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基础教案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8 05:57:23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1
[关键词]平面构成 基础教学 二维空间
所谓平面构成,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有多少种方法等等。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平面构成课是对各种平面构成形态的认识,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亦具有重大作用。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从一些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大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和感受。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2
关键词:多维度协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案例教学
随着全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化,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随之发展,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且计算机应用水平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信息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大一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些来自计算机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甚至有的学过程序设计语言,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有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使用过计算机。
如何使基础不同的学生乐于学习并有收获,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公共基础课,如何从课程内容特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多维度研究和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得越来越迫切。
1.多维度协同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改革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2008、2009年我们曾对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课程免修,但是由于对成绩优秀者进人大学后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缺乏有效的措施,试行一段时间后取消。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从教材建设、教学网络资源建设、课程全程录像、微课建设等多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
2014年以来,为了更好地组织分层教学,我们开展了系统的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改革,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等多维度协同进行系统的分层教学改革与实践。
1.1课程设置分层改革
针对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要平衡这种差异,我们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由原来所有新生开设同样一门课程,教授同样内容,改革为开设两门课程,这两门课分别为: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同时对两门课的内容进行了规划和整合。每个学生根据入学后分班考试的成绩自愿选修其中一门课程。
1.2课程教学内容分层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应用部分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理论和应用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材决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与准备,编写了1套共3本适合我校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教材。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的理论教材均使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李海燕等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该教材共分为9章,包含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媒体及应用、数据库设计基础、信息系统基础。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4 x的分层教学模式。4是指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这4章的内容,x是指根据各专业特点选讲其他几章的部分内容。
计算机信息技术i课程的实验教材采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蒋银珍等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内容分为8章,包含windows 7、word、excel、powerpoint、wps文字软件、wps表格软件、wps演示软件、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采用4 x的分层教学模式,4是windows 7、word、excel、powerpoint这4个软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这4个软件的使用,x是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掌握其他几个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的实验教材采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沈玮等主编《office高级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内容分为5章,内容包含word、excel、powerpoint、vba基础知识及在office软件中的应用、access。
2.多维度协同下开展学生分层教学
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对入学新生进行分班考试。考试前由学生处、教务处、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联合通过微信公众号、教学网站、辅导员开班会等途径分班考试的通知。通知中重点向学生强调分班考试的目的,分班考试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分班考试遵循以人为本、强调自愿,不搞一刀切,鼓励每个学生都参加分班考试。
分班考试时间安排在新生军训期间的晚上进行,由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安排各专业学生的具体考试时间。考试采用网络考试形式,利用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计算机公共教学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水平进行测试,准确把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分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测试内容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媒体及应用等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windows 7、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用能力。
分班考试结束,根据每位学生的分班考试成绩,通过计算机公共教学网络平台的留言信箱功能对每位学生提出课程选修建议,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建议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ⅱ。对于考试成绩一般和不参加分班考试的学生只能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分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据选修课程建议自愿选择计算机信息技术ⅰ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
我校自2015年开始实施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2年。2015、2016年分别在分班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开设了5个班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每个班人数基本为80-110之间。从学生的考试情况以及学生的反应以及各院系反馈意见看,课程改革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收到学生和开课院系的肯定。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ⅱ的学生们普遍反映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而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ⅰ课程的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快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解决了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问题。
3.多维度协同下实验分层案例教学
为了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均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
3.1计算机信息技术ⅰ案例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实验教学主要注重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强调弱化软件的类型、具体版本等与具体软件相关的内容,注重同一类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精选了20个案例,16个综合练习,把msoffice的3个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和wps office的3个软件wps文字软件、wps表格软件、wps演示软件操作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汇到一个个实用的案例中。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word部分安排的3个案例。
第1个案例为制作电子小报。本应用案例要求使用word2010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本案例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文档编辑;2)文档修饰;3)插入艺术字;4)插入图片;5)插入文本框;6)边框底纹;7)项目符号;8)分栏等。
第2个案例为制作个人简历。本应用案例使用word2010制作一份基于表格的个人简历,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新建和保存文档;2)水印设置;3)艺术字的使用;4)文本框的使用;5)页面边框的使用;6)新建表格和选定表格;7)合并与拆分单元格;8)表格内文字的设置;9)表格格式的设置;(10)在单元格中插入图片。
第3个案例为论文排版。本应用案例使用word2010对给定论文材料进行排版,主要训练学生长文档的编辑方法。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页面设置;2)分页;3)封面排版;4)摘要排版;5)正文排版;6)标题排版;7);生成目录;8)插图排版;9)表格排版;10)页眉和页脚等。
3.2计算机信息技术ⅱ案例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主要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强调弱化软件的类型、具体版本,注重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word、excel、powerpoila中的高级应用,vba在word,excel、powerpoira中的基本应用,另外学会数据库应用软件access的基本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精选了14个案例以及2个综合练习。这些案例中有大型综合性案例,也有小的的应用型案例。这些案例中有关vba在office中的应用案例为本课程的特色。通过5个应用案例,简单明了地介绍了vba在word,excel、powerpoint中的基本应用,也是对vba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vba在excel中应用的一个综合案例。
1)案例目标
修改“期末成绩表.xlsx”工作簿,使用vba程序对工作表进行格式设置,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实现动态分配班级的功能,并在打开该工作簿时进行用户合法性验证。
2)知识点
本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工作簿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
(2)工作表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
(3)单元格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
(4)变量的使用;
(5)分支语句;
(6)循环语句;
(7)用户窗体。
4.结语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3
关键词 solidworks 机械设计基础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solidworks是符合当今主流cad技术发展潮流的基于windows 平台开发的三维cad系统 据统计,美国机械行业就业中明确要求会熟练使用solidworks的就高达95%。在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众多知名院校均已将solidworks应用于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随着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2013年起新增设了solidworks软件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以solidworks为纽带,将较为松散链接断点较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持续提升软件应用水平的同时,有效贯通机械设计的整个知识构架,以实现现代三维设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solidworks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中的作用
1.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机械原理教学偏重于分析推证,机械设计教学偏重于强度校核计算,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停留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科学性的教育理念上,忽略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另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教学学时大幅压缩,导致学生在面对内容繁杂 理论晦涩的教学内容时,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不佳
1.2solidworks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但缺乏引领学生进入实际设计氛围的关键要素,无法实时动态再现机械设计全过程,而solidworks系统所具有的三维建模运动分析结构分析以及多种外挂插件等功能模块,可以动态显示方式使学生完全浸入到情景学习的工程设计状态之中,而且solidworks的参数化实体建模可以实时实现设计意图,使课堂教学变得富于柔性且敏捷高效,将solidworks融入传统多媒体教学中,将极大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基于solidworks的模块化案例法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情景式教学方法通过工程案例模拟工程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像企业工程师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然而,用案例代替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显然是不科学的,必须探索如何将案例教学与其他理论教授方法密切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了一种基于solidworks的模块化案例教学方法,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将机械原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所有模块构筑了本课程的知识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solidworks将各阶段性目标贯穿起来。同时将机械设计知识体系模块化,将所涉及的知识点融入到基于solidworks的减速器设计案例中,通过以减速器为主线的三维设计案例的教学使学生摆脱传统二维设计思想束缚,培养现代工程设计理念。
3基于solidworks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整合教学改革探讨
长期以来学院所有机械和近机械类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都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两个部分进行,教学模式以理论计算和经验型二维设计为中心。知识要更新,设计手段要先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使学生能获得整机设计理念和系统训练,并以solidworks为设计平台,凭借其参数化、智能化和强互动性优势,使学生在计算机虚拟工程设计情境中,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培养创新思维和得到工程实践锻炼。
4基于solidworks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的改革建议
为了更切实有效地提高solidworks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笔者提出深入改革的几点建议:
(1) solidworks3d数字化教学模型库的创建
利用solidworks附属的toolbox插件包以及其他3d共享数字化模型库资源,创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模型库,形成以solidworks3d数字化模型与实物模型优势互补的课堂与实践教学素材库,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 基于solidworks系统的案例教学与科研成果相结合
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科研成果是最鲜活的教学案例,如能将学院不断涌现的科研成果通过solidworks系统提炼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案例库,将是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切实体现。
(3) 以solidworks系统为平台将cad/cae/cam技术全面融入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教学中以solidworks系统为平台,将现代三维设计分析和制造理念全面融入机械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类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全新的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类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是学院今后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现代意义上的机械设计已经根本离不开计算机了,更离不开凝炼现代设计理念的三维设计软件系统,因此,以诸如solidworks这类三维设计软件为平台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和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理念、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这不仅仅是一系列教学步骤的运用,更是一种教学技能技巧。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讲解,运用案例组织教学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许多教师还没有深入理解案例教学法的含义、使用条件和使用方法,课堂教学主观性、经验性较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使一种本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法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使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案例自身缺乏科学性;二是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缺乏互动性;三是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缺乏兼容性。
(一)教学案例自身缺乏科学性
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案例的选取。所选择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符合教学目标与要求,是否符合教学情境的要求,是事关案例教学成败的重要前提。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教学案例自身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的教学案例试图涵盖一切专业、一切学生。运用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深奥、抽象的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而言,教学案例有一定的专业限制,且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教学当中常常存在的是,偏重于原理运用的内容才是适合案例教学的对象,而一些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也并不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与水平、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刀切”地组织案例教学,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两极分化:要么跟不上,要么吃不饱,教学效果欠佳。
2.教学案例设计缺乏针对性。案例教学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设计案例。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力图一劳永逸地设计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教学案例,以期适合各个班、各个专业的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专业知识差异等因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同时,由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分析不透彻,导致教学案例设计要么过大要么过小。案例设计过大则因其注重全面性、系统性而与学生的知识、技能差距甚远;案例设计过小则难以体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生很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这两种案例设计方式都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体现出来。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需在充分研究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问题的基础上来设计。
3.教学案例不符合教学情境之需。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所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即使是虚构的案例也应大致和现实相符,使教学过程既生动有趣,又使教学情境真实、感人。然而,许多教师因为对案例教学法理解不透彻,在教学案例设计和选择的过程中脱离教学实际、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既不能很好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案例教学中缺乏适应性
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都习惯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原理的讲解、阐释、传授,很少设计一些案例来组织教学,即便是有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落实教学案例,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被动地听和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讲授法,既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也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对某一共同的问题通过互动式地讨论、研究、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起示范、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在案例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在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主动完成对案例的探究和学习。所以,如果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案例教学法就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而已。
(三)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兼容
运用案例教学并不等于不再使用其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需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够使计算机基础课真正有效开展。遗憾的是,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不平衡现象。有的教师习惯于理论知识和课程内容的讲解,不去研究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案例,以至于学生听懂了知识,不懂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有的教师则能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但对教学案例的展开仍旧以讲授法进行。这种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教学理念自然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不良后果。
二、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路对策
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生必须认真掌握的一门基础性、技术型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组织该课程的教学,既能给教师带来挑战,也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开展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需要落实“双主体”教学理念、优选教学案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兼容并蓄多种教学方法等方式和途径。
(一)落实“双主体”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以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学活动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3]。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超越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的不良倾向,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通过案例贯穿各个知识点,以点带面,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这是传统讲授法所无法企及的。
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应用结合起来。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是引导者和推进者,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学生是接受者、运用者。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在认真阅读老师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时,必须讲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居于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契合课程知识点,找出解题思路,另一方面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以此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二)优选教学案例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灵魂,案例选取与设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与败。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人数多,专业分布广泛,且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背景等方面差异甚大,不存在“适应”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共同使用且具有相同效果的教学案例。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首先要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计算机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针对一个问题可以开发数个教学案例——“案例群”,供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使教学案例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多样性。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在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如果案例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符合他们认知层次及其发展需要的教学案例,那么学生可以顺利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其次,选取侧重于原理应用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对象,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应以一定的理论、原理作为基础和依据,一些基础知识可以运用讲授法开展教学,以此为基础组织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次,案例设计要大小适当且具有启发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到学生的两种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和现有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个“最近发展区”实则即为要开展的课程教学目标。案例设计业要求教师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设定教学目标和落实教学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的案例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初次确定的教学案例,在使用后发现大小不适应,可以根据需要做调正,以备下次使用时及时改进。
再次,结合教学情境需要来设计教学案例,使其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体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师在备课选材的时候要重新研究教材,甚或自编教材,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的案例来进行教学,突出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这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来说更应如此。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考试、教师上课评价、督导检查等。学生考试包括平时考核、期末考试、考勤、实践操作能力等。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当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该而且必须多样化。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是传统的笔试考核;二是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如上机实验,重点考核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能力;三是计算课堂讨论成绩,将学生参与案例学习和讨论取得的成绩记录进档案袋,期末结束统一计入考试总评当中。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是考评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学生评教;二是同行评教;三是教学督导评教。学生和督导对教师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案例教学参与度的评价总体上服务于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兼容并蓄多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等特点,对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案例教学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案例教学必须与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有效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的开展,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通过计算机获取、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不能停留于简单地讲授知识而是要运用贴近现实、易于理解的案例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教师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文.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2]李翠梅.计算机基础课案例驱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03).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5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融入到一个个基础型的案例中,学生通过案例操作掌握基本知识、基础操作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以photoshop中的选区为例,教师在讲授这段内容的时候,简单介绍各种选区工具,然后给出“多边形套索工具—订书器广告”、“磁性套索工具—空中气球”、“魔棒工具—更换图片背景”、“快速蒙版工具—人物选择”等一系列基础型的案例来逐一讲解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来实践选区工具的具体使用。学生实践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办公产品宣传海报”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设计、讨论、整合。最后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并布置一系列课后型案例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巩固。
2课后型案例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每次课都布置课后型的案例让学生课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欣赏过往届同学的优秀作品后,进行课后型案例的制作不但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另外也鼓励学生使用其他软件的优秀功能帮助自己的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案。在每堂课的课前都会要求学生讲解演示上一堂课老师布置的课后型案例,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课后型教学案例为例,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明星换脸”、“透明的杯子”和“水天一色”,在课前选出三组代表,给大家演示完成案例的全过程,总结使用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得到启发,而且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另外,课后型案例要允许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和总结后重新修改提交,这样我们的课后型教学设计就实现了三段走的过程:“课前自主搜集资料、创意设计”——“课上重现制作过程”——“课后修改、整理、完善设计”。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会非常投入、全力以赴地完成与日常生活和个人兴趣密切相关的课后任务。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的收获是最大化的,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提高了动手能力。
3提高型案例能够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在提高型案例部分,我们将学生分组,给出多个设计选题,学生按组选择选题然后完成设计过程。图片素材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自己实物创意设计然后自行拍摄,也可以从视频素材中进行截取。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提高型教学案例为例: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个人名片”、“宣传海报”和“营销广告”,让学生在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提升是显而易见地,从对选题的深入研究到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到创作水平的提升。最后分组汇报是最令学生们兴奋的环节,看到学生们超乎想象的设计也会令老师感到满足和欣慰。通过提高型案例,学生不但能独立进行图像修复、图像调整、图像合成等日常应用,而且进入社会后能迅速参与实际工作,并运用已有的软件知识,不断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作业选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师生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开展提问、讨论、交流等活动,克服了课堂的局限。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思考自己可以创作哪些作品,分析所学的知识如何在要创作的作品中进行运用,并通过实践反复检验和提高,逐步走向创新阶段。这种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愿望,所以优秀的作品不断地涌现。
4结语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6
关键词: 电气信息 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培养对象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涵盖了人才规格、质量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过程方式。目前高校常见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类型,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学科型;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应用能力型;技能、技艺应用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选用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应用能力型的培养模式,对四个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的制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高等教育法》为指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培养方案不仅要反映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技术基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而且要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把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落实在培养方案中。
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本科综合培养方案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而且强调课外教育活动的协调发展。因此,本科综合培养方案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本科规定性课内培养计划;本科指导性课外培养计划。
2、本科规定性课内培养计划是各专业建议学生按学期学习的课程计划,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安排学习进程的指南,也是学生毕业资格审查和获得学位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从有利于全面推进学分制的角度,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体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3、本科指导性课外教学计划是对规定性课内培养计划的补充。要坚持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科技素质和业务素质相结合。要针对各年级的特点,将各项课外教育内容安排在课外教育计划中。即每个本科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得4个学分的素质拓展课外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等。
4、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要逐步执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与国际一流大学基本一致。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认真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培养方案,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二级学院各专业的特点,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5、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宽基础的原则,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公共基础课、部分学科基础课按打通学科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宽口径原则设置。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
1、构建电气信息类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使学生在更宽的专业平台接受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个培养方案又请校内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二级学院的电气信息类4个专业按照专业招生,实行大类培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不失其专业特色,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使学生就业面更广。具体的培养模式为:全部课程分成六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教育课,4个专业在l~4学期两年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中,课程基本全部打通,拥有共同的学校基础平台。保证相同的专业基础平台后,规定各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现其专业特色。各专业主要课及专业主要实践环节课程如下: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软件工程。
(2)电子信息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与数字通信、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 微处理器原理和接口技术、图像工程。
(3)电子科学与技术
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基础、vlsi原理与设计、集成电路eda、微电子概论、光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ic测试技术、fpga的应用开发等。
(4)通信工程
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微波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移动通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于java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技术、网际互连原理等。
2、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主要实践环节
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与实施
1、体现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行因材施教,力求把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达到较好地结合
对覆盖面大的几门重要公共基础课,设立了ab课程模式,针对二级学院四个专业的特点,高等数学采用a模式为187学时;大学物理采用b模式为102学时,大学英语课程根据入学测评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课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专长、能力等自由选择。此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设计学习进程,在4~6年之内什么时候获得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就什么时候毕业。二级学院还制定了本科生转专业制度,以弥补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机会少的不足。以上措施的实施,改变了原来培养方案的固定模式,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其个性。
2、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
2005年,二级学院投入近300万元用于相应实验环境的建设,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质量达到较高水平,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强调多媒体授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了提高多媒体授课的质量,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二级学院就多媒体授课进行了多次研讨。
3、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之中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本科阶段的教育目的,应当落实到培养方案之中并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要修满不少于4学分课外素质拓展教育学分,包括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修订新一轮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原有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将部分实验单独设课,增大了实践教学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同时还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通过系统的实验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训练及综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二级学院还设立了创新实验室,为培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5、打破专业,优化教学
二级学院的四个专业属于电气信息类,对相同的学科基础课,打破专业的界限,优化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建立二级学院学科平台课[2]。如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通过实验室平台建设和师资整合,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通过对二级学院四个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实施,我们有信心使学生真正得到因材施教,实现素质教育。通过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优化师资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有信心培养更优秀的电气信息类(本科)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7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文在分析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 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 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8
关键词 :photoshop;美术基础;课程改革;渗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89-03
photoshop是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图像处理软件。它以非凡的表现被广泛地应用到平面设计、美术、摄影、动漫、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出版印刷、网页设计等众多领域。因此,它也成为了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photoshop图像处理”等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许多专业教师普遍感到:其实际操作性强,软件的使用看似好教,但教学效果却始终不能通过学生的作品得到良好的体现。存在学生“只会模仿、不会创作,只会操作、不会创意”的问题。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兴趣不同、审美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方式呆板等问题。许多教师苦于找不到好的教材、教法,以便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院根据在多媒体科技公司工作的毕业生的反馈,历经数年进行了photoshop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探索,现将收获的经验展示出来与同仁分享。
明确正确的教学目标
根据多年来用人单位的反馈,多次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举办的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师资培训中专家的共识,从事多媒体设计,工作时间、技术不是重要的,而创意、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跨域、整合能力十分重要。
我们将photoshop课程的能力目标定位为:不仅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photoshop基础知识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掌握photoshop图像处理、图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灵活使用photoshop知识制作出符合要求又具有创意的图像的能力。这就明确了学生学习之后不仅仅是熟练的工匠,还要能自主进行图像处理与创作。
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
我们共进行了三次课程设置的调整,每一次都及时进行总结与分析。
第一次调整,将“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拆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与案例式课程的指导。结果发现,学生确实在运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技法上熟练程度得到很大提升,但许多学生还是限于“工匠”式的模仿,创新能力仍然很弱。
第二次调整,致力于让学生应用photoshop做出各种绚丽甚至超越意想的艺术效果。它要求学生具备色彩搭配等相应的美术基础知识,这就需要与美术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于是,我们在多媒体专业培养方案中引入了“电脑美术基础”课程。这样就进行了三个阶段课程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学习上较被动,学习兴趣不浓,上“电脑美术基础”课时,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美术基础知识普遍感觉偏理论,甚至个别学生在做手工作业时有厌烦情绪。另外,随着高职院校课程对各科目实践实训、毕业实习课时要求的提高,“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基础课时被要求压缩,影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由于photoshop的图像处理功能异常强大,编辑手段和技巧层出不穷,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学生在图像处理技能与熟练程度下降。
第三次调整,我们将photoshop基础知识,如基本工具的使用,引入“电脑美术基础”教学。例如,photoshop在色彩教学中的运用,不论是在红、黄、蓝三原色的调配,还是纯度色阶变化、色彩对比等,都能以直观的形式表现色彩构成各个方面的知识。对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如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学生可以通过photoshop中绘图工具(如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圆形工具等)绘出一个基本型以后,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选择某些编辑命令,如复制、粘贴等,较快完成课堂作业,避免了人手制作中枯燥的重复劳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了从手工设计到思维设计的演绎,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压缩了“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课的课时。教学重点转到“photoshop图像处理”后期课程与实训进行典型案例剖析与项目式创作指导。自编教材并尽量采用本院学生创作作品作为案例,同时结合美术基础知识演绎。这种相互渗透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以全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目前来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积极自编教材,进行内容整合
我们选用过许多市面上现成的教材。目前,教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教程式的,以传授photoshop软件基本应用与技巧为主,用案例进行辅证。这一类教材的优点是基础知识介绍得较详细。但应用案例偏少,学生能较熟悉软件的工具,但灵活应用的能力不能得到较好提升。在做设计时,由于缺乏基本美术知识,通常会犯许多常识性错误,如做产品销售包装设计常是三无产品(无商标、无品牌、无产家),没有产品货架印象、立体效果不符合透视原理;做平面广告出现光线、阴影方向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第二类教材为案例或称项目式的。此类教材案例较多,有的甚至是纯案例,通常会提供素材,并有详细的案例过程指导。此类教材的优点是:学生在其指导下能够做出完整的作品,有成就感,但由于许多案例涵盖的知识点有限,且缺乏设计的构思解析,更有甚者直接提供各种抠图好的素材与完成图,学生直接拼装即可完成作品,对作品构图理念缺乏理解,对photoshop的学习变成“蜻蜓点水”式的了,对于photoshop强大图像处理功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工具、技巧的应用。
为此,我们决定自编教材,在“电脑美术基础”中添加photoshop基本工具的教学与应用,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渗透美术基础理念。首先,从案例的筛选入手,在教材前半部分精选出一些简单实用的案例,并尽量一例多变。教材后半部分选择涵盖知识点多的、符合美术观点的案例。在案例设计中讲解构思理念,讲解应用photoshop技巧的目标,然后将每个案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全部列出来,分析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适用范围,并提示另一种处理的差别效果。例如,制作一个汽车飞驰的效果,来反映奔驰这一自然现象,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作:第一种方法是使用滤镜菜单中的动感模糊和辐射模糊;第二种方法是使用滤镜菜单中的风滤镜。对这两种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哪一种制作方法效果更佳,适用于物体的大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本院学生的作品作案例更能贴近学生。
实训的项目教材则按如下要求进行设计:能注重photoshop与美术理论的渗透;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规划或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许多院校从事photoshop教学的教师都是出自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软件不存在问题,但由于缺乏美术基础知识,在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方面不能做到正确引导,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院特地派从事photoshop教学的教师参加美术基础知识培训,确保photoshop与美术基础相互渗透教学的落实,让学生在美的艺术氛围中学习photoshop。
课堂教学组织也是一门艺术
虽说现在photoshop教学基本上是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实现的,比较直观,但教学组织流程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相同。
首先,我们将学生优秀作品制作成视频,在第一节课进行播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创造令人愉悦的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photoshop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很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可适用的教学法有讲授、案例、实操、小组讨论等等。课堂练习实例要尽量能让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这样能有时间让学生相互观赏与评价,就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主导课堂的机会,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告诉学生模仿到创新是学习photoshop的必经之路,讲解案例要求涵盖知识点多,学生操作则采用让其快速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作品,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因此,设计学生练习题也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我们分别从广告、照片处理、ci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界面设计、网页设计类中选择有代表性作品进行剖析,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构图、色彩搭配、主题等各类图像的主流设计风格。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在当今信息时代,多媒体信息网络迅速发展,在网上photoshop基础教程比比皆是,应用技巧层出不穷,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网上学习条件。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网上去查找同一种目标的多种设计方法,如火焰字、人物抠图等,让学生比较查找到的方法。还可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多欣赏中外文学、音乐、影视、绘画等艺术作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些对学生创作是非常有益的。
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款带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基于此,我们尝试建立学生多媒体工作室,让学生在服务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软件运用能力。
在考核评价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许多高职院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仍采用笔试和机试两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但重点已经从过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记忆进步到注重技能的掌握运用。但我们认为,考试只是在限定时间内考核共性的、统一的技能熟练度,学生容易过多注重教条式操作。实际上,在项目实训中更能反映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更能表现出学生的潜能。为此,我们强调实训在学分中应占更多比重。为防止抄袭,我们要求学生在实训中,用书面写出创作作品的主题、构思以及步骤,这也是对其美术基础知识的一次总结。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对photoshop课程的评价方式,我们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种形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部分学生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指导教师及时发现指导,但在评价时多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与展示。作品美,美在哪,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应尽可能让学生自评,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photoshop是一门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课程,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高,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相应的美术基础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绝不可简单呆板地只教会学生设计绘制几个实例就了事,更要注重photoshop与美术基础的结合性,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升自己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郭琦.引入美术设计思想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案新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7).
[2]叶爱英.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9
【关键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图案教学;思考
1前言
随着教育体制逐渐改革,新形势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备受关注。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包含着很多重要内容,其中服饰图案教学属于一种基础性教学内容,其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能够代表着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水平。近年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导致服饰图案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实现教学创新。因此,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服饰图案教学进行研究,对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2服装图案教学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图案教学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决定着服装形象设计的视觉审美与外在形象表现。图案教学与艺术神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借助该门课程,能够使得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只是,以及服装设计技能,促进学生对图案的组织结构理解。同时不同形式的服装图案应用能够引导着不同的时尚潮流。总体分析,服装团教学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设计专业的教学而言具有较为突出的教学意义。其一,审美作用。人们所穿着的服装,除了对于其功能需求较大的基础上,还对服装的整体美感有着要求,良好的服装图案设计应用,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能够展现出一种艺术美感,具有提升消费者审美的作用。其二,涵盖寓意。生活中很多服装色彩与图案不仅为了展现出美感,还代表着其他的含义,如一种吉祥的象征作用、标志作用、广告作用、实用功能等。而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教学,于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都具有突出的作用[1]。
3服装图案的写生与组织形式
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服装图案的内容教学思考中,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从图案自身的性质进行分析,如服装图案的写生与图案的组织形式等内容。
3.1服装图案的写生以及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在进行图案设计环节中产生更多的灵感,可以以真实的绘画内容为图案设计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图案教学写生。为了实现资料的收集、素材的积累,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开展图案教学之前,可以鼓励学生外出写生,以最为普通的绘画形式,激发学生灵感。实际的写生方式有:线描法、线描加色法、剪影法、水粉画法等。其中线描法是写生中最为基础的方法,该种方法接着铅笔、钢笔、毛笔等工具进行绘画,实现线条式的图案设计。该种设计在服装设计中比较常见,使得服装设计中的图案轮廓比较清晰,展现出图案个性。剪影法能够表现出图案的外部轮廓,具有剪影的效果,该种绘画方式最能够训练学生的图案设计能力。而水粉画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水粉色来写生,该种图案绘画下的服装图案应用个性比较张扬,集中展现出物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并且该种绘画方式能够用借助多彩的绘画方式装饰服装,如在具有异域风情的服装图案设计中比较常见[2]。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写生激发图案设计的灵感,还可以充分的运用图案的变换关系,展现出不同类型的图案,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如,图案的夸张运用、图案重复应用、图案的添加等形式都是常见的图案的变换形式。其中在进行图案的夸张应用中需要学生抓住所描绘对象的主体特征,符合图案变化的基础行规律,在原本的图案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夸张放大的形式,吸引人注意。而图案的重复应用既富含寓意,也能够引起人的联想,如路易威登包装标志中四叶草图案重复,既能够体现出高贵、精致的设计理念,也能够使得图案设计富含生机。
3.2服装图案的表现技法
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关于图案的教学设计需要提升其实际的表现技法,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服装设计的艺术审美性。图案设计的表现技法包含多种,对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其具几下几种表现技法:第一,平涂法。该种方法在继续拧图案设计中比较常见,在服装设计中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比较清晰,并且力度较大;第二,晕染法。晕染法借助国画中的笔画画法,以由浅到深的方式,进行图案的晕染,所设计出来的图案层次感清晰,体现出渐变性;第三,机理表现法,该种方法能够实现画笔与颜料之间的相互结合,在电脑特殊支持下,设计出手绘图案所不能彰显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图案教学中,需要借助以上多种图案设计表现手法,丰富实际教学内容[3]。
3.3服装图案的组织形式
服装图案设计中其组织形式决定着图案的纹样,包含单独纹样、适合图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组织形式。单独图案。单独图案的应用,是图案变化的基础,需要根据画面上的动势进行平衡划分。对称式的纹样组织形式,其中轴线左右划分,上下完全同形。而平衡式的图案组织形式,通过调整重心,保障服装图案纹样体现平衡,使得图案视觉效果比较舒适。适合图案运用是指在一定的外形轮廓内,按照不同的内容图案在实际设计轮廓中形象展示,使得该图案能够直接适合于组织形式要求。以米字格适合图案设计形式进行分析,发射式、向心式、旋转式等都比较适合米字格的图案设计。其中发射式图案设计从图案中心一点出发,向着图案四周发射。向心式图案组织形式与发射式的图案组织形式恰好相反,图案向着图形中心聚拢。二方连续组织形式,包含两个基础单元,该两个基础单元为一个集合,共同向左右或者是向上下进行组织纹样排列,其实际的组织形式包含散点式、竖直式、波浪式等组织形式。其中三点式的组织形式以一个或者是几个图形为基本图形,其中图形之间相互不接触。而竖直式的图形组织形式,既包含向上的形式也包含向下的形式,不相邻也可以相接。而波浪式的图形组织形式,借助曲折的图形设计或者是波形的图形组织形式,使得图案组织形式具有跃动性。
4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图案教学比较关键,决定着服装设计的审美功能。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服装图案的内容教学思考中,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从图案自身的性质进行分析,如服装图案的写生与图案的组织形式等内容。服装图案设计中其组织形式决定着图案的纹样,包含单独纹样、适合图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王静.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2]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平面设计基础教案篇10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术经济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做出的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经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学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设项目资料,由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实地调查,项目预测分析,收集项目相关经济分析基础数据。再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excel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构建经济分析表格、模型。最后运用excel计算出建设项目相应的经济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与实践结合,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顺利上岗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各个实践环节还要循序渐进,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 上一篇:述职竞聘稿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3-01-10 09:33:00
色彩情感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2022-10-17 09:20:19
平面设计和印刷技术结合要点 2022-09-07 09:15:42
插画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2022-08-29 11:15:20
水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2022-08-28 09:32:34
工艺美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应用 2022-08-23 11: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