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发展趋势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25 17:35:12
科教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90年全国又有8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
科教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趋势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三、传承与创新: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正在经历一个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传承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呈现的又一重要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发展的初期,十分注重学科的传承。这种传承,首先,体现为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传承。通过总结、概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揭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创立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次,体现为对成熟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的凝练与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参照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依据和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提供重要的依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依然要注重学科传承,但更要注重学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固然要注重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经验,但不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上;固然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但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的探索、建设与发展;固然要继续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更要注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在探索创新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科教发展趋势篇3
摘 要 从学科论的视角,系统梳理、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学科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指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一门兼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根据今后我国体育发展的整体战略与未来各学科的总体发展方向,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训练 学科 性质 发展趋势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1997年的《学科与专业目录》中,体育学分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尽管四个二级学科是并列的关系,但综合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属性等几方面特点看,它们还是有性质和层次差别的。除体育教育训练学外的三个二级学科,要么是其它成熟学科在体育学的渗透和深入,要么是运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体育实践中的问题。都不是体育学所专有的、独立的本源性学科。
(一)体育教育训练学属于综合性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就更接近于教育学的属性。但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因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不同于教学论和教育学,它不仅研究教学和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它还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的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问题,而技战术问题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属性:一方面,体育教育训练学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美学等学科关于运动与人的关系的理论成果运用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践,具有应用研究的特点,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还是一门具有明确指向和目的的学科,因此,它无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还把揭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比如运动训练的周期理论、板块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就是一种基础性研究。
(三)应用技术研究
如前所述,体育教育训练学把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规律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属于技术学科范畴,在钱学森科学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属于第四层次――工程技术(应用技术)。
运动是体育的核心和手段,运动项目是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体育教育训练学以运动项目为逻辑起点,以各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以及教学、训练规律为对象,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它也是兼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
自从我国经历了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后,国家与民众已经对我国现有的运动员培养机制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方针。这种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的核心就是运动员培养方式与机制的改变。世界头号体育强国的美国在其北京奥运奖牌获得者多数为在校的大学生。这种以高校孵育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种国家调整竞技体育的战略方针下,就要求高校的一些学科要为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服务与帮助,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服务功能产生了转变。以往,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主要是为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教学训练人员进行设置与安排。而随着高校孵育高水平运动员战略的开展,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将辅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
(二)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性
“作为一种世界潮流趋势与科技进步的重要变现形式,学科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未来的综合化发展是由体育教育训练本学科的内容体系与时展所共同决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以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生物学、化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体系。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是更是一门文理共存学科。其包含内容之广泛,是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比拟的。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积极的与国际相接轨的今天,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势必会扩大其涵盖的领域,使其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三)体育教育训练学科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时代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对其内部与外部学科进行不断的综合来完善自身的体系。但是在综合的过程中,也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因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非常的年轻,其中许多内容都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如果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突出自身的体色来保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那么很容易面临被其他学科蚕食的危险。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独立性应该立足于本学科特有的体力运动形式上。因为任何一种科学中都没有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研究对象进行的。在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方面,要以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为母体,其他外部学科来为母体服务,明确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为体育服务,而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
科教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 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 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 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 统计教育的改革
2.1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 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 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 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科教发展趋势篇5
论文关键词:军事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现状,趋势
一、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技术学是从最初的视听教育和影视教育演变发展而来,军事教育技术发达国家,如美、俄、德、印等国,在长期的军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中,依据军事教育技术发展规律和本国的实际条件下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既符合普遍规律又反映本国实际的学科建设模式。美国是发祥地、前沿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经过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等几个阶段,直至20世纪末提出的e-education,e-learning。但美军并没有明确提出军事教育技术这一概念, 美军优化军事训练的多数技术是按照“先军后民”的思路来发展的,其专业性和军事特色都非常明显,教育技术在军队也有应用,但多集中在军队院校教育领域。因此, 美军军事术语中没有“milit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或 “militar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一词,而只有“military training technology”一词,直译为军事训练技术,其专门的军事训练技 术 网 站 (http://www.military -training -technology.com)[1],主要倾向于介绍军事训练领域中尖端的模拟仿真技术。美军将“斯巴达军事教育技术模式”与“雅典军事教育技术模式”创造性和结合而形成的院校、部队相结合的军事教育技术模式;俄军则实行基础专业贯通、指挥技术结合的军事教育技术模式;这些模式都以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以战争需求为基本着眼点,以信息网络和大数据为关键进行军事教育和学科建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从1983年开始创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从对媒体研究角度来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以幻灯、投影、电影、广播等媒体为研究阶段;再至90年代初,以电视、录像为研究方向;之后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研究阶段。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地方高校已设立60多个教育技术硕士点、5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部级重点学科,师范类院校90%以上组建了教育技术系,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
军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已有近20年发展历史。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初步发展阶段,电化教育初见成效、电教设备初具规模、电教教材制作逐渐正规;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为全面建设,协调发展阶段,在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8年实施正规化学历教育;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为深化应用和改革发展阶段,在部队和院校的应用全面推开,1992年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招收第一批电化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军事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创新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进行了教育技术设备的数字化建设,加强了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广多媒体网络教学,启动远程教育试点。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开始与地方联合培养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学科建设进入普及发展新时期。2001 年 10 月,总部举办了全军教育技术管理干部集训,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现由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转变,由一般教育技术向军事教育技术转变”的发展思路,指明了军队教育技术工作发展的方向,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军事教育技术”这一专有名词,并明确提出要在未来军事学学科体系中的军事训练学一级学科下,构建“军事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的要求,成为军事教育技术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和转折点。此后,军事教育技术工作者完成了 “军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等重大理论课题,出版了《军事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技术学教程》等系列专业教材,初步构建了军事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2003 年,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首次招收军事教育技术方向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军军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军事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一个重要方向,军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军事教育技术逐步成为军事教育训练主体的一部分。
二、发展趋势
军事教育技术已经从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发展成为基本手段,成为军事训练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军事训练创新中发挥了积极有效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军事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方向必须与部队建设实际需要紧密联系,把提高军事教育训练的水平和质量、为部队提高战斗力服务为现实目标。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1)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如定义域范畴、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绩效技术与应用等;(2)教育信息管理,包括政策与法规标准、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规律等;(3)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教育应用研究;(4)网络化技术应用;(5)教育训练媒体开发与应用等。
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军事训练的复杂度急剧增大, 借助科学技术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益,科技兴训,科技练兵,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全军上下的共识。 部队训练对技术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客观上要求军事教育技术必须由院校教育领域向部队训练领域深入拓展[3]。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军队教育技术工作者逐步意识到,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作为军事教育技术的作用对象,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部队训练活动的对抗性、协作性、强制性等特点非常鲜明, 相应地使得军事教育技术在部队训练中的应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结束语
在当前我军大力推进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形势下, 军事教育技术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重心适时转向部队训练领域,军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将努力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中的军事教育技术保障的特点和规律,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将得到广泛应用,训练信息网络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大数据运用将更加普及、信息系统研发和训练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和运行管理将得到规范和加强,学科信息化建设水平将得到层进式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乐,袁艺.对“军事教育技术”名称的思考和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0,5(205):29-32.
[2] 张红,肖卫东等.对后勤指挥学院军事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探讨[j].后勤指挥学院学报,2007,3(92):90-93.
科教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1-02
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是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支持和推动的作用。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档案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强调了档案学教育改革对于档案学适应新背景、新形势的必要性,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档案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从2004年至今,全国三十多所档案高等教育院校相继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黑龙江大学档案专业本科教学为例,对其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寻档案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改革变化着。笔者对2007年以来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以揭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现状。
2007级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17门,具体包括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学概论、中国档案事业史、办公自动化、管理学原理、信息学概论、外国档案管理、档案微机管理、档案法规、信息管理、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实验课程实习(专业);专业选修课22门,具体包括古代汉语、科技信息检索、中国政治制度史(古、近、现代)、社科文献检索、人力资源管理、东北地方史、管理心理学、专业外语、人事档案管理、档案应用软件介绍、特种档案管理、科技情报工作、秘书学、档案行政管理、书法、社会学概论、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历史文献学、方志学、文物鉴赏、档案价值研究、cad文件管理。2008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信息管理和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秘书学、vb程序设计;专业选修课25门,删掉了东北地方史等一些史类课程,增加了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网站建设等信息技术类课程。2009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办公自动化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科技信息检索,专业选修课25门,稍作调整。2010年以后沿用2009版教学计划。
通过分析,可将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建设现状概括为几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稳定性较强
2007年以来虽然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内容稍有调整,但是专业必修课的门数始终保持在17门,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由2007级的22门增加到2008级的25门,并一直延续至2012级。这说明,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比较强的,这种稳定性对档案人才的培养是有益的。
(二)实验课程、实习(专业)有特色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使其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使其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验课和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以来每一届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实验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相匹配开设的,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且各大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们实习的基地。专业实习成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最有特色也最为出众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教学课程改革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必经过程。只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是课程改革应当遵循的总体原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档案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档案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并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的目的。
(一)厚基础
“厚基础”即指档案学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档案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门类齐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档案学专业,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宽口径
“宽口径”就是要以档案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多个方向发展为辅。1998年,我国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与合并时,将原隶属于历史学的档案学专业划归到管理学名下,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并列[1]。档案学隶属于管理学,而且又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并列的情况出现后,档案学势必会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产生融合。与此同时,随着图情档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促进传统档案学理论向更广阔的方面扩展,而且也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是促使档案学教育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演进和发展,从而为培养“宽口径”人才提供了可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档案对历史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档案学专业曾经隶属于历史学,从这两点来看,不能因为档案学专业如今学科属性的改变而放弃与历史学的密切联系。因此,课程体系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类课程需要保留下来。
(三)强能力
实践性强是档案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属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其重要,因此,实践教学应担负起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中流砥柱的重任[2]。所以说,档案学本科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课程调动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作用。
三、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改革正是实现变化的有效途径。目前,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问题。而问题的出现,恰恰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预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趋势的过程中,要时刻铭记和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一)基础理论课程改革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调整,即档案学专业,成为管理学门类下“图书档案类”二级类下的专业。这次专业调整顺应了国际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适应了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对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既然档案学已划入管理学门下,那么档案专业课程的设置势必要增加管理学方面的课程。而且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丰富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目的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这恰恰成为改变传统档案观的基础[4]。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学专业课程中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未能满足培养学生管理思维、管理能力的需要,建议增设此类课程。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作用,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政府将成为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实现场所,电子政务是实现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今后档案学发展的方向,亦是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的背景,对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以及计算机编程、网络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应逐步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此外,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发挥与相关学科融合渗透的优势,在选修课方面增加一些例如档案行政管理学、档案社会学, 档案目录学、档案经济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心理学、档案美学等分支学科的课程,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贮备。
(二)实践课程改革
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管理型实践型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从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实验课程和实习的课时如果能更多一些,从学校课堂、实验室、社会三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锻炼,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将更容易实现。
(三)打造专业特色
黑龙江省档案馆因大量清朝满文档案而闻名全国,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的专业特色可以依托于此。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可与黑龙江满语研究所合作,设置偏重满文历史文献开发方向,增设例如清史、档案文献编纂学、历史文献学等课程以辅助满文档案的整理与开发;也可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建立合作关系,翻译整理满文档案。这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打造,有利于传承满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更有利于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4,(2).
[2]陈辉,于元元.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研究――以档案学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科教发展趋势篇7
>> 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探析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高等教育职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浅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趋势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研究 探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英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改革趋势 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试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化趋势 西部民办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的发展与趋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财政发展趋势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12-20.
[2]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3]周满生编译.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向[j].教育研究,2007,(11).
[4]韩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论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6]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科教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课改视域;高校体育;发展探索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愈加重视,高校的体育学科也在进行课程改革。在课改视域下,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高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必要对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进行探索,全面了解和认识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对这一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从这一角度为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意见。
1.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趋势分析
高校的体育学科建的理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建设科学完善的高效体育学科适宜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出发点是完备的理论,以保证基础性学科教育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完善的体育学科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对他们认识世界等活动产生积极地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充分发挥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理论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全方位发展。并界和西方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中西方的理论进行完美结合,共同为高校体育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科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的频繁快捷。这一特点反应在高校体育的课堂之上,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正在日益凸显。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只有是,发挥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形成健康的体育观念。从而健康发展高校的体育学科,构建科学的体育学科体系,促进高校体育水平以及高校综合水平的提升。
另外,从全民健身的角度来说,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健身积极性,把高校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向积极主动的新型学习模式转变。让学生由被动的锻炼转变为主动地锻炼,从而增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强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健康的体魄。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角度出发,探索课改视域下的高效体育学科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发现体育的魅力,并养成科学的体育观。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益处。
2.课改视域下高效体育学科的价值发展趋势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对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和探索,只有体现出正确的发展趋势,才能够创建出具有竞争力,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发展需要的学科。体育学科的发展也不例外。为了提高高校体育学科的综合实力,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高校的体育学科发展必须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念的构建。高校的体育教学需要从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以保证高效的学科发展能够获得良好的效益,并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同时,注重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当中,形成科学的体育发展理念。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首先是社会效益方面的趋势。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是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方向之一。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学砖面成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的需要。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该校体育学科体系,存进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的提高需要一个完善的发展机制,来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需要。从获得社会效益的价值取向来看,高校体育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其必然趋势,这样才能够推动体育事业继续进步。
其次是经济效益方面的趋势。从这个角度出发,需要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建合理的体育课程模式。体育经济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将体育与经济相融合,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以全面提高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经济效益。高校的体育教师要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有所了解,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充分发挥体育资源的作用,实现各种体育资源的价值。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产品是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当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其中体育产品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因为健康的体育产品们能够为体育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需要。另外,需要从费用、预算、消费剩余等方面,对体育产品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以体现其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是高校体育学科价值发展的必然趋势。
3.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之一。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高校的体育课程不断改革,体育建设渐趋科学化、合理化,体育学科的体系逐渐完善。体育学科的健康发展逐渐促进高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课改视域下,高校的体育学科发展符合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发展要求,也符合体育学科自身发展完善、增强学科建设的需要。因此,对高校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把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知识的建设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学生的体育情况处罚,将体育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坚持体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效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为他们提供符合身体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对于高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学科建设也不能松懈,确保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体育理论与体育时间的结合,能够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以理论为指导,促进实践的发展,从而全面如提高体育学科的发展水平。进而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发展,目前的高效体育学科建设已经逐步进入到了成熟的阶段。但是,体育学科的继续发展,仍需要与当下的新形势相结合,不断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和发展理念,加强体育教学成果的转化,将学科建设与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要相结合。在体育理论的发展方面,要坚持时间检验的原则,与当下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认识到体育的学科价值,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健身观念。
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学科建设需要以科学建设为原则,不断优化学科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对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进行监督,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当下,体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符合体育学科发展的要求,并满足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要考虑到对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和节约。
小结
综上所述,在课改的视域下,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未来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高校需要把握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快体育学科的建设,以成分体现其价值。以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带动学生素质的提高和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杨剑. 高校体育改革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j]. 当代体育科技,2015,11(11):115 117.
[2]黄煌,江蔚苇. 美洲体育课改项目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试行效果探析[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04):72-76.
[3]陈梁.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4,07(33):88 90.
科教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发展趋势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小学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个问题虽然很表面化,但值得我们深思,不仅是增长学生知识,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的知识带入课堂,转变课堂模式,从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新课改的小学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融入每一节课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敢于同老师一起交流、一起沟通,达到教学目的。
二、小学数学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学习材料实用性
学以致用是我们平时在生活学习中着重强调的,小学生学习数学,为的就是长大后能适应社会,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小学数学课本总是有很多的颜色,为的就是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方便有效地区分重难点,而且数学教科书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知道我们的数学教育不能远离生活,甚至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要联系现实情况,这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精髓。小学数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是要吸引学生,向有效课堂迈进,这要求老师尽量做到把实际情境融入小学数学数学中,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书本与练习题配合使用,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2.运用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教育方面,也应该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小学数学是比较偏向理性的知识,遇到重难点时学生往往难以解决,这时就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在课上可以用课件展示该课的知识,将重难点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或者独立于一张幻灯片,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加强记忆。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对抽象的知识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科技水平来说是很容易实现的,教师应多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未来发展趋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向45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学生的能力培养依靠的是每次的数学课程以及课下对知识的解答,教师应该注重观察学生的解}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小学生总是对新奇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在遇到问题时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注重把一些实际化的知识带入课堂,加以引导,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增强其实践能力,对自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教师加强引导
数学能力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数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的疑难,也能更好地融入生活中。在数学教育未来发展更好的趋势下,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备课,找寻适当的生活实例充分吸引学生兴趣,让小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不仅要顺应新课改的背景,更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识的生活化。
三、结合实际综合发展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大计,教育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学科都发生了变化,小学数学也只有结合实际综合发展,才能更加有特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我们当今都在提倡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懂得如何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框架,而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让这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生活化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好的同时生活好,值得提倡。
小学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注重育人为本,更多的是将知识生活化,把实际的情境带入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才是教育的关键,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分清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生活化教育是值得提倡的,所以应该注重把生活与数学相结合,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适应时代背景的,是与实际相结合的,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
科教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德育工作者;思维;预见力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86-04
预见力是对事物发展趋势或未来走向作出正确推测和判断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复杂多变、动态发展的社会现实和人的思想,德育工作者应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面向未来,既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既实事求是又高瞻远瞩,凭借所掌握的情况和所处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事物的思维预见力,敏锐地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新动态,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问题作出科学预测,对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作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判断,学会从现实事物的发展规律中把握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取得德育工作的主动权,进行超前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增强德育工作者思维预见力的必然性
(一)德育工作要“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过:在农业社会阶段,在时间观念上人们习惯于面向过去,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是注意现在,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是将来。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使社会迅速向信息化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部门、新的生产组合方式层出不穷,它们将导致社会产业结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空前变化,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变化趋势和方向。冷战结束,东西方矛盾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曲折发展;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变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都将影响人们的命运和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变化趋势和方向。因为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必然促使上层建筑发生相应变化,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想方式由于受到多侧面、多方位、多角度的冲击,也会不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德育工作要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现代化人才服务,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服务、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就必须实现“三个面向”。 早在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曾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德育工作者如果不面向未来,不能正确预见和把握时展的趋势、方向和要求,不能预见和把握人的思想变化的根本趋势和最终方向,就不能正确分析人们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不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回答和阐释思想政治问题,不能超前引导人的思想朝着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这就难以开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德育工作的主动引导性和预防性的要求
德育的对象是人,针对的是复杂多变的人的思想。人的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大多是以前问题的堆积,人们往往习惯在问题达到危机阶段才开始注意。这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会错过最佳解决时机。如果德育工作者有较强的思维预见力,面向未来,真正是“吃着嘴里的,拿着手里的,看着锅里的”,能够预见人的思想发展趋势,把握人的思想活动,及时抓住动向,特别是针对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倾向进行预测和超前教育,因势利导,从认识上先解决问题,帮助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自觉抵制和克服错误思想的影响,用正确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到前头,使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消灭于萌芽状态,从而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消极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可以为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争取德育工作的主动性。这种主动引导、积极预防的超前教育、事前教育比事后诸葛亮、亡羊补牢、追查责任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教育有效得多,能够有效减少陷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盲目被动局面。古人云:“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所以,德育工作者对人的思想进行疏通、教育,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善于了解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趋势和方向,既实事求是,又开拓创新、推陈出新,不断拔高自己,培养自己远见卓识的综合思维预测能力。
(三)德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
社会现象和人的思想问题虽然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多样性,但社会问题和人的思想问题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形态,出现一些苗头。为了使德育工作具有主动性,德育工作者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增强思维素质,培养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思维预见力,凭借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性和内外基本条件的正确把握,敏锐地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新动态,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预先或事先对事物进行推想或估计,从而正确揭示和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某种态势、某种结局的必将出现。德育工作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社会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当前和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有的素质和人才培养的标准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人才的成长和思想的变化最终是由社会的影响决定的。由于社会发展有前进的基本趋势和倒退的种种暂时性趋势,有进步力量和落后、反动力量,存在着促进人进步和成长的种种有利因素和阻碍人进步和成长的种种不利因素,而且这些趋势、力量、条件的变化往往是扑朔迷离、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特别是在国内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在曲折和困难中探索前进,形形的腐朽、错误思想和行为泛滥,加之国家形势发生巨变,突发事件迭起,利益冲突和矛盾较为普遍。德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认清形势和社会发展方向,减少对社会的误解、敌对、仇恨,树立正确、进步的科学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坚定正确信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教育者如果对世界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思想观念发展的主流和各种思潮的命运没有预见性;对未来人才应有的素质要求和培养标准没有预见性,必将陷入盲目、被动地位,从而难于胜任这一重任。
二、德育工作者思维预见力的培养对策
(一)明确使命,增强忧患意识
德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对其思维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左传》上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忧患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认知方式。德育工作者明确自己的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带着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去观察世界,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能够对现实进行清醒、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对未来趋势作出科学、合理的洞察和预见。
(二)拓宽视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曾指出: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是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的,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德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思维预见力,应该以战略家的素质要求自己,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努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优良的智能结构、完整的素质结构,这样才能用战略家似的高瞻远瞩的眼光,较准确地把握全局和战略性问题,做好超前性、预见性和针对性的准备。
1.加强理论修养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但是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2]2000年6月9日,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有宏观驾驭能力,应加强理论修养,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和运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从理论高度把握事物的规律和趋势。
2.优化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和观念指导下把握思维对象的角度、程序和方法。思维方式的差异将导致思维结果的不同。德育工作者增强思维预见力,要转变思维方式,不断拓宽思维空间,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项思维,变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止思维为动态思维。
第一,培养三种眼光。要有深厚的历史眼光,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从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设想,愈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愈能看清时代潮流的走向;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于国际国内的大环境思考问题,正确把握时展的要求;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第二,培养战略性思维。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德育工作者要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实践上要有全局性的前瞻意识,应培养战略性思维,树立全局观念、长远观念,善于从客观事物全局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全局的高度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宏观的、前瞻性的思考。为此,一是需要培养系统性思维方式,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思考,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客观对象,从矛盾的总体上把握事物;二是需要培养开放性思维方式,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树立全面和开放性意识,使思维始终保持相应的开放深度和力度,多视角、全方位、多路径地看问题,增加认识问题的角度、拓宽认识问题的广度、拓展认识问题的深度;三是需要培养动态思维方式,变静止思维为动态思维,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四是需要培养立体思维方式,改变平面的线性思维方式,用立体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既看到事物的内在实质,又联系事物的发展脉络,看到事物和现象的渊源和趋势。
3.拓宽知识面
德育工作者要增强思维预见力,一定要加强学习,坚持多学习、常学习和长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让自己尽可能多地拥有一些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自然科学、法律、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视野就可能越开阔,越有利于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二是学习科学方法。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和手段,预测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等。三是多路径地全面学习。不仅向书本学习、向师长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晚辈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
(三)崇尚实践,加强调查研究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是人们获得正确认识和思想观念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对人的认识产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的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德育工作者要增强思维预见力,就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想问题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等研究活动,对得到的感性认识进行科学筛选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析,从而提炼、概括出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认识。这样才有可能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变化规律和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从而把握工作对象思想变化的趋势,预测他们的思想行为,掌握德育工作的主动权,把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和趋势
“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本领建立在对事物特点、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和趋势,德育工作就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而德育工作者要增强思维预见力,学习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拓宽预见背景,加强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深入研究,重点增强自己把握事物规律性和趋势的能力。
1.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国内外社会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的预见力,特别是对基本趋势的预见力
由于社会客观环境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及矛盾的诸多方面的对立统一,这使社会的发展不只存在着一种可能性,而是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多种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进行逻辑分析,预见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当某种趋势转化为现实时,能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当今国际国内新旧矛盾交织,世界力量不断对比、分化和改组,世界格局多极化。在东西方社会都正处于变革调整的复杂形势下,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揭示各种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拨开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国内、国际社会迷雾,认识并预见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表现和必然趋势及中国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2.增强对当代科技、经济发展给社会结构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造成的影响的预见力
当今信息化的科技竞争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地区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涌现。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当代科技、经济发展动态的认识和理解,善于从中预测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趋势,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择业、竞争、生活中得到超前性的引导和指导,从而增加各方面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增强对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的预见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德、学、才、识、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性人才。德育工作者要增强对人才、对教育发展动态的了解,善于及时了解各类专业人才的最新教育培养目标和标准,及时了解最新教育信息,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引导教育对象按未来需要的标准培养和塑造适应未来现代化剧烈竞争的各种素质。
4.增强对各种社会思潮发展趋势和社会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发展主要趋势的预见力,包括对可能出现的某些曲折的预见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致使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进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带来双重影响,造成价值观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德育工作者应增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识,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想观念的比较研究,用正确方法进行分析,对教育对象加以引导。
5.增强对青年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预见
青年学生思想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的可能。德育工作者对青年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预见要分清必然与偶然,在遵循必然、促进必然性的条件下,通过主观的努力,创造条件改变、抑制、阻止坏的偶然性思想和行为的发生。
6.增强人们对未来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预见力
未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人们通过努力,希求将来所达到的结果。德育工作者应善于既立足现实,又放眼未来,使现实的教育工作处于正确的思想指导下。
7.增强对青年学生实现目标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可能出现的偏离目标的误差的预见力
青年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由于困难、磨难的存在,致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对于那些对目标实现有致命影响的错误和偏差,德育工作者要善于预见并帮助青年学生分析,并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应对。
(五)未雨绸缪,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和方法的前置性研究和储备
思想是存在的反映。如果对于引起人们思想和行为新变化的各种因素一无所知,对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矛盾、新困惑素手无策,德育工作就难以入耳、入脑、入心。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人的思想问题能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为了有备而育,及时抓住现象背后的教育机会,从源头上杜绝问题发生的可能,有效地进行疏导,德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策略和方法的前置性研究和储备,学会观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受教育者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尽可能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针对性的有效策略、方法和措施。
总之,德育工作者要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提高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能力,必须转变视角和观念,培养和增强自己的思维预见力,善于透过复杂多样的表面现象,正确揭示和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态势、具体实践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及实践结果,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面向世界和未来;既实事求是,又高瞻远瞩,培养远见卓识,做好超前性、预见性和针对性的准备,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28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285.
[3] 沈绍明.论预见性思维的本质、特点及作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4] 陈玉琨,赵永年.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1.
[5] 方环非,滕永春,叶春明,陈敬良. 决策者的预见性思维及其培养 [j].决策借鉴2000,(2).
[6] 孙学敏.领导者战略思维能力的构建及其开发[j].党政干部学刊,2004,(8).
analysis of the thinking unforeseeable ability training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perator
deng hong-ling
(social science section,yunnan communication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kunming 650101,china)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究 2023-01-30 08:39:16
初中学科教学中法治教育渗透策略 2022-10-09 08:48:13
高校本科教法类课程群层级制设置意识 2022-10-08 11:33:36
网络教学在麻醉学科本科教育的优势 2022-10-02 10:27:09
交通工具设计课程新工科教学改革措施 2022-09-26 10:40:49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2022-08-25 09: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