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理论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1 04:21:34

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篇1

价值链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迈克尔•波特,1985)”的内部过程和作业。他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作业看成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约翰•妙恩克(johnshank)和菲•哥芬达拉加(v.govindarajan)描述的价值链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的范围更广一些:任何公司的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作业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的全过程。公司的内部价值链通过采购作业与供应商价值链发生联系;同时又通过销售及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作业与客户价值链发生联系,直到最终用户,由此形成了价值链整体。

价值链管理站在战略高度,从价值链角度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的优势。具体而言,价值链管理是通过对价值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以满足顾客需求,并提高价值链中成员效率和效益。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价值链重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构建支持价值链管理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价值链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对价值链进行日常营运和绩效评价。

价值链既然成为管理新视角,也就必然导致其在会计领域的渗透。我国著名会计前辈阎达五先生2003年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从理论探讨到实务探索,许多会计学人加入了价值链会计的讨论。本文也是在这一背景下,除了探讨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前提,还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并综合地提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

2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2.1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1)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2)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其需求由各有特点:价值链核心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已有的实践表明,价值链倡导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价值链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旺盛的需求:第一,在价值链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份量。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入前的评估、加入过程的整合和加入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他们既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数据源,又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3)价值链联盟企业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分复杂,关心并需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主要是价值链各实体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他们的决策行为或行政行为,也将由原来基于单个企业分析,而转向基于其直接关联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分析。

2.2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诟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阎达五,2004)”

2.3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条件发生变化

(1)关于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所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价值链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的部分或整体,变成了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价值链虚拟企业。这种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价值链虚拟企业”使会计主体的范围具有“可变性”,把握会计主体变得十分困难。

(2)关于持续经营假定。在价值链中,会计主体存在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以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定将不再适用。在传统财务会计中,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应适用清算会计;在价值链虚拟企业会计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造新的财务会计方法值得研究。

(3)关于会计期间假设。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经营成果,人为地将企业经营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价值链会计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会计模式,实时报告成为现实,信息使用者则可从网络上随时获得最新的会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再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3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3.1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商务和会计协同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价值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首先应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向其所服务的对象提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价值增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这些价值信息是基于价值链收集、加工和报告的。与财务会计信息不同的是,这种价值信息从服务对象看,主要服务于管理当局,一般不对外提供;从信息的内容看,主要是反映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信息;从信息范围来看,超过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价值信息。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价值链会计通过对价值链绩效管理、作业成本控制、资本预算等实现对企业价值活动的控制。显然这些控制活动就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又是一种管理活动。

3.2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3.3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价值链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价值链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既相联系又有突破。其内容分别是: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假设、与清算假设并存的继续经营假设、实时处理与会计分期相结合,以及价值计量假设。

(1)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问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2)持续经营假设和清算假设并存。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前提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价值链管理中,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大了经营风险,网络的扩张使企业虚拟性加强,这些都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随时终止。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分析评价价值链会计信息时,可能更多地需取得特定期间假设下的财务报告。因此,价值链会计既要提供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信息,又要提供清算假设甚至其他特定期间假设下的会计信息。

(3)会计分期和实时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是在会计主体终止前,应定期向会计信息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但在价值链管理下,会计分期实际意义受到挑战。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使每笔交易在瞬间完成,虚拟企业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受到质疑。因此,价值链会计在满足传统会计分期反映基础上,还应该更灵活处理分期会计处理事项,诸如重视项目有效经营周期报告、重视实时报告,以弥补传统会计分期核算的弊端。

(4)价值计量。在价值链管理中,给货币计量提出了强化与充实的要求。一方面价值链联盟体的货币环境复杂化,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另一方面,在价值链中,知识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资源。企业有必要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进行确认和计量。而这些非传统资本都难以用现有的货币计量模式进行衡量。在价值链会计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将被大量应用。在基本财务信息之外,以非货币形式计量的非财务信息也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现代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下,多种计量形式同时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3.4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1)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①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②实时动态:虽然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是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2)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strategiccollaboration):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collaborativeplanning):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因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价值链理论篇2

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这些活动可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michael e.porter),企业只有充分运营各种活动的组合力量,适应市场需求,才能赢得竞争优势。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引导市场供求主体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所面临的同业竞争激烈程度和客户需求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方法必须从简单的强调生产各环节协调,向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业务流程协调,最后向企业内外部协调转变,这正是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银行不是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其生产活动是一系列无形的创新服务的组合,面对业内产品、服务、渠道、系统等方面日新月异,如何有效实现运营活动效率和效益的统一?同所有的运营活动一样,银行运营活动也都需要经历一个形式为“输入—转化—输出”的变换过程,这与工业企业活动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已有不少工业企业运营理念被运用到银行管理方面,如“流程银行”、“运营工业化”等,价值链管理论是否也对银行运营有启发性作用呢?银行运营在狭义上仅指后台部门的运营活动;而在广义上,银行前、中、后台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运营流程及其管理。本文所探讨的银行运营为狭义的银行运营——银行后台部门对自己的运营流程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指挥和控制,将输入资源有效转化为提供给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产品或服务。

二、银行运营部门价值链特征分析

价值链管理理论源自系统论、信息论、权变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在判断银行运营管理是否可使用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在银行运营部门里采取价值链管理方式,并为下文我们构建属于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优化模型提供思路。

(一)系统论:银行运营系统的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系统论的论点是世界复杂性,其中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对本文的指导意义最大——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即任何一个组织主体本身,及其组织内部的分支体都具有主动适应性。

银行同其他企业一样,也是一个不断适应性发展的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主体之间差别会发展和扩大,因此现在我们不难发现银行系统内前、中、后台各部门之间分工明显,甚至后台运营部门内部各子部门职责划分也逐渐鲜明。从价值链角度分析,运营部门主体与其他部门主体、运营主体内部各子部门个体作为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又必须以聚集的方式进行联系和协调以保证整体功能的扩充和发挥,实现方法便是主体之间、主个体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联系和交换以信息流的交换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引入信息论方法来辅助构造价值链。

(二)信息论:银行运营部门信息传递模式的非线性

信息是价值链维持内部有序、适应外部环境的指示信号,信息传递的关键词是效率。当前大部分银行都为总分行制,系统内部运营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运营部门内部各子体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信息传递从基层到最高管理层要经过多个管理层次,且不同信息流的作用不同。

在同层次的主体之间(总行各部门间、分行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共享机制,前台部门必须告知后台部门其业务支撑需求,后台部门也需要让前台部门了解对其业务需求的后台运营情况,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个体之间(总行部门与分行部门间)存在信息反馈机制,个体是接触外部客户的最直接信源,它负责将得到的客户或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统筹分析(编码)后按照业务条线化管理模式(信道)反馈至总行管理端,总行管理端通过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再向个体下达下一阶段业务的新增或优化方案(业务流程调整)。

这种复杂的系统结构和信息交流方式启示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管理必须采取非线性方式,相对于主体对子体下之指示而言,更恰当的方式应该是创造高效有序的流程传导机制,从而保证系统内个体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三)权变理论: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优化思路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认为环境因素、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因素之间存在变数关系,组织因据此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根据fred luthans的观点,在权变关系中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在银行运营领域中找到映射。fred luthans用二维坐标系来表现这种观念性结构,根据银行组织体系中银行运营部门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为三维观念性结构。

环境因素包括一般环境(社会、政治、法律等)和特有环境(客户、对手等),银行运营部门作为后台业务支撑部门,所服务的对象呈现二维特征——不仅包括一线柜面各类个人和公司客户,还包括银行内部各前台、业务部门。银行运营部门的活动特征决定了其管理方法论应同时考虑到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其中的特有环境变化,分析所从属管理观念和方法的合理性。因此与luthans提出的企业二维权变关系结构图不同,银行运营部门所面临的权变结构呈现三维特征,要寻找的最佳权变位置在柱形体e点。

阴影部门很直观的体现了由内部客户(前台部门)和外部客户(通过柜面端服务)构成的扇形环境变数区域,假设某一时点面对的具体变数值为x1和z1,那么运营部门需要应对的管理变数值为基于扇形区域变数值的弧线与顶部圆弧面的切点e点处值。这一分析告诉我们要实现价值链优化,信息获取和活动安排是最重要的两个条件。银行运营部门实现价值增值方式必然是通过改善价值链各环节活动的安排,使得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接近价值链信息联系的要求,从而在价值链各环节联系逐渐接近理想状态的过程中,价值增值逐渐增大。

三、银行运营部门价值链结构及其优化

(一)银行运营部门的“坐标式”价值链结构

价值链结构是价值链优化的基础,在本文对银行运营部门价值链的分析中,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结构图直观地为我们需要相应采取的运营改进方式提供了指导思想和逻辑起点。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银行运营部门进行价值链管理的重要论点——属于银行运营部门的权变结构十分独特,视图上呈现三维特征,将其中运营部门的面分析调整为点分析,并引入外部价值链环节后,可以得到属于银行运营部门的“坐标式”价值链结构。在水平面方向上,总行端运营部门需要满足总行端其他部门提出的业务需求,为各类银行业务运维实现后台支撑,而在垂直方向上,通过分行运营部门满足外部客户的业务需求,同时也承担对后者的管理职能。

在前面的系统论和信息论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银行内部的信息传递模式中,所有的新业务需求的提出来自前台部门,而运营部门很大程度上是收信方,其战略角度是从不同业务的运营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出发,以流程为核心进行运营改进。因此我们从此处开始引入流程的概念,这是运营改进活动得以完成的唯一载体,银行运营条线的业务对象包括内部客户(下文的x客户)和外部客户(下文的y客户),因此运营改进的导向必须是“以客户为中心”。为了更好地分析基于价值链结构的运营改进,下面我们以总行运营部门为基点展开分析。

在水平方向上,银行内部在总行端、分行端均存在后台运营部门与前台业务部门的端对端流程,在总行端表现为新业务需求的提出和实现,分行端则表现为业务开展过程中 的配合,后者的实现来自于总行运营部门的管理指导,这一运营活动特征体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过程。在垂直方向上,面对的是来自外部的各类客户,这是银行系统真正的服务对象,他们通过银行实现个人需求的媒介是银行柜面(分行运营部门),这一运营活动特征浓缩于“精度”,对银行而言,是一项持续性的运营活动。明确了运营活动类型和特征后,相应的运营改进方法便可对症下药。

(二)基于“坐标式”价值链结构的银行运营改进方法

1、对突破性运营活动的改进——流程再造

x客户是一个集体的概念,这一集体由各分行相应事业部门组成,其特点是有诸多新的业务需求蓄势待发,要求后台部门具备全面的支撑能力。当客户需求是以创新为导向,实现运营改进的方式是对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这种改进活动必须站在完整的业务流程角度进行安排,而不是对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能进行分别改进。面对银行业产品创新能力和业务盈利模式的提升,流程再造便是适应规模扩张而采取的方案。

x客户的需求可能来自其“第一手”创新理念,也有可能来自于其集体中x客户的“二手需求”,以最效率的方式实现需求满足,可以用一“收”一“放”两个动作来体现。所谓“收”,意即将业务流程分拆成前、后台模块,后台分行端收集“信息”后通过“信道”传递至总行端,后者采取合并集中、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而“放”的概念,代表现在还是总行集中化管理的业务,随着规模扩张,在确保安全运营的前提下,有可能将对部分重点客户实施差异化服务模式的权限下放至分行,后台运营部门将在一个业务项下对总行前台部门和对应分行部门实现双重支撑。那么,业务集中程度应该如何安排?

首先,在不彻底更改现有流程且系统成熟性可保证的前提下,已经标准化以及经前台部门确认的可以统一化的流程点和业务内容借鉴工业化大生产模式,网点运营前台负责客户服务和产品介绍,业务处理由集中统一的金融工厂完成。其次,对于特殊情形(例如系统故障等突发事项),仍需“收”至总行管理部门。最重要的一点,由原来的总行端一对一模式变为行内总分间一对多模式,事件响应通道和业务处理效率必须对应起来,个别x客户的特殊情况不能影响到x客户集体,更不能影响到y客户,这就要求总行运营部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保证业务的时效性。

2、对持续性运营活动的改进——流程优化

y客户在“坐标式”价值链结构中,是以运营条线为媒介实现业务需求的,且所享受到的服务均已具备一套可行的业务流程。当客户需求是以绩效为导向,实现运营改进的方式是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小步快跑”式的渐进性改进方法——流程优化。对这一改进方法而言,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改进速度有多快,而是改进动力有多大。y需要的支撑模式与x客户在服务流向上相反。支撑x客户时,是由客户提出需求,运营部门进行流程调整;而对于y客户,更多是进行运营发起的主动式流程调整,使得y客户对于自己获得的业务结果满意。

y客户是存在与银行体系外的个体概念(单个个人或单个机构),其需求特征是准确、高效、简明,更简单的说就是高精度的业务结果。这一流程优化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案是“外包”与“内包”相结合。

外包主体主要是指行外第三方,有条件地将专业研究工作或系统建设工作外包,以博采众长的方式使得内外部资源有效结合起来,这也将对我们后续的“内包”工作提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内包主体不仅指行内集中作业中心,也包括集中处理系统。通过集中作业方式将总行业务人力释放出来,提高业务管理和流程管理水平;通过系统集中处理程度的提高来缓解集中作业中心的操作压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四、结语

价值链理论篇3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会计;基本结构

1.价值链管理会计发展过程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价值链分析在管理会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首先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他认为:“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亦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随着价值链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实践会要求有一种新的与价值链管理理论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的出现,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即价值链管理会计。本文认为,价值链管理会计与价值链会计二者相比而言,前者表达的内涵更为贴切,因为价值链会计的提法容易让人联想到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而“价值链管理会计”所传达的信息更为清晰到位,主要是协调企业上下游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包括产品的品种、产量、质量、信用情况,提供准确、新颖的与价值链相关的信息,以求得价值链联盟的增值与共赢。因此,本文称之为价值链管理会计。

2.价值链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我们可以将价值链划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这三类来进行探讨。纵向价值链将企业、供应商和顾客看成一条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链条,向上延伸至供应商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向下延伸至顾客甚至顾客的顾客,企业通过这种价值转移和增值的过程获得竞争优势;横向价值链是指所有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某种潜在联系,通过横向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促使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内部价值链就是对企业内部的基本职能活动及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活动管理等价值活动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这三类价值链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紧密的联系和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和正确科学的作出战略决策。本文也将以此为基础对价值链会计的基本架构进行分析。

3.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3.1价值链规划与决策会计

通过价值链分析描述企业价值链所包含的作业、作业之间的关系、作业的执行情况(成本、时间、质量),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与低效作业;通过各种方法进行预测分析,帮助企业确定价值链管理的各项长期、短期目标(包括财务方面、顾客方面、内部经营方面、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参与拟订价值链(包括作业、流程)的改善、创新方案,并对设计方案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进行经济、财务方面的可行性评价;在价值链最佳方案确定后编制作业基础成本、费用预算以及其他作业方面的计划、标准,用以控制、评价作业流程以至整个价值链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3.2价值链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责任会计制度和考评制度,包括按照价值链管理的要求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成立面向流程的工作小组并将其确认为责任单位,改革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在业绩报告中揭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引进平衡记分卡评价方法等;通过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等方法归集实际的作业成本及其他作业信息并经常地与预算、计划、标准进行比较,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有关责任单位;定期编制业绩报告,对责任单位的业绩进行评价考核;定期对企业价值链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下期价值链管理提出改进意见或改革方案。

4.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价值链管理会计具有如下特征:1.目标的竞争性和长期性。价值链管理会计的目标由当今竞争环境决定,就是要服务于价值链管理,使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2.内容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内容包括构成价值链的全部作业,即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在出口环节不但退不了税,相反还需缴纳税款,这种不对等的做法使得企业要付出双重的资金成本。

5.价值链管理会计的现实意义

由于传统会计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同时会计信息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来看,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来看,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从价值链联盟企业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来看,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分复杂,关心并需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主要是价值链各实体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他们的决策行为或行政行为,也将由原来基于单个企业分析,而转向基于其直接关联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分析。

综上所述,价值链管理会计在现实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对现行传统会计的一种挑战。(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富生,张敏. 论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j].会计研究,2005

[2]林钟高.价值链与价值管理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4]李寿文,黎文靖,谭劲松.“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讨会综述[j ].会计研究,2004 ,(2).

[5]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 ].会计研究,2004,(2).

[6]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7]杨周南.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j].会计研究,2005,(11).

[8]綦好东,杨志强. 价值链会计的学科定位及问题域[j].会计研究,2005.

价值链理论篇4

(一)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

价值链管理是对价值链流程的管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对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将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联系并形成有机整体。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在团队协作下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价值链管理模式是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对价值链进行实施的分析,企业能够对价值链各环节成本分析及竞争差异化分析,从而识别企业在价值链各经营活动中的改善空间。价值链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及控制和基于此能实现对企业的物流及资金流等有效管理。

(二)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特征分析

价值链管理活动自身有着较为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职能属性的特征和活动价值创造性特征方面,每一价值活动都和企业某职能相关联,故此能结合价值活动目的及性质将其划分成相应价值链某一环节当中。而在价值创造性特征方面则主要是这一管理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有的不是直接创造价值。还有就是可控性特征以及资源消耗属性特征,前者主要是对着自身价值管理变化而变化的,后者则是管理会消耗一定资源,并将其传递给下一环节,主要能够分为原料消耗以及人力资源消耗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价值链财务管理原则

(一)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财务制度的不完善是比较显著的,多数的企业有的还没有构建财务制度,有的虽然有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落实效力上却不够。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部门没有规范化,存在着为节约开支而减少人员和一身多职的现状。在不完善的制度下存有诸多的漏洞,并在权责上没有得到明确化,这样就造成了管理上的失控。再者就是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信用观念上有待强化,由于存在着信用观念及法律意识观念,对他人的入股行为就受到了限制。再者就是资金的控制力相对较差,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在科学的管理意识上相对比较缺乏,对现金流量的管理技术应用比较缺乏,对资金的投资盲目使用,这样就存在着诸多的风险。

(二)价值链财务管理原则分析

对价值链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构建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在系统化的原则方面要能得到充分重视,从系统化的角度出发在采购供应以及生产制造方面进行充分考虑。还有就是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中心,财务管理的方向也就是对目标的设定,在价值链的财务管理上其目标是最大化的,对相应财务管理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加以确保。另外还要能在动态化的原则上充分重视,传统静态核算转化为实时动态核算并实现向业务流程进行实施。而在连续性的原则上要能得以遵循,这不仅是能够对价值链提供历史数据,同时也为企业持续性核心竞争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发展方向

(一)构建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对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构建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加强,构建内外部的价值链联系以及内部价值链管理体系。开放式的经济发展中,企业价值链比较关注的是内部运作过程及外部交易过程的整合,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体系是将财务部门作为中心的,并把各业务部门主体环状体系结构等进行相互流动。对财务管理的主体构建要在内容上得到充分重视,价值链管理的理论和工具方面,其理论对财务管理者掌握价值的动因及以价值为基础进行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价值链的各环节协作上是对价值链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在价值链中的各环节要能将企业边界界限加以消除并要能相互的协作。而在信息技术手段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要想将价值链管理模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得到最佳的应用,就要在信息共享目标上得以实现,借助电子及信息技术并要使得价值链各方都要能结合最终的客户需求来安排物流。从实现的策略上要能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将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以及分析和决策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满足价值链联盟企业综合监测以及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另外就是要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进行有效促进,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环境及目标,对控制及决策事件规则以及各事件触发机制等反映操作进行详细化的了解。再者就是要能对财务管理计划及控制作用的提升进行有效促进,价值链管理以及业务流程控制结果通过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及业务信息所反映,而价值链作为松散动态的企业链在具体的管理上要能保障其很强的计划性。对财务预算而言,财务的事前管理是较为重要的环节,要将企业内部价值链做为重要的基础,并要能够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加以重组,同时也要能对现有预算编制实施改革。并要能通过引入外部价值链进行全面达成拓宽局限性编制视野目标,对现金流管理和价值多驱动因素等要能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保证企业决策的模型化。对财务的管理控制要从起始阶段开始,将信息技术为基础,对网络技术得以充分利用,并能对价值链采取实时控制,这样才能将核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方向预测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将会有新的转变,价值链管理的分解和整合方面,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使得愈来愈多产生过剩及市场竞争不断的激烈,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诸多相对独立并有着优势的价值链,从而使得企业开始整合新的资源及市场机会,并会形成新的价值链。不仅如此,价值链管理也会朝着横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就似乎对企业外部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以及新产品的出现也不断,而企业依靠着自身的发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以在横向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将价值链管理活动向上下游进行延伸扩展,所以在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将会得到充分的考虑,并成为实现的一个重要趋势。价值链管理下的财务管理新的认识将会逐渐成为现实,价值链管理主要思想是将价值链各环节业务活动作为财务管理基本的对象,价值链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为能够使得整个价值链竞争水平得以提升消除价值链中各环节一切浪费,就要尽可能增加价值链每方面的价值。价值链财务管理当中的财务成本驱动因素是财务成本汇集及分配的重要依据,这一指标的提高能将投资收益利润相关成本因素得到有效改善。在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将会以企业的价值管理作为重要的目标,在信息化的要求及程度上会愈来愈高,对资源的利用率也会不断的提升。

四、结语

价值链理论篇5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 理论框架 构建

一、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所希望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实现的要求,既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的主观要求,又依存于客观会计环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导向和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决定了会计系统的运行方向。关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目前会计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价值链会计的目的是疏通信息传递渠道,调整企业价值链从而协调各部门、各环节间的协作关系,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即利用会计的特有功能与方法为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服务(阎达五,2004)。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綦好东、杨志强,2004)。笔者认为,会计目标具有层次性特征。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会计的最终目标应与企业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但不同的会计工作又具有自身的现实特异性,应具有自身特定的具体目标,仅从宏观或微观层面对价值链会计目标进行定位都不够准确和全面,对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应从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面进行明确。价值链管理本质上是对企业价值链不断优化和协调的动态过程,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增值的效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统计、会计、信息管理等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涉及到生产、营销、采购、计划等多项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而价值链会计实质上是会计运用其独特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核算体系来参与价值链管理的一种会计活动,既是企业价值链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企业价值链管理当局对价值链进行有效管理的多种工具中的一种。从宏观层面来看,作为一种会计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应与整个价值链管理的目标相是一致,即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笔者认为,这个目标缺乏具体性和直接现实性,在实际中也不易把握,对价值链会计缺乏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该目标只能作为价值链会计最终的基本目标,作为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的根本归宿,而不宜作为整个价值链会计目标的全部。从微观层面来看,从价值链会计本身而言,价值链会计由于自身的会计特性,能够对价值链运行中的价值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报告,提供科学的会计价值信息。从价值链管理者而言,其使用价值链会计这种工具的目的是获取对优化价值链管理决策有用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业务流程,制定协调、优化价值链的决策,增加价值链管理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提供对企业价值链管理决策有用的价值信息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根本,也是价值链会计具体的、直接的、具有现实导向性的目标。由此可以定义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明确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最终目标是实现核心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具体目标是为企业价值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价值信息。

二、价值链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经济环境中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观念总结,是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是决定会计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价值链会计的基本假设不仅是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实现价值链会计目标的条件。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假设应能够体现其自身的特点和本质。在原会计假设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价值链会计假设:(1)价值链联盟主体假设。该假设是对价值链会计运行空间范围的限定,认为价值链会计不是以实体企业为主体,而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价值链联盟为主体。所谓的价值链联盟是核心企业的价值链沿着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拓展和延伸而形成的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联盟体系。(2)持续运行假设。该假设是对价值链会计运行方式的限定。持续运行假设是假定企业价值链及其联盟的运行和存在是持续不断的。这样才能保证价值链会计决策、方法等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会计分期弹性假设。该假设是对价值链会计核算时间的限定,认为价值链会计不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期间的限制,其分期具有较大弹性,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进行分期,其报告时间可以无限缩短,直至几乎与价值活动同步,并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信息处理与报告模式,实现价值信息的实时报告。(4)计量形式多样化假设。对于价值链会计来说,只要是对价值链管理决策有用的价值信息,无论是货币性信息还是非货币性信息,都要纳入其核算、分析和反映的范围,并向价值链管理者提供。反映价值链及其联盟运行状况的价值信息不仅包含财务信息,也包含非财务信息,如产品市场适应能力、价值链的整体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等,而一些非财务价值信息是很难用货币测度的:仅通过货币反映的会计信息远不能满足价值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价值信息的反映形态除了货币形态以外还有一些非货币形态,需要多种价值计量形式和手段来充分反映企业的价值信息。

三、价值链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客体,是会计反映的内容。价值链会计的对象是价值链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内容,是价值链会计所要控制和反映的客体。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活动,主要包括内部后勤系统、生产系统、外部后勤系统、市场和销售、产品和服务等,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图1)所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为获取更大的价值增值,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不断完善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同时,逐步将企业的价值链沿着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拓展和延伸,形成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进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联盟(体系)。纵向主要指对企业所处的产业链的整合,尤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合,横向主要指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水平整合,包括竞争和合作企业间的整合。无论价值链或价值链联盟的规模大小,其中都包含三种基本的运动,即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如(图2)所示(以制造企业为例,其中信息流简要示意)。物流是指企业从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性物质的购进到生产出产品以至出售这一过程中,实体物质发生物理状态变化的过程,物流是价值链及其体系中最基本的运动过程,是资金流和信息流运动的基础。资金流是伴随着物流所形成的资金流动。以制造企业为例,伴随着物流从原材料至产成品到商品销售的流动,资金相应也经历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应收账款再到货币资金的运动,这种运动形成资金流。在这一运动过程中,资金的存在形态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都表示价值链中价值的运动及在各环节间分配。在企业价值链或价值链体系中,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过程,也是价值的投入、价值的创造、价值的消费和分配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增值,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向和流量只是具体表明了价值的运动和转移过程。这样,价值链或价值链体系中的物流和资金流可以共同抽象为价值流,即价值链中的价值运动,集中反映了价值链背后深层次的经济关系。对价值流的管理,即如何使价值流在总量上达到最大,在流速上顺畅无阻,并在各环节间合理分配,这是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根本内容,为价值链管理者提供价值流的价值信息就成

价值链会计的主要任务。诚然,价值链或价值链体系中的价值流就成为价值链会计核算和反映的内容,即价值链会计的对象。而信息流是与物流和资金流相伴而生的各种信息的运动,如生产计划、材料供应计划、材料消耗情况、技术图纸、质量管理计划、各种数据统计报表等。由此可见,信息流是企业价值链顺利运行的中枢神经,它使价值链各环节的业务活动得以协调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由于信息的自身特性,其本身并不是价值链会计核算的内容。

四、价值链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处理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则。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所坚持的原则与传统会计相比有所区别,其主要强调以下原则:一是相关性原则。是价值链会计要坚持的首要原则,意指价值链会计提供的价值信息必须是对企业价值链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因为向价值链管理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价值信息是价值链会计的主要任务,失去了相关性就失去了价值链会计存在的根本。二是可靠性原则,即价值链会计向价值链管理者提供的价值信息虽不要求绝对精确,但必须尽可能达到公正、可靠的要求,否则,虚假甚至错误的信息会造成价值链管理者的决策失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否则,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实现便无从谈起。三是重要性原则。价值链会计不应对所有的价值信息一视同仁,而是要重点分析和反映那些对价值链管理者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坚持重要性原则。四是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价值链会计在对价值信息进行分析和反映过程中,要将“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进行合理配比,要考虑投入能够带来的效益,坚持效益大于成本。五是实时性原则。实时性是价值链会计的最大特点,价值链会计必须实时提供价值信息,因为时间是价值链管理的关键要素,只有实时性才能保证价值链管理者迅速做出决策,才能保证信息的相关性。

五、价值链会计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在客观上能起的作用,是会计本质的体现。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就是价值链会计在企业价值链管理中应具有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价值链会计职能决定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价值链会计职能的定位必须以价值链会计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为实现价值链会计目标服务。众所周知,价值链会计本质上属于管理会计的学科范畴,其具有管理会计所普遍具有的功能,也是价值链会计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预测、规划、核算、控制和评价。但其内涵又与传统管理会计的职能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其职能对象是价值信息而非单纯的财务信息。预测和规划主要是通过分析价值链以前各期及同行业企业价值链中的价值信息,做出本企业价值链价值信息的预测,制定整个价值链的全面价值预算和各链条、各环节、各部门的局部价值预算,以此作为企业价值链管理活动的行动基标和指南。核算和控制则表现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对其中的价值信息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控制,通过实现价值信息管理的在线操作来监督价值链价值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则是对价值链会计参与价值链管理的成效做出评判,其基本职能统一服务于价值链会计的总体目标,即核心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作为企业价值链管理的一种管理工具,作为一种新兴的会计模式,又具有自身的核心职能和职能特点,该职能体现了价值链会计与其他会计的区别和价值链会计的本质。

现行会计系统已不能满足价值链管理的需要。现行会计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通过记账凭证进入会计系统,然后通过会计报表或财务报告把会计信息公布出去。由于会计信息流与价值链上的价值流相对隔绝又自成体系,同时由于凭证编制时间总是滞后于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因此,许多决策需要的信息不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决策者,不能做到即时反映与实时控制,这必将大为降低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链管理决策的有效性,为此需要引入一种新的会计模式――价值链会计。价值链管理之所以运用价值链会计这一管理工具,其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将会计的数据核算和分析优势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对价值链中的价值信息进行即时收集、分析、加工和处理,生成对价值链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实时地反映给价值链管理决策者,以对价值链以其联盟进行有效管理。它不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期间的限制,而是要以近似同步的速度将企业价值链中价值的流入、创造和流出以及流量、流速、流向等价值信息经分析处理后实时反映给价值链管理决策者。所以,要实现为企业价值链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价值信息这一具体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所提供的价值信息的及时性,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将价值链管理者需要的价值信息提供给价值链管理者,将极大地降低信息的有用性和决策的有效性,也就失去了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信息的有效性与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决定了价值链会计的核心职能必须是即时分析和实时反映。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应定位于两个层面:即基本职能(预测、核算、规划、评价和控制);核心职能(即时分析,实时反映)。

价值链理论篇6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构建理论;必要性;理论框架

and from accountant angles and so on essence, accountant goal, accountant supposition, function of accounting and accountant object elaborated value chain accountant elementary theory frame each principal aspect.

key word: value chain; accountant; construction theory; necessity; theory frame

1 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前提

价值链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迈克尔•波特,1985)”的内部过程和作业。他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作业看成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约翰•妙恩克(john shank)和菲•哥芬达拉加(v. govindarajan)描述的价值链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的范围更广一些:任何公司的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作业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的全过程。公司的内部价值链通过采购作业与供应商价值链发生联系;同时又通过销售及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作业与客户价值链发生联系,直到最终用户,由此形成了价值链整体。

价值链管理站在战略高度,从价值链角度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的优势。具体而言,价值链管理是通过对价值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以满足顾客需求,并提高价值链中成员效率和效益。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价值链重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构建支持价值链管理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价值链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对价值链进行日常营运和绩效评价。

价值链既然成为管理新视角,也就必然导致其在会计领域的渗透。我国著名会计前辈阎达五先生2003年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从理论探讨到实务探索,许多会计学人加入了价值链会计的讨论。本文也是在这一背景下,除了探讨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前提,还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并综合地提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

2 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2.1 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1)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2)价值链联盟企业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分复杂,关心并需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主要是价值链各实体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他们的决策行为或行政行为,也将由原来基于单个企业分析,而转向基于其直接关联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分析。

(3)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其需求由各有特点:价值链核心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已有的实践表明,价值链倡导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价值链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旺盛的需求:第一,在价值链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份量。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入前的评估、加入过程的整合和加入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他们既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数据源,又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2.2 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诟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阎达五,2004)”

2.3 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条件发生变化

(1)关于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所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价值链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的部分或整体,变成了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价值链虚拟企业。这种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价值链虚拟企业”使会计主体的范围具有“可变性”,把握会计主体变得十分困难。

(2)关于会计期间假设。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经营成果,人为地将企业经营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价值链会计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会计模式,实时报告成为现实,信息使用者则可从网络上随时获得最新的会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再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3)关于持续经营假定。在价值链中,会计主体存在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以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定将不再适用。在传统财务会计中,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应适用清算会计;在价值链虚拟企业会计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造新的财务会计方法值得研究。

3 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3.1 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商务和会计协同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价值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首先应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向其所服务的对象提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价值增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这些价值信息是基于价值链收集、加工和报告的。与财务会计信息不同的是,这种价值信息从服务对象看,主要服务于管理当局,一般不对外提供;从信息的内容看,主要是反映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信息;从信息范围来看,超过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价值信息。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价值链会计通过对价值链绩效管理、作业成本控制、资本预算等实现对企业价值活动的控制。显然这些控制活动就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又是一种管理活动。

3.2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綦好东杨志强,2004)”

3.3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1)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①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②实时动态:虽然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是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2)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strategic collaboration):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collaborative planning):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因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4 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价值链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价值链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既相联系又有突破。其内容分别是: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假设、与清算假设并存的继续经营假设、实时处理与会计分期相结合,以及价值计量假设。

(1)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问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2)会计分期和实时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是在会计主体终止前,应定期向会计信息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但在价值链管理下,会计分期实际意义受到挑战。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使每笔交易在瞬间完成,虚拟企业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受到质疑。因此,价值链会计在满足传统会计分期反映基础上,还应该更灵活处理分期会计处理事项,诸如重视项目有效经营周期报告、重视实时报告,以弥补传统会计分期核算的弊端。

(3)持续经营假设和清算假设并存。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前提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价值链管理中,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大了经营风险,网络的扩张使企业虚拟性加强,这些都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随时终止。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分析评价价值链会计信息时,可能更多地需取得特定期间假设下的财务报告。因此,价值链会计既要提供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信息,又要提供清算假设甚至其他特定期间假设下的会计信息。

(4)价值计量。在价值链管理中,给货币计量提出了强化与充实的要求。一方面价值链联盟体的货币环境复杂化,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另一方面,在价值链中,知识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资源。企业有必要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进行确认和计量。而这些非传统资本都难以用现有的货币计量模式进行衡量。在价值链会计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将被大量应用。在基本财务信息之外,以非货币形式计量的非财务信息也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现代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下,多种计量形式同时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3.5 价值链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它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对象的表述是“企业资金及资金运动”。价值链会计对象应该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实际上资金运动与价值链都是对企业价值运动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述。但是一旦从价值链角度考察资金和资金运动,它就有新的特点:一是强调价值增值,二是强调价值链一体化。企业价值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将成为顾客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价值链内部的各种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最终取决于顾客价值链。因此,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有赖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联系、有赖于企业在整个价值系统中相互联系、有赖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的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1985.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2] 于玉林、李端生.2001.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4月

[4] 于富生、张敏.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j].会计研究,2005.11

[5] 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和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6] 綦好东 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j].会计研究,2004.2

[7] 阎达五、尹美群.价值链会计——基于价值链管理理念的会计思想[j].财会时报,2003.03.26

[8] 阎达五.开展会计理论创新研究——关于构建价值链会计的一些思考[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3.5

[9] 李百兴.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财会通讯.2004.8

价值链理论篇7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前完全由一家企业单独生产的产品,现在可能被切割成许多不同的价值环节,由遍布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同时协作生产。基于价值环节在企业之间分割、组合及其在全球布局的现象,理论研究者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的演化及发展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对其主要结论进行评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added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成一体化的生产网络,形成全球商品链。由于商品(commodity)在西方语境中经常代表着服装、食品等最终消费品,而将服务、机器设备等排除在外,因此格雷菲等人后来逐渐用全球价值链代替了最初的全球商品链概念。

无论是早期的企业价值链理论,还是后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一个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划分成多个增值环节,真正创造价值、决定企业(区域)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活动,只是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环节,这些环节被称为“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物流管理等等。

二、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现象,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和环节被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以工序、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以全球外包(global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等产品内分工的不同形态陆续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无疑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分工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为了解释和研究这种新的国际分工现象,格雷菲等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出现了大量研究文献。纵观全球价值链的有关文献,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全球价值链的控制结构。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控制地位,是形成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推动力量。gereffi等人认为,可以将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划分为从事生产制造的跨国公司和不从事生产制造而专门从事品牌营销的跨国公司,并将由这两类跨国公司控制的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价值链(gereffietal,1994)。gereffi等人认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主要由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所形成,这些跨国公司大多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全球进行直接投资,只有一些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最终形成生产者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由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所控制,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和外包的方式,在全球寻找最合理的供应商。

上述二元论的划分不可能是绝对的,格雷菲本人后来也承认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的二分法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经济情况相吻合(gereffi,2001a,2001b)。二元动力论之所以与现实不符,原因在于这种划分主要基于最终产品的差异(dickenetal,2001),如果能从价值增值序列过程中具体环节的进入门槛差异来划分,而不是按照部门划分,就可以理解同一产业中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类型驱动的价值链。在同一价值链中,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品牌营销很可能都属于该产业的战略环节,那么两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驱动力,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基于同一产业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价值链的事实,张辉最近提出了混合型全球价值链的观点,对上述二元论划分进行了修正(张辉,2006)。

2、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分散在世界各地、承担不同的环节,要保证整个价值链的有效运转,自然产生了治理的问题。所谓全球价值链治理,就是在价值链内部各企业之间建立相关制度安排,以保障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协调运转。humphrey与schmitz根据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对价值链控制的程度,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分成四种类型(humphreyandschmitz,2001,2002);(1)网络型(networks),即具有互补能力的企业之间对价值链的环节进行分工,各方共同定义产品。在此种类型的治理模式中,企业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分享各自的核心能力。(2)准等级型(quasi—hierarchy),即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实施高度控制,对产品的各种特征以及要遵循的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3)等级型(hierarchy),即核心企业对全球价值链上的某些运行环节采取直接的股权控制,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一类。(4)市场型关系(market—typerelationship),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不存在任何的隶属、控制等关系,纯粹是一种贸易关系。gereffi等按照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交易转换程度及供应商的能力,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分为五种(gereffieta1,,2003),即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valuechains)、关系型(rela-tionalvaluechains)、领导型(captivevaluechains)和等级制(hierarchy)。五种治理模式中,市场型的行为主体之间的控制和协调能力最低,而等级型则正好相反。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最为简单的模式,其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等级制则以垂直一体化为典型,其运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同属于网络治理模式,是网络模式的进一步细分。模块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业只须提供可编码化的概念或标准,供应商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模块设计和制造,因此双方的地位比较对等。在关系型治理中,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大量而频繁的隐性信息交流,这些信息很难通过编码化手段传递,要保证交易的正常运转,只能依靠频繁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治理关系中,二者的地位也相对比较对等。在领导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业向专业供应商转移大量的隐性知识或经验,专业供应商的能力也可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核心企业及专业供应商都很难寻找到替代者,虽然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与专业供应商相比,核心企业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一般更具实力,因此专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核心企业。从等级制到网络再到市场,显性协调和权力不对称的程度逐渐减弱。

gereffi等指出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并不是静态,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点,全球价值链可能会由一种模式转变成另外一种模式(gereffieta1,2003)。原有的治理模式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1)原有生产商的供应能力可能提升,或者出现新的供应商;(2)核心企业调整发展战略,直接投资对创建和维持严格的等级型治理模式代价巨大;(3)出现新的技术等等。

3、全球价值链中的学习与升级机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能否获得学习机会,提升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逐步进入高附加值环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是国内外全球价值链研究文献关注的焦点。humphrey和schmitz在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四种升级方式: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upgra—ding)和链条升级(inter—sectorupgrading)(hum,phreyandschmitz,2003)。有关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研究文献中,不同的研究者经常采用不同的尺度(scale)。考察某个特定产品的全球价值链时,升级研究所考察的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或制造企业,对于区域研究者或集群研究者,升级所考察的对象是集群或地方网络,对国家层面的产业研究者,升级所考察的对象是整个产业层面。

格雷菲等人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地方产业集群在加入全球价值链之后,通过与价值链中的领先公司互动,可以接受领先公司的技术、资金、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同时,领先公司为了保证产品差异性、实现及时供货、确保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会监督和协助发展中国家集群内企业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培养、技术的改进、组织结构调整和引进先进设备。因此,格雷菲等人认为领先公司对价值链的治理,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顺利地在价值链中实现阶梯式的升级。在研究台湾、香港等地区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格雷菲等人总结出了升级的一般轨迹,从接单产品组装(oea)开始,到接单加工生产(oem),然后到设计生产加工(odm),最后转向自有品牌生产加工(obm)。伴随着这种阶梯式的升级过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所创造和留住的价值量逐渐增多(gereffi,1999;kapiinsky,2002;humphreyandschmitz,2003)。

johna,mathews和dong—sungcho还归纳了两种不同的升级轨迹(johnmathewsanddong—sungcho,2000),两种途径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都是从oem开始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obm),但实现的路径却不相同。由于obm需要更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能力。对于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开始于贴牌加工,再发展到全球物流契约(globallogisticscontracting,glc)模式,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纳入全球物流体系,以实现市场扩张,最后发展到自有品牌生产。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可能会沿着另一种轨迹发展:首先从发展技术能力开始,从贴牌加工逐渐发展到自行设计制造,等自行设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

humphrey和schmitz等人对巴西鞋业集群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并不是那么顺利,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价值链,虽然能够成功地实现“产品升级”、“过程升级”,但是“功能升级”、“链的升级”却很难发生(humphreyandschmitz,2003)。文娃等人以中国上海的ic业为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升级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发现,上海的ic企业虽然从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获得了一些学习机会,在某些方面成功实现了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但是,另外一些“过程升级”却被压制,他们在结论中指出价值链治理者——全球的领先公司,对地方企业升级的推动或阻挡,决定于地方企业的升级行为是否侵犯了其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决定于升级的“类型”。领先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推动地方产业或企业实现不侵犯其核心权益的非关键性升级。而一旦地方企业或产业升级行为,侵犯领先公司核心权益,不管是“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还是“链的升级”,都会被领先公司所阻挡和压制(文娉、曾刚,2005)。

三、评论与展望

当今世界的生产体系已经进入一个以价值环节分工为基础的全球化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加入到这种新的分工体系之中。全球价值链研究为分析全球化中的区域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赋予了产业竞争力和改善之路新的内涵。

在基于价值环节分工的现实条件下,一国或者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体现为某个特定产业或者特定产品,而是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全球价值链理论发现,在同一行业或者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进入门槛和市场结构都不一样,那些进入门槛最高的环节通常都集中于“非制造环节”(如研究开发、品牌营销等),这些环节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或者战略环节,占据这些环节获得附加值自然最高,相反,那些进入门槛最低,竞争者最多的环节,通常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环节,获得的附加值自然最低,处于这些环节的企业或区域也最容易被更低成本的企业或区域所替代。

另外,全球价值链的分析表明,传统的所谓低技术、高技术行业的划分对地方产业发展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即使是所谓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存在高附加值环节(如服装产业的设计环节、服装品牌营销环节等),而所谓的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也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pc产业中的配件、装配等环节)。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再次应证了波特教授的观点——没有低技术的行业,只有低技术的企业。

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必然会专注于技术密集型的环节和工序,或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营销等战略环节,而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机会和条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干中学”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逐渐进入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升级。但是,正如上述一些研究文献所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加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一定保证这些企业或区域不断实现升级,不仅进入战略环节会危及核心企业的利益,核心企业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产业升级。随着后发达区域不断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发达国家的企业现有的地位还会受到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后就必须依靠主动的努力,加强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否则只能遭受被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所抛弃的命运。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我们考察当今的国际分工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分析工具,有关治理模式与升级的研究结论,使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政策决策者对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前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但是,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治理模式与升级方面的讨论,对不同价值链的地理区位、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等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解释。

价值链理论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成一体化的生产网络,形成全球商品链。由于商品(commodity)在西方语境中经常代表着服装、食品等最终消费品,而将服务、机器设备等排除在外,因此格雷菲等人后来逐渐用全球价值链代替了最初的全球商品链概念。

无论是早期的企业价值链理论,还是后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一个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划分成多个增值环节,真正创造价值、决定企业(区域)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活动,只是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环节,这些环节被称为“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物流管理等等。

二、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现象,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和环节被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以工序、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以全球外包(global 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 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等产品内分工的不同形态陆续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无疑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分工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为了解释和研究这种新的国际分工现象,格雷菲等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出现了大量研究文献。纵观全球价值链的有关文献,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全球价值链的控制结构。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控制地位,是形成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推动力量。gereffi等人认为,可以将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划分为从事生产制造的跨国公司和不从事生产制造而专门从事品牌营销的跨国公司,并将由这两类跨国公司控制的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价值链(gereffi et al,1994)。gereffi等人认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主要由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所形成,这些跨国公司大多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全球进行直接投资,只有一些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最终形成生产者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由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所控制,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和外包的方式,在全球寻找最合理的供应商。

上述二元论的划分不可能是绝对的,格雷菲本人后来也承认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的二分法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经济情况相吻合(gereffi,2001a,2001b)。二元动力论之所以与现实不符,原因在于这种划分主要基于最终产品的差异(dicken et al,2001),如果能从价值增值序列过程中具体环节的进入门槛差异来划分,而不是按照部门划分,就可以理解同一产业中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类型驱动的价值链。在同一价值链中,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品牌营销很可能都属于该产业的战略环节,那么两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驱动力,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基于同一产业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价值链的事实,张辉最近提出了混合型全球价值链的观点,对上述二元论划分进行了修正(张辉,2006)。

2、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分散在世界各地、承担不同的环节,要保证整个价值链的有效运转,自然产生了治理的问题。所谓全球价值链治理,就是在价值链内部各企业之间建立相关制度安排,以保障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协调运转。humphrey与schmitz根据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对价值链控制的程度,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分成四种类型(humphrey and schmitz,2001,2002);(1)网络型(networks),即具有互补能力的企业之间对价值链的环节进行分工,各方共同定义产品。在此种类型的治理模式中,企业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分享各自的核心能力。(2)准等级型(quasi—hierarchy),即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实施高度控制,对产品的各种特征以及要遵循的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3)等级型(hierarchy),即核心企业对全球价值链上的某些运行环节采取直接的股权控制,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一类。(4)市场型关系(market—type relationship),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不存在任何的隶属、控制等关系,纯粹是一种贸易关系。

gereffi等按照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交易转换程度及供应商的能力,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分为五种(gereffi et a1,,2003),即市场型(mar- ket)、模块型(modular value chains)、关系型(rela-tional value chains)、领导型(captive value chains)和等级制(hierarchy)。五种治理模式中,市场型的行为主体之间的控制和协调能力最低,而等级型则正好相反。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最为简单的模式,其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等级制则以垂直一体化为典型,其运行的核心是管理控制。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同属于网络治理模式,是网络模式的进一步细分。模块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业只须提供可编码化的概念或标准,供应商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模块设计和制造,因此双方的地位比较对等。在关系型治理中,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大量而频繁的隐性信息交流,这些信息很难通过编码化手段传递,要保证交易的正常运转,只能依靠频繁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治理关系中,二者的地位也相对比较对等。在领导型治理模式中,核心企业向专业供应商转移大量的隐性知识或经验,专业供应商的能力也可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核心企业及专业供应商都很难寻找到替代者,虽然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与专业供应商相比,核心企业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一般更具实力,因此专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核心企业。从等级制到网络再到市场,显性协调和权力不对称的程度逐渐减弱。

gereffi等指出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并不是静态,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点,全球价值链可能会由一种模式转变成另外一种模式(gereffi et a1,2003)。原有的治理模式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1)原有生产商的供应能力可能提升,或者出现新的供应商;(2)核心企业调整发展战略,直接投资对创建和维持严格的等级型治理模式代价巨大;(3)出现新的技术等等。

3、全球价值链中的学习与升级机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能否获得学习机会,提升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逐步进入高附加值环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是国内外全球价值链研究文献关注的焦点。humphrey和schmitz在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四种升级方式: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链条升级(inter—sector upgrading)(hum,phrey and schmitz,2003)。有关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研究文献中,不同的研究者经常采用不同的尺度(scale)。考察某个特定产品的全球价值链时,升级研究所考察的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或制造企业,对于区域研究者或集群研究者,升级所考察的对象是集群或地方网络,对国家层面的产业研究者,升级所考察的对象是整个产业层面。

格雷菲等人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地方产业集群在加入全球价值链之后,通过与价值链中的领先公司互动,可以接受领先公司的技术、资金、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同时,领先公司为了保证产品差异性、实现及时供货、确保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会监督和协助发展中国家集群内企业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培养、技术的改进、组织结构调整和引进先进设备。因此,格雷菲等人认为领先公司对价值链的治理,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顺利地在价值链中实现阶梯式的升级。在研究台湾、香港等地区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格雷菲等人总结出了升级的一般轨迹,从接单产品组装(oea)开始,到接单加工生产(oem),然后到设计生产加工(odm),最后转向自有品牌生产加工(obm)。伴随着这种阶梯式的升级过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所创造和留住的价值量逐渐增多(gereffi,1999;kapiinsky,2002;humphrey andschmitz,2003)。

john a,mathews和dong—sung cho还归纳了两种不同的升级轨迹(john mathews and dong—sungcho,2000),两种途径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都是从oem开始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obm),但实现的路径却不相同。由于obm需要更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能力。对于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开始于贴牌加工,再发展到全球物流契约(global logistics contracting,glc)模式,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纳入全球物流体系,以实现市场扩张,最后发展到自有品牌生产。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可能会沿着另一种轨迹发展:首先从发展技术能力开始,从贴牌加工逐渐发展到自行设计制造,等自行设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

humphrey和schmitz等人对巴西鞋业集群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并不是那么顺利,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价值链,虽然能够成功地实现“产品升级”、“过程升级”,但是“功能升级”、“链的升级”却很难发生(humphrey and schmitz,2003)。文娃等人以中国上海的ic业为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升级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发现,上海的ic企业虽然从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获得了一些学习机会,在某些方面成功实现了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但是,另外一些“过程升级”却被压制,他们在结论中指出价值链治理者——全球的领先公司,对地方企业升级的推动或阻挡,决定于地方企业的升级行为是否侵犯了其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决定于升级的“类型”。领先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推动地方产业或企业实现不侵犯其核心权益的非关键性升级。而一旦地方企业或产业升级行为,侵犯领先公司核心权益,不管是“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还是“链的升级”,都会被领先公司所阻挡和压制(文娉、曾刚,2005)。

三、评论与展望

当今世界的生产体系已经进入一个以价值环节分工为基础的全球化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加入到这种新的分工体系之中。全球价值链研究为分析全球化中的区域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赋予了产业竞争力和改善之路新的内涵。

在基于价值环节分工的现实条件下,一国或者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体现为某个特定产业或者特定产品,而是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全球价值链理论发现,在同一行业或者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进入门槛和市场结构都不一样,那些进入门槛最高的环节通常都集中于“非制造环节”(如研究开发、品牌营销等),这些环节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或者战略环节,占据这些环节获得附加值自然最高,相反,那些进入门槛最低,竞争者最多的环节,通常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环节,获得的附加值自然最低,处于这些环节的企业或区域也最容易被更低成本的企业或区域所替代。

另外,全球价值链的分析表明,传统的所谓低技术、高技术行业的划分对地方产业发展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即使是所谓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存在高附加值环节(如服装产业的设计环节、服装品牌营销环节等),而所谓的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也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pc产业中的配件、装配等环节)。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再次应证了波特教授的观点——没有低技术的行业,只有低技术的企业。

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必然会专注于技术密集型的环节和工序,或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营销等战略环节,而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机会和条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干中学”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逐渐进入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升级。但是,正如上述一些研究文献所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加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一定保证这些企业或区域不断实现升级,不仅进入战略环节会危及核心企业的利益,核心企业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产业升级。随着后发达区域不断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发达国家的企业现有的地位还会受到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后就必须依靠主动的努力,加强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否则只能遭受被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所抛弃的命运。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我们考察当今的国际分工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分析工具,有关治理模式与升级的研究结论,使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政策决策者对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前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但是,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治理模式与升级方面的讨论,对不同价值链的地理区位、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等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解释。

尽管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涉及了产品内分工的收益分配问题,但其研究重点仍旧是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及其影响,而对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只是从现象上进行了描述和归纳,进一步对价值链中收益分配的决定因素、内在机理等进行实证分析,应该成为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全球价值链研究虽然总结了价值环节在全球的空间分布现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对这种空间分布进行理论解释。另外,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各个环节的竞争结构,会影响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和空间分布,但却很少从理论上去探讨这种联系,更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理论模型。因此,理论模型,增强现有研究的理论解释力,是今后全球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价值链理论篇9

摘要:价值链会计是会计学的新领域。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构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要在突破传统会计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

价值链概念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首先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和作业,并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作业看成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

    价值链管理站在战略高度,从价值链角度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的优势。我国著名会计前辈阎达五先生2003年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本文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并综合提出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首先,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有新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其次,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新的特点。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其需求又各有特点:价值链核心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第一,在价值链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份量。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人前的评估、加人过程的整合和加人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

    另外,价值链联盟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将提出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分复杂,关心并需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主要是价值链各实体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他们的决策行为或行政行为,也将由原来基于单个企业分析,而转向基于其直接关联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分析。

    2、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垢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3、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条件发生变化。

    第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所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价值链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的部分或整体,变成了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价值链虚拟企业。这种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价值链虚拟企业”使会计主体的范围具有“可变性”,从而把握会计主体变得十分困难。

    第二,关于持续经营假定。在价值链中,会计主体存在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以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定将不再适用。在传统财务会计中,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应适用清算会计;在价值链虚拟企业会计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造新的财务会计方法值得研究。

    第三,关于会计期间假设。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经营成果,人为地将企业经营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价值链会计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会计模式,实时报告成为现实,信息使用者则可从网络上随时获得最新的会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再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二、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1、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商务和会计协同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价值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2、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3、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价值链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价值链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既相联系又有突破。其内容分别是: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假设、与清算假设并存的继续经营假设、实时处理与会计分期相结合,以及价值计量假设。

    (1)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间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系。

(2)持续经营假设和清算假设并存。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前提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价值链管理中,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大了经营风险,网络的扩张使企业虚拟性加强,这些都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随时终止。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分析评价价值链会计信息时,可能更多地需取得特定期间假设下的财务报告。因此,价值链会计既要提供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信息,又要提供清算假设甚至其他特定期间假设下的会计信息。

(3)会计分期和实时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是在会计主体终止前,应定期向会计信息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但在价值链管理下,会计分期实际意义受到挑战。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使每笔交易在瞬间完成,虚拟企业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受到质疑。因此,价值链会计在满足传统会计分期反映基础上,还应该更灵活处理分期会计处理事项,诸如重视项目有效经营周期报告、重视实时报告,以弥补传统会计分期核算的弊端。

    (4)价值计量。在价值链管理中,给货币计量提出了强化与充实的要求。一方面价值链联盟体的货币环境复杂化,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另一方面,在价值链中,知识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资源。企业有必要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进行确认和计量。而这些非传统资本都难以用现有的货币计量模式进行衡量。在价值链会计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将被大量应用。在基本财务信息之外,以非货币形式计量的非财务信息也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现代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下,多种计量形式同时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4、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1)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第一,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第二,实时动态。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2)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由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价值链理论篇10

摘要:价值链会计是会计学的新领域。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构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要在突破传统会计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

价值链概念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首先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和作业,并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作业看成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

价值链管理站在战略高度,从价值链角度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的优势。我国著名会计前辈阎达五先生2003年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本文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并综合提出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首先,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有新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其次,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新的特点。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其需求又各有特点:价值链核心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第一,在价值链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份量。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人前的评估、加人过程的整合和加人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

另外,价值链联盟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将提出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分复杂,关心并需要价值链会计信息的主要是价值链各实体企业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他们的决策行为或行政行为,也将由原来基于单个企业分析,而转向基于其直接关联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分析。

2、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垢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3、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条件发生变化。

第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所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价值链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的部分或整体,变成了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价值链虚拟企业。这种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价值链虚拟企业”使会计主体的范围具有“可变性”,从而把握会计主体变得十分困难。

第二,关于持续经营假定。在价值链中,会计主体存在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以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定将不再适用。在传统财务会计中,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应适用清算会计;在价值链虚拟企业会计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造新的财务会计方法值得研究。

第三,关于会计期间假设。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经营成果,人为地将企业经营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时间范围。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价值链会计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会计模式,实时报告成为现实,信息使用者则可从网络上随时获得最新的会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再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二、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1、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商务和会计协同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价值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2、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3、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价值链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价值链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既相联系又有突破。其内容分别是: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假设、与清算假设并存的继续经营假设、实时处理与会计分期相结合,以及价值计量假设。

(1)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间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系。

(2)持续经营假设和清算假设并存。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前提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价值链管理中,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大了经营风险,网络的扩张使企业虚拟性加强,这些都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企业可随时终止。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分析评价价值链会计信息时,可能更多地需取得特定期间假设下的财务报告。因此,价值链会计既要提供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信息,又要提供清算假设甚至其他特定期间假设下的会计信息。

(3)会计分期和实时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是在会计主体终止前,应定期向会计信息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但在价值链管理下,会计分期实际意义受到挑战。计算机网络的采用,使每笔交易在瞬间完成,虚拟企业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受到质疑。因此,价值链会计在满足传统会计分期反映基础上,还应该更灵活处理分期会计处理事项,诸如重视项目有效经营周期报告、重视实时报告,以弥补传统会计分期核算的弊端。

(4)价值计量。在价值链管理中,给货币计量提出了强化与充实的要求。一方面价值链联盟体的货币环境复杂化,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另一方面,在价值链中,知识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资源。企业有必要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进行确认和计量。而这些非传统资本都难以用现有的货币计量模式进行衡量。在价值链会计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将被大量应用。在基本财务信息之外,以非货币形式计量的非财务信息也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现代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下,多种计量形式同时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4、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1)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第一,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第二,实时动态。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2)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由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