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工程案例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11-08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工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建筑工程案例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政策法规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will achieve target task when legislation which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ine with "economic incentive" and "force" the government will implement .

【key words】green building;evaluation system;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1. 引言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 〔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指出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该方案的出台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如何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给我国现有法规政策的不足,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措施

2.1 健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在建筑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努力下,各种自成体系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继出现,通过对绿色建筑节能效果、环境影响以及经济性能等指标的评估,为决策者和设计者提供依据。典型的评估标准如英国的《建筑环境评估法》(breeam)、美国的leed 以及加拿大等多国合作建立的《绿色建筑工具》(gbtool)等 [1]。这三个评估体系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完善且成功运作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也是其他国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范本。这些评估体系都是非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第三方认证的形式以保持自身技术与管理上的权威性 [2]。

(2)美国的leed 评估体系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

gbc)倡导制定的以自愿遵守为基础的国家标准,为新建商业建筑和现有建筑的改造提供了指导原则,其目的在于建立衡量绿色建筑的共同标准,促进建筑的整体设计,承认环境因素在建筑业中的重要地位,刺激绿色消费竞争,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良好效益的认识,实现建筑市场的根本变革。leed认证采用分级制度根据对下述六个方面的考虑分别评分:可持续选址开发、节约用水、能源和空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和设计程序。一个建筑项目的得分多少取决于满足以上各项技术要求的程度。

(3)《建筑环境评估法》(breeam)是同类评估方法中第一个成功的例子,由英国著名的建筑研究机构“建筑研究院”于1990 年推出,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制定本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范本和基础。美国的leed 就是在模仿该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欧洲其他国家及加拿大也是在受到该方法的启示后纷纷仿效才制定了各自的评估方法的 [3]。并根据该体系制定“能源之星”标识,针对取得“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和建筑物,进行节能补贴或减免税收。一些贷款机构为获得“能源之星”认证的建筑物提供低息抵押贷款和现金返还。

(4)gbtool是另外一个对建筑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的方法。该方法是一个通用的体系,使用时需要与本地情况及法规相结合。gbtool可以视作第二代的评估方法,从设计一开始就反映了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优先考虑、技术、建筑传统甚至是文化价值 [4]。欧盟许多国家都利用gbtool来完善本国的评估制度,包括英国使用的评估体系breeam。

(5)日本则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2001年在国土交通省的主导下开发了以环境效率为基础的建筑综合环境性能评价工具casbee,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材料的选择、建设、使用、改建到报废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负荷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 [5]。目前casbee 已成为日本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涵盖了日本所有建筑类型,被24个主管部门用于建筑性能管控,截止2012年3月,这些管理部门在网站上了8700条评价结果。

(6)此外,新加坡也设立了“绿色建筑标志系统”,是用以评价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建筑性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该“绿色标志”采用打分制将建筑分为了5个等级,分为不合格、认证合格、金奖、超金奖和白金奖。

(7)综观上述的几个评估体系,总体设置合理、指标条款、评分要求比较明确,简明实用,评估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实施中也十分重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包括建造者的经济成本和使用者的利益两方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还设有专门的、独立于建设单位的第三方认证,从而使评估体系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2.2 以激励政策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及消费需求。

(1)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是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经济激励政策强调的是市场在解决绿色建筑发展问题中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政策激励机制通过税收调节、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可以降低绿色建筑投资者的成本,调动绿色建筑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扩大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建筑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就。

(2)运用经济手段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鼓励和扶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在新加坡,在绿色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过2000万新元奖金鼓励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设计单位进行奖励,从2006年至2009年,共对102个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扶持奖励,使得新加坡绿色建筑由最初的25个项目增长到367个项目,建筑面积由2.1万m2增长到15.3万m2。并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现阶段)提出了“绿色建筑额外建筑面积奖励计划”,其中,项目“绿色建筑标志”达到白金奖的可获得最高达2%的额外建筑面积(高于规划容积率),最高达5000m2。以此来鼓励私人发展商建造更高级的绿色建筑。同时,政府出资1亿元新币奖励对既有建筑能效运行进行显著改善的开发商和业主,提高开发商和业主参与度和积极性。另外,通过绿色建筑能效改造融资计划和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纳入房地产资产价值增量等激励措施,鼓励私人开发商开发更高效、更高等级的绿色建筑。通过以上措施的开展,新加坡绿色建筑由2009年的367个项目增长到2012年的1377个项目,建筑面积由2009年的15.3万m2增长到2012年的46.9万m2。

(3)同样,在日本也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住房购买低息贷款。例如在川崎市自2006年10月起,住宅群需进行强制casbee评级方可进行广告宣传,并且川崎市银行会根据casbee评级结果,对b 以上的项目提供低于普通利率1.2%的低息贷款。住友信托银行也会根据casbee评级结果,提供比普通利率低0.8~1.2%的低息贷款。

(4)而在美国,许多州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政府投资等多种形式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扶持 [6]。例如,北卡来罗纳州对商业建筑中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税收抵免;马里兰州对处于特殊地段,如棕色地块的建筑给予相应的税收抵免;佛罗里达州对建筑中使用的太阳能体系免除一定的销售和使用税;乔治亚州对生物质能产品提供免除销售和使用税;阿拉巴马州对生物质能工程项目提供贷款利息补贴等 [7]。另外,一些政府机构还向自愿遵守绿色建筑行业标准的建筑企业提供经济扶持。加拿大政府也对设计和建造能源效能较高的建筑的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例如,加拿大实施的“商业建筑激励计划”将会为较之传统设计提高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能效的企业提供最高达六万美元的财政支持。

2.3 以立法形式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1)许多国家在采取激励政策的同时,通过专门立法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实践。例如,新加坡在2008年4月根据《建筑管制法》,增加“建筑管制条例(建筑可持续性)”部分,该条例针对所有建筑面积超过2000m2的新建和重大改扩建的既有建筑应按照《建筑环境可持续规范》规定的方法达到绿色标志分数50分。之后,于2009年开始,对《建筑管制法》进行修订,将既有建筑改造时必须符合最新绿色标志最低要求纳入条例当中,同时规定中央空调系统必须进行3年1次的能耗审计,而对建筑业主也做出了规定,要求业主必须每年送呈能耗数据和建筑使用信息。

(2)同样,日本的立法体系也有较强的代表性,采取了基本立法和专门立法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制定了节能方面的基本法,还制定了一些专门针对建筑的立法。日本早在1979 年就颁布了《关于能源合理化使用的法律》并先后经历四次修改,不但对公共建筑有明确的节能指标要求,对民用住宅的节能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新建、扩建或维修房屋的建设方、业主或使用者、管理者要想方设法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3)而在美国有些州和地方政府已经采纳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专门立法,号召州或地方机构遵守可持续性指导原则。其中一些立法还通过设立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私营公司采纳可持续性实践。少数一些城市也已经尝试通过立法为建筑可持续发展设定最低标准和义务,例如旧金山、西雅图和华盛顿等 [8]。俄勒冈州于2001年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法案》颇具代表性,该法不仅从立法上明确了“可持续性”的概念,还确立了该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要求州政府及有关机构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经验

3.1 我国的绿色建筑研究始于2001年,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尤其是2005 年,由建设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重要部门共同召开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充分显示政府对绿色建筑的重视和推动力。2006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2008年,10个项目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认证。截止到2012年7月底,正式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达到488个,加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的省市地方政府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总数估计超过600个。6年多时间,中国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数以平均每年300%的速度高速增长。

3.2 随着2013年1月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中《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北京、重庆和武汉等一线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标志着我国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3 北京市政府先后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关于转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部门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32号)》和《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其中,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居所”上,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绿色建筑规模达到3500万m2,实现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12%,同时打造一批住宅系统化集成应用示范, 2015年实现产业化住宅面积占当年新建住宅面积比重达30%。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中提出了“2015年当年建设的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10%,“十二五”时期累计新建绿色建筑3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从单体建筑向绿色园区扩展,重要功能性园区建成绿色低碳园区,园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在《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中提出4个主要目标:

(1)自2013年6月1日始,新建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基本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一星级以上标准。(2)“十二五”期间,各区县至少创建10个绿色生态示范区。(3)“十二五”期间,各区县至少创建10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居住区。(4)新建项目中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二星及以上标准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应达到40%以上。另外,该方案中还提出了“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率先实现居住建筑节能75%的目标”。

3.4 重庆市2012年3月6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关于同意重庆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批复《重庆市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十二五”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非石化能源的目标。《通知》还要求“将重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城市。”另外,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了《2013年建筑节能工作要点》,提出已发展绿色建筑为重点,用系统工程方法扎实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并《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注你》和《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将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评价的技术要求纳入新建建筑节能监管的全过程,自2013年起在主城区公共建筑中率先执行一星绿色建筑标准。此外,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规程》、《绿色建筑检测标准》、《绿色建筑建材评价标准》和《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导则》,修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涵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建筑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营管理、评价全寿命周期的绿色标准体系。同时,着力推进政府规章《重庆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

3.5 而武汉市在2010年以市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现正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立法工作。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在全市全面禁止使用烧结实心砖,积极发展绿色新型建筑材料。

4. 结语

截止2012年底,我国评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742项,建筑面积7581.44万平方米,与 “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达到10亿平方米的目标相比差距显著。因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激励”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将成为完成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薛明等.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 [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3):25.

[2] 于一凡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j].上海环境科学,2009(1):8~9.

[3] 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 [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3~57.

[4] nils larsson,canadian green building strategies,20-21(2001) [db /ol].[ast visited feb.11,2009]

[5] 李积权.日本建筑节能对策 [j].福建建设科技,2009(3):20.

[6] charles j.kibert.policy instruments for a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j].j.land use & envtl.l.2002(17):379-393.

[7] melissa a.orien.theresa laughlin silver,climate change is heating up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j].wtr construction law,2008(28):36~37.

[8] timothy beatley. americanizing sustainability:place-based approaches to the global challenge [j].wm.&mary envtl.l.&pol'y rev.2002(27):217.

篇2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能源革命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有关部署,按照《忻州市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打造绿色能源基 地2019—2020工作任务清单》(忻市发〔2019〕25号)、《代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行动计划》(代能源综改办字〔2020〕1号)、省住建厅《关于印发〈绿色建筑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晋建科字〔2020〕58号)和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忻政办函〔2020〕129号)要求,推动我县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紧紧围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以绿色和创新为主线,深入推进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发展,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行绿色建造,提升建筑品质,为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新开工的居住建筑,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节能标 准。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100%。

2.在新竣工验收建筑中: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 2021年达到55%, 2022年达到60%。

3.新开工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类公益性 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创建绿色建筑创新项目。

4.新建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到50%。

5.全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2021年达到20%, 2022年达到25%。

6.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提升建筑能效

开展建筑能效提升工程,自2020年5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节能标准,严格按照《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04—242—2020 )进行设计施工,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和《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进行验收。高层建筑全面推行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应用(如保模一体化技术和钢丝网架挤塑板技术应用),设计单位在设计说明中要明确提出相应技术措施和防火要求。

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力度,继续做好太阳 能光热光电技术应用,新建医院、学生宿舍、食堂、宾馆和洗浴场所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逆12层强制推广太 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技术,结合实际继续推广光伏、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污水热源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做好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我县20万平方米以上项目应设置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设施;结合清洁取暖和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年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确保完成年度任务。

(二)开展绿色建筑创新示范

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和水平,积极推进绿色建筑集 中示范区建设,确保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 绿色建筑标准,并取得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不少于 30%。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 保障性住房、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全面执行一 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并取得标识。

加强绿色建筑竣工验收监管,确保绿色建筑所占比例 2021年达到55%,积极培育本地高星级绿色建筑。

积极培育申报绿色建筑创新示范项目,力争在全生命周期 bim、铝模板、装配式、绿色建造及基于5g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管理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省住建厅研究制定了《绿色建筑创新示范技术指导清单》(附后)开展绿色建筑创新示范评选,发布示范项目名录。2022年前确保至少创建1个绿色建筑创新示范项目,超限高层建筑应率先创建绿色建筑创新示范。

(三) 逐步提升装配式建筑水平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开展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装配 式建筑推广工作,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项目建设,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应达到25%以上,工业建筑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应达到80%以上,确保全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的要求。

(四)培育建筑领域科技领军企业

发挥企业推动能源革命主体作用,推动建筑业由传统粗放向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配合省住建厅做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培育并组织申报科技型企业。组织申报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建设科技成果登记和住建部、省住建厅、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建设大讲堂活动,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项目参与专题讲座。

(五)推行智慧建筑建造

积极推广智慧工地,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对工地用工、安全生产、现场作业、环境保护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六)推行绿色建造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进行全过程绿色统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要明确绿色、装配式、超低能耗等节能目标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要编制节能和绿色建筑专篇,绿色建筑应对绿色建筑星级得分进行预评价,装配式建筑要对装配率进行预评价。施工组织设计要综合应用“四节一环保”技术,采用绿色建材,引导本地建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组织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砌体材料、高性能门窗和预拌砂浆等优秀建材企业申报取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满足绿色施工要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根据《山西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和《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规、文件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1.规划部门在出具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时,应进一步明确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与绿色建筑星级指标、装配式建筑比例、装配率等建设指标,提出对出让地块、划拨地块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实施任务。规划设计方案初评时应通知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参加评审。

2.行政审批部门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时,应对项目单 位的申请报吿(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落实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装配式建筑的有关内容进行审核,在进行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时, 应审查设计方案是否落实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对建筑节能与 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符合要求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出具承诺书。

3.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应当对民用建筑执行节能强制 性标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指标情况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行政审批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验收备案。

(二)强化过程监管。建设单位应就绿色建筑基本级、装配式建筑及时进行评价;对一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应出具设计阶段预评审报告;住建部门要建立建筑节能项目档案,对取得施工许可的建筑工程,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督促各方主体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要求;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采取日常检查和双随机检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督执法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记入企业诚信档案。

(三)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材料生产等企业及人员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新示范,相关业绩作为建筑业、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等企业动态考核、诚信评价以及住建部门组织的各类评优评先和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优先登记建设科技成果,优先推荐科技计划项目和绿色建筑创新奖。

(四)加强督促考核。建立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月报制度和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水平评估制度,建立月报考核制度。县自然资源局、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每月9日前向县住建局报送推进情况,年底前报送全年工作总结,县住建局应对推进情况和成效进行动态指导和监督考核。监察部门要紧盯土地出让、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程规划、施工许可、验收备案等行政审批、项目监管、评估示范、激励奖励等廉政风险点,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追责问责力度,保障和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有序健康发展。

附件:绿色建筑创新项目技术指导清单(试行)

附件

绿色建筑创新项目技术指导清单(试行)

基本

要求

达到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及以上;

取得1项及以上科技成果。  

必选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超低能耗技术

装配式建造技术(装配式建筑项目装配率要达到50%以上)

铝模板技术

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玻璃幕墙除外)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体化技术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公共建筑)

 

(根 据项 目实 际,

至少 选择

3种

以上 技

术,

并达 到国 内领 先水 平)

技术名称

备  注

建筑

生态恢复或补偿技术

本土化绿化、表层土保护和回收利用、多样化生态体系、多层空间的立体绿化体系等

降低热岛强度技术

 

提升建筑适变性技术

空间灵活可变、管线与结构分离、设施设备可变

被动节能技术

高效保温、可调节外遮阳、天然采光、自然通风

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技术

 

适老化住宅设计

 

 结构

地基基础

和地下空

间技术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砼核心筒的装配式主体结构体系

采用钢结构框架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钢筋与混

凝土技术

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

耐久性要求高的各类混疑土结构工程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高层与超髙层建筑竖向构件、预应力结构、混凝土强度要求较高的结构工程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热轧高强钢筋应用技术、髙强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等

钢结构

技术

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

髙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大型桥梁等结构用钢

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

各类建筑钢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区工程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各类房屋中的楼盖结构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

钢结构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

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多层、高层建筑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

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

设备管线

可再生能 源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地热能供热、制冷技术

浅层、中深层地热能,污水源热泵等

空气源热泵技术

 

安装技术

装配式全装修技术

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管线分离等

非传统水源技术

雨水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

 

中水回用技术

 

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排风热回收技术、电梯能量回馈技术、储能技术、

微电网技术、交直流混合配电技术等

智能化

智能化

生产技术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 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装配式建筑产品的深化设计、材料、产品,以及施工过程中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

智能化

施工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 制信息技术

加强项目成本管控的工程建设项目

基于5g移动互联网的項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

施工作业设备多、生产指挥管理复杂、难度大的建设项目

智能化

运维技术

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智起建筑感知系统

能耗监测管理、智慧消防.智慧安防、远程抄表、楼宇自控等。

其他先进适用技术

 

 

 

 

 

 

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

篇3

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是目前建筑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注重学生建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分析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及目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一轴两翼”的技术与设计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了贯通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整合了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

绿色建筑背景;建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面对当今能源危机,降低建筑能耗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变得愈加紧迫,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当前,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建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建筑技术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绿色建筑思潮的影响,对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及时对教学与课程、培养体系等进行相应调整[2]。

1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绿色建筑设计技能的培养

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延续旧的框架体系。课程设置采取以专业为轴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包括5个体系和4个模块(图1)。这种课程体系导致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学生难以把相关的课程联系起来,知识范围也就越来越窄[3]。传统的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建筑技术类课程与建筑设计之间没有很好衔接,致使建筑设计创作和技术成为2个独立的元素,不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创新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改变课程体系设置只注重专业知识系统性的状况,强调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5]。

1.2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需求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主干,贯穿于建筑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建筑学教学一贯“重艺术,轻技术”,学生较多地考虑功能和造型,对于建筑技术的应用考虑甚少,甚至从不考虑,这也使学生对建筑技术类课程缺乏兴趣,无法做到将建筑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但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绿色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撑,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对建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和改进。

1.3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学生进行设计或者完成课后作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由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布置设计任务,学生开始查阅搜集资料,接着完成一草、二草、正图,关于绿色建筑技术方面对学生不作要求[6],因此,学生的设计只重视功能、交通、体型、表现等内容,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不加考虑,学生绿色建筑设计的技能得不到培养和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类课程,基本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授课,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结课,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技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能力。

2“一轴两翼”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因此,在绿色建筑背景下,整合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架构建筑学专业“以设计为主线,以技术为支撑”的“一轴两翼”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改革

3.1删除已经淘汰的技术知识,整合相关课程内容

建筑学专业基础及技术类的课程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选型”等,但一些版本的教材更新不及时或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知识不能在教材中体现;相关课程内容有重复,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删除已经淘汰的技术知识,增加新技术、新规范知识,整合相关课程重复内容,以减少不必要的课时浪费。

3.2增加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的技术原理知识

绿色建筑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建筑设计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浪费不可再生能源,忽略建筑技术的应用。课程体系中增加“绿色建筑认知”“生态建筑概论”“建筑节能”等拓展类专业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适应时代对建筑发展的要求。这些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同时,这些课程又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

3.3技术类实验贯通课内课外

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搞好建筑技术类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技术类实验要贯通课内课外,要注重实验的社会性、体验性和时代性,要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要通过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课外的实验可以自主选择课题科研立项,可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可以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也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4增加计算机模拟技术内容

绿色建筑设计对室内外物理环境的影响,需要在建筑规划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进行分析,可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对已建建筑的室内外环境进行检测评价,一些内容也需要计算机模拟辅助完成。增加与建筑环境设计联系紧密的计算机模拟软件,包括ecotect、通风分析、日照分析、能耗分析等。这些软件模拟产生的图表可视化分析结果直接指导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调整,使学生对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性、舒适度有了预先的认知,最终从全新的角度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创作出高技术含量的作品。

4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4.1多元化教学队伍的培养

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综合提升,主要以安排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教师短期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工作、鼓励教师成立设计工作室等方式进行。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及时掌握政策法规、科技进步、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最新发展信息,紧跟行业发展,在工程实践中有效提高工程素养及执业能力,要将科研创新和专业实践活动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校企合作。从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企业建筑师参与设计课评图和设计课教学、企业承担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以讲座和校园学术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外教育等几方面展开,以参观工地、设计院座谈、设计课指导、设计作业公开评图、设计院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多种形式穿插在各年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保证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4.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绿色建筑背景下,教学方法除了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等,还要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开展第二课堂等方式。

4.2.1现场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技术知识总是一知半解,由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参观一些已经建好的或在建的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进行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感性认识,既可以把难而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绿色建筑技术的兴趣。

4.2.2案例教学法。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讲授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再现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的案例,或者以成功的绿色建筑案例中应用的技术为着眼点,讲解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原理。由于课堂讲解的工程案例较少,因此,可引导学生广泛运用网络、电子资料,以及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进行阅读,完成案例的解读,拓宽学生视野。

4.2.3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和主动性。为了纠正学生设计偏重建筑构思、建筑造型和建筑空间塑造,忽视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材料以及相关的规范标准等技术性内容的状况,可开设第二课堂,如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通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经费预算、模型制作等,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建筑构造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4.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绿色建筑背景下,学生成果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评价的主体、内容、形式不能单一,需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评价形式多元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既要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建筑从功能、环境、外观、深度等方面的评价,而不能单独从学生最终表现给予评价;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除了常规的教师评价,增加企业人员参与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

5结语

现行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已逐步趋于合理,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适应发展需求,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入手,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完整的、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作者:董海荣 单位: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静,李广军.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探索研究[j].咨询,2010(6):123-124.

[3]周嫱.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4]党睿,王立雄,刘刚,等,跨学科背景下绿色建筑模拟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6):100-103.

篇4

1绿色建筑经济效果评价体系设计思想

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8年8月28日,建设部了《绿色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上述政策从6个技术体系方面对住宅与公共建筑进行考核,即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水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及室内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在综合考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图1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设计思想

fig.1designideaofeconomicevaluationsystemforgreenbuilding

2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研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2项指标主要是指绿色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基于效益的角度,可以把两者归结为相对于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境效益;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运营管理等更多的体现为对于成本的节约,可以概况为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供的服务与功能主要是指绿色建筑给人们带来的舒适空间和减少疾病的机会,可以概括为绿色建筑所带来的个人舒适度[2].因此,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个人舒适度.

2.1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

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主要采用较环保的建筑材料,能够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的小.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对室外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co2的排放量占99%以上的比例.对室内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设施方面产生的污染,则处理室内环境污染的费用为绿色建筑在室内环境方面增加的效益.

2.2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

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节地、节水、节材和节约能源及减少运营管理成本等方面.在节地方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绿色建筑的建造应该是在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土地使用基础之上的,能充分利用工业废料,以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在节材方面,指结构施工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装修时避免重复装修与材料浪费等;在节水方面,绿色建筑要求采用节水型器具方式降低用水量等;在节能方面,绿色建筑应该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能够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等.

2.3绿色建筑的个人舒适度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空间和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绿色建筑更多地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使室内空气质量大为改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减少了生病的机会.

2.4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度量

有学者运用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置换成本法等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但其局限性在于仅针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独立计量,且各指标采用度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不同性质且采用不同方法计量的指标可比性差,从而使用这些方法很难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为了把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个人舒适度转化成能够进行度量的效益性指标,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对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进行量化.

3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研究

寿命周期成本核算(lifecyclecosting,lcc)是指“将特定产品、技术或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成本与效益”定量化[3].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行期费用.建设期费用主要包括构成建筑实体的材料费、建筑施工的人工费和机械设备费、建筑施工的管理费、方便施工采取的相关措施费以及为完善建筑功能安装的配套设备及其安装费等.运行期的费用主要包括能源消耗费用(电力、燃力、热力)、建筑结构和实体维护更新费、设备维修、改造和更新费[4-5].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建设期费用会比传统建筑费用高.有关资料显示,同一项建筑物,运用绿色建筑设计、建造技术和手段与传统的设计、建造技术和手段相比较,绿色建筑平均增加额外的费用大约为总投资的2%,绿色建筑的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10%[6],而运行期费用却比传统建筑费用低.其运行期费用的节约主要体现在公用设施的节省和维护费用的节省.

4绿色建筑的效益费用分析

由于效益费用的内容和性质各不相同,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故把方案的效益和费用先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式(1)进行方案效益的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式(2)进行方案费用的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式(3)进行方案的效益费用分析.

方案效益系数=本方案效益得分/各方案效益得分之和(1)方案费用系数=本方案费用/各方案费用之和(2)方案的经济效果=方案效益系数/方案费用系数(3)根据式(3)的计算结果,方案效益费用系数比最大的,就是最优方案.

5实例分析

某建筑工程,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和普通建筑标准分别设计了2套方案,拟对2套设计方案进行优选.业主首先请专家对项目2套方案的效益进行了打分,有关数据如表2所示.然后业主请造价工程师分别计算了2套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其中绿色建筑费用为1650元/m2,普通建筑为1580元/m2.

5.1效益权重的确定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确定项目效益权重[6],如表1所示.

计算各方案的费用系数;在此基础上,按照式(3)计算各方案的效益费用系数比,具体如表3所示.

根据表3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方案的效益费用系数比大于普通建筑方案的效益费用系数比.对该建筑工程,应采用绿色建筑方案.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建筑;绿色环保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碳排放所占比例在进一步上升,无论未来碳减排成本如何变化,建筑领域始终是成本效益最大的。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把研究、设计、建造低碳建筑作为控制建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例如:英国提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采暖、照明和家用/办公电器分别在2016年和2019年实行净零碳排放;德国正在制定法定标准,到2020年所有新建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实现零化石燃料消耗;荷兰提出到2020年住宅和公共建筑都实现建筑产能和用能持平等等。有专家预言,未来的建筑将成为微型发电厂,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每栋建筑使用储存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使成千上万栋建筑生产的能源联网共享,未来建筑不仅是零碳排放,还将是能源的生产单位和储能设施。

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所谓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约各种资源,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集多种优势于一身的使用空间,且可以和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建筑。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相比差距较大,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向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大城市集中,从数量上看,我国城市建设每年完成建筑面积11亿~12亿m2,其中真正属于绿色建筑的并不多。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制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7年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心在内的两批来自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的10个建筑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现在,以绿色建筑评价、住宅性能、建筑节能为蓝本的三大性能指标体系为根本,以节能环保、舒适生活、节能科技为主要技术集成,以实现当代城市科技绿色生活品质为目标,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正在蓬勃发展。

二、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

无论是绿色建筑设计还是绿色节能建筑,其在具体内涵上都表现出一种较为丰富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实际上又在另一个层面上使得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一般来说,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以及互相融合的关系。因为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及节省能源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自主建造的建筑内部环境能给使用者带来一定舒适感,但是舒适感也依赖于照明、空调、通风等高耗能设施。然而在满足人们舒适度的前提下,又可能增加能源消耗,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能源和环境危机,严重时会使生存发展和安全保障受到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消耗也越来越多,其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的上升,每一年新建和改进的建筑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自然环境恶化。在建筑过程中也会存在水污染严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建筑耗材高等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防水污染、土地和空气污染,绿化和水面就会不足,空气会更加污浊,气温也会随之升高,甚至使能耗不断的增加。环境不断的恶化,不仅会使环境日益恶化,也会是建筑系统内外的物质循环及能量转换受到严重破坏,事实上也是良性环境的破坏。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再生能源消耗,同时也能促进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对策分析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

建筑设计是为了人们服务的,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是建筑师和建筑用户共同完成的,首先,应该由建筑设计师提出设计方案,再交由用户审查,用户再根据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反馈给设计师,通过两者的有效沟通,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为了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确定方案后还应该邀请专家进行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尽量在设计阶段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问题,避免因方案的不合理造成后期资源的浪费。

(二)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方面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所在地的自然资源丰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不仅会节约资源,还会减少因资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于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长期的成本计算,一些开发单位为了眼前的利益,使用一些低成本的建筑材料,给建筑物的后期使用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从而增加了建筑物的能耗和长期成本。

(三)多工种协同工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建筑设计也开始朝着更加节能的方向发展。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将各个专业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系统集成及时调整绿色建筑设计方案,避免因设计方案的变更而造成材料和人工的浪费。使各个阶段和专业的设计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沟通,通过沟通增强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打破了传统的繁琐的建筑设计过程,提高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分为很多阶段,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设计时间,同时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也得不到保证。而多工种系统共同工作的绿色建设设计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弊端,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程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一项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它能够环保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鉴于绿色建筑设计对于我国建筑工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stage of green building is the most serious period impacting on the environment, which also has the biggest risk.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green building,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risk of green building. in view of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in construction stag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zzy mathematics, this paper determine the risk index weight of the construction by the way of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establish a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n the basis of entropy weight so that it can evaluate the ris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

关键词: 绿色建筑;施工风险;熵权;模糊综合评价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construction risk;entropy weight;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037-03

0 引言

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恶化和日趋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威胁,这种危机感使得各国逐步树立起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而建筑业作为高耗能的行业领域之一,与工业、交通一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引入我国,并迅速生根发芽。我国政府不仅将绿色建筑发展工作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务院还于2013年1月1日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2013)1号),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项目的投资和回收周期比较长,本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绿色施工技术相对较为陌生;而且一般绿色建筑项目的投资者比较多,参与建设的建设单位也较多,涉及的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由此带来的不可预见的因素也随之增多。此外,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具有追求全寿命期经济效益、节约能源资源、拥有良好室内外环境、应用大量先进技术等特点,具有传统建筑所不具备的特点和要求。这些都导致绿色建筑的风险问题较一般建筑更为突出。因此,有必要研究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风险,为绿色建筑的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确保绿色建筑功能的实现。

1 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风险等级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没有绝对统一的定量指标,因此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绿色建筑施工过程的风险等级可充分考虑评价因子和评价等级的不确定性。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基于熵权的指标权重赋值方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它能尽量减少个人主观臆断带来的弊端,使评价结果更可信。

1.1 确定评价因素和模糊评价集

通过阅读大量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有关的文献,并结合专家咨询的结果,将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技术风险、成本风险、管理风险确定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划分如图1。评价因素集c={c1,c2,…,c13}。本文将风险等级划分为5级,即风险评价集v={低v1,较低v2,中等v3,高v4,很高v5}。

1.2 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说明,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为,即“绿色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过高”和“缺乏有绿色建筑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

2 实例研究――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工程为例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工程位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东南角,为二类公共建筑。主楼共8层,裙房2层,建筑总高度31.3米,总建筑面积为13380.7m2,建筑占地面积4013m2。该工程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制度,针对绿色建筑施工风险的关键因素,制定绿色施工方案。行动态管理施工全过程,同时注重各环节的成本控制。另外,还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人进行节能降耗和绿色施工的教育培训,并做好技术、管理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2.1 节材措施

根据施工进度确定材料采购数量及供应方案,尽量在保证正常施工进度的前提下不积压库存。选择合适的运料方式,避免材料在运输途中遭到破坏。材料进场后就近卸料,尽量避免二次搬运。周转材料和施工机具应拆卸方便、周转灵活,同时便于维护,以免耽误工程进度。

2.2 节水措施

按照工程要求的型号、规格选择合适的管路,严防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损。工地应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和水循环处理装置,将工地废水用于冲洗施工机具、设备和车辆,也可以用于路面防尘降尘、浇灌植物和花草以绿化施工现场。

2.3 节能措施

健全机具设备管理体制,明确机具维修与保养具体要求,确保机械设备完好无损,避免因设备状态不稳定而耽误施工进度。同时,在施工中应优先考虑能耗低的施工工艺。通过以上措施,成功节约了人工费、材料费、设施费,为购买过高的绿色建筑材料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降低风险。并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经验做了较完整的记录,为同类型的绿色施工提供了借鉴。

3 绿色建筑施工风险管理的建议

①项目经理部应积极按照绿色施工的各项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并落实到技术管理、资金管理、现场管理等多项工作中去。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节能降耗和绿色施工的教育培训。认真、仔细编写绿色建筑施工现场手册,建立可在全国范围内搜索应用的数据库,形成经验技术等资源的共享,积累绿色建筑施工经验,使施工人员有章可循。②在绿色建筑材料价格过高的大环境下,业主方、施工方的管理人员要做好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加强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管理,通过对绿色施工技术良好的应用,降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使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成本风险降低。

4 结语

开发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但绿色建筑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对绿色建筑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参建主体对绿色建筑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为项目管理者更好地管理绿色建筑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采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研究,归纳出13种风险因素,找出了“绿色建材的价格过高”与“缺乏有绿色建筑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两个最严重的因素,评价了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风险等级属于高风险,通过实例研究归纳总结了应对绿色建筑施工风险的几点经验。

参考文献:

[1]郭波,龚时雨,谭云涛.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李鸿吉.模糊数学基础及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7

中图分类号: f206文献标识码: a

1、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

1.1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

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率先提出“生态建筑学”的理念。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建筑节能类的规范,并且逐步提高节能标准,绿色建筑开始了政府化行为。1993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的成立,并广泛推行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法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推出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但leed绿色建筑认证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和最具实践性的绿色建筑认证评分体系,该体系帮助项目明确绿色建筑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注重项目在能源消耗、室内空气质量、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使建筑达到健康舒适。截止2010年6月,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leed认证项目累计面积超过9660万平方米,注册项目数量达27581个。2005年,新加坡建设局也推出了“绿色建筑标志计划”,并强制实施该计划,使新加坡从2005年仅17座绿色建筑到2012年达1000座的飞跃。如今,随着绿色建筑在世界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研究已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1.2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2006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我国近些年来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制而成,并借鉴了leed认证的资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关注环境和健康问题,反映地方特性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总结我国近些年来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制而成。2008年仅1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的标识。近年来,随着公众对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合作交流及先进技术的引入,我国北京、上海和沿海发达城市已开始参照国外相关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实施建设。且相应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标识规范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至2012年底,我国已累积74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20 年,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新建建筑实现节能65 %的目标。目前,上海的绿色建筑发展位居全国榜首,截止2012年8月31日,绿色建筑面积达到443.88万平方米,位列其后的深圳,也率先提出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区域性建设。2013年1月1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我国从提倡绿色发展到实践执行的跨步,这将推动各大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2、海南推行绿色建筑的建议

自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海南省内掀起了一波新的房地产开潮,岛内各地的建筑物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若建筑节能及建筑发展模式控制不当,都可能成为绿色海南环境污染的源头,给海南岛的生态带来巨大破坏,所以,发展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将是海南建筑领域今后的重点工作。日前,由省发改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订的《海南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获省政府批准。这意味着绿色建筑在我省的发展已上升为政府引导的产业,将从政策、技术及相关产业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我省绿色建筑示范省及绿色崛起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强化绿色建筑的实施政策

《行动方案》明确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完成新建绿色建筑550万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可目前获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仅有几个。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多方合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的运作模式。率先推行政府投资项目的建筑先行试点,起到典型示范效应,如政府办公大楼、保障性住房、图书馆、医院等。对于商业地产,可借鉴新加坡做法,采取强制性措施,政府在出让土地使用权时,可将绿色节能建筑的要求作为一条硬指标纳入到土地出让挂牌、招标和协议条件中,在报建审批程序中,要求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备案。绿色节能建筑除了政府引导推动以外,还需要公众共同参与,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政府引导及工作参与为辅的良性发展格局。可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传播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来普及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同时可以借鉴深圳的做法,在社区每星期安排有绿色、生态环保方面的主题讲座;让民众参观绿色建筑示范展厅,播放形象专题视频或设立多媒体游戏,让民众在亲身感受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甚至可以从幼儿园起,就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使绿色生态环保的意识深入人心。

2.2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海南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应紧扣“因地制宜”四个字,海南是国内著名的“阳光岛”,全年日照时长高达2000小时,且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风能资源丰富,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再生能源。如夏季可采用太阳能制冷空调或光伏发电来为公共建筑提供冷量与电能;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住宅、酒店、医院等建筑提供生活热水。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海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绿色建筑示范省,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电、气电、核电、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到2016年末,城镇新建住宅建筑70%以上应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海南成为绿色低碳岛”。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海南可以在借鉴其他城市发展案例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海南地域特点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建议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业支持。引进国内外优秀能源企业或培育本土生态能源企业,建立生态能源生产基地,例如,英利能源、汉能光伏、龙源风力等新能源企业,这不但使生态能源的发展系统化开发利用,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缓解本省就业压力;政府大楼、保障性住房等政府工程项目也应优先应用太阳能系统,通过政府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地产项目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另对住宅安装太阳能系统的用户,政府可以给予低息贷款,鼓励民众积极安装使用太阳能或优先选择绿色建筑小区。

2.3推进既有建筑物的改造

我省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很大,高达900万平方米,对推行绿色建筑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发展绿色建筑不能只限于新建筑,也要考虑既有老的、旧的建筑能耗大户、旧城改造等,规划设计时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进行改造。国内外已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像新加坡建设局技术学院的技术培训楼,改建后的大楼外墙按照适当的光照角度设置遮阳板能有效遮挡阳光,阻止强烈的阳光透过玻璃直接射入室内,起到了降温的作用;覆盖在建筑外墙的垂直植被和屋顶花园,都具有遮阳隔热的作用;屋顶建有特别为热带气候研制的金属太阳集热烟囱,能吸收太阳辐射,并通过热压原理抽出室内热气,促使室外空气流入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及降温的目的。我省的旧建筑改造可借鉴别城市 优秀经验,再结合海南自身气候条件来推进。海南的老建筑物普遍未利用可再生能源且环境比较封闭,在改造的时候,可优先考虑利用太阳能降低能耗。其次是使内部与外部有效连通,做到自然通风,还要加强屋顶、墙体以及外门窗的隔热措施。也可以推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例如,雨水收集利用。

2.4培养人才与制定措施

绿色建筑是一个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的理念,渗透到了建筑物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使用维修乃至拆除的建筑全寿命周期。所以,绿色建筑最大特点是要求整合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之初,应从节能减排、居住舒适度、室内装修、材料选用、建筑垃圾处理等多方面去考虑,绿色建筑比传统设计更加强调专业化分工与协同,必须非常重视设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更重要的是要从局部设计走向整体性设计的平衡,使绿色建筑在不同方面都能够和谐一致,发挥应有的节能减排效率。我省绿色建筑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大量专业性强的绿色建筑人才,应重视该方面专家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并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其次,绿色建筑的重点在于执行,政府可出台相关的管理条例,制定措施,强化监管,确保节能设计标准在新建建筑中得到严格执行,未经审查或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不得开工建设。而且通过审查建设的项目,要严格监督施工环节,确保节能材料合格、绿色环节点对点实施、工程质量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等。

篇8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如资源消耗大,污染浪费情况严重。特别是在城市建设速度持续加快的今天,建筑能耗逐年递增,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与全社会整体能耗相比,我国现有建筑在建造及使用阶段的直接消耗所占比例高达30%左右;所使用建材的生产能耗为16.7%;与城市总用水量相比,建筑用水高达一半左右;与全国用钢量相比,使用钢材比例为30%,水泥为25%。由此可见,建筑业已经成为能源及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与此同时,我国还处于加速发展城镇化的阶段,据建设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在400亿㎡以上,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达到95%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新增量将达到300亿㎡,如不及时选取科学、有效的节能方案,建筑用能消耗量将不断增加,如电消耗1.2亿度/年,标准煤消耗4.1亿吨/年。为降低能耗、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要求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同时,做好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确保制定的评价标准规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反映出来,才能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概况

作为建筑产品的主要类型之一,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经济也可被看作是其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可理解为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的费用现值或费用年值之和。其包含多个阶段,各个阶段又包含多项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在充分利用工程经济学基础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能够详细调查、预测、估算、分析及论证拟建项目计算期的效益、费用等要素,通过经济评价,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且对项目经济可行性进行确定,为决策提供依据。

2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发展质量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建筑作为建筑工程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实现保护环境及节约资源,并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更好地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本文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以此实现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2.1评价指标的选择以绿色建筑物理特性、使用特点及经济特征为基础,合理确定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等,并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价。客观上,于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而言,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地域因素、经济发展情况等影响程度不同,且部分指标不具备显著的经济特性,可不做计算。除此之外,在对各类经济特征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为将绿色建筑成本及效益关系、突出评价重点进行更好反映,要求合理构建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相比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最初投资费用存有相应增加量,但在运营使用环节,最初投资增加费用可通过节约资源等得以补偿,因此可通过互相比较的方式,展现绿色建筑的优势。为更好地分析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应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数据,在各个施工阶段准确计算出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率变化,基于全寿命周期,通过相关经济指标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可行性进行评定。笔者认为针对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可以国民经济评价为出发点,计算标准应以社会折现率为主,因此,在评价时可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主要依据:(一)差额效益费用比率。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的差额收益现值、差额费用现值可通过社会折现率计算,其比值如公式(1)所示:δbt/(1 ic)tδct/(1 ic)tr=(1)其中,差额效益费用比率可由r表示;第t年的差额效益可由δbt表示;第t年的差额费用可由δct表示;社会折现率可由ic表示;全寿命周期可由n表示。如r在1以上,则表示与传统建筑方案相比,绿色建筑方案更具经济性;如r等于1,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并不完善,需改进;如r在1以下,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不具可行性。(二)差额投资回收期。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差额投资回收期是指绿色建筑使用环节总体收益对绿色建筑总差额投资进行抵偿所消耗的时间。于投资者来讲,缩短投资回收期、降低投资成本极为重要。因回收期极为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将其和差额效益费用比率同时应用,有利于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公式(2)如下:t=n-1 |ndt|/ndn(2)其中,差额投资回收期可由t表示;累计差额净现金流量产生的正值年份可由n表示;第n年的差额净现金流量可由ndn表示。2.2评价体系模型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应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全面化、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层次分析法(ahp)模型进行指标体系建立,本模型可分为3个层次,2.3评价结果的计算按照准则层无量纲化数据及权重,对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所有准则层无量纲化数值进行计算,公式(3)如下:bj=[wc,wc][cx,cy]t(3)其中,第i个准则层的无量纲化指标值可由bi表示;各指标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可由we表示,其值取0.5;各指标层的无量纲化值则由cx,cy表示。通过上述公式,可计算准则层无量纲化矩阵,公式(4)为:b=[b1,b2,b3,b4,b5](4)则准则层权重矩阵可由公式(5)表示:w=[w1,w2,w3,w4,w5]t=[0.046,0.531,0.216,0.128,0.079]t(5)由此得出,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的经济性指标,公式(6)如下:d=bw=[b1,b2,b3,b4,b5][w1,w2,w3,w4,w5]td=0.046•b1 0.531•b2 0.216•b3 0.128•b4 0.079•b5(6)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如何发展绿色建筑都是相关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全寿命周期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评价,建立层次分明、全面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绿色建筑经济特性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课程构架 专业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1-02

1. 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1.1 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在国内,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把绿色建筑产业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点,建设工程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到2015年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大量增加了社会特别是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需求,给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绿色建筑思潮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要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了解与熟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更能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方法,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绿色建筑的指导方针,身体力行地实践绿色建筑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站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角度对此展开的探讨与分析。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概念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其涉及的学科较传统建筑学更加广泛。其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专业理论课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进行策略推导。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图1】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除了对传统课程大纲的修订与调整之外,还可以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图2】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绿色人才的培养,是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原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之上,应时代需求而开展的教案研究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体系化、进阶式和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对绿色建筑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思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将由原来个体自发的实验转向系统化、整体性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学科面对当下全球关切的发展活力,孕育着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篇10

关键词:汇景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绿色建筑

1 工程基本情况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为了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的理念相呼应,节能降耗的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大势所趋。

本文主要围绕广州市本土的两个优秀绿色建筑实例展开分析。

案例一: 汇景新城建筑节能设计

汇景新城是市中心规模最大的豪宅盘,位于天河北,占地130万平方米。楼盘周围是广州原生态保护地,夏日平均气温比广州cbd区低2℃,加上其建筑全部为坐北朝南板式设计,通风采光佳。汇景新城建筑群采用多种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节能上有突出的成果,曾入选“广州市2008年首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是该工程六个项目中唯一的豪宅。

案例二: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

广州国际金融城规划起步区范围北至黄埔大道,南至珠江岸线,东至车陂路,西至科韵路,面积1.32平方公里,将与珠江新城、琶洲地区共同组成世界级的中央活力区(cazdcentralactivityzone),引领广州建立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参与全球城市竞争。按照“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 )将被打造成为新型城市化最佳实践区、国内领先的金融集聚区、岭南特色的中央活力区、国际一流的生态理想城。

2 技术应用方案

2.1 汇景新城

汇景新城住宅考虑了南方生活模式,在各方向设置了出挑阳台,屋面设计了飘板和花棚,有很好的遮阳效果。西立面的阳台适当设置了格棚遮阳装置,并在西墙上每层窗台下设计了花池等垂直墙面绿化,从而减少了建筑东西墙对能耗的影响,确保建筑全年的能耗最少。屋面设计采用外保温构造:保温层以轻质高效的陶粒砼珍珠岩保温板作为保温隔热材料。汇景工程注重住宅的立体绿化,上人建筑屋面均设计了屋顶花园,既降低了室内能耗,又消除了屋面的热辐射。小区引入了low玻璃、隔热墙体、太阳能电池、垃圾回收等多种节能环保新技术。并且,该楼盘还参照国际流行的可持续社区发展标准打造,可持续性社区包含五大原则:宜居、经济繁荣、环境责任、管理和设计与选址优异。

2.2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内所有新建建筑至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合理、适量布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根据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对绿色建筑比例的要求,二星级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应至少占总建设量的30%。

起步区采用了诸多亮点技术,其中包括:场地生态安全技术、地下空间环境质量控制技术、场地生态补偿技术、场地热岛控制技术、绿色交通配套技术、低冲击开发(lid)技术、设备节能技术以及建筑能源消耗监测技术。

朝向与窗墙比:汇景新城全部建筑为坐北朝南板式设计,通风采光佳,西向开窗面积小,降低了东西向的能耗。

墙体设计:外墙采用轻质陶粒混凝土块砌筑200厚(西墙240厚),传热系数为: ,内墙采用蒸压加气砼块砌筑100厚,干态导热系数达 。设计采用了气密性、隔热性良好的门窗,其热工性能及气密性均高于国家颁布的节能标准。门窗中的平面玻璃一律采用中空玻璃,其传热系数为: 、弧型玻璃均采用夹胶玻璃(亦称复合玻璃)。

窗体:同时,汇景工程选用注胶铝合金门窗,窗框在铝型材中间加入隔热条,形成断桥,阻断热传导。是无污染,可回收利用的环保节能型产品。抗雨水渗漏性 ,抗风压 ,抗空气渗漏性 ,传热系数为 。

4.2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场地生态补偿技术:

起步区内生态营造珠江边和区内水系边的生态链的完整性。

1.在起步区绿化景观设计中采用提高绿容率的植物性补偿策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逐步恢复由于建设活动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并保持系统的健康稳定。

2.场地规划设计保护和利用地表水体。沿河涌采用生态堤岸设计等措施。

3.综合考虑起步区高强度开发后的生态补偿措施。如:临珠江和河涌地块应避免填埋、侵占航道及场地规划水体。应采用生态堤岸设计等措施以利于鱼虾、鸟类栖息繁殖。结合屋顶绿化、沿岸滩涂景观等开辟鸟类、小动物等栖息场所。

场地热岛控制技术:

1.场地规划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及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应大于2或风速应低于5m/s,80%人行区域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应小于0.3。

2.场地规划应进行热岛效应控制设计,利用适应广州气候条件的树木、大灌木丛、植物格栅或者其他室外植被覆盖的构筑物提供遮阳,场地应有不少50%的硬质地面有遮荫或铺设太阳辐射吸收率0.3~0.5的浅色材料;增加植被或其他透水材料的覆盖,减少不透水硬质铺装面积,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应大于40%。

3.建筑外墙宜为浅色饰面,墙面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5。

4.起步区绿化设计:根据场地环境进行复层种植设计,优化草皮、灌木的位置和数量,适当增加乔木的数量。

5.结合建筑设计,采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裙房屋顶绿化面积应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50%以上,其他应有不少于30%的可绿化屋面实施绿化或不少于75%的屋面为浅色饰面。

6.对于采用多联机或分体式空调器时,应考虑空调室外机的安放位置和搁板构造以降低室外机排热的聚集。

绿色交通配套技术:

1.起步区内各级道路与慢性系统规划相结合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2.在各个地块按不同需求合理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场宜单独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数量提出具体要求。

3.居住区内停车泊位配置宜向城市开放;设置地下停车库、多层停车楼或机械式停车库等停车设施;为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清洁交通工具及合乘车等提供优先停车位,并预留充电设施。住区无遮荫的地面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比例不应超过 10%,可通过采用种植乔木或设置遮阳棚等措施实现地面停车遮荫,无遮荫的地面停车位应铺砌植草砖或采用透水地面等。

低冲击开发(lid)技术:

项目设计中采用各种低冲击开发技术:屋顶花园、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等。

本项目各建筑屋面雨水按重力流设置雨水立管将建筑屋面雨水排至室外低势绿地或雨水花园等渗透设施,室外场地、停车场等地采用渗水砖铺装,消防车道上雨水采用漫流至道路两侧渗水场地或草地,可达增加雨水下渗量以营养地下水及减少地面热岛效应,从而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系数,而大大降低雨水地表径流量。雨水经过入渗后剩余量通过雨水口收集,集中排放到珠江。

设备节能技术:

1.公建和住宅空调冷热源的能效比相比广东省标提高了一个等级。

2.全空气空调系统过渡季节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最大可调新风比比例不小于50%。

3.新风宜经排风热回收装置进行预冷或预热处理,热回收装置宜设置旁通风管。

4.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送(回)风机和大空间全空气空调系统送(回)风机宜采用变频控制,满足低负荷运行的要求。空调冷却塔风机宜采用变频控制。

5.各类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办公室的照明功率密度值还需满足gb50034的目标值。

建筑能源消耗监测技术:

园区的各栋建筑设置资源消耗系统计量系统,与楼宇自控系统结合建设。系统分软件、硬件两部分,硬件主要为各种能耗基表,如水表、电表、燃气表、热能表等,抄收部分硬件,如抄表模块、集中器等,数据接收处理部分,如管理电脑(结合楼宇自控系统管理电脑使用),数据库服务器等。

项目在各栋建筑设置楼宇自身的管理中心,对建筑的各种用能系统用能量进行计量、加工、存储,提出运营改进措施,实现精细化运营管理。也可以设置起步区集中的建筑能耗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统计管理,也是展示起步区绿色低碳生态城区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5.1 汇景新城

在建筑围合结构中,墙体、屋面、地面和门窗是建筑能耗的四大部位,而门窗则排列在首位。规划设计尽量采用简单方正的建筑体型,力图使围护结构的总面积在合理范围内达到最小,从而降低墙体的能耗。规划设计中结合景观朝向,合理选择建筑不同朝向的窗墙比,西向开窗面积小,从而降低东西向的能耗。

轻质陶粒混凝土块具有质轻高强,保温、隔热、防水、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属环保节能型建材。蒸压加气砼块材料具有质轻、保温、隔热、防水、隔音、可割、可刨,便于加工等优点,属环保节能型建材。

夹胶玻璃(亦称复合玻璃)属隔热、防辐射的节能环保产品。注胶铝合金门窗具有质轻,保温、隔热、隔音、耐潮湿、耐腐蚀性、密封性好,防火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此外,汇景新城还在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也相应偷一些尝试,力图全方位地调整和优化建筑的能耗结构,减少非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使汇景新城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尚豪华居住社区。

5.2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为了合理、科学地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有序开发和建设,统筹各地下空间的相互关系,在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前期阶段开展了地下空间竖向设计及绿色建筑技术、智慧城区、区域能源、固体废弃物分类收运处理、水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综合管廊设施和地下空间防灾597 个专项技术研究课题,确保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建设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达到空间使用率最优、费用最省、方案最优、统筹协调的目的。

6 结论

智能与绿色建筑将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即用最新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去解决生态节能与居住舒适度问题。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这一概念应贯穿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筑、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以上案例分析说明,计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资源条件、气候特点、经济状况、人文特点、建筑生态特征等因素进行。绿色建筑已经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必然发展之路,绿其实施已经成为实现低碳生态目标定位的重要载体之一。

参考文献

[1] 何积铭.浅谈对绿色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及研究[j].四川建材,2009,6(35):17-19.

[2] 吴鑫.广州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解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j].绿色建筑技术与设计,2010,42-44.

[3] 柴宏祥.绿色建筑节水技术体系与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