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2 18:25:58
农业银行论文篇1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式的,而目前农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其风险管理体制也以横向为主,不利于风险管理效率的提高。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
一是在风险管理的决策层面,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在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总行一级设一个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风险管理系统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该委员会主席由全行的首席风险管理主管担任,负责制订全行的风险控制标准及风险管理规划,完善风险管理控制制度,判断和决策重大风险管理事项,监督高级管理层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的控制情况,对本行风险管理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及水平进行定期评估,提出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实行上级行风险管理部门对下级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同级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窗口负责人的直接管理和考核,下级行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窗口管理人员在所管辖的区域和领域内全面监控执行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包括搭建运作组织,推广风险管理工具,量化评估与分析报告等,以利于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综合归纳各区域、各领域的风险暴露,进行全面风险整合和对冲,实现对整个机构的积极风险配置。同时,为确保矩阵式垂直化管理的有效执行,还应建立一系列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推行风险经理制和风险报告制,对所有业务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实施有效监控,对重大风险事项及时预警和报告,确保对业务流程中的任一环节均能体现“四眼”原则,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
此外,风险管理部门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风险承担者不能同时为风险监控者,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必须分离。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相对独立于业务部门,承担起平行制约和行为监督的责任,从而形成有效制衡,抑制过度追求商业机会、利差贡献或业务量而违背风险管理原则的行为。为达到有效制衡,可采取风险管理执行官下派制,即总行向各省分行派驻风险执行官,省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风险执行官,风险执行官的人事任免、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均由上级行确定,不受派驻行的限制。
二、培育新型的风险管理文化
没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就谈不上风险控制,无数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农行可在内网上分类汇集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各业务产品及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指引,明确提示风险点及防范要点,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科学的风险评估,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促使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亦即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要让全行上下认识到:对商业银行来说,只要持续经营资产和负债业务,就永远会面对各种风险,甚至是破产、倒闭的风险。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任何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并尽可能将风险压到最低限度。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实现风险与收益的优化以及价值的创造。
与此同时,要加快建立一支风险管理队伍,提高素质。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高级风险管理人才,通过他们成熟的理念、技术来推动全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立足自身,培养人才。除在工作上有意识地培养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外,要充分发挥内部网络的作用,建立风险管理知识学习网站,及时更新学习内容,并指定一些风险管理专家定期在网上答疑,解答风险管理人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培训平台。对高级管理人员,派往国际上先进的商业银行跟班学习考察,重点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先进的风险计量技术。培训不能“一时冷一时热”,要形成制度并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对出现影响资产安全的风险信号,提前做出识别和判断,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信号处理方法的一种机制。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减少经营活动中的相关风险,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宏观面上,总行应组织高层次人才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及金融政策,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情况,重点加强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客户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信贷资产行业、区域、品种、集团客户风险分析的基础档案,并通过与各部门、各行业、各媒体业已建立的信息交流渠道,定期对一些行业或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行业及高风险地区,前瞻性地提出重点扶持及退出对象,全国性的行业贷款限额及地区授信总额,解决基层行因信息不对称,将贷款集中于某个已处于衰退期的行业,引发贷款风险的问题。要设计出全面覆盖银行在业务运行中的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大额资金流向、资金清算及经营效益信息的合理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起到风险预警作用。同时,在开发新产品和开展新业务之前,要充分识别和认真评估其中包含的风险,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批、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明确风险防范要点,做到“未雨绸缪”。
微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包括财务报表的早期预警信号、经营状况的早期预警信号、企业与银行关系的早期预警信号、管理人员的早期预警信号等的预警机制,在风险出现苗头时,就能通过一些信号敏锐地捕捉到风险点,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各级行的客户经理要经常深入企业,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关注企业发展动态,监控企业资金走向,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并及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避免风险的扩大和漫延。同时,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加大在线监测力度,对到期贷款收回情况及信贷资产质量情况进行监控,及早发现并处置信贷客户的潜在风险。
四、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通过对国际银行业流行模型的考察,不难发现银行风险管理模型如下的发展趋势:一是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指标化形式向模型化形式或二者结合的形式转化、单个资产分析向组合分析转化的趋势;二是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趋势,比如对期权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的运用;三是汲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趋势,比如经济计量学方法、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仿真技术等等;四是运用现代计算机大容量处理信息和网络化技术的趋势。
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业务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是检验风险管理结果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农行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这方面的工作还较为滞后,加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类企业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因此,农行应结合自身特点,在采用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相关数据库,信息包括客户的信用资料、历史上的违约率资料以及金融市场数据资料等,并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结合自身特点,对有关的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风险度量模型,如信用评估模型、破产预测模型、产品定价模型等,逐步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方法对每一项业务和产品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和分析,并根据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普遍接受的计量方法,尽可能准确计算可以量化的风险和评估难于量化的风险,并采取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
五、完善风险控制方法
一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总行要出台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指引,包括柜面人员操作风险指引、银行业务法律风险指引、新业务产品风险指引等,列示风险内容,细化风险标准,使每位员工都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严格控制风险。并注重加强业务制度的更新与完善,特别是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要配套出台风险控制制度及办法,以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同时,对违规违纪人员严肃追究责任。二是提高风险监控水平。在风险管理中综合运用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控两种手段,实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提高风险管理整体效能。在非现场监控方面,要建立高效的非现场监控网络,提高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频度和精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充分的依据。三是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在搞好宏观、定性分析的同时,逐步将一些适合农行情况,且较为成熟、科学的数学分析模型植入信贷风险管理之中。要通过对企业重要财务变量的不间断测试,掌握借款企业未来收益的趋势,降低信贷风险。要建立科学的贷款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贷审会议事规则,将贷审会审议项目的风险情况作为衡量贷审会成员工作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对贷审会成员实行动态淘汰制,决策能力不佳的则促其离开贷审会,必要时引入“外脑”,邀请有关方面的技术专家参与决策,作出贷与不贷的决定,以提高贷审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决策水平。四是完善稽核审计体系。要建立独立的、垂直的、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审计派驻制,即总行向省分行、省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审计人员,对下级行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派驻审计人员不接受被派驻行的领导,直接由上级审计部门进行考核。同时,不断完善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果,充分发挥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五是推行经济资本管理。以经济资本作为业务计划编制的先行指标和核心指标,指导信贷资源有效配置,强化对风险资产总量特别是风险资产新增总量的约束,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控制全行的风险水平。
六、灵活运用风险应对策略
银行风险无处不在、无可避免,但农行可以通过灵活运用一些风险应对策略,达到减少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一是规避风险策略。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与发生的可能性,事先采取措施回避风险因素,或主动放弃和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在贷款方面,应认真做好贷前尽职调查,科学评估贷款抵押物价值,避免抵押品不足值或难以转卖,而使贷款遭受损失。同时,注重贷款期限与负债期限的匹配,设置科学的中长期贷款控制指标,防止中长期贷款发放过多,出现贷款长期化与存款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产生流动性风险。在外汇业务中,对有关货币汇率走势做出明智的判断,采用“收硬付软”、“借软贷硬”等策略,规避汇率风险。在经济紧缩期采用固定利率,在通货膨胀期采用浮动利率,以避免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根据内部政策和程序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及止损限额等,涵盖承担市场风险的主要业务,并按照地区、业务经营部门、资产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类别进行分解。
二是分散风险策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就要求农行在信贷投向上,不要过分集中于少数行业、地区或客户,避免某个行业的长期不景气、某个地区的严重经济萎缩或某些客户经营状况的急剧恶化,遭受致命的呆账损失。同时,要在大力开拓信贷业务的同时,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改变营业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一枝独秀”的现状,以分散贷款信用问题带来的风险。对金额巨大、风险难于控制的大项目,可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万一贷款形成事实风险,可与其他行共同承担,避免因此承受太大的损失。
三是转移风险策略。通过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尽可能转移出去。如,发放贷款时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一旦借款人发生风险,可以将风险“转移”到担保人,这就要求对担保人的资信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发放抵押贷款时,要求对抵押物进行投保,一旦抵押物发生损失,就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出具保函时,要求客户提供反担保或提供100%资金质押等,一旦客户失约,银行可向担保单位进行追索或直接划扣保证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远期协议及套期保值等交易方式来转移利率和汇率风险。
四是抑制风险策略。在承担风险后,加强对风险因素变化的关注,当出现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争取化解风险,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农行要严格落实客户经理制度,密切关注客户重大经营状况变化情况,跟踪检查和评估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及时发现客户预警信号,通过采取追加抵押物、追加担保人或担保金额、停止新增贷款、提前收回贷款等方式,抑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将损失减到最小;或通过财务重组、信息咨询等方式大力帮助客户改善经营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客户贷款偿还能力,控制风险的恶化。
农业银行论文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问题;对策
一、农村商业银行概述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截至2007年3月底,已有27个省(区、市)的省级联社,全国共组建农村合作银行89家,农村商业银行14家,另有7家农村合作银行机构批准筹建。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资产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从一开始的起点就相对较高。经过几年的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已有较好的发展,其运行状况良好。
《农村商业银行法》第60条规定:“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本行对存款、贷款、结算、呆账等各项情况的稽核、监督制度。”农村商业银行稽核,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金融方针与政策、内部控制规章与制度,依据现代控制理论,结合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特点,对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活动、财务活动和经济效益进行稽核、核对、检查、监督,以判断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效益性。
农村商业银行稽核和检查的范围包括存款业务稽核和检查、贷款业务稽核、结算业务稽核。存款业务稽核和检查主要有企业存款的稽核、储蓄存款稽核和外汇存款稽核。贷款业务稽核主要有:工商贷款的稽核、农业贷款的稽核、基本建设贷款稽核和外汇贷款稽核。结算业务稽核主要有结算原则执行情况和稽核、计算方式的稽核、联行往来的稽核和国际结算稽核。呆账业务稽核。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是具体从事存款、贷款、结算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机构,分支机构业务工作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系统的运营情况及其社会信誉,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法规定,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稽核检查。稽核人和检查工作的具体措施有权调阅有关文件,查阅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有关档案、资料,有权要求被稽核行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就稽核实行,如说明情况或提供有关书面资料,有权纠正违反政策和会计原则事项,并督促被稽核采取措施,限期解决,问题严重的应及时向商机行报告,会同监察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稽核的主要职能是检查银行的业务和账务是否正常,参与银行制订现行的业务政策并检查执行情况,参与银行内部法规的制订;参与评估机构工作。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的工作要达到以下5个目的:判断上述职能是否在有效的情况下实施;估价内部稽核是否具有独立地位,如果内部稽核卷入了日常业务就有可能丧失这种独立性;判断稽核的有效性是否充分发挥;确定稽核的可依赖程度;判断稽核的组织结构在贯彻董事会决策上的效能。
二、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的现状分析
1、现行稽核监督方法欠科学。(1)重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稽核方式主要通过查账来核查是否有违章、违规、违纪及所造成的和损失,重在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风险防范未成为稽核的核心,稽核工作未能从单纯的发现、查出问题转移到防范风险上来。(2)重事后复核而非风险稽核。农村商业银行事后复核的稽核水平和层次较低,成本高而难于达到最高决策和管理层的期望和要求,稽核工作重点不在查找各项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点,稽核工作未能集中在最高决策和管理层关注的区域和业务。(3)重部门稽核而非过程稽核。农村商业银行的稽核未形成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注重整个业务过程的稽核。按照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一项业务的完成不允许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包揽,因此稽核最终目的是通过检查整个业务过程,对其内部控制做出评价以达到防范风险的效果。
2、内部稽核的组织模式存在不少缺陷。(1)分行直设式。即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分行直接设立内部稽核职能部门,并对其实施全面管理和考核,总行稽核部仅对其业务开展进行指导性管理。这种模式的缺陷主要是独立性极差、职能作用不到位。其主要表现为:内部稽核部门的负责人由分行任命,工作开展极易受分行的左右和制约;个别稽核部门职责混淆,长期兼任其他部门的职能;个别分行将稽核部门视同一般职能部门进行考核,严重影响其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2)总行-分行派驻式。即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对辖内分行派驻稽核分部或总行审计特派办,由总行稽核总部对其实施相对垂直管理。此种模式的缺陷主要是独立性不足、垂直管理不够彻底。其主要表现为:总行仍将内部稽核总部设置于经营层内,未能真正实现决策、经营、监督的完全分离;各稽核派驻机构在人事等方面虽归属总行统一管理,但稽核人员的工作考核和薪酬分配方面却实施属地管理,影响了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有效性。(3)总行-片区派驻式。即农村商业银行总行设立内部稽核总部,按区域设置内部稽核片区派驻机构,且实施完全的垂直管理。其主要优点是独立性较强,但存在派驻机构人员配备不足、检查频率降低、外部监管关系不明确等问题。如某银行实施了“总行稽核总部-地区稽核中心-派驻分行稽核专员办”三级稽核组织模式,但稽核专员办仅有3人。由于片区派驻机构均设立于其他城市,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当地银行监管机构也难以对其运行情况实施有效监管。
3、运行机制的不足之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运行机制是当前制约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其制约因素主要出现在实施程序、稽核频率及指标等方面。(1)实施程序有漏洞。稽核监督计划制定不够精细,缺乏对稽核对象的综合分析和总体评价,不能准确把握稽核对象的问题和重点。稽核检查方案和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控制内部稽核人员的操作风险。稽核检查报告途径不够通畅。后续检查相对空虚。(2)稽核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稽核检查主要局限于专项检查或突击检查,全面检查相对较少。(3)稽核检查的后评价和处罚力度有待加强。一是现场检查的后评价制度执行不力。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实施内部稽核检查后,并未深入分析和评价稽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内部控制隐患,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从根本上防范和杜绝违规操作和经营风险。二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调查发现,个别农村商业银行在2005年也已开始转变观念,逐步加大处罚力度。
(二)稽核监督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1、从总行层面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的偏差,弱化了银行完善内控机制、强化内部监督的内在动力。银行商业化、市场化改革以来,各农村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重发展、轻控制”、“重业绩、轻风险”和“重激励、轻约束”的不良倾向,以致内部控制相对乏力,强化内部监督的主观动力不足,对内部稽核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够、进程较为缓慢。各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分行作为总行的一级人,极易与总行形成“共谋”,忽视稽核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弱化了稽核职能作用的发挥。
2、从分行层面来看,传统的稽核监督理念导致了银行内部稽核方法和程序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根据现代审计理论,稽核检查应更加注重对业务程序和内控系统的分析。传统的稽核理念缺乏对银行内部控制的总体评价,使内部稽核程序的标准化程度难以提高,内部稽核的工作效率相应降低。
3、从监管层面来看,外部监管的软约束削弱了银行增强内部稽核有效性的外在压力。一是稽核的监管法规不够完善。二是基层监管机构力不从心。各农村商业银行省级分行的内部稽核系统均由总行设计和构建,各分行难以采纳地方银行监管机构对其改进和完善内部稽核体系的监管建议。同时,因内部稽核片区派驻机构的外部监管关系尚未理顺,地方银行监管机构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三、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农村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与其他农村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稽核监督手段,已成为客观必然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稽核监督体制,应包括垂直的稽核监督组织结构体系、权威的稽核法规体系以及严格的稽核工作内容体系。
完善治理结构,增加农村商业银行改进稽核监督体系的内在动力。农村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结构,强化内部再监督。设立一定数量的外部独立董事,并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以保证董事会对内部稽核体系有效性的监督和控制。同时完善监事会结构,增加外部监事,提高监事会成员素质,以充分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再监督,促使内部稽核体系的改进和有效运行。
再造内部稽核体系,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的运行效率。一是按照独立性原则进行内部稽核的组织设计。农村商业银行一般宜推行“总行稽核总部-地区稽核中心-分行稽核专员办”的三级派驻模式,总行的内部稽核部门应在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各级内部稽核机构均由总行派驻,人事、薪酬均由总行统一考核和决定。二是提升稽核人员素质。农村商业银行应实施稽核人员准入管理,提高职业资质和专业水平,实施稽核人员与一线业务人员的轮岗交流制度,提高稽核人员待遇,增加稽核人员数量,使各级派驻机构的人员配备与管辖分行的业务发展相适应,确保对基层银行合理的稽核频率和范围。
强化稽核体系的外部监管,推动内部稽核的改革进程。一是完善银行业内部稽核运行的监管规章和制度。银行监管当局应出台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体系管理办法,从组织设计、方法和程序、外部监管的关系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建立内部稽核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体系运行的问责制度,落实责任,明确处罚办法。二是建立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运行状况的分级监管模式。针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组织模式向“垂直管理、片区派驻、分级设置”发展的趋势。三是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制定和落实内部稽核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计划。建议银行监管当局进一步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将内部控制稽核体系建设纳入经营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内部稽核体系建设的短、中、长期目标,落实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使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体系符合现代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的作用,提升应对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
电脑作为高科技技术手段,应该实际运用到商业银行稽核监督工作内容中。电脑稽核能够独立形成以检查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安全性为目的,有助于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为其他类型的稽核提供事前、事后、事中的证据、分析判断等的支持。电脑稽核系统属于典型的事务处理和信息管理系统,它既包括了银行业务的前台业务处理和后台维护,同时,也包括业务数据的统计信息。这个系统采用数据集中,分布监督和集中监督相结合的模式。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中心统一监督或各营业点自己监督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丁宝华.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稽核监督工作改革与发展[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3).
2、肖菱,张益标.对加强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监督制度的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3(1).
3、王飞,侯贝贝.商业银行内部稽核的有效性研究[j].新金融,2006(10).
4、刘茹,苏进波.基层银行稽核监督工作如何适应经营机制的转变[j].华北金融,2000(z1).
农业银行论文篇3
2011年下半年,人民银行经过充分调研以及反复修改,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并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印发。该《意见》的及时出台和大力实施,全国水利工程论文中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成为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中国农业银行,在水利行业与金融行业合作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2011年,全年累计投放104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年末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贷款余额达到了645亿元。但是,从总体上看,水利建设中无论是项目的商品化程度还是盈利程度,都是比较低的,所以信用环境不佳;同时,针对农田水利的建设项目大多数并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导致没有稳定的还款来源。这些问题构成了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大力支持水利建设的主要障碍。但是,从国计民生角度看,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刻不容缓,所以,为了更好体现金融对水利建设支持作用,本文进行初步研究,并以中国农业银行陕西分行的一些做法为例予以探讨。
一、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
1、金融支持水利发展是加强民生建设、巩固经济基础的需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水利建设,这也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支撑,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保障系统,关乎到我国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更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工作,并提出了加快水利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2、金融支持水利发展是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指出,在当前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运行期间,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的关键就是要调整社会预期,引导投资方向的及时变化,强调要对水利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财税金融投资活动予以加强。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水利要作为国家投资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抓好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要在今明两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增加有效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3、金融支持水利发展是农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优化客户结构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直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在水利建设方面投资1.8万亿,其中中央投资8000亿,地方投资1万亿。2013年水利建设投资共落实439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08亿元,地方投资2989亿元。同时在水利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纷纷成立水利投融资平台公司,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拓宽了水利投融资渠道,扩大了贷款的偿还来源,全国已有24个省市、154个县区建立了水利投融资平台公司。农业银行必须抢抓水利建设发展的战略机遇,顺势而为,在防控风险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加大水利行业支持力度,积极拓展水利行业优质客户,全面带动水利行业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全面发展。
二、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相关研究
在做好实践的同时,理论界也展开了分析,包括金融支持水利建议的必要性和具体对策。如学者周维伟详细阐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了该《意见》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促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还有学者以农发行临沂市分行支持当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金融信贷支持水利建设存在的承贷主体、制度保障、融资风险、管理经验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学者郑嘉凯、常虹认为,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中既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更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长期持续性的金融信贷服务,为此应对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加大,不断培育合格的承贷主体;并运用好综合政策,提供金融支持水利的安全保障;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产品创新活动予以支持。此外,还有学者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以甘谷县这个国家贫困县为例,指出,这个农业大县的农田水利设施中,所有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中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处于空白。全县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十分短缺,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程十分缓慢,提出应该尽快实现金融支持。雷娟则分析了陕西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认为金融支持不到位也是制约陕西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需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等措施。
这些研究对地处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来说,具有借鉴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农业银行支持水利建设的使命,为此需要在符合国家和全省水利项目属性、模式以及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方面进行大力创新,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改进金融服务形式,实现金融支持水利建设作用的高效发挥;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相关外部管理,特别是严格加强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比较有效的能够利用各种政策资源的模式,建立起水利改革发展中金融支持的风险分散和政策保障机制,实现金融对水利建设的中的风险防控和政策保障。
三、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相关建议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水利建设的巨额投资将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巨额财政投入、水利基金、水利债券和结算等将为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均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特别是大型水力发电项目、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承贷主体实力雄厚,金融资源丰富,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是各家银行竞相营销的重点项目。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型优质水利项目的营销力度。
1、坚持商业化运作,推进水利行业贷款结构转型
(1)积极支持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或中央水利规划的大型优质水利建设项目。大力支持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中央水利规划的大中型水电工程、大型水利枢纽、大江大河骨干治理工程、跨流域引水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等大型优质水利建设项目。
(2)择优支持还款来源充足的地方水利建设项目。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对自身经济效益较好或有明确、充足还款来源的水利项目,在综合考量项目建设周期、承贷主体综合还贷能力、项目合法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择优予以支持。 (3)严禁介入不符合国家监管政策和农业银行信贷准入条件的水利建设项目。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规定,严禁介入未完成水资源论证的水利项目和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的高耗水项目;严禁介入不符合国家监管政策和农业银行信贷准入条件、无充足还款来源的水利项目。
2、加强与政府部门交流与合作
深入研究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与国家水利部、行业监管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及时沟通,对国家和省级水利重点工程综合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做到及时了解,实现对各地水利行业的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共同推动,这样就为农业银行金融支持水利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3、拓宽水利建设的直接融资渠道
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的特点和性质,通过短融、中票、私募债、定向融资理财等方式,拓宽优质水利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降低水利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强对水利企业上市、重组的财务顾问支持力度。
4、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进一步推动水利建设金融产品创新,允许理财资金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投资还款来源充足的水利项目。在符合国家政策前提下,积极稳妥探索水利建设贷款资产证券化。鼓励各行联合租赁公司增强对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融资租赁服务。
农业银行论文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集中;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提升财务核算和管理层次,是合理配置有限的财务资源、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防范和化解财务核算风险的一大举措,也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农业银行财务集中核算制度的建立,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审计环境,同时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财务集中核算体制的建立
按照农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和财务集中改革的总体思路,财务集中需全部上收辖属机构的财务核算权,将内部相关本币财务收支项目的列账权全部上收至管理行财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和支付管理,其辖属机构不再负责上述财务收支项目的核算职能。第一,推行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提升了核算层次。上收了支行的费用、固定资产、非结算应收款项挂账和营业外收支等财务列账权,上收了总务出纳和职工教育经费列账权,实行财务资金归口管理。被上收财务权的支行实行报账制形式,向集中行申请报账列支。第二,整合财务管理劳动组合,明确岗位和责任。第三,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扩充了对资产管理的范围,增加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申请网上审批、自动计提折旧、资产减值准备等功能,同时,还加强了对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基建项目管理和租赁类资产的管理。第四,统一同一核算中心的薪资管理制度。第五,完善财务审批制度,重建财务审批流程。第六,完善财务资金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加强对费用存款户管理功能,对财务资金实行“一户”归口管理。
财务集中核算后,仍执行现行财务管理审批流程、授权权限等,实行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实行财务集中后,集中行对上收行的各项财务支出事项仍采用预算额度控制下的分项管理、监控使用原则。其主要特点是:
(一)内容完备、指标控制。财务集中核算的内容包括:备抵和固定资产类项目、部分损益类支出项目、营业外收入类项目、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应付及往来类项目、其它资产类项目。集中行要将上级行规定集中核算的内容和项目都纳入财务集中管理的范围,通过采用集中记账模式,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控制在上级行下达计划额度内,并设定各上收行的预算额度。各上收行对本行固定资产、费用总额计划控制负责,上收行报销费用、计提折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时,将自动扣减计划额度,各上收行在计划额度内统筹、合理安排费用支出。
(二)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对上收核算的各项资产,上收行负责对资产实物进行维护和保管,对资产实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实。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报废等处置,由上收行提出申请,集中行核实确认后按有关规定处理。对待处理各种损失款、各项垫付款项、各项应收款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上收行管理和处理,控制不合理资金占用。
(三)归口管理、统一核算。集中行负责对各行的财务事项集中进行核算。报账人员要确保网上提交的申请单与相关纸质单据的内容、金额、附件等一致。各上收行对上划账务建立明细台账进行管理,并按月与集中行下发的账户余额进行核对,财务负责人签字并加盖行章后,向集中行报送对账结果。
二、财务集中核算后内部审计面临的新情况
财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集中了各基层单位、部门的财务资料和信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财务核算中心花费较少的审计成本就可以对各单位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确定审计重点,有利于对被审单位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宏观分析和全面评价;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后,增强了资金使用透明度,有利于各单位依法理财,堵塞漏洞,使单位资金的使用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从而有效地阻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杜绝不合理开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由于财务核算得到加强,财务监督职能得到强化,财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另一方面,财务集中核算后,随着财务监督力度的加强,一些单位违法违规的手段日益隐蔽,应对审计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
(一)审计客体发生了变化,增大了责任认定的难度。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财务核算职能从基层行分离出来,资金载体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财务核算中心这一环节,因而审计对象由原来单一的被审计单位变为被审计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两个客体。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时,既要对上收行的收支及其有关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又要对集中行财务部门财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计,以全面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业务经营指标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虽然转移到了上收行财务核算中心,但依然享有财务收支执行权、财产物资管理权、收入的筹集权、支出的审批权,仍然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管理活动的主体,也必然是被审计的主要客体。而核算中心成为审计的又一客体,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等职能都由财务核算中心完成,并行使会计资料档案保管权及资金管理权。因此在内审部门进行审计时,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可能就一些财务核算责任问题相互推诿,内审部门要在两个客体间来回查阅和问询辨认,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责任认定难度。
(二)审计查处费用违规问题的难度加大。财务集中核算后,费用总额的确定仍采取指标控制,集中行对上收行在费用指标之内的开支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可能使上收行主观上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只要集中行批了费用指标就能用,至于怎么用,只要不突破指标就不是违规,于是计划指标、批复就成了保护伞、通行证。另一方面,财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经济事项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增加了审计难度。财务核算中心人员不参与各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对各单位具体工作和开支项目不十分清楚,在会计核算上往往只是注重审核其票据要素是否齐全、报销手续是否完整等形式要件,不能对其反映的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以及相关的合法性等实质要件进行有效的监督,由此产生的违纪问题,给审计部门的查处增加了难度。
(三)审计准则规范滞后。财务核算工作从被审计单位分离出来后,由谁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作出承诺,由谁签证、如何签证,对此现行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未能涵盖此类情况。在财务集中核算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原来的会计责任发生了一定改变,被审计单位原承担的全部会计责任中有部分转移到了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代管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负责,同时对会计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负责,但会计责任主体还是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要根据会计责任的变化情况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探索,同时更需要有关部门及时出台这方面的准则进行规范。
(四)对资产监督难以到位。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上收行仍负责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的管理,集中行财务部门只作为集中核算的组织机构,进行日常的核算工作,而对上收行资产的实物管理并不介入。这样,有可能造成有些上收行对固定资产使用、保管不善,导致固定资产毁损和丢失;有些上收行处置固定资产,集中行也无法及时了解情况,不能及时办理相关的核算手续;有的上收行甚至年终结算也未进行财产清查,出现账实不符也不知道。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应有的相关控制程序,审计监督也难以到位。(五)现场审计难度加大。在过去“分级管理、分级核算”模式下,内审部门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财务现场审计已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财务集中核算后,会计档案都由集中行集中管理,即使组织对上收行进行现场审计,由于能够调阅审计的会计资料寥寥无几,一方面使得审计人员难以把握审计的重点,另一方面,即使是发现疑点要进行查实,需要在上收行与集中行之间往返,既繁琐,时间跨度又长,审计的时效性不强。
(六)审计制度风险加大。实行财务集中核算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权威性的会计核算和内部审计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各行只是在借鉴其他商业银行或政府部门集中核算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制订相关制度,其科学性、严谨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财务集中核算后完善内部审计的基本对策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农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关注财务核算新的情况变化,打破常规,拓宽审计思路,调整审计监督的内容、重点、方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一)规范审计操作程序。审计部门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应把集中行财务部门有关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会计资料的安全性纳入审计方案。在下达审计通知书时,上收行还是审计通知书的主送单位,同时抄送集中行财务部门,并要求两者对各自的责任作出书面承诺。在审计过程中,既要对被审计上收行业务经营指标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评价,也要对集中行财务部门有关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会计资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二)适时调整审计重点。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上收行财务收支的监督,规范了财务核算行为。审计人员应考虑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审计重点应侧重审查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收入的完整性、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资产管理的安全性、集中行财务部门监督未涉及和监督不力等方面。应对被审计行收入的完整性重点审查,检查有无“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的现象,有无将收入放在基层营业网点、食堂,或将资金进行体外操作、逃避财务部门监督;重点审查上收行有无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现金;对被审计行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及报废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有无擅自购买、处置资产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特别对那些尚未纳入财务集中核算的专项资金、账户应进行重点审查。同时,注意揭露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
(三)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随着审计重点的调整,审计方法也须相应改进。一是要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总量进行100%的审查,重点对资产的购置、使用、报废等方面进行审查,以确认会计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地予以反映。二是通过账面审查,分析其不合常规的地方,再以此为突破口,以调查等方法入手进行审计。如针对其他支出有悖常理的地方,就要向被审计单位的其他人员了解情况,调查被审计单位与其他单位的经济往来等。三是从账户入手、追根溯源。在审计中留意支出的账号,并一一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户核对,以此发现蛛丝马迹。四是向有关单位了解其掌握的被审计单位及领导的经济状况和廉洁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五是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在审计准备阶段调阅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审计档案,掌握被审计单位履行财务制度情况及单位经营状况,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其各项支出性项目,与以前年度同比是否有异常,是否忽高忽低,并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六是适时开展后续审计。为使财务集中核算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内审部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采取跟踪审计、审计回访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就被审计单位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在适当时间向全行公开被审计单位关于问题整改情况的清单,说明哪些问题整改了、哪些没有整改以及没有整改的原因及责任,把整改情况置于全行监督之下,强化审计效果。对财务核算中心的审计与以往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在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审计方法等方面也都应有所不同。要采取以内控测试、岗位流程检查为主,会计资料审计为辅,核算中心审计和集中核算上收行延伸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地运用观察法和查询法。
(四)把握违规违纪问题的责任划分。对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单位审计时,在审计问题的定性上,与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不同的是,有些问题涉及到了财务核算中心,对此,审计人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财务支出的真实性由被审计单位负责。财务支出的真实性,主要是发生每一笔业务的真实与否,财务核算中心无法掌握,只能鉴别票据的真伪,而事项的真实与否应由被审计单位负责。二是会计核算业务的正确与否应由财务核算中心负责。因为财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有关单位记账,进行会计核算。三是财务支出的合规性、合法性以及有关票据的真假,由被审计单位和财务核算中心共同负责。因为财务核算中心也有会计监督职能,支出是否合规合法以及票据的真假,除被审计单位要进行审核把关外,财务核算中心也有监督责任,而且财务核算中心本身也有一定的审批权限职能。因此,这方面有问题,两者都有责任。
四、财务集中核算后内部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财务核算中心成立后,多了一道财务监督环节,但其代替不了内部审计,不能理解为加强了财务监督,就可以削弱内部审计监督,要认识到由于资金载体的变化以及其带来的影响,更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内部审计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审计重点,进行结合审计。在财务集中核算体制下,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职能分开,分别由被审计单位和核算中心承担相关责任。审计人员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在核算中心日常财务监督中涉及不到和没有监督到位的财务事项的审计监督。根据重要性审计原则,对被审计单位重大经济事项进行现场结合审计,进行相关事项的检查和审核。
(二)注重实物清查。由于财务核算职能的移出,被审单位会出现财务管理弱化的现象,尤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要加大对实物资产的现场清查力度。
农业银行论文篇5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率先提出的。在其著作《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书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提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化工业化体系两种不同经济体系的同时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机构不仅存在于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更存在于城乡二元体制之中。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群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承包、“企业 农户”农产品深加工经济等,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但二元经济结构仍是目前的主体。
(二)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是有美国《连线》杂志主编,于2004年提出: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而从利益最大化来看,由于进入网络化时代,加上交通的便利,人员来往的频繁,信息获取的成本大大降低。处于尾部的大部分农村地区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我国农村地区有些巨大的市场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部门中低收入人群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银行业中,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拓展农村市场。从以上理论综述和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现状看,得到以下启示:1、农村金融市场有区别于城镇金融市场的差异性。由于我国城镇和农村存在着客观的二元经济体制,二者在经济形态、金融总额、消费能力、信用制度和产权现状方面等存在着差别,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时,要选择明确的目标客户,在现有体制下要调整在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在产品创新、制度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农村经济一些现实问题面前,国有商业银行要采取一整套区别于现有体制的措施,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和策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产品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大发展。2、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尤其乡镇经济的异军突起,成为我国产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门。我国县域经济不仅“小而全”,而且各地方依据自身情况,发展各具特色的“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县域经济中尤其乡镇企业依据当地特点,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国有商业银行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前要做好目标客户的选择,金融产品的供给既要重视传统的零售业务,也要注重批量化服务、产品的创新和拓展。一方面以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为根基的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扶持县域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特色,也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能过剩行业提供了有利地带。这样乡镇企业集群化的发展,就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结算、信贷、理财、支付等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对象,促进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同时,更加为商业银行提供批量化、规模化服务带来了机遇。
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经营方式、服务渠道、产品服务有所创新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重要性逐渐显现,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市场的竞争也逐渐显现,在农村地区主要金融机构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部分重点乡镇分布有农业银行网点。目前,绝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挖掘农村金融市场资源,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资金融资、结算、保值理财等篮子金融需求。大中小城市金融市场已经是完全竞争市场,对于客户、存款的竞争在农村地区也将逐渐展开。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认识到这一点,纷纷扩大了县支行的职能和经营范围,组建惠民服务专业部门,打造自己农村市场专业化拓展队伍。在县支行配备了专业化的信贷经理和外出营销团队,并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打造专门服务三农客户的产品服务包。如电子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结算通卡转账免费服务,移动终端上门开卡服务等。在渠道拓展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布放了大量离行式柜员机,依靠非金融组织布放了大量助农取款点、pos刷卡机,并努力拓展电子银行客户群体,进一步释放了固定物理网点的影响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以及对县支行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县支行的发展活力。
(二)存在问题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前几年大量的撤并基层机构,上收了县域机构的各类权限,客观上导致了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发展范围和能力受限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主阵地还是在城镇。在国有银行商业化浪潮下,对于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撤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改革前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农村地区相对城镇劳动生产率不高,市场机会较低,必然导致资源从农村市场逃离。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本质追求。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进入农村市场时存在产品适应性不强,不能够较大程度上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二是在进行市场拓展时,也往往是单独作战,这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除邮政储蓄和农行外,中行、建行、工行在乡镇网点少、人员少,拓展农村市场的队伍不够健全。产品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大部分集中在资金结算、支付方便。由于自身资源配置、业务拓展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在贷款、理财、保险等方面供给不足,产品创新不够。
三、国有商业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具体策略
(一)加强对客户的批量化开拓
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时,鉴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情况,要关注重点地区和重要客户。一是抓龙头企业。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一直在紧抓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农民扶贫工作,认定了多家省市两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采取“企业 农户”或直接土地流转的模式,具有抓一个活一片的效应。二是借力非金融企业。十三大以来,国家出台汽车下乡、农机补贴政策。一般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都是农村中资金实力较大的农户,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可与农机销售企业合作,对该类客户提供小额农户贷款、农业机械分期付款服务。三是注重各乡镇产业集群客户。该类客户具有批量化特点,制作统一完备的金融服务方案,可批量化营销客户,满足其融资、理财、结算等服务。四是大力拓展个体工商户和中高端客户,积极渗透,重点突破,树立典型,制造影响,由点带面的批量化营销。
(二)完善运行机制
首先要完善人员配置和相应考核制度。组建农村金融服务团队,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完善现有薪酬考核机制。二是注重联动营销,要借外力,整合行内资源和行外资源。采取公私联动,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紧紧控制住客户资源,通过本行内个人业务部门、对公业务部门和电子银行部门等经营部门的梳理,共同开发农村金融市场。三是做好产品服务创新和研发工作。产品研发团队要深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需求,打造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产品包,形成一整套的产品系列,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各方面金融需求。
(三)重建业务渠道
一是物理网点的重建。对于产业聚集区,工商业、制造业发达的重点乡镇,要加快组建物理渠道建设,实现物理网点的扩张。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大对发达乡镇的倾斜,提升拓展现有网点的服务权限和潜能。二是注重电子渠道铺设。目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覆盖率逐渐增加,电子银行的辐射能力较强,可以把国有银行的虚拟金融服务平台拓展到县域每一个乡镇。三是借助外力加快助农取款点的铺设,依靠非金融机构,延伸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触角。以无线网络终端、电话pos和电话支付为依托,铺设自身的虚拟网络。
(四)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产品创新
农业银行论文篇6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2006年12月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到今年,已,有接近八年的时间。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速度相当迅速。而当前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专家学者都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及其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作用等问题,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农村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国外对农村金融的研究比较早,并且全面而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农村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
1、农业信贷补贴论
农业信贷补贴论,也称为农业融资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一直都是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传统学说。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农村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农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投资周期长、又缺乏抵押品等特点,而农户绝大多数都是贫困人群,他们收入少、没有储蓄,因此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是不可能贷款给农民以及农业企业的。为此,要促进农业的发展、缓解农村贫困的问题,就只有采取政策性的手段,为农业注入政策性资金,建立非营利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资金分配,增加农业生产投入。
2、农村金融市场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农业信贷补贴论存在的不足,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步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的位置。与农业信贷补贴论不同的是,农村金融市场论注重的是市场机制。其主要观点为:农民以及贫困阶层具有一定储蓄能力,不需从外部向农村注入政策性资金;正是由于如农业信贷补贴论这种低利政策的实施反而阻碍了人们存款,抑制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论的主要观点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认为利率自由化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自由调整利率,不用依赖外部的资金来源,也能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
早在80年代之前,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对农业信贷补贴论提出了质疑,如mckinnon(1973)提出专制货币政策阻碍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shaw (1973)指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受到了严重扭曲,政府对金融的管制大大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安排才能促进资金和维持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稳定性。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观点的代表者(adams,1984)对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贫困农户是有储蓄需求的,只要有储蓄激励机制,大多数贫困的农户愿意选择到金融机构储蓄。
3、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揭示出市场机制并不是一只“万能“的手,要培育一个有效率的、稳定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如政府的合理干预。构成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是以200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stiglitz为代表的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stiglitz(1990)根据其研究结果指出,在小组贷款的方式中,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道德风险,能大幅度提高贷款回收率。同时他也指出金融市场失败主要是因为存在不完全竞争、投资者缺乏信息等七个主要问题,他认为,由于市场的失败,政府就需要展开合理的干预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有效率。ghatak(1999,2000)、tsaael(1999)等也在建立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在采用小组联保的形式下,同一类型的借款者集中在一组能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
国外专家学者对农村金融的研究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理论之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及供给主体的研究。如wyngrant和anjemaenamara(1996)探讨了英国和爱尔兰两国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及其之后的商业化。同时其研究结果也标明规模大的农户通常能更好地把握借款机会及运用新的金融工具。han,d.seibel(2001)指出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后由于受到规模、延伸和持续性等因素的限制,发展并不理想,提出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观点。(2)对农村金融组织微观运营机制的研究。m .s.sriram (2002)以印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减少交易成本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建立信用来解决信息不充分问题。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的研究等。
(二)有关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以及中小型银行的研究
1、中小银行优势、定位及发展策略的相关研究。
berger & udell(1995)提出了“小银行优势”假说,其研究发现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更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并且像社区银行这类中小银行在获取和处理“软数据”的能力比大银行更强,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借贷上拥有比较优势。hauswald和marquez的研究结果同样也表明,大银行在处理“硬数据”的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远离关系型中小企业借款者,因此其处理地方“软数据”的能力远不如小银行。mester等人也指出,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在处理信息上具有较强的优势。keeton、harvey、willis (2003)根据以往10年的实证研究结果指出,社区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并且多数社区银行能独立运作、增长速度较快。
2、中小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samolyk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营状况良好的地区银行能较好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simo和stavins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当地银行为当地家庭和中小企业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并且当地银行的经营状况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相关关系。holland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正是由于地区银行的规模小,他们破产或者倒闭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大银行虽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分散风险,但他们的破产倒闭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却可能是致命的。
3、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
盂加拉国的grameen bank(gb)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小额贷款运作模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muhammad yunus研究调查发现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贫困阶层,而非正规金融的高利贷只会让贫困阶层雪上加霜。1983年yunus在孟加拉国开办了grameen bank,yunus(1999)的研究结果中提出该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为贫困阶层,目的是帮助他们脱离贫穷;贷款流程共包括三个环节:贷前、贷中和贷后,贷款的模式为“小组 中心 工作人员”,这种模式充分运用了多次博弈可大大降低信用风险的原理。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国内学者研究较晚,但自其试点以来,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都对其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存在的问题、市场定位、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包括风险控制等。
(一)关于村镇银行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目前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较多。刘津慧,唐青生(2009)指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村镇银行变相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并未按银监会的要求将网点设在贫穷的地方,而更多的设在比较富裕的地区,吸存能力有限等。曹泽辉等(2012)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开发力不够,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金融市场,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也有待完善等。刘姣华(2014)指出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存在以下问题:发起行一支独大,民间资本参股动力不足,网点单一、社会公信度低、业务品种少、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支农作用不明显等。李照杰(2014)根据对天津村镇银行的调研情况总结出天津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市场注入受到限制、目标定位不明确,与其他银行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二)关于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鲍吉(2009)指出,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分支机构扩大营业范围和资金来源范围,把触角延伸到农村金融空白区,以建立一个覆盖面更为广泛的村镇银行,真正发挥为“三农”提供服务的作用。傅皓辉(2009)指出我国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弥补农村金融空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在经营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如资本实力弱、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外部配套环境不健全等障碍。我国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格莱珉银行的“小组模式”、印度icici银行拓展农村业务渠道的方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错位经营、多渠道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引导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提高其风险防控能力等来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李晓健(2011)指出广西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社会认同度低、支农配套体系不健全、中间业务发展不充分、绩效薪酬机制有待完善;并提出存进广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导入企业识别系统、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同度、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农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业务经营水平、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健全绩效薪酬机制。周才云,张毓卿(2014)指出我国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遭遇到一些诸如经营风险高、获利能力不足、资金来源少等瓶颈,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为保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周才云等提出应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监管出发加强金融监管,政府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村镇银行应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构建区域金融发展圈。
(三)关于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定位:
1、市场定位偏离初衷。
唐立新(2008)指出当前不少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偏离服务“农村、农民、农业”的初衷。由于针对“三农”的金融业务风险、成本较高从而违背了村镇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因此他们在经营时无疑会选择那些贷款金额大风险相对较小的客户如中小企业。
2、应明确市场定位。
邹力宏,姚滢(2008)采用swot分析法从村镇银行的优、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四个基本要素出发明确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在欠发达地区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但需注意减少政府的干预,同时应加强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和风险控制。张寰(2009)认为村镇银行创新信贷模式,完善小额信贷的管理机制,致力于为小农户提供服务。田仲菊(2009)指出农村金融机构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可以为农村的高端金融市场――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涉农企业、乡镇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创新担保模式,为其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关于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研究。
柴瑞娟(2010)等认为首先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非常灵活,村镇银行可以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和决策管理的特点来灵活设置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其次村镇银行的约束有效,由于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通常都是经验丰富、管理模式成熟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约束力本身就较强,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故而村镇由银行的内部约束力也较强。陆智强(2012)认为村镇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类型是村镇银行的成本和发展模式两个影响因子的函数,根据其所设立的四类内部治理结构模型,得出结论:并没有适合村镇银行的最优内部治理结构,各个村镇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内部治理结构。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农村金融、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理论已被我国理论和实务界接纳吸收,应用在指导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国国情不同,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完全照搬这些理论。目前我国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而像国外那样收集翔实的资料数据展开定量的实证研究的却较少。
参考文献:
[1]高晓燕,孙晓靓.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
[2]樊巍.《对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问题的若干思考》[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3,(1)
[3]孟德锋,卢亚娟,方金兵.《金融排斥视角下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2,(9)
农业银行论文篇7
关键词:农村银行业结构;市场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hhi);存款集中度;贷款集中度;金融市场规模;农村金融体系;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f830. 341;f26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4003107
一、引言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导地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协同发展,此外还存在少量的其他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共同承担了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4.6万亿元。农业银行作为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2007年后定位为“面向三农,服务城乡”,但目前其市场重心仍在城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于2007年才成立,成立时间晚,在经营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方面规模很小;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责在于落实粮棉油购销政策,支持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运行管理,进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仅限于政策层面的信贷服务,不涉及商业信贷服务。2007年以来,中国开始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融资环境。截至2012年5月末,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组建了817家,其80%的贷款投向“三农”和小企业(田杰 等,2012)。我国农村金融行业正逐步由单一的农村信用社模式转变为大、中、小银行共存的多元化模式,农村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国外学者对银行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不多,只有amel(1990)等研究了导致银行业结构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国内文献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少,于忠等(2000)运用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其采用的是1986―1996年的数据,样本区间太小,严重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其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未对内生性、遗漏变量等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相对而言,林毅夫等(2006)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数据上克服了样本区间小的问题;在方法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gmm估计对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克服了其结果的有偏性和不可靠性,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贺小海等(2008)利用中国1987―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期初银行业结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成长率、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等因素对我国银行业结构的演进在不同显著水平上有一定的影响。范小云等(2010)采用银行业集中度来代表银行业结构,运用拓展模型验证了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银行业的集中度,从而降低银行业务的多元化程度。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将会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林毅夫 等,2008),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降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我国县域农村经济增长。上述文献均依赖于时间序列或省级层面数据,未能基于更低层面(地市级或县级)数据来实证分析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鉴于此,本文以我国2006―2010年1 655个县(市)构成县级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降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设定、分析变量与数据来源
1.模型设定
本文通过设立模型来考察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变量的选择主要是借鉴林毅夫等(2006)、贺小海等(2008b)基于产业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所选取的影响因素,同时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得性。由于本文研究不同县(市)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涉及不同的横截面和时间序列,因此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较合适。本文构造如下计量模型:
hhii,t=α0 α1xi,t λi υi,t
其中,hhi表示农村银行业结构(包括存款集中度crd和贷款集中度crl);x表示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农村地区存贷款市场规模(lva)、农村经济增长(y)、政府财政支出比例(geb)、投资率(inv)、农村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nsoe);下标i表示县域,t表示年份;λi表示各县域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用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但随县域的不同而变化的因素的影响。
2.变量指标说明
杨珂,毛嘉雯,田杰: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1)农村银行业结构变量(hhi)
农村银行业结构主要研究的是农村银行的数目、相对规模以及相互关系。鉴于反映问题的全面性、准确性以及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取可以反映市场占有率的指标来反映农村银行业结构。在度量市场占有率的指标中,目前使用频率高、代表性强的指标是赫芬达尔指数(hhi),即规模最大的前n家银行的资产占所有银行总资产的比例,该指标考虑到了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指标的优点。计算hhi需要用到大量的数据,涉及县域层面的所有农村银行的数量、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等信息。通过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提供的资料,本文获取到所有县域银行的存款、贷款总额数据,解决了以往研究中数据层面的瓶颈,使计算县域银行集中度(hhi)成为可能。hhi指数具体形式为:
hhik=nj=1(dj,k/nj=1dj,k)2
其中dj,k表示第j个银行在第k个地区的分支机构所获得的存款或发放的贷款,hhi通常可简化为1/n,其变化范围为(0,1)。一般来讲,农村金融市场上银行数量越多,hhi数值越小,并且越接近于0,银行集中度越低;相反,当农村金融市场上银行数目越少时,hhi值越大,银行集中程度越高。当hhi=1时,说明只有一家银行独占,银行业结构是完全垄断的。本文研究中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分别用农村存款集中度(crd)和农村贷款集中度(crl)来表示。
(2)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变量(lva)
为达到与被解释变量相对应,本文用农村地区每年度的存款和贷款总额的自然对数值来衡量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变量,分别用lvad和lval表示。一般来说,农村金融市场规模越小,相应的整个市场中的农村银行数目就会越少,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相应的就会上升,因此本文预期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
(3)农村经济增长变量(y)
本文用各年度各农村地区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值来衡量农村经济增长变量。现有的文献主要分析了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而关于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却少有涉及。coccorese(2008)通过对意大利1991―2001年20个地区所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长期内,经济增长将倾向于降低银行业集中度,增强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陈华强(2011)通过分析我国2004―2008年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及其变化,认为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良性循环”、相互“恶性循环”、相互“背离”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可能会与银行结构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抑制,甚至可能会步调不一致;银行业结构会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应促进银行业结构按照一定的路径进行变革,以实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总体而言,经济增长与银行业结构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即经济迅速增长时,银行数目增多,银行集中度降低;当经济增长放缓并趋于稳定增长时,银行数目呈现下降趋势,银行业集中度增高。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本文预期经济增长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即随着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将下降。
(4)政府干预程度变量(geb)
本文用各县域财政支出占当年名义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干预程度变量,主要是考虑到这一指标能够用来反映当年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以及政府规模和干预程度。林毅夫等(2006)认为,在政府的干预下,银行业结构会随着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的变化而变化。不同于西方的大银行,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寡占地位并非市场催生的,而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决策产物。实际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逐步放弃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不一致,政府干预经济程度的变化也不一致。通常而言,某地区地方政府干预的程度越高,政府在银行业结构上的主导力量越大,银行集中度越高。因此,本文预期该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
(5)农村投资率变量(inv)
本文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农村gdp的比重来衡量农村投资率变量,以反映农村地区的投资对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影响。
(6)农村经济结构变量(nsoe)
本文用农村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表示来衡量农村经济结构变量,以反映农村产业规模结构对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影响。林毅夫等(2006)通过对1980―1992年全球制造业数据的分析证明了一国的产业规模结构与银行业结构存在相关性。通常而言,某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越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旺盛,因此银行的数目会越多,银行业集中度越低。据此,本文预期该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
3.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期间为2006―2010 年,数据来源于2007―2011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中《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收集的2006―2010年各个县市的银行类和经济类统计数据及国研网县级经济数据。剔除数据缺失或数据不合格的样本县(市),本文最终选取了1 655个县(市)作为样本数据,占我国2 070个县(市)的80%,能够代表我国农村地区。
在计算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hhi)指标时,本文用我国县域内不同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的市场结构来衡量;银行及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银行是加总后的数据,但是这不影响本文的研究,可以看作是一家大型的商业银行;其它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数据详细,因此本文计算出的农村银行业集中度是可靠和详细的。根据现有的文献对银行市场结构的划分:hhi值大于0.18被认为是寡占型的市场,介于0.1和0.18之间为适度集中的市场,低于0.1则是低集中度的市场。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2010年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一直属于寡占型。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考虑到各解释变量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首先测定了各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表3),然后运用klein法则对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判别。所谓klein法则,是指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回归模型中的多重决定系数(r2),则二者之间可能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经过模型测算,存款集中度的回归模型中多重决定系数为0.154,小于y与lvad、geb与lvad、y与geb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贷款集中度多重决定系数是0.269,小于y与lval、geb与lval、y与geb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因而根据klein法则可以判断这些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此,在以存款集中度和贷款集中度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中,为了获得一个更加良好的回归结果,表4和表5依次对lvad、y、nsoe、geb进行了回归。
根据基本计量模型,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以农村银行业集中度为被解释变量对2006―2010年我国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为了使计量结果更加稳健和可靠,分别以农村存款集中度和贷款集中度为被解释变量,并分别与其相对应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然后使用hausman检验模型是适用固定效应估计还是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可以在1%的统计水平上拒绝随机效应估计,因此表4和表5中的10个模型都采用固定效应估计;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10个模型都适用时点固定效应估计;最后本文进行了异方差检验,并使用了pcse对方差进行了修正。考虑到本文的样本时期比较短,本文没有检验序列相关性。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根据本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对农村银行业集中度有显著为负的影响。从表4和表5的第1、2列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村存款规模变量lvad还是农村贷款规模变量lval,都与农村银行业结构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地负相关。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即随着农村存、贷款规模的扩大,农村金融体系的扩张,农村金融机构分工水平的提高,农村银行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加剧,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势必会降低。
第二,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显著负相关。从表4和表5的第2列看出,农村经济增长变量y的系数在以农村存款集中度和农村贷款集中度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中均显著为正,不符合本文的理论预期。正如前述,可能的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增长变量y与农村存、贷款市场规模变量lnlvad和lnlval正相关,而与政府干预程度变量geb负相关。因此,本文剔除了农村存贷款规模变量、政府干预程度变量后重新进行回归,如表4和表5的中的第3列结果显示,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上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显著地负相关。该结果也证实了以往文献的研究结论,即农村经济增长是通过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而降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贺小海 等,2008)。
第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显著负相关。从表4和表5的第3、4、5列看出,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表示的农村经济结构变量nsoe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在1%的水平下显著地负相关,这表明,县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可能的原因在于,县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从而降低了农村银行业集中度。
第四,政府干预程度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显著正相关。表4和表5的第4列结果表明,政府干预程度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在1%的水平下显著地正相关。这与本文的理论假设相一致:在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越高,表明其政府行政力量越大,也就意味着当地大型国有银行的寡占地位越难以改变,以至于银行业集中度居高不下。因此为了降低农村银行业的集中度,可采取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如加大财政对涉农金融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此外,从表4和表5的第5列看出,农村投资率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显著正相关。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导致了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变化,基于这一重要的研究背景,本文利用2006―2010年的县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村地区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的增加均会降低我国农村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而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农村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也越高。为有效降低我国农村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各级政府对地区经济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应该促进农村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并带动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降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落后于东部农村地区,农村存、贷款市场规模偏低,因此,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实施偏向于中西部的政策制度,以扩大其市场规模,进而切实降低当地农村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参考文献:
陈华强. 2011. 我国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范小云,肖立晟,王博. 2010.银行监管对银行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市场准入与经营范围监管视角的研究[j].财经研究(4):103111.
贺小海,刘修岩.2008.中国银行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5):5262.
林毅夫,姜烨.2008.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j].管理世界(1):2940.
林毅夫,孙希芳.2006.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9):3145.
田杰,刘勇,陶建平.2012.社会经济特征、竞争优势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来自我国278家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8692.
徐忠,沈艳,王小康,沈明高.2009.市场结构与我国银行业绩效:假说与检验[j].经济研究(10):7586.
于忠,王继翔.2000.对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5):3236.
农业银行论文篇8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股改;服务“三农”;困境;博弈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49-02
1 博弈论模型
1.1 模型基本假设
(1)假定中央政府为农业银行的委托人。
(2)农业银行的实际控制人为农行的人。
(3)假定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人是具有绝对不变风险规避系数(r)的风险回避者,其效用函数为u(x)=-exp(-rx),r>0。
(4)委托人能对人实施有效的监管,控制住人的寻租活动,否则人参与约束条件不能实现。
1.2 建立模型
结论:当农行人被布置两项工作时,对任何给定工作的激励,不仅取决于该项工作本身的可观察性,而且取决于其他工作的可观察性。当两任务是完全替代时,委托人无法通过农行绩效(利润)来激励人;当两任务不可完全替代时,委托人所有的激励压力只能落在一种任务上。
2 结论
由于前几年农行在乡镇市场的支农力度减弱,加上减征营业税和利率定价相对自主等金融政策也倾斜信用社,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乡镇市场的地位后来居上;同时,农发行商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对农行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而且,传统结算等农行的中间业务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这都导致了农行在乡镇农村市场的相对竞争力减弱,农行将市场定位于“三农”,盈利空间并不大。另一方面,巨额不良资产是农行股改的最大障碍,这迫使农行将降低不良资产和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作为业务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偏偏农村抵押财产缺乏与农行对风险控制的内在要求相矛盾,而且支农目标也与安全性、效益性与流动性等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一系列因素,将农行推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农业银行论文篇9
[关键词]融资 信贷风险 小额信贷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推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所有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政府对农村地区经济扶持加大了力度,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农村业务,并不断在农村扩大各自的分布点范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同时部分农村信用社也进行了改制,发展为农村合作银行,三者并存,共同服务于三农。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已呈现出邮政储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多家机构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因其面对的客户为农村个人用户和微型及小型农资企业,故经营管理模式也具有其固有特点,经营现状主要表现为:
1、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具有区域性。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第三十九条,“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2、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存在较多风险和危机。其中融资和资金问题、盈利困难、信贷风险增加等尤其突出。我国农村村镇商业银行一直处于无品牌,公信力缺乏的状态,对农村老百姓的吸引存款比较困难。农村银行的信贷项目多数为服务三农项目,这些项目通常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进行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较分散和低效,故此农村贷款额度小、比较零散,运行成本较高,盈利周期比较长,甚至于发生盈利困难的现象,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和服务性。我国村镇农村商业银行最低注册资本(乡镇)为100-300万元,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农村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借货信用制度不完善和人员流动大追踪还款困难,造成坏账、呆账的风险上升。
3、农村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管理弊病颇多。高管人员一般为本地方员工对本地风俗习惯、人际关系、本地民风非常熟悉,有比较浓厚的乡土感情,他们大部分人积累了较丰富的农村银行经营管理实务经验,但普遍理论水平不足,学历水平低、管理理论掌握不深,同时高管人员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比较大,对银行的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裙带风盛行,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管理难度增加。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设计
综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
1.建立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扩大诸如农产品收购等优质贷款的比重;分析各类贷款周转速度,加大季节性收获的贷款项目的本息回收力度,同时针对信用不良用户,严格执行加息罚息制度;审核各类贷款的投放条件和范围,支持重点项目或重点发展区域,同时规范界定“坏账、老账”的流程,在总行许可的范围内,适度上浮项目贷款利率,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机制,满足客户需求,拓展产业化龙头客户,发展中间业务客户,优化客户群体,形成合理客户布局,推动农发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2.设计农村零售银行业务推广方案。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汇兑业务,更应该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开拓发展农村个人金融业务,对个人业务进行细化,合理设置业务方案。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贷款需求、理财投资需要、中间业务需要、投资保险等各种需求,给农村商业银行留下了巨大的开拓发展业务的空间。
3.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银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集中力量对高管人员的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高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组织再造,合理设计和配置高管及其他人才。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渠道,公平考察,严格审查引进和招录人才流程,做到适岗适才。塑造现代银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对柜台人员进行规范化工作流程培训,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培养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一流的服务标准和完整的商业银行形象。
4. 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分应吸收现代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积极发挥银行内控机制和内部审计的有效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协助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为总行及时了解分行情况,完成经营任务。内部审计可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评价,帮助总部银行控制风险,预防和减少损失。银行内部审计通过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可以防患于未然。
三、结言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市场广阔,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中国自身的特点,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地实际,侧重于优质小额信贷,结合增加农村零售业务产品的开发,及时调控资金流向,规避信贷风险,同时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建立银行人力资源系统,塑造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延伸和发展总行的品牌形象,将农村金融市场做大做强,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光字《2008年度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现状分析》.银行家,2009 ;9
[2]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分析》.东岳论丛, 2009;8
[3]罗永方.《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管理与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信合,2008;3
[4]张国亭. 《孟加拉农村银行模式及其启示》.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2
农业银行论文篇10
1.1研究背景
一个国家从诞生到成长到壮大,银行系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来说,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时刻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平稳与增速。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由于发展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很多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银行业从诞生之初就开始了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道路。以下几点概述了我国银行业发展所经过的几个阶段:①1984-1993,从一开始的中国人民银行把工商贷款方面的业务转交给中国工商银行,再到分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各个银行各司其职,这是属于专职化的改革过程。②1994-2003,根据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设立三大政策性银行以及颁布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约束银行业的发展,逐步把专职银行变为国有独资银行。③2003-2010年,主要是各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改革,随着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成功在港交所上市,这一轮的银行改革基本完成。由于中国银行业起步较晚,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免遭遇相关的挫折和困难,在经历过上市和股份制改革之后,各大银行基本摆脱了上市之前的那种盈利能力低下,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资本金严重不足的遮她局面。改革后的银行业净利润连年快速增长、不良资产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一跃成为盈利最多的行业之一。在我国银行业不断在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进的同时,以服务农民农村农业为主旨的农村信用社也在不断探索符合农信社发展现状的发展道路。
农信社一般是农民出资占有股份,因此,农信社的股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股东群体的素质也相对不高,自我管理约朿能力较差,再加上省级联社强烈的行政干预,导致本该是“民有资本民营”有着更加强烈的“民有资本官营”的特征。因此,引进资本和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为农信社注入充足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实力,应该是农信社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1.2研究意义
在国家相关改革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农村信用社在经过不断深化改革之后,整体规模和实力得到前所未有发展,改革成绩引人关注。然而。改革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之后并未达到完善农信社体制的理想目标,在经营规模,资产实力,信用水平,风险控制等衡量金融业机构主要指标方面与国有银行以及一些其他的股份制大银行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营机制方面仍然不够健全,法人治理和股权结构方面依然不够完善,农村信用社如果想能够长久立足中国金融业,这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而开放,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纷纷通过吸引战略性投资者的投资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规模实力,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这种趋势已经慢慢从国有银行以及大型股份制银行向农村信用社转移。相关地区的农信社已经积极引进相关的战略投资者,使得引进之后的农信社资本实力和信誉水平都提升相当大的水平,同时综合竞争实力也稳步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髙度。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部分农村信用社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然而,硬币都会有正反面,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战略投资者也不是万能的,应该看到的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存在很多不好的影响在战略投资者给农信社注入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充裕的资金以及良好的信誉的时候,也会有相关方面的矛盾和争端。本文章主要通过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借鉴国有银行以及其他大型股份制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提出一些建议,以便能够为农信社更加成功和便捷的引进战略投资者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因此,探索与总结思考实践中对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益处与不足,将对我国信用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战略投资者的含义、类型及特征
2.1.1战略投资者的含义
战略投资者这一称谓首先起源于证券市场,是对于上市公司发起者而言的,能够与发起人长期合作,肝胆相照,共患难同获益的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是具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完成产业升级,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完善企业人才储备和资金运营状况,提升企业产品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并且谋求和企业长期合作发展,目的是获得长期利益和与企业长期稳定的战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来自于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投资者所具备的必须的条件,就是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等。
在周小川任职证监会主席时,“战略投资者”制度出现端悦。证监会明确规定了战略投资者的定义标准,即能够长期持有并与公司业务有着密切关系往来的机构法人组织。中国证监会对于战略投资者的定义为,其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与发行公司业务有相交并且联系紧密,并且能够长期稳定的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具体地讲,战略投资者是指其成立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其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也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实力与发行人合作或者正在合作或者即将合作并愿意和发行人签署相关协议的法人组织,是长期持有公司股票并积极参与公司管理运作的法人。
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应该是是在原则上持有银行股份年以上、并且对于本行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具有丰富经验的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对于银行业来说,不仅仅是资金方面得到极大的补充,并且在公司的管理理念等更高层面上有所提升。前沿的技术以及具有专长的人才,能够做到帮助银行完善经营管理模式,健全组织架构,在股权和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也提供相关的先进的理念。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战略投资者是资金技术理念各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通过注入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来拉动某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的投资者。
2.2相关理论
2.2.1经济全球化理论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资源跨越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合理配制,以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现象,至
今还没有权威的一致的定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丰富,逐渐形成了两大理论学派,一派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另一派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1845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表述经济全球化理论思想,即着名的“世界历史思想”。他指出,随着生产力、交往和分工的发展,各民族的“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作为经济学派显赫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思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极为发人深省,他突破性的把资本的输出定义为投资的输出,这对于当时的经济学界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论断。
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出版的着名论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提出了经济全球化思想。他认为:“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把整个世界 联系起来,使得彼此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使得生活的乐趣有所增加,从而推动工业的发展,这样的话大家就都会从中得到好处。”。
经济全球化理论为战略投资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支持,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必须突破地域限制,把资源安置在最合适的地方,以实现资源的最大的价值。
2.2.2金融全球化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投资也慢慢增多,进而,金融全球化得以实现。但真正意义上算得上金融全球化标志性起点的,应该是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的出现。金融全球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发展至今尚无完整的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杨有振、侯西鸿等人2002年曾经提出金融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随着自由化一点点增多起来,国际金融大市场的雏形也慢慢形成,各国之间的资本流动即资本项目逐渐超过经常性项目。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更深层次的体现⑸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自由化与全球化是齐头并进的。其中一方的发展,都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情况在金融领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⑹。”因此,基本上可以把金融自由化理论视为金融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分析........19
3.1我国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分析.......19
3.2我国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20
第四章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对策研究.......34
4.1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可能存在的问题.......34
4.2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对策.......36
第三章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银行的经营逐渐步入市场化轨道,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方案引导、刺激银行的改革。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的银行业仍然存在股权结构单一、缺乏创新产品、委托一问题突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业的改革,尤其是优化股权结构、完善银行治理等方面。综合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引入战略投资者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3.1我国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理论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银行意识到战略投资者的重要性。积极结合金融理论的有关知识,幵展了量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四章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对策研究
文章在梳理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理论、金融全球化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前后的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了分析发现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了显着的提高。从而指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农信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之后,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农信社引入战略投资者可行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够很好地缓解股权集中度高这一问题,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而且实证结果也与先前通过现状数据分析所提出的假设出现了相同的结论,证明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可行的。
4.1农村信用合作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文章上述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明显改善农村信用社的股权问题和经营绩效,对农信社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前农信社的经营体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不少困难,阻碍着战略投资者对农村信用社参股的信心和热情。
1、农信社整体经营不善,缺少吸引战略投资者的竞争力
(1)资产质量较低
资产质量是战略投资者投资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农信社在改革之前管理较为混乱,历史遗留问题突出,虽然后来通过改革和国家的支持清除了部分不良贷款,但由于农信社管理不善、基础不实等问题,资产质量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一部分地区的不良贷款率甚至达到20%以上,未充分暴露的不良贷款数额也不少,仍然存在很大的风险状况。
(2)核心竞争力较弱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尚属粗放式经营,在同业竞争中,无论是与五大国有银行相比,还是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在资金规模、发展础、人才队伍、科技水平上都呈现劣势,难以使战略投资者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从而无法战略投资者投资经营以达到获利目的的需要,难以吸引到足够的、高质量的、有利于农信社未来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者。
- 上一篇:农业资源论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新农人”返乡,迎接新挑战-华北平原未... 2023-03-28 09:12:48
推进乡镇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探讨 2023-03-24 10:40:24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优化研究 2023-03-22 17:49:56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2023-03-22 10:15:09
宜机化改造对农业创新探索 2023-03-22 10:12:42
区块链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运用 2022-12-30 08: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