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7 02:17:26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体育活动论文篇1
呼啦圈是一项器械简单、练习活动占地不大、轻便美观的身体运动项目,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活动,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经过反复的呼啦圈练习,能获得腰腹肌肉、臀部肌肉、腿部肌肉较好的运动与发展,能有效提高人体腰、髋、膝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增强心肺功能,还可常用于比赛、娱乐表演等。在呼啦圈活动时,依据活动对象的特点,通过音乐引导,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入境生情,融情入境,让他们带着情感去观察、体验和感受进行呼啦圈练习带给自己的快乐,从中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并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而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中,由于学校和家长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理解不够全面,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轻体育锻炼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中尤为突出。由于农村小学的条件有限,为贯彻上级部门落实“阳光体育”的要求,在对其内涵理解不透彻的前提下,开展一些体育活动,看上去轰轰烈烈,可离目标“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却渐行渐远。对此,针对农村小学的具体条件,以简单易行的呼啦圈运动项目为活动载体,以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为推手,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形成农村小学“阳光呼啦圈”活动特色。为探寻农村小学德育与体育工作的有效结合提供新的途径。
二、实施“阳光呼啦圈”活动的策略
为能有效地实施“阳光呼啦圈”活动,通过查询、学习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形成以“阳光呼啦圈”体育运动促进德育创新的新思维。在此基础之上,统一学校行政领导、教师的思想认识,把探索德育与体育结合的德育创新途径作为本研究目的,通过“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体质锻炼,陶冶学生情操、磨练个人意志,使广大学生在具体的身体练习活动中,养成讲纪律、讲规则、讲成效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班级凝聚力,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全面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探索出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在整个活动中,我们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以“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作为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
以“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为载体,以体育活动与德育工作的结合为突破口,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结合”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渗透智育,促进德育,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开足上好体育课,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了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每周3课时;每天上午9:10—9:40统一安排全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设置方面,主要以“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为主,并以传统课间操、集体舞、跑操、游戏等项目为辅,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龄段学生的锻炼需要,而且能充分利用校园场地,保证大课间活动秩序和锻炼效果。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由少先队辅导员牵头、班主任落实、任课教师辅助,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由学校对各班出勤活动进行监督考核,确保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各班班主任全程跟班,督促学生按时到场、认真活动。体育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和考评记录。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其他老师,特别是体育运动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教师的积极性,让更多教师也融入到大课间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强身健体,与学生加强交流,不仅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同学们在做操的同时,强身健体,放松心情,从运动中体会活动的快乐,培养起集体意识,校园活力明显增强。
2.利用农村小学自身条件,形成“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校园文化
学校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取得更好的实效,十分重视对包括校园文化、宣传教育、还有体育场地及器材、各功能室及设施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布局特点,我们在进行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这一方面的建设投入,及时添置各项教学训练设施、器材,保障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现在,只要人们行走在校园,就会深刻感受到这所干净整洁、美观漂亮、富有活力的“阳光学校”文化。
(二)以“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为推手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通过“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我校的班级形成勤奋、民主、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风。良好的班风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和发展。每一个同学都有树立集体观念,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促进校风建设,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们脸上洋溢着高度的自信和快乐,他们在学校已不仅仅是普通意义的学习了,他们每个人是在这样一个追求创新、突破的团队中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他们以校为家,以校为荣,在学校学习就是他们最快乐的事!阳光呼啦圈体育活动架起了德育与体育之间的桥梁。我校在此工作中的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随着阳光呼啦圈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深入,吸引了广大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满足身体和精神的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所以,我校愈发高度重视阳光呼啦圈体育运动,因为这为我校带来阳光的精神面貌,阳光灿烂般的育人思想,也带给学生阳光健康的身体。
三、实施“阳光呼啦圈”活动的反思
(一)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开设了以“阳光呼啦圈”为主题的特色体育活动,其口号为:“阳光呼啦圈,快乐转转转”。我校紧紧抓住这条特色主线,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呼啦圈系列活动。发动师生全员参与,腰转、小腿转、大腿转、颈转等,还有的学生一人转几个呼啦圈……花样百出,精彩极了;同时学校还在每个学期专门设置了特色展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二)作为体育课程的延续和扩展
“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是阳光体育活动中的一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开展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形式。为又好又快地实现“中央7号”文件精神,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抓。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的原则,做到五个落实,即时间落实、场地落实、项目落实、辅导教师落实、人员落实。同时加强督导、检查和宣传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结合我校的实际,把“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延伸为德育创新的有效途径,让“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开发活动项目立足乡土特色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多元化,学校不能因为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器材场地不足等原因就消极等待,应该克服困难,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运动项目。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这样既解决了学校体育器材短缺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方法、手段,让学生尝试对“阳光呼啦圈”特色活动的故事情节、游戏的场地、器材和整个游戏规则进行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应注重体育与德育的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学校可以采用板报、网络、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投入到“阳光呼拉圈”特色活动的热潮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通过同伴间的团结协作形式,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六)突显学校创新德育特色
体育活动论文篇2
【摘要题】全民健身
.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体育活动/调研
1研究目的
21世纪是人类社会经过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之后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年代,人类经济发展又将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最为重要因素的经济。面对新世纪科技的激烈竞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显然,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从事脑力劳动者占社会劳动人口的比重必将愈来愈大。由于脑力劳动者长时间伏案工作造成的“运动不足”、“肌肉饥饿”而影响其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研究始终是人们关心的课题,但往往局限于部分地区和个别单位,对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还甚为少见,尤其是缺乏对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和参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很有必要对我国知识分子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多阶、多次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抽取了北京、江苏、吉林、河南、湖北、辽宁、内蒙古、甘肃、四川、广东等省(市)城乡16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员。研究人群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学历进行界定的,即知识分子(研究生、大学)、中学(中专、高中、初中)、小学以下(小学、几乎文盲)。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20余部(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2.2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社会学研究规律,根据本课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经专家研究设计,最后确定课题所需调查内容。在全国城乡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样本为8000人,回收问卷7994份,回收率为99.9%,有效问卷7541份,有效率为94.3%。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较高,符合本课题研究要求。将回收到的调查问卷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又进行了专家访谈。
2.2.3数理统计
对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数据运用foxbase处理,经excel、spss等读取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
对调查信息材料的统计结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知识分子基本状况
3.1.1职业状况与闲暇时间分配
我国知识分子有职业的占88.5%,无职业的占11.5%,职业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知识分子在工人、农民、服务人员等人群当中占的比率较小,但在管理(38%)、科教文(23.9%)工作人群中则占比率较大,高达61.9%。与中学、小学以下人群相比,职业分布有明显的倾向性(表1)。
表1本研究随机抽样调查我国知识分子职业情况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图
由于文化素质和从事职业的差异,受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较低教育程度三者之间的闲暇时间分配也存在显著差异。知识分子闲暇时间(按中选频率比值的大小排序)主要用于看书报杂志(66.7%)、家务劳动(57.1%)、体育活动(50.2%)、文化娱乐活动(46.5%)、辅导子女文化学习(33.9%)、社会活动(32.7%)、业余文化学习(32.%)等;而中学、小学以下人群的闲暇时间则主要用于家务劳动、看书报杂志、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社会活动等(表2)。受教育程度越低,闲暇时间投入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受教育程度与闲暇时间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呈可逆性特征。这一结果表明,闲暇时间分配是同他们的实际工作需要相一致。而知识分子的闲暇时间除了用于加强自身业务文化知识学习外,已把体育锻炼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我们认为,知识分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提高。同时,他们工作之余还较理智地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和培养。
表2我国知识分子闲暇时间分配情况统计结果一览表(%)
知识分子中学小学以下
家务劳动57.178.387.1
辅导子女文化学习33.925.29.5
社会活动32.722.816.6
业余文化学习32.610.41.0
体育活动50.230.712.1
文化娱乐活动46.536.127.4
看书报杂志66.755.214.8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15.59.85.8
其它1.33.25.4
3.1.2经济收入状况与体育消费
3.1.2.1经济收入
从调查结果看,我国知识分子个人月均经济收入在401~1000元以上之间所占比率较高;中学群体在100元以下~400元之间所占比率较大;小学以下群体收入在100元以下~200元之间所占比率较大。而个人月经济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知识分子所占比率较高(表3)。
表3我国知识分子个人月均经济收入统计结果一览表(%)
知识分子中学小学以下
100元以下~200元12.739.366.7
201~400元11.123.119.8
401~600元19.
918.57.3
601~800元16.09.12.1
801~1000元14.74.93.4
1000元以上25.55.10.7
在家庭月均经济收入方面知识分子收入在801~1601元以上之间所占比率较大;中学群体在200元以下~1200元之间占的比率较大;小学群体以下在200元以下~800元之间所占比率较大。而知识分子家庭月均经济收入在1601元以上占有较大比率(表4)。
表4我国知识分子家庭月均经济收入统计结果一览表(%)
知识分子中学小学以下
200元以下~400元2.123.551.8
401~800元19.031.927.4
801~1200元19.521.410.4
1201~1600元14.59.34.1
1601元以上44.913.86.3
由此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知识分子经济收入逐步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
3.1.2.2体育消费
经济收入对参与体育活动起着保障作用,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准时,人的精神、物质消费意识被唤醒并决定其消费取向[4]。由图1可知,家庭各项年均体育消费,知识分子与中学、小学以下群体相比都显示较高水平,但在订阅或购买体育图书和观看体育比赛门票2项体育消费均显较低水平。说明人们平时对体育方面的文化知识学习注重不够。虽然大家在观看体育比赛方面的消费较低,但比较喜欢观看体育比赛,而主要是由于比赛门票较高、地方比赛少或比赛水平较低、没有条件观看比赛等因素造成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知识分子家庭年均体育消费达782.92元,与中学群体(348.53元)、小学以下群体(174.28元)群体家庭年均体育消费相比显示较高水平,并且高于调查家庭年均体育消费总均值(397.42元)。据此,可以看出,体育消费与经济收入成正经,我国知识分子体育消费意识与认识在不断提高。
附图
图1我国知识分子家庭各项年均体育消费曲线图
3.2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情况
体育活动是促进或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为达到此目的,参与者除要坚持经常的体育活动外,在每次的体育活动中还要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和时间,才能使身体活动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根据本课题所反映出的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依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即每同参与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活动在30min以上并达到中等强度以上者,统计评价在全国调查者中知识分子符合此标准的人数,结果显示,2001年我国16岁以上的知识分子达到这一标准的为17.4%。
本次调查现阶段研究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比率为34.96%,其中,受高等教育(知识分子)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为65.32%,受中等教育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为39.26%,受较低教育程度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为16.96%。知识分子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类人群。
3.3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多选择在公共体育场所、单位体育设施、公园广场。除此之外,还选择在自家庭院或室内、收费体育场(馆)、住宅小区、公路街道边进行体育锻炼(表5)。调查提示:在社区和学校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满足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需要,是大家所渴望的。
表5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场所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图
3.4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是我国知识分子的首选形式。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多注重集体性,具有较强的体育协作和交往意识;个人锻炼也是知识分子选择的主要形式,反映他们喜欢分散活动,根据自己的喜爱和需要来实现健身锻炼效果。有30.9%的知识分子选择了体育辅导站、俱乐部的锻炼。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知识分子正逐步加强科学化体育锻炼,花钱买健康已成为当今体育锻炼的一种时尚,同时,反映我国知识分子在体育锻炼时急需得到有效的辅导和科学的锻炼方法。选择单位组织的体育锻炼、与家人一起锻炼形式的,分别占23.2%和22.1%。在参加社区内组织的锻炼形式上,知识分子参加人数比率较小(表6)。
表6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形式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图
3.5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
表7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项目选择统计结果一览表
%排序
长走或跑步39.21
羽毛球30.92
乒乓球29.73
足、篮、排等球类26.24
游泳24.45
各种体操16.46
气功、太极拳12.67
台球、保龄球12.38
交际舞或体育舞蹈11.59
健身器活动10.310
登山9.711
跳绳7.312
网球5.113
民间舞蹈4.614
武术1.915
地掷球、门球1.316
冰雪运动1.317
其它0.618
表7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项目依次排序为长走或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篮、排等球类,游泳,各种体操,气功、太极拳,台球、保龄球,交际舞或体育舞蹈,健身器活动等。调查表明,我国知识分子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多种多样,参加体育活动内容比较广泛,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又体现新时期的时代特征,既有国际流行的体育比赛项目,又有我国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我国知识分子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职业特点等选择体育锻炼项目,老年人大多选择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体育舞蹈、门球等不受场地限制的体育活动。而中青年则多选择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及足、篮、排等球类项目。
3.6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
对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原因的12项指标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表8)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锻炼越来越被知识分子所重视,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对体育功能的正确认识已有了很大提高,体育意识不断增强。
表8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统计结果一览表
%排序
增强体力和健康59.21
散心解闷、消遣娱乐25.72
和朋友、同伴交流21.83
学生时代养成了锻炼习惯21.14
精神情绪修养和改善20.85
提高运动能力20.66
美容、减肥、健美体形12.67
增加社会交往或与家人接触12.48
感到运动不足11.19
陪伴子女参加体育锻炼9.910
因为体弱多病1.511
其他理由0.512
3.7我国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
表9显示,缺乏闲暇时间(20.8%),没有体育设施(12.4%)及工作重、身心疲劳(11.8%)是影响我国知识分子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离锻炼场地远、不方便,对体育没有兴趣,自己或家庭经济实力不足,也是影响知识分子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主观上,随着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个人压力加大,工作之后身体疲乏,再加之对体育兴趣不浓,不懂锻炼方法,工作之余还要教育辅导子女,影响了锻炼情绪。2)客观上,由于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甚至在认识上还有偏差,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完全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事;单位组织管理工作不力,在组织与管理上缺少规划和措施,只注重短期行为,使知识分子的日常健身活动处于无人组织和无人管理的状态;体育活动场所不足,器材、设备不全,到公共体育场所锻炼,离家远,交通不便,到收费的体育场馆锻炼,收费高,影响了其锻炼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这些问题的解决需靠不断提高领导人重视程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全面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
表9我国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统计结果一览表
%排序
缺乏闲暇时间20.81
没有体育设施12.42
工作重、身心疲劳11.83
锻炼场地远、不方便8.74
没兴趣6.35
经济实力不足5.16
身体好不用锻炼2.87
学生时代不喜欢锻炼2.78
不懂锻炼方法2.59
没有特别理由1.910
认为身体弱不宜锻炼1.611
体育活动影响举止行为特点1.212
其它理由0.913
怕人讥笑和不理解014
4结论与建议
1.本研究被调查者因其文化程度的不同其闲暇时间分配也不尽相同。受教育程度与闲暇时间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呈可逆的特征,受教育程度越低,其闲暇时间投入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
2.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其体育消费水平逐步上升,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呈正相关。
3.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者为65.3%,其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比率为17.4%。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对体育锻炼的欲望越强,越重视体育活动。
4.我国知识分子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多选择在公共体育场所、单位体育设施、公园广场等。因此,要加强公共体育场所和单位体育设施的基础建设,增加经费投入,积极修建方便、实用、小型多样的体育设施,同时,加大对已有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健身需求。
5.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喜欢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个人锻炼和在体育辅导站、俱乐部锻炼。在有组织的开展体育活动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与知识分子的期望相差甚远。建议在加强体育辅导站、俱乐部建设和体育科学锻炼、方法指导的同时,多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加大管理力度,满足知识分子的健身欲望与需求。
6.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因自身需要、喜爱不同而异。总体看,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有长走或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游泳、各种体操、气功、太极拳、台球、保龄球、交际舞或体育舞蹈和健身器活动等。建议各单位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简便易行、娱乐性强、大家都比较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达到“全民健身”之目的。
7.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非常明确的,即健身、健心、健美、消遣娱乐及与朋友、同事交流,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
8.影响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锻炼条件差、缺乏体育设施、工作负担重、场地远不便于锻炼等。这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努力改善我国知识分子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健身意识,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推动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卢元镇.群众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2]徐隆瑞,梁向阳.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吴家琳,蔡华建,徐沛,等.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健康状况[j].体育学刊,2001,18(5):36-38.
[4]王崇喜,袁凤生,姚树基,等.我国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育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9):3-9.
[5]张西平,张鲲.西安市教师参与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52-454.
[6]张勇,刘全,吴兆祥.安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460-461.
[7]曾吉,陈永军.对湖北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2):38-39.
[8]邱春,翟德平,杨永明,等.山东省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0):29-33.
体育活动论文篇3
摘要: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大,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问体育活动具有多种育人功能,我校将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升至体育大课问活动课的层面,列入我校日常课程安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从教育功能来说,现今国内外对课程的理解有所拓展,即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可称之为课程。因此,我校把体育大课间活动视为校本化课程。我就如何开展体育大课问活动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开展中学体育课间活动
一、影响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客观的场地原因
我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限制了活动的开展。
2.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场地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包括场地的不合理布局、场地小学生多、设施老化及质量问题。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不够,活动中常有危险的动作及做法。班主任及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不高。安全教育不够,活动中安全保护措施不够。例如:学生用脚踢排球,由于用力过猛砸到学生的眼睛或脸上;跳大绳时,绳子打到头上、身上或眼镜上;攻城时,把别人的衣服扯烂或把脸挖伤等等。
3.校本化实施不够深入
大课间体育活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留给学校和教师以灵活处理安排的权利,留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我校的经济投入有着差异,即使是同所学校,各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心理、生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具体设计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选择编排内容,做到因校制宜,因班制宜,甚至有些活动因人制宜,克服自身不足,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设计练习内容时,应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的自身优势,结合本市特点和地理环境,设计和开发适合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练习内容。由于在尝试推行中带有强制性,部分学校往往生搬硬套,出现教条主义。
4.组织与实施不够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由于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出现的,其组织管理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我校领导对如何抓好大课问体育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活动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另外,对如何利用活动推进素质教育,并在长期的开展实践中不断改进、深化、创新,值得深思。
二、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建议
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正、探索、研究,找出一些适应于时展、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训练手段。积极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树立起“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创新的理论去指导,需要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去熏陶学生,去探索体育大课间活动改革的前进方向。我认为学校开展和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很有必要在学校开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的重视等五个基本条件是制约我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进程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活动的场地、缺少必备体育器材、又缺乏教育经费的学校能解决学生的有效锻炼时间。其实领导认识到位,是决定体育大课问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了推进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实施,我校领导成立了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职责,经常关心,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指导思想。
1.制度要保证。学校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约束和导向,保证学校大课间活动工作的地位,保证师生和员工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根据参与体育工作实效落实相应奖惩。
2.时间要保证。在实施体育大课问活动时,学校必须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切实保证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两不误,做到学习和锻炼共同进步。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积极开展疾病预防教育工作。
体育活动论文篇4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途径1.幼儿园体育活动结合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例如,午饭后幼儿的散步活动,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种经常性的活动,便是幼儿身体锻炼的一种方式。2.专门组织的锻炼身体的教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专门组织的幼儿园体育活动大致可分为正规性和非正规性两种形式。正规性体育活动(如体操活动、体育教学活动等)有较严密的组织,且教师一般采取直接指导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它有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各种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恬动。而非正规性体育活动(如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等),其组织较松散,且教师大多采取间接指导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这类活动,一方面可以作为正规性体育活动的延伸,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具有丰富的活动内容,且活动形式义丰富多样,因而,它又具有正规性体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儿园体育活动可以结合幼儿园音乐、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的教育活动来进行。例如,社会、语言、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外出观察、参观,音乐活动中的舞蹈、律动等,本身就是幼儿身体锻炼的良好途径。4.幼儿园体育活动应争取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如有体育专长的家长可以聘用为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辅导员,社区的体育设施可以向幼儿园开放等。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分类方式。比如,按照体育活动地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园内体育活动和园外体育活动,或室内体育活动和室外(户外)体育活动;按照体育活动组织的严密程度和教师指导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正规性体育活动和非正规性体育活动。按照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的不同,我们通常把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早操活动这里所指的早操活动,并非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晨间体操活动,而是做操和晨间其他体育锻炼活动的总称;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通常要求在幼儿园户外场地上进行(遇雨天,可在教室内做操,或利用走廊开展体操和小型游戏活动;在天气炎热或寒冷的季节,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在专门的体育活动室中进行);活动时间约半小时左右,且要求每天都按时进行;其活动的形式大多采用集体(如集体做操等)和自选活动(如利用运动器械,尤其是利用各种小型器材进行的小型多样的体育游戏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内容和形式可参见本章第三节内容中“幼儿早操活动的设计”部分)。这种活动方式在全面锻炼身体、养成幼儿良好的身体姿态、培养幼儿自觉参与和积极参加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每天做操,还有利于培养幼儿持之以恒.不怕寒暑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井能有效地提高幼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2.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活动(传统意义上的上课)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它通常采用集体(全班或小组)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无特殊情况(主要指下雨或天气过热、过冷)的条件下,亦要求在户外场地上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并非每天都进行,在现今的幼儿园中,各年龄班的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每周安排l~2次,并大多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3.户外体育活动对户外体育活动的理解,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户外体育活动泛指在“户外”进行的体育活动。如果这样理解,容易与上述两类活动混为一谈。首先,与户外进行的“体育教学活动”相比,这里所指的“尸外体育活动”,是指非正规性体育活动,一般来说,它并不强调活动组织的严密性,且教师大多采取间接指导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而“体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正规性体育活动则往往比较强调活动组织的严密性,且教师主要采取直接指导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活动。其次,与户外进行的“早操活动”相比,早操活动一般有两部分活动组成,一是做操(这是早操活动中较为固定的常规内容),二是晨间其他体育锻炼活动。从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分析,“早操活动”中第二部分的活动实际上是这里所指的“户外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晨间户外体育活动”),但“户外体育活动”在时间的安排上更为灵活,其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活动内容也更为广泛。户外体育活动也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正常情况下,户外体育活动必须在幼儿园户外场地上进行(遇特殊情况,可利用室内有些专门的“体育活动区域”,如“室内海洋球池”“感觉统合训练室”等,或专门的室内体育活动场地进行活动)并确保每天活动的时间,《规程》规定: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在时间安排上,户外体育活动一般有两个时间段,一是晨间或上午的某个时间段,二是下午的某个时间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器械运动或利用小型器材进行自主游戏和活动,有时也安排做操(如幼儿午睡后的户外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通常采用自选活动的方式。因此,户外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更有利于教师实施因人施教。除上述基本组织形式外,幼儿园体育活动还有“幼儿体育节”“幼儿运动会”“幼儿远足或短途游览”等组织形式。
体育活动论文篇5
1.1、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体育技能和参与积极性
将合作活动学习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起来,学生的全面合作和主动参与为其中的基础,对于目标指导原则要有效的予以贯彻,进而能够将一个整体性强的教学体系构建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中,并且将学生们两方面的效果能够有效的反应出来,即:学生们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合作学习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如何,通过学生们在这种模式中的交流与互动,对于他们的体育知识理论无形中就能够进行丰富,进而将良好教学效果就能够展现出来。
1.2、能够将学生们适应能力提升上来
当前社会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很多学生都习惯了独来独往,很少与其它人一同完成某项任务和互动,这样对于他们的适应能力上必将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活动学习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团队带给他们的帮助和乐趣,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学会怎样更好的发展和提升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件事情,那么,要想有效的去适应社会中的一切,就需要先适应自己周边的小群体,通过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这种模式,就有效的满足了学生们的这种需要,使他们在团队中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1.3、有利于将学生们的身体机能提升上来
5-7人为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构成,对动态因素的交流进行应用来完成学习,并且将学生个人的成绩通过团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使每个学生们尤其是那些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都能够加入到其中。所以,这必将是对学生们心理和身体上的一种极大锻炼,利用学生们彼此间学习对技能进行掌握的结果,进而就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协作与自主,群体学习的效果就会被个体的学习所展现出来,个体的自我学习也能够被群体的学习有效的带动起来。将个体的努力有效的融入到小组学习的成果中,将学生们彼此间的协作效果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
2、具体的应用分析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们的身体机能进行培养和锻炼,使学生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提升和发展。但是,单纯的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此教学目标的,因此,必须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制定出来,合作互动学习模式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对合作活动教学模式这样进行应用:
2.1、在分析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将小组科学的组建起来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展开合作学习,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用有机结合的合作状态取代学习者个人的状态。异质调控和自愿为主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原则,将兴趣爱好一样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自愿为主,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某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们进行了调查问卷,让学生们将自身喜欢的运动项目写出来,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将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小组,例如篮球组、足球组、排球组等,这样学生们在属于自己的团队中能够尽情的发挥自我,努力完成老师教给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还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学生们的小组学习中,对学生出现的疑惑之处进行详细指导,为学生们锻炼自我提供巨大的帮助。
2.2、将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气氛构建起来
将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在师生之间营造起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扮演任务下达者和指导员的角色,而不能过于严厉的去掌控课堂,在更多自由的空间中,令学生们能够尽量的学习到更多的体育技能及有效的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教师在合作活动学习中,还需对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要根据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不但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去保留,同时,对合作教学的效果也能够很好的给予保证,防止学生们感觉任务太简单或者太难不屑于合作或者不愿意去合作,防止将一种涣散的状态呈现于课堂中,避免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2.3、在实处展开合作学习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发现,尽管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将合作活动学习开展了起来,但是,并没有过于深刻的研究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只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因此,我们需要解决出现的这种情况。首先,根据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将适合学生发展的小组组建起来,然后,对学生们在思想上进行有效的引导,集中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将合作确保能够真正的开展起来,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某教师在对篮球三步篮进行教学时,教师对三步上篮的各个动作和姿势进行示范,并且要分层次的完成每个动作,然后将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对这一连贯的动作进行练习,之后对练习的具体结果在应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检测。这样不但对学生们合作互助的精神进行了有效的培养,同时,又能够将小组竞争的意识有效的调动起来。
2.4、确保学生能够均衡的加入学习
在这种学习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同学生们的参与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对投篮技术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对学生们均衡的进行分组,使每个团队中都具备一些技术扎实和技术欠缺的学生,这样技术优异的学生们就能够有效的带动和感染那些技术欠缺的学生,继而促使他们不断的去改正,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以检验学生们的练习成果,然后进行一次投篮比赛,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此一来,就能够使学生们在自己的团队中都能够努力的去学习和练习,对于提升学生们的技巧和他们的竞争意识无疑都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帮助。
3、结语
体育活动论文篇6
首先,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产生厌倦情绪,关键在体育教师。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进行调查研究,抓不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照本宣科,这是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
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进入中学后,身心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活泼、好动的特点没有变,而且视野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烈。相应的,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多联系实际讲解。
其次,针对不同特点的班级,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角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高中生为例,升入高二就开始有文、理之分,有的学校干脆分文、理两班教学。给文科班上体育理论课,要抓住文科学生思想活跃、多数人性格外向、女生多等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合这些特点的内容与方式来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在强调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时,可引用一些谚语、歌谣和术语来诱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早晨起来活动活动腰,一天精神好”。引用“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来烘托课堂气氛。在讲解球类活动时,可用明代李渔(高中生学过他的文章)的诗:“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来说明我国古代己有女子球类活动。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若讲解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时,可用林黛玉做比较。“行动似弱柳扶风,娇袭一身之箔……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因为林黛玉寄人篱下,心情常受压抑,事事都是谨小慎微;再加上她从小失亲,生活得不到好的调养,更缺乏体育锻炼,造成心血管系统机能不强,于是导致她身体病弱。
而给理科班学生讲授时,则应结合运动技术,多应用一些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讲述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并携带氧和氧化碳时,宜写出明确的反应式,并说明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大脑工作效率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在讲解支撑跳跃动作时,可根据动量定理(即冲量等于动量的增量)正确地分析助跑速度、踏跳和推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动作质量的影响;在讲解掷铁饼动作时,应该用动量矩守恒定理,说明转动惯量与角速度和旋转半径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浮力定律阐明为什么掷铁饼在逆风时比顺风时还要远些;在讲解跑弯道时,可以结合离心力、向心力等知识。这样,不仅使他们感到新鲜(文化课学的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而且认识到体育运动也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从而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改变观念。在不少体育教师(也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头脑里,似乎语文、数学等学科是文化课,必须讲究教学艺术;而体育理论课则无须讲究教学艺术,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体育理论课也有它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作为体育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体育理论课,那就不单要精通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且具备教学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才有可能将体育理论上得满堂生辉出彩。
体育活动论文篇7
尤海军 大安市乐胜乡古城学校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语文实践性学习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实践性凸显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在课堂
教学还是在课程评价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多样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被开发开始设计并呈现在各版本的教材中。但
却没有明确提出构建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体系。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直接为语文实践性学习服务的课程内
容,那么其体系设计建设也必须遵循其内涵与必要性出发。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实践;设计;构建
一、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内涵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特定对象,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
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
系设计的重要元素,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
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
体联系,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它能够具
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
用,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
度正在日益加深,同时,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也带
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
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
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语文学科
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
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
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
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
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
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比如一提作文就
头疼,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
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
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切实促进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
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
说,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教育
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的,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
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
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变成了死记硬背
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
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
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思想固化,没有摆正自身的
位置,教师,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而不
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小学学
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
视不够,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
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
位,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知道,任何涉及活动
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
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
活动安排的考虑,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他
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
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特点,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
其理论基础,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
要前提。
(二)学科性原则: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
实践性,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
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对语
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是
创新教育的时代,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
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
教学原则,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现
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形式有别,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
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
语文实践属性,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
计的构建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
们的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总之,在
素质教育体系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
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
协调发展,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
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
体育活动论文篇8
关键词:社会体育;体育人类学;体育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与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日益出现精细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而体育小群体竞技项目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和喜爱。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求、任务、政策措施、组织与实施。广大人民群众以多种方式方法参与锻炼,充分发挥利用体育场馆、健身中心以及公共场所,大力推进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建筑业,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两者相互融合,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体育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对抗性小竞技项群是指目前流行在社会上的小组对抗体育活动。比较流行的是三人篮球、趣味运动会、拔河、民族传统体育等,在分类上体现了项群理论,也注重竞技性。因此,基于小项群的民间形态的丰富性,讨论社会项群体育机制是体育理论的一个新的趋势。小竞技项目的深入,目前以年轻人时尚化为特征,表现了体育的健身休闲、娱乐性、趣味化、表演化。理论界困惑体育社会化转换与体育竞技形态交互影响呈现了越来越复杂的面貌。近年来,随着体育社会学发展,体育运动学具有社会学要求,竞技的体育运动学已经被体育社会论域取代,一个多元的群众体育概念甚至渐渐成为中国大众生活方式,深入到民间的基本社会论域,成为社会体育运动形态与民间运动文化对接、全民运动社会化普及等等普遍的研究领域。但是,体育论域的扩大化需求,随着带来的问题就是体育运动的本土普及,其大众形态下如何构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民间是否可以建构体育生活的自然形态(运动)以及经济形态(组织),而依据这个本土形态的体育是否具有现代社会论域的支撑,为现代国民大众的精神提供身体文化的演绎形态。社会体育学与体育人类学的结合区域化体育,随着全球化体育的进程推进,就是说,“一方水土一方人”,要求形成“中国体育”核心文化的基础,这个基础上的“运动体制”的人类学依据是什么,社会化研究的基础是什么,这两个体系建构起来,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具有的“大众体育”是具有体育核心能力的体育,体育核心能力才会建立在现代大众社会的体系中。因此,基于小群体的体育形态研究就具有了体育所有的内涵以及竞技基础。
二、项群内涵以及小竞技竞赛开战
我们研究对抗性小竞技项群的社会体育产业机制就有了全新的理论视阈。首先,理论上要有自己的文化阐释,体育活动是一种交流,体育交流却是一种竞技。其次,作为体育活动开展必须具备项群模式的条件和机制,不是简单地项目组织以及爱好者的演示,而是具备厚实的制度保障和机制支撑。
(一)以人群为依据———社会体育能力与社会体育基础
从孔子儒家六艺的传统开始,体育在中国文化就是一种社会情志培养的基础语境。中国体育为什么一直停留在情志模式下,这与中国农业文化的养育文化有关。社会蓄养模式决定了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发达的体育竞技,而是在游戏形态发展了体育。早在周代,五禽戏、八段锦、形意拳以及周易形态下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体育养生的社会基础形态。即使保留在氏族体系中的自然体育形态,包括后来游侠精神,也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群体组织的竞技形态。中国历史上武学基本上没有自己系统的理论以及实践体系,也没有传承的体育历史论域,只有氏族部落战争,是中国体育精神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的一点依据,这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上,还留下一些武学高手,被中华民族奉为英雄。但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在中国还是一种群体文化,畜牧民族的武力掠夺与战争扩张形态在中国演化为一种运动模式、游戏模式,农业文化的民间社会以及农耕劳动形态缺乏竞技形态的社会基础。因此,进入当代大众文化回归身体的蓄养,我们又一次面临生活现状下,体育如何成为人的核心素质,在教育上形成一个核心能力的教育体系,体育研究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确定了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真正财富。体育社会能力研究认为,人的社会心理态度、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状况才是衡量“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1]因此,体育应该是贴近情志体验、运动体验、健康体验,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教育。体育应该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培育人性的情志认知;在体育的同时,揭示人类发展在身体文明上的客观规律;在体育训练的同时,养成科学锻炼的方法,培养体育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让人的生命之花得以绽放,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人诗意、美感般地徜徉在大地上,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自觉活动的人”。[1]目前,随着全球化体育的交融,各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交互进入各个国家的体育事业以及民间组织,现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全球化”、“地球村”交互影响,体育的形态以及传统都在不断磨合。如何建立互相接纳的体育生活,在体育生活内涵中提炼新的体育精神以及文化形态,因此,新的体育组织以及民间形态超出了原来体育教育、体育方式的约束,一种互相认同的体育情志需求成为体育发展的基本形态,因此,研究体育产品、体育符号、体育虚拟等等情志形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也为进一步深化为体育主流研究确立了方向。根据核心能力的理论,我们建立体育运动的能力模式,需要完善体育实验以及运动教学体系。现代的自然回归逐步朝着体育技术以及产品开发方向的路径发展,使民间体育赛事常常能在运动整合、设备整合等方面令专业体育瞠目结舌。依靠运动革新,运动学的竞技标杆不断演化为体育仪式的情志化,竞争规则频频改写。因此,体育中的运动核心技术是在体育社会学基础上逐步确立起来,并且受传统运动形态的束缚,这要求新崛起的体育技术不再墨守成规,深刻地改变整个社会体育形态与运动组织。
(二)以竞技为导向———现代运动能力的人类学机制
现代社会能力是文武之道的自觉,也是人类情志机制水平的体现。体育发乎“情”———运动能力,止于“礼仪”———竞技形态,这个体育概念是出乎一般体育竞技形态的范畴的。体育属于“性质—体质”论还是“范畴—体制”论?比如,杭州的自行车游西湖,属于体育还是旅游,还是产业?现代自行车与古代划船有什么联系?体育从竞技与战争脱离出来,变化为一种体育情志,一种作为情志酵母,仅仅是一种自我的身体激励机制,这恰恰是中国体育一直的传统。中国民间就有虎虎生威、龙马精神的身体象征,也有“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的身体形态比喻,甚至更有竞争于商场的操守精神,早已在中国体育道德精神中占据一席之地。古人在做事之前都会考虑斋戒、净身,考虑生活方式与事业的关系,依靠这种身体方式树立体育精神,因此,成功是体育、道德、生活语境下改变自己,升华自我。其实,西方也发现了这个根本的变化,体育人类学从体育的运动情志角度去研究“人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2]。自行车与划船,载杭州西湖文化中,作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点,它揭示和分析人类与体育相关的因素,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其他项目也一样,研究任何一个竞技项目,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体育原理,以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民族体育,以深挖和弘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竞技,以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定位和标示,以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一般而言,体育人类学着眼于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但就其新分支和属于应用人类学范畴的体育人类学来说,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未来。文明的进步带来生存环境的异化,也导致体质的弱化。生产方式的突变,导致人类的体力不再是生产力的衍生因素,这必将引发体育方式的彻底变革。体育人类学正是要结合体质和文化人类学,探讨社会的异化导致的体育需求,揭示体育与人类其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确立体育在未来社会的行进方向。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追寻健康的积极方式,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体育人类学,为实施基本关怀提供理论依据。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期间,体育人类学者将在相关专题会议上共同探讨如何将体育和人的健康幸福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
(三)以族群为社会体系,完善社会团体以及机构的俱乐部运动机制
在人类体力劳动缺失的情况下,体育转化机制成为了人类自身完善和改造的手段:
1.体育回归社会族群而为社会体育
现在,只有体育和一般日常生活中,才会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而当人的智力和情感作用于身外的自然界并改变自然时,体育情志就成为了人类劳动以及文化的核心。[3]202正是由于体育脱离了劳动,身体才成为文化,脱离动物形态,而修炼的身体文化才会成为情志的载体。追求身体自身受到自然和社会诸方面因素制约或影响才进入西方文化的论域。其实,人类文明在每一个文明的突破阶段,都会关注身体的文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如此,十世纪阿拉伯价本•希纳等人的论述也如此。体育的研究逐渐让位于教育学和医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不能认识自己的体育只是一个身体机器的体育。
2.体育回归产业族群而发展为一种交流文化的媒介
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并不是体育精神内涵的基本认识,而是一种竞技传统的理性扩张,它存在时代的局限和发展历史的蜕变。随着现代人精神压力的加剧,职业人的问题成为社会焦虑的根源,情志说,是一种生态体系的体育的回归,也是希腊对体质文明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体育被赋予和平、交流、交往的族群属性而回归族群仪式,所以他是一个交流平台,更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个体育产业链条。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文化交流。
3.体育社会化与运动竞技化机制转化重建
运动学关注普通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竞技精英的超常技艺。各种体育研究都要基于运动原理,合理的生活与人类积累下来的运动科学,都强调身体合理的力学机理。全球化以来,中国传统身体力量的理论,也会被进一步科学所认同。东方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有助于从运动这个角度具体说明人类身体文明进步的原因,选材学与育才学及遗传学、优生学都会全面融合。笔者在浙江高校的人体测量调研,说明了体育情志与身体形态的关系,不断进行不同的身体训练,就会带来不同的身体体型以及情志特征。灵活转换能力,一直是中国体型所追求的体育形态。中国体育的情志要求,表现为出类拔萃的速度,短快灵如此,以柔克刚如此,形意训练如此,太极训练也如此。情志学在不同身体体质特征有不同的要求,不但可直接用于为运动竞技训练,而且对于体育社会学更具有重要意义。在笔者的大学生身体与情志调研中,学生对身体的情志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确立高尚的情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有利于身体发育的全面充分具有情志价值。尤其在体育专业上,情志训练使得运动员注重精神贯注,遵守体育道德,获得精神超越的体育体验。
三、项群回归与重建———两个结论
基于体育社会学回归与运动竞技形态重建,我的研究结论是:结论之一:体育可欣赏性更加突出,运动竞技评判越来越具有情感色彩。情志有利于确立适合个体体质的运动核心目标。目前体育测量的体质数据是静态的,因此,根据对不同体育生活的具体要求进行具体行为的教学,我们就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体育要求。那么,我们就需要学生自己确定体育核心能力以及组织通用能力、可转移的能力、独特的能力。提出核心目标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新课题,要求学生在社会组织、社会调查过程中,积极联系校友、家族、企业等等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运动交流、运动教育、运动社交活动,把学校的俱乐部和社交活动结合起来。结论之二:体育族群竞技成为新的竞技形态,运动会代表队的名额分配与参赛项目都趋向传统与基础以及学科的整体考量。体育属于族群竞技,因此体育教育对健全体育项目化目标体系细化为训练过程具有指导意义。核心能力体系包括体育任务的接受,交流,技术改进,操作解决等等。这个模式突破了专业体系的束缚,也突破了训练模式的局限,把体育教学变成了联系互动的体育全科教学。体育设计全面的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因此,要通过体育运动进行高雅的竞技仪式,提高交往的质量,使得教育全面对接社会,这就是所谓的“转化”的专业内涵。总之,体育社会化与运动竞技化机制转化全新诠释了当前运动体系。体育具有跨文化、跨理论、跨种群的机制,同时要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不断改革与创新。因此,选材、训练、竞技的传统将会演化为竞技、交流、认同的新格局。训练回归族群,竞技回归交流,竞技训练的学科核心也会朝着竞技族群学的文化体系回归体育文化的认同而形成产业项目,并通过教育文化实现运动科学的重建。
参考文献:
[1]谢桂新.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教育前沿理论版)[j].2010,(8).
[2]饶远,陈斌.21世纪人类学文库:体育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体育活动论文篇9
如果从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狭义讲,艺术则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部门,文学与艺术并称为文艺。如果追溯到原始艺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已有数十万年的历史。可以说,艺术史与文化史一样的古老。然而美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出现,仅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随着艺术的产生,历史上的思想家就有了一系列关于艺术教育思考的论述,就有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需要对艺术教育问题的研究。艺术教育学的建立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需。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对艺术教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当从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来论述艺术教育时,就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理论的一部分。
艺术教育可以为文化教育服务,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学科的构建中,非常注重艺术教育理论的建设,注重艺术教育中对智力的开发和陶冶情操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艺术意向非形式的统一。将艺术教育与知识学习互为统一。将艺术教育与知识学习互为统一、互为渗透。蔡元培将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展示了它们的区别,其中艺术教育包括建筑、雕刻、图画、音乐。而审美教育的范围要宽泛一些,它除了艺术教育外,还包括文学及文化范畴,如园林点缀、言谈举止、装簧布置、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凡是含有美的因素的事物均包括在内。蔡元培不仅注重艺术教育,而且其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主要从两方面来认识,首先可以开启智慧促进知识的学习。如几何学习中的点线虽严谨、枯燥和乏味,但在图案画及建筑、器具的形式上不能没有其配置。如数学比较枯燥,但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对象在视觉上更具有美感,这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内在统一性。还有,在声音成为音乐、色彩的情感因素、天文对象的魅力等等,都能成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沟通点,使艺术教育与科学知识具有更直观、明确、具体的意义。近代中国的美学家望国维更是积极倡导完善教育体系,他将艺术教育(含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他把艺术教育归入到教育体系,将它达到教育目的、实现教育宗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地位。
现代的各种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种教育的片面发展所能代替的,素质教育是需要事实艺术教育的。如此,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意志、审美、体能体魄、动手技能的全面培养和提高。欲达此目标,不能没有兼有感性和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和超越的艺术教育。因此,历史上的思想家对艺术教育的思考、论述;当代学者对艺术教育意义的充分肯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艺术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教育实践提出的课程,必然导致艺术教育学的建立。由此,以马克斯主义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进行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探讨并尝试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二、艺术教育的的对象和范畴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艺术教育学的对象和范畴将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就现阶段的状况而言,艺术教育活动应该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艺术教育活动通常具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它指不同门类艺术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结构、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它又包括各种艺术活动中的教育结构、功能和规律。如唤醒某种情绪,并使之跃动,使人发觉出心灵中美好的思想和观念。使邪恶、不幸与灾难不在恐吓人的心灵,并转化为可以认知的因素等。从艺术教育的操作来看,执教者多以艺术品为媒介,教化和感染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又不断与之沟通,不断调整着艺术教育的运做过程。而艺术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还要受艺术教育环境的推动和制约。
如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方针、政策、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社会经济状在内的艺术教育环境的推动和控制。艺术教育学科的范围,通常应该包括艺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艺术教育学说、制度,遗迹艺术教育学的基本操作方法。艺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应该包括艺术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艺术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艺术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素质、能力要求;艺术教育本身的操作方法;作为教育媒介的艺术品的特性、要求;艺术教育活动的功能、方法、过程、效应,他的最终目的以及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还要探讨不同门类艺术教育的方法等。艺术教育学的理论涵盖面较广,涉及到许多学科。他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要依靠教育学,离不开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他又离不开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研究以艺术为媒介的教育。他作为一种社会性教育,也是社会现象和行为,将受社会制度、科学技风俗伦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因此,艺术教育学应该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运行协调一致,它应该以个体和群体、情感和理智的统一为最终目标。
在具体的体系构架方面,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学应该包括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部分,而狭义上的艺术教育学是指他的基本理论。艺术教育学的任务主要是指描述艺术教育现象,这种现象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物象形式进行,把教育的功利目的渗透融合在艺术意象中,并以感性的形式传达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它要揭示艺术教育规律,提供有关艺术教育现象的知识,并善于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透过种种纷繁的现象,阐明艺术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环节、层次的关系,揭示其本质和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要致力于建立艺术教育理论体系,要用合乎逻辑的形式构成一个符合艺术教育实际,还具有前瞻性指导作用的,显示艺术教育本质规律的理论体系。除此,他还要指导规范的艺术教育活动,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认为,美学理论的宗旨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领域,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成为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可靠的理论。基础美学尚且如此,而艺术教育学的理论应当是能指导艺术时间的普遍性原则和方法。而最终走实践和应用的是艺术教育学理论的趋向,艺术教育学的理论应该具有双重性,既指导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对教育实践具有规范、调控、指导的作用。艺术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为指导,将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把这些方法运用于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是艺术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
体育活动论文篇1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历史课等现象并不少见。因此,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活动课程。笔者认为在现有的语文课程体系中开展语文活动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弥补了学生语文素养缺憾。下面就从“活动课程”的理论背景、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开展语文活动课程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程;内涵;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探索的必要。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背景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来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活动课程”理论,有的来源于“自然教育”和“实用主义”思想,有的则来源于“活动主义”思潮。而无论哪种“活动课程”都体现出同一种教学思想,即“活动教学”的思想,活动教学的思想最早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他们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反对纯书本学习,提出应尊重儿童的个性,主张让儿童通过观察、考察、游戏和劳动等活动来理解事物,获取经验。
到了近代,活动教学的思想在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得到迅速发展。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他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他不仅要求从现实中去找真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中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
学。”\ ①他的后继者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倍尔则主张“自我活动”。这些思想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欧美各国新教育运动的开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种哲学认识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和不断改组”、“从做中学”、“儿童中心”等观点,杜威认为教育“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 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课程理论即后人通常所说的“活动课程”理论,且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关于活动教学所具有的人文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活动的本质所做的明确规定也可以作为佐证,他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本质活动,他既不同意费尔巴哈的纯客体理解,也不同意黑格尔的纯主体的认识,而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活动课程”来源于什么,其要义都只有一个,即教育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儿童的活动来设计课程,重视儿童的本性与自由,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随着1896年~1903年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这种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活动课程,在美国历时五十多年,影响深远。我国于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中就有关于活动课程的规定,日本1947年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日本初中开展“特别活动”,这些举措显然都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理论的影响。
(二)新型活动课程界定
我国新型活动课程是对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杜威主张为了学习,必须动手做些事。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 ④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⑤新型活动课程吸收借鉴前人的理论精华,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的课程形态。
我们把“活动”定义为一切内隐和外显的精神和肌体动作,是“外在的物质活动与内在的观念活动”的统一。\ ⑥新型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从师生关系来看,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教师则起辅导作用;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活动课程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活动课程表现为学生的亲自实,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从活动组织形式来看,活动课程可以开展群众性活动、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尽管在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直接经验为辅,学科课程可以满足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学生掌握直接经验的需要,而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必须通过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相互联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最新信息,同时使学科课程知识融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构成;育人功能上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特色发展。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
要充分说明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应当从什么是“课程”和“活动课程”开始。课程论专家钟启泉老先生在《课程设计原则》一书中论述了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科、学生和社会为理论基础,由此就构成现代课程的三个板块,即:理科课程、实用性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而语文活动课程便是以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设计为主的,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常被人们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目前学术界对于活课程的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对活动课程内涵的论述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
(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⑦而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
(二)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要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上升到理性活动,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
(三)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的朗诵比赛。
(四)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学生可能在 “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五)语文活动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了解民风习俗等等。而活动课程的这种与生活贴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语文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长期以来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在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就非常强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中不但要求学生在协作和会话中完成任务,而且特别强调满足学生个性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培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通过语文活动课这座桥梁,将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使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注释]
①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选集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卷第18页.第2卷第118一119页
④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⑥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5页
⑦陈钟墚・中学语文教育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4年第8-9期16页8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体育活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2:17:26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文明进程中体育化浪潮现代性 2023-03-30 11:00:25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2023-01-28 09:05:3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思考 2023-01-18 09:17:30
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探讨 2023-01-17 09:02:27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媒体双创研究 2023-01-06 08:56:58
体育产业发展困囿及纾解 2023-01-03 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