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小学数学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1 17:30:12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1

(盘县火铺镇沙淤小学 贵州盘县 561600)

【摘要】教师要善于创造富有探究的氛围,而富有探究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共生关系。如果教师教学能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那么数学课堂将会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课堂,成为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将因此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也将因此而生动。

http://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能力;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对学生以后学习更抽象数学知识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要使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主动认知的过程。然而,如何教好小学数学教学呢?从学习数学成功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数学课堂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1.1利用电教化手段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发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元的认识"导入课题时,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百宝箱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宝贝?先出示第一样宝贝:五朵小花。每朵花上都有一个汉字,这五个汉字分别是"圆"、"壹"、"贰"、"伍"、"拾"。五个汉字先后依次呈现,让学生读一读这几个字,为后面认识人民币做铺垫。再出示第二样宝贝:成扇形排列的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六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喜欢用来买什么?通过设计一个百宝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

1.2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有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而且还具备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仅凭教师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轻松地解决。并且对重点和难点还可以重复再现,将反映好的解题思路的计算过程投影出来,能再次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样既生动具体,又节省时间,效率还高,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如:在讲解"有一筐苹果,甲取出一半又1个,乙取出余下的一半又1个,丙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1个,这时筐中只剩下1个苹果。问筐中原来共有多少个苹果?"此题如果从正面解题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教师可以做出课件,让学生直接去看,丙取之前共有多少个苹果?(4个)乙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10个)甲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22个)这即为筐中原来总的苹果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2.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动手操作积极验证探究成果

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辨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揭示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后,传统的教法往往到此止步。运用大量的练习里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但是有的学生出现了怀疑,是不是求所有的长方形周长都可以这样算呢?他们产生了要验证的欲望,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老师就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随便摆长方形,得出了很多种摆法,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胆验证,学生确信不仅前面课上出现过的长方形周长可以按公式计算,而且自己随便摆的一个长方形,周长也可以这样计算,更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也使学生确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的无限风光。

4.加强课堂活动与探究活动的结合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段数学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难度比低年级大,与初中数学学习相比又较为简单,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要注意,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基础知识与中等知识学习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加强小学数学高段教学需要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教好小学高段数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起重要作用,也对今后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要教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保证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在课后与同学进行讨论分析,对疑难点进行勾画。

(2)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题型,探究解题过程,自己动手解答,养成既动脑也动手的好习惯。

(3)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看其是否存在走神的情况,否则不论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学生也完不成学习目标。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1)提问要抓住关键。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

(2)提问要注意启发式,不要过于简单。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

(3)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三、有效的练习设计

(1)练习主要应在课内进行,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在课内进行,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发现学生不够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及时得到弥补。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要保证课内的练习时间,克服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时间少,主要靠课外练习、补缺的不良状况,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练习的效果不好,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分层次,有易到难,这样就可以做到练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不平均使用力量,容易的少练,较难理解的重点练、反复练,加强估算、巧算、心算练习。使计算逐步达到熟练形成技能,做到听到或看到题目,就能迅速地说出得数。

(2)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时,让学生合作研究自己的自行车,体会周长、半径、大小齿轮的比构成比例的意义,提出有创意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求知。自行车中,是前轮推后轮还是后轮推前轮?是大齿轮推小齿轮还是小齿轮推大齿轮?齿轮的大小和链条有什么关系?变速自行车后面那么多的齿轮有什么用?踏板转一圈,齿轮转几圈?轮胎转几圈?和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3

一、落实课堂常规训练,使课堂纪律规范化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则习惯于感受具体的事物,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不免有些枯燥。学生一旦没有兴趣,课堂秩序就容易出现混乱。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在有序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的活动,混乱将使教学无法展开,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

二、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1.抓好一节课的三个关键点。每节课的三个关键点是开头、中间、结尾。可以利用预备铃到上课的前几分钟,要求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想想这节课要学什么内容;刚一上课,教师不要急于讲课,要让学生先坐好,检查准备情况,同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甚至牺牲一分钟开个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重新焕发学习热情。

2.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沟通技能在课堂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技能一样重要。事实上,它是实施班组良好管理的基础。如果不擅长沟通,教师要形成良好管理机制以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努力就会受到限制。

三、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一节课40多分钟,学生如果感到老师的讲课枯燥无味,并且数学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怠慢的情绪。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也是维持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呢?

1.授课方法要灵活,张弛有度。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灵活多样的教授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意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2.讲课要用谈话法,语言要有幽默感。教师语言幽默更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课堂气氛会显得轻松愉快,充满情趣,这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向往的知识乐园。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4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与数学知识。在孩子们身边营造一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数学空间,从而加法学生的思维,感受数学之美。如何让孩子们很好的学习数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做到将教学过程设计的更加紧凑,灵动而富有活力?

1、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教学过程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许多意想不到的功能。

比如:可很好掌握教学过程中个人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能够很好的掌握教学程序的修改,因为具有控制功能;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盲目训练来完成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所带来的学习负担,有效率功能;同时也可以形成教学工作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因此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如果想要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制定完整、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各项达标要求。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指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时轴对称图形,如何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基本能力方面:能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根据图形寻找对称轴;判断一个图形有几个对称轴等;

(3)思想感情方面: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从从所学的内容去发现生活的中美好的事物,用美的眼光去看这个美好的世界,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智力和审美意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因地制宜的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

(1)教的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

(2)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

4、正视实践操作,引导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在实践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数学问题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看法,探索解题方法,倾听同学的解题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察、思考、猜想、计算、讨论验证等一套完全思维和思考模式,这将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升华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5、从精心设计数学作业开始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设计,注重多样化,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是我们如何做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新问题。

(1)、作业设计要起到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作用

教师设计作业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使训练具有针对性,设计的作业要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强化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和已形成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水平都能得到提高,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被积极的调动出来。

(2)、作业的设计要注重符合实际,贴近生活

小学生所学的科目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收集与课内知识紧密相连的各种有趣的生活知识,以此为基础去设计和编写实践应用型作业,如参观、调查、测量、统计等。例如在学了轴对称之后,让学生动手画轴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图形中的对称轴。在学习了测量知识后,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再与目测结果相比较,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测和估算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从生活经验入手,不断的收集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富有激情的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做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叶季明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月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5

一、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的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在教《认识圆》时,我这样写到:为了突破知识点,我直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套圈”游戏,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开展游戏更公平?当学生都认定“围成圆形”是公平的时候,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圆与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何不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圆是有一条曲线构成的封闭图形,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等圆的本质特征。在“画圆”时,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不同的圆和用圆规画不同的圆,让学生知道:在画圆时,应先确定圆心,然后按照指定的半径的长度为半径画圆,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体会到“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都相等”,“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为了能更好的突破“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知识点,我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了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形车轮的车轴到地面的距离是圆的半径,因为同一个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所以圆形车轮的运动是平稳的,而正方形、椭圆边上的点到中心的距离不相等,因此滚动起来是不平稳的,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的教训,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同样是《认识圆》,在让学生解释“井盖为什么是圆的”时,我发现还是有一些学生因生活经验少而无法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井盖为什么是圆的。看来,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还是应当多让学生知道一些生活见识、生活经验。

三、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材料养分。

在教《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中学生出现了几次再创造活动。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还可以用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接着又创造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然后创造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有的还可能会走一些“弯路”),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亲身经历了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不断创造的过程,真正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授课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奠基阶段。在这个关键性的学习阶段,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使他们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农村教育的背景下,由于农村教育本身软硬件的不足,更要求教师能够开动脑筋,开发学生智力,挖掘潜力,将数学这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以生活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这来回往复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他们体验到了课堂上原本抽象的东西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能够更好地改变生活,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将一直以来农村教师沿袭的只根据课本内容一丝不漏地讲给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模式转变为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生动化教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包涵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知识传授的具体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案例场景,变抽象为形象;二是将学到的具体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一、课前预习,以生活化的例子将学生兴趣引导到新内容上

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程的重要步骤。做好预习功课,事先接触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掌握对新课程的理解情况,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负担,形成有缓有急、有主有次的听课节奏。对于数学课而言,因其自身与别的学科相比,需要有较为缜密的思维贯穿整个过程。因此,没有预习直接听讲,便极有可能因某一处的理解失误或思维停滞导致不能与随后的内容有效链接,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于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教师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

课前预习往往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经常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自行进行,由此教师便很难掌握学生的预习状况,不知道他们是否进行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前预习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一节时,要求学生在放学回家后,观察一下吃饭用的碗与妈妈洗菜用的盆哪个装水更多,然后动手试一下,要用几碗水才能装满一盆;坐在同样的沙发上看电视,如果只坐小朋友,能坐几个人?如果大人能同时坐几个等。通过这样的体会,使他们形成体积与容积的初步认识,上课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很容易将新知识在活泼热烈的气氛中引入。

二、课堂授课,以生活化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由于农村环境的闭塞,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落后,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不如城市,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某些经典教学案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路子,将农村生活情景活生生地再现于课堂,才能让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焕发生机,令农村孩子们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与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利润与折扣的知识点时,笔者举例:小明家的苹果丰收了两万斤,平均每斤卖价3元钱,苹果袋、农药等生产资料共花费了约3000元钱,请人帮忙花费人工费6800元钱,请问小明家今年的纯利润是多少?个头较小的苹果以每斤2.2元钱的价格卖给饮料厂,小苹果是苹果平均价的几分之几?换算成折扣,相当于小明家给饮料厂打了几折? 大部分家中有果园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问题,耳濡目染,很容易理解,经过教师的讲解,明白了利润的含义和折扣的实质。这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提炼出来,上升为数学定义后的,只有将其还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意识。在通过通俗化的生活案例引导理解后,很容易将日积月累的数学经验转化为可供思考、操作、交流的学习资料,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切感,刺激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课后练习,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强化知识体验

课堂知识教授完毕,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具有生活趣味的题目交给学生完成。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能通过课后的实践操作体验来巩固强化课堂知识。比如,学习了“浓度”之后,要求学生回家根据家人的喜好程度亲手给他们泡一杯糖水,喜欢甜东西的放两勺糖,不太喜欢的放一勺糖,爷爷奶奶身体不允许吃大量糖的放一点点或者不放,分别尝一下每杯水的甜度,根据自己所放糖的多少与水的比例算一下浓度。类似的课后作业十分受学生喜爱,甚至不用监督都能圆满完成。

总之,在新课改的目标下,要达到小学数学寓教于乐,教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富有实际意义且非常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生活化教学一定要坚持下去并不断革新完善。

参考文献: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7

数学 教学 衔接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因此,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小学数学知识向初中数学知识过渡,是摆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呢?

一、分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1、教材的直观与抽象 、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中学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

(1)由算术数到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

(2)由数到式。

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3)由用列式计算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并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2、思维的单向与多维

我们小学数学的第一思维是算术方法,讲究的是因果关系,逻辑推理非常缜密。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强调先分析再综合,求得这个未知量才能求另一个未知量。初中数学的第一思维是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所以一道应用题,用算术方法往往只有一种或两种方法,而采用方程则方法要多的多。这或许可以说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差异。

3、课时的宽余与紧张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部都讲和巩固强化。

4、学法的单一与灵活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大多数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然而,许多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1)立足于新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适度加快教学节奏,以适应初中数学的快节奏教学;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小学教师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死,可以适度说明这些内容到初中学习时是有所变化的。

(3)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小学数学的概括性不如初中数学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特别是用方程来解。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

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8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因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人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思考、精心设计,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认真学习。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有效的感受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都是教师进行“一言堂”教学,学生只是听讲、接收,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途径过于狭窄,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理论结合实践,就能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采取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则重其道”,教师良好的个人形象以及个人魅力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新课改也鼓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教学的过程中不是教师一味传输的过程,也不是学生单独的接受过程,而是需要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协作,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

四、深入学生中间,帮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大多心灵比较脆弱,教师的一个批评或者同学们的一个鄙视的眼神就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由此也就会导致学生的基础没有打好,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关注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很多时候,教师—个无意间的赞扬或者赞许的眼光,在学生眼里,那就是希望!

五、采取激励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力量

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式的教学模式在当代应该予以淘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让他们进行学习,激励教育就是其中的一条。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进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段 复习课 教学思维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所学的知识往往能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但是复习课经常会被上成简单旧知的再现和重复加上海量的题目进行机械的训练,枯燥乏味,收效甚微。其实复习课跟新课不同,跟练习课也有一定的区别。复习课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整理,落实几个基本要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当然,也得比较灵活多变,提高复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近年小学数学的教学,谈一谈小学中高段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思维.

一、复习课要培养学生归纳解题方法的习惯

巧妙的解题的方法是通往数学王国的钥匙,在复习课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有一题用6,4,2,3四个数通过怎样运算得到24点的,学生每人都想出了几种,比如6×4×(3-2)=24,4×2×(6-3)=24,6×2 3×4=24等等,后来我这样引导:如果用乘法计算的话,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24?然后学生就开始罗列,比如1×24,212,3×8,4×6,然后我接着引导,如何把这四个数选择其中一个,两个或3个,通过四则运算变成乘积是24的两个因数呢?然后学生朝这个方向又想到好几个乘法的方法,然后老师接着引导,刚才是通过相乘得到24,还可以通过哪些运算得到呢?学生就很容易想到加法、减法、除法等,每一种运算拓展开来,就能得到更多的方法。老师的点拨通过点和面的结合,帮学生揭示了解题的规律,归纳了解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复习课要促成知识的系统化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课堂复习应该是一个梳理知识的过程,必须清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点”串成“线”,进而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对概念作纵向、横向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的概念进行穿线结网,促进学生概念结果的系统化。例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先让学生罗列已经学过的四边形,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再把这些四边形按范围画成关系图,把平行、垂直和画高等穿去,进而将这些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三、复习课要联系生活,综合应用

数学源自生活,应用回归于生活,数学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复习过程应注意取材,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意义的的素材,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对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放开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这样一道题目:儿童节期间,25名老师带领105名学生去动物园游玩,动物园有三种收费标准:儿童每人5元;成人每人10元;30人以上团体买票可以每人8元。请你设计一个购票方案,让门票花费最低。这一道题目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有较高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不只是简单的分开买或团体买,而是需要混合购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复习课应关注学生差异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以及各层次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因此复习课必须考虑到后20%潜能生的学力情况,也得兼顾前10%特长发展生的需求,复习题的选择应该体现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要有一个难易的梯度,控制一定的题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同时,设计一些多条件的,或答案不唯一的,或可以有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条件搭配问题或自提问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三年级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示这样一道题目:桌子上放了不到30张的卡片,平均放到三个盒子里,还多了一张,问桌子上有几张卡片?学生解题时,会发现答案不只一个,如果每个盒子放一张,还多了一张,那就4÷3=1……1,如果每个盒子放两张还多一张的话,那就7÷3=2……1,对潜能生要求做对一种答案就可以,对中等生则要求找出三种以上,而对特长发展生,则要求全部找出来。

总之,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不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它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它更多地是一个加深理解知识,扩大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突出自主性,体现灵活性,注重针对性,训练综合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纵横深入,新课程标准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还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每个教师来说,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发生了一个新的转变。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小学数学实践中对此感受颇深,下面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教好小学数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可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3.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小学数学教育只有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使学生都能掌握好大纲、教材中所规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内容,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树立现代数学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主导者,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的指导,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正确引导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实际操作到抽象概括,形成必要的思维方式和推导结论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注意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

4.联系现实生活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比如,例题“估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可做多少条短裤?”,像这样的题目没有多大的现时意义,更不具有挑战性.它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少年儿童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从而增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将上面的例题稍微改变了一下:“学校小卖部有一批数学作业,每本0.50元,三(2)班卖废纸得61.30元,顺便拿去买数学作业,可以买回多少本?这样一改换了文字例题,学生就感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这样使数学与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