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9 17:43:02
工业软件论文篇1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多次强调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若按照传统重视理论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则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3]。对于相对新兴的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其专业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决定学生面临的毕业实习与设计问题更复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就业与选题的矛盾。基于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目前就业意向主要有三:一是在软件产业从事编码测试、系统分析设计或具有软件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服务、销售和管理(软件方向);二是在机械电子工程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机械研究、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工程应用方向);三是考研、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等(考研方向)。因就业方向的多元化、毕业实习设计老师(包括软件企业导师)的专业领域和人数限制、实习条件的限制等多重原因,学生难免产生选题与就业意向不相符的矛盾。(2)毕业实习设计与考研、公务员招考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毕业实习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7学期、第8学期,而这期间,每年一度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公务员的国考、省考也同时举行,这就导致“考研方向”的学生在备考和完成学业间的矛盾,如不进行相应调整,势必影响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3)软件方向与专业方向的不协调因素。软件方向学生一般采用3 1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第4学年大多在软件企业完成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工程应用方向和考研方向往往还有几门课程需要在校学习,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往往存在冲突。(4)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机对接。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准备阶段,毕业实习要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毕业实习的内容和质量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毕业设计要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与毕业实习的实践相结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毕业实习的效果[4]。软件工程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使其对毕业实习与设计的衔接要求更高,而且该类专业多元的就业意向及其他复合因素使得学生的实习与设计内容往往不能有机衔接。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设计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就业自主化的严峻形势,存在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效衔接、教师对两者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离以及忽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问题,因此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毕业实习设计指导需考虑的因素
1)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5]。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是激励、指引、维持、调节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6];学业成就指经过学习和训练后所获得学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校毕业班级学生处于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而走向社会的特殊阶段,毕业、考研和就业等诸多问题以及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强烈冲击,对其学习和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7]。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选题入手,贯穿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融学生兴趣爱好、就业意向与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取得好的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项目驱动。有效地整合指导教师的各类纵向、横向在研项目并将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炼,根据毕业实践环节具体要求细分软件工程项目,将其引入到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管理体制与实验室运行机制,探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实践教学过程可控化、项目实施团队化、项目资源共享化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3]。3)导师制。采用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是确保后续创新模式实现的关键。导师可以是从学校选定的各方向专业教师,也可以是从企业选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双导师制)。导师既要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又要完成这两个环节连贯且相互渗透的业务指导工作。为确保这种教学模式有条不紊地实施,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相应的职责。首先,根据毕业实纲和设计大纲的要求,与企业协调好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课题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及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其次,要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方案论证,及时提供指导和质量监督,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4]。
3毕业实习设计指导创新模式的设计
结合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专业特色,在现有基础上设计的毕业实习设计创新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以学生为本,模块化组织。基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某方面的专业特长和未来的发展取向,该模式分为3个大模块:以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为目标的软件模块(软件方向);立志于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模块(考研方向);面向工程的工程应用模块(工程应用方向)。大模块下再设子模块,如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的模块又分为ug、pro/e等大型软件的工程应用模块;以单片机、plc等程序开发为主的工控模块;cad、ug、pro/e等面向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模块。学生根据学业基础、就业意向及学习兴趣自主选择。2)毕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二者人为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二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软件模块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形成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与大型软件公司合作,安排在第4学年,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工程应用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实习、设计由同一导师指导,采取集中实习和反复调研的形式,实习围绕设计的需要展开;考研模块则将实习和设计的时间提前,第6学期即由指导老师提前介入,预先安排相应工作,在充分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为考研创造条件。至于软件方向与背景专业方向课程安排上的冲突,软件学院采取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达到多元方向的均衡。3)导师制和项目驱动贯穿始终。采取导师负责制,将部分学生(考研方向)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6学期开始,到第8学期结束,历时1年半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开展的工作包括文献检索,熟悉设备,仪器校准,实验计划,实验开展,项目调研、开展、改进和总结各环节。基于项目驱动,每一学生的实习设计选题均为某方向科研子项或工程子项,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链,在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和科研组织等环节基础上,全面培养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4)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全程”指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实验、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答辩评分、总结归档等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以制订计划、明确目标执行计划检查、反馈处理、纠偏制订新的计划、目标为质量监控途径。针对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制订详细可行的规范,把握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考核标准,目前要求教研室审核的关键节点包括选题、任务书、开题、中期检查、综合评价、答辩等。
4工程实践环境的构建
要保证上述模式的良好运行,必须有一个稳定而可行的工程实践环境。我们一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与it等用人企业的合作。从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开办以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先后在中兴软件、中天电子、江西微软、上海杰普等多家大型软件公司和it培训机构建有校外实习基地,在江西铜业公司、中金岭南股份公司、恒天动力有限公司等建有校外专业背景方向实习基地。打造相对稳定、整体素质较高的导师队伍是实现该创新模式的有效保障,学院应考虑:①从实习基地遴选指导教师;②选派软件方向教师到合作基地工程实训;③选派专业方向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访学。对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软件学院制定有详细的《毕业实习设计规范》,系部成立“软件工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教研室针对该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与问题分析,在教师中开展动员,提前落实并布置工作;在学生中宣传动员,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准备,重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强调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及时跟踪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结语
工业软件论文篇2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事工资的管理势在必行。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计算机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而工资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工资计算、发放、核算的工作量很大,一般不允许出错,如果实行手工操作,每月发放工资须手工填制大量的表格,这就会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机进行工资发放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工资核算准确无误、快速输出,而且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工资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服务于财务部门其他方面的核算和财务处理,同时计算机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工资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所以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成为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事工资管理的基本。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完善,各个行业都在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手段,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企业体系无论是在行政职能、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优质服务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该企业运用现代化技术创造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工资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财务管理也是如此,由于企业职工人数较多,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各项工资条款的发放,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那么势必会给管理人员带来种种麻烦,因此类似工资管理系统之类的财务软件的开发势在必行。现在中国企业已进入"新管理时代",企业管理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管理"时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期的"混合管理"时代后,从九十年代末进入全面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新管理时的中国企业管理是面向市场,基于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模式,价值化,系统化,电脑化,国际化和普遍化管理的时代. 新管理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以建立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整合企业经营,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形成企业持久发展的"内功".越来越多的质优企业舍得在管理系统上投资的举动,足以说明这一趋势.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企业间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要求企业行动必须快捷,灵敏,在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人力已经很难完全达到要求,必须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主要内容:支持企业实现规范化的管理,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业务,包括新员工加入时认识档案的建立,老员工转出、辞职、退休等。目标:实现企业员工工资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06-03-10---2006-03-16收集所需资料2006-04-02---2006-04-16完成系统需求分析, 对人事查询管理,人事维护管理,工资查询管理,工资维护管理,等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进行确定。2006-04-17---2006-04-25对数据库表结构进行设计,将表结构导入数据库。并对论文进行初步构思、编写。2006-04-17---2006-05-05继续完成功能模块的代码编写。2006-05-05---2006-05-23设计测试实例,对系统进行测试,找出缺陷,进行完善。2006-05-24---2006-06-15完成毕业论文的编写工作。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0 年 月 日
工业软件论文篇3
1.1 ic卡行业发展现状... 1
1.2 ic卡迅猛发展的原因... 2
第二章 硬件系统设计... 4
2.1 ic的选用与设计... 4
2.1.1 ic卡概述及分类... 5
2.1.2 ic卡国际标准... 5
2.2 电源电路设计... 7
2.3主控芯片at89s52 及相关电路设计... 9
2.4 串行通信... 14
2.5 蜂鸣器电路设计... 18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19
3.1 编程软件... 19
工业软件论文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29-02
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开发领域近5年以来一直以50%的增幅持续发展,会日语并懂得国际软件开发规范的中国it人才已成为国内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最热门人才。为适应时展需要,北航软件学院把握时机,从实际现状出发,依托自身强势的品牌优势,为国家发展及学子前程量身打造特色的专业,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能提供日文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硕士学位的正规教育机构,并摸索出一套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教育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想
“产学研”模式是一种从实际到理论又到实际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培养机构与生产企业进行紧密联合,从而从生产、管理的一线前沿了解最新的、最为需求的工程技术、工艺方法以及新的应用理论;同时从企业那里得到设备、项目、技术。然后,利用这些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按照企业实际的要求,通过制定课程体系、编写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来培养学生,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最新的、最实用的。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校不但可以学习到技术,而且可以参与学校或者企业的科研项目,实现第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该专业的学生有较多机会在日企或中日合资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国外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工与学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来在企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
我们将研究生培养思路确立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坚持教学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具体做法是:把当前成熟的软件工程理论成果和思想,凝炼成基础课体系的核心,整合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加强学生现代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外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的潜力。
作为对日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日语不仅是这类人才的专业工具,而且是领会日企文化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毕业生:日语水平达到国际交流基金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以上,且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熟悉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具有使用全日文软件开发环境、编写日文开发文档能力,可以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各个层次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培养模式
2.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是实现软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手段,这就需要培养大批软件工程领域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设计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应用领域广、技术更新快是当代软件工程技术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因此在设计对日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我们遵循了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五个基本原则。
2.2实用外语教育
在日本的企业或对日外包的企业,不会日语几乎无法进行沟通,限制了发展和培养机会。通过学习日本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学生不仅了解了中日文化差异等问题,以后在日企实习、工作中可以更快适应并融入到公司中去,而且可以全面了解日本文化和设计风格,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能和软件管理,这对日文应用软件开发设计有莫大的帮助。
在具体实施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由中国教师教授日语语法,日籍教师教授会话和听力练习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加强,成为能掌握中、日、英3种语言的短缺人才。
3“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3.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核心课程
产学研合作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应用的结合。例如,专业核心课程“双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既包括从需求到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四项主要基础技术,即需求分析、设计法、文档、和设计审查,同时还介绍了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环境、工程中的成熟技术、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软件工程最新话题等前沿性内容,实现了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课程的学习强调了与工程的结合,由日籍一线软件工程师在全日文开发环境下讲授,配备实训教材并提供日文软件实训。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完成一定规模的项目,实施规范化的项目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维护各环节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日文文档的撰写能力,培养协作交流精神。培养学生能真正掌握一门实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对于致力于软件外包领域的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精通外语,了解外包国文化和软件工程规范。
3.2配合核心课程的系列教材
配合核心课程,我们还主编并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软件工程所急需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软件工程设计与实践”、“计算机日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软件工程设计案例与分析”等。学术界和工业界专家对系列教材给予较好评价:“这种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我国已出版的软件工程专著和教材中不多见,此系列教材可以为我们树立应用性著作的范例。”
3.3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在学生毕业前还安排了三级实践性教育。学生应能满足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软件研发,以及担负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一级实践:用来测试学生基本掌握的编程能力及使用基础工具的能力;比如用c++来编写程序,使用oracle数据库等;通过这级实践的同学可以进入二级实践的考核。
二级实践: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实践项目大都来自于各个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按照日企的标准分当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最后要在有日本资深专家的现场,用日语来讲解自己做的项目,通过二级实践的同学有资格去企业实习。
三级实践――企业实习:
(1) 与fujitsu、nec、ricoh等200多家日文软件开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日文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实习基地。nec日本总公司、nttdata(日本电信)、理光、富士通等公司提供专业奖学金,金额累计高达4000余万元日元/年。
(2) 学院在日本建立了30多家实习基地。
(3) 福建最大最成功的软件企业――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是北航软件学院的战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学院已在福州富士通开设了该方向软件工程硕士点,于2004年12月正式开学。
(4) 与日本kinsoft株式会社、netcom株式会社以及系统综研株式会社等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在学院内部建立“零距离”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学生通过企业的面试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在企业中完成实际项目,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或论文。
4工程技术与研究兼并的论文要求
(1) 两种类型论文特点的对比分析
工程型论文要有产品;研究型论文要有理论价值。
工程型论文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益;研究型论文则需要有关调研、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验证等的严格根据和论据。
工程型论文书写格式要按国家规范;研究型论文书写格式相对自由。
(2) 两种类型兼有的论文要求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际应用意义和社会效益。
将以工程背景的项目,做有关调研的同类产品的对比分析、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结果汇报。
将工程规范和研究书写格式进行合并。
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知识较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软件项目研发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研究的意识。
论文一般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选择研究题目。对这类项目,除需指定学校指导教师外,还需指定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指导,由软件学院负责监督和管理。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中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毕业环节上的有效实施。
论文要求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讨论研究论据充分,写作认真,文图标准规范,数据详实准确,软件文档符合标准规范。
5教学效果分析
北航软件学院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与国外大学和领导性的企业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院已经安排了200多人出国实习/就业),吸引了大量的学生。通过对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看出,我们的毕业生已分布在国内的诸多大中型企业、政府部门、科教院所、外资企业。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2005、2006年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了98%以上就业率,平均起薪达到了6000元/月。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 徐辉.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3] 蔡克勇. 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 高等教育研究,1986,(4).
[4] 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5] 王庆. 校企合作: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j]. 上海高教研究,1997,(2).
工业软件论文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的复杂度与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给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需要将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中,即将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理论研究,不能够满足软件企业对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计算机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国家教育部与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新增软件工程专业。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与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很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尤其是部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已经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但是还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这一缺陷在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尤为突出。由于受到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基本上都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繁衍出来的,其培养模式很容易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需求,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理论化
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特别是实践性非常强,软件工程的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与归纳。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还主要是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偏向纯理论介绍,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传统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很多教师缺少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案例或者使用的案例不合适,妨碍了学生对软件工程中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不明白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的必要性以及不会撰写所对应的文档。
(二)实践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很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理论课比较多,实验课比较少,并且由于目前的专业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的,缺少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实际经历,设计的实验题目大都规模比较小并且比较零散,比如成绩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设计与编码,无需可行性分析、需求设计、软件设计、进度安排等环节,也没有必要撰写相关的文档。如此以来,学生不能够加深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学习,没有体会到软件工程理论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面对实际软件项目时无法下手,这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不够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连接,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目前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校企合作存在着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缺少双方交流的平台、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松散、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这样就会出现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而软件企业又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在地方院校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在影响力与办学规模上与部级软件学院有一定的差距,知名的软件企业很少愿意与地方院校合作,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缺乏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缺乏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二、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使得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也没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融于具体项目之中,同时也不清楚当前软件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而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希望新招聘来的员工能够直接融入到项目的开发中,能够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过剩”,而软件公司所需人才“短缺”的矛盾局面。为此,本文提出了以实际应用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在软件公司的一线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并对该培养模式的相关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驱动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该培养模式按照人类认识的规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三个阶梯式阶段:案例式课堂教学,项目式综合实训,顶岗式专业实习。
(一)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专业建的首位,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建设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多数教师从学校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不太了解软件产业的新技术与新动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不利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应用为导向的师资建设就是在现有的以理论研究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①改变传统的以学历和科研为导向的高校教师招聘方式,软件工程专业应当招聘一批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资深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比例占师资总数的30%~40%为为宜;鉴于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应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软件公司的一线进行学习和培训;倡导并且增加教师带动学生参加研发类横向课题的机会,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案例式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使用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首先应准备一些引入型案例,例如,千年虫问题,来说明工程化方法对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准备好一个能覆盖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难度适宜的实际软件项目案例,这个案例最好是教师实际参加过的或者熟悉的项目,并且有必要的软件文档,然后把这个案例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结合案例引入并讲授各个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文档和程序,然后与使用案例的已有标准文档和程序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不足,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项目式综合实训
鉴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应该以实际应用项目为驱动进行软件工程的课程综合实训,让学生按照软件工程开发的流程去独立地完成一个应用项目。首先,教师选择一些中小型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项目作为综合实训项目库,项目的选择一定要难度适宜,太简单体现不出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太难,难度控制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讨论和合作可以完成,然后由学生人组成的小组从中选择合适的项目。然后,每个小组模拟软件企业中的一个项目开发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由组长作为项目经理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模拟实际的客户。最后,项目组严格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来一步一步完成任务,应该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等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提交必要的文档,可以按照《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far)、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软件测试报告(str)等。在每个阶段,学生应利用流行的软件工程工具,例如,microsoft project、rationalrose等。
(四)顶岗式专业实习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面向软件公司的,所以很有必要在第四学年时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委派学生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以个月为宜。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与正常的员工一样完成企业的工作要求,真正在实际软件开发中理解并应用前期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成功地由学生角色过渡到职业角色。在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学生、教师、企业三方根据实习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与设计,最终由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事宜。
三、结束语
工业软件论文篇6
关键词:应用型;基于项目;实践训练;答辩考核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由教育部提出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正逐渐成为应用型院校转型的目标。那么如何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软件项目开发的技能和知识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1]《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也由原来软件开发理论知识的讲授转变为软件开发基本技能和文档撰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学习这门课使学生能够了解软件开发的流程,并且知道在开发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到项目组里,参与软件项目开发。这样改革的好处是多样的:1.这样除了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了培养,而且让学生对软件项目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后续为以后的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2.在同步开设的其他课程中,进行横向联合,让学生都针对同一项目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对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有所触动,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目前,国内各个高校的软件专业中都开设有《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多数学校还是当作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来讲授,这样的学校大多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对枯燥的理论可以接受,但是只学理论没有实践造成的后果是学完就忘,学生只会答题;还有一些学校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将理论基于一种开发环境的软件开发,试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多数是面向对象开发方式,理论多实践少,落到实际课堂教学上还是教师说的多,学生做的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软件开发基础知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2]、项目管理这些内容,采用的是结构化的软件开发方法。之前我们只讲理论知识,特别是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和软件,但是学生学完即使会做题也不会开发项目。现在,我们将教师实际参与开发的项目带领学生从需求开始分析,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加入到授课内容中,结合实际的项目开发的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完成自己的项目,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项目中,做到学有所用。希望培养学生整体软件开发的方法、软件项目管理能力、软件需求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人机交互设计能力、软件测试计划及方案的制定能力、课程报告撰写能力、学习态度等各方面能力。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软件工程导论》是一门理论课,多数是在多媒体教室由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授课。现在,在开课之初,我们要求每个学生申报一个题目,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哪个阶段,学生就自己去完成所申报题目的该阶段的任务,这样课堂上老师讲怎么开发软件,在课下布置了大量的阶段性文档要求学生去完成,而且各个阶段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随着各阶段任务的完成,学生也体会到了项目开发的过程、方法。为了保证学生提交的阶段文档的质量和保证学生的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将阶段评审添加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提交的阶段任务文档有:《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软件测试报告》和《课程综合报告》。其中《课程综合报告》中要求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去排版和完成,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在毕业设计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和成绩。在教学改革时我们还尝试着和同时开设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联合起来,分别针对同一题目进行阶段训练,在最终答辩的时候由三门课的老师同时参与答辩,答辩成绩被记入到三门课的最终成绩里,比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学习如何设计数据库就应用在了《软件工程导论》课的总体设计阶段,学生需要画出e-r图,给出主要表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最终就是根据《软件工程导论课》分析和设计的结果用java语言开发出一个小项目,这样学生不仅写出了阶段文档,最终还能做出一个实际的项目,增加了完整性和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原来我们都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但是试卷考核只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并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所以由试卷考核改为答辩考核和平时阶段性评审。[3]这也要求在开课之初就制定出比较详细和全面的考核方案,我们的考核方案从课程报告、答辩平时表现这三大方面出发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标准如表1。而且,在课程报告提交时,我们有统一的文档格式和内容要求,包括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测试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在平时授课阶段就需要提交上来;而答辩时,将学生答辩的项目原型与学生之前提交的需求、设计进行对应,审核是否是按照需求和设计进行的开发;而且在近几次的答辩中,我们将答辩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这样可以看出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项目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希望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课变成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实训课,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知道项目开发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且能够开发一个简单的项目,避免在毕业设计时犯一些软件开发的常识性错误,比如项目开发流程弄错,如何进行分析和设计等等。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申报题目,从需求分析到最终分析设计结束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做,通过学习软件工程思想和方法去完成软件开发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独立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性,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菁华.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必须实现三个根本转变[j].职业教育,2016.
[2]韩万江.软件工程实例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
工业软件论文篇7
关键词:日文软件人才;教学模式;项目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 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 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 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工业软件论文篇8
省属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多脱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上受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模式。部分高校甚至于采用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实施无差别培养方式,这一根本性原因带来诸多问题。
1.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定位不清晰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应当仅限于软件工程师的培养。软件工程具有极强的工科属性,其人才培养,除软件工程科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一样,可培 研究型人才外,专业学位应当清晰定位于培养具有软件工程必备基础知识,在软件工程某一领域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程师。
2.师资比较缺乏,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缺乏
软件工程正式成为独立的学科时间相对较短,软件工程师资大多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胜任软件工程基础课程,但这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在教学中往往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省属高校十分缺乏来自软件企业一线的项目经理以上的技术管理人员充任实践课程教师。
3.培养模式陈旧,不适应国家教育部要求
由于全日制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才在全国开展,很多高校沿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忽视了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中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很好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4.课程设置陈旧,不适应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
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套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未体现软件工程学科特点。原因主要是因为师资缺乏、招生规模较小,出于节约培养成本的考虑。
二、一种实用的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四川省属高校中最早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本科生培养的院校之一,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
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
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
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
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三、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
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
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
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
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四、结论
工业软件论文篇9
关键词:软件工程;现状;教学模式;革新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1
the teaching mode and innova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under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ang xiaoliang
(1.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2. yinchuan branch of china telecom,yinchuan750001,china)
abstract:software engineering is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re the course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actu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from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analysis starting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improving teaching,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status;teaching;innovation
引言:软件工程是涉及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等领域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它的内容主要涉及与软件开发和维护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这些概念、原理、方法。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以后从事软件开发的能力和项目管理的能力。但软件工程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十分复杂,不易掌握,教学表明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往往感觉抽象和枯燥,无法切实理解软件工程的一系列思想和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探索与革新方案。
一、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不涉及具体的软件项目,不同于程序设计课那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且由于开发经验所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软件项目联系起来,因此较难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一些院校的教师虽然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却忽视在以案例为背景进行知识点讲授的同时将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串接起来,因此学生仍然难以体会一个完整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另外传统软件工程课程虽然有实验教学的要求,但由于教学时间及实践环境有限,要真正完成开发一个软件项目,并编写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文档,事实上也不太可能。一般只是停留在组织学生编写软件生命周期中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这一环节,而软件工程的其它各阶段的文档很少能够完成。因此,如何展开软件工程的实践教学,如何提高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质量一直是一个问题。
二、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比较迅速,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不断涌现。从最初的传统的软件工程,到第二代的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工程,第三代是引入“软件过程”概念的软件工程,到第四代基于构件开发方法的软件工程。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知识灌输的形式,同时以实验和课程设计任务作辅助,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这种方式使学生感觉课程枯燥无味,学生只能生硬地记住一些概念,且实践环节无从下手。因这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相结合的,但可操作性差,学生反映上课时能听懂,一到自己做习题时就觉得无处下手。同时觉得这门课比较枯燥,内容太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于授课教师,要讲好这门课也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反过来严重地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许多教师均不愿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学生实践角度来看,因每个实验均是两个课时左右,只能进行阶段性的实验,学生难以把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能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训练,实验的内容比较简单和单一,难以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探索与革新
(一)改善教学条件。鉴于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教师还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及时关注软件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定期到软件开发公司去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该门课程应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适当增加课时数。还需要精心选择一本教材,教材应能包括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同时应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的文档,在期初发给学生,同时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也应在期初发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工程性技术必须经历“认知、理解、模拟、应用实践”等四个过程。因此,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开设的时间应跨越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应于学生的“认知、理解”过程。第二阶段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完成软件项目来达到学习和训练的目标,这一阶段对应于学生的“模拟、应用实践”过程。
(三)结合作业与专题论文。作业可以检验课堂的讲授效果,也是对理论知识的继续理解和消化的过程。软件工程高度的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作业的安排,对于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必须通过作业加以巩固。
(四)加强实践环节。软件工程采用工程化的思想来开发和维护软件,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胜任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等多种角色,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的初步能力,可以说动手实践是掌握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的唯一途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至关重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探讨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即以课程设计与课程作业同步进行,通过一些简单项目,要求学生利用结构化软件开发技术或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完成对该项目的开发。以项目作为实践环节的主线,随着课程进展布置相应的任务,从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测试到实施,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成项目的开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软件工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革新措施,革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陈昊,明仲.在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引入敏捷方法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4:46-47
工业软件论文篇10
关键词:项目驱动法;软件测试;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赵晓君(1979-),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讲师;黄艳(1976-),女,河南信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1-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实现也越来越复杂,导致软件中存在的缺陷数量大大增加,这些缺陷将会带来各种损失,甚至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保证软件质量已成为所有使用软件和开发软件的人们关注的焦点。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用来验证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功能的唯一有效方法,是保证和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满足软件测试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已经有许多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添加软件测试课程或者添加软件测试专业方向。
软件测试专业包含多门专业课程,有“软件测试理论”、“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缺陷管理”等,其中,“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为初学测试的同学讲解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等,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软件测试理论”教学现状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重点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因此整个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初学软件测试的学生,首先要向其讲授相关测试理论,使其建立系统的测试理念。
但是学测试的学生大都是理科生,喜欢操作性强的课程,“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太强,需要背诵很多概念性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2.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学生很迷茫
测试方法和技术是“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案例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测试技术的内涵,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产生迷茫: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在具体的项目测试中,应该怎样应用这些知识?没有实际的项目案例做支撑,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提出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践的同时,根据需要学习软件测试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1]这里的项目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所包含的涵义也不同。在“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项目即指一个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测试工作。通常,项目教学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
在项目驱动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项目经验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以项目实施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把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融入项目操作的每个步骤中。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做组织和指导工作,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处于探索知识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深入化的目的。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老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的实践,感受到了真实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团队协作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拥有真实项目的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择业时拥有很大竞争优势。
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中,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个完整的项目测试实践环节,通过项目实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先做,遇到问题,再学,解决问题,再做,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测试实践,同时也学到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既解决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理论性太强的问题,又解决了测试方法和技术案例实际应用价值不足的问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软件测试理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理解软件测试理论与原则;掌握主流测试技术和方法,熟悉测试用例的编制、熟悉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熟悉软件测试过程中各类技术文档的编制规范,并能灵活运用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软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如下手工测试流程: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环境配置和测试数据准备工作、执行各种测试,撰写缺陷报告、跟踪并修复缺陷、进行测试评测,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达到软件企业对测试专业人才的要求。
2.教学内容
“软件测试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理论、软件测试基本技术、软件测试过程和软件测试工具。[2]
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包括软件测试、软件缺陷和测试用例的基本概念,测试的目的、测试模型、测试分类和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其中白盒测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动态测试又包括程序插桩、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等;黑盒测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法、判定表法、场景法等。这些基本技术都是在进行测试用例设计时使用的。
软件测试过程是指执行测试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软件测试工具有多种: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和测试管理工具等。
四、项目驱动法的应用方案
1.项目的设计
实施项目驱动法,首先需要设计项目。项目的设计与选取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测试理论”课程项目的选取与其他课程又有所不同,学生要进行的操作是对现有的或者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的测试工作,因此在设计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项目是现有的软件或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软件中有部分明显错误,有部分隐藏错误;明显错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测试积极性,隐藏错误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测试。
第二,项目具有典型性,代表大部分软件的共性。通过该项目的测试,学生可以掌握大多数软件的测试流程和测试方法。
第三,项目中有多种情景元素,符合使用多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进行项目测试的同时,学习使用多种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第四,项目大小和难易适中。每个项目组的人数控制在3~5个人,设计的项目能使学生通过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根据以上原则,本课程目前选择的项目是《企业薪酬管理系统》。
2.项目驱动法的实施
本课程通过让学生进行企业薪酬管理系统完整的测试流程实践的同时,讲解测试需求编写、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配置、测试执行、缺陷跟踪和管理、测试报告撰写等内容。课程授课方式主要是分阶段讲解测试过程和测试要求,每一个阶段开始,老师先讲原理,选择部分内容做例子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比照例子跟着做;阶段内容完成时,学生提交完成的文档,老师选择典型的问题进行讲评,然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内容,如此类推直至测试结束。
企业薪酬管理系统测试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本课程课时为60学时,根据图1系统测试流程图安排,基于项目驱动法的“软件测试理论”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的测试流程进行,测试流程为:先获取项目测试需求,撰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提交缺陷报告并跟踪修复缺陷,最后提交测试总结报告。课程结束,要求学生提交项目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包括多个文档,整个流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必须有撰写规范的文档提交,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报告、缺陷报告和测试总结报告等等。
测试报告既体现了教师项目教学的结果,也体现了学生对测试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评价学生作品,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安排,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对象和教学特点,把真实项目引入“软件测试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项目的需求评审、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缺陷报告、测试评测到测试总结一个完整的测试流程,交给学生组建测试团队,按照流程进行任务分配和管理,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测试工作。通过一个完整项目测试流程的完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在掌握软件测试的各种测试技术和基本流程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项目测试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工业焊接机器人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2023-03-21 17:43:33
建筑工业化发展主要障碍及对策 2023-01-16 09:19:06
大数据技术在工业经济中的应用 2022-12-08 14:43:50
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2022-12-06 14:43:53
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12-04 16:58:41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内容重构研究 2022-11-09 15: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