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公益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4 21:49:57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企业社会公益

企业社会公益篇1

【关键词】社会企业家精神 价值 公益创业 社会创新

当今世界,以公益为目的从事商业活动的社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国内也渐渐对社会企业的模式产生浓度兴趣。通过文献梳理定义公益创业和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概念,认为社会企业通过社会企业家创新精神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有助于弥补政府与市场对穷困和边缘群体社会服务的供给不足,然后描述了社会企业家创业的动机,总结了作为社会企业家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分析社会企业的行为策略。

社会公益创业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一定的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社会创新、经济效率和良好的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并向公众提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利益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创业。社会企业就是社会公益创业的一种形式,介于传统慈善(philanthropy)和实业(entrepreneurship)之间。

传统的慈善方式不具备造血功能,因此不能解决弱势群体的根本问题。社会企业与传统的慈善组织相比较,其创新性更强。诺贝尔奖得主、“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认为如果你只是持续地向别人提供慈善捐款,而不帮他们解决技能的问题,实际上是害了他们,而不是帮助他们,因为他们会过度依赖你。

社会企业有利于消除传统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负面影响。传统商业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从而引起了环境危机、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等多种负面的影响,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社会企业的关键是解决社会问题,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一部分股东谋利益。

社会企业家精神与社会企业家的价值

“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乍一看可能是矛盾的。企业家是商业部门的主角,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社会福利和企业精神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我们首先要确定这个概念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含义:社会性和企业家。

社会企业家精神是社会性和企业家的统一。一是社会性。社会企业家在下述几个方面具有社会性:产出是社会性的,他们促进了健康福利事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核心资本是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信任和合作,正是这些社会资本给他们带来了实体资本和金融资本;这些企业家成立的组织是社会性的,它们并非股东所有,也不把追求利润作为主要目标。另外,它们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部门的一部分,这也决定了它们的社会性。正是因为他们常常被夹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它们才需要创新;社会企业家通常来自社区,致力于改善他们作为大本营的街区和社群。当然,不是所有的社会企业家都是地区性的。他们中的很多致力于服务更为广阔的人群。像密尔德梅医院就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服务艾滋病患者;杰夫・汤普森的目标是为英国所有的年轻人服务,而不仅仅限于曼彻斯特地区。

二是企业家。莫森、布雷克博、泰勒・汤姆生、汤普森和麦根这些人身上显示出很多典型的企业家特性:他们善于发现人们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并动员那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他们有紧迫感、决心、雄心和领导天赋。驱使社会企业家的动力不是利润或股票价值,而是使命感;一般的私营企业可能不需要“创新精神”就能取得成功,但是社会企业家一定要进行创新和变革。

fowler在2000年曾经提出了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称为整体化社会企业家精神,它不仅给予个人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更多地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与社会责任相关,与社会利益彼此相连,互相依靠;第二个层次被称为反哺式社会企业家精神,商业经营反哺到社会企业,以降低社会企业的成本,增加社会企业的收入来源;第三个层次被称为配套式社会企业家精神,指非盈利组织开办的赢利型企业,企业本身可能并不创造社会利益,但其赢利用来补偿非盈利组织有关社会使命的运作成本。

社会企业家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短期的价值――社会企业家通过创办社会企业的形式为社区创造就业机;中期的价值――社会企业家与政府部门合作,发挥社会企业在社区建设方面的作用,他们可以为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提供很有价值的模式;长期的价值――社会企业家们创造和运用社会资本的能力。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不仅仅是可观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潜在的社会性利益,不是为一部分人牟利而是着眼于全社会的良性发展,即一个由信任和合作关系连接起来的更为强大、自立的社会共同体,这一组织更多的体现社会的利益。

社会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技能和价值观

领导力。社会企业家所具备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核心素质就是领导力。使命感对于所有的非营利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为他们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对许多企业而言,财物或商业指标,如股价、收益率或者是市场份额等为他们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但在非营利组织里,指导目标是由其使命感所决定的。使命就像一面旗帜,使所有的员工、客户、支持者即使在组织的物质基础和提供的服务都刚刚起步时就能团结在一起。建立使命感包括几个步骤:这一使命必须与一个用户群体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相关;它不能太抽象或者模糊,它应该是有挑战性和有需求的。这种做法就和一些成功的商业领袖一样:他们为企业设定很高的目标,例如在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上追求飞跃性的改进,以此来激励员工大胆地设想。为了获得支持,使命必须是相当连贯、清晰的,但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允许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企业组织需要靠它的成长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支持,以保证其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社会企业家在善于“建立使命”的同时,还必须要善于“管理使命”。

会讲故事的人。社会企业家必须要善于向人们传达他们的使命,成功的社会企业家都是些很会讲故事的人,这种善于讲故事的能力使他们与职业经理人和政客有着明显的区别。当你让职业经理人描述一下他们的企业时,他们很可能是给你分析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生产流程;如果你去问政客们的政治主张,他们将告诉你一大堆抽象的价值观、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及尖锐的言论观点;而社会企业家最可能告诉你的是一个有关一个人如何通过参与某个项目而改变了一生的事实。这也同时鼓励了其他工作人员和用户在思考问题时要富有想象力,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或抽象分析式地思考问题。

人才。社会企业都是精英云集的地方,因为除此以外他们通常没有其他的资源。社会企业家必须能和员工进行很好的沟通,尤其是那些在项目早期阶段加盟的、带领整个项目向前发展的核心员工。同时,他们也要善于和客户和其他服务对象进行交流。社会企业家是与人和机会打交道,而不是计划或者流程。

远见卓识,把握机遇。社会企业家一般都很有远见,社会企业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富于教益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组织目标与使命。但是他们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决不会让自己受到计划和战略的过度束缚,而是切合实际,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把握发展机遇。

建立与发展同盟关系。社会企业家都善于建立和发展与政府组织、企业、慈善公益组织的同盟关系。只要是他们认为有助于项目开展的人,他们都会主动与之交谈,并尽一切努力说服对方。因此,社会企业家都是精于建立并维持其支持网络的人才。

培养更多成功的社会企业家

企业社会公益篇2

希望利用先进的物理水资源过滤处理技术,解决中国大规模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诸多水资源污染管理问题的ibm,已经正式与清华大学新建的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合作,携手开展“清水计算”研究项目。该项目实施背后的核心,正是ibm所提倡的“微公益”行为――利用全球网格大同盟(world community grid)的力量,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个人计算机闲散时间集中起来。

ibm的全球网格大联盟“微公益”项目主要是运用志愿者贡献的免费计算力资源,从事全球医学、人道主义方面的研究课题。到目前为止,仅全球营养水稻项目就已经返回了1200万次计算结果,贡献了1.1万年的计算时间,这还不包括其他的研究课题。

何为“全球网格大同盟”

全球网格大同盟(world community grid)是ibm全球公众事业合作部(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corporate affairs,以下简称ccca)公益捐赠合作项目的一项内容。ibm ceo sam palmisano 于2004年11月16日向公众宣布全球网格大同盟将成为造福人类社会最大的公众网格。

当今世界,约有10亿台个人计算机,其中大多数的使用时间不到5%。设想一下,如果将这种巨大的潜能用于从事研究生命科学、环境和健康问题,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多大的帮助?想方设法使目前没能被充分运用的计算力最终造福全人类,这就是全球网格大同盟的宗旨。如同我们以往在企业社会责任中从事的一系列工作一样,全球网格大同盟整合了全球科技研究方面的各种创新成果, 期望在众多志愿者的协助下, 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项目通过对全球数百万台闲置在家和工作场所的计算机的协调管理,建立一个稳定而灵活的计算网格,向研究人员提供免费的计算力资源以解决困惑人类的各种问题。项目承诺将志愿者贡献的免费计算力资源用于从事全球医学、人道主义方面的研究课题。

全球网格大同盟项目对人类关注问题研究的裨益之处在许多地方已有体现。以最早开始的研究项目为例:ibm公司运用全球网格大同盟免费的计算力资源,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关于天花治疗的研究项目,如果只运用现有的超级计算机资源,这种类型的研究估计只能在今后若干年后才有可能实现,有了全球网格大同盟的协助,这项研究的完成只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进而确定了45种有助于治疗天花的候选治疗方法。2009年全球网格大同盟上新开始的研究项目有:儿童癌症研究、流感抗病毒药物研究及治疗肌萎缩的第二阶段研究。

2008年7月,全球网格大同盟的中文版上线,为中文用户加入提供了方便。全球还有10亿台电脑可用于科技的突破性研究。如果有更多电脑参与其中,研究进展会更快。即便是那些需要大型超级计算机的研究项目也可以完成。

牵手“微公益”

全球网格大同盟的核心在于深度发掘计算能力对社会进步的价值。通过发动公众参与,帮助造福人类的公益项目获取强大的计算能力。但这个平台的具体运作模式是怎样的,它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等,《新智囊》就此访问了ibm企业公众事业部的彭文杰和张红捷。

当谈到全球网格大同盟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张红捷表示,在中国对公益关注度不够的情况下,找不到非常大并且长期的合适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首先,作为ibm,与他们找到的合作对象,有一种非常良好的合作,必须双方都认可这种合作理念,并且这种合作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迫在眉睫的人道主义问题的合作,其关键就在协作创新。

其次,在挑选wcg伙伴的时候,希望他关注人类社会问题,比如环境、社会、教育这些相关领域,他们也曾经联系过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包括气象局、水利局,遵循他们的意见,并寻找合适的项目,因为这里面牵扯到的不只是合适的单位。合适的项目是指,一种可以分解成小的工作包,适用于闲置地方的计算的项目。比如中国学者从事科研项目,他们用的是自己开发的软件程序,在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通过ibm美国、或者全球专家去帮它转换成一个可分解的工具包、任务包,在这方面就存在着非常严格的技术限制。

最后,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全球网格大同盟运行的大原则。一是公益,二是有大量的计算力。ibm进行的各种研究,更多的都是面向未来的商业应用,或者是其它开发的相关技术,并把它商业化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找一个纯粹公益性且有大量计算力的研究,难度相当大。坦白来说,这个项目如果有很大的商业前景,可能会有公司来投资,也就是说可以购买计算力,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我们免费支持。而正是因为这种公益性,且又需要大的计算力,会面临很难的问题,就是在这个阶段不会有商业公司投资,因为他们看不到利益,对于他们个人来说,要获得这种计算力是非常困难的。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我们在找合适的公益性的并且还需要大量计算力的项目,这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link 背景资料

“微公益”的由来

公益事业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公益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加入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个平民的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

企业社会公益篇3

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和他的乡村银行

什么是社会企业?让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

20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及其创立的乡村银行。・尤努斯1974年形成关于小额信贷的想法,当时他刚刚留学归国,在与一个孟加拉乡村妇女的谈话中,得知这个妇女每做一个竹凳要从高利贷者手中借5个塔卡(约合9美分)。竹凳卖掉后,妇女只能挣2个塔卡,其他的收入都要被高利贷者收走。而那个村子里还有43户的人有类似情况,他们共欠高利贷者856塔卡(约合27美元)。

尤努斯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拿出27美元给这些村民,并告诉他们,钱可以在任何时候归还。这样经过大概―年,村民们就把欠他的钱基本还清了。后来这种做法开始在孟加拉国迅速流行起来。

198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尤努斯自建的乡村银行成为独立的银行。自成立后,乡村银行向孟加拉全国7万多个乡村的650万贫困人口提供了总计57亿美元的贷款,其中绝大部分提供给了妇女。尤努斯所作的这些工作使他获得了20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尤努斯的乡村银行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企业,它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虽然通过商业手法运作,但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着力追求扶助弱势社群等社会效益,概括地说,就是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企业盈利。

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之后,尤努斯表示,他将把奖金的―部分拿出来为孟加拉国的穷人建一个低成本生产高营养食品的工厂。其余的则用来建设一个眼科医院来帮助穷苦患者,而这又是两个典型的社会企业。

英国社会企业的发端和发展

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大概于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英国是社会企业兴起较早的国家,其将社会企业定义为:“企业主要追求的是社会目的,其盈10主要用来投资于企业本身或社会,而非为了替股东或企业持有人谋取最大利益。”

上世纪80至9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高失业率问题,采取了由非政府组织与当地政府合作的社区方案模式,提供低工资及兼职的机会,让弱势失业者进入其中工作,并藉此进行职业训练,协助弱势者能够在以后进入一般劳动市场就业。而这类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通常是合作社、社区企业。

在1997年以前,当时社会企业的运作对英国经济和社区的发展仍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作用。但直至2000年,英国政府开始追随美国和其他国家先例,宣布支持由地方行动发起社会企业。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社会企业:成功的策略》报告。此报告概述了透过社会企业满足社区需求,创造有利环境等议题。

同年,英国政府在工商部(dti)设立社会企业单位,以作为社会企业发起运动的联络窗口和协调者,并解决不利于其发展的障碍,广为宣传社会企业中的成功案例。

2006年5月,英国首相宣布:合并附属于内政部的行动社区理事会(activecommunities d1rectorate,acd)及附属于工商部的社会企业单位,同时提出社会企业行动方案,希望促使社会企业良好发展。

从2000年到2006年,英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创建一个促进社会企业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现在英国的慈善领域反而是非营利组织的成分较少,社会企业的成分较多,现今英国大约有超过10000家的社会企业。

相比传统npo,社会企业在资金来源上更具有优势,传统npo主要依靠筹款来运作,独立生存的能力相对较弱,而社会企业能够自给自足,其经营收入是主要资金来源,但是也不排除募集资金。相比商业企业,社会企业也呈现出在聚合社会资本方面的优势,例如志愿者参与及社区的支持,这些资源一般是商业企业所无法得到的。同时,社会企业还与政府形成了伙伴关系,这为提升其自身地位也很有帮助。

社会企业的春天正在来临

最近一则来自英国的新闻也耐人寻味。―个由英国西南部社会企业成员组织rise设计的社会企业标志,近期开始在英国国内推行,一些知名的机构纷纷申请拥有这个全国承认的标志。一家社会企业想要获得此标志,必须提供证据以满足一系列标准。其中包括:它们的社会目标与成就、交易水平、收益和资产用于支持的社会目标等。

为什么一些知名机构都纷纷对该标志产生浓厚兴趣呢?研究机构ich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给出了答案,该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认为他们更愿意购买具有社会使命的机构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那些注重股东利益的机构。

企业社会公益篇4

2008年冰雪灾害、汶川地震,接连的灾难激发了国人前所未有的善心和力量,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全民族动员起来抵御灾难。作为构成现代社会商业经济领域主体的企业,拥有着巨大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主力军。

在各类媒体硬性广告宣传效能逐步降低的营销大环境下,企业也在思考如何进行品牌营销创新。能与生存环境建立起良好生态关系的企业,才能让自己的品牌更深入人心。企业公益时代对企业的道德有更好地提升,对员工有更好地的感化和感染。那么现代企业应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企业的公益广告该如何来做?

一、企业公益广告解析

公益广告是指以围绕改善和解决社会共同利益问题而组织开展的广告活动,这类广告传播的内容主要是有关道德规范、教育、环境、资源、健康、公共服务等涉及人们当前关心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公益广告肩负着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的效益。企业公益广告是公益广告中的一种,是按照公益广告主体划分,强调的是企业作为公益广告的出资主体,区别于社会公益机构组织或者政府政府部门等作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可见企业公益广告的互益性与公益广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本质特征并不矛盾。

二、企业公益广告的成因分析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在播出公益广告时画面上不得标注企业名称、更不得标注品牌。投资于公益广告,反映的是一家现代企业的成熟。随着竞争的加剧及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为公益广告商业化出现提供了诱因与条件。

在我国,企业公益广告的出现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

1、公益广告管理的薄弱为其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公益广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设薄弱,管理依据不明。法律性管理条例也未对公益广告做出过明确的规定,多头管理情况严重,管理主体不明。在目前的公益广告管理体制中,除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样的法定广告管理机关,还有一些地方的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甚至街道委员会等部门,也都插手公益广告的管理。由于各部门认识不统一,依据不同,职能不同,必然地导致了管理过程中的混乱。

2、消费者由感性消费走向理性消费,企业意识到自身形象的潜在价值

各个企业大都是通过广告、促销、降价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但消费者已被磨砺的越来越理智。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呈现难以识别、受众抵触的失效状态下,企业公益广告独辟蹊径,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与商业巧妙交融,积极呈现社会责任感,并树立公众形象的新的广告发展趋势。

三、公益广告对于企业的意义

经济学给予企业的定义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进步,一种新的企业理念产生了,即“企业的社会贡献”观念。曾一度单纯表现为追求利益的企业,已越来越紧密地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企业的生存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中奠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当大量企业理念逐渐发生此一系列变化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公益活动中。

公益广告以其受众群体大、传播范围广、到达率高的独特优势,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塑造企业形象。公益广告看似一时没有效益,但它在公众心目中产生的长期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整体形象的认同,则是任何商业广告所无法获得的。公益广告的内容虽然与企业自身宣传宣传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社会公共事务密切相关,但企业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的宣传,把企业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认识公之于众、力求唤起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价值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是说高尚的善行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得失。企业通过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可以扩大影响,改变以往只重经济利益的形象,是一种一举多得的良策。

1、企业公益广告的价值体现

广告作品内容中含有商业元素。企业名称在公益广告内容中的出现已经得到了我国国家管理部门的许可,而产品名称和商标标识则未被放行。但由于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以及监督管理上的漏洞使得诸如企业名称、企业吉祥物、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内容等方面并未被列入禁止范围,已被列入禁止出现内容的产品名称和商标标识等商业性元素也采取改头换面的手法,使得公益广告内容中含有商业元素。

2、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运作

大型企业资助公益广告能表示企业对大众的爱心和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来之于直接商业经济效益和由良好的社会信誉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大型企业资助公益广告这类广告的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回报,但对社会性的奉献行为正好说明了企业有“关心大众,回报社会”的高尚品德。公益广告有最广的受众面,最大的支持群,利用这一切入点来塑造企业形象,将在最大范围内加强认同感、亲和力。公益广告的恰当使用会促进商业形象的树立,使商业广告的宣传更为饱满、有力。一个企业只有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使企业利益得以充分的实现。

3、企业公益广告的价值实现

现在企业发现时效型公益广告的巨大效应。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从泛滥的商业广告中脱颖而出。可以说,在特定时期所做的符合时势的公益广告可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共鸣,以期获得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可作为平常时期企业形象塑造的延续或是重要营销举措加以运用。

企业社会公益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公益 价值创造 机理

一、引言

慈善作为最古老的社会责任之一,代代相传至今。各国早期的慈善虽也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慷慨解囊,更多的却是富人阶层缓和社会矛盾的一剂良方。我国慈善历史悠久,目前已经成为了市场初次分配和政府再次分配之外的第三次分配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2011年我国慈善数据中来自企业的捐赠达到57%,成为慈善的最主要力量。现行的企业公益不同于以往企业捐钱之后“甩手掌柜”式的公益行为,现代企业公益可以这样定义:即企业作为公益行动的主体,以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为目标,以企业参与执行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新型公益模式。现有文献对企业慈善行为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企业效益与慈善的关系上,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度探究,遗憾的是却没有对二者关系产生的机理给予足够重视。实证研究的黑箱特质告诉我们慈善可能对企业绩效有帮助这一结果,但无法传达出这一结果产生的过程,使企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使得不同类型、性质的企业具体参与企业公益活动时缺少了理论指导,导致企业慈善行为的盲目性、散乱性、低效率比比皆是。本文尝试通过对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展现出清晰的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脉络,为现代企业公益行为提供借鉴。

二、企业公益理论回顾

( 一 )企业公益理念(动因)的述评 (1)股东资本主义观。股东资本主义观是企业公益理论中最原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企业的本质属性是营利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事情,企业应该做而且只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利用企业资源谋求利润,这是对股东等投资者最好的回报。所以可以想象该理论对企业慈善捐赠的态度,即认为企业慈善捐赠没有意义,也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企业不过是股东投资的一个资本载体,如果企业不能履行资本的价值,不能为股东带来利润的话,企业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了。事实上在股东资本主义观流行的时期,也有一些企业和企业家自发参与了慈善活动,但这种慈善行为基本发自企业家的善心,没有系统的公益理论作支撑。而且,当时的人们也并不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会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坏而对企业产生好恶的判断进而影响对企业的产品的购买。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缺失使得这一理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生存的空间。(2)企业社会责任观。20世纪50年代,美国基督教会组织编写了“基督教伦理和经济生活”丛书,学者霍华德·博文将基督教的商业伦理与企业联系起来,提出了企业在获得利润之外,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表现就是慈善捐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公民”概念被更多地用来诠释“企业社会责任”,该观点认为企业也要像公民一样履行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视作是企业的天然责任。进入21世纪,企业的社会责任被相关学者具体化为四个主要的方面:第一,企业必须在获得利润的时候讲诚信与道德,经营要透明,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第二,企业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消费者、供货商、公众等负责;第三,企业必须要对周边的环境负责,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第四,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原则。从上述措辞可以看出,该种观点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为“必须”怎么样,反映了这种社会责任是外在的强加给企业的。与企业社会责任观关联的国内外企业公益动因研究理论有利他论、道德论、儒学论、义务论、责任论等,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企业公益活动不应求回报,是一种纯粹的慈善行为。(3)战略慈善观。企业社会责任观和战略慈善观都同意企业应该进行慈善活动,区别是,企业社会责任观把社会责任外在的强加给企业,而战略慈善观却找到了一种将企业利益和慈善相结合的道路,把慈善活动当成了增加企业利润的有效途径。因而,战略慈善观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并不矛盾,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将二者整合,在增加企业利润中实现慈善,在慈善中增加企业的利润。许多学者也给出了相同的观点:麦斯康等学者论述了企业将慈善行为作为企业的战略之一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史密斯提出了企业捐赠能够提高企业产品品牌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凝聚力获得好处。战略慈善观将企业绩效和公益慈善内在联系起来,满足了企业、投资者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因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实践。与战略慈善观相联系的企业公益动因有利己论、经济论、多元动机论等观点。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将企业进行公益活动视作增加企业利益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或者说企业公益和企业绩效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是企业进行公益活动的主要动因,没有这种循环,企业不会主动进行公益行为。

( 二 )企业公益绩效的述评 (1)正相关假说。该观点认为企业公益和企业绩效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主要解释包括:资金提供假说,即认为企业财务为公益提供了资金,企业绩效越好越能促进公益行为的开展;社会影响假说,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做的越好,企业的财务绩效越好。(2)负相关假说。该观点认为企业公益行为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主要解释包括:权衡假说,即认为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企业必须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间进行权衡,如果企业对其他利益组织进行了公益行为,意味着企业的资源并没有全部用在经营上,当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者机会主义假说,即认为当管理者个人利益与短期绩效密切相关时,管理者由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关注企业短期效益,可能会导致企业不去履行一些应尽的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对企业长期绩效有帮助,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社会责任之间出现负相关关系。(3)相关性无法确定假说。该观点对企业绩效与企业公益之间的关系持不确定态度。主要解释包括正负协同效应假说,即认为企业公益和企业绩效之间到底存在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无法确定;此外,berman等学者研究表明,无论是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企业公益活动与财务绩效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三 )企业公益策略的述评 (1)公益型市场营销。关于企业公益策略目前论述比较多的是公益型市场营销和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公益型市场营销指企业通过特定的慈善行为帮助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业绩,将慈善当作一种市场促销的手段,把企业公益行为与营销有机结合,使二者融为一体。varadarajan等学者提倡的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和善因营销理论是公益型市场营销的具体体现。(2)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竞争理论是由学者迈克尔·e·波特提出的,经济研究的很多方面都借鉴了该理论,同样,有学者借用竞争理论阐述了慈善改变企业竞争环境的作用。该理论认为慈善对企业竞争环境的四个方面,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以及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产生积极影响。竞争环境模型把慈善对企业的作用范围从消费层面扩展到了与企业竞争相关的四个层面,将慈善的功能进一步放大。学者freeman的著作《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中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的具体体现。4企业公益行为的研究应该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纵观上述研究的主要观点,无不是从宏观角度对企业公益行为的动因、策略和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的。随着公益思想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接受,企业在公益活动中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微观层面进行操作。本文尝试从理论上对现代企业公益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进而提出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机理及路径。

三、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机理

( 一 )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渠道和类型 现代企业公益的开展一般有三个渠道,见图(1)。第一,企业通过自己的专业部门举行公益活动;第二,通过企业基金会举行公益活动;第三,通过第三方组织进行公益活动。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企业公益并不排斥与第三方组织的合作,与第三方专业慈善组织合作进行慈善活动,在慈善活动中获取监督和决定权也是现代企业公益的表现。通过三种渠道进行的现代企业公益通常分为三类见图(1):自发性公益、内向型公益和外向型公益。自发性公益通过企业自身部门完成,是指企业自身行为的公益性:办好企业本身就是公益行动,如资源型企业、招聘残疾人士等。内向型公益主要通过企业基金会完成,是指企业公益与企业内部发展的结合,如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员工忠诚度、改善企业不完善、效率不高的地方等。外向型公益可以通过企业基金会和第三方组织完成,是指公益活动投向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人、政府、社区、产业链上下游、消费者等。

( 二 )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模式推进的动因 (1)企业家本质与现代企业公益的契合。企业家的本质体现在各种能力的集合,这些能力的共同特征是责任。当企业家的责任从个人、家庭、企业延伸到社会时,这种责任本质就与公益行为结合起来,而现代企业公益能够兼容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能力自然也会被企业家所认可。(2)现代企业基金会的诞生。现代企业基金会是指具有企业属性的基金会,与企业拥有相同的名字或者与企业家名字相重,更重要的是企业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基本是企业或企业家自身。现代企业基金会在运作模式上可以复制企业的效率模式,在公益项目的选择上可以同企业互相补充,成为企业所在领域的慈善基金会,或者参与到企业所在行业的价值链中,成为该行业一个专门领域的慈善基金会。目前,我国名义上隶属于企业的基金会在100家左右,但是其他非公募基金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国营企业、社会人士或者家族创立的,实质上很多都是具有企业背景的基金会。我国众多企业基金会的产生,增加了公众参与公益的选择,尊重了公众的不同价值取向。当前,不管企业公益行为的对象是专业领域还是教育、贫困等传统领域,企业大都通过企业基金会参与公益活动,而不是直接将资金或物质转移给其他慈善组织了事,这种公益行为的转变表明了企业基金会已成为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模式的主要平台。(3)企业基金会与公墓基金会合作市场狭窄。企业基金会与公募基金会虽然属于公益环节的不同机构,却具有相同的慈善职能。企业基金会与公墓基金会公益对象重叠,不具有互补性见表(1)。比如外部效应小的不紧急公益事件和一些紧急突发事件,企业都是通过自身的职能部门完成。通过企业慈善基金会完成的公益项目一般是外部效应大的项目,外部效应大的慈善项目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而这些项目也正是公募基金会的关注点,二者在慈善细分市场上相重合,不具有互补性。可见,更加专业的符合慈善细分市场的公募基金会的缺失使得企业更喜欢通过自己的基金会完成主要的价值创造。

( 三 )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的过程 (1)独享价值的创造。通过图(1)可以看到,企业通过上述公益渠道对受赠者进行各类公益活动时,受赠者同时会对企业产生反馈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是作为受赠者本身的反馈作用,另一方面是社会其他主体对企业看法的改变所形成的反馈作用。具体讲,可以将反馈作用分为两类:独享价值和共享价值。独享价值包括企业内部独享价值如员工拥护;企业价值链独享价值,如供货商信任、客户忠诚度;非企业价值链独享价值,如政府、社区、第三方及捐赠对象对企业的认可、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的改善、赢得声誉等。(2)共享价值的创造。通过图(1)可以看到,共享价值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及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等。如亚都加湿器通过一己之力在中国普及了空气湿度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改善了加湿器的市场需求条件,但这一需求条件的改变也使得其他加湿器企业受益,这就是共享价值的创造。企业在共享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无疑会被其他企业分享利益,不过只要不违背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有利于构建整个产业链条,有助于企业从中获得最大利益,企业就会投入该类公益行为。现代企业公益形成的独享价值和共享价值共同为企业的保值和增值起到积极作用。保值作用表现为企业外部的免受侵害、获得政府理解和拥有更多机会,企业内部的自主经营和保持企业地位。增值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收益。保值作用使企业拥有立足的空间,增值作用为企业发展争取有力的市场竞争地位,这是现代企业公益为企业带来的主要价值。

四、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模式的发展路径

( 一 )打造现代企业公益“产业链” 按照产业链定义,企业创造价值包括七大环节:一是原料与生产,二是产品设计,三是原料采购,四是仓储运输,五是订单处理,六是批发经营,七是零售。企业公益在运行中切不可产生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也要按照产业链的模式进行分工,具体可以分为:公益项目研究、设计、筹款、操作和评估等环节。如果企业各环节皆是亲自参与,这不是真正的企业公益。现代企业公益应如同运行企业一样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如有些专注公益资金的筹集,有些专注于公益项目的设计,有些专注于操作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样,经过长期的市场划分和自我选择,企业公益的产业链会逐渐完善。当整个公益网络慢慢形成,深入到经济生活中时,现代企业公益自然会发展起来,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 二 )发挥现代企业公益基金会的优势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民间基金会没有税收减免的权利。国家要求私募基金会在做公益时,成本为零,这种观点认为,既然是做公益,那就不要从公益资金中进行各种开销,需要的开销自掏腰包好了。不得不说,这种制度设计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公益领域,但是企业公益却是例外。企业成立的企业基金会可以从企业中选拔人才进入基金会,这种有了企业背景的人才因为原来隶属于企业,其薪酬有一个较好的起点,高素质慈善人员待遇问题能得到解决。同时,企业可以负责企业基金会的日常资金需求,当其他慈善组织按照3%-8%从善款中提取管理费时,现代企业基金会则可以以“零成本”的模式进行公益运作,这种做法肯定能够吸引更多地社会资金的注入,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赢取额外资源。

( 三 )建立现代企业公益价值创造模式的孵化机制 现代企业公益的价值创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公益探索,并不是天生伴随着企业和企业基金会的产生而产生的,需要建立孵化机制进行扶助。如果一个企业想要运作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公益模式,那么进入该孵化机制就应该能孵化出来。该孵化机制需要包括公益价值创造模式的讲座、交流,相关案例讲解、论坛构建,基本人员的配置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标准等。这种孵化机制应该来源于公益组织,应该有一些培训教育类的企业基金会专注于我国公益模式的传承与改变,专注于现代企业公益模式的培育,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公益行为创造企业价值而服务。

( 四 )优化现代企业公益治理结构 通常,我国企业基金会与企业工会、办公室等职能部门是一个部门,两块牌子,企业基金会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企业而存在,甚至就是企业下属的一个部门。事实上,企业基金会与企业应该属于两个并行的组织,没有互相的隶属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机构。尽管两个机构可以是同一个企业名字或者企业家名字,但这并不代表二者是一回事。企业基金会在发展成熟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筹资系统,在独立于企业时也能存活。企业基金会要有自己的办公人员,这些人员不应该是从企业临时抽调来的,而是基金会从企业或社会吸收的专门人员。企业基金会并不应该依附于企业,而是借助于企业这一平台,将企业的优秀人才、资源和企业运作模式吸纳进基金会中,从而更好地办好基金会。当然,企业基金会独立于企业并不意味着脱离于企业,企业基金会仍然是企业完成公益活动创造价值的主要平台,仍然要担负起服务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最主要职责。

( 五 )提高现代企业公益的营销能力 现代企业公益想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也需要专业化营销。企业销售产品需要细分市场,定位潜在客户。企业公益也要在募集资金,选择公益项目时,进行专业化营销。现在很多的公益项目都是面向一般公众,没有区别具体捐赠人的不同慈善愿望。如在进行教育公益活动时,每个企业的做法大都雷同,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事实上,每个公众关注的公益活动是千差万别的,并不局限在教育之类的公共慈善领域,这与每个人的经历和教育程度相关。企业在进行公益运作时,要提高企业公益的营销能力,细分慈善市场,专注某一领域,特别是在面对教育、贫困等大众慈善市场时,更要做好细分工作。

( 六 )开发现代企业公益的风险慈善 风险慈善类似于风险投资,企业根据自己的慈善目的和市场对慈善对象进行公益活动,主要将公益目标投向潜在客户和与企业相关的产业链。风险慈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将公益行为视为企业行为的延伸,通过非市场手段优化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使企业竞争地位得到改善。风险慈善虽然会产生外部效应,使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从优化的行业环境中获利,增加企业竞争的风险,但只要运作合理,最大的受益者仍然可以是企业自身。企业公益的风险慈善,既达到慈善的目标又能改善企业内外部环境,符合企业慈善和盈利的双重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

[2]毛羽:《凸显“责任”的西方应用伦理学——西方责任伦理述评》,《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3]汪凤桂、胡亚飞:《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相关研究概述》,《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5期。

[4]黄燕、任怡菲、王睦青:《市场化程度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唐更华、王学力:《 企业慈善行为策略研究新进展》,《 管理评论》2004年第9期。

[6]唐更华、许卓云:《西方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实践与方法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9期。

企业社会公益篇6

一、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世界企业永续发展委员会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种企业为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与员工、家庭、社区和社会一道营造高品质生活的承诺。这是目前被较多学术论文引用的其中一个定义。

(二)股东理论:有利才有义

根据市场经济学的理论,一个企业做生意赚钱的同时,也在为别人赚钱或提供便利,是一种双赢的价值创造活动。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不应担负上再分配社会财富或提升社会公益的责任。芝加哥自由经济学派的miltonfriedman(1970)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他在《纽约时代杂志》上撰文,从股东和持股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市场制度下,企业为股东创造利润已经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要尽的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提升其盈利。他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慈善概念,但是他认同营商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守则以获取双赢。这符合我们今天企业社会责任所提倡的经济、法律与道德内涵。不过,他不同意额外改善环境、捐款文教活动、扶贫及推动人权民主等较高层次的社会责任,认为这次活动会令企业分心,难以做好经济活动的本分。股东个人赚钱后进行慈善活动是其个人而非企业的份内工作。以miltonfriedman(1970)为代表的学派是在以市场为高效率及充分自由竞争的理想前提假设下得出的上述结论,这与当今的实际营商环境明显不同。

(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理论:义利共存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不完全赞成上述的看法。现在的主流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是基于他们的理论。概括来说就是企业不要只看股东利益,也要兼顾和平衡其他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的信念就是如果做生意能额外兼顾环境及公益等社会责任,并能为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企业得到合理的利润是必须的结果,不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这方面当以werther和chandler(2005)为代表。brown和dacin(1997)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社会的社会形象成正比。当产品信息不清晰时,消费者会通过企业形象的联想影响到其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当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评价积极时,他们对企业的产品评价也较高。peloza和papania(2008)的研究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增强企业的商誉,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提高忠诚度。walsh和beatty(2007)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商誉的重要维度。

(四)策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到底应该如何有策略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呢?porter和kramer(2002)为公益的社会营销,是社会营销,不是公益。因此,真正的策略性公益,应该要能加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又能增进社会福祉。公司应该锁定方向,把对公益的投入,用于改善他们的竞争环境。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让社会和自身产生共赢、同时受益,也因此,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应将公益的焦点集中在何处,以及如何进行。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有利益相关者,要如何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实施策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werther和chandler(2014)指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第二,经济的利益相关者和第三,社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更精确地说,就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二、责任企业社会营销的真实内涵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心思想就是因为单靠市场经济,难以满足公众的社会与道德需要。企业应与政府无形的手和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三位一体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总体来说,不论何种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而言,都有一个共同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公司的长远价值,差别在于手段和做法。股东理论并不否定企业应兼顾各利益相关者,但必须以不损害公司盈利能力为前提,并尽量让持股人自行决定参与公益的程度。因此,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并非对立,他们都有一致的目标,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为各方创造共赢的局面。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就是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社会责任。具体来说,根据笔者的分析和总结,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具备六个层次的要求:第一:经济,第二:法律,第三:道德,第四:环境改善,第五:慈善,第六:社会制度改良。因此,很明显,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指公益或慈善活动。所谓经济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应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用合法合理的手段为股东创造利润,为顾客提供服务和为雇员提供薪酬福利。创造利润的过程就是企业履行企业经济社会责任的过程。然后这一切都必须给予履行法律和道德社会责任,比如不做假账,不污染河流、大气,不制造假货,不危害食品安全等。从现代社会对企业、对公民的要求来说,这三个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应该被视为最基本的要求。至于推进环境改善、参与慈善活动和协助社会制度改良,应该属于较为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属于有额外能力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去实现的层次,这方面就没有必要对企业做额外的要求。目前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误解就是认为企业应该多投入公益或慈善活动。其实作为一家盈利企业,投入适当的资源参与一些公益或慈善活动是可以理解的。但企业本身不是慈善机构,企业应该在履行其最基本的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之后,才去参与公益或慈善活动。否则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其实是对企业本身定位的错配。当然,笔者鼓励企业在履行其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后,追求较为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

三、履行责任下企业社会营销的策略

不少公司每年均向慈善机构捐献为数不菲的资金。但究竟这样做对企业价值有何帮助?究竟有多少人受惠和效果怎么样?对整个社会发挥了什么样的正面影响?这些社会资源的运用是否有效率?事实上,现在很多企业的公益活动太过零散,缺乏策略,缺乏营销目标,也没有将其融入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中。企业应在目前的日常业务中先行推广公益活动。最理想的做法是投放对自己理念相符或自己行业有关的公益慈善项目。当然,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长作出非金钱的贡献和影响,比如律师事务所可以开展免费的法律援助活动。也比如,大型公司可以将其管理技能和经验通过派出高级管理人员的方式向受助的机构提供免费的培训和辅导,甚至可以长期担任该机构的义务顾问。同时,向弱势全体传授谋生技能,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也是一种比纯粹捐款更为有效的做法。在捐款项目上,企业有责任监察公益慈善项目的运作和支出,确保有关机构不会滥用捐款。在这方面,企业可以派出员工作为义工参与捐款项目的操作。

企业社会公益篇7

关键词: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行为 公民权利 社会责任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公民概念的提出,是企业社会责任在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与发展。企业公民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核心是“公民权”,由“企业”与“公民”两个概念组成,是权力与义务的有机统一体(施生旭等,2012)。虽然企业公民理论与实践经历了20多年的探讨,但是国内外对企业公民行为相关概念还未有清晰阐述。本文对企业公民行为的内容、特征和实施方式等问题进一步研究,为企业公民行为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思路。

企业公民行为的内容

(一)企业公民权利

企业公民权利是企业公民行为实施与建设的前提,包括企业所有权与产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权、企业法律保护权、企业信息披露权、企业使用资源权利等。耶鲁大学法学院henry hansmann教授认为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的控制权和对企业利润或剩余收益的索取权;所有权理论又称“所有者权益中心论”,是一种着眼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持有的所有权合并理论。企业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反映投资主体对其财产权益、义务的法律形式。企业产权作为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指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是企业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决策等活动,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企业任务和目标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企业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才能把企业的所有权与产权转化为产品,创造企业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经济责任与其他责任。作为一个企业,首先它是具备“法人”,因此它具备权利,都可以受到企业所在区域的政府、司法部门与社区,以及他们颁布的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等的保护。企业本身具备拥有、信息的权利,保护自身企业商业秘密的权利,以保证企业享受相关自身权利。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有权根据法律规定取得相关的土地资源与资本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使用,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享受企业权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履行企业相关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对股东、职业经理人、雇员、消费者与商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债权人、所在社区、环境与资源、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公司治理时要考虑企业股东的责任,为股东和企业负责,在企业股东与其他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处理好关系。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职业经理人逐渐成为企业管理者重要的员工之一,他与企业股东形成了委托关系,这个关系随同企业契约机制一起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果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证,企业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受托关系就不存在,之间的委托关系就无法得到实现,那么企业就未能更好的实现经济价值,当然也就无法保证股东和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徐洁等,2010)。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努力,企业或企业股东有义务为雇员提供相应的经济报酬,并充分发挥企业雇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消费者与商业伙伴的反作用,尤其是与企业产品影响最大的消费者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密切与重要的关系。企业能够忠实地履行自己对消费者产品质量的承诺,尊重与维护消费者的权利,是企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而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等商业合作的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境的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企业或行业的巨大问题的产生。债权人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资金,享有企业债权;企业对债权人负有偿债责任。企业所在社区对企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不仅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也是生产要素的消费者;社区还能帮助企业建立融合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邹东涛,2009)。最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不断产生,如政府、国际组织、股民等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也存在着密切关系,影响企业公民行为建设,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最终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

企业公民行为的特征

企业公民行为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继承与发展。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到企业公民概念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到企业公民行为也体现了企业责任实践的发展历程。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公民概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企业公民概念则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深化了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原因。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与发展,为企业公民概念的演进提供了前提;企业公民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的概念与内涵存在密切的关系,体现在企业公民局部观、企业公民等同观和企业公民延伸观等三个观点。

企业公民行为是企业公民权利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体。企业公民权利作为企业的权利,是义务的前提与基础。企业只有完全履行企业本身具备的权利,如企业人格权利、财产权利、生产经营权利、法律保护权利、信息披露权利和使用资源权利等,是企业对所有权、使用权、生产权和经营管理权支配与使用。企业在享受权利的过程时也不断体现和要求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即在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实现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与公益责任、环境与资源自然等责任的履行。企业公民权利与企业社会责任二者是相互作用,统一于企业公民行为中(施生旭等,2012)。

企业公民行为是对传统股东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修正与完善。传统经济发展理论,企业发展的目标代表企业股东的目标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公民行为是从传统的古典经济不断发展到契约经济、利益相关者理论经济,企业的目标已不仅是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而是追求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多方面目标。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与投资者的利润回报同时,需更多考虑员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社区以及环境等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价值,企业向可持续发展与健康发展方向发展,尽可能地维护与增加所有责任的履行与实现。

企业公民行为建设坚持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企业公民行为体现了企业在行使权利过程中企业利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涉及到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的效率与公平。企业公民行为的前提是公民权利,即实现企业的权利,在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实现企业的价值或利益,强调了企业的效率问题。同时,企业公民行为也要求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满足实现人类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载体,推动和实现“社会人”、“道德人”与“自然人”的发展,提倡对消费者、债权人、劳动者、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与尊重,体现了其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企业公民行为实施方式

(一)不断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结构,由股东、董事会、职业经理人或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个规范与高质量、有效率的公司董事会,引入相关利益者和社会责任董事,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建立董事会的民主决策机制,增强董事会成员与决策的透明度。经理人是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与执行者,健全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公司治理建设。监事会是对董事会与职业经理人或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机构,是公司法人治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监事会成员,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与监督责任,有利于企业公司治理。公司工会制是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在职工利益领域的表现形式;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权利,理顺工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关系,健全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参与机制、任免机制与保障机制,有利于公司完善经济民主,改善劳资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起到积极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从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目标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目标转变,突出企业的战略与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等的独立性,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主张。

(二)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公司治理就是如何提高公司的公平、透明或责任,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深交所颁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和评价公司的社会责任制度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并以年度报告、季度报告或临时公告给予披露。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而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将自身的财务变化、经营状况等信息向证券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或报告,以便使投资者公平与及时充分了解情况的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具有信息披露业务的强制性和自愿性、内容多样性和时间的持续性(高闯,2009)。因此,企业董事会与职业经理人需要建立科学观念,加强对企业立法建设,定期与不定期及时公布与企业重大或相关事宜,建立企业社会履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充实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确保企业社会制度的真正落实。

(三)加强所在社区的嵌入与建设

社区是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据地”,为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劳动力、市场、资源、政策等软硬件环境。社区区民素质、文化传统对企业员工的素质与价值观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企业的发展也不断为社区提供就业岗位、税务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区建设等做出贡献。社区的嵌入可以增强社区服务职能,企业在参与社区事务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社会资源,获取消费者需求或商业竞争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等外部隐性知识,并利用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信任赢得企业发展的各种直接与间接的资本与收益,更好的适应与促进企业发展。通过社区的嵌入与建设,对企业公民行为给予监督、参与和融入,使得企业未能履行或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给予反馈与压力,有利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协调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建设和谐企业与社区。

(四)加强公益与慈善捐赠行为建设

公益与慈善捐赠是企业与社区、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参与社区、回馈社区与社会,践行企业公民行为的重要手段。企业在公共场合进行公益与慈善捐赠,缩小企业与社区、社会的感情差距,可以塑造优良企业道德形象,提高企业在公众与政府的社会地位,影响公众与政府对企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好感与认可,积极促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并且,企业公民的“社会人”与“道德人”人性也要求企业主动和被动的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企业道德、慈善等各项活动。社会与新闻媒体舆论等对企业在公共场合的公益与慈善捐赠行为也是监督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公民行为建设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论

企业公民行为是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作为企业、经理人与董事等,要站在时展的角度审视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要把企业公民行为建设纳入企业的战略发展中,使得企业发展与企业公民行为实现有机结合,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争创优秀企业公民形象,赢得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赞许,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生旭,唐振鹏.企业公民行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2(3)

2.徐洁,孙海涛.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经理人激励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10(2)

3.邹东涛主编.中国企业公民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企业社会公益篇8

据报道,美国戴尔公司在中国已经开设了四家戴尔学习中心。这些学习中心开设于北京、上海、厦门和大连四个城市低收入居民较集中的社区,由戴尔公司提供免费的电脑,帮助社区里的农民工子弟及低收入家庭子女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技能。这说明,跨国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公益事业,通过公益事业来提升其经营行为的人性化。这种做法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借鉴。

关心和参与公益事业,可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关心和帮助。除政府对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和支持外,确实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来参与对弱势群体的扶助。企业不是脱离社会的个体,它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在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前提下,积极关心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当好社会公民,才能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些有远见、有爱心的企业往往能自觉地把企业经营和参与公益事业有机结合,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投入资金和人力,开展或参与公益事业。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为了打开境外市场,往往在进入某个国家和地区时即成立专门的公益事业部,有计划地开展公益项目,使企业很快融入当地社会,获得当地民众认可。可口可乐从1993年至今,已在中国捐建了五十多所希望小学,一百多个希望书库,使六万多名儿童重返校园;摩托罗拉也在中国投资数千万元,捐赠了十几所希望小学。国内一些有爱心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飞亚达为了支持希望工程,鼓励消费者将不用的旧手表捐给希望工程,消费者只要把六成新的旧表捐出来,就可以以六折的优惠价买到任何一款新的飞亚达手表。使顾客在得到实惠利益的同时,获得了参与公益事业的机会,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些企业通过参与公益事业,向公众传达出企业的爱心和实力,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同度,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企业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和参与上还稍欠主动,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国内有过捐赠记录的企业只占企业总量的1%,也就是说,99%的国内企业从不参与社会捐赠。而美国企业每年的捐赠总量已占到该国gdp的9%。由此可见,国内企业的爱心确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激发。

尽好社会责任,是促使企业和个人参与公益事业的动力。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任何企业都不能片面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在企业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以符合伦理道德的各种公益行动来回馈社会。企业也只有树立社会公民意识,才能真正把公益事业搞好,而不是搞动机不纯的作秀,为吸引媒体注意花些小钱,做做样子。事实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动机不良的作秀,也是很容易被公众识破的。希望更多的企业向戴尔等企业学习,当好社会公民,尽好公益责任。

企业社会公益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 上市公司 财务绩效 影响研究

企业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将有利于企业获取稳定、长期甚至更大的利润;而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就会失去创造利润的源泉和活力。社会责任的承担固然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经营成本,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社会责任的履行也会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短期或长期的收益。

一、当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1、劳工权益方面的不和谐

有的企业根本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即使员工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内容中的一些霸王条款仍然存在。甚至在有些劳动合同中甚至出现与国家《劳动法》相悖的违规条款。

2、企业信用缺失引发的不和谐

几年来随着,三聚氰胺、苏丹红、工业酒精等等问题的不断曝光,企业信用缺失已经成了影响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不信任,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3、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的不和谐

受粗放型增长模式的影响,一些企业只注重产值和利润,忽视社会效应。他们不注意环保、甚至是人民的生活,所以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带血的gdp”。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4、公益事业责任的缺失

通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事件可以看出,我国一些企业根本不热衷于公益,认为公益事业与企业产值和利润是两码事。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根本不重视。导致企业与公益相脱节,置身于公益事业之外。

(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利益至上的原因。企业过分追求利益,忽视了其他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手段,也就是社会责任和公益。所以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把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生长分割开来。

其次,企业缺乏正确的诚信经营意识。诚信为企业生存之本,任何一个企业只有把诚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才能赢得消费者。企业缺乏诚信,就会失信于消费者,从而失去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最后,环保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引进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导致了一些地方的消费者对该企业进行抵制。所以作为企业来讲,环保意识一定要加强,一定要杜绝重经济利益而忽略环保的事情发生。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分析

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提升企业形象,增强顾客忠诚度。

2008年汶川地震中捐款一亿的王老吉,长时间被我们是民族英雄,其销量长时间在国内领先。纠其原因,是因为消费者认为这个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企业消费,他们很放心。

2、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好,热衷公益,企业内部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会有很大的社会认同感。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纵向数据比较,得出的结果明确地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前期较好的财务绩效可以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所需的资源,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

3、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社会责任承担的好的企业,自然会得到时社会的信赖,自然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样良性循环,自然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改变之后,企业的生存空间会变的更大,企业的未来前景也会更加明朗

三、上市公司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以提高财务绩效的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大多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可以代表整个行业,也会更直接地接受着外界的监督与审核。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上市公司应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行为,并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间的矛盾,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并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

1、从公司财务上加大企业社会责任支出

社会责任支出,使企业公关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保证,作为上市公司,一定要加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财务支出,在财政上保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确保企业在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从而达到提高财务绩效的目的。

2、加强政府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中的作用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基础性力量比较薄弱,因此更需要政府发挥领头和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加以指导和监管,鼓励企业自愿性地、充分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有必要推出完整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在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单独列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3、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履行社会责任好的企业,社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促使更多的企业 更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公众的参与,评选出社会责任表现优秀的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励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同时可以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实质上的奖励,比如免税等政策,通过社会手段使得社会责任观念渗透到每一个企业。

综上所述,公司不止是股东争取利润的工具,更应该成为其他社会利益者服务的工具。股东利益最大化并不完全等于企业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而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这才是现在企业管理目的,符合现在管理学要求的一种合理的管理理念,才真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元浩.论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经济与科学,2010,09:22-24

[2] 马志友.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合作经济与科学,2008,05:16-17

企业社会公益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成为了社会的组成单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责任的投入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在企业经济目标的制约下,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投入是有限的,然而,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越来越多,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也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价值。于是,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对这些成果按照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和研究视角进行分类综述。由于企业价值的概念比较宽泛,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企业绩效,财务绩效、经营绩效、企业价值等不同术语,“价值”或“绩效”同是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所以研究的主要目的相同,只是所用指标有所差异。为了真实反映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对比,文章在综述过程中将使用文献作者的原“术语”。

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多数文献研究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作用,得出“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 “选择性相关”四种不同结论。“选择性相关”在此处的定义为在限定条件下的相关性,包括“选择性正相关”和“选择性负相关”两种。

(一)正相关论 杨熠,沈洪涛(2008)采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用相关利益者业绩指标衡量社会责任投入,用会计指标(资产报酬率,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和市场业绩指标(总收益率)综合反映企业价值,将公司规模、行业、地区和年份作为控制变量,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张兰霞(2011)与前两位学者一样选取沪深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把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行业作为控制变量,不同的是,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结果显示:总体情况下,企业当期及前期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确对其当期的财务绩效有正影响。

(二)负相关论 姜启军(2007)以产出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对企业短期利润的影响,得出结论:短期内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润不一定超过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润;如果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的价值与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的价值相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使其利润减少,即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价值在短期内是负相关的。邵君利(2009)以沪深两市化学制品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及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可获得性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tobinq值衡量企业价值,研究结果为: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三)不相关论 陈玉清、马丽丽(2005)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建立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贡献的四指标体系(政府所得、职工所得、投资者所得、社会所得),通过研究股价与这些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来反映市场对社会责任投入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信息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刘长翠、孔晓婷(2006)采用沪市上市公司数据,用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来反映企业经营效益,实证结果发现: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与另外两个指标的相关性不大。周晨(2010)利用沪深两市731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采用南京大学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每股社会贡献值指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的综合指标)反映社会责任投入,tobinq值反映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表明:社会责任投入对企业竞争优势没有显著影响。

(四)选择性相关论 李正(2007)采集了沪市上市公司的521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把行业因素、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比率、盈利能力、股权结构作为控制变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指数反映社会责任投入,tobinq值反映企业价值。最后得出:当期内,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会降低企业价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要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对企业价值产生正面的影响。温素彬、方苑(2008)以46家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用多项指标反映社会责任投入,tobinq值和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企业财务绩效,得到与李正(2007)相同的结论。沈洪涛(2005)以沪深两市交易的所有a股公司为样本,根据权重和各利益相关者的业绩值作为作社会责任变量,得到与李正(2007)相左的结论:当期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期社会责任的较好表现会降低企业的财务业绩。周建、王文(2008)以企业对国家、员工、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总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绩效,回归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而对员工贡献率与企业绩效是显著负相关,对投资者和社会公益贡献率是非显著负相关。

三、企业价值对社会责任的影响

杨熠、沈洪涛(2008)研究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前期较好的财务业绩可以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所需的资源,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阳秋林、黄珍文(2002)的调查研究得到同样的结论,他们分析了5家上市公司2000年的年报,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职工保障措施、对社会贡献和对社区贡献四个方面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比效益差的企业好。

高敬忠、周晓苏(2008)研究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他们利用上市公司1999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经营业绩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的影响,以盈余业绩(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度量静态经营业绩,以增长业绩(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度量动态经营业绩,结果发现:每股收益高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比低的上市公司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度随着企业资产经营规模的增长而提高,但随着主营业务规模的增长而下降。

四、不同角度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关系研究

(一)基于不同行业的视角 陈玉清、马丽丽(2005)研究中采用了不同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股价的拟合度较高,说明这些行业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较为紧密。刘长翠、孔晓婷(2006)研究中对十六个不同行业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不同行业之间社会贡献率与公司的财务表现差异很大:交通运输类、冶金类、建材建筑类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相关性较高;能源电力类、综合类、建材建筑类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相关性较高;金融地产类、农林牧渔类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相关性较高。汪冬梅、孙召亮(2008)对在我国深沪上市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正相关。邵君利(2009)对化学制品公司研究得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梁丽(2011)针对通讯运营商进行研究得出,这一行业的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其经营价值、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价值和行业竞争力。

(二)基于企业终极控制人的视角 高敬忠、周晓苏(2008)研究得出,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经营业绩影响社会责任履行度的作用有显著影响,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邵君利(2009)研究同样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国有控股公司呈显著负相关。蒋学洪、王亚妮(2010)主要研究国家控股与非国家控股企业的社会捐赠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国家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捐赠力度不及非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朱雅琴,姚海鑫(2010)则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证明了国有控股公司在对政府、员工、供应商的责任显著高于非国有控制公司,而两者对投资者的责任差别不大。与上述学者不同的是,张兰霞(2011)指出国有控股、境内法人控股和境外法人控股三种不同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基本无差异。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朱雅琴、姚海鑫(2010)选取318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得出:企业对政府、职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而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采用相同数据来源,王晓巍,陈慧(2011)研究得到相反的结论:股东的社会责任投入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最大。顾湘、徐文学(2011)选取沪市a股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与王晓巍(2011)同样的实证结果:企业价值与股东社会责任成明显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成负相关关系。具有创新性的是,温素彬、方苑(2008)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新模型,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并构建基于这四类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衡量指标,得到结果: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不过,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许晓明,陈啸(2006)运用企业生命周期原理,对企业需求、企业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匹配”与“均衡”的探讨,得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历的不同阶段:初创期承担社会责任有限,成长期能力提高,成熟期能力最强,衰退期能力减弱,蜕变期面临挑战。侯婷婷,王建琼(2009)利用沪深两市591家制造业公司为样本,采用陈玉清(2005)构建的社会责任投入指标体系,用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三个会计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分别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成长期企业的政府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投资者责任与销售增长率显著负相关;成熟期阶段,政府责任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职工责任、法律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衰退期阶段,法律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

五、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关系研究思考

(一)研究现状 (1)企业价值的衡量指标不确定。多数学者用tobinq值来反映企业价值,也有用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股价等反映企业经营绩效。应用会计指标容易引起回归分析中的相关性,应用市场收益指标又必须依赖于市场有效的前提。因此,企业价值衡量指标的选取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2)企业社会责任投入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研究中对社会责任投入的衡量基本采用了两种类型的指标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贡献率和基于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指数。但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设计指标的计算方法,这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对比性。(3)样本数据收集的局限性。目前所有实证研究所搜集的数据全部来自上市公司,然而,我国众多企业中上市公司只占到很小的比例,只针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及性,加之上市企业对信息的披露也不够充分,导致实验数据的不真实。(4)研究方向不平衡。从文献汇总中可以看出,关于社会责任投入对企业价值影响研究较多,而企业价值对社会责任投入的影响研究不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要多于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研究。(5)研究意义欠充实。目前的研究文献多注重反映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正负相关性,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不足,没有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比如企业应该如何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控制等。

(二)研究展望 (1)加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可靠的研究必须在可靠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因此,有必要推出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指引》,对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具体内容和披露方式进行引导。(2)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完善。随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应建立科学的、统一的基于社会责任层级或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这将有利于对不同角度的研究增加信度和效度。(3)研究方法多样化。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研究方法,如“事件研究法”,当企业社会责任投入得到较迅速的市场反应(如股价的变动)时,结合这种方法能得到更准确的企业市场收益指标与社会责任投入关系。(4)研究角度。应该拓宽研究思路,对分地区(东部、西部等),分不同市场条件(竞争、垄断等)下的企业进行类别研究,增加企业价值对社会责任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同时,在两者关系基础上应结合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投入的其他要素展开更细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暨南学报》2008年第6期。

[2]张兰霞:《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东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姜启军:《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2期。

[4]邵君利:《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6]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7]周晨:《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优势战略属性研究》,《华东经济管》2010年第4期。

[8]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9]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厦门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0]周建、王文、刘小元:《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11期。

[11]阳秋林、黄珍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12]高敬忠、周晓苏:《经营业绩、终极控制人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财经论丛》2008年第6期。

[13]汪冬梅、孙召亮、王爱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联性分析》,《海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4]蒋学洪、王亚妮:《我国上市公司社会捐赠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新会计》2010年第12期。

[15]朱雅琴、姚海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16]王晓巍、陈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管理科学》2011 年第6期。

[17]顾湘、徐文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第1期。

[18]许晓明、陈啸:《企业需求、企业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匹配探讨》,《上海管理科学》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