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30 18:35:47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1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1)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啊!”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5月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那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轻揉着丈夫的手臂,失声痛哭……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又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他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2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这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园长在出差,有5名老师在园内。在这个幼儿园中,一共有50多个小孩和3位老师死亡,现在仍然有两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个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泪水流满面颊。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回应声越来越弱,几乎听不到了。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幼儿园园长李娟一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就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个小孩。现在,这个小孩小孩获救了,可是……可是,瞿老师却永远的离……离开了我们……”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3

关键词:电视系列片 故事化 叙事策略

“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电视台历时8个月联合打造的十集电视系列片《崛起》正式播出。这部电视系列片由《天地震撼》、《汶川时间》、《命运抗争》、《四川雄起》和《浴火重生》等10集组成,每集45分钟。该片全景式记录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真实展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起抗震救灾的过程。应该说,《崛起》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主旋律电视专题系列片,除了题材本身具有时代感、意义重大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运用了故事化叙事策略,借鉴影视剧的悬念、细节、铺垫、冲突及交叉平行叙事等手法,使作品凸显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蒙太奇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讲故事是最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的一种传播形态,紧张的悬念和戏剧性冲突是故事构成的基本要素。综观《崛起》系列专题片,蒙太奇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原本就生动曲折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在故事的戏剧性大大增强的同时,故事背后蕴涵的理念也有了多维的阐释空间。

第一集《天地震撼》成功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手法,把成都姑娘于海娇拍摄婚纱的画面与地震灾难即将降临的画面交叉组接,通过在内容、色彩、背景音乐方面的强烈对比,制造悬念,加快节奏,强化戏剧冲突,将灾难的无情与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2008年5月12日,在彭州白鹿教堂前,穿着洁白的婚纱,挽着爱人唐迪的手,在摄影师的镜头前微笑”。此时的画面色彩明亮、柔和,背景音乐轻松、欢快。但是,当空中蔚蓝色的流云变得灰暗,地震灾难也正在悄无声息地逼近。地壳运动,板块俯冲,巨石滚动,画面色彩浓重、阴暗,背景音乐紧促、沉重,两组画面快速剪辑形成的节奏更渲染了灾难即将到来时紧张、压抑的气氛。钟楼上的大钟时间多次特写,预示着一个灾难性的时刻即将到来。片中的摄像师一边用镜头对准牵手的新人,一边说“靠近点,靠近点,再靠近点”,而这恰好也暗示了灾难也正在逐渐靠近。在紧接的画面中,天昏地暗,滚滚巨石轰隆而来,大地震撼、灾难突降。对比蒙太奇巧妙地将两组画面组接在一起,通过幸福与灾难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崛起》综合运用多种蒙太奇手法进行了多空间、多视点的不同剪接与结构,运用叙事中的悬念、冲突、呼应充分展示了故事的戏剧性,而且通过这种技巧性的手法将作品的内涵上升到一定高度,实现了一种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细节的运用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细节是影视作品中最小的表现元素,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增强故事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影视作品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一些主旋律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是一种“高大全”的模式,人物缺乏个性,故事缺乏感染力。而《崛起》充分运用“事件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的叙事策略,作品聚焦地震中有着感人故事的人,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信念坚守》中,北川县县长经大忠,警察赵刚、李林国,校长刘亚春,这些代表着中国中坚力量的国家公职人员,在地震中以不同的方式坚守。故事并没有将这些人物模式化。面对灾难,他们除了坚强和执著,也有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当县长经大忠回顾地震中北川县城的惨状时,一句“我实在没法坚持了”后,忍不住离席失声痛哭,镜头这时候并没有停下来,而是追随着他的背影,久久地定格。长镜头通过形象细节真实地捕捉到了一个七尺男儿坚强外表下悲情的一面,展示了一个信念坚守者的侠骨柔情。

细节就是细小而耐人寻味的情节,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细微的动作、神情,也可以是人物的语言,甚至是人物的一种微妙的心理。《信念坚守》中的警察赵刚,与同事带领500多名矿工在深山中进行了七天跋涉,在分发食品时,“先保证老人和伤员,分到最后,赵刚和同事只剩下了一块方便面”。采访中,赵刚讲了和同事分吃方便面时他的心理细节:“你先吃,汤总要给留几口吧,没办法,只有这样算计了!”在赵刚爽朗的笑声中,一个乐观率直的警察形象深深印在观众的脑海里。《崛起》为我们真实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管他们是什么职务,也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细节刻画性格,细节塑造形象,细节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成为故事中最能打动观众的亮点。

视听语言特效烘托故事氛围

影视艺术是视听综合艺术,其叙事是由画面和声音共同完成的。画面和声音能否与故事内容密切配合,从而真实表现故事、烘托场景氛围、渲染人物情绪,直接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败。在《崛起》中,无论是后期画面色彩的处理,还是音乐、音响的运用,都是十分巧妙的,它成功地赋予画面和声音以情绪的色彩,从而烘托了氛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崛起》运用了多种特效对画面进行了处理,其中一种就是调色的特效。在影视作品中黑白色常用于表现逝去时空或者表现情感的庄重、肃穆,《崛起》中对反映地震灾难的画面大量做了色彩的黑白处理,为这部抗震救灾启示录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作品还通过色彩的对比来传达情感,使得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更意味隽永。第四集《信念坚守》中有这样一段:“组织突围,指挥救援,将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不是一个人的坚守,不是一个县的坚守,而是所有受灾地区基层干部对职责的坚守,对生命的坚守。”随着解说的结束,画面最后定格在一面飘扬在废墟上空的红旗上,废墟黑白色处理,红旗的颜色则运用了色彩保留的特效,与黑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危难时刻信念坚守的力量,升华了故事主题。在《生命至上》中,编导对大量反映灾后救援的画面色彩进行调色处理,通过增大色彩对比度,增加暖色调面积,为画面赋予了情感的色彩,讴歌了党和政府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赞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真情。由此可见,画面的色彩与人的心理情绪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这也是《崛起》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一个原因。

《崛起》中背景音乐的情感色彩非常多元化。为体现灾难带来的伤害和悲痛,背景音乐哀婉悱恻;为体现灾情的危急,背景音乐紧张急促;为体现救援过程中的人间温情,背景音乐振奋激昂。作品中有时还采用复调音乐对位方式,多层次多色彩增加情感的信息量。如在《天地震撼》中成都姑娘于海娇与爱人唐迪拍摄婚纱照的一段背景音乐就同时由两种不同的音乐混杂,既有欢快轻松的轻音乐,也有沉闷急促的重低音,由此形成一种不和谐的复调,这种不和谐恰好表现了一种冲突。在音乐节奏方面,《崛起》的背景音乐节奏配合故事内容有起伏、有递进、有高潮、有延伸,体现了故事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的和谐一致性。

丰富细腻的音响不仅展现出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还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有利于渲染环境气氛、表现故事的主题。在《天地震撼》中,映秀镇水利电力总厂职工牟玉雷在地震中被困在倒塌的办公楼下,“在黑暗和孤单的期待中,每一秒钟都显得漫长无期。”万籁俱寂中,几滴水珠滴落,回音格外触动心弦。其实现实生活中水滴的声音根本没有这么响,编导为了体现牟玉雷当时所处的绝望境地,运用声音大特写的方法将日常生活中水滴的声音夸大,加入一定的主观色彩,体现了牟玉雷在黑暗中的孤独与绝望。

《崛起》不仅成功记录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也成功地记录了人性和历史。它缅怀了在那场灾难中消逝的生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四川人民在灾难中表现出的坚毅不屈和人性的光辉。作为一部汶川地震周年纪念的电视专题系列片,在此之前,媒体已经进行过铺天盖地的报道,《崛起》并没有因为选题的熟悉而让观众感到失去新意,每一次解读都让人感动至深,这固然是故事本身所蕴涵的力量使然,同时也与作品采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紧密相关。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4

关键词:情境故事法;使用者;设计者;情境故事

一、情境故事法的内涵与特点

1、产生原因

情境故事法的设计理念产生于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认知摩擦”背景中。产品的设计是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但是设计者仅能以本身的心智模式来设计产品,但使用者又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解读产品,两者的思维模式之间必然会存在区别,那么在使用产品时,使用者会错误判断甚至无法读懂产品所要传达的讯息。因此设计者只有尽量站在产品使用者的角度去贯彻自己的设计理念时,尽量去考虑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减小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认知误差。

2、情境故事法的内容

情境故事法是将“人”“情境”“活动”当作已知条件,“物”则是未知目标,通过已知的情境分析法去设计开发未知的“物”。以使用者为中心,设计人员通过视觉化甚至实际体验的方法,站在使用者和他们的使用情境的角度上去考虑产品的设计效果,使产品能够兼具美学性和对使用者情感的关怀度。

3、设计流程

确定设计方向后,开始生成最初的故事情境,生成一个典型用户,通过这个使用者在故事中的使用情况,来判断是哪个环节使用户的产品使用过程变得困难。具体流程是,第一步,了解使用者特征和需求及使用目的;第二步,模拟故事情境中的角色、时间、地点和事件,分别展示不同时间和地点,使用者可能与产品发生的关联,收集评估最初的情境镜头,以此为样本;第三步,通过各个场景镜头发现并解决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改善产品;第四步,综合设计目的和情境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来设计新的方案,并通过情境故事重新验证评估。

二、基于室内通道逃生的防震家具设计的应用示例

1、确定防震家具的设计方向

使用者需求调查:在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向外逃生,有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手段,对这一比例作了一个计算,大概占了70%左右,并且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室内通道的逃生方法,但在这一逃生过程中最容易引发的结果就是通道受阻,致使逃生过程中出现各种伤害事故。对于逃生者来说,防震家具的设计需要起到保护身体、清除路障、提供导航的作用。对于避难者要做到情感安抚、唤醒求生意志、克服恐慌、求救的作用。

2、情境分析

1)内在情境。对于逃生者来说,采用从室内通道逃生的求生行为,在这个逃生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情感,包括迟疑、惊慌、恐惧、低沉、冷静、无助等。地震发生后,下意识的会迅速向外逃生,空旷地带会给人更多的安全感。逃生过程中建筑物碎块不断掉落,引发逃生者的惊慌及躲避。在逃到出口时,发现被碎块卡住而不能顺利逃出,逃生者会想办法找到能够撬开出口的工具。而逃出后,因为地震的持续,逃生者会继续寻找空旷地带来避难。当逃生者向着记忆中的空旷地带走去时,又因为地震对地貌的影响而找不到方向,就会在心中期望有一个可以导航的东西去寻找方向。如果不能逃出,建筑物倒塌后会将逃生者压在倒塌物下面,导致逃生者的惊恐。受困后无法逃脱又求救无果,就会产生绝望情绪。长时间受困引发身体生命体征的下降,渐渐摧毁逃生者的求生意志,使逃生者彻底的绝望。当救援者来临后,受困者重新产生希望,求救信号的发送会忽然加剧,增加被救援者发现的机会。脱困后,受困者会因逃过一劫喜极而泣。

2)外部情境。目标用户多为5层以下住户和青壮年。目标物为各种桌椅类、床柜类家具;目标环境为地震时地面的震动、多种声音汇织而成的噪声、扬起的灰尘、阳光等因素;时间因素是从意识到地震起,然后开始逃生、利用各种通道逃生的时间、逃生成功的时刻,逃生不成功受困到脱困的时间。空间因素则包括了建筑物的各个单独的空间因素。

3、情境想象

地震发生时,人通过建筑物的大门向外逃生,这时候地面剧烈摇晃,房屋在坍塌并不断掉落建筑物碎块或者是房内物品,因为环境的混乱会使逃生者产生迟疑和恐惧等心理活动,害怕被掉落物压倒,害怕被屋内家具和墙壁挡住逃生路线。因为逃生时的慌乱而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很容易被各种杂物砸中影响逃生的顺利度。当遇到被杂物阻挡时,需要各种便捷工具来清除路障,打开逃生路线。结合这些逃生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和家具结构功能等因素,对逃生者的逃生情境做出尽可能实际的构建。

4、情境故事法导向的设计过程

1)角色构建。王师傅,男,35岁,公交车司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老实稳重,爱好麻将和象棋,家里一般只有夫妻二人,儿子外地求学,只有寒暑假时会在家。妻子是公司职工,双休制。王师傅本人为了保障行驶安全采取三休一即工作三天休息一天的工作时间安排。长年的驾驶工作已经导致王师傅的颈椎出现毛病,无法剧烈运动。房屋位于郊区普通生活小区的四楼,是两室一厅的90平米结构。

2)情境构建。地震之前,王师傅正处于一天的休息日,夕阳西下后王师傅正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休息并等待妻子下班。忽然间电视出现画面抖动,王师傅第一时间以为是他的邻居在装修,但当房屋内传来盘碟掉落的声音时,王师傅才反应过来是发生了地震,仅仅几秒钟的时间,房屋就发生了碎石掉落的情况,王师傅下意识的向大门跑去。但到了大门时才发现房屋变形已经导致大门被卡,碎石掉落更加严重,并且有掉落物砸到了王师傅身上,焦急的王师傅开始大力的拉门,但依然无法打开,王师傅迅速的在最靠近大门的厨房中找了把菜刀来砍大门附近的墙体,在疯狂的砍砸下终于打开了门,并在屋顶发生大规模掉落时逃出了房屋。逃出房屋后,王师傅在楼道内继续逃生,却被砸伤头部,王师傅意识到了危险,但却因为头部受伤而逃生动作迟滞,艰难的站起来后,在千钧一发之际逃了出去。在逃生阶段中王师傅面临了身体保护和简易工具清障的需求。逃出居民楼后,王师傅试图向空旷地带逃去,但却因为周围建筑物的倒塌而使道路面目全非,方向无法确定,于是王师傅凭着感觉在走了很多弯路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空旷地带。在这一过程中导航工具的需求变得很迫切。

3)设计的初步构想。第一步,根据受灾者反应时间不足的缺点满提供地震预警或者让受灾者快速确定地震发生的需求,以增加受灾者的反应时间。第二步,根据逃生时会被掉落物阻挡的缺点,提供清除路障的功能。为避免掉落物砸到受灾者,要提供足够的身体保护功能,并为逃出居民楼后的继续逃生提供导航功能。

4)家具设计初步完成后的新情境验证。地震发生后,防震椅的预警功能迅速的让王师傅确定是地震来了而不是装修等活动引发的震动,王师傅迅速开始逃生。在防震椅发出专门的光芒提醒时,王师傅想起了防震椅上的垫子还可以用来遮挡头部避免造成伤害,而它的可拆卸扶手作为一个可折叠的斧刃类工具,可以为逃生通道提供清障功能。于是,王师傅迅速将这个扶手拆了下来。准备好防震椅提供的这几个工具后,王师傅在建筑开始掉落碎石的时候开始了逃生。到了大门时,发现大门被卡住,王师傅用折叠斧头迅速砸砍大门附近的墙体,大门被砸开,王师傅逃出子房屋。逃生过程中,王师傅将防震椅垫一直举在头顶保护身体,减轻了大部分的掉落物冲击力。逃出居民楼后,王师傅在面对被地震冲击的面目全非的道路中通过装置的扶助手上的北斗导航设备指引下迅速找到了一个空旷地带避难。

5)设计方法。王师傅的逃生过程总共用到了防震椅提供的防震头巾、破障扶手、折叠斧刃、导航设备四种工具,这四种工具都装在了防震椅上。防震头巾要用数层阻燃棉做成,通过按压、卡扣、吸附等方式安装在防震椅上面,地震时可以快速拆卸戴在头上,为受灾者提供身体保护功能。可以将防震椅依照人体曲线制成弯曲形的,地震时可以用来背在身后保护后背,因此选择材料时要注意密度低强度高的材料来制作,并配备扶手或卡扣以方便固定在身上。防震椅的把手或靠背可以做成可拆卸形式,并在上面安置在把折叠式的斧刃,以清除路障。逃出民居楼后,要尽快找到一个空旷地带避难,因此可以在折叠斧刃上装置一个小型北斗导航设备,方便迅速的找到方向。

三、情境故事法的优缺点

1、优点

1)通过使用者角度来把握设计过程的全部环节,能够保证从宏观和微观上有效贯彻满足用户需求的目标。2)在情境故事中验证设计理念,能够让产品的除患在一开始就暴露出来,避免错误设计导致的重复开发,降低成本。3)情境故事法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不断推导设计的可行性,因此能够被大多数的使用者所认可。4)情境故事法既可以用来评估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形式,也能够作为引导消费市场的营销和宣传手段。

2、缺点

过度幻想性。情境故事法的使用情境设计是基于未来式的,因此全程采用的过程多基于想象而来,基于对未来可能引发的事件的预测性描述,虚拟使用情境,想象故事内容,且多数是在数据欠缺和指导设计专家不存在的状况下进行的,因此要保证设计理念更好的贯彻,需要避免过度幻想,选择的故事情境要更为实际和符合使用者行为模式。

四、结语

设计活动中使用者的需求是众多设计环节中的一环,产品的各种设定都可能通过情境故事表达出来。这些故事可能是设计者的实际体验,也可能是设计者的幻想,通过情境故事法将设计者的这些理念表达出来,能够让使用者更加认同设计者的理念。

作者:肖机灵 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兰兰,蒋晓,李世国.情境故事法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12):233-235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5

这个故事要从那年唐山大地震说起。

地震无情地袭击着惊慌失措的人们。这次地震有多少人一次失去了生命,有多少人被埋在碎石下苟延残喘,又有多少人能够逃脱地震的爪牙呢?此时此刻,一个诞生在这个世上不久的小生命在母亲的怀中保住了性命。

任凭地震怎样摧残这位母亲的身体,把她弄得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她也誓死要保护着孩子的性命,紧紧地抱着孩子,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抵挡一切地震可能带来的伤害。这位伟大的母亲死了,她终于承受不住了!但是,死去的她仍紧紧地抱着她年幼的孩子,守护着孩子的生命。

大概是因为上帝被她感动了吧!当救援人员把这对母子救出来时,这位母亲用生命来保护着的孩子挺住了埋在碎石下的痛苦,换来了以后的生命,这也是母亲誓死保护的成果。只是,她紧紧抱着孩子的双手,始终牢牢的,这是救援人员也被感动了。后来,救援人员想方设法地使她松松手,可是都没用,迫不得已才用锯子锯断了她的双手。

回想起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感人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护住孩子的这份母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故事让我对所有母亲的敬佩油然而生,让我孝敬、保护母亲的心悄悄萌芽了。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6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哑铃体”结构;家庭亲情;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78-02

1976年的唐山,方大强一家过着平凡普通但也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大地震发生。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妻子李元妮在万般无奈中选择救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的抉择。没想到的是,母亲在救出方达离开后,被认为已经死去的女儿在一场大雨后奇迹般地从死人堆里爬了起来,被一个家庭收留。从此,母亲生活在自责、内疚的巨大痛苦中,女儿则生活在无助、孤独而冷漠的情感世界里……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姐弟俩都奔赴汶川,并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唐山救援队,姐弟二人相认。在救援现场,当方登看到一个被压在水泥板下的女孩的母亲为避免更多人受到伤害而不得不选择锯掉女儿的腿时,方登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动。救援工作结束后,姐弟一起回到唐山,母亲下跪以求得女儿的谅解,方登的灵魂再一次受到触动;当方登在陵园中自己的“坟墓”里看到崭新的书包和一摞整齐的课本后,她回到家里与母亲相拥而泣,交织着痛楚、委屈、怨恨的母女俩泪飞如雨……

有学者指出,《唐山大地震》以传统为基础,“选取了地震之后的心灵重建为剖面,讲述一对母女的救赎。23 秒的地震造成的伤害,需要母女二人用 32 年的时间去缝补心灵的创伤,即便是后来两个人和解了,但 32 年的时间并无法去填平 23 秒留下的心灵落差。灾难的伤害是具体的,不过具体到心灵,就是无形的,选择心灵余震作为现实生活的切面,让电影有了灵魂,情感也有了支点。如此一来,现实不再停留在流动的生活面上,不再是对灾难救援过程的还原并在还原的过程中用形式的震撼来打动观众,而是随着电影中的人物,走进心灵的深度空间,观众与电影完成心与心的交流,感动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之中”。①影片所表达的“传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和强调的伦理道德和家庭亲情。《唐山大地震》即以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伦理、亲情为主线,讲述了在32年的时间中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位母亲及两个孩子曲折坎坷的人生命运,由此折射出人间的挚爱深情。

为了表达这种爱,影片编导们在故事情节中设置了两处情感高潮点。从整体看,影片的故事结构仿佛一个“哑铃体”,跨度为32年的时间连接着开头和结尾两端的两次毁灭性地震,1976~2008年32年间相当长的“哑铃杆”承载了两端在瞬时发生的沉重震动,及其造成的漫长的心灵创伤。1976年,那个宁静夏天的傍晚,随着一声巨响,天空瞬间变为紫色,伴随着天崩地裂的是墙倒屋陷、人亡命息,那惨绝人寰的一幕真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强烈晃动的画面最大程度地刺激着观众的内心。试想,在鲜活的生命刹那间化为乌有时,谁不会为之动容?谁还可以控制住喷涌而出的泪水?谁还能在感性冲动中顽强地坚守清醒的理性防线而进行深入的价值剖析?

然而,为能让情感的震撼力具体化为作品中的人物关系,编导们着意选择了受到地震伤害的千千万万家庭中的一个家庭——方大强一家。方大强为救孩子死了,留下妻子和两个孩子,而妻子李元妮却要面对人生中最痛苦、最艰难的情感抉择:在必须选择只能救出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她选择了救出儿子,而不得不放弃女儿。由此,一生中最大的心灵磨难、震颤便与她“结伴而行”,并背负起巨大的愧疚感和负罪感;而对于女儿方登来说,面对天灾中亲人的放弃,她幼小的心灵蒙受了巨大的阴影,她无法原谅母亲,也不再轻易相信别人,内心在仇恨与亲情中摇摆不定。这一有关爱的情感表达成为影片“哑铃体”结构中的“哑铃杆”——32年时间轴线的内核,并以此形成影片中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7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分,地球发怒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顿时,山崩地裂,在短短几十秒时间内,一个个生死离别的场面,一幅幅人世间最残酷的骨肉离别的画面接踵而至。而在几十秒钟前,中国-四川-汶川,还是一片和谐美丽的地方。

经历过那惊心动魄的几十秒钟后,我呆呆地坐在操场上,对着“蓝天”,“大地”,“绿草”大喊:为什么?为什么同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为什么“你”要怎么做,做得那么无情,那么狠心呢?为什么?

当我安然无恙地被亲人临走后,看到听到了中央台,广播台和各个省台抗震救灾过程中一桩桩感人事迹。在众多感人的故事中,其中有两个故事令我刻骨铭心,泣不成声。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在地震发生后,一位母亲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双手伏地支撑着身体。在他的身下是她年仅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当救灾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离开了人世。救灾人员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一部手机和一条海未编辑完的短信。这条短信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短信上说“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多伟大的母亲啊。她不顾自己安危,在危险来临时,她用自己的身躯搭起了一家生命桥,为自己的孩子架起了生的希望。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头一酸,泪水哗哗地落了下来。是啊,母亲是伟大的,不管在任何时候,母亲都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让孩子受伤,这就是最无私的母爱,最至诚的母爱。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5月12日下午3点左右,一位19岁的战士荆利杰毅然奔赴灾区,开始了长达三天的紧张救援。然而13日上午,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冒着磅礴大雨,荆利杰和战友们仍然不辞辛劳地寻找生存者。然后,就在他们进入一栋废墟时,余震突然发生了。这个时候,他听到一个男孩发出求教的声音。他立刻奋不顾身冲向废墟。旁边的战士将他死死拽住。就在这个时候,他扑通一声跪下,大声喊道:“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我去了可能就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就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现场的人都为他的精神而感动了。看到这个故事,我泪流满面。荆利杰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战士,而且还是一位抗震救灾的英雄。如果他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那么废墟里的这个孩子就降面临死神的危险。如果这个孩子死了,这个世界上就又多了一场骨肉离别。我再一次为人性中的闪光点而感动。他们就像夜空中的星辰熠熠生辉,让人相信世界的美好。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8

2008年是奥运年,是全国人民举国欢庆的日子。可就在2008年5.12日下午14: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北川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8.0级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惊了全国人民。就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山倒房塌,在家的人们几乎都被隐埋在废墟之中,有的被救援人员救了出来,有的至今连尸体都没找到。在这次地震中,伤亡的人太多太多,感人事迹也太多了。我记得有一位母亲在地震发生时护住了自己的孩子,被救出来时母亲已不在人世,孩子怀里揣着一部手机,手机上有一条未发出的短信,短信上写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还有一位母亲,在地震时把孩子的嘴塞进自己的乳头,被救出来时,孩子还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呈喂奶姿势。母爱是最伟大的,无论何时何刻孩子遇到危险,母亲都会第一个站出来保护孩子。

同样,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情也很深厚,有一位校长,在地震中救了孩子们,他的妻子汤老师发现还有两个同学在四楼,汤老师火速赶回到四楼,就在准备踏出楼道的那一瞬间,楼房倒塌了!汤老师被深深的隐埋在废墟之中!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9

学会感恩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难,连日来我一直都在看电视新闻,关注灾区的最新情况,我为灾区人民所受的苦难感到痛心,同时也为很多抗震救灾的故事而感动。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幕是:

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一位满脸是血的北川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男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

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火速赶往灾区,抢救灾区人民的生命。他们的行动深深感动了灾区的人民,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温暖,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地震无情,人有情。灾难总会过去,感恩将会永远在人们的心里。目睹了这次大地震灾难的我——被感动了同时也学会了感恩,我深深的感谢所有过去曾经帮助、关心过我的人。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遇到困难的人。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篇10

2008年4月11日,王震将军诞辰百年。此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6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王震》,每一集都是以新疆开篇的。对于这样的构思,纪录片撰稿人周志兴说,这是因为王震与新疆有着特殊的感情。

新疆,在王震看来,是第二故乡。在这里,王震和战友们留下了令人动容的创业激情。时至今日,“王震三下准噶尔”、“王震四进塔里木”、“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仍然为人津津乐道。而“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更是王震1949年率部队入疆后屯垦戍边、促进民族团结的形象写照。

1953年调离新疆后,王震的视线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新疆。他先后15次回到新疆视察工作。新疆的各族干部群众,也经常到北京他的家里作客,与他谈新疆的发展变化。新疆在北京举办活动,他不管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参加。他还常常亲自动笔,给中央写报告,对新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各种建议。1981年,他到新疆推广地膜栽培技术,以老军垦的名义与准噶尔盆地的新湖农场签订了新的植棉合同,使兵团的棉花生产登上了新的台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境内外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加上工作上的一些失误,新疆的民族关系一时出现紧张。1980年10月到1981年8月,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震四次抱病入疆,在解决新疆民族矛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震说:“我是自己跳出来管这件事的。”

1980年10月,他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干部大会上说:“我们要同各族人民讲友爱,讲团结。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讲文化,并不比其他民族高。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是一个主体民族,9亿多人,少数民族称我们‘老大哥’,我们作个揖,‘阿弥陀佛’谢谢你,我们不当‘老大哥’,是兄弟民族。”

1991年,83岁身患癌症的王震最后一次回到新疆,最后一次走进塔里木。他动情地说:“我在1980年曾经说过,现在我重申,如果去见马克思,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和各族人民一起守卫祖国的西北边陲。”

在即将离开时,他特意穿上了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戴上维吾尔族的花帽,像一位慈祥的维族老人,与送行的同志一一道别。临别时在机舱门口,他慢慢地弯下腰来深深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