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知识点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18 17:56:35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1
知识能力素质课堂教学“知识、能力、素质”是我国各级、各类、各层次、各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那么,具体到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呢?
一、明确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当作培养大学生的首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根据规定的教材和预估的学生共同认知规律在进行单向传授,过分强调了知识的继承与积累,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满堂灌”。结果灌输式、保姆式、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占据了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被动,课堂失去了活力,学习热情大减,上课仅仅是在走过场。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做到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其导向作用。记得有人曾形容师生关系是“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到把学生心中的火把点燃”。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这一角色,教什么?怎么教?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研究每堂课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中,知识是基础,传授学生知识是教育本身的首要职责,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就大学物理课程来讲,怎样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我们暂且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讨论,本文只就微观层面进行表述。所谓微观层次就是指从每节课做起,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做到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也要重点思考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科学素质方面的作为。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基本教学要求》的a、b类知识点,目前,我校部分班级大学物理课程的安排为:大一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经典物理基础(72学时),包括力、热、电磁、光四部分共十七章;大二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近代物理基础(56学时),包括相对论、量子、激光、固体、原子核五部分共十三章。按照教学日历,我们针对每节课(或每一小节)都制定出一套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教学方案,具体包括有:形象图片、核心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讲授方案、重点、难点、能力要求、素质提升及知识点应用十大方面。这里,不妨以第三章第三节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一节为例予以介绍。具体教案是这样的:
(1)形象图片(略);
(2)核心内容:如何表征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连续性;
(3)教学目标:探讨连续性方程数学表达式的提出与意义;
(4)教学目的:为什么连续性方程是质量守恒定律在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中的表现;
(5)讲授方案:以几何、代数、积分的不同方法描述流场,从均匀流场到非均匀流场,从非定常流到定常流,利用质量守恒引入连续性方程;
(6)重点:如何引入与表示通过可控闭合面的体积流量;
(7)难点:如何规定流入、流出闭合面体积流量的正、负;
(8)能力要求:应用数学方法描述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特征的能力;
(9)素质提升:从复杂的流体运动中抽象出理想流体模型,运用几何、代数、分析的数学语言建立连续性方程的思路;
(10)应用:保温桶的流速计算。
在本次课的课程教学中,探究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连续性方程这一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而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去描述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特征的能力则是培养的重点与核心;提升学生从复杂的流体运动中抽象出描述理想流体的模型,能运用几何、代数的数学语言去建立连续性方程则又成为本次课课堂教学的难点与关键。因为我们知道,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域里建立起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理想流体问题的思路与视角,达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并非易事。但我们在本学期这一教学方案的试行过程中,却确实感觉到了通过给学生营造这样一种教学氛围,学生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大学物理更多地倾向于研究掌握各种问题的物理学思想,更加注重于培养独立应用这些思想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学生自己来讲,除了应改变思路、变换学习方法外,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学生发表感言);另外,也有一些学生真实体会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受益最多的是在方法上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讲解……突然间‘学海无涯’再次闪现在我心中。在大学里,我们所学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那些东西,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和他人相处的礼节、各项事物的处理、个人生活的方成以及社会生存的经验。”(学生真实感言)
三、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的渗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案制定了,思想明确了之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什么,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呢?
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照顾个性的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时刻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想方设法给学生创建探索知识的环境与氛围,并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做到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物理学方法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而物理学知识又贯穿于物理学的方法论中,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讲授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将物理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物理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了解了物理学方法的应用,才能从物理学方法的视角上去更好地把握内容。经实践,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用学生自己在课程学习小结中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对物理学方法的专门讲解和重视在学习中的应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大学物理学的强大魅力……但使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大学物理学中对各类方法的巧妙运用。这些方法使我真切体会到了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科学的艰辛,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一点一点地强化着我的思维。”
四、结束语
学生们能体会到“学好大学物理不仅为学业增添砝码,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看着学生们写的学习物理课程的各种体会,我们不得不惊叹“以人为本,集知识、能力、素质于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思维、新举措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姚青荣,潘顺康,周沁,陈旭.工科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9,(5):59-61.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2
关键词:知识流;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
知识是高校主要的操作材料,高等院校对知识创新的作用表现为新知识的生产和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知识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为三创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石。
一、知识流的涵义及构成
知识流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知识流是指知识在不同部门之间及中间环节所进行的流动,是知识融合、序化、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命脉。首先,知识流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强调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运用其产生价值的运动过程中应该是顺畅的;其次,知识流的运行应该是高效的,它是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知识的需求者;再次,知识流是以人为载体的,它强调知识应该满足人们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需要;最后,知识流的概念强调了将其提高到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并列的、不可或缺的高度。高校的知识链通常包括知识的识别、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开发、知识的分解、知识的储存、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共享以及知识产生价值的评价等环节,在这个知识链上,形成了一条知识流。
二、知识流对三创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知识的创新
高等院校以知识作为操作材料,通过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传授给学生显性知识,再通过学生的消化吸收转化为学生的显性知识或内化为学生的隐藏性知识,最终转化为创新能力和创造力。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科研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受到知识共享和知识流的熏陶,实现知识创新和转化。高校的知识流的重点就是要促成知识的转化,并对此进行有效管理,而这又是通过相应的系统和结构以及高校文化来实现的高校知识的转化:一方面,知识的转化和转移即全体教师将显性知识和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传授并转化成学生的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储存即全体师生员工从学校内外环境中,获得信息、知识,并转化成显性知识和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
高等院校的知识流实际上是从知识的生产者(知识源)到知识的传授者(主要是教师),最后到知识的消费者(学生或用人单位),这三者之间的知识流动和高校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术交流、著书立说、科研活动等使知识在学术界进行流动、进而实现转化,从知识的共享、识别、获取、储存到知识的转化、创新,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创业和创造,培养三创型人才。
三、知识流视角下三创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高等院校的知识流特点
高等院校的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创新、创造和创业的三创型人才,创新就是要突破革新;创造就是要从无到有;创业就是要开创新局面。这三种人才的培养都特别注重知识的创新,知识只有依托高校这个载体,并镶嵌于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知识流就是通过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这些基本活动,保持知识的动态流动和知识的不断增值。知识流实际上包含四个过程,即知识的传播、共享、学习和集成,包括组织内部知识流和组织外部知识两种形式。组织内部知识流就是高校内部建立一个核心知识库,因每个成员教育背景不同,彼此之间存在知识势位差,就必然产生知识流,这样组织内部成员间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促进知识的转化,同时也可以从内部核心知识库共享到组织知识,从而实现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能够共享。另一方面是组织外部知识流。包括高校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还包括知识在国外高校之间的流动,表现为国外资本参与国内的研发、技术创新或许可,技术移植或战略联盟等。高等院校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其知识流的特点应该放眼在世界范围内,这也使知识在社会大家庭整体流动,形成一个开环的知识链。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方向的知识流动:一是校际间知识流。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导致的知识流,如校际间的研究协作,包括联合研究、技术协作或人才的联合培养;企业对产业范围内标准化活动和非正式研究网络的参与。二是成果转化知识流。高校和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研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申请专利和出版论著、大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科技孵化等。三是校企合作知识流。知识与技术向企业扩散,如高校为企业提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和科研成果,解决企业科研设计中的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四是社会反哺知识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为力支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为人才培养提出一线的要求,使高校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知识流动过程如图1所示。
(二)高等院校知识供应链知识流模型
知识势位差(借用物理学上“势”的概念)导致知识流动,知识流动形成知识流,知识流又是通过知识链连接知识源和知识目标。由通信原理可知,任何交流的发生应有信息、编码方式、传输链、接收者等这些基本元素,同理,知识供应链中也应该有作为知识源(发送者) 和知识流目标(接受者)的所依附的知识流节点高校,以及知识本身(信息)、传输媒介(渠道或链) 及沟通方式(编码) 等几个要素。图2为本文构建的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在模型中,知识供应链由上游的知识源即知识供应者,中间的节点高校和下游的消费者即高校的服务对象(学生和用人单位)组成;箭头的指向为知识流的流向,用f(flow)及其下标表示,f1′表示知识流入供应链系统,f1表示知识流出供应链系统;vc(value create)表示随着知识的流动所引起供应链价值的增值(见图2)。
从整个社会知识流的角度看,高等院校的知识流供应链应该是一个开环链,供应链知识流可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互相作用,互为因果,也可以实现知识流的逆向流动和促进,本文仅以一个方向为例),即上游知识供应层(知识源)、中间的节点层(高校)和个人层以及下游的消费层(用人单位)。第一,知识供应链上游层知识流。流f1′表示从外界流入供应链系统的知识,其来源主要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公共知识的提供部门等; 流f1为知识的流出,表示供应链向市场(消费者) 流出的知识,这反映了供应链向顾客提供的最终的知识价值,体现了供应链的竞争力。流f1′和流f1说明供应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供应链系统从外界不断吸取知识,通过自身加工和创新后又对外界提供知识(产品)。第二,节点层知识流。节点层知识流是指知识在供应链节点高校内部的流动。在图2的模型中,节点层知识流主要包括高校或科研院所、高校教师、大学生等的知识流动。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用流f2′和流f2表示。其中流f2′主要是知识链上游供应者把知识、基础方法知识传递给高校,这对节点高校的知识存储、知识流动、使用频率、知识创新程度等的影响非常大;流f2指节点高校内部的教师把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招生计划和校园精神风等的相关知识流入高校的知识库中。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知识流用流f3′和流f3表示。流f3′是高校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包括学科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待人接物的知识、人文知识、职业道德等; 流f3是指知识从大学生流向高校教师和高校,包括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需求状况、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学生上手能力等等。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知识流用流f0和流f1表示。流f0主要是职场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某所高校大学生的反馈意见、从用人单位那里能够获知的兄弟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等; 流f1表示由大学生流向用人单位的知识流。值得注意的是,流f1同时也是整个供应链知识的流出,即整个供应链知识的流出是通过最终高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大学生知识的流出来体现的。第三,个人知识流层。在模型中用流f4标示,个人知识流层是指节点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包括节点高校内部个人之间的知识流动及个人与组织间的知识流动等两种情况。个人知识流层主要是教职工个人技能等隐性知识及组织知识的流动。第四,知识消费层。在模型中用流f5表示,知识消费层是指节点高校外部知识流动,包括上游知识流入节点高校和节点高校通过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等知识流动形式服务社会。诚然,以上四个层次的流向是可逆的,在知识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也是互为因果的。
(三)完善高校知识流的知识管理体系
1、建立校园核心知识库。这项工作应该从三个层面展开:(1)建立电子图书馆。要求检索快捷、方便,校际图书馆应实现互借互通。也可以建立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在局域网上能够方便搜索,及时了解所需文献收藏情况,便捷地找到要查询的知识点,快速地获取知识和信息。(2)建立教研知识库。教研知识库里应该是一个实验数据、试卷题库、课件、教案等教学背景资料、教学参考资料、案例分析等教学辅助资料库,也是一个科研心得、学习体会等知识交流库,这里可以共享他人的教学知识和经验,节省教师备课、科研立项的时间。(3)建立动态知识库。知识库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不断搜集新知识,不断系化和创新,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让教师在实践中利用、发展和扩大知识库,避免知识的陈旧和老化,保证知识库常用常新。当然建立校园核心知识库共享其中的知识是要遵循知识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比如高校要设立知识主管,由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担任知识主管(cko),还要建立由学校的科研、产业、图书信息中心、教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知识管理办公室,成员在分享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有偿制(缴适当的费用成会员)、互助制(补充进新的知识作回馈)、激励制(为知识库补充新的知识时可以享受职称职务晋升优先原则)等措施。
2、建立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通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全校教职工的共识,它具有导向和规范功能,凝聚和激励学子,熏陶和感染师生,它能够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是高校重要的知识管理基础。高效的知识流动需要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校园文化,高校是思想源和知识库,理应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便于知识创新的学术氛围,使人人崇尚知识,重视学术水平的提高、交流、共享和传播,重视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传帮带。知识型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高的三创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为建立开环知识链奠定了良好基础。校园文化正是通过内化的力量,通过潜藏隐性教育,通过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内化成习惯、觉悟、信念和精神。
3、促进知识转化和创新。高等院校人才济济,是思想库、智囊团,是知识创新的根据地。其具有智力优势和知识成果转化优势,应该是知识转化和创新最为活跃的地方。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和知识管理跟不上,许多极具价值的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20%左右,即使在这20%可以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推广面也仅为应推广应用的20%,因此其实际利用率仅为4%左右,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发展。知识流转化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构建创新系统。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学科建设等活动就是知识的创新和生产过程,需要把知识流程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组合。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具有相对自主性,高校可以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如提供资金、设备、人员和制度保障。激励知识创新,如优先考虑职称或职务晋升,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成果进行保护等等。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创新行为往往引发一系列的新知识产品和技术产品,培养造就一大批三创型人才。另一方面是提高创新的整体绩效。从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分析和评价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过程中的障碍与瓶颈,进而完善创新的主体结构,并通过完善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来提高创新的整体绩效。所以高等院校必须通过知识管理使知识面向社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循环。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这样有效地促进了三创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引领文化、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知识流作为知识共享、序化、创新的过程,是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高校应该提高知识链中知识流动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强化知识管理,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三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笃.知识流的价值增值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3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定律,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后续课程为“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这就使得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来看,无论是金工实习,还是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竞赛,都离不开该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部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钟国梁,卢帆兴,李明辉.“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63-64.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 物流客户服务
高职院校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就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核心,以行动导向为原则来组织教学。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非常必要。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对每个知识点逐一讲解的方法,将本门课程完整地对学生进行传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只是按部就班地被动学习,即使部分教学环节有案例分析,但也难以将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以教师为中心全盘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2)教师全面讲授该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3)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思考,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4)学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学习不能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基于项目化的《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教学改革
1.改革思路
《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是用客户关系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研究探讨与物流客户管理有关的各类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能熟练运用物流客户服务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流客户服务》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学习该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2.项目设置
在教学环节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是要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核心,将本门课程的知识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紧密结合,设置成若干个可供实施的、科学合理的项目任务,项目任务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包括:项目名称、具体任务、能力目标、支撑知识、效果评价等环节。根据物流管理类职业岗位的特点,将《物流客户服务》课程内容分解为认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客户开发与拜访、物流客艚哟与客户投诉、物流客户关系维护四个项目任务。
3.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
《物流客户服务》的具体项目化教学设计过程如表1所示,包括项目名称、任务分析、能力目标、支撑知识以及训练方式等方面。
4.考核方式
采用项目教学法必须同时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每个项目任务均要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及时的点评和讲解,在项目实施中教师通过点评学生的具体完成情况,辅之传授必要的知识点,再进行传统的知识点补充讲解。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项目的具体完成情况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过程表现、实践操作环节的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做到真正在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阶段,职业院校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仍处于不断探索的实践阶段,如何更好地将具体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能力相结合,仍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通过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项目化的任务分析,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职教论坛》2004年第6期。
[2]张艳军:《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2010年第3期。
[3]姚h明:《论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教学改革》,《科教导刊》2016年第5期。
[4]郭谦:《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辽宁高职学报》2015年第12期。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5
【关键词】提高 高中地理 课堂 教学效率
一、高中地理课堂是提高效率的主要环节
地理是一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知识传授的核心在于提高效率。可是,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一,地理课时较少,而且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要求在课后少留作业。因此,地理教师如何提高效率,主要依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如何提高这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内想办法,向课堂要效率,让自己传授的知识,被学生真正掌握、提高效率,是高中地理教学最主要的任务。
二、“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分析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本节最重要的内容,关于大气环流,要以热力环流为基础,与学生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得非常紧密。“大气环流”在理想情况(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影响)下,由于地球不同纬度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的赤道与极低间的热力环流,即单圈环流。关于“大气环流”内容的处理,是由理想状况一步一步地接近现实情况,即假设条件一个一个地减少。“三圈环流”就是在“单圈环流”的基础上考虑地球的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的,而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导致地球上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产生的直接原因。所以,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而在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上,随着假设条件的一个个减少,气压带、风带的情况随之变得很复杂。这就与后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联系起来了。所以,“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在整节内容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这部分的内容,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学难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重点,化解难点。
三、如何将“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提高效率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个知识点是整个大气运动的重点和难点,而科学的课时安排是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学的时候要选择高效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讲授法最大的优点就是高效。所以,讲授法在这一课堂中不可缺少。
然而,讲授法却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疲倦。所以,在讲授的同时,应当适当以谈话法的形式给学生提问,一个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也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样学生更能够掌握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使得学生更够更快、更牢地记住并掌握这些地理现象。
(2)投影教学法。本节课知识抽象,只凭学生的想象很难理解,所以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及flas,增强学生对三圈环流形成过程把握。
(3)动手操作法。在使用flas让同学对三圈环流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加深对运动特点和各气压带、风带成因的理解;另一方面动手操作可以让课堂更加活动,形式不至于很单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听课、讨论,到动手实际操作,可以换一换学习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温故而知新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与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紧密,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风的形成原因,以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几何关系。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难免会忘记或者记忆不清楚。所以在开始讲新的知识点之前,应该适当给学生复习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将旧的知识能够生华,娴熟地运用于辅助学习新的知识。
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从而在理想情况下就会形成极地与赤道间的全球范围内的热力环流,即单圈环流。所以,热力环流是大气环流最重要的基础内容,如果上课的时候复习一下热力环流,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单圈环流了,而且也在学生心中将两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相融合
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板书教学的许多缺点,比如说传统的板书、板画教学只能呈现出一静态的结果,而很难表达一种动态的过程。相反,运用多媒体却可以通过flash来连续地模拟出三圈环流的整个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形象更直观地接触到知识点。
但是,多媒体课件的一个大的缺陷就是很多时候不符和学生的学情,使得有些较难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课件接受起来很困难。“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节内容难度很大,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教师应在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时候,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根据学生的学情适当地调整讲解的进度,讲完以后再放映flash来使学生加深印象,复习巩固。
(四)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6
【abstract】in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cours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made it difficult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study.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pbl was presented.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actualizing approaches based on pbl teaching method was demonstrated and the test result was discussed. finally, the key issues of pbl teaching method were emphasized.
【key words】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pbl; teaching mode
0 引言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三大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能动专业本科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本?r倒ぷ鞯氖と文芰α8每纬叹哂懈拍畛橄蟆⒐?式繁多、推导复杂、应用型强等特点[1],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对课程产生恐惧心理等不良情况,必须对工程流体力学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分析了工程流体力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引入pbl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针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提出实施步骤,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讨论了应用pbl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工程流体力学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结合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特性,根据多年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实践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讲,学生听课的模式,以学生熟悉掌握授课大纲内容为目标,教师倾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的思考和理解,只是简单地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背诵,学生无法体会到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魅力所在,也无法体会流体力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美妙之处。
(2)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追根寻底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对很多流体力学概念主要通过对课本的记忆,或者是通过互联网搜索而得出,缺少了学生的思考、归纳和总结过程,也导致了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是凌乱记忆的,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现象,无法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无法将课程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建立联系。
(3)传统教学方法导致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法、实验模拟法、数值仿真法和现场观测法,这几种方法相辅相成,相互验证。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很多结论和公式不是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而是基于系统的实验得出,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忽略实验背景知识的讲解、实验原理的探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让学生无法理解实验结论的意义以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应用推广,还让学生在实验教学时只是根据实验步骤操作实验,无法理解其深层次含义。
2 应用pbl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课程教学采用基于pbl教学法进行改革。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也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3-5]。该方法将学生置身于以问题为中心的全新情景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探寻问题的根源,利用课程知识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掌握课程知识点的目的,经过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逻辑推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采用基于pbl教学模式后,需要依据教学大纲内容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规划基于pbl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pbl教学方法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实施步骤如下:
(1)创建基于pbl模式的课堂讨论小组。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成员4-6人,为便于学生讨论和团队合作,学习可以自行组建团队,并推荐1名学生作为组长,组长接受教师分配的任务,负责组织本组组员进行讨论,协调组员对基于pbl模式所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记录讨论过程,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根据课程知识点设置基于pbl模式问题。根据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按照章和小节进行划分,以每2个学时作为时间单元,针对流体力学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提问问题,在设计提问问题时需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等因素,使得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标,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内部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在每次授完课后布置基于pbl模式问题给学生,小组组长在课后组织本组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查阅流体力学相关教材、电子数据库等不同形式的参考资料,通过组员之间的深入交流和讨论,提出基于流体力学知识点的问题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或者对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并记录整个讨论过程,总结讨论结论。
(4)小组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汇报。每次上课前,教师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随机抽取1-2组的学生进行汇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尽量做到每次请不同的学生来进行汇报,保证班上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这样也便于教师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掌握整个班级的学情情况。
(5)教师点评与分析。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同时也能了解到学生在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前修课程知识和学生个性差异等情况,更加深入地了解班级学情情况,在接下来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加突出讲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在有基础的情况下认真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相关知识点思考的片面性、不够深入等问题,同时听课也是对课前小组讨论问题的再一次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教?w效果。
3 pbl教学方法实施效果
通过课后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有必要采取基于pbl教学模式、对课程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对课程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对教师讲授印象最深的知识点、对小组讨论印象最深的知识点等内容,学生将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师。调查结果发现,超过8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方法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值得提倡和推广,很多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锻炼了知识点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增加了学习成就感。
同时也对采用pbl教学方法的班级进行了纵向对比,在试题题型、分值分布一样且试题难度相当的期末考试中,采用了pbl教学方法的班级比往届平均分高出5-8分,特别是在选择题、填空题方面掌握程度明显偏高,说明pbl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4 基于pbl教学方法讨论
通过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然而,要成功采用pbl教学方法,教师还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pbl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有更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采用pbl教学模式后,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变成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讨论时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涉及面广、凌乱且发散的,这就要教师需要更深厚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及时归纳和总结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巧妙地与课程知识点进行结合,灵活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7
摘要:“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概念多,公式繁杂。文章针对该课程的内容特点,结合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及教学现状,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流体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尹雪梅(1979-),女,四川资中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张文慧(1980-),女,河南焦作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98-02
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已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为了加强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人才,有必要对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平衡、运动规律、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由于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故其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和公式较多、实际工程应用广、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1]加上学生对流体流动机理普遍缺乏感性认识,导致“流体力学”课程历来被公认为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的课程之一。[2]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分析目前我院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流体力学”理论性强,概念多而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问题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高;其次,课程中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且大多涉及到“高等数学”的偏微分方程,另还涉及到“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困难;另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全面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教学方法
学好“流体力学”这门课对于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让学生理解流体静止和运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能为学生以后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流体力学”又是大家公认难学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低决定着“流体力学”这门课教学的成败。
要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积极性,首先要上好“绪论”课。“绪论”课是学生接触和了解“流体力学”这门课的窗口,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第一次展示,“绪论”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通过“绪论”课让学生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及其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流体力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及国家的建设密切相关,深刻理解“流体力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重要作用。[3]
教师在讲授一些理论知识之前,可先举出很多贴近生活的有趣实例或者先提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讲液体的粘性之前,可以先问学生:在水中游得快还是在油中游得快?为什么?又如在描述流体运动有两种方式――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可以将在座的学生和教室里的每个座位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类比,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两种方式。通过举例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件乐事、趣事,由愿学到爱学再到乐学。实践表明:列举事例或提问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感,活跃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流动现象,而不是停留在抽象层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
2.巧妙讲解公式
为了定量地描述流动现象和分析流动机理,需要应用数学工具。学生要真正理解基本概念、重要公式,首先就要读懂数学,然而读懂了数学不一定意味着明白了数学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流体力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问题的物理本质有一个过程。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完成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的物理本质这一过程的转变,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流体力学”在分析介绍欧拉平衡微分方程、欧拉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伯努利方程等理论知识时都有大量的公式,这些公式涉及一些高数、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大量的偏微分方程,加上“流体力学”的公式推导采用欧拉法,与物理及其他力学不同,学生的观念不易改变,而且推导过程复杂,学生理解掌握很困难。如果过分强调“流体力学”知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对每个公式的每个推导细节都逐一介绍,推导过程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只会被弄得糊里糊涂,兴趣全无。而如果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流体力学”中公式的讲解应将重点放在概念引入、理论模型建立的思想、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以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与应用限制上。首先对基本概念力争讲透,概念清楚了,公式的讲解推演才有意义。然后重点使学生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公式的物理意义,才能灵活使用公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后应强调公式的应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由于流动的多样性,“流体力学”中的很多方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的,如伯努利方程就有多种形式(理想流体、实际流体、流体是否可压等),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正确的形式。
3.充分利用作业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果基本原理掌握了,接下来就是如何用这个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应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一定量的课后练习题,这是“流体力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过程实质就是利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训练过程,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然后再由教师通过习题课的方式,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和一些学生普遍认为困难、出错多的习题,讲述流体力学原理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在讲解习题时,重在提供条理清晰的解题思路、详细具体的解题步骤,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流动过程物理本质的理解,将物理问题与数学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与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易于理解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4]
多媒体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可将“流体力学”中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流动图像、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如拉格朗日和欧拉法的描述,流线与迹线、层流、湍流等,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其从感性认识开始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另外一些需占用大量时间写板书表述的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也可利用多媒体制作power point课件。如莫迪图、水头线、各种流场和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等。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的信息量增多了,教学内容更丰富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的知识更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板书教学。有很多学生认为板书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消化一些抽象的东西,更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流体力学”既有抽象复杂的流动机理又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如对某些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流动现象和机理的理解。而对于较重要的公式及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还是采用板书教学,例如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清楚地看清步骤、方法和解题思路。这样既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实践过程。“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向学生传授治学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土木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1).
[2]吴光林.《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172-173.
[3]朱俊锋,梅群,李一帆.浅谈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0,(23):224-225.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8
我们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值得我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不准,对新理念的解读有误,因而在地理教学方式的定位上出现偏差,在教学中出现了“知识多,能力少;讲解多,延伸少;沉闷多,活跃少;堆积多,归纳少;提问多,质疑少”等一些现象,为此要适应新课程,要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要提高地理课堂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多激励、活氛围
根据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提问与概括、假设与陈述”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心灵之间的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这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因此“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情感”是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值得教师们的关注,为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以爱为出发点,必然得到的是学生爱的回应,如果能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如果在课堂上充满“和谐的情感、心灵的沟通”,那么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有趣的课堂,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学生也就会产生尊师情感和爱学的热情,如果能达到这一点,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例如,自然地理有很强的思维理性,尤其是学习“日照图、气候、洋流”等思维难度的内容,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一弯理解的微笑、一种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一缕嘉奖的眼神、一种热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积极的评价与适时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感受到课堂的趣味。
二、多架桥、建联系
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地理教师应该应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来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能够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由于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许多地理知识、规律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表示,许多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原理示意图)来直观呈现,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就可紧紧围绕地理略图,进行知识整合,而通过地理简图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地理知识的联系。例如,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简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类整合。
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昼夜长短判断。
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太阳高度大小判断。
3.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季节、日期判断。
4.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南北半球及直射点将要移动方向判断。
5.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纬度范围的判断。例如2000年文综高考题第36题
6.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风带气压带的移动规律。
7.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的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前后联系、因果联系、逻辑联系以及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等)和理解知识难点,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增加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中,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增加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片,进而进行视频欣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多引导、促探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知识走向学生,如何在给定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何种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其实知识掌握的过程,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探究性不重视,甚至忽略了,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与解放。为此在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因此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气温分布和等温线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教学中就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
1.等温线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规律:等温线的温度数值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即无论一月,还是七月,无论陆地还是海洋气温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不论陆地还是海洋,如果表面状况较均一,等温线大致平行于纬线(即等温线与纬线基本一致,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南半球因陆地面积小、水域面积大,等温线较平直,大致与纬圈平行,说明影响南半球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3)北半球1月份等温线比7月份等温线密集(即南北向水平温度梯度冬季大于夏季,南半球相反),但是其数值仍然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等温线的凸向:(1)一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均向北凸;七月正好相反。(2)由于受洋流的影响,海洋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3.等温线分布影响因素简析。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季风等的影响,等温线与纬线不完全平行。(1)许多沿岸地区等温线近于与海岸平行。(2)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如果等温线闭合,则说明受山脉(等温线数值由外向内递减)或谷地(等温线数值由外向内递增)的影响。在这种质疑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科学性大大地增强了,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多设疑、缓坡度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地理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还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问题的坡度要缓,要在渐进中不断加深。当然地理设疑应该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新课开始时设疑。在上新课之前可通过地理小故事、热点事件来设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为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二)在思维分散时设疑。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集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变化教学情境或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三)在思维疲劳时点拨。教学中如果始终是一种枯燥的内容和平淡的氛围,如果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或长时间思考同一问题,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倦怠和疲劳,从而出现厌恶或不思的状态。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应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提高思维的含金量,以活跃学生的自主思维和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四)在课堂小结时设疑。一堂好课也应设疑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 例如在学习了高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后,让学生总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具体地说,中低纬太平洋西岸为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大西洋西岸为墨西哥湾暖流和巴西暖流,印度洋西岸为马达加斯加暖流和莫桑比克暖流;中低纬太平洋东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大西洋东岸为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2)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太平洋西岸为千岛寒流,大西洋西岸为拉布拉多寒流),东岸为暖流(太平洋东岸为阿拉斯加暖流,大西洋东岸为北大西洋暖流)。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疑:除了同学们总结的规律外,还能够概括出哪些分布规律(如中低纬洋流呈反气旋型流动;中高纬洋流呈气旋型流动等)?在一堂课结束时,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思维,也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多归纳、显规律
地理知识总体比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的线索和规律,从而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例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昼夜更替周期的长短变化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纬度分布规律、海水表层温度分布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分布规律、洋流的纬度分布规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水平、垂直分布规律)等。通过这种规律的总结,并进行知识的联系和思维的拓展深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盐度分布规律,当然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六、多训练、辅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关注的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地理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讲练结合,并要处理好练习的强度和适度的关系,并应该让学生在训练中总结和体验思维方法,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在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中,有关区位因素的知识主要有以下一些: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影响工业的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气候、河流、地形、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航道条件、港区建筑条件、经济腹地条件)、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和工程建设的因素(水域条件、陆域条件、经济腹地、城市依托、国家政策)、影响商业网址布局的因素(商品的供给条件、交通条件、客流量的多少、人群消费能力)、旅游资源开发的区位因素(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等。在地理教学中就可结合一些典型试题,进行思维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从中得出思维方法:1.问题归类。认真阅读试题要求,明确试题的考查意图和问题的属性即考查的是工业区位还是其它区位问题;2.区位展示。如果是考查工业,则展示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等;3.综合分析。按照试题的要求,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应该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深入分析,抓住关键信息、突出主导因素、把握动态因素。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流程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不但能够促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为学生自己的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地理学的教师深知地理学很美,因为美孕育着兴趣,因而在追寻与体验地理美学的过程中,重点不仅仅是科学的正确性,而首先是趣味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体系的完备无缺,却能在各方面多做追寻探求,在哲学中、在逻辑学中、在自然科学角度、在几何图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复兴趣,从而使学生进而产生一窥其知识领域的强烈愿望,在以后一旦进入体系后,不仅能更容易地掌握它,而且能够重新审视地理!对地理美学的体验主要从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观点,方法论,和其他美学观点开始。例如在高一年级,学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观点。但是描述和探究的“自然地理”,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下,清晰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并提示学生日后必是大有用处。当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的运动》时,老师重新提出这个哲学观点时,学生才逐渐的理解这个哲学观点;当学生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已经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运用了哲学观点,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地球的四大圈层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哲学观点有机地串成了一条主线,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世界观体系。这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理解,还能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是游刃有余。
由于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新课程理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仍在持续地影响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从而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
参考文选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9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蕾(1977-),女,河北鹿泉人,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高级工程师;刘启新(1957-),女,江苏镇江人,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引进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110812000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116)、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31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2013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86-02
一、“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特点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定律,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后续课程为“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这就使得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来看,无论是金工实习,还是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竞赛,都离不开该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部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钟国梁,卢帆兴,李明辉.“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63-64.
流体力学知识点篇10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1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内涵概述
知识管理作为当前先进的知识管理模式,被包含在知识的投入于产出环节中。其中,科技成果知识管理被细分为显性、隐性知识。就科技成果而言,其核心为:将知识引入产品中,随后创造产品的知识价值。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涵盖多个环节,包括:产品对接、试制样品、商业化。由于每个环节的形态不同,其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也具有差异性。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期间,企业管理部门不仅应明确知识管理带来的绩效,而且应重视知识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使流程与结果能够良好协调,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的概念是:知识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在运转期间,应基于要实现的目标来进行整合。一般情况下,需要涉及以下内容:提升素质、增强能力、增加效益。
2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角度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而言,其工作原则为:将知识管理转化为科技成果,将重要内容设为考核知识管理,从这个层面来考量,工作的核心为:提升企业职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流转能力等,常常采用的测评方式为:数学理论知识体系与模型,能够及时反馈出测算效果。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具有多个功能,包括:预估、考核、导向等。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包括以下内容:提升职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组织能力。其形成绩效的流程涵盖以下方面的要点:投入流程、运行流程、产出流程。对于动态属性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流程等,为了保障评价层面的合理性,企业应将三者良好融合。在绩效形成时期中,主要呈现在以下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组织综合能力。在运行流程中,组织通过将知识技能引入组织中,能够使组织与企业发展目标良好协调。在产出流程中,可以呈现出经济效益的表现特征,从而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3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三维体系
3.1本源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的科学评价,企业应重视以下要素:企业组织、人才、转化流程,从而掌握知识管理产生的积极效益。从本源评价的层面来考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绩效评价:知识、组织、人才。在人才绩效评价过程中,其重点内容为:增强企业人才数量、提升企业人才综合素质、优化企业人才结构。通过使几者的关系良好协调,能够使评价体系更完善。绩效主要内容与绩效形成环节具有密切联系,在产出流程中,企业应把握好潜在经济效益,从而充分发挥持续竞争的积极作用。对于投入或者绩效层面而言,主要的呈现方式都依据知识型组织,组织、人才属于绩效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流程中,企业应不断提升知识管理能力。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目标,企业应重视产出过程的绩效。知识管理绩效的主要来源为企业人才与组织体系。企业组织的良好运行借助于知识管理的有序运行。因此构成知识管理绩效的基本框架为本体、本源、本旨。企业通过与多个组织合作,能够提高资源的共享率。在知识协作期间,能够有效巩固外部组织间的协作能力。
3.2本体评价体系
本文以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内容作为切入点,围绕绩效的三部分评价进行阐述,即本旨、本体、本源。为了科学评价本体,企业必须意识到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依据知识的管理能力进行测评,涵盖以下几个要素的评价,即:学习技能、共享技能、知识整合能力等。当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对接任务后,应及时总结知识对接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企业在未来运行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整合知识源体系。知识对接能力涉及提高多个方面的能力,如:复制转移、辨识、吸收等。当企业完成转化知识管理的流程后,企业内部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在长期的学习型模式下,组织能够掌握较多的知识,并科学运用多个学习方法,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般情况下,评价知识学习能力包括以下方面:培训、检索知识、技术运用等。为了提升知识共享能力的评价效率,企业应不断提升下列内容:增加网络节点数量、提升节点间联系等。当企业内部构成一个完善的知识共享网络后,成员间将存在稳定的共享关系,在知识管理实践的完善下,企业组织的共享能力能有效提升。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期间,应重视多种形式的知识引入,包括显性与隐性,从而完善知识融合体系。在知识整合能力评价体系中,企业需要注重多个层面的整合,例如: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繁杂知识等。知识创新能力属于绩效本体中的主要要素之一,在当前环境下,该要素不仅能够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而且能呈现出知识质量、技术等内容。
3.3本旨评价体系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是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对绩效的本旨评价,企业应重视潜在效益与显在效益两个层面,依据知识管理体系,科学评价逻辑周期增量这一要素。通常情况下,企业应从核心竞争力来测评潜在效益,从财务优化层面来测评显在效益。经济效益这一指标作为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不竭动力,也是知识管理层面上的关键目标。企业应重视财务部门的数据优化内容,可以从多个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如:增值、盈利、财务结构等。由于经济效益这一指标属于某个逻辑周期内的增量,并非财务数据可以呈现出的,企业还需要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测评。当企业明确知识管理体系的各项条例后,能够保障评估流程的科学性。在核心竞争力的评测过程中,企业应从多个方面进行整体测评。持续竞争优势作为企业转化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该评价里,企业应重视多个方面的绩效,包括:投入时期、运行时期等,企业在市场化运行中,应重点突出上述指标的优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把知识管理理念渗透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能有效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同时优化组织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绩效。科技成果在转化知识管理绩效期间,工作内容较为繁杂,因此企业应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推动知识管理活动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登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流体力学知识点
2023-12-18 17:56:35
相关文章
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2022-10-02 11:22:56
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的实践 2022-08-03 08:52:41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在出口物流体系的影响 2022-07-26 03:15:53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6-11 03:45:31
铁路应急物流体系优化分析 2022-02-02 11:39:37
物流体系建设对生猪养殖业的影响 2022-11-04 10: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