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理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31 06:05:34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医院护理论文

医院护理论文篇1

1.1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如:病情监测、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提升医护人员护理的水平:医院领导要积极培养医护人员优质护理的理念,务必将优质护理理念传达至每位医护人员,统一医护人员的护理观念;院方还应定期对医护人员优质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从而深化医护人员优质护理的意识。此外,还应建立健全优质护理责任轮班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上,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进而提升护理的质量。

(2)提供优质的病房环境:对于入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及相关主治医生,进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护理人员还在病房和走廊上设置便民座椅、纸笔和电话等;并在楼梯和地滑的地方设置安全标语。对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应为其介绍病房内其他病友,并保持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适宜,定期更换床单,做好病房内的消毒工作。

(3)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基层医院患者多因无法耐受疾病而就诊,其心理的恐惧和害怕等情绪更甚,因此,护理人员还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与患者多交流和沟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进而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还可询问患者的生活,翻阅患者的病历,告知患者医院治疗该病的一些成功案例,进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给予疏导,同时,鼓励和安慰患者,使其能够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待或接受治疗。

(4)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多来自于农村,其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理解的能力较差,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翻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和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温和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度;时,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嘱患者及家属需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切勿私自增减用药的剂量。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护理人员要保持心态的平和,认真、详细的向患者说明,给予患者相应的尊重,进而增强护患关系。

1.2评定指标

护理后,采用本院自拟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具体评定的内容有:入院的介绍、服务的态度、操作的技能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等,实行百分制:分数高于84分为满意;分数在60~84分之间为一般,分数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珋±s)表示,计数资料检验用x2,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14%,对照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2.86%,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控制;医院感染;护理措施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很大部分与护理工作有关,医院感染控制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医院感染伴随着医院建立和发展而存在,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同时也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现将10多年来,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各项护理管理措施汇总如下。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1.1加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熟悉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是所有在岗护士、新任护士、进修、实习护士上岗前的必修课,把它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之一,要求全体护士必须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关,是护理质量的组成部分,真正明确自己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提高自觉性,把控制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变成自觉的行为。对患者每完成一项护理操作程序都必须要有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规范履行护理行为。加强工作责任心,遵守各项规程和制度,使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护理人员的高素质、高水平。夜班操作时是否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在紧急抢救时是否所有处置符合要求,这些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将自觉遵守无菌操作程序、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并列入对护士的考评、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内容以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倡导相互监督,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护士的行为素质,确保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准确无误。

1.2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

重点部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中心。在发挥护士长管理职能的同时,尤为注意与重点部门护士长的联系与沟通。根据对重点部门制定的具体措施,重点科室对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都做了明确的分工,做到日有安排,周有重点,专项专管,落实到人,安排到时。根据各科特点,重点科室都有自查自检项目,每月重点监测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剂使用、医护人员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护士长及时组织科室监控小组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落实措施。这样一来提高了全体护士的感染管理意识,也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保证了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监控质量。

1.3加强环境物品的管理

规范病区的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的布局,室内坚持每日清扫2次,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存放,专人管理,使用的盘、罐定期消毒灭菌。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吸痰器消毒后干燥保存,使用后的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都要严格消毒。病房环境以及病房卫生,按规定进行管理,要求晨间护理湿式清扫,扫床刷套每床1套,保持床铺清洁,床单污染及时更换。认真做好出院患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规定不准在病房内清点污染物品,病区拖把分室使用,标识清楚。并加强对保洁人员预防感染知识的教育,保持病室环境整洁。

1.4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管理是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2003年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这两个法规,使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弃物有法可依。医疗废弃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护士每天接触大量的医疗废物,如各种污染的针头、纱布、管路等,这些医疗废弃物是传播艾滋病、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重要途径。为此,我院制定了严格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损伤性废物置于防渗耐刺的利器盒中,盛装医疗废弃物的专用桶贴有警示标识,废弃物装满容器的3/4时扎口密封,贴上标签,运送至指定的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点,各科室设有专用登记本,每日对医疗废物处理情

况进行登记,并签名,落实到人[1]。

2医院感染部位与护理管理措施

2.1下呼吸道感染

医院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以我院2000~2005年中医院感染总病例统计,下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为26%~47%,居医院感染之首。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临床因素有(1)大量抗生素应用,导致口腔、咽部定植菌通过吸氧管误吸和胃管反流进入下呼吸道;(2)室内患者多、陪护多,加重空气污染导致室内浮悬致病菌增加;(3)细菌或病毒通过患者咳嗽、喷嚏,以飞沫的形式引起患者之间交叉感染;(4)吸痰、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屏障,给病原菌进入机体提供了条件。护理措施:严格加强病室管理,减少人员流动,定时通风,在进行护理诊疗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做好有关器具的消毒。

2.2泌尿道感染

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经尿管逆行感染是引起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控制导尿管的逆行感染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护理措施:用庆大霉素冲洗导尿管及引流袋可使菌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还应定期消毒导尿管接头处,对尿道口和创口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严格留置导尿管的无菌操作等,这样可将泌尿道感染控制在最低范围,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2.3输血相关因素的感染

医护人员感染乙肝等血源性疾病时,可通过口腔科治疗、外科手术、内镜检查等造成患者感染;库存血的污染,血液在进入人体之前,有关环节如采血器材、输血器材、注射器、治疗环境、医护人员手、消毒剂浓度以及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均可造成患者感染[2]。护理措施:(1)严格执行对血液和血制品的无菌处理,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密封输血器材,用后灭菌处理;(2)实施标准预防,以降低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按照洗手指征进行洗手和手的消毒,接触血液时应戴手套、口罩,用过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尖锐器械应放入有标识的耐刺容器中,不要用手拔针头、套针帽,拾捡破碎的玻璃器材,以免扎伤;(3)对高危区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总之,医院感染控制是护理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医院感染贯穿于整个护理管理程序中,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保障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所以,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关系密切,只有做好护理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医院护理论文篇3

1.1护理部培训研究生每月参加护士长会议,优秀的研究生或本科生进入护理部质控组或专业组,参与全院的质量控制和专业小组的发展。本科以上护士还参加每年护理部举办的管理培训班、科研培训班,选送优秀人员参加全国专科护士培训,外出参加学习。

1.2操作培训每年由护理部根据《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指定操作项目,交给各操作小组成员讨论、研究、修改操作流程,修改完毕后演示操作,由护理部主任和各护士长审核后,确定最终操作流程。

1.3动态监测护士长每个月与轮转护士交谈,了解思想动态以及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支持。护理部半年举行1次本科及以上护士的茶话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彼此心得,学习优秀者的经验、方法,激励相对落后者奋发向上。同时,建立qq群,方便随时交流,传递有效的信息资源。

1.4考核培训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科室报到,轮转护士参加由护士长监考的操作考试,当场抽签并考试。在该科轮转结束前1d完成所在科室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护理部。考核基本合格者重新轮转该科,轮转时间顺延,达到合格方可进入下一科室,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续聘。

2轮转效果

2.1提高了护士的业务能力通过不同科室的轮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促使培训对象主动学习,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请教高年资护士等方式,从而掌握多种疾病、多种治疗手段的护理方法。使护士的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拓展,具备较强的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的能力,遇到紧急事件能沉着、冷静,并且提高了法律意识[2]。

2.2为科室注入“新鲜血液”轮转科室的护士整体学历比较高,而且刚从学校毕业,可以带给科室更多的新理念、新方法。经过其他科室的轮转后,护士能带来其他科室一些好的经验和工作流程,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存的不合理的制度进行质疑,提出改进措施[3]。

2.3为医院培养优秀人才轮转护士整体学历较高,再通过几年的轮转培养和考核,会涌现出一批服务态度好、业务过硬、沟通能力强的人才,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有利于护理管理者更好地发掘人才[4]。见表1。同时,培养出一些领导人才,2010年本院第一位护理本科生顺利走上护士长岗位,2012年1名护理本科生、1名护理研究生走上护士长岗位,2013年1名护理研究生成功竞聘科护士长。

2.4娴熟的操作技能本院2013年护理操作技能大赛,全院有700余名护士参赛,共16名护士获奖,其中本科生4人。本院3名护士参加第五届川北医学院操作技能大赛,均获奖,其中一人为本科生。

2.5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护理人员的学历相对较低,对于科研课题的申报,论文的撰写,大多数人感到棘手。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相对较高的护士,在学校接受过专门的写作培训,成功申报10项卫生厅课题,成功(核心期刊)15篇。

2.6提升医院形象,让患者满意护理是一门集理论、技能、爱心、责任为一体的专业,秉承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满足患者的需要,响应国家卫计委提出的优质护理的号召,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整体护理[5]。而轮转护士正是本院提供优质护理的“主力军”,她们年轻有活力,操作技术娴熟,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

2.7提高职业责任感帮助轮转护士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态度,激发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稳定护理队伍[6]。

3小结

医院护理论文篇4

1.1激励机制与团队建设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在护理团队建设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团队成员有激情、有活力,萌发实现团队工作目标的动机、动力和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使团队成员获得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行为。

1.2协调机制与团队建设在护理团队建设中,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要使每名护理人员对自己在团队中角色与工作目标有正确认识,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渠道和完善的协调机制,采用通过会议、网络、短信、飞信、微信等形式,相互之间多倾听、多沟通,减少或避免矛盾与冲突,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实现护理人员的言行与医院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

1.3竞争协作与团队建设在护理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共同存在的两个方面,合理的竞争对于团队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护理团队的建设中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加强合理、良性竞争的引导,抑制竞争向恶性方向发展,如采取思想教育、技能竞赛等措施,以促进竞争与合作的发展与协作性的提高。

1.4创新推动与团队建设创新是团队建设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创新一个团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医院在开展医疗制度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增加创新的投入,并以此推动团队建设;要从源头上增强创新建设,从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研发与提升来开展创新力建设,要有明确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目标,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社会需求,凝练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和管理问题,从而持续增强医院的创新力与活力,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

2护理文化建设

2.1护理文化的内涵护理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被全体护理人员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全体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表现;护理文化是指在特定护理工作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护理精神和行为准则等。由此可见,护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整个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的群体意志和信念,其规范着护理人员的思想、追求、情绪和情感,并直接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发展的软环境。

2.2护理文化建设思考中华护理学会已对全国护理人员提出了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三贴近”的要求,其为护理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医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针对护理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从护理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1)建设情感与价值和谐的护理文化,稳定护理团队队伍。目前,社会上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在医院中,护士的工作琐碎繁重,但获得学习培训和使用的机会很少;多数医院重医疗、轻护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够,护理与医疗发展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开展护理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更具现实意义;必须深刻认识护理工作意义,科学领导护理工作,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使命感,建设和谐温馨的情感护理文化,建立起基层护士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护理团队目标建设的稳定性。(2)建设协作与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提升护理团队活力。护理团队是有众多护士进行分工协作的群体组织,协作原则是护理团队精神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而其分工协作的状况也直接决定着医院护理工作的整体实力。医院的制度建立、对护理岗位的设计及选聘及安排护士等都要贯彻协作原则;要通过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护理人员之间和团队优势的互补,激发出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因此,在护理团队建设中,需要建设协作和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护理团队的活力和工作效率。(3)建设学习与创新驱动的文化建设,推进护理团队发展。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其要求护理人员应摒弃“就事论事”的惯性思维工作方法,遇到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查找问题的脉搏和根源,避免主观与片面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了解及掌握当前的护理工作现状、发展方向与总体思路,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发展;应采用继续教育、主题学术交流,技术比赛等举措,建设学习与创新驱动的护理文化。

医院护理论文篇5

1.1共同参与式管理的背景

共同参与式管理(sharedgover-nance)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工业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组织理论。herzberg和mcgregor认为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倡导企业投资于员工成长,对员工赋权和给予自主性,激励员工参与管理及决策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kanter的结构性权力模式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赋予员工正式或非正式的权力,使员工进入工作授权组织架构,获得机会、资源、支持及信息等进而更好地完成工作。由此可见,共同参与式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如何使员工主动参与组织决策与管理过程,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及自我负责精神,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将该模式及理论应用于医院的护理管理,最初是用于解决护士短缺与流失问题。因为前期的研究证实,护士不愿从事护理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自主性差、工资低、工作环境差,特别是官僚的组织管理架构。应用共同参与式管理,是因为管理者意识到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下降,原因并非是对护理职业本身不满,而是对所在的医疗机构不满意。鉴于此,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在专业范围内进行组织改革,克服医院的官僚管理方式,增加护士对专业的自我控制感、专业权威感和责任感,从护理专业的角度出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进行决策等。

1.2共同参与式管理的概念

近三十年,美国护理界有关共同参与式管理的研究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管理结构的设计和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研究,特别强调从外部服务的角度而非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待工作组织结构。护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共同参与式管理,有的学者把它描述为一个旅程或航程,强调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本身;是到达旅程目的地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旅程结束的终点站。要求员工、管理者及组织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积极转变。有的学者认为,共同参与式管理包括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及过程,其组织参与者以组织目标为导向来指导、控制及调节其他成员的努力方向。也有学者将共同参与式管理描述为是一个以责任为基础的共同管理系统,运用临床决策的组织架构,使专业护理人员分享权力、控制及参与决策。总结起来,共同参与式管理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关系、责任、公平公正及所有权。即在护理实践中赋予护士更多自主性、独立性及权利,使护士能主动参与护理实践相关的决策过程,特别是以前被排除在外的护理管理领域。通过参与式管理,使护士感到对自己的工作及环境有控制感和责任感,帮助护士与患者建立专业性护患关系,从而对护理实践结果、环境及团队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2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与磁性医院的关系

磁性医院认证是美国护理协会于1990年开始的以考察医院对护士的吸引力为中心的认证项目,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其磁性认证标准及磁性文化已成为当今美国评价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金标准和进行最佳医疗机构综合排名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模式是评价磁性医院的核心要素之一。笔者在美国参访的数家医院,无论是已通过或正在准备及申报磁性医院认证的,都非常重视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以各种方式构建赋权的组织管理架构,创造团队相互尊重及合作的磁性文化环境,帮助护士增强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等。并用大量的实践案例及研究数据等来证实其在共同参与式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成效,如赋权给护士参与各种护理实践的控制管理与决策,促进医护患关系和谐,提高护士专业技能,改善跨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有良好的临床实践结果,如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高、优秀员工留任率高、护士流失率降低等。因此,共同参与式管理既是构建磁性医院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磁性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要素。

3共同参与式管理的类型及实施程序

3.1共同参与式管理的类型

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的类型很多,主要归纳为四种:以病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unitbased);议会代表形式(congressional)的管理模式;专家顾问(councillor)形式的管理模式;行政管理(administrative)模式。以病区为基础的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是在病区建立自己的共同参与式管理系统,如病案书写管理组、感染控制组等,由护士自愿加入并担当组长。该方法便于员工间建立信任和及时沟通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密切关注护士及服务对象对各种变化的反应,有利于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流失率等。议会代表形式的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护士归属于各委员会,由护士选举产生议会代表,委员会提交议题或专案至“内阁”议会,议会代表商议表决。该模式在早期的研究报道中较常见,由于参与者的责任重叠,角色定位不稳定而可能欠缺信心。专家顾问形式的参与式管理模式是以各部门委员会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在部门层级组成顾问协调委员会,其成员来自不同部门的委员会,通过顾问联席会议来协调决策各部门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该管理模式下,单元的业务及管理组织与部门委员会之间关系密切,护士作为委员会成员既为一线护士提供来自委员会的最新信息,也负责收集来自一线的反馈信息给委员会,在委员会承担重要的决策责任;各部门经理通过定期的会议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建立多渠道支持、相互尊重、诚信及开放沟通的合作关系。该方式便于改善工作环境及同事关系,增强团队合作的凝聚力及护士的大局意识,以促进专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参与式管理模式是在医院层级建立以护理临床实践及护理管理为重点的行政管理委员会,如门诊护理实践委员会、住院护理实践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员会等。由护士和管理者共同组织策划及整合各委员会的工作,决策处理各委员会提交的各类工作问题。具体何种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有效,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以病区为基础的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分权不充分,参与者仅仅分享了在该病区层面决策的过程。尽管该模式使护士参与了本区域内护理实践决策的过程,增加了护士的自我控制感,但由于其局限性所在,而不会对整个组织结构产生影响。但也有研究说,共同参与式管理在一个病区产生好的效果也可以传播给其他病区,最终它将会对整个机构的管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无论构建何种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首先都要重视前期计划,通过调研获取适当的资源。例如,患者、护士、护理管理者及医院管理者和其他的健康保障人员应充分调研所涉及的时间、财力和其他资源等,设立预期目标。其次,要在医院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所有的管理层及实践者应理解该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组织过程和各自应承担的角色及行为。另外,确保护士自愿加入委员会组织并承担组长或主席等,护理管理人员要转变管理理念,给委员会提供相应的辅导和资源(运行经费、时间、培训等)保障。但是,管理者要注意不可过多干预或漠视,以免打击护士积极性,致其不能畅所欲言地反馈问题及建议等。共同参与式管理的实施过程不是一次性或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灵活而持续不断地评估和评价以适应和满足环境变化要求。总之,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不是一个形式上的新组织结构图或委员会配置,重点是由谁组成而不是它的数量、名称、委员会设置计划等,核心是引导护士及委员会应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护理实践管理决策及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赋予护士权力;重要的是采取各种方式,为护士创造充分自由地参与护理实践及决策的工作环境,激发护士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充分释放与传播专业知识,保证高水平的护理服务质量。

3.2实施共同参与式管理的程序

共同参与式管理在医疗机构应用的状况及范围差异较大,应用范围从一个护理单元到全院不等,从仅涉及一个单元的护士到全院员工参与等,灵活地适应和满足医疗机构的不同组织需求。显著特征包括:员工与领导层的合作关系;便于达成一致的决策而非只被动等待指令;尽可能广泛听取建议、共享责任及实现团队自主;在适当范围内灵活调控等。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这几方面因素影响:章程清晰,决策范畴明确;委员会主席与部门管理者密切合作;所有成员以正式的会议形式沟通;委员会主席与部门管理者会前沟通议程;通过各种会议(面对面、电话、在线等方式)制定开展工作的规章制度;努力达成全员支持的、一致的决策。有学者将共同参与式管理的实施程序归纳为下述几个步骤:①建立共同参与式管理架构;②设定委员会的目的、成员、负责人及内部章程等;③组建委员会组织;④定义组织成员的角色、技能及条件等,如设定日常工作的议程,组织会议的相关规定,冲突管理的方式,团队组建及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⑤为委员会成员及主席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⑥委员会运行稳定后,完善其组织架构、确定组织目标及职责;⑦正式彻底运行。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参考和汲取来自基层的各种合理化建议,保障顺利实施。

4共同参与式管理的实施结果

共同参与式管理是对传统自上向下的护理管理模式的彻底颠覆,其结果可以通过四个方面衡量。①从组织机构的角度:由于工作环境改善,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它既有益于护士本身,又益于为患者提供有效及高品质的护理管理,共同参与式理管理系统通过对工作设计的形式、对组织管理过程及结构实施创新,能够有效增强团队的沟通与合作,提升团队凝聚力及改善医患关系。②从员工的角度:员工认为在工作中参与决策及具有话语权,能提升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医院采用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及护士对工作的自主性、专业性、责任感,减少员工的离职流失,有助于改善护士的待遇及增加护士晋级机会。③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共同参与式管理模式不但利于临床护理教育、个人职业规划等,还能有效提升护士个人的知识、技能、创造力及工作热情。④从经济的角度:由于护士工作满意度提高、护士流失率下降,能有效地减少护士招聘及上岗培训的各种支出。由于吸引优秀的护士留任及护士队伍的稳定,使护理质量提高,而长期照护患者的总费用降低,节约医疗卫生保健成本,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形成医院、员工及患者互利多赢的良性局面。

5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生搬硬套,作为护理管理者一定要密切结合自我实际,运用其理念指导实践。

5.1缓解护士短缺及流失的相关问题

当前,我国各级医院普遍并存着护士短缺和护士离职率较高两种现象。由于护士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及归属感等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导致离职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以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并埋下护理安全隐患。研究发现,消极的专业自我概念会使人倾向于采取消极的行为,最终可能导致护士离职及转行。将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理念及模式应用于医院护理管理,对构建医院的磁性文化有积极作用,能为护士提供适宜的工作及成长环境,有助于稳定护理团队,吸引更多的优秀护士加入队伍并降低流失率。

5.2增加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及责任意识

我国护理管理者应积极转变管理理念,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共同参与式护理管理模式,给一线护士授权,鼓励护士参与护理实践决策及管理,增加护士对工作环境的控制能力及信心,使管理者-护士之间被动的管与被管的关系转变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双向沟通的关系,形成共同协商、共同决策、共同参与建立护理实践标准等方面的管理共同体,为护士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为患者提供卓越的护理服务,从而提升护士职业满意度及责任意识。例如,在病区、专科护理辖区或医院层面,根据不同层级护理专业及学科的发展需求及目标建立以护士为主体的专业管理组或委员会,管理者为他们提供培训及各种支持,引导他们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护理流程修改与制订、反馈临床问题并发表建议等。

5.3跨层级合作拓展专业领域

医院护理论文篇6

护理团队是由一支具有相关技能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护士群体;护理团队肩负着医院的核心工作,在确保病区实现良好的运作状态、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或医疗纠纷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护理团队的成员均应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愿意为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尽心尽力工作。因此,加强医院护理团队建设,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防范差错事故、提升护理内涵、提高患者的就医安全以及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实现护理人员的个人价值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2护理团队建设影响因素

2.1目标任务与团队建设

护理团队应根据医院的远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出相应的团队规划与计划,而在制定团队目标时,应经过充分论证、调研,且团队的目标与医院整体目标要保持一致;要使团队成员对团队规划与计划及设定目标有充分认识,明确实现目标需要做的事项、经过的程序及流程,以避免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影响目标任务的实现;团队成员应认识到在完成团队规划与计划中各自的角色和彼此关系,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充分调动每名成员的积极性,为共同实现目标而努力。

2.2领导行为与团队建设

在护理团队建设中,应注意研究领导的行为类型,由于多数领导的行为类型为工作导向型,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下属的活动,计划、布置与分配工作任务,跟踪和监督计划执行情况,而与下属沟通较少,且不能充分的授权,致使上下级间界限明显、氛围紧张,甚至造成领导难以获取建设性的信息,影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因此,护理团队建设应不断适应领导的行为模式,加强与上级的沟通,或主动邀请领导参与到团队的目标、任务的制定,以获得领导的支持和授权。

2.3激励机制与团队建设

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在护理团队建设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团队成员有激情、有活力,萌发实现团队工作目标的动机、动力和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使团队成员获得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行为。

2.4协调机制与团队建设

在护理团队建设中,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要使每名护理人员对自己在团队中角色与工作目标有正确认识,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渠道和完善的协调机制,采用通过会议、网络、短信、飞信、微信等形式,相互之间多倾听、多沟通,减少或避免矛盾与冲突,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实现护理人员的言行与医院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

2.5竞争协作与团队建设

在护理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共同存在的两个方面,合理的竞争对于团队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护理团队的建设中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加强合理、良性竞争的引导,抑制竞争向恶性方向发展,如采取思想教育、技能竞赛等措施,以促进竞争与合作的发展与协作性的提高。

2.6创新推动与团队建设

创新是团队建设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创新一个团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医院在开展医疗制度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增加创新的投入,并以此推动团队建设;要从源头上增强创新建设,从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研发与提升来开展创新力建设,要有明确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目标,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社会需求,凝练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和管理问题,从而持续增强医院的创新力与活力,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

3护理文化建设

3.1护理文化的内涵

护理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被全体护理人员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全体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表现;护理文化是指在特定护理工作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护理精神和行为准则等。由此可见,护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整个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的群体意志和信念,其规范着护理人员的思想、追求、情绪和情感,并直接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发展的软环境。

3.2护理文化建设思考

中华护理学会已对全国护理人员提出了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三贴近”的要求,其为护理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医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针对护理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从护理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1)建设情感与价值和谐的护理文化,稳定护理团队队伍。目前,社会上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在医院中,护士的工作琐碎繁重,但获得学习培训和使用的机会很少;多数医院重医疗、轻护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够,护理与医疗发展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开展护理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更具现实意义;必须深刻认识护理工作意义,科学领导护理工作,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使命感,建设和谐温馨的情感护理文化,建立起基层护士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护理团队目标建设的稳定性。

(2)建设协作与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提升护理团队活力。护理团队是有众多护士进行分工协作的群体组织,协作原则是护理团队精神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而其分工协作的状况也直接决定着医院护理工作的整体实力。医院的制度建立、对护理岗位的设计及选聘及安排护士等都要贯彻协作原则;要通过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护理人员之间和团队优势的互补,激发出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因此,在护理团队建设中,需要建设协作和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护理团队的活力和工作效率。

(3)建设学习与创新驱动的文化建设,推进护理团队发展。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其要求护理人员应摒弃“就事论事”的惯性思维工作方法,遇到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查找问题的脉搏和根源,避免主观与片面性。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了解及掌握当前的护理工作现状、发展方向与总体思路,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发展;应采用继续教育、主题学术交流、技术比赛等举措,建设学习与创新驱动的护理文化。

医院护理论文篇7

论文摘要:了解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以及基层医院中影响护理健康开展的诸多因素,如护士自身素质低、知识水平不足,施教过程中的单一化、形式化,缺乏主动与病人沟通,科研意识不强缺乏拓展精神等方面,分析讨论并采取相关措施。激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重视人的因素,给予人文关怀,提高护士地位和待遇,督促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增进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信息反馈,密切护患关系及互动作用,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疗健康事业和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大分支。是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护理教育和护理干预。它不仅包括一般的公共卫生常识,还要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病源机制、治疗及护理知识,包括用药知识、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副作用等,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病人及家属住院后的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有关知识指导,是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基层医院由于受教育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健康教育是很难深层次开展。如何推行这项工作呢?就必须明确目的,正确认识其涵义,并用各种形式和方法,通过角色作用和角包转换及相关学科的参与来促进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开展。

1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涵义不清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在理论和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和书籍比较少,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能力培训[2]。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的卫生宣教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主要参于普及卫生知识,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不存在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将普及卫生知识向建立健康行为转移,向人们提供健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使个人、群体面对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时,有能力作出决择,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的因素。

1.2护理自身素质是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护士本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技能,每天都以完成临床治疗和护理为指导思想,没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所做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科研意识不强。另外护士因人员少,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较少,信息来源不足,又缺乏主动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识。

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和认识不足,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以口头方式、宣传资料及墙报的方式向病人传播。只注意向病人灌输,忽视了健康问题的反馈,因而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个性化教育,语言亦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主动与病人沟通和互相交流,健康教育时机把握不当,使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没有形成护患互动的作用。导致护士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解决因健康问题及环境改变所出现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病人的康复。

1.3其它因素领导重视不够,相互系统支持不当,以及病人因素间接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医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和相互科室的配合,才能使护理工作实施完成。因为护理教育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否则这项工作将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基底医院的病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医患纠纷的增多,法律意识的增强等等,都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2.1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整体护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观念转变,调动和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对病人及家属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水平,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有能力进行决择,同时注意各种信息的反馈、评估不断总结和完善,这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而护理健康教育又是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其实施,并对实施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内掌握和应用。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渐调整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并通过板报、录相、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书面教育和问答式、示范示的方法,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不同的个体、病种在疾病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2.3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科室的配合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相互专业人员的配合,参与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护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提高。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正确对待护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时,及进对护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尊重关心病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讨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不生病,而且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这对我们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医患双方都在寻找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凭经验进行护理实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强化健康教育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避免医疗纠纷,努力创造条件,使护理实践逐步跟上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医院护理论文篇8

我院为县级医院,主要面对农村病员,现有病床250张,8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共96人。1997年开始在科室试点性开展整体护理,推广护理健康教育,至今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笔者对本院1997年~2006年的病区健康教育的逐年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回顾,深感处于基层的县级医院在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难点和不规范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解决。

1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观念滞后,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目前有许多护理人员思想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把完成治疗、单纯被动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而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仅仅满足于完成治疗任务,忽略了护理健康教育,因而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的动力、激情,以致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2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程式化,缺乏针对性与个体化护理人员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混为一谈,教育内容空洞,对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具体需求不够了解,缺乏针对性,泛泛而谈,灌输的多,反馈的少,单向传播多,双向交流少[2],因而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如一位心肌梗死恢复期的老年患者说:“护士每天来告诉我,不能吃咸的,不能吃油腻的,对饮食限制太多,我不知道怎么吃才算合理。”说明患者还没有理解限制饮食的目的,护士没有教给患者如何调理每餐饮食。

1.3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时,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心血管疾病、骨折等患者健康教育指导仍处在常规性教育内容上,对不同需求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患者个体化需要的内容[3],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1.4管理层重视不足医院及各级护理管理者,对护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具体而有效的监控、考评机制,使护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的开展中流于形式。

2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难点

2.1护理人员个体素质不高,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体系,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我院现有护理人员中有82%为初级护理人员,专业理论技术水平低,知识面狭窄,且知识结构陈旧,更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及能力方面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此外,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原因,导致一些护士的价值观扭曲,事业心、责任心不强,职业形象模糊,主观存在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不安心护理工作,因而很难适应护理工作新形势的要求。

2.2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个别科室甚至有医护比例倒置现象,由于护士偏少,护士长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较多繁琐事物和非专业工作使她们在工作中往往是“喧宾夺主”,而护士由于人员缺乏,各种临床治疗就疲于应付,既无法抽调专职护士实施护理健康教育,而其他护士也无时间较规范地去搞护理健康教育。

2.3医院护理管理体系不够规范我院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护理管理为二级管理模式,护士长接受双重领导,自主性较差。护理部与护士长在管理目标上不能有效整合,管理不到位,未能有效地将护理健康教育纳入质量考评中,因而较难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护理部目标不能按计划如期实现,也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科学的组织管理职能。

2.4护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搞好护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如音像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模具等,而基层医院因资金缺乏受制约。

3对策

3.1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地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将现代护理理论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念。

3.2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规范化培训是满足护士健康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护士只有不断丰富知识,才能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通过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一部分护士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的掌握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提示护理管理者和每一位护士要重视人的因素,注意人的社会性,潜心研究人的个体化需要。

3.3医院应当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资,重视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4]。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对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应该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对住院患者进行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

3.4引起领导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建立一套考评体系,并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真正让护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在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成为护理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病区应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解到临床护士各班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中,认真执行。护理部应建立健康教育的考评指标,对病区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并将考核结果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

2胡容.护士长对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认识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1):687

医院护理论文篇9

[关键词]心脏专科医院;护士抢救能力;培训;管理

我院是一所心脏病专科医院,心脏病患者病情重,变化快,一旦发病往往会危及生命。准确、快速而有效地给患者实施急救技术,是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的关键环节[1],这就需要护士具备较高的抢救能力。在紧急情况下护士能否快速、准确的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取决于平时良好地训练和积累[2,3]。我院自1999年建院开始就有计划的对全院护士进行抢救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抢救能力的培训抢救能力是心脏科护士必备的素质。

抢救操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动手工作,抢救的时效性使成功与失败取决于瞬间[4]。因此抢救能力的培训首先要重视基本功的培训,同时要进行抢救配合训练。

1.1重视基本功的培训急救仪器的使用,抢救车内药品、物品的熟练掌握,徒手cpr熟练应用是抢救能力的基本功,是抢救成功的必备条件。基本功的培训贯穿于新护士的岗前培训、老护士的在职培训之中。

1.1.1岗前培训是基础每位新上岗护士都要进行除颤仪、监护仪等仪器的培训考核;吸痰、徒手cpr等操作的培训考核,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以上项目同时也是转正考核的指标。

1.1.2在职培训是重点对在职护士而言抢救基本功是常抓不懈的培训项目,主要采取随机考核的方式。通过随机考核促进护士的主动复习,加强记忆。除颤仪、监护仪等急救仪器要求人人过关,以便在抢救中能熟练使用;抢救车内的药品要求达到“盲取”的地步,以便在抢救中能迅速快捷的应用。在护士长夜查房、区域内护士长的巡楼检查、护理品质管理委员会的检查中均将抢救基本功的考核作为重点项目,与科室护理管理及护士绩效考核、晋升挂钩。

1.2制定抢救预案,定期组织抢救配合训练

1.2.1制定科学合理的抢救预案抢救预案对护士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讲究分工与协作;预案中加强了对细节的关注,例如:抢救时如何呼叫二线医生、护士长参与;如何打电话通知麻醉科插管。从细节入手指导护士怎样正确地进行,可以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预案虽是纸上谈兵,但却意义重大。

1.2.2重视抢救配合训练好的预案有很强的指导性,但在应用时必须非常熟悉并配合默契才能充分体现意义及价值所在[4]。基本功的训练只是针对了单项操作,忽视了操作中人与人的合作,因此强调进行抢救配合训练。通过急救场景的设计,组织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进行模拟抢救配合训练。注重抢救操作的衔接和人员之间的定位配合;培养护士在遇到复杂多变的抢救情况时,依然能思路清晰、沉着应对;同时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抢救成功率。每年利用淡季时进行合楼培训,以巩固并提高不同年资人员的抢救配合能力。同时每年一次全院大规模的达标考核,以检验护士抢救配合能力,不足之处加强训练。

2心脏专科理论

培训作为心脏专科医院护士,必须掌握心脏病的相关知识。心脏病突发事件多与心律失常有关,在监护中识别异常心电图,可以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挽救生命。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加强了对心电图知识的培训。以理论知识培训为基础,同时到心电图室轮训,进行实践培训。

3抢救意识的培养

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第一时间发现和到达现场的往往是护士。护士准确的判断、及时地处理会为抢救赢得时间,也是衡量护士是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娴熟的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2]。抢救意识是抢救成功的根本保证。

3.1加强教育,培养责任心要求护士每小时巡视病房,要注重患者主诉,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严密监测病情。

3.2迅速实施救治措施抢救中在医生到来之前护士视病情主动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备好抢救药品,为医嘱的实施和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3.3建立抢救总结制度每次抢救后,参加抢救的护士书写抢救心得,由护士长组织护士进行安全医疗讨论,及时总结抢救中的优缺点。典型案例由护理中心或培训中心组织全院护士进行讨论,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体会

心脏病患者以病情危重、变化快、突发事件多为特点,要提高抢救质量,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士队伍。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黄金时间是4min,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众多复杂的抢救措施,仅靠医生是不够的,必须有护士的参与,而有较高抢救能力的护士则更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因此心脏专科医院应重视护士抢救能力的培训,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是必需的。针对心脏病的特点,进行规范化的培训与管理,护士的抢救能力得到了提高。我院心脏病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保持在84%以上,这与笔者重视心脏专科护士的抢救能力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付淑余,万焕云.急救护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

2赵莹.心血管内科护士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初探.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6(4):63-64.

3张宏.临床护士急救技能规范化管理与培训.社区医学杂志,2005,3(1):63-64.

医院护理论文篇10

1.1对象

从自愿报名参加专业英语培训的护理人员中进行选拔。选拔标准:①通过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②学历为本科及以上;③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④参加医院组织的统一英语考试,成绩>80分。最终选取160名护理人员作为培训对象。其中男性6名,女性154名;年龄20~39(25.34±3.46)岁;学历:本科150名,硕士10名。

1.2方法

专业英语培训活动包括集中授课、分组情境模拟演练、英语授课比赛、护理英文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为期9个月。

1.2.1集中授课和情境模拟演练

每月进行4次集中授课,共8个学时,第4周的2个学时为特定情境的床边演练。①集中授课:由我院编译组教师担任集中授课的教师,这些教师均兼任某大学的研究生英语授课,英语水平为专业8级以上。集中授课分为理论与临床实践两部分,分别选择《新概念英语2》和《护理专业英语-视听说分册》作为培训教材。其中《新概念英语2》为中英文双语编写,附有英汉对照词汇表、课文注释及简短的练习讲解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整的英语学习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各感觉器官的功能,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护理专业英语-视听说分册》教材则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分为不同场景,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视、听、说教学活动,锻炼护士专业英语的临床应用能力。②分组情境模拟演练:每单元后设置角色扮演、故事复述、情境问答、专题讨论等练习形式。教师讲授完理论内容后,共同观看录像,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情境模拟演练。共分为16组,每组10名护士。情境模拟演练结束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更正。

1.2.2英语授课比赛

英语授课比赛采取幻灯片授课的形式,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每个小组的护理人员分别在小组内进行初赛选拔,每个小组选拔出1名优秀护理人员,共16名护理人员参加了由护理部组织的英语授课决赛。在比赛前,邀请编译组专家对参赛选手进行指导。最终有4名护理人员获得英语授课比赛一等奖。通过英语授课比赛活动,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授课能力,而且为临床教学和外语交流储备了人才。

1.2.3护理英文学术报告

护理部、科教处组织安排护理人员书写相关专业学术报告,然后组织英语专家团队对上交的护理英文学术报告进行指导及筛查,选取部分护理人员作护理英文学术报告,每半年组织1次,每次3h。学术报告的重点是新技术和本专业最新发展趋势,以帮助护理人员增强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通过举办护理英文学术报告可提高护理人员学习医学英语的内在和外在动机,提高其在医学专业领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1.3效果评价

在培训前后进行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语考核,并统计sci篇数。①英语笔试考核:满分100分,以历年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英语考试试题为笔试内容,题型包括选择题、阅读理解及词义转换、英译汉、完型填空、作文书写。②英语口语考核:满分100分。聘请山东大学3名外籍英语教师、我院编译组2名英语专业教师和有过出国进修经历的2名博士生作为评委,通过对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提问,考查听说能力,然后通过对抽签选中的护理情境对话进行现场翻译,考查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③sci篇数:统计2012年1~9月和2013年1~9月160名护理人员发表的sci文章篇数,包括已被录用还未刊出的文章。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培训前后护理人员英语笔试和口语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考核成绩的差异。

2结果

培训后护理人员专业英语笔试和口语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1);培训前共发表sci文章7篇,培训后12篇。

3讨论

为提高在职护士的英语临床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临床护士的需求,在护理部的组织下,对160名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英语培训活动。由表1可见,培训后护理人员的英语口语成绩比培训前平均高出21.4分,英语笔试成绩比培训前平均高出1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通过集中授课、分组情境模拟演练、英语授课比赛、护理英文学术报告等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临床护士的英语口语表达与书写能力。多形式的专业英语培训活动为临床护士营造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并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平台。传统的护理英语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学员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其弊端是造就了一大批高分的“哑巴英语”。本次英语培训活动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活动场地体现了临床护士的实际需求,活动主题贴近临床护士的工作和生活;活动以对话形式开展,突出语言的功能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此外,通过举办英语授课比赛、进行临床护理案例英文学术报告,可激发护士的学习兴趣,促使护士主动思考与临床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护理新进展,不但有效提高了临床护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促使了护理人员撰写和发表sci论文。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