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需求论文范文五篇-ag尊龙app

2022-11-09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保险需求论文

保险需求论文篇1

关键词:保险需求,营销模式,影响因素

一、我国保险业现状

1.发展概况

2005年,我国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27.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亿元,同比增长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个百分点我国保险公司赔款累计支出1129.67亿元,同比增长11.89%,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671.75亿元,同比增长17.56%;寿险给付金额306.5亿元,同比增长-0.8%;健康险赔款与给付支出107.92亿元,同比增长18.89%;意外险赔款支出43.5亿元,同比增长13.05%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作用日益明显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险密度为385.4美元/人,保险深度为7.84%,而2000年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仅为15.2美元/人和1.8003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2000美元/人和10%,而我国的仅为20美元/人和2.2%可见,中国保险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能说明中国保险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存在的问题

(1)展业方式单一,市场营销观念淡薄我国保险业现处于“重展业轻理赔,重保费轻效益,重规模轻管理,重形式轻服务”的不正常状态在展业方式上仍是以保险公司自身人员直接展业为主,而保险和经济人为重点的市场中介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此外,国内保险公司实施的营销策略,大多是为了全面扩充业务规模和应付市场不规范竞争的需要进行的,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使得业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限制

(2)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国内保险资金的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项目,利用率偏低,削弱了其自行增值能力,降低了抗风险能力这将直接导致低保费率水平,抑制保险需求的增长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市场国家保险公司资产分布,或者以企业债券为主,或者以股票为主,与中国的状况有显著区别

此外,在加入wto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保险公司将面临着国外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保险公司的严峻挑战由于我国现有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对外资保险公司没有吸引力,外资保险公司会以吸取保费的方式聚集资金,然后将这部分资金转移到国外市场,以获得高收益这样一来,自然会有一部分保险资金流向国外(即“逆流”),从而造成国内保费的流失

(3)高级保险人才相对匮乏一方面,我国保险业起步晚,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许多保险公司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先进的管理水平优厚的工作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会吸引国内一批优秀的员工,从而造成中资保险公司人才的流失

(4)其他如保险品种在传统上仍以财产险业务和寿险业务为主,其他业务诸如责任险信用险健康险等涉及不多;保险市场结构不合理,个别公司集中度过高,使保险市场结构性失调十分严重等

二、中国保险市场需求分析

保险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保费率水平下,投保人对保险公司提供的经济保障的需求量

1.影响中国保险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保险需求除了受其本身的价格(即保费率)的影响外,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了对安全即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风险,风险的增大刺激了保险需求的增加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保险的需求也就越高

中国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超过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特定时期,人们的消费将超越基本生活需求,并向长期消费品转移,同时,将有一部分家庭开始负债消费在资产负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中国居民户的收入和支出将越来越多地暴露在风险之下,保险的作用将会日益突出然而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观念对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对保险的认知程度上也具有很大差别,因此,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

(2)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诸如退休失业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转向由企业和个人承担,这就促进了企业和个人对商业保险的需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市场化程度市场化是指经济资源由计划配置为主体向由市场配置为主体的根本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等一系列经济关系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过程金融市场的整体发育水平直接影响着保险市场的发展

(4)人口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不仅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保险市场的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和教育结构也是影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处于年轻态时,应该尽可能增加对定期保险的供给;当社会进入老龄化时,应增加丰富多彩的储蓄类保险产品以符合社会需要此外,高的学历教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更好的理解现代金融技术风险管理手段以及运用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它增加了人力资本,提高了风险厌恶程度,使人们更倾向于回避风险因此,人口教育结构的改善风险意识的提高可以使人们由潜在的保险需求能力转化为现实的保险需求人口教育结构的提高对保险需求持久的积极影响已经被truett,d.b.andtruett,lilaj.(1990)及browne,kim(1993)所证实

(5)通货膨胀率由于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因此,人们通过购买保险所能得到的实际补偿会减少,这会抑制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林宝清等(2003)指出通货膨胀对人身险保费收入的影响大于对财产险保费收入的影响本文以1980年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代表通货膨胀率,用p表示

(6)公众的风险意识以及对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中国数千年自给自足的经济以及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公众对风险的意识极为淡薄再加上对保险知识的匮乏,使有些人认为保险是不必要的,甚至对保险这种服务并不信任,这些都会降低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此外,于殿江(2003)指出,我国城镇居民的保险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障性储蓄动机,是作为一种对传统银行存款的替代,只要银行的利率提高,保险需求就会减少

(7)其他因素如保险产品的种类以及承包和理赔的服务质量责任范围;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财政制度银行利率等都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

2.基于中国市场对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保费收入y作为被解释变量,居民收入cr和rr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保费收入受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其中数据为1980年到2005年数据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和各变量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首先定义三个变量如下:

lny=log(y/p)(自然对数的保费收入,固定价格1980=1)

lncr=log(cr/p)(自然对数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固定价格1980=1)

lnrr=log(rr/p)(自然对数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固定价格1980=1)

我们对以上三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其中,检验形式(c,t,k)中c表示截距项,t表示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

从上表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lnylncrlnrr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通过对lnylncrlnrr建立的回归式中的非均衡误差进行eg检验,得到上述三个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最终建立一阶误差修正模型:

δlnyt=-1.25250.5628δlncrt-0.1440(δlnyt-12.1271δlncrt-1)

其中,该模型的r2=0.36,dw=1.31,这可能是由于模型中缺少一些变量引起的,如市场化程度保费率等

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我国的保费收入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都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农村收入太低导致的

三、结论和建议

1.增强自身经营意识影响商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质量与服务,在保险市场上则表现为理赔等客户服务的质量保险公司应该提高自身保险资金的运用水平,提高保费的收益率以避免违约,从而提高顾客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这是面临国外保险公司强有力的竞争的基石,也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

2.积极创新险种保险公司应该根据客户的不同特点,细分市场,设计多层次多品种的险种,同时,要通过个性化的产品和营销方式等渠道挖掘市场的隐性需求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96%,到2010年,这一比重将上升到7.96%,加上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老人的赡养问题将会成为独生子女很大的经济压力,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将会显著提高,这在城市尤为突出因此,针对城镇居民挖掘其保险需求时,应该注重储蓄型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对于农村居民,虽然在现阶段其收入不高,对保险的需求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时刻具有自然灾害损失风险,而农民本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这些年来,农民保险意识在逐步增强,购买保险的积极性(尤其是在财产险方面)增加,这点熊军红(2005)已经验证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保险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农业保险将会成为新的增长点针对农村居民,保险公司应重点设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保险产品,让农民有效地转移和分散在农业生产中的风险

3.改变传统营销方式应该早日建立具有高业务素质和保险知识队伍的保险经纪人与人的制度,并在公司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避免“委托—”问题同时,通过知识营销的方式扩大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的认知空间,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杨.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4-116.

[2]罗永泰.对传统寿险营销模式的反思[j].现代财经,2005,(5):8-10.

[3]齐红明,陈立新.保险有效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372-373.

[4]吴江鸣,林宝清.我国保险需求模型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0):26-30.

[5]汪先英.我国保险营销渠道的现状和培育[j].财贸研究,2003,(3):31-32.

[6]于殿江,郭楠.我国城镇居民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136.

[7]金淑彬.增加保险有效需求的路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3)下旬刊:207-208.

保险需求论文篇2

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制度变迁

1、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立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成果。1951年原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但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垒面启动。

2、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休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国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展开的过程中,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显现出来。随着企业更新职工队伍,企业退休人员骤然增多,企业养老金负担迅速增长,由于实质上的企业保险,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80年代首先开始进行了还原养老社会保险基本职能的养老社会统筹的工作,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77号文件,建立了市一级层次上的国有企业养老金的社会统筹机制。在社会统筹机制内,养老金资金由人口结构年轻的国有企业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国有企业的转移,实际上构成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保险机制。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部分企业层面上的支付危机在这样的社会统筹机制的设置上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1990年,劳动部又开始进行养老社会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提出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按职工退休时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第二部分按职工本人缴费年限和指数化月平均缴费额计发。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又建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归属劳动部监管。1991年为扩大传统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在《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要求国营企业的所有职工(包括固定工与合同工)都要以标准工资的3%为起征点向该计划缴费。《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构成的基本模式,初步确定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在这个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核心,由国家立法,在全国统一强制实施,适用于城镇各类职工。第二个层次是单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举办的,体现不同单位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性的养老保障。第三个层次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引导,在储蓄利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3、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并提出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决定》重要的贡献是养老社会保险在社会统筹机制之外首次肯定了个人账户机制在改革方向上的地位与作用。首先,个人账户机制的导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年金计划的运行机理。个人账户实际上是基金制的一个派生机制,所谓“统账结合”,实际上就是社会统筹与基金制的结合。而实行完全积累的基金制的融资方式、授给资格与受益规则无疑又与传统年金计划大相径庭。其次,个人账户以个人名义的完全积累性质,使其先天地具有了明确的个人财产指向,亦即属于个人长期储蓄的不容侵犯的公民产权地位。1995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定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即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应逐步做到对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通知》首次提出要实行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原则的养老保险模式。并同时出台了两套实施方案,两套方案在形式上都将企业的缴费划分为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但两者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在新制度中孰轻孰重的基本选择倾向却存在较大的分歧。1997年国务院针对前一段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确定的养老社会保险的统一制度的内容主要是:统一缴费比例;建立统一的个人账户;统一个人养老金计发办法。

4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2000年,中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提出了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方案,并于2001年7月起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中央政府提出修改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动因是拯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从1998年起,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其一,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养老金拖欠十分严重。其二,个人账户“有账无钱”,是“空账”,个人账户取舍问题再次引人关注。放弃它,“统账结台”的制度设计落空;保留它,需要财力支撑。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但对具体实施办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养老账户,个人缴费比例一步到位提高到8%,并全部记人个人账户;二是个人账户实账运营。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后者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只能购买国债;三是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缴费超过15年的,每满1年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但最终控制在当地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的30%。

二、对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述评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智利等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转换不同,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面临两个基本任务:一个是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完成从企业(单位)保险向社会保险的制度转换。这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转换不属于现收现付模式或基金积累模式争论的范畴。如果说过去是现收现付的,这个转换也需要满足日益扩大的现收现付的需要。第二个任务就是建立包括基金积累制在内的多支柱体制,以符合经济发展与世界范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潮流。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度(部分积累制),希望同时解决上面两个任务,即“双重”。

保险需求论文篇3

【关键词】巨灾保险 市场 需求分析 政府

一、前言

自然灾害频发使公众开始关注灾害损失的应对问题,巨灾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市场应对重大损失的手段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国,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因灾损失不断上升,学界和实务界都开始关注中国巨灾保险体系构建的问题。在中国巨灾保险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面临着供需均不足的局面。大体上,供给不足的影响因素较为单一,主要是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低下,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单一保险公司无法承受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和巨灾债券的方式化解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潜在重大风险,是提升中国保险公司巨灾保险供给的有效途径。

巨灾保险需求不足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消费者对巨灾保险需求也是不同的。根据笔者研究,虽然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中国市场的巨灾保险需求呈现低水平发展趋势。每一次重大灾难之后,市场对于巨灾保险需求会有短期的小幅度提升。但长远来看,市场一直处于对巨灾保险需求的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消费者的侥幸心理、巨灾保险的外部性、市场有效供给不足、风险防范教育不足及产品价格因素等都对巨灾保险需求产生了影响。这就使得研究巨灾保险需求变得较为复杂。加之消费者个体存在差异,每种因素对不同消费者的影响也不经相同,想要得到切实有效提升巨灾保险需求的方法,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类型制定出不同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

本文主要通过经济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不同类型消费者巨灾保险需求的因素。通过考察消费者的期望损失与巨灾保险价格的对比,找出影响巨灾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前景理论分析,用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分析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的有关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消费者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从不同角度探讨解决此问题的途径。由于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政府的干预既是有益的也是有必要的,这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本文在此方面亦有相关阐述。在中国,政府在影响巨灾保险需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舆论宣传上,政府可以通过加强风险防范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增加巨灾保险的潜在购买者;在价格干预上,通过加强财政投入和价格监管,让供给价格降下来、消费意愿提上去;在国际合作上,拓宽中国保险企业分保渠道,分散保险企业巨灾风险,提高供给能力等等。政府对于提升巨灾保险有效性需求,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本文的经济学分析以及相关解决途径探讨中,都有相关政府作用的阐述。

二、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巨灾保险市场需求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多角度性的研究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巨灾保险需求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随着期望效用理论的创立,后继者在其基础上通过对保险市场竞争、再保险费率的考察,研究了最优保险合同问题,研究这方面理论的代表学者有卡尔·波奇。但是由于期望效用带有主观性,在实际中,消费者的行为和期望效用分析存在偏离。马克维茨、托宾等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期望方差模型”用以解决这种偏离情况。后继的学者,通过研究马克维茨和托宾的理论,提出了解决消费者对巨灾保险购买意愿低的方法,通过提高消费者对于购买行为的效用的认识,可以提升市场对巨灾保险的有效性需求。

在我国,巨灾保险研究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成为了学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巨灾保险需求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从巨灾保险市场低效导致供需不旺角度开展研究,通过市场结构分析、市场主体行为研究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解决目前巨灾保险市场失灵局面的措施。以孙祁祥、魏华林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于巨灾保险需求的研究不断涌现。李海棠(2009)在他巨灾保险的需求与供给研究中,通过对心理因素、价格因素、收入因素和风险因素的探讨,初步建立了巨灾保险市场需求分析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改善需求、增加供给、加强监管、以及促进创新等多方面的建议。丁元昊(2011)在他的巨灾保险可负担性研究中指出,实证研究表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巨灾保险需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赵晋(2011)在他的研究中强调了在政府巨灾保险体系构建的同时,加强公众对巨灾保险的认知尤为必要,他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了公众认知程度的提升对于巨灾保险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国清、林悦(2012)在他们对房屋巨灾保险的研究中提出,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是从市场中提供的所有选择策略中挑选出的最优策略,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形成消费者的市场行为。

三、巨灾保险市场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在研究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巨灾保险需求前,应当对影响巨灾保险需求的一般性因素加以阐述。在得到一般性影响因素后,对灾害频发地区展开针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影响巨灾保险市场需求的一般性因素主要包括:风险状况,这主要是指一地区发生巨灾的概率。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巨灾购买意愿同本地区巨灾发生情况呈一定的关联性。如日本、美国加州地区等,这些地区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给该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使得该地区公众的巨灾保险购买意愿高于经济发展条件相同的其他地区,因此经济条件是影响公众对巨灾保险购买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在建设巨灾保险体系初期,缺乏政府必要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单个企业来应付市场上面临的巨大的聚在潜在损失是行不通的。由于保险费率的拟定,采取的是手续费加纯保费的形式,巨灾由于其发生的概率难以科学统计,在精算过程中倾向于定高巨灾保险纯保费的方式来保护保险企业免遭重大损失。因而,巨灾保险最终保费往往过高,其避免风险不确定性的对价。面对高昂的保险费用,一般消费者往往望而却步。侥幸心理,由于巨灾的发生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概率较低,消费者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来看待巨灾保险的购买行为。由于消费者预期巨灾将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因而消费者会选择不购买巨灾保险。这就抑制了巨灾保险的消费,消费的减少迫使保险够公司为了降低自身风险而继续增加保费,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巨灾保险的消费者越来越少,保险费用越来越高。上述影响因素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会发生改变,最终会形成巨灾保险退出市场的局面,通过外力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变得尤为必要。

(二)期望效用分析

挪威经济学家莫森20世纪60年代末发表的《理性保险购买》指出,通过精算模型证明,只要一个个体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那么这个个体最终会选择购买保险,以规避预期损失。购买保险好比购买了一份承诺,只要这份承诺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者因为受到灾害而损失的效用,在相同的条件下,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会选择购买保险。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风险厌恶者购买保险的意愿。作为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巨灾,由于其不确定性非常大,但巨灾在某一指定地点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使得在现实中,即使是风险厌恶程度高的消费者,生活在某一灾害不常发生的地区,其巨灾保险购买的意愿是非常低的。而生活在巨灾发生相对较为频繁地区的消费者,其购买意愿将会迅速上升。正是由于期望效用的原因,巨灾发生频率与巨灾购买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巨灾发生频率小幅度的上升,将导致消费者巨灾保险购买意愿大幅度提升。

(三)政府介入分析

由于市场自发的调解,最终致使巨灾保险市场失灵,供给和需求均出现了不足的状况。在供求双方的博弈过程中,巨灾保险由于价格恶性循环式的上涨,最终导致了巨灾保险退市的局面。政府力量的介入对于增强巨灾保险需求与供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的介入,原先的恶性循环局面被打破。政府通过加强巨灾保险价格监管稳定价格、进行必要的财政补贴增强保险公司巨灾保险供给,使得价格波动减小,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通过影响价格因素实现增强市场需求的目标。保险公司配合政府设计出相应的巨灾保险产品,为消费者消费巨灾保险产品创造了良好的产品环境。

由于政府角色缺位,我国完整的巨灾保险制度迟迟没有建立,近年来,政府不断推广的农业保险正式巨灾保险实施了良好试点。政府对巨灾保险体系进行投入解决了巨灾保险供求中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由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存在,巨灾保险商品普遍存在定价过高的现象,实现财政兜底,对个别国民经济发展亟需的险种进行补贴,降低了巨灾保险商品的价格,解决了价格因素对于巨灾保险需求的不利影响。在此方面,农业保险的开展对于更广范围的巨灾保险制度实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中国各地区,政府通过实施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从价格因素、农民购买力水品上,都产生了影响。实行农业保险补贴的地区,农民的购买意愿提升,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加。社会总效益远远高于政府的投入,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四)有效需求研究

有效需求是指在这个需求水平上,可以为供给方创造最大利润的需求,也就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相等的条件下,此时企业将获得最大利润。在经济危机时期或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巨灾保险目前就存在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只是人们在进行消费时具有短视现象,不能认识到巨灾保险产品的重要性而缺乏购买意愿;另一方面,现实中巨灾保险定价偏高,抑制了人们对此类商品的购买需求,由于购买力低下的缘故,人们往往不具备购买巨灾保险的能力。解决巨灾保险有效性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从两大方面入手。降低巨灾保险供给价格,使价格逐渐趋于合理,提高保险企业整体供给水平。在巨灾保险需求管理上,由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可以合理预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长的条件下,增强公众对巨灾保险的购买意愿。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以及相应补贴的方式,培养公众巨灾保险意识。

四、解决需求不足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已经对巨灾保险需求开展了内容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政府的角色缺位,使得巨灾保险体系迟迟难以建立。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巨灾保险在建立初期,只有通过政府引导、保险公司配合的方式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格局。在这里,提升巨灾保险需求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注意多方面影响因素的作用。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影响不同的消费者需求的因素也不经相同。风险状况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尤为明显,让消费者明确所处地区的巨灾风险发生状况,对巨灾风险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知,有益于消费者合理调整自己的损失预期。经济条件的改变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它也是影响消费者巨灾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国家短期内应当对消费者购买巨灾保险行为实施补贴,长期内应当将解决巨灾保险需求低下的关键放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上来。合理控制巨灾保险价格,让具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消费得起巨灾保险商品,使购买意愿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避免购买行为中的侥幸心理、“搭便车”行为,正是由于公众看到了巨灾之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进行救灾,而使得公众心理上产生了依赖性,把救灾仅仅看做是政府一方的责任,最终忽视了自身风险的防范和风险意识的培养。

另外,只有当巨灾保险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不小于消费者因此而支付的货币效用时,消费者才会进行购买。目前情况下,中国巨灾保险市场运行并不符合这一规律。巨灾保险价格偏高,使得消费者为购买巨灾保险所支付的货币价值高于巨灾保险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消费者肯定不会为价格昂贵的巨灾保险买单。如何让巨灾保险价格降下来,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再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手段,将国内的巨灾风险在国际上进行转移,是降低巨灾保险价格、维护中国保险公司稳定经营的重要手段。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将自身面临的风险转移给国际上实力较强的再保险集团,或者通过证券化的方式直接进行风险管理,将巨灾风险直接转嫁给市场,有了稳定的供给,才能保证消费者对巨灾保险稳定的需求。

五、结语

由于中国巨灾保险体系尚未完整建立,对于巨灾保险需求的研究,也是属于理论探讨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影响巨灾保险需求的因素纷繁复杂。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在此,本文就政府如何发挥作用扶持中国巨灾保险体系建立,提升公众巨灾保险需求做一些探讨。

笔者认为,政府对于提升巨灾保险需求可以发挥三方面的作用:立法建设,尽早完善巨灾保险体系立法,规范市场行为,鼓励市场主体发展巨灾保险市场。监督作用,避免市场中出现文中所述的“恶性循环”局面需要政府的监管,在市场出现恶性价格循环时,政府应当及时出面进行干预,维护市场的价格秩序。宣传与鼓励,一方面政府要在舆论上对公众进行引导,使公众认识了解巨灾保险,另一方面,对于供求双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相信在政府参与的条件下,我国的巨灾保险体系一定会尽早建立,公众的巨灾保险需求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晋.巨灾保险需求: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李海棠.论巨灾保险的需求与供给[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23(02).

[3]王国清,林悦.巨灾保险需求建模分析的初步探讨[j].市场周刊,2012(01).

[4]丁元昊. 巨灾保险可负担性研究[j].保险研究,2011(10).

[5]周振,沈田华.农业巨灾保险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保险研究,2012(04).

[6]卓志.王寒保险企业社会责任探析[j],保险研究,2009(02).

保险需求论文篇4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汽车作为家庭的交通工具普及率不断提高,对相关保险的需求日趋旺盛。汽车保险作为财产保险中的第一大险种,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以及整个财产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纵观我国实际,汽车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始终在财产保险市场上占据业务主导地位。研究汽车保险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对于认识影响汽车保险需求与消费的主、客观条件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保险经营主体调整销售策略,转变经营观念也有一定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二、概念界定

汽车保险即机动车辆保险,简称车险。其中车辆是指汽车、电车、电瓶车、摩托车、拖拉机、各种专用机械车、特种车。汽车保险是指对机动车辆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负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汽车保险是伴随着汽车的出现和普及而产生和发展的。

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价格弹性或需求弹性,它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等于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由于需求规律的作用,价格和需求量是呈相反方向变化的。

三、汽车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商品其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不同。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等。由于定性的因素存在量化困难,故替代性的选择是观察影响汽车需求的不同因素会如何影响汽车需求价格弹性。影响汽车需求的因素主要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一)经济因素

1.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二者衡量了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社会的消费能力越高,政府、企业、个人购买汽车的能力就越大,投保汽车保险的需求就越高。因此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汽车保险的需求量成正比例关系。

2.汽车销售量。汽车保险是以汽车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汽车拥有量直接影响车险的保费收入,在投保率不变的情况下,汽车拥有量越高,保费收入就越高。

3.保险费率。保险费率即消费保险产品所要支付的代价。根据理性人假设,人们总是希望以较少的货币支出获得尽可能大的保险保障。

4.道路交通状况。道路交通状况的好坏影响人们对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判断,当路况差的时候人们会认为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会增加汽车保险的需求。

(二)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背景因素。各个国家的保险保费收入看是不一致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即各个国家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是不相同的。

2.风险因素及意识。风险的客观存在是保险产品出现的前提条件。大多数人们都是风险规避者,面对风险人们愿意付出一定代价来转移风险。

四、模型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计

根据对汽车保险价格需求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需求理论和汽车保险自身的特点,构建如下模型:

q=α β*p γ*income δ*risk

其中,被解释变量q表示汽车保险的需求,分别由汽车保费收入、汽车保险密度和汽车保险深度三个指标衡量;核心解释变量p表示汽车保险的价格,用保费/赔款这一指标来衡量;income和risk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其中income代表人均收入,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进行衡量,risk表示风险,用全年交通事故总起数这一指标进行衡量。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4―2013年全国汽车保险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样本。为了消除系数绝对值偏差和减轻异方差影响,所有变量在实际分析中均取对数形式。本文数据来源于2005-2014年《中国保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2004-2013年,中国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约为2068.11亿元,2004年汽车保险保费收入仅为750.95亿元,截止2013年年末,便已达到4720.79亿元。相比于2004年,汽车保险保费收入增加528.64%。保险深度均值为154.17,标准差95.84,这表明不同年份,汽车保险的深度差异较大。与保险深度的年度变化差异较大相反,汽车保险密度在2004-2013年变化不大(标准差仅为0.0011)。

(二)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分别以保费收入、保费密度和保费深度为因变量,分析汽车保险的需求与汽车保险的价格的系数,进而计算出汽车保险的需求价格弹性。表2中,方程1-3,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值较大,说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方程1中,f=489.10,相应的p值=0.0000,说明方程1整体显著。类似地,方程2和方程3的也整体显著。

从汽车保险需求与保险价格的系数来看,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绝对值约等于0.04。说明当汽车保险价格上升1%,汽车保险需求便会减少0.04%。另外,人均收入和风险对汽车保险需求均有显著影响:人均收入、风险保险需求显著正相关,这符合经济学理论。

六、结论分析

计算汽车保险价格需求弹性时,为消除量纲的影响,采用保险深度衡量保险需求。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公式:ε=dpdq*qp,其中dpdq≈0.04。2004-2013年,汽车保险的价格需求弹性如表3。

根据表3,汽车保险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说明汽车保险是奢侈品。另外,2004-2013年,汽车保险需求价格弹性逐渐变小。这一方面可能是保险价格在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汽车保险供给逐渐增加,导致其需求价格弹性逐渐减少(这就像手机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

实证结果显示,人均实际收入与车险需求呈显著正相关,主要是因为人均实际收入变量一方面代表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市场经济是个性化时代的经济,车险需求会因不同收入水平群体而异。因此,保险公司有必要结合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消费特点和能承担的风险程度来开发出能够满足不同收入水平投保人的差异化产品,在体现保险公司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经营的同时表达公司对不同需求群体的人文关怀。

保险需求论文篇5

关键词: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c8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5.013

作为金融系统的三要素之一,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在促进社会公平、生产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和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保险业总体陷入低迷、业务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我国保险业充分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快速走出危机,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国民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我国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仅有的4.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90亿元,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年均增长水平。从中长期看,由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多元化趋势继续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日趋多样,国内保险市场容量将持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我国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参考,从而充分发挥各个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作用,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均衡发展。

1 文献梳理与评述

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比较复杂,在众多影响因素当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公认的影响因素,学者在研究中普遍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列为影响保险需求的首要因素。肖文和谢文武(2001)认为保费收入与gdp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保险业的超常规发展完全依赖于gdp的增长。卓志(2001)结合中国经济、社会以及人寿保险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元回归方法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成为影响中国寿险消费需求的显著因素。田霖(2005)运用聚类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国保险市场总量的分布情况与我国各省份的整体经济水平基本一致。肖志光(2006)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从数学角度来看,我国各地区保险密度的差异有86.11%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而钱珍(2006)运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通货膨胀等指标研究对非寿险需求的影响后,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于非寿险需求有显著的影响。

另一些学者除了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外,还考虑了很多其他的非经济因素。周晶晗等(2003)在分析造成我国保险需求非均衡的原因时,除经济因素外,还将市场发育程度、保险政策、文化观念等因素总结为保险需求差异形成的原因。罗皓等(2005)认为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其中一般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等,而将政策方面的因素归为特殊因素。谢云(2010)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不仅分析了经济增长对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而且还验证了利率和通货膨胀对保险需求具有负相关关系,并且在不同的保费收入水平下这种影响是存在差异的。戴成峰和张连增(2012)在对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除了与 gdp存在正相关关系外,还与赔款支出以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以往的研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也有部分学者针对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但基本上是从区域层面展开分析。另外,经验表明各影响因素与人身险需求、财产险需求的关系是不同的。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研究各因素对人身险和财产险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力图更加细致的描述不同保险需求水平下,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为我国制定政策统筹保险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的均衡稳定发展。

2 指标选取、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一、经济发展水平。保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生俱来就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保险市场的完善,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进而影响保险产品的价格、险种类型和居民的保险意识等。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在保险市场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提高保险需求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风险因素。“无风险,无保险”,风险是产生保险需求的触发条件,风险程度越大,风险所致的损失越大,保险需求就会越强烈。三、保险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消费者的货币收入直接影响到其购买力的大小,当国民收入增加时,保险商品的消费者会有更强的缴费能力,保险商品的消费量就会随之扩大。四、教育水平。居民的教育水平越高,通常其风险意识越强,进而保险需求也就越大,并且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从而其保险的购买能力较强,进而对保险的需求也较大。五、价格因素。保险商品的价格就是保险费率,保险费率与保险需求一般呈反方向变化,不同的保险商品,保险费率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不同。

选择指标时既要考虑到以往研究中对影响因素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结论,又要考虑到因素的可量化性,同时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在人身保险业和财产保险业之间并不尽相同,为了能够在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之间进行比较,尽量选取能够同时影响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因素。限于篇幅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以下指标进行研究。

(1)人身保险密度(life insurance density),用lid表示,用来反映人身保险需求的总体情况。

(2)财产保险密度(property insurance density),用pid表示,用来反映财产保险需求的总体情况。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用pgdp表示,用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4)人均教育支出(per-capita educational fund),用pef表示,用来反映人口教育水平,它可以通过影响居民的风险意识来影响保险需求。

(5)居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用di表示,等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口,用来反应保险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货币收入通过对保险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保险产品的需求。

(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用cpi表示,用于对人身保险密度、财产保险密度、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调整。

进行人身保险需求研究时,选取人身保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财产保险需求研究时,选取财产保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人身保险需求和财产保险需求研究的解释变量均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以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1985-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人口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实证分析所用的人身保险密度(lid)、财产保险密度(pi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人均教育支出(pef)和居民可支配收入(di)的数据都是经过历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减至1985年后的数值。

2.2 研究方法

关于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学者采用的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在以往的文献中关于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均值回归的方法,但是均值回归方法只是刻画被解释变量的平均水平受到的其他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当研究被解释变量在不同水平下受到的其他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时,应用该方法将受到限制。而koenker 和bassett(1978)提出的分位数回归能够克服均值回归的局限,它通过全面的描述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位数来代表处于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从而得出不同分位数下的参数估计量,即其他影响因素对不同水平下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假设条件分布的总体分位数是的线性函数,表示为,其中,被称为“分位数回归数”,其估计量可以通过以下表达式得以实现:

在上式中,代表被解释变量,代表解释变量, 代表要估计的分位数值,可以选择0 到1之间的任意值,代表待估计的参数,参数随着分位数的变化而变化。分位数回归使用残差绝对值的加权平均作为最小化的目标函数,不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较为稳健。

3 实证分析

3.1 保险需求与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增加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首先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 llid、lpid、lpgdp、lpef、ldi。为了得到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首先用adf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根据时序图确定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是否存在,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滞后阶数,最后根据adf统计量判断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结果显示,变量llid、lpid、lpgdp、lpef、ldi都是一阶单整的,即它们本身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将人身保险密度和财产保险密度序列分别与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序列之间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协整关系检验中,各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均接近1,回归系数及方程均通过显著水平为1%的假设检验,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水平都很好。残差序列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平稳性检验,以上结果表明无论是人身险保费需求的时间序列llid还是财产险保费需求的时间序列lpid均和三个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lpgdp、lpef、ldi存在着协整关系。其中各个回归方程中的斜率衡量的是各影响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即保险需求弹性,各个斜率估计值即为需求弹性系数。

3.2 基于分位数回归研究诸因素对不同保险需求水平下的影响程度

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的是被解释变量的平均水平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大小,为了能够衡量比较处于不同水平下的被解释变量受到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不同,需要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它通过回归估计保险需求在不同分位数点上的需求弹性系数,来衡量不同的保险需求水平下,相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不同反应程度。

选取几个具有到代表性的分位点0.1,0.2,0.3,0.4,0.5,0.6,0.7,0.8,0.9,利用stata10.0对模型进行分位数回归估计。估计结果如下表3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所有分位点上的估计系数均显著,模型回归效果较好。在不同的分位点,各个因素对人身险和财产险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了能够更直观的进行比较,将各个分位点上各个因素对人身险和财产险需求影响程度的估计系数作图如下:

从表3和图1、图2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均具有影响作用,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从人身险需求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三要素对不同需求水平下的影响程度后发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5 0.9),人身险需求相对人均gdp的需求弹性系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2.1126 1.7953 1.8799)。对于教育程度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6 0.9),除在0.4分位点上有轻微波动外,人身险需求相对人均教育支出的需求弹性系数也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1.740641 1.577983 1.638705)。对于货币收入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5 0.9),除在0.7分位点上有轻微波动外,人身险需求相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需求弹性系数同样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2.12729 1.811049 1.881786)。以上结果表明,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以及可支配收入均呈现出对人身险需求的条件分布的两端之影响大于对其中间部分影响的现象,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居民货币收入水平的提高均对于人身险需求较低与较高水平地区影响程度较大,而对中等需求水平地区的人身险需求影响较小。

从财产险需求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三要素对不同需求水平下的影响程度发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9),除0.7分位点处系数值略微回升之外,财产险需求相对人均gdp的需求弹性系数整体呈现递减趋势(1.293736 1.034856)。对于教育水平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9),财产险需求相对人均教育支出的需求弹性系数整体也呈现递减趋势(1.202 0.889)。对于货币收入因素而言,随着分位数的增加(0.1 0.9),除0.7和0.8分位点处估计系数出现小幅度上升外,财产险需求相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需求弹性系数整体呈现递减趋势(1.377942 1.04107)。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居民货币收入水平的提高均对于财产险需求较低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对于财产险需求较高水平地区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同时,三个影响因素对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对于经济发展因素而言,各个分位点上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人身险和财产险的需求均具有显著作用。实际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又带动了保险消费需求的增加。但各个分位点上,人身险需求相对人均gdp的弹性系数均大于财产险,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人身险需求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教育水平因素而言,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所有分位点上弹性系数均为正,说明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人身险和财产险的需求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显然与实际相符。国家增大教育投入能够改善居民的保险意识,同时,居民素质的提高也能够提高个人的收入,从而加大对保险的需求。但各个分位点上,人身险需求相对人均教育支出的弹性系数均大于财产险,这说明,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对于人身险需求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货币收入因素而言,各个分位点上估计的所有弹性系数也均大于1,说明收入的提高对于人身险和财产险的需求促进作用较大。但各个分位点上,人身险需求相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均大于财产险,这说明,货币收入的提高,同样对于人身险需求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综上分析可得: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教育因素和货币收入因素对人身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均大于财产险需求。

4 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人身险和财产险,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协整分析后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货币收入水平与人身险和财产险需求均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在不同需求水平下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对于人身保险需求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货币收入水平都对其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在不同的分位点(即不同的需求水平)上,这种正向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的变化而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同时表现出对于保险需求较低与较高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大,对保险需求中等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小的现象。

对于财产保险需求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货币收入也都对其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在不同的分位点(即不同的需求水平)上,这种正向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同时表现出对于保险需求较低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对于保险需求较高水平地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的现象。

同时,三个影响因素对人身险需求和财产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三因素对人身险需求的促进作用普遍大于财产险需求。这可能由于人身寿险业还处在生长期阶段,经济增长、教育水平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人身寿险业的促进作用因此会更加明显。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和保险公司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政策来协调保险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由以上结论看出,无论是人身保险业还是财产保险业,保险需求水平较低地区的各个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程度反而较大。实际上,我国保险业需求水平较低的地区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按照本文结论,为了促进保险需求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政府应给予当地一定的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当地居民保险消费水平,促进当地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了应对西部地区巨大保险需求潜力的释放,保险公司应在大力发展东部地区保险业市场的同时,要配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大中西部保险市场的开发力度,围绕各区域的不同风俗文化及消费习惯,形成适应当地的特色销售模式,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文,谢文武. 中国保险费收入的增长模型分析[j]. 上海金融,2001,(4):27-28.

[2]卓志. 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 保险研究,2001,(2):10-12.

[3]田霖. 我国保险市场的区域差异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9):69-70.

[4]肖志光. 论保险市场区域均衡发展[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6):181-191.

[5]钱珍. 我国非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统计教育,2006,(8):27-29.

[6]周晶晗,高书丽,邱长溶. 我国区域保险业发展评价及分析[j].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2):35-38.

[7]罗皓,吴英杰. 中国保险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对策[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8-170.

[8]谢云,程细玉. 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8):5-10.

[9]戴成峰,张连增. 我国财产保险区域差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保险研究,2012,(11).

[10]李育安. 分位数回归及应用简介[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5):35-38.

[11]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