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2-08-11 18:49:54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地理课堂范文篇1
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地理教材的自然美,人文美等教材内的审美因子,展示、外化、整理和提炼教材中显示性和隐性的美育因子,在经济地理比一般学科更以说为主,趋于理性,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讲得枯操乏味。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地理集聚精华,展示特点,现其原理,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和大漠?当学生有强烈向往欲时,教师即时给学生指出,你去怎样了解?怎样去欣赏和评介呢?地理知识告诉你,这样使得整个经济地理教学变成一弘活水,注入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的想往,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使学生们感觉到经济地理课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探索活动。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经济地理学不单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人类活动离不开环境,身边美好的事物会被我们忽略,当我们仔细观察时,才发现这些地理事物是多么地美好。五岳的挺拨秀丽,长江、黄河的奔腾磅溥,北国的林海雪原,南国的秀丽水乡,诗一般美丽的黄果树瀑布,神秘莫测的莫高窟,金壁辉煌的北京故宫,黄山的奇松,壮丽的万里长城,锦色清幽的武夷山,温柔似水的千岛湖,世外桃园的阳朔等等这些如画的田园,林立的高楼,巍峨高山,滔滔江河,星移斗转四季灭替,七彩资源,亿万生物,浩渺的太空,广袤的海陆,连绵的工业带,发达的交通,灿若群星的名胜古迹,享誉世界的工程建筑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人文景观都能使学生从心底感到地理知识是一枝文艺百花园的绮丽的花,是讴歌祖国山河美的诗篇、游记、传说、故事,就是一幅山水画。
在教学中,教师的心态,品格,气质,语言,举止等修养也极大程度,决定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表情、举止、姿态等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抛开所有私心杂念,以饱满、乐观、热情向上的情绪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教师衣着、发形整洁大方,自然端庄,能透出时代气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生感到真诚可敬。精美的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也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和兴奋,引人入胜新课导入,逐一分析讲透学生提出的疑问。授课中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教师倾注感情和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是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磨砺才能掌握的,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描述事物的字斟句酌,清晰淮确的表述出来的名山大川的险峻美,广袤无垠的自然之美,人类创造的智慧之美等等,使学生陶醉在情景的艺术环境中。
地理课堂范文篇2
高中地理课堂师生生态关系的困境
生态学理论追求和谐共生,重视整体关联。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维系课堂生态整体性与和谐性最重要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中,还存在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不足。在高中地理课堂中,部分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课程安排很紧凑,教学内容过多,导致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较少。还有小部分教师牢牢掌握课堂话语权,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较少,总是习惯性地听从教师的安排,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在遇到不懂的地理知识和难题时,也不常向教师寻求帮助,不会主动与教师沟通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心得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的感情会变得很淡漠。第二,部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不当。部分教师与学生沟通时忽视了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特征等因素。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渴望独立,有高中地理课堂师生生态关系失衡的成因很强的自尊心,希望被作为成年人对待。只将他们当作孩子,不尊重他们,不考虑他们的心理都是错误的方式。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男生和女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第三,个别教师更关注一部分学生。个别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一,典型的是关心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感到不满,容易引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造成整体师生关系的不和谐。高中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夸赞,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课堂师生生态关系失衡的成因
高中地理课堂师生关系不和谐、师生中存在问题与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当前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新的教育理念受到人们的认同,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还有少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干扰了课堂师生生态关系的建立。有的教师受到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以提高学生分数为主要目的选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自然状态的情感交流。同时,一些不良风气和一部分突出的现实问题也对师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课堂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和良好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育、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同样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高中地理课堂的师生关系。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开放、包容、积极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交往思想,帮助孩子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对维系地理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态课堂注重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背景下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部分学校硬性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制约了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使学生的行为受到约束,情绪上处于不够积极的状态。有的学校经常性地对地理教案、作业批改和研究开展检查,以及对学生地理成绩开展业绩考核,使地理教师难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校园文化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潜在影响因素,校园中弥漫着尊师爱生的文化氛围,师生间平等交流、相互关怀,会潜移默化地改善地理课堂的师生关系。教师结构和教师教学理念也是影响课堂生态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频繁地替换教师,一个教师同时在班上担任多门课程,都是教师结构失衡的表现。教师长期流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认识和了解,也会导致师生间的关系较为平淡。少部分地理教师仍较多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地理教学,还有部分地理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遇到了新的难题,不知何去何从,思维混乱,阻碍了课堂师生生态关系的良性发展。
地理课堂范文篇3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部动机
新课改指出,要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地理课程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等;获得研究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学会运用地球仪和查阅地图技能,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等;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包括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了解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基本规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可以在不同教学模块,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舒适合理的地理课堂环境
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课堂环境是构成课堂管理系统的三个部分。如何将三者的关系处理好,使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管理体系,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中,课堂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课堂环境分为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被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环境。比如班级风气、师生关系、上课气氛等都包含其中。后者是指课堂内的外在物质基础。如教室的空间利用、硬件设施、座位安排、课堂纪律等。若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教师还需从改善这两方面的地理课堂环境入手。
3、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物理课堂管理和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培养其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而只有建立一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地理学科的授课,能够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尊重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学地理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
教师作为课堂管理的整体协调者,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良好的课堂管理风格是形成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不同的管理方式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状态产生不同影响。通常情况下,教师的管理风格从行为上可以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自流型;从态度上可以分为积极的管理行为和消极的管理行为;从针对学生行为的处理方式上,可以分为预防性行为和干预性行为。通过不同的组合,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会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教师的不同课堂管理风格会在管理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情况产生变化。因此,任何一种管理风格都是优点与缺陷共存。教师应当依据自身能力,以及自身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形成适合班内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风格。
2、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地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地理知识,还必须让他们学习到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不应当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需要依据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同时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含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传授学生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领会地理这门学科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为下一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达到教学目的。
3、课堂环境的稳定性
课堂环境是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中学地理作为一门不受重视的学科,其课堂环境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行为规范有着很大影响。积极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为教学互动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够影响具有负面情绪的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消极的课堂环境则会与之相反,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行动导向都会受到环境的负面影响。因而,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地理课堂管理是否有效的体现之一。同时,由于人和环境能够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管理时需要有效调节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彼此促进,形成良性发展。
三、中学地理课堂管理的优化策略
1、建立师生和谐沟通渠道
新课改强调老师的激励与引导,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出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地理课程的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使自己与学生和谐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是“管”与“被管”状态,教师并未将师生平等的理念融会贯通。如今,教师则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朋友式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赖。同时,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人特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依据不同班级情况,建立合理的师生沟通机制,对学生的合理要求给予及时反馈,将民主与平等的管理理念带入课堂,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才能建立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地理课堂管理状态。
2、制定合理的课堂行为规范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规范的学生行为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在以往的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常会对学生进行过度规范性的管理。如在制定班级规范中,以“不能做某事”将学生行为机械化的限定在制度框架内。这类规范的制定严重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现实中由于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地理学科,在制定课堂纪律时,必须确保纪律标准的可实施性。同时,让学生明确纪律的适用条件及违反后果,形成一定约束力。因而,教师在制定地理课堂行为规范时,应当将学生的行为标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在强制与民主间找到平衡点。而在课堂纪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对学生采取正向的强化方式和积极的惩罚方式,不能过度使用惩罚。以此,通过将管理重点放在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上,与学生共同建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
3、构建新颖的教学授课模式
地理课堂范文篇4
【关键词】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体差异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诸多新型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为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高度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要求。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一、确保探究性教学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有效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科学教学目标的指导。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要保障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践行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在全面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基础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定位不同阶段的目标。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应当确保其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由于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大力提倡,很多教师认为地理课堂教学中,每节课必须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不可否认,探究性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认识地理知识,但是其并不为唯一的学习知识的途径。一节有效的地理课,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七大洲名称”“矿产资源分布”等基础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七大洲名称、矿产资源基分布情况的结论,采取传统理论讲授法,便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无需开展探究性教学。对于初中地理教材中,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则可采取探究性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如对“比例尺”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比例尺的概念以及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范围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可以开展探究性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借助观察、思考、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首先列举生活实例,如用1︰50和1︰100两种比例尺例绘制所在学校的校园平面图,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观察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理解“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用大比例尺绘制的地图范围小,内容详细;用小比例尺绘制的地图范围大,内容简略”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二、初中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要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很多教师对探究性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认知,认为地理课上,只要有学习小组通过设计好的实验活动,得出正确的结果,便是一节成功课。但实际上,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同样的教学活动中,反应较慢、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容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使得课堂活动变成了少数学生参与的课堂,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目标。面对这样的问题,初中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有层次、多元化、多梯度的课堂活动,并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初中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中,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地理知识学习为载体,有机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体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自主探究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课堂活动内容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有层次、多元化、多梯度的课堂活动内容,并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与良性竞争,使学生在合作、竞争中学习知识,获得成长。体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地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体验探究式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探究性教学应促进学生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教学,主张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教学,便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实际上,课堂教学中,学生即使亲自动手操作,并不一定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全程、真正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部分地理知识、地理现象背后,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道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表面现象进行认真探究,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配合,若是没有实际动手操作,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必须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要将思维发展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地图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其中蕴含的地理信息非常丰富。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地图图像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会读图、画图、忆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认识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深入挖掘地理知识,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对“世界气候”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地图,让学生观察世界各地的不同自然景观,对世界各地景观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找出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差异,感知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真实情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看图,而是将学生思维培养与画图的动手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科学思维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应确保探究性教学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提升。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新课程改革要求,与时俱进地对探究性教学进行优化,以更好地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邦柱.浅谈初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j].学周刊,2019,(05):50.
[2]梁会成.初中地理区域探究性教学探析———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非洲》一节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10):29.
[3]杨霜.基于资源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06):358.
地理课堂范文篇5
关键词: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
地理是一门具有指导生活意义的学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1]。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核心在于教学策略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以达到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一、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地理在高考中分数所占比例较小,学校、教师、学生在思想上都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同时由于地理属于文理知识交叉的学科,有较高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特点,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产生了畏难心理[2]。其次,很多学生学习地理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地理虽属于文科科目,但其知识点还是需要理科严谨的推理与计算过程,光靠记忆的方法无法完全掌握,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导致学生能看懂地图册、能记住知识点,但做题考试的时候出现困难的情况[3]。最后,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包括万象,教师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本质,默认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差,不能举一反三,思维变通性非常差。基于以上问题,适时在地理课堂教学时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缓解上述问题的出现,以达到让学生轻松学地理、轻松拿高分的目的[4]。
二、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首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够凸显地理学科价值。众所周知,当前全球环境、资源、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其在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观念上具有优势,在地理课堂上适时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使命意识,能够凸显地理学科的学科价值。其次,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同时由于地理学科具有和生活连接紧密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是和自己生活很接近的知识,从而兴趣更加浓厚,积极性更高,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最后,地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应用型人才,锻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意识,树立不断努力的学习意识。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给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
三、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多种途径加强生活化知识渗透。地理中的知识点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多种途径渗透地理知识,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理中抽象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趣的地理节目,以便加深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阅读相关的课外地理书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阅读成果进行分享交流。实践证明,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地理生活化的渗透不仅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趣味,而且对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利用生活化实验强化知识理解。地理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综合性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在没有清晰理解知识点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对重难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了提升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具有生活化特点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深化知识理解[6]。同时,生活化实验具有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易于学生操作和接受的特点,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教学过程转化为具体有趣的实验操作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实现地理教学效率的极大提升。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及公转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带球形物体来校的任务,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开始制作自己理解的地球仪,然后和同桌模拟地球自转及公转的过程。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球状物体上刻画地球五大洲、七大洋的位置示意,从而达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这个实验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实验材料,在课堂上用生活化材料做实验,易于深化知识的理解,实现地理素质的提升。(三)积极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教师在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时,应当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即转换课堂的主体位置。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进行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互动、加强互动,使教和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在地理课堂中,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讲授,而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没有开展任何生活化实践活动,那么教学就只能称之为“教”,而没有体现出“学”的特点,更谈不上在地理课堂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了[7]。因此,地理课堂生活化的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活动交流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完季风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期观察国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国旗的飘向、受季风的影响,国旗与平时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联系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达到了扩展思维、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通过生活化教学,加强了地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奇妙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日安.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的教学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4.
[3]陈友娣.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4.
[4]涂少珺.让地理与生活经纬相交:以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4):45.
[5]谢春花.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8(31):34-35.
[6]吴黎明.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浅析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164.
地理课堂范文篇6
1“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体现
要想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对生活化的体现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我们首先分析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以便更好的采取教学措施。
1.1“生活化”教学结合实际提升知识实用性
地理知识可以说是最贴切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天晴情况,同学出去旅游是可以发现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另外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粮食的种植也与气候土地情况息息相关,而这些知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地理教学当中应该结合生活化现象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于环境、气候、地域的认识,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意义,也能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动力和信心,对地理知识和地理体系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这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有目的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通过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使学生产生更加丰富、完善的思想体系和地理思维。
1.2“生活化”课堂容易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课堂教师一板一眼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感到无趣,从而无法专心上课;另一方面,教师一套一套的知识理论让学生产生与自身无关的错觉,进而失去了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合理、适当的创新,使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地理课堂中,使学生能够摆脱过去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形成灵活、生动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能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到课堂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地理相关的例子,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充分期待每一节地理课堂的开展。
1.3“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主要的方式是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易于掌握其中理论知识,便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最终的学以致用。这是因为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和生动化,使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能够将这些知识点有效的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逐渐产生生活化和实践化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和落实,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以及地理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所起到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目标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使学生在课堂上或生活中能够有较好的思想基础而进行不断地探索。因此,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往后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2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做好“生活化”教学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做好相关教学设置,在结合教材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联系当下生活背景,让地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地理没有用处。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2.1深挖教材,将生活化环节导入教案设计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首先要思考的是教材与生活结合,利用生活实例来传输地理知识,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学习和思考,还能够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产生新的想法和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加的明显,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环节与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将生活化的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渗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更加得丰富、合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天气和气候》这一节课备课时,在讲解理论知识前教师先列举几个生活中与天气、气候相关的例子,然后分配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讲解自己生活当中遇到的天气现象,提问学生平时是否有看天气预报,相同城市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天气情况,同一地点是否也有不一样的天气情况,天气变化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等等。通过教师深入挖教材,寻找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点,并列举实例让学生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自身在生活中遇到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加强了学生思考能力,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举例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自发的、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思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通过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能够从点到面的认识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够将单一枯燥的文字变为画面,将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直观化,扎实的掌握好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理论知识。
2.2设定生活化问题,课堂上增加与学生互动
传统初中地理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一小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做地理习题。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当中传统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愈发不理想,纯理论讲解显得空洞乏味。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课堂互动,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看世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问题的引入分为两种方面,第一方面是在课堂前进行提问,第二种方式便是在课堂内进行提问,若是教师在课前进行提问,所提出的问题便要具有趣味性,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有效思考的作用,并使学生在面对教师所提出问题后对课堂学习产生好奇和期待。例如,教师在讲解《人口与人种》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所包含哪些人种,并让学生将其显著的特点进行描绘。通过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的过程,使学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进行落实,并起到预习的效果。若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那么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剖析,设计出合理的问题,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出。例如在《认识国家》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要去旅游的话学生会喜欢哪一个国家,如何去,为什么喜欢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有哪些著名的东西等等,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最后教师从学生回答寻找切入点去引入国家人文、地理位置、天气情况、什么时候去会是最美的等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次想象的环球旅行将各个国家的特点、人文、著名景点、季节变化等等串联起来。如此一来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各个国家的认识。教师也能让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灵动,让学生在上完地理课之后仿佛实现了一次环球旅行一样,将课本的知识转变生生活经验与认知。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副美丽的画面,让地理知识能够轻易的深记脑海。
2.3引导课后学生探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课堂中讲授的地理知识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联系自身实际的生活背景,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后应该利用好生活化教学方式,拓展课后探讨课题,带领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讨能力,进而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气温和降水》这章节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去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和记录,使学生在课下能够在小组内实现共同学习,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降水与气温所记录出的结果,而共同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分组,因为实践活动是在课下进行,教师有必要让住得近的学生为一个小组,并且在一个组内需要有实践能力较好、观察能力较好、对数据敏感的学生,只要这样,才能让实践活动得到顺利的进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记录,设定一段时间记录自身生活的环境当中降水情况和气温情况,引导学生详细记录以及观察降水前后天气变化情况、气温情况以及降水情况,当学生有了相关的数据记录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自行总结分析气温与降水之间的联系,开设一个课时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进一步讲解气温与降水的特点与关系,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展示,并将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说明和解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知识在理解和掌握方面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中得到进步和发展。这种方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来使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更加的认真,并且教师还有必要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慢慢的将地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实践到了生活当中,进而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学生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地理现象,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理想教学效果。
3结束语
地理课堂范文篇7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1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2.2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2.2.1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另外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2.2.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3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2.2.4地理课堂多样化。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4.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1]宋叔华。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2]吕元喜。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全开放。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2)。
[3]李井芳。谈多媒体在地理课教学中的应用。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
[4]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青海教育,2004,(7)。
地理课堂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转向社会和自然。笔者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丰富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有以下方法: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二、课改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认识
(一)从“教”的角度上看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科学、适用、有效。地理有效教学应遵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既有机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理念,遵循学生主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原则,又适应地理学科教学特征,符合学科生活型、趣味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能结合教学实际,实践、操作,促使教学目标积极有效达成。
(二)从“学”的角度上看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自主、自由、积极。地理有效教学要求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有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得到尊重,学习个性得以体现和张扬。有效地理教学能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暖,体验到课堂交往的乐趣,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使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三、地理课堂有效教学途径
(一)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变抽象为具体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季风气候成因”教学时,尤其是季风形成、流经线等问题,很多学生空间想象有限,无法理解。这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季风形成因素,变抽象为具体,就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变理性为感性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围绕某个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对有些地理现象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达到正确理解。例如,初中地理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教师运用具有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图式法进行地理教学,在此过程中还可结合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总结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同时还可通过电教媒体,展示太阳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情况,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变化特点,通过几种教学方法的变化,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地理图表进行分析,变感性为理性
《地理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对地理图像进行描述、阅读、分析、说明、绘制、运用以及使用电子地图等。这些技能和内容的掌握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有所裨益。“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为地理课”,新课标下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地理图像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和思维意识的简化和代替者,它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地理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特殊功效,其运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例如,应用地图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用中国的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区域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的地点可以发电;在水流平缓地点可以对农业进行灌溉等。
(四)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变理论为实践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将不懂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如在开展《语言——家乡乡话、外语、民族语言调查》这一主题活动时,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查阅本地民族特点等方式进行搜集相关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家乡语言调查问卷。深入广场、社区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对本次主体活动的资料搜集、访问、设计、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整理,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地理素质。
(五)把握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在地理教学中,科学、艺术地把握预设和生成,将极大地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活活力。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常常超乎教师的课前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各种各样问题,以高度热情去分析、归纳、综合这些问题,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之融入学生学习、探究活动之中。
总之,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要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理念,注重中学学生本性、主动性、探究性原则,地理学科生活型、趣味性、实践性特点,逐一多种教学手段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相结合,科学把握教学预设和生成性,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下地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怀志.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教学的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7期.
地理课堂范文篇9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就被认为是“副科”,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摆脱这种认知,因此,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地理教学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时,不注重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补充,只是简单地讲解书本上的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很少,认为听不听都无所谓,也不是重要的课程,做着与课堂完全无关的事情,如,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等等。2.教师自身素质缺乏,观念较为陈旧。目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还是秉持陈旧的思想观念,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进行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被剥夺,这样不仅违背了教学原则,而且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此外,很多高中地理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注重与时俱进,不主动去了解与地理有关的新知识和技能,也不主动去学习教学新思维及策略,从而导致自身素质缺乏,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不到提高。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方法单一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教师资历较老,习惯了自己惯用的教学方法,一时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不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思维及模式,从而教学方法都是一成不变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单调和枯燥,不仅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激情也大大减弱。另外,高中地理新增加了很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以及科普性和探索性较强的内容,学习难度有所增加。学生感觉学习吃力,教师又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教学效率也不高。4.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机械,迁移能力较弱。高中地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全面掌握地理知识,更要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目前,很对学生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授将课本上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熟悉并记忆,但是在掌握知识时过于机械,不能将知识灵活地加以运用,即不能够学以致用。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缺乏对学生知识迁移进行引导的问题,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地理学习规律,知识的迁移能力也较弱。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地理课堂范文篇10
关键词:线上对分课堂;四元教学;初中地理
一、绪论
网络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选项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大规模在线教学,而老师和学生又普遍缺乏线上的教和学的经验,使得线上教学充满了极大挑战。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立足中国教育实情和线上教学特点,及时地推出了线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opad),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欢迎。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为例,探讨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模式。
二、线上对分课堂简介
线上对分课堂就是传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对分课堂的理念是将课堂一分为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时间和任务方面均对分,宗旨是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学习。对分课堂包括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线上教学更适合隔堂对分。张教授提出线上对分课堂必须贯彻四元教学理念,该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规范化的流程,包括教师讲授、学生独学/作业/反思、同伴讨论(互相答疑,互相评价)和教师答疑(共性答疑,集中评价)四个环节,即四元。四元的先后顺序有严格要求:教师必须要先讲,讲完之后学生才能学,学了之后才能反思,反思之后才能带着反思的结果参与小组交流,交流之后才可以提炼共性问题,老师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四元教学等于在传统的“传道、授业与解惑”基础上加上一个“讨论”。较之于传统教学单一共性教学的缺点,四元教学融合了共性和个性教学的特点,在讲授阶段,教师对所有学生精讲教学重难点,此阶段具有共性特征,此为共性1;学生独学/作业/反思具有个性化特征,此为个性1;同伴之间相互讨论,不同学生讨论的内容不同,此为个性2;最后,教师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此为共性2。另外,四元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反思,反思更多的是取代过去教师对作业的评价,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除此之外,还要超越作业,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炼和总结。
三、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学生的兴趣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对分课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权和泛在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得到较大提高。(2)互动方式多元化、高质化: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线上互动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连麦(包括语音连麦和视频连麦)、聊天室互动、弹幕、打赏、直播、抽奖、在线游戏、学生主讲等。另外,线上对分课堂重视教学常规的建立,学生的学习要按照老师制订的流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注重学案和思维导图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快速掌握知识体系架构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时间模块化,在讲授阶段,教师用少量时间精讲重难点,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反思、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3)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重难点并有效巩固所学要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具体操作方法
(一)教师讲授对分课堂中的教师讲授环节与四元教学流程中的一元教学元素相吻合,教师需要做的是讲授新知、布置作业(见表1),教授切忌面面俱到,而要“精讲留白”,教师主要讲知识的框架以及重、难点内容,对知识进行提炼,所讲内容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这部分学生要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并对老师精讲的知识框架做好笔记,为课后的内化吸收做准备。(二)课后内化吸收线上对分教学的课后内化吸收环节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做反思,做深入的思考,发现学习过程中和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聚焦疑点。该环节符合四元教学流程里面的二元教学元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整理笔记完成“亮考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巩固课上所学地理知识,收集资料,整理笔记,联系实际生活,为如何成为一位精明的农场主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见表2)。(三)讨论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是学生带着课后反思的结果参与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分享到小组群里,进行互相答疑,相互评价,解决层次低的问题,对层次高的问题进行凝练,最后把小组内整理好的讨论成果和有疑惑的问题分享到qq班级群,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老师进行解答。该环节包含了四元教学中的两个元素,即三元教学元素和四元教学元素,通过此环节(见表3),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独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在运用对分课堂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不仅讲解重难点,还会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对于学习和消化老师讲授的知识需要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在实施对分的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管理者,学生是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人,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也更具有自主性。在讲授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精讲和留白,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一致,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所以在老师留作业和思考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留作业要使学生和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另外,作业还要与课标一致、要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节奏基本是一致的,学生听的是老师讲的知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不大,不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来越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在学习成绩和地理素养地提高方面就更难了。
五、结语
线上对分课堂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互动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文章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为例探讨了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线上教学的应用模式。在四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讲授阶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通过qq群屏幕共享功能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留白,为学生留下独学和反思的时间,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反思完成;在讨论阶段,通过语音通话方式将各组的“亮考帮”作业拿到本组群里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教师根据大部分组讨论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直播方式进行集中点拨、答疑。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黄芳,刘金锤,王瑞华.基于对分课堂的高中地理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4):4-6.
[3]程英姿.试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观念颠覆[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149-151.
地理课堂范文
时间:2022-08-11 18:49:54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皮革化工企业 2023-03-02 16:56:18
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3-02-16 08:49:18
互联网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与分析 2022-12-04 16:17:27
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评价及提升 2022-11-04 16:36:30
2022-10-13 14:47:48
2022-10-09 11:29:02
精品范文
10地理野外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