、医院以及患者几个方面去理解:
1.1 对于国家来讲,病历档案为国家所有:依据档案法与保密法的规定,医疗档案的密级有三级:绝密、机密和秘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来访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健康信息为绝密;国家副主席及同等级别干部及重要外宾的病案信息为机密;具有爆发性的流行病等病案信息,特殊或最近发现的疑难罕见病例,为二级保密;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特殊事件为三级保密;具有医疗纠纷争议,涉及到患者隐私如艾滋病、性病、生理上的缺陷、心理疾病的病案信息为四级保密;死亡患者病案信息为五级保密;其他患者病案信息为六级保密???。
1.2 对于医院来讲,目前医患纠纷逐年增多,病历对于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的价值和意义重大:一旦发生了病患纠纷,病历就会凸显出其法律效力,对病历的保管不善就很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对医院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医疗档案记录着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反映着医疗单位的医疗水平,影响到医务人员的个人前途和医疗单位的声誉和效益。病历档案的泄密可能给医院及医生的工作带来被动局面。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交通事故理赔、工伤认定等需求增多,医疗档案利用率愈来愈高,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超范围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3 对于患者个人来讲,病历档案的意义自不待言:病案信息首先是患者的隐私材料,敏感的病历不仅对于个人的工作,而且对于自己的婚姻、家庭以及其他成员都会造成影响。医院如果因为病历档案保管不当造成患者的信息在没有患者授权的情况下泄露,将会严重侵犯患者的权益,造成严重的纠纷。
2 病历档案忽视保护患者的隐私现状
2.1 保密意识淡薄:医院的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保密意识,对一些常见病例的病历保密造成的后果预测不足,存在着侥幸与大意心理,这样一旦发生了问题就会造成工作的极其被动。大部分工作人员不了解保密法与档案法对有关病历保密的要求,对严格的制度与管理不理解、不配合。造成了保密工作的难度加大。
2.2 缺乏制度化约束:现在医院的病历保管制度是健全的,但是病历保管的主体是医院,所有工作都由医院负责,在同一个单位制度大不过人情,在我国的人情社会中操作难度大,容易造成很多漏洞。同时,在医疗过程中,平时病历都摆放在医生和护士办公室,与患者零距离接触,随时可以翻查任何人的病历资料,保密工作无法做到。一些重大疾病的病历在医院的内部没有设置密级,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能查阅,这样也就事实上对全社会开放,没有秘密可言。
2.3 缺乏规范化使用程序:虽然在程序上已经有文件在先,但是执行起来需要具有较强责任心的人才。目前,病历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对其严格的监督管理评价措施。导致一些管理人员对待工作态度不严肃,病历的查询很随意,不需要领导审批,不受法律约束,不需要相关的证明材料与身份严格审核,就能查阅与复印相关病历资料。程序化管理的短缺使得病历的保密工作失去效用。
3 如何做好病历档案的保密工作
3.1 转变观念,做好保密工作:要加强对病历保密工作的宣传和学习,引导大家学习保密法与档案法。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防范和责任意识。使医务人员了解病历档案泄密的危害性、严重性,增强做好保密工作的主动性,真正做到无隐患、无漏洞、无疏忽,确保病历档案万无一失。
3.2 加强立法工作,病历档案的保密工作有法可依:当前,国家的保密法与档案法虽然对病历档案的保密工作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地方与行业对于病历档案的保密泄密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与制度要求,使得病历档案泄露后没有惩治力度不够,操作性较差。
3.3 加强医院的相关制度建设:要建立病历档案集中管理部门与人员,建立严格的查阅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批查阅程序。要教育利用者依法利用病历档案,与合理查阅的人员签订《阅览病历保密同意书》,做到病历档案资料不该看的坚决不看,不该说的一律不说,防范、制约医务人员在利用中因一些不良行为带来不必要麻烦。
3.4 建立信息化规范管理机制:要建立病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病历一旦进入系统,将进入严格的控制当中,任何查阅都需要严格的手续。现在一些医院建立了病历电子档案,采用病历卡的形式,患者需要密码才可以自行查阅病历情况,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随着人权意识的加强,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对于病历的保密工作将越来越健全,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从增强意识开始,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手段,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利。
篇7
笔者旨在分享本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实践的累积成果和切实体会,主要从工程组织、建设要点、未来发展方向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工程组织
从工程组织角度,我们认为支撑项目成功实施的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设定合理目标
上海健康信息网建设目标是在全市联网医疗机构范围内实现两个“任何”,即任何一位在市内联网医疗机构就诊过的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可以被任何一家联网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业务规范制约下通过医生工作站进行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治水平,减少医疗差错。同时,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严格有效的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集约高效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2.科学组织保障
上海健康信息网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工程指挥部,由上海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成立项目工作办公室,由上海医联中心和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骨干组成,办公室主任由医联中心主任和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担任。上述组织架构充分保障卫生相关各机构通畅的协调和组织管理。另外配套成立“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用结合。
3.明确分工定位
市与区分工明确,既有全市统一要求,同时鼓励区县创新。其中,市级平台为全市范围跨区县的健康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提供支撑,为市级卫生业务应用提供支撑,并实现市级卫生综合管理。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协同提供支撑服务;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以及与本区县以外的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协同提供支撑服务;市公卫平台为市级公共卫生机构之间以及与区县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协同提供支撑服务。
4.筹资投资方式
在上海市发改委、市财政、市经信委的指导下,本项目在投资分配上予以针对性的考虑。市级财政拨付的一部分金额通过资金转移支付的方式分配到相关试点区县和医院。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资金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定的补贴,较好地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可以带动相关试点区县、医院结合自身信息化需求进行配套投入,真正做到全市统一规范标准,因地制宜,兼顾个性,为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设要点
结合多年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实践,我们体会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基础和核心,重点实现汇聚整合、交换协同和数据服务三大类功能,以强有力支撑医疗服务业务流转及协同和管理决策。
1.汇聚整合
目前上海健康信息网已实现医联平台、17个区县平台及接入市级平台,并按照上海健康信息网市级平台数据接口标准完成了数据汇聚。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已覆盖全市600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并动态维护3000多万份健康档案。拥有国内最大区域卫生数据库,健康信息记录超50亿,每天增速1700万条。
市级平台以人为主线、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三维模型实现了健康信息的汇聚与整合,并提供健康数据质量控制。总结汇聚整合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两点:第一,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只有建立标准规范,明确采集整合的方式、机制、范围、内容等,才能保证项目接地气,可落地。第二,强调数据质量控制。上海健康信息网项目从启动以来,历经了一个从有数据、达到一定数量的健康信息汇聚、到达到一定高质量的健康信息汇聚的过程,我们一直对数据质量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目前已将数据质量情况作为区县及机构考核的重要部分。
2. 交换协同
交换协同主要包括区域医疗服务交换协同和公共卫生业务交换协同两大类。
区域医疗交换协同主要基于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提升本市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能力。此类交换协同,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后的医疗业务模式创新,因此在项目建设中,我们首先明确制定相应的业务规范并予以施行,同时确定管理机制与经济环节,即明确各级机构管理的职责定位和形成协同环节的费用补偿。实践证明,这是区域交换协同予以成功开展的关键。
公共卫生交换协同改变原有按病种管理的传统业务模式,作为助推公共卫生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支撑力,通过基于平台的业务驱动模式,实现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业务协同联动。市级平台健康相关信息按照属地化规则下推到各个区县平台使用;市级平台按照协同规则,通过市区两级平台实现健康相关信息及业务协同信息下推到各个区县平台使用;对于已建或正在建设的疾控、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业务系统进行支撑,一方面支撑市、区两级公卫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流转,另一方面提供诊疗相关信息推送到市级公卫系统,供其开展后续属地化管理业务。公共卫生交换协同完成对疾病病例或事件发现、报告、诊疗、随访、干预管理,真正实现了动态的全过程健康管理。
3. 数据服务
市级平台提供全市统一的数据服务,重点包括健康信息调阅服务、智能提示服务及安全隐私服务。
健康信息调阅服务和智能提示服务均结合不同的卫生业务场景需要、服务对象的不同关注点予以定制和设计。其中,健康信息调阅服务基于数据汇聚整合后形成的各类数据模型,提供科学合理并具有实用价值的健康信息展示;智能提示服务主要结合辅助医生诊疗、加强医疗行为监管等目标,基于居民健康特征信息库等行业核心知识库,提供科学合理、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提示信息。
安全隐私服务主要针对电子健康档案中关键隐私信息的保护。主要通过身份管理与认证、访问控制策略、数据安全策略、应用审计等服务实现对调阅、提示、协同、统计等各类应用服务的安全隐私管理。实际上数据利用和安全隐私是矛盾的,我们通过对不同业务环节不同层面的安全策略,建立患者授权机制和针对敏感的健康信息重点加密方式来平衡两者,一方面满足卫生专业人员与管理者对数据利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充分保证居民健康数据的隐私性。
未来发展方向
1. 建立符合本市实际的人口健康信息管理机制
2013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从国家层面对规范人口健康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共享利用,保障健康信息安全提供依据。本市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管理办法要求,研究制定《健康档案管理办法》,统一规范本市健康档案的外部环境建设以及内部机制建设。包括健康档案法律权属及法律效力、健康档案的隐私保护及其相关责任、健康档案日常管理及维护、健康档案管理的日常监管和考核、健康档案使用及调阅规则等方面,探索从工程实践层面实施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的科学合理模式。
2. 探索更广泛互通的跨区域互联
2011年申康开展《面向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项目》的课题,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探索研究异地就医服务模式,积累了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下一步将基于已有课题基础,探索在工程层面落地实现跨地的医疗协同,打通和建立长三角地区跨区域医疗协同的一体化模式。
3.开展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评,促平台规范化进程
开展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评,组织启动用于推动卫生行业信息标准应用的工程落地,持续深入提升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能力,助力本市卫生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
篇8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障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235-02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将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物流、人流、财流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因为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数字化发展的时代,从而使医院的诊疗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综合能力与竞争水平,从而将建设医院信息化设置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会对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
1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医疗事业的改革为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不仅是从整体上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也相对地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这其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医院的持续性发展[1]。
1)缺乏信息化专才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在医院的信息管理部门中,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很少部分是从医院的其他部门调过来的专业人员。大多数信息工作人员只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而对于医院的事务不太了解,知识背景比较单一。而医疗专业人员虽然对于医院事务了如指掌,但是对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却是一窍不通。所谓的信息化专才,就是指既能够了解医院的相关事务,又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科学的引进质量与数量并存的医院信息专才,才能有利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
2)信息安全问题
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安全问题。要想医院开启正常的工作模式,保证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和保密的工作极其重要。因为医院的这些信息数据中都包含着患者的个人以及健康隐私、药品及医疗设备的采购资料、医生用药量等信息资料,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会使患者因个人隐私泄漏造成诸多不便,还会导致医院无法正常运营[2]。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医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其中涉及的相关人员也没有签订信息安全方面的保证书与责任书;没有严格地按照国家标准对访问权限、密码管理与第三方访问控制等方面进行规范;不能及时地更新信息安全防护软件与安全保护设备;医院疏忽对于信息安全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导致了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不强。
3)系统规划是否完善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步实施的过程,但是由于多数的医院缺乏相关的经验,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会出现盲目投资、毫无科学性地建设、不能将医院的自身发展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甚至会将其他医院的信息系统直接生搬硬套。一味追求系统的先进性而忽视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结合,导致在新的项目出台后,就会发现从前的旧制度是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所以就会从头开始规划,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数据标准化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的医院信息标准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有待提高,因此没有将医院信息标准和编码进行统一化。不同医院使用的是不同厂商生产的信息体系,因此不同医院使用的信息编码也就不同。可是当医院之间开通了网络连接后,由于各个医院的信息格式各不相同,就无法使数据进行交换共享,信息也无法更好的得以应用,容易形成信息的“孤岛现象”。
5)经费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要想稳定长久的发展下去,不仅仅需要知识与技术上的支撑,还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辅助工具。但是当前的形势就是,很多家医院之所以信息化的建设举步艰难,就是因为缺乏资金[3]。现在很多医院的普遍做法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前期,给予大量资金进行规划,但是当信息化建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将投入的资金逐渐削减,严重地制约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可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长久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2 发展对策
2.1 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信息意识的思想觉悟
正确的思想观念对行为方式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医院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奠基石,对医院的信息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日益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的衡量标准。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大医院之间的竞争,信息化建设使医院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4]。作为管理者,加强对信息技能的掌握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制定符合医院发展的信息现代化决策方式。决策者制定信息现代化建设的相关规范,应该与医院的医疗行为、行政组织和后勤工作相结合,做到衔接无漏点,合理有序。最后,加强各个应用系统的有机结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实现细心现代化的合理有效建设,为医院的信息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保障。
2.2 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加强医院信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正确的发展战略对医院的信息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一,加强对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合理规划,要针对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具体的战略规划,使信息现代化建设具有具体性、合理性、规划性和竞争性的特点,符合时展潮流,从而实现信息的合理利用功效的最大化。第二,对信息现代化建设进行合理定位,这就要求信息建设与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相辅相成。医院本着以救治病人的声明为主要目标和宗旨,因此要考虑到病人在医院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紧紧地抓住病人这一核心点和出发点,满足病人的需求,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增强医院的服务意识,提高医院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第三,医院的信息现代化建设要与医院的科技水平相结合,信息科技水平在现代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如果没有良好的计算机科技水平、广泛而详实的信息资源,信息现代化建设进程则会处于滞后层面。因此,要加大对医院信息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投入,保证其建设的进程不断前进。
2.3 增强信息化建设的监管力度,杜绝医院信息泄露
为确保医院内患者的个人以及健康隐私、药品及医疗设备的采购资料、医生用药量等信息资料不会发生泄漏,应在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初期,设计出安全科学的信息化系统,并增强医院内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完成后,应测评体系是否安全,能否正常的投入到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对于医院现有的安全保护系统,应该进行加固防护,避免信息的泄漏[5]。另外,医院加强对信息安全保护制度的建设,制定出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并对工作人员实施信息安全责任制,定期对安全系统检查并更新,以增强信息安全系统的网络使用能力。建立科学稳定的信息安全运行制度,可确保医院信息体系稳定,增强数据资料的安全性。
2.4 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工作流程的规范化
严格、合理、有序的医院规章制度体系是医院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同样,信息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建立在医院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医院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工作流程的严谨化合理化、系统管理的全面化和系统应用的落实化为前提条件,将信息现代化建设合理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环节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输入和输出,因此,要进行这些处理流程,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完善、全面的制度体系,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和严谨化,以此来实现对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与医院信息现代化建设进程相符合。
2.5 加强素质教育,建设积极的文化氛围
现今社会是人才的教育,素质的教育,行业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因此加强人才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提高医院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自身的专业技能,建设信息现代化人才队伍,不仅要培养计算机知识技能强、实际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还要培养人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化程序进行系统规划、注重开发创新的能力,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有序的培训,并且建立完善业绩考核评估机制,加强信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医院信息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同时,创建积极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的氛围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文化氛围更会引导其上进。加强医院的文化信息化建设,引导正确的信息行为,形成积极的信息意识,并且树立正面的信息形象,传播正能量[6]。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并融入到信息化建设中,改变“以软件替代管理”的局面;加强医院的文化信息化建设,创办信息化海报,定期举行有关信息现代化的知识问答活动,以活泼生动的教育传播方式打造积极的信息文化氛围。
在当今社会中,为提高医院之间的竞争力,需要加强医院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医院的管理人员作为行政管理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应该在思想上意识到信息现代化建设对医院的行政管理有着积极影响,在制定相关的行政管理体制时,做到实事求是、务实创新,在行政管理上做到符合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浪潮,实现医院信息现代化的合理发展。加强医院对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教研教学活动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将信息进行优化处理整合,实现新时期下的资源共享,使医院朝着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增加行业之间的竞争力。虽然在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了很多的问题,而且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通过本文的阐述,了解了对于这些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会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很多的帮助,使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斌,杜方冬.医院信息化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1):516-520.
[2] 朱晓勃.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1):76-79.
[3] 王利辉,牛静丽.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外资,2013(24):113.
[4] 李杨,孟繁纯.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4(6):390-391.
篇9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医院财务;内部控制
医院财务管理是对资源的资金管理实现由资金进行控制的医院其他事务的管理,例如,通过财务管理对医院的医疗器械购进进行控制,对医院医护工作人员的聘任和选拔进行控制等。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实现了内部控制的作用,是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发展和研究的前沿。
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发展背景
(一)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医院已经完全建立了医院信息化办公,这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尤为明显。目前,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在新型财务管理软件的支持下,不仅能够实现医院财务各项工作的快速处理,还能够将财务工作与其他类型的管理工作联系起来,这为医院财务工作发挥其内部控制作用提供了基础。
(二)新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在最新的一轮医疗改革中,新会计制度明确提出要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性发展。即使对于已经深入改革的私立医院,新会计制度仍然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使财务会计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医院发展,医院有必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使财务工作能够切实发挥其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信息化管理下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
(一)财务信息质量使内部控制力度不足
作为已经深入进行改制的医院,使用信息化工作模式进行财务工作,其内部控制效果已经在医院管理和发展中有所展示,表现为医院财务工作的效率提高以及反应能力提高等。但是,目前医院不仅作为社会福利性组织存在,还作为盈利组织存在,要在信息化的市场经济中盈利,就必须拥有前瞻性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够确保对医院资金的合理化利用,这是现代医院经营中财务工作发挥其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要表现。然而,目前大多数医院的财务工作在财务信息质量上都存在问题,即便是财务结构良好的私立医院,也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财务工作方法作为指导,这使得财务工作本身对医院资金的利用能动性较小,因此减弱了财务工作的内部控制力度。
(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范围制约了财务内部控制的范围
收费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头戏,但是,人情费、漏收、私收等问题开始突出,这意味着信息化管理的范围必须扩大,即从财务部门扩大到其他部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管理链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很多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乏高素质的计算机管理人才,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相互独立,并没有实现院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私立医院的管理层十分固定,对医院享有绝对的领导权,因此缺乏科学、有效、严谨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不严谨,也没有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很多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三)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影响财务内部控制的发展
信息化管理下的医院财务工作,是将医院各部门中与财务有关的工作进行整体信息化管理而实现的,这也是财务工作发挥其内部控制作用的基础。但是,除了医院管理层和财务工作人员之外,大多数科室的领导者都是业界精英,都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却并不熟悉财务管理工作,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真正意义,有的认为仅仅采用计算机操作进行办公就是信息化,医院各科室的管理理念相对较为落后,并没有完全跟上信息化时展的步伐,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 在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强化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强化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策略。在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医院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其管理决策诞生和推行的速度都会变得更快,这需要有足够精确的会计信息作为基础,才不会致使财务工作出现方向性的失误。因此,作为财务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地去完善自身的职业能力;而医院管理层也应该根据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去招聘和任用具有更强财务信息处理能力的员工。
(二)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并实现关键点审计
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数据库,是使财务工作和医院各科室的管理工作联系起来的最根本措施。首先,应该保证医院财务部门与医院各科室的信息化管理行为能够到达同一终端,并汇入同一数据库参与财务统计;其次,财务内部审计应对医院各科室的经营目标和具体环境进行分析,对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内控进行总体的评价,梳理内控的信息流、资金流及汇总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功能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结合内部控制理论和信息系统控制理论,判断并识别出企业内控关键控制点,然后针对关键控制点采取相应审计措施。
(三)积极提高医院管理层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要在信息化管理的背景下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医院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的转变,改变不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将医院内部的发展战略、治理结构等按信息化规律进行调整。要做到这些,关键点在于医院各部门、各医疗科室的管理者要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这就意味着,医疗科室的管理者必须进行管理技能的学习,而不是单纯对医疗技术进行研究。如果医疗科室的管理者不能兼顾信息化管理,那么,医院应该采用双轨管理制度,将医疗技术管理与财务、人事管理区分开来,配备两名管理者分别担任不同的管理任务,以配合并促进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下的医院财务工作要想完全发挥其内部控制作用,除了在原有的改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数据,并切实提高医院管理层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医院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作用才能彻底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黄丽华.电网继电保护运行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
[1]程盈.对信息化管理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9).
[2]石金昌.如何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j].企业研究,2014(02).
篇10
关键词:商业健康险;医疗保障体系;医院管理
1国际经验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商业健康险是一个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原因,不同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巨大差异。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商业健康险为绝对支柱,其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都以私营体系为主导;与之相反,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则以政府基本医保为绝对支柱,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都以公立体系为主导。笔者曾在2016年赴德国进行专题考察时发现,在医疗和医保领域,如果说美国和中国目前的制度体系是私立和公立的两个典型代表,那么德国则是两者的平衡,或许对于中国医疗、医保的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
1.1德国医疗保障体系概览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口8230万,2015年gdp为3.36万亿美元,gdp增速1.4%。德国是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六的市场,2014年总保费收入达2546.44亿美元,占世界总份额的5.33%。2014年,德国保险市场保费规模1870亿欧元,其中健康险保费360亿欧元,占比约19%。德国实行社会强制性医疗保险(shi)和商业医疗保险(phi)相结合的双轨制度。政府针对所有工作人群(除去公务员体系和自由职业者以外)都有法定的健康保险缴纳义务,从公司工资中固定扣除,由参保人及其雇主联合承担。法定缴纳义务仅与收入水平挂钩,与承保风险无关。缴纳费率也会根据支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偿标准是在州一级由各个自主利益集团(例如医师协会)通过复杂的社会协商来决定。所有就业公民以及其他(如领取养老金)月收入低于4350欧元的居民和他们的家属都被免费覆盖入shi;政府公务员保险则由政府税收支付。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开始实行法定的长期护理险体系,要求除特定人群以外的所有工作人群都缴纳长期护理险。与此同时,政府也规定超过一定收入的人群有权选择纯市场化的商业健康险和商业护理险,为自己获取更高的保障。在德国,对有较高收入的年轻人来说phi更具有吸引力,因为phi保险可以以低廉的保费换取更广泛的保险服务,比如phi内可以涵盖使受保人员使用更好的设施或者涵盖一些牙科护理的附加费用。因此很多德国人选择用shi覆盖一些常规的或主要的健康保险,然后根据自身需求使用phi加以补充。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德国的商业健康险市场获得了稳步的发展,业务规模占总体保险市场的20%左右。德国商业性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护理保险三大类。
1.1.1商业医疗保险
2014年,商业医疗保险保费收入257.75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70.96%,覆盖人群约883.44万人。商业医疗保险是作为法定医疗保险并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在德国总体人口中,法定医疗保险覆盖人口89%,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1%。覆盖人群主要是收入超过一定标准的高收入人士、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商业医疗保险涵盖了住院和门诊的检查费、诊断费、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康复费、住院津贴、海外治疗和急救、牙科和眼科治疗,甚至健康体检和验光配镜等。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医疗保险,但参保客户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如可自行选择医院、提供牙科保障等。
1.1.2补充医疗保险
2014年,补充医疗保险保费收入77.66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21.38%,覆盖人群约2434.24万人。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减少国家和雇主责任,增加个人责任,个人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之后的负担主要包括:购买处方药费用、住院治疗时日支付费用、康复治疗日支付费用、医疗辅助设备费用、牙科费用等。因此,德国约26%的人既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又投保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主要是为法定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既有终生保障的产品,也有短期保障的产品,能提供单间病床、镶牙、选择性治疗方法、心理疾病的治疗等。从险种来看,可分为门诊补贴、非急需医院服务补贴、牙科补贴、按日疾病补偿金等。
1.1.3商业护理保险
2014年,商业护理保险保费收入20.13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5.54%,覆盖人群约947.27万人。德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并遵循“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医疗保险和法定护理保险的覆盖面超过总人口的90%,所有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必须同时购买商业护理保险。另外,约76万人在法定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又购买补充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护理保险,还包含支付更高比例或全部的私人护理费用、更高的家庭护理费用、更高的住院费用等保障。
1.2德国医疗保险管理主体及运作机制
在德国,政府的法定保险体系由不同的法定医疗保险基金负责运作和管理,全国有上百支类似基金。这些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相对独立运营,同时国家层面建立一定的统筹体系。政府作为监管者并不直接负责基金的运作,其作用体现在框架设计、合同关系设计和指导建立联合管理体系。联邦联合委员会(jointfederalcommittee)是最高的决策机构,该机构成员不仅包括各个层级的医疗保险基金,还包括医院、医生、药房等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通过建立联合自制的体系,该委员会负责建立临床指南,对新的治疗技术进行审批以及确定不同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通过联合自制的制度设计和各保险基金的相对独立市场化运作,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医疗赔付成本,更有助于提升医疗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效率。同时,这些基础体系的建设也为商业健康险体系的运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商业健康保险领域,德国《保险监督法》规定,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和健康保险必须分业经营。专业健康险公司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经营健康保险。除去大型保险集团下的商业健康险公司,多数商业健康险公司独立运作。即使隶属于大型保险集团,商业健康险公司也完全独立运作。在德国,健康保险公司包括两种法律形式:股份制保险公司和互助制保险公司。德国有50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其中股份制31家,互助制19家;前五大德国商业健康险公司占有超过50%市场份额。商业健康保险与法定医疗保险按照法律规定各有自己的领地,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补充,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客观存在,主要在于法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范围有个交叉地带,根据法律规定,高收入雇员可以选择加入商业健康保险,也可以选择法定医疗保险,因此,高收入雇员成了两者共同争取的目标。因此,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者也建立了相对市场化的体系,以吸引客户。例如德国big是一家法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他们也非常重视客户体验,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为特定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来提升吸引力并实现更优的财务表现,在探索数字化潜力方面也付出了积极的努力。
1.3德国医疗服务体系
在医疗服务的供给端,德国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是以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2014年,德国医院数量接近2000家,其中公立医院和慈善机制运营的医院数量占比接近65%,私立医院的占比约为35%;从床位数来看,私立医院占比为18%左右。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中,私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都显著提升,1992年,私立医院的数量占比仅有15%,而在2014年已经上升至35%;与此相对应,公立医院的数量在这20年间大幅缩减。从医保基金的用途来看,在政府医保基金中,35%用于公立医院,医生和牙医分别占比为17%和7%,药品占比为17%,其余用于其他医疗服务机构(例如急救中心等)。德国目前有三大私立医疗集团,分别是:fresenius、asklepios和sana。其中fresenius从2005年开始进入医院业务领域,先后通过若干收购成为德国目前最大的私立医疗服务集团。2015年收入约为56亿欧元。商业性医疗保险是私立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支付来源。在德国,即使是公立医院,也可以建立专门的业务体系,为商业健康险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优质医疗服务的供给与商业健康险业务构成了完整的闭环,使得商业健康险体系得以运转。
1.4德国医疗保障体系借鉴意义
从德国医疗体系来看,目前无论是在支付端还是在服务端都形成了较为均衡的格局:支付端以政府医保体系为主导,以商业保险为有机补充;服务端以公立医疗机构(包括慈善机制运行)为主导,以私立医疗机构为有机补充。同时,无论是政府医保基金和商业医保基金,还是公立医疗体系和私立医疗体系之间,不仅有机补充,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这也促进了两个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机运行,也催生了商业健康保险产业和私立医疗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2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发展前景
2.1我国医疗保障及服务体系现状
与德国等发达市场的体系相比,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呈现出以下三个典型特征:第一,绝对公立主导的格局。从医疗保障体系来看,政府医保基金占据了总体医疗费用总支出的绝对主导,商业性健康保险占总体医疗费用总支出的比例不足2%;从医疗服务体系来看,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主导,私立医疗机构无论是数量和床位数占比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且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第二,参与主体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机制不足。在德国,即使是政府医保基金的管理者也采用独立公司化管理和运作的模式,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与之相对应,我国的政府医保基金完全以政府为管理主体,运作机制行政化。尽管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管理医保基金,但是总体的运作机制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第三,商业化保险和私立医疗机构发展严重滞后。从商业保险市场来看,我国目前的专业化健康险公司数量有限,而且业务规模很小,在整个保险体系中的作用很小。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传统意识转变难,老百姓习惯了几十年的公费医疗,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大家普遍接受需要自己付费的商业性保险;二是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几乎观察不到医院、患者的行为,导致我国健康保险在开发、推广和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三是患者就医行为的随意性,使得商业健康保险费用无限上涨,多年亏损状态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四是医保改革迟缓,政策落地的执行力度较弱以及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商业健康险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医疗服务市场来看,私立医疗机构普遍规模偏小、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在整个医疗服务供给中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伴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和支付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差异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上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服务需求与有限的优质医疗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缺乏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支付体系的支持,仅仅依靠病人自付并非可持续的筹资来源渠道。可以说,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下,商业性健康险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整个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的约束性因素。
2.2商业健康保险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凸显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健康险专业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从国内来看,健康保险市场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保持年均2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410.5亿元,同比增长51.9%,全国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商业性健康险市场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的政策支持,尽管国家已经推出了税优政策,但是在实际推行中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性不高,政策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商业性保险机构也需要提高健康险业务的专业化能力。相比传统的寿险等保险产品,健康险定价基础更为复杂,道德风险更为突出,风险测算难度更高,产品开发、精算定价、经营模式、核保理赔、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与一般寿险、财产险都有很大不同,唯有专业化才能保证稳健经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各类市场化机构的努力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来的5~10年内,商业健康险市场将获得飞速的发展,这也将为私立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筹资来源,推动私立医疗服务运营机构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变化将深刻改变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行机制,带来巨大的机会和行业变革。
3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对于现代医院管理的挑战
从发达国家医疗保险发展经验来看,在保险、医院、患者的“铁三角”模型中,作为支付方的医疗保险运营主体与作为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院之间,存在天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而且前者往往在双方彼此的较量中处于强势地位。在我国目前的医保体系下,政府医保基金是主要的支付方,伴随着医保基金压力的持续提升,医保控费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主题。医保控费力度的加强已经给不少医院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对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和国家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支付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医疗卫生筹资中,居民自费比例将逐渐下降,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比例快速上升,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买方影响力将逐渐提高,医疗机构竞相与保险经办机构合作将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满足保险支付方的管理需求。具体而言:
3.1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管理
商业健康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医疗保险方可以有效影响并控制医疗行为,从而达到合理控制医疗支出和赔付成本,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我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面临的一大障碍就在于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有效控制医疗行为,进而无法控制合理的赔付,导致商业健康险机构“做的越多、亏的越多”。未来商业保险的发展,必然要求商业保险机构具备控制和影响医疗行为的能力。目前,商业保险机构正在基于政府医保经办业务逐渐培养和提升医保控费的能力,未来无论是政府医保经办方还是独立的商业保险运营方必然将控费作为首要任务,并且逐渐将控费延伸至医生和医疗行为本身,这要求医院建立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管理机制。
3.2更高水平的医院精细化管理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除了要求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外,随着保险产品和ag尊龙app的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医院将面临更大的成本管理压力,通过服务项目管控、医疗流程改进、运营绩效优化来降低服务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在成本控制、精细化运营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努力,但是这些距离可以对接商业健康保险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将要求更加精细化的医院成本核算和医院绩效管理。这也会对医院的运行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
3.3更加严格的医师资质管理
出于保险控费和医院运营管理的需要,医疗费用的给付将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和结果质量(包括危急重症诊疗和长期健康管理),这就要求医师诊疗手段更精准有效,传统粗放式诊疗方式必然会因医疗成本的上升而被抛弃。所以,在保险支付的杠杆作用影响下,医院只有通过更加严格的医师资质管理,确保医师具有符合要求的能力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医疗服务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4更现代化的医院信息化管理
- 上一篇:
- 下一篇:
精品范文
10私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