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专业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7 05:18:56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广播电视专业篇1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广播在不断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传播学是后现代媒体的一种。从1988年开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为艺术院校的一门学科,受到各大艺考生的青睐,同时,这类学科本科编制的出现,更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但是,因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仍然处在发展摸索阶段,教学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一、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的教学媒介比较单一化,比如只注重于对电视、网络等的研究,但是却忽略了报刊等文字媒介的发展。
二、教学脱离实际。现在教学方式偏向于虚拟化,使得各大节目都缺少时效性,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意义
(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单单只对物质文化进行追求,还想不断发展精神文化。这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成为精神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着重要发展的一项,遍布在各大行业。例如:记者、主持、影视制片人、经纪人等。所以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到各大行业任职,这样在人口增多,就业机会变少的现代社会,无疑为其增加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就业负担。
三、传播学视角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新定位
在各个高校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开展虽然有很多方面的好处,但是因为大部分院校的教育方式没有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往往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显得学习这种专业的人很业余。所以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要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精准的定位,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学保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有将理论和实践一起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只注重于理论的发展,学生就会空有想法,却无法赋予行动。但是如果只注重于实践,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就会在很多地方吃亏,摸索不到正确的方法。所以,学生在完成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后,马上进入实践,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布置模拟电视类节目拍摄的作业,这样组内的一部分学生可以进行理论知识的研究,制作出剧本等理论方面的内容,然后另一部分再进行拍摄,这部分就是实践类作业。由此看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更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方面娴熟能力,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培养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是对创造力要求极高的一个专业,只有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培养,才能培养出更新型的人才。现代社会的很多行业都需要从业者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要给学生看一些有想象空间的影视作品和文字作品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自己也可以参加各项电视类的活动,通过参观现场的工作流程和感受现场的氛围,来激发自己创造性的思维。
(三)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同时发展
传统媒介就是报刊、书籍等。新型媒介就是电视、网络、广播等。现代社会,传统媒介在新型媒介的冲击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不够重视传统媒介的发展。但是传统媒介对新型媒介的发展是具有很多促进作用的。同时这两种媒介的发展和文字是息息相关的,都是以文字作为基础,所以对文字的掌握也相当重要。由此看来,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同时发展是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结语
在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的新型人才相当的重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只有进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新型的定位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电视行业的新领域,才能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社会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杨淼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宁.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和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5(5).
广播电视专业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广播电视行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发展历程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颁布艺术类专业中新增“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之后,就标志了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各大院校中确立。发展至今,其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对我国电视文化事业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走入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用创新思维提出创新的理念,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供创新点,同时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新的定位。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及分析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集电视节目的创意策划、组织安排、思想把握和效果控制于一身的一个专业。因此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当今的电视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面对我国媒体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编导在激烈的竞争下,也显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学生仅仅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设备的基础应用,而不能掌握其综合应用。(2)教学环节松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的老师安排实践的课程不统一,以致学生不能熟练的进行综合性操作。(3)练习作业单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般会有一到两次的综合性练习,但这明显是不够的。(4)就业环节存在压力。编导招聘的人才倾向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广播编导专业;同时毕业生就业时上手快,但后劲不足,专业优势不明显。
针对以上现状可得知,编导人员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突出的组织执行能力、创新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这样才能在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中站稳脚跟。
二、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重新定位
我国媒体行业在不断发展,那么广播电视编导这一专业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确立至今,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多元化和动态发展的学科格局。在新时期的形势下,我们也要更多地关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科学定位。目前,就其定位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本专业的内涵和人才培养问题。因此,对于新时期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进行新的科学定位,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创新发展本专业的模式。例如可以多种知识交叉学习,多种技能熟练操作,创新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方法,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力,对其进行重新的定位是势在必行的。
三、创新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方法
1.创新授课方式
原来的授课方式是传统的灌输理论,然后再进行实践 ,并且把学生禁锢到这种教育方式中,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所以必须要创新授课方式,既要激发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要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例如,可以采取模拟实践的方法在课堂中进行培训;也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稳定的实践功底。
2.注重教材的选择
电视业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然而,传统教材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所以对于广播电视编导的改革也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从创新的方面进行选择:比如实用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涵盖的内容要范围广,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创新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教材的选用要引领学生走在媒体行业的最前沿。
3.创新实践教学
为了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配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充分突出实践的重要性。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属于是“应试教育”,在面对考试时,大部分学生都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要加大对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共考核的办法。
学校方面可以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统一实践。比如,学校可以先通过校园的话剧社、广播社、影视剧社组织比赛活动,筛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联系当地或外地的广播电视等节目组,将这些优秀作品的作者推荐给他们,进行学习实践,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还能提供本专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要鼓励学生的创作性。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自己的作品,而各院校要对这些拥有创作热情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学校可以把学生创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创造型;通过各种创新型比赛,激发创新灵感,活跃创新思维。
四、用创新思维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下面的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媒体行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的向前飞跃,广播电视编导也是同样如此。那么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确定培养目标是关键,而把握社会需求是确定本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方面。为了顺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改革,必须要努力提高本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清楚社会所需本专业的人才类型,然后对这类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于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曾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得少于20周”,这点强调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创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在电视节目策划、摄像、剪辑、后期制作等核心课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增带有趣味性的实践内容。另外,在毕业设计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配有相应的导师进行评价及给以就业指导,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
3.加强社会沟通和联系
加强社会联系,是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实用性和对社会资源的依赖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和社会要在培养电视编导人才的同时,让他们更多的与社会进行联系。例如,通过与部分媒体机构联系,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变成学生的专业实践基地。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优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效果。另外,加强社会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明白在社会这样的团队中,沟通合作最重要,通过良好的合作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也使作品具有创新性,符合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不断繁荣发展,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它对我国传媒行业起到了引领作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专业领域,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想该专业在媒体业的发展中经久不衰,那么对于它的创新研究就要继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编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卓威.《多科性大学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
报,2011(2).
[2]刘新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思考》,辽宁教育
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3]赵梦秋,张浩鹏.《浅谈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
位及人才培养》,吉林人民广播电台,2010年
[4]马莉莎.《新就业形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
革》,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10).
广播电视专业篇3
关键词:综合培养;介素养;考核体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上个十年开设以来,经历了大繁荣时期,也为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本专业一方面要求学生能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编辑及创作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要求学生拥有娴熟的技能制作一个完整的节目。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并能鉴赏国内电视平台播出的各类节目,运用专业的知识去分析评价相应节目。在本学科培养学生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提高,由于广播电视媒介是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国家政策宣传及舆论引导作用,所以要熟悉党和国家宣传政策法规,在从业的过程中良好的把握舆论走向,做出正确的判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涵养了艺术、文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各个方面,其学习面广,知识涉猎全面。这也就无形中对教师教学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巧,使其在毕业后能在各级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相关电视节目编播、且能从事艺术摄影、音响设计、撰稿与编剧制作和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理论加技能的综合培养
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编专业培养学生,基本分两个方向,一个注重理论的培养,一个是注重实践的培养。理论培养以基本的学科理论为主,所学知识也多是本行业陈旧的知识,更新很慢。要提高这一点,主要在于老师,要求每个老师要有敏锐的思辨能力和学科知识更新能力。广播电视行业是一个伴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行业,也是真正意义上日新月异的行业。只有相关学科的老师及时把握本行业的动态和行业更新才能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充实和新兴。
实践的培养,一般本科院校都以摄像教学为主,在理论课结束后,给学生配备摄像机,让学生分组去拍摄某一类型的电视节目。这一类型的拍摄及创作也完全由学生掌控整个过程,老师基本没有参与其中。因此,关于实践的培养,本人认为,应该在学生掌握摄像的基本操作过程之后,由老师先带领学生进行稿本创作,有了一个完整的稿本创作,明确的主题,再进行拍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去平时课时的拍摄,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的拍摄活动,比如利用休息日去拍摄风景,或者自己可以创作一些生活体裁的剧本,再请老师加以修改然后拍摄,在多练多拍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这种基于理论的实践更有利于本学科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是由本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本专业学习内容全面,涵盖了电视编辑和文艺编导以及新闻编导等方方面面,并且涉及到网络艺术。基于网络的特性,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把握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并学习网络媒体的艺术学特征。从传播学的角度全面的把握网络媒体的传播理念。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勃兴,传统的电视行业迎来了艰难的生存环境,这也就要求相关专业院校必须培养出能适应新环境,拥有全面能力的人才。如何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第一,要求每个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并能深入了解行业需求。第二,要求每个学生时时关注本行业的新情况,把握行业发展新动向,且能积极的收集本行业的发展信息。第三,网络媒体手机终端已经将传统的电视媒体市场蚕食大半,这也要求学生除了了解传统媒体的需求,更要关注新媒体的需求。在新媒体这个全新的领域中,保持积极的跟进态势,且要有缜密的思辨能力,并对新媒体传播内容能加以区分,清晰的辨别信息的可信度及真实度,养成全面的思考习惯和辨析能力,以备将来就业时能适时的应对新媒体及广播电视行业的各种变化。
三、考核体系的全面化
广播电视编专业就业面广,面向的具体工作有记者、节目策划、节目编导、摄像和编辑、还有后期制作剪辑等。且可以在电视台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同时也可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由于其宽广的就业面,也就要求了学生培养全面化。编导工作涵盖的范围很广,既不同于普通纸媒体的编辑,又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工作。例如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除了摄像和记者等前期工作人员,作为编导,他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节目制作过程,尤其是国内实行了编导核心制后,这一工作的岗位更是举足轻重。
要培养全面的编导人才,就要有全面的考核体系。现下高校的考核主要以学期末的试卷考试为主,没有相应的节目制作体系考核,学生的学习就以单一理论为主,而轻实践。鉴于此,应在现有的考核体制之中加上相应的实践考核。如提交学期末的视频作业的同时配以前期的拍摄策划书,稿本创作,分镜头稿本写作的底稿,及后期拍摄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另外,在本专业学生毕业时,也应以毕业论文加毕业设计的形式考核学生是否有毕业后迅速适应新工作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考核,相信学生能全面提高专业水平,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
总结
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从业环境和新的媒体环境,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全面发展的道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在未来的广播电视发展中能真正担负起媒体的喉舌功能,让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良好的传承下去。(作者单位:池州学院现代传媒系)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专业篇4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总理批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安委会2020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安全生产消防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吴靖平常务副省长的讲话、批示要求,强化风险管控,建立完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力提升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水平能力,确保全县广播电视行业平安稳定。
二、组织领导
为开展好安全治理专项行动,县文广旅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旅局安全生产科。
三、工作任务
着力治理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持全面治标与源头治本相结合,坚持重点整治与系统整治相结合,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整治机制相结合,全力打通安全责任和监管“最后一公理”,有效治理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一)扛实安全生产政治责任。层层推动党政领导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深入落实《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摸清抓准行业领域重大风险、薄弱环节和关键要害,创造性地抓好治理化解措施落实,以思想认识、责任落实、隐患排查、风险防控、应急准备“五到位”和有效治理事故的实际成效做到“两个维护”,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二)切实抓好安全风险防控。全县广播电视行业企事业单位要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法人责任、安全制度、应急预案、员工教育等工作落实到位。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安全监管执法,严格落实安全防控措施,切实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抓严、抓细、抓实、真正做到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除隐患、防风险,不断完善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三)深化行业重点专项治理。按照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批示和4月2日全省安全生产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视频调度会议有关要求,综合深入推进冬春安全治理,立即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电力电气、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安全治理专项行动,以“压事故、防亡人、保安全”为主线,制定并深化安全治理专项行动方案,细化落实风险治理措施。
全面排查大型演播厅(室)等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地下建筑、计算机房和供配电室等重点部位,全面检查铁塔、开馈系统、电力电器设备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管理使用,全力化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风险。
(四)超前治理自然灾害事故。深刻汲取3月3日铁路段因泥石流滑坡导致火车脱轨以及省州市山火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全力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严防各类自然灾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精心编制各类自然灾害防御方案,建立专业化应急队伍,做好地质灾害、恶劣天气等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细化落实安全治理措施,坚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全力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全县广播电视行业企事业单位要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变化,充分运用各类方式及时预警,及早采取防灾避灾措施,严防自然灾害事故。要加强应急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实战应急演练,时刻保持应急状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确保及时高效处置。
四、时间步骤
(一)部署启动(5月6日至5月7日)。全县广播电视行业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召开动员大会,部署专项行动,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二)组织实施(5月8日起持续开展)。全面排查安全问题和隐患,摸清底数,建立清单,登记造册。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确保隐患和问题整改到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检查表,详细列明检查事项、具体内容和检查标准,对表对标检查,做到检查全覆盖。
(三)督导检查(持续开展)。全县广播电视行业企事业单位要深入研判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边查边治。总结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在全省行业领域宣传、推广。省局和市局将通过“四不两直”和双随机等方式开展督导检查。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治理专项行动的重大意义,坚决克服麻痹、松懈心理和厌战情绪,坚决防止放松标准和搞形式、走过场。要按照这次专项行动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本单位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问题,深入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隐患排查,确保安全风险得到管控,安全隐患得到整改,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二)注重实施综合治理。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从严、实、从深、从细推进安全整治。要建章立制,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台账、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广播电视专业篇5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专业:金融学 、教育英语、 商务英 语 、 汉语言文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土木工程 、工商管理 、会计学 、教育管理、 物流管理 、行政管理 、 小学教育 、 经济学 、 广告学、法学、现代文员、护理学、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建筑施工与管理、药学、电子商务、汽车、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造价管理、旅游、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市政公用工程管理、药学。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广播电视专业篇6
当前的广播电视专业学生需要有跨媒介营销能力
政策层面。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央逐渐减少对广播电视单位的财政拨款,要求广播电视单位充分认识到其产业性质,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媒介营销,获取更多的收入成为各个广播电视单位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在“卫视大战”、“团剧大战”的背后,无一不反映着媒介营销的重要性。而在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实现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发展。2010年7月1日,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包括北京、上海、绵阳在内的12个城市入围。至此,“三网融合”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政策方向。媒介营销在政策层面上进入了跨媒介营销时代。与之对应,我们的广播电视专业教学也应作相应调整,在“三网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让学生适应变化后的媒介生态,获取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市场层面。“三网融合”打破了此前广电在内容输送、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各自的垄断,明确了互相进入的准则。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广电企业可经营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业务等。信息传播在国家的三网融合政策下已不再是台的传播而成为跨媒介平台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视频、语音、数据业务的综合载体,成为人们工作、娱乐、生活、资讯、服务、通信的综合信息平台。媒介正在出现融合,媒介市场竞争正在由寡头垄断向寡头竞争、垄断竞争的市场转变,广播电视将与电信、互联网在诸多业务上展开竞争。因此,我们的广播电视专业教学必须对正在变化的市场状况有所认识,从培养学生跨媒介营销实践能力入手,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技术层面。在当前的“三网融合”推广工作中,广电部门与电信部门的竞争与合作无疑贯穿始终。在提出和规划下一代电信网络(ngn)及广播电视网(ngb)的同时,广电部门的数字电视,电信部门的iptv、3g分别成为当前各自重点发展的媒介。截至2010年底,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试点城市的iptv电视用户数超过了400万户。3g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了“g3”、中国联通推出了“wo”、中国电信推出了“天翼”等各自不同的品牌与服务。但无论是数字电视、iptv、3g、ngn与ngb,它们的核心点都是跨媒介的平台整合技术。因此,未来的广播电视营销也将不单是广播电视单独平台的营销,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应该对基于3g、ngn及ngb平台的营销都有自己的了解。因此,高校对学生跨媒介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内容层面。“内容为王”,内容是媒介在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关键因素,也是媒介营销的重要内容。在“三网融合”时代,内容生产的一大重要特点是非组织内容生产商的出现。所谓非组织内容生产商,我们认为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dv、摄像头、微博等非传统内容生产手段的普及,个人、论坛跟帖者、微博者及关注者等都在有意无意中成为观众内容的提供商。他们之间是没有组织的,他们的内容生产手段可能是非传统的,但他们数量众多,有着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制造内容热点,然后引来众多的围观者,这些围观者在成为观众的同时又会成为创造者,会对最初的内容热点进行添加、充实,后来者与最初的热点内容制造者之间、后来者之间,内容制造者与观众之间、内容制造者之间往往会进行互动。整个内容会不断根据观众的爱好进行改善、发展,最后在众多参与者的力量下以很小的投入制造出规模相对较大的作品。这类作品因为吸引了众多人的参与,因此天生具有相对广阔的市场。人们会喜欢自己创作的作品、自己能参与的作品、自己能与创作者争论并影响它改变的作品。因此,这类内容具有较高的“用户黏着度”,更有市场潜力。而这类非组织内容生产往往跨媒介平台进行,要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营销,更需要我们学生具有跨媒介营销能力。
现阶段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的缺失
课程设置方面。相对于媒介市场的不断变化与高速发展,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对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的课程设置严重忽视。不少学校仅仅开有和其他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同样的媒介营销与管理课程,很多学校甚至连媒介营销与管理课程也未开设。跨媒介营销的课程与新闻写作、新闻策划、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等专业课程相比处于不对等的位置。而跨媒介营销在当今时代是一个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备技能。目前这种课程设置状况与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对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是很不适应的,必须加以改革。
专业师资方面。目前高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师资一般由各级高校科班出身的硕士、博士构成,有的甚至是中文专业或其他专业出身,对媒介营销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工作范围一直局限于学校,缺乏在媒介市场摸爬滚打的相关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缺乏对跨媒介营销的切身体验,无法对学生进行跨媒介营销的教学与指导,也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而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不能围绕狭窄的专业来安排课程,教师应紧跟“三网融合”的发展,能够指导学生通过综合的学习、实践,掌握相关的跨媒介营销技能,获得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便在信息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但是,目前具备这些能力的广播电视专业的高校教师还相对缺乏。
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也多着眼于新闻采访、节目摄制等专业技能的实践,对媒介营销能力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而针对学生跨媒介营销能力的实践教学就更少。即使已有的媒介营销实践教学也多处于广播电视专业教学的从属地位,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虽然各个学校媒介营销实践教学的手段很多,但是各自的营销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少数几个实习基地,使用的案例往往多年不进行更新。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实习也时常抱有应付的心态,平时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创新的跨媒介营销业务中,最后实习结束后也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公正评价,往往简单按学生意愿写个实习鉴定了事。学生的实践过程多流于形式,很少能体会到紧跟时代不断发展的营销手段,更不用说针对跨媒介平台的产业链进行媒介营销的相关实践了,学习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进行适应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需要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办学指导思想的物化和具体化,也是教学体系构成中的关键环节。当前跨媒介营销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此任务下,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大致可采取三种模式:
首先是独立模式,即专门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开设相对独立的课程。如四川外语学院专门开设的“媒介融合营销研究”课程,华中科技大学为广播电视等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媒介市场营销等。
其次是交叉模式,即为适应跨媒介营销的需要,在不完全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的情况下,实现新闻传播专业间媒介营销课程的交叉选修、互补互融。如华中科技大学从2003年开始,在传统的4个专业间实现相关核心课程的互选。
最后是融合模式,即将相关的跨媒介营销专业内容整合到融合新闻教育知识体系中,构建“复合课程”。例如在网络新闻课程中加进跨媒介营销的内容等。
构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为满足跨媒介营销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构建含三个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跨媒介营销认知子系统。通过指导学生了解跨媒介营销产业链上的内容生产商、内容集成商、平台运营商、网络传输商、终端开发商等企业,让学生初步了解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情况与跨媒介营销的基本知识,对不断发展的跨媒介营销现状与市场挑战形成较为直观的理解与认知。二是专业实验室系统。通过组建专业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内实践网络跨媒介营销、数字电视跨媒介营销等相关流程,让学生对从前一跨媒介营销认知环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对跨媒介营销基本技能进行进一步提升。三是跨媒介营销实习系统。学校与相关跨媒介营销企业进行配合,组建实习基地,校企共同设计实习任务,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掌握跨媒介营销的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业务技能。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专题实训改革:通过紧跟市场发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实训来加强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建立第二课堂学生兴趣小组、校内媒体等,通过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校内跨媒介营销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设立与跨媒介营销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最后完善学生的跨媒介营销能力。在这一环节中,高校可以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要有开题报告、中期指导、最后检查考核;有督促,有经费,有目的,有可行的操作方式和最终成果,充分运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平台来达成最后的实践目标。
加强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师资队伍的建设。广播电视专业跨媒介营销的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相关媒介的运作,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一线媒介营销人员中引入适合从事跨媒介营销教学的人才,以迅速扩充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师应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广播电视跨媒介营销实践,以此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互补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需要采取开门办学的方式,高校和传媒机构联手,进一步加强两者的联系,在高校与媒体间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
增加紧跟跨媒介营销市场发展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各种市场营销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使用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发展跨媒介营销技巧,形成解决各种营销实际问题的相应能力。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一是要建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跨媒介营销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案例库。案例库要兼顾到跨媒介营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不断发展的跨媒介营销市场现状,对老旧的案例要及时进行更新。二是案例教学要面向实际运用,要将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设计相关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让案例教学能够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三是案例教学要注意创新性,跨媒介营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没有人能全面预知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新的挑战和开拓将贯穿跨媒介营销的始终。我们的案例教学应对此有所认识,适当设置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的案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适应跨媒介营销市场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亦之:《视频时代的跨媒介营销价值》,《广告人》,2010(6)。
2.陈少波:《对广播电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3)。
3.周叶:《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时代文学》,2008(1)。
广播电视专业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04-0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加强学生的文、史、哲等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造就高素质、综合型的传媒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专业课学习中,通过"课堂教学、创作实践和产业投放"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宽专业思路和就业渠道,为各级电视台及影视传媒机构培养具有传播学、艺术学的人文社科理论基础,掌握影视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影视节目制作的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各类影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1.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上,一方面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外出考察和校外其他单位交流、座谈,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交流并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实习机会,充分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校内外实习。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方便学生在学校内部进行实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校团委、校广播电台等相关部门协调,建立了一系列的校内实习基地,充分保证了在校生的校内实习。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之始就要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满足广播电视编导本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内容。
2.推进新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学校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时注重管理、落实、提高,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强的参与性。
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根据学习执行新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基于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切实的可操作性的平台,建立研究性学习知识网,互相交流有关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使学会利用信息化平台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体会研究性学习过程。在新型教学环境下,激发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的效能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吸收这一教学思想中的精华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使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学校的现代教育之路始终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就必须随时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随时紧跟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走一条独具特色的超前之路。
3.造就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大学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抓好培养、引进、管理和服务的四个环节,着力建设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专业开设之始,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外聘、内培、引进等途径和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努力造就一批教学质量良好、教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质量。
采取多种激励机制与培养形式,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来实现。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对于教学、科研特别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业务进修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另一途径。进修提高以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短期为主,长期为辅。由学校资助在职攻读学位,在一定期限之内没有取得学位的人员要给予处罚。在职进修教师在进修期间要求完成好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富有教学及科研经验的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为在职申请学位人员提供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所需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网上评教活动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大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基金的投入,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
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切实抓好教研室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坚持听课评课制度。系院领导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训、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课有要求、有计划、有考核;听课情况有记录、有总结、有反馈。积极开展教学听评活动。组织观摩教学和优质课讲评,大力表彰优秀教师、表彰教学取得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术研究,积极撰写和、论著等。
参考文献
[1] 张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天中学刊.2013(05)
[2] 牟善峰 安立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11(s1)
广播电视专业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在广播电视编导中的审美意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叙述。
一、艺术鉴赏力
(一)注重视听审美体验
审美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艺术是审美中最具有魅力的一部分,是审美的主要方面。艺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有直接的联系,并且对审美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审美还应该结合视听方面来培养,从而发掘出背后的更加深远的意义。在视听审美体验中,人们可以更加真实的做自己。所以,人们要注重审美体验,注重审美与视听的结合,发现艺术的美和内涵,这样对于培养艺术鉴赏力是很重要的。
(二)审美的“看”
我们眼中的看一般来说是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观到客观的看,但是在不同的人眼里还会有不同方面的看。比如画家,从他们画作看到的是不同的构图方法所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效果给人不同的感受,或者深远或者悠然。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来入手,来得到更多的感觉。并且利用审美的眼光来看,这样就会得到更多精彩的视觉盛宴。因此通过审美看待来增加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三)辩证的“思”
在古代诗词中,不同的诗句体现出来作者不同的心情与想法。通过比喻或者对比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强烈的抱负;通过不同景物来表达不同的感觉和心情。显而易见,艺术鉴赏力的培养需要从大量的诗词等来体现,通过各种情怀来培养。通过诗词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不断发现美,对以后的编创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文案创作力的培养
(一)文案创作的形式美
文案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说是很基础的东西。有了文案才可以展现不同的审美,创造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文案创作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就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对整体结构的把握。形式结构是最外层的东西,最先被我们发现,而且形式美就是需要用心去做的结构,所以有感觉有韵味且巧妙的形式将会体现出形式美。
(二)形式美在剧本创作中的应用
剧本的事件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有一位著名的叙事学家认为,如果在叙事中添加了催化作用情节,将会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催化作用可以让事件更加具体,让故事更加具有收缩感,可以更加阐述事件的中心,表达作者的意图。形式美在剧本创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文案创作过程,添加不同形式,产生不同美感。
三、产品制作能力的实践
(一)审美意识应成为短片制作的文化底色
产品制作能力的实践是审美意识的技术应用。审美要从各种实践中学习,审美意识也要从实践中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固定的教学任务,固定的理论与思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某个程度上缺乏了审美的内涵的学习。短片制作的成片只是一个部分,是不完整的,需要更多的审美意识培养,两者结合可以影响产品的推动力。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一个作品的产生同样需要精神方面的需求。在精神方面也需要审美意识的运用。
(二)审美意识应细化为项目孵化的评价指标
现如今,项目孵化包含短片制作已经是一个潮流。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这个潮流是很重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这也就表明,短片制作可以在一定的限制条件内,通过实验室平台向有需求的人提供项目。培养审美意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也要加强创新。而且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生产产品而生产,而是要注重美的表面与内涵结合。
四、结语
现如今的社会,媒介给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媒体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它缩小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事之间的距离,还让人们交往的方式多彩多样,让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在这些好处下,人们更喜欢生活在这些之中。这些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带来了挑战,所以也就需要不断提升来适应这些挑战。这个专业作为媒介的传播,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重视。相关的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提高文化内涵,培养有审美意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莉霞.活动理论框架下的基于项目学习(pbl)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阿克曼.感觉的自然史[m].花城出版社,2006.
广播电视专业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124-02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状况
自1998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出现以来,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继开设此专业。地方院校开设相对较晚,以广西为例,2009年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贺州学院第一批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开始招生。2012年广西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生1700余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西部地区高校与地方高校编导专业开设较晚,但普及较快,发展劲头较大。
同时,因与综合性高校在发展平台、教学资源上存在巨大差异,地方高校编导专业在保障“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技能,在从业技能上求特色。因此编导学生的“实践能力”被提到较高位置上来,实践教学亦被重视。但实际情况中,地方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存空间与地方高校“实践”特色的矛盾
地方高校编导专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实践”特色不够鲜明。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但因地域与隶属关系,处于教育体系的底层,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教师配备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一般设置在“中文”或者“艺术”两个系部,目的在于以系部原有专业和师资为依托进行编导专业的建设与整合。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是语言文学类的课程、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较多比例地出现在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二是专业实践类课程相对弱少。这一现象给编导专业打上了深刻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的烙印,尤其后者导致编导专业的专业性减弱。
第二,专业实践类课程与师资队伍。编导专业中实践类的课程大致有影视编导、影视语言、摄影摄像、纪录片创作、专题片创作、非线性编辑、影视照明、后期制作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实践类课程实践性不够,甚至实践课上成理论课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地方高校编导专业开设较晚,专业教师少,导致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实践性;二是实践条件不成熟,如缺乏实践的软硬件设备;三是专业教师不够专业,缺少媒体从业经验;四是实践型人才稀缺,人才引进受阻。
第三,实践资源与实践特色。实践资源的不足有多个方面,分别有硬件设备、实践经费、实践基地等。以摄影摄像课程来说,在影视制作的整个流程中,影视硬件分为前期拍摄设备、后期制作设备、影视制作周边配套设施等。前期中,影像质量精确控制的“逐行扫描”“色彩采样率”等概念是影视艺术品质的保证,但具备上述功能的设备成本高昂,例如redone数字摄影机价格高达40万元以上;后期中的大洋编辑系统、达芬奇调色系统等软件及配套操作终端价格亦不菲;周边配套设备则包括了演播室、非编室等常规教学设备。即便提倡小成本独立制作,五分钟的微电影造价亦达到400至500元,这对于学生来说实践经费仍然过高。实践基地主要是以电台、电视台、报社为主的传统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四级办媒体的格局决定了地市级的实习基地缺少自办栏目,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有限。
上述生存发展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教学观念与地方高校“实践”特色的矛盾
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观念偏差,影响其“实践”特色,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编导专业因其“编”与“导”的特点,课程体系大致可区分为“文学与文艺综合素养”“编导专业素养”两块。地方院校在“文学与文艺综合素养”类课程的教学中缺少专业针对性,语言文学专业与编导专业的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教材完全一致。此类课程由于与编导专业缺少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对专业产生质疑,进而丧失对编导专业的关注与兴趣。
第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影视节目的制作周期长,就一般的影视课堂习作来说,前期的文案准备和拍摄需要耗费20余个课时,而后期的素材采集、编辑、调色等过程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一个影视节目的制作周期大致为40小时。而教学的课时只有48个课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涉及到理论知识、制作基础等相关知识。这导致教师无暇指导学生影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而此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和步骤出现意外,就会严重影响作品的艺术品质,进而挫败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第三,实践课程大班教学与精心指导。编导专业虽然是艺术类专业,但在教学时却按照大班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在理论教学时,一个人数在40至50人之间的班级,尚可进行。但在实践课教学时,教师分身乏术。影视节目的制作以团队合作为佳,团队人数在5人为宜,意味着教师面对的是10个进行艺术创作的团队,而影视节目的制作有很大的个性特征与艺术风格,各个团队制作的节目主题不同、手法不一,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显得力不从心,教学效果降低。
上述教学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特色不够鲜明。
三、改革措施
(一)围绕“实践”特色规划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编导专业走发展之路,实践是最易出作品进而形成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能有力地保障地方高校的“实践”特色。
首先,课程的设置应为“实践”特色服务。地方高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培养的从业者主要面向地市级媒体市场。所以,课程设置不能与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亦步亦趋,主要以地市级媒体业务为主要依据。写作类、影视制作类、创意类等实践课程要优先设置。
其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综合素质要求高、专业实践性强的一个专业,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在考核要求上有很大不同。文理类、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素养课程应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的专业选修课模块,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培养其艺术个性。实践类的课程设置在大二和大三的专业必修课模块,这样有利于知行合一,学生发扬艺术个性。
再次,整合课程,加强课程的专业性及课程间的联系。改变以往教学中的综合素养课程与专业实践课内容分割的现象,要求文理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素养课程的教学紧密围绕编导专业进行,并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比如文学经典导读、语法修辞等课程通过故事改编、影视语法修辞等方式进行授课。
(二)围绕“实践”特色多方位整合实践资源
首先,加强实验室设备管理,合理使用实践设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使用设备用途主要有毕业作品创作、日常教学使用、个人作品创作等。在有限的资源下,四个年级分时段合理使用实践设备显得至关重要。
其次,专业教师进入媒体挂职,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到媒体业务操作中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再次,延长见习、实习时间。编导专业的见习和实习时长为12周,集中在大三的暑假。通过实习,学生基本能够熟悉媒体的业务流程,但不能达到深入了解的程度。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长期跟班的实习方式。
(三)围绕“实践”特色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方法中引入“制作班底”的概念,通过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以摄影摄像为例,一件具体的影视作品创作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不同阶段需要组建职能不同的创作班底。大致分为创意班底、剧本创作班底、拍摄班底、布光控制班底、表演班底、剪辑班底、后期调色班底。通过同一批学生在各个“班底”之间的角色转换,一是让学生熟悉了解影视创作的基本流程,二是达到精细教学的目的。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课时、教学人数、教学流程实施严格监控,最后以书面考试、实践操作、自述心得等方式考察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出阶段性报告。
其次,引入工作室的小班教学方法。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课时少,且大班教学直接影响是学生学艺不精,导致编导专业的学生四年毕业后对实践操作一知半解。而类似于“师傅带徒弟”的工作室教学方式通过让教师全程参与到每个学生习作的创作中,并观察分析教学效果,有利于编导专业的学生精细掌握相关实践知识。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的,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教师的指导,其前提是课堂大班教学。考虑到编导专业的新颖性以及与传统课堂大班教学的冲突,强调企业创作模式非常有必要。新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创作的过程,在制作班底、工作室教学方式前提下再突出教师的指导性,有利于学生精细掌握实践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企业化的操作模式有利于其身份的认同,其在职业生涯中所犯的错误提前在课程的教学中发生,利于吸取教训。
针对地方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改进等途径,建立起一个以“实践”为中心的体系。通过制作班底、制播分离等具体手段突显地方高校的“实践”特色;通过这一体系和手段,学生的实践能力亦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论综合性大学影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矛盾关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2)
[2]王慧敏.电视编导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3]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2)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项目(hzxytd201305)
广播电视专业篇10
1 学生作品常见的类型
(1)剧情片。学生进行dv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就是选择题材,进行剧本创作,但是因为学生们与社会接触不多,缺少丰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因此,在题材选择上相对较单一,主要集中于校园题材,特别是校园爱情故事,这类作品大多以平视的角度讲述校园里的风花雪月,可以说是学生们情感体验的一种折射,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爱情”自古以来就是文学艺术永恒的话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学生们的这类作品在内容上多是“爱我的人我不爱,我爱的人不爱我”,表现的多为这种你来我往的纠缠,作品境界不高,不仅没有升华爱情,反而使作品陷入小情小调的窘境。在学生作品中,剧情片比重较大,从题材上看除了爱情故事,还有心理惊悚片、黑道片,虽然题材广泛了,但是脱离现实生活,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过也有一些作品是以校园题材为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而是把故事的讲述与社会上的热点话题相结合。例如,有部作品选择四级作弊现象,并探讨了当下社会的诚信问题,体现了创作者的理性思考。
(2)纪录片。这类作品从选题到拍摄,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纪录片创作》这门课,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学生们也创作了大量的纪录片,在课程结业考试答辩时,我发现部分学生走入了纪录片要表现边缘人生活状态的误区。因此,一味追求戏剧性、传奇性的题材,而忽略了纪录片的本质。不过,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观赏了大量优秀作品,并且在剪辑技术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上花了心思。
2 教学与实践结合
学生当中不乏真正热爱创作的,但大多数是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缺少自觉性、主动性,这是艺术创作的大忌。因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多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
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实践与理论脱节,不适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实验环境等问题的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仍然采用封闭式教学,学生的实践局限于课堂。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项目进行。教师设计好的实验项目虽然有它的科学性存在,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这样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谈不上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电视节目创作中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很好的帮助。
尤其要谈到写作类课程,在今天这样浮躁的大环境之下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搞原创剧本,而且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写作是弱项,要想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何况剧本创作技巧性强,难度更大。因此,学生作品中剧本匮乏是普遍现象,这就导致翻拍、重复、雷同的作品比比皆是,即使是原创剧本,也因学生水平有限而使剧本较为薄弱,缺少新意。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课程安排上大一到大四都有专业写作课,从基础类写作到剧本创作,循序渐进,在教学上应该加大训练量,在课堂外加大作业量,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文体的写作,掌握写作技巧,特别是为影视剧本创作奠定基础。
3 创作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我们是地方院校,处于相对封闭的城市,对于行业内的发展现状不甚了解,对于其他兄弟院校学生的创作缺少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其次,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尤其是文学功底的欠缺,使得剧本写作的探索性、思想性不强,部分作品在叙事上存在硬伤,生活体验与感悟不足,挖掘深度也做得不到位,有的片面追求“真实再现”,许多琐碎的内容、和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也被拍摄下来,画面杂乱,逻辑性不强。再次,微电影创作还基本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或是在老师要求下按部就班地完成,或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得奖项进行目的性创作,缺少创作的自觉性。因此,作品多是短时间内仓促完成,制作粗糙,艺术探索不够,多为流于形式的应景之作,缺乏新意。我们希望学生多做艺术探索,在题材选择上更加丰富。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实行强强联手,当有了好的创意之后,应主动加强与文字功底强的同学合作,精心打造剧本,然后联手创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也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另外就是要大量的观摩优秀作品,分析导演的创作意图,拍摄技巧,研读剧本。还要与专业课教师反复沟通,听取意见。
4 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教学创新模式构建的思考
通过学生微电影作品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也应引发我们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广播电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7 05:18:56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22-11-11 10:04:21
教育类广播节目融媒创新模式 2022-10-13 14:50:17
新媒体时代广播经营创收方式 2022-10-02 09:15:00
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探讨 2022-09-28 16:01:30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素养提升方法 2022-09-27 15:10:50
广播电视台安全播出技术管理分析 2022-09-27 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