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9 00:10:36
广播剧范文篇1
关键词:播剧品牌建设广播艺术
广播剧作为广播电台独有的艺术门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电影和电视剧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等,对广播剧形成了强烈冲击,对广播剧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人如何把自己独有的广播艺术老品种继承发展下去,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注重广播剧的内容和创新
广播剧只要具备人物的表演元素,具备时间空间,具备故事性和人物关系,他就可以成为一部广播剧。目前广播剧大致有三个类型:精品广播剧、泛情景剧、商业类的娱乐剧。无论哪种类型,它都是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内容为王的,也就是说广播剧的内容是其生存的基石。它的创作题材应该源于生活,更多的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大众生活、民生百态,只有贴近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使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百姓生活的沃土之中,老百姓才会接受你,喜欢你。
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快乐双辉》就是一档贴近生活、接近群众,风格活跃幽默,情节生动抓人,样式短小紧凑,具有地域特色的情景喜剧。节目是由两位主持人分角色演播,配以模拟效果声响,演绎社会百态,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听来轻松愉快,幽默谐趣。《快乐双辉》栏目是在1997创办的,到现在已经热播了13年,该节目听众锁定在城市休闲人群,以“制造平民式快乐”为理念,节目内容选择的是生活题材,通过生动立体的角色扮演、幽默搞笑的场景对话,让节目带给受众欢笑的同时,也让受众得到了一定的生活启示。她的成功在于:一是情景剧中性格化人物生动。两位主持人一会扮演父亲和儿子、老板和员工、老师和学生、一会又扮演司机和乘客、档主和买菜阿姨、银行职员和储户……二是身边小事议论大话题。我们从情景剧的内容可以看出,她是从小事入手,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引导听众分析问题。三是这些系列剧的每个故事都相互独立,3-5分钟说完一个小故事,不存在几天不听就衔接不上的问题,也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下收听广播的间断性收听习惯。四是节目采用方言来播出,也就是本土化广播剧。
广播剧应面向大众,内容贴近大众,在“短、平、快”上做文章。我们制作的广播剧更多的选取基层生活的事件,选取老百姓最关心的角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必然会受到听众的喜欢。
二、着力打造广播剧的品牌建设
点优成势,塑就品牌。众多的听众每天都在各个频率中寻找他们熟悉的节目,一个节目在听众中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就有了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建设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精心策划和打造而成的,讲究的是创意和策略。品牌打造强调品牌的个性,个性越鲜明,品牌的影响越大,与听众的互动效果就越好。当然,主持人的才华、风格、魅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栏目的质量,从而也影响栏目的品牌效应。同时,品牌的打造需要投入。据说央视品牌建设的投入约占经营收益5-6%,这可是几个亿!我们广播人舍不舍得为品牌栏目做这种投入?能不能做到持续地按比例投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刑侦剧《刑警803》给我们在品牌建设上提供了很好经验。803的名字取当地刑侦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节目名就是个门牌号。首先栏目取名就非常贴近当地听众的生活,大家熟悉。魅力从芳名开始!广播剧的创作播出有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后,为了增强明星效应,还专程上北京请刘欢重新录制了主题歌。合作的音像公司还把《刑警803》中的《玩火自焚》、《大亨》等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进一步扩大了《刑警803》的影响。
三、坚持广播剧的常态化
1996年,把广播剧纳入“五个一工程”评奖项目,这使拥有大批听众但又濒临衰落的广播剧获得了新的生命。但是,目前我们各电台所生产的广播剧,基本上是为了评奖而制作,评奖的功利性很重,除少数电台外,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电台既无广播剧的专业人员,也无广播剧的播出时间,每年仅生产一两部广播剧参加“五个一工程”评奖。送评“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当然是精品广播剧,但精品是怎么练就来的?没有积累,哪能一日成精。因此,我们要将广播文艺类最媲美的广播剧做成常态化节目。广播剧有了播出的窗口、有了能发挥的空间,才能在沃土中茁壮成长。
做广播的人都知道,周播节目对广播而言,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经营方面,意义都不大,广播栏目剧必须要做成日播节目,才会有影响力。当然,如此一来就必须面临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剧本。熟悉广播又能写出好剧本的作家很少,仅靠本电台的编剧爱好者写剧本,想要出又多又好的剧本不容易。第二,演绎广播剧的演员有待培养。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三部广播剧,录制人员曾邀请过配音演员、电视台播音员、话剧演员,基本上要外请,且参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第三,后期制作和宣传、营销。录好的广播剧只是一个半成品,后期制作是“制造工厂”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车间”,音响、音效、合成等制作水平同样反映了一个台广播剧水平的驾驭能力。
四、探索广播剧的市场营销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中最具有广播特点的品种,它能把广播的长处、特点充分地显现出来,但为什么很多的电台却不做日常广播剧呢?原因是成本过高,广播剧的制作远远高于电台一档普通节目的制作费用,若要满足一个广播剧栏目日常播出,存在很大困难。让我们仅靠上级拨款和电台自身投入也不现实。那我们是否考虑改变以往广播剧“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把广播剧作为电视剧一样变成“卖出节目”,创造利益最大化?
广播剧范文篇2
一、注重广播剧的内容和创新
广播剧只要具备人物的表演元素,具备时间空间,具备故事性和人物关系,他就可以成为一部广播剧。目前广播剧大致有三个类型:精品广播剧、泛情景剧、商业类的娱乐剧。无论哪种类型,它都是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内容为王的,也就是说广播剧的内容是其生存的基石。它的创作题材应该源于生活,更多的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大众生活、民生百态,只有贴近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使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百姓生活的沃土之中,老百姓才会接受你,喜欢你。
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快乐双辉》就是一档贴近生活、接近群众,风格活跃幽默,情节生动抓人,样式短小紧凑,具有地域特色的情景喜剧。节目是由两位主持人分角色演播,配以模拟效果声响,演绎社会百态,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听来轻松愉快,幽默谐趣。《快乐双辉》栏目是在1997创办的,到现在已经热播了13年,该节目听众锁定在城市休闲人群,以“制造平民式快乐”为理念,节目内容选择的是生活题材,通过生动立体的角色扮演、幽默搞笑的场景对话,让节目带给受众欢笑的同时,也让受众得到了一定的生活启示。她的成功在于:一是情景剧中性格化人物生动。两位主持人一会扮演父亲和儿子、老板和员工、老师和学生、一会又扮演司机和乘客、档主和买菜阿姨、银行职员和储户……二是身边小事议论大话题。我们从情景剧的内容可以看出,她是从小事入手,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引导听众分析问题。三是这些系列剧的每个故事都相互独立,3-5分钟说完一个小故事,不存在几天不听就衔接不上的问题,也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下收听广播的间断性收听习惯。四是节目采用方言来播出,也就是本土化广播剧。
广播剧应面向大众,内容贴近大众,在“短、平、快”上做文章。我们制作的广播剧更多的选取基层生活的事件,选取老百姓最关心的角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必然会受到听众的喜欢。
二、着力打造广播剧的品牌建设
点优成势,塑就品牌。众多的听众每天都在各个频率中寻找他们熟悉的节目,一个节目在听众中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就有了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建设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精心策划和打造而成的,讲究的是创意和策略。品牌打造强调品牌的个性,个性越鲜明,品牌的影响越大,与听众的互动效果就越好。当然,主持人的才华、风格、魅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栏目的质量,从而也影响栏目的品牌效应。同时,品牌的打造需要投入。据说央视品牌建设的投入约占经营收益5-6%,这可是几个亿!我们广播人舍不舍得为品牌栏目做这种投入?能不能做到持续地按比例投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刑侦剧《刑警803》给我们在品牌建设上提供了很好经验。803的名字取当地刑侦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节目名就是个门牌号。首先栏目取名就非常贴近当地听众的生活,大家熟悉。魅力从芳名开始!广播剧的创作播出有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后,为了增强明星效应,还专程上北京请刘欢重新录制了主题歌。合作的音像公司还把《刑警803》中的《玩火自焚》、《大亨》等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进一步扩大了《刑警803》的影响。
三、坚持广播剧的常态化
1996年,把广播剧纳入“五个一工程”评奖项目,这使拥有大批听众但又濒临衰落的广播剧获得了新的生命。但是,目前我们各电台所生产的广播剧,基本上是为了评奖而制作,评奖的功利性很重,除少数电台外,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电台既无广播剧的专业人员,也无广播剧的播出时间,每年仅生产一两部广播剧参加“五个一工程”评奖。送评“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当然是精品广播剧,但精品是怎么练就来的?没有积累,哪能一日成精。因此,我们要将广播文艺类最媲美的广播剧做成常态化节目。广播剧有了播出的窗口、有了能发挥的空间,才能在沃土中茁壮成长。
做广播的人都知道,周播节目对广播而言,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经营方面,意义都不大,广播栏目剧必须要做成日播节目,才会有影响力。当然,如此一来就必须面临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剧本。熟悉广播又能写出好剧本的作家很少,仅靠本电台的编剧爱好者写剧本,想要出又多又好的剧本不容易。第二,演绎广播剧的演员有待培养。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三部广播剧,录制人员曾邀请过配音演员、电视台播音员、话剧演员,基本上要外请,且参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第三,后期制作和宣传、营销。录好的广播剧只是一个半成品,后期制作是“制造工厂”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车间”,音响、音效、合成等制作水平同样反映了一个台广播剧水平的驾驭能力。
四、探索广播剧的市场营销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中最具有广播特点的品种,它能把广播的长处、特点充分地显现出来,但为什么很多的电台却不做日常广播剧呢?原因是成本过高,广播剧的制作远远高于电台一档普通节目的制作费用,若要满足一个广播剧栏目日常播出,存在很大困难。让我们仅靠上级拨款和电台自身投入也不现实。那我们是否考虑改变以往广播剧“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把广播剧作为电视剧一样变成“卖出节目”,创造利益最大化?
广播剧范文篇3
关键词:广播剧品牌建设广播艺术
广播剧作为广播电台独有的艺术门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电影和电视剧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等,对广播剧形成了强烈冲击,对广播剧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人如何把自己独有的广播艺术老品种继承发展下去,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注重广播剧的内容和创新
广播剧只要具备人物的表演元素,具备时间空间,具备故事性和人物关系,他就可以成为一部广播剧。目前广播剧大致有三个类型:精品广播剧、泛情景剧、商业类的娱乐剧。无论哪种类型,它都是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内容为王的,也就是说广播剧的内容是其生存的基石。它的创作题材应该源于生活,更多的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大众生活、民生百态,只有贴近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使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百姓生活的沃土之中,老百姓才会接受你,喜欢你。
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快乐双辉》就是一档贴近生活、接近群众,风格活跃幽默,情节生动抓人,样式短小紧凑,具有地域特色的情景喜剧。节目是由两位主持人分角色演播,配以模拟效果声响,演绎社会百态,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听来轻松愉快,幽默谐趣。《快乐双辉》栏目是在1997创办的,到现在已经热播了13年,该节目听众锁定在城市休闲人群,以“制造平民式快乐”为理念,节目内容选择的是生活题材,通过生动立体的角色扮演、幽默搞笑的场景对话,让节目带给受众欢笑的同时,也让受众得到了一定的生活启示。她的成功在于:一是情景剧中性格化人物生动。两位主持人一会扮演父亲和儿子、老板和员工、老师和学生、一会又扮演司机和乘客、档主和买菜阿姨、银行职员和储户……二是身边小事议论大话题。我们从情景剧的内容可以看出,她是从小事入手,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引导听众分析问题。三是这些系列剧的每个故事都相互独立,3-5分钟说完一个小故事,不存在几天不听就衔接不上的问题,也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下收听广播的间断性收听习惯。四是节目采用方言来播出,也就是本土化广播剧。
广播剧应面向大众,内容贴近大众,在“短、平、快”上做文章。我们制作的广播剧更多的选取基层生活的事件,选取老百姓最关心的角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必然会受到听众的喜欢。
二、着力打造广播剧的品牌建设
点优成势,塑就品牌。众多的听众每天都在各个频率中寻找他们熟悉的节目,一个节目在听众中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就有了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建设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精心策划和打造而成的,讲究的是创意和策略。品牌打造强调品牌的个性,个性越鲜明,品牌的影响越大,与听众的互动效果就越好。当然,主持人的才华、风格、魅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栏目的质量,从而也影响栏目的品牌效应。同时,品牌的打造需要投入。据说央视品牌建设的投入约占经营收益5-6%,这可是几个亿!我们广播人舍不舍得为品牌栏目做这种投入?能不能做到持续地按比例投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刑侦剧《刑警803》给我们在品牌建设上提供了很好经验。803的名字取当地刑侦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节目名就是个门牌号。首先栏目取名就非常贴近当地听众的生活,大家熟悉。魅力从芳名开始!广播剧的创作播出有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后,为了增强明星效应,还专程上北京请刘欢重新录制了主题歌。合作的音像公司还把《刑警803》中的《玩火自焚》、《大亨》等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进一步扩大了《刑警803》的影响。
三、坚持广播剧的常态化
1996年,把广播剧纳入“五个一工程”评奖项目,这使拥有大批听众但又濒临衰落的广播剧获得了新的生命。但是,目前我们各电台所生产的广播剧,基本上是为了评奖而制作,评奖的功利性很重,除少数电台外,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电台既无广播剧的专业人员,也无广播剧的播出时间,每年仅生产一两部广播剧参加“五个一工程”评奖。送评“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当然是精品广播剧,但精品是怎么练就来的?没有积累,哪能一日成精。因此,我们要将广播文艺类最媲美的广播剧做成常态化节目。广播剧有了播出的窗口、有了能发挥的空间,才能在沃土中茁壮成长。
做广播的人都知道,周播节目对广播而言,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经营方面,意义都不大,广播栏目剧必须要做成日播节目,才会有影响力。当然,如此一来就必须面临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剧本。熟悉广播又能写出好剧本的作家很少,仅靠本电台的编剧爱好者写剧本,想要出又多又好的剧本不容易。第二,演绎广播剧的演员有待培养。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三部广播剧,录制人员曾邀请过配音演员、电视台播音员、话剧演员,基本上要外请,且参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第三,后期制作和宣传、营销。录好的广播剧只是一个半成品,后期制作是“制造工厂”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车间”,音响、音效、合成等制作水平同样反映了一个台广播剧水平的驾驭能力。
四、探索广播剧的市场营销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中最具有广播特点的品种,它能把广播的长处、特点充分地显现出来,但为什么很多的电台却不做日常广播剧呢?原因是成本过高,广播剧的制作远远高于电台一档普通节目的制作费用,若要满足一个广播剧栏目日常播出,存在很大困难。让我们仅靠上级拨款和电台自身投入也不现实。那我们是否考虑改变以往广播剧“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把广播剧作为电视剧一样变成“卖出节目”,创造利益最大化?
广播剧范文篇4
[关键词]广播剧品牌建设广播艺术
广播剧作为广播电台独有的艺术门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电影和电视剧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等,对广播剧形成了强烈冲击,对广播剧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人如何把自己独有的广播艺术老品种继承发展下去,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注重广播剧的内容和创新
广播剧只要具备人物的表演元素,具备时间空间,具备故事性和人物关系,他就可以成为一部广播剧。目前广播剧大致有三个类型:精品广播剧、泛情景剧、商业类的娱乐剧。无论哪种类型,它都是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内容为王的,也就是说广播剧的内容是其生存的基石。它的创作题材应该源于生活,更多的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大众生活、民生百态,只有贴近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使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百姓生活的沃土之中,老百姓才会接受你,喜欢你。
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快乐双辉》就是一档贴近生活、接近群众,风格活跃幽默,情节生动抓人,样式短小紧凑,具有地域特色的情景喜剧。节目是由两位主持人分角色演播,配以模拟效果声响,演绎社会百态,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听来轻松愉快,幽默谐趣。《快乐双辉》栏目是在1997创办的,到现在已经热播了13年,该节目听众锁定在城市休闲人群,以“制造平民式快乐”为理念,节目内容选择的是生活题材,通过生动立体的角色扮演、幽默搞笑的场景对话,让节目带给受众欢笑的同时,也让受众得到了一定的生活启示。她的成功在于:一是情景剧中性格化人物生动。两位主持人一会扮演父亲和儿子、老板和员工、老师和学生、一会又扮演司机和乘客、档主和买菜阿姨、银行职员和储户……二是身边小事议论大话题。我们从情景剧的内容可以看出,她是从小事入手,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引导听众分析问题。三是这些系列剧的每个故事都相互独立,3-5分钟说完一个小故事,不存在几天不听就衔接不上的问题,也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下收听广播的间断性收听习惯。四是节目采用方言来播出,也就是本土化广播剧。
广播剧应面向大众,内容贴近大众,在“短、平、快”上做文章。我们制作的广播剧更多的选取基层生活的事件,选取老百姓最关心的角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必然会受到听众的喜欢。
二、着力打造广播剧的品牌建设
点优成势,塑就品牌。众多的听众每天都在各个频率中寻找他们熟悉的节目,一个节目在听众中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就有了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建设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精心策划和打造而成的,讲究的是创意和策略。品牌打造强调品牌的个性,个性越鲜明,品牌的影响越大,与听众的互动效果就越好。当然,主持人的才华、风格、魅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栏目的质量,从而也影响栏目的品牌效应。同时,品牌的打造需要投入。据说央视品牌建设的投入约占经营收益5-6%,这可是几个亿!我们广播人舍不舍得为品牌栏目做这种投入?能不能做到持续地按比例投入?公务员之家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刑侦剧《刑警803》给我们在品牌建设上提供了很好经验。803的名字取当地刑侦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节目名就是个门牌号。首先栏目取名就非常贴近当地听众的生活,大家熟悉。魅力从芳名开始!广播剧的创作播出有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后,为了增强明星效应,还专程上北京请刘欢重新录制了主题歌。合作的音像公司还把《刑警803》中的《玩火自焚》、《大亨》等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进一步扩大了《刑警803》的影响。
三、坚持广播剧的常态化
1996年,把广播剧纳入“五个一工程”评奖项目,这使拥有大批听众但又濒临衰落的广播剧获得了新的生命。但是,目前我们各电台所生产的广播剧,基本上是为了评奖而制作,评奖的功利性很重,除少数电台外,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电台既无广播剧的专业人员,也无广播剧的播出时间,每年仅生产一两部广播剧参加“五个一工程”评奖。送评“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当然是精品广播剧,但精品是怎么练就来的?没有积累,哪能一日成精。因此,我们要将广播文艺类最媲美的广播剧做成常态化节目。广播剧有了播出的窗口、有了能发挥的空间,才能在沃土中茁壮成长。
做广播的人都知道,周播节目对广播而言,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经营方面,意义都不大,广播栏目剧必须要做成日播节目,才会有影响力。当然,如此一来就必须面临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剧本。熟悉广播又能写出好剧本的作家很少,仅靠本电台的编剧爱好者写剧本,想要出又多又好的剧本不容易。第二,演绎广播剧的演员有待培养。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三部广播剧,录制人员曾邀请过配音演员、电视台播音员、话剧演员,基本上要外请,且参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第三,后期制作和宣传、营销。录好的广播剧只是一个半成品,后期制作是“制造工厂”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车间”,音响、音效、合成等制作水平同样反映了一个台广播剧水平的驾驭能力。
四、探索广播剧的市场营销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中最具有广播特点的品种,它能把广播的长处、特点充分地显现出来,但为什么很多的电台却不做日常广播剧呢?原因是成本过高,广播剧的制作远远高于电台一档普通节目的制作费用,若要满足一个广播剧栏目日常播出,存在很大困难。让我们仅靠上级拨款和电台自身投入也不现实。那我们是否考虑改变以往广播剧“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把广播剧作为电视剧一样变成“卖出节目”,创造利益最大化?
广播剧范文篇5
关键词:广播剧品牌建设广播艺术
广播剧作为广播电台独有的艺术门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电影和电视剧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等,对广播剧形成了强烈冲击,对广播剧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人如何把自己独有的广播艺术老品种继承发展下去,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注重广播剧的内容和创新
广播剧只要具备人物的表演元素,具备时间空间,具备故事性和人物关系,他就可以成为一部广播剧。目前广播剧大致有三个类型:精品广播剧、泛情景剧、商业类的娱乐剧。无论哪种类型,它都是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内容为王的,也就是说广播剧的内容是其生存的基石。它的创作题材应该源于生活,更多的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大众生活、民生百态,只有贴近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使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百姓生活的沃土之中,老百姓才会接受你,喜欢你。
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快乐双辉》就是一档贴近生活、接近群众,风格活跃幽默,情节生动抓人,样式短小紧凑,具有地域特色的情景喜剧。节目是由两位主持人分角色演播,配以模拟效果声响,演绎社会百态,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听来轻松愉快,幽默谐趣。《快乐双辉》栏目是在1997创办的,到现在已经热播了13年,该节目听众锁定在城市休闲人群,以“制造平民式快乐”为理念,节目内容选择的是生活题材,通过生动立体的角色扮演、幽默搞笑的场景对话,让节目带给受众欢笑的同时,也让受众得到了一定的生活启示。她的成功在于:一是情景剧中性格化人物生动。两位主持人一会扮演父亲和儿子、老板和员工、老师和学生、一会又扮演司机和乘客、档主和买菜阿姨、银行职员和储户……二是身边小事议论大话题。我们从情景剧的内容可以看出,她是从小事入手,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引导听众分析问题。三是这些系列剧的每个故事都相互独立,3-5分钟说完一个小故事,不存在几天不听就衔接不上的问题,也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下收听广播的间断性收听习惯。四是节目采用方言来播出,也就是本土化广播剧。
广播剧应面向大众,内容贴近大众,在“短、平、快”上做文章。我们制作的广播剧更多的选取基层生活的事件,选取老百姓最关心的角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必然会受到听众的喜欢。
二、着力打造广播剧的品牌建设
点优成势,塑就品牌。众多的听众每天都在各个频率中寻找他们熟悉的节目,一个节目在听众中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就有了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建设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精心策划和打造而成的,讲究的是创意和策略。品牌打造强调品牌的个性,个性越鲜明,品牌的影响越大,与听众的互动效果就越好。当然,主持人的才华、风格、魅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栏目的质量,从而也影响栏目的品牌效应。同时,品牌的打造需要投入。据说央视品牌建设的投入约占经营收益5-6%,这可是几个亿!我们广播人舍不舍得为品牌栏目做这种投入?能不能做到持续地按比例投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刑侦剧《刑警803》给我们在品牌建设上提供了很好经验。803的名字取当地刑侦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节目名就是个门牌号。首先栏目取名就非常贴近当地听众的生活,大家熟悉。魅力从芳名开始!广播剧的创作播出有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后,为了增强明星效应,还专程上北京请刘欢重新录制了主题歌。合作的音像公司还把《刑警803》中的《玩火自焚》、《大亨》等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进一步扩大了《刑警803》的影响。
三、坚持广播剧的常态化
1996年,把广播剧纳入“五个一工程”评奖项目,这使拥有大批听众但又濒临衰落的广播剧获得了新的生命。但是,目前我们各电台所生产的广播剧,基本上是为了评奖而制作,评奖的功利性很重,除少数电台外,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电台既无广播剧的专业人员,也无广播剧的播出时间,每年仅生产一两部广播剧参加“五个一工程”评奖。送评“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当然是精品广播剧,但精品是怎么练就来的?没有积累,哪能一日成精。因此,我们要将广播文艺类最媲美的广播剧做成常态化节目。广播剧有了播出的窗口、有了能发挥的空间,才能在沃土中茁壮成长。
做广播的人都知道,周播节目对广播而言,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经营方面,意义都不大,广播栏目剧必须要做成日播节目,才会有影响力。当然,如此一来就必须面临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剧本。熟悉广播又能写出好剧本的作家很少,仅靠本电台的编剧爱好者写剧本,想要出又多又好的剧本不容易。第二,演绎广播剧的演员有待培养。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三部广播剧,录制人员曾邀请过配音演员、电视台播音员、话剧演员,基本上要外请,且参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第三,后期制作和宣传、营销。录好的广播剧只是一个半成品,后期制作是“制造工厂”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车间”,音响、音效、合成等制作水平同样反映了一个台广播剧水平的驾驭能力。
四、探索广播剧的市场营销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中最具有广播特点的品种,它能把广播的长处、特点充分地显现出来,但为什么很多的电台却不做日常广播剧呢?原因是成本过高,广播剧的制作远远高于电台一档普通节目的制作费用,若要满足一个广播剧栏目日常播出,存在很大困难。让我们仅靠上级拨款和电台自身投入也不现实。那我们是否考虑改变以往广播剧“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把广播剧作为电视剧一样变成“卖出节目”,创造利益最大化?
广播剧范文篇6
【关键词】广播剧;沉浸式传播;网络文学;沉浸式开发
一、广播剧的演变
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录制推出的《危险》开创了广播剧的先河。然而相比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例如电影、音乐等,广播剧仅有不到百年的发展史。我国广播剧的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之后也有较为繁荣的发展时期。但是当电视、电影逐渐普及后,广播剧也渐渐被人遗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发展,移动媒体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各种丰富的娱乐形式占据着人们的日常,广播剧在其中的地位日渐衰微。然而,在2017年,自猫耳fm推出商业广播剧后,我国便迎来了广播剧发展的另一个高潮。笔者认为,广播剧的崛起,其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传播或艺术领域的研究中,广播剧的相关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但仍存在一部分学者致力于广播剧的发展研究。在1993年,顾金荣便已提出,在广播剧艺术发展历程中,其观念的拓展和更新使传统的广播剧不断受到严重的挑战。用新的思维来解构广播剧,不时地冲击着广播剧编制上的传统模式[1]。可以说,顾金荣敏锐地捕捉到广播剧的发展已在结构上开始发生改变。约二十年之后,唐亚娟认为广播剧是戏剧艺术和传媒文化中一种永不消逝的文艺品类[2]。张梅莲与其也有相似的观点,广播剧是适应广播发展和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独特的听觉艺术,是广播领域重要的节目形式[3]。此时期,广播剧仍然被定义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广播剧具有了新的表现形态。2013年,网络广播剧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徐伟东及刘国君认为网络广播剧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并且仅在互联网上制作和传播的广播剧艺术形式[4]。虽然传播和制作是由互联网来承担,但广播剧的本质属性在许多学者看来,依旧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宽广播剧的外延。刘家思认为广播剧是随着无线电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播的发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和戏剧样式[5]。广播剧逐渐开始形成体现本身特点的形式。王明光认为广播剧是指在广播播送中,主要由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剧种[6]。杨雪梅和贾蓓也同样认为广播剧是以广播电台或音频媒体作为制作和播出平台,由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演出,以人物对话和解语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深氛围的戏剧作品[7]。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微广播剧开始出现。张秋玲和蹇福洪认为微广播剧是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收听、具有系列制作体系支持的故事情节完整的短剧[8]。同时於春和朱佳伟明确指出了微广播剧的特点,微广播剧是一种时长较短,适合在移动终端、移动电台、社交媒体上播放的新型广播剧[9]。董慧临进一步明确微广播剧即为时间长度为5分钟左右的迷你型广播剧[10]。虽然距广播剧的诞生已有近百年,但广播剧在人们心中的定位,仍旧是一种表现形式,技术的发展使它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形态,但却没有使它自身的属性发生改变。
二、广播剧的突破
顾金荣早在1993年就指出了广播剧的小说化趋势。首先,他将广播剧分为以下几种类别:实验广播剧、“原素材”广播剧、散文化广播剧、心理化广播剧、小说化广播剧[11]。当时的广播剧作品,大部分为小说改编而成。今天活跃在各媒体平台的广播剧,基本均为小说改编,更为准确地讲,是由网络文学改编。中国作家协会的《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8)》显示: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作者达1500万人,读者达4.32亿人。《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总体营业收入342亿元,其中网络文学主营业务收入达159.3亿元,同比增长23.3%,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运营收入占比11.1%,较2017年实现了翻番。因此,在网络文学市场中,用户已不再满足于文字的体验,开始追求更为多样的呈现形式。网络文学的ip开发便应运而生,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网络文学ip的沉浸式开发。网络文学ip沉浸式开发,主要是通过内容结合相应的技术表现形式,带给用户“沉浸”的体验。刘玲武和曹念童结合近几年网络文学ip开发的实践,将目前的沉浸式开发分为三种类型:主流开发模式中的沉浸模式、主题式开发中的沉浸体验、沉浸技术与文化隐喻高度结合的沉浸场景的构建[12]。广播剧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最开始为电台广播剧,后出现网络广播剧,到今天发展为商业广播剧。其中商业广播剧分为泛ip联动产品和大制作产品两种。泛ip联动产品主要包括网络文学的ip改编产品。因此,本文认为在以上三种沉浸式开发类型中,广播剧应主要属于主流开发模式中的沉浸模式这一类型。广播剧是通过改编网络文学小说,由配音演员完成对人物的配音,并运用一定的制作技术完成的仅通过声音来表达内容的作品。广播剧虽然只有音频的形式,但其具有完备且贴合性强的背景音乐、场景音乐、动作音乐、人物对话等,带给听众沉浸式的体验。主题式开发中的沉浸体验,在广播剧的影响下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广播剧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会创作出声音,同时还会有人物形象的创作。并且还会有相应的周边产品和场下活动,这些体验是伴随着广播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广播剧也应属于主题式开发中的沉浸体验这一类型。如今的广播剧,不再仅仅是之前众多学者所认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网络文学ip沉浸式开发的混合模式存在。笔者认为,广播剧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处于衰落的境地,根本原因在于对于广播剧的定位过于狭窄。如今是一个多元融合发展的时代,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不依赖其他事物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将广播剧置于整个网络时代中,它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让广播剧跳出固有的发展环境,它才会迎来突破性的发展。
三、广播剧的传播分析
杭云与苏宝华在《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一文中提及沉浸式传播的概念。他们指出虚拟现实的沉浸性[13]。沉浸性,是指让参与者或使用者感觉自身完全处于某一个被特定营造的环境中,强调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他们认为虚拟现实传播交流的沉浸性主要体现于使用者身体的感知系统和行为系统[14]。对基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特征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参与虚拟现实的场景,可以使用户与技术构造的环境产生一种沉浸式互动。杭云和苏宝华指出,这种互动,将把人带入一种在潜意识层面接收与发出信息的状态和模式,他们将这种传播与接收信息的状态和模式称之为沉浸式传播[15]。此后,李沁也提出沉浸式传播的概念。沉浸式传播(immersivecommunication)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它是使一个人完全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的过程。它所实现的理想传播效果是让人看不到、摸不到、觉不到的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16]。笔者思考,这种沉浸式传播是否存在于广播剧的传播之中。李沁所提出的沉浸式传播强调人与媒介的极度融合,强调传播效果的无处不在。广播剧作为网络文学ip沉浸式开发中的一种混合模式,是否具有这种沉浸式传播的特征?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李沁所定义的沉浸式传播是具有革命性的全新传播方式,它是随着媒介形态的极大丰富,传播技术的极大发展,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媒介环境的无限放大,人与媒介和环境的完全融合、互为彼此而产生的一种物质和精神全方面参与的传播方式和状态。李沁在《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到,从媒介与人的关系来研究作为新演变出来的媒介形态——“沉浸”的形成、受影响的表现、传播特征[17]。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广播剧的传播进行分析。
(一)形成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最大的好处是给听者很大的想象余地,不见反而比看见了更有回味、更有情趣。”商业广播剧的推出表明广播剧的制作更为细致专业,呈现形式更为完善,表达更为精确,从而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广播剧通常是建立在已有网络文学的基础上,读者阅读过文字后,在脑海中往往已经勾勒出一幕幕场景。再结合广播剧的音频形式,会丰富读者之前所描绘的画面、人物形象等。同时,广播剧的呈现会更加贴合原著小说。影视、动漫、游戏等在表现上难免不尽如人意,让读者和用户失望。回顾近几年改编的影视剧,多数存在争议,十分容易受到小说原著粉的抨击。基于此,广播剧的展现只有音频,虽然单一,但却更易创造贴合原著的情景和人物,还原度会非常高。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听众的脑海中会呈现收听内容的画面,相比于影视、动漫的直接视觉呈现——停留于表层的信息接收的沉浸,由听众自己想象的场景往往能带来进一步的沉浸体验。想象会调动用户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沉浸在自身所描绘的画面中,因此,广播剧会给使用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沉浸体验。
(二)受影响的表现
广播剧的沉浸性带给用户最大的影响体现在广播剧付费商业模式的成功实施。正如网络文学付费模式的发展,当用户沉浸于广播剧带来的体验时,便会开始为继续获得这样的体验而产生付费的行为。只有用户真正地被所听的广播剧而吸引到时,才会为之消费。另一方面,用户对广播剧的喜爱程度与广播剧的形式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由于用户对于广播剧的喜爱,广播剧开始推出小剧场的表现形式,创作与广播剧主线内容无关的小剧情,通过这些轻广播剧反过来吸引更多用户的收听。广播剧通过精美的制作,带给用户沉浸式的体验;用户在获得沉浸式体验之后,便会对广播剧产生更多的需求。广播剧的形式与内容将会精益求精,更贴合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会一步一步得到满足,然后再进一步促进广播剧的发展。如此就会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这恰好与李沁提出的沉浸式传播过程模式——“立体螺旋图”相符。李沁指出沉浸式传播在“定位——传播——反馈——再定位——再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传播内容,指出这一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人与媒介共同作用的反映[18]。广播剧的传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用户对广播剧的要求与期待,促使广播剧不断地完善。
(三)传播特征
笔者认为,沉浸式传播的外延在不断地拓展。最初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提出沉浸式传播的概念,然后李沁指出了“沉浸式传播”的定义,强调的是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媒介环境无限放大,人与媒介和环境完全融合的一种全新传播模式。随着沉浸式传播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基于沉浸式传播的视角进行某个方向上的研究,例如《沉浸传播视角下网络文学ip开发策略探析》[19]《沉浸传播视域下的全球体系与国家传播》[20]这样的更多领域与沉浸式传播的融合研究。因此,本文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沉浸式传播的范围中,最核心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传播,李沁提出的沉浸式传播扩大了这个核心的,从这个出发,沉浸式传播的外延进一步拓展,从强调媒介与人的完全融合到人与媒介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一种新的沉浸式传播的外延。李沁指出沉浸式传播的效果特征——“三个不”(3in):看不到(invisible)、摸不到(intangible)、觉不到(insensible)[21]。广播剧在传播过程中,可体现这三个特征。首先,广播剧给用户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主要来源于听觉沉浸,无视觉呈现,因此这样的传播是看不到的。其次,声音的传播在通常情况下,人是触摸不到的。虽然在物理上是以波的形式在传播,但实际生活中人是无法触摸的。而广播剧主要是音频的形式,是通过一定的终端设备收听的,它具有声音传播的特质,因此也是摸不到的。第三个特征,觉不到。用户在收听广播剧的时候,往往是不自主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通过声音,无意识地在脑海中进行场景描绘,广播剧通过完整的音频展示,囊括场景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声音,用户不需要去刻意营造场景,会随着音频的转换来进行场景的勾勒。这样的沉浸行为,是用户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广播剧的沉浸式传播具有觉不到的特征。广播剧的沉浸式传播很好地拓展了沉浸式传播的外延,是人与媒介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一种传播模式。正如李沁所提出的观点,传播从原始传播到单向传播,再到互动传播,下一个传播即是沉浸式传播[22]。越来越多内容的传播与人的行为发生紧密联系,传播形式越来越依赖于媒介,传播的效果也更为注重用户的沉浸体验。
四、小结
广播剧的发展携带时代的特征,作为网络文学ip沉浸式开发的混合模式存在。广播剧所特有的听觉沉浸,带给用户极致的沉浸体验,在用户与广播剧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沉浸式传播过程模式的螺旋结构,反映了人与媒介的共同作用。结合沉浸式传播的效果特征,分析广播剧的传播效果是与之相符合的。得出的结论是,广播剧作为一种沉浸式传播的方式,拓展了沉浸式传播的外延。
参考文献:
[1][11]顾金荣.故事——广播剧艺术的母体[j].现代传播,1993,03:121-127.
[2]唐亚娟.论广播剧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i].电影文学,2011,10:31-32.
[3]张梅莲.广播剧发展的前景初探[j].新闻爱好者,2011,15:97
[4]徐伟东,刘国君.浅析网络广播剧的艺术特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8:68-70
[5]刘家思.论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广播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09:33-40.
[6]王明光.广播剧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新闻知识,2014,05:80-81.
[7]杨雪梅,贾蓓.融媒体时代的广播剧传播新业态——以“白洋淀故事”为例[j].传媒,2019,03:64-65.
[8]张秋玲,蹇福洪.微广播剧的自我营销和市场盈利策略[j].青年记者,2015,32:83-84.
[9]於春,朱佳伟.微广播剧的崛起解析与传统媒介的转型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1:137-140.
[10]董慧临.微广播剧的产业链构想和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2:22-25.
[12][19]刘玲武,曹念童.沉浸传播视角下网络文学ip开发策略探析[j].出版科学,2019,06:1-5.
[13][14][15]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j].现代传播,2007,06:21-24.
[16]李沁.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7][18][21][22]李沁.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广播剧范文篇7
关键词:播剧品牌建设广播艺术
广播剧作为广播电台独有的艺术门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电影和电视剧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等,对广播剧形成了强烈冲击,对广播剧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人如何把自己独有的广播艺术老品种继承发展下去,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注重广播剧的内容和创新
广播剧只要具备人物的表演元素,具备时间空间,具备故事性和人物关系,他就可以成为一部广播剧。目前广播剧大致有三个类型:精品广播剧、泛情景剧、商业类的娱乐剧。无论哪种类型,它都是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内容为王的,也就是说广播剧的内容是其生存的基石。它的创作题材应该源于生活,更多的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大众生活、民生百态,只有贴近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使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百姓生活的沃土之中,老百姓才会接受你,喜欢你。
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快乐双辉》就是一档贴近生活、接近群众,风格活跃幽默,情节生动抓人,样式短小紧凑,具有地域特色的情景喜剧。节目是由两位主持人分角色演播,配以模拟效果声响,演绎社会百态,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听来轻松愉快,幽默谐趣。《快乐双辉》栏目是在1997创办的,到现在已经热播了13年,该节目听众锁定在城市休闲人群,以“制造平民式快乐”为理念,节目内容选择的是生活题材,通过生动立体的角色扮演、幽默搞笑的场景对话,让节目带给受众欢笑的同时,也让受众得到了一定的生活启示。她的成功在于:一是情景剧中性格化人物生动。两位主持人一会扮演父亲和儿子、老板和员工、老师和学生、一会又扮演司机和乘客、档主和买菜阿姨、银行职员和储户……二是身边小事议论大话题。我们从情景剧的内容可以看出,她是从小事入手,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引导听众分析问题。三是这些系列剧的每个故事都相互独立,3-5分钟说完一个小故事,不存在几天不听就衔接不上的问题,也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下收听广播的间断性收听习惯。四是节目采用方言来播出,也就是本土化广播剧。
广播剧应面向大众,内容贴近大众,在“短、平、快”上做文章。我们制作的广播剧更多的选取基层生活的事件,选取老百姓最关心的角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必然会受到听众的喜欢。
二、着力打造广播剧的品牌建设
点优成势,塑就品牌。众多的听众每天都在各个频率中寻找他们熟悉的节目,一个节目在听众中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就有了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建设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精心策划和打造而成的,讲究的是创意和策略。品牌打造强调品牌的个性,个性越鲜明,品牌的影响越大,与听众的互动效果就越好。当然,主持人的才华、风格、魅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栏目的质量,从而也影响栏目的品牌效应。同时,品牌的打造需要投入。据说央视品牌建设的投入约占经营收益5-6%,这可是几个亿!我们广播人舍不舍得为品牌栏目做这种投入?能不能做到持续地按比例投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品牌刑侦剧《刑警803》给我们在品牌建设上提供了很好经验。803的名字取当地刑侦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节目名就是个门牌号。首先栏目取名就非常贴近当地听众的生活,大家熟悉。魅力从芳名开始!广播剧的创作播出有了第一阶段的成功后,为了增强明星效应,还专程上北京请刘欢重新录制了主题歌。合作的音像公司还把《刑警803》中的《玩火自焚》、《大亨》等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进一步扩大了《刑警803》的影响。
三、坚持广播剧的常态化
1996年,把广播剧纳入“五个一工程”评奖项目,这使拥有大批听众但又濒临衰落的广播剧获得了新的生命。但是,目前我们各电台所生产的广播剧,基本上是为了评奖而制作,评奖的功利性很重,除少数电台外,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电台既无广播剧的专业人员,也无广播剧的播出时间,每年仅生产一两部广播剧参加“五个一工程”评奖。送评“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当然是精品广播剧,但精品是怎么练就来的?没有积累,哪能一日成精。因此,我们要将广播文艺类最媲美的广播剧做成常态化节目。广播剧有了播出的窗口、有了能发挥的空间,才能在沃土中茁壮成长。
做广播的人都知道,周播节目对广播而言,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经营方面,意义都不大,广播栏目剧必须要做成日播节目,才会有影响力。当然,如此一来就必须面临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剧本。熟悉广播又能写出好剧本的作家很少,仅靠本电台的编剧爱好者写剧本,想要出又多又好的剧本不容易。第二,演绎广播剧的演员有待培养。清远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三部广播剧,录制人员曾邀请过配音演员、电视台播音员、话剧演员,基本上要外请,且参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第三,后期制作和宣传、营销。录好的广播剧只是一个半成品,后期制作是“制造工厂”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车间”,音响、音效、合成等制作水平同样反映了一个台广播剧水平的驾驭能力。
四、探索广播剧的市场营销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中最具有广播特点的品种,它能把广播的长处、特点充分地显现出来,但为什么很多的电台却不做日常广播剧呢?原因是成本过高,广播剧的制作远远高于电台一档普通节目的制作费用,若要满足一个广播剧栏目日常播出,存在很大困难。让我们仅靠上级拨款和电台自身投入也不现实。那我们是否考虑改变以往广播剧“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把广播剧作为电视剧一样变成“卖出节目”,创造利益最大化?
广播剧范文篇8
【关键词】多媒体;广播剧;现状;出路
广播剧是把声音世界中的人声、音响效果和音乐三种因素作为表现手段创造听觉形象,借助听众的想象、联想能力,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广播剧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大众传媒还相对匮乏的年代,广播剧随着电波走进千家万户,以它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震撼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乏的精神食粮。
一、广播剧辉煌的发展历程
1933年1月20日,中国最早的广播剧是《恐怖的回忆》,该剧由上海电台亚美公司制作,在亚美广播公司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前线将士的活动中播出,对激发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起到了一定作用。1950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纪念“二七”铁路大罢工,制作了反映铁路工人修复铁路支援国家建设的广播剧《一万块夹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播出的第一部广播剧。1955年以后,广播剧处于上升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剧目。如广播剧《黎明的河边》《皇帝的新装》《杜十娘》《红岩》《两幅油画》《山谷红霞》等。1978年10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了“”后的第一部原创广播剧《二泉映月》。随之而来的是湖南电台制作的广播剧《瓜儿为什么这样甜》,吉林电台制作的广播剧《响铃公主》。1996年2月6日,将广播剧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这对提高广播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全国每年生产的广播剧大约在2000部左右,全国广播剧生产态势呈现出中央、省、市、县多级媒体齐头并进的局面,上个世纪90年代广播剧登上了历史峰巅。尽管广播剧很动听、艺术性很强,曾震撼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是随着多媒体扑面而来,广播剧不可避免地滑向低谷。
二、广播剧现状
1.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广播剧创作理论专著,近年来虽然有一些理论文章,也都散见于各地的报刊杂志,真正形成体系、形成专集的还未见到。大部分从事广播剧艺术创作人员只是凭着感觉和经验去创作,这样势必造成广播剧艺术长期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水平上。
2.剧本来源枯竭
广播剧水准优劣质量高低,虽然一方面看演员的演绎,一方面看后期渲染,但最关键的是看剧本,故事情节才是吸引听众的关键。剧本来源一是原创,二是改编。原创二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作者长期观察、体验、沉入生活,深切、紧张甚至是痛苦地思考的结果。改编,是广播剧剧本一种有益的补充和丰富。但是,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都需要作家、剧作家开动脑筋、深入生活、花费一定的时日才能完成的。现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作家、剧作家很少有创作广播剧的,原因是创作一集广播剧还不及创作一集电视剧报酬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广播剧的使用价值低于它的劳动价值。剧本如果由编辑改编或者编辑自己创作,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改编后的剧本数量、质量也很难有保障。
3.广播剧种类单一,缺乏新意
目前电台播出的广播剧主要是说书式的广播剧,内容比较老套,欠缺时代感。相比之下,以动画或游戏的附属故事所制作的广播剧和情景喜剧式广播剧则比较匮乏,可听性受到影响。
4.播出时间有限
黄金播出时段逐渐被其他节目取代。广播剧原本是广播文艺的“龙头”品种,是广播文艺大餐的一道“主菜”。但是,目前很多文艺广播中广播剧节目占据的播出时段大多是午间或是夜间,而早间及晚间黄金时段则让位于有利于创收的其他节目。5.录制设备落后目前全国市地州盟台所使用的录音设备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老旧设备,远远达不到现如今制作广播剧艺术质量指标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广播剧听觉艺术的特点,再好的剧本,再强大的演员阵容,制作硬件缺乏层次感、空间感,广播剧不可能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精品。
三、多媒体时代广播剧的出路
多媒体市场化的今天,广播剧需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丰富题材、样式、内容,以“轻快、时尚、亲民”的面貌出现。同时,广播剧需要与市场接轨,需要一个播出推广的平台,让新时代的受众有机会接触广播剧喜爱广播剧。
1.树立精品意识
广播剧精品创作必须在坚持精品意识的前题下,勤于探索,精于制作,讴歌时代精华,影响大众精神。在树立广播剧精品意识方面,营口台近几年来做了有益的尝试,获得很好的效果。2013年录制了受到省委宣传部和营口市委高度重视的广播剧《诚信人家》,该剧讲述的是营口地区东部山区金屯村村民张凤毕开出租车的儿子张福正驾车肇事,造成三死一伤。法院依法判决张凤毕家承担全部责任。张凤毕变卖了所有家产,又向亲戚朋友借钱,终于,在法院规定之日的前一天,将13万元钱交到了法院执行庭。卖掉了房子的张凤毕带领家人来到自家承包的荒山,一住就是九年。张家卖房子、借钱赔偿受害者、举家垦荒山种果树还债的事儿感动了交警、学生、军人和市民,营口市文明办和营口驻军、学生在迷镇山北坡种下3000多棵果树,建起了一片“诚信林”。
2.加强广播剧人才队伍建设
剧本是广播剧的核心。首先要有计划组织作者体验生活,参加广播剧评选、研讨等学术活动。其次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业余作者,有意培养有一定创作潜力的业余人才,充实到广播剧创作队伍中来。另外,演员队伍除了要与文艺界联手,更应注重业余演员的发现和培养。营口台录制的广播剧《女兵红柳》《警民情》《大过年》,演员全部由我台播音员主持人担任。这样既锻炼提高了广播剧的演播队伍,积蓄了广播剧演员的后备力量,也减少了制作广播剧的成本。
3.坚持市场运作的走向
广播剧不应只是停留在电台制作和播出节目的范畴内,而应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走市场化道路。以听众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广播剧的生产,推出一批政治内容健康、艺术感染力强、听众喜闻乐听的作品,让市场来支配广播剧的制作生产,从而带动广告和创收。
4.广播剧与新媒体融合,走网络化道路
广播剧范文篇9
用声音塑造人物。人们是通过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了解人物形象的。而广播剧是完全通过声音给受众塑造人物形象概念的,从人物语言感情的表达,人物的音色、音调、音质以及说话的语气、节奏、语调,都可以判断出人物的性格、年龄以及能想象出外在形象。有时运用音响和音乐的叠加或者节奏变化,不仅确定了情景和环境,还生动地演绎出人物的活动和心理变化,交代了剧情发展。比如声音沙哑、急促、语调高,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粗野、凶蛮的人站在面前,生动、鲜明。节奏较快的音乐,能表现出人物内心急切、激动,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就表现了出来,从而得知人物的性格。用声音影响受众。广播剧中的声音材料,无论是在自然和生活中收录的,还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模拟的,都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剧情发展而自然地、有机地融为一体,影响着受众的感受。一部好的作品,从来都是“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华,而难于实”。因此,一般广播剧在挑选素材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声音的可听性。选择有生命的声音,可以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进入剧情,引起共鸣。比如,轰隆隆的雷声往往使人觉得恐怖;蝉鸣让人感觉到夏天的燥热和烦闷;一段感人的独白,配上节奏缓慢、柔情动听的音乐,才能满足故事情节的需求,更能打动人心。所谓以声言情,闻声而之情。在广播剧中,提升声音艺术的张力和魅力,唤起视觉形象,使人物情节更加丰满。
由于广播剧听觉形象是想象出来的,好像只有“虚”的感觉,而不像是话剧、电影、电视剧里的形象那样实在。这是广播剧的局限,但这又是广播剧的长处,由于没有了实在的形体规定,因而在创造形象时可以跳出时间、空间、主观、客观等等条件的约束,从而有了非常广阔的自由天地。只要安排合理,就可以把听众引导到任何地方,甚至是人物内心世界。从而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是人物心灵写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故事,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的形象才能被受众准确的“听”出来。广播剧是用流动和多样化的语言塑造出一系列艺术形象,既具有美感价值的人生情境。具有强烈塑造能力的语言,是广播剧的第一要素,也是它吸引人的第一魅力。因为,对语言的细节把握很重要。广播剧里可以没有音响效果和音乐,但是不能没有语言。语言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物的“动作”。广播剧中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独白式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对观众说话。在《只有妈妈欣赏我》剧中的旁白,让听众明白了母亲心理活动,更加了解剧情及发展。母亲的形象与性格阐述的明明白白,让听众清楚的感受到人物形象。剧中老师的语气,使儿子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所以语言在广播剧中是不可或缺的。音响塑造了环境和氛围。广播剧没有画面的提示,所有的动作和场景都要靠解说和音响来表达。面对复杂变幻的立体世界,无论多么优秀的解说词,它的表现力都是有限的,而音响造成立体感觉无可比拟。音响的使用直接影响了广播剧的质量和艺术效果。音响包括客观环境和人物动作发出的声音,背景人声、噪音以及艺术化了的人工效果。可以说除了语言和音乐以外,一切声音都是音响。其实,语言和音乐留给创作者的创作空间不大,真正形成挑战的是音响的使用。就是有了这些音响效果,使广播剧更加立体,更加贴近生活,听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音响可以实现时空转换,发挥转场的功能。如《只有妈妈欣赏我》中妈妈和儿子对话背景人群嘈杂的声音,家长会上的铃声,孩子嘈杂都是音响。就是有了这些音响效果,使广播剧更加立体,更加贴近生活,听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音响可以实现时空转换,发挥转场的功能,剧中儿子小学、初中、大学的时间转换,是用风铃声转场的,这个音响效果有种时空转换的感觉,瞬间儿子长大了几岁,表示了时间的流逝。一场一场的转换,布置了整个故事不一样的画面场景。音乐强化了广播剧的可听性。音乐延伸了广播剧的想象空间,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气氛。音乐本身具有欣赏性,这对提升广播剧品味贡献颇大,音乐的特质恰恰符合了听众对这部分的需求。根据剧情,音乐有了铺垫至高潮的作用,诙谐风趣的个性,表现环境的散板,顺从剧情的节奏。虽然不具备电影音乐的完整性和配合影像画面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于单一的听觉来说,已经能够构成完整的画面,形成听觉冲击,激发受众在剧情勾画出的独特空间中的欣赏欲望。如广播连续剧《伟大的转折》中,变奏国际歌主题,把音乐当成剧本的一条副线穿插在故事之中。经过变奏处理的国际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标志性符号,抽调其原本慷慨激昂的革命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外柔内刚的坚忍不拔。它们时而以孤独的小号出现在战舰甲板上,伴随孤立无援的孙中山的痛苦反思;时而柔美的钢琴陪伴中国共产党的默默奉献,鼓舞深陷危机的孙中山奋起反击。在风雨飘摇的历史画卷和国共合作的壮美华章中,镌刻的正是这些气贯长虹的无名英雄。有人形容“语言是骨骼,音乐是血液,音响效果是皮肉”,将这三个要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表现广播剧特有的魅力。通过声音艺术表现故事情节,这使广播剧更具有“听”的特点,更让受众有空间感、环境感。声音是广播剧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不断丰富声音的表现力,是广播剧创作的重要任务。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剧也需要发展,也需要融入新的元素,开拓新颖的形式。因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
本文作者:张倩工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剧范文篇10
关键词:微广播剧;广播媒体;媒体融合;作用探究
一、引言
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对于信息消化的时间十分有限,而信息的内容和数量却十分庞大,如此便要求信息的制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目光。微广播剧应运而生,它不仅具备传统广播剧的特点,也更迎合了当下时代特点,剧集短小更加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可看、可听、可分享。正因如此,微广播剧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受众,赢得市场。
二、微广播剧在广播媒体融合中的作用
(一)丰富新闻表现手法,艺术化创作记录时代大事件。微广播剧将新闻采访与艺术手法相结合,充分地将新闻的“真”与艺术的“美”相结合,以新闻的真实性和实证服人,以艺术的真情实感进行表现,让每一部微剧都是一个新闻大事件的艺术创作,记录时代,展现风采,弘扬主旋律与价值观。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召开,为体现金砖会晤举办城市——厦门特有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我将创作的视角聚焦在“一座城”与“一个人”,一座城,指的是金砖会晤的举办城市——厦门,而这个人,就是在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提到的“陈嘉庚”先生,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主题重大,传递正能量。系列微广播剧《一座城•一个人》以“文明、进步、公益”为主线,从国际视角聚焦陈嘉庚,云集部级配音名角,充分调动各种声音元素,以系列剧多维度地铺陈方式,深入展现陈嘉庚先生为厦门的城市建设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选取其生平事迹中的九个典型故事为创作蓝本,讲述情系桑梓,倾资兴学,爱国爱乡,造福国祉的伟大一生,成为当年展现大国风采、彰显金砖精神、凝聚侨心侨力的一张富有历史厚度与人文深度的人物声音“名片”。该剧巧妙地将地理区域文化与人文历史传承糅合起来,通过生动的剧情,制作成多媒体融合传播的音画微剧,使听众在极富画面感的声音中获得情感上的振动和心灵上的共鸣。开创了音频产品的新样式和新功能。微广播剧专家、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微剧分会秘书长董慧临认为,这是广播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新亮点,它为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作增添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微剧将值得赞颂的事迹与人物做成小型广播剧、小型录音报道,微剧的制作特点也使人物更加饱满、立体,通过互联网与广播台的快速传播与碎片化播出,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特点进行融合,使信息如润物一般深入人心,巧妙地形成舆论强势,对于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的推出十分有益,微剧的诞生也为新闻类题材报道方式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法。(二)因“小”而美,微广播剧贴近生活“接地气”。微广播剧宣传的内容大多为贴近生活、贴近民生的故事,时代美感更加强烈。微剧中的主人公不再是高大威猛十全十美的形象,更多的是贫民英雄、草根任务,而展现的内容也不再是大空话,更多的是工作、生活中的琐事。在2017年我创作的儿童微广播剧《小屁孩撒欢记》的主角是六个小屁孩——“工薪二代”团子、“官二代”许姐姐、“知二代”嘟嘟、“富二代”鸿哥、“洋二代”成成以及“台二代”超仔他们想要告别充斥着各种补习班的暑假而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快乐假期旅行。剧中的人物都是孩子,没有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关注微广播剧里稀缺的“儿童”元素。如今在微广播剧创作当中儿童剧题材占比较少,该剧的初衷源于我们想要创作一部紧贴时代、关注儿童、展现融合文化与旅行、历史与教育的青少年游学故事,旨在促进现代亲子关系发展及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该剧的难点在于如何以成人的笔触来编好孩子们的戏,这是儿童微广播剧创作必须面对的课题。儿童微广播剧的主角是孩子,受众也是孩子,剧中的故事设计、人物塑造、语言情境等都需要以真诚的孩童之心来创作。一部儿童微广播剧,要让孩子们喜欢并不容易,需要俯下身去倾听、观察并感受孩子们的语言,让剧中语言儿童化,台词有童真的气息,自然贴切,真实可信。9集微广播剧《小屁孩撒欢记》讲述的是由“孩子王”团子爸带着孩子们一同前往团子的老家——一个有着千年历史、“九厅十八井”的客家建筑民居群培田,这段由六个小屁孩“自己做主”的旅行中,有集体投票“智退水笔营销团”的斗智小插曲,有培田老校长带着孩子们感受古老历史与文化的游学记,也有孩子们采访百岁老红军的心灵体悟等充满奇趣与改变的别样经历,也让这六个小屁孩在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撒欢之旅中既收获快乐,也有丰富的感悟与内心的成长。这部剧闪亮的所在因其语言的儿童化,所以该剧在创作之初我们就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和捕捉孩子的思想和语言。在采风和创作中,我们感受到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很独特,也有巧妙的视角,这当中有很多想象力的“光芒”与充满趣味的“描述”是成人世界里被自然“遮掩”的美丽,我们在倾听与感受中采撷孩子们口中与眼中的智趣成为这部剧中许多如“珍珠”般精彩台词的创作本源,也让这部剧走出高大全、假大空,另辟出聚焦“小屁孩”、传递真善美的艺术创作蹊径。(三)作为“文艺轻骑兵”的微剧以多样视角展现百态人生。微广播剧内容涉及广泛,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受众都能满足,这样的改变让受众对微剧更加喜爱。内容包含着年轻人喜欢的校园趣事、幽默搞笑、都市生活、文学著作、励志故事,也有老年人喜欢的家庭伦理、社会百态人生、市井生活琐事、历史人物专栏等题材。这些微剧的共同特点就是体量不大、独立成篇、整体成系、持续播出,任何时刻听到的故事都不会感到陌生。正是这样的特点,让微剧不断吸引着受众的目光,使评书、长篇有声小说、长书连播等听众也被吸引过来,对于移动群体和年轻受众也在不断吸引。
三、探索微广播剧的发展前景
微剧作为广播产品,对于市场的需求时刻存在,所以必须经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考验。微广播剧与微电影相同,今后的发展趋势必定迅猛,微广播剧已经逐渐成熟,且商业价值客观,传播效果也会越来越强,当迎来爆发期时,势必产生无以计量的市场效应。从目前情况来看,微剧的社会效益明显,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各地方宣传部门对于一些重要题材的微剧创作给予资金支持;传媒公司及相关企业也逐渐发现了微剧的活力以及融媒体传播带来的商业价值,开始通过利用全新手段对品牌进行宣传,塑造企业形象。就宣传模式而言,大多为两种,一种为广告植入,通过故事发生地点为宣传企业,多次提及品牌产品;另一种这是企业单独制作宣传片对企业的发展、品牌理念及品牌形象进行讲述和宣传。一些传媒公司逐渐开始承接企业宣传片,提供广播媒体服务。通过自制微剧对场景、角色和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将目标企业或目标产品进行植入,通过精心编写使广告与故事融为一体,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品牌魅力,了解品牌信息。观众对于这样的软广告接受程度更高,且广告效果远高于传统广告模式。自制微广播剧涉及范围广,对于租房换房、子女教育、工作升职、自主维权、健身旅游等方方面面有所概括,所涉及的层面均是各年龄层次消费主体,加大了植入广告范围也提高了广告受众,这样的营销模式值得借鉴学习。广播媒体应自制好微剧,充分利用自身品牌的基础,打造“声音媒体”新品牌,构建广播新形象,以此提升广播影响力和自身价值。
四、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媒体的收听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使广播剧这种传统艺术迎来了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机遇。应运而生的微广播剧给行业带来了希望和曙光,激发人们的创作和探索。强化广播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流阵地,也是重塑传统广播的核心价值力的主要因素。我们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模式,抓住年轻一代的耳朵,才能让微广播剧更具特点,被更多的受众喜爱,使广播媒体更好发展,重焕生机。
参考文献:
[1]部伟男.浅谈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j].记者摇篮,2015(09):45-46.
[2]梁燕,董庆.微广播剧的特征及在广播节目中的实际应用[j].中国广播,2017(07):10-12.
[3]梁延,孙曼莉,易星.融媒时代“微广播剧”探索[j].新闻前哨,2017(03):42-44.
[4]李多娇.融媒体环境下微广播剧与广播剧异同之比较.中国广播,2016(5):85-87.
[5]姚华静.广播剧的“微型化”发展[j].视听纵横,2014(01):117-118.
[6]阚平.微剧,广播剧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广播,2017(07):1.
[7]殷满仓.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j].今传媒,2015(10):137-139.
- 上一篇:
- 下一篇:广播台范文
相关文章
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22-11-11 10:04:21
教育类广播节目融媒创新模式 2022-10-13 14:50:17
新媒体时代广播经营创收方式 2022-10-02 09:15:00
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探讨 2022-09-28 16:01:30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素养提升方法 2022-09-27 15:10:50
广播电视台安全播出技术管理分析 2022-09-27 11:11:27