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培训体会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9 09:05:07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1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调查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3-0056-04中共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也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突出问题。为更好贯彻纲要,加强队伍建设,本课题组立足调查实际展开对提高党外人士培训质量对策问题的研究。

一、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现状及质量分析

课题组共发放720份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690份,有效问卷率为95.83%,调查范围包括重庆市南岸区、江北区、巫溪县等12个区县,以及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省的5个地级市。

(一)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现状

1.培训目标。72.2%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目标的设置较合理,11.3%认为很合理,25.7%认为一般,2.2%认为较不合理。这说明培训目标设置的合理性还有待提高。

2.培训内容。一方面在培训内容创新性上,58.7%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内容创新程度较强,仅13.9%认为很强,35.2%认为一般,还有5.7%认为较差,0.4%认为很差。另一方面在培训内容的重复性上,21.7%认为基本不重复,3.5%认为没有重复,还有16.1%认为经常重复。这说明培训内容的创新性有待提高,重复度有待降低。

3.培训形式。被调查者接受过最多的培训形式主要有集中轮训(68.7%)、专家辅导讲座(67.8%)、学习报告会 (66.1%)、集体座谈交流 (61.3%),对于选派挂职锻炼和到基层单位任职或挂职,这样以实践形式开展的培训活动很少,仅占26.5%和8.7%。

4.培训方式方法。当在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方法,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课堂讲授法(88.3%),其次是讨论法(45.7%)、案例分析法(45.2%)和情景模拟法(37.0%),合作研究法运用的比较少。

5.培训时间。 近5年来,被调查人员接受过的培训时间累计超过一个月的73%,其中达3个月以上(含3个月)的33.9%,达2-3个月(含两个月)的24.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人员中,少于1个月的占了25.7%,甚至还有1.3%根本没有接受过培训,应该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普及力度。

6.培训分级分类。64.4%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分级分类程度较强,3.9%认为一般,1.9%认为较差,0.4%认为很差。这说明现阶段培训有按照分级分类进行,只是还需要继续加强。

7.培训载体。在培训载体调查中,选择比重最高的是社会主义学院(59.6%),其次是统战组织内部培训(49.6%)、政府统战部门(47.4%)和大众传播媒介(44.8%),此外,中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仅占37.0%,高校培训班也仅占33.9%。

(二)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培训效果分析

1.有效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对培训的认同度。85.6%的被调查者对培训体系是了解的,39.1%是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培训体系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14.2%不了解培训体系,其中还有2.9%完全不了解,因此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力度。

2.大力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养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政治把握能力与参政议政能力的有力提升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把握能力上, 76.1%的人认为通过培训加强了政治立场坚定性,72.6%认为能更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9.6%认为能更加严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60.4%能正确辨别国际、国内形势。另一方面,在参政议政能力上,71.3%认为其把握了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69.6%认为明确参政议政范围,64.8%认为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3.有力推进了党外代表人士实践工作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组织领导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的持续提升上。一方面,在组织领导能力上,70.9%的人认为通过培训树立了其科学决策意识,68.3%认为提高了领导的艺术性,58.3%认为提升了应急管理能力。在合作共事能力上,76.1%认为通过培训其能协调关系,正确处理矛盾,68.3%认为其善于团结同事,提高了办事效率,还有71.7%认为培训在积极吸纳意见与建议,改进工作上起到了较大作用。

4.积

极促进了党外代表人士道德修养的提高。主要反映在党外代表人士的抗腐防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两个方面。首先,在抗腐防变能力上,73.5%人认为培训坚定了其廉洁奉公的信念,72.2%认为树立了严以律己的作风,70.4%认为能有效抵制和监督腐败行为。其次,在思想道德素质上,84.3%的人认为其能做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上,78.3%认为培训使其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68.7%认为其能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并积极维护公共利益。

二、现行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体系的问题及原因

(一)现有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一是目标设置缺乏层次性,在培训目标的设置上采用“一刀切”,无法科学、有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培训目标的设置与中央统战部党外代表人才发展规划相脱节,无法体现党外人士培训工作的战略地位。三是目标设置与党外代表人士发展需求相脱节,脱离了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生活的实际,影响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训内容创新性不足。一方面,理论教育为主,实践锻炼为辅,技能性、操作性方面的内容设置比例过低,并且在理论上依然是学习“三论”(统一战线理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和参政党建设理论)、“两史”(民主党派史和多党合作史)、“两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创新性不足。第二,培训内容具有重复性。虽然培训主体的教学水平各有特色,但培训内容设置却区别不大,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降低了培训对党外人士的吸引力。形式较为单一。当前,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主要采用的是集中轮训、专家辅导讲座、学习报告会、集体座谈交流等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培训形式,忽视了对选派挂职锻炼、到基层单位任职或挂职等实践培训形式的有效应用。这种以理论灌输为主、实践锻炼为辅的培训方式,由于在培训后不能及时地组织代表深入实地调研、视察,常常会导致理论培训与实践发展脱节,直接影响了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效果。

4.培训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一方面,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是以培训者为主导,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相比之下的经验介绍、案例报告、情景模拟等方法使用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缺乏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培训方法的使用上,较少使用研讨交流、演讲辩论、拓展训练、合作研究等方法,使得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培训者之间以及被培训者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导致党外代表人士在培训过程中思维僵化、依赖性强,极大的影响着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地提升与培养。

5.培训累计时间不足。一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国家规定培训时间过短,导致培训效果不能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速度和党外代表人士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各省市的微观层面上,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党外人士培训累计时间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6.培训分级分类不明显。首先,培训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没有把大量的未任实职和未纳入党外干部重点培养计划的党外代表人士部覆盖进来。其次,在培训对象的选择标准上过于关注政治因素,缺乏规划性、长远性。第三,忽视参加培训的党外人士的社会阶层、行业,学历以及成长背景,在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方式方法的使用、培训目标的设置等针对性不强。

7.培训载体建设有待加强。首先,社会主义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主阵地地位体现不充分。其次,各级行政学院、党校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培训的重要载体之一,尚未得到有效重视,未发挥其应有效用。再次,培训实践锻炼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多样化多元化的培训基地建设缺乏宏观把握与科学规划,导致了培训载体的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现有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1.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成长规律和培训的特殊性进行深刻的把握与研究,忽视了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党外代表人士自身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比较严重的“镀金”思想和浮躁情绪,“培训无用论”、“培训吃亏论”、“培训提拔论”等错误思想盛行。

2.培训实施机制不健全。当前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具体实施机制缺乏科学

、统一的规划,直接导致了培训过程的低效率、高重复建设。首先,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体系内部各要素建设不足,直接影响了培训结果的效益与效率。其次,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联动性不足,缺乏良性互动与有效沟通,培训体系的实施是一种僵化的管理,也使得培训陷入了低效率、低效益、高重复的“两低一高”的尴尬境地。再次,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实施流程规范性较低,各要素之间衔接力不足,较大的制约了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提升。

3.培训制度体系不完善。一是培训结果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培训结果的使用与反馈不充分,不利于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培训的进一步深化与开展。二是在培训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交流研讨制度,各地方、各部门以及党外代表人士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利于培训体系的动态管理。第三,定期培训制度的不完善,降低了培训工作的持续性与系统性,影响培训效果的持续优化。四是实践锻炼制度的实施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培训组织领导不力。第一,领导机制建设不健全,各级党委领导、各培训主体之间权、责、利划分不清,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范、有序的领导,使得培训工作的开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影响培训效果的提升。第二,文化环境建设不足,在社会范围内尚未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地位、重要作用的宣传与重视不够,极大的削弱了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资金来源不充分,制约着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得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体系无法落到实处。

三、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思想认识

一是将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党委领导工作的考核范围,不断提升其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充分尊重党外代表人士,加大对其宣传和动员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到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重要性。三是建立各级党委组织领导、统战部门相互协作和各级培训主体具体运行的工作机制,实现培训工作的统一领导、科学规范,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统战部规划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解决在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体系进行设计,不断提高二者的契合度。

(二)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训战略体系的实施机制

1.创新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内容。首先,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培训内容体系。各培训主体通过与统战领域专家、高校等专业性较强的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培训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对培训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与调整,提高培训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其次,建立培训内容选择机制。各培训主体通过定期组织座谈会,了解来自不同行业、职位的党外代表人士对培训内容的不同需求,并积极组织各领域专家进行论证与整合,凸显培训内容的层次性、针对性。其次,健全培训内容的更新制度。各培训主体在培训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发生的新变化,积极吸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所提出的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新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淘汰过时的、指导性不强的培训内容。

2.实现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组织“211”模式的发展。构建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组织“211”模式,即:2个培训主体,1个理论培训辅助机构与1个实践培训锻炼基地。这一模式要不断发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与各级行政学院两个培训主体的主力作用,积极引导高校、以及各类实训基地在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中支撑作用的有效发挥。首先,合理定位各机构、各主体的职、权、利,加强培训组织建设的层次性,继续加强各级党委加强领导作用,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协商作用,作为培训主体的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级行政学院担负具体培训职责与培训任务,各高校、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其次,建立培训协调机制,各培训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善于整合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培育对象、培训主体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培训活动建立在搜集资料、充分了解与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再次,在合理定位各组织者、科学规范培训活动实施流程的基础上,依据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的特点,通过与各专业培训机构

立合同关系,实现对党外人士培训的外包,创新培训活动的组织形式。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对象的选择机制。一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选择培训对象。各培训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必须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党外代表人士所处职位与承担的具体工作,有针对性组织培训,体现出培训的层次性。二是根据工作要求选择培训对象。各培训组织者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目标,积极把握培训对象的工作实际需要,在充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组织培训。三是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党外代表人士自我完善与自我培训。通过组织培训对象进行自我评价,使其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使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促使党外代表人士有针对性的参加培训。

4.创新党外代表人士培训方式方法体系。一方面,在培训方法体系的构建上,一是加强方法体系的科学化发展,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课堂讲授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合作研究法等传统方法的综合利用。二是注重实践作用的发挥,通过建立健全实训基地,不断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结果进行有效检验与改进。在党外代表人士培训方式体系的构建上,首先,促进培训方式的综合化发展,在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中要采取开放式、联合式、委托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组织培训,提升培训活动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实现培训方式多元化发展。其次,积极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加强自我培训,增强培训活动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再次,积极依托网络等信息平台,有效吸取现代培训理论的新发展与新成果,结合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特点组织培训,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渠道、多途径、多样化的发展,增强培训活动的吸引力。

5.强化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结果使用机制。首先,实现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结果使用机制与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流程同步化,对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依托评价与反馈结果及时与修正调整培训计划。其次,推进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结果与党外代表人士绩效管理相结合,将培训结果纳入到党外代表人士绩效评价体系,加大培训结果的使用力度,激励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加培训,提升培训活动的主动性。再次,依托信息技术,建设党外代表人士培训信息系统,建立培训档案,全面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信息,积极依托培训结果,实现对培训结果的动态化管理,改善“低效率、高重复”的培训现状。

(三)优化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制度体系

1.建立笔记调阅制度。各级党委要根据党外代表人士理论学习的要求,统一确定年度理论学习要点,明确必读书目,统一印刷下发学员理论学习笔记本,并在每年定期对学员的理论学习笔记集中、分层调阅两次,并按笔记内容记录的是否合乎要求、是否全面、是否认真,有无心得体会和调研文章作为衡量标准,按优、良、合格、差四个等级分别评出等级,填在党外代表人士读书笔记调阅登记表。其笔记在字数上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内容上要包含各次培训的心得体会以及调研报告。

2.建立考核和培训档案制度。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及培训时间、培训科目、课时、作业、学习笔记、考试试卷、考核成绩、体会文章以及考勤情况、班主任鉴定、培训机构的意见等进行汇总、整理,登记造册,逐人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学员培训档案,以便随时考核。这些档案一般以班级为建档单位,凡属培训班档案基本内容的均归入本培训班档案,并且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和学员教育培训卡。档案资料要求具有专柜化、标签化和专室化的管理和 5年的保管期。

3.建立培训成果评审和管理制度。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评审与管理工作,应委托依托独立的社会中介组织等来开展评价活动,建立独立的社会化成果评价体系;注重对党外代表人士团队的综合评价,注重对党外代表人士实际贡献的评价。

4.推进实践锻炼制度的有效运行。以任现职党外干部和省市管党外后备干部为重点,每年选派优秀党外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同时每年选派一批年龄较轻、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处级党外干部到区县挂职,分别担任副县(区)长或市直部门副职,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到区县部门挂

职制度。每年选派民主党派省市委会和省市工商联等机关的优秀干部到省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一线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

5.建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质量的服务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各级领导与参加培训的党外代表性人士的联系制度,通过座谈会、通报会、谈心会等形式来保持各级领导与参加培训的党外代表人物的联系沟通,了解在培党外代表人士对培训工作的看法和意见建议,更要让他们了解培训的方针政策等内容。二是建立统战部门对承担培训工作的机构单位、对在培党外代表人士较集中的部门单位的定期走访制度,通过走访了解培训机构的困难和要求,了解党外代表人士所在单位的送培积极性及其工作困难,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决策相应的解决措施。三是用适当的物质待遇吸引高素质的师资人才,探索引进和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的工作机制,激发与调动参与培训的师资人才为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在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和社会主义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

(四)大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2

“今天的培训内容生动、贴近实际、感受真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邀请连任代表给新当选的代表谈体会,进行新老代表的‘传帮带’让我们受益匪浅,获益良多。”这是一位奉贤区人大代表在参加完人大工作专题培训会后道出的心声。4月27日,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人大工作专题培训会,邀请两位老代表分别以“如何撰写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如何开展好专题调研工作”为题,给新代表献上经验之谈。

“书面意见提得对不对,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代表履职的水平。今年是新一届奉贤区人大代表任期的第一年,新任代表占到代表总数的59.8%,年初人代会期间共收到代表书面意见135件,但这些意见质量参差不齐,差距很大。许多代表也想使用好书面意见这个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载体,利用好书面意见这个传递民生、反映民意、汇集民智的有效渠道,但是苦于欠缺方法、不得要领。因此,常委会特地邀请担任了二十多年人大代表、撰写过多件高质量书面意见的连任代表金哲民,为新代表进行‘如何撰写人大代表书面意见’专题辅导,希望通过这种‘传帮带’式的培训,用先进榜样感染代表履职。”奉贤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陆兴祥道出了培训活动的初衷。金哲民代表从什么是代表书面意见、书面意见中的常见问题、怎样写好书面意见和撰写书面意见的几个注意点等4个方面作了精彩辅导。“金代表的辅导很具体、很实在,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代表书面意见的撰写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积极推动我们行使好代表职权、履行好代表职责、发挥好代表作用。”许多代表听了金哲民的辅导后纷纷感叹“金代表的授课太实用了”。

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全忠曾经担任过多个专项课题组组长,带领课题组开展过多项调查研究工作。他结合去年担任课题组组长、取得丰硕调研成果的《完善三区联动实现区校合作共赢》专题调研的工作经验,谈了自己的认识体会。“今年区人大常委会确立了‘1 5 1’的专题调研计划,目前,各项专题调研活动刚刚启动或者正准备启动。朱全忠同志和盘托出宝贵经验,为我们落实好该调研计划增加了信心,开拓了思路,这次培训很及时,很有借鉴意义”。一位常委会新任委员在听取了朱全忠同志的授课后感叹深受启发,开展好今年的调研工作自己底气足了。

今年是奉贤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的届首之年,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势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奉贤区人大常委会把今年确定为“学习培训年”,围绕监督议题,突出履职要求,制订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将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组织市情、区情报告会、参与上级轮训等7种形式开展一系列学习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新一届区、镇人大工作者和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据悉,4月27日召开的人大工作专题培训会是奉贤区人大常委会今年开展的以“增强代表意识,提升履职能力”为宗旨的学习培训系列活动之一。在此之前,区人大常委会已经成功举办了《监督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上海市征收集体土地房屋补偿暂行规定》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多个专题讲座,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培训效果。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区人大常委会还将开展“如何在组织代表视察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撰写人大公文报告”多项专题培训,促进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更加懂法、明理、悉政、知情,为新一届人大工作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看来,今年,奉贤区人大常委会是要将学习培训进行到底了。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3

关键词:压力;户外体验式培训;镭战;减压效应;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4-0044-04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outdoor experiential t raining on decompression

gu xiaoyan,meng minghao,yu yiwu

(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 ejiang china)

abstract: experiential training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developed as a new approach of voc ational training which includes outdoor experiential training(oet) and ray war

etc.presently domestic researchers mainly concentrated their attentions on educ ation,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etc.but not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 study on

decompression.taking ray war as the method,this paper conducted comparative s tudy on decompression effect of oet.it was resulted that ray war could stimulat e people's vitality, and releas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significantly ; it have more obvious decompression effect on the male clients than on the fema les; working position have significant affect on decompression effect of ray war . the study pointed out a newl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way, and provided ref 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for decompression products of ray war.

key words: pressure; outdoor experiential training; ray war; decompressi on; empirical study

随着城市环境恶化,社会竞争加剧,城市人群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其身心健康已经 造成了严重损害,并普遍影响到工作质量和产出,增加社会经济运行成本。

户外体验式培训,即outdoor experiential training(oet),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户 外自然环境中通过参与身体的或精神的活动,来达到发展领导力和团队建设的目的[1 ]。体 验式培训20世纪40年代出现于美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培训方式,国外者对其进行了较深入 的理论研究[2]。在我国,户外体验式培训叫拓展训练,或外展培训(outward bound),主要是以场地项目为主,野外项目为辅[3]。近年来,镭战(ray war) 逐渐成为国内户 外体验式培训产业的主流形态之一。户外体验式培训1995年走进中国,在中国已经发育了十 余年,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存在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 护,主要靠引进和模仿,市场美誉度不高等问题[4]。与传统培训以知识的掌握为 目的不同,体验式培训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国内体验式培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5],尚未开展减压效应方面的定量研究。本文以镭战拓训 为研究手段,采用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方法的压力测量对比实验,对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减压 效应进行了分析。

基于前人的调查结论,本研究作出如下理论假设,并设计相应研究方案。

假设1: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镭战)的减压效应显著; 假设2: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镭战)的减压效应的性别差异显著;

假设3: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镭战)的减压效应的职位差异显著。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职业为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这是社会上公认的高压人群(表1)。

1.2 测量工具

目前国内外针对压力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行为评价和医学评价指标[6]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是当前心理咨询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7]。日本学者e. morita(2007)采用多情绪量表(multiple mood scaleshort form,简称mms -sf量表) 和状态-特质 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简称stai-s量表),对498名实验对象参加森 林浴活动前后其对人体的心理效应进行了评价。日本学者开发的mms-sf量表用于人的8种瞬 时情绪反应的评价,而stai-s用于焦虑状态的测度[8]。

本研究在设计问卷时综合参考了上述三个量表,并结合研究目标重新设计,将这些指标 归并为活力体征、精神症状、身体症状三个方面。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实验对 象参与镭战拓训前后的活力体征、精神症状、身体症状指标(表2、表3、表4注,均为自我 评价指标),采用linkert5级量度,按症状的轻重分别赋值1-5分;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人 口学特征,包括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职位等。经alpha可靠性检验,本调查表的克朗 巴哈系数(cronbach幔┪0.977,信度系数极高。

1.3 实验与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分发时间间隔为24 h,即在实验对象参加镭战拓训前一天及拓训后立刻填写, 上午11:00,以用于平时工作状态下与参加拓训后压力反应的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对研究对象体验前后的减压效应运 用方差分析,体验效果的性别差异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职位差异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 等检验其显著性。

2 镭战拓训的减压效应分析

2.1 活力体征差异分析

活力体征包括表2中的十项指标。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体验前的各项指标除了“头很重 ”高于体验后得出的数据,只有“头很重”这一项是体验后大于体验前,可以理解为经过一 场训练,体能消耗较大,有头重的现象是正常的。“白天很疲乏”这一项指标改善效果最明 显,由均值1.97降低为均值0.69。这说明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由于工 作 压力大,又缺乏运动,身体反而感觉疲惫,在大自然中的运动可以使他们放松心情,释放活 力。“打哈欠”指标也有明显效果。打哈欠是因为当人犯困时,血液循环较慢,血液中氧的 浓度较低,大脑表现出轻度缺氧。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跑动可以提高人体通气和换气能力, 慢跑时所供给的氧气是静坐时的8~12倍[9]。本研究再次印证了这一研究成果。

注:a1代表“头很重”,a2代表“全身又懒又乏”,a3代表“腿脚发软”,a4代表“打哈欠 ”,a5代表“头脑模糊不清楚”,a6代表“犯困”,a7代表“白天很疲乏”,a8代表“动作 不利落,笨手笨脚”,a9代表“脚下无力”,a10代表“很想躺下”。

2.2 精神症状差异分析

数据显示,体验后的各项指标均值都小于体验前,说明体验式培训在改善人由压力引起 的精神症状是有作用的。其中“失去耐心”指标改善效果最显著,在体验前的均值为1.75 , 体验后的均值为0.55,均值降低了1.2,说明体验式培训后,改善了被调查者的情绪急躁 症 状。其次是“对实物渐渐失去热情”一项,在体验前的均值为1.63,体验后的均值为0.52 , 均值降低1.11,说明体验式培训可以排解压力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调动人的积极性。“工 作 效率低”一项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体验前均值为1.53,体验后的均值为0.55,均值降低0 .9 8,说明在体验式培训后,工作压力有所缓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一结果印证了westman 和eden 对以色列国防部军官学校学生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研究发现,在他们的研究中, 二者呈负线性相关,过高的工作压力会降低绩效[10]。

注:b1代表“思想不能集中”,b2代表“讨厌说话”,b3代表“焦虑紧张”,b4代表“做的 错事儿变的的多起来”,b5代表“精神涣散”,b6代表“对事物渐渐失去热情”,b7代表“ 对刚刚做的事情想不起来”,b8代表“对事物放不下心,挂心”,b9代表“做事没有规律, 没有条理”,b10代表“失去耐心”,b11代表“抑郁”,b12代表“反应迟钝”,b13代表“ 工作效率低”,b14代表“情绪低落”。

2.3 身体症状差异分析

身体症状的指标见表4,共13项指标。数据显示,所有身体症状均值在体验式培训之后 有所降低,说明体验式培训可以改善被调查者因压力而引起的身体症状。尤为明显的是“感 到疲劳”一项。在体验前,这一项的均值是最高的,说明在压力影响下,身体有疲劳感的现 象普遍且严重,在体验之后,这一项的均值虽高居第二,仅次于“口干”一项,但较之前有 很大改善,说明在体验式培训之后,会有短暂的因体能消耗而引起的疲劳,但较长远来看, 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所导致的身心疲惫。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后,心理疲惫感在运动之后 的30 min会有显著下降,但下降只有在60 min后才具有显著意义[11]。“觉得身上 不舒服”一项较之前也有很大差异,体验前的均值为1.53,体验后的均值为0.59,均值降 低了0.94,说明因工作关系,久坐少运动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拓训之后身体感觉比之 前更舒服。

注:c1代表“ 头很痛”,c2代表“肩膀酸痛”,c3代表“腰痛”,c4代表“呼吸困难”,c5代表“口干” ,c6代表“声音嘶哑”,c7“感到头晕”,c8代表“眼皮和肌肉紧张”,c9代表“手脚颤抖 ”,c10代表“觉得身上不舒服”,c11代表“感到疲劳”,c12代表“气闷”,c13代表“眼 睛酸涩”。

2.4 体验效果的性别差异

2.4.1 活力体征的性别差异

据表5可以看出,在体验前男性因压力而引起的活力体征比女性要严重,即男性身体活 力比女性差,特别是“全身又懒又乏”、“犯困”以及“白天很疲乏”这三项,平均值在2 以上。在女性方面较严重的是“白天很疲乏”和“很想躺下”这两项。在体验完成后,男性 的均值下降幅度比女性大,这说明体验式培训对男性的效果更为明显。尤其是“头脑模糊, 不清楚”一项,由之前的均值1.75降低至0.47,说明通过体验式培训可以使被调查者头脑 清 醒,思路明确。在女性方面,“头很重”这项出现活力体征加重现象,女性的体力低于男性 ,在大量体能消耗之后,可能会出现头重脚轻的感觉。

2.4.2 精神症状的性别差异

表6显示,男性因压力引起的精神症状明显比女性严重。“失去耐心”是男性体验前最严 重的一项,均值为2.07,女性则为“讨厌说”一项得分最高,均值为0.81,证明女性在体 验 前的精神症状明显优于男性。在体验后男性降幅程度最明显的为“失去耐心”一项,从均值 2.07降至0.56,差值为1.51;女性降幅程度最为明显的是“情绪低落”一项,从均值0. 56降 至0.28,差值为0.28。女性并有三项有严重趋势,分别为“精神涣散”,“做事没有规律 , 没有条理”,“工作效率低”。上述数据表明,通过体验式培训,男性的精神症状改善优于 女性,并且效果更加明显。

2.4.3 身体症状的性别差异

从表7可以看出,体验前男性的身体症状比女性差。男性身体症状中“感到疲劳”一项 均值达2.18,而女性的均值为1.50。在体验前的数据中,女性只有一项“口干”的均值高 于 男性,男女分别为1.68和1.9。在体验后,男性身体症状各指标的均值都有所下降,最高 值 为“感到疲劳”一项,均值为1.09,下降了1.09,而女性有三项数据有所增加,分别为“ 腰痛”,“呼吸困难”,“气闷”,并且有4项数据高于男性,分别为“腰痛”,“呼吸困 难” ,“气闷”,“眼睛酸涩”,女性的最高值仍为“口干”一项,均值为1.78,下降了0.2 。 女性均值下降幅度最大的为“眼睛酸涩”一项,从均值1.28,降至0.67。以上数据表明, 通 过体验式培训,男性的身体症状有很大改善,而女性有些症状得到好转,但有个别症状反而 严重,且好转幅度小。因此,男性在体验式培训之后身体症状明显改善,效果优于女性。

2.5 体验效果的职位差异

从表8中可以得出,被调查者的职位在体验前后对活力体征的影响没有显著性。被调查 者的职位在体验前对精神症状指标影响的显著性为0.004(sig:0.00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研究的3个假设全部被验证是真实的。体验式培训通过调动人的活力因素,缓解不良 的精神情绪,改善人的身体机能来达到减轻人的压力,提高人们应对压力的能力。体验式培 训之后,男性的活力体征、精神症状以及身体症状的改善效果比女性更显著。职位造成的压 力对精神症状与身体症状的影响较显著。结果显示,参与户外体验式培训体验前,被调查者 职位对精神症状以及身体症状影响非常显著,说明职业所造成的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被调查 者的身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参与体验式培训之后,职位所造成的压力对被调查者身体症状和 精神症状的显著性减小或者消除。这表明,体验式培训是可以减轻职位所造成的压力。

3.2 建议 首先,本研究为户外体验式培训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开发心理减压产品提供参考 依据。因此需要加强户外体验式培训在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促进其产品 创新升级,增加排他性,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研究手段可以扩展到场地培训等其他类型 户外体验式培训或者户外活动,压力测量指标除自我评价指标外,还可选取行为指标、医学 指标,或者它们的综合性指标,以使研究更全面深入,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更大。第三,政府 加强对户外体验式培训行业的规范管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大行业人才的分类培养与资 格认证,推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wagner, rj, haldwin, t.t., and roland, c.c. outdoor training: evol ution or fad[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91,45(3):50-57.

[2] luckmann, c.defining experienti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entia l education,1996,19(1):6-7.

[3] 王东升.超越自我熔炼团队――体验式培训全接触[j].中国研究生,2003,(4):62 -6.

[4] 于德利.体验式培训的发展及其缺憾[j].人才资源开发,2006,4(1):41-48.

[5] 宋进喜.理论引领的体验式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美)lorne sulsky, carlla smith著, 马剑虹等译校.工作压力[m].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7.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社,1999.

[8] e.moritaa,s. fukudaa,j. naganob, etc.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 envir onments on healthy adults: shinrin-yoku (forest-air bathing, walking) as a possi ble method of stress reduction[j].public health,2007,(121):54-63.

[9] 宋远.慢跑――与氧气亲密接触[j].信息产业报道,2006,5(3):90.

[10] westman.m.eden.d. the inverted-u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perf ormance: a field study[j].work and stress,1996,10(2):165-173.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4

摘 要: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高意愿低参与率、高期盼低成效的局面,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化。为此,可以发挥行业协会在培训中的管理与统筹职能,建立基金化的运行机制,实施关注培训成效的综合评价。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培训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74-02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寻求就业的弱势群体,受到了政府和群团组织的关注,国家出台了一些以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与职业发展、推动社会融入的培训政策或规定,取得了较大成效。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培训包括职前和职后两大类,职后培训更多的是由用人单位组织,文章所提职业培训主要指入职前的培训。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陷入了高意愿低参与率[1]、高期盼低成效的困局。笔者认为,其破局点是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化。

1 变政府逐级授权管理为授权行业协会统筹管理

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大多采取政府逐级授权的管理模式,即由国家或省级政府出台培训政策,省、市、县级政府的对口部门按层级出台相关规定或实施细则,并由基层政府按授权和管理权限筛选培训机构,由机构实施培训。从管理流程看,这是一个完整而结构严密的链条,但实际上是政府管理职能错位、政权与事权不分的表现,它不但弱化了政府的服务、监督与管理职能,而且行政体制内部逐级授权容易形成垄断,排斥其他非授权机构参与培训,不利于形成广泛的竞争机制,也为权力寻租和放松监管提供了借口。

由政府直接筛选培训机构并予以培训授权,虽然提高了筛选效率和信度,便于直接管理,但也容易造成培训机构“唯上是听”,忽视受训者的核心诉求,降低培训的针对性,影响培训成效的后果。

政府逐级授权的管理模式与我国传统的行政工作周期相结合,容易错失培训时机。主管部门对下一级部门和培训机构管理的方式往往是3~5年进行一次授权,在授权期限内按年度审批培训计划,审批培训计划要经历机构申报、部门初审、专家论证、发文批复等环节,各机构获得授权与组织培训一般都要在每年5月份以后进行。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周期一般以春节为分界点,正月初七、八左右开始外出求职。这期间,求职者众但岗位供给也相对充裕,新生代农民工们的选择机会和余地也较大,其求职的迫切心情和担心错失选择机会的心态使他们不屑于浪费时间参加常规性的培训。但如果过了正月用人高峰还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往往会降低求职预期,并产生较为强烈的培训需求,这是培训的最佳时机,但由于培训机构还没做好培训准备,容易错失最佳培训时机。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协调、研究等职能[2]。《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强化行业自律,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此举有助于推动行业协会发展并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调整经济秩序和搞好行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培训是行业协会服务职能中的应有之义,也是可担之责。依托行业协会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有助于转变政府在培训政策制定、落实和监管等环节的职能,实现管办分离,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市场化。行业协会组织是本行业全体企业共同利益的代表,由行业协会担负起培训的统筹协调职能,可以发挥它与企业沟通便利的优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用人需求,选准培训主题,在培训的组织与实施环节建立起与用人单位生产过程相接近的培训情景,贯彻行动导向的培训理念,实现培训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提高培训成效。

依托行业协会可以建立行业或区域性的培训服务平台,融培训政策解读、培训信息、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效果评价等功能于一体,有助于在用人单位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建立起信息沟通和共享的渠道与平台,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信息传播渠道,既有助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及时获得培训信息,也有助于培训机构把握培训时机,提高培训效率。

2 变培训的项目化运行机制为基金化运行机制

现行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大多实行项目化管理,即国家制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政策,政府职能部门冠之以“项目”或“工程”的名义,并据此向上一级直至是中央财政申请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到位后上一级政府又以项目或工程的名义向下分配,分配项目的实质就是分配资金。在多年的实践中,基层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对这种中央集权和计划色彩浓厚的项目化运行机制颇多质疑,但因不愿断了资金支持的“财路”而只能默认。在项目分配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均衡或照顾情绪的需要脱离实际,“人情”项目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化管理机制一方面分散了政府的精力和管理资源,使有些行政处(室)变成了“项目处”,整天忙于项目的运作与管理;另一方面,转移了培训机构的工作重心,由于能否获得项目授权以及获得任务量的大小的决定权在职能部门,培训机构必然把工作重点放在争项目、争任务上,而少有精力放在培训整体设计与培训创新上,从而影响培训的质量。项目化运行机制得以顺畅的根源在于与财政经费相关联,这既是项目机制的优势,也成为影响项目能否可持续的短板。如果能配套资金,项目就有吸引力,就容易推进,如果不能顺利配套资金,项目就可延迟、延期甚至中断。由于下一个周期能否立项取决于国家政策取向等诸多影响因素,使得项目天生具有了阶段性或短期性的特征,管理部门的政策设计、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也必然具有短期性特征,不利于培训的广泛宣传,影响培训相关方系统深入地研究培训,更何谈创新。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融入城镇的任务非常艰巨,还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进行持续的提升和引领。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化不是要放手不管,不予经费支持,而是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化运行机制弊端的有效途径是实行培训的基金化管理机制,变项目管理为基金化管理,即政府授权第三方设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金”,可以将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注入基金作为启动金,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公益性质,后续资金以行业企业资助为主,推动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政府可以制定基金使用条例,确保基金安全和使用效率。

实行基金化管理机制后,一方面要改变拨款机制,由定额培训拨款改为以质定价,实行质量奖励或后期补助政策,其要旨在于鼓励机构培训创新,鼓励机构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保证受训者利益,最大化地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允许培训机构有合理的经济收益,把隐性盈利显性化。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任务性和公益性,政策上不允许盈利。但任何一个培训机构要搞好培训工作就必须有一定的前期投入,要确保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这就使得盈利隐性化。这种隐性的盈利不但侵蚀了受训者的利益,也不利于监管。因此,建议在基金化管理模式下规范机构的盈利模式和盈利幅度,以质量和声誉赢利益,以工作投入赢利润。

3 变工作总结式的培训评价为关注成效的综合评价

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管理的授权模式下,政府在培训过程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更是规则制定者,常常以检查代替评估,以培训机构的年度工作总结代替质量评价,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表征机构的工作成效,造成质量评价的错位。如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的某培训工程就实施“三堂课制度”,虽然确保了培训按计划执行,防止了培训“缩水”问题,但没有反应出培训的真实成效,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市场化必须把好评价关,变工作总结式的培训评价为关注成效的综合评价。要按照评价的基本规则和流程开展评价,明确评价主体、确定评价程序、制定评价标准、发挥评价作用。

与授权行业协会管理和建立基金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要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在增强评价客观性的同时,保持培训评价的常态化。从人资角度审视,职业培训的最终受益者是用人单位和受训者,他们对培训成效高低的判断最有发言权。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起由政府管理人员、管理专家、用人单位代表、培训机构代表和新生代农民工代表等构成的评价者专家库,共同研究制定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重点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在后续的求职或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和实效,评价指标可以涉及培训定位与培训目标的合理性、培训方案与目标的符合度、培训活动与计划的一致性、培训活动对于目标的有效性、培训结果与目标的符合度等方面[3]。为提高评价效率,可以借助培训网络平台开展评价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在培训期间或培训结束后的任意时间点进入平台参与评价,网络管理者和培训机构可以随时了解评价者的信息和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评判培训机构工作成效、引领机构推进培训改革的主要依据。行业协会和基金管理机构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培训的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推进培训改革,提高培训质量。也可以针对区域内培训机构的整体评价结果做出对机构表彰、督导与惩戒的决定,并据此引导培训机构把注意力集中到培训上来,实现培训由任务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突出“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高意愿低参与率、高期盼低成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和震,李晨.破解新生代农民工高培训意愿与低培训率的困局――从人力资本特征与企业培训角度分析[j].教育研究,2013(2):105-110.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5

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今天上午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省、市有关农民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区农民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研究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民培训工作。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区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蒋临,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镇(街道)党委副书记、工业、农业分管副镇长(主任)、农办主任、教育业余专干以及定点培训机构负责人。

今天的会议主要有三项议程,一是金清镇和路南街道代表作经验介绍;二是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区职教中心代表作表态发言;三是区委副书记、人大主任蒋临同志作重要讲话。

下面,先进行第一项议程。请金清镇代表为大家作经验介绍……

现在,请路南街道代表为大家作经验介绍……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代表作表态发言……

现在,请区职教中心代表作表态发言……

刚才,金清镇代表就如何抓好培训工作,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路南街道代表从如何做好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听了之后很有启发;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和区职教中心也就今年如何开展工作作了表态发言,表明了态度。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蒋临同志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题鲜明,要求明确,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刚才,蒋书记全面总结和分析了我区农民培训的成绩、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刻阐述了实施农民培训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民培训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抓好今年培训工作,特别是学习贯彻好蒋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认真领会,迅速传达。各地、各有关部门会后要尽快把会议精神向党政一把手汇报,向广大农民进行传达。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领导,把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二、健全体系,加大投入。目前全区绝大多数的镇(街道)都已成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落实了培训工作任务和责任。但少数地方由于没有专职机构来抓,农村劳动力培训缺乏统一部署,动作迟缓,力度不大。希望这些地方的领导按照这次会议精神,务必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抓紧研究部署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健全工作体系,落实工作措施。同时要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的投入,把农民培训补助经费作为政府向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品,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范畴。对于政府安排的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各地要管好用好,确保全部用到参训农民身上,确保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三、结合实际,形成特色。要在原先正常性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整村推进”培训,在培训中因地制宜,搞出特色。一是要根据各地产业分布情况开展培训。如横街镇的印刷行业比较发达,可进行印刷技术培训;新桥镇从事模具制造的人较多,可以开展这方面的培训;路南、螺洋的妇女不少人从事鞋帽加工,这方面的培训正是她们所急需的。二是要以“整村推进”为中心,以点带面,吸引周边村的农民参加培训,如“整村推进”村的某一培训工种报名人数不够开班,可以吸纳周边村中愿意参加学习的村民一起开班。三是要对“整村推进”培训工作搞得比较出色的村和在今年村企结对活动中,吸纳本区经培训合格取得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农村劳动力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同时要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典型、宣传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引导企业多用本地经过培训的农民。

四、加强督查,确保成效。区农培办要不定期开展督查工作,加强对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检查指导,每月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开展相关的执法检查,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训工作的督查。各镇(街道)也要加强对培训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6

在丹麦综合工会联合会(sid)下属的工会干部学院,培训主要是向学员提供实际、实用、实效的知识,而不是灌输全部东西。从这个认识出发,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构筑基础教育培训和强化提高培训两个体系。

基础教育培训安排五周。学员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课堂上以“海报”似的形式,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乃至所愿意公开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向教师和同学展示、介绍。其目的是让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缩短彼此距离,增强亲和力和亲近感,形成团队精神和协调、活泼、团结的学习氛围。第一、二周,主要是学习如何组织工会,签订集体协议,开展俱乐部活动,提高演讲水平,调查了解会员的情况,并形成详尽的记录资料等等。第三、四周,主要是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提高思辨能力和性格修养,目的是提高工会干部做人的工作的能力,善于理智地、辩证地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特别是在与政府和雇主的谈判中,成为一个出色的、能充分代表会员利益的高手。在第五周,主要是学习社会传统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常识,学习国家宪法,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异同情况,并让学员掌握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广义的民主(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公共场所的、竞选中的民主等等)。基础教育培训是必修课,它的着眼点是让工会干部在了解社会现状,放眼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会工作的水平。

强化提高培训是“选修”式的培训。由学员根据需求,有的放矢,富于选择性、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从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增加知识容量,指导工作实践。课程设置是“板块”型的,例如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的有关知识为一块;建立共同协商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如何更好地签订集体协议和调处劳动争议为一块;确保卫生健康与安全,建设良好的工作场所环境为一块;工会干部如何组织会员参与工会的活动,建设好和发展好工会,使工会在政治上更加强有力为一块;企业的财务管理、劳动工资理论、技术规程学为一块,还有如何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好后备力量等等。

无论是基础教育培训,还是强化提高培训,教员都特别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既有灌输,又善于采用问答式的方法,让学员动脑筋、提问题,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实践,使学习收到更好的预期效果。sid每年用于培训工会代表的经费是1.1~1.2亿丹麦克朗,其中10%是工会经费,其余取之于培训基金,所谓“基金”,是集体协议规定的由企业雇主必须支付给工会干部每小时27欧分培训费的积累。

二、关于成人职业培训

我们以极大的兴趣,冒雨考察了丹麦center县(由26个市组成)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amu)。在丹麦,类似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有七所,此外,还有135个培训学校。2001年,有310832个丹麦人参加了职业培训,其中38%是女性,62%是男性,center的amu所承担的培训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这个培训中心由12位成员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其中五位是工会代表,五位是雇主协会代表,一位是县政府代表,一位是市政委员会的代表,由工会方担任管委会主席。培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实行教师自治。培训中心的管委会主席向我们介绍说,丹麦是世界上享有最高技术水准的国家之一。在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态势下,人们在几乎所有的工作中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为此,丹麦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发展成人职业培训计划(亦简称amu计划),旨在给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掌握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实施amu计划的第一阶段在六十年代,对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助了一臂之力,使许多新兴生产领域的就业前景得以改观。amu计划的第二阶段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解决了当时较高失业率带来的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用新技术培训了许多失业人员,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九十年代为amu计划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密切合作,使知识、服务和信息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支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2000年,amu计划又跨越了新的门槛,进行了新的改革,它使成人教育和继续培训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职工的终身学习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框架,赋予社会各阶层在优先安排amu计划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了企业主、职工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形成了“就业必须经过培训”、“在职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的理念,对培养一大批技术精湛、技能娴熟的职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amu计划有三重目标:一是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根据企业和劳动者的实际,持续地提供和改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职业培训;二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和重组,提供有效的培训;三是坚持长远的观点,立足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管理层在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时,非常强调贴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始终保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的密切沟通和联系。一旦发现某个行业人才紧缺,某项专业有技术断层,就立即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amu计划为劳动者终身提高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这一计划几乎覆盖了全社会成员,其中有些培训是专门提供给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的群体(一般为8%左右),例如失业者、难民和移民等。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7

随着时代的脚步铿锵迈过21世纪,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培训工作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默默生根、茁壮成长。2010年7月,培训中心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冠名“全国人大深圳培训基地”,正式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冠名国字号的三家培训基地之一。2011年市政府拨款进行内外装修改造,全面升级,现集培训、餐饮、住宿、写字楼为一体,有客房152 g,大小规格的会议室、教室16 间,配套ppt会议教学。基地突破软、硬件发展瓶颈,培训工作步入发展快车道,迎来新的二次发展。

2014年7月,基地领导班子重新组建,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果断提出了未来十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即:以培训为主业,以酒店服务为基础,把中心建成全国人大系统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培训基地。基地上下凝心聚力,围绕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全国五级人大代表、人大干部的培训和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培训工作,培训硕果累累。

20年砥砺磨练,20年风雨兼程,20年创新发展,深圳培训基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国地方各级人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始终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己任,和人大的同仁们共同交流探讨人大工作,共同学习提升履职能力。从每年培训几百名、几千名学员,到2016年培训学员人数达到一万三千人,开业至今,共举办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干部培训班748期,培训学员达49517人次。培训事业蒸蒸日上,基地逐渐成长为全国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最为信赖的“人大之家”。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推动人大培训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基地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法治思维为统领,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大力推进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履职培训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下大力气做好培训市场的需求调研,紧贴培训需求,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培训质量,推动人大培训工作提高水平。明星课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让代表动起来――人大代表履职工作实践和思考》《政府全口径预算审查与监督》《当前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等深受学员们欢迎。同时严格按照规范化培训流程,精心挑选授课老师,有全国各级人大的领导,还有大学的权威学者,也有香港的相关专家。针对代表需求设置个性化课程,如武汉市人大培训班需要讲解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就设置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等课程,香港、内地理念碰撞,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4年9月,全国部分省(区、市)人大财经监督工作座谈会在深圳培训基地召开,恰逢新的预算法刚刚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领导班子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的培训市场,在全国人大三大培训基地中抢先一步,果断地在会议期间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和预工委领导请示、报告,希望开展新预算法的培训、宣传工作,并得到支持。通过向全国五级人大干部和代表寄发《关于开办2015年新预算法培训班的通知》,原计划准备开四期培训班,每期人数150人,共计培训600人,而实际报名人数就突破了3000人。仅2015年就举办了12期新预算法专题培训班,培训学员达3000余人。并依据此思路,还成功举办了新环保法、新立法法以及教科文卫、内务司法、民族事务等专题培训班,同样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正是因为发扬深圳“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干事创业,打开了培训主业的天花板,开拓了人大培训的新天地,前来参加学习培训的人大代表、人大干部以及各级人大常委会工委、专委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按照建设“互联网 ”智慧中心的总体要求,基地积极打造培训和酒店双品牌建设。一是通过主动适应“互联网 ”的时代要求,设计了专属logo,制作了供客人免费上网的wifi二维码,创建了独立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平台,推出了网络在线预订系统,极大提高了酒店会场、餐饮和客房的宣传力度。二是确保培训安全无死角。基地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严格执行国家培训的相关规定,时刻牢记中央八项规定和党纪国法的要求,如处级干部严格遵守两个人一间房的规定,不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确保酒店管理及公司经营合法、合规,接待用餐、住宿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规定。三是推出细心、贴心服务,力争让每一位学员和顾客宾至如家。为使学员得到顺畅、舒适的服务,基地制订了从接站及接机、住宿、餐饮、培训、返程等全套培训流程,并装订成学员手册,让学员一目了然。为做好培训班的培训服务工作,每个培训班均配有班主任,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至两名副班主任协助工作,进行全程的贴身服务。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8

十六大以来,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作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干部。十六大召开后不久,中央就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部署,并分别举办了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研讨班,随后又连续举办了10期共1500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参加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并同时依托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对全国54万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轮训。五年来,中央还先后举办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文选》等5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干部。同时,对全国5474名县委书记、县长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培训;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机构主要领导人员进行了“增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专题培训。

二、干部教育培训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作用不断增强。十六大以来,着眼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中组部会同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按照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举办了300余期专题研究班,有效保障了中央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比如,为提高政府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挑战的能力,在全国党政干部中开展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培训;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与、司法部联合在全国公务员中开展了学法用法活动和依法行政培训;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全国党政干部中启动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组织实施了东西部干部对口培训;为提高政府专业化行政管理水平,有关部门大力积极推进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从2001年至今,已有数万名公务员参加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同时,各地各部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比如,各地普遍组织开展了领导干部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了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主要包括:一是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的法规体系,基本实现了依法培训,依法管理。2005年4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专章对公务员培训进行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公务员培训纳入了法制的轨道。2006年1月,中央颁布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该条例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经验,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党内法规,是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规章。2006年底,中央还颁布了《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标志着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是建立健全了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统一规划、综合指导,其它部门分工负责、具体实施、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现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三是初步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的类别体系。十六大来,按照我们党逐步确立的干部分类管理原则,根据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整体推行了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的培训工作。特别是以党政干部为主体的公务员队伍,形成了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为主要形式,以出国(出境)培训、对口培训、学历教育等为有益补充的培训新格局。

四、干部教育培训规模逐步扩大,培训质量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从2003年到2006年,全国参加各类脱产培训的党政干部约1900万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约1100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约3300万人次;全国80%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已达到5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脱产培训的要求,原定在五年内对全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轮训一遍的目标完全能如期实现。同时,在各级党政干部培训中,相关培训机构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在培训内容上,一直把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并在实际教育培训中加以认真贯彻落实。在培训方法上,根据干部学习培训的特点,提高了讲授式教学的质量,加大了研究式教学的力度,大力推广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现代教学方法;同时,大胆借鉴现代科技运用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运用网络学习、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以及合理利用境外培训资源,为干部提供了多样化学习途径。同时,干部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等设施也在近些年得到了有效的改进,特别是2006年由总书记作序,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第二批15种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的出版发行,使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规范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9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创业参训意愿 创业教育培训

我们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创业焕发勃勃生机的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强音。在风起云涌的创业大潮中,农民创业群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下中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城乡经济、社会、教育、人文等发展水平仍存差异,农民群体的思想观念、个性特征、资源禀赋、环境条件等,对创业教育培训参训实效以及创业行为的形成影响重大。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2012年以来,连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进行决策部署。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2014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4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一系列举措旨在落实“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加强现代职业农民培育,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为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则更加契合时代主题,更具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且积极投入。以山东省为例:2013年9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从鼓励支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面提升创业就业服务能力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扶持创业的政策。《山东省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确定,自2014年至2018年,山东省政府每年从失业保险滚存结余基金中安排不少于10亿元,作为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进一步提高创业培训的资金扶持力度,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政策保障体系。2014年,山东省创业培训21万人,支付创业培训补贴8045万元。针对农民培育,仅2016年,山东省就安排中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25000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即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20000人;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500人;现代青年农场主1500人;专业技能人员2000人。仅此专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补助金额即达7100万元(不含信息化试点单位补助239万元)。可以说,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投入巨大、期待很大。但现时培训效果如何呢?到底有没有问题,有哪些问题,宜如何改进?

近年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一些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培训方面却鲜有讨论。根据潍坊创业大学、潍坊市创业研究院的安排,笔者决定以此为研究课题,结合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做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农民创业培训实证研究。

二、研究概述

(一)主要影响因素假设

影响农民参加创业培训意愿的因素多样,但可以从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变量和外部环境特征变量等维度进行测量,从而确定影响其创业培训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对优化完善和改进创业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与样本

调查采取问卷为主、深度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项目组根据潍坊创业大学、潍坊市创业研究院提供的指导性调研提纲,于2016年8月25日改进设计了“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创业意愿、创业培训评价、创业者特征等17道题目,主要包括“您外出(指到县城及县城以上)打过工吗?”“除去种植/养殖/捕捞,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创业,做点从没有做过的事?”“你以前参加过关于创业的有关培训吗?”“你觉得培训安排以多长时间为好?”“您对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满意吗?”等内容;深度访谈以参加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组织承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潍坊市学员为主,共访谈36人。问卷调查分8次发放问卷712份,答卷结束后,运用spss13.0软

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剔除重要信息缺失数据,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回收674份,

回收率94.66%。其中男性583人,占86.49%;女性91人,占13.50%。

三、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参训意愿影响因素调研结果与分析

基于本研究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本次农民创业培训参训意愿调研结果如下:

(一)农民个体特征对农民创业培训参训意愿有重要影响

结果显示,从年龄结构看,25岁及以下受访者表示愿意参训的占3.85%(26人);26~35占32.78%(221人);36 ~ 45岁占40.09%(270人);46~55岁占18.39%(124人);56~65岁及以上的样本农民仅占4.89%(33人),创业意愿在农民的年龄分布上呈现橄榄形结构,即年龄越小和年龄越大的农民,其参与创业培训的意愿越低,而从36~45岁年龄段表现的创业培训参训意愿最强烈。此结论与许多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如郑军,2013;戚迪明等,2012)。究其原因,年龄越小,对创业准备越不足,愿望越不够强烈;年龄越大,越安于现状,越缺乏干劲,越不愿意冒险,趋向保守,追求稳定。但从实际参训人员年龄分布看,25岁及以下参训者占1.67%;26~35岁占9.33%;36~45岁占17%;46~55岁占52.3%;56~65岁及以上占19.67%,表明实际参加培训的人群年龄与实际参训意愿人群相差很大。通过访谈,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不懂创业,也不想创业”“种了一辈子地,与人打交道都难,还谈什么创业”“反正免费培训,管吃管住,比待在家里强,出来看看开开眼界”,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在培训对象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错位,即有参训意愿的农民未必真正参加培训,而没有创业想法或参训动机的人却参加了培训,这对于国家关于现代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设计来讲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从性别特征看,男性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的占84%、女性占16%,表明男性具有更好的风险承担能力,更愿承担较大的家庭责任。从文化程度角度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训的占13.79%(93人);高中或中职占23.14%(156人);大学专科占47.47%(320人);其他占15.58%。表明受教育程度与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意愿正相关。现在从事非农业为主工作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自主创业的占76.23%;从事种植、养殖等职业的约占21.16%,大概说明接触更广领域则使人视野更宽、见识更广,选择更多元,尤其曾经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参训和创业。

(二)农民家庭特征变量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

有研究结论认为家庭总人数与农民参训意愿成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经济压力就越大,家庭成员就越倾向于创业。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人口数量与农民参训和创业意愿相关度并不大。对此,笔者认为这与当下农村经济条件普遍改善,无论生存型创业还是选择性创业,与家庭人口关联度不高有关。

(三)外部环境特征变量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

通过“你认为所参加的培训有用吗”“如果再有创业培训机会,你还参加吗”等问题的现场访谈可知,受访者对农民创业培训的满意度、培训质量和后期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整体认可度不高,26.11%(176人)的受访者认为“一般,没有特别感觉”,同时认为“如果还是这样,不准备继续参加”;另有217名受访者认为“获得创业政策支持难度较大”(占32.19%),即使参与创业培训,相关政策也很难帮助自己去创业。近1/3的受访者对现行创业支持政策的实际落地不够信任,值得反思。由此看出,农民对创业培训的认可度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创业培训的意愿。在对于影响创业选择的因素中,选择“风险的承受力”占84.42%;选择“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占76.55%;选择“遇事能做出决定”的占42.58%。表明受访者对创业所需条件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创业风险、创业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认识较为一致。通过分析“你最羡慕你们村里做什么的”,结果表明,村民及亲朋好友中的创业者与农民创业意愿成正相关,这说明,成功创业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的形成。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一是现行农民创业培训的实施效果一般,“供”“需”脱节,农民的认可度不高。需要各方努力,切实把创业培训项目落实好,确保参与创业培训的农民有“获得感”。二是社会对农民创业的宣传不够,政府相关配套制度跟进也不够及时有效,需要加快创业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广大农民对创业培训的参与度。三是农民创业意识不强、能力不足,须强化农民创业意识培养,切实增强创业信心。

四、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尊重民意、立足产业、突出重点、需求导向、多方参与”的教育培训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是一项公益性、战略性、长期性的事业。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培育条件,营造良好氛围。二是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通过提升培训质量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是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培训对象特点,分类别、分产业、分层次开展培育,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四是以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开放型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对象,以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创业者,激活农民自身创造活力,提高农民创业兴业能力。

(二)完善创业培训体制机制

一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制度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推动创业实践。二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管理机构、培训基地的准入门槛和培训规范及教学标准,加快构建政、行、企、校、所等各类市场主体多元化教育培训机制。三是创设农民创业及培训支持政策,从经济补助、政策扶持、创业优惠、后续服务等方面给予农民创业与培训以更多的帮助和引导。

(三)精准遴选培训对象

一是要做好农业产业和从业人员情况及培训需求调研,统筹考虑种、养、加、经管、农机等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环境、项目资源等实际需求,合理分配培训名额。二是实施分工负责与协同管理相结合的学员遴选办法。严格按照参训学员标准条件,精准遴选确定培训对象,真正把年龄适当、确有创业意愿、确有参训需求,迫切需要提升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学员选,尤其聚焦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且具有一定经营基础的家庭农场经营者、种殖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以及具有较强农业创业意愿的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让“愿”学者“好”学、“好”学者“能”学、参训者“乐”学。

(四)实施精益培训

精益创业是创业教育的内涵之一,也应当成为创业教育培训的价值理念和现实要求。按照培训规范和教学标准,采用理论学习、参观考察、沙盘演练、模拟实训、经验分享、学员交流、在线自助学习、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多元化立体交互教学方式,实施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等分段式全程化跟踪培育。一是邀请优秀创业导师、成功创业人士、资深专家授课,强化创业理念和创业技能培训、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和技术培训,激发培育对象创业兴业动力,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二是配备创业导师,重点围绕扩大产业规模、强化市场开拓、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组织创业团队进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实体基地进行创业孵化,提升实践创业能力。对参训学员建档立册,纳入动态考核管理。国家有关部门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时,应据此给予倾斜性政策扶持。

(五)遴选优秀师资,提升执教能力

做好创业培训,师资是关键。建议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专兼结合的原则,以省、地为单位建立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师资库,落实经费补助政策,加强师资培训、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建立不受欢迎教师(导师)清退机制,确保教育培训效果。

(六)加强创业教育培训的载体建设

国家应出台鼓励政策和具体措施,一方面积极创建农民创业园(孵化器)、科技孵化基地;另一方面,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实践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农民实践实习的有效平台和创业实训的重要载体。

(七)营造农民创业氛围,激发农民创业热情

研究结果表明,同村及周边的亲朋好友中的创业者对农民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应。营造创业氛围对于增强农民创业意识、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应结合实际,通过发放创业资料、组织农民创业成果展览、听看农民创业典型报告会、图片展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创业宣传,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营造敢为人先、追求超越、宽容失败的农民创业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王金诺(1970―),男,山东五莲人,硕士,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高校招生管理与服务。基金项目:本文系潍坊市社科联2016年重大课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潍坊市创业研究”和潍坊市政府委托课题“潍坊市多元化创业支持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钟王黎,郭红东.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23-27.

[2] 郑军.农民参与创业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对山东省的调查

[j].中国农村观察,2013(5):34-44.

[3] 赵西华,周曙东.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海学刊,2006(1):217-222.

[4] 郭军盈.中国农民创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2-3.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篇10

事实上,对中国企业来说,培训成了一个做了今天后悔,不做明天更后悔的,抱不得也丢不得的烫手山芋:明明知道不做培训人员素质提升无望,但由于不得法所做的培训除了浪费时间和费用外,却得不到可以感知的提升――无论是人员方面的或者业绩方面的。

中国式培训因“供应商”不同,分为五个“类型”:

1.以知名学者为代表所体现的“理论型”。耐人寻味的是绝大多数这类学者并非单纯地提供培训,而是提供咨询,培训只是他们招徕生意的手段或帮助实施咨询方案的工具。这类学者并没有下力气研发出他们本来能够研发出系统的当然也是中国企业急需的中国式培训体系。

2.以具有跨国公司工作背景为代表的“专业型”。这个团体对中国企业的进步功劳至大,影响至深。但由于他们与跨国公司渐行渐远并且没有根据中国企业的具体特点和日益变化需求去完善、丰富自己的“产品”,目前也已经捉襟见肘,风光不在。

3.以善于学习和总结,且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形成影响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代表的“实战型”。中国企业发展本身的不同步和区域间的不均衡,为这部分人施展才华创造了巨大空间,他们的确为中国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影子在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随处可见。可惜的是环境变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没有能够再立潮头。

4.以研究、消化或引进国外培训课程为代表的“职业型”。上述三种类型基本上是横跨咨询、培训两者之间,并且是以咨询为主,这个类型才是中国培训市场的主角。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出了许多“名角”,但这个团队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培训市场的主流,他们反倒是培训市场的拾遗补阙者。这也是中国培训市场长期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

5.以大学培训机构为代表的“经院型”。这个类型是大起大落。它们曾门庭若市,目前基本门庭冷落,除部分名校还能利用影响维持运行外,大部分院校已经退出竞争。尽管它们也想“更接近现实”,并通过借助“实战型”力量充实自己,但因没有形成有机结合,成效并不大。

那么,中国式培训的出路何在呢?

我们认为从组织形式上应表现为学者和实战派的融合;从产品上应体现出完整性、连续性和针对性;从方式上应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融为一体;最重要的,从作用上,必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培训。

首先,从组织形式上说,上述五种类型都难以为继,互有短长。只有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建立研发能力,否则,都会因为自身缺陷逐步丧失生存能力。在整合中,高校或学者因素将是成功的关键,因为只有它们或他们才具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

其次,从产品上说,完整性的含义是能覆盖企业营销的方方面面;连续性的含义是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服务,而不是局限于短训;针对性的含义是能极大限度地贴近企业需要和问题。这三个方面是目前的培训产品都不具备的。

再次,从方式上说,不能再继续独立于企业经营和管理之外,而是要与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